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盈亏 » 费罗股票价格
扩展阅读
设计总院股票历史股价 2023-08-31 22:08:17
股票开通otc有风险吗 2023-08-31 22:03:12
短线买股票一天最好时间 2023-08-31 22:02:59

费罗股票价格

发布时间: 2023-05-19 22:06:52

① 知识经济时代,在IT界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的富豪有哪些

1、比尔盖茨简介

威廉·亨利·盖茨三世爵士(William Henry Gates III KBE,1955年10月28日-),又以比尔·盖茨闻名于世,美国商人、亿万富豪。他是微软的创始人,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的统计,盖茨是全世界最有钱的人。另外一个统计则称盖茨一个人的财富要比全世界最贫穷的50%人口的财富总额还要多.

生平

盖茨出生于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的一个上层家庭,父亲是当地的着名律师。盖茨是一名出色的学生,而且以极端个人主义闻名;根据他的一名高中同学的回忆,盖茨曾断言自己会在25岁时成为亿万富翁。在1970年代,还在哈佛大学读书的盖茨与伙伴保罗·艾伦(Paul Allen)一起为Altair 8800电脑设计Altair BASIC解译器。Altair是第一台商业上获得成功的个人电脑,而BASIC语言是一种易用易学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盖茨与艾伦所开发的BASIC版本就是后来的Microsoft BASIC,也是MS-DOS操作系统的基础,而后者又是微软公司早期成功的关键。Microsoft Basic后来成了Microsoft QuickBasic,并逐渐演变成为今天依然流行的Visual Basic。

青年盖茨在1970年代早期,盖茨写了一封着名的《致爱好者的公开信》,震惊了计算机界。盖茨宣称计算机软件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商业市场,计算机爱好者们不应该在不获得原作者同意的情况下随意复制电脑程序。当时的计算机界受到黑客文化影响,认为创意与知识应该被共享。盖茨随后离开校园,一手创办了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微软公司,并逐渐将软件产业化。

但是盖茨的商业手法往往召至非议,其中之一就是MS-DOS的来源。在1970年代末,IBM正在计划进入个人电脑市场,并在1981年正式推出了IBM个人电脑(PC)。IBM需要为自己的产品寻找合适的、基于英特尔x86系列处理器的操作系统。IBM在与另一家公司简短谈判后找到了微软。而微软则又在未告之自己正在与IBM谈判的情况下找到了西雅图电脑公司,以据说是5万美元的价格向该公司购买他们所开发的操作系统(微软的支持者称,当时微软与IBM有协议,规定微软不得向外界透露谈判事宜)。微软之后再授权IBM使用该操作系统(已经更名为PC-DOS)。微软还与其他电脑生产商谈判,将经过更改后的MS-DOS系统安装到每一台新电脑上。事后西雅图电脑控告微软在未告之事实的情况下以极低的价格购买该公司的产品,但是双方最终达成庭外和解。盖茨的声誉因1990年代末美国政府一系列控告微软垄断的案件而再度受损。

1980年代中期盖茨对光盘作为数据储存媒介的前景感到乐观,因此积极推广CD-ROM。

盖茨也被指控商业行为不检点。盖茨多次被控告在他的领导下,微软公司的很多枝喊蚂商业行为违反了美国的法律。

2000年,盖茨任命他长期的好友史蒂夫·巴尔默(Steve Ballmer)为微软首席执行官,而自己则为“首席软件设计师”(Chief Software Architect)。

在私生活方面,盖茨在1994年1月1日与琳达渗搭·法兰奇(Linda French)结婚。他们育有3个孩子:珍尼佛·凯瑟林·盖茨(1996年)、罗里·约翰·盖茨(1999年)和菲比·阿黛尔·盖茨(2002年)。

盖茨与夫人一起创办了慈善组织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批评者认为基金会的创立只是对公众负面评论微软公司垄断行为的回应。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无论动机为何,该基金会在为贫穷学生提供奖学金、艾滋病防治方面有很大贡献。

2004年英国外交部宣布,比尔·盖茨将被英女皇册封为英帝国爵级司令猛埋勋章(KBE),以表彰其在英国的企业发展、就业、教育和志愿事业等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KBE是女皇可以授予外国公民的最高荣誉称号。

财产价值估价
根据《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排行榜,盖茨的财富如下:

1996年 - 185亿美元,排第一位
1997年 - 364亿美元,排第二位
1998年 - 510亿美元,排第一位
1999年 - 900亿美元,排第一位
2000年 - 600亿美元,排第一位
2001年 - 587亿美元,排第一位
2002年 - 528亿美元,排第一位
2003年 - 407亿美元,排第一位

获奖/荣誉纪录
被英国卫报评为2001年新闻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
被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评为1999年最有权力的人物之一
1999年《Upside》100精英第二名
《时代》周刊1998年50名网络精英第一名
《体育新闻》1997年体育界100名最有权力的人物
《首席执行官杂志》1994年年度CEO
昆虫学家们还将一种花虫以他的名字命名为盖茨氏蚜蝇
2004年获英国女王册封为爵士。

2、杨致远

财富档案

雅虎公司是全球访问人数最多的网站,以及互联网中最为人认同和接受的品牌。雅虎公司是一家重要的全球性互联网媒体公司,为全球范围8000万用户提供包括综合信息、通信和购物服务的品牌性网络。作为第一个网上浏览导引,www.yahoo.com成为流量、广告、家庭以及商务用户方面最主要的导引工具;它同时也是与互联网有关联的最为人们接受的品牌之一。用户能够随自己的旨意做出选择,尽可能以极其短的时间在国际网络上的数十万个主题中,找到想找的网址。

企业类型

网络业。

成长记录

创造了第一个互联网浏览导引——雅虎搜索引擎,将其发展为全球访问人数最多的网站和互联网中最为人认同和接受的品牌,2000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美国40岁以下富豪排行榜,其位列第四,资产58.5亿元,是最年轻的美国华人首富。

如果不是网络,他可能会是一个普通的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博士,如果不是他进入了网络,我们可能会缺少一个方便的搜索引擎,一个信息全面的门户网站。他就是杨致远,一个年轻的商业天才,最年轻的华人科技首富。

开始的时候,一说起这个来自台湾的中国人,人们马上便联想起“硅谷精英”、“杰出科学家”等名词,没有人会想到他与华尔街股市有什么关系。然而现在,杨致远的名字在华尔街越来越响,他和他生意上同伴的名字已经进入华尔街亿万富翁的行列。杨致远的成功令许多美国人捶胸顿足:这么简单的主意,我怎么没想到?的确,他的成功是从一个看似很简单的创意开始的。

斯坦福遇知己

1967年,杨致远生于中国的台湾,并在台湾度过了童年。两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去世。他母亲是一位英语和戏剧教授,独自抚养着杨致远和弟弟。

当时,杨致远的姨妈在美国已经定居,为了孩子的教育和将来的发展,也为了和家人团聚,母亲带着兄弟俩来到了美国,定居于加州的圣何塞。

刚到美国的时候,杨致远才10岁,他知道的英文只有一个单词——鞋子,但凭着中国人的聪明天赋,他还是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成绩,1990年,杨致远顺利进入了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这里是硅谷的人才摇篮,曾经诞生过无数着名的公司。

斯坦福对杨致远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杨致远可是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加入了大学生联谊会,这样做无意中锻炼了他的社交能力,为他日后独挡一面,驾驭一家轰轰烈烈的媒体公司奠定了基础。他还选修了经济类课程,他有一种朦胧的想法,将来也要自己办公司,但做梦也想不到会那么成功。

杨致远很聪明,他用了4年时间读完本科和硕士,并且成绩全是“A”。不过他并没有马上去工作,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没有经验,所以就想办法留在学校,正好大卫·费罗有个研究项目需要人,于是开始了两个人的博士课程。

杨致远和费罗原本就认识,但费罗比杨致远早进入电机这领域,他1988年即毕业于杜兰大学。费罗一度还曾做过杨致远的助教,他改变了杨致远只拿“A”的记录,直到现在,杨致远还开玩笑:“他居然给我个B。”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他们做过好几堂课的同班同学,合作过作业。杨致远回忆说:“多亏费罗,(有的)作业几乎是他独自完成,我根本没做什么事。所以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以后要多跟这家伙合作。”

当然自此之后,杨致远就“常和这家伙合作”。很快地,两人成了合作无间的最佳拍档,杨致远和费罗可说是互补型人才。杨致远喜欢交际,思考,社会活动能力极强,在团体中常是领导者,而费罗则知识渊博,工作扎实,很内敛。若以科技智囊形容致远,那么费罗可称作科技天才。

杨致远很欣慰,因为他在这个学校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找到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和创业伙伴。虽然两个人都很固执,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彼此体谅,相互理解。他们对世界、事理和技术均有着相似的看法,他们甚至有共同的博士导师,并且费罗就住他隔壁的宿舍。

“Yahoo!”诞生

杨致远和费罗的博士研究方向是自动控制软件,不过不久他们发现这个方向已经被几个公司给垄断了,发展机会不多,所以比较烦闷,幸好这时出现了第一个Web网浏览器。这个浏览器可以让他们查到许多资料,不管是科研的还是有关生活的。网络开始改变人们,它带来了更多的活力。

有了浏览器,杨致远很快就被迷住了,他和费罗制作了各自的主页,并乐此不疲地天天泡在网上,博士研究工作都被放到了一边,幸运的是指导老师这时不在国内。

像许多上网的人一样,两个人开始各自收集自己喜欢的站点,并互相交换,刚开始时每天交换,接着是几小时一交换,再接着随时都在交换,收集的站点资料越来越多,他们觉得不胜其烦,决定开发一个数据库系统来管理资料。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创意,但当时没有人想到去做,而杨致远和他的伙伴却想到了。他们把网络资料整理成方便的表格,将它命名成“杰里万维网向导”(Jerry’s Guide to the World WideWeb),“杰里”是杨致远的英文名。他们共享这一资源,站点名单越来越长,他们将站点分类,很快每一类站点也太多了,他们又将类分成子类,Yahoo!的雏形诞生了,核心就是按层次将站点分类,直到现在这一点也没有改变。

杨致远和戴维把指南的地址给了很少的几个朋友。但没过多久,就有数以百计的人开始访问他们的指南,他们在设计指南时并没有想到给大学外的其他人使用,不过杨致远的电脑属于斯坦福大学网络的公开部分,所以只要知道地址就可以像杨致远隔壁的戴维一样访问。站点的访问者越来越多,他们开始扩充指南的功能,提高搜索效率,加上了最新站点、最酷站点等功能。

每一点改进他们都收到了大量鼓励的电子邮件,很多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这些来自网络世界的鼓励极大地鼓舞了杨致远的信心。

旧有的指南名字已经不好用了,杨致远和费罗为他们的搜索引擎重新命名,陪伴他们的是一本大字典。由于杨致远是以Y开头,所以字典便首先被翻到Y。在两个无商业目的的年轻人眼中,网站的名字越好玩就越好,像Yama(阎罗王 、yawp(蠢话 、yawn(打哈欠 等等都曾加以考虑,直到发现了Yahoo,这是《格列佛游记》中一群野人的名字。杨致远回忆说:“《格列佛游记》中的那群叫Yahoo的人是没有受过教育、没有文化的野人,没什么水准。我们在斯坦福大学正事不做,游手好闲,没什么水平,于是我们自嘲为Yahoo。”就这样,一群将在未来改变计算机网络世界的“野人”诞生了。

融资多艰难

1994年冬天,随着“Yahoo”的发展,杨致远和费罗决心把博士论文暂时先放放,专心搞自己的网络引擎。

当时网上已存在一些同类搜索引擎,但与雅户相比,这些索引搜索工具过于机械化,而雅虎是建立在“手工”分类编辑信息的基础之上,采取分层组织信息的方式,相对而言更具智能性,更实用,用简单的算法是无法复制雅虎的。这一点是其他引擎无法比拟的。

1994年底,雅虎很快就成了业界领袖。杨致远和费罗虽然为了自己的事业几乎没有时间休息,但他们却很兴奋,因为这时网络的发展,带来了不远的商机!“雅虎”最缺的就是资金支持,只要有了钱,成功指日可待。

聪明的杨致远认识到,必须自己制订一个周密的商业计划,才能打动投资人,引来投资,他托自己哈佛商学院的同学做了一份翔实的计划书,然后带着这份计划书,到处寻找风险投资者。那时杨致远一天只睡4个小时。

就是这个艰难的时刻,“雅虎”的信息还一直是免费的,直到今天。后来杨致远回忆说:“这项工作很艰苦,但充满了乐趣。有时我有一种从悬崖上跳下的感觉,……不知结局怎样。我们想用网络做一切,也许什么也做不成。但我们不在乎,我们不会失去任何东西。”

1995年上半年,两个人已与好几家风险投资公司接触。美国在线想收购雅虎;MCI、微软、Cnet等也找上门来;网景还提出了正式的方案,但杨致远和费罗都一一回绝了,他们不想出卖自己的东西,只想用资金来更好地维护它。

几经波折,杨致远找到了美洲红杉资本公司,它是硅谷最负盛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曾向苹果、Atari(视频游戏工业的领袖)、奥拉克(大型数据库供应商)、思科系统(网络硬件商)等公司投资。但红杉公司的莫里兹却有些犹豫,因为雅虎实在太与众不同了,雅虎本身只是“在网上提供服务”,而且是免费的,风险基金还从来没有先例投资一种免费的服务或产品。

但最终,杨和费罗说服了莫里兹,莫里兹意识到“雅虎”是一种新兴媒体,有巨大的商业机会。1995年4月美洲红杉投资雅虎400万美元。同时,莫里兹还找来了一位合适的经理人蒂姆来帮助雅虎主管事务,这样杨致远和费罗就可以专注于研究与开发。

蒂姆上任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让“公司像个赚钱的公司”,于是扩充了广告版面。开始几天他们收到了不少责骂的邮件,因为在当时的人看来,网络不应为商业所污染,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要想生存,只有这样。不久人们还是接受了。同时雅虎还与路透社合作,推出新闻在线服务,将网站的功能推向一个全新境界。

1995年8月,公司出现资金短缺,他们开出了4000万美元的征资活动。看起来好像是狮子大开口,但因为雅虎的名气,应征者却连眼皮都不眨一下。路透社和软件银行成了伙伴。其中软件银行买下5%的股权,并开始共建雅虎日本网的计划。

1996年3月7日,雅虎股票正式上市,这一天被评为“华尔街盛事”。4月12日正式交易,正值周五。股票最初定价13美元,但交易狂热,平均每小时转手6次之多,一度飙升至43美元,经此一役,Yahoo市场价值达到8.5亿美元,是“美洲杉”投资时的200倍。

为梦想工作的人

当然,Yahoo最具价值的还是杨致远和费罗。他们两个开创了“雅虎”奇迹,他们的创业故事是雅虎最好的宣传素材,最好的公关素材。他们在杂志封面和电视上不断曝光,使他们在网络之外仍能接触到他们的用户,同时更传达出公司年轻、幽默和不断创新的良好形象。他们以自我形象建立了他们的企业—— Yahoo是一个青春洋溢,不装腔作势的地方。

杨致远成了人们心中的华人神话,他崛起的时间太短,拥有的财富太多,但是现实中的他看起来还和以前一样,带着眼镜,像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自己并不在意金钱,从开始到现在。

“如果我们是为了钱,那我们可能早早就将Yahoo卖掉了。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每天都会在收盘时看一次股市行情,但我却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股票。我还不满30,我还
不需要钱,也不想钱,更不想交税。我的钱都在纸上,全是股票,数目很大,看起来都不相信是真的。”这是杨致远曾经说过的话。正如他当初即使怎么艰难,也提供免费信息一样。

杨致远说:“人生最大的快乐不是金钱,最让人感觉良好的是你每天都在改变着世界。每天早晨起来问:‘我起来干什么?’然后你就觉得如果你不去工作,Yahoo可能就会出问题。我们当年建立的小小网站现在每天都有千百万人使用,每当看到这情形,我们就会说一声:‘哇!’甚至打个寒战。这真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

目前,雅虎是世界上最受欢迎、最先进、最有功效的国际网络索引公司。全美国、全世界不知道它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少,它的品牌至少有几十个亿,而现在它还在不断地飙升。电脑时代充满了光荣与梦想,白手起家成为亿万富翁的神话层出不穷,在杨致远前面有很多成功者,乔布斯、戴尔、比尔,不过他们绝对想不到,有人只用了两年,就踏入了他们的行列,这就是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

正如雅虎的商标——Yahoo!,那个后面作为标志之一的感叹号一样,杨致远给人们的世界带来的是永不停止的“!”。

成功秘诀

生逢其时的机遇,富于创造力的素质。

谦逊、好学的儒雅风范
3、丁磊
2003年中国首富 丁磊

年龄:32

丁磊,1993毕业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

网易创始人,首席架构设计师。(NTES .NASDAQ)58.5%控股大股东

财富:身家91亿人民币。

丁磊对于“首富”一词迅速作出略显反感的反应:“现在为网易股价上扬而找出许多理由,给我排什么中国第几富第几富,将来有一天网易股价掉下来,又找出一堆理由,又说我从第几富掉到第几富。这不无聊吗?”

财富如坐“过山车”

事实上,在丁磊看来,自上市之日起,计算其纸面财富的涨跌确实会显得“无聊”,尽管从2002年1月2日的0.95美元到今日之70美元,网易只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堪称纳斯达克第一股”——甚至西方财经通讯社彭博等对于网易创造的股价奇迹啧啧称叹,但是自2000年6月30日起,网易坎坷的命运已有初步的体现,股价当日就跌破了15.82美元的发行价,以12.82美元报收。

② 惠普公司的发家史

HP共同创始人戴维·帕卡德和威廉·休利特:
戴维·帕卡德和威廉·休利特(Dave Packard、William Hewlett):HP共同创始人

1938年夏,在老师特曼的帮助下,他们利用特曼借来的538美元,在车库着手创办惠普公司。硅谷车库创业模式,共同创业的模式,以及独具一格的“惠普之道”管理模式,成为后来成就硅谷高科技产业辉煌的精神核心。1987年,这间车库被官方正式评定为加利福尼亚州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建筑物,成了名扬四海的“硅谷诞生地”。
姓名(中文)
威廉·休利特
戴维·帕卡德
姓名(英文)
William Hewlett
Dave Packard

机构与职务
HP共同创始人、前主席兼CEO

出生年月
1913年5月20日-2001年1月12日
1912年9月7日-1996年3月26日

出生国家、地点
美国密西根州安阿伯市(Ann Arbor)
美国科罗拉多州Pueblo

教育背景
1936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理科硕士学位

1934年,获斯坦福大学文学士学位
1939年,获电气工程硕士学位

1934年获斯坦福大学文学士学位

职业背景
1978年,退休只担任董事会职务

1969年,担任HP首席执行官

1964年,推举为HP总裁

1947年,担任HP副总裁

1941年,大战期间担任美军通讯官

1939年,创办惠普公司
1971年,回到公司重新担任主席

1969年,担任美国国防部副部长

1964年,选为主席兼CEO

1947年,担任总裁

1939年,共同创办惠普公司

1936-1938年,通用电气工程师

着作
《惠普之道》

威廉·休利特简历
1913 出生于美国密西根州的安阿伯市(Ann Arbor)
1930 进入史丹福大学就读,并结识后来创业伙伴帕卡德
1934 取得斯坦福大学的文学士学位
1936 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理科硕士学位
1939 与帕卡德以手边仅有的538美元,成立了惠普科技
1941 大战期间担任美军通讯官
1947 担任HP副总裁
1964 再获推举为HP总裁
1969 开始担任HP首席执行官
1978 退休后只担任惠普董事会之职务及公益活动
2001 1月12日逝世于家中,享年87岁
威廉和戴维走到一起
人是群居动物,害怕孤独。因此往往要拉几位志同道合者一起创业;但人又是自私的动物,共同创业后,在功成名就时往往分手,是所谓“共贫穷易,共富贵难”,善始善终者绝少。当然也有例外,比如Yahoo!的杨致远与费罗,英特尔的诺伊斯和摩尔,Adobe的查尔斯·格什克(Charles Geschke)约翰·沃诺克(John Warnock),而最为典型的还是惠普的共同创始人休利特和帕卡德。他们以非凡的人格魅力谱写了一曲同甘共苦的创业之歌,并缔造出一个伟大的公司。要描写这两个人物,如果将他们分开,无疑会失去最重要的内涵。在业内,他俩是不可分的。

1924年,MIT博士毕业的弗莱德·特曼回到斯坦福大学,负责无线电通讯实验室。实验迎来了许多年轻人,他们是“电子迷,对真空管、半导体、计算机的兴趣就象对女孩子的兴趣一样”。特曼的实验室产出了许多命中注定要在电子业声名远扬的天才工程师,并开始改变圣克拉拉谷的模样。尤其是30年代中期,特曼班上来了两位不同寻常的学生,这就是威廉和戴维。

在特曼的众多学生中,他俩并没有一开始就脱颖而出。他们都出生于美国中部(休利特来自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帕卡德来自科罗拉多州的普韦布市),父亲都有一技之长(休利特的父亲是医学教授,帕卡德的父亲是律师),两人的简历并无特别之处。初初看上去,这两个人差异很大。帕卡德身高6.5英尺,有高高的前额和鼻子;而休利特又粗又胖,身高不及帕卡德的肩膀。后来在公司年度报告中,唯一把两人摄入同一个镜头的办法是让帕卡德坐着。

除了外表不同,两人最相近的性格就是:对别人感情变化有着非凡的敏感性。这一点,无论对双方的长期合作,还是对未来企业文化的奠定,都是非常关键的。
惠普创业的车库

从相识到创业,休利特,1913年5月20日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Annarbor)市,3岁时随父亲来到旧金山,在此长大。他的父亲是斯坦福大学的医学教授,家庭教育良好,生活富裕,童年生活“幸福而忙碌”。休利特12岁时,父亲死于脑瘤。在中学里,休利特的自然科学学得非常出色,但别的方面非常一般,毕业时由于校长的推荐才得以进入斯坦福大学,校长推荐他的原因是休利特的父亲是他教过的最好的学生。实际上,休利特在中学参加了很多课外活动,对无线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在物理方面显示出才能。休利特常常回忆说,如果他父亲没有病故,他会成为医生,但最终他选择了电气工程师这个职业,未能跳上学医之路。
而帕卡德的父亲也曾希望儿子继承父业,但帕卡德对自然科学更感兴趣:“我对法律从来没有兴趣。同样,我父亲对机械物理也一窍不通。”好在父母对他的爱好非常支持。有一次,在制作炸药时炸破了左手,以后左手拇指一直是变形的。他兴趣广泛,音乐、钓鱼、骑马等各项体育活动都有一手。比起休利特来说,帕卡德在中学就表现出众,不但担任班长,而且还选入全美中学篮球队中锋,创造过全州田径赛中一人独得铁饼、跳高、跳远、低栏和高栏冠军的全州新纪录。父亲期望他在体育上有所造诣,但帕卡德则纯粹将体育看作一项娱乐。

休利特1930年秋天在斯坦福大学注册入学时,结识了戴维·帕卡德。在斯坦福两人都参加了新生橄榄球赛,加深了了解。直到大学二年级,两人才成为好朋友。促成此事的是无线电迷埃德·波特,他们经常一起外出钓鱼、滑雪和徒步旅行。在特曼的支持下,他们和波特、奥利弗四人炮制了一份创业计划书。1934年,刚从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系毕业的帕卡德和休利特去科罗拉多山脉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周的垂钓野外露营。对大自然的共同爱好加深了他们的友谊,由于彼此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一致,而结成一对终生挚友。此后,比尔到麻省理工学院继续研究生学业,而戴维则在通用电气公司找到一份工作。计划因此搁浅。

1938年夏,特曼为他俩争取到斯坦福的奖学金,两人重返校园攻读电子工程博士学位。他们又利用特曼借来的538美元,着手创业。他俩拥有一间仅能存放一辆汽车的车库,成了他们最早的车间。创业时的工具异常简陋原始,只有一个工作台、一套老虎钳、一台钻床、一把螺丝刀、一把锉刀、一只烙铁、一把钢锯以及一些在外面买来的元件。直到1940年,二人才从这间车库中搬出。1987年,这间车库被官方正式评定为加利福尼亚州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建筑物,成了名扬四海的“硅谷诞生地”。

无疑,特曼的支持和两人的友谊成为他们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帕卡德精通生产工艺,经验丰富,休利特则长于电路技术,两人互补,正适于生产和设计电子产品。
1939年1月1日,两人决定正式成立合伙企业,并用掷硬币的方式决定谁的名字排在公司名称之前。结果产生了HP,而不是PH。公司成立后,首要问题是确定生产什么。特曼出谋划策,建议生产音频振荡器。样品于当年11月推出。根据特曼教授提供的名单,他们把产品介绍送给大约25家可能的客户,令人惊讶的是订单很快就来了,有的还附有支票。迪斯尼公司也看中了这个产品,并向他们订购了八台改进型HP 200B用于一部电影《幻想曲》(Fantasia)的制作。

第一年收入为5369美元,利润1563美元。看上去很可怜,但公司已稳定起步了。特别是从此以后,惠普公司每年都在盈利,从未亏损,可谓企业界的奇迹。
开创“惠普之道”
1941年春,休利特作为陆军预备役军人应征入伍。后经过通融,秋天就返回公司。休利特于1942年2月再次应征入伍,断绝了与公司的关系。

二战全面爆发,美国政府对电子仪器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惠普新产品不断增加,年销售额达到100万美元。1942年,建造了第一座公司大楼。1943年,惠普因向海军研究实验室开发出信号发生仪及雷达干扰仪,从而进入微波技术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惠普因其成套系列的微波测试产品而被公认为信号发生器行业的领先者。

惠普得到了迅速发展。公司出台了员工分享利润的原则,使生产效率大为提高。加上利润的再投资,公司活力大增。1945年圣诞期间,他回到公司,发现自己已是这个数百万资产公司的副总裁。他离开公司时,公司仅有15人,回来时已达250人。

战争结束了,拥有200万美元资产和200名工人的惠普,不得不面对市场需求的急剧衰退,公司辞掉了100多个工人(这是惠普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但1950年,公司又恢复至200人。

1952年,两人一道到旧金山湾以南的圣费利佩打猎,听到地皮的主人要将地出售。两人立即决定买下合伙兴建一个农场。这个牧场成了他们两家人休闲游乐的最佳场地,它又是一道纽带,将两人的友谊系得更紧、更深。

由于休利特和帕卡德的人品,惠普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惠普之道是由一种信念衍生出来的政策和行动,这种信念是:相信任何人都愿努力地工作,并能创造性地工作,只要赋予他们适宜的环境,他们一定能成功。”这是一种以前任何一家大公司都未曾见过的学术味的风格。对员工充分信任,并提供近乎完善的工作保障。

有一个笑话说:要想被公司解雇,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老板杀掉¾但公司也许还会给你一次机会。公司还创下先例,采用隔间式的办公室,体现一律平等的精神。公司结构也体现创新精神,每个部门都有销售、研发和生产,各自完成利润指标。

整个50年代,公司每年的增长率都达到惊人的50%~100%。两人还在担心自己有没有管好200人的企业的能力,却猛然发现工资单上已有1500人,而且运作良好。

1957年,是惠普公司发展的里程碑,新订货单空前之多,生产有了巨大发展,公司超过了1000人,拥有了四座厂房。11月,股票公开上市,公司市值达到4800万美元,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戴维·帕卡德在纽约竟然是乘地铁去证券交易所参加股票上市仪式。两人拥有的普通股中有10%上市出售,价格每股16美元。

1957年初,另外一件大事是公司高层人员在Sonoma举行会议,讨论公司政策,休利特和帕卡德起草了一份公司宗旨和目标。这些目标与制定如何实现目标的企业价值一道,共同奠定了“惠普之道”的经营管理理论基础。惠普之道以后还经过了多次修改,但其基本核心不变:“客户第一,重视个人,争取利润”。 公司建立了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给工程师们提供良好的创意空间,允许员工实行灵活上班时间。公司的零件箱和贮藏室始终开放,这里有一个故事:一个周末,休利特到工厂想干点活,却发现设备贮藏室已经上锁,他砸开门闩,留了一张纸条,坚持要求人们不要再把贮藏室上锁。
硅谷企业样板
惠普也是最早实行员工参加股票购买计划和现金利润分享的公司,每年分到的数额按公司的税前利润计算,这笔支付保持在基本工资4.1%到9.9%的幅度内。同时公司也有另外的一种分享,1970年由于美国经济下滑,公司订货量低于生产能力,员工面临解雇的困境。他们采取了一种不同的方式,实行每两周工作9天,工作量减少10%,工资减少10%,经济回升以后重新实行全时工作周。员工始终与公司同在。

公司的氛围也别具温情。两人经常与员工们围着咖啡壶和几盘炸面饼圈,谈笑风声。休利特的手虽小,握起手来却很有力;帕卡德的手大,握起来却较为柔软。两人的办公室都在公司最偏僻的地方,尽管很大,却都显得寒碜:旧的办公室、长沙发、咖啡桌和一些书架。

所有谈论他们财富和声望的话,都会令他们感到不快。帕卡德对自己被列为美国3-4名最富有的人愤愤不平。一次《时代》周刊女记者采访利休特。人们事先一再警告她可以提任何问题,但不要讨论财富。在采访时,休利特非常热情,还帮女士打开录音机,但第一个问题一出:“休利特先生,你作为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有何感想?”休利特笑了笑,卡嗒一声关掉录音机,客气地把这位可怜的记者送了出去。

对硅谷的大亨来说,休利特和帕卡德对财富的厌恶如同怪物一般。此时斯坦福研究区的主干道已开始挤满暴发户们的高级轿车,帕卡德还开着老掉牙的汽车。直到经过反复斗争,迫使他换掉。

营造乡村俱乐部
当然人无完人。休利特有时会勃然大怒,特别是管理人员被提问而没有准备好时。帕卡德在早晨脾气极坏,聪明人这时候都会躲开他。而且两人对职业妇女有一种老派的偏见。1981年他们退休时,公司经理人员没有一位是女性。

70年代两人都超过60岁,他们丢失了原有的生气勃勃的创新精神。1977年,公司雇员沃兹尼克提议生产个人电脑,被否决后他与乔布斯创办了苹果。此外公司还犯下一系列错误,它进入小型机市场(1968年)太晚了,使其在与IBM、DEC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下风;而公司1970年才打进商用小型市场,又一次因决断过晚而陷入尴尬境地;70年代中期生产的HP-01型手表计算器更是公司最丢脸的失败,这种产品集中暴露了公司的各种缺点:对消费市场的错误理解,对质量过分苛求,好像是为了迎接工艺上的挑战,而不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

不管怎样,惠普度过了这些难关,获得了成功,成为硅谷第一家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而且至今保持着硅谷收入最高的地位。公司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丑闻,没有大规模裁员,没有经历过令人痛苦的不景气。当然,也始终没有出现过令人特别兴奋的时刻。

惠普就象马路边一个静谧的家庭,生心育女,草坪修剪得十分整齐,菌绿可爱。在硅谷开始疯狂扩张时,公司依然保持公正与诚实,赢得了“乡村俱乐部”的美誉。

两人对特曼的忠诚,是硅谷历史上最感人的插曲。特曼作为公司董事会成员长达40年之久。1982年特曼去世时,人们称他为电子革命之父。在自己成为白头老人后,休利特和帕卡德还一直非常尊敬这位老师。正是他们非凡的品德,创办了美国最受人敬仰的公司,而且创立了一种标准¾每个高科技公司都要以其衡量自己的品质、处世和职业道德的标准。

帕卡德成为美国企业界的贵族。1968年12月,被尼克松政府提名国防部副部长,并担任一大堆的董事和职务。而休利特的活动则主要在科技方面,1954年当选为无线电工程师协会主席。

两人面临退休,从公司挑选了年轻的约翰·扬(John Yong)作为接班人。杨英俊潇洒,绝顶聪明,是那种一生中相信自己绝对正确,并很有福气、命中注定要干大事的人。但他的缺点也正是他的这种完美无缺。他缺乏休利特的平易近人,缺乏帕卡德的温尔文雅。“杨不会给人比较有人情味的感觉。但他英俊潇洒,使人对公司充满信心。他长得就象一位总裁应该长的那样。”

危机出现
1977年,休利特辞去总裁职务,1978年又辞去CEO。这几项官职先后落到杨的头上。这时,个人电脑的浪潮开始席卷整个硅谷,进而扩大至全球。惠普失去了成为个人电脑先驱者的机会,但却成了个人电脑打印机发展的领导者。1984年惠普推出激光打印机和Think Jet热喷墨打印机,到1994年十年间,共销售200余万台。

但是发展并不能掩饰问题。由于继任的经理们过于看重IBM,公司组织结构开始高度集中,到1990年,官僚主义盛行,整个管理系统僵化,连雇佣一名秘书都得经过五个管理层的批准。决策周期越拉越长,与不断加速的计算机产业背道而驰。管理危机给公司带来严重的损害,公司股票节节下滑,降至每股25美元。

两位退休的老人再也不能心平气和。虽然他们参加董事会,但那更多是摆设的意义。危机面前两人果断介入,迅速干预。削减管理层次,疗治系统官僚习气,并且将更年轻的路·普拉特(Lewis Platt)推上总裁一席。大部分官僚机构被解散,每个部门都拥有更大的自由。公司重焕生机,1993年,股票拔高,升至每股70美元。

1996年3月26日,帕卡德去世。半个多世纪的友情被自然所终结。只留下休利特,仍担任公司名誉总裁。以及许许多多头衔:加利福尼亚科学学会名誉理事,美国国家工程学会会员、美国国家科学学会会员以及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会员。1985年,美国前总统里根特授予他国家科学奖,这是美国最高的科学荣誉。

帕卡德的去世被认为是硅谷第一个时代的结束。他和休利特的近半个世纪的合作关系也被视为合伙创业的经典。“惠普之道”也被列为美国最佳企业管理方式。

1997年惠普的销售收入超过了366亿美元,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销售额约为354亿元。六十年来,惠普公司历经电子仪器、科学计算器、打印机、个人电脑等不同产品阶段,总能抓住时代脉搏,高速发展,多年来一直名列《财富》500强企业前列,1997年更被道—琼斯指数列为评定股票行情的指标公司之一。但进入1998年,刚刚在PC业高奏凯歌的惠普,发现自己又落后与互联网时代的节奏,公司再度实行大重组。

现在,对公司业务休利特已无能为力。他的工作就是充分享受他的各项户外爱好。这位植物学业余爱好者,登山、滑雪、打猎及钓鱼高手,仍拥有惠普 5.9%的股票,稳居高科技前十大富翁之列。这位硅谷祖父级的传奇人物,每年都拨出近亿美元,用于人口控制和环保等慈善活动。在加州和爱达荷州,他和帕卡德的牧场和奶牛养殖业依然生机勃勃。在他的晚年,他的兴趣所在为植物学、摄影与历史。

当他一个人在湾区垂钓时,他一定坚信自己和帕卡德缔造的企业文化生命永在,他也一定会回想起历史长河中无尽的美好往事。

硅谷传奇人物休利特逝世
2001年1月12日早晨,休利特在家中寿终正寝,享年87岁。“我们与他的家人一样,为失去一位伟大而慈善的老人表示哀悼。”惠普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卡莉·菲奥莉纳(Carly Fiorina)说。“我们,作为他的后继者,一定会珍视比尔的创造精神并把它发扬光大,时刻牢记他与Dave赋予我们的重托并不负众望。”

休利特于1978年退出管理活动,其任职的整个生涯对科技与商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惠普公司2000年财政年度营业收入为488亿美元,全球拥有88,500名员工。分拆出来的仪器构思Agilent技术公司2000年收入为108亿美元,拥有47,000名员工。具有传奇色彩的车库-象征着硅谷的发源地-如今已成为加利福尼亚州的历史里程碑。

休利特以其科学专长为人们所熟知,帕卡德因其聪睿的商务头脑让世人永记,他们在惠普公司取长补短,精诚合作。他们毕生的合作与友情伴着他们的商务成功与公司运营的不断革新长达60年之久。正是因为休利特 和帕卡德的共同构想,惠普公司才以出色的员工实用措施、商务管理、产品质量与服务蜚声全球。其具有创新意识的员工与管理方法-称为“惠普之道”-已为当今全球的企业广泛仿效。惠普公司也是全球最富爱心的慈善公司之一,并因此映射出创建者立志成为优秀公民的不断努力。

休利特认为他的最伟大的业绩之一便是他与帕卡德共同创建的面向人的管理方法。巨灾医疗保险、弹性工作制、开放式办公室、分权决策、目标管理以及员工“咖啡谈心”等都是他们为惠普公司制定的众多政策与实用措施的示例。许多公司纷纷采纳“惠普之道”并将其作为创建者感化力的遗产。

“我们不想实施雇佣-解雇制度,而是采用一支忠诚奉献的员工队伍。”休利特有一次这样说道。“我们认为这支队伍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应该能够与公司同舟共济。”惠普自组建以来一直对所有员工实行现金利润分配制度。从而满足了创始人致力于员工共享公司成功的渴望。

休利特一生中曾出任Chrysler公司董事、Chase Manhattan银行行长、FMC公司董事、海外开发委员会会长以及Kaiser基金医疗保健计划与Palo Alto-Stanford医疗中心主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曾是总统总体事务顾问委员会有关外国援助计划与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的成员。1963年到1974年,任斯坦福大学理事;1969年到1970年,是白宫顾问委员会旧金山地区小组的成员。1958年,美国总统里根授予他国家最高科学荣誉奖-国家科学奖。此外,他又获得了多所学院与大学的14个荣誉学位,包括1996年因其对教育与科学的巨大贡献而获得的荣誉奖学金。去世时,休利特还在任帕卡德创建的Monterey Bay Aquarium研究院院长。

休利特是电子工程领域的多篇技术论文的合着撰稿人,同时也是大量专利的持有人。他是国家科学院成员,也是美国文理学院研究员。曾是美国电子协会的共同创始人;国家工程学院的成员,并于1993年获得创始人奖;曾任电学与电子工程学院终身研究员;也是美国器械协会的终身成员。

1966年,休利特一家建立了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基金,旨在支持全家人对于慈善事业的广泛兴趣。该基金授予以下领域的组织:富有争论的解决方案、教育、环保、美国-拉丁美洲关系、家庭与社区开发、执行艺术以及人口。

多年来,休利特与帕卡德已经以个人名义向斯坦福大学捐款3亿美元。他们于1994年10月为杰出科学工程的完成捐款7740万美元。1994年又分别为Frederick Terman奖学金捐款1250万美元,以鼓励那些成为其导师的斯坦福教授。1994年,休利特又向加利福尼亚州公共政策学院(一所独立的非盈利性的研究组织,旨在帮助改善国家公共政策)捐款7000万美元。

1939年,在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市(Palo Alto)爱迪生大街367号的一间狭窄车库里,两位年轻的发明家比尔.休利特(Bill Hewlett)和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怀着对未来技术发展的美好憧憬和发明创造的激情创建了HP公司,开始了硅谷的创新之路。
六十多年来,HP从未停止过创新和变革的步伐。这种精神使HP从一家年收入4000美元的公司,发展成为今天在全球拥有145,000名员工、分支机构遍及170个国家和地区、2005财年营业收入达867亿美元的信息产业巨擎,业务范围涵盖IT基础设施、全球服务、商用和家用计算以及打印和成像等领域。目前全世界有超过十亿人正在使用HP技术。如今的HP,作为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公司,在美国财富500强中名列第12,在全球财富500强中名列第28,并在美国《商业周刊》"全球最具价值品牌"中排名第13位。HP当年创业的车库也被美国政府确立为硅谷诞生地。HP的创新精神更是激发了千千万万硅谷人的创业激情。
基于多年服务全球各类用户的丰富经验、业界无与伦比的人才资源、日臻完善的服务与支持体系以及强大的合作伙伴关系,HP致力于帮助人们在商业活动、社会活动和个人生活中更加灵活地应用科技,成就梦想。
所有这一切都始于"汽车库"和饼店
HP 由斯坦福大学学生 Bill Hewlett 和 Dave Packard 于 1939 年创建。 该公司建在硅谷的一间汽车库里,第一个产品是声频振荡器,是音响师使用的电子测试仪器。 HP 的第一个客户是 Walt Disney Studios,该公司购买了 8 台音频振荡器为电影《Fantasia》开发和测试具有创新意义的音响系统。
Compaq 计算机公司是 1982 年在美国德州休斯顿的一家饼店里成立的。 总之,新 HP 的员工正分享着一种令客户满意的激情、一种高效而又灵活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一种信任和尊重他人的承诺。
不断创新
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不断开拓新的市场,HP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达40亿美元,用于开发产品、解决方案和新技术。HP发明、设计和提供推动商业价值、创造社会价值、以及改善客户生活的技术解决方案,并在以下多个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在全球的喷墨式多功能一体机和单功能打印机、黑白和彩色激光打印机、大幅面打印机、扫描仪、打印服务器、以及喷墨和激光耗材行业位居第一
在x86, Windows, Linux, UNIX和Blade服务器行业位居第一
在全球的磁盘存储系统行业位居第一
在全球的笔记本电脑行业位居第二
掌上电脑全球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
在客户支持方面位居第一
对Proliant服务器的客户满意度位居第一
惠普是硅谷神话的源头,是创新技术和创新企业文化的象征。但是,如今硅谷成为全球创新圣地,惠普的创新步伐却已经停止很多年了。虽然,目前惠普在硅谷依然是规模最大的企业(收入),但是,惠普在任何一个重要领域都失去了领导地位。如今,IBM依然在服务和大型机方面独领风骚,微软和英特尔在操作系统和CPU上依然把持全球垄断地位,思科高达70%的坚挺毛利率显示了网络设备王者地位依然坚固,而端着直销模式法宝的戴尔,其突飞猛进从来没有任何放缓的迹象,可是支撑惠普庞大躯体的居然是小小的却是暴利的打印机墨盒,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惠普的现在充满了风风雨雨,惠普的未来更是充满了悬念。"铁娘子"卡莉通过一场"血洗般"的权力大战,粉碎了惠普元老们的反击,也彻底割裂了"惠普之道"的传统,那么,与传统的决断能否真正拯救惠普,成就惠普,这是一个巨大的问好。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IT巨头之一,惠普在中国一直一马平川,当然这样美好的日子也已经成为永远的历史。在中国,惠普也将走上漫漫的下坡路。关注惠普,就是关注我们IT本身。

惠普在中国是政府公关、媒体公关和客户公关最成功的典范,因此媒体舆论上几乎看不到任何对于惠普问题的反映和批评。那么,惠普真的如此完美吗?今天,我们试图破除迷雾,走进惠普深处,透视真实,也透视被层层掩饰的问题。
惠普占领了全球打印机40%的市场。打印机事业帮助这家计算机巨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岁月。2002年,乔希的打印机部门销售收入占整个集团720亿美元的总收入的28%,是集团31亿美元利润的105%——其它部门都在亏钱。打印机事业使惠普安然度过科技行业的萧条时期,在颇富争议的,收购康柏公司的行动中,更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正如Bear, Stearns & Co公司的分析家雷夫说的那样“在过?/ca>

③ 目前国内有哪几家电梯公司上市了

主要有13家,重点介绍6家主流企业

新时达(股票代码:002527):新时达前身是1992年成立的上海浦东时达电梯控制技术开发部,在电梯控制行业已经有20年历史。经过多年的行业积累,公司产品的品牌、质量都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公司产品已经获得国际前四大电梯整机厂商的青睐,成功跻身美国奥的斯、瑞士迅达、德国蒂森克虏伯、芬兰通力的供应商行列。

康力电梯(股票代码:002367):2010年上市,经过3年左右时间的积累,康力已是国产电梯品牌中最具影响力的企业。牌影响力体现在高端电梯在地标性建筑上的应用。康力目前的7米/s的高速电梯2012年应用在上海龙之梦雅仕大厦,是国产高端电梯应用的标志工程。从应用业绩看,康力电梯在标志性建筑上的应用领先于其他国产品。

广日股份(股票代码:600894):以电梯为核心,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现已发展成为以电梯整机制造、电梯零部件生产及物流服务为主业,通过引入国际化高端合作向关联产业领域进行有效拓展的企业。

上海机电(股票代码:600835):公司是一家机电装备制造企业,主营业务种类较多,涉及电梯制造、冷冻空调设备制造、印刷包装机械制造、焊接器材制造、人造板机械制造、人造板板材制造和工程机械制造七大领域。2012 年电梯业务占收入72%。

长江润发(股票代码:002435):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电梯导轨的研制销售,通过20余年的沉淀,已发展为全球第3电梯导轨制造商。目前,全球前3大电梯导轨龙头西班牙塞维拉、意大利蒙特费罗和长江润发在国内电梯导轨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为34%、32%和20%。

博林特:公司是国内第三大民族品牌电梯企业。公司大股东远大铝业集团是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幕墙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远大的成功得益于管理层一直推崇的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战略,在世界各地不断建立分公司及办事处,从2000 年开始涉足国际市场,到现在已经覆盖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

赛福天(股票代码:603028)

展鹏科技(股票代码:603488)

梅轮电梯(股票代码:603321)

沪宁股份(股票代码:300669)

机器人(股票代码:300024)

快意电梯(股票代码:002774)

远大智能(股票代码:002689)

(3)费罗股票价格扩展阅读

电梯是指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其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于水平面或与铅垂线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轨道运动的永久运输设备。也有台阶式,踏步板装在履带上连续运行,俗称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服务于规定楼层的固定式升降设备。垂直升降电梯具有一个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的或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导轨之间。轿厢尺寸与结构形式便于乘客出入或装卸货物。习惯上不论其驱动方式如何,将电梯作为建筑物内垂直交通运输工具的总称。按速度可分低速电梯(4米/秒以下)、快速电梯4~12米/秒)和高速电梯(12米/秒以上)。19世纪中期开始出现液压电梯,至今仍在低层建筑物上应用。1852年,美国的E.G.奥蒂斯研制出钢丝绳提升的安全升降机。80年代,驱动装置有进一步改进,如电动机通过蜗杆传动带动缠绕卷筒、采用平衡重等。19世纪末,采用了摩擦轮传动,大大增加电梯的提升高度。

20世纪末电梯采用永磁同步曳引机作为动力。大大缩小了机房占地,并且具有能耗低、节能高效、提升速度快等优点,极大地助推了房地产向超高层方向发展。

蒂森克虏伯电梯公司研制出新型“多重电梯”可水平垂直运转。

④ 雅虎是哪个国家的公司

雅虎是美国的互联网门户网站,也是20世纪末互联网奇迹的创造者之一。其服务包括搜索引擎、电邮、新闻等,业务遍及24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超过5亿的独立用户提供多元化的网络服务。

同时也是一家全球性的因特网通讯、商贸及媒体公司。雅虎是全球第一家提供因特网导航服务的网站,总部设在美国加州圣克拉克市,在欧洲、亚太区、拉丁美洲、加拿大及美国均设有办事处。

(4)费罗股票价格扩展阅读

2015年雅虎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移动广告公司”。2016年7月25日,美国电信巨头Verizon(威瑞森)以48亿美元收购雅虎核心资产。

2016年9月22日,美国雅虎公司承认,这家企业与至少5亿用户相关的信息遭人窃取,涉及用户姓名、电子邮箱、电话号码、出生日期和部分登录密码。失窃事件发生在2014年下半年,失窃信息取自雅虎网络系统。

2017年10月,雅虎再次宣布所有30亿用户个人信息被泄露。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8世界品牌500强》榜单,雅虎排名第322。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雅虎

⑤ 雅虎空间的雅虎简介

杨致远,一位20多岁的台湾移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时,与同窗DAVIDFILO(29岁的美国青年)——两位Internet网上老手——合作,为方便上网查找资料,编出一个专门用于整理INTERNET上各个节点资料的程序,并于1994年4月正式在互联网上推出。
杨致远1968年出生,并在台湾渡过了他的童年时光,他的母亲是讲授英语和戏剧的教授。在杨致远两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以后,一直是他的母亲抚养和教育着他和他的弟弟。杨致远有一个姨母生活在美国,10岁时,杨致远随家人移民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他坚持认为李猛游自己当时是一个比较懒惰的孩子,而且注意力不集中。也许情况确实如此,但他的学业还是完成得不错。杨致远学习起点确实比较低,第一天上学的时候,他知道的英文只有一个单词——shoe(鞋子),但在完成了中学学业以后,于1990年顺利进入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杨致远用4年时间,完成了电子工程系本科及硕士学业并获得了学位。快到毕业的时候,他发现所学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并发现自己没有完全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于是他又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以求获得更高的起点。也许是上帝的安排,这时恰好大卫有个研究项目需要人帮忙,于是他们俩走到了一起,开始了他们的博士学业,也开始了他们后来创业的关键一步。
当初,杨致远和大卫认为自控软件有很多的创业机会,便选择了这个研究方向,但不久他们就发现这个方向的创业机会已经被几个公司垄断,留给他们的机会并不多。就在他们万分沮丧又百无聊赖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刺激两位决定走上经营搜索引擎业务同样也有两个因素,准确地说,是一件事和一个人。一日,两人无意中登录了一个叫“梅尔玫瑰”的搜索站点,尽管该站点内容空洞贫乏,缺少新意,但整个站点采用的分类目录的做法吸引了他俩。为什么不组织一个像这样可供登录者按自己的需求查询内容的站点?这种创新的思路导致了雅虎的诞生,并成为后来雅虎建立网站的技术方向。同时由于关键字技术的使用,查询速度更快,远非从前那些仅供上网者误冲误撞的搜索引擎可比,用杨致远的话来说:“雅虎是大器晚成的网络巨人。”
如果说“梅尔玫瑰”是雅虎的正面动力、框架蓝图的话,可畏的迪·梅尔彻老师则是一根镶满铁钉、催人奋进的鞭子了。这两位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小有名气的高材生,起先也很有一番长青藤大学学生发迹的常规思路:读好书,拿上一连串的“A”到大公司报到上班。然而,这个美好的幻梦被他们后来称之为“救命恩人”的博士生导师迪·梅尔彻及时摧毁了。当这两位好学生在租来的一间小阁楼里启动他们的凌云壮志时,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却由于他们那台宝贝服务器每天受到几万次的登录而不堪重负起来。迪·梅尔彻老师在三番五次劝说无效后,终于发起了脾气,最后通牒:要么放弃工作,要么卷铺盖走人。两人走了一条折衷道路,将实验室搬出了校园。
“开始时的一切如同恶梦一般,我们没有了电脑,没有服务器,杨致远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购买了几台电脑,至于服务器,则是靠免费为美国在线、网景这样的大公司作pop-up(一种弹出式广告)而租用他们的;更要命的是,在我们手头最为拮据的时候,上述两家大公司都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想高薪聘用我们,我们好不容易才挺过来了。”大卫·费洛在回忆这段往事时,露出一脸无奈的神情。
1994年4月,当时刚出现的因特网浏览器Mosaic很快就把他们迷住了。于是,他们制作了自己的主页,把喜欢的靓站网址哪销收集起来,链接到自己的主页上。他们在因特网上通宵达旦地游历,博士研究工作自然也被放到一边。像许多上网的人一样,杨致远和大卫各自收集自己喜欢的站点,然后互相交换,先是每天交换,接着是几小时一交换,而后随时交换。随着收集的站点资料日益增多,他们开发了一个数据库系统来管理资料,并把资料整理成方便的表格,将它命名为“杨致远和大卫的www网站面”。站点的名单越来越长了,于是他们将站点分成不同类别,很快每一类站点也太多了,他们又将每一类分成子类。雅虎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核心就是按层次将站点分类,这很像中国的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分类法将图书根据内容分成大类,大类下面再分小类、细类,直到书名目录。
起初,杨致远和大卫只是把指南的地址给几个朋友,但没过多久就有数以百计的人开始访问他们的指南。他们在设计指南时,并没有想到给大学外的人使用,纯粹是自娱自乐的性质。但杨知让致远的电脑属于斯坦福大学网络的公开部分,所以只要知道地址就可以随时来访问。
杨致远和大卫一起设计的这个软件投放到网络里后,大受欢迎,无数的人都到他们在斯坦福大学的地址上来查询,以至于使得斯坦福大学的网络显得十分拥挤,校方抱怨连天。随着站点的访问者越来越多,他们也越来越得意,也越来越用心,不断扩充指南的功能,提高搜索效率,加上最新站点、最酷站点等功能。伴随着每一点进步,他们都会收到大量鼓励的电子邮件,有些还提出了改进建议。这一切都是在没有任何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完成的,但是得到人们的注意总是一件好事。他们不断增加更多更好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访问者,站点的名字也改成了雅虎。到1994年冬天,他们的流量获得巨大增长,同时整个Web网也进入了飞速发展期。Netscape正式成立。随着雅虎流量的与日俱增,两个没有经验的男孩十分为难,但不管怎样,雅虎的价值不容忽视,雅虎每天要接待数以万计的访问者,任何拥有大量忠实追随者的事物总是有价值的,杨致远坚信这一点。
在这样的情形下,也许有人会说,那杨致远还不如干脆离开学校,自己成立一家公司,说不定会发大财。 这正是杨致远所做的。于是杨致远便中断了学业并成立了雅虎公司。公司的股票在华尔街上市后,杨致远的个人资产在一瞬间飞升为1.7亿美元。杨致远是Internet催生的亿万富翁。Internet上充满了机会,杨致远抓住了机会,在Internet上威风八面的雅虎,就是这位来自台湾的华裔青年研制的。雅虎让杨致远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翁,真是财从天降。这也许让人觉得,他的经历好像同另外一个与电脑有关的家伙相同?不错,现在已经有人把杨致远称为“比尔·盖茨第二。”只不过,杨致远自己不愿意把他同那个在哈佛大学中断了学业创建微软(Microsoft)公司的年轻富翁相比。他说他是“杨致远第一。”
自命为“首席笨蛋”的杨致远在接住从天而降的财富以后,正在解决下一步将如何发展的问题。不了解电脑发展史的人都会知道,电脑肯定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今天这个模样,或者说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电脑,是人创造了电脑。所以,电脑从诞生到发展,就是人类不断向自己的能力挑战的结果。仔细回味一下,一部电脑发展史,就是一部智力竞技史。电脑,就是智力的竞技场!
这块竞技场,如同在体育的竞技场上一样,交织着成功者的喜悦和失败者的悲伤,飘洒着得意者的笑容和破落者的泪水!这块竞技场,温存地留下了胜利者,也无情地淘汰了失败者。这块竞技场,使比尔·盖茨成为青年的偶像,也使更多的人成为后来者的铺路石。据日本人估计,每一个像比尔·盖茨的亿万富翁的背后,都站着近万名失败者。这块竞技场,没有常胜将军,也没有天生的贵族。
如果从空中来俯瞰这个竞技场上的风云变幻,就会发现有水流风转,电脑界的走势正被两股力量所拨动,一个就是硬件厂商的努力,一个是软件业的不断追求。而且电脑元器件的每个焊点上都记载着一系列的竞争,有时这种竞争是很严酷的。商业上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竞争。IBM公司在推出PC机的时候,一下推出了两个小公司,一个是硬件领域的英特尔公司,一个是软件方面的微软公司。当他们三家合起来对付苹果公司的时候,利益是一致的,可是IBM PC成为市场上的主角以后,他就对微软和英特尔不再感冒了,先是冷落英特尔公司的80386芯片,继而是试图甩掉微软公司。
现代社会,智力竞争当数电脑业为最。在电脑这个行业中,年龄是个敏感的话题,几乎所有成功者都是20岁上下,否则精力、体力、想象力都不适合于电脑业,这一点一如体育界。乔布斯、比尔·盖茨、克拉克、杨致远、安德森……无一不是少年有成。在中国,看一看联想、巨人这些大公司的领导层,有几人超过30岁?中国的“微软软件”WPS研制人裘伯君成事也仅是2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 要进入一个国家,需要通过它的国门。要进入一座大楼,需要经过它的大门。同样的,要进入因特网世界,也需要经由它的网络门户。网络门户提供各种各样站点地址,使用户很快就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因此在网络时代要获取财富扩大“疆土”,便要通过网络门户来实现。
在众多网络门户中,最着名的要数雅虎(Yahoo)。它被视为网络时代成功的楷模,成为许多创业者崇拜的偶像。尽管雅虎创业不过三年,股票上市也才两年,但它的辉煌业绩足以令所有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通过雅虎进入因特网的人每月有4000万人,比收视率最高的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节目每周收看人数3000万人还要多。雅虎的股票成为天价,两年后已是1996年刚上市时的23倍。1998年8月25日它的股票价格为97.50美元,是1998年计划每股红利32美分的305倍,公司市值达91亿美元。连计算机产业盈利首户微软都感到震惊,因为它的股票价格才是其预期红利的52倍。据美国《商业周刊》1998年12月18日公布的数据,雅虎是1998年股票增值最快的公司,股值增长率达455%,居第二名。
雅虎是由中国台湾人杨致远(Jerry Yang)创立的,他生于1969年,1993年他和费罗(Filo)一起成为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研究生。他们喜欢在万维网上冲浪,并把他们所喜爱的站点编成一个名单以便寻找。有次他们灵机一动,决定将这一名单在网上公布,供网友使用,并将这一名单叫做“Jerry'sGuidetotheWorldWideWeb(通往万维网的杨致远指南)”。没有料到这一行动大受欢迎,发生了轰动效果。于是,1995年他们便放弃了写毕业论文,而专门从事创建网络门户的工作,并把主要站点的名单起了新名字“(另一层次式的正式指南)”,它的缩写词Yahoo便成为这一网络门户的名字。 现在雅虎正面对着激烈竞争,竞争中最强大的武器便是其驰名品牌。有了它便有人愿向它投资,有了它就有更多的人愿意光顾。据统计,现在有51%工作中的网上冲浪者和42%家庭中的网上冲浪者在使用雅虎。预计2002年时雅虎的广告收入至少是所有网络门户总和的四分之一,这就是雅虎在竞争中的优势。
雅虎虽只有600人,但却正在开拓网络门户以往没有涉及的领域,例如要使门户通往电话、电视、字显BP机、掌上型设备等。1999年雅虎生动活泼的万维网网页将可以接受来自任何装置的往任何地方的访问。雅虎还向国外发展其业务,它正以9种语言在不同国家运营,其中包括澳大利亚、中国、德国、日本等,雅虎的信息流量中,大约有30%来自北美以外的国家。
由于雅虎不断壮大,它的股标价格涨势使微软都大吃一惊。雅虎股票涨幅为其1999年预期的红利增长率4.1倍,而微软的只有2.7倍。要使雅虎的股票能和微软一样物有所值,1999年它的盈利应增加66%,但分析家们预测它只能增加45%。另外雅虎自己也认为它的毛利率只能达到88%,而微软的毛利率可达到92%。尽管这样,雅虎的股票却更加走俏。这是因为人们看到了它的前景,认为它有潜力成为第一个因特网巨人。由于用以前的理论无法说明雅虎的股票何以会这样高,于是1998年7月10日有人提出信息业中的另一个法则“雅虎法则”。
在此之前,摩尔法则说明微处理器的计算能力每18个月翻一番,但价格却降低一半。梅特卡夫法则说明网络的价值同节点数目的平方,也就是用户数目的平方成正比。雅虎法则说明金钱(财富流量)同信息名义价格和货币收入之间的比值存在内在关系。它用以解释雅虎股票在实践上背离工业社会的规则(即股票市值与物质资本市值应有一定对应),说明何以信息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会和资本市场上的财务收入出现如此悬殊的差别。
按照工业社会的理论,认为信息业不能创造财富,只有工业创造财富。雅虎这样高的收益,照理不应归他所有,是雅虎通过“心理”手段,把本应归于工业家所有的财富“再分配”给信息家。因此市场应当恢复秩序,雅虎的暴利应该被剥夺

⑥ 关于yahoo!的兴衰

杨致远:十年玩出的YAHOO酋长
“仅仅是在10年时间里,互联网已经改变了网民处理所有事情的方式,这是一种非凡的美妙体验。自始至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我们并不仅仅局限于此——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每一个人去发现,去实践更多、分享更多、交流更多。”
继王安之后,谁是最令华尔街分析师兴奋的华人?如果非要挑出一个,那这个人就是杨致远(JerryYang)——雅虎的酋长(ChiefYAHOO!)。

1978年,年仅10岁的杨致远和弟弟KenYang牵着妈妈的衣角移民美国的时候,还是一个羞涩的小男孩。只是由于2岁就失去父亲,杨致远比同龄的孩子看上去更成熟、稳重一些,但是见过他的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他28岁的时候就能够成为纳斯达克的奇迹。

华尔街从不缺少奇迹!

玩出的YAHOO!

雅虎是杨致远和好友费罗(DavidFilo)玩出来的。

10岁之前,杨致远在台湾度过了童年。在他两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去世,母亲是一位英语和戏剧教授,独自抚养着杨致远和弟弟KenYang。杨致远的姨母当时住在美国,为了孩子的教育和将来的发展,全家搬到了美国,定居于加州的圣何塞。

少年时代的杨致远,进入了美国的主流文化,性格变得逐渐开朗。

杨致远学习很努力,1990年考入斯坦福大学。他喜欢工科课程的严格性,并且深受“硅谷”的影响。尽管学校课程很紧,杨致远还是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无意中锻炼了他的社交能力,为日后独当一面,驾驭一家轰轰烈烈的媒体公司奠定了基础。另外,杨致远还选修了经济类课程,他当时的想法是如果将来办公司,这些可能会派上用处。

杨致远用了4年时间读完本科和硕士,在读博士时认识了费罗。在学习、工作和后来的创业过程中他们成为至交。

杨致远性格外向,喜欢交际;而费罗则是一个内向的人,从来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他只对技术感兴趣。杨致远说,他与费罗是最佳组合,“在商业意义上很难再找到比我们更好的互补型搭档了,我们彼此能相互体谅,虽说天性很固执,但在关键时刻能够彼此理解,表现得一点也不固执”。他们对世界、事理和技术均有着相似的看法,他们甚至有共同的博士生导师,并且费罗就住他隔壁的宿舍。

面临毕业的时候,杨致远和费罗都为学习需要查找大量资料。“其实,我们当初的主意是个很平常的创意,就是在网上把一大堆网站收集起来,做一个搜索器,方便人家去找,去搜索。”

杨致远和费罗将他们的软件起名为“Jerrr万维网指南”。1994年秋季,它的访问量已首次突破100万人次。1995年,杨致远和费勒根据斯威福特所着的《格列佛游记》中的野兽将其站名取名为雅虎(YAHOO!)。

对于创业,杨致远认为就是起源于这样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其实现在谁都可以想到。但是,那是在1994年产生这样的想法,然后碰到一个愿意进行风险投资的人,拿出100万美元来做这个投入,然后再想办法去赚钱,就不是太容易了。

但是,雅虎确实赶上了互联网的好时候,1995年成立的公司,1996年的收入就达到1800万美元,并于这一年成功上市。

不做CEO

与王安电脑的创始人王安对企业绝对的控制欲和权谋管理文化不同,杨致远和他的伙伴从一开始就把雅虎打造成了一家非常开放的公司。

1995年4月,在SequoiuCapital的资助下,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资产约400万美元。同时SequoiaCapital还找来了一位合适的总经理人选——蒂姆·库格,也是斯坦福的校友。于是,雅虎由库格来负责管理事务,费罗和杨致远就可以专注于研究工作。后来费罗负责技术开发,杨致远负责对外公关。

当然,雅虎最具价值的还是杨致远和费罗。杨致远比较外向,时常沉湎于过去。费罗正好相反,很内向,总是尽量婉拒记者的采访。

1995年秋,雅虎不得不展开第二轮投资战,此前虽有不少广告收入,但转化为现金的数量极有限。这时日本的一家大财团Softbank开始向雅虎投资,这使杨致远的公司走向了新阶段。

Softbank是通过红杉公司认识雅虎的。杨致远得知Softbank要投资非常激动,这正是在日本创建日本本土雅虎的最佳时机。

1996年3月7日,雅虎股票正式上市,虽然它的两大对手Lycos、Excite已抢先上市,但这一天仍被评为“华尔街盛事”。4月12日正式交易,正值周五。股票最初定价13美元。但交易狂热,平均每小时转手6次之多,一度飙升至43美元,最终以33美元收盘。雅虎市场价值达到8.5亿美元,是SequoiaCapital投资时的200倍。

“当我们创业时,就知道我们两人中谁也不会当CEO,我们知道两人谁也不会听对方的,因此我们得有第三方来仲裁。”他们准备找一个职业CEO。有人敲门了,但他说:“我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改掉名字。”两人一听,马上开门送客。如今,他们两人都是“YAHOO酋长”。

十年之路

美国东部时间2005年3月2日,雅虎迎来了10周岁生日。作为在全球范围内举办的庆祝活动之一,雅虎公司创始人杨致远、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特里·塞梅尔(TerrySemel)以及费罗等管理团队上午出席了纳斯达克股市的开市仪式,并一起敲响了交易钟。

回顾往昔,雅虎公司从一个一开始只是怀着使互联网世界更具秩序的简单想法、曾栖身于斯坦福大学一辆拖车中的小公司,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全球公认的互联网知名品牌,在全世界有着超过3.45亿的忠实用户。

在这10年中雅虎从互联网的巅峰到低谷,但一直坚持了下来。过去的10年中,有很多远胜于雅虎的互联网公司销声匿迹,如网景、Infosys……

杨致远说:“仅仅是在10年时间里,互联网已经改变了网民处理所有事情的方式,这是一种非凡的美妙体验。自始至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我们并不仅仅局限于此——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每一个人去发现,去实践更多、分享更多、交流更多。”

作为雅虎10周年生日庆典的一部分,雅虎还推出了《雅虎网络回顾展》专门网站。该网站通过99个目录、讲述互联网在过去10年中发展的重大故事。这些目录将囊括每一个或伟大、或微小的互联网发展瞬间,以此作为一个整体来庆祝这一媒体和产业,以及雅虎自身过去伟大的10年。

这些目录的每一单元都有一个自由交流论坛。在这里,雅虎的用户可以彼此间和与雅虎进行交流,来分享各自的记忆和观点。第100个目录模块将留给雅虎用户,请他们来书写自己对互联网未来发展的设想。毕竟雅虎目前走过的路,还只是互联网刚刚起步的阶段。

看好中国市场

雅虎进入中国五年,但一直惨淡经营。当eBay收购易趣,亚马逊准备进入中国的时候,杨致远坐不住了。他也希望通过收购完成雅虎在中国的布局。

2003年11月,杨致远与周鸿袆在香港达成协议,以1.2亿美元收购3721公司的全部业务,并把“土鳖”派的周鸿袆扶上雅虎中国总裁的位子。当时杨致远是希望通过周鸿袆达到“鲶鱼效应”,从而使雅虎在中国的业务发展起来。

在雅虎中国的员工大会上杨致远曾发表讲话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正代表着整个互联网产业的未来。

收购3721后,杨致远二次来到中国。每次都是深入到基层,看中国的市场到底怎么样。

杨致远第一次到中国的时候,就拉着周鸿袆直接去了网吧,并认真看了好长时间。而第二次,杨致远一行到京参加《财富》全球论坛的时候,还特地去了上海的太平洋电脑市场,观看中国的电子零售业情况。

即使是这样,杨致远对中国的业务还是始终无法满意。雅虎在中国的门户计划也已经无限期搁浅。

当Google、MSN纷纷进入中国的时候,杨致远的心里怎能不急?

在软银总裁孙正义的牵线下,杨致远与阿里巴巴的马云走到了一起。

YAHOO发展历程

1994年1月,创始人杨致远和Davidfilo创立网络指南信息库;

1995年3月,YAHOO公司成立;

1995年9月,获路透和软银投资;

1996年4月,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2000年3月,推出B2B业务;

2004年1月,1.2亿美元收购3721;

2005年8月,中国区业务卖给阿里巴巴,两公司结成战略合作关系。

从2001年开始,Microsoft、Yahoo 和 Google 就开始了收购竞赛,虽然那个时候的 Google 在 Yahoo 和 Microsoft 眼里还是仅仅是一个搜索引擎,不值一提。但现在的 Google 已经在 IPO 上盖过了 Yahoo,人气上紧追 Microsoft 了。在 Web 1.0 时代,这三家公司经营的业务可谓井水不犯河水,操作系统、网络服务和搜索引擎,但现在时代变迁了,Web 2.0 让互联网成为了一个开放式的网络操作系统,旧有的模式和概念到现在都不再适用,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网络的进化让这三家巨头彼此纷争。大家除了加强自身产品的开发和战略部署之外,还不时地收购些小公司来完善自己的产品线。下面是三家公司从2001年到现在收购历史的时间线。

(点击图片,在打开的网页里面左右拖动鼠标,以Timeline 连续浏览)

从2001年到现在,三家公司一共收购了85家公司,价钱最高的应该算是 Google 在 2006 年10月收购的 YouTube ,16亿美金(股票,不是现金)。在这些收购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三家公司的发展策略:Google 偏爱搜索、统计技术的公司,最近还比较偏爱在线协同(Online Collaboration),例如 Writely 和 Jotspot;Yahoo 则对大型的社区和社会网络服务比较感兴趣,例如 delicious、flickr 和最近才购入的 Bix;说到 Microsoft,操作系统与 Office 这两个基本路线是肯定不能变的,如何将它们网络化(不被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所淘汰)才是最关键的,所以就会购入 Groove Networks、ProClarity(智能商务) 和 DesktopStandard(Web Content Management)。

再这样继续下去,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所需的产品与服务,基本上就被这个新时代的网络三巨头给包办了。不过互联网的架构天生就注定了对于任何参与者来说机会都是均等的,新的模式和标准也并不是由哪一家商业公司来制定,任何概念和应用都要接受所有互联网用户的集体筛选,当这些筛选的结果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新的变革浪潮也就到来了。所以说不准谁就成了下一个 Google。

网上找的一点资料 lz整理下啊

⑦ 杨致远的人物经历

杨致远于1968年11月8日出生于中国台湾台北市,其父在其两岁的时候去世,他和弟弟由母亲抚养长大。杨致远于1990年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斯坦福大学。该校的电机系是硅谷神州的组成部分,他就选修电机工程,只花了四年,他就获得了学士、硕士学位,并结识大卫·费罗。杨致远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于1994年4月共同创立雅虎互联网导航指南,并于次年3月注册成立了雅虎公司。 1996年第二季度末,每天已经有200万网民造访雅虎,累计每天1400万次。其中有75%是回头客。但杨致远并不满足于仅仅拥有一个可以吸引回头客的品牌。他说,“如果我们是个软件工具公司,就会被微软挤垮,如果我们是一个出版物,就像《时代》周刊一样有一批忠实的读者,那么就会长期发展下去。”
1996年第一季度,雅虎与竞争对手Infoseek、Excite、Lycos相比燃丛,每天的访问量就超过对手的两倍。1997年年底,日均访问量达到9000多万人次,比所有对手访问量的总和还要多。连Infoseek的老板也不得不承认,雅虎已超越其他对手。的陆拦确,雅虎已今非昔比:公司有不少令人敬仰的管理人才,有一套完整的营销策略,最重要的是还有1亿美元的现金。一位分析家说:“雅虎在很多方面都已经领先同行,把它与其他的搜索引擎相提并论是不恰当的。”
1997年,雅虎收入6700万美元,亏损2300万美元。从账面上看,这完全是一个失败的公司。但是在互联网上,它却是最大的明星。市场价值超过网景,升至28亿美元。1997年第三季度,雅虎的市场价值首次超过浏览器大王网景。
雅虎成了华尔街的宠儿,杨致远的财产也水涨船高。当然,最大的快乐不是金钱。“最让人感觉良好的是你每天都在改变着世界。你每天早晨起来问:‘我起来干什么?’然后你就觉得如果你不去工作,雅虎可能就会出问题。我们当年建立的小小网站现在每天都有千百万人使用,每当看到这情形,我们就会说一声:‘哇!’甚至打个寒战。这真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
1998上半年 ,每个月至少有3000万用户访问 Yahoo!, 每天浏览下载量达到1亿页!
1998年《福布斯》杂志推出高科技百名富翁,杨致远以10亿美元的财富跃居第16位,超过了冠群CEO王嘉廉,成为高科技中的华人首富。
1999年4月,形式净收入为2,510万美元,收入为8,610万美元。公司仍然保持强势增长。
1999年,杨致远和费罗已成为网络媒体公司的舵手,公司市场价值高达390亿美元,而杨致远的纸面财富达到75亿美元。
浏览量从1998年12月份的平均每日1.67亿增加到2.35亿,增幅达41%,同时注册用户数量从3,500万人增加到4,700万人。2月份用户增长率是前十名网站中最好的,并且是整个网络平均增长率的两倍。
2007年6月出任雅虎CEO一职。
2008年11月18日,杨致远辞去CEO其当前职位,但保留雅虎董事会成员职位。
2009年1月13日,因为杨致远的建议,雅虎董事会任命“硅谷女王”卡罗尔·巴茨(carol Bartz)为公司CEO。
2011年9月7日,雅虎董事会电话解雇了2009年1月上任的CEO巴茨,宣布原CFO摩尔担任临时CEO,杨致远和费罗继续担任“雅虎酋长”,同时,公司将委托猎头公司寻找新的CEO。受此消息影响,雅虎股票大涨6%。
2013年2月23日,联想集团委任雅虎创办人及前首席执行官杨致远为董事会观察员。
2014年11月6日,进入联想董事会,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将不再担任联想董事会观察员。
2015年12月8日,杨致远出任滴滴快的董事会观察员和公司高级顾问。 在斯坦福大学,熟悉他的人认为杨学习不算勤奋,甚至还有点懒,但思想活跃,善于交际,是大学社团的领袖,训练了他日后作为企业领导者的组织才能。
他大学毕业时觉得自己还欠成熟,就留校从事研究工作。正好,大卫·费罗也留校从事研究。两人的邂逅和结交无疑是雅虎成功的关键因素。
杨致远和费罗是旧识。费罗1988年毕业于杜兰大学,而且一度担任辅导杨致远的助教。一向全拿“A”的杨致远在费罗的判官笔下却居然只得了“B”,对此杨致远至今还发牢骚。后来两人同班听课,还在作业方面开展合作。以此为起点,两人成了最佳搭档。费罗内敛,喜沉思,而杨致远活跃,是社团中的领袖。费罗善于在屏幕上整理资料,有一种“只要在终端前,就能统治全世界”的感觉。皮悉樱费罗的实验室像个被暴风肆虐的地方。而杨致远的住所比较干净,但在电脑的操作上,却没有费罗有规划。两人的实验室相邻。不久,两人报名去了日本。在那里两人都成了外国人,友谊与日俱增。回到斯坦福,两人在一辆学校拖车上成立了一间小型办公室。 1994年4月,仍在斯坦福大学就读的杨致远与费罗为了完成论文,迷上了互联网,整天泡在网上寻找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集到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站点并加入到书签,例如科研项目、网球比赛等等,以便查找。
可是随着这些收集到的站点越来越多,他们感到查找起来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把这些书签按类别进行整理,每个目录都容不下时,再细分成子目录,这种核心方式至今仍是雅虎的传统。编制成软件,并放到网络上让其他冲浪的人享用,不久,他们的网站招来了许多用户,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广泛的欢迎。人们纷纷反馈信息,还附上建设性意见,使内容更加完善。“要不是有这么多外来的回应,我们就不会继续下去,更不会有今天的雅虎”。到1994年冬,两人忙得连吃饭、睡觉都成了奢侈,学业也扔在了一边。当时这个软件的名字是:《Jerrys Guide to the World Wide Web》(杰瑞全球咨讯网指南)。
随着《指南》越来越受到欢迎与关注,许多网友纷纷进入斯坦福大学电机系的工作站使用这套软件,使校方大感困扰,抱怨这项发明影响了学校电脑的正常运作。但是杨致远与费罗仍然积极为此努力,并推出特色栏目:“Cool Links“和“Hard to Believe”,并将网站改名为:《Jerry and David's Guide to the World Wide Web》。受当时条件的限制,网站的数据存放在杨致远的电脑内,绰号为“akebono”;而搜索引擎则存放在费洛的计算机中,绰号为“konishiki”,这是两个他们最喜欢的摔跤运动员的名字。
当时,网上有许多竞争者,如WebCrawler、Lycos、Worm、Infoseek等,这些网站都靠软件自动搜索起家,虽范围广泛,但不准确。而雅虎则纯粹是手工制品,搜索准确,更加实用。实际上到1994年年底,雅虎已成为搜索引擎的领导者。
95年的一个夜晚,杨致远和费罗翻着韦氏词典,为他们的“产品”编造名字。其中“Ya”取自杨致远的姓,他们曾设想过Yauld,Yammer,Yardage,Yang,Yapok,Yardbird,Yataghan,Yawn,Yaxis等一系列可能的名字,突然间,他们想到了Yahoo这种字母组合,然后迅速翻开手边的韦氏英语词典,发现此词出自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指一种粗俗、低级的人形动物,它具有人的种种恶习。这个词显然不太雅,但仔细一琢磨,“反其义而用之”。在强调平权的因特网上大家都是乡吧佬。为了增加褒义色彩,后面加上了一个感叹号,于是就有了“Yahoo!”。“没错,太好了,就是它了,这简直是神谕!”
杨致远和他的伙伴将Yahoo!网址告诉了朋友,结果一传十、十传百 ,到斯坦福大学工作站访问Yahoo!的人越来越多,使校方大感困扰,抱怨这个东西影响了学校电脑的正常运作。
雅虎成为一个类似电话号码簿的搜索引擎,它将全球网址分成新闻、娱乐、科学、教育等14个门类,然后下面再细分。上网者可以使原来茫茫然不得其门而入的上网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
随着流量剧增,杨致远敏锐地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于是他们一边精心打造他们的网站,一边积极寻找潜在的投资者,以进一步地发展Yahoo! 1995年上半年,杨致远开始与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接触。硅谷是一个风险投资的乐园,在那里平均每天就有一家公司上市,平均每天有62个人被送入百万富翁的行列。
第一个找上门的公司是路透社,路透社市场部副主任泰森一次外出,在一家地方报纸上读到有关雅虎的消息,产生了兴趣,他以后在网上经常光顾雅虎网址。泰森迅速认识到“雅虎”消除了距离的远近,架起了用户与其欲寻找的信息之间的联系,路透社可以利用它扩大自己的影响。杨致远对泰森说:“如果你们不找我们,我们可能也要找你们。雅虎不仅只是一个目录,这还是一种媒体资产。”
路透社与雅虎是朋友,但不是伙伴,合作过程中雅虎并未得到多少实惠。聪明的杨致远认识到,必须自己制订一个周密的商业计划,以我为主通过广告赢利。杨找到自己的老同学布拉狄,他此时正在哈佛商学院读书。杨和布拉狄参考HotWired公司发布广告赢利的经验,迅速起草了一份商业计划。带着这份计划书,他们到处寻找风险投资者。
他们一边维护日益膨胀的网络资源,一边寻找商机,每天只睡4个小时。
杨致远回忆说:“这项工作很艰苦,但充满了乐趣。有时我有一种从悬崖上跳下的感觉,有时像置身于电影《塞尔玛与路易斯》,不知结局怎样。我们想用网络做一切,也许什么也做不成。但我们不在乎,我们不会失去任何东西。”
随后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简称AOL)找上门来,这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在线服务公司正好缺少一个搜索引擎,希望雅虎能担此重任。美国在线的用意是收购雅虎,使杨和费罗都成为他们的雇员,保证可以让他们成为富翁。但也威胁说,如果不出售雅虎,他们将扶持另一家引擎公司挤跨雅虎。
两个人经过慎重考虑,拒绝了AOL。他们要自己经营雅虎,这不完全是赚钱的问题,雅虎是一项自己精心哺育的事业,创建和维护雅虎是一种乐趣,他们就是自己的主人。此外他们还担心把雅虎出售给AOL,最终也许会葬送雅虎。
随后杨致远又与MCI、微软以及CNet谈判,但只得到网景公司的资助。网景公司的马克.安德森当时非常喜欢雅虎的网站目录,1995年1月,他把网景浏览器一个最重要的按钮——网上搜索指向了雅虎。当网景浏览器的用户按那个按钮时,他会被自动地带到雅虎的网站。网景浏览器的成功使得雅虎迅速名震互联网。
AOL最后收购了WebCrawler(一家很早便从事索引搜索服务的公司),AOL和BNN(AOL收购的一家因特网服务供应商)的浏览器都指向它。但与雅虎相比WebCrawler缺乏特色,其影响江河日下。
最后杨致远找到了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公司,它是硅谷最负盛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曾向苹果(曾引导过个人计算机革命)、Atari(视频游戏工业的领袖)、奥拉克(大型数据库供应商)、Cisco系统(网络硬件商)等公司投资。
但红杉公司的莫里兹(Michael Moritz)起初有些犹豫,因为雅虎实在太与众不同了,与“网景”的情况还不一样,雅虎本身只是“在网上提供服务”,而且是免费的,其商业潜力在哪里呢?
至今,莫里兹回忆起1995年1月走访Yahoo!最初的“办公室”的情景,还津津乐道:“那里真的可以说是一片狼籍。杨致远与他的伙伴坐在狭小的房间里,服务器不停地散发热量,电话应答机每隔一分钟响一下,比萨饼盒扔得满地都是,高尔夫球棒随随便便地搁在角落里,电话机扔在地板上,整个屋子里连张椅子都没有,满屋子黑乎乎的,到处是脏衣服。我觉得杨致远和费罗大概连白天黑夜都分不清了。”
不过,莫里兹并没有被吓跑,杨致远和费罗最终使他相信,“这几个小子的确有眼力,抢先占据了网上的有利位置,如果发展顺利,其战略优势十分明显。这种新生事物之中蕴藏着巨大商机!” 1995年4月红杉投资雅虎近200万美元。它是雅虎的首家风险资本投资者,也是唯一的风险资本投资者。后来,红杉的股本已升值到了34亿美元。“其余的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了。”他们说。
红杉资本公司决定投资后,杨致远在1995年放弃即将完成的博士学位,成立Yahoo!公司和Yahoo品牌;当时杨致远名片上印着的头衔是Chief Yahoo! (Yahoo酋长)
同时红杉资本还找来了一位合适的总经理人选——蒂姆·库格,也是斯坦福的校友。由库格来负责管理事务,费罗和杨致远就可以专注于研究工作。后来费罗负责技术开发,杨致远负责对外公关。
当然,雅虎最具价值的还是杨致远和费罗。杨致远比较外向,时常沉湎于过去。费罗正好相反,很内向,总是尽量婉拒记者的采访。“他们确实非常无私。”埃伦·斯米弗如是说。他是雅虎公司的元老,商业开发和战略策划副总裁。“即使最近招募来的员工也觉得无拘无束,敢敲门进去和他们聊天。”同事们认为杨致远是个精力充沛、敏感的预言家,而费罗则是雅虎的灵魂,事无巨细,考虑周全。
搜索引擎商业化
Yahoo!公司的成立,无疑给两位年轻人注入了更多的激情和鼓励,开始将网络搜索引擎商业化。公司开办之中,杨致远向Netscapes Marc Andreessen 租用相关设备,其中包括电话线、四台Silicon Graphics 工作站、四台 Pentium计算机和一条T3专线。杨致远的“Yahoo!”将索引软件无偿提供用户使用,公司盈利则主要依靠广告收入。
由于当时能够提供免费信息检索服务的公司寥寥无几,因此Yahoo!得到市场广泛认可。每日“Yahoo!”为软件增加两百多条新目录。由于“Yahoo!”检索系统实在方便,前景被普遍看好,广告收入也相当乐观。
但是Yahoo!还面临很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尽快找到资金尽快地发展!
1995年秋雅虎不得不展开第二轮投资战,此前虽有不少广告收入,但转化为现金的数量极有限。这时日本的一家大财团软银(Softbank)开始向雅虎投资,这使杨致远的公司走向了新阶段。Softbank总裁孙正义是通过红杉公司认识雅虎的。杨致远得知Softbank要投资非常激动,这正是在日本创建日本本土雅虎的最佳时机。
1995年11月Softbank最终买下雅虎5%的股份(后来又大幅度增加)。两家公司迅速成立合资的日本雅虎公司。雅虎第二轮投资的落实使其有能力扩大服务项目,并成功地应付一些不利的现实情况。网景的导航器不久就将“因特网目录”按钮的缺省配置转而指向雅虎的竞争对手Architext,而导航器的第二个按钮“因特网搜索”长期指向InfoSeek。杨致远开始与网景讨价还价,网景提出一项建议:搜索引擎按字母顺序排列。
“这是最损的建议了,因为雅虎引擎以字母Y开头!网景的变故使雅虎的信息检索流量减少10%,但雅虎很快度过了难关。此时Softbank已大举向因特网进军,仅向雅虎就投资6000万美元。
Yahoo!的方向是什么?杨致远经过几个月的思考,认为Yahoo!不仅仅是一个提供分类目录的网站,而是一种新媒体。成千上万的人通过Yahoo!进入信息高速公路,这是一个必经的门户。
这种思想和思路是创新性、开拓性的!导致的直接行为后果就是杨致远决定上市,进行IPO,然后利用上市资金更快地发展Yahoo!
事实证明,杨致远的思路和行为是正确的!他带领Yahoo!迈向了一条康庄大道!也把人类从门口带进了网络时代!所以被称为“世纪网络第一人”
1996年3月7日,雅虎股票正式上市,虽然它的两大对手Lycos、Excite已抢先上市,但这一天仍被评为“华尔街盛事”。4月12日正式交易,正值周五。股票最初定价13美元。但交易狂热,平均每小时转手6次之多,一度飙升至43美元,最终以33美元收盘。雅虎市场价值达到8.5亿美元,是“红杉资本”投资时的200倍。创造“Nasdaqs second-biggest first-day gain ever”记录。
1996年4月,第一个雅虎国际版——雅虎日本站成立,之后法国、德国、加拿大、英国等雅虎分站相继问世。第一品牌的效应逐渐呈现,但杨致远并不热衷于各种预测。他表示自己绝对会与雅虎一起奋斗至少五年以上。“我很喜欢目前的工作,我甚至不把它当成是一份工作。” “将原本是技术性、电脑狂的世界,和大众媒体结合在一起。我认为费罗和我及我们的工作小组是第一批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人。”“我们就像第一个从直升机跳下来滑下雪坡的人,也好比是登陆月球,虽然我没有真正经历过,不过我相信那种感觉一定很棒。”
“当我们创业时,就知道我们两人中谁也不会当CEO,我们知道两人谁也不会听对方的,因此我们得有第三方来仲裁。”他们准备找一个职业CEO。有人敲门了,但他说:“我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改掉名字。”两人一听,马上开门送客。如今,他们的头衔均为“雅虎酋长”(Chief Yahoo),同是公司的第一“门户”。
“如果我们是为了钱,那我们可能早早就将雅虎卖掉了。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每天都会在收盘时看一次股市行情,但我却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股票。我还不满30,我还不需要钱,也不想钱,更不想交税。我的钱都在纸上,全是股票,数目很大,看起来都不相信是真的。”
IPO成功之后,杨致远的商业潜能开始爆发。杨致远此时已经意识到,搜索引擎只是新媒体的冰山一角,他认为要让用户光临,必须不顾一切地宣传品牌。他决定在传统媒体上大做宣传,他要建立和做大这个Yahoo!品牌。对这一宗旨,他几乎达到狂热的地步。一开始就斥资500万美元做电视广告,成为当时公司开出来的最大一张支票。股票报价、地图、聊天室、新闻、天气预报、体育新闻、黄页等,让用户目不暇接。这一想法比他的竞争对手提前了6个月,在网络时代,6个月足够干任何事情了。
Yahoo!的广告语是Do You Yahoo!,简直与耐克的Just Do It媲美。这一广告语在电台、电视台、杂志、报纸上轮番轰炸,无论你上网与否,都能见到Yahoo!的醒目标志。
“Yahoo!非常酷,它不是一个技术公司,而是一种品牌、一种文化,这使Yahoo!与众不同的酷!”华尔街的分析家如是评论。
也有人说:Yahoo!酷主要是杨致远和他的伙伴酷,他们白手起家的传奇是无数传媒的焦点,Yahoo!是按他的意愿建立的:独立、年轻、富有创造力,还有谦逊。
Yahoo!的真正实力是它拥有一支超强的员工队伍,他们年轻,全部受过大学教育,他们给站点进行分类,精确细致,对手很难模仿。一般门户的分层只有两到三层,而Yahoo!有十几层。
广告客户蜂拥而至。新闻、电话黄页、分类广告、网上商场,Yahoo!的服务创造了新一代的媒体。

⑧ 谷歌公司的企业文化历史发展什么的.

一、谷歌的发展历史

1995年 三月: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博士候选人的春季聚会上首次见面。

1998年 9月7日:组建Google公司,位于加州一个车库,有四名员工。布林和佩奇从家人、朋友和投资者募集了100万美元。

当时布林和佩奇分别为24岁和25岁。 1999年 2月到6月:Google得到Sequoia Capital和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两家风险投资基金的2500万美元注资。

2000年 五月到六月:Google每天进行1800万次查询,成为最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雅虎选择Google作为默认的搜索结果供应商。 2001年 三月到四月:当时担任Novell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主席的埃里克-施密特加入Google担任董事会主席,很快又被任命为首席执行官。

2002年 三月到四月:Google推出了Google新闻的测试版。 九月到十月:Google在全球推出了关键词广告,在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都能提供关键词广告服务。

2003年 一月到二月:Google收购了Pyra实验室,这是网络出版工具Blogger的创建者。 五月到六月:Google推出AdSense,这一广告计划能按照网站内容做广告。

2004年 二月:雅虎开始推出自己的搜索技术,淡出Google搜索技术。 3月31日:Google宣布了免费电子邮件服务Gmail。

4月29日:Google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IPO申请文件。 7月12日蔽漏:Google表示将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并披露了股票代码“GOOG.O”。

7月26日:Google披露将出售2460万股股票,价格在108到135美元之间,使公司的市值超过了36亿美元。 7月30日:Google开始在网站上接受投标者的登记。

8月5日:Google披露可能向以前和现在的员工非法发行股票和期权,提出回购这些股票和期权。 8月9日:Google提高招股数量,达到宏激烂2570万股,将向雅虎发行270万股股票以便和解广告技术诉讼。

8月12日:Google结束投标者登记。 8月13日:Google开始接受IPO拍卖报价,《 *** 》登出对布林和佩奇的专访,这导致证券交易委员会的非正式调查,可能导致IPO推迟。

8月16日:Google要求证券交易委员会铅运宣布上市登记有效,这是确定IPO价格和公开发行股票的第一步。 8月18日:Google将招股数量降低到1960万股,将IPO价格范围降低到85美元到95美元。

Google结束拍卖,确定85美元的IPO价格,并获得了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上市许可。 8月19日:Google以100.01美元开盘,比IPO价格上涨18%。

2005年 9月19日李开复加盟Google.。

二、google 的发展史

Google,一个公司名称,又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文化;一个搜索引擎,又像一个无穷的宇宙;一个名词,又是贯穿每一个网民曰常生活的基本动词;它是庶民忠实的工具,又把据互联网的上帝;它是微软的敌人,是硅谷复苏的先锋;Google还是一个巨型的图书馆,一个购物天堂,一次约会服务,一场室内游戏……Google有着无数的可能,有着无穷的想象,Google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仔细探究吧。

Google的创业故事简直就是Yahoo的翻版:与杨致远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搭档创办Yahoo一样,Google也是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塞尔吉·布林(Sergey Brin)两人搭档创办;四个人创业时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而且都是博士研究生(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现在还暂时休学,还没有时间回去完成博士论文);两家公司创业初衷都是一样的,“要将全世界的信息 *** 起来,使用户从我们这里方便搜索到所需要的所需信息。” 当然,不同之处也有不少,比如: 专业不同:杨致远和大卫·费罗是在斯坦福大学电机系,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是在是斯坦福计算机系。

创业时机不同:杨致远和大卫·费罗是在互联网刚刚开始兴起的1994年,而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创业时已经是互联网如曰中天的1998年。 做事风格不同:杨致远和大卫·费罗两人的传奇故事及时做成了最好的公关素材,他们在杂志封面和电视上不断曝光,成为风云人物。

而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低调得几乎不为人所知。 纸面上的财富不同:杨致远和大卫·费罗两人早已经是同龄人中的亿万富翁,尽管股市暴跌,也频频登陆到《财富》杂志的财富排行榜上。

而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至今还没有兑现到任何财富,甚至还没有落实到股票的帐面上,虽然一切都已经是瓮中捉鳖。今年28岁的布林甚至没有自己的车,至今还居住在公司附近租来的一套公寓里。

商业风格不同:雅虎的网站充满了广告,而Google页面朴素简洁,几乎没有广告。更重要的是,雅虎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商业气息,而最重要的成就,大概就是使得信息访问更加=化。

即使在成功之后,也能保持自由和开放的精神,而没有沦为一个网络营销机器。 当然,Google是后起之秀,拉里·佩奇表示,“在我们还是斯坦福大学学生的时候,就经常谈论起前辈创建的雅虎,认为它非常了不起。

但是,我们确信我们开发出的技术比雅虎的性能更好,而且在学生时代我们就立志创建风险企业”。 雅虎拥有Google约5%的股份,而且雅虎的创始人大卫·费罗与Google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是好朋友,还曾于1998年否决了收购Google技术的决定。

2000年,两家公司达成合作协议,Google为雅虎提供搜索引擎服务,这项合作对双方都大有好处。但是,随着Google的不断强大,而且开始涉足新闻、电子商务等,两家公司逐渐形成竞争态势。

当使用Google搜索引擎搜索网站时,一般都在0.5秒以内完成搜索任务。塞尔吉·布林表示,“如果只是使用一个关键词进行检索时,本公司的搜索引擎与其他搜索引擎的差别不会太明显,但是如果加上两个或者三个搜索条件时,就可以明显感觉到本公司搜索引擎的搜索速度相当快”。

Google搜索引擎的特点在于使用了被称为数据挖掘(DATA Mining)的技术和网站评级方法。所谓数据挖掘技术是寻找所要搜寻数据的技术,而通过何种途径找到目标数据则是软件技术人员技术一显身手之处。

今天,Google也在同行业竞争对手中扬名立万。互联网用户每天在Google上的查询量达到1.5亿次,这一记录比其最主要竞争对手Inktomi高出50%!Google能够提供74种语言的搜索服务,其数据库中有4亿幅图片和影像以及20多亿张网页快照。

读者众多的产业时事通讯《Search Day》的编辑Chris Sherman援引一次调查的数据指出,最近一个月以来,用户登录Google的时间总计达到1300万小时。而排名第二的Yahoo的540万小时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在公司的网站上,Google如此自我介绍:“Google复杂的自动搜索方法可以避免任何人为感情因素。与其它搜索引擎不同,Google的结构设计即确保了它绝对诚实公正,任何人都无法用钱换取较高的排名。”

三、Google企业文化

1 Google的招聘要求:下面是李开复的原话,应该很好地阐述其招聘条件。

李开复:一是“内功”要学好,不要只是去学各种皮毛的语言、工具,和一些三流公司招聘列出来的要求,要把数据结构、算法、数据库、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结构、离散数学等课程学好;二是多编程,最好大学四年有十万行编程的经验;还要讲究“实干 ”,Google是动手者的天堂,另外要有一些数学能力,还要练习团队精神,与人合作。

2 Google的企业文化,你可以说是创新等,但核心还是平等互敬,这是创新的基础。有一个Google的企业文化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你可以看一下:://admin5/article/20080811/98259.s

四、求google的发展历史

以下是Google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日期。

1995年 三月: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博士候选人的春季聚会上首次见面。 1998年 9月7日:组建Google公司,位于加州一个车库,有四名员工。

布林和佩奇从家人、朋友和投资者募集了100万美元。当时布林和佩奇分别为24岁和25岁。

1999年 2月到6月:Google得到Sequoia Capital和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两家风险投资基金的2500万美元注资。 2000年 五月到六月:Google每天进行1800万次查询,成为最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雅虎选择Google作为默认的搜索结果供应商。

2001年 三月到四月:当时担任Novell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主席的埃里克-施密特加入Google担任董事会主席,很快又被任命为首席执行官。 2002年 三月到四月:Google推出了Google新闻的测试版。

九月到十月:Google在全球推出了关键词广告,在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都能提供关键词广告服务。 2003年 一月到二月:Google收购了Pyra实验室,这是网络出版工具Blogger的创建者。

五月到六月:Google推出AdSense,这一广告计划能按照网站内容做广告。 2004年 二月:雅虎开始推出自己的搜索技术,淡出Google搜索技术。

3月31日:Google宣布了免费电子邮件服务Gmail。 4月29日:Google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IPO申请文件。

7月12日:Google表示将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并披露了股票代码“GOOG.O”。 7月26日:Google披露将出售2460万股股票,价格在108到135美元之间,使公司的市值超过了36亿美元。

7月30日:Google开始在网站上接受投标者的登记。 8月5日:Google披露可能向以前和现在的员工非法发行股票和期权,提出回购这些股票和期权。

8月9日:Google提高招股数量,达到2570万股,将向雅虎发行270万股股票以便和解广告技术诉讼。 8月12日:Google结束投标者登记。

8月13日:Google开始接受IPO拍卖报价,《 *** 》登出对布林和佩奇的专访,这导致证券交易委员会的非正式调查,可能导致IPO推迟。 8月16日:Google要求证券交易委员会宣布上市登记有效,这是确定IPO价格和公开发行股票的第一步。

8月18日:Google将招股数量降低到1960万股,将IPO价格范围降低到85美元到95美元。Google结束拍卖,确定85美元的IPO价格,并获得了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上市许可。

8月19日:Google以100.01美元开盘,比IPO价格上涨18%。2005年 9月19日李开复加盟Google.。

五、请问GOOGLE的发展历史

Google公司历史 Google搜索项目是由二名斯坦福大学的理学博士生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1996年早期建立的,他们开发了一个对网站之间的关系做精确分析为基础的搜寻引擎,他的使用结果上胜于当时使用的基本搜索技术。

当时项目被称作BackRub因为系统需要检查backlinks(反向链接)去估计站点的重要性。 由于深信得到从其他高相关网站得到最多链接的网页一定是最有关的页面,Page和Brin决定把这作为他们研究的一部分进行测试,这为他们的搜寻引擎打下了基础。

他们正式在1998年9月7日在位于加州Menlo Park的朋友的车库里建立了谷歌公司。在稍后搬到“Googleplex”之前的1999年二月,公司先搬进了加州的帕罗奥多大学街165号办公,那里是很多着名的硅谷新建立技术公司荟萃的地方。

Google搜索引擎以它简单,干净的页面设计和最有关的搜寻结果赢得了因特网使用者。广告被以关键字的形式出售,以便他们只对感兴趣是最终使用者出现,而且,为了要使页面设计不变而且快速,广告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现的。

这种以关键字卖广告概念本来是Overture开发的(即原来的Goto)。当大部份的网络公司倒下时,Google则一直安静地在稳步发展着并开始盈利。

2001年9月,Google的网页评级机制PageRank被授予了美国专利。专利正式地被颁发给斯坦福大学,Lawrence Page作为发明人列于文件中。

2003年2月,Google接管了Blogger的所有者Pyra实验室,一个主导Weblog网络服务的先锋。似乎这与Google的使命矛盾。

然而,这实际上巩固了公司从blog发布改善Google新闻搜索的速度和其搜索相关性的能力。 2004年初的一个最高峰时期,通过它的网站及其客户网站如雅虎,美国在线和CNN,Google处理了万维网上的80%的搜寻请求。

Google的份额在2004年2月跌落一些,因为雅虎放弃了Google的搜寻技术, 决定独力开发自己的搜索引擎。 Google做事的行为准则是拒绝邪恶的事物(No evil),他们的站点时常包括富有幽默感的特征,如他们的图标有选择的在特定时机内风趣的变化,还提供幻想或幽默的语言接口,如克林贡语(科幻电视剧《星际旅行》中克林贡人的语言)和Leet语,还有愚人节里公司的笑话。

很多人推测Google对于Yahoo!的反应是借由从Orkut,Gmail和Froogle搜集到的个人信息,Google下一步将会引入个性化搜索,事实上,在Google实验室网站里,有一个个性化的搜寻测试页面。 2005年7月19日,Google宣布将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2005年12月20日,谷歌公司宣布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美国在线”5%的股权。 2006年10月,google公司以16.5亿美元,收购影音内容分享网站YouTube,是Google有史以来最大笔的并购。

2007年10月29日,Google公司在中国向二六五网络公司以约2千万美元的价格购得网域名称“g”,成为史上最短的网域注册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