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蒙牛乳业(02319)与现代牧业(01117)在港联合发布公告,蒙牛乳业拟以每股多少港元收购现代牧
蒙牛乳业拟以每股1.94港元的价格,收购16.7%的现代牧业股份。
Ⅱ 现代牧业是上市公司吗
是的,现代牧业是一家此耐弯上市公司。它于2010年11月在香港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1117.HK,成为全球最大的乳品公司之一。现代牧业是一家专注于生产和销售优质乳制品的公司,其产品涵盖了牛奶、奶粉、酸奶等各种乳制品。公司在中国和多个国家拥有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点亩歼,并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健康食品供应商之一。公司在科技创新、品质控制森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Ⅲ 蒙牛为什么选择私募股权投资而不是银行借款
2013年5月8日,蒙牛乳业(02319.HK)与现代牧业(01117.HK)联合宣布,蒙牛与私募投资机构KKR、鼎晖投资达成协议,以现金31.75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5.4亿元,收购后二者各持有的现代牧业20.44%股份和6.48%股份,从而成为现代牧业单一大股东。而KKR和鼎晖当时取得现代牧业该等股份的成本大约为7.42亿元,实现投资回报约3.4倍。
至此,现代牧业这家原本由蒙牛乳业孵化的奶源公司,经历股权剥离及独立上市之后,又重回母体。
在境外红筹上市重组过程中,核心一环是由境外拟上市公司收购境内公司股权,但是由于《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俗称“十号文”)的跨境股权支付安排在审批层面并未落地,因此在支付方式上就必须以外币现金进行。然而设立境外公司的国内创始人或股东,绝大多数在境外又没有外币现金可供使用,从而使得境外公司收购境内公司的收购资金来源成为了一个横亘在很多准备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面前的难题。
通常而言,解决收购资金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股权融资,一种是债权融资。如果采取股权融资,由于投资者看到公司用钱急迫,往往在价格上压得比较低,而公司上市在即,创始人或股东也往往不愿意再稀释股权,更不用说低价稀释股权。这样一来,通过借款进行债权融资就成为了一个优选方式。股东借款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搭建上市所需的股权结构桥梁,这种融资真是名副其实的“过桥贷款”。
在境外上市重组中过桥贷款的交易结构如何安排呢?被蒙牛收购的现代牧业的做法,给我们大体展现了这一交易过程。
现代牧业的跨境重组
现代牧业的前身叫领先牧业,2008年7月7日,现代牧业成立,收购了领先牧业全部股权并在后来陆续直接收购了领先牧业旗下的子公司和资产,领先牧业被转卖给了青岛恒天然公司而退出整个集团。为筹集扩充业务的资本,现代牧业于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期间进行多次重组及四轮股权融资,引入了KKR、鼎晖及牛根生设立的一项信托计划作为投资人,该等投资人以大约13.79亿元,认购现代牧业合共50.05%的股权。
在完成上述动作后,虽然实现了境外公司Aquitair对境内现代牧业公司的控股(图1),但是另外一个关键步骤还未完成,现代牧业的个人股东还未能实现出境持股。如果此时上市,那就跟这些股东毫无关系了,这显然是不行的。
那么,如何实现中国个人股东境外持股呢?根据招股书披露,现代牧业采取的做法是在岸收购和离岸认购两个步骤。一方面,Aquitair公司对现代牧业进行在岸收购,即与中国个人股东、马鞍山先行牧业、老牛牧业等股东(以下统称“中国售股股东”),于2010年9月17日签订一项股权转让协议,据此,Aquitair公司以9.03亿元的代价向中国售股股东收购合共47.63%的现代牧业股权。另一方面,拟上市公司与中国股东控股公司(由中国售股股东在境外成立的控股公司),于2010年7月29日签订一项认购协议,据此,前者以总价9.03亿元向后者发行487.6万股新股,认购价总额相当于在岸收购的代价。
更多金融业资讯,案例、法规、分析、创新、PE/VC、IPO、三板、并购重组、银行、债市、信托、项目融资、资产管理、资产证劵化、风险管控、基金管理、小贷、典当、担保、保险、行业知识等,学习、交流,尽在《中国资本联盟》平台微信公众账号:CACNORG。让我们以诚携手共进,缔造中国金融未来。
把招股书中如上的描述,通俗表达就是:境内中国个人股东在境外设立一系列中国股东控股公司(金牧、银牧、新牧和优牧四家壳公司);然后该等公司拿一笔钱(折合人民币9.03亿元的外币),认购拟上市公司的股份;然后拟上市公司拿到这笔钱后,再注入Aquitair公司,由后者以9.03亿元的代价,收购中国个人股东持有的现代牧业全部股权。如此一个循环下来,一方面实现中国个人股东在境外拟上市公司层面持股,另一方面,境外拟上市公司最大比例持有境内现代牧业公司股权,跨境重组即告完成。
中银国际提供过桥贷款
那么,中国股东控股公司的认购资金从哪里来呢?根据招股书披露,为拨付离岸认购的认购股款以及有关成本及开支(包括利息开支),中国股东控股公司已于2010年11月1日获中银国际提供大约1.39亿美元的过桥贷款。过桥贷款所得款项已于同日由中国股东控股公司向拟上市公司支付,以缴足认购股份,至此离岸认购已告完成。作为过桥贷款的抵押,中国股东控股公司的股份以及其持有的拟上市公司股份已抵押给中银国际。
这是整个过桥贷款交易的第一步,好戏的开场。
该笔款在2010年11月1日到位,同日,由中国股东控股公司支付给了拟上市公司。紧接着,这笔过桥贷款的所得款项已调派至在岸,并已向中国售股股东支付,于2010年11月5日完成此次在岸收购。至此,这笔钱又流转到了中国个人股东手中。
到这个阶段,收购境内权益问题和中国股东境外持股问题都解决了,但是中国股东持有的拟上市公司股份质押出去了,同时欠了中银国际一笔贷款。这笔欠款是过桥贷款,由于仅以股份质押,年利息通常在10%-15%之间,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通常过桥贷款的交易安排到此还未结束,公司会寻求借商业银行低成本的钱,去全部或部分还掉这笔过桥贷款。
“内保外贷”偿还过桥贷款
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看,现代牧业就是这么操作的。其称过桥贷款将于上市日期前部分偿还,而其乃由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将提供的定期贷款合计约1.3亿美元以再融资的方式偿还,而该项定期贷款融资由中国售股股东提供的抵押品(股份质押除外)所抵押。现代牧业的案例中,中行澳门分行只是借了1.3亿美元给中国股东控股公司,或者说中银国际没有同意一次偿还全部贷款,余下未偿还结余约900万美元将于上市后透过出售部分由中国股东控股公司在全球发售之前持有的股份悉数偿还,而股份质押将于紧接上市之前解除(通常是在上市日开盘前解除)。
那么,中国售股股东的1.3亿美元再融资能拿什么抵押呢?招股书并没有说,但基本可以推断,就是通常采用的“内保外贷”的做法(此处仅为推断,并不代表现代牧业确实采取了此融资方法)。即,在国内中国售股股东把收到的股权转让款结汇,结汇所得的人民币质押给境外银行的境内关联银行(比如中国银行某地分行);然后该内地分行给境外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开立保函或备用信用证,为境外借款人(中国股东控股公司)提供担保,基于此担保,中国银行澳门分行贷款数额与境内质押的人民币同等价值的美元给借款人;然后,借款人拿到贷款后,再用于偿还前期所借的高息过桥贷款,完成一个循环。
至此,前期中银国际的过桥贷款清偿掉了,股份质押解除(通常股份再用于质押给后面的贷款方即中国银行澳门分行,但银行会出具一份承诺函,允许股份质押在股票上市交易当天交易开始前解除),变成了中国股东控股公司欠中国银行澳门分行一笔钱,同时,中国个人股东在境内质押了相应的人民币给其关联银行。澳门分行会收取贷款利息,但同时,境内分行会支付存款利息。由于境外贷款利息较低,实践中,通常两者相抵,“内保外贷”的综合成本基本为零。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股东为解决收购资金问题而实际承担的财务成本。“内保外贷”是整个过桥贷款交易链的高潮部分。
但是,为什么又引入一个新的角色中国银行澳门分行来提供贷款,而不是直接由前面提供过桥贷款的中银国际来做“内保外贷”呢?
在现代牧业的案例中,一方面中银国际本身并非商业银行,操作不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里涉及2010年7月30日颁布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问题的通知》(汇发[2010]39号)其中的一项规定,该规定要求“内保外贷”资金不得直接或间接流回境内,即“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的,担保项下资金不得以借贷、股权投资或证券投资等形式直接或通过第三方间接调回境内使用”。
也就是说,即便前期过桥贷款不是中银国际提供的,而是一家商业银行比如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提供的,香港分行也无法再通过“内保外贷”的方式,贷款给中国股东控股公司,用于偿还前期过桥贷款。因为前期贷款被用于了收购境内股权,中国股东控股公司如以“内保外贷”项下贷款偿还前期过桥贷款,这实际就非常明显构成“内保外贷”资金间接流回境内,从而与前述规定相冲突,合规风险较大。
相反,如果再引进一家境外银行,就巧妙地把实质上一个交易转换为形式上的两个交易,比如可以用后面另外一家中国股东控股公司B(现代牧业的中国股东控股公司有四家,实际操作中,为了合规考虑,后期进行“内保外贷”的公司与前期借过桥贷款的公司通常为不同的两家公司)跟中行澳门分行发生一笔“内保外贷”业务,该笔贷款用于偿还前期发生的一笔境外借款,跟国内无关。而另一笔交易是中国股东控股公司A了结跟中银国际之间的股份质押贷款交易。从而一定程度上回避了赤裸裸地触碰前述规定,降低了合规风险。
那么,这“内保外贷”项下贷款又如何偿还呢?实践中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上市前或上市后通过境内公司比如现代牧业向境外股东派发股息偿还,一种是股东在上市时(香港允许上市时股东出售老股)或上市后出售股份,以套现的资金来偿还。好在“内保外贷”的综合成本基本为零,所以可以将贷款周期拉得足够长,来解决还款问题。
“内保外贷”项下“外贷”偿还后,相应地,在境内的“内保”就可以同时予以解除,这时股东就可以自由使用转股所得的人民币了。这是交易链的收尾部分,至此,一个完整的红筹上市跨境重组过桥融资交易循环就全部完成了。
Ⅳ 中粮集团股票有哪几个
中粮集团股票有:中粮科技(000930)、大悦城(000031)、中粮糖业(600737)。
【1】中粮科技:中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生物工程的科研开发、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系列产品的生产、销售等,主要产品有柠檬酸及其盐类、L-乳酸及其衍生物、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产品等生物化工系列产品,其中柠檬酸及其盐类产品生产能力处于全国发酵产品行业第一位,在世界同行业排名前列,位居全国精细化工之首。
【2】大悦城:大悦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经营、销售、出租及管理住宅、商用物业、工业物业;主要业务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销售、出租及管理住宅、商用物业,经营业态以住宅为主。
【3】中粮糖业:中粮糖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白砂糖及相关产品的制造销售、番茄加工及番茄制品的销售,还有一家水泥参股公司。公司的主要产品为贸易糖、自产糖、加工糖、番茄制品、农业、农资、电力。
(4)蒙牛现代牧业股票价格扩展阅读:
1、中国食品(00506.HK):中国食品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食品])是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品牌消费品公司(股票代码:HK0506),是中粮集团唯一的专业化饮料业务平台,控股经营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简称[中可饮料])。
2、中粮控股(00606.HK):中国粮油控股有限公司(中粮控股,香港上市代号:606)是中粮集团成员企业,于2006年11月在香港注册成立,2007年3月21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
3、中粮包装(00906.HK):中粮包装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性消费品包装企业,控股股东是世界500强企业—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公司是中粮集团的核心业务板块之一,截止2017年底,公司拥有31家营运资公司,1家合营公司,1家联营公司。
4、大悦城地产(00207.HK):大悦城地产有限公司(HK00207)是中粮集团旗下的商业地产旗舰,,专注于在中国境内开发、经营、销售、出租及管理综合体和商业物业的大型商业地产开发商及运营商。
另外中粮上市企业还有蒙牛乳业(02319.HK)、中粮肉食(01610.HK)、福田实业(00420.HK)、雅士利国际(01230.HK)、现代牧业(01117.HK)、酒鬼酒(000799.SZ)、中粮地产(000031.SZ)、中粮生化(000930.SZ)。
中粮集团历经六十余年发展,在中国市场上占据领先优势,业务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粮、油、糖、棉为核心主业,覆盖稻谷、小麦、玉米、油脂油料、糖、棉花等农作物品种以及生物能源,同时涉及食品、金融、地产等行业。
在中国,中粮集团综合加工能力超过6000万吨,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涵盖了中国人日常消费的主要农产品品类,包括稻谷、小麦、玉米、油脂油料、糖、棉花、肉制品、乳制品、酒、茶叶等。
形成了包括种植养殖、仓储、物流、贸易、加工、分销等环节的上下游一体化网络,搭建起“北粮南运”的大动脉。在维护中国粮油市场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Ⅳ 蒙牛股份代码是什么
蒙牛没在国内A股、B股上市
在港交所上市的,股票代码2319 HK
Ⅵ 现代牧业股票价格为什么这么低
经查证核实,01117现代牧业,属于港股通股票,目前股票价格为每股1。42元,是够低的,走势低迷,中长线一直处于下跌趋势,可定会是有原因的。。。
Ⅶ 蒙牛开卖牧场现代牧业花34.8亿从其手中买富源国际股权
3月23日,中国现代牧业控股有限公司(1117.HK)通过公告宣布,已与蒙牛集团及其他卖方就收购内蒙古富源国际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富源国际”)订立正式买卖协议,以人民币34.8亿元收购富源国际全部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蒙牛是现代牧业控股股东;同时,蒙牛为富源国际单一大股东,持股43.35%。
据悉,富源国际成立于2012年2月,富源及其附属公司主要在中国从事牧草种植、奶牛养殖以及饲料加工及销售,目前其在中国经营14个牧场,奶牛存栏数约6万头。这意味着,收购富源国际后,现代牧业的奶牛存栏数将增至约30万头。
值得一提,2020年12月,现代牧业发布《五年领跑计划》,即到2025年,奶牛存栏数增长至50万头,年产鲜奶达到360万吨,实现牛、奶双翻番。
现代牧业称,此次收购完成后,现代牧业将进一步提高饲料品质,从源头保障原奶品质;控制饲料成本,发挥成本效益,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同时通过有效整合,从饲料采购端、养殖端不断深化融合,充分发挥两强合作产生的协同效应,实现共赢。
需指出的是,现代牧业今日将发财报,而据今年1月18日现代牧业的盈利公告,预计2020年公司全年业绩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7亿元,同比增长不低于100%。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来看,现代牧业今日股价呈高开低走趋势,开盘时其涨幅达5.63%,但截止南都记者发稿前,其股价涨幅为0%,报2.31港元。
Ⅷ 现代牧业是蒙牛的吗
现代牧业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乳牛畜牧公司及原料奶生产商。截至2010年6月30日,拥有11间大型乳场,总面积3800万平米,总存栏7.2万头(其中奶牛2.66万头,其余为小牛)。随着在建5间牧场陆续完成,2010年底存栏量有望达到9万头。现代牧业的原奶供应能力有望实现跨越式增长。但中国牧业高度分散,现代牧业排名第一,年销售额也不过6亿、净利润只有1亿出头,这样的规模根本不会引起市场关注。
现代牧业真正吸引眼球的有两点。一是对蒙牛的“依附”关系。现代牧业看似颇具成长性,销售收入保持约70%的年复合增长率。原料奶销量从2008财年的5.6万吨,迅速提高到2011财年的15.8万吨。但过去三个财年,对蒙牛集团的销售分别占销售总额的98.9%、99.6%及97.6%,形同蒙牛的全资原料基地。而在另一面,现代牧业占蒙牛原料奶采购总额不到5%。
与蒙牛的关系是双刃剑,如果蒙牛下充足的订单、支付丰厚的价格,并优先结算,现代牧业就能在未来三到五年保持高速增长。但问题是,如果蒙牛不想继续“提携”现代牧业,怎么办?
在流动性过剩,通胀难以避免的情况下,饲料、人工成本的上升是不可控的,产品销售却完全抓在蒙扰颂牛手里,利润厚薄完全取决蒙牛的慷慨程度。用上市圈到的25亿大规模扩张产能,到2015年牧场数量超过30间,奶牛存栏25万头以上。理论上原料奶产能将是2010财年的10倍。届时现代牧业在蒙牛原料奶需求中的缓数郑份额可能达到30%-40%。如果那时蒙牛乳业(02319.HK)需要一份靓丽的报表,会不会压低收购价格?
总之,现代牧业上市是蒙牛集团向上游延伸,争夺奶源的一个棋子。有了香港上市公司这个平台,可以持续融资扩大产能、可以换股并购迅速做大。但是现代牧业作为上市公毕肢司的独立性是根本不存在的,过度关联交易是投资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疑惑。如果成本上升快且“硬”,销售价格上升慢且“软”,现代牧业利润空间就会压缩,甚至可能沦落为亏损。
二是高价发行。据《招股章程》,在2010年6月结束的财年现代牧业净利润1.08亿,上市后每股净利润只有0.0225元。按3.29元的发行均价计算,市盈率高达146倍。即便下一个财年净利润翻倍,市盈率仍会超过70倍。这样的高价发行,甚至让大陆创业板都自叹弗如。
为使高价发行能够成行,现代牧业安排5名“基础投资者”,分别是蒙牛(1940万美元)、中粮集团(3000万美元)、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4000万美元)、东方资产管理公司(1000万美元)和一家名为Keywise的资产管理公司(3000万美元)。五家承诺投资额达1.29亿美元,按3.29港元均价计算可认购超过3亿股(禁售期为6个月)。
尽管煞费苦心安排五家基础投资人,由于发行价格畸高,加之与环球乳业(1007.HK)及雅士利(1230.HK)的IPO相隔太近,现代牧业配售惨淡,甚至出现上市将搁浅的传闻。在蒙牛以不到20倍市盈率交易的香港市场,现代牧业超过140倍的发行价明显高估了。
现代牧业致力于高价发行,除了加速推进奶源基地建设之外,旧股东套现也是决定性因素。本次公开发行的12亿股中,有4亿股由旧股东出售,如果市场反应热烈,旧股东还打算再抛1.8亿股.
Ⅸ 现代牧业和蒙牛的关系
现代牧业正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8月26日,针或渣陵对现代牧业未来的2C业务布局计划,现代牧业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现代牧业目前已经完成了中高端全产品线的布局。作为全国最大的原奶供应商,现代牧业正式从2012年开始布局终端奶市场。这意味着,现代牧业与其大股东以及最大客户——蒙牛在终端奶市场短兵相接。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现代牧业重新加码终端奶市场,是为了尽梁孙快摆脱对蒙牛的依赖。
加码2C
8月26日,针对现代牧业未来的2C业务布局计划,现代牧业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现代牧业品牌奶定位是中国第一的中高端牛奶。目前已经完成了中高端全产品衫戚线的布局,全国全渠道运营,线上线下联动销售。在产品上全线布局,围绕牧场奶定位,布局纯奶、高钙奶及脱脂奶,同时拓展电商、社区团购平台定制化产品。
这被业内看作是现代牧业释放重新加码2C市场的又一信号。
2005年,现代牧业创立。2012年,现代牧业依靠常温奶单品类正式开启2C市场,虽然之后几年产品销售额翻倍增长,但由于频繁打折,外界对现代牧业常温奶单品的实际盈利能力一直不乏质疑声。在质疑声中,2017年下半年现代牧业常温奶产品逐渐在终端市场中不见踪影。
在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看来,现代牧业长期从事乳业上游的畜牧业务,虽然也曾经推出自有品牌终端产品,但影响力不大,况且终端产品目前大小品牌林立,竞争非常激烈,单凭自己在上游的资源就像向下游延伸,压力很大,同时也是在和自己的大股东蒙牛直接竞争。
对于终端产品是否会与蒙牛产品存在竞争关系,现代牧业总裁高丽娜此前回应称,现代牧业自有品牌重点瞄准了三四线城市,以尽可能地不与蒙牛和伊利的高端产品产生正面冲突和较量。
对于现代牧业加码终端奶等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联系采访了蒙牛,但截至发稿,对方并未予以回复。
事实上,现代牧业加码2C市场不仅要与蒙牛进行正面竞争,同时也会与新希望、光明、完达山等品牌进行竞争。而上述企业,也均是现代牧业的客户。
不过,现代牧业依然看好牧场奶概念产品,现代牧业相关负责人称:“未来的市场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坎坷扭亏
尽管新品计划野心勃勃,但现代牧业的业务根基并不在2C市场。据了解,现代牧业是国内最大的原奶生产商,也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奶牛存栏量企业,拥有26个万头牧场,畜群规模超20万头,年化产奶量上百万吨,客户包括多家下游乳制品企业。
体量庞大的现代牧业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自2015年开始,受进口大包粉冲击、原奶价格低迷等因素影响,国内奶牛养殖业面临巨大压力,现代牧业业绩也开始下滑,当年公司持有人应占利润仅为3.21亿元,同比腰斩。2016-2018年,现代牧业持续亏损,公司持有人应占利润分别为亏损7.42亿元、亏损9.75亿元、亏损4.96亿元。
2019年以来,随着消费升级和低温鲜奶的普及,国内市场对原奶的需求不断增长,原奶价格明显上涨,奶牛养殖行业迈入回暖期。财报显示,2019年,现代牧业原奶平均售价为4.04元/公斤,较2018年的3.85元/公斤上涨了4.9%;公司持有人应占利润为3.41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进入2020年,疫情压力下的现代牧业仍然实现了业绩增长。上半年,现代牧业销售收入为28.28亿元,同比增长10%;公司持有人应占利润2.26亿元,同比提升69%;如果不考虑一次性收益,公司持有人应占利润同比增长492%。
值得注意的是,业绩增长除受到原奶价格上涨带动外,还与成本降低有关。上半年,现代牧业公斤奶成本(不包括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为2.27元/公斤,同比下降1.7%。其中直接饲料成本下降至1.75元/公斤,同比下降1.7%。
此外,沈萌表示,现代牧业的主要资源集中在上游,因此在营销成本上也要小于全产业链或下游企业。
对于公司原奶业务的发展前景,现代牧业在财报中的预期较为乐观:“规模化牧场已成为当前我国商品生鲜乳生产的主体。随着国内大型养殖业门槛不断提高,传统散养及中小型规模牧场的模式不再具备竞争优势。未来,原奶增量需求将主要依靠规模化牧场增群增产来解决。”
利益平衡
在2B原奶业务迎来发展新机遇的情况下,为什么现代牧业却将目光再次投回2C市场?沈萌认为,虽然公司大股东是蒙牛,但现代牧业一直有意与蒙牛保持距离,此次重启终端产品的发展,应该是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独立性。
现代牧业从创立至今,与蒙牛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代牧业创始人邓九强也曾是蒙牛的创业元老。2013年5月,蒙牛以32亿港元的代价从KKR和鼎晖投资手中收购并持有现代牧业28%的股权。目前,蒙牛共持有现代牧业58.15%的股份,为后者的第一大股东。
蒙牛不仅是现代牧业第一大股东,也是其第一大客户。2008年,现代牧业与蒙牛签订10年战略合作合同,期间,现代牧业所产70%以上的原料奶必须供给蒙牛。2009-2011年,现代牧业原料奶总产量中销售给蒙牛乳业的比例分别高达97.6%、97.5%、98.5%。
近年来,虽然现代牧业原料奶销售给蒙牛的比重有所下降,但蒙牛依旧是现代牧业的最大客户。2019年,来自蒙牛的营业收入占现代牧业总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85.3%。在8月25日的现代牧业业绩说明会上,现代牧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称,现代牧业原奶82.5%销售至蒙牛,9.9%销售至新希望,7.6%销售至其他客户。
对于原奶生产企业而言,过度依赖单一客户可能会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资料显示,在2014年原奶危机爆发之后,蒙牛减少了对现代牧业原奶的收购量,导致现代牧业不得不将部分多余鲜奶喷粉处理,造成变相的“倒奶杀牛”。
“现代牧业的高管希望减少对蒙牛的依赖,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是,现代牧业此次相当于从优势领域进入红海市场,需要三思后行。”沈萌说。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现代牧业在2C目前没有任何优势。无论是品牌认知,还是其他各方面,现代牧业都是比较薄弱的”。北京商报记者钱瑜 白杨 濮振宇
Ⅹ 现代牧业是蒙牛的吗
是的,现代牧业属于蒙牛的,2017年年初,蒙牛以每股1.94港元的价格收购了16.7%的现代牧业的股权,交易完成后,蒙牛持股增加至39.9%。1月25日,蒙牛完成了对现代牧业剩余45%股份的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