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盈亏 » 高盛下调股价的股票大涨
扩展阅读
设计总院股票历史股价 2023-08-31 22:08:17
股票开通otc有风险吗 2023-08-31 22:03:12
短线买股票一天最好时间 2023-08-31 22:02:59

高盛下调股价的股票大涨

发布时间: 2022-08-17 17:30:30

A. 高盛为什么可以做各支股票的评级

这个问题问的好!
高盛是一家美国公司,是国际知名度很高的投行。多年以来一直在金融市场呼风唤雨,叱咤风云。由于从业时间长,手下汇集了较多的金融人才。在各个主要国家的金融市场基本上都有他们的踪迹。因为他们在金融市场的名声和影响力比较大,所以他们经常发表各种股票评级,证券分析之类的消息,借以扩在自己的影响力。久而久之,听的人多了,听久了,相信的人就多了。对股票的走势就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这是高盛及西方金融机构操纵和影响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操纵和影响市场他们就可以获取暴利。
高盛在中国的名声比较臭。08年金融危机期间曾经在原油上给中国多家航空公司设下期权陷阱,致使中国企业巨亏。10年11月12日涉嫌操纵A股,引发A股暴跌。又曲线收购双汇食品,恶意操纵双汇股价。

B. 高盛集团的发行风波

公开发行的夭折使高盛元气大伤。华尔街最后一家大型合伙人公司股票公开发行的搁浅,给我们一次难得的机会去洞悉盈利颇丰又十分神秘的高盛世界。1998年10月19日的下午,高盛189位合伙人聚首在公司纽约总部举行神圣的仪式——两年一度的华尔街最高成就:高盛合伙人授勋典礼。1998年的聚会也许是高盛129年历史中最奇特的,这是因为:该年的聚会本不该举行。两个月前,已不会再有人能成为高盛合伙人——因为高盛本打算近期公开发行,这意味着有50至60位本来即将任命的合伙人,相反却仅成为另一家新公司的薪禄不菲的雇员。但是6月份由合伙人表决同意的高盛首次公开发行,于9月末搁浅,并正式“撤回”。此项首次公开发行,本应成为牛蹄声声90年代的里程碑,却不幸沦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牺牲品。高盛推迟发行是由于一旦股市下跌(华尔街大型证券公司的股价下跌更大),股价就不再具有吸引力了。若如以往所料,高盛股价在4倍帐面值左右,那么公开发行会将高盛定价为280亿美元。9月之后,高盛股票仅较帐面值有少许溢价,将公司估价为70亿美元,远远达不到将公司财富分配给合伙人、有限合伙人及其他员工的公开发行的目的。
据公司的行政总裁柯赛和保罗森说,推迟首次公开发行是实用主义的决定。柯赛说:“适当的时候我们会重新考虑公开发行,但目前我们只能往前走。”但据高盛的合伙人、员工、客户及华尔街人士透露,高盛就公开发行而进行的大辩论及发行的夭折,对公司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它使高盛的资本结构及业务组合曝光并公诸于众。它挑起了公司一般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的矛盾,并证实了华尔街上盛传的谣言——高盛投资银行家与交易员的竞争关系及两位行政总裁柯赛和保罗森之间的不和。

C. 高盛如何操纵股市

高盛并没有直接操纵中国股市,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操纵上市公司进而影响大盘。
一:放假消息
二 :大资金进出股市,导致股市震荡,上下波动很大,操纵个股。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其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高盛公司在中国证券经纪公司高盛高华中持有股份,它还为三家中国企业经办了首次公开募股事宜,这三家公司是中国石油、平安保险和中国银行,它们的募股规模在中国股市均排在前几位。

D. 高盛的发展历程

1869-1930
高盛公司是由德国移民马库斯·戈德曼于1869年创立的。高盛公司成立于1869年,在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投资银行业务开始形成,但与商业银行没有区分。高盛公司在此阶段最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创业时只有一个办公人员和一个兼职记账员。创始人马库斯·戈德曼每天沿街打折收购商人们的本票,然后在某个约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额支付现金,其中差额便是马库斯的收入。1882年,他的女婿萨缪尔·萨克斯加入了公司。1885年,马库斯·戈德曼把他的儿子亨利和Ludwig Dreyfuss带入了公司,并且把公司取名为高盛。公司成为了在此阶段最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的先锋,并于1896年加入了纽约证券交易所。
二十世纪初,股票包销包括首次公开募股业务使高盛成为真正的投资银行,公司1906年帮助Sear Roebuck公司发行了当时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高盛还成为了当时最喜欢招聘名牌商学院MBA学位学生的公司之一,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
后来高盛增加贷款、外汇兑换及新兴的股票包销业务,规模虽小,却是已具雏形。而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变成了真正的投资银行。
在1929年,高盛公司还是一个很保守的家族企业,当时公司领袖威迪奥·凯琴斯想把高盛公司由单一的票据业务发展成一个全面的投资银行。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引入股票业务,成立了高盛股票交易公司,在他狂热的推动下,高盛以每日成立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速度,进入并迅速扩张类似今天互助基金的业务,股票发行量短期膨胀1亿美元。公司一度发展得非常快,股票由每股几美元,快速涨到100多美元,最后涨到了200多美元。但是好景不长,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股市大崩盘,使得股价一落千丈,跌到一块多钱,使公司损失了92%的原始投资,公司的声誉也在华尔街一落千丈,成为华尔街的笑柄、错误的代名词,公司濒临倒闭。这之后,继任者西德尼·文伯格一直保持着保守、稳健的经营作风。 1930-1980
这之后,继任者悉尼·温伯格决定把注意力从股票交易转移到投资银行部门,正是文伯格的这一决定挽回了公司当时极差的声誉。1956年,高盛是福特集团IPO最首要的咨询公司。另外高盛还开展了为地方政府或城市发行地方债券的业务,并且最先开始发明了类似对冲基金使用的投资风险管理。
一直保持着保守、稳健的经营作风,用了整整30年,使遭受“金融危机”惨败的高盛恢复了元气。1960年代,增加大宗股票交易更是带来的新的增长。反恶意收购业务使高盛真正成为投资银行界的世界级“选手”。
1970年代,高盛抓住一个大商机,从而在投资银行界异军突起。当时资本市场上兴起“恶意收购”,恶意收购的出现使投资行业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格局,催发了新的行业秩序。高盛率先打出“反收购顾问”的旗帜,帮助那些遭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竞价者参与竞价、抬高收购价格或采取反托拉斯诉讼,用以狙击恶意收购者。高盛一下子成了遭受恶意收购者的天使。
1976年,在高盛的高级合伙人古斯塔夫·雷曼·利维去世后,公司管理委员会决定由怀特·温伯格(悉尼·温伯格之子)和怀特黑特两人共同作为高盛产业的继承者。刚开始,华尔街的人们都怀疑这种两人共掌大权的领导结构会引发公司内部的混乱,很快他们发现他们错了,因为两位新人配合默契,高盛也由此迈进了世界最顶尖级的投资银行的行列。
温伯格和怀特黑特早就认为公司管理混乱,表现为责权界定不清晰,缺乏纪律约束,支出费用巨大。比如多年来,每天下午4:30,都会有一辆高级轿车专门负责接送合伙人。新领导人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贴出了一条简明的公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惯例——4:30由轿车接送——将不再继续,即日生效。” 自此以后,合伙人的等级特权将不复存在,费用支出也受到监控,每天下午4:30也不再是一天工作的终结,而是下午工作的中段时间。尽管起步缓慢,文伯格和怀特黑特公司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所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兼并和收购业务的发展。以前,一家公司如果有意向收购另一家公司,它很可能会尽量吸引或说服对方同意,绝不会公开地强行兼并。但到了1970年代,一向文明规范的投资银行业在突然间走到了尽头,一些主要的美国公司和投资银行抛弃了这个行业传统。1974年7月投资银行界信誉最好的摩根斯坦利首先参与了恶意收购活动。当时摩根斯坦利代表其加拿大客户国际镍铬公司(INCO)参与了企图恶意收购当时世界最大的电池制造商电储电池公司(ESB)的行动。ESB在得知摩根斯坦利的敌对意图后,打电话给当时掌管高盛公司兼并收购部的弗里曼德,请求帮忙。第二天上午9点,弗里曼德便坐在位于费城的ESB公司老板的办公室。
当他得知竞购价格是每股20美元(比上一个交易日上涨9美元)时,建议ESB 用“白武士”(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的竞价者参与竞价,以抬高收购价格)的办法对付INCO,或进行反托拉斯诉讼,在高盛公司和白武士的协助下,INCO最终付出了41美元的高价,ESB 的股东们手中的股票则上涨了100%。从这件事开始,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购与反收购斗争中,首先是摩根斯坦利,然后是第一波士顿都充当了收购者的角色,而高盛公司则是反恶意收购的支柱。
INCO和ESB之间的斗争给了高盛公司在这一方面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是好运来临的良好征兆。人们认为高盛公司是具备实力的,呈上升状态的和小型、中型公司以及进入《财富》500强的大公司并肩战斗的企业。因为突然之间,美国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对恶意并购恐惧到了极点,除了一些最大的公司,其他公司都觉得难以抵挡恶意并购,于是高盛成为了他们的合作伙伴。当然,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高盛经常要几度登门拜访,对方才愿意接受高盛的服务。1976年7月,阿兹克石油公司受到了敌对性攻击,但是他们对高盛的服务丝毫不感兴趣,他们请来了律师,并初步控制了事态。弗里德曼建议重新考虑一下自已的决定,并告诉对方高盛的工作小组正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几个小时以后就可以和他们进行私下协商。弗里德曼后来说:“我们火速赶到机场,直飞达拉斯,但对方仍然不愿会见我们,于是我们就在他们公司附近住了下来,然后进去告诉对方一些他们没有考虑透彻的事情,但是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不需要你们的服务’。我们说:‘明天我们还会回来’。以后我们每天到附近的商店买一些东西,让他们知道我们坚持留下来等待消息。”最后阿兹合克公司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感到了高盛公司的执着精神,同意高盛公司为其提供服务。
参与恶意并购使摩根斯坦利获得了破纪录的收入,但是高盛公司采取了与其截然不同的政策,拒绝为恶意收购者提供服务,相反,高盛会保护受害者。许多同行竞争对手认为高盛这一举动是伪善行为,目的是引人注目以及笼络人心,而高盛却认为他们是公司对自己和客户的长期利益负责。反恶意收购业务给高盛投资银行部带来的好处是难以估量的。在 1966年并购部门的业务收入是60万美元,到了1980年并购部门的收入已升至大约9000万美元。1989年,并购部门的年收入是3.5亿美元,仅仅8年之后,这一指标再度上升至10亿美元。高盛由此真正成为投资银行界的世界级“选手”。 1981年,高盛公司收购J·阿朗公司,进入外汇交易、咖啡交易、贵金属交易的新领域,标志着高盛多元化开始,超越传统的投资银行代理、顾问范围,有了固定收入。到1989年高盛公司7.5亿美元的总利润中,阿朗公司贡献了30%。
1990年代,高盛高层意识到只靠做代理人和咨询顾问,公司不会持久繁荣。于是他们又开设资本投资业务,成立GS资本合作投资基金,依靠股权包销、债券包销或公司自身基金,进行5年至7年的长期投资,然后出售获利。高盛在1994年投资13.5亿美元换取一家从事服装业的拉夫·劳伦公司28%的股份,并自派总裁。三年后,出售其中6%的股份套现到4.87亿美元。其余股份升值到53亿多美元。短短三年内,高盛的资本投资收入翻了近10番,而老业务投资银行部只翻了两番。
投资银行业与其他产业一样,一项业务创新并敢冒风险,能使一家公司一夜成名,一夜暴富。首推垃圾债券使德雷塞尔公司迅速发迹,而抵押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大量家庭贷款的打包及转信业务的出现,使罗门兄弟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盛公司尝到推陈出新的甜头后,把“先起一步”与“率先模仿”作为自己的重要发展战略。高盛的公开发行风波
华尔街最后一家大型合伙人公司股票公开发行的搁浅,给我们一次难得的机会去洞悉盈利颇丰又十分神秘的高盛世界。 1998
一、公开发行的夭折使高盛元气大伤。
1998年10月19日的下午,高盛189位合伙人聚首在公司纽约总部举行神圣的仪式——两年一度的华尔街最高成就:高盛合伙人授勋典礼。今年的聚会也许是高盛129年历史中最奇特的,这是因为:该年的聚会本不该举行。两个月前,已不会再有人能成为高盛合伙人——因为高盛本打算近期公开发行,这意味着有50至60位本来即将任命的合伙人,相反却仅成为另一家新公司的薪禄不菲的雇员。
但是6月份由合伙人表决同意的高盛首次公开发行,于9月末搁浅,并正式“撤回”。此项首次公开发行,本应成为牛蹄声声90年代的里程碑,却不幸沦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牺牲品。高盛推迟发行是由于一旦股市下跌(华尔街大型证券公司的股价下跌更大),股价就不再具有吸引力了。若如以往所料,高盛股价在4倍帐面值左右,那么公开发行会将高盛定价为280亿美元。9月之后,高盛股票仅较帐面值有少许溢价,将公司估价为70亿美元,远远达不到将公司财富分配给合伙人、有限合伙人及其他员工的公开发行的目的。
据公司的行政总裁柯赛和保罗森说,推迟首次公开发行是实用主义的决定。柯赛说:“适当的时候我们会重新考虑公开发行,但我们只能往前走。”但据高盛的合伙人、员工、客户及华尔街人士透露,高盛就公开发行而进行的大辩论及发行的夭折,对公司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它使高盛的资本结构及业务组合曝光并公诸于众。它挑起了公司一般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的矛盾,并证实了华尔街上盛传的谣言——高盛投资银行家与交易员的竞争关系及两位行政总裁柯赛和保罗森之间的不和。
二、公开发行的最初目的。
高盛公开发行的正式原因之一是“使资本结构与公司使命相契合”。但不可否认,许多合伙人,尤其年轻人,与其说是关心高盛的未来,不如说更关心自己资本帐户上储蓄的惊人数目。资本的问题依然存在。实际上,高盛的股本基础比摩根士丹利及美林都小(1998年中期为66亿,摩根士丹利为138亿,美林为117亿)。但行政总裁柯赛和前行政总裁怀特德都说较少的资本只会使公司能更好地决策,竞争对手也认为高盛并没有由于资本缺乏而受到限制。DLJ证券公司的行政总裁莱比说:“我希望能找到由于资本不足而使高盛不利的业务。”
实际上,问题不在于高盛资本的数额,而在于资本结构和资本的稳定性。当合伙人变为有限合伙人,他们可以抽回资本;若大批的合伙人变为有限合伙人,可撤回大量资本。这就是为什么1994年是公司十分可怕的恶梦的原因。当时债券市场的波动损毁了高盛的盈利,合伙人纷纷逃之夭夭。(公开发行的主要倡导者柯赛,于1994年成为行政总裁,并不是巧合)。对于这方面的限制更为严厉:当合伙人变为有限合伙人时,他们仅仅能撤走一部分资本,其余的可在至少5年后撤回。但资本还是可以逃离。
另一问题是高盛资本的成本。有两家外部机构,日本的住友银行和夏威夷的毕舍普地产公司,在高盛投资了相当大的数目——1998年中期为 15亿美元,占总资本的23%。由于高盛税前利润的一大部分为这些外部股东占有,因此很难从留存收益中扩大资本,尤其是当股市不好时。以帐面值几倍的价格公开发行筹集的股本本应使高盛能以更低成本建立股本基础。”
三、公开发行所暴露出的高盛的弱点:
1、业务组合过分依赖交易运作,导致盈利不稳定。
甚至连高盛为准备公开发行而进行的最小限度的财务披露,也能揭示出高盛的业务组合并不理想。有一些报表甚至显示出高盛比任何人想象的更加脆弱。在华尔街最能赢利的收购兼并业务方面,高盛一直比主要的对手盈利强。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高盛做的项目金额几乎相同,但高盛比美林的盈利多50%,比摩根多30%。但令人担心的是高盛的收入组合比对手更不稳定,因为它更依赖交易运作。1998年前两季度中,高盛43%的收入来自交易,美林为23%,摩根士丹利为28%。年中,高盛的总资产是公司股权的36倍,比对手负债率高。如果将高盛比作一家钢厂的话,若以100%的生产能力计,可赚大笔钱;若以 60%的生产能力计,就会亏大笔钱。这些事实使华尔街人士将高盛比作对冲基金。因此,一些人认为高盛可能不得不将其公开发行定价为较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的低,其股票可能持续以折扣价格交易。
高盛对交易的依赖性在1994年已成为问题,在今天仍为问题。虽然高盛最初的招股书不遗余力地指出公司的风险管理自1994年以来改进了许多,但也不可能改进到足以抵抗前几个月波及全球市场的动荡的地步。显然很少投资银行能为这样的惨淡市况作好准备。高盛和华尔街的其他投资银行一样,在最近的业绩数据报告中,体现出不利市况的影响。直至今年夏天,高盛的业绩还非常显着。净收入从1995年的45亿美元升至去年的74亿美元。税前利润(由于高盛是合伙人制,税项由合伙人支付)从14亿增至30亿。前两季度,收入增长50%,公司的盈利很快超过40亿美元。但每况愈下。在截至8月28日的季度里,税前盈利从前一季度降低27%。9月份更差,有传说公司可能损失高达9亿美元。毫无疑问,公司对于交易的依赖是高盛的利润象单摆一样波动的主要原因。
当然,高盛的管理层根本不必担心,因为高盛仍是私有的,它有办法淡化亏损程度。一些有限合伙人认为这是坚持私有制的主要原因。而公开发行则需要高盛放弃拥有的多报或少报盈利的灵活性。
2、资产管理业务的不足。
高盛业务组合中的另一弱点是其提供抵挡市场波动缓冲的资产管理业务。虽然资产管理增长很快,但却并不象其他对手那样盈利。1997年末,高盛是美林管理资产的1/3。高盛4.58亿美元的资产管理收入比摩根4亿的资产管理净收入高不了多少。
资产管理可能不象声势浩大的成千上万亿金额的投资银行交易那么惊心动魄和有利可图,但它能产生理论上比交易利润更稳定的以费用为基础的收入。高盛的资产管理业务起步较晚,为赢得业务而收费低廉,由于定位不明和人员流动而出师不利。1995年末,高盛只有52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其中40%来自低费用的货币市场基金。
无论是公司内部还是外部,关于资产管理是“丑陋的义子”的看法正在改变。在过去的两年半中,资产增长了3倍多,高达1650亿美元,其中只有 20%是货币市场基金。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态度已改变。高盛的资产管理公司如今雇有1000名员工,而几年前仅有250人,高盛不仅向聘用的外来人才许诺他们会成为合伙人(在高盛很少有),而且高盛内部其他部门的明星也转至资产管理公司。美国金融研究公司说“高盛是呼之欲出的巨人”。但外部仍然批评高盛在营销方面远胜于投资方面,高盛要成为巨人还长路漫漫。没有公开交易的股票作为货币用来收购,通往巨人之路更加崎岖。
3、公司内部矛盾公诸于众。
公开发行的举措加剧并揭露了公司内部的分歧,并将高盛的业务前所未有地公诸于媒体。矛盾之一是公司一般合伙人---是真正的有控制权的所有者 ---及有限合伙人之间的矛盾。虽然高盛管理层喜欢用“一边倒”来形容高盛人对公开发行的支持,但这种说法可能有些过头。这一举动使高盛的一些当今合伙人和108位有限合伙人愤愤不平或持有异见。
有限合伙人中的异见最甚,这是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对于合伙制的信念及对交易条件的不满。最初,他们本将接受超过其股权帐面值25%的溢价,但一般合伙人期望得到将近300%的溢价。发行重组就如何处理有限合伙人的资本这一问题给予他们几种选择,其中之一是他们将得到股票股权的55%的溢价。若公开发行达到300%溢价,一般合伙人将得到绝大部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导致发行搁浅的是当市场下跌,300%的溢价下降,乃至有限合伙人与一般合伙人的所得基本相同——甚至更多。
即使早在发行依然继续进行时,已有关于高盛两位行政总裁保罗森和柯赛的传言。1997年末的营运总监保罗森,本已否决公开发行但却最终同意,条件是要坐上行政总裁的交椅。甚至传言公开发行的支持者柯赛,由于公开发行搁浅而受到攻击。
高盛尝试的公开发行使“公平”这一词和公司中层员工的薪酬成为焦点问题。高盛并不一定给中流砥柱的初级行政官支付高额薪酬,虽然这些人埋头苦干,并为能加入合伙人以及可能有8位数收入的机会所吸引。凭借公开发行,高盛着重保证将薪酬向中下层员工倾斜。但公开发行的搁浅,令高盛高级合伙人必须马上重整合伙人制度。这可以解释为何高盛今年比1996年多吸收十几位合伙人。即便如此,更多的成千上万中层员工可能希望高盛能完成公开发行 ,并问自己高盛是否依然是唯一的理想工作。摩根的一位高级官员说摩根比以前接到更多的高盛员工寻找工作的电话。
高盛一贯是其他人乐于憎恨的公司,这多半是由于高盛如此出色。那么为何该公司与其他华尔街公司不同呢?高盛出众之处多半在于华尔街上广为流传却少有公司真正拥有的一种概念:即公司文化。自新聘员工步入曼哈顿下区布罗德大街 85号那一刻起,高盛的优越及其对手的平庸即给人以刻骨铭心的印象。高盛警诫新员工永不能让公司蒙辱或出媒体中。他们一天工作14或16甚至18小时,明显是为了获得加入合伙人这诱人的独一无二的奖赏而奋斗。
首要问题依然存在。第一:高盛没有进行公开发行,是否错过了黄金机会,抑或幸免于难?也许答案是后者。若去年春天它出售股票,其股价会大大低于发行价——这对于华尔街的头号公司来说是耻辱的开端。其实,许多合伙人认为公司躲过了子弹。另一问题:高盛在不远的将来是否会上市?公司高层依然坚持发行上市的路线。但许多其他人,包括长期的华尔街人士以及和以前的合伙人,都认为不可能。不仅有一大群新的合伙人----星期一会议后有 25%的新合伙人——需要被说服,但公开发行搁浅后,那些上次投“赞成”票的人会重新考虑。华尔街极度投机的最近一轮之后,可能需要新的一批投资者再次相信这些股票会卖成4倍帐面值。 2008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2008年9月21日晚间宣布,已批准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而高盛和大摩的转型,意味着“长久以来世人熟知的华尔街的终结”。
2008年09月24日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Berkshire Hathaway宣布,计划对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投资50亿美元。

E. 高盛们唱空科技股的图谋能否得逞

高盛在6月9日唱空科技股后,瞬间科技股包括中概股出现较大幅度下挫。6月12日(周一)开盘,香港市场科技股、华尔街科技股都再次下挫。美股科技龙头股延续上周五跌势,引领全球科技股重挫,早盘苹果股价跌超4%,创去年4月末以来最大两日跌幅;Facebook股价跌近2.6%;谷歌母公司Alphabet股价跌逾3%;亚马逊股价跌超3%,创2月3月来最大单日跌幅,成交量超过平时水平的三倍;Netflix股价 一度逼近5.5%。虽然收盘时都有所回升,但苹果、亚马逊仍然跌幅居前。
更加令人关注的是,出现了“墙倒众人推”的情况。继高盛之后,6月12日(周一)摩根大通报告提到了苹果已经连续第二个交易日重挫,并警告,此前大批懒散的资金在跟风追捧美股科技股,经历上周“黑色星期五”之后,科技股还会有更大的灾难。瑞穗成为一周以来第二家下调了苹果股票评级和目标价的券商。花旗则是下调了iPhone 8发布当月的iPhone销量和苹果的收益预期。
美银美林较早也已发布报告警告美股估值。
科技股连续两天下跌的导火索是高盛率先看空。高盛看空的理由无非是科技股估值过高,已经存在较大泡沫。这轮科技股确实出现了过快上涨,从技术指标看,大部分科技股企业的盈利水平已经很难支撑其股价,比如阿里巴巴市盈率在60倍左右,显然高于30倍以下的合理水平幅度较大。
但是,全球科技股总体上没有泡沫,而且业绩都非常好,都是拿出高盈利的真金白银支撑股价的,这是与本世纪初科技股泡沫破灭完全不一样的。一方面股价回调两天根本谈不上破灭泡沫,另一方面回稳迹象已经显现出来。
6月12日(周一)纳指仅仅下跌0.5%,两日累跌也只不过2.3%。周一,中概股出现企稳迹象。京东微涨0.56%,陌陌微涨0.4%;阿里巴巴微跌0.26%,新浪跌0.59%,网络跌0.56%。
当然,跌幅最大的是苹果股价下跌2.39%,亚马逊下跌1.38%。这两只股票权重较大,下跌对纳指影响较大。但是这两只股票并不能代表科技股的全部。比如,亚马逊股价确实过高,涨幅确实过大,回调是正常现象。亚马逊与阿里巴巴业务同质化很强,但总体没有阿里巴巴发展后劲大,但股价却是阿里的几倍。亚马逊回调有市场动力的作用力。
苹果公司被看空,股价较大幅度下挫也不是没有道理。一方面股价也是涨幅过大过快。今年以来苹果这只个股的走势明显强于大盘,而市场又担心对iPhone 8的热情已经充分体现在价格中,从现在起苹果股价进一步上行会受限。另一方面经营策略发生一些问题,创新能力有所下降,大有江郎才尽的感觉。被几家投行看空不无道理。
必须认识到苹果股价是个性问题,不是科技股的全部,也不可能代表科技股走势,仅仅是短暂影响而已。
中概股之所以很快企稳,总体看中概股股价普遍不高,况且远走他乡上市被投资者不了解或者存在或多或少欺负是存在的。好处在于,没有被炒作的泡沫过大。
总体看,全球科技股泡沫是微乎其微的,短暂回调是正常合理的,后劲投资潜力仍然是巨大的。科技股不会重蹈本世纪初泡沫破灭的覆辙。高盛们对科技股是很难唱空的。关键在于科技股本来就不“空”。
到底高盛们突然唱空科技股意图何在,需要仔细思量思忖。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背后肯定有利益纠葛。经济学上有一个说法是,听到坏消息时买,听到好消息时卖。如果科技股继续下跌几日,倒是一个“抄底“的好时机!
当然,投资者要密切注意空头头寸的变化,以预防短期个股风险。这里需要注意,金融分析公司S3 Partners的一份报告:目前苹果(AAPL)的空头仓位是91亿美元,五月末时一度达到年内峰值97亿美元。过去两个交易日,苹果股价暴跌让空头大赚超过5亿美元。苹果只是空头仓位第三高的美股,阿里巴巴(BABA)当前的空头仓位达167亿美元,特斯拉(TSLA)的空头仓位也达到105亿美元。

F. 那些因素和经济指标影响银行股股价走势

从基本面看,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增加引发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忧虑,这些因素加重了对银行股未来的担忧。尽管银行业是一个通过管理风险来获利的行业,但这并不代表银行具有天生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事实上,高负债、高杠杆,借短放长的业务特点决定了银行的脆弱性。因此随着未来前景不确定因素的增加,近期高盛将香港上市中资银行股目标价大幅下调了20%~30%,直接导致在香港上市中资银行股股价全线下挫3%~6%。而早在2007年底,瑞银集团、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国际大行就已经下调了内地银行股目标价。

当然,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两税合并以及资本市场溢出效应等都将使银行业长期发展受益。另外,尽管持续紧缩压力的累积将逐渐抑制传统息差业务的盈利能力,但同时推动银行在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向多元化盈利模式的转型,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银行的健康均衡增长

G. 今天12。2股票银行和证券股为什么暴涨

银行股和券商股涨主要是受央行放水等利好消息影响,当下看,权重股有望开启分化行情,而题材股将展开轮动,个股赚钱时机再次集中体现。十二月历来也是高送转概念集中爆炒期,可以重点关注具有高送转潜力的股,高盛、高华预计,沪深300指数到明年年底将可达到3000点。

H. 股价暴涨超6倍又跌9%,蔚来或难扮演“中国特斯拉”

在特斯拉的市值成为汽车界第一后,“中国特斯拉”蔚来的股价也开始飙涨。

蔚来股价2020年3月份触底2.11美元,其后开始逆势上涨,7月份最高达16.44美元,反弹幅度高达679.1%。7月17日,蔚来股价跌超9%,此前遭高盛下调评级。财经网汽车就该变动,以及高盛分析师认为市场对其估值过度乐观采访蔚来,截止发稿,未获回应。

此前在6月18日,腾讯斥资1000万美元增持至15.1%。7月13日,蔚来官方公布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的文件,内容显示腾讯对蔚来的持股比例由早前的15.1%上升至16.3%。这两次增持直接助推蔚来股价迭创新高。

蔚来2019年财报(来源:蔚来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销售成本有所上升。蔚来2018年的总销售成本为52.07亿,2019年上升至90.24亿。蔚来2018年的销量约为1.2万辆,2019年约为2万辆,由此可推算出,2018年平均每台车的销售成本是43万,2019年平均每台车的销售成本是45万。

财经网汽车就54.9万/台的单车亏损和45万/台的单车销售成本采访蔚来,截止发稿,未获得回应。

尽管蔚来采取了一系列裁员措施,并强调降本,但高企的单位销售成本仍居高不下,甚至还有所扩大。究其原因,与李斌的最初的造车初衷——服务有关。

不同于其他造车新势力,李斌成立蔚来,发力点不在资质,而是“服务”。他在2016年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里胜出,就必须做到最好的用户体验”,并且承诺蔚来将不设立销售部门,只有一个专门服务用户的用户体验部。

李斌曾表示:“凡是服务用户的机会,我们都不会让给别人。”在2017年首届“蔚来日”活动现场,发布首款量产车型ES8的同时,蔚来还宣布面向车主提供不同于传统售后的三大服务体系:蔚来中心、蔚来能源和蔚来服务。

有着“出行教父”之称的李斌,不仅是易车董事长,嘀嗒出行、摩拜、天天拍车、易鑫等汽车互联网公司均有他的身影。与其说李斌的野心是造车,不如说是打造出行服务的生态。

成为车主后,蔚来用户可以享受诸多权益,包括终身免费异地加电服务、终身免费质保、终身免费道路救援、终身免费车联网服务。当用户离开常驻地超过200公里,即可行使终身免费异地加电权益,包括免费一键加电、蔚来超充网络充电、其他未接入的公共充电桩充电等。

2019年,随着新款车型ES6的上市,三大服务体系二次升级。根据蔚来官方的说法,2019年年内将建成70家蔚来中心及体验店,300个服务站点。今年年初,蔚来又表示到年底,蔚来中心及体验店总数从77家拓展为200家左右。

可以说,技术上蔚来暂时无法匹敌特斯拉,但真正让李斌引以为傲的服务,又决定了蔚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现金流上难以转正。迄今为止,按照单车的销售成本和亏损,每卖一辆车都要付出大量成本,妨碍造血能力的提升,这让蔚来距离实现盈亏平衡遥遥无期。

分析师张翔认为,在现有的服务成本下,其销量必须达到一定规模,蔚来才有希望向市场证明盈利模式的可行性,目前蔚来品牌电动汽车的保有量规模远不足以支撑其实现盈亏平衡。

任万付也表示,蔚来目前正在为提升销量和毛利率两方面做努力,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但就目前来说,其盈利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

同时,李斌实现二季度毛利转正的诺言,也面临落空的风险。还有就是新能源补贴政策实施期限截止到2022年底,留给蔚来推高毛利的政策利好时间只剩下一年半。

而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特斯拉正在不断推进品牌下探,在Model3之后,跨界SUVModelY已开启预定,最快明年就将全面国产,这将对定位接近的蔚来汽车直接构成竞争压力。另外,以中低端切入的比亚迪、广汽等车企,也正在强势入局中高端纯电市场。

面对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外部融资和交付量以及营收等财务数据的改善让蔚来短期内股价大幅走高,但从当前形势看,其基本面并未实现反转,而短期飞涨的股价,或许正在消耗未来预期。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I. 市值登顶之后 | 特斯拉股价还能涨10倍

一时间,国内外媒体都在讨论特斯拉如何走到了今天,以及它还有多大的上涨空间。汽车销量的表现和预期表现当然是一个方面,但不得不提的是,特斯拉在汽车制造领域之外的一些布局也逐渐清晰。

一位长期关注特斯拉的人士表示,特斯拉的股价为何能涨到现在的高点,人们没有完全达成一致的结论,但他个人认为,特斯拉的“百万英里”电池以及它与中国电池厂商宁德时代的合作值得关注。

其一,特斯拉已经通过大规模生产和与电池厂商的合作大幅降低了电池成本,近期搭载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的中国产Model3即将上市,而磷酸铁锂电池不含钴,是大幅降低电池成本的有效路径,而电池成本的降低将有利于特斯拉进一步提升销量。

其二,特斯拉近期公布的一些专利显示,“百万英里”电池存在可能性。“百万英里”电池是特斯拉被曝会在今年推出的产品,据称可以“充放电6000次以上,寿命超过100万英里”。这款电池的突破性不仅在于使用寿命(目前特斯拉电池的使用寿命在20万英里左右),更在于其产品用途:在一定情况下,特斯拉车辆将能成为一个储能设备,不仅可以从电网充电,而且可以反向供电。

“自成立以来,特斯拉一直在挑战电池使用的极限。”这让特斯拉具备了那些传统车企无法拥有的科技魅力。而仅仅是降低电池成本一项,特斯拉的拥簇们就能看到广阔的可能性,更何况还有诸多新业务的加成。

上述人士表示,随着电池成本的降低,特斯拉将在挑战了豪华汽车市场之后,继续进攻主流汽车市场,因此特斯拉作为市值最高的车企,不太可能只是美国资本市场上的一段“小插曲”,而有可能很快再度发生。

另一位长期看多特斯拉的人士——独立投资人王川则基于汽车销量给出了具体的估值。他预计到2015-2016年,如果四处工厂每处的年产能为100万辆,每辆车毛利率1万美元,毛利润达到400亿美元,乘20倍就是8000亿美元的估值。更长久一些,到2030年产能超过1000万辆,对应估值可以达到2万亿美元——这一估值与特斯拉的大股东巴伦接近,按照巴伦的说法,未来十年特斯拉股价再涨10倍,特斯拉市值约为1.99万亿美元。

在坚定看多特斯拉的投资者看来,特斯拉并不是汽车公司,而是一家科技公司,除了电池技术,特斯拉还掌握着汽车操作系统、自动驾驶软件、虚拟电能厂、先进制造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汽车操作系统和自动驾驶软件是显然反映在特斯拉产品上的优势,虚拟电能厂即此前提到的电池储能,而制造工艺则体现在特斯拉逐次迭代的工厂建造……

特斯拉是一家科技公司正在成为更广范围内的共识。需要指出的是,特斯拉此轮上涨,背景是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延续预期下,美股整体走高,而科技股尤为突出,普遍开花,谷歌、微软、苹果等科技公司的股价及市值纷纷创新高。

王川在一次分享中指出,观察特斯拉的发展,主要是三个角度,一是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二是电池成本和产能的进步,三是看它整车产能性的进步。“只要这几个指标保持良好的增长,季度的财务报告基本上都不重要。”

那么风险是什么呢?王川认为,是特斯拉对马斯克个人的依赖度。“这个公司带有马斯克个人深深的烙印,没有马斯克就没有这么疯狂的创新能力。”

不过,卖方分析师的估值则相对谨慎(尽管部分分析师此前被称过于激进),近期,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两家投行的分析师将特斯拉股票下调至“减持”评级,其中前者将目标价从680美元下调至650美元,后者虽维持950美元的目标价不变,但显然特斯拉现在的股价已经超过了这个水平。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J. 最近特斯拉的股票为什么会涨那么多

事实上,2019年3月,特斯拉各系列车型的价格将大幅下调,特别是在中国市场,3款车型降价2.6万~4.4万,s款车型降价1.13万~27.75万,X款车型降价17.45万~34.11万,这种大幅度降价在汽车行业是前所未有的。特斯拉降价背后有一个关键因素。起初,电动汽车是富人的东西。在会见了精英之后,他们很快达到了顶点。

今年年初,很多特斯拉车主拿到了国产车型3,当时推出了两个版本,分别配备了松下和LG化学电池。根据NEDC标准,后者的射程比前者小10公里。然而,许多车主发现他们的新车的行驶里程比别人少了20公里。因此,许多车主花同样的钱,但得到不同的车型不同的驾驶范围。不少车主组团举横幅讨论问题,甚至直接起诉。尽管特斯拉最终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对于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品牌来说,这是市场信任的直接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