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盈亏 » 瀛通通讯股票历史价格
扩展阅读
设计总院股票历史股价 2023-08-31 22:08:17
股票开通otc有风险吗 2023-08-31 22:03:12
短线买股票一天最好时间 2023-08-31 22:02:59

瀛通通讯股票历史价格

发布时间: 2022-07-20 01:46:54

㈠ 王因的王因街道 - 历史沿革

王因街道是济宁地区的经济强镇,大汶口文化发祥地.“王因遗址”于200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她位于山东省济宁高新区东部,鲁南大都市的金三角地带。北依巍巍泰山,南望碧波荡漾的微山湖,东临孔子故里曲阜,西接水泊梁山。全镇辖59个行政村,人口5.8万.总面积72平方公里。
1948年解放初期,本镇为本县第八区;1949年称王因区;1956年撤区分属王因、柳沟、黄屯三个大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立“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与曲阜分治后称王因公社;1966年5月,改王因公社为区;1968年底又撤区仍称王因公社;1984年5月,行政区划改革时,与娄庄公社合并改为王因区。1986年12月撤区改为王因镇。
本镇驻地王因村历史悠久,相传古时候,有个王子因为被人侮告谋反,被大王囚禁于此村贬为庶人永世不得出村,此村因得名王囚。后来觉得囚字不雅,加一横改作王因。 刘台庄:本村原名中郯庄,清代顺治年间刘姓发展成大户族,出了个进士刘布春,村名改称刘家郯庄,后讹为刘家台庄。1964年“四清”时改名刘家村。1980年因与他处重名,命名为刘台庄。
晏家村:本村历史悠久。据传晏姓于宋代来此建村。此村原称晏家郯庄,转音为晏家台庄。后因泗河决口,多次被淹,逐渐衰落,晏姓仅存两户人家,习称晏家村。
梁家营:据传明初梁、路两家表亲同由山西迁来落户,始建此村。因系两姓,称两家营,亦称梁路营,后梁姓繁盛,改称梁家营。
前侯家营:据村内明崇祯九年(1636)创建娘娘庙碑记载:此村原名刘者营,后来刘家地权转卖给侯家,村名改为侯家营。与北面的后侯家营相对称前侯家营。
北许:本村许姓祖居南部距此二公里的许家庄。清朝中期,泗河发水被淹。有几户迁此居住,周围筑了土堰,始建此村。因地处北部,称北许家庄。今简作北许。
东郭家营:此村临近泗河,过去经常决口。明、清时驻有防汛的兵营,带兵的将领姓郭,故村得名郭家营。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黄屯镇的郭家营同名,更名为东郭家营。
南许:据清代干隆年间(1736—1795)重修庙碑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许姓最早来此定居,村名许家庄。到了清代中期,一部分人家迁至北边重新建村,称北许家庄,此相对称南许家庄。今简为南许。
后韩家堂:本村原名韩家堂。韩姓于明初由邹县韩寨村迁来,系唐代文学家韩愈后裔。建有家祠,称韩家祠堂,村以此得名。后分出一支于南边立村,此村相对称后韩家堂
前韩家堂:村内原有三圣堂庙宇一座,明崇祯三年(1630)建。庙碑记载,此村系由后韩家堂分支而来,因在南,称前韩家堂。
程家街:据村内《程氏家谱》程氏始祖于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由泗河东迁此落户。村中只有一条主要街道,故村得名程家街。
吕家庙:据本村清代康熙年间(1736—1795)立“关圣帝君庙碑”记述,吕姓于清初最早来此居住,并出资建了一座关帝庙,故村得名吕家庙。
周庄:本村原名周家柳沟。周姓于明末由曲阜地初迁至本市今黄屯镇蒜园村,再迁至此村。村名改称周家庄,今简为周庄。
西仁美庄:此村始建于宋代。明代明嘉靖、万历年间出了任瀛等父子三进士,明朝末期,任姓迁走、村内读书人根据《论语·里仁》篇的句子:“里仁为美”,改村名为仁美庄。后分为四个村委会。本村居中西部,称西仁美庄。
东娄庄:本村历史较悠久。此村为北魏娄昭攻打瑕丘屯兵之处。此村农历一、六日有定期集市。村内久无娄姓。村近置集市,后改为娄庄集,今简为娄庄。
河口:本村李姓于明代末年来此建村,原称李家河口。因地处泗河向西转弯的地方,过去有通往邹县的渡口,故名。今简称河口。
业庄:本村建于清初。相传当时有个南方人买药,留居此地,四乡群众都来买药,称此村为“药庄”。因“药”、“业”音近,后渐讹为业庄。 ·优越的位置
系济宁市城市东城区,位于济宁任城区、兖州区、曲阜、邹城四个城区的中心位置,距任城区6公里,兖州区7公里,曲阜市区15公里,邹城市区18公里。
·一流的园区
整个工业园规划总面积20平方公里,划分为六大园区:高新区中小企业科技园A区、B区、C区、雪花工业园、山推重工科技园、杨村工业园。已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区内基础设施“七通一平”。高新区中小企业科技园A区、B区、C区已建成1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
·配套的产业
生物医药、机电加工、汽车零部件、木业板材、金属容器与轻钢网架、纺织纺纱等主导产业已基本形成,区域内工业年产值达到110亿元。
王因镇
·良好环境
山东省文明乡镇,山东省平安建设先进乡镇、山东省最适宜人居乡镇,全面建设“经济强镇、特色园区、生态城镇、和谐王因”。
硬件环境: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配套齐全,价格优惠。区内拥有13.5万千伏安的热电厂,日供水量15万吨的水厂,3万千伏安的变电站,日供气量2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站。以崇文大道、黄王路、济微路、中心路等集绿化亮化、给排水于一体的“五纵五横”,交通路网日益完善。
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30%以上,镇驻地行政商务区、林荫绿地、杨村城市居住区、仁美城市居住区、崇文城市居住区、泗河生态休闲观光带等城镇建设已全面展开。
人文环境:干部群众支持项目建设已形成一种社会风气。 王因镇交通便利,济微公路、崇文大道(济宁——曲阜)纵贯南北,太白路(嘉祥——济宁——高新区——邹城)纵贯东西,是济兖邹曲嘉的中心区域,距离济宁、兖州、曲阜、邹城均在10分钟以内。京沪、兖石铁路,日荷高速公路在镇北交汇,东靠10 4国道,西邻327国道、济宁港和济宁机场。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立体交通网。通讯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㈡ 《申报》的历史是什么它与史量才是什么关系史量才的身世

《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四是经营副业。①创办文艺杂志;②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民报》。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③编印画报。1877年《申报》出版了《瀛寰画报》。;④印书。此外,《申报》馆还开办了江苏药水厂,肥皂厂等,并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超过创刊基金180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的目的。
提要:《申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停刊。1982年上海市委和市出版局做出决定,委托上海书店以影印的方式保存并出版全套《申报》。
为何下如此大的气力保存《申报》?寻其原因,一是完整存世的《申报》仅有一套,不成套的大都已纸质松脆,风化发黄,很难翻检;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申报》不仅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报纸之一,还因为它堪称中国近代史史料之宝库。
历经三个朝代的史料宝库
在《申报》生存的78年间,除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世界还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四·一二”叛变等重大历史事件。此外,还有许多市井琐闻和社会事件,如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杨文道冤狱案等。因此,以新闻、评论、广告为内容的报纸,不管其记载是有意还是无意,观点是否客观、公正,但以文字记录下丰富的史料素材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再以出版业和货币制度为例。中国的出版印刷事业是怎样发展的?哪一家印刷所、书局何时开张,如何演变?官方和民众对出版业的态度如何?出版过哪些书刊?历年货币的变化,物价的涨落,外国资本的进入,民族资本的兴衰,农业和手工业的凋敝等等,在《申报》的新闻和广告里都可以找到它们的源本和变故。
创办者是个英国人
《申报》的创办人是同治初年来华经营茶叶和布匹的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E. Major)。由于在中国待久了,美查对中国情形熟悉,学会了中国语言、文字。在生意不好时,美查决定改营办报。1871年美查和他的三位友人,以每人出股银400两,合计1600两作为股本,创办了《申报》。美查根据生意场上的经验,深知要使华文报纸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内容上就必须符合华人的要求。因此,他嘱咐馆内同事说:“这报是给华人看的,文字应从华人方面着想。”
《申报》创立后,美查颇信任华人,并放手让他们去做。面对一种新创的新闻纸事业,在几位主笔和馆内人员的努力下,《申报》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改进,很快战胜了它在上海的竞争对手《上海新报》和其它华文报,销量从初创时的600份,到1889年美查离开时,增加到6000份。取名《申报》,源于民间喜用“申”字来代表上海。美查也知道,若把这张新办的报纸冠上“申”字,一看就知道是上海办的报纸,故正式名谓《申江新报》,缩写为《申报》。初办时《申报》每两天出一刊,从第五号起每天出版(星期日休刊)。《申报》曾用过中国毛太纸、赛连纸、机制油光纸和竹连纸印刷,都是单面印,每张8版,每版长宽各约9英寸。1909年起开始使用新闻纸两面印刷。
“将天下可传之事,通播于天下”
如果用现代的眼光看《申报》的创刊号,它从形式到内容都显得稚嫩。全部八个版面称得上新闻的只有一篇,另一篇转载港报的内容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地址,算不上是新闻。但这并不影响《申报》创刊号的主要目的,即以“本馆告白”和“本馆条例”来公布主人办报纸的宗旨、方针以及稿约和广告经费等重要内容。其要点可概括如下:
1、 当代有许多可以作传的事情,湮没不彰,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加以记载。中国的古笈虽有记载,但都是前代的事情,且文辞高古,一般百姓看不懂。
2、 古笈中虽然也有稍为通俗的书籍,小说,博物志等,但是有些内容荒诞无稽,只能作为文人的清谈材料,不能雅俗共享。
3、 现在的新闻纸所刊出的文章,事情简而能祥,文字通俗,不仅士大夫欣赏,即使工、农、商贾皆能通晓。
4、 新闻纸内容,有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以及一切可惊可喜之事。
5、 有了新闻纸才能将天下可传之事,通播于天下,使人们不出户庭而知天下之事。
6、 条例申明:报纸零售和整批的手续及价格;欢迎投稿,不需付费;刊登告白(即广告)的手续及付费办法。(规定西人的广告费比华人的加倍)
由以上可见,《申报》开宗明义,以一般百姓为读者对象,使得一些普通的中国人开始知道读报,也使得一大批中国人从懂得读报的第一天起,就是《申报》的读者。
1905年、1911年和1932年,《申报》因“世势日进,人事日繁”,而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整顿和调整过时守旧的做法,拟定新的办报宗旨和工作方针,力图顺应历史潮流,“以肩荷社会先驱和推进时代的责任,使社会进入合理的常轨,并民族臻于兴盛与繁荣”。1932年的新编辑政策公布在该报60周年时评栏上,读后使人有耳目一新,与时俱进的感觉。
副刊“自由谈”堪称现代文学史
《申报》除刊登国内外重要新闻、通讯,发表着名人士文章、宣言之外,还增加篇幅辟出专栏和副刊,如“经济专刊”、“教育消息”、“商业新闻”、“科学周刊”、“通俗讲座”、“医学周刊”、“电影专刊”以及“读者顾问”、“图画周刊”和副刊“自由谈”等。在所有的副刊、专栏中,以副刊“自由谈”的影响最大,历史也较长,以至于有人说,谈中国现代文学史就不能不谈《申报》的副刊“自由谈”。
“自由谈”在1911年8月24日创刊,至1949年5月停刊,共出了39年。开始的内容,刊登记叙风花雪月、奇闻轶事、诗词歌赋的文章以及小说连载。1932年有中国报业巨擘之称的史量才(时任《申报》总经理),改组“自由谈”,聘请留法回国的黎烈文任主编,约请鲁迅和茅盾两大名家,以千字左右的杂感文刊登在“自由谈”上。此举引来许多老作家和左翼青年作家撰稿投登。陈望道、夏丐尊、周建人、叶圣陶、老舍、沈从文、郁达夫、巴金、张天翼等都寄上作品,章太炎、柳亚子、吴稚晖也为“自由谈”写过文章。
一时间“自由谈”的内容五光十色、热闹活泼,除杂感外,还有散文、随笔、游记、速写、小考证、读书记、文艺评论、科学小品和短篇翻译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每天一篇针对时局形势、社会风尚习惯而写的议论性杂感“花边文学”,如瞿秋白与鲁迅合作发表的《儿时》、《〈子夜〉和国货年》等。由于执笔人多,文章尖锐活泼,有针对性,使“自由谈”在当时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不仅如此,以它为平台,“自由谈”还培养出一批文学界的新人,如姚雪垠、刘白羽、周而复、林娜(司马文森)、柯灵、黑丁、荒煤、罗洪等,他们纷纷携笔登台,在“自由谈”上试练笔墨,磨砺作品。
日伪和国民党致其死命
《申报》一生服务于社会,也随着人与社会的变化、动荡而变迁、浮沉。1909年《申报》由美查公司转入国人之手。买办席子佩接手后,由于经营不善,于1912年5月转让给张赓、史量才、应季中、赵竹君等5人,由史量才任总经理。此后二十余年,史量才作为中国最大的报业资本家,孜孜于经营《申报》。他网罗人才,改进业务,设立分馆,扩大消息来源和广告范围,修建五层大厦,购进新式印刷机,使《申报》销量大增,到1926年日出报14万多份,与另一份《新闻报》一起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报纸之一。
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因倾向进步,主张抗日,不受国民党的驾驭或羁縻,被蓝衣社特务刺杀在沪杭公路上。之后,其子史咏赓继承父业,迫于当时的形势,《申报》的言论态度又趋向保守,相关的各项社会文化事业如出版《申报年鉴》、《申报丛书》、《中国分省地图》等,以及由李公朴和艾思奇等人主持举办的“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和“申报妇女补习学校”等被迫中断或改弦更张。1937年“八·一三”以后,上海沦陷,《申报》因抗拒日方新闻检查自动停刊。后又转移到汉口、香港出报,至1938年10月又迁回上海。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申报》由日本海军报道部接收并改组,成为日伪控制的喉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申报》作为“敌产”被国民党接收,由国民党“CC”组织在上海的负责人潘公展任社长兼总主笔,陈布雷的兄弟陈训口任总经理兼总编辑。1949年5月27日,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的枪炮声渐渐息去,《申报》以“沪杭甬路全线打通 慈溪宁波均告解放本市苏州河北亦以肃清”为标题终刊结束。至此,后人有结论作如下诉说:《申报》这个中国报业的长者未得善终,是日伪和国民党先后绑架致其死命的。
时移世易,征途回首,许多史事真伪混杂,似真似假。不管人们的感觉是赞叹,还是惋惜,是颂扬,还是鄙夷,那毕竟是中国人的来处,是起步之点,也是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寻迹《申报》、了解历史,是为了借鉴;借鉴历史是为了翻过旧页,迎来新的一页

㈢ 孙正义是什么人物

孙正义——这个韩裔日本人正以一种不可遏抑的势头出现在全球投资界,他的传奇故事频繁出现在媒体的重要位置。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大地的风起云涌,这个名字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熟悉。今天上午,北京电视台C号演播大厅内,座无虚席。9点整,随着观众热烈的掌声,近几年风头正劲的孙正义出现在《对话》栏目演播现场。接下来的两个半小时,孙正义用流利的英语,在主持人的循循“诱导”下,阐述了软库(Softbank)的投资理念,自己的传奇经历,并回答了反应踊跃的观众的问题。

对互联网情有独衷

软库这个名字,一直与新经济联系在一起,或者更确切的说,与互联网企业联系在一起。不错,当年,孙正义半个小时之内,决定向只有5个人的Yahoo!投资一亿美元,短短2、3年时间,软库就有了几十倍上百倍的收益,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对这个19岁就给自己挣到了第一个一百万美元的人来说,他已经把自己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了互联网的基石上。投资赢利模式清楚、有创业激情和技术基础的互联网公司是软库下一步投资的重点。

谈起互联网,孙正义滔滔不绝。他说,他“钟情”互联网,每天“一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与公司同事交流工作等等。他说,这是他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

针对互联网行业目前低迷的现实,孙正义信心十足。投资互联网,让孙淘到了盆满钵满的钻石,他对“互联网创造了奇迹,也创造了孙正义的成功”的说法表示认同。他认为“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发明,比汽车、电话、电视的发明都要重要”。互联网企业现在股价处于低潮,孙正义认为这恰恰是软库投资互联网的“第二次机会”。互联网现在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恰恰是“故事”的开始。

相对现在人们对互联网企业普遍的悲观低调,孙正义的话很给.COM们以鼓舞。孙用种一棵苹果树不能期望它当年就开花结果的道理来阐述自己投资互联网的理念。“互联网还是一个小孩子,”孙正义这样说。他还说,准备再投资10亿美元到中国的互联网企业。看来,软库(中国)的大门不久就要被那些“有激情”、“有梦想”、“有远见”的“三有”人物踏破了。

学生雇佣老师:独特的思维方式

作为世界第三大风险投资商,软库已经在中国投资了600多个公司。如此大规模的投资行为,常常是孙正义在很短的时间内决定的。拖泥带水、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投资前的调查行为中,不是孙正义的性格。与其他投资人合作,常常也是干净利索,“如果你不能决定,那么我就来决定好了”。

跨日、美两国教育背景的孙正义,有着非同寻常的决断能力。软库投资Yahoo!的成功,可以视为孙正义最具眼光的“天才之举”。

异于常人的思维可能就是成功人物“制胜”常人的法宝。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孙正义在研制自己的翻译器材时,就曾雇佣了自己的老师为自己打工。孙正义觉得这很正当,因为是他提出的产品设想和最初的模型方案。老师给学生打工,可能并不希奇,关键是,孙正义并没有真正拿出若干现金,他拿出的是未来的“钱”——产品卖出专利后的“收益”。中国有个成语:画饼充饥。画一张未来的“饼”给自己的老师,而且老师心甘情愿真就干了,这里面除了孙正义过人的“劝说”能力,恐怕还跟他匪夷所思的思维方式有关。当别的风险投资商都面对着互联网企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时候,他反而继续投资且信心十足,不能不说这都与孙正义迥异常人的判断力、思维方式有关系。

愿意跟家人呆在一起:孙正义的平民化

与那些高鼻深目的洋人相比,孙正义的身上找不到一丁点儿亿万富豪的浮夸。要知道,孙正义是真正的“暴发户”:从一个普通中产阶级人家的孩子到亚洲首富,这中间也就是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然而坐在你面前的孙正义,跟一个不太讲究的白领没什么区别,矮矮的个子,不大的眼睛。除了“贵人不顶重发”的中国老话可以让他给人一点“贵人像”之外,简直就是一个邻家大哥形象。当看到大屏幕上很多中国人说“孙正义是足球运动员吧”时候的推断时,很大声的笑。

然而,首富毕竟是首富,在漂亮的女主持人的“启发”下,他透漏了自己与比尔·盖茨是好朋友的秘密,当主持人问到他跟比尔打高尔夫时谁请谁的“敏感”问题时,他说,是“别人请”,看来,人越有钱越抠门儿的话,在孙正义和比尔那里也一样适用。毕竟,据孙正义自己说,他身上有中国人的“DNA”。

互联网,造就亚洲首富孙正义

孙正义,这个移民日本的韩国后裔,这个40来岁、1.53米的矮个头,就是他,1995年把雅虎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1999年压倒文莱苏丹成为亚洲首富,2000年年初个人身家一度高达700亿美元,差点超过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是互联网造就了孙正义的这些奇迹。

孙正义的奇迹还不止这些,他是软银集团(Softbank Corp)的创建人和总裁,事实上,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展Comdex、美国75%的计算机展业、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书刊出版商——基夫.戴维斯出版公司与其旗下的全球最大个人计算机杂志以及美国南加州金斯顿技术公司等硬件公司,皆是孙正义的囊中之物。

而最重要的是,世界上没有谁,包括比尔.盖茨在内,比孙正义拥有更多的互联网资产。迄今为止,孙正义至少拥有全球7%的互联网资产,他才是互联网空间的真正皇帝。向互联网淘金

20年前,这个日本韩裔移民第三代还不名一文,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他的事业发展不大顺利,有几次甚至处于破产的边缘。互联网改变了他的命运。四年前,他先后把3·6亿美元投给了一家还没有一分钱利润的互联网公司。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疯了,但没用几个月,事实就让人们开始转而佩服他了。这家互联网公司于1996年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其股价高举高打,孙正义卖了手中股票的一小部分就换回了4·5亿美元。

这家公司就是着名的门户网站雅虎。雅虎的股价在今年初的时候一度达到250美元,而孙正义的平均成本大约为每股2·5美元。100倍的收益成为华尔街的一个经典案例,很多风险投资家都愿意把它拿来给自己打气。

雅虎只是一个开头,仅仅在过去一年里,孙正义投资并成为其大股东的公司就达300家,这些公司清一色地与互联网有关。孙正义的公司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家实现如此规模投资的公司。

孙正义的模式基本上是这样的:投资一家在某一方面领先的公司,然后把它推到资本市场上去并少量套现,套现额以收回投资成本并有一部分投资利润为度,然后用投资收益来再投资,再套现。这个做法既体现了他“长期投资互联网”的战略,又在总体上有效地控制了投资风险。几年来,孙正义我先后给互联网投资了25亿美元,现在已经套现了30亿美元。

目前,孙正义领导的软银公司旗下共有21家上市公司,在套现30亿美元之后,软银公司持有的未兑现股票共值2·1万亿日元(10月8日的数字),约合230亿美元。

这当然不是全部,软银公司旗下的公司共有450家之多!

软银公司也是一家上市公司,它于1994年7月22日募股,股票发行价格为每股1·11万日元,经过连年送股拆细,现在每股相当于当初的14·97股,目前的股价正好在1·1万日元上下,也就是说,软银给参与首发的投资人带来了15倍的收益。

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在今年2月份,当时,软银的股价达到6万日元(复权价),它相当于发行价的90倍。而在1998年年底的时候,软银的股价还在发行价一带徘徊,也就是说,在从1998年年底到2000年年初的一年多时间里,软银的股票共上涨了90倍!

孙正义本人持有软银44%的股票,在软银股票最火的时候,他的身家一度达到700亿美元,直逼世界首富盖茨(当时盖茨的身家大约为780亿美元)。

这时,一些以前说他是疯子的人不得不改口了。前几年,孙正义还被财经界称为“世欺人的骗子”,现在他们又改口说他“极有先见之明”。事实上,孙正义的成功并非靠运气,而是他能把眼光放到15年20年后的事情上。商业天才出少年

孙正义于1957年8月生于日本佐贺县,是韩国裔移民,1974年2月,他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那时,他不到17岁。在旧金山附近读完中学之后,1975年9月,他到加州大学伯克利读经济专业。大学里,很多同学都搞勤工俭学,他觉得刷盘子一类的工作得不偿失,决定搞发明挣钱。一年下来,他竟然有了250多项“发明”。他还自己经营自己发明的产品,其中一项赚了1亿日元,这是他的第一桶金。

大学时代的孙正义还表现了他天才的商业头脑。当时,日本游艺机很是盛行,而美国则很少见。于是,孙正义决定在校园里经营游艺机。游艺机给孙正义带来了不小的财富,到毕业时,他足足赚进了100万美元。

1980年,23岁的孙正义回到日本。他并没有急着去做事情,而是花了1年多的时间来想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他把自己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列出来,而后逐一地做市场调查。然后他列出了选择事业的25项标准,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该工作是否能使自己持续不厌倦地全身心投入,50年不变;2、是不是有很大发展前途的领域;3、10年内是否至少能成为全日本第一;4、是不是别人可以模仿。依照这些标准,他给自己的40个项目打分排队,计算机软件批发业务脱颖而出。

SOFTBANK真的成了“银行”

1981年,孙正义以1000万日元注册了SOFTBANK,直译过来就是“软件库”。

公司成立的早晨,他搬了一个装苹果的箱子站上去——孙正义个子很矮——对两名雇工发表演讲:“5年内销售规模达到100亿日元。10年内达到500亿日元。要使公司发展成为几兆亿日元,几万人规模的公司。”两个雇员听得张大了嘴,不久,他们都辞职了。

当时,孙正义的一个基本想法就是不做太技术化的行当,而要做一个基础设施商。在进入软件批发行当之后,孙正义发现宣传自己、宣传产品很重要,于是他决定发展自己的媒体事业。后来,他又涉足展览行当,花巨资买下了着名的COMDEX,使自己处于IT界的风口浪尖。

1995年投资雅虎之后,SOFTBANK开始转型,逐渐成为一个专门投资互联网的风险投资商。2000年3月公布的1999年报显示,SOFTBANK的总资产为1·17万亿日元,而它的固定资产只有1318亿日元,占总资产的11%左右。这表明它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成为一个风险投资商的转型。

事实上,SOFTBANK是世界上最大的风险投资商,也是最成功的一个,它是从互联网经济上拿到最大份额的公司。

互联网给SOFTBANK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机会,反过来,SOFTBANK也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如果不把思科和美国在线计算在内,SOFTBANK共占了全球互联网的8%左右。在日本,这个数字可能超过50%。

最近半年来,随着股市的调整,SOFTBANK的股价以及它所投资的互联网公司的股价出现了较大的下跌。孙正义个人在半年内的损失超过了500亿美元,但是他还是坚持他既定的投资方向。“我看好互联网的未来,SOFTBANK不是做一年两年,而是着眼于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三百年。”他说。

怎样让孙正义给你投钱

第一步,你必须清楚,要弄到孙正义的钱,必须先要孙正义相信他能通过你或你的方案弄到更多的钱。

其实,不管互联网怎么变,不管前面的风险有多大,孙正义及其软银的投资人一直都是贪婪的狩猎者,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寻找那些最好的新兴公司和最有创意的思想。他们会首选那些基于互联网的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并重点投资那些刚处于起步阶段或只实行过一次融资的公司。

你还要知道,孙正义虽然慷慨,虽然他的钱袋很大(他的投资,少至50万美元,多至1000万美元或更多),但是,他的胃口会更大,他们总是想成为最大的投资方,通常要求他们所持的股份高达20%~30%。

第二步,在你的点子和心理都作好准备之后,你要向这个地址[email protected]发一封E-mail,提供一份简略的商务计划概要。他们会有专人接收。

这份概要被要求只能有1至2页,主要回答以下11个问题:

1)你的业务是什么?

2)你的商业模型是什么?(主要的收入来源)

3)你的业务是满足什么需要或解决什么问题?

4)你的竞争对手有哪些?

5)你的客户是哪些?

6)你的业务目前的发展状况:

——主意构想的阶段

——业务开发阶段

——已有产品或服务

——已有收入

——已经有了可观的收入,并且寻求业务的扩张

7)你希望融资的金额?

8)你的目标评估价值的多少?

9)谁是你目前的投资者?

10)你的总部设在何处?

11)主要管理人员简介

第三步,等待,并向上帝祷告,希望他们在讨论并浏览你的网站(如已建立)后,会坚定不移地相信,你的计划或网站非常具有“钱”力。如果你够幸运,他们会请你去面谈。

如果你的商务计划2~4周内还审核不下来,你就开始痛哭并流泪吧。如果还不死心,你可以再绞尽脑汁,想新的点子,向孙正义提出新的诱惑。

第四步,如果你是一块香馍馍,孙正义会毫不犹豫、狼吞虎咽地吃下你——他们会在仅仅3~4周内,使你写下一份协议书(那可能是你的卖身契),并完成所有的法律程序,和所有的融资操作。

㈣ 关于《申报》阅读所感

借来一篇,供楼主参考,哈

企业化大报进程中的《申报》广告经营初探
传媒博客—博客传媒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 聂晓梅 (新传播资讯网2003-9-14发布)
[内容提要]
早在20-30年代(五四时期前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等几家商业性大报就已经走上了由规模经营向企业化大报发展的道路,后来,这一进程由于社会历史原因被迫中断。尽管当时的报业经营和今天意义上的媒介产业化不可同日而语,但早期报人在商业性经营中的心血和经验对今天仍有不可磨灭的启发借鉴价值。
广告经营是上海几家商业性大报进行企业化经营的起点与重点。本文采取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申报》广告经营进行初步探索,主要包括《申报》经营者对广告经营基础的认识和实践、客户关系处理、处理广告与其它文字的关系等对今天媒介广告经营不乏实用价值的内容。
《申报》(1872—1949年)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当时被人们称为是“中国的《泰晤士报》”。它整个发展方向也与其时的世界报业企业化道路相一致,“ 申报之所以能成为一庞大之企业,在中国新闻史上,占重要之一页者,皆史氏之力,有以致之。”[i]1912年史量才以12万元购得《申报》,到1938年申报仅有形资产达150万元,形成了具相当规模的企业化大报。[ii]故本文选择了史量才接手后的1912年到30年代中后期,即申报成长为企业化大报的质变过程为主要的研究时期。
一、对报业广告经营基础的认识与实践
报纸企业化,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经营报纸,以取得更大利润为主要出发点,使报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有相当资本的现代化企业。[iii]在经营活动中体现为,为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对外尽可能占有更大的读者市场,扩大广告客户;对内加强科学管理;在经营方式上,是以报纸为主,多种经营。
作为一名实业家,史量才深为理解物质基础、发行量基础和经营机制基础对于广告现代化经营的重要性,并具备了规模经营的意识。
1、 物质基础
“上海报馆之自建馆屋,亦以申报为始。”[iv]1916年至1918年申报斥重金建成一栋有100多间的五层报馆大楼;同时,从美国进口先进的新式印报机, 10万份可在两小时之内印完;1934年9月21日套色印刷机安装竣工,开始刊登封面套色广告;馆内的铸字机、纸版机、铅版机以及制铜版锌版等相应设备也全部更新;并自备汽车以供发行用。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设备更新是申报实现扩大再生产,成为企业化大报的物质基础。
2、机制基础
广告的组织与管理:史量才聘请张竹平为经营部经理,又聘请了陈景韩为主笔,形成编辑与经营各施其职的管理体制。在经理部下,张竹平设立了广告推广科,科内也有具体的业务分工——外勤与设计。在报社设立广告部门,招揽广告,负责为刊户设计、绘制广告是《申报》从国外借鉴的方法。
制定广告章程及条例,对广告的刊登方法、程序、规格、价格、折扣及更正方法等作了明文规定,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修正与补充,使整个广告经营有章可循。
3、发行量基础
广告与发行是报业起飞的不可或缺的两只翅膀,报纸发行量越大,才能越吸引广告客户。发行科一方面研究最短的发行线路,使用报馆自备汽车,力争最快将报纸送到本端口订户读者手中;另一方面,根据火车时刻精心设计邮政线路,发向外地的报纸先印刷,及早捆齐上车,使凡火车、汽车和轮船能当天到达的上海邻近地区,都通过邮局尽量当天送达,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读者能尽早看到报纸;另外,远的地方,则通过邮局或代办处发展机关、团体、工厂、商店和个人订户。申报在外端口的发行上取得了成功。《申报》日发行量从1912年的7千份,1916年突破2万份,到1922年五十周年时已增加到5万份,1925年又增加到10万份以上,1928年猛增到14万3千多份。
4、报业托拉斯雏形
史量才苦心经营,改革报务,在其执掌《申报》期间,报纸盈利增加,最初,一年的盈利一二万元,以后每年盈利10万元以上,最多的一年达到30万元;报业资金积累成倍上升,
1934年《申报》资本达到200万元,每年营业额达到200万元,广告收入约150万元,占75%;发行收入50万元,占25%。
史量才受英国北岩爵士的影响,颇具报纸托拉斯的雄心。1927年史量才买下《时事新报》;1929年,以40万元美金买下了新闻报股权,成为上海最大的报业资本家;在天津控制了商报;在杭州发行申报地方版。
史量才1921年与南洋侨商黄弈住创办中南银行;同年发起民生沙厂;又曾帮助项松茂扩大五洲药房;协助陆费逵复兴中华书局。尤其是中南银行的成立,使史成为金融界有力分子,而申报也因此有了发展的经济后台。
为了拉拢史量才及《申报》,国民党曾给史量才各种荣誉职衔,如农村复兴委员会委员,中山文化教育馆常务理事,红十字会名誉会长及上海临时参议会议长等。同时,申报又处于新闻言论管制相对宽松的英美公共租界。在史量才后来因倾向进步而遭蒋介石暗杀之前,不可否认,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与相对安全的政治环境是申报能够向企业化大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处理广告与报纸版面其它文字的关系
广告是报纸生存的重要直接经济来源,版面是使媒介能够拥有庞大受众市场从而产生广告效益的基础。两者大部分情况下彼此依存,有时也会有版面的冲突。广告与版面其它文字之间的关系,也从一个角度体现了报纸作为商品与作为“社会公器”之间的关系,属于报纸自身的职能矛盾。
史量才在经营申报过程中,以“经营”为中心,也相当重视报纸的信息功能,并有自己一套“史家办报”新闻业务主张[v]。在其主持下,“本报同人认为新闻事业为推动社会之最有力的工具。……无异于社会一架伟大的教育机器……无异于社会一架放音机,传达公正舆论,诉说民众痛苦,也正是报纸所应切实负荷的使命。”[vi]
1、 促进版面业务改革,扩大版面空间:
在处理广告与其它版面文字之间关系上,申报的基本做法是促进版面业务改革,同时扩大整个版面。
一、重新闻、轻评论。为绕开敏感的政治问题,申报的评论总体上偏保守,而对于时政新闻报道十分重视,把它视为激烈竞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之一。聘请当时的一流特约记者常驻北京及其他大城市或重要商端口,甚至在国外如伦敦、巴黎、纽约、柏林、东京等大都市聘请了专职或兼职通讯员,形成较为完备的信息网络,大量采用电讯;重视新闻通讯的刊载,它的“北京通讯”成为最受欢迎的拦目之一,国外通讯与旅行通讯也日益增多和完美;在《今后本馆努力的工作——纪念本报六十周年》一文中申报列举的第一条就是“在编排方面,务实新闻与广告两相配合,力求其明显、醒目。”
二、重视丰富副刊内容。比较着名的就有:《星期增刊》、《常识增刊》、《汽车增刊》、《商业新闻》、《教育消息》、《图画周刊》等。由于这些增刊的相继发行,使《申报》形成了亦报多刊如众星拱月的情景。而申报的版面篇幅也迅速扩大,给广告的刊载以更充分的空间。
三、重视广告版面拓展。民国创立时,论前广告(封面广告)经常占到二版半左右,后幅广告也极多,申报因此又开了“中缝广告”。同时在评论版上端另开“紧要告白”。 1918年9月起,在每版沿边上下另开狭长地位,作为“特别广告”。从1921年到战前,申报经常出版三大张到六大张,“其中广告恒占了十分之七左右”。而且往往头版就登广告,其中影剧和医药广告占大部分。
2、将广告也当作一种信息服务来作——分类广告;
“世界报纸之功用,一事物之运输机关也。新闻者采之于外,运入而改造之;广告者供之于外,输出而推行之。”[vii]“ 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记录。……而广告即有促进人生与指导人生之功能……均可与世人以利益与便宜。故广告不仅为工商业推销出品之一种手段,实负有宣传文化与教育群众之使命也。”[viii]
分类广告的刊载是申报对于广告服务功能的一种实践:1923年左右,申报特地开了分类广告一栏,后来申报发行本端口增刊,分类广告便刊载与增刊上。当时的分类广告分作这样的几类:出卖、收买、启事、出租、租屋、聘请、征求、待聘、喜庆、地产、房产、教育、医药、寻访等。
3、广告和版面其它文字的配合;
一、注意在版面上抓住社会关注的热点,及时配合广告。 “每逢会试或江南各省乡试的放榜日期,即将录取的名单,在报上披露。于是,许多直接或间接和考试有关的人,争着购买,这一天的销数就特别多,并且还临时涨价。”
二、注意发行面的渗透,发行本端口增刊,招揽广告。1924年2月8日,申报创办《本端口增刊》,每日出版“专为本端口各界服务,登载上海各种社会事业之活动状态,及戏院商店之广告。”[ix]张竹平叙述其理由:“本报首创发行本端口增刊,其目的为便利本端口商业各界之委登广告,所以谨限本端口原因,一因内容限于本端口,(例如各种数目或当日赛会等),一因本报广告价值较轻,外端口销数且两倍于本端口,我即利用少纳邮税与少耗纸张两点,直接给予本端口广告登以实质的利益,……”[x]
商店戏院这些依赖本地消费者的广告客户更容易选择本地新闻多、读者多的报纸。当时,《申报》建立了全国的发行网络,端口外影响大;而竞争对手《新闻报》则主攻上海本端口。针对新闻报在本地的强悍攻势,申报也开始重视本端口新闻,增出面向本地读者的增刊,积极加入争夺上海本地广告客户的竞争。这与今天全国性报纸发行地方版的出发点相似。
三、 注重报业与公众的沟通
史量才时期,《申报》与外界公众的沟通工作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运用手段日趋多样和成熟,对今天也不乏借鉴意义。报纸的外界公众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读者,另一部分是广告客户。具体说来:
1、和读者的沟通:
利用“本报启事”等自身广告形式不断与公众沟通报纸发展情况、公布措施或树立形象;
如载“申报略史”:“本馆主人为英人美查氏,所创办在前清同治壬申年。至光绪季年,美查氏返回,售于华人席氏。民国二年,席氏复出售,遂为现在本馆主人所有。”并将申报“价值”、“纸张”、“印字机”、“地址”等介绍给读者。又如1917年1月26日一版头条“本馆启事”栏,将新出的专栏《老申报》的创栏目的、内容等介绍给读者。
在重要纪念日举行庆典纪念活动,借机宣布报纸阶段性的改革方针和政策;
1928年,11月19日《申报》发行第二万份,也是申报56周年纪念,出版二万号特刊,称《申报》为历史的缩影。馆内举行隆重庆祝活动,张灯结彩,全体同人在杏花楼聚餐,进行游艺活动等。在“本报二万号之沿革记略”中,介绍报纸“增篇幅”、“改行 ”、“换纸章”、“置机器”的改革举措。
1932年4月,申报创刊六十周年。早在1931年9月1日所载《本报六十周年纪念宣言》中说明了申报今后的方针,馆中“以此一年为纪念年,对于读者拟有所新贡献,自九月一日起发表。” 1932年11月30日出版的《申报》上,特刊登《今后本馆努力的工作——纪念本报六十周年》,“本报决本去年所宣示于国人的计划,以‘实际做’的精神,从今开头,逐步促其实现。”[xi]宣布改革的12项举措及方案。
2、处理与广告客户之间的关系;
大力在报纸上宣传广告的效力,启蒙当时的工商业广告意识;
对报纸广告效能的宣传,不但有利于自身广告版面的业务推广,而且对当时的工商业广告意识是一种潜在的启蒙教育。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提倡报纸应当开辟广告专栏。早在《申报》创刊不久就全面宣传报刊广告的作用。第5期头版刊登了《招刊告白引》的长篇社论,认为广告能使“贸易与万事皆能日受其益”,树立了广告也是有利读者的信息传播的新的广告观。
注重与广告客户的信息沟通;
《申报》还经常在报上醒目位置刊登“本馆告白”,把报纸销数和销售地的扩大及时公布,这种提醒读者和广告客户报纸发行量与发行范围的做法是广告业务上的一大进步。[xii]
在广告推广科内设置了外勤人员与客户沟通,积极宣传广告的效能,及时通报《申报》的发行销量和读者范围;广告设计人员,为客户设计图案与文字说明,共同征求客户意见直至满意为止。就象戈公振所言,应“为之计划,为之打样,为之尽力,必使商人不感困难,又排列务求美观,印刷务求清晰,地位务求明显,俾易入读者眼帘,使其出费小而收效大。”
四、处理广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一个报纸必须不朽地新。因它每天必须以所刊载的东西,加上由每天不断的,由名副其实所取得的公共的信任,而受社会的批判。这种信任是一种累积的资产,但是不管它已发展多么久,和已保持多么久,惟有报纸每天都能受之无愧,它才有永久性。这种信任的失去,比取得信任容易而迅速,而且一经失去,则其恢复比取得时还难。[xiii]”这是近代报人对于报纸社会效益的认识。
1、报业具体经营中体现出尊重社会道义与关怀平民的意识:
在收费较高的“紧要告白”广告版面中,为一些丢失幼童的贫民家庭免费做广告:“凡有贫苦之人来登寻孩广告,概免取费;如有不识字之人,不能自拟告白,本馆亦可代拟。”
1941年夏,申报开始办理“申报读者助学金”,全馆人员分别担任各项工作,并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了主持此事。[xiv]表达对贫寒学子的重视和关怀,也是申报“文化救国”精神的体现。
2、服务读者,兴办社会文化公益事业;
黄炎培先生回忆,史量才“先生独着眼社会事业,以为一国之兴,文化实基础,而策进文化以新闻为先锋。”[xv]史量才“深知民族生命之系于文化,文化之传后为历史”,而报纸“息息负历史文化之重责,又同时力趋于时代之前,应环境之演化,开风气于方新,所求不负其使命者。”
1933年6月11日成立《申报》服务部,替外地读者订购、邮寄书报、杂志等。
在1932年—1933年之间,先后成立了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申报业余补习学校。申报流通图书馆 “藏书数千册,以供职业青年求正当之消遣,并得增进其知识与技能”;申报业余补习学校为职业青年进修之所,不到两年,学生就从80 余增至2000余,分校增设5处之多;申报新闻函授学校主要是用通讯的方式培训当时罕缺的外端口记者与通讯员,学员达到800余人,远及蒙古、西藏、新疆、西欧、南洋。不但有利申报自身的人才培养,对于地方报纸的长远发展更有深远影响。此过程中,申报的社会影响力也极为扩大
申报着眼于文化出版事业:1932年7月15 日创刊俞颂华主编的《申报月刊》;1933年出版张梓生主编的《申报年鉴》,“为我国情之编年信史”;出版事业最重要大的一项是邀请丁文江、翁文颢、曾世美等人精心绘制《中国分省地图》和《中华民国新地图》,分别于1933年、1934年出版,是我国最早采用“等高线设色”的地图;1933年起陆续编行《申报丛书》,。,

注释:
[i]林友兰〈申报七十五年〉,〈中国报学导论〉第98页
[ii] 张蕴和《办报果罪孽耶》,《申报月刊》第3卷第12期
[iii] [iii][iii]《上海新闻史》,第549页,第559页。
[iv] 林友兰〈申报七十五年〉,〈中国报学导论〉第100页
[v] 章太炎在《史量才墓志铭》中称其办报为“史家办报”
[vi] 1932年11月30日《申报》的《今后本馆努力的工作——纪念本报六十周年》一文
[vii] 摘自1928年11月19日《申报二万号特刊》
[viii]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180页
[ix]林友兰〈申报七十五年〉,〈中国报学导论〉第98页
[x] 林友兰〈申报七十五年〉,《中国报学导论》第98页
[xi] 1932年11月30日《申报》
[xii] 参见许清茂《我国新闻媒介广告产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刍议(一)》
[xiii] 管翼贤撰编《民国丛书》第四编(45)新闻学集成(第一辑)报纸篇第三章《报纸的生成原理》
[xiv] 林友兰〈申报七十五年〉,《中国报学导论》第110页
[xv] 黄炎培《史量才先生之生平》

媒体来源: 《先锋阵地》

㈤ 世界报刊的发展历史主要分哪几个阶段

查了下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1450年,欧洲的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于是印刷的报纸开始发行。当时的报纸只是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时才发行。

1609年,德国率先发行定期报纸,虽是周报,但很快波及整个欧洲。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报纸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过程,经历了一次较大的“飞跃”。这一时期,报纸的发行量直线上升,由过去的几万份增加到十几万份,几十万份乃至上百万份:读者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由过去的政界,工商界等上层人士到中下层人士。这种由量的积累而产生的质的飞跃,宣告了一个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这一次“飞跃”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顶峰。

以上是发展历史的几个重要阶段,以下是关于报刊的历史走向。

报纸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公元前60年,古罗马政治家恺撒把罗马市以及国家发生的时间书写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中国在7世纪,唐朝宫廷内就发行过手写的传阅版,这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报纸。
1450年,欧洲的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于是印刷的报纸开始发行。1493年,罗马发行的报纸上刊登了哥伦布航海的消息。当时的报纸只是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时才发行。
1609年,德国率先发行定期报纸,虽是周报,但很快波及整个欧洲。世界上第一张日报在1660年发行于德国,法国1631年才出现报纸,而英国由于当时发生了政治事件,报纸才得以发行。美国的第一张报纸是独立前的1704年,由波士顿邮局局长发行的《波士顿通讯》。历史发展到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报纸已在欧洲各国相继发行,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接受。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报纸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过程,经历了一次较大的“飞跃”。这一时期,报纸的发行量直线上升,由过去的几万份增加到十几万份,几十万份乃至上百万份:读者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由过去的政界,工商界等上层人士到中下层人士。这种由量的积累而产生的质的飞跃,宣告了一个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这一次“飞跃”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顶峰。
相对于封建社会的“小众化”(贵族化)而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报刊已经具有了“大众化”的倾向。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从而将资产阶级报业带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普通民众为读者对象的“廉价报纸”(亦即“大众化”报纸)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报纸日渐迎合下层民众的口味,且售价低廉,读者范围不断扩大。然而,这一时期的“大众化”只是具有初步的形态,其发展也十分不稳定,与后来的大众化报纸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这次飞跃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进步。19世纪大众化的廉价报纸出现以后,尤其是19世纪末报纸的“大众化”过程完成之后,报纸不再接受党派津贴而转为自由出版,独立经营。报社也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新闻检查而享有了较为充分的出版权,采访权和发布权。在内容方面,报纸以各类信息为主,尽可能的向读者提供有关各项事务的信息,并给包括各界人士在内的广大读者以充分的言论表达自由。在此过程中,报纸作为“社会公器”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使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倡导的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得以贯彻。与此同时,经过自身的实践,报界对资产阶级言论自由的原则进行了补充,修正,使它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由此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
再次,它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产生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之时,他以19世纪“大众化”报纸的出现为起点,实行企业化经营,以降低售价,刊登广告,扩大发行作为生存之道,由此而成为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实体。世纪之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竞争日趋激烈,买方市场逐渐形成。为了在竞争中胜出,商家采取各种手段推介产品,扩大销售。在此过程中,作为大众信息载体的报纸愈发受到他们的青睐。于是,发行量大的报纸就获得了大量的广告,而广告又刺激报纸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赢得更多的读者。这样又能吸引更多的广告,其结果是数额巨大的广告费源源而来,成为报纸的一项主要收入。20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生产,资本集中过程的加剧,报纸上的广告越来越多,广告收入在报社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以美国着名的报纸《纽约时报》为例,报纸大量刊登广告,大小广告共占报纸总篇幅的三分之二;在其总收入中,30%来自报纸的发行,70%来自广告。广告“养活”了报纸,成为它的经济命脉;同时,通过刊登广告,推销产品,报纸又反过来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它启动消费,平衡供需,促进市场的繁荣,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最后,报纸业的飞跃推动了新闻媒体的产业化。工业革命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报纸的商品属性日渐突出,报业也由小生产的经营方式逐渐过渡到企业化管理,并日益成为一种有利可图且利润丰厚的资本主义行业。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报业资本迅速集中,出现了报业垄断组织“报团”,由此形成了媒介产业化的格局。到了20世纪末,这些报业集团更是滚动发展成为财力雄厚,多角延伸,跨国经营的媒介产业集团。例如,全球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在报刊,图书出版,音乐,电影和有线电视等领域全面出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媒介的产业化是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反过来又促进大众化报业的发展,使它拥有了更为雄厚的资金和更大的规模。这是因为,产业化是各种资源的优化和强化,它有助于报社更新设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有助于报纸的稳定售价,扩大发行,争取更多的广告;有助于报业经营者集中监控,统一管理。
报纸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报纸的进一步“大众化”以及互联网的出现,报纸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发展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现代,造纸要想发展,就要走品牌化战略,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即“质量”。这样才有利于报纸自身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报纸的质量呢?必须从报纸的权威高度,思想深度,信息广度,和亲切程度入手。
第一,报纸的权威高度。没有权威,没有高度,报纸的消息顶多是读者饭后的谈资,自然谈不上什么影响力了。如何提高权威高度?一是要做独家新闻,以独一无二来打造权威;二是作政府新闻,用政府的权威来提升报纸的权威;三是作原则新闻,实事求是,坚持观点,用坚持正义来树立权威。不因为广告投放多就不批评报道,不因为没有或少广告投放就放肆批评,这样必然使报纸提前进入衰退期。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权威的话语权已经作为报纸的一种无形资产,成为构筑报纸高影响力的重要砝码。
第二,报纸的思想深度。随着社会现象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社会信息流每年成几何级数增长,从而干扰受众的生活。更加复杂与节奏快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使受众更多的接受信息服务,另一方面也使受众更多的需要信息服务。于是报社发布的新闻信息更容易成为读者判断某一事物或决定某一行为的材料依据。一次,报纸媒体要想有更大的影响力,不仅要成为读者的信息源,更重要的是要成为读者的思想源。谁能更好的,更丰富的提供思想的参考,谁更具有思想的深度,谁能将同一新闻事件分析的更透彻,谁就在读者的心中达到最佳的影响力。
第三,报纸的信息广度。信息量的大小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张报纸实力的象征。近年来,国际国内“厚报”现象的流行真实的反映了读者对报纸媒体信息量的需求趋势。即便是专业报,读者也希望从报纸上看到的专业信息尽可能的全面和丰富,甚至还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这也决定和左右着报纸在受众力中的影响力。
第四,报纸的亲切程度。一篇报道,多用会议语言,空话套话连篇;一篇评论,专业词汇迭出,故作高深,读者看不懂;一个版面,一年四季一个模样,面目可憎等,像这样的熬制至少在感觉上就与读者拉开了距离,就更谈不上影响。报纸的影响力与报纸的亲切程度密切相关,影响力影响的是人心,不从读者的角度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用读者善于接受的方式,排读者容易接受的版面,就不能让读者感到报纸的亲切,就影响不了读者的心,自然谈不上报纸的影响力了。
创建高质量的报纸,走报纸的品牌化道路是报纸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报纸的发展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给读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从而促进报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下是另外一个关于报纸起源的考证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国就出现过类似的文书抄本。它是当时的官府用以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文件及有关政治情况的刊物,称为《邸报》。它具有报刊的某些特点。可认为是最早形式的 “政府公报”。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进奏院状》,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报,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使用印刷术印报大约出现在1450年的欧洲。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经历的报纸出现在1493年,是罗马当时印制的第一份报纸。当时的报纸并非天天出版,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时才临时刊印。
1609年,索恩在德国出版了《艾维苏事务报》,每周出版一次,这是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报纸。不久,报纸便在欧洲流行起来,消息报道的来源一般都依赖于联系广泛的商人。
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虽然只发行了3个月左右,但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日报。
报纸指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通常散页印刷,不装订、没有封面的纸质出版物。有固定名称,面向公众,定期、连续发行。现在多数报纸每日出版一次或数次,也有每周出版几次或每周出版一次的。这种意义上的报纸只出现在现代社会,古代社会的“报纸”或不是纸质的,或不是印刷的,或非定期、连续发行,一定意义上也不是面向公众的。
现代报纸的直接起源是德国15世纪开始出现的印刷新闻纸(单张单条的新闻传单)。一般把1615年创刊的《法兰克福新闻》视为第一张“真正的”报纸,因为该报有固定名称、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张纸上印有数条而不是单条新闻(但是该报是单面印刷)。“报纸”的英文一词(Newspaper)最早出现于1665年英国第一家报纸《牛津公报》上。1650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现最早的日报《新到新闻》,但是日报成为报纸的主角,是在18世纪以后。日报的普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新闻业得以成熟,因为日报的连续出版,对信息的采集和发送、印刷技术、新闻人员的素质和管理人员的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初期的报纸和杂志是混同的,有新闻,也有各种杂文和文学作品,简单地装订成册。对于这个时期的报纸和杂志,通常笼统地称“报刊”,英国、法国、中国早期的“报刊”概念,便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英国和法国从18世纪起,报纸与杂志开始明显地分离,中国在本土出现现代“报刊”后约二十年,报纸和杂志的分野得到明确。
报纸可以作为商品,也可以作为政治斗争的宣传品。历史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报纸大多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官报时期、党报时期和商业报纸时期。在官报时期,报纸对于封建王权来说.主要是政治斗争的宣传品,但对于特许经营报纸的出版商来说,它是一种通过出售而获利的商品。党报时期,相当多的报纸从属于各个政党或派别,为各自的利益作宣传,但也存在较大的有明显政治倾向的商业性报纸。19世纪中叶,美国、英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多数报纸,每份报纸的价格便宜到只是本国货币的最小单位(美分、便士)。当报纸面向下层公众之时,它们开始最大限度地争取公众,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于是,党报时期结束,进入了商业报纸时期。
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发行量,报纸除了刊登新闻和强化新闻的平民化外,越来越多地增加了娱乐方面的内容。在与电子媒介的竞争中,报纸新闻的深度报道得到更大的重视。
大众化报纸逐渐在报纸总体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但是,以中上层公众为读者对象的所谓“高级报纸”也逐渐稳定下来,于是形成大众化报纸、“高级报纸”各自的生存空间。前者发行量巨大,获利较多,后者发行量有限,但在影响舆论和赢得声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情形较为明显的国家,例如英国、德国;而另一些国家,这种分野并不很清晰,例如美国、法国、日本。

㈥ 002861瀛通通讯与长江通信谁科技强

瀛通通讯强。
瀛通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是集技术研发、结构设计、精密检测、组装配送、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优势企业,在规模供应、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公司致力于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等方面的开发研究,拥有自主研发专利412项,其中发明专利60项。公司荣获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智能音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十佳科技创新企业、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博士后产业基地、湖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AAA信用等级企业等数十项荣誉。

㈦ 002861什么时候公布

瀛通通讯:第三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决议公告
日期:2017-05-02
证券代码:002861 证券简称:瀛通通讯 公告编号:2017-008

湖北瀛通通讯线材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决议公告

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
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一、董事会召开情况
湖北瀛通通讯线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四次
会议于 2017 年 4 月 18 日以书面、电子邮件和电话方式发出召开公司通知。会议
于 2017 年 4 月 28 日上午 9:30 以现场及通讯表决的方式在东莞市瀛通电线有限
公司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应到董事 9 名,其中 3 名董事现场参加会议,董事黄
晖、董事邱武、董事廖敏、独立董事孔英、独立董事谢峰、独立董事李晓东以通
讯方式参加,会议由董事长黄晖先生主持,公司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列席了本次
会议,会议的召集和召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及《公司章
程》的有关规定。
………………

㈧ 圆明园的现状、历史、相关的故事

1、历史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

干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 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然而,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洗劫无数财务。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天三夜不灭,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

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

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暴行。

2、现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先后将其列为公园用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征收了园内旱地、进行了大规模植树绿化。

在十年动乱中,遗址虽然遭到过一些破坏,但它毕竟被保住了:整个圆明园的水系山形和万园之园的园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数的土地成为绿化地带。十几万株树木蔚然成林,多数建筑基址尚可找到,数十处假山叠石仍然可见,西洋楼遗址的石雕残迹颇引人注目。

1976年正式成立圆明园管理处之后,遗址保护、园林绿化有明显进展,西洋楼一带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个遗址东半部的园林道路、园杯设施从无到有,逐年有所改善。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把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同年,北京市政府拨出专款,修复了长春园的东北南三面2300米虎皮石围墙。

在北京市和海淀区政府及圆明园学会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1984年9月圆明园管理处与海淀乡园内农民实现了联合,采取民办公助形式,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发建设遗址公园。从而使遗址保护整修工作迈出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福海中心蓬岛瑶台东岛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岛庭院,绮春园的新宫门,以及西洋楼的欧式迷宫(万花阵),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样修复。后又经两年整修提高,遗址公园初具规模,于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会售票开放。园内游人已超过1000万。

由国家与园内农民联合建园这一形式,经数年过渡,全面开辟遗址公园的条件渐趋成熟。按照首都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为加快遗址公园建设步伐,于1990年和1993年分两批正式办理了遗址公园全部占地的征用手续。

2002年12月,北京圆明园正觉寺修缮工程正式招标。正觉寺曾是清代皇室成员的御用佛寺,由于地处绮春园墙外,才成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唯一幸免的古建筑。此次修缮的范围包括山门、文殊亭、东西五佛殿、东西配殿、西转角房等,修缮面积共计990平方米,2003年10月1日前完成。

3、相关故事——火烧圆明园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

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8)瀛通通讯股票历史价格扩展阅读

圆明园,诞生在康熙年间,成长于雍正王朝,风华在干隆盛世。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

圆明园集中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中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中国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㈨ 丁磊有什么故事吗

姓名:丁磊
民族:汉族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1.10
籍贯:浙江宁波
毕业院校:电子科技大学
供职机构:网易公司
职务:首席架构设计师

丁磊于1997年6月创立网易公司,将网易从一个10几个人的私企发展到今天拥有近300员工在美国公开上市的知名互联网技术企业。

1971年10月生于宁波

199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

1993~1995年在宁波市电信局工作

1995年-1996年就职于Sybase广州公司

1996年-1997年就职于广州飞捷公司

1997年5月创办网易
丁磊的成功之路

丁磊在电子科技大学读书时,成绩一直是班上的前5名。这么好的成绩没考研究生,原因是1993年召开的“十四大”让丁磊觉得没有必要再在学校里上课耽误时间了。

大学最后一学期,丁磊开始在计算机公司兼职任工程师,虽然是兼职,却是那家公司最主要的工程师。在那里丁磊这个学通信的学生第一次接触了Modem、WindowsNT等新设备。

毕业后丁磊回了老家宁波,从1993年到1995年在宁波电信局做工程师。两年中丁磊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Unix和电信业务。“我几乎天天晚上12点才离开单位,因为单位有Unix电脑。网易后来的成功和我很早就掌握了Unix精华分不开。”

1993年,丁磊无意间在一本杂志上得知北京开了一个名叫“火腿”的BBS站。”当时站上的内容很少,不过丁磊立刻意识到,BBS是以后发展的方向。第一次登陆BBS的丁当晚就在中国惠多网创始人之一孟超的帮助下在宁波搭建成了自己的BBS站。

1994年,丁磊第一次登录Internet,那是从中科院高能所同学那里要的一个账号。兴奋不已的丁磊浏览的第一个站点是Yahoo!,Yahoo!让丁磊“感觉很不错”。接着丁磊去创新公司下载了不少多媒体驱动程序。1995年6月,丁磊成为北京电信前100个用户之一。

三次跳槽后自立门户

在Internet上“见了世面”的丁磊向自己的总工建议在本局开展信息服务业务,等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什么进展,便决定离开。

1995年5月,丁磊来到广州,加盟刚刚成立的广州Sybase。在Sybase一年,丁磊感觉自己除了整天安装调试数据库外,几乎没有什么进步,于是又选择了离开。

1996年5月,丁磊当上了广州一家ISP的总经理技术助理。在这家ISP,他架设了Chinanet上第一个“火鸟”BBS,结识了很多网友。

好景难长,丁磊所在的ISP由于面临激烈竞争和昂贵的电信收费几乎无法生存下去。1997年5月,他只得再一次选择了离开。

已经三次跳槽的丁磊在1997年的那个5月对自己的前途整整思考了5天,最后的决定是自立门户,干一番事业。“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公司未来该靠什么赚钱,只天真地以为只要写一些软件,做一些系统集成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后来几乎使公司无法生存。”

网易创业的50万元资金一部分是丁磊几年来一行一行写程序积攒下来的,另一部分是向朋友借的。

声名鹊起

经营Internet业务,最好能有一台Internet服务器放在电信局里,怎样能不花钱就把自己的服务器架到电信局机房里去?丁磊为此费尽了心机。

最后,丁磊向广州电信局呈上了一份“丰富Chinanet服务,吸引上网时间”的方案,方案指出:现在Chinanet上的服务很少,因此无法吸引用户上网,用户即便上了网,没有好的服务,也呆不住。而网易提供的BBS服务能够吸引大批用户上网,并且能让网民一泡就是几个小时。

广州电信局领导听了这个方案觉得有理——反正电信局又不用出资,而且这个服务也不会和电信局产生竞争,于是就给了网易一个IP地址,让他们把服务器放到了电信局。这种做法后来被称为服务器托管业务,一个月公司要交电信局很多钱,而网易只是到后来才交给了广州电信局一些钱。到现在丁磊都自豪自己当初的那个方案写得非常好,“几乎可以打动任何一个电信局”。

1997年5月4日,网易公司还没有正式成立,网易BBS就正式开机运行了。由于丁磊是Chinanet上第一个安装“火鸟”BBS的人,又经常泡BBS,他个人的影响,加上无为而治以及宽容,网易BBS上的人数三个月就超过了资深的“一网情深”。

网易架在广州电信局的服务器是丁磊花2万元自己动手装的一台奔腾PRO,硬盘18G。这样大的硬盘仅用来放网易用来宣传公司的一个主页和BBS未免太浪费了,于是丁磊便决定免费向网友提供每人20兆的个人主页空间,为此,丁磊还专门写了一个包括计数器、留言本功能在内的个人主页服务系统。

但就是没有什么人来网易申请个人空间。那个时候会做主页的人很少,网易的影响不够大也妨碍了网友把主页放在网易的信心。于是,丁磊便开始在网上四处寻找个人主页,发现不错的个人主页,就写mail告知网易可以提供资源更丰富的个人主页空间。

其后,网易还在北京在线、瀛海威等5个当时国内主力站点上连续做了3个月广告,花了好几万元,终于使申请个人主页的人潮汹涌起来。

公司还没赚到钱,为什么还要把钱花在不赚钱的个人主页上?丁磊的回答质朴得有些不合逻辑:“如果我当初就考虑到做站点如何赚

钱,可能就把路走错了。我受Linux影响很深,觉得服务就应该是免费的,根本没想到网站今后会有收益,我只是想硬盘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拿出来给大家用,我的目的大约就是想让网易变得出名一些吧,但没想到后来会这么出名。”

瞄准Hotmail

BBS、个人主页很热闹,可办公司图的是赚钱。比照Yahoo!开发的中文搜索引擎,Yeah引擎没有成功,下一步做什么?丁磊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这个问题。

整天冥思苦想的丁磊在发现Hotmail的时候,眼睛豁地亮了起来。网易准备借10万美元买一套Hotmail系统,在中国建免费邮箱站点。Hotmail先说不卖,后来答复280万美元一套,另外加收每小时2000美元的安装费。

丁磊找来自己的伙伴陈磊华研究Hotmail的结构,两个人最后决定自己做。一个月下来,他们俩的知识大增。几个伙伴经常为一个技术上的突破兴奋得手舞足蹈。

一边开发免费电子邮箱,一边想域名。丁磊认定免费电子邮箱要想成功一定得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域名才行。怎样的域名才好记?丁磊几乎天天都在想这个问题。

凌晨2点,丁磊突然想到可以用数字表示域名,中国数字的发音特别干脆,而且163、169在中国已经具有了指向Chinanet和电信局以及Internet的含义,上网的人每天都要拨163,对它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想到这,丁磊从床上跳了起来,拨163上网,查询了一下163.net和163.com这两个域名,谢天谢地,还没有被注册。注册下这两个域名,丁磊又去睡觉,却怎么睡也睡不着了,他越想越美,就又从床上跳起来一口气注册了188.net、188.com、166.net、166.com、126.net、126.com等一大串域名。

没能做成中国的Hotmail

7个月后,功能强大的网易免费邮箱系统写好了,163的域名也有了,万事俱备,但当丁磊向电信局申请增加免费邮箱服务的时候,却碰到了困难。广州电信不容许网易独立经营免费邮箱业务。

丁磊非常着急,他拿着免费邮箱的可行性分析四处寻求合作,结果遇到最多的质疑就是“这个项目什么时候可以赚钱?”丁磊老实地告诉人家:“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赚钱,但我知道这个项目很有前途。”这样的回答不能让人满意,不能立即赚钱的项目没有多少人关心。

全国各地跑了一圈没有结果,丁磊不得不折回头再和广州电信局谈合作。此时已经心急火燎的丁磊抛出了“合作经营,不让电信局出一分钱,软硬件全由网易投入,而利润6∶4分成的方案(电信得6)”。这个方案提醒了电信局。广州电信提出要购买网易的免费邮箱,可丁磊的答复是:“不卖”。

又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丁磊依然没有找到合作伙伴。网易创业的50万元已经撑了好几个月,公司再不挣钱,日子将难以为继。此时的丁磊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风险资金。而且,“我也不愿意负债经营,因为Internet风险很大,是否能成功,我也不敢肯定。”

就在丁磊四处碰壁的时候,Hotmail被微软3.5亿美元收购。1998年2月,丁磊最终答应将中文免费邮箱系统出售给广州电信。广州电信提出要同时附送163域名,丁磊想了想,“这一送,我也知道里面的价值含量有多少。广州电信建163.net,连硬件投资只用了100多万元,其中的硬件和数据库系统占整个投入的75%,我们税后利润很少,但网易的发展需要资金注入,不得不为之。”每次看到这个主页,不知丁磊心里是啥滋味。

1998年2月16日,www.163.net开放使用,反应强烈,注册用户数以每天2000人左右的速度递增,至今用户已经达到35万。163.net成功后,很多公司纷纷打电话到网易要求购买该系统,这和一开始丁磊四处寻求合作伙伴却没人理睬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63、国中网、990、371、浙江金华188纷纷购买网易免费邮箱系统,免费邮箱一个产品就为网易挣了几百万元。

有人质疑“中国人开发的软件哪能一套几十万元那么贵的”,丁磊反驳:“网易做的这个系统不比美国人做得差。”“大家都知道网易免费邮箱系统卖得很贵,但目前在中国还没有看到竞争性的产品。”尽管免费邮箱为网易挣了不少钱,但丁磊还是认为如果不卖,自己独家做免费邮箱站点会更成功。

做成了中国第一门户

网易想做中国的Hotmail是有心栽花,最后做成中国第一门户却是无心插柳。

1998年6月之前,丁磊根本没重视过“网络门户”这个概念。一天,一个国外大网络门户站点的老板告诉丁磊,他们一个月的广告收入高达25万美元。这句话让丁磊猛醒,他意识到网上广告将可会成为网站最有前途的收入,回来后,网易就将首页向“门户”变了个脸,心想事成,网易改版后不到一个月,访问量激增。

1998年7月,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投票评选十佳中文网站,网易喜获第一。听到这个消息,丁磊简直不敢信这是真的。“因为我们一直把自己看成是搞技术的,是靠开发软件维持公司运行的公司,不是做内容的站点。”1999年1月,网易再获CNNIC十佳中文网站第一。

网易今天成为第一门户,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往昔免费的回报。网易2万多个个人主页的用户首先都是网易最铁杆的支持者。当网上新兵向这些网上老手询问“哪个站点最好”时,这些人会毫不犹豫地对他们讲:“上网易看一看吧。我在那里还做了一个个人主页呢!”

网易的免费不仅对个人,它还免费为加入网易排行榜的1�5万个站点做流量统计和技术分析。一个站点如果能给其他众多站点提供统计分析服务,那么,这个站点的地位可想而知。

个人主页和排行榜后,网易主推的是虚拟社区。网易虚拟社区在12天内注册了4�5万人,现在北京和上海的虚拟社区相继开张。时下被普遍认同的Internet理论是:现实社会中有的,Internet上同样会有。网易这一步棋可能又走对了。丁磊说,网易虚拟社区系统这次

决不会像免费邮箱那样卖掉,网易要独家做。

网易每天10万人的访问量让它在1998年短短4个月时间内,广告销售额就达到了10多万美元。1999年,网易广告打算做到70万美元。

现年不到28岁的丁磊1997年5月创办的网易两年间就成了中国最着名的门户网站之一。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全世界都认为Internet目前尚处在投入期的今天,网易1998年的利润达到了400多万元。

2000年6月,网易股票在纳斯达克挂牌,这时候科技股已经开始崩盘,所以网易的股价从第一天开始就节节下滑。2001年,网易将被收购的传言层出不穷最有可能的一个买家香港有线宽频终因网易财务问题放弃收购。网易没卖成,反倒让丁磊决定静下心来本分地经营网易。2001年9月,丁磊对外界说,他希望靠在线游戏《西游记》和短信服务、股票点播、以及一个类似MSN Explorer的新产品来赢利。这正是网易因财务问题被Nasdaq摘牌,股价定格在64美分,最狼狈不堪的时候。不过,后来网易在短信和网络游戏上的成功,似乎不完全是一种运气。

2002年第二季度,网易首次实现净盈利,网易股票开始领涨纳斯达克。2002年,网易成为纳斯达克表现最优异的股票。2003年,网易股票继续在中国概念股中保持领跑地位。2003年10月10日,网易股价升至70.27美元的历史高点,比年初股价攀升了617%,比2001年9月1日的历史低点攀升了108倍。丁磊成为第一个靠做互联网做成富豪的国内创业者,丁磊成为首富,第一次让中国富豪的财富数字可以被清晰而准确地度量。 “人生是个积累的过程,你总会有摔倒,即使跌倒了,你也要懂得抓一把沙子在手里。”
“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很多机遇,但机遇是有代价的。有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岭。”

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除勤奋外,就是要积极进取和创新。从创业到现在,丁磊每天都在关心新的技术,密切跟踪Internet新的发展,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其中有10个小时是在网上,他的邮箱有数十个,每天都要收到上百封电子邮件。

他认为,虽然每个人的天赋有差别,但作为一个年轻人首先要有理想和目标。尤其是年轻人,无论工作单位怎么变动,重要的是要怀抱理想,而且决不放弃努力。

学生时代

丁磊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四五岁的时候,也很淘气,但不是像别的孩子一样整天在外面调皮捣蛋,而是喜欢呆在家里摆弄他的小玩意:一些电子管件、半导体之类的东西——丁磊的父亲是宁波一个科研机构的工程师,后来丁磊迷上无线电,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初一的时候,他组装了自己的第一台六管收音机,在当时,那是一种最复杂的收音机,能接受中波、短波和调频广播,这项发明,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都说丁家出了个“神童”,长大以后一定是当科学家的料子。

1989年进入电子科技大学的丁磊,对成都的潮湿天气十分不适应,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乐观的性格。丁磊大学时代的辅导员张陈兴老师讲,丁磊总是一幅笑嘻嘻的面孔,他还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乐于助人。如果说丁磊能有后来的成就,应该归功于他经常到图书馆翻阅外文科技尤其是计算机书籍,“他比别人早一步得到最新的世界科技动态,有关互联网的信息也是从那里得来的。”

丁磊不愿谈及其个人生活。但成名之后,他在公开场合曾表示,他不反对大学生谈恋爱,只是不要荒废学业。他使用荒废而不是影响,可见他对谈恋爱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是有足够认识的。

然而,在大学真正占用其大量时间的还是当时方兴未艾的计算机技术和知识。他大学的冯老师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92年冬天,丁磊大四上学期,我搞了一个电磁场CI软件的成果展示。丁磊和其他几个同学下来主动找到我说,他们对此十分感兴趣,如果交给他们做,一定能把这个软件做得更好。那自信的模样让我感动。”

在课题组工作的日子,丁磊已经展示出了较强的能力,尤其是在计算机编程方面。“在当时能用计算机编程和做一些界面的设计,已经是很不错的事情。”

丁磊对计算机编程的兴趣从这里展开,他的性格也在大学时代逐渐显现出来。冯老师说,“丁磊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不是个被人安排的人。”这样的性格被他大学时代的室友伍浩进一步演绎,他说:“他的成绩只是中上,他不张扬,但他的闯劲给人印象深刻,他的爱好就是编程。”

1993年,在成都潮湿天气中已经习惯吃辣的22岁的丁磊,带着他对计算机编程的特殊爱好和特有的不服输的脾气,从被他称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工业的高等学府走向社会。

丁磊说他当初选择电子科技大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小时候就有做电子工程师的梦想,另外就是学校招生简章上说该校拥有数万册电子专业类藏书。如今怀揣着电子科技大学毕业文凭的丁磊被分配回自己的家乡宁波,进入令人艳羡的宁波市电信局工作。

与丁磊同年分配进电信局的有16个人,几乎都来自名牌高校,很多人对电信局旱涝保收的工作很满意,认为房子、工资都不错。但丁磊无法接受这样的工作模式和评价人的标准,他在大学里已经体现出的不服人管的脾气再次显现出来。1995年从电信局辞职。“这是我第一次开除自己。但有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将是人生成败的一个分水岭。”

“我选择了广州,因为当时广州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虽然举目无亲,丁磊还是决定去闯。当时,外企灵活而且奖罚分明的制度,同时又没有官僚习气,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无疑都是极具吸引力的。这样丁磊就去了一家有名的软件外企。

但外企工作同样沉闷,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对丁磊的创造性是一种压制。1996年,丁磊与他人合作经营一家只有20几名员工的小公司,这家公司的ISP业务受到电信部门的挤压,“而且双方在很多理念上也无法达成一致,我感到很灰心”,丁磊一年后迅速退出。

创业史

1997年5月,丁磊创办网易公司,他占有50%以上的股份,成为真正的老板。据说,所有的创业基金都是丁磊当年写软件时积攒下来的,而到底是多少钱目前尚无披露。“当时并没有老板的概念,只是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图做事。”丁磊回顾说。

丁磊坦言自己当时只有26岁,没有成熟的管理经验,“当时认为只需管好2、3个人就行了,哪知企业管理需要如此多的时间、经验和知识”;资金也是问题,好在当时经营INTERNET的公司很少,他大胆设想用163这样的一个数字来注册一个域名,因为这样做不仅易记,而且不会像英文字母那样容易混淆、难念,把拨号上网的号码和公司名称都结合在了一起。丁磊现在说起来还颇为自得:“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最简单的地方却是许多人所想不到的。”

后来网易两年的发展的确了得,创造了很多个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丁磊自豪地说,“这与决策者的眼光有关”。网易将总部移居北京,成为公司发展的一个新起点。这个新的起点也为日后登陆纳斯达克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并非靠风险投资起家的网易最后还是将目光瞄准了风光无限的纳斯达克市场。

在网易上市前中国概念的中华网和新浪网初登美国股市时正值纳斯达克狂炒网络之时,而2000年6月,当网易登陆纳斯达克时,网络股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当时主要想通过公司上市,把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美国东部时间2000年6月30日上午11时,网易在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截至当日收盘时,网易股价跌至15.12美元,跌破了15.50美元的发行价。网易此次共发行了450万份存托凭证,每份存托凭证合普通股100股。上市前,由于认购需求小于预期,该公司将发行数量由750万份削减至当前规模。美林证券公司和德意志银行是网易的主承销商。

跌破发行价对于网站的经营者意味着很大的压力。因为一般的投机者都是在上市后才会介入,而以发行价买进的都是战略投资者,跌破发行价意味着这些机构的账面损失,以后他们肯定会更密切地关注公司的经营状况,从而给经营者带来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在网络经济开始大幅回落的情况下变得日益沉重。

网易在纳斯达克的局面日益糟糕,最后是一步步走向深渊。2002年7月,网易宣布因未能呈报年度报表而收到纳斯达克计划予以停牌的通知,同时网易在纳斯达克交易的股票代码也由NTES改称NTESE。

2001年初的丁磊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想把网易卖掉,但没人敢买。到了9月,想卖也卖不掉了,网易因涉嫌财务欺诈,停牌长达4个月。

面对如此危急的局面,年轻的丁磊表现出与其年龄并不十分相称的干练。丁磊表示,网易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纳斯达克以20-F表格呈报年度报告。网易公司同时确认:对纳斯达克以前宣布的由于公司未能在规定日期之前呈报年度报告而对网易公司股票进行停牌的决定,将审慎地进行抗辩。

丁磊的自信和努力终于得到回报,网易在停牌将近4个月后宣布,对于纳斯达克证券市场对网易的美国存托股在纳斯达克国家市场上停牌的决定,网易已经上诉成功。网易公司股票已于美国当地时间2003年1月2日上午恢复在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的交易。网易股票在恢复交易后立即上升46.33%,并以每股0.95美元的价格收盘。

丁磊下定决心将网易的三大业务重点锁定为在线广告、无线互联和在线娱乐。由此可见,网络游戏在丁磊的战略规划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自从2001年底推出《大话西游》以来,网易已经从网络游戏领域的“小人物”变成该领域的巨头之一。事实证明,尽管网络游戏市场竞争激烈,网易的投入还是获得了很好的回报。

网易成功了,2002年是中国短信“爆炸”的一年,而在遍布中国的网吧里,年轻人正尖叫着大把花钱。2002年8月后,这家公司变成暴利企业。随后是网易股价连续暴涨,当年逃离网易的老员工现在动辄唉声叹气。

“我对财富多少已经比较淡薄,对富豪榜排第几更是麻木。”丁磊对于财富的说法很飘忽。也许是日渐成熟的缘故,在今年5月21日-9月15日,网易股价接近高点时,丁磊先后出售166万股网易股票,收益近一亿美元,虽然和他手持的网易股票的总量比,这只能算是小部分,英国《金融时报》戏称,也许他需要一点零花钱。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现金为王的观念也许开始占据首富年轻的大脑,而另一方面热衷网络股炒作的人们是否应该有更清醒的头脑。

他的淡泊同样让他在纳斯达克之行时尽管充满惊涛骇浪,但并无多少经验的丁磊都能从容应对。他说:“一会有人说我发达了,一会又有人说我栽了;评上首富赞不绝口,近日网易跳水,也有人说财富缩水”,“我对这一切一般是不闻不问。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股东的利益、企业的发展、员工的进步。”

熟悉丁磊的人认为他不是一个张扬的人,他的这一性格在大学时代就已经表现出来,在后来的日子里继续保存下来。一个成熟的企业家具有这样的特质有的需要塑造,而丁磊则是性格使然。他甚至不是董事长,也不兼CEO,他就是占网易股份最多的董事,这样的富豪在中国的百富榜上可能是惟一的。

丁磊的个人财富在与网易股价一起飙升,丁磊的纸面财富也跃上了50亿人民币的台阶。他的创富速度在中国史无前例,网易刚满6岁,而他自己也还不过32岁。

许多人都还记得,1999年初,当时的网易已经创立两年有余,正在向门户网站迈进,与新浪、搜狐相比还是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小网站。那时丁磊奔走于京粤之间,为互联网、为网易摇旗呐喊,俨然一个互联网旗手。那时,《互联网周刊》还收到了一篇题为《我和网易》的投稿,作者丁磊细心的附上了标准照和详细的个人档案,如今,想采访丁磊绝对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时过境迁。丁磊已厌倦拿股价去计算财富,“我又不能一股脑儿把股票都卖掉,首富头衔毫无意义”。

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某电视台的几个记者去网易采访,想找一间靠窗有阳光的办公室架机位,网易的接待人员就推荐了丁磊的办公室。扛着机器的摄像师说,好呀,顺便可以参观一下中国互联网行业最豪华的办公室了。但故事的结局使摄像师大跌眼镜:那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三角形空间,和所有员工一样的桌椅,一些唱片,一台普通的桌面音响。如此而已。

一位熟悉丁磊的人说,丁磊不善于理财。更有意思的是,丁磊有时会向一起出去的人借钱,因为他根本没有在身上装钱的概念。自从福布斯和胡润的两张富豪榜都把丁磊评为“中国大陆首富”,丁磊恨不得所有人都忘记丁磊的存在。

从垃圾股到今日的中国概念“明星”,网易的转变让人觉得像个神话。对此,丁磊说:“我已经32岁了,从意气风发的时期到了成熟思考的阶段。因此我的心情不会随股价的涨跌而变化,特别是我个人不会因为财富的多少影响到我的未来生活、工作及思考问题的方式。”而对于有网站评选“金牌王老五”把他名列第三,他则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