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麦哲伦基金的介绍
麦哲伦基金是1963年由内德·约翰逊创立的一个股票基金,原名富达国际基金(Fidelity International Fund),然而在它成立之时正巧遇上了肯尼迪总统推出的海外投资税,于是被迫卖出所持有的海外股票,致使富达国际基金徒有虚名,实为国内基金。1965年3月,富达国际基金更名为麦哲伦基金。此时,麦哲伦基金重仓持有的是克莱斯勒的股票。
Ⅱ 医疗服务龙头股票有哪些
医疗服务概念龙头股有:
1、通策医疗(600763): 医疗服务龙头。通策医疗2021年第三季度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4.62%至8.19亿元。 拥有昆明市妇幼保健生殖医学医院有限公司,主营辅助生殖医疗服务;出资设立三叶儿童口腔连锁管理有限公司,定位中高端儿童口腔细分市场。
2、爱尔眼科(300015): 医疗服务龙头。爱尔眼科2021年第三季度季报显示,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3.48%至42.48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05%至8.88亿元。 2013年,爱尔眼科医院集团与中南大学联合成立专业的眼科医学院——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主要培养眼科硕、博士高级医疗人才;2014年,再度与湖北科技大学联合成立爱尔眼视光学院。
3、国新健康(000503):是医疗服务行业国企。
4、 *ST华塑(000509):公司主营业务,医疗服务和大宗商品贸易。 国际医学(000516):2015年4月,公司和阿里云、东华软件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打造中国第一家实体的“未来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这也是国内第一家以数据驱动精准医疗、健康管理的实体医疗机构。
5、金陵药业(000919):一是药品生产、销售业务,药品生产业务,指中成药、化学药品生产;药品销售业务,指自产药品和代理药品、医疗器械等销售。
股票是一种由股份制有限公司签发的用以证明股东所持股份的凭证,它表明股票的持有者对股份公司的部分资本拥有所有权。由于股票包含有经济利益,且可以上市流通转让,股票也是一种有价证券。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投资者一般在证券经纪公司开户交易。 常见的股票分析指标为MACD KDJ RSI等指标,主要用于股市及标的的分析与研判。
开盘价:以竞价阶段第一笔交易价格为开盘价,如果没有成交,以前一日收盘价为开盘价。
收盘价:指每天成交中最后一笔股票的价格,也就是收盘价格。
最高价:是指当日所成交的价格中的最高价位。有时最高价只有一笔,有时也不止一笔。
最低价:是指当日所成交的价格中的最低价位。有时最低价只有一笔,有时也不止一笔。
Ⅲ 健康中国龙头股票有哪些
1、和佳股份(12.34 +0.33%,诊股)
在医疗服务领域试水PPP模式多年,近期先后公告与河南尉氏县第三人民医院、贵州平塘县卫计局合作,开展医疗建设服务。
和佳股份与贵州平塘县合作项目的总投资额高达29亿元,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了保障。和佳股份是医疗器械企业向医疗服务行业转型的先驱,特别是在血透、康复及医疗信息化等细分子领域亮点不断。
2、益佰制药(15.40 +0.13%,诊股)
作为抗肿瘤药龙头企业,近年来积极向肿瘤医疗服务行业转型。2016年4月,公司下属的安徽省肿瘤医生集团正式成立,
已收购1家三级乙等医院,签约11家无股权关系的肿瘤治疗中心、8家有股权合作的肿瘤治疗中心,未来将按照大的医生企业集团模式发展。医疗服务未来有望成为公司重要业绩增长点。
3、鱼跃医疗(22.93 +2.92%,诊股)
是国内最大的康复护理、医用供氧及医用临床系列医疗器械的专业生产企业,我国家用医疗器械行业的龙头企业。生产的产品超过50个品种,是国内同行业生产企业中产品品种最丰富的企业之一。
据公司官网介绍,目前公司的制氧机,雾化器、血压计、听诊器、超轻微氧气阀五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国内第一,其中制氧机产品更是达到了全球销量第一的水平。
轮椅车、电子血压计的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二。此外,公司还积极进军互联网医疗,打造慢病管理云健康平台。公司完善的产品及产业布局,有望充分受益于养老医疗市场大爆发。
4、北大医药
收购北医医药完成业务扩展。公司2011年向北大国际医院集团定向增发收购买北医医药100%的股权。北医医药及其子公司从2011年起并入公司报表。公司新增置入药品、医疗器械销售及流通业务,医药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5、金陵药业
三方合作办医样本,政策扶持民营资本办医典范。我们认为公司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医院资产上。我们认为宿迁医院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于提升公司估值。目前的医改方向上,制药企业始终受到价格下行影响毛利率的风险,而医疗机构则完全没有该方面的顾虑。
医院在整个医药体系中始终处于最为强势的地位,政策风险相对于制药企业要小很多,经营质量有足够的保障。同时公司与2012年7月份收购仪征医院,表明公司在医疗服务方面的扩张规划。
当公司医疗服务对利润占比越来越大之后,有望迎来业绩估值的双重提升。并且,一旦未来成功晋升三甲,医院的盈利能力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6、华邦健康
聚焦医药,构建大华邦医疗联盟。公司医疗健康业务规划主要分两类:全国性项目,包括康复及旅游养生医疗、互联网+皮肤类疾病检测医疗中心;区域性项目,华邦医疗产业园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
首先,借助皮肤科领域的优势打造专业医疗平台。公司皮肤科用药全国市占率约为10%,覆盖80%以上皮肤类医院和科室,积累了大量皮肤病医疗资源和患者群体,与权威学术机构、医学专家建立了良好合作,通过股权合作等形式进行全国性医疗服务的布局。
同时,公司还将建设皮肤病互联网医疗平台,将医生和患者连接起来进行健康咨询和在线诊疗、及药品供应渠道开发,形成OTO生态闭环。
Ⅳ 美年健康股票:002044现在市值多少
2012年买5万块钱格力电器股票,因为2012年的价格是一个区间段,所以到现在的话,涨了有3.5倍到7倍之间,5万块就变成了17.5万到35万之间。
Ⅳ 国际医学未来的走势国际医学股今日股价走势图国际医学多少价格买入
最近医药医疗板块走势低迷,不过此时对于投资标的发掘来说却是一个好机会。今天我们要聊的对象是国内医疗行业的龙头公司––国际医学。
今天和大家讲国际医学之前,对于医疗行业龙头股名单我已整理好,下面分享给大家,点击下方就可以领取了:宝藏资料:医疗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公司介绍:西安国际医学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大健康医疗服务和现代医学技术转化应用为主营项目的企业,在坚持科技创新和稳健经营相结合的发展策略下,公司资本实力日益雄厚,现已成为国内大型上市医疗服务集团之一。围绕大健康医疗主业,全力锻造医疗服务、现代生物技术、互联网医疗三大核心业务。
对国际医学的公司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后,我们看一下国际医学有那些方面的亮点,是否值得我们投资呢?
亮点一:品牌优势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公司隶属的"西安高新医院","开元百货"两大品牌在陕西省内甚至是在全国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西安高新医院仰仗着它水平层次比较高的专家和诊疗队伍,先进的医疗设备,成为全国第一家民营三级甲等医院。同时,该公司也是陕西省规模最大的百货龙头之一,最近几年,发展速度已经比较平稳了,对能够辐射全省的连锁百货网络进行了首次建立。
亮点二:携手阿里巴巴共建"互联网+智慧医疗"
《"新医疗"创新合作协议》于2018年的时候,公司与阿里巴巴共同签订的,双方对"丝路卫生健康云平台"的建设将会共同进行,共建"阿里健康西安高新互联网医院"、"人工智能医疗创新实验室"等都会出现在项目中,共同搭建跨界融合发展的"新医疗"生态体系。除此之外要知道,公司旗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西安高新医院有限公司与阿里健康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意在一起创建国家级的医学人才智能培训平台、共同申请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课题专项。
因为文章字数有限,有关国际医学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更全面的情况,我已经给你们总结在此文中了,打开就可以看到:【深度研报】国际医学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对于目前国际疫情环境来说,情况还是错综复杂的,但我们仍然需要重视医疗行业,医疗卫生的保障是对高质量发展和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九大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让人民的健康意识提高了不少,与此同时,医疗服务行业就被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政策、资本、支付、人才和技术的五大趋势正在深深地影响着社会办医的发展,民营医院目前正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三、总结
总结全文,我觉得国际医学公司在医疗行业的未来是一片大好。作为国内首家具备民营三甲医院的公司,国际医学有希望扩大在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
不过文章与最新情况相比会有一定的滞后性,若是想要获取更详细的国际医学未来行情,点开以下链接,可以向资深投顾询问这只股票的信息,看下国际医学现在行情是否到买入或卖出的好时机:【免费】测一测国际医学还有机会吗?
应答时间:2021-10-27,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Ⅵ 美年健康股票一历史最高价美年健康股票价格能到多少钱美年健康什么时候涨上来
每个人都渴望健康的身体,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消费程度的提高,健康意识更是不断累增,进而强化了医疗服务要求的不容易改变的特质,也为医疗体检行业的进展提供了超级棒的机会。今天我们就重点聊一聊体检行业翘楚--美年健康的投资价值。
在开始分析美年健康前,我整理好的体检龙头股名单分享给大家,点击就可以领取:宝藏资料!体检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公司角度
公司介绍:美年健康以健康体检为核心,集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健康干预于一体,并以健康大数据为依据,围绕专业预防、健康保障、医疗管家式服务等领域,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健康管理服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美年健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专业健康体检和医疗服务机构。
简单了解公司基础概况后,下面具体分析公司独特的投资价值。
亮点一:四大核心品牌,成就体检行业龙头
就拿大众健康体检市场方面来说,"美年大健康"和"慈铭"这两大品牌起到的作用是成为美年健康的市场核心覆盖;不但涉及到中高端团体健康体检、综合医疗服务市场而且还涉及到高端个人健康体检方面,通过“奥亚”、“美兆”提供高水准的优质服务。如今,四大品牌被美年健康当做重点部分,将广泛的全国布局、庞大的客户群体、海量的健康大数据平台作为依托,还有覆盖全国的标准化医疗服务体系,现在发展成的体检及医疗机构属于是国内规模领先,分布最广的。
亮点二:拥抱阿里,打造大健康平台
2019年10月,美年健康引入战略投资者阿里集团,充分发挥淘宝端、支付宝的高流量和易沟通等平台的优势,当成线上引流与承接的入口。从实际效果来看,阿里的进入加速了美年健康的增长,属于疫情导致的线下实体店遭遇影响的阶段,线上C端把疫情期间严重下滑的业绩进行了弥补。
而现在线上一站式体验服务逐渐完善,和阿里互联网平台的流量进行大量的涌入,不仅增多了美年健康的客流,还减少了营销成本,最主要的还是培养了消费者线上购买线下体验的习惯,让用户使用率增加,以此来打造线上线下闭环服务的大健康平台。
由于篇幅受限,更多关于美年健康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我整理在这篇研报当中,点击即可查看:【深度研报】美年健康点评,建议收藏!
二、行业角度
据调研,2018年31.2%是我国国民健康体检的覆盖率,只不过2016年美国已经拥有74.2%,德国更是比95%还要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健康体检覆盖率有还有待提升。而健康追求是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永恒主题,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人们将更加重视疾病的预防与体检。
并且,对于体检行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在持续增强,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2019-2030年)》,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当成了健康产业的重中之重,而且引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之中。这就意味着,未来我国健康体检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总而言之,美年健康在体检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未来将依托行业发展取得更好的业绩,看好每年健康的未来表现。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想更准确地知道美年健康未来行情,直接点击链接,有专业的投顾帮你诊股,看下美年健康估值是高估还是低估:【免费】测一测美年健康现在是高估还是低估?
应答时间:2021-12-07,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Ⅶ 富达麦哲伦基金
麦哲伦基金创立于1963年,原名富达国际基金(Fidelity International Fund),1965年3月更名为麦哲伦基金。
富达·麦哲伦是美国共同基金业中的龙头,长期以来,它依靠良好的知名度和庞大的规模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青睐。这只基金最初由富达的总裁奈德·约翰逊管理,后来由彼得·林奇来操作。在林奇管理麦哲伦的13年中,年均收益率达29%,使业界极为震惊。
但这些已经成为历史。自从1996年6月鲍勃·斯坦斯基接管麦哲伦以来,麦哲伦基金每年的平均收益率只有7.8%,根据Morningstar的统计数据,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每年的平均收益率是8.9%,高于麦哲伦。去年麦哲伦基金比标准普尔落后4个百分点,虽说这也并不是很严重,却有负投资者们对它的期望。
从林奇1990年离任到现在,麦哲伦只是一直依靠自身显赫的声望来维持惨淡的经营。过去十年的收益积累了200多亿的资产,所以,虽然经营不怎么样,却依然在美国15只平衡型基金中列第14位。
鲍勃·斯坦斯基在接受《钱》杂志采访时曾很潇洒地说,他仍然相信自己能战胜市场,他的目标没有变,和《钱》杂志两年前采访他时所说的一样:每年超过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3到5个百分点,同时,他也承认自己过去一两年中业绩并不怎么好。
其实,过去一两年中斯坦斯基的失误还是很明显的,由于担心科技股定价过高,收入不会像预计的那么好,所以他一直在科技股投资上有所保留。2003年末,麦哲伦基金中科技股占总资产的15%,相当于标准普尔500的18%的科技股比例。而斯坦斯基只买了一些大公司(比如英特尔和思科)的少量股票,这些股票在2003年大部分时间内跑赢了大势。更糟的是,斯坦斯基在一些大的医药公司(比如2003年股价下跌14%的默克公司)上大举投资,以致一些保持盈利的投资,包括投资在花旗集团、泰科、摩根斯坦利和百思买上的,都不能弥补他的损失。
斯坦斯基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麦哲伦基金最近处于弱势的原因,但不能解释麦哲伦相当长时期内的萎靡不振。自从1990年以来,在三个不同基金经理的管理下,麦哲伦基金基本上跟随着标准普尔500指数走势,每当基金经理更替,主动式的投资风格也给予投资者不亚于指数走势的回报,这自然提升了基金的规模,但也不可避免地加大了问题的严重程度。1990年彼得·林奇离任的时候,麦哲伦基金有140亿美元的资产,1999年泡沫高峰期,该基金旗下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
如今,麦哲伦基金的规模甚至减少到680亿美元,不只落后于先锋500指数,而且落后于两只美国基金,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拥有巨额的资金,如果斯坦斯基把1000万美元投资一只有前途的小股票,那无论这只股票怎么样,基本上都不会影响到基金整体的盈利。但斯坦斯基集中投资了一些巨型公司,平均算来,他向挑选出的每家公司投资了2.9亿美元,最多的超过20亿美元,结果,他的资金都被大公司套牢了。他拥有的最多的股票包括花旗集团、美国国际集团、维亚康姆、通用、微软等蓝筹巨头。
斯坦斯基认为,巨大的基金规模决定了他应该主要购买相匹配的标准普尔200(标准普尔500中最大的两百家公司)中的公司股票,也就是说,基金的规模要和所要购买股票的公司规模相适应。
林奇却不同,他往往会买一些亲自调研之后确信会升值的品种,像小型的、前景模糊的公司的以及外国股票和债券等,这些都有助于他的基金获得比较好的收益。正如他所说过的,不要担心错过所谓的最佳投资时机,因为真正的好机会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尽管外界长期评论说,麦哲伦不过是只指数型基金,但斯坦斯基包括富达都表示否认,比如,富达指出,去年底麦哲伦持有的233只股票中只有175只选择了标准普尔500,标准普尔500中另外325家公司不在基金的投资范围内。不过自从1990年以来,麦哲伦基金的走势几乎与标准普尔500指数相同步。关于鲍勃
鲍勃·斯坦斯基是一个在小地方成长起来的成功男孩,父亲是一个火炉和空调维修人员,斯坦斯基从小就生活在伍斯特的工人阶层中,后来获得达德利尼可斯大学的会计学学位和纽约大学的工商硕士学位。他说他的第一份收入来自曾经买的一支叫Valtec工业的光纤股票,当时这只股票从每股9美元一下飙升到了60美元,令他大赚了一笔。1983年斯坦斯基进入富达不久后便被安排作麦哲伦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的助手,当时他并没有希望将来有一天能管理麦哲伦基金,只是考虑什么可以帮助他得到一些股权,以便可以留在富达。
1987年斯坦斯基接手富达成长公司基金,管理2060万美元的基金,主要投资于小型IPO公司。在他接手的9年中,成长公司的基金平均每年的收益率达到16%,并积累了85亿美元的资产。1990年购买思科IPO股票也许是他整个事业生涯中最完美的投资,那时几便士就能买进一股,低廉的股价使其不断盈利。1996年斯坦斯基被分派管理麦哲伦基金,事实证明,这比管理成长型公司基金有着更艰巨的挑战,不光巨大的基金规模束缚着斯坦斯基的管理,他还必须让麦哲伦在富达的方针指引下进行运作。一定程度上,这要归结于他的前任、在1992年中期到1996年中期掌管基金的杰斐·维尼克,他管理麦哲伦基金时随心所欲,无所拘束,后来因为在债券上投了一笔明显失误的赌注后辞职而去,此后,富达便对麦哲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制度约束。
为了从401(k)投资者那儿拉到更多的新生意,富达对它旗下的许多大基金开始强行加大控制,由彼得·林奇创造出的牛仔式的企业文化似乎不再受人欣赏。基金经理们鼓足干劲去寻求固定的收益,不再为了追求排名表上的名次而承担很大的风险。作为规模最大、地位最重要的富达旗下子基金,麦哲伦必须保持稳步前进。
现在一些麦哲伦投资者已经开始变得坐立不安了。根据一家金融调查公司的数据,在斯坦斯基任期内,麦哲伦基金的净赎回额达203亿美元,甚至在去年投资者们纷纷撤回到平衡型基金的时候净赎回额也达24亿美元。
从1997年起,麦哲伦不再对新的投资者发售,但不断下降的资产回报率让富达损失严重。在2001年3月31日财政年结束的时候,麦哲伦为富达赚了7.1亿美元,去年这个数字下降到3.44亿美元。对于基金持有者和受到麦哲伦基金衰退影响的公司来说,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富达将会作出什么改变吗?对此,斯坦斯基的上司、富达管理和调查部门的负责人阿比·约翰逊表示,斯坦斯基和她都认为基金的规模是合适的,目前他们没有改变其结构的打算。
一些旁观者认为,富达或许正给斯坦斯基和一些大基金的经理更大的回旋余地以承受寻求高回报所产生的风险。对于斯坦斯基,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相当一部分财产已经投入了麦哲伦,他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买进,持有还是抛售?
大致来说,每10个平衡基金的持有者中就有一个投资了麦哲伦基金。新泽西普罗维登斯的退休者赛斯勒夫妇持有麦哲伦基金有20多年了--投资到个人养老帐户(IRA)的8000美元如今已经升值到65000美元。现年73岁的鲍勃·赛斯勒认为,或许现在麦哲伦基金不如彼得·林奇管理时那样好,但也不错了。而"FundAlsrm.com"的创始人罗伊·维茨则认为,是彼得·林奇造就了麦哲伦基金的旗舰地位,如今它的衰退却不能不让人们有些伤感。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对于麦哲伦目前的情况,大致来说,投资者有两种选择:
如果你持有的麦哲伦基金的数量达到征税的程度。如果你是在1997年麦哲伦基金对新的投资者停止发售之前买的基金,所持有的数量已经达到征税程度,要是转移投资的话,你得缴数量巨大的所得税。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把钱继续保留在基金里,同时寻找其他地方的新投资。
如果你持有的麦哲伦基金的数量已经无利可图。如果像超过四分之三的麦哲伦投资者一样,你所持有的基金已经无利可图,那么不需要担心缴税,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应该把所持有的基金转移到其他基金中去。
[编辑]从麦哲伦基金成长的故事看中国新兴基金业
话说三十几年前,二十郎当岁的彼得·林奇刚就任基金经理人不久,那个基金规模很小,摇摇欲坠,可能被撤销或与别的命运同样坎坷的小基金合并。彼时正是美军败走中南半岛,世界经济在能源危机扫荡下奄奄一息的悲惨岁月。
林奇的上司富达先生,隔三差五地走到他身边想给小老弟一些秘诀:"怎么不买些XX股呢?你看,上周涨这么多!"或者:"听说,那个某某,要大干一场,赶快让基金买上些吧!"行情低迷十几年已经让人很不爽了,老板还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实在烦人。
某日,彼得终于开窍了,告诉长官:这几个月搭地铁上下班让我有个心得,车要走了,等下一班就是,不用追赶。有些人珍惜时光,为了两三分钟,跑步赶火车,不信纸有没有赶上,摔倒、被门夹到、脚扭到的机会都比别人高很多,真是不划算啊!反正下班车一会儿就来。接着他又说:股票也不用追,这个涨了,还有没涨该涨的;也有涨了会跌回来的,追股票的下场跟追地铁一样,得不偿失。后来,他的基金真的因为太小而跟另一档合并,经过二十年之后,这个基金成长为全世界管理资产最多的基金,他留下长期稳定的操作纪录,为投资创造的收益至今无人能及。猜到了吧,这个基金就麦哲伦基金。
就算在共同基金最为发达的市场--美国,基金投资人和基金公司的股东对于基金报酬的预期、基金管理独立性的尊重都经过相当长时间学习的过程。国内的基金还在初期发展的阶段,对于投资基金的信心并不坚定。这一点没有速成的方法,惟有耐心地观察及等待,我估计在国内至少还要有一轮多空循环,方可看出高下。在国外,也是经过多个多空循环后,一些坚守基本面分析专业、坚守纪律性操作的基金公司以及基金经理人,以杰出的绩效向投资者证明买基金比自己做股票要好多了。
所谓杰出的绩效包括几个元素,首要的是稳定性,再就是比市场好,一个好的基金在每一次市场上涨时基金净值要能比上一次上涨更上层楼、在每一次下跌时可以比上一次下跌时净值垫高一些。在中国,只要经济发展向上的趋势不改变,资本市场作为经济成长的橱窗,速度或许有快有缓,基金都有长足发展空间。
中国基金业发展所倚赖的资本市场一般被归类为新兴市场,过去国际上对于新兴市场的印象大致可归类为两点:第一是市场波动性较大;第二点则是公司治理结构不佳。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投资新兴市场似乎是风险极高的事情,因此要承受较高的风险溢价。不可否认,这两点的确曾是新兴市场的特征,不过经过近几年的调整与融合,新兴市场本质上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投资入应该修正对于新兴市场的认知。
首先,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资本在国际间移动十分迅速,因此波动性大已不再。是新兴市场的特色。从市场波动值(Volatility)来看,美国纳斯达克指数过去两年的波动值已经比MSCI亚洲新兴市场指数波动值要高,中国A股市场的波动值在今年甚至亚洲邻近市场要小。
其次,在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浪潮下,许多新兴市场逐渐解除原有的限制,对外开放市场,例如台湾最近即废止QFII的制度。事实显示,在国际资金的进驻后,新兴市场的企业管理水平也有迎头赶上的趋势。在台湾地区、新加坡等市场,一些占大盘权值高的蓝筹股,外资持有股权的比例已经过半,就股东结构而言,这些公司已算是国际级的企业,因此在管理上须同步提升至国际级的水平,决策时亦须考虑外资股东的想法。国内的企业在迈向国际舞台的过程中,遇到如股权结构改变、购并的情况时,也必须尊重国外媒体的看法,这也是升级为国际企业所必经的过程。
综合以上两点,投资新兴市场的策略也须加以调整。过去国际投资人习惯将市场按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来划分,但随着新兴市场国际化的脚步,不同国家间的股市渐趋同步,反而是不同产业间的景气周期差异更加明显。因此,以国别作为资产分散的依据,已远不如以不同产业来分散风险的效果。特别是对于新兴市场而言,产业的优势更为明显,例如一向采取价值型投资法的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在其投资组合中就有中国石油这家公司,他并不会因为中国石油来自属于新兴市场的中国大陆就不投资,这个例子亦告诉我们,只要公司治理国际化,且所属产业具备竞争优势,即使公司在新兴市场,投资前景仍被看好。
Ⅷ 买保健品送阿里健康股票5年了还可以报警吗
可以报警,这是个诈骗团伙
一家名为“上海雷邦生物科技”的公司作为主办方,向到场的100多位中老年人推销某海参类保健品,称该产品能增强老年人的免疫力,会上购买还可获赠“阿里健康”港股100股,及该保健产品生产厂家200股原始股。在工作人员对保健品及原始股票的高额投资回报的反复鼓吹下,徐阿姨以每套产品2980元的价格购买了7套,并得到一份红色“股票代持协议”。
受害者购买的保健品是他以100元一份的价格从朋友处购置,然后以120元的价格转销给各级经销商。同时,他还到广告公司私自印制了数份“股票代持协议”,根据他的供述,每份协议书的价格仅4元。然后通过李琳的分销网络,保健品以2980元每份的价格出售给消费者。
截至目前,专案组共抓获“12.2”系列团伙诈骗案犯罪嫌疑人12名,查证涉案金额200万元,目前涉及上海本地受害人损失已悉数被追回,案件仍在进一步侦查中
Ⅸ 麦哲伦基金的现任经理鲍勃
1987年斯坦斯基接手富达成长公司基金,管理2060万美元的基金,主要投资于小型IPO公司。在他接手的9年中,成长公司的基金平均每年的收益率达到16%,并积累了85亿美元的资产。1990年购买思科IPO股票也许是他整个事业生涯中最完美的投资,那时几便士就能买进一股,低廉的股价使其不断盈利。1996年斯坦斯基被分派管理麦哲伦基金,事实证明,这比管理成长型公司基金有着更艰巨的挑战,不光巨大的基金规模束缚着斯坦斯基的管理,他还必须让麦哲伦在富达的方针指引下进行运作。一定程度上,这要归结于他的前任,在1992年中期到1996年中期掌管基金的杰斐·维尼克,他管理麦哲伦基金时随心所欲,无所拘束,后来因为在债券上投了一笔明显失误的赌注后辞职而去,此后,富达便对麦哲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制度约束。
为了从401K(401K计划,也称401K条款,该计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一种由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建立起来的完全基金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投资者那儿拉到更多的新生意,富达对它旗下的许多大基金开始强行加大控制,由彼得·林奇创造出的牛仔式的企业文化似乎不再受人欣赏。基金经理们鼓足干劲去寻求固定的收益,不再为了追求排名表上的名次而承担很大的风险。作为规模最大、地位最重要的富达旗下子基金,麦哲伦必须保持稳步前进。
现在一些麦哲伦投资者已经开始变得坐立不安了。根据一家金融调查公司的数据,在斯坦斯基任期内,麦哲伦基金的净赎回额达203亿美元,甚至在去年投资者们纷纷撤回到平衡型基金的时候净赎回额也达24亿美元。
从1997年起,麦哲伦不再对新的投资者发售,但不断下降的资产回报率让富达损失严重。在2001年3月31日财政年结束的时候,麦哲伦为富达赚了7.1亿美元,去年这个数字下降到3.44亿美元。对于基金持有者和受到麦哲伦基金衰退影响的公司来说,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富达将会作出什么改变吗?对此,斯坦斯基的上司、富达管理和调查部门的负责人阿比·约翰逊表示,斯坦斯基和她都认为基金的规模是合适的,目前他们没有改变其结构的打算。
一些观察者认为,富达或许正在给斯坦斯基和一些大基金的经理更大的回旋余地以承受寻求高回报所产生的风险。对于斯坦斯基,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相当一部分财产已经投入了麦哲伦,他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买进,持有还是抛售?
大致来说,每10个平衡基金的持有者中就有一个投资了麦哲伦基金。新泽西普罗维登斯的退休者赛斯勒夫妇持有麦哲伦基金有20多年了,投资到个人养老帐户(IRA)的8000美元如今已经升值到65000美元。现年73岁的鲍勃·赛斯勒认为,或许现在麦哲伦基金不如彼得·林奇管理时那样好,但也不错了。而罗伊·维茨则认为,是彼得·林奇造就了麦哲伦基金的旗舰地位,如今它的衰退却不能不让人们有些伤感。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对于麦哲伦目前的情况,大致来说,投资者有两种选择:
如果你持有的麦哲伦基金的数量达到征税的程度。如果你是在1997年麦哲伦基金对新的投资者停止发售之前买的基金,所持有的数量已经达到征税程度,要是转移投资的话,你得缴数量巨大的所得税。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把钱继续保留在基金里,同时寻找其他地方的新投资。
如果你持有的麦哲伦基金的数量已经无利可图。如果像超过四分之三的麦哲伦投资者一样,你所持有的基金已经无利可图,那么不需要担心缴税,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应该把所持有的基金转移到其他基金中去。 为了实现规模效应,1976年富达公司把600万美元的麦哲伦基金和另一个1200万美元基金额的患难兄弟埃塞克斯基金合二为一。该基金也是股市萧条的牺牲品,它曾经是一只1亿美元的基金,由于在股市萧条期间表现极其糟糕,唯一的成果就是亏损太厉害,所以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亏损税收减免。
1977年5月,在麦哲伦总裁乔治·沙利文的大力推荐下,加入富达公司10周年的林奇临危受命,接替沙利文出任麦哲伦基金经理,当时他只有33岁。 林奇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的第一个月,主要的事情就是换股,整天忙着把前任基金经理沙利文挑选的股票卖出,取而代之的是他自己欣赏的股票。并且他还要不断地卖股变现用以偿付投资者不断的投资赎回。
1978年3月31日,林奇接管麦哲伦基金已经10个月,麦哲伦基金的年度报告出来了,该报告显示,在过去的12个月里基金增值了20%,而同期道·琼斯平均指数却下降了17.6%,标准普尔指数下降了9.4%。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是归功于林奇所选择的新股。他的投资策略是减少汽车、航空、铁路、公用事业、化工、电子以及能源行业的持股比率,增加金融机构、广播、娱乐、保险、消费品等行业的持股比例。这一策略使他买了不到50种股票,价值却高达2000万美元。事实上,他从来没有全面的战略,他挑选股票完全是经验主义方法,依靠的是自己的调查方法和直觉判断力。
由于麦哲伦基金是一家资本增值基金,因此林奇可以不受限制地买任何证券—从各种类型的国内股票到国外股票,甚至债券,这给了他充分发挥潜能的余地,他可以不受增长型基金经理那种行事方式的限制。 1978年1月,林奇告诉他的投资者:“麦哲伦基金的投资组合大部分由三大类公司组成,特殊情况公司、价值被低估的周期性公司以及中小成长型公司。”
1979年,标准普尔指数上涨了18.44%,而麦哲伦基金表现尤为突出,资产升值了51%。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麦哲伦基金再现上一年的辉煌,麦哲伦基金的股东们享受到了69.9%的收益增长率,而同期的标准普尔指数只上升了32%。 1981年麦哲伦基金与塞拉姆基金合并后,麦哲伦资产为1亿美元,到1982 年底变成了4.5亿美元。1983年4月,麦哲伦基金的资产达到10亿美元,这是麦哲伦基金的一个里程碑。
继1983年及1984年麦哲伦基金每年吸收10亿美元资金之后,1985年麦哲伦又吸收了17亿美元。这时麦哲伦基金的净资产等于哥斯达黎加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为了吸引这些资金,林奇保持不断的进攻性,重估投资组合,找寻新的持股或增加已有持股。
1986年2月,麦哲伦基金资产突破50亿美元大关,当年增值23.8%,1987年上半年增值39%,并于1987年5月成为资产达100亿美元的基金,资产规模已经相当于瑞典国民生产总值。 然而在1987年9月11日到10月31日的股市大崩盘中,美元疲软、高通胀、国会关于减税的辩论,以及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银根紧缩,导致股票市场大幅下跌,麦哲伦基金的损失相当惨重。
但在1987年结束时,麦哲伦基金仍有1%的收益,这使得麦哲伦基金连续10年超过共同基金的平均水平,并且麦哲伦基金在反弹时再次超过市场水平。股灾使麦哲伦基金的总资产从1987年8月份的110亿美元变成了10月份的72亿美元,损失相当于哥斯达黎加的国民生产总值。
市场回稳后,福特股票是麦哲伦基金最大比例的持股,其次是美国联邦国民抵押协会和默克公司,再次是克莱斯勒和数字设备公司股票。
1987年股灾之后,真正的赢家是增长型股票,而不是周期性股票。幸运的是,林奇能够及时把资金从汽车股票转移到运转良好、收支平衡的公司中,如莫里斯、柯达、默克等。
1988年,麦哲伦基金的收益率为22.4%,1989年为34.6%,1990年林奇退休时再次超过市场平均收益水平,林奇离开的时候,麦哲伦资产达到140亿美元,其中14亿为现金。在林奇13年的职业生涯中,保持了超过基金平均水平的记录,年均收益率达29%,使业界极为震惊。
但是如今这些已经成为历史。自从1996年6月鲍勃·斯坦斯基接管麦哲伦以来,麦哲伦基金每年的平均收益率只有7.8%,根据Morningstar的统计数据,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每年的平均收益率是8.9%,高于麦哲伦。去年麦哲伦基金比标准普尔落后4个百分点,虽说这也并不是很严重,却有负投资者们对它的期望。
从林奇1990年离任到现在,麦哲伦只是一直依靠自身显赫的声望来维持惨淡的经营。过去十年的收益积累了200多亿的资产,所以虽然经营不怎么样,却依然在美国15只平衡型基金中列第14位。
鲍勃·斯坦斯基在接受《钱》杂志采访时曾很潇洒地说,他仍然相信自己能战胜市场,他的目标没有变,和《钱》杂志两年前采访他时所说的一样:每年超过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3到5个百分点,同时,他也承认自己过去一两年中业绩并不怎么好。
其实,过去一两年中斯坦斯基的失误还是很明显的,由于担心科技股定价过高,收入不会像预计的那么好,所以他一直在科技股投资上有所保留。2003年末,麦哲伦基金中科技股占总资产的15%,相当于标准普尔500的18%的科技股比例。而斯坦斯基只买了一些大公司(比如英特尔和思科)的少量股票,这些股票在2003年大部分时间内跑赢了大势。更糟的是,斯坦斯基在一些大的医药公司(比如2003年股价下跌14%的默克公司)上大举投资,以致一些保持盈利的投资,包括投资在花旗集团、泰科、摩根斯坦利和百思买上的,都不能弥补他的损失。
斯坦斯基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麦哲伦基金最近处于弱势的原因,但不能解释麦哲伦相当长时期内的萎靡不振。自从1990年以来,在三个不同基金经理的管理下,麦哲伦基金基本上跟随着标准普尔500指数走势,每当基金经理更替,主动式的投资风格也给予投资者不亚于指数走势的回报,这自然提升了基金的规模,但也不可避免地加大了问题的严重程度。1990年彼得·林奇离任的时候,麦哲伦基金有140亿美元的资产,1999年泡沫高峰期,该基金旗下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
如今,麦哲伦基金的规模甚至减少到680亿美元,不只落后于先锋500指数,而且落后于两只美国基金,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拥有巨额的资金,如果斯坦斯基把1000万美元投资一只有前途的小股票,那无论这只股票怎么样,基本上都不会影响到基金整体的盈利。但斯坦斯基集中投资了一些巨型公司,平均算来,他向挑选出的每家公司投资了2.9亿美元,最多的超过20亿美元,结果他的资金都被大公司所套牢。他拥有最多的股票包括花旗集团、美国国际集团、维亚康姆、通用、微软等蓝筹巨头。 斯坦斯基认为,巨大的基金规模决定了他应该主要购买相匹配的标准普尔200(标准普尔500中最大的两百家公司)中的公司股票,也就是说,基金的规模要和所要购买股票的公司规模相适应。
林奇却不同,他往往会买一些亲自调研之后确信会升值的品种,像小型的、前景模糊的公司的以及外国股票和债券等,这些都有助于他的基金获得比较好的收益。正如他所说过的,不要担心错过所谓的最佳投资时机,因为真正的好机会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尽管外界长期评论说,麦哲伦不过是只指数型基金,但斯坦斯基包括富达都表示否认,比如,富达指出,去年底麦哲伦持有的233只股票中只有175只选择了标准普尔500,标准普尔500中另外325家公司不在基金的投资范围内。不过自从1990年以来,麦哲伦基金的走势几乎与标准普尔500指数相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