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行业 » 美国新兴市场流动性的股票趋势
扩展阅读
设计总院股票历史股价 2023-08-31 22:08:17
股票开通otc有风险吗 2023-08-31 22:03:12
短线买股票一天最好时间 2023-08-31 22:02:59

美国新兴市场流动性的股票趋势

发布时间: 2022-04-22 09:47:07

⑴ 标普道琼斯纳入a股意味着什么

标普道琼斯纳入A股会给被纳入股票带来一定的增量资金,适合潜伏。货币政策保持市场一定的流动性,都有助于宏观经济增长动力的改善,带动股市的上涨。因此,在纳入标普道琼斯后,有助于9月金色行情的出现。

⑵ 美联储加息对新兴市场的叠加效应

北京时间2016年12月15日凌晨,美联储2016年12月会议如期加息25个基点,为一年来首次加息、十年来第二次加息。美联储称通胀预期显着提升,劳动力市场改善,预计2017年加息三次,比2016年9月会议时预计的两次要多。
加息靴子终于落地。加息原因很直白:考虑到实际和预期的劳动力市场、通胀状况,因此作出加息决策。这意味着美联储认为劳动力市场接近充分就业。2016年11月非农报告显示,美国失业率跌至4.6%,创九年新低。当然,最重要的指标还是美国经济凯歌高奏。2016年年中以来,经济活动以温和速度扩张。消费者支出小幅上升。正如耶伦讲话所言,通过加息,FOMC承认了美国经济取得的大进展。经济正向着美联储的通胀/就业双重目标迈进。她说:“我们加息的决定应该被看作是对经济取得进展的肯定,也是我们对未来经济将继续前景的预测。这是对经济投的信心票。”
美联储在美国大选尘埃落定后果断加息,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通胀压力加大,让美联储十分担忧。美国通胀朝着2%目标前进。美联储更加担忧特朗普上台后将加大财政支出力度,从而使得通胀急剧攀升。这次加息稍稍鹰派一点就是针对财政支出可能放水,从货币政策上的预调。
美联储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那就是趁着经济指标向好之机,实施加息,使得利率恢复到正常状态,以便给未来经济发展波动时预留货币政策调整空间。
美联储加息立即引起全球市场剧烈波动。美股遭弃,闻讯道琼斯指数下跌近120点。美元大涨,美元指数收复声明发布前的跌幅,盘中一度上涨128点或约1.2%,刷新2003年1月份以来高位至102.35。美债重挫,对美联储政策最为敏感的2年期美债收益率涨至1.267%,创2008年1月11日以来最高水平。5年期美债收益率涨12.1个基点至2.033%,升至2011年五月以来最高点。美国10年期基准国债收益率涨8.3个基点,报2.562%。
中国A股在加息当日开盘沪指低开16点,亚太股市普遍下挫。
纵观美国历次进入加息通道都将引发全球市场剧烈动荡。道理很简单,逻辑是这样的:美联储进入加息通道以前,实施的是过度宽松的美元政策,利率超低位运行,通过公开市场大举购债放水美元。而这些美元,由于美国长期的贸易逆差,以及资本项下的逆差,都流向了全球其它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推高了这些国家资产价格,外汇储备等。而当美国收紧货币政策,就像现在美联储开始加息或者进入加息通道后,美元将从新兴市场国家开始反向流出,流回美国本土。这种流回如果过猛烈,必将刺破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中国在美元流入时催生的泡沫。泡沫一旦被美联储加息刺破,或引发经济金融危机,甚至管制体制下的外汇体制崩盘。
美联储加息带来的新兴市场国家等区域里的资本大幅度流出,必将造成其境内流动性瞬间紧缺,造成股市、楼市、期市、贵金属市场、大宗商品市场流动性吃紧。是这些市场的大利空是毋庸置疑的。
最可怕的是美联储明年加息三次,何止明年呢?美联储预计未来前景光明,因此会继续加息。官员们预计2017年底时联邦基金利率中值升至1.4%,2018年底时到2.1%,2019年底时到2.9%。这意味着美联储预计未来三年,每年都会加息三次。这种市场预期是最可怕的。将会导致其它国家市场流动性大失血。甚至耗干各国的外汇储备。就是中国拥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真要按照美联储每年加息三次的情况,也耗不了几年的。试想,目前一年平均外储下降7000亿美元,3万亿美元也就三四年就耗干了。其它国家更不用说了。
美联储明年加息三次的可能性极大。一个最大因素就是特朗普上台后将实施超级宽松的财政政策,或导致美国通胀急剧攀升。因为特朗普实行的以美国为中心的治国理念,财政支付投放市场的美元或全部滞留在美国境内,直接冲击物价。耶伦曾多次表示对此的担心,也曾表示要劝说特朗普慎重。不过,现在看来,特朗普一意孤行的概率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只有通过多次加息来防止财政大放水导致的通胀。
如果美联储2017年加息3次,并且继续加息下去,那么类似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极有可能卷土重来。可以说,新兴市场地区爆发局部金融危机的距离越来越近了。这是经济周期决定的,这或是不可避免的。
资本外流导致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失血,或是中国等制造业大国面临的最大问题。目前,在“曹德旺赴美办厂效应”下,中国不少企业正在磨刀霍霍赴美办工厂、开公司,未来不仅是外资资本回流美国,而且中国企业资本都将流向美国。这将使得中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空壳化程度越来越大。怎么办?
新兴市场国家一定要有足够的政策储备。要有防止资本外流对市场冲击的应对之策。通过货币政策保持市场足够流动性。中国的回旋余地较大,因为外汇储备多,外汇占款基数大。但是,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仅仅是数量措施而已,是治标不治本的。正如前述所言,储备再多也经受不住流出量大而持久冲击。
关键还在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实现外汇体制市场化包括汇率市场化、资本自由流动。这样才能真正打破汇率贬值、资本流出、外储下降的预期。只要预期稳定,将会稳住外储,稳住资本,稳住人民币汇率。当然,在万不得已情况下,可以动用外储干预汇率或对国企等资本外流予以限制,不过这是下下策。
根本性措施是发展夯实实体经济,加快创新步伐,大力发展新经济。这是应对美国进入加息通道后对中国外储、制造业以及资本市场、资产市场等冲击的治本之策!

⑶ 求解析美国QE与各金融分类的关系

简单来说,QE就是增发美元。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增发美元会导致美元不值钱了。所以人民币升值、大宗商品上涨。因为增发美元,所以美国国内货币充裕,银行竞相降低利率,争抢客户,导致美国利率下降。利率下降,会导致债券价格上升,这是因为债券使用QE前的较高利率,可以带来更多收益。美国国内货币充裕,导致美国股市上涨等。
退出QE就是这些都反过来。

资料可以借鉴下面:不过我感觉太麻烦了,自己都懒得看啊!
影响与效果分析
2012年09月27日 11:05 来源: FT中文网 【字体:大 中 小】

2、影响与效果分析

美国是全球最大经济体,又是主要国际发行国,QE3是可能对美国和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政策举措。然而,一项经济政策发挥作用,需要凭借具体有效传导机制并遵循内在经济规律,功能效果又不完全取决于政策制定者的主观目标和意图。对QE3影响和效果,需结合经济学理论常识与美国和全球经济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和推测。一般而言,量化宽松政策试图通过增加流动性达到政策目标。我们首先简略说明量宽政策一般机制和流动性概念,然后从美国国内和外部两个方面推测和分析其作用。

2-1、QE作用机制与流动性概念

QE基本内涵,指中央银行超越通常利用利率价格和公开市场操作实现调节银根松紧状态的手段界限,通过入市购买机构金融资产直接改变市场流动性状态。第一次量宽QE1发生在金融危机形势严峻背景下,通过剥离大型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坏账,使得美国金融系统规避全面重组甚至崩溃的前景。但是QE2与最新QE3不再是紧急救助,而是要由此实现降低失业率和提振经济目标。现行量宽政策工具目标是增加流动性,实质目标则是保增长和促就业。

按照BIS专题报告定义,流动性指“融资容易程度(ease of financing)”,或是“特定资产转换为一般支付手段的容易程度”。流动性可分为两个基本部分。一是官方流动性(official liquidity),主要通过央行调整自身资产负债表创造基础货币行为实现,各类公开市场操作具有改变官方流动性含义。外汇储备、SDR则提供官方在国际收支场合流动性,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国内流动性可直接可转换为国际流动性。二是民间流动性 (private liquidity),私人金融机构和企业通过参与广义货币创造过程成为流动性组成部分。私人机构的杠杆化与去杠杆化意愿和行为直接决定私人流动性的创造和减少。

上述简略定义讨论对分析QE3具有认识意义。与现代银行系统中三个基本角色互动创造广义货币的机理相类似,流动性状态取决于官方政策与其他市场主体预期和行为的交互作用。给定市场一般状态,央行主动扩张资产负债表行动无疑会扩大社会流动性。另一方面,给定央行相关政策立场,私营部门对未来风险和赢利预期判断及其决定的杠杆化程度选择,以及决定私营部门状态的经济基本面条件,也会对官方流动性政策立场的效果产生制约和影响。另外,与普通国家不同,美国作为主要国际货币国,国内流动性状态容易通过各种套利交易影响全球经济。

2-2、QE3对美国经济作用有限

美联储QE3或欧央行OMT直接效果是增加美欧官方流动性,具体而言是增加基础货币。下图报告主要货币发行国流动性概况,显示这些国家基础货币近年发生几次较大幅度飙升,都与美联储、欧央行数量宽松政策影响具有明显联系。新一轮QE3将在未来以每月购进400亿美元MBS速率操作,每年预期对基础货币度量的流动性带来约五千亿美元扩张效应。

上图还显示,广义货币衡量作为与总需求及宏观经济整体态势具有更直接联系的流动性指标,近年增速没有基础货币快,二者增长时态也不尽吻合。主要受私营部门响应度变异因素影响,总体上广义货币并未发生与基础货币成比例扩张情况。原因在于美国企业部门担忧美国经济深层结构问题,加上缺乏大范围有较好盈利机会的投资增长点,贷款意愿和贷款能力都受到较多制约,表现为货币乘数统计值的大幅跌落和广义货币流动性扩张相对乏力。

上述观察提示评价包括QE3在内的货币政策的一条基本准则:良好经济增长不能缺少良好货币供应支持,然而一味大手松货币并不是解决经济增长面临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美国危机后宏观政策实践显示,储备货币外生扩张并不能导致广义货币扩张同步增长,政策能够调控的流动性部分并不能改变广义流动性内生性。新一轮QE3可能仍然会面临上述困境,指望其很快提振经济愿望可能再次落空。

具体而言,QE3的操作对象是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美联储希望短期内对住房市场产生积极影响。QE3确能在短期内使住房抵押贷款担保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得到改善,考虑去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企稳迹象,QE3对推动房地产逐步走出低谷或有积极作用。然而美国房地产多年低迷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危机环境下人们信心不足和需求疲软,量宽政策虽能改善房地产企业融资条件和赢利状态,然而未必能扭转市场需求低迷状态。

能否显着助推就业回升也有待商榷。危机以来美国持续实行零利率宽松货币政策和两轮量化宽松政策,但目前失业率依然在8%之上。从二战以来至本次危机之间美国十次危机复苏进程中平均失业率比较来看,本次失业率明显高于历次危机复苏均值水平,反映美国经济面临的是结构性难题而非典型的周期性问题。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商业银行现金储备大幅上升但信贷却未见显着增长,这一事实显示美国根本问题并不在缺乏流动性,而是需要通过艰苦改革调整适应当代全新开放环境。QE3更多显示美联储“总要干点什么”的急迫心态,也表达美国大选前诉诸于宏观刺激政策满足选民的心理意向。

2-3、外部影响及其与外部环境关系

美国是全球最大经济体和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显然会对全球经济发生溢出效应。对此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如果QE3对美国经济产生某种刺激作用,客观上对全球经济短期增长具有利好效应。由于上面讨论的原因,我们认为这方面积极效果会比较微弱甚至不够显着。二是美元流动性增加而美国实体经济难以充分吸收背景下,通过各种套利交易渠道美元会流出美国,对全球经济产生多方面扰动性影响。

一是助推实物资产价格。对资本市场影响最为直接和快捷。QE3政策公布后,欧美股市很快做出反应。道琼斯和标普500指数当天收盘均上涨近1.6%。欧洲股市在周五开盘大幅上涨,开盘时欧洲Stoxx50指数涨1.92%,法国CAC40指数涨1.74%,德国DAX指数涨1.54%,西班牙IBEX35指数涨2.29%。另外还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对能源、矿物、谷物等大宗商品价格产生助推作用。尽管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因素很多,但美元作为大宗商品重要的结算货币,其货币供给波动也就构成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结合相关数据观察,美元指数与布伦特、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数据呈现明显的负向关系,例如1985年5月至2011年5月间原油价格指数与美元指数负相关系数高达-0.71。其潜在含义是影响美元指数的经济政策就可能对大宗商品产生溢出效应。前两次量化宽松操作推动美元指数走软和大宗商品价格走高,QE3预期也会具有类似影响。

二是加剧投机性资本跨境流动并产生扰动作用。IMF2007年《世界经济展望》中报告全球流动性指标,利用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和加拿大五个经济体以美元标价基础货币之和作为观察指标并测算其变化量。数据显示,5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流动性指标提前1年指标值与流向新兴市场的资金之间呈现明显的相似趋势,预示美国在内的五个发达国家的货币缩放将引发新兴市场的资金跨境流动规模扩大。对这方面负面影响在国际社会早有质疑之声。QE3预期会继续产生这类作用。

也需要指出,美国量宽政策外部影响大小,相当程度上也取决于全球经济环境和资金流入国宏观经济环境特点。例如流入国宏观经济失衡和资产泡沫因素明显的环境,会对外部热钱流入产生在更大程度诱致作用并加剧国内宏观经济波动。另外如果某国实际汇率低估失衡和外资流入压力明显存在的背景下,外部流动性过剩会导致更大资金流入压力。在全球经济高速扩张和大宗商品真实需求较快增长时,美元扩张对大宗商品价格助推作用更为明显。目前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与2007-2006年危机前情况明显不同,QE3政策影响也会显着不同。

3、对中国影响与对策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增速回落的调整阶段。一方面宏观政策稳增长目标紧迫性增大,另一方面经济调整必要性凸显。在这一环境下,我们认为QE3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利有弊,但总体看弊大于利。我们应采取适当应对政策兴利除弊,并在这一过程中认识长期规律,掌握全球开放宏观经济协调领域的认识制高点和战略主动性。
客观有利影响主要表现为短期外需利好效应。QE3作为超常刺激政策,经多轮实施后边际效果虽然会趋于递减。然而就其在有限程度短期具有提振美国经济增长效果而言,有利于中国稳定出口增长和实现今年10%出口增长目标,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实现稳增长目标。另外,QE3带来的全球流动性扩张效应,有助于抑制一段时期投机性资金流出和人民币贬值预期。
然而更应重视这类政策对中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多方面不利影响。QE3扩大全球流动性,已对国际大宗商品产生涨价效应,并对中国经济带来多方面不利影响。一是中国作为原料和能源进口大国,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中国进口价格提升和贸易条件恶化。我们早先专题研究指出,近年贸易条件年度变动可能导致相当于2-3个百分点GDP福利变动。二是进口价格因为国际货币发行国货币扩张上涨,加剧输入性通胀压力。三是全球通胀即便是有限增长,也会对中国主要以外汇储备配置的巨额债权带来稀释和贬值效应。
中国目前宏观政策困难之一在于,在稳增长同时如何保证早先调整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目标能够平顺实现。QE3之类政策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动,将助推中国国内资产价格拐点提前到来,或者使可能已经发生的转变力度更大,这都会对中国宏观政策操作带来额外困难。
从总需求管理与结构调整改革关系来看,中国经过十余年总体前所未有高速增长后,客观上面临对景气增长阶段累积矛盾和失衡因素加以清理和调整,并大力推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和挑战。近来经济减速的宏观环境客观上提供趁势调整与力推改革的时机。QE3之类外部环境变动因素,可能带来进一步推延中国政策调整与改革日程的风险。
中国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应对方针和政策。第一,总体上对QE3持保留和质疑态度。不采取类似跟进刺激政策。密切关注形势发展,慎用刺激政策工具,为应对未来不确定形势预留政策空间。第二,继续实施目前温和积极宏观政策,通过货币、财政、产业政策适时微调创造有利于经济企稳和增速回升的内生性力量。有理由相信,在三季度宏观经济触底后,市场内在驱动力和宏观政策作用应能使经济在今年底或明年初企稳和增速回升。即便经济增长出现超出预料的下行压力,中国仍有能力应对调整。第三,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同时,需重视外部环境变化给国际收支带来的影响,必要时仍需短期强化资本管制措施以控制外部资本投机性过度波动的不利影响。第四,趁势调整、力推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架构,并为新一轮高质量、自主性、可持续增长景气到来创造条件。
最后需要指出,QE3虽然短期效果利弊互见,但是从长期和根本看,无论对美国还是全球经济都不是一个良好政策。根本原因在于,这类政策不符合经济发展基本规律,不符合现代经济学基本原理,也不符合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的基本实践和经验。从这一高度看空这类政策作用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清楚认识世界经济体系原有中心国家的深刻经济困境,另一方面启发我们认识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利益与全球经济根本利益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反思和厘清中国经济发展基本方针立场,并由此培育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在国际财经协调场合的建设性话语权与影响力。

⑷ 美国的股市,为什么能够形成一个大的牛市呢

美股长牛的本质是科技文明的发展,美股牛市主要由科技股推动而成,科技板块为标普500的涨幅贡献了22%的力量,仅苹果一家公司就贡献了4.1%。这轮牛市里表现最好的10家公司里大多数是科技公司。在过去的一百年历史中,美国物价基本稳定,GD增长基本稳定,也几乎没有大的战争,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证券业的监管制度。这些稳定的大环境都是美股长牛的基础。

美国是一个促进消费的市场,国民的消费欲望越强,消费质量越高,那么美国的经济就会越好。甚至美国通过降低物价来促进消费。在这样的趋势下,银行更愿意让民众进行贷款,提前消费。于是就造就了其经济的良性循环模式:通过刺激消费,提升企业营收,经济和企业数据向好,上市公司利润增加,推动股价攀升,股市长牛得以保持,股市大涨给予了美国投资者更多的财富,有了财富人们就更愿意去消费,进而形成优质的循环。

⑸ 美国股市有那些特点

你好,美股,即美国股市。美国股票市场是规模最大、最开放的市场,各种制度完善,上市的公司基本上涵盖了美国乃至国际上全部着名、知名品牌的产品公司和企业。目前主要由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三大股指构成。
美股有如下特点:
1.由机构投资者主宰,散户日均成交量仅占总体成交量11%;
2.美股采用T+0交易机制。当日可以自由买卖;
3.美股不设涨跌停板,10分钟之内涨跌幅超过10%,则停盘5分钟,5分钟后可以继续涨或者跌;
4.美股有做市商,电子化交易,实际交易中充斥着大量的电子单;
5.美股可以做空。当日股票跌幅达到10%,当日及次日,股票不能直接做空,只能把单子挂在上面等待被动成交。
【交易市场】美股有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证券市场、美国证券交易所、柜台交易市场等交易市场。

⑹ 美国加息对周期股的影响

通常来说,美联储加息利空股市。首先,美联储加息意味着融资成本增高,对美国股市的直接影响就是流动性降低,从而导致股价下跌。其次,美联储加息将使美元相对走强,美元资产更为昂贵,这样便会造成新兴市场经济体美元资产回流,同样也会导致股价下跌,股市下挫。从以上方面来看,美联储加息通常会导致股价下跌,这样就表现为利空股市,但是在加息进程的不同阶段,美联储加息对股市的影响也会有不同,在认识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利空影响的预期和现实问题。股票往往被称为经济“晴雨表”,和宏观经济走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小范围中,股价走势往往又和经济并不完全同步。因为股价反映的是人们对股价未来走势的预期,所以有时候很多利空因素已经涵盖于当前股价之间。就好比美联储要加息,市场上早已有这方面的预期,加息的利空影响已经反映在现在的股价中,所以即使宣布了加息,股价还可能因为利空出尽而逆势上涨。如果加息的幅度比人们先前的预期还小,往往也会提振股价。

其次,在加息的不同阶段,影响也不一样。导致美联储加息的原因,基本上是通货膨胀较为严重并且就业率还不错,而与这一状况相伴而生的往往是股市大涨。为了抑制过剩的市场流动性,美联储就会采取加息这个手段,否则完全也就完全没有必要金进行操作了。所以,从前几轮加息周期效果来看,在美联储加息的前半程,股市利空作用并不大,只有到了后期的时候,市场流动性遭到严重遏制,货币供应紧张的时候,利空股市的效果才完全体现。

还有,美联储加息对不同国家股市的影响也不一样。美联储加息对美股产生直接作用,影响也较大;其次是美元化国家或者和美元密切相关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美联储加息将导致美元指数上涨,特别是美元化程度较高的拉美国家,将面临严重的美元资产回流问题,股市利空影响相对较大。而对于那些本币表现坚挺,宏观经济基本面向好的国家股市,美联储加息的利空影响就比较小。

⑺ 全球股市动荡 套利资金去哪儿了

近日全球市场普遍崩盘,不论是新兴市场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均大幅下跌,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多国货币均创数年新低,1997年新兴市场危机会否重现论调再度盛行,全球资产避险情绪显着升温。
与此同时,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hicago Board Options Exchange,CBOE)的波动率指数(Volatility Index,VIX)最高达到53.29,创自2011年以来新高。

该指数亦称之为“恐惧指数”,是衡量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 Index)期权的隐含波动率。每日计算,代表市场对未来30天的市场波动率的预期。
二、套利资金重塑新版图

1。探秘当下资金流向迷团
全球资产大动荡的背后,无疑是套利资金的流向发生了变化,小编试图寻找它们流动的迹象,以解开当下资金去向谜团。
数据显示,在截至今年7月底的过去13个月里,19个最大的新兴巿场经济体资本流出总量达9402亿美元,几乎相当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三个季度4800亿美元流出总量的近一倍。
以中国为例,数据显示,2015年6月份中国实现贸易顺差465.3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45.8亿美元,估计当月热钱便净流出173.05亿美元。
不禁产生疑问,资金都流向哪儿了?

瑞士宝盛银行亚洲区研究部主管马修斯表示,新兴市场确实面临严峻的资本外流问题,但这并不代表资金都回流美国或者欧洲等发达国家,而是从全球股市和风险资产撤出来,流向国债、黄金和现金的大趋势。
资金流向监测机构EPFR最新数据显示,8月21日当周,追踪国债和公债的基金出现25亿美元资金流入。此类基金已连续第7周出现资金流入,为2012年11月以来资金持续流入的最长时间。
与此同时,货币市场基金资金流入规模达82亿美元,为2014年11月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资金流入。而黄金等贵金属类基金也连续两周吸引了1800万美元资金流入。
2。原先两大投资逻辑被打破
通过对各大研报的研究发现,导致近期全球资本市场大动荡的原因便是此前全球套利资金的两大投资逻辑被打破,新的投资版图诞生。
(1)套利资金从美国外流的阶段(2009年至2011年上半年)
国际投资者头寸的证券投资显示,这一阶段,套利资金从美国流出,全球很大部分的套利资金流向欧洲。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美国同样进行了大量的直接投资,中国则是一个重要的直接投资目的地。背后是美国QE投放了大量流动性。
在这一阶段,除了美国自身受益于QE以外,大量资金“水往低处流”,通过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形式流向全球,一个结果就是美国企业在此阶段明显积累了海外资产。
2。资金流回美国阶段(2011年三季度至2014年底)
但从2011年第三季度开始,巨大的套利资金开始涌入美国证券投资。这背后是欧日大放水,在边际上使得美国成为“流动性洼地”。在这一阶段,虽然中国等新兴市场仍然是直接投资净流入,但规模却较上一阶段明显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人民币贬值以来,上述两大投资逻辑均被打破,也蕴含了近期全球金融市场的大波动。由于第一阶段美国企业在中国有大量直接投资,人民币汇率贬值后,导致美企营收缩水,带来美股下跌;而第二阶段从欧日流入美国的资金,在美股下跌后流回欧日,两大逻辑被打破,或预示着美股可能继续下跌。
三、套利资金流向动因——暴风眼中的美联储
对于引发上述套利资金流动的主要原因,曾有外媒称主要是中国的人民币贬值,但新华社发布“国际时评”评论文章称,最近全球资本市场大幅调整的重要根源在于,美联储迫近启动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加息。
1。加息引发流动性危机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曾指出,2017年左右,全球流动性的提供会呈现断崖式下跌,正是基于这一分析,全球市场才会在美国加息临近时处于动荡之中。
“美国要退出、欧央行和日央行预计在2017年退出,英格兰银行逐渐退出,四大主权货币央行组成的中央银行都在选择退出,而世界经济还有一定的通缩压力,谁来提供流动性?”他称。
对于最新加息时点,摩根大通在8月底的杰克逊霍尔年会上的讲话显示,认为美联储(FED)在9月会议开启加息的几率高于任何其他会议。尽管他们认为美联储9月加息几率少于50%,但预计在35-40%之间。
2。量化宽松(QE)政策被怀疑
为挽美国经济于崩塌边缘,刺激投资和消费者信心,美联储在过去五年中通过三轮QE政策为市场注入了四万亿美元的流动性。
市场人士指出,引发近期全球市场动荡的背后主因是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各国、特别是美国出台的量化宽松政策。该政策推动全球资产均出现大幅度的上涨,暴涨背后必然是泡沫的不断积累,一旦美联储又开始退出QE政策,导致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市场的反复恐慌、严重震荡。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货币快速贬值现象,通货膨胀也越来越高。
四、个人未来如何配置资产
1。明确未来资产配置逻辑
多位市场人士告诉小编,未来一段时间全球市场震荡或将延续,立足当前资产配置的同时,也有必要对未来进行规划。
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认为,未来三年,全球主要有四大趋势,即第一,全球将出现滞胀,通胀将在未来三年缓慢上行;第二,中国和美国都会出现第三库存周期,其时间点大致在2016年中期开始;第三,2017年中期之后,本轮中周期将结束,以周期理论来看,这个周期的结束需要解决货币过度宽松问题,资产价格的崩溃会在某些国家和领域发生;第四,美元牛市将延续至2017年。从这些情况看,未来三年资产配置与过去六年有着不同的逻辑。
据此,投资逻辑来啦,在过去六年,个人资产配置的核心是宽松,而在未来三年,个人资产配置的核心便是全球经济增长疲软,所以,未来三年,大类资产的系统性机会不如过去六年,可能更多地表现为结构性特征。债市应该不是配置的重点,在股市中也更多存在的是结构性的机会。商品可能存在一个三年的底部回升期,但其力度也是有限的。
2. “美林投资时钟理论”武装大脑
小编这里给小伙伴们介绍一种投资模型,尽管时代在更新,更多的因素将被考虑,但这一模型也相当具体参考意义。
美林“投资时钟”理论是一种将“资产”、“行业轮动”、“债券收益率曲线”以及“经济周期四个阶段”联系起来的方法,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指导投资周期的工具。为验证投资时钟理论,美林采用1973年至2004年间三十年的美国经济和各资产类回报的历史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美林投资时钟准确地描述了美国经济周期和资产配置轮动的准确性。
美林投资时钟理论按照经济增长与通胀的不同搭配,将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经济上行,通胀下行”构成复苏阶段(债券和现金具备明显超额收益);“经济上行,通胀上行”构成过热阶段(股票的配置价值相对较强,而商品则将明显走牛);“经济下行,通胀上行”构成滞胀阶段(持有现金最明智);“经济下行,通胀下行”构成衰退阶段(债券表现最突出、股票的吸引力逐步增强)
不过,外汇市场则是“美林钟”固有盲区,因而在未来投资选择上,也不可避险的要包含美元汇率的走势,特别是大宗商品与美元联系相当紧密。例如,因为未来美元预期将持续走强,所以要选避险资产的时候,即使配置了大量的黄金,也会给小伙伴们带来损失哦!

⑻ 美国股票市场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

美国股市近五十年来主流投资理念的演变:价值型投资和成长型投资的周期循环投资理念的发源地来自于最具活力、最具创新精神、最发达的美国证券市场。虽然美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的规范化、快速发展时期主要是在1933-1934年的证券法出台之后。战后推出的养老金制度更是有力地推动了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和大大改变了股市的资金供需结构,五十年代的经济持续增长和股市投资的财富效应,一起推动着股市指数的不断攀升。以后的各个年代更是各种新思维、新现象的诞生年代,股票市场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作为影响力最大的机构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尤其是开放式基金的发展,对于推动理性投资理念的普及和创新,通过引导市场、引导资金的流向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增长,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演进,各种新的投资理念从发源地的里圈向外围扩散,在传播到外围股票市场(欧洲、日本、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等)的过程中,必然会结合不同的市场特殊情况与其它投资理念不断发生碰撞,诞生出新的投资模式。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更是加快了发源地的新投资理念在全球传播的速度。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基本分析学派已成为华尔街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股市的主流,它发展出的两个主要分支是内在价值型(Valuestock)投资和成长型(Growthstock)投资。前者认为,投资者投资股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每年收取现金(股息)红利,股票内在价值是未来现金流(投资者收到的现金红利)的贴现。成长型的投资者购买股票的目的主要是获得价格差而非现金红利,其前提是假设以往主营收入与利润增长良好的公司将来也会继续良好的增长势头。历史经验表明,在经历过度热情追高成长型股票导致最终幻想破灭之后,必然又会走回到稳健的价值型投资的老路上,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投资理念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循环规律。同不同年代的产业发展周期一致,处在高增长期行业的高增长速度的热门股在股票市场历史上各时期比比皆是,如19世纪的铁路股、20世纪早期的钢铁股和汽车股、50年代的铝工业股、60年代的电子股和塑料股、70年代的石油股、80年代的生物制药股和房地产股、9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和网络股等等,各领风骚,概念股是成长型投资的必然产物和升华。战后繁荣的五十年代:由于刚经历了1929-1933年的大崩溃,在20世纪30、40年代,小规模的个人股票投资被认为是危险的举动,个人投资购买股票不多,个人持有普通股热是从50、60年代开始的,主要是因为当时(尤其是50年代末期)人们很难相信会再次出现大萧条和股崩、蓝筹股比债券表现好以及担心通货膨胀侵蚀个人的钱财。1958年,玻璃纤维船股票是当时市场上的抢手货,它具有完全替代木船的许多优势,迎合美国50年代的休闲主题。后来的互联网股票同此时期的玻璃纤维船股票热非常类似。“电子狂潮”和腾飞的六十年代:其鲜明特征是后缀有“trons”的公司名称的流行,是增长股票和新股的狂潮期。在很大程度上,电子工业股热与当时的美苏两国太空军备竞赛有关。成长股是预期有高收益、高增长率的股票,特别是那些与高新技术相联系的公司股票,如一些生产半导体、速调管、光学扫描器以及其它先进仪器、仪表装置的公司,这些行业因投资者对其产品强大市场前景的憧憬而股价飞涨。从六十年代开始,多年以来传统行业的5-10倍市盈率规则被50-1000倍取代。1961年,数据控制公司的市盈率达200多倍,而增长稳健的IBM和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市盈率也达80多倍。在此时期,以市盈率倍数为核心、注重未来现金流预测的稳固基础理论让位于注重投资者心理因素、“高买高卖、顺势而为”的空中楼阁理论。为满足投资者对股票的无止境的投资饥渴,1959-1962年发行的新股比之前的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多。如同九十年代后期的“.com”,以“trons”后缀命名的公司纷纷涌现。电子狂潮在1962年卷土重来,5个月后终于爆发可怕的抛售浪潮。成长股、绩优股同样被卷入暴跌的灾难,超过大盘的平均跌幅。股票市场从动荡中恢复趋向稳定后,进入的下一个运行热潮便是企业并购浪潮。投资者对公司高增长的预期,如果不能通过高增长或高科技的概念获得,便需要创造其它新的方法或概念作为接力棒。于是,六十年代中期诞生了专家们称之为的美国产业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并购浪潮。该时期企业并购浪潮的主要动力在于兼并过程本身会导致股票收益的增长,其中的技巧便是财务或金融知识而非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1968年,由于该次并购浪潮中的领导者发布的季度公告收益低于预测,引发了市场的怀疑和震动,企业并购浪潮开始急剧降温。在六十年代,除了上述概念之外,市场还诞生出其它概念股票,施乐公司是概念股票的典型案例,其静电复印技术的革命性发明吸引了几乎所有业绩优良的基金经理。后来这种概念化投资策略发展到任何概念都行的地步。概念公司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扩张太快、负债过多、管理失控等,公司的经营管理风险很大,成长的不确定性大。当1969-1971年的熊市来临,概念股跌幅比涨幅还大,还快。此后很多年,华尔街不再对业绩迷信和推崇概念。就像行业或经济发展有自己的周期一样,整个六十年代公众对概念崇拜的理念经过了近十年的洗礼之后,又回归到周期循环的起点,崇尚绩优成长股。到六十年代后期,随着基金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开放式基金之间争夺公众资金的竞争加剧,公众开始关注基金近期的业绩记录,尤其关注基金是否购买了那些有令人振奋的概念和完整信服历史的股票。业绩投资便开始风靡华尔街。漂亮的中年人所主宰的七十年代:经历了六十年代的购买小型电子公司和概念股票之后,基金经理和投资者恢复理性和稳健原则,开始投资于有令人信服的增长记录的蓝筹股,这些股票一般有持续增加的股利以及很大的总股本(流动性好)。人们认为这些股票不会像六十年代投机狂热时代那样垮掉,人们普遍的心理是购买后开始等待长期收益,被称为是谨慎的行动。当时的50只时髦股票主要有:IBM、施乐、柯达、麦当劳、迪斯尼等。人们认为任何时候购买这些已经被历史证实的成长股都不会错,被称为“一锤定音(one-decision)”股。而且,购买蓝筹股还能为机构投资者带来谨慎投资的声誉(见表一)。狂啸的八十年代:是生物工程股的好年华,同样具备许多投机过头的好股票,它以另一波包括生物技术和微电子在内的新领域的新股浪潮而开场。1983年出现的高科技浪潮是六十年代的极好翻版,仅仅是改变了名称而已。技术革命唤醒了人们对高科技将彻底改变人类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幻想,直接刺激起60年代的概念炒作理念的复苏。几乎所有的原始新科技股都是抢手货,新股上市后还会狂涨。再次征服概念股的是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生物技术的革命性突破,驱动生物技术狂热的是抗癌(后来是抗爱滋病)新药的问世,华尔街还因此出现了专门针对生物技术公司的新估价方法。最终的结果还是市场自身来消化自己吹起来的泡沫,从八十年代中期到后期,大多数生物技术公司股票跌去3/4,1988年的市场复苏也没有帮多少忙。激动人心的九十年代:前半期是“亚洲四小龙”热,当时的背景是基金经理因美国本土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后而将目光转向海外,对新兴国家市场激动人心的发现和巨大增长潜力的预期,加上人们对该市场的风险知之甚少,直接推动了股票投资的国际化———“亚洲四小龙”热,后来因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而崩溃。九十年代后半期至今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概念股的狂飙及退潮,人们对此至今记忆犹新,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从狂妄到恐慌、最终到崩溃的完整过程和结局。追溯美国股票市场近五十年投资理念演变的历史,大致按以下线索在展开,其中又蕴涵着某种周期性的循环规律:电子、半导体股(60'S)———绩优蓝筹股(70'S)———生物工程股(80'S)———亚洲四小龙、网络股(90'S)———传统行业绩优蓝筹股(目前仍处在回归过渡期)。在每一周期中,投资者对证券评价的风格和方式在证券定价中起关键作用,从而也就奠定该时期的主流投资理念。概念股兴起时期,以内在价值型投资为基础的稳股基础理论屈从于空中楼阁理论,借助于投资大众的从众化情绪和过度反应,将憧憬美好的空中楼阁演绎得登峰造极。在概念股崩溃之后,受伤的弱势群体和投资大众追求安全和稳健的观念又深入人心,以内在价值作为股票投资价值的心理底线牢不可破,从而矫枉过正地走向另一个极端,回到有看得见的收益增长和分配现金红利的传统产业,直到下一轮周期新的振奋人心的概念出现。我们发现,市场投资理念的周期性变化同股票市场筹码结构的调整过程惊人的一致,只有当被低估的市场筹码(成长型股票热时必然导致市场大量抛售价值型股票,持续一段时期后必然导致价值型股票被低估),在经过成长型股票热的高峰之后,逐步被调整到更积极、坚定的投资者手中,且一旦这种市场筹码结构转换的调整完成或时机成熟之后,新一轮市场热点或周期的启动就不远了。这种周期性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都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它与股市零和博弈游戏的利益矛盾或盈亏结构相一致。我们同样还发现,基金引导着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无论是向新型行业投资、向高成长的新兴市场投资(国际化浪潮),还是向国内绩优蓝筹股投资,基金始终伴随着先进的产业理论、管理思想的武装,走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最前沿,领先于经济周期。正是资本的驱利性和对投资领域的高度敏感,资本才始终能够率先找到流动的方向,引导社会资金(资源)流向回报最高、最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产业和公司,而一旦遇到阻力便开始自动调整,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参考资料 http://www.xslx.com/article1/messages02/2315.html

⑼ 美国股市下跌对我国股市影响的预测

从网上抄来的或许对你有用
一场全球性的信贷紧缩快要来临了吗?也许是的。新兴市场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波兰、韩国等国股市普跌2%以上;美国国内情况更加危急,新房销售下降6.6%,说明紧缩情况十分明显。更严重的是,从房屋次级债市场已经引发了对债券市场的普遍不信任,高盛、贝尔斯通、雷曼兄弟发行的企业债遭到市场普遍冷遇,克莱斯勒的200亿美元企业债乏人问津,国外财经人士声称,全球性的风险资产的重估已开始。

周洛华先生说,与以往国外政府在大选年主动加息抑制物价上涨争取选票不同,这次是由次级债市场所引发的资产价格重估,进而引发政府被动实行紧缩政策。美元兑欧元英镑均创下历史新低,日元加息可能性加大,利用美元与日元融资套利者正在加紧平仓。

因此,美国政府并未心满意足地欣赏紧缩带来的好处,而是四处寻找救市良方。

首先,政府官员有限度地承认次级债的负面影响,美联储主席本 伯南克7月19日在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举行的年中经济评估听证会上表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造成的损失,估计在500亿到1000亿美元之间。但一些市场人士估计,目前暴露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直接损失可能高达3000亿到5000亿美元,间接影响则可能蔓延到整个房地产业,导致全国房价重估,以至于拖累整个美国经济步入衰退。

其次是向世界尤其是中国转嫁风险。7月13日,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部长阿方索 杰克逊在北京透露此行的目的———搭上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这趟顺风车,让中国购买美国的按揭证券,这是利用人民币缓解信贷紧缩压力的围魏救赵之策。

在以往的全球性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环境下,国际投资者与A股市场一样,患上了风险麻木症,他们忙着进行套利交易,或者将手中的货币尽快地转换成实物与资产,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突如其来的次级债使得危机意识突然被唤醒,世界资金的套利链条中断,令新兴市场股市步伐大乱。

中国股市从来都有自己的逻辑,由于资本项目的控制,使得A股市场与境外市场之间筑起一道高高在上的堤坝,因此,境外股市的大涨大跌对A股市场影响有限。但现在,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道不断受到升值、地下交易等大浪冲击的堤坝的强韧度,随着中国金融的大门越来越开放,堤坝的作用会越来越弱,中国股市很快将会感受到环球同此凉热。

中国A股市场会面临双重压力:一是资金压力,在风险压力下,全球投资者对于新兴市场的投资会趋于保守,投资中国的基金近期在美国有折价现象;其次是汇率升值与开放市场的压力,除了QDII的出行外,近日最莫名其妙的一则新闻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按照新规定,保险公司境外投资总额的上限由占上年末总资产的5%上调到15%,同时投资范围从固定收益类拓宽到股票、股权等权益类产品,估计将有3000亿元保险资金可以进行海外投资。在企业尚未准备好的情况下,如此大幅提高开放的门槛,很有可能是压力之下的产物。

从表面上来看,国际资金流入减少与人民币升值的效果可以对冲,对A股市场的影响是中性的。实际上,如果人民币在外界压力下被迫大幅升值而引发A股市场大涨,是非常可怕的信号,这说明,A股市场的大涨是外界压力下被迫重新估值的产物,是国际投机的结果,而主要不是中国企业效率提升的结果。因此,中国股市的上涨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只要人民币继续升值1%以上,投资者就应该考虑高位了结,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