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几个美国作家和作品
赫尔曼·梅尔维尔 (Herman Melville, 1819-91)
生于纽约。父亲经营进口生意,起初业简樱务兴隆,后破产,卒于一八三二年,遗下妻子儿女(后移居纽约州奥尔巴尼)。在亲戚的援助下,勉强维生。梅尔维尔曾在银行工作,也教过书。一八四一年搭捕鲸船阿库什尼特号去南太平洋以前。曾以船上侍者身分去过一次利物浦。一八四二年他在马克萨斯岛弃船潜逃,碰到吃人的野人,后来搭澳洲捕鲸船离开群岛。其后他又到塔希提岛和檀香山闯过一阵子江湖,于一八四四年乘美国号快速带帆战舰返美。开始根据航海经历从事写作∶《泰皮》(Typee, 1846),《欧穆》(Omoo, 1847,他于是年结婚),两书均受欢迎;《玛地》(Mardi, 1849)、《雷得本》(Redburn, 1849),《白外衣》(White-Jacket, 1850>,《白鲸》(Moby Dick, 1851),《皮埃尔》(Pierre, 1852)。其中《玛地》使人感到迷惑,《白鲸》不受欢迎,《皮埃尔》彻底失败。其后逐渐放弃写作生涯,但也完成若干短篇,其中六篇收集在《广场故事》里(Piazza Tales, 1856),和另外两部小说,《伊斯雷尔·波特》(Israel Potter, 1855)和《骗子的化装表演》(The Confidence-Man, 1857)。他随后转而写诗,其中大部分包括长诗《克拉瑞尔》 (Clarel, 1876)在内,系由私人出版。一八六六至一八八五年在纽约任海关检查员;终于退休,静度馀年,临终前数月写成《毕利·伯德》(Billy Budd),直到一九二四年才出版。
马克‧吐温 (Mark Twain),原名‘萨缪尔 克莱门斯’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1835-1910)。出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为美国19世纪着名的幽默文学家。
由于家境贫寒,马克‧吐温并未受过完整的教育,当过排版工人、水手、矿工,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转往内华达州与加州,一度加入淘金的行列,曾从事股票买卖,之后则在边境的报社中担任新闻记者,并以“马克‧吐温”为笔名发表文章。1872年后,即以写作为主,并至各地公开演讲。
他的文章以幽默机智、简洁风趣见长,具有浓烈的美国本土风味,颇受人们的欢迎。尤其擅写生活纪实的冒险故事,藉之讽喻当时崇虚尚伪、追求物质的社会现象悔圆。一生着作颇丰,代表作包括《汤姆历险记》、《顽童流浪记》、《卡拉维拉斯着名的跳蛙》、《傻子出洋记》、《镀金时代》、《乞丐王子》、《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亚当夏娃的日记》等书。
庞德(Ezra Pound)
庞德(1885-1972),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迁居巴黎。二次大战期间他公开支持法西斯主义,战争结束后,他被美军逮捕,押回本土等候受审。后因医生证明他精神失常,再加上海明威和弗罗斯特等名人的奔走说项,他只被关入一家精神病院。1958年,庞德结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监禁,重返意大利居住,直至去世。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击》(1912)、《献祭》(1916)、《休·西尔文·毛伯莱》(1920)和《诗章》(1917-1959)等。
艾略特
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
[英国]
托马斯·史登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英美诗人、剧作家和批评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籍英国。父亲是砖瓦商人,母亲是诗人,博学多才。1906年,艾略特进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英法文学,并走上了象征诗歌的创作道路。1910年走巴黎入索尔大学研究哲学和文学。1913年,任哈佛大学哲学系助教。1914年,赴伦敦入牛津大学学习希腊哲学。不久即成婚并定居英国,先后当过教师、银行职员、杂志编辑。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拦前丛刊《标准》。1926年,任牛津大学讲师。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和国教。1952年,任伦敦图书馆馆长。1965年逝世。
艾艾略特从1909开始诗歌创作,先后出版《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7)、《诗集》(1919)、《荒原》(1922)、《艾略特诗集》(1909-2925)、《东方贤人之旅》(1927)、《灰色的星期三》(1930)、《诗选》(1909-1935)、《四个四重奏》(1943)等。其中,《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早期诗歌的代表作;《荒原》产生于创作中期,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划时代作品,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四个四重奏》是晚期诗歌的代表作。
30年代以后,艾略特以主要精力从事诗剧创作。主要作品有《大教堂凶杀案》(1935)、《合家团圆》(1539)、《鸡尾酒会》(1950)、《机要秘书》(1954)、《政界元老》(1959)。
艾略特还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论着有《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论玄文学派诗人》(1921)、《批评的功能》(1923)、《诗与批评的效用》(1933)等。
艾略特自称在政治上是保皇派,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他的文化思想属于新经院主义和僧侣主义的范畴,主张以宗教为政治和文化中心,以"宗教复兴"来挽救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危机。艾略特的文学创作和评论着作对英美20世纪现代派文学和新批评理论起了开拓作用,被誉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并一度成为英美诗界的领袖人物。
1948年,"由于他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艾略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他于1899年生于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医生家庭,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1961年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老人与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这一时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沦为爱略特在社会崩溃背后所看到的荒原时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就是写战后一群流落欧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毁掉了他的性能力。他爱上了一名英国护士勃瑞特·艾希利,后者也倾心于他,但他们无法结合。
一个美国作家罗伯特·柯恩——一个对生活颇多虚妄与浪漫幻想的人也爱上了勃瑞特,但她并不喜欢他。这一群历经沧桑的青年,战后浪迹欧洲大陆,整日无所事事,聚饮、争吵或殴斗。战争夺取了他们的亲人,给他们留下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他们对战争极度厌恶,对公理、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对人生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谴责了战争,具有反战色彩。小说因写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因此涂炭。这篇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写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还发表了《法兰西斯·玛贝康短暂的幸福》。1932年发表了《午后之死》, 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创作了着名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它写了国际纵队的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为配合一支游击队的一次炸桥行动而牺牲的感人故事,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战后,海明威创作进入晚期,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新的光采!
威廉·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
[美国]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作家,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的一个庄园主家,南北战争后家道中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福克纳在空军服过役。战后入大学,其后从事过各种职业并开始写作。《士兵的报酬》(1926)发表后,福克纳被列入"迷惘的一代",但很快与他们分道扬镖。《萨拉里斯》(1929)问世之后,福克纳的创作进入高峰斯。他发现"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写,只怕一辈子也写不完"。怀着这样的信念,他把19篇长篇和70多篇短篇小说纺织在"约克纳帕塌法世系"里,通过南方贵族世家的兴衰,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现实,创伤了20世纪的"人间喜剧"。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1930)、《圣殿》(1931)、《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等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福克纳后期的主要作品有《村子》(1940)、《闯入者》(1948)、《寓言》(1954)、《小镇》(1957)和《大宅》(1959)等。此外还有短篇小说、剧本和诗歌。
福克纳虽是南方重要作家,但他的作品当时并不受重视,直到1946年美国着名的文学批评家马尔科姆·考莱编选了《袖珍本福克纳文集》,又写了一篇有名的序言之后,福克纳才在文坛上引起重视。特别是萨特、马尔洛等人的赏识,使福克纳名声大噪。
在艺术上,福克纳受弗洛伊德影响,大胆地大胆地进行实验,采用意识流手法、对位结构以及象征隐喻等手段表现暴力、凶杀、性变态心理等,他的作品风格千姿百态、扑朔迷离,读者须下大功夫才能感受其特有的审美情趣。
1949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
2. 宾语从句问题:The reason ______he didn't come was ______he was ill.A. why; that
what 必须是从句里的成分,比如 what he likes 他喜滑贺歼欢的东西(在这儿做宾语),而that 可以后面加完整的句子信冲,不做句子成拍帆分,在这儿 引导的表语从句
一般 on which = when
in which = where
for which = why
其他特例出现时请记住
3. I think I _______ill A.am B.is C.are D.do
答案:I think I【am】ill.
翻译;我想我病了.
解析;因为蚂启主语悄粗是I,所以要用be动词启物镇am.
注意:I think he is ill.
I think they are ill.
由于ill是一个形容词,所以用do是觉得错的.
原创回答,欢迎采纳
【你的10分满意,我们团队的无限动力】
4. illdrawarabbit用英文怎么读
没有illdrawarabbit这个字,只有iodine这个字,意思是碘。
元素周期表53号元素碘,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于5周期系ⅦA族,是卤族元素之一。1811年法国药剂师库特瓦首次发现单质碘。单质碘的化学式是I2,相对分子质量是254,呈紫黑色晶体,易升华,变成紫色的碘蒸气,升华后易凝华,变成暗黑色带有金属光泽的结晶体,有毒性和腐蚀性。碘单质遇淀粉会变蓝紫色。主要用于制药物、染料、碘酒、试纸和碘化合物等。碘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健康成人体内的碘的总量为30毫克(20~50毫克),国家规定在食盐中添加碘的标准为20-30毫克/千克。
碘是一种紫黑色有光泽的片状晶体,原子序数53,普通碘的原子核内有74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是127。碘具有较高的蒸气压,在微热下即升华,纯碘蒸气呈深蓝色,若含有空气则呈紫红色,并有刺激性气味。碘易溶于许多有机溶剂中,例如三氯甲烷(CHCl3)、四氯化碳(CCl4)。碘在乙醇和二乙醚中生成的溶液显棕色。碘在介电常数较小的溶剂(如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中生成紫色溶液,在这些溶液中碘以分子状态存在。碘在水中的溶解度虽然很小,但在碘化钾KI或其他碘化物溶液中溶解度却明显增大。
碘的化学性蠢搏质不如同族单质氟气、氯气、液态溴活泼,但在化学反应中它也可以表现出由-1到+7的多种化合价,单质时为零价,它的化学性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质碘与淀粉发生反应,变成蓝黑色。
二、一般能与氯气反应的金属(除了贵金属)同样也能与碘反应,只是反应活性不如氯气。例如碘单质常温下可以和活泼的金属直接作用。
三、一般能与氯气反应的非金属同样也能与碘的单质反应,由于碘单质的氧化能力较弱,反应活性不如氯气,所以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发生反应。例如它与磷作用,只生成三碘化磷,而磷在氯气中燃烧则生成五氯化磷。
四、碘与水的反应:碘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弯脊小,仅微溶于水,溶解度是0.029g/100g水。碘与水不能发生像氟气与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但是碘与碱可以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酸盐与碘化物。如:
3I2 + 6NaOH → 5NaI + NaIO 3 + 3H2O
元音字母i在重读开音节里发合口双元音,由两个音组成,第一个音是前元音/a/,发音时,舌端靠近下齿,牙床比a的短音更大,全开,由第一个前元音埋档渗/a/向第二个音滑动,舌位由低到高,口形由大到小,音量由强到弱,由长到短,由清晰到含糊,两个音合为一个合口双元音,如:
I 我
pie 派
die 死亡
lie 躺,存在
tie 领带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5. he was ___ ill A bad Bbadly选什么答案翻译排除错误选项为什么
你好!
他病得很严重。选B。句子带兄氏除去选项的时候是完整的尘友:他生病了。如果选A时会变成“蠢散He
was
bad.”
“ill”变成多余的,不符合原句意思,所以只能选B的副词“严重地”修饰“ill”,语法上也不会有错误。
如有疑问,请追问。
6. He didn’t go to school yesterday ________ he was ill.A.bec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句意:他昨瞎败码天没有去上学因为他病枯搏了。because
因为,表示原因,引导原因状语从句;because
of
因为,后跟名词或动名词形式;if
如果,引导条件状语从句;so因此,所以,表示结果。根据句磨哪意和他们的用法可知选A。
考点:考查连词。
7. fora few moments the cat erp ill a said nothing
这是一个 并列指世复合句
my post was only up for a few minutes是简单句 后面是并列的察逗老复合句
but是并列连词 i realized right away后面是宾语从句
that是连接词
what i said at the end是宾从中的主语从句
was wrong and distracted from what i was trying to said是宾从中的谓语
其中 .what i was trying to said是 介词 from的宾语从句
句子意思 我的帖子只有几分钟,但我马上意败升识到我最后说的 是错误的 我心烦意乱不知道我在想说什么.
8. he became mortally ill a few months before we had
时态问题最好画上时间轴。
he became 表示过去一般时, before weXXX 表示我们做的事情在困宏没过去一般绝大时之前,结合语境就是过去的过去发生的事汪纳情对过去造成的影响。采用过去完成时,合理。
供参考。
9. he isn't at school.i think he ( ) be ill a. can b. shall c. must d. has to
选:C
must be表示说话人主观的看法,意思是和局吵:肯定,一定。
He isn't at school,I think he must be ill.他不在学校,我想他唤侍腊棚肯定是生病了。
10. a sick boy 和a ill boy 哪个是生病的男孩,he is ill 和he is sick 哪个对
在美国,he is ill 和he is sick都嫌悉是表达“生病的男孩”之意。芹乎乎在英国,he is sick是不对的。
ill,sick这两个形容词均有“生病的”之意。其区别为:
ill在英国较常用,指“生病”时,通常作表语,不可作定语。在美国,ill用作表语时可与sick换用。
sick多用于美国,作“生病”解时,既可作表语,也可作定语。在英国,sick作表语,不指生病,而指“恶心、呕吐”。
词汇解析:
一、ill
英[ɪl]美[ɪl]
adj. 生病的;坏的;邪恶的;不吉利的
adv. 不利地;恶劣地;几乎不
n. 疾病;不幸
短语:
feel ill 心情不好
lay ill 病倒了
look ill 气色不好
二、sick
英[sɪk]美[sɪk]
adj. 厌恶的;病态的;不舒服;渴望的;恶心的 ;生病的
n. 病人
短语:
sick look 病容
sick mother 生病的母亲
sick smell 令人作呕的气味
(10)美国illmunia股票代码扩展阅读
sick词语用法
1、sick的基本意思是“有顷滑病的”,在英式英语中只用作表语,而在美式英语中则既可用作表语,也可用作定语,常用于修饰人,偶尔也用于修饰事物如sickleave(病假)。
2、sick有时可指与“呕吐”有关的具体症状,如“恶心的,想吐的”。用于比喻可指“讨厌的”“渴望的”“心烦意乱的,恼火的”等。作“腻烦的,厌恶的”解时,常后接介词of。
3、sick用作名词的基本意思是“呕吐物”,一般用于口语中,是不可数名词。
4、sick前常加定冠词the表示“病人”,为总称,在句中作主语时,其谓语动词通常用复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