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绿茶用的什么牌子预制菜
2008年,开青年旅舍的王勤松在杭州开了第一家店,融合全国各地菜系、高性价比让绿茶餐厅大获成功,次年被大众点评网评为“2009年度最受欢迎餐厅TOP50”,2010、2011年北京、上海、苏州、宁波等地分店开业,2015年进入西南市场……
入场14年,这位“初代网红”混得怎么样?4月11日,绿茶集团通过港交所聆讯,花旗和招银国际为联席保荐人,或将于4月末或5月初正式挂牌上市——这已是它的第三次递表。
面对绿茶集团的不懈努力,有人说它是“带病上市”,有人认为它被低估。毋庸置疑的是,在一众或被资本加持,或正网红的餐厅品牌相比,绿茶已“过气”,不复昔日荣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绿茶曾经的助力,如今成了痛点。
01 失效的“低价魔法”
绿茶餐厅,源于一场“半路出家”的买卖。
起初,王勤松夫妇在西湖边做旅舍生意,面对南来北往客人的不同饮食习惯,夫妇二人嗅到了融合菜的商机。或许因为面向的都是“穷游”年轻人,绿茶一开始就将高性价比作为标签。据浙商证券统计,截至2022年Q1,绿茶的人均消费为60.5元,在头部中式餐厅里偏低。
凡事都有两面性,低价让绿茶“网红”,也让它盈利难。王勤松也曾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是在用近乎于成本的低价换取客流,所以必须重视翻台率。”在他看来,高性价比意味着绿茶和其他餐厅不同,必须有高翻台率才能赚钱,“一天翻台率4次是保本”。
所谓翻台率,指的是餐桌重复使用率,是衡量餐厅盈利能力的一大重要指标。据悉,绿茶2013年的平均翻台率在6-8次。
事实上,王勤松为绿茶规划的“低价魔法”是低价翻台率门店数量,但疫情的到来让这个魔法不再奏效。昔日的翻台下限,如今却成了绿茶难以触及的天花板,招股书显示,绿茶2019年至2021年的翻台率分别为3.34次、2.62次、3.23次,一直在保本的4次之下。
低客单价、低翻台率带来的是营收和门店业绩的下滑。数据显示,2019-2021年间,绿茶每间餐厅的平均同店销售额从1481.1万下降为1168.6万。
餐饮业被疫情重创,大到海底捞,小到街边夫妻店,都受到影响,绿茶当然也不例外。与海底捞、呷哺呷哺相比,绿茶的翻台率受疫情影响较小,2021年恢复也很快,但与众不同的模式需要绿茶更快恢复。
九毛九集团(太二所属)、海底捞、呷哺呷哺这些餐饮品牌,或中高端定价,或直营、加盟混合运营。与之不同的是,绿茶的模式一低价,二重运营,让它的抗风险能力更低。
自一开始,或许是运营青旅的经验让王勤松就对门店非常重视。第一,是在门店装修上非常有想法,中式风格、江南风韵这几乎是绿茶每一家店的精髓,但每一家店又各有不同,王勤松曾说,绿茶是50元的人均消费,500万元的装修费用。
第二,绿茶餐厅至今仍未开放加盟,全部直营,走重资产模式。这让它的开店成本颇高,320万-370万的单店投资成本高于同业(捞王300万-350万),单店投资回报期(17.5个月)也高于同业(外婆家7.4个月,太二7个月)。
2019-2021年,在受疫情影响门店销售、翻台率下滑的同时,绿茶仍然在快速扩张,本已不富裕的“家底”更是雪上加霜。截至2021年年末,绿茶餐厅的门店数量由2019年的163家增长为236家,其中44家(18%)经营亏损。
2019年上半年,有企业信心百倍地喊出“门店扩张”,疫情影响下优胜劣汰加速,有的品牌门店收缩和地租涨幅放缓,让他们以为自己能够趁这个时机占领更多的线下入口。但第一波之后的零星爆发,让很多人想趁此扩张的愿望落了空。
2019年加速扩张的海底捞,2021年悬崖勒马进行收缩。而绿茶却仍打算一条道走到底,招股书显示,继两年开了73家门店后,绿茶2022年至2024年计划每年开设75-100家新店。
低价、翻台率降低,导向的是低收入;门店扩张,导向的是高成本:对绿茶来说,必然的是盈利难。
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绿茶营收分别为17.36亿元、15.69亿元和22.9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6亿元、亏损5526.2万元和1.14亿元,净利润率分别为6.11%、-3.52%和4.97%,调整后的净利润率分别为6.1%、-0.7%和6.0%,低于行业平均水平(8%-10%)。
在失效的“低价魔法”面前,绿茶还能做什么?
02 受阻的自救
继西餐品牌“Playing”与炖菜品牌“关东造”相继“扑街”后,绿茶餐厅成为了绿茶集团唯一的指望。通过新品开发、市场下沉、上市,绿茶餐厅和绿茶集团在试图自救,但阻力重重。
一、“爆款”变“老款”,新品不是“爆款”。
除了低价之外,王勤松做绿茶自傲的还有一点,好吃。曾经夫妇俩开的青旅,因为烤鸡、火焰虾等菜品好吃,吸引了一些慕名而来、不住宿只为了吃饭的人,这也是他开始做绿茶的主要契机。
绿茶的兴起,源于乘上了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它的快速扩张开始于2010、2011年,于2015、2016年爆红,与互联网的高速扩张同步。
或许是这种经历,让王勤松很看重网络和口碑传播:“我觉得互联网时代,好的产品、好的模式、好的体验本身就会自传播,做餐饮尤其是这样,好的口味、好的体验,顾客就会主动帮你做口碑传播,这比任何外部的营销都管用。”
曾经的绿茶菜品是新颖的,也是好吃的,由它带火的面包诱惑,已入选很多餐厅的菜单。但人们想尝试的永远是更新、更好吃的东西,而不是曾经新颖、好吃的。
从俄式厨房、半秋山等西餐厅,再到外婆家、绿茶等中餐厅,在大众点评内,“面包诱惑”
已成为数十家餐厅都在售卖的“老面孔”,同时在网络上搜索“面包诱惑”,也可查到详细的居家做法,可以说,绿茶昔日独领风骚的招牌已然泯然众人。
随着文和友、喜茶、鲍师傅等新一批的网红餐饮品牌上场,市场的风向在变,产品创意的吸睛度成了能否破壁的关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目前餐饮消费者中“Z世代”占比提升至39.3%,他们更愿为兴趣买单,这部分消费者将为餐饮需求端带来新的变化。
在“图新鲜”愈发普遍的今天,一个网红品牌的生命周期在3-5年,而今年14岁的绿茶,正在与“面包诱惑”、“绿茶烤鸡”等招牌菜一同进入第四个周期,在热销了十余年后,这些爆款的吸引力正在减弱。
王勤松和绿茶餐厅不是没有注意到这一问题,他们从没有放弃新品开发。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三年间,绿茶餐厅推出新菜品的数量分别为120个、147个和178个,约合每年更新20%左右,平均2-3天推出一款新品。
可惜的是,消费者的脉并不好摸,摸准一次的可能有很多,摸准两次、三次的很少很少,尽管更新频繁、品类庞杂,但绿茶并没有新的爆款出现。在旧爆款吸引力减弱,新爆款没有出现的情况下,王勤松想用好产品自然吸引消费者的路走不通了。
二、下沉市场开新店,但一线的低价不是三四线的低价。
门店是绿茶餐厅的一大利器,截至2021年,它覆盖了所有一线城市、12个新一线城市、26个二线城市和26个三线及以下城市。
根据绿茶餐厅的规划,此次计划募资1.5亿美元用于门店扩张,2022年-2024年计划每年新开75-100家门店。这些新门店近八成将开设在二三线及以下城市,与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以小型餐厅门店为主不同,绿茶餐厅在低线城市的布局以大型餐厅为主。
过去十几年,绿茶已经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的商业模型“低价+高翻台率+精装修门店+预制产品+部分特色/高频更新菜品”,建立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基础之上。对于一线/新一线来说,绿茶的“低价”十分具有吸引力,对于下沉市场来说,这个“低价”还有魅力吗?
而且下沉市场虽然是一片蓝海,但竞争也相当激烈;下沉市场消费需求零散,与一线、新一线的偏好也不尽相同,绿茶能否把准脉也是问题。
三、提升标准化,但预制的魅力在减弱。
在王勤松的观念里,占领市场离不开“标准化”。这是一条王勤松摸索多年后总结的商业理论:通过中央厨房实现标准化经营,在压缩成本的同时快速抢占市场。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为了提高经营效率,越来越多的中餐连锁品牌举起了标准化的大旗。《2021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在门店数超10家的连锁餐饮品牌中,采用中央厨房集中配送的占比约7成。
凭借着由中央厨房统一制作的半成品,门店仅需简单的加工即可出餐速度快,大大降低了对厨师人员的依赖,绿茶的规模也因中央厨房的存在得以快速壮大。
环视同业,海底捞、呷哺呷哺等中餐品牌自建食材供应体系的做法更易控制成本,其抗风险能力也会更强。2020年,绿茶建立了供应链管理公司浙江绿勤,并在招股书中透露了自营中央食品工厂的计划。
不可置否的是,中央厨房的高效率为绿茶的发展提速,但越来越多料理包、预制菜的出现,让消费者越来越怀念中餐的锅气。
03 结语
也曾网红的绿茶餐厅,缺乏新爆品、抗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相继暴露,上市找钱是它翻盘的机会。而对资本市场来说,低价与快速扩张的老套路听的多了,绿茶玩转这一套不是没有可能,但疫情叠加中低线消费降级,现在的
⑵ 周黑鸭和久久鸭哪个好吃
个人认为周黑鸭好吃。
周黑鸭,全称周黑鸭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1] ,股票代码01458.Hk,是一家专门从事生产、营销及零售休闲熟卤制品企业 [2] ,主营业务为卤鸭、鸭副产品,卤制红肉、卤制蔬菜、卤制家禽及水产类等其他产品 [2] 。产品包装形式主要有气调保鲜包装、真空颗粒包装 [2] 。于2016年11月11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3] 。
2019年9月,周黑鸭正式开放加盟,开发特许经营将进一步渗透现有市场,策略性扩展至新地区。
2022年8月,以34.08亿元入选《2022中国品牌500强》,位列第492。
品牌战略编辑 播报
周黑鸭通过各种与消费者互动的营销活动,推广“没滋味?就吃周黑鸭”的品牌理念 [23] ,并使周黑鸭产品与消费者各种休闲娱乐场景相关联 [23] 。
在生产工艺上,周黑鸭采用现代化生产设施和包装技术以及自动化生产线 [23] ,实现了高效量产 [24] ,同时保留了传统卤味产品的味道 [23] ;周黑鸭现有湖北武汉 [23] 、河北沧州 [16] [25] 、广东东莞 [17] 建有三大现代化工厂 [23] ,正在推进全国五大区工厂布局,以辐射全国门店 [23-24] 。
在销售渠道上,周黑鸭建立和发展线上及自营门店销售渠道 [23]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周黑鸭已拥有1288家自营门店,覆盖17个省及直辖市内90个城市 [26-27] 。线上覆盖了22个国内主要电商平台 [28] ,为了迎合主力消费群体生活习惯的改变 [23] ,周黑鸭的产品于90个城市提供外卖服务。
久久鸭脖以香、麻、辣为主,吃时不麻不辣,可一旦停下来则香辣味无穷。鸭脖讲究凉吃,光啃肉,鸭脖肉为“活肉”层次分明,颇有嚼劲,肉啃完后,则吸吮骨节间的骨髓,“滋溜”一声,令人颇有一种成就感。最后喜辣者可将骨头嚼碎,细品慢吸,体验“齿留香”而余味悠长。
久久鸭脖采用祖传千年古方加以现代科技,它用近三十多种中药材及纯天然香料,它虽然口味香辣、营养丰富,但脂肪含量较低,经常食用,能补充人体必须的蛋白质、维生素E、维生素B等多种营养成分。中草药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消肿,而且还能养颜滋补,是美容佳品。
⑶ 周黑鸭亏损超4000万,竞争对手环伺,开放特许经营行得通吗
雷达 财经 出品 文|张钊丹 编|深海
8月24日晚,周黑鸭发布2020年上半年财务报告。报告显示,周黑鸭上半年营收9.03亿元,同比减少44.4%;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4219.4万元,同比下降118.8%。
事实上,从2017年开始,周黑鸭就面临业绩持续下滑的困境。
目前,休闲卤制品零售市场仍具备较大市场空间。在此背景下,煌上煌、绝味与周黑鸭三巨头之间的竞争也日趋加剧。但无论是从门店数量、还是业绩增速上来看,周黑鸭都明显掉队。
随着业绩下滑、门店数下降,为了支持股价、保住市场份额,周黑鸭选择放开加盟。据公司公布的半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周黑鸭共有自营门店1246间,特许经营门店121间,离全年目标的300家还比较远。
营收、净利润持续大幅下滑
8月24日晚,周黑鸭发布2020年上半年财务报告。报告显示,周黑鸭上半年营收9.03亿元,同比减少44.4%;毛利4.93亿元,同比减少45.8%;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4219.4万元,同比下降118.8%;期间经调整亏损2810.1万元,每股亏损0.02元。
在疫情影响下,公司存货周转速度明显下降。2020年上半年周黑鸭存货周转天数为163.7天,较2019年上半年的67天同比增长144.33%。总销量也由2019上半年的18324吨下降42.95%至10454吨。
其他收益方面,公司其他收入及收益净额由截至2019年6月30日的6050万元减少约64.3%至2160万元。公司解释称,主要系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减少1200万元;为抗击疫情捐赠现金及医疗物资1150万元;政府补助减少870万元以及外汇亏损710万元。
对于业绩下降,周黑鸭称,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其门店客流剧减,销售量下降。作为武汉当地的上市公司,其因配合相关防控工作,暂停了华中地区的生产活动,全国范围内共约1000家门店暂时停业。2020年4月后暂时关闭的零售店已陆续重新开业,华中加工厂的生产活动也已重新启动,整体营运情况持续改善。
华中市场是周黑鸭的核心市场,包括湖北在内的华中五省,一直以来以约40%的门店数量,贡献了超一半的营业收入。去年上半年华中地区有563家门店,贡献了8.42亿元的收入,占比当期营收60%,单店月均收入为24.92万元;而今年上半年虽然增加了20家门店至583家,但贡献营收却减少至3.15亿元,占比当期营收50.5%,门店单店月均收入9.01万元,同比下降63.86%。
事实上,疫情对于周黑鸭业绩下滑更像是"最后一根稻草",从2017年开始,周黑鸭就面临业绩持续下滑的困境。年报显示,2017-2019年,周黑鸭营业收入分别为32.49亿元、32.12亿元、31.86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5.35%、-1.15%、-0.79%;净利润分别为7.62亿元、5.4亿元、4.07亿元,增长率分别为6.43%、-29.09%、-24.56%,下滑态势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除受疫情影响外,周黑鸭投资的联营公司亏损也是导致公司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公司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由于深圳天图兴南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31.25%股权(2019年3月前50%,自2019年4月至11月摊薄至37.51%,并于2019年12月进一步摊薄31.25%)产生分占一间联营公司亏损613.8万元,2019年该项亏损为743.5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受业绩影响,周黑鸭股票遭到大规模减持。5月22日,周黑鸭股东王永华在场外以每股3.8港元的价格减持周黑鸭1.02亿股,涉及金额约3.876亿港元。本次减持后,王永华仅仅持有周黑鸭不到1740万股,持股比例从5.01%骤降至0.73%。
竞争对手环伺,周黑鸭失速
公开资料显示,周黑鸭是一家专门从事生产、营销及零售休闲熟卤制品的企业,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湖北武汉,主营业务为卤鸭、鸭副产品,卤制红肉、卤制蔬菜、卤制家禽及水产类等其他产品。
目前,周黑鸭面临煌上煌、绝味食品的挤压。
煌上煌、绝味与周黑鸭三巨头之间的竞争也日趋加剧。
2019年,煌上煌新开门店1092家,已经创 历史 新高。在2020年,公司计划新开门店1200家,主要源于省外新拓展市场,如山东、云贵、川渝、广西、浙江、上海和北京等市场。
而绝味食品2019年在全国共开设了10954家门店,同比净增长1039家。近年来,绝味食品保持每年开店800-1200家的增速,加盟店渠道收入占其收入90%以上。
相比周黑鸭2019年财报,2019年公司调整关闭216间自营门店,新开设229家,截至2019年底,周黑鸭拥有自营门店1301家,较2018年净增门店仅13家。也就是说,2019年同期,周黑鸭的门店数量只有绝味鸭脖的1/8。
业绩方面,周黑鸭也明显掉队。2019年,煌上煌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1.17亿元,同比增长11.56%;实现归母净利润2.20亿元,同比增长27.45%;绝味食品在2019年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8.41%,净利润同比增25.06%。而周黑鸭从2018年起,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就开始呈现同比负增长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11月11日,周黑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上市首日便大涨13.44%,市值达到154.7亿港元。持股周黑鸭63.47%的周富裕、唐建芳夫妇身家飙升至74亿元。
周黑鸭的竞争对手绝味食品于2017年3月选择在上交所上市,上市首日市值仅为95亿元人民币,远不及周黑鸭。但仅在三年后,形势便发生了逆转,周黑鸭股价不振,反倒是绝味一路上涨,成为热门消费股之一。截至发稿,周黑鸭市值为202.33亿港元,绝味食品的市值为543.51亿元人民币,是周黑鸭的两倍多。
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还会有更多企业切入这一市场,伴随着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休闲零售巨头的跨界,卤味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开放特许经营行得通吗?
随着业绩下滑、门店数下降,为了支持股价、保住市场份额,周黑鸭筹划放开加盟。
此前,周黑鸭凭借长期以来的直营模式获得较高的品控口碑,但也使其市场下沉速度有所受限,门店覆盖量仍处于劣势。而加盟则注重开店效率和管理标准化,定位中低端客户,有助于实现店铺数量最大化。也就是说,直营模式的好处在于产品质量可以严格把控,而加盟模式的扩张节奏更快。
在2019年中期业绩报告中,周黑鸭首次提及特许经营模式,表示将利用该模式,进一步渗透现有市场,并策略性扩展至新的地区。
2019年11月,周黑鸭宣布开启"加盟",先后签下广西、贵州特许经营商,云南、东北等地也已有潜在合作伙伴在评估中。作为周黑鸭的特许经营商,周黑鸭方面表示,总部将给予从门店选址到供应链物流、门店设计装修、销售运营、人员管理和品牌营销全方位的支持。
2020年6月22日,周黑鸭开放单店特许经营模式,对加盟商自有资金要求为30万元以上。这与去年11月周黑鸭推出的"发展式城市特许模式"下加盟费用初始资金500万元相比,门槛已大大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今年4月1日,时任周黑鸭CEO张宇晨在业绩交流会上曾表示,"今年(特许经营门店)不会低于300家,三年超过现在直营门店数量。"但据公司公布的半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周黑鸭共有自营门店1246间,特许经营门店121间,离全年目标的300家还比较远。
据周黑鸭介绍,目前,公司已在华北、华中及华南设有三个空间洁净度为十万级标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中心,并在华东及华西规划建设两个新的生产中 心,其中华东加工工厂预计将于2021年上半年投入运营。
但同行业的绝味食品,在全国已经有10多个生产基地,配送半径能够控制在几百公里以内。产能依旧是周黑鸭扩张过程中较大的瓶颈。
有专业人士称,"启动单店特许经营模式,是周黑鸭加速规模扩张的捷径。不过,对于周黑鸭来说,加盟扩张将引发一个新的问题——产能。这是困扰周黑鸭扩张的一个长期难题。随着门店数量以及市场区域的进一步拓展,这一矛盾将更加凸显。"
⑷ 绝味鸭脖股票亏了40个点怎么办
绝味鸭脖股票亏了40个点赶紧抛了吧。
当然你要有足够的承受能力你可以这么想:
只要不清盘,基金还在绝味还在,绝味能不能现在起翻三倍,你觉得能那就拿着,因为万一要是有活下来的也翻个三倍,那就是赚到了 ,买的时候先要往坏想,这样才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