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证券市场的大股东为什么不怕股票跌
股票又大跌了,我在前几天指出的“一个绝望行情正在产生”,不幸竟成了事实。现在面对股票市场极不正常的运行态势,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控制人——大股东们尽管高张着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旗帜,却实际上采取隔岸观火,甚至火中取栗的态度与做法,令那些呼天抢地的中小投资者大惑不解。 其实,不解者是从常理来看问题的,如果从“中国特色”来分析,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个“特色”,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试作分析:
一、非流通股资产入帐记录的取值问题 从表面看,这是一个简单的会计问题,可是它却是直接关系到大股东切身利益的大问题,今天证券市场上许多问题都是由它所引发出来的,这并非危言耸听。
要解释这个问题,先举一个例子。亚洲金融风暴期间,香港股市受到量子基金的阻击而巨幅下跌,当时亚洲财经巨人李嘉诚先生因为其旗下的蓝筹股“长实”也受到巨大冲击而股价大跌,因此要通过增持长实股票护盘。由于李先生持股已经超过30%,再增仓,就会引起私有化的问题,所以他向特区政府特别提出豁免责任的增持要求。一个控股股东在自己公司的股票出现非正常下跌时,在二级市场进行必要的护盘,只要控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是很正常、很必要的。但是这种大股东护盘的动力来自何处呢?根本的原动力就是香港是以市值来衡量“身家”(财富)的,股票下跌,财富就跟着缩水。如果用股票去银行作了抵押融资,股票下跌到一定程度,还可能引发“爆仓”,使亿万财富瞬间分文没有。
在国内股市,由于股权分割,资产的计帐取值也不同。流通股资产按市值计帐,如基金公司的资产估值等;非流通股资产则按净资产估值。这样带来的问题是,二级市场上股票价格的升跌,由于对非流通股的净资产值不产生丝毫的影响,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即大股东因为根本不担心二级市场股票价格会使净资产产生波动从而影响自身的利益,所以股市的下跌,也就无关其痛痒了。
二、大股东“金交椅”制度保护的问题
由于历史所形成的股权二元结构,非流通股在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份额中占30%以上的绝对控股地位。在成熟市场上,过低的股价容易引起恶意收购,使原来的大股东失去控制权。这种情况在国内股市却因为制度的原故,使大股东的地位如同坐上了金交椅牢靠。一是成本制约。二级市场收购本来价格就高,持仓超过限额,就必须举牌,而一旦披露,市价就会暴涨,更是增加收购成本。二是收购要约制约。在这一点上,非流通股股东占有先天的优势,因为它从组建股份公司时起,就拿着30%以上的股份。而后来者要想成为控制人,超出30%的收购量,必须提出收购要约,要约收购如果出价高了,成本增加,收购者的财政压力增大;出价低了,没有人愿意卖出股票,收购就可能失败。要约收购的另一个问题是,当收购价格达到市场能够接受的程度时,有可能在要约收购期间使收购的股票数额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75%,从而导致该公司伤失上市公司资格,有违收购者“买壳”初衷。正是如此,哪怕公司流通股票跌破了面值,非流通股股东都能坐视不理,不怕有人抢了自己的老大地位。
㈡ 股票退市后,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会把钱退回来吗
股票退市和退钱是两码事,股票退市就是上市公司被摘牌,随后会被退回新三板市场,但一定要记住股票退市绝对不会退钱的。
为什么股票退市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不会把圈的钱退回给投资者呢?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如果证券法有规定,股票退市还要退钱,恐怕很多公司也不愿意上市了,就是补钱给他们上市都不愿意。就是由于股票退市不退钱,挤破头皮都要上市,只要上市圈到的钱就是自己的,凭借本身拿到的钱,必然会有大量公司申请上市,一旦成功上市就发家致富了,谁都愿意上市。
总之一句话A股市场股票退市不退钱,假如要退钱相信A股市场大部分公司都得凉凉,因为A股目前上市公司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圈钱的公司,一旦这些公司被退市,恐怕会让更多相关人员回归贫穷。
㈢ 股票退市为什么还有新进十大股东
新进”成为十大股东,是否真的是新买入股票?不一定,且大部分不是新买入。投资者如果看F10, 比如一季度十大流通股东名录,往往看到第九或第十大股东,显示是新进。投资者往往以为,这个股东是在一季度内买入了这么多股票成为十大股东之一的,从而推断该股东在一季度买入的大概价格。其实,这里有很大的误区。该股东往往是早就买入了这个数量的股票,但是这个数量之前不足以进入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因为一季度原来的十大股东中有其他股东减持或清仓了股票,导致该股东持有的数量,达到了十大流通股,因此晋级为十大流通股东之一。所以,根据一季度股价来推断“新进”十大股东,是错误的。
㈣ 为什么还有人买退市公司的股票
你好,在面临即将退市风险的情况下,依旧有人愿意为某只股票买单的原因如下:
第一点、投资者赌企业还会重新上市
A股上经常会出现退市股浴火重生的现象,所以很多投资者愿意去赌一把,赌对了就一夜暴富,赌错了就万劫不复。
第二点、游资炒作
各大财经新闻都会大量的报道即将退市的股票,导致市场对于该股的关注度较高,想象较大,游资拉升炒作后出货相对较为容易。
第三点、大股东或机构自救买卖行为
大股东和机构庄家会花一部分资金把个股连续拉升出涨停后,吸引投资者投资,然后他们再趁机卖出股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割韭菜。
第四点、买进退市股留作纪念
风险揭示:本信息部分根据网络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不构成任何买卖操作,不保证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请注意仓位控制和风险控制。
㈤ 大股东为什么不怕股票退市
大股东(公司控股股东)关心的是公司经营的好坏也即他们营利分红的多少,至于此携汪森仔公司会否在资本市埸退市,反正他们上市时已圈到钱了,即便隐搏公司股票退市对他们也影响不大。
㈥ 上市公司股票退市的话,对大股东有什么影响
随着退市新规出来之后,市场又关注股票退市的问题。最典型的问题是上市公司退市对大股东到底有什么影响?
关于上市公司退市对所有股东都会带来巨大影响,自然也是包括大股东在内,具体对大股东主要有以下几点影响:
(1)让大股东失去圈钱套现渠道
大股东逢高圈钱套现是A股市场相当严重的问题,公司上市对大股东是最有利的,为大股东打开了圈钱套现的平台。
所以当上市公司出现退市,大股东同样会关闭圈套套现的机会,集体大股东是怎么圈钱套现呢,需要有两种渠道:
比如我是某三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其中一家公司上市了,另外两家公司还未上市,我可以提议把另外两家公司直接注入到已上市公司,然后把这两家非上市公司注入之后,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变现。
以上三个方面就是一家上市公司退市之后,对大股东带来最大的影响。上市公司退市除了对大股东造成影响,同样为题对中小股东带来影响。
上市公司出现退市,对中小股东最大影响就是资产缩水,会造成中小股东出现巨大损失,当然这个损失大股东也避免不了的,大股东也会出现重大损失,导致资产缩水的,说白了就是股票退市对大家都不是好事。
㈦ 上市公司退市谁的损失最大
1、如果股票退市,股民肯定要比上市公司更惨。对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来说,大股东未必会有太多损失。因为,只要公司不破产,退市对大股东没有太大影响。这些高管和大股东在上市后早已高位减持套现,并且实现了财务自由或者获取了大额财富。而上市公司退市后,大股东只要对员工离职进行一些赔偿就可以了。但是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踩上退市股这只地雷,后果是很严重的。
2、这要是在前几年,上市公司股票一旦戴上ST的帽子,股民也无需多害怕,因为上市企业不行了,但毕竟还有“壳资源”可以转让,一旦“壳资源”被其他企业资产重组了,那股民也有可能是“因祸得福”,只要上市公司股票在退市之前“借壳”成功,该股票将会是一飞冲天,反而让中小股民达到“富贵险中求”的目标。
3、不过,从2019年开始,有消息称今后“壳资源”将被喊停。这意味着,未来可以“借壳重组”的难度在不断加大。同时,证监管在今年上半年也加快了退市股票的进程,相信在注册制改革逐步推进之后,不仅是壳资源越来越不值钱,未来退市的股票也会越来越多。如果在缺乏中小投资者赔偿制度的情况下,上市公司退市肯定对股民伤害是最大的。
拓展资料:
退市详情:
1、实际上,对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来说,通过大小非减持早已经在股价较高的时候兑现出局,退市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而且,上市公司被监管部门勒令退市,主要还是业绩不好或者造假上市,这是其咎由自取,也不值得同情。但中小股民要是面临上市公司退市就显然有些冤屈,一些人可能会面临血本无归的结果。
2、现在问题来了,上市公司的股票退市,股民为啥会输得最惨呢?上市公司在退市之前,会存在股价一个跌停板再跌一个跌停板,股民根本无法出逃,只能忍受着本金的巨大亏损,甚至很多股民直到最后也没有逃出,只能赔着上市公司一起退市,此时,对于股民而言,股票账上的资金已经亏损90%以上。股民的损失肯定要比早已兑现了筹码的上市公司大股东要大得多。
3、除了退市之前,股民会蒙受重大投资损失外,即使是退到老三板市场,每周只有三个交易日,而且三板市场的流动性差,多数股票一天没什么成交量。由于流动性差,投资者往往也没办法及时卖出。从理论上说,股票退市后还能再回A股市场,但长期以来退市企业能重新上市的股票几乎为零。
㈧ 大股东注资可以避免退市吗
大股东注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公司被退市,但并不能完全避免。退市的原因往往是公司财务状况不佳或者违规行为等严重事件,大股东注资只是暂时缓解了公司财务问题,如果公司存在其他严重问题,仍然有可能导致退市。
此外,大股东注资也需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例如,在中国股市,控股股东进行注资需要遵循《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注资金额也需要符合监管要求,否则也有可能被监带仿谨管部门认定为资金违规使用,从而产生新的法律问题。
因此,大股东注资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应对措施,公司需要采取更加全面、有效的改善措施来解决可能导致退市的问题,否则注资仅仅是治标不治本大皮的举蠢基措。
㈨ 大股东回购的股票不会退市
沪深A股股价分化趋势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截至1月18日,两市股价超过100元的上市公司有151家。其中,超过500元的有6家。贵州茅台股价早已突破2000元,成为沪深股市“第一高价股”。继贵州茅台之后,石头科技成为第二家股价超过千元的上市公司。
但另一方面,当天低价股群体中,股价低于2元的多达83只,除去处于退市整理期的退市刚泰,另有*ST长城、*ST赫美、*ST新光、*ST环球等4家上市公司股价低于1元。此外,股价低核陆弊于1.1元高于(或等于)1元的也达到10只。毫无疑问,这14家上市公司都存在退市的风险。
整体来看,83只低价股呈现出某些方面的共同点。比如业绩普遍较差。据统计,截至去年三季度,83家上市公司中有超过50家净利润亏损,其中亏损超过亿元的不在少数。再如83家上市公司中,披“星”戴“帽”簇占据绝对的比重,累计多达62家,占比超过七成。显然,这一比例并不低。此外,83家公司中,2000年前上市的占比超过三成,2017年9月份上市的*ST拉夏则成为“最年轻”的上市公司。事实上,低价股群体的结构,也凸显出近些年来资本市场所经历的深刻变化。
由于股价低于1元将存在退市的风险,此前多家上市公司打起了增持股价的主意。比如*ST环球公告称,大股东关联方拟增持不少于总股本5%且不超过10%的股份。此外,*ST实达在股价跌破1元后,其大股东与关联方也拟增持不少于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1%且不超过2%的股份。ST德豪亦发布公告称,拟斥资4000万元~8000万元回购公司股份。
客观上讲,上述几家上市公司所采取的举措,对于股价均起到了一定的提振作用,像*ST实达即是如此。增持公告披露后,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股价已连续三个交易日收于1元之上。
根据规定,上市公司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的,将会强制退市。随着*ST金钰成为2021年面值退市第一股,截至目前,沪深股市面值退市的上市公司已达到18家。在退市制度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在市场投资理念开始发生转变的情形下,面值退市已成为上市公司退市的主流。因此,低价股群体特别是股价低于1.1元甚至是低于1元的上市公司,将存在强制退市的巨大风险。
但是,上市公司发布增持公告,其效果只能是短期刺激一下股价,类似的案例在此前也出现过。随着投资者纷纷用“脚”投票,即使是有实质性增持股份维护股价的上市公司,往往最终也难逃面值退市的命运。因此,欲通过增持股份的方式规避面值退市的风险,既不治标也不治本。
个人以为,规避面值退市风险,提升上市公司业绩水平是关键。业绩好、质地优的上市公司会受到市场资金的追捧,当然不可能落入低价股陷阱。像连续多年亏损,既没有投资价值,又没有投机价值的上市公司,则会是市场资金抛弃的对象,进而跌入低价股群体,并最终触发面值退市条款而退市,其实也是其咎由自取的结果。
提升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也很重要。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完善,治理水平的高低,对上市公司会产生重大影响。中弘股份之所以成为面值退市第一股,其60亿元的巨资被占用难辞其咎,背后则是其公司改族治理结构紊乱的必然。另一家退市公司华泽钴镍,同样是由于公司治理紊乱,内悉誉控机制形同虚设导致的结果。
当然,善待投资者同样不可或缺。A股市场中有不少“问题”公司,既不回报其投资者,也不善待其投资者。对于这样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弃之而逃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濒临退市风险时,“问题”公司股票更容易引发资金的抛售,因此遭遇退市的风险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