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股评 » 斯仑贝谢股票股价
扩展阅读
设计总院股票历史股价 2023-08-31 22:08:17
股票开通otc有风险吗 2023-08-31 22:03:12
短线买股票一天最好时间 2023-08-31 22:02:59

斯仑贝谢股票股价

发布时间: 2023-03-18 13:23:56

A. 对冲基金的管理特点

随着结构日趋复杂、花样不断翻新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掉期等逐渐成为对冲基金的主要操作工具。这些衍生产品本为对冲风险而设计,但因其低成本、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成为许多现代对冲基金进行投机行为的得力工具。
对冲基金将这些金融工具配以复杂的组合设计,根据市场预测进行投资,在预测准确时获取超额利润,或是利用短期内中场波动而产生的非均衡性设计投资策略,在市场恢复正常状态时获取差价。 典型的对冲基金往往利用银行信用,以极高的杠杆借贷(Leverage)在其原始基金量的基础上几倍甚至几十倍地扩大投资资金,从而达到最大程度地获取回报的目的。对冲基金的证券资产的高流动性,使得对冲基金可以利用基金资产方便地进行抵押贷款。
一个资本金只有1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可以通过反复抵押其证券资产,贷出高达几十亿美元的资金。这种杠杆效应的存在,使得在一笔交易后扣除贷款利息,净利润远远大于仅使用1亿美元的资本金运作可能带来的收益。同样,也恰恰因为杠杆效应,对冲基金在操作不当时往往亦面临超额损失的巨大风险。 对冲基金的组织结构一般是合伙人制。基金投资者以资金入伙,提供大部分资金但不参与投资活动;基金管理者以资金和技能入伙,负责基金的投资决策。
由于对冲基金在操作上要求高度的隐蔽性和灵活性,因而在美国对冲基金的合伙人一般控制在100人以下,而每个合伙人的出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上(不同的国家,对于对冲基金的规定也有所差异,比如日本对冲基金的合伙人是控制在50人以下等)。
由于对冲基金多为私募性质,从而规避了美国法律对公募基金信息披露的严格要求。由于对冲基金的高风险性和复杂的投资机理,许多西方国家都禁止其向公众公开招募资金,以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利益。
为了避开美国的高税收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在美国市场上进行操作的对冲基金一般在巴哈马和百慕大等一些税收低,管制松散的地区进行离岸注册,并仅限于向美国境外的投资者募集资金。 对冲基金与面向普通投资者的证券投资基金不但在基金投资者、资金募集方式、信息披露要求和受监管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别。在投资活动的公平性和灵活性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别。
证券投资基金一般都有较明确的资产组合定义。即在投资工具的选择和比例上有确定的方案,如平衡型基金指在基金组合中股票和债券大体各半,增长型基金指侧重于高增长性股票的投资;同时,共同基金不得利用信贷资金进行投资,而对冲基金则完全没有这些方面的限制和界定,可利用一切可操作的金融工具和组合,最大限度地使用信贷资金,以牟取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超额回报。
由于操作上的高度隐蔽性和灵活性以及杠杆融资效应,对冲基金在现代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活动中担当了重要角色。 在对冲基金投资过程中“套利”指同时买入并卖出两类相互关联的资产标的,以获取不同于正常水平的关联差异样而获利的行为。在“套利”交易过程中一些风险因素被对冲掉,留下的风险因素则是基金超额收益的来源。如果看错了这些风险因素的走向,就可能给基金带来损失。以下简要介绍可转债套利:
可转债,即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换为普通股的债券,其内含价值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其债券价值,一部分是其可转换为普通股的买入期权价值。
当一张可转债发行时,其票面值、票面利率、债券到期期限、转换率都已确定,影响可转债价值的不确定因素只有其可转换股票的股价、股价波动率及无风险利率这三个因素,而其中对可转债价值影响最大的是其可转换股票的股价。
当可转债价格被市场低估时,由于影响其价值最大的因素是其可转换股票的股价,对冲基金采用“买多可转债/卖空其对应股票”的策略可获得风险很低的与股价变动无关的稳定回报。
可转债套利策略的关键是找出可转债与股票二者价格的相关系数,该系数Delta可表示为“可转债价格变动/(股价变动*转换率)”,即股价每变动1元,可转债价格相应变动。例如,如果Delta为0.8,转换率为10,则股价每增加或减少1元,则每张可转债的价格将随之增加或减少8元。此时,一个 “买多1张可转债/卖空8股股票”的对冲组合的价值将保持一个恒定数,不因股价变化而变化。 公开和透明,是对冲基金最讨厌的事情。这与它所建立的结构有直接的关系。以在位于维京群岛注册的对冲基金为例,他们可以使用任何合法的金融投资组合,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任意地点进行套利,而无需向任何国家或部门申报投资技巧和融资结构。
金融危机使对冲基金经历了一场急速变革。十几年前,对冲基金圈是一个相对封闭狭窄的圈子,大家做的几乎都是熟人之间的业务,信任程度很高,根本不需要签合同就把生意做了。有时,仅仅是上午握个手,下午就把数百万美元打到了对方的账户之上。
但恰恰这种荒诞般的神秘,成为对冲基金最本质的赢利特点。
而随着中国金融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多元化及国际化,让越来越多的境外对冲基金注目中国。在这个国内对冲基金大力发展完善的重要阶段,国际资本经验丰富的海外对冲基金也盯上了中国这块蛋糕。不少海外对冲基金或在海外有过对冲基金管理和投资经历的人准备尝试或已进驻中国,寻求发展和合作机会。
海外对冲基金看重中国区的发展。其实无非是三大原因:
一是渐渐国际化的人民币,逐步开放人民币资产的跨境流动,让中国部分的资产管理人或投资人提供大量走出去的机会的同时,也会给海外大量机构投资人和高净值客户提供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
二是监管层和中国基金业对对冲基金的态度越来越开放,基金法正在不断修改和完善,这使得对冲基金所参与的二级市场会有更多的流动性,让对冲基金能真正发展起来。三是中国财富的增值。银行高净值客户管理着17万亿元的资金,而公募基金管理的资金规模才2万亿元,阳光私募也只有2500亿元,未来中国人的财富将会流向更有效和积极管理型的投资领域。
尽管如此,随着中国投资市场的逐渐向国际放开怀抱,以下几家对冲大佬早已先行一步,抢滩内陆:
1、Bridgewater Associates
雷·达里奥(Ray Dalio)的桥水联合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连续两年都登上了LCH英雄榜。这家基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约有1300亿美元的水平。除了管理资产庞大以外,桥水的独特之处是它的300家客户都是机构投资者。它们的平均投资额为2.5亿美元。
在戴利奥和罗伯特·普林斯的共同领导下,桥水善于创造不同的利润流,鉴别贝塔源,市场驱动型回报,阿尔法,基于技能回报,然后把它们打包成与客户需求的兼容的战略。该公司通过债券和货币管理外包提供源阿尔法。但是当机构开始转向其他资产类别和关注额外利润源时,桥水也在调整战略。
达里奥在2012年初被业内评为对冲基金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公司旗下纯阿尔法基金(Pure Alpha Fund)在1975年至2011年为投资人净赚了358亿美元,超过了索罗斯量子基金自1973年创立以来的总回报。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曾评价说,达里奥的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对经济的统计分析甚至比美联储的更靠谱。
这家掌管着1300多亿美元资产的顶级对冲基金隐匿在康州Westport的树林里,与纽约华尔街的喧嚣保持远离。桥水联合基金已于2012年底在上海低调的成立了代表处。
2、Man Group
英仕曼集团是全球第二大对冲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达680亿美元,其业务框架主要由三大类别组成:AHL(管理期货基金CTA)、GLG(由30多个策略的基金组成的多策略基金)以及刚收购的FRM(对冲基金的基金),此外,英仕曼拥有一支有卓越投资专家组成的庞大团队,就投资管理以至客户服务的每个范畴,给予强劲的支持。
英仕曼中国区主席李亦非透露,集团希望在中国首先推进的是旗下的管理期货基金。据了解,AHL基金希望能通过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先进入中国,同时也想借助QFII、QDII等各种跨境方式,在中国寻找投资和合作的机会。
3、Paulson Co
保尔森公司管理着约为360亿美元的资产(其中95%为机构投资者)。据《阿尔法》杂志统计,仅约翰·保尔森个人在2007年的收入就达到了37亿美元,一举登顶2007年度最赚钱基金经理榜,力压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和詹姆斯·西蒙斯。一时间,约翰·保尔森在华尔街名声大震,“对冲基金第一人”、“华尔街最灵的猎豹”等称号纷纷被冠在了他头上。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约翰·保尔森与保尔森基金持续的稳定盈利。
直到2011年6月3日,保尔森所持有3740万股的嘉汉林业(Sino-forest)瞬间爆出一系列的财务丑闻,同时浑水调查公司给予嘉汉林业“强烈卖出”的评级,同时给出的估值不到1美元(当时股价为18加币)。导致嘉汉林业公司市值在两个交易日内蒸发了近33亿美元,而保尔森基金面临了4.68亿美元的亏损。
距离该事件发生已经近两年,约翰·保尔森这位曾经的“沽神”似乎逐渐淡出了华尔街。是归于平淡,还 是在酝酿又一场巨额交易,我们不得而知。据悉保尔森基金已在北京金融街及上海陆家嘴分别设立了代表处。
4、Lone Pine Capital
孤松资本始建于1997年,由斯蒂芬·曼德尔(Steve Mandel)创建,总部设在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在伦敦,香港,北京,纽约均设有办事处。隆派恩资本是一家私人拥有的对冲基金,在世界各地的公共股权市场进行投资。从最初的800万美元开始,直到该基金成为了打理自有资金的“超级基金”,为约56亿美元的投资者和自有资金估计为150亿美元的曼德尔先生服务。
大多数人相信,曼德尔先生的成功可以归咎于他的“自下而上”的投资。他的重点放在企业的基本面问题上。曼德尔先生认为,破译业务进行深入的基本面分析,了解其做法,运营和未来的增长。这是重点,这影响到最后的选股和决定是否或长或短。不像大多数的对冲基金管理人,曼德尔先生巧妙地依靠他强烈的判断和快速决策的位置和移动。孤松资本在花旗集团(Citigroup)和斯伦贝谢公司的增持是证明曼德尔先生灵巧之至最好的例子。
5、DE Shaw
德劭基金由数学家大卫·肖成立于1982年。DE Shaw大部分投资基于复杂的数学模型,旨在找出隐藏的市场趋势或定价异常。不过该基金也进入到私人股本领域和自下而上的价值驱动型投资领域。
DE Shaw进军中国内地的举措,会让人将之与其2006年和2007年在印度的扩张进行比较。该公司在印度看到了巨大的招聘和投资机遇。
就员工数量而言,DE Shaw令一些更灵活的竞争对手相形见绌。该公司大约有1700名员工——其中估计有100名拥有博士学位。只有英国曼集团(Man Group)的员工数量超过了DE Shaw
过去两年,不愿抛头露面的DE Shaw在其主要战略方面表现稳健。该公司的旗舰基金Oculus回报率为8.7%。Oculus按照该公司的一系列定性及定量战略进行投资。一位投资者表示,该公司旗下的另一支基金DE Shaw Composite实现了21.1%的回报率。
位为处于上海陆家嘴的办事处拥有一支私募股权投资分析师团队。拓展该集团在亚洲地区的业务,并标志着首次进入中国内地。该办事处将重点关注中国的收购机会。
6、Hoyder Asia
汇德亚洲(Hoyder Asia)是汇德投资集团于2001年成立的面向亚太地区的全资附属公司。汇德亚洲投资于全球外汇,商品期货以及股票方面, 乃亚太地区最优秀的资产管理服务商之一. 其凭借对新兴市场的专业认识及丰富经验, 于十年内迅速增长.汇德亚洲透过旗下的汇德品牌基金与信托为客户提供不同层面的投资服务及产品,凭借其专业及奉行多年的环球对冲与价值投资等方法,于国际资产管理巿场已建立优良的声誉。
据悉, 位于中国上海的汇德亚洲办事处, 在2013年初早已悄悄布局内陆,公司高层也放言会从运营决策上更重视大中华市场。
7、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文艺复兴科技成立于1988年,其创始人为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 他是世界级的数学家,担任着美国数学协会的主席(Math for America);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对冲基金经理之一,在全球投资业内,他的名气并不亚于索罗斯,更是被认为是保尔森、达利欧这些业内领军者的前辈。“量化基金之王”是这位国际投资行业领袖最显贵的称呼,虽然,他本人并不在意。
作风低调的西蒙斯很少接受采访。在仅有的几次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他透露称:“我们随时都在卖出和买入,依靠活跃赚钱。”他只寻找那些可以复制的微小获利瞬间,而绝不以“市场终将恢复正常”作为赌注投入资金。事实上,西蒙斯几乎从不雇用华尔街的分析师,他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雇佣了由数学博士,物理博士及自然科学博士组成的超过150人的投资团队。用数学模型捕捉市场机会,由电脑做出交易决策。
文艺复兴科技公司及旗下多家关联子公司于2013年1月分别在北京,上海成立了代表处。
8、Chilton Investment
奇尔顿公司由理乍得·L·奇尔顿(Richard L. Chilton)先生于1992年成立。管理着超过65亿美元的资产。其核心的运作手法是通过价值导向的基础研究和纪律严明的投资组合来进行管理。 奇尔顿先巩固了长期投资的理念,其纪律严格的文化是一个标志。而奇尔顿公司正计划采取一项不同寻常的举措,奇尔顿公司在中国北京及成都分别成立了代表处,这是该公司在中国扩张战略的一部分。
其实,以上这些笔者了解到进入国内的海外对冲基金,只是全球对冲基金大军的冰山一角;中国这只美味十足的大蛋糕,相信吸引到更多的大鳄只是时间问题。
9. Citadel Investment Group
城堡投资管理着130亿美元,是目前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它的日交易量相当于伦敦、纽约和东京交易所当日交易量的3%左右。

B. 中海油服与海油工程

记住今天2009年5月26日,601808报收16.99元;
记住十年后的今日以前,601808复权价将达1699元!
20世纪70年代的整整十年,是美国通货膨胀失落的十年,但其石油服务公司的股票增长了20多倍。而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可能是世界失落的十年,中海油服601808会增长多少倍?
把每个月工资的50%买入油服吧,五年后你就可以退休啦!10年后可是真正发达啦!

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全球金融危机不可能很快结束。在经济衰退的过程中,企业以降低资产负债表替代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全球各国为了尽快的复苏经济联手开动印钞机,进而很有可能引发对通货膨胀的担心。目前我们的所有投资决策都是基于这样的判断之下。
20世纪70年代美国市场中一些投资品种的表现如下:
投资类别 实际总收益率
黄金股 28.0% 20.6% 550.8%
金 条 33.1% 25.7% 年均名义收益率 年均实际收益率
原 油 26.4% 19.0% 469.5%
大型石油公司 14.2% 6.8% 93.1%
独立石油生产商 19.2% 11.8% 205.1%
石油服务公司 31.0% 23.6% 732.1%
标准普尔500指数股 5.9% -1.5% -14%
现金 6.3% -1.1% -10.5%
债券 5.5% -1.9% -17.5%

上述资料来源于(美)斯蒂芬•李柏博士《即将来临的经济崩溃》。
从斯蒂芬的统计不难看出,如果发生滞账,最赚钱的投资品种除购买金条和黄金股之外,应该是石油服务型公司。
通货膨胀时期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时期,当通货膨胀率较低的时候,商业界人士对于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而且对未来的发展计划充满了信心。个人投资者对自己未来的投资收益也同样充满期待。但是,当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未来的物价会有多高,因此投资者对于高价购买股票往往会持谨慎的态度,股票的价格收益比将会下降。
其次,收益增长包括实际增长和通货膨胀增长两个方面。实际增长来自于企业实力的真实扩张,比如新产品的开发、新店铺的开张,或者更大的市场分额、更高的效率等。而通货膨胀则意味者制定更高的价格来弥补更高的成本。
投资者通常不看重通货膨胀的增长,而更看重实际的增长,因为通货膨胀增长适用于所有的公司,而实际增长则以意味者该公司具有良好的管理。
如果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那么大多数股票的价格收益比将下降,进而使投资者获得市场收益变得更加困难。而石油服务公司基于原油价格的上涨,油气公司会加大对油气开采的投入而有机会成为杰出的市场领袖。

2007年9月28日,中国A股市场迎来了一只可与中国船舶[600150]相媲美的超大价值股--中海油服(601808)。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全世界目前仅有四家公司和它的业务类似,中国仅此一家,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其它三家公司的前身也都是军工背景,目前也都是政府参股。它的员工构成和资产状况,都能充分体现它是一个实质性高科技密集型企业.博士和硕士学位人员占员工总数的38.6[%],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到员工总数的71.33[%];他所使用的设备、仪器、工具涉及航天、军事的高科技领域,卫星遥感技术、激光制导技术、纳米新材料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几乎所有高尖端技术都能在他的服务中找到身影。他的有些技术被各国都列为高度控制技术,拒绝商业输出。他的盈利能力更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下属各公司,其中产值和利润最高、盈利最大的就是中海油服(1808),他的盈利能力几乎可以说是暴利,他的人均产值可以高达72.54万元/每年,利润率更是高达47.22[%];而且每年业务还在继续扩张阶段。

中海油服(601808)主营业务涵盖钻井服务、油田技术服务、船舶服务以及物探勘察服务四大板块,拥有40多年的海上油田服务经验,并已成功拓展部分陆上油田技术服务。自2001年成立以来,COSL先后在香港、美国两地上市,以优良的业绩、规范的公司治理赢得国际资本市场的认可.2005年-2007年连续3年被标准普尔选为全球最具投资潜力的三十支股票之一。五年来,它与中国经济共成长,以和谐、科学的发展方式,践行了中国油田服务工业的强国梦想。公司前身是于2001年12月25日注册成立的原油服公司,2002年9月改制成立股份制公司,同年11月公开发行H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2004年3月公司股票以一级美国存托凭证方式在美国柜台市场进行交易。2007年9月28日回归A股。

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中海油服本身的优势,而是从各大集团资金配置的角度来分析,从基本面来看,中海油服会成为各大基金公司及大资金的配置对象。从各大券商的研究预测来看,此股当前的合理价在20--36元之间,平均价为28元。我们可以看看中海油服在香港上市的表现:中海油服于2002年11月20日在香港挂牌上市,挂牌首日,招股价为每股1.68港元的中海油服开盘即以1.80港元显示出新股活力,最终以1.89港元报收,当天上涨12.5[%],成为当天香港联交所成交量最大的一只股票.这是2001年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最成功的股票。而从2002年的首日收盘价1.89港元到现在的收盘价16.1港元,用了不到5年上涨了751[%],二级市场股价年复合上升率为53.5[%],是远远跑赢恒生指数和国企指数的。而今年至今累升195[%],大幅跑赢国企指数及恒指100[%]及130[%]。其净利润在2003年到2006年的4年时间也保持了52.8[%]的年复合增长率。中海油服在A股的发行价为13.48元,远远高出当初1。68港元的招股价。
中海油服已经拥有40多年的海上油田服务经验,是中国海上最大的油田服务上市公司,业务涉及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及生产的各个阶段。可以说,在钻井服务、油田技术服务、船舶服务、物探勘察服务四个业务领域,中海油服都已成为中国近海油田服务市场的主导者,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且也正在成为国际油田服务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目前中海油服的服务作业领域除中国海域外,已延伸至东南亚、澳大利亚、美洲、中东、非洲沿海和欧洲沿海等世界其他地区。

相对于陆地油气,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起步晚,潜在资源储量大,未来勘探空间广阔.这片蔚蓝色的海域将是我国未来能源保障的希望所在,这片海域同时也是中海油服的主要作业区域,在这一领域拥有垄断地位的中海油服发展前景非常乐观...控股股东中海油总公司是中国海上勘探开发规模最大的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海上石油天然气勘探和开发公司之一。部分境外油气公司,也通过与中海油订立的产品分成合同,在中国近海作业。控股股东的行业地位将支持中海油服未来市场的拓展和垄断地位的保持。

全球油田服务行业经过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和发展程度。全球领先的油田服务公司如斯伦贝谢、哈里巴顿和贝克休斯,每年营运收入都在100-200亿美元左右的规模。相比之下,2006年COSL实现营运收入65亿人民币,今年预计达到87亿人民币,与国际巨头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要看到,中国石油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中海油服这些年的发展速度远快于国际同行.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中海油服将成为国际一流的油田服务商。

另有消息说,这次中海油服(1808)回归A股募集资金主要投向深海技术服务领域,以前他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浅海一带。这次募集资金主要为扩展它的服务领域,争取把业务继续向海外扩张。还有......

比中国船舶还牛的超级大牛股=中海油服(1808)

有什么样的行业龙头就造就什么样的牛股!

我国陆上石油开采已接近极限,海上石油开采才开始,前景无限,要不油服也不会被标准普尔评为全球最具潜力的30个股票之一。

垄断海洋石油勘探第一股!中国第一,亚洲最大,世界前三甲,这样的股票都不买,还买什么呢?

世界最大的海洋油田服务公司股价300多美元(合人民币2265元),中海油服(1808)-------未来的世界龙头公司-----难道它的估值还不到15美元(100元人民币)吗?-----!大胆预测:用不上十年时间,中国油服(1808)会成为中国第一只过1000元人民币的股票!这是大国崛起的必然硕果!只有未来的能源霸主,才能登上股王的宝座=====中国第一高价股中海油服(1808)!
什么是大黑马?就是90[%]的人都不敢骑能涨的让人不敢相信---目瞪口呆,望尘莫及,后悔不已...

大多数人敢买敢捂,大主力赚什么钱,我们看懂的赚什么钱!------像中国船舶,广船国际一样涨40倍时,什么机构,散户都来抢筹了!这就是人的本性:贪婪,恐惧和后悔!永远不会改变!这也是股市大波浪周期循环规律的根源!-------

绝世珍品,受到全市场极度关注的情况下,才会形成短线井喷超级能量的汇聚!从金融行为学角度看,基本符合高举高打,形成超级大黑马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这是大黑马启动前的最佳买点!,重磅出击,必有惊人回报!

再说小散不敢买35元以上的高价股,买入1808的都是股市赚大钱的长线高手,他们根本不在乎短期波动,甚至远离股市不看盘!世界股王巴菲特的名言:你买入一只未来潜力大牛股不想拥有10年,你就不要拥有10分钟!---------

从(1)世界能源战略性,

(2)行业垄断性,

(3)陆海两栖勘探唯一性,

(4)世界级龙头公司,

(5)股本结构(中小盘),

(6)未来业绩高成长性看,

中国油服(601808)必将取代中国船舶(600150)成为中国股市第一高价股!

不管散户唱多,唱空,超级大主力是不看你股吧如何说的,所以,股吧迷也不要自做多情,自己吓唬自己,又吓唬不懂股票的新手!

日后,中海油服(601808)最有可能的三种走势:

1.招商轮船(601872)走势=连续涨停,边吃货边拉升!

2.西部矿业(601168)走势=低开高走,边吃货边洗盘!一周后井喷拉升!

3.中海发展(600026)走势=横盘两周,井喷爆发,连续7个涨停板!

总之,无论那种走势[[中海油服]]必有惊人表现!

中海油服和海油工程比较

中海油服和海油工程同属于中海洋总公司,同样是海上油田工程和服务业,大的故事背景都是一样的,即投资主题都是在中国近海油田工程和服务业占据垄断地位,受益于国际海洋油田服务行业进入景气阶段和中国海洋石油快速开发。主营业务上有所不同,中海油服的主要业务是钻井服务、油田技术服务、船舶服务以及物探勘察服务,在中国近海钻井市场拥有绝大部分的份额,居绝对主导地位,其他三块业务分别占中国近海份额为60%、70%、80%。海油工程是一个集海洋工程研究设计、建造、安装、海底管道铺设、海洋平台维修和海洋工程科技开发为一身的总承包公司。公司组块、导管架建造安装工程业务国内市场占有率85%左右,海上安装业务市场占有率90%以上,海底管线铺设工程业务国内市场占有率90%左右。
但盈利模式的不同使得两者在行业景气周期的不同阶段受益程度不同。中海油服的主要盈利板业务-钻井服务签订的大部分钻井业务是以一个油气井或一组独立的油气井作业并收取定额的日费率来订立有期合同(所谓的合同钻井),总包业务很少。这样在一个景气程度往上走钻井费率不断攀升的行业中,当中海油服完成一个有期合同以后,就可以重新签订一个费率更高的合同,而且,从06年的数据来看,平均钻一口井的时间为22天,也就是说调整价格的日期很短。这样在一个景气不断上升的时候,中海油服的毛利会不断的上升(船舶服务和物探勘察服务也有类似的特性)。而对于海油工程来说,由于它是一个总包商,报价的方式是成本加成的方法,并且工期比较长,在行业景气往上走的情况下,其价格调整较慢,受益程度相对有限。中海油服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从05年的23%有望上升到今年的31%,而海油工程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基本保持在20%,所以从盈利模式来看,由于中海油服能较快的调整服务的价格,而海油工程由于其总包模式,价格调整很慢,并受到成本加成定价方法的制约,在行业景气往上走的时候,中海油服的增长能收到两个因素的拉大:收入扩大和毛利上升,而海油工程的增长则只能通过收入扩大的方式来实现。中海油服更受益于景气周期。当然在景气周期往下走的时候,海油工程的业绩更稳定。

本人就在油服,上市的时候我在海上,那时候还没有入市呢,但也想买(可不只我一个,很多员工都想买)。

中国近海的油井是谁打的?除了岸边上的滩海油田,都是油服干的,绝对的垄断!一条钻井船一天的日费就接近一百万人民币,一个油田要开发,先要勘探---油服干;然后打探井---油服干;生产井---油服干;修井---油服干。这里面还包括几乎所有的服务----拖轮服务(海上出租车);泥浆(很贵的哦,贵的泥浆可以和易拉罐装的可口可乐比价格,我曾往海里放过几方,泥浆的差点跟我急了,呵呵);综合录井;定向井;试油;下套管;测井;固井等等等等-----。总之,油服的业务几乎覆盖了海上油田开发的全过程。全国只此一家,想开发海上油田吗?别无选择,有网友想说了,雇国外的公司干!但是目前的石油行情大家都知道,现在各大服务公司的业务都爆满,从国外拖一条钻井船到中国作业,价格远远高于油服不说,光拖航费用恐怕就要上亿!目前油服给海洋石油总公司打井都是内部价格,国际市场上价格更高!而且油服的服务和水平可不低,可不是那种娇生惯养长大的公司。我们这些员工工作的很卖力,在我们这里不讲什么职称啊等等老国企看重的一些指标,只看一样----你能不能把或搞定!这里不养懒人,也几乎没有闲人。别的不说,请大家对比一下,中石油多少人?中石化多少人?那么中海油呢?不错,中海油产量最小,那么人均产量呢?中海油很早就跟国际石油公司合作打交道(油服是其子公司,油服01年成立时就是将海油的几家专业公司捆绑在一起,使油服具备综合服务的能力),连最基层的员工都在学习外语。

油服的发展非常快,快到我们员工都觉得太快了。公司在狂造船、招人、培训,明年上半年又一艘自升式钻井平船(平台)---海洋石油942,要出厂开始作业。海洋石油941市06年出厂的,当年见效益,而国际上同类钻井船出厂以后根本达不到这么快的速度,圣达非有一条船,船型一样的,出厂以后陆陆续续的调试了很久很久。941和942的装备是国际一线装备,一个字:牛!一个平台造价10亿左右人民币,试问,有多少企业能值这个数?而员工很少,一个平台不足100人,平台可是24小时不停作业的。人员分四班,两班上班两班在家休息。我没权限发图片,要不就发机张给大家看看了。此外,我们公司还要建4艘350英尺(作业水深)的钻井平台,还有两条专门在渤海作业的平台。

C. 物理学家伊曼纽尔•德曼开启的量化金融时代

今天的华尔街早已不再是那种陈旧的商业模式了。近年来,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已经逐渐转向通过量化交易策略和衍生金融产品来获得利润了,它们招募了大量拥有博士学位的学术精英,这些精英对这些易波动的金融产品进行建模并管理相应风险。物理学家大批涌入其他领域就职的部分原因在于,20世纪70年代他们传统的就业市场—学术领域工作萎缩了。而在3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的发明、原子弹的研制向战后政府展示了物理学的用处。震惊于苏联“Sputnik”(伴侣号)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之余,美国国防与能源部开始更大方地赞助纯理论研究,获得资助做这类研究的物理学家并不屑于为自己的研究做宣传。20世纪60年代,物理系的规模不断扩张、学术职位的数量也快速增长。在学科的鼓舞和奖学金的资助下,大批充满热情的研究生进入这个领域。

好景不长,越南战争结束后,恶化的经济和公众对科学服务于战争的厌恶使科研经费大幅减少。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曾立志为基础研究奉献终生的理论物理学家为了继续留在学术圈内被迫成为“流动工作者”,在大学或国家实验室等从事临时性的短期工作。他们中很多学者最终放弃了寻找低薪酬的半永久学术工作,从而转向其他领域并在各种领域中寻找与物理学相关的工作,比如能源研究或电信等领域。像是在美国有的在科罗拉多州戈尔登太阳能研究所进行可替代能源的研究,有的在康涅狄格州里奇菲尔德的斯伦贝谢公司研究处理原油泄露的数学方法,其他的还有在新泽西AT&T公司的贝尔实验室(Bell)开发高级交换系统。

巧合的是,迫使物理学家离开学术研究工作的原因中,有些却同样促使华尔街开始接纳这些物理学家。1973年,阿拉伯原油禁运使油价高涨、利率攀升,对通货膨胀的担心将黄金价格推高到每盎司800美元。转眼间,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剧,传统上用来保守投资的债券突然变得风险超乎想象,以往的经验法则(rules of thumb)不再适用。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理解利率和股票价格的波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风险管理和对冲成为新的当务之急。面对这些新风险,为变化提供保护的新型复杂金融产品数量激增。

如果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正如伟大的数学家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在19世纪所定义的那样),那么物理学就是国王。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三大运动定律、微分学以非常完美的方式描述着我们的世界以及太阳系中物体的机械运动。牛顿之后200年,苏格兰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在1864年用简洁、优美的微分方程,同样惊人地准确刻画了光、X射线和无线电的传播。麦克斯韦方程组表明,电与磁表面上是两种完全相反的现象,但同属于电磁学领域。我们不能仅靠观察世界就能得到牛顿定律或麦克斯韦方程组。数据不能自言其身。这些方程都是思想的产物,是从痛苦思考与深度直觉交汇的世界中抽象得到的。这些伟人的成功表明,纯粹的思考与优美的数学具有发现宇宙中最深奥规律的力量。

20世纪初,物理学的发展进程加快了。通过仔细思考牛顿学说与麦克斯韦学说观点上的差异,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Theory of Special Relativity),改进了牛顿力学,使其与麦克斯韦方程组保持一致。15年后,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General Theory)再次击败牛顿。广义相对论修正了万有引力定律,将重力解释为空间与时间上大规模的引力波。几乎在相同的时间,玻尔、薛定谔和海森堡在旷古一人爱因斯坦的帮助下,发展出了关于分子、原子、亚原子颗粒的量子力学理论。

爱因斯坦完善了这种思维方法并利用它发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他的方法并非基于观察或实验,他尝试着去感觉并阐释事物运行所须遵守的规则。1918年,在为纪念发现量子的马克斯•普朗克的演讲中,爱因斯坦以研究方法为主题,阐述了这种洞察玄机的方法,他提到“得到这些规则并无逻辑道路,只有直觉,依靠一种对经验深刻理解而得到的直觉,才能发现它们”。

任何领域内寻找科学规律背后的目的是预测—预测未来,并掌控未来。现在我们享用、依赖、憎恶或畏惧的绝大多数现代 科技 ,比如手机、电力网、CAT扫描、核武器等,都是从应用量子力学、电磁理论、相对论等基础理论发展出来的,而这些理论都是大脑思考的结果。20世纪用来预测未来的经典工具的确就是这样一些物理学理论。近年来,物理学家开始将相同的工具应用于金融领域。

最近20年来,华尔街和伦敦城内绝大多数主要金融机构和很多中小金融机构中,都有一小群曾是物理学家和应用数学家的人员,尝试将物理学、数学原理应用于证券市场。以前,这些人被称为“火箭科学家”,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火箭通常被误认为是科学界内最先进的领域。现在他们通常被称为“宽客”(quant)。

在华尔街的宽客中,没有谁比伊曼纽尔•德曼更知名的了。德曼早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在AT&T公司贝尔实验室任职后,他跟随华尔街正在兴起的洐生产品革命大潮,自1985年起先后加入着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和所罗门兄弟公司。德曼在金融产品创新领域颇有建树,他参与创作了业界广为采用的布莱克-德曼-托伊利率模型和德曼-卡尼局部波动率模型,这个模型把波动率表示成执行价格以及时间的一个函数以用于预测指数的变化。于2000年当选国际金融工程师协会年度金融工程师,2002年入选《风险》杂志名人堂。德曼是最早一批转投华尔街的高能粒子物理学家,他在华尔街从业17年,最后成为高盛的常务董事,并且是着名的高盛量化策略小组的领导人。他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最具有影响力的金融模型的合作开发者。

物理学和数量金融看上去并不是那么相似。但正如德曼所说的那样,“当你研究物理学的时候,你的对手是上帝,而在研究金融学时,你的对手是上帝创造的人类”。 时至今日,公司的财富和金融市场的稳定通常依赖于数学模型。“宽客”——受过系统科学训练的、构建这些模型的量化金融从业人员,逐渐成为华尔街上的重要玩家。

数量金融(Quantitative Finance)最早可以追溯到1827年苏格兰植物学家布朗(Robert Brown)的随机运动学说,简称布朗运动;布朗运动为金融理论中的随机游走模型找到了理论依据和数学工具,布朗运动大量应用于数量金融的连续时间序列模型。1900年,法国数学家巴施里叶(Louis Bachelier)首先数量化了布朗运动,并为之建立数学模型,巴施里叶的发现早于爱因斯坦,但是很多年后才为后人发现;1905年,爱因斯坦为布朗运动奠定了科学基础,为规范化这一理论在金融界的应用做出贡献;1923年,维纳(Wiener)继续发展了布朗运动的理论基础,其所设计的数学理论成为后来数量金融模型的基础,并首先将随机性应用于资产定价中。

1950年,萨缪尔森(Samuelson)在MIT经济系的论文资料库中发现了前文提到的巴施里叶的PHD论文,运用其观点为后来的期权定价理论奠定了基础,同时萨缪尔森数理化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并基于此工作获得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951年,伊藤清(Kiyoshi Ito)首先提出对金融界影响深远的伊藤公式,在金融衍生品的定价公式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除了理论研究上的逐渐成熟与发展,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也促进了数量金融的发展,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金融创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直接促进了金融衍生工具、受险价值(VaR)等风险管理技术的爆炸式增长。因此理论研究的发展、20世纪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上风险管理的需求催生了衍生品市场和数量金融工程的快速发展。数量金融工程是指合理运用数量、工程和科学方法,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以及包括设计、开发与实施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作为金融领域一门新兴学科,其产生和发展也使得现代金融的发展也更加快速,更加复杂。在欧美的资本市场上,衍生品市场的规模和交易活跃程度都已经远超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物理学家通常在华尔街建立模型估计证券的价值。在投资银行、对冲基金或在类似彭博(Bloomberg)和SunGard的金融软件公司中,物理学家修补既有模型并开发新模型。到目前为止,金融世界中最着名的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模型就是布莱克-斯科尔斯(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着名的金融经济学家、期权理论家斯蒂芬•罗斯(Stephen Ross)在《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中写道:“期权定价理论不但是金融学中最成功的理论,还是整个经济学中最成功的理论。”

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使我们能够确定股票期权的合理价值。股票是最常见的证券,每天都会发生买卖,但基于股票的看涨期权却很少有人能弄懂。例如,你持有一份基于IBM公司的一年期看涨期权,你就拥有从今天开始一年后以事先约定的价格(假如说100美元)买入一股IBM股票的权利。未来某天到期的期权的价值取决于当时每股IBM股票的价值。如果那天IBM股票价格为105美元,期权价值就正好是5美元;如果每股价格低于100美元,期权就没有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看涨期权就是赌股票价格会上涨。

期权是更常见的衍生品证券(derivative security)的一种特例,衍生品证券的价值衍生于(derived from)作为标的(underlying)证券的价值。到期时衍生品证券的收益可以用在合约中列明的数学模型计算出来,这些数学模型将衍生品证券收益与标的证券未来价值联系起来。这些模型可以非常简单,就像股票看涨期权的例子那样,其收益只是等于到期股票价格超过100美元的那部分;模型也可以非常复杂,通过详细的数学表达式描述且取决于几个标的证券的价格。在过去的20年里,衍生品证券在外汇、商品、债券、股票、抵押品、信用、能源等各种领域的交易中被广泛使用。

衍生品证券比普通的股票和债券更加复杂。其存在是因为它们允许投资银行、资金管理者、企业、投资者、投机者等客户量身定制自身愿意承担或规避的风险。仅仅买入一股IBM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只承担了拥有股票的全部风险,其盈亏与IBM公司股价直接相关。相反地,IBM看涨期权却为投资者提供了潜在的无限收益(比如股价远大于100美元),但却只有有限的损失(当股价跌落到100美元以下时,投资者的最大损失只是期权费)。这种股价上涨收益与股价下跌损失间的不对称性是衍生品的典型特征。你可以在专门的期权交易所零散买入或卖出期权,你也可以与批发商(即交易商)进行交易。期权交易商在期权市场上“做市”(make markets),他们通过向希望卖出期权的客户买入,向希望买入期权的客户卖出为市场提供服务。

交易商与保险公司类似,保险公司也是在管理风险。就像好事达(Allstate)必须考虑到卖给你保单后,你的房子会被烧掉一样,当期权交易商卖给你一份IBM看涨期权后,他也必须承担股票价格上涨的风险。当投保的情景发生时,无论好事达还是期权交易商都不希望破产,但他们又都不能预测未来,所以他们也都会为承担他们客户希望规避的风险收取费用。

好事达的风险管理策略是对每个客户收取费用,并使全部客户的保险费超过在未来发生大火时,他们可能会面临的赔付总额。期权交易商的风险管理策略则不同:在理想的世界中,他规避IBM股票价格上涨的风险仅需从其他人手里以更低的价格买入一份相同的期权即可,还能从中获得盈利。可惜的是,这种策略很少能行得通。作为替代,交易商转而“制造”(manufactures)一份近似的期权。此时,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派上用场了。

不可思议的是,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告诉我们如何利用标的股票来复制期权,而且还能够估算出这样复制期权的成本。根据布莱克和斯科尔斯所言,复制期权就像在做水果沙拉,而股票就像其中的水果。假如你希望卖出一份苹果和橙子的水果沙拉,你将对一磅沙拉罐头索价多少?通常来说,你会观察一下市场上水果的价格、罐装及运输的成本等,最终得到利用各种成分制作沙拉这种混合物的成本。

1973年,布莱克和斯科尔斯告诉大家,你可以利用一定数量的IBM股票和现金来混合制成一份IBM期权,就像你将苹果和橙子混合制作沙拉一样。当然,制作期权的过程会比制作水果沙拉的过程更加复杂,否则早就有人发现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了。与水果沙拉混合比例固定不变(比如50%的苹果配上50%的橙子)不同,复制期权的构成比例要不断变化。在股票价格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复制期权需要不断调整股票和现金的数量。用水果沙拉的例子来表述的话,就是你可能是按照50%的苹果和50%的橙子开始的,但接下来苹果的价格上涨了,水果沙拉的配比就要相应调整为40%的苹果和60%的橙子;如果苹果价格下跌了,水果沙拉的配比就要相应地调整为70%的苹果和30%的橙子。

从某种意义上讲,随着构成成分的价格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你要通过调整配比来保证混合物的价格稳定。确切的“菜谱”要遵循布莱克-斯科尔斯方程式的计算结果。布莱克-斯科尔斯方程式还能告诉你“菜谱”的制作成本。在布莱克和斯科尔斯之前,没有人能够猜到通过简单混合就能复制出期权来,更没有人能够估计期权的合理价值。

这一发现使现代金融发生了革命性巨变。布莱克和斯科尔斯运用他们的洞察力使期权这种以前只能 美食 家才能享用的食谱变为标准菜单。交易商现在可以在不承担风险的前提下利用所有标的证券制作、出售客户愿意承担的风险。这就像在一个干燥的充满氢气和氧气的世界中,终于有人想出了如何合成水(H2O)。

交易商运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制作(或“合成”,或运用更加具有金融学味道的“设计”)出售给客户的期权。他们可以利用市场上买来的股票进行期权复制,相反地,他们也可以将从别人那里买入的期权分解成股票,并卖回到市场中去。利用这种方法,交易商转嫁了风险(由于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仅仅是一个模型,而金融世界里所有的模型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交易商无法完全规避掉风险)。交易商对自己的期权制作和期权分解过程收取费用(期权费),就像高档餐厅的厨师不但要对食材收费,还要对他们的菜谱和厨艺收费一样,也好比支付给时装设计师的费用中既包含时装材料费用,又包括设计师的才能费用一样。

当前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明显滞后,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前20位的国家中,只有我们没有金融期货,整个金融业全面缺乏衍生产品定价能力,产品定价处于跟随的低端状态。然而另一方面,中国的企业却已经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参与竞争,企业面临了很多企业不愿意承担的风险,例如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等等,而很多国际大企业就可以通过衍生产品或者其它产品将许多风险头寸规避掉,这样在发生竞争时,中国的企业就缺乏抗险能力和灵活性,在竞争中就很可能处于劣势。因此很多国内企业就去海外市场做衍生产品,但是在衍生品市场还只是个幼儿的我国企业往往会被国际投机者盯上,在他们精心设计的陷阱中损失惨重。

过目前来看,香港和深圳,分别代表了国际金融中心的两种模式。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格局可能是在大湾区范围内,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作用扩展到整个大湾区,使大湾区形成以香港为核心、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的深港国际金融中心。据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28)显示共有111个金融中心进入榜单,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纽约、伦敦、上海、东京、香港、新加坡、北京、旧金山、深圳、苏黎世。

D. 斯伦贝谢股票还能涨吗

亲,股价能否上涨及持续大幅度上涨主要取决于二及市场买卖双方之间的供求关系,而供求关系又取决于该股成长性、业绩及背后是否有重大利多消息。

E. 世界上最大的九家对冲基金公司

公开和透明,是对冲基金最讨厌的事情。这与它所建立的结构有直接的关系。以在位于维京群岛注册的对冲基金为例,他们可以使用任何合法的金融投资组合,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任意地点运行套利,而无需向任何国家或部门申报投资技巧和融资结构。

要想在这片风光旖旎的美丽小海岛上,找到一个实实在在的对冲基金经理人,却绝非易事。绝大多数时候,这里的注册电话只有空空的忙音,从不会有人将听筒拿起。这还不算不负责任的,有的对冲基金甚至将电话连接到海龟养殖场。

英国最大的对冲基金投资商HERMES BPK风控部门负责人万德布鲁克曾抱怨道:“我们把大把的钱投到了对冲基金者的手里,但他们连五分钟的见面会都没开过,我们不知道他们怎样用钱的。”

金融危机使对冲基金经历了一场急速变革。十几年前,对冲基金圈是一个相对封闭狭窄的圈子,大家做的几乎都是熟人之间的业务,信任程度很高,根本不需要签合同就把生意做了。有时,仅仅是上午握个手,下午就把数百万美元打到了对方的账户之上。

但恰恰这种荒诞般的神秘,成为对冲基金最本质的赢利特点。

而随着中国金融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多元化及国际化,让越来越多的境外对冲基金注目中国。在这个国内对冲基金大力发展完善的重要阶段,国际资本经验丰富的海外对冲基金也盯上了中国这块蛋糕。不少海外对冲基金或在海外有过对冲基金管理和投资经历的人准备尝试或已进驻中国,寻求发展和合作机会。

海外对冲基金看重中国区的发展。其实无非是三大原因:一是渐渐国际化的人民币,逐步开放人民币资产的跨境流动,让中国部分的资产管理人或投资人供应大量走出去的机会的同时,也会给海外大量机构投资人和高净值客户供应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二是监管层和中国基金业对对冲基金的态度越来越开放,基金法正在不断修改和完善,这使得对冲基金所参与的二级市场会有更多的流动性,让对冲基金能真正发展起来。三是中国财富的增值。银行高净值客户管理着17万亿元的资金,而公募基金管理的资金规模才200亿元,阳光私募也只有2500亿元,未来中国人的财富将会流向更有效和积极管理型的投资领域。

这些海外的对冲基金大佬其实早已布局内地;譬如被大家所悉知的,着名的对冲基金大鳄 索罗斯 光在香港及内陆就设有3个办事处,以极其低调的姿态,从而达到其惯有的避开监管与分散媒体视线之手法。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查证,这家管理着亚洲资产多达80亿至100亿美元(约624亿至780亿港元)的 “SFM HK Management Limited”,其注册仅为港币1元。可见该领域低调的重要性。尽管如此,随着中国投资市场的逐渐向国际放开怀抱,以下几家对冲大佬早已先行一步,抢滩内陆:

1、Bridgewater Associates

雷·达里奥(Ray Dalio)的桥水联合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连续两年都登上了LCH英雄榜。这家基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约有1300亿美元的水平。除了管理资产庞大以外,桥水的独特之处是它的300家客户都是机构投资者。它们的平均投资额为2.5亿美元。在戴利奥和罗伯特·普林斯的共同领导下,桥水善于创造不同的利润流,鉴别贝塔源,市场驱动型回报,阿尔法,基于技能回报,然后把它们打包成与客户需求的兼容的战略。该公司通过债券和货币管理外包供应源阿尔法。但是当机构开始转向其他资产类别和关注额外利润源时,桥水也在调整战略。

达里奥在2012年初被业内评为对冲基金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公司旗下纯阿尔法基金(Pure Alpha Fund)在1975年至2011年为投资人净赚了358亿美元,超过了索罗斯量子基金自1973年创立以来的总回报。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曾评价说,达里奥的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对经济的统计分析甚至比美联储的更靠谱。这家掌管着1300多亿美元资产的顶级对冲基金隐匿在康州Westport的树林里,与纽约华尔街的喧嚣保持远离。桥水联合基金已于2012年底在上海低调的成立了代表处。

2、Man Group

英仕曼集团是全球第二大对冲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达680亿美元,其业务框架主要由三大类别组成:AHL(管理期货基金CTA)、GLG(由30多个策略的基金组成的多策略基金)以及刚收购的FRM(对冲基金的基金),此外,英仕曼拥有一支有卓越投资专家组成的庞大团队,就投资管理以至客户服务的每个范畴,给予强劲的支持。

英仕曼锐意取得可观的长期表现,供应一系列广泛,灵活并屡获殊荣的投资方案定能满足不同投资者的独特需求。英仕曼中国区主席李亦非透露,集团希望在中国首先推进的是旗下的管理期货基金。据了解,AHL基金希望能通过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先进入中国,同时也想借助QFII、QDII等各种跨境方式,在中国寻找投资和合作的机会。

3、Paulson Co

保尔森公司管理着约为360亿美元的资产(其中95%为机构投资者)。据《阿尔法》杂志统计,仅约翰·保尔森个人在2007年的收入就达到了37亿美元,一举登顶2007年度最挣钱基金经理榜,力压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和詹姆斯·西蒙斯。一时间,约翰·保尔森在华尔街名声大震,“对冲基金第一人”、“华尔街最灵的猎豹”等称号纷纷被冠在了他头上。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约翰·保尔森与保尔森基金持续的稳定盈利。直到2011年6月3日,保尔森所持有3740万股的嘉汉林业(Sino-forest)瞬间爆出一系列的财务丑闻,同时浑水调查公司给予嘉汉林业“强烈卖出”的评级,同时给出的估值不到1美元(当时股价为18加币)。导致嘉汉林业公司市值在两个交易日内蒸发了近33亿美元,而保尔森基金面临了4.68亿美元的亏损。

距离该事件发生已经近两年,约翰·保尔森这位曾经的“沽神”似乎逐渐淡出了华尔街。是归于平淡,还是在酝酿又一场巨额交易,我们不得而知。据悉保尔森基金已在北京金融街及上海陆家嘴分别设立了代表处。

4、Lone Pine Capital

孤松资本始建于1997年,由斯蒂芬·曼德尔(Steve Mandel)创建,总部设在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在伦敦,香港,北京,纽约均设有办事处。隆派恩资本是一家私人拥有的对冲基金,在世界各地的公共股权市场运行投资。从最初的800万美元开始,直到该基金成为了打理自有资金的“超级基金”,为约56亿美元的投资者和自有资金估计为150亿美元的曼德尔先生服务。

孤松资本是一个典型的长/短仓股票对冲基金,采用基本面分析与自下而上的选股方法来制定其投资组合。不过,曼德尔先生的敏锐性和奇异的态度对基本面的分析。让塞斯·卡拉曼(Seth Klarman)曾形容他为“梦幻分析师”。大多数人相信,曼德尔先生的成功可以归咎于他的“自下而上”的投资。他的重点放在企业的基本面问题上。曼德尔先生认为,破译业务运行深入的基本面分析,了解其做法,运营和未来的增长。这是重点,这影响到最后的选股和决定是否或长或短。不像大多数的对冲基金管理人,曼德尔先生巧妙地依靠他强烈的判断和快速决策的位置和移动。孤松资本在花旗集团(Citigroup)和斯伦贝谢公司的增持是证明曼德尔先生灵巧之至最好的例子。

5、DE Shaw

德劭基金由数学家大卫·肖成立于1982年。DE Shaw大部分投资基于复杂的数学模型,旨在找出隐藏的市场趋势或定价异常。不过该基金也进入到私人股本领域和自下而上的价值驱动型投资领域。DE Shaw进军中国内地的举措,会让人将之与其2006年和2007年在印度的扩张运行比较。该公司在印度看到了巨大的招聘和投资机遇。

就员工数量而言,DE Shaw令一些更灵活的竞争对手相形见绌。该公司大约有1700名员工——其中估计有100名拥有博士学位。只有英国曼集团(Man Group)的员工数量超过了DE Shaw。

过去两年,不愿抛头露面的DE Shaw在其主要战略方面表现稳妥。该公司的旗舰基金Oculus回报率为8.7%。Oculus按照该公司的一系列定性及定量战略运行投资。一位投资者表示,该公司旗下的另一支基金DE Shaw Composite实现了21.1%的回报率。位为处于上海陆家嘴的办事处拥有一支私募股权投资分析师团队。拓展该集团在亚洲地区的业务,并标志着首次进入中国内地。该办事处将重点关注中国的收购机会。

6、Hoyder Asia

汇德亚洲(Hoyder Asia)是汇德投资集团于2001年成立的面向亚太地区的全资附属公司。汇德亚洲于投资全球外汇,商品期货以及股票方面,乃亚太地区最优秀的资产管理服务商之一. 其凭借对新兴市场的专业认识及丰富经验, 于十年内迅速增长.汇德亚洲透过旗下的汇德品牌基金与信托为客户供应不同层面的投资服务及产品,凭借其专业及奉行多年的环球对冲与价值投资等方法,于国际资产管理巿场已建立优良的声誉。据悉, 位于中国上海的汇德亚洲办事处, 在2013年初早已悄悄布局内陆,公司高层也放言会从运营决策上更重视大中华市场。

7、Hillhouse Capital

高瓴资本(Hillhouse Capital)是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成立于纽约,总部在新加坡,在上海、北京均设有办事处,与耶鲁大学基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公司创始人为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张磊。大多数人之所以从未听说过这家基金,是因为其创始人张磊住在北京。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高瓴资本并非一家中国本土基金——它的投资者在海外,他们向张磊投资的是美元,而非人民币。但越来越多的大陆人在西方接受完教育和培训后,回到中国运营另类投资基金,张磊就是其中之一。这些经理人将办事处设在北京,从而拥有信息和人脉方面的优势。自2005年利用耶鲁大学投资基金办公室(Yale Endowment)供应的3000万美元创立高瓴资本以来,张磊和高瓴资本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张磊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People’s University),随后赴耶鲁管理学院(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深造,在那里认识了耶鲁投资基金的负责人大卫·史文森(David Swensen)。高瓴资本拥有其他人只能羡慕的业绩——自创立以来,年均复合回报率高达52%,即便在2008年出现了37%的跌幅。黑石集团(Blackstone)对冲基金投资业务负责人汤姆·希尔(Tom Hill)将张磊誉为中国的斯蒂芬·曼德尔(Steve Mandel)——曼德尔是孤松资本(Lone Pine)创始人,对冲基金领域最受人尊敬和低调的人士之一。高瓴资本拥有许多基金缺乏的灵活性,可以自由地投资于公开市场和私人市场,向年轻的公司供应成长所需的资本,并在这些公司上市前购入其大量的股份。例如中国知名社区篱笆网,京东商城以及远东国际租赁等公司。

8、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文艺复兴科技成立于1988年,其创始人为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 他是世界级的数学家,担任着美国数学协会的主席(Math for America);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对冲基金经理之一,在全球投资业内,他的名气并不亚于索罗斯,更是被认为是保尔森、达利欧这些业内领军者的前辈。“量化基金之王”是这位国际投资行业领袖最显贵的称呼,虽然,他本人并不在意。虽然2010年,这位74岁的老人已经从他价值20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公司文艺复兴科技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退休,但是他一直在公司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享有收益。2011年,这家公司管理的基金获得了高达33%的净收益回报率。2012年前11个月,表现亦同样不俗。历史业绩更能说明他的辉煌。1989年到2009年间,他操盘的大奖章基金平均年回报率达35%,较同期标普500指数年均回报率高20多个百分点,比“金融大鳄”索罗斯和“股神”巴菲特的旗舰基金也高出10余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回报率数据已经扣除了资产管理费和投资收益分成等费用,而大奖章基金对此类费用的收取比例几乎是同行的两倍——分别是5%和44%。

作风低调的西蒙斯很少接受采访。在仅有的几次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他透露称:“我们随时都在卖出和买入,依靠活跃挣钱。”他只寻找那些可以复制的微小获利瞬间,而绝不以“市场终将恢复正常”作为赌注投入资金。事实上,西蒙斯几乎从不雇用华尔街的分析师,他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雇佣了由数学博士,物理博士及自然科学博士组成的超过150人的投资团队。用数学模型捕捉市场机会,由电脑做出交易决策。文艺复兴科技公司及旗下多家关联子公司于2013年1月分别在北京,上海成立了代表处。

9、Chilton Investment

奇尔顿公司由理乍得·L·奇尔顿(Richard L. Chilton)先生于1992年成立。管理着超过65亿美元的资产。其核心的运作手法是通过价值导向的基础研究和纪律严明的投资组合来运行管理。奇尔顿先巩固了长期投资的理念,其纪律严格的文化是一个标志。 多元化股票策略包括了美国,欧洲及亚洲为整体的全球性市场。 奇尔顿的全球策略中的每个基金管理人都有自己的投资指引和风险参数。然而,在每一个战略中,通过研究各种市场周期来为投资人供应稳定可观的回报。

而奇尔顿公司正计划采取一项不同寻常的举措,奇尔顿公司在中国北京及成都分别成立了代表处,这是该公司在中国扩张战略的一部分。

其实,以上这些笔者了解到进入国内的海外对冲基金,只是全球对冲基金大军的冰山一角;中国这只美味十足的大蛋糕,相信吸引到更多的大鳄只是时间问题。

F. 美股遭抛售,纳指领跌大盘,特斯拉跌超10%

* 科技 股集体重挫,纳指跌3%领跌大盘

* 鲍威尔再次敦促政府出台财政刺激计划

* 疫情反复,美元升至2个月高位

周三美股大幅收跌,抹去上一交易日全部涨幅,加剧9月份的跌幅, 科技 股全线走低,投资者对新冠肺炎疫情反扑和美国政府进一步刺激措施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周三出席参议院金融委员会听证会时,对美国经济复苏前景发出警告也打压了美股表现。

标普500指数收盘下跌78.70点,跌幅2.37%,报3236.92点;纳斯达克指数收盘下跌330.70点,跌幅3.02%,报10632.99点;道琼斯指数收盘下跌525.00点,跌幅1.92%,报26763.13点。

FAANG带领 科技 股集体下挫,苹果、亚马逊和奈飞均跌超4%,Facebook下跌2.3%,谷歌母公司Alpahbet下跌3.5%,微软下跌3.3%。

特斯拉股价大跌10.3%,一方面,周二特斯拉“电池日”发布会与市场预期相去甚远,另一方面,周三上午特斯拉内部系统出现大规模的连接故障。另外,有外媒报道称,特斯拉在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对特朗普政府提起诉讼,以要求豁免自2018年8月起对特斯拉从中国进口之零部件征收的关税。

摩根大通股价跌1.6%。摩根大通准备支付近10亿美元的罚款,以结束美国司法部、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证监会对其金属期货和国债交易的市场操纵调查。

航空股全线走低,波音跌3.6%,美国航空跌3.32%,达美航空跌2.15%,西南航空跌1.48%,联合航空跌2.91%。

能源股也集体受挫,埃克森美孚跌3.18%,雪佛龙跌4.67%,康菲石油跌4.04%,斯伦贝谢跌4.21%,西方石油跌6.05%。

在能源和 科技 板块下跌的拖累下,标普500指数跌至7月底以来的最低水平;纳斯达克跌幅超过3%,跌至两个月低点;道琼斯指数跌至8月初以来的最低收盘价,虽然成分股耐克公布的季度业绩远超市场预期,股价上涨至创纪录的高点,但涨幅被Salesforce和苹果等 科技 股下跌抵消。

有分析人士指出,9月以来成长股与周期股之间的轮动已经令 科技 股出现疲态,但全球疫情在近期恶化后,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对成长股和周期股的风险偏好均出现下滑,这可能意味着股票接下来还会遭到抛售。

National Securities的首席策略师霍根(Art Hogan)表示:“ 历史 上9月美股的表现一向不好,而今年充满了外部负面因素。股市从 科技 股的偏好向周期股的轮换在9月初已经活跃了起来, 科技 股的回调此前已有迹象。但从今天来看,市场情绪的恶化会让所有股票都下跌。”

疫情反复,美元升至2个月高位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反弹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势头减弱,美元兑一揽子货币持续走强,美元指数周三触及两个月高点94.31,日内上涨0.27%,创下7月27日以来新高。

疫情在欧洲进一步蔓延令投资者对欧洲经济复苏步伐更加担忧,欧元区9月份服务业PMI不及预期,环比出现下滑。而且欧洲各国计划的限制措施可能会进一步遏制经济复苏,投资者对欧元、英镑信心不足,纷纷买入美元避险,欧元/美元下跌0.25%至1.1677美元,盘中一度跌至两个月低点1.1671;而英镑/美元也跌至1.2676,为7月末以来最低。

G. 航空发动机概念股有哪些

航空发动机概念股票
中航动控(000738)、成发科技(600391)、山东矿机(002526)和钢氏正研高纳(300034)。

1.中航动控(000738):公司成为目前国内唯一的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研制、生产和试验基地,主营业务定位为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研制与生产,同时不同程度地从事公司产品的维修业务,在本专业领域中的地位、经验和知名度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此外,由于航空市场的特殊性,公司产品的技术发展基本取决于发动机整机厂家的需求,基于长期与国内航空发动机整机生产厂家形成的定点配套合作关系。2012年1-6月,公司发动机控制系统及部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1429.90万元,同比增长4.55%。
2.成发科技(600391):公司主营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主要零部件,坚定“做世界级航空发动机零部件供应商”的发展目标。合作伙伴除GE、RR、P&W等国际主要航空发动机公司外,又新开发了斯奈克玛、霍尼韦尔、西门子、斯伦贝谢等新客户。通过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公司2011年度外贸航空产品收入再创新高,是公司外贸产业继金融危机后首次突破一亿美元大关。外贸转包生产从单一的低端航空零部件制造逐步向产业链高端的单元体交付过渡,正向成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零部件世界级供应商的目标迈进。2012年期间,公司现已成为霍尼韦尔中国区战略发展供应商、GE能源压气机叶歼者悔片免检供应商。
3.山东矿机(002526):2012年11月,公司对无人机发动机相关技术及产品进行了初步的研发和试制,现已经完成了一款小型涡喷发动机实验样机的试产;此项目现仅处于前期技术、生产、工艺的试制阶段,截止到目前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嫌握投资,且该项目的投资规划也未制定;公司现已经掌握但仅限实验样机机型的发动机制造的相关技术。
4.钢研高纳(300034):公司主要产品高温合金是制造航空航天发动机热端部件的关键材料,能够应用于航空航天发动机、地面燃机、发电机组等动力装置的核心部件。公司的变形高温合金产品主要为批量小、结构复杂,公司生产的一些变形高温合金产品,是部分合作伙伴不具备生产技术的产品,同时生产线柔性强,很容易满足客户的订制需求。在新型高温合金材料系列产品上,公司粉末高温合金制品、ODS合金和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等产品多为国内最早开发和生产,部分产品独家供货,在该领域技术储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H. 麦当劳为什么会失败

原田时代麦当劳的策略转换

(一)行销策略的成功

二○○七年,经营上的丰收年

二○○七年对原田时代的日本麦当劳来说,应该算是最成功的一年了。无敌大麦克与松饼汉堡等新品的投入,让营收与获利都急速上升,不仅既有店的总营收比前年提高了一○.二%,营业获利率更是成长到四.二%(前年只有二.一%)。

而且,分区定价等制度的引进,还让获利增加了五十亿日圆,高单价商品才一推出就造成轰动,日本麦当劳的未来,只能用一片光明灿烂来形容。事实上,日本麦当劳有许多经营指标,在这个年度中,都纷纷刷新了以往的纪录。

一月十四日,刷新全体店铺单日总营收的纪录(二三亿四七○○万日圆)
八月的月营收与来店客数,均刷新过去的最高纪录(四六三亿九四○○万日圆)。
九月九日,再次刷新全体店铺单日总营收的纪录(二三亿八二○○万日圆)
十二月,快乐分享餐首次创下一年销售突破一亿份的纪录。

二○○八到二○一○的三年间,原田更进一步祭出二项聚客对策。

增加客数的对策1:推出顶级烘培咖啡

第一项对策就是,在二○○八年二月时,开始贩售顶级烘培咖啡。这个举动,让原本在餐点上壁垒分明的速食业与咖啡及便利超商,为了抢上门购买咖啡的客群,而进入捉对厮杀的局面。

顶级烘培咖啡,是用高级的阿拉比卡咖啡豆所冲泡出来的好咖啡,但一杯却只要一○○日圆(小杯),当然获得消费者的一致好评,称赞它是经济实惠“又很好喝的咖啡”,二○○八年甚至还获得Oricon公信榜“顾客最想买的咖啡第一名”的殊荣。

麦当劳的顶级烘培咖啡,会如此成功的原因有二,就是它不仅品质好,而且价格还很实惠。以二○一○年各店咖啡的售价来看,罗多伦(DOUTOR)的研磨咖啡(小杯)卖二○○日圆、佛洛切(VELOCE)卖一七○日圆、星巴克(Starbucks)的滴漏式咖啡(小杯)卖二九○日圆、桃莉丝(TULLY’S)的今日咖啡(小杯)卖二九○日圆。相对于此,麦当劳顶级烘培咖啡的售价,只有这些店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拜引进顶级烘培咖啡所赐,麦当劳的来店客数,在二○○八到二○○九年间,大幅增加了许多。另外,依据日本麦当劳所公布的资料显示,顶级烘培咖啡在二○○八年,更创造了二亿六千万杯的销售佳绩。市场普遍认为,麦当劳的来店客数增加,都要归功于好喝百圆咖啡的上市。

因为自从顶级烘培咖啡上市后,麦当劳的来店客数不仅从二○○七年的八亿六千三百万人,增加到二○○八年的九亿三百万人;二○○九年更是攀升到九亿二千四百万人之多(请参照图表四之六)。

增加客数的对策2:发行电子优惠券

另一个对来店客数的增加贡献卓越的就是,发行电子优惠券的行销策略。二○○七年,日本麦当劳为了要统筹数位化行销,跟NTT DOO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一个叫做“THE JV”的组织。

电子优惠券在全体优惠券(含纸本优惠券在内)的占比,之所以能在二○一○年十月时上升至八十五%,而且,还比其他公司抢先一步成功导入数位行销的概念,应该跟原田过去曾在横河电机、斯伦贝谢及苹果电脑等科技公司,担任过经营者的背景与人脉,脱不了关系才对。

在麦当劳的店里,经常可见顾客使用一般或智慧型手机中的电子优惠券,在购买商品。来店客数,在二○一○年时,更是堂堂突破九亿三千八百万人。

(二)来自美国总公司的压力

霍夫曼以副社长的身分赴日

打从原田在二○○四年就任CEO开始,或许就注定了日本麦当劳的经营方针,即将面临一百八十度转变的命运。不卜升过,这件事情却是在二○○七年,美国派了一个人过来担当日本事业的负责人时,才算真正定案。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大卫.霍夫曼(Dave Hoffmann)。二○○七年时,以店铺战略与行销企划资深总监的身分到东京赴任,同时被赋予调整经营战略及扩大加盟连锁事业等任务。

霍夫曼在学生时代,曾在美国麦当劳的店里当过工读生。一九九租拆○年大学毕业,在安达信会计顾问公司(Arthur Andersen Consulting)做了一阵子后,便在一九九六年时,进入美国麦当劳总公司工作。

二○○五年时,曾任北美地区暨全球战略部门的资深总监。拥有企管硕士学位的他,曾在会计顾问公司工作过,还有型型老“快速轨道(fast track)”的称号,可说是工作一帆风顺的典型菁英(注一)。

到日本就任后的霍夫曼,旋即成为负责连锁加盟系统营运的主管。而且,自二○○七年以后,除了将直营店都卖掉外,还积极扩大加盟店的规模。一般人多半会以为,日本麦当劳的战略转换,都是来自原田的决断。不过,实际上,有关中长期的店铺战略(如:直营店的转卖与扩大加盟等),据我推测,应该都与霍夫曼的存在有很大的关系才对。

这一点,从美国总公司官网上,所揭载的霍夫曼简历,就可以看见端倪。兹将其内容翻译如下:

二○○七年,大卫.霍夫曼被派到日本担任副社长,同时负责经营战略与加盟事业等事务;不仅将一千家以上的直营店成功转换成加盟店,还关闭了四百家以上收益欠佳的分店。另一方面,也在日本建立了永续经营的加盟系统与事业组织。

二○○九年时,霍夫曼晋升日本麦当劳CEO的副手,同时带领“日本领导团队”,大幅提升营业利益、总资产利益率(ROA)、顾客服务机会等日本国内的收益预测指标(注二)(上述内容是作者根据美国总公司的官网翻译而来)。

对冲基金公司提议卖掉直营店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事件,在霍夫曼在日本麦当劳负责“扩大加盟化企划案”时,在背地里悄悄上演。

事情是这样的,二○○六年年底,美国总公司决定,要将美国八千家直营店中的二千三百家,通通都给卖掉,让在二○○六年就已经只剩二十六%的直营店比率(指全球平均)降得更低。不过,据传依据当初的计画,原本只想卖掉一千五百家而已,其实是有人进一步施压,才会增加到二千三百家的,而这个人就是美国对冲基金Pershing Square Capital Management(以下简称“Pershing”)的负责人威廉.艾克曼(William Akman)(注三)。

Pershing素有“行动股东”之称,是美国极具影响力的对冲基金公司(注四)。二○○五年时,Pershing手上所持有的股份,大概占了麦当劳全部股份的四.九%。提议多卖掉一些直营店的目的,是希望透过改善麦当劳的经营效率,来提升麦当劳的股价,好让自己之后能够以较高的价格,卖掉手中所持有的股票(注五)。

Pershing的建议是,要麦当劳以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方式,卖掉手上六十五%的直营店。透过将直营店分拆成加盟店,与发行担保该店铺不动产的证券,约可筹措到一八○亿美元的资金。进一步来说,如果筹措到的这些资金,可以用来清偿债务与买回自家公司的股票的话,则麦当劳总部的负担不只会变轻,连经营绩效也会跟着提升。此外,利用卖掉直营店来提高加盟店比例的作法,也能大幅提升麦当劳的股价(由三十四美元左右变成四十五到五十美元)(注六)。

虽然美国麦当劳在公开的场合,拒绝了Pershing的提议,但事实上,自二○○六年起,却不断地追加店铺的转卖家数。到了二○○七年时,美国麦当劳除了一边买回自家公司的股票外,也一边进行直营店的转卖,彻底朝扩大加盟的方向迈进(注七)。

麦当劳转卖直营店与买回自家股票的作法,从二○○六年的年度报表中,也看得出端倪。出现在第七章中的新兴的墨西哥速食餐厅Chipotle,大概也是在这个时候被卖掉,卖完回收回来的钱,也是被用来买回自家的股票。既然麦当劳总公司的目标是,要将直营店的占比降到三十%以下,自然需要其他国家的配合,此时,被要求要配合公司政策的便是英国与加拿大。

扩大加盟的理由,就像我们在第三章说明过的,加盟店的毛利率,比直营店高出二到三%。迈入二○○七年后,直营店的转卖与扩大加盟的浪潮,也波及到其他国家。由此可知,日本麦当劳转卖直营店与扩大加盟的举动,其实也是全球化加盟战略转换下的产物。

本文授权刊登自好优文化/ 小川孔辅《麦当劳为什么会失败?》

《麦当劳为什么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