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区块 » 股票从散户到机构投资
扩展阅读
设计总院股票历史股价 2023-08-31 22:08:17
股票开通otc有风险吗 2023-08-31 22:03:12
短线买股票一天最好时间 2023-08-31 22:02:59

股票从散户到机构投资

发布时间: 2023-06-04 11:45:37

‘壹’ 股票散户和机构的关系

散户的操作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机构都是有计划在操作的,散户的资金量少,机构的资金量大,机构炒股的稳定性比散户相对较高,机构的操控性更好,资金量偏大。

‘贰’ 股市去散户化和机构抱团,将会给散户带来什么

什么是去散户化?

就是让散户抱团,和机构一起炒股。让散户出钱,基金公司出力,一起共盈亏。


去散户化真正目的有两点:

1、去散户化和价值回归。散户频繁操作,机构收割散户,去散户化解决强投机性。

2、若去散户化后,出台相关制度,限制机构投资性,能引导投资者走向价值投资。


去散户化对股市带来哪些影响?

1、股市流动性大幅降低

股市资金流动性是靠散户在里面频繁操作买卖形成的,只是在关键时刻机构资金才会出现。如果A股铁了心要去散户化,对股市资金流动性绝对会带来巨大影响。


2、股市活跃度大幅降低

股市活跃度同样也是需要散户在里面,机构不管怎么折腾,没有人接盘,机构资金自娱自乐根本没有意义的控盘。去散户化会降低股市活跃度,让整个市场波动更加小。



2020年虽然多灾多难,2021年,我们可能会遇见一个重新出发的A股市场。

从股市赚钱有两个途径,一是持有企业股票,赚企业持续增长的红利,二是利用股价的波动赚股价差的钱。

第一种途径,机构抱团对散户影响相对有限。自己的钱,自己做主,在长期持股方面,散户相对于机构更具有先天的优势。

第二种途径,看似机构具有明显优势,去散户化可能会成为一个大的趋势,但是从底层逻辑上来讲,散户放弃自己操作投入机构,并不能保证散户就一定能赚钱。目前机构主要靠割散户的韭菜赚钱。去散户化以后,主要在机构之间相互博弈,相对较弱的机构,同样会被较强的机构割韭菜。哪个机构强?哪个机构弱?同样是个技术性很高的难题,各种大大小小的机构也有数千家,就相当于散户现在要面对的4000多只股票一样,难以选择优质的标的。选择机构的难度并不亚于选择股票。

在股市赚钱,无论是自己操作,还是选择机构帮你操作,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选择机构操作的好处,就是省去了你的亲力亲为,为你节省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有利必有弊,同时你也失去了在股市搏杀的乐趣,失去了对自己资金的控制。

自己的情况自己最清楚,权衡利与弊,得与失,何去何从?以自己的能力和习性为主要依据,切莫受到舆论与机构宣传的蛊惑。

最近股市的涨势比较迷离,让很多股民搞不懂,从指数上来看,大盘股指一路突破,整体趋势是向上的,但从个股上来看,市场呈现明显的分化,绩优蓝筹股大涨特涨,中小市值股票则是跌无可跌,市场情绪处于一个极度的撕裂之中,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基金业务蓬勃发展,年末基金的业绩报告也是非常亮眼,有的股民慨叹,早知道这样还不如直接买基金得了,自己在股市摸爬滚打的一年,毛都没赚着,还亏了不少钱。那么股市去散户和机构抱团会给散户带来什么呢?

首先要说明一点,基金交易会成为未来交易的一种主流。随着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尤其是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市场信息的对称程度越来越平衡,交易的选择越来越透明,这个时渣没散候就需要基金交易的大规模参与,至于少数游资或者散户的交易会逐渐的缩减空间,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绝大多数散户的交易是跑不赢基金经理的,因为基金经理利用的是信息化手段,进行大规模均衡性的投资,在庞大的市场中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收益,而散户单兵作战的缺点暴露无遗,信息量获取的比较少,交易的手段相对单一,无法及时适应市场变化等等,所以未来绝大察运多数散户会把资金交给基金经理打理,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其次,随着注册制的全面推行, A股市场的核心资源会越来越贵,市场的结构化会是一个长期或者是常态化的一种表现,机构抱团会成为一种滚动的操作方式,这也是市场资金的一种趋向性的选择,这段时间可能抱团消费概念,那段时间可能会抱团金融概念,过一段时间可能会抱团 科技 概念等等,这些机构抱团的趋向会极大的压缩散户交易的空间,会让绝大多数散户的交易模型失去作用,最终只会选择离场或者是交给基金投资。

最后,市场会形成这样一种格局如氏,80%左右的交易是基金经理交易,20%左右的交易是散户交易,市场会呈现出基金经理和散户精英之间的对决,这也是未来市场的一个博弈的方向。

总之,基金交易和机构抱团会对散户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未来散户的交易会越来越少,只会留下一些精英性的散户交易者,手工交易会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叁’ 请问股票已经开完户了,该如何购买股票

首先要选择一个炒股软件,然后往账户里面充点钱,最后就能购买股票了。

‘肆’ 散户可以进机构通道吗

不行。

因为资金达不到她的要求。

散户和机构是市场对立的两个方面,机构入场则散户离场,机构离场则散户入场。

在大盘上,机构的群体行为对大盘影响巨大。在机构整体离场的情况下,很难有大行情。盘中的上升单边市一般都伴随机构的巨额卖出,机构的巨额卖出将导致大盘的中阴线和长阴线。但机构买卖量不大时,对大盘影响不大。此时,决定大盘的主要指标是流动性。

(4)股票从散户到机构投资扩展阅读:

在个股上,机构进出对股票走势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个股走势也同时与大盘高度相关,故大资金不是决定个股的唯一因素。在大盘走好时,大资金集中流入的版块是龙头板块,其龙头股将是市场涨幅最好的股票之一。

在业内,通道业务指证券发行承销业务,即IPO业务和上市公司再融资。除此之外的业务统统归于非通道业务。所谓“通道类”业务指的是信托公司没有主动、系统地进行项目开发、产品设计、交易结构安排和风险控制措施,不直接、亲自参与信托资产管理的业务,这类业务仅仅是将外部资产通过信托合同的形式在信托公司履行一个文件性流程,业务回报率极低。

‘伍’ 股市去散户化和机构抱团,将会给散户带来什么

以后投资必须专业化,业余的散户想炒股赚钱会越来越难,必须对股市有一定的认知,有较强的投资选股估值等能力才能赚钱,否则,只能成为被机构收割的韭菜。

如果散户自己并没有较强的投资能力,那未来最好的选择,还是买基金。

其实对普通人来说,长期赚钱最好的投资方式是买指数基金,可以买大盘的指数,也可以买行业板块的指数,以此来获取国家整体经济增长或某个行业增长的平均收益。

但投资指数赚钱一定要长期,短期会有波动,不一定能稳定赚钱,如果是抱着短期想赚钱的想法,就不适合买指数。

现在机构抱团,靠不断推高抱团股票的股价来吸引更多的散户认购基金,这是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做法,如果大家想短期快速赚钱,买抱团业绩好的基金是挺好的。

但这样的基金,因为本身是靠短期利益驱动的,所以当抱团股票的估值被推高上天的时候,同样也是有会抱团瓦解下跌的风险,长期来看,就不一定能赚钱了。

历史 上,一旦基金亏钱,是可以清盘的,也就是后来的韭菜只会看到业绩好的基金,而看不到业绩不好的基金,因为都已经没有了。

所以抱团基金短期都是明星,但长期的风险要小心。

股市去散户化未来一定还是趋势,但这需要有真正抱着价值投资心态去投资的机构。

如果机构也是靠短期投机来赚管理费,并不关心基金的投资收益,也就是基金亏损了和他也没关系,那这种机构化的市场也是不长久的。

毕竟极端化的分化行情,是会助长短期极端化风险的,这也不是长久之计。

去散户化比较好的结果,是让散户不要自己盲目投资,而是交给专业机构来投资,但机构的极端抱团行情却显示出机构并不专业,至少目的上不是要帮基民赚钱,而是要尽可能在短期内赚更多的管理费,这和机构化价值投资的长期目标是不相符的。

散户还是太难了,自己投资的难度加大,专业的机构也并不想帮散户长期赚钱,最后的结果,就是不管散户还是机构,都会越来越投机,A股的价值投资之路,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欢迎关注@ 财经 大表姐,学投资,让财富增值,感谢您的点赞支持哦!

股市去散户化和机构抱团,将会给散户带来账户资产的生存考验和投资方法的重新选择。

一、股市去散户化

这是A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无法避免的一个阶段。对此需要有正确、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股市去散户化,在美国统计数据中,是按照机构与个人的持仓市值来衡量的,过去十多年,大致稳定在60%:40%。

这个结果给散户两点启发和借鉴:

1、股市去散户化,不是要消灭散户,而是优化股市的市值持有占比。即不要太过于在意散户人数,而是持有市值变化。

2、散户要让自己不被股市去散户化,需要改变、提升自己,以机构投资者的角度、想法去选择和持有股票。

二、股市机构抱团

这是股市去散户化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股市散户持有市值减少了,机构持有市值就相应增加了。

而机构投资者的股票组合在基本配置和重点配置方面,选股要求、思路、方向、方法大同小异,就会造成相当股票的雷同,结果在公开信息方面,就表面为机构抱团取暖。

三、股市去散户化和机构抱团,将会给散户带来账户资产的生存考验和投资方法的重新选择。

1、 给散户带来账户资产的生存考验。

自从2020年7月初那一波年度吃饭行情之后,我估计很多散户的账户资产走势是呈现下降走势的,如同中证1000指数一样,因为他们持仓中重点是小盘股。详见附图1:代表小盘股的中证1000指数连续六个月在走下跌走势。

这才是六个月的走势,如果是一年、六年呢?持有小盘股的账户资产较大概率就会不断下跌、缩水。

2、 给散户带来投资方法的重新选择。

是选择机构抱团取暖、但是长期走势向上的龙头股?

还是选择和坚守基本面优秀就是不涨的白马股?

或者是那个启动上涨时跟进那个类型的品种。

这,需要我们自己选择和决定。

详见附图2:自选股中的白马股,低市盈率、低市净率,高成长性,但是就是不涨。

详见附图3:大盘回调时,大资金在趁机买进回调到位的龙头股。

小结:

股市去散户化和机构抱团的较长走势,必将会给散户带来账户资产的生存考验和投资方法的重新选择。只要能让散户账户资产处于长期上涨走势的投资方法就是好方法和必须采用的方法。也许几种方法要交替使用,以其中一种为主。


关注@ 养生 投资, 飞越股市漫长牛熊时空 安康快乐生活 养生 ,趋势价投稳健盈利 (个人观点,仅作交流,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从股市赚钱有两个途径,一是持有企业股票,赚企业持续增长的红利,二是利用股价的波动赚股价差的钱。

第一种途径,机构抱团对散户影响相对有限。自己的钱,自己做主,在长期持股方面,散户相对于机构更具有先天的优势。

第二种途径,看似机构具有明显优势,去散户化可能会成为一个大的趋势,但是从底层逻辑上来讲,散户放弃自己操作投入机构,并不能保证散户就一定能赚钱。目前机构主要靠割散户的韭菜赚钱。去散户化以后,主要在机构之间相互博弈,相对较弱的机构,同样会被较强的机构割韭菜。哪个机构强?哪个机构弱?同样是个技术性很高的难题,各种大大小小的机构也有数千家,就相当于散户现在要面对的4000多只股票一样,难以选择优质的标的。选择机构的难度并不亚于选择股票。

在股市赚钱,无论是自己操作,还是选择机构帮你操作,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选择机构操作的好处,就是省去了你的亲力亲为,为你节省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有利必有弊,同时你也失去了在股市搏杀的乐趣,失去了对自己资金的控制。

自己的情况自己最清楚,权衡利与弊,得与失,何去何从?以自己的能力和习性为主要依据,切莫受到舆论与机构宣传的蛊惑。

‘陆’ 机构与散户有何区别,为什么要跟着机构做股票

因为机构很多,就是把很多散户都集合在一起了,所以说他的能量非常大,散户跟着他的话很容易买的,对买到赚钱甚至很多人愿意跟着机构买股票。

‘柒’ 中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构成的发展与演变

●2001年“6·14”后,市场环境出现较大变化,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也出现变化,即市场结构从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转变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

●1999年沪深两市月均换手率为33.97%,到2002年换手率降为20.39%。这至少反映出投资者有长期持股的趋势。

●基金作为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其持股从相对集中走向相对分散。基金过度分散化投资不但不能够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而且有可能陷入分散化投资风险。

●今年,主流券商一般都调低了盈利预期,更加注重深入研究市场趋势、上市公司、竞争对手,采取建立适度分散、重点持有具有长期投资价值股票的投资组合模型及波段滚动操作的手法。(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选择“6·14”为转折点的一点考虑

证券市场经历了从散户投资者为主体到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结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将2001年“6·14”沪深综指同时达到最高点这天作为市场结构转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但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

散户时代市场操作特点

一、2001年“6·14”以前,市场投资者结构中的主体是散户

1991—1998年,散户是沪深证券市场的主要力量。此间,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不仅开户数量少,而且资金投向也不仅仅是在证券市场,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资金投向了房地产等领域。到1998年,管理层意识到一个稳定的证券市场必须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特别是1999年政府允许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上市公司等三类企业资金进入股票市场,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开始了由散户投资者为主体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迅速演变的过程。

二、散户时代证券市场的主流操作特征是投机

1、股价波动大

2001年“6·14”以前的沪深证券市场,谈的最多的是机构投资者的坐庄、散户投资者的跟庄、股评的“套住庄家”,热衷于研究庄家行为。还有一些主力机构操纵市场,引起股价巨幅震荡。(详见表1)

2、投机气氛浓厚

在以散户投资者为主体的市场环境中,一些机构投资者是市场的操纵者。部分机构通过对倒、拉抬股价,或者与上市公司联手炒作。一些机构对上市公司的重点投资和股价拔高,并不是出于对其投资价值的本意认可,而主要是为了从二级市场的炒作中获利以及扩大圈钱规模的需要。通过部分机构投资者与散户投资者的博弈,形成诸如“中科系”等许多颇具规模的机构大鳄。在市场行为表现上,“6·14”之前市场换手率极高,1996年达到最高峰时,沪深两市换手率分别为760%和950%;到2001年6月才逐渐下降为126%和132%,仍比发达国家高出许多。沪深股市换手率极高的特点,足以说明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时间短,存在着较普遍的炒作现象(见表3)。

3、由于信息不对称,违法操纵行为比较突出

由于当时股市深层机制存在缺陷,信息披露还不规范,上市公司造假行为时有发生。有的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集中资金优势,凭借有利的交易地位和交易手段操纵市场。据统计,我国上市公司中三年内平均一家公司发生过两次大型的资产重组事件,个别上市公司频繁重组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在二级市场配合股价炒作的需要、满足增发配股的要求、大股东将上市公司的资产更彻底地据为己有等。需要司法介入立案查处的先后有亿安科技股价操纵案、银广夏财务造假案、中科创业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案等。

机构投资成为主流

一、市场和监管环境出现重大变化

“6·14”后,市场和监管环境出现较大变化,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也出现质的变化,即市场结构从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转变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

从监管方面来看,管理层对证券市场采取了严厉的监管措施,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从市场角度看,从2001年6月开始,沪深综指开始大幅度调整,到2001年12月底,沪深综指均下跌1/3以上。在市场和监管出现重大变化的环境里,证券市场结构也悄然出现变化,机构越来越成为证券市场投资的主体。

二、“看得见的手”培育机构投资者

沪深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块:一块是政府力量推动型的机构投资者发展;另一块是民间力量推动型的的机构投资者发展。政府力量推动的机构投资者包括证券公司、基金、信托投资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

证券公司 到今年11月底,国内证券公司数量上已经达到124家,注册资本为1043亿元。此外,一些券商还存在一些不同形式的委托理财资金。

基金 截至11月底,国内封闭式基金数量增加到54只,其规模也将近800亿元。除了封闭式基金外,到现在为止,共有17只开放式基金,其规模达到560多亿元。而且,根据目前开放式基金发行和发展态势,相信今后将有更多的开放式基金进入证券市场。

信托公司 到2002年,被保留的信托投资公司为57家。就这些信托投资公司本身的资本金而言,57家信托投资公司资本金应该在600亿元左右(平均每家10亿元左右)。根据“自用固定资产和股权投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80%”的原则,简单估计其可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自有资金在480亿元左右。此外,信托投资公司可以将受托资金投资于证券,其可用规模应该与自有资金相当,大约为500亿左右。

保险基金和社保资金

至2002年11月底,全国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6167亿元。以平均入市规模为10%计算,国内保险资金可投资于股市的资金大约为610多亿元。另外,还有投资理财型险种的保费,它可以100%投入股市,这个规模大概在400亿左右。合计2002年11月全国社保资金规模约为1000亿元。

三、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主流

1、国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国外市场来看,证券市场的潮流应该是机构占主导。美国、英国等是保险资金、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稳定持有股市绝大部分股份;日本等则是法人机构相互持股,也是机构占据主导地位。而且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有增无减。美国机构投资者占美国总股本的比重由1950年的7.2%上升到2001年三季度末的46.7%-。其中,养老基金由0.8%上升到19.8%,共同基金由2%上升到17.9%,保险公司由3.3%上升到7.3%。

2、沪深开户数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从机构数量、机构规模和市场换手率三者可以反映证券市场是否由机构占主导。目前,机构投资规模大约在10000亿元左右,是目前市场流通市值的76.65%,反映了一个机构时代的特征。

从开户数量看,目前市场也开始呈现机构占据主导地位的特征。从1995年到2002年,机构开户数占总开户数的比例一直在上升(表2),尤其是新开户的增长率更有明显的变化。

3、换手率在逐渐下降

换手率也是反映证券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表3所列是1999年至2002年间沪深市值、流通市值和换手率的一些情况。一般而言,换手率越高,资金进出就越频繁。而频繁资金的进出绝大部分是小资金运动的结果,大资金则难以频繁换手和进行频繁资金运动。从表3可见,1999年沪深两市月换手率为33.97%,到2002年12月换手率降为20.39%。当然,也不排除换手率的下降是由于市场不景气的结果。但是,这至少反映出投资者有长期持股的趋势。

种种迹象表明,证券市场结构正在出现重大变化,即从过去的个人投资者为主体转变为机构投资者为主体。

基金陷入分散化投资风险

结构发生变化,机构投资者的主流操作行为也因此发生重大的转变。基金作为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其持股从相对集中走向相对分散。

一、持股集中度降低

一般而言,持股集中度越高,机构就越有可能重仓持有某一家或者数家上市公司股票。反之,机构持股就有可能相对均匀。根据我们的分析,从1998年12月到2002年9月基金的持股集中度在不断下降。以基金开元为例,1998年12月持股集中度为76.45%,到了2002年9月基金开元的持股集中度降为42.28%。整体上,从1998年到2002年9月基金持股平均集中度总体也在不断下降,1998年12月基金整体持股集中度为61%,1999年12月为55.37%,2000年12月为60.75%,-,2001年12月为59.12%,2002年9月下降为42.96%。持股集中度的降低说明现在基金更多地不是将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资金集中投资于某一只或者某几只股票上,而是采取分散策略,将资金均匀或者相对均匀地投资于各基金组合之中,这点从后面的持股数量分析中也可以看出。

二、投资越来越分散

基金操作变化之二就是投资越来越分散。考察一下基金近年持股数量,就会发现这一趋势。2000年11月,23家基金平均持股家数为66.39家,到2002年6月52家基金(含开放式基金)的平均持股家数为124.6家,将近翻了一番。持股家数的增多说明基金投资越来越分散,组合投资越来越成为基金投资的主流,同时也反映基金投资行为越来越谨慎。从相对分散和相对集中收益率来看,如果以持股的家数超过124.6家为分散投资基金,持股家数少于124.6家为相对集中投资基金,则2002年中期16家分散投资基金中有5家实现盈利,盈利比例为31.25%;反之,35家相对集中投资基金中有8家实现盈利,盈利比例为22.86%。分散投资基金盈利能力相对好于集中持股基金盈利能力。

三、过度分散化投资能不能降低风险

分散投资究竟能否降低基金的投资风险呢?根据对基金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的市场结构情况下过度分散投资不能降低基金的风险。

据统计,在扣除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的涨跌幅后,我们发现在持股相对集中的时期,基金的业绩明显好于持股相对分散的时期。以基金总收入同比增长比例来看,除了2001年6月30日出现指数和基金业绩增长背离外,在持股相对集中时期(1999.12.30—2001.6.30)基金业绩(收入增长率)明显好于大盘指数的涨跌幅度;反之,在持股相对分散时期(2001.6.30—2002.6.30)基金业绩则明显劣于大盘指数的涨跌幅度。据此,我们判断,2001年6月可能是基金投资行为转变的一个分界点。

从同一时期不同的基金表现来看,基金的收益与基金持股数量多少之间会得出一些不同的结论。2002年中期,16家分散投资基金中有5家实现盈利,盈利比例为31.25%;35家相对集中投资基金中有8家实现盈利,盈利比例为22.86%。分散投资基金盈利能力相对好于集中持股基金盈利能力。但是,如果仔细观察这些收益较好的基金,我们会发现持股相对分散且业绩较好的基金有相当一部分是新上市的封闭式基金,如基金丰和、基金鸿阳、基金科瑞等。由于这些基金入市时间较晚、入市时机相对较好,因而在整体业绩上好于老基金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将这些基金排除在外,持股相对分散的基金业绩未必好于持股相对集中的基金。

不难看出,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比较,持股相对集中的基金业绩要好于持股相对分散的基金。这似乎给我们当前的基金操作一个启示:在目前的市场结构下机构投资应该还是以相对集中为主。过度分散化使基金在每只股票上的持股数量相对较少,基本上已经沦落为“大散户”,散户在股市中被动挨打的境况在基金身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因此,基金过度分散化投资不但不能够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而且有可能陷入过度分散化投资风险。

机构博弈操作特征

一、机构和机构的博弈

市场进入机构博弈时代后,机构面临的主要对手也是机构,彼此相互了解,市场行为和操作手法相似。目前,各类证券投资基金并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投资理念和操作风格,机构行为散户化使各大基金投资品种雷同化,主要靠小波段、小批量、高频率来获利,侧重于短炒。证券投资基金正失却资金量大、持股集中的优势,并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鉴于沪深股市机构主要是基金和券商(目前保险类基金、私募基金基本上还是通过基金管理公司或券商委托理财的方式入市),而且真正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绩优上市公司仍不算多,基金操作采取了极度分散化持股的策略,机构交叉持股情况必然非常严重,所以可供券商选择和建仓的价值型上市公司甚少。对于券商来讲,面对机构与机构的博弈,一方面要调整好心态,在激烈竞争冲击下如何应对来自商业银行、信托、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行业渗透的严峻挑战,已经成为关系到券商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另一方面券商在操作手法上,既要研究券商与基金之间的博弈行为,又要研究券商与券商之间的博弈行为,在一个只有少数人赚钱的博弈中,只有坚持自身操作特色、采取与众不同手法的少数券商才会真正盈利。

二、从券商投资行为看未来机构的操作特征

目前由于机构博弈时代盈利模式尚未形成,各种操作策略和行为的对与错都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实践检验。但是,从2002年强势股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强势股的筹码集中,以前券商的操作特征依然存在。只不过是根据政府监管加强、市场波幅减小、换手率降低等特点,主流券商一般都调低了盈利预期,更加注重深入研究市场、上市公司、竞争对手,采取建立适度分散、重点持有具备长期投资价值股票的投资组合模型及波段滚动操作的手法。从2002年以来证券投资基金盈利情况来看,极度分散投资十分被动,目前并不能真正降低风险。因此,在少数人赚钱的市场里,机构未来的博弈策略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迅速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寻找价值投资机会,采取合理分散、适度集中的模式。这一方面可以避免沦为散户,另一方面又可以保持灵活、机动,成为市场少数盈利者。

表1 深市A股1991.12.31—2001.12.31震幅前10名股票
名次 代码 名称 最高价(元) 最低价(元) 震幅(%)
1 000503 海虹控股 80 0.4 19900
2 000008 ST亿安 126.31 3.07 4014.33
3 000534 汕电力A 14.7 0.5 2840
4 000021 深科技A 70 2.4 2816.67
5 000537 南开戈德 50.22 1.95 2475.38
6 000504 赛迪传媒 34.65 1.4 2375
7 000023 深天地A 31.6 1.3 2330.77
8 000502 琼能源 46.35 2.01 2205.97
9 000539 粤电力A 27 1.27 2025.98
10 000035 中科健A 59.2 2.95 1906.78
表2 沪深A股投资者构成(截至沪市2002.10,深市2002.11)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机构(万户) 5.64 7.58 12.48 14.18 18.47
个人(万户) 232 2285 3304 3879 4443
合 计(万户) 1238 2293 3317 3893 4462
机构占总开 0.46 0.33 0.38 0.36 0.41
户比例(%)
年份 2000 2001 2002
机构(万户) 21.48 31.33 35.63
个人(万户) 5081 6461 6761
合 计(万户) 5103 6482 6797
机构占总开 0.42 0.48 0.52
户比例(%)
表3 1999.12-2002.11间沪深两市换手率表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上市公司(个) 949 1088 1160 1220
市值(亿元) 26471 48091 43522 40347
流通市值(亿元) 8214 16088 14463 13047
月均换手率(%) 33.97 41.82 16.93 20.39
表4 基金收入指标与沪深综指比较
2002.6.30 2001.12.31 2001.6.30
净值收益率(%) -6.63 5.87 6.19
总收入同比 -161.5 -79.46 -73.65
增长率(%)
总资产增长率(%) -5.37 -37.66 -22.42
分红率(%) 13.65
沪市综指涨跌 5.27 -25.79 6.97
幅度(%)
深市综指涨跌 6.52 -27.7 3.55
幅度(%)
2000.12.31 2000.6.30 1999.12.31
净值收益率(%) 41.05 30.6 17.97
总收入同比 125.77 540.34 120.56
增长率(%)
总资产增长率(%) 29.15 15.11 19.17
分红率(%) 90.59 91.97
沪市综指涨跌 7.54 44.26 -19.09
幅度(%)
深市综指涨跌 5.59 47.7 -20.77
幅度(%)

‘捌’ 在股票市场上,个人投资者相对于机构投资者的优势是什么

1、资金自有,没有成本压力
2、敌明我暗,机构进出,总会露出痕迹,最明显的是股东户数和成交量,所以容易摸出规律;
3、进出方便,假如一只股票最低到5元,你就可能以5元的价格买入,而对机构来说,他的平均买入成本远高于这个价格,一般会到7元以上,卖出时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市场参与者主要是个人投资者,即以自然人身份从事股票买卖的投资者。一般的股民就是指以自然人身份从事股票买卖的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主要是指一些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投资信托公司、信用合作社、国家或团体设立的退休基金等组织。机构投资者的性质与个人投资者不同,在投资来源、投资目标、投资方向等方面都与个人投资者有很大差别。

‘玖’ 散户新手如何投资股票

初入股市的散户,因为对很多交易规则以及对指数的感觉都不是很熟悉,要想避免进入误区或是避免很大亏损,最好先从那些波动幅度很少的板块和个股开始投资,比如银行、公共事业股等等,从这些个股入手,对于新手来说是最稳妥的。
其实刚入场时,可能连银行股也看的不是很懂,但是相比较而然,银行股的伤害性没有那么凶猛。至于其他行业和股票,也许你觉得自己研究了很久,看了几篇所谓的分析文章,就认为自己看懂了,实际可能连基本的情况都没有整明白。
在股票投资中,何时开始行动比挑选什么股票更重要。选股并非不重要,但跟市场时机比起来,它是次要的。
要想在纷繁复杂的股市中成为最后的赢家,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作为个人投资者,任何人都必须知道大势的方向如何,在顺势中寻找弹性更高的股票,会让你收获更丰厚。
普通小散户,要想在股市中做到长期能够积累利润,主要有两个方法。
第一,自己本身拥有一套成熟稳定的盈利模式,买入和卖出都是依靠模式,然后做好计划准备,机会来临就出击。不讲究行业和基本面,纯粹看个人的盘感和经验。
第二,依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圈,对于自己非常熟悉和看好的几个公司进行长期跟踪和分析,在发现确定大方向趋势向上的基础上,来回做小波段,直到最后重仓,然后获利。
其实不管是靠体系模式赚钱,还是精炼重仓几只股票,只要是适合自己的性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