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区块 » 医疗望海集团股票
扩展阅读
设计总院股票历史股价 2023-08-31 22:08:17
股票开通otc有风险吗 2023-08-31 22:03:12
短线买股票一天最好时间 2023-08-31 22:02:59

医疗望海集团股票

发布时间: 2023-05-23 01:44:09

㈠ 望海康信(北京)科技股份公司广州分公司怎么样

望海康信(北京)科技股份公司广州分公司是2016-01-18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注册成立的其他股份正轿有限公司分公司(非上市),注册地址位举举肆于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850号1905A房(仅限办公用途)。

望海康信(北京)科技股份公司广州分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答亮号是91440104MA59BJ1TXQ,企业法人左彦卿,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望海康信(北京)科技股份公司广州分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望海康信(北京)科技股份公司广州分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㈡ 望海康信为什么还没有上市

因为望海康信仍处于辅导期,尚未递交上市申报材料。东方财富网冲睁显示辩握,在东软熙康、东软医疗之外,望海康信也是被分拆出来的上市“预备役”,只是至今还没有递表动作,2021年8月,东软集团在投资者互动平台称望海康信处于上市辅导阶段。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企业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在A股市场上市,如盈利能力、财务状况散灶岁、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等方面的要求。此外,公司还需要通过IPO审核和发行程序,才能最终在A股市场上市。

㈢ 望海康信拟赴科创板IPO 有望成为科创板医疗信息化第一股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金小莫)讯, 受政策等多因素推动,2020年的互联网医疗行业持续利好。据IPO早知道消息,行业企业望海康信(北京) 科技 股份公司(下称“望海康信”)拟借势冲击科创板,并已于9月2日签署上市辅导协议。

目前,科创板还没有医疗信息化上市企业。若上市成功,望海康信将成为科创板第一支医疗信息化股。截至发稿,《科创板日报》记者未能从望海康信方面取得确切消息。

不过,望海康信向冲击科创板并非太过出人意料。

据官网信息,望海康信成立于2003年,主营业务为医院运营信息技术与数据服务。产品有:HRP(Hospital Resource Planning)、医院成本一体化、DRG智能审核与支付、智慧财务、智慧物联、全景人力、活力绩效、医疗卫生资源监管等。产品累计销售的医院超3000家。

IPO早知道称其还是国内最大医院ERP软件供应商。因此,望海康信或已具备科创板上市条件。

从行业情况来看,今年,医疗信息化企业已备受关注。

据IDC于2020年初开展的一项调研显示,全国有96%的三级医院受疫情启发制定了信息化升级计划,有88%的三级医院为扮桥纤应对疫情对信息系统进行了改进或新建。天风证券沈海兵分析师认为,以智慧医院为代表的传统信息化建设持续高景气,中期有望驱动近900亿市场规模。

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A股上市企业中涉及医疗信息化业务的企业约有15家,仅占据20%的医疗信息化市场份额,行业总体呈现分散态势,仍缺龙头。

综合上述情况来看,若望海康信顺利科创板IPO,募资后,未来发展亦值得想象。

值得注意的是,望海厅仿康信的控股股东东软集团自身也有医疗信息化业务。据IDC《中国医院核心管理系统市场份额》报告,东软位列2019年中国医院核心管理系统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中国医疗IT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

望海康信与控股股东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交易或同业竞争?业务布局又有何差消派异化?《科创板日报》将持续予以关注。

㈣ 望海公司2009年发行股票市价为25元/股,公司预备筹集900000的资金,计算公司必须发行多少股

钻眼机械?

㈤ drg板块有哪些股票

Drg/dip概念股包括:卫宁健康、创业汇康、九元海印、国鑫健康、万达信息等。
drg/dip概念股名单:
国鑫健康(drg/dip概念龙头灶返股):国鑫健康积极响应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自主研发毫秒级医保智能审核引擎。在国内率先落地DRG、DIP、APG医保基金支付管理平台,形成先发优势,也是国内唯一能提供从住院到门诊“DRG+DIP+APG”全覆盖解决方案的服务商。李思医疗:公司积极与外部机构结成战略联盟,深度整合各方优势,基于“浦发+CDSS+DRGs”一体化发展智慧医院解决方案。公司承担了国家卫健委DRG中心分组计算、医疗术语标准化、全国医疗服务价格与成本检测研究网络、成本核算四个平台。目前已承担三明、深、渝、克拉玛依等30多个省市的DRG/DIP医保支付改革试点城市支付平台建设。
卫宁健康(drg/dip概念龙头股):公司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已中标各省医院、卫生健康委的DRG/DIP相关项目,但数量较少。
易联众:医保支付产品方面,公司在山东厦门、宁德、龙岩、德州等DIP试点地区建设了支付改革系统,将DIP、DRG、扮耐医院终端控费、绩效管理等产品从医保端延伸到医院端。目前,DIP医院终端的初级产品开发已经完成,福建省第二批试点医院和湖北省DRG平台的研发工作也在稳步推进。通过智能监控、个人认证申请、医保稽查、基金反欺诈风险控制、DRGs/DIP征缴管理、多险种综合业务办理、医保公共服务、医保移动支付、医保电子处方流转等平台,大幅提升政府医保监管和服务效率,让个人获得医保服务更加便捷。
思创医疗受益:公司先后完成全国单病种质量控制平台、全国护理数据质量平台等七大全国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建设,积极为医疗行为监管、医疗质量控制等政府监管部门提供精准数据分析,为DRG医保收费等医改政策的推进提供助力。
佳源科技:公司在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基础,公司根据试点情况积极布局。已经实施的智能医院项目包括DRG/国际保护部医疗保险支付改革试点医院。
万达信息:在支付体系改革领域(DRG/DIP),万达信息除了获得国家DRGs分组授权,利用自身的行业经验和数据积累,自主研发了基于大数据DIP的医保疾病评分支付系统,推动了DIP在医保支付领域的落地应用。
东华软件:公司子公司东华医疗拥有DRG住院医疗费用监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DRG医保结算监管系统解决方案、基于DIP的医保结算监管系统解决方案等一系列DRG/DIP解决方案。公司已成功实施包头市医保局、廊坊市医保局等支付改革项目,在200+家医院推出医院端DRG/DIP产品。九元海印:国家医保局关于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三年内全面推进DRG/DIP支付制度改革,并实现实际支付。前期,公司已参与部分医保局和医疗机构的DRG/DIP试点工作,具备为用户提供基于DRG/DIP的支付改革的信息化支撑能力。
山大狄威:公司在医疗保险信息化领域有20多年的经验。目前,医保信息化产品覆盖山东省及15个市、浙江省及11个市,以及广东、河南、辽宁、山西、甘肃、四川、湖北省部分城市,共有市级医保局客户35家,定点医疗医药机构超过10万家,服务全国2亿多人。医保信息化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公司在医疗保险领域的客户基础和工作经验有利于公司在DRG业务的发展和布局。通过制定合理的支付方案,建立厅辩春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可以增强医疗机构主动降本提质增效的内生动力,协助医保局同步控制医疗费用和规范医疗服务质量。
嘉禾康美:公司长期深耕临床信息化领域,是国内该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电子病历业务长期位居市场第一。DRG方面,基于升级后的数据中心平台,结合国家DRGs支付标准,利用机器学习等大数据预测技术,对诊疗关键节点的费用进行监测和预测,及时提醒医护人员费用会影响结果,在保证患者医疗质量和效果的同时,减轻患者负担,保障医院整体治疗成本。
创业惠康;公司的DRG/DIP医院端产品也很好地满足了客户单位的DRG/DIP分组方案和国家医保局的技术规范,得到了客户的认可。目前,公司的医疗保险事业部拥有完整的产品线。面向医院的DRG/DIP产品系统采用了公司最新的框架技术,包含了丰富的应用子系统,具有全成本控制、决策分析系统、DRG对比分析、病案DRG质量控制等功能,覆盖了整个业务流程。
柯荣科技:公司可信智慧医疗整体解决方案项目旨在为医疗机构、医生、患者、供应商构建本地化可信整体解决方案,借助物联网技术、本地化云服务、本地化加密技术,为医疗机构和患者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该项目将通过搭建国内可信智能医疗平台,为国内可信医疗保险提供DRG/DIP服务。平台管理短期住院病例的医疗服务,包括医师绩效管理、医保支付、数据质量分析、数据报告等功能。从生产率、效率、质量和安全三个维度提供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和相关应用,如评价医疗机构的服务范围和难易程度、评价住院服务效率、实现医保费用控制和数据质量管理等。应用意义:系统的标准编码可以提高参保率,增强数据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帮助医院精细化管理,实现质量和效益同步发展,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水平、医生绩效考核和患者就医满意度。面向对象:医疗机构的所有科室和医生。
东软集团:公司发布基于“基于电子病历的智能编码技术和完全符合国家CHS-DRG规范要求的DRG分组技术”的望海DRG精益管理整体解决方案,持续推进产品集成和数据服务业务发展。

㈥ “九条命”的东软集团,刘积仁的资本野望

寻瑕以“寻瑕伺隙”的初心写过许多上市公司,本意是要在繁杂的公开信息中,弄清楚资本运作背后的底层逻辑和核心要害。

比如东旭集团的财务公司;英雄互娱的“融资-对赌-关联方收购”;天风证券的无实控人状态及关键时点的大笔融资;亿阳信通的上市公司保壳与集团破产强裁。

成败只是商战风云的表象,背后的核心逻辑才是资本运作的精髓。

曾经的校企“东软集团”梁租,自1991年成立,至2020年,已经发展成为控制东软集团(SH.600718)、东软教育(HK.9616),并成功分拆东软医疗、东软熙康、望海康信准备科创板上市的控股集团。而实际控制人也从东北大学变为刘积仁领导下的“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东软”资本运作的核心逻辑,正是分拆和MBO,两者相辅相成,通过分拆推动创新业务发展,通过MBO促成对东软集团的控制。


刘积仁,中国第一位计算机专业博士,33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教授,建设中国第一个软件园,一手打造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软件帝国。

1988年,东北工学院计算机系软件与网络工程研究室成立,全部的家底是一间半的研究室,三台286电脑,三万元的研究经费。

从美国国家标橡锋兆准局学成归国,被破格提拔为教授的刘积仁就基穗是在这样的研究环境里,搭建了一个技术转移中心。

1989年和1991年,主要生产 汽车 音响和 汽车 通信系统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两度到访东北大学,寻求 汽车 内部系统的研究合作,最终刘积仁的团队打动了阿尔派,获得了3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

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系统开发公司和阿尔派合资成立了沈阳东工阿尔派软件研究所,后来又合并为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这就是东软集团的起点,也是后来的上市主体。

东软的发展,以2011年为界,从2011年之前的“合”,走向2011年之后的“分”。

1993年至1995年,IPO还施行额度制的遥远时代,沈阳东大阿尔派因为背靠东北大学,属于冶金工业部部属院校企业,1995年获批取得上市额度,并于1996年成功上市。占发行前总股本10%的内部职工股400万股,分批上市流通。

上市之初,东大阿尔派的控股股东为东北大学软件中心,管理团队和员工的利益主要体现为400万内部职工股,但团队的诉求明显不止于此。

1998年,东北大学由冶金部部属变更为教育部直属,5月,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将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给东北软件集团,11月,宝钢集团对东北软件集团增资,公司更名为宝钢东软。1年后,宝钢集团、东北大学软件中心等向宝钢东软工会转让21%的股份,员工利益通过工会,得到更大程度的体现。

2001年,宝钢东软更名为东软集团,出于合规考量,宝钢东软工会最终量化为137名员工的持股平台沈阳慧旭 科技 。直至2008年,沈阳慧旭 科技 持有东软集团23.42%的股份,为仅次于东北大学的第二大股东。

2008年,证监会批准东软集团和东软股份合并,上市公司更名为“东软集团”。

一直并行发展的东软股份和东软集团合并,各方主体均获益颇丰。截至2010年底,大股东东北大学产业集团持有市值34.70亿元,员工持股平台作为第二大股东持有市值33.81亿元,阿尔派持有市值27.47亿元,宝钢持有市值19.54亿元。

2011年,东软集团第一阶段的发展,以员工持股平台的清算落幕,137名自然人股东均获得了不菲的财富。

2011年3月,持股平台转移至成都,更名为成都慧旭 科技 ,并通过法院裁定强制清算,将持股平台持有的股份分配给137名股东。白手起家创业,带领东北大学、阿尔派、宝钢、137名员工发家致富的刘积仁,落实股份后,共计持有上市公司716万股,占上市公司股份的0.58%。

东软控股也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向台前。

对于依靠东北大学软件学院起步的东软控股而言,东软教育的意义非比寻常。东软控股的第一仗,就是拿下东软教育。

2011年11月,东软控股由大连康睿道联合东北大学和亿达投资共同组建。大连康睿道的背后,是刘积仁及另外22名自然人股东。

东软集团的教育业务起步于2001年,2007年起实现盈利,当年收入3.05亿元,盈利168万元。

2008年,在东软集团和东软控股合并后,教育板块以大连东软软件园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主体,纳入上市公司体系。

2011年12月,上市公司公告,东软控股以4.24亿元的对价,受让东软集团的教育资产,这个对价仅在合并净资产基础上,计入了10.43%的房屋土地增值。

2020年,东软教育申请香港联交所上市,2017年至2019年净利润为1.15亿元、1.32亿元和1.39亿元。上市前夜成为“暗盘之王”,大涨超过25%,市值40亿元。

在剥离东软教育的同时,2012年,东软控股与亿达集团共同成立天津东软睿道,面向高校提供IT培训和人才服务,当年即实现利润3497万元。

东软教育的利润构成中,除了占比近80%的高等教育学费及住宿费之外,还包括依托东软控股实现的“产教融合”业务收入。

2012-2014年,东软集团向天津东软睿道支付服务费分别为3250万元、1.21亿元和1.33亿元。2015年以后,东软集团以合并方式披露关联交易金额,当年支付服务费1.78亿元,2019年,东软集团向东软控股支付的服务费高达3.9亿元。

上市公司东软集团剥离教育板块,并委托东软控股提供软件外包服务,外包毛利率13%,可谓一石二鸟,东软教育实现了稳定利润,东软控股及其股东获得了可观收益。

而当年,教育板块从上市公司剥离时,对价仅为净资产加上区区10.43%的评估增值,发展壮大直至独立上市的东软教育并没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收益。

一边是原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减持,一边是管理团队及引入股东对东软控股的增资,东软控股通过两次增持上市公司,逐步巩固了东软集团第一大股东的地位。

2015年起,一直跟随东软集团的主要股东东北大学、阿尔派、宝钢减持陆续减持上市公司股份。

2015年3月,宝钢集团公告累计减持5.2%的股份,减持后持有股份占东软集团总股本4.72%。

2015年7月,阿尔派向东软控股转让东软集团5%股份,总对价10.66亿元。

2016年12月,东北大学产业集团公告,累计减持比例达到东软集团总股本的5%。

此同时,管理团队和引入的股东对东软控股增资,东软控股对上市公司则两次增持,最终成为第一大股东。

2015年9月,中国人保向东软控股增资10.12亿元。

2015年12月,阿尔派向东软控股增资5.77亿元。

增资后,东软控股估值达到55.74亿元。但根据东软控股2014年年报,净资产3.7亿,净利润仅为3278.34万元。

2016年11月,大连康睿道控股子公司大连东软思维对东软控股增资,按照2015年的55.74亿估值,此番增资至10.82%,耗资超过6.76亿元,而大连东软思维2013年净资产仅为948万元。

东软控股能够按照40-50亿的估值先后三次融资超过22亿元,与2011年收购东软教育,实现外包服务收入密不可分,也因此获得了进一步控制东软集团的筹码。

2016年12月,东软控股对上市公司增持至10%,交易对价11.93亿元。

2017年1月,东软控股再度增持至11.37%,交易对价3.25亿元。

至此,伴随着原大股东东北大学和二股东阿尔派的相继减持,让出控股地位;东软控股以总计约25.84亿的对价,成为东软集团的第一大股东。主要资金来源是中国人保、阿尔派和大连康睿道的增资款。2017年3月,东软控股将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悉数质押。

2014年至2017年,通过增资和股权转让的方式,东软集团相继失去了对东软医疗、东软熙康和东软望海的控制。

东软大 健康 板块旗下,东软医疗,源于东北大学影像中心的CT设备;东软熙康是云医院板块的运营主体;东软望海主营业务为医疗信息化。

2014年12月,东软集团公告,东软医疗拟引入投资者,弘毅投资、高盛、通和、东软控股采用受让老股和增资的方式,出资27.33亿元(其中增资16亿元),对东软医疗战略投资,投前估值25亿元。其中,东软控股出资9亿元,增资后持有东软医疗22.2%的股权。

2016年7月,经过两轮交割协议,东软集团失去对东软医疗的控制。

2017年9月,大连康睿道继续对东软医疗以42.54亿的估值,增资4.22亿元。

东软控股及大连康睿道,以总计约13.22亿的对价,获得了东软医疗约24.4%的股份。

2020年7月,东软医疗申请科创板上市,2019年末,东软医疗营业收入19亿元,而可比公司万东医疗营业收入9.8亿,市值73.8亿元。

与东软医疗的引战如出一辙,东软熙康引入弘毅、高盛、东软控股等投资者1.7亿美元的融资,随后又引入中国人保和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的6400万美元融资,直至2016年7月,东软集团失去对东软熙康的控制。

东软控股则通过对东软熙康两次增资4300万美元及9400万人民币,获得总计23.4%的股份。目前,东软熙康也在积极筹备科创板上市。

值得关注的是,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分拆时间恰恰横跨了中国人保和阿尔派对东软控股的增资:

2014年12月,东软集团公告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的分拆计划。

2015年9月和12月,中国人保和阿尔派按照40亿的投前估值对东软控股增资。

2016年4月,东软控股完成对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的增资。

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中国人保和阿尔派对东软控股增资时的估值,是否将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纳入考量。否则,难以解释对于净资产3.7亿,净利润3278万的公司,给出40亿估值的合理性。

东软望海的上市计划也在运筹之中。

2015年12月,平安健腾和东软控股通过增资和受让股份,对东软望海战略入股,其中,东软控股出资2.06亿元,总计获得14.07%股份。

2017年11月,平安人寿、泰康、东软控股以15.04亿元对东软望海进行增资,东软集团持有东软望海的股权比例降至29.3%,对东软望海不再控股。东软控股两轮出资总计2.23亿元,持股8.23%。

纵观东软发展史,用刘积仁的话来说,“以退为进, 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

2011年以前,以“合并”为主线,上市公司收购东北大学影像中心进军医疗板块,东软集团与东软股份合并,教育板块并入上市公司。

在“合并”的过程中,东软集团员工持股平台赚得第一桶金。

2011年以后,以“分拆”为主线,出售东软教育,分拆东软医疗、东软熙康和东软望海。

在“分拆”的过程中,东软控股受让东软教育的控股权,其软件外包业务获得支撑,并最终通过东软教育的独立上市,赚得盆满钵满。

同时,东软教育的股权增值,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的分拆方案,又为东软控股2015年引入战略投资者的高估值提供了支撑。“分拆”再次成就了东软控股和员工持股平台。

东软控股借“蛋”引“鸡”的资本运作模式,可谓精巧,实现了十年间的爆发式增长。但这一过程中,作为“孵化器”的上市公司,并没有获益:

收购教育资产后,上市公司和东软控股每年都会发生大规模的关联交易,支撑了东软控股的估值和东软教育的部分利润来源;

分拆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过程中,上市公司都承诺了回购责任,如果成功上市,包括东软控股在内的股东将获得巨额收益,一旦无法上市,则上市公司可能面临回购股份的或有负债风险;

分拆大 健康 板块的过程中,通过无实际控制人的认定,成功规避了证监会分拆上市的要求,

但2017年10月至今的三年间,东软集团市值跌去了50亿元,一路持续的分拆模式,真的是对上市公司最有利的选择吗?

刘积仁喜欢用“猫有九条命”来说东软每5年就换一个活法,对于刘积仁而言,股权投资大时代的春风,或将成就东软系企业悉数上市后,广阔的资本版图。

㈦ 深圳股市有多少上市公司

差不多每周都有新股票上市,具体看同花顺或大智慧的显示。截止到4月2日收盘。
深圳A股市场有 907家上市公司
上海A股市场有 860家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