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仙城鎮打車到海豐縣多少錢呢
狠風險不授權,然後你就能知道,然後,你說的這些話,我覺得當前的形式有什麼注意?
『貳』 2010年海豐到深圳車票價格
90元.在南湖客運站就有到深圳的啦
『叄』 去過海豐的進
我是地道的海豐人..我來向你推薦。海豐縣城其實由海城鎮、附城鎮和城東鎮組成。海豐縣城有最大的購物中心叫「藍天廣場」,藍天廣場總共5層。藍天廣場1樓是麥當勞,首飾,鞋子,背包,手機以及美容的;2樓3樓是超市。三樓一部分玩游戲機。四樓是賣服裝的。五樓是音像製品和書店。
海豐縣地道小吃有「小米」(當地叫法,並非由米做的),「菜果」,「冬節鴿」(當地叫法,並非是鴿子),公平牛肉乾,牛肉丸,牛肉餅,豬油糖等等,公園路(烈士陵園隔壁的一條街)是吃狗肉和貓肉羊肉一條街,美食街有新來來來餐廳(裡面的生抽雞+秘制醬)很好吃,還有準5星級酒店金鵬大酒店)。
去了海豐,你應該去下紅場紅宮,彭湃中學,蓮花山,以及小漠鎮的大海(南方澳)。吃海鮮不必去後門鎮,海豐縣城裡任何一間酒店或者飯店都有海鮮吃,推薦去金伯爵酒店或者長訊賓館或者金鵬酒店或者兆凱酒店,或者去小漠鎮的南方度假村。
海豐縣,買衣服鞋子可以去東門頭,那裡有以純,安踏等專賣店.
藍天廣場離美食街沒有2000米那麼誇張的路程,才500米左右,藍天廣場後面不是商業街,而是電器街,電器街的隔壁才是步行商業街。
在海豐縣城玩的交通工具一般就是「內習」(三輪車,音譯讀法),上車到目的地一般4元左右(視路程遠近,可能超過這個價格)。
就介紹這么多。。
『肆』 海豐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的公司規模
海豐國際下屬海上物流和陸上物流兩大業務體系。 海上物流經營范圍涉及集裝箱班輪運輸、船東等領域。截止2010年6月30日,公司共運營42艘集裝箱船舶,其中,自有集裝箱船舶15艘,直至2013年6月,公司經營船舶超過60艘,自由船舶超過30艘;同時,公司共經營48條航線,網路覆蓋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南亞8個國家和地區、36個主要港口。2009年全年貨運量超過118萬標箱(不含空箱),並於09年成為第四大(中國最大)的經營亞洲區域航線的集裝箱運輸公司。以2009年運力計,是中國最大的民營集裝箱運輸企業,同時在中國外貿集裝箱運輸行業綜合排名第三位。
陸上物流經營范圍涉及貨運代理、船舶代理、船舶經紀、堆場及倉儲、集卡運輸及報關報驗等領域。在青島已建成現代化的、有特色的前灣國際物流工業園。同時,海豐物流與丹馬士物流、伊藤忠物流、韓進、勝獅、青島啤酒等世界物流及著名生產企業保持著長期的合作關系。2008年在中國物流百強企業排名中,海豐名列第5位。
『伍』 海豐縣怎麼辦股票開戶在那開戶地點需要什麼
到當地的證券公司就可以了,去咨詢一下具體的開戶程序。帶本人身份證,本人親自去,再帶個銀行存摺或是卡都可以,做銀證轉賬用。
『陸』 海豐縣股票咨詢電話
你好,本人在證券行業工作,有需要的話,可以經常學習交流哦。
『柒』 海豐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薪資待遇怎麼樣
要想遇到知情並願意給你解答的人還是比較難。有機會去公司面試多了解些,觀察下工作環境和員工的工作面貌怎麼樣,可以借口想了解實際工作內容,單獨和員工聊聊那是最好了,或者到公司周邊問問附近的人,比如小店的老闆嘮嘮,這些信息比較客觀真實。凡是都要體驗後才知道,才是最真實的。祝你找到好工作。
『捌』 「首富的製造者」段海豐先生說的股權變現核心智慧,具體介紹有嗎
董事長是定戰略坐標的人,而不是擔心股權被奪取和家財被控制,家族式創業的前期向成熟的現代企業資本運營的過程中,需要藉助關鍵人才整合自我革命。段海豐是誰?段海豐,投融界公認的「上市公司幕後推手」,因為經典的解讀德隆集團和潮汕財團商幫摩根數字而聞名商界,商界互聯網+快消品領域資本運營以「新首富製造者」走進了企業家的視野。
玩出股權增值變現才是最高境界
玩家的最高境界是有情有義的好朋友,在一起做一件有感覺的事,造富參與者的同時造福社會大眾,順便自己賺點錢證明自己的才華和價值。
互聯網時代人們追求時尚,關注表面看得見的價值,投融資界朋友賽馬資本劉總裁說:「中國有錢的金主多的是,但是有增長價值的企業太缺少。為什麼沒有人願意腳踏實地的做產品運營,企業運營,就是因為資本泡沫的暴富神話讓人都想走捷徑,選擇光鮮的生活。
工匠精神需要有耐心的人,80後這代人痛苦並快樂著,樂此不倦。我經常為了出戰略股權策劃方案,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自己還很開心。很多人追求被人關注的生活,受人尊重的地位,我只追求價值的增值,資本領域需要的是生活,生意,生命三生交響樂的大師出現,宗教的內涵,成功的骨架,慈善的基因,兼容宏觀的政商視野和微觀的操作執行策略踐行者。
在商場上和老闆深度對接十餘年,見證了老闆從草根到紳士的全過程,對他們的內心深處有感同身受的理解。有一天接到電話,說:「互聯網+資本創投論壇現場的分析簡單直至核心。我的真實表達的是讓企業家脫掉外衣,把本質講出來。創業家冷酷,理性,追逐利益,為了利益可以六親不認,最後其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你沒當過商人,你就無法理解商人的內心矛盾,你和商人共處時,善於「與狼共舞」。
商人是個功利的群體,你不要希望和他們成為純粹的朋友,他們的朋友大多是有資金來往的,或者有特殊的使用價值。他們有困難時請教你,會很謙卑。每天太多人簇擁,他們找你只是想聽聽另外一種聲音,多角度審視自己。創業家骨子裡就是百獸之王,每個老闆都想成為一頭咆哮的獅子,特別是上市公司都想成為隱形冠軍或行業霸楚。老闆為什麼圍繞老師,因為可以避免損失,帶來巨大利潤商機。
有個企業家說:「段老師,你說話真實觀點犀利,就是不會逗老闆開心。我說我又不是演員,因為我就是投融資界的稀缺資源,企業家的必需品,君師自古就是皇帝的必需品。馬克思早就說過,「有百分之十的利潤,資本就蠢蠢欲動了;有百分之百的利潤,資本就忘乎所以了;而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那麼上絞刑架的事都幹得出來」。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他們是會算這個帳的。摩根數字的上海以及北京項目我取了多少?記得項目上市成功後謝總請我以及團隊必須慶祝,我打趣說:「謝老闆,你真是高級商人啊,我們辛辛苦苦幫你三年把這個項目做成了,你上市賺了大錢,而我從你這里收的錢為買你的投資理財MGcina又讓你一把賺回去了,什麼財智時代啊,做夢呢,那是文化人自己寬慰自己的,還是投資理財時代、商人時代」。然後他就哈哈大笑說我上市了你又可以大賺一筆,比買房子劃算收益高,我們都笑了。
金錢只是一個結果,三百萬、五百萬是無所謂的,合作項目結束後謝元碩以及震宇經常陪我打跆拳道,練習小提琴聲樂。我設計了讓震宇成立新三板獨角獸私董會的圈子,這圈人更會玩,關鍵是玩出財富的增值。為什麼要陪著我?這就是商人的特點,只要你能給他賺到利潤。但是一旦商人成功以後你必須像火箭一樣立刻脫落立刻,他不找你你就別輕易找他。
過河拆橋是商人的本性。企業家則是長遠的蘊存關系,我覺得很多老師也可笑。如果你有這個本事就加速自己成長,否則不要數落商人的現實,市場的關系本質是交易,交易就必須有價值。
我對人性看得很清楚了。王老師曾經有句話傳得很廣,「我們是火箭送衛星上軌道」,十五年前我就說過這句話。哪個火箭把衛星送上太空之後還抱著衛星渴望和它一起在軌道上運轉的?那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你的任務就是自動脫落。
你知道浙江王笑是怎麼找我的嗎?給我打了好幾次電話。剛開始我沒時間,後來上海開活動,她就直接開車四個小時和我在虹橋機場見面。我說:「我們有三年沒聯系了?」他說:「我經常和劉總聯系」。我回答:「劉總通過電話也說起過你,後來我去了她浙江的學校。企業家是考慮得很周全的。他把幾個核心股東都請來了,有政府領導,還有上市公司的董事。
王笑這個人很厲害。當出現根本性問題的時候就會撇開所有的一切,直接自己來解決。他來找我的時候就說:「海豐弟弟,我可以先打一百萬過來,咱們把事情做了,我們以後還希望合作三年五年」。王笑為了加快合作項目節奏,擺脫大企業病的審批低效,從自己的私人賬號直接打出來的錢。
這很有意思,商人的成功是有他的道理的,平時他可以睜隻眼閉隻眼,但是關鍵問題上自己肯定要把握。
我從來不指望商人感恩,哪有什麼感恩?我只唱《國際歌》,不唱《東方紅》,這是貫穿我一輩子的哲學。國際歌是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要不斷地領跑、不斷地超越,慢慢地就會在江湖上形成一個神話。
我坐在這里,老闆大多會過來拜訪我,我原則上不會去老闆的公司跟他們見面。他們每次過來都問:「找你們太難了,怎麼像搞地下工作一樣?」;「你們怎麼不把買賣開大一點?是怕錢砸你嗎?」他們就是不明白,我基本上就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你願意來,我經過甄別以後確認你這個人能扶得上牆,大家又很愉快我就跟你合作。如果不是這樣,在商言商我毫無興趣。
『玖』 海豐縣的經濟
新中國成立後,海豐縣經濟發展速度,大體可分為五個時期。
第一時期(1949~1957年),是經濟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簡稱「一五」時期,下同)。
新中國成立後,面對舊中國遺留下來殘缺經濟局面,為爭取迅速恢復經濟和財政收支的根本好轉,1949年底先在農村集中力量完成征購糧任務,在城鎮反擊投機商人搶購、囤積商品、抬價和擾亂金融活動,穩定市場和物價。1950年,在農村開展「清匪、反霸、退租、退押」。1951年的抗美援朝和鎮壓反革命運動的開展,激發了群眾的愛國主義熱潮,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治安秩序,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隨著在1951~1952年開展和完成土地改革,改變農村不合理的土地佔有制度,改善了貧苦農民的經濟地位。在城鎮開展民主改革,鏟除封建中間剝削,加強工人領導力量。從1949年底至1953年,在汕尾、海城建立國營金融保險業、商業、外貿出口、供銷合作等機構。隨著國營機構逐步下伸各區鎮,促進對外貿易和城鄉內外交流,繁榮了城鄉經濟,到1953年,全縣經濟提前恢復並有所發展。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在農村,由互助組、初級合作社至高級合作社逐步建立發展,推動了墾荒、擴種、興修水利和積肥熱潮,使農業生產逐步發展。在市場領域,國營集體經濟成分已處於主導和主體地位的同時,並循序漸進地開展對私營工商業的「利用、限制、改造」,至1956年全面完成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工業、手工業根據生產和生活上的需求,建立了一批小型工廠和手工工場。1956年在農村合作化過程中,雖對富裕農民的互利處理失當,礦山與農業間在生產上也有矛盾未解決好,至1957年春出現鬧事糾紛,又逢當年夏季暴雨成災,使糧食和甘蔗嚴重減產。但經過三年經濟恢復和「一五」時期發展,各經濟指標都有較大發展。8年工農業總產值年遞增8.2%,其中農業5%,工業25.3%,1957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773萬元,比1952年增56%,年遞增9.4%。
第二時期(1958~1965年),是第二個五年計劃和國民經濟調整時期。
在「一五」時期取得經濟發展基礎上,海豐設想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把經濟推上一個台階。但在「三面紅旗」推動下,急躁冒進「左」的思想在全國范圍內急劇膨脹,海豐縣內也一哄而起,把剛建成不久的高、初級生產合作社全面過渡,升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統一指揮生產,作業軍事化,生活供給制,取消農村自留地、家庭副業,關閉農村集市。1958年9月~11月,為響應中央「大辦鋼鐵,趕超英國」的號召,各社、隊集中勞力,用「小高爐」土法煉鋼,將「燒結鐵」冒報產量,並收集舊廢鐵料,後期甚至砸鐵鍋、拆門窗以充鋼產量。為發展工業,同年5月提出爭取3~5年內,實現農業機械化,10月又要求各行各業都辦工業,爭取數年內建成「工業體系」,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是年底,在汕頭會議上,提出「少種、高產、多收」方針,要求少種糧食,尤其是番薯。1958年的糧食生產總量,是50年代第二個豐收年,為放「衛星」,報高產而進行反瞞產,糧食上調任務也不斷增加。此時期,普遍出現以平調為主的「共產風」,虛報多報的浮誇風,急躁冒進的命令風和不切實際的瞎指揮風,尤以下半年為甚,遍及各行業。1959年春末,開始感到糧食不足,繼而漸呈緊張,夏季調低城鄉居民口糧供應指標。當年糧食生產比上年下降18.18%。這一年,群眾在公社組織下,干勁大,秋冬二季,集中勞力建設公平、青年兩大水庫,各社也建成一批中、小水庫,解決全縣近四成的農業灌溉用水,為以後的農業發展打下基礎。同時,工業也有發展。進入1960年,縣號召工交部門,要「開門紅、滿堂紅、紅到底」,當年工業產值增長,也建起了一些廠礦企業,各社隊都建了簡易公路,通了電話。而農業繼上年減產後,又連續三年滑坡。1961年農業總產值和人均糧食不及新中國成立後最低年份的1950年和1949年,農村出現荒情。各地推廣以瓜菜作為糧食代用品,農民稱為「瓜菜代」。
1960年8月,中央提出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1961~1963年是落實中央政策,解決「大躍進」帶來的混亂和遺留問題,安排城鄉生產、生活為全縣工作中心。1960年底至1961年中,分批整風整社,糾正「左」的思想,退賠由「共產風」造成的平調賬;下半年起以貫徹落實《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即60條)為主要任務,縮小社隊規模,變以隊為核算單位,恢復社員自留地,准開五邊地,開放農村集市。1962年春改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並徹底清算平調,由國家撥款賠償和再次減少糧食征購任務。同年4月,圍繞恢復農村經濟,組織調查隊,深入各類型地區,調查探討恢復農業經濟的措施和方法。為加速農業恢復,全縣壓縮社會集團購買力,嚴禁計劃外基本建設,壓縮工業生產戰線,調整一批工業項目,精簡職工和壓減城鎮非農人口。1963~1965年,貫徹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指導的方針,把發展以糧為主的農業生產放在優先地位。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到1963年中,緊張的經濟生活已趨和緩。1965年,糧食總產量從1963年9.3萬噸增至14.5萬噸。經濟調整後的工業生產協調運轉,1964、1965兩年的產值均比上年增17%和21%,市場流通恢復。期末,工農業總值已超過歷史水平。黃江水系的東、西閘及一批中、小水庫,也在這一時期建成起來。
回顧這個時期的經濟演變,可分三個不同階段:
第一,1958~1960年,這一階段「左」傾冒進,急於加快發展步伐,錯誤地以生產關系的不斷變革和組織群眾苦戰,不顧客觀實際來推動經濟增長,致遭受嚴重挫折,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第二,1960年中至1962年的全力貫徹中央政策,糾正混亂局面和處理遺留問題。因經濟元氣挫傷,農業生產難有起色。
第三,1963~1965年的調整恢復發展階段,由於政策對頭,作風踏實,經濟由恢復到發展,比預期的快。
第三時期(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10年。
1966年5月,中共中央頒發「5·16」通知,「文化大革命」在全國全面展開。1966年到1968年是全縣大動亂時期,先是批判封、資、修,繼而亂揪亂斗,而各派群眾組織的辯論、爭斗糾纏不休,甚至於1967年8、9月間發生「8·26」、「9·12」的打人、殺人事件。1968年秋,大批幹部走「五七」道路,下放勞動,接著清理階級隊伍,知青下鄉等。這一期間的生產秩序、社會秩序、工作秩序全被打亂,經濟大受干擾。1966~
1969年四年中,經濟踏步不前,1968年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還下降8%(1970年不變價)。1970年,中共中央號召「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1971年起,全縣各地注意農村的水利渠道配套,農田平整和推廣良種,田間栽培技術,糧產逐年增長。工業的發電量增加,一些廠、礦如糖廠、酒廠、錫礦等進行技術更新,二輕和社隊工業崛起,促使「四五」時期工農業產值每年以7.6%速度遞增。
1971年起,「左」的思想在農村又滋生起來,宣傳生產隊搞政治評分。1974~1976年的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大批資本主義,大批修正主義,大幹社會主義」的口號下,批判「重副輕農、重錢輕糧、重私人輕集體」的「三重三輕」和「分、包、標」責任形式,縮減自留地,禁開五邊地;推行「以糧為綱」中忽視了其他經濟作物的發展,以及盲目廢塭圍海造田,水產養殖業遭破壞;在批判「暴發戶」中,甚至不準勞力修建房屋和上圩趕集;在大搞水利建設中,沒有量力而行,農村集體經濟大受削弱,群眾生活比較困難,使農業的發展受到牽制。在工業上,貫徹走「五七」道路,二輕系統和海城等鎮的街道工業被拆遷到農場,推行「工人與農民同工同酬」、「亦工亦農」,影響職工的積極性,挫傷了二輕、鄉鎮街道工業的元氣;縣大辦「五小」工業,因沒有很好地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受燃料、原料不足的制約,氮肥廠、電機廠等相繼停產,鹽業則不恰當地轉變所有制,由鹽業生產合作社升格轉為國營,給以後生產帶來影響和增加地方財政的負擔。
第四時期(1977~1983年),改革開放時期。
粉碎「四人幫」,「文化大革命」結束,全縣幹部群眾歡欣鼓舞,以極大熱情投入革命和生產建設。1977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8.5%。1978年8月,省派出工作組,進駐海豐,清查「四人幫」的追隨者,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到次年2月結束。
1978年12月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決定將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1979年7月,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8月,縣部分農村開始推行「五定一獎」的生產責任制。1980年,部分生產隊自發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同時,個體戶、專業戶也開始在城鄉涌現,市場漸呈活躍。縣開始引進外資辦「三來一補」企業,縣籍僑胞和港澳同胞,在改革開放形勢的影響下,也紛紛回國旅遊,回鄉探親。1978、1979年兩年,縣接待華僑18221人,過往僑胞達11萬人。1979、1980年兩年,匯回僑匯達3200萬美元,在汕頭地區,僅次潮陽居第2位。
在此關鍵時刻,海豐主要領導卻沒有把握機遇,緊跟形勢,推動經濟建設,而對幹部、群眾利用毗鄰港澳越境走私的苗頭,未有及時制止,姑息縱容,致全縣走私活動蔓延擴大,並誘發城鄉大舉轉手販私,外地私販也蜂擁而至,嚴重影響全縣社會秩序,使生產活動,流通領域大受干擾。1979年的主要農作物種植,造林種果,漁業生產,工業生產,外貿出口等經濟指標都大幅度滑坡。1980年8月,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特區設立,省內沿海各縣經濟紛紛起飛,而海豐的走私活動卻愈演愈烈。縣委書記王仲卻乘機貪污緝罰物品,副書記葉媽坎更組織多場走私活動,海豐從1978~1983年6年中,經濟呈現呆滯不振。1983年工農業總產值只有1976年的98.5%,1977年的90.7%。中間的1979年、1980年,更比1977年減27.5%和23.6%。這種畸形經濟勢態,使海豐錯失改革開放起步的良機。
第五時期(1984~1987年),海豐經濟起步時期。
1983年秋,中紀委、省、地聯合派工作組駐海豐,進行黨性、黨風、黨紀教育。隨著在1984年春調整了縣各級領導班子,許多有經驗的老幹部重新走上崗位,貫徹安定團結,進一步糾正解放以來歷次政治運動遺留的錯案,落實各項政策。1984年,對外製訂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對內發展橫向聯合,並貫徹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經營方式,發展經濟;號召國營、集體、個體一齊上,「五個輪子」(國營、集體、外資、聯合體和個體)一齊轉;在農村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鄉鎮企業。當年個體工商業戶發展迅速,達9600多戶,比前一年增56.7%。年底,為貫徹中央號召國民經濟到本世紀末翻一番的要求,加快海豐經濟發展,制訂了海豐社會經濟1985~2000年發展規劃(草案),聘請中央、省內外專家、領導60多人,進行審議論證。這一年,經濟開始起步,國民收入及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各增23.5%和23.9%。1985年起,對主要經濟指標,除少量國家指令性外,大部分改為指導性,以增加市場調節,並放寬大部分商品物價管理,逐步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以調動農村經濟活力和促進經濟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同時,按照貿、工、農順序和內外市場導向再調整經濟結構。在農村提出在穩定糧產基礎上搞開發性、商品性生產,使甘蔗、水果、優質大米、對蝦養殖等大面積激增。農村由原來自給性、產品性生產向商品性生產變化。
這一時期,注意加強與改善長期制約經濟啟動的基礎設施。1984年增加製糖日榨能力;1985年,一批11萬伏、3.5萬伏的輸變電站建成,使海豐並人省網而改善電力供應;1987年4月汕尾沙舌人工復造工程開工,於1988年10月完工。汕尾客運碼頭投產並對外通航;1987年公平水庫及一批中、小水庫進行加固改造;同時,全縣的通訊、食水、公路橋梁及小漠、馬宮、鮜門等漁港都有改善提高。
第三產業迅速興起,由1983年占國民經濟構成的32.49%,上升到1986年的34.43%,並帶動城鎮建設的發展。1987年社會總產值比1980年翻一番多(增142.74%)。1984~1987年工農業總產值每年以23.1%幅度遞增,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發展的最快時期。但這時期出現物價升漲,物價總指數以1983年為100,1987年達131.81,平均年漲7.1%;隨著改革深化,部分國營企業虧損;農村耕地減少,1984~1986年,每年以400公頃速度遞減,1987年減少733.3公頃,占當年耕地總面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