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利用隨機過程分析股票價格走勢穩定性和預測能力
股票價格走勢是一個典型的隨機過程,利用隨機過程的理論可以有效地分析股票價格的穩定性和預測能力。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法:
1.隨機遊走模型:隨機遊走是一種用於解釋股票價格變化的簡單隨機過程模型,它認為股票價格是一個隨機過程,當未來的價格取決於隨機事件時,價格變化是不可預測的。通過對股票價格走勢的歷史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建立一個隨機遊走模型,根據模型預測未來的價格變化。
2.馬爾科夫模型:馬爾科夫模型是一種常用的隨機過程模型,它認為未來的狀態只取決於當前狀態物譽,轎瞎而不受過去狀態的影響。通過對股票價格歷史數據進行分析,可以構建一個馬爾科夫模型,然後使用該模型來預測未來的價格變化。
3.時間序列分析:時間序列分析是利用時間序列數據來分析和預測未來趨勢的一種統計學方法。對於股票價格的時間序列數閉螞空據,可以應用時間序列分析方法來確定其趨勢、季節性變化、循環變化和隨機波動等因素。這些因素對於股票價格的未來變化具有預測能力。
4.蒙特卡羅模擬:蒙特卡羅模擬是一種基於概率的數值模擬方法,它能夠生成多個可能的股票價格走勢,並用這些走勢來評估未來的風險和收益。通過對股票價格歷史數據進行蒙特卡羅模擬,可以找到最優的投資策略並預測未來的收益和風險。
⑵ 股票價格的隨機遊走的含義
隨機遊走模型的提出是與證券價格的變動模式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最早使用統計方法分析收益率的著作是在 1900年由路易·巴舍利耶(Louis Bachelier)發表的,他把用於分析賭博的方法用於股票、債券、期貨和期權。在巴舍利耶的論文中,其具有開拓性的貢獻就在於認識到隨機遊走過程是布 朗運動。1953年,英國統計學家肯德爾在應用時間序列分析研究股票價格波動並試圖得出股票價格波動的模式時,得到了一個令人大感意外的結論:股票價格沒 有任何規律可尋,它就象「一個醉漢走步一樣,幾乎宛若機會之魔每周仍出一個隨機數字,把它加在目前的價格上,以此決定下一周的價格。」即股價遵循的是隨機 遊走規律。
這也跟市場有效原則有關
弱有效證券市場是指證券價格能夠充分反映價格歷史序列中包含的所有信息,如有關證券的價格、交易量等。如果這些歷史信息對證券價格變動都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則意味著證券市場達到了弱有效。
⑶ 有效市場中股票的價格可不可以預測
有效市場中股票的價格不可以預測。
補充資料:
1、從我的觀點來看,精確的價格預測幾乎是不存在的,就如索羅斯所言,根據均衡理論計算的理論價格在現實世界根本不存在。目前基於統計學的金融工程學,對於價格可以提供科學的、有依據的、有操作性的「統計學預測」,即預測其概率分布。這種預測方法無論從方法還是數據而言,目前只有機構投資者才能掌握。
2、而對於分析師的方法而言,基本面分析就是弱化版的回歸模型,優秀的分析師理論上有可能找到准確的參數來進行「預測」,但是什麼樣的人是「優秀的分析師」,他們能不能持續穩定地准確「預測」則是很難保證的。因此基本面分析方法具有「預測」價格的可能,但是對於「預測」的准確性穩定性和可辨別性。
3、技術分析作為一個整體而言永遠自相矛盾,並且結論也模稜兩可,個人不認可其對價格預測的能力。但是不排除未來對於整個體系去偽存真,進行整合之後,可能會出現有效的方法,畢竟每個技術分析方法本質上都是可以講出其或顯性或隱性的理論基礎的。
(3)股票價格不可預測理論擴展閱讀:
1、 上世紀50年代,奧斯本提出了隨機漫步理論,認為資本市場價格是隨機波動的,股票價格的變化類似於「布朗運動」,具有隨機漫步的特點,其變動路徑沒有任何規律可循。為了證實這一點,他還曾通過拋硬幣的方式畫了一幅k線圖,形態特徵與一般股票價格走勢並無二致。同時,他認為市場交易者都同等聰明,市場證券價格完全是成千上萬個精明人交易得出的一個圍繞其內在價值波動的合理價格,之所以波動是受政治、經濟事件、各類社會消息影響。因此,股價早已反應一切,無人能夠戰勝市場。
2、在此基礎上,後來尤金法瑪進一步提到了有效市場假說,認為市場參與者是由大量理性、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組成,市場信息是被充分披露,每個參與者都能同等獲得市場信息;在這個有效市場中,股票的市場價格已經完全反映了已經發生的、尚未發生但市場預期會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人可以獲得超額的經濟利潤。
3、無論是隨機漫步理論還是有效市場假說,都認為無法通過分析企業基本面或者通過過往歷史價格來預測未來價格,一切波動都是隨機的,投資者的收益只能來自企業自身價值的增長。
⑷ 什麼是有效市場假說
有效市場假說是指市場對於所有的信息都已經充分反映在股票價格之中,因此股票價格的變動是隨機的且不可預測的,股票的真實價值總是能夠得到合理的反映。有效市場假說的基本假設是市場的參與者都是理性的,能夠充分利用所有的磨肆禪信息,使得股票價格總是能夠反映出所有可獲得的信息。
有效市場假說認為,由於市場參與者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所以股票價格總是能夠反映出公司的真實價值,因此股票的價格變動是隨機的且不可預測的。這也就意味著,任何人都無法通過分析股票價格或信息來獲得超額收益,因為股票價格已經反映了所有的信息。
有效瞎塵市場假說對投資者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市場是有效的,那麼雹答股票的價格是公正和合理的,投資者不可能通過研究信息或分析股票價格來獲得超額收益。因此,投資者需要尋找其他的投資策略,如長期持有、分散投資等,來獲取穩健的投資回報。
⑸ 如何利用有效市場假說來預測股票價格的變化
有效市場假說(EMH)認為市場價格已經反映了所有可獲得的信息,因此預測市場價格的變化是不可能的。但是,基於這個假說,我們可以考慮以下幾點來預測股票價格的變化:
1.隨時關注公司公布的重要信息和財務報告,以便更加深入地如襲了解它們的運營和業績狀況。
2.分析公司的競爭對手和相關行業的數據和情況,以便比渣殲兄較公司的優劣和行業總體趨勢。
3.跟蹤市場情況和宏觀經濟條件,包括比如利率、通貨膨脹率、政治風險等,以了解它們可能對公司和行業產生的影響。
4.研究投資者的行為,包括資金流入、股票持有量和交易量,以便更好地理解市場的情緒和趨勢。
5.運用技術分析方法,通過圖表和指標,分析股票價格的歷史改脊走勢和未來可能的趨勢,從而作出更准確的預測。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EMH的存在,市場價格已經反映了所有可獲得的信息,因此利用以上方法,我們只能在市場未來的方向上做出預測,而不能做出股票價格的准確預測。
⑹ 股市具有幾種經典理論
股市的經典理論:
1.隨機漫步理論----反技術圖表派的基礎
隨機漫步理論(Random Walk)也稱隨機遊走,是指股票價格的變動是隨機且不可預測的。通常這種隨機性被認為暗示著股票市場是非理性的,然而恰恰相反,股價的隨機變化表明了市場是正常運作或者說是有效的。
釋義 : 隨機漫步理論
一切圖表走勢派的存在價值,都是基於一個假設,就是股票、外匯、黃金、債券等。所有投資都會受到經濟、政治、社會因素影響,而這些因素會像歷史一樣不斷重演。譬如經濟如果由大蕭條復甦過來,物業價格、股市、黃金等都會一路上漲。升完會有跌,但跌完又會再升得更高。即使短線而言,支配一切投資價值規律都離不開上述所說因素,只要投資人士能夠預測哪一些因素支配著價格,他們就可以預知未來走勢。在股票而言,圖表趨勢、成交量、價位等反映了投資人士的心態趨向。這種心態去向構成原因,否認他們的收入、年齡、對消息了解、接受消化程度、信心熱熾,全部都由股價和成交反映出來。根據圖表就可以預知未來股價走勢。不過,隨機漫步理論卻反對這種說法,意見相反。
隨機漫步理論指出,股票市場內有成千上萬的精明人士,並非全部都是愚昧的人。每一個人都懂得分析,而且資料流入市場全部都是公開的,所有人都可以知道,並無甚麼秘密可言。既然你也知,我也知,股票現在的價格就已經反映了供求關系。或者本身價值不會太遠。所謂內在價值的衡量方法就是看每股資產值、市盈率、派息率等基本因素來決定。這些因素亦非什麼大秘密。每一個人打開報章或雜志都可以找到這些資料。如果一隻股票資產值十元,斷不會在市場變到值一百元或者一元。市場不會有人出一百元買入這只股票或以一元沽出。現時股票的市價根本已經代表了千萬醒目人士的看法,構成了一個合理價位。市價會圍繞著內在價值而上下波動。這些波動卻是隨意而沒有任何軌跡可尋。
隨機漫步理論認為,造成投資市場價格波動的原因主要有 5大方面:
1 新的經濟,政治,新聞消息是隨意不固定地流入市場。
2 這些消息使基本分析人士重新估計股票的價值,而做出買賣方針,至使股
票發生新的變化。
3 因為消息無跡可循,是突然而來,事先無人能夠
估計,股票走勢預測也就不能成立,圖表派的分析也不足相信。
4 既然市場股價反映基本價值,這是由買賣雙方決定的,這個價值就不會
輕意變動,除非有影響它的突發消息出現才會再次波動。
5 股價是沒有記憶的,企圖用股價波動去找出原理,預測股市去向,必定是要失
敗的,股票專家的作用其實不大,他們只會順勢而言。
獲取基本面和突發的消息聞風而動是隨機漫步理論的指導思想。
2.道氏理論----技術圖表派的基礎
----道氏理論假設大部分股票永遠都會跟隨基本市場大勢。這個市場大勢有可能是長期升勢,或是長期跌勢。市場出現長期升勢時,大部分股票會走出升市,市場出現長期跌勢時,大部分股票會走出跌市。
道氏理論將股票價格運動分為三種趨勢,其中最主要的是股票的基本趨勢,是股價最基本的和全面性的上升或下降的變動情形。這種變動持續時間通常為一年或一年以上,對投資者來說,基本趨式持續上升就形成多頭市場,持續下降就形成了空頭市場。
股價運動的第二種趨勢稱為次級趨勢。次級趨勢的運動方向有時於基本趨勢的運動方向相反,對基本趨勢產生一定的牽製作用,因而也稱為修正趨勢。這種變動的持續時間從3 周至數月不等。 第三種趨勢稱為短期趨勢,表現為股價在幾天內的變動情況。基本趨勢一般不為人們所操縱,只有國家才有可能進行有限調節。次級趨勢的修正作用對股市的投機者而言更具有吸引力,他們可以從中獲取短期波段利潤。長短期移動均線是技術圖表派的重要分析方面。
3. 凱恩斯長期好友理論
----凱恩斯長期好友理論認為,世界經濟會一路向前,只會繁榮,不會倒退。物價指數亦會越來越高,因而長期持倉贏面大於輸面。此理論在長期多頭市場中會獲利匪淺,但在長期空頭市場中卻讓投資者損失巨大。
4.相反理論
----「所有人都在沽售時,你就要買入,直至所有人都有在買入時,你就要沽出」,一語道出了相反理論的基本精神。相反理論提出了投資買賣的決定要基於全部群體大眾的行為。當所有人都有看好時,就是牛市的未日,當所有人都看淡時,熊市已經見底,只要你和群體大眾意見相反的話,你就機會常在。此理論站在大眾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問題,當市場情緒極端化時有較高的准確性。
5.亞當理論
----亞當理論認為,沒有任何分析工具可以絕對准確地推測市場趨勢,所有的分析工具都有缺陷,只能在特定的情況下反映出某方面的信息,要在市場上生存,就要順勢而為。因為升勢中升完可以再升,跌市中跌完可以再跌。所以其它分析指標多無太大用途,只有移動平均線可以指出是升勢還是跌勢,是升就買上,是跌就賣出。隨市勢而行,讓市場決定我們的看法,因勢利導,因是投資的最高境界。
6.升降指數理論
----升降指數是將每日股市中上升股票的數量減去下跌股票的數量,將此數值加以累加得到升降指數。升降指數所代表的是股市中全體股的參與效果,而大盤指數所代表的是股市中少數能代錶行業和國民經的參與效果,而大盤指數所代表的是股市中少數能代錶行業和國民經濟的個股,分析升降指數與大盤指數的相互印證關系對於後市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如果大盤與升降指數同升,升勢可以確認,如果大盤與升降指數同跌,股市跌勢成立;如果大盤不升不跌,升降指數上升,說明投資者全面對二三線股的信心越來越大,大市全面上升可期,反之,說明股民在沽出二三線股,反映市場信心開始動搖,市場不再看好;如果大盤升,升降指數跌,說明藍籌股受市場青睞,市場仍缺乏信心;如果大盤跌,升降指數升,說明藍籌股已炒完,三線股,垃圾股呈威風,股市尾聲到期來。)
7.裂口理論
----股價在昨日的最高價位上跳空高開高收,或是在昨日的最低價位下跳空低開低收,這個現象就是裂口。裂口理論指出,凡是裂口上升或下跌,都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產生的裂口叫突破性裂口,如升勢過急,會產生第二個裂口,叫中間裂口。如升勢持續,會產生第三個裂口,叫消耗性裂口。裂口可以是上升或下跌型,一般的日常裂口通常會被回補,如有突發消息或大資金集中介入,會產生多個裂口,適當地把握裂口理論,快人一步,可以獲取巨利。
8.尾市理論----最佳短線理論
----股票市場最波動的時間就是臨收市的半個小時左右,因為尾市是一日交易之內最重要的時刻。尾市有延續到明日開市的慣性,利用T+1 法則,尾市買入法是短線者的最有利和較為准確的手法。
莊家操縱理論(我認同的理論)
----莊家操縱理論認為,股市中股票價格的波動有很多是莊家參與策劃操縱的,因為賺錢是他們的主要興趣,他們總是要在低位進行籌碼的收集,想法操縱拉升股價,在高位獲利拋出籌碼。
莊家操縱的步驟一般說來分為三步,第一步是低位收集,先把股價打低,緩慢收集,或是在低位利用反彈收集,或是在低位拉升吸籌。第二步是在吸收一定的籌碼後開始洗盤,利用打壓或是振盪,或是長期盤整來洗去意志不堅定的短線客。第三步是脫離莊家成本區域,利用部分籌碼進行快速拉升進行出貨。莊家操縱理論分析的重點是莊家的成本,籌碼的流動。
9.黃金分割率理論
1)。黃金分割率由來
數學家法布蘭斯在13世紀寫了一本書,關於一些奇異數字的組合。這些奇異數字的組合是1、1、2、3、5、8、13、21、34、55、89、1 44、233┅┅任何一個數字都是前面兩數字的總和2=1+1、3=2+1、5=3+2、8=5+3┅┅,如此類推。
有人說這些數字是他從研究金字塔所得出。金字塔和上列奇異數字息息相關。
金字塔的幾何形狀有五個面,八個邊,總數為十三個層面。由任何一邊看入去,都可以看到三個層面。金字塔的長度為5813寸(5-8-13),而高底和底面百分比率是0.618,那即是上述神秘數字的任何兩個連續的比率,譬如55/89=0.618 ,89/144=0.618,144/233=0.618。
----另外, 一個金字塔五角塔的任何一邊長度都等於這個五角型對角線(Diagonal)的0.618。還有,底部四個邊的總數是36524.22寸, 這個數字等於光年的一百倍!這組數字十分有趣。0.618的倒數是1.618。譬如14/89=1.168、233/144=1.168,而0.618×1.168=就等於1。另外有人研究過向日葵,發現向日葵花有89個花辮,55個朝一方,34個朝向另一方。神秘?不錯,這組數字就叫做神秘數字。而0.618,1.618就叫做黃金分割率(Golden Section)。
2)。黃金分割率的特點
黃金分割率的最基本公式,是將1分割為0.618和0.382, 它們有如下一些特點:
(1)數列中任一數字都是由前兩個數字之和構成。
(2)前一數字與後一數字之
比例,趨近於一固定常數,即0.618。
(3)後一數字與前一數字之比例,趨近於1618。
(4)1.618與0.618互為倒數,其乘積則約等於1。
(5) 任一數字如與後兩數
字相比,其值趨近於2.618;如與前兩數字相比,其值則趨近於0.382。
理順下來,上列奇異數字組合除能反映黃金分割的兩個基本比值0.618和0.38
2以外,尚存在下列兩組神秘比值。即:
(1)0.191、0.382、0.5、0.618、0.809
(2)1、1.382、1.5、1.618、2、2.382、2.618
3)。黃金分割率在投資中的運用
在股價預測中,根據該兩組黃金比有兩種黃金分割分析方法。
----第一種方法:以股價近期走勢中重要的峰位或底位,即重要的高點或低點為計算測量未來走勢的基礎,當股價上漲時,以底位股價為基數,跌幅在達到某一黃金比時較可能受到支撐。當行情接近尾聲,股價發生急升或急跌後,其漲跌幅達到某一重要黃金比時,則可能發生轉勢。第二種方法:行情發生轉勢後,無論是止跌轉升的反轉抑或止升轉跌的反轉,以近期走勢中重要的峰位和底位之間的漲額作為計量的基數,將原漲跌幅按0.191、0.382、0.5、0.6 18、0.809分割為五個黃金點。股價在後轉後的走勢將有可能在這些黃金點上遇到暫時的阻力或支撐。
----舉例:當下跌行情結束前,某股的最低價10元,那麼,股價反轉上升時,投資人可以預先計算出各種不同的反壓價位,也主不是10×(1+19.1%)=11.9元,10×(1+38.2%)=13.8,1=×(1+61.8%)=16.2元,10×(1+80.9%)=18.1元,10×(1+1 00%)=20元,10+(1+119.1%)=21.9元,然後, 再依照實際股價變動情形做斟酌。
----反之上升行情結束前,某股最高價為30元,那麼,股價反轉下跌時,投資人也可以計算出各種不同的持價位,也就是30×(1-19.1%)=24.3元,30×(138.2%)=18.5元,30×(1-61.8%)=11.5元,30×(1-80.9%)=5.7元。然後,依照實際變動情形做斟酌。
---黃金分割率的神密數字由於沒有理論作為依據,所以有人批評是迷信,是巧合,但自然界的確充滿一些奇妙的巧合,一直難以說出道理。
---黃金分割率為艾略特所創的波浪理論所套用,成為世界聞名的波浪的骨幹,廣泛地為投資人士所採用。神秘數字是否真的只是巧合呢?還是大自然一切生態都可以用神秘數字解釋呢?這個問題只能見仁見智。但黃金分割率在股市上無人不知,無人不用,作為一個投資者不能不此研究,只是不能太過執著而已。
技術分析的操作原則
----由技術分析定義得知,其主要內容有圖表解析與技術指標兩大類。事實上早期的技術分析只是單純的圖表解析,亦即透過市場行為所構成的圖表型態,來推測未來的股價變動趨勢。但因這種方法在實際運用上,易受個人主觀意識影響,而有不同的判斷。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戲稱圖表解析是一項藝術工作,九個人可能產生十種結論的原因。
----為減少圖表判斷的主觀性,市場逐漸發展一些可運用數據計算的方式,來輔助個人對圖形型態的知覺與辨認,使分析更具客觀性。
從事技術分析時,有下述11項基本操作原則可供遵循:
----1.股價的漲跌情況呈一種不規則的變化,但整個走勢卻有明顯的趨勢,也就是說,雖然在圖表上看不出第二天或下周的股價是漲是跌,但在整個長期的趨勢上,仍有明顯的軌跡可循。
----2.一旦一種趨勢開始後,即難以制止或轉變。這個原則意指當一種股票呈現上漲或下跌趨勢後,不會於短期內產生一百八十度的轉彎,但須注意,這個原則是指純粹的市場心理而言,並不適用於重大利空或利多消息出現時。
----3.除非有肯定的技術確認指標出現,否則應認為原來趨勢仍會持續發展。
----4.未來的趨勢可由線本身推論出來。基於這個原則,我們可在線路圖上依整個頭部或底部的延伸線明確畫出往後行情可能發展的趨勢。
----5.任何特定方向的主要趨勢經常遭反方向力量阻擋而改變,但1/3或2/3幅度的波動對整個延伸趨勢的預測影響不會太大。也就是說,假設個別股票在一段上漲幅度為三元的行情中,回檔一元甚至二元時,仍不應視為上漲趨勢已經反轉只要不超過2/3的幅度,仍應認為整個趨勢屬於上升行情中。
----6.股價橫向發展數天甚至數周時,可能有效地抵消反方向的力量。這種持續橫向整理的形態有可辨認的特性。
----7.趨勢線的背離現象伴隨線路的正式反轉而產生,但這並不具有必然性。換句話說,這個這個原則具有相當的可靠性,但並非沒有例外。
----8.依據道氏理論的推斷,股價趨勢產生關鍵性變化之前,必然有可資辨認的形態出現。例如,頭肩頂出現時,行情可能反轉;頭肩底形成時,走勢會向上突破。
----9.在線路產生變化的關鍵時刻,個別股票的成交量必定含有特定意義。例如,線路向上挺升的最初一段時間,成交量必定配合擴增;線路反轉時,成交量必定隨著萎縮。
----10.市場上的強勢股票有可能有持續的優良表現, 而弱勢股票的疲態也可能持續一段時間。我們不必從是否有主力介入的因素來探討這個問題,只從最單純的追漲心理即可印證此項原則。
----11.在個別股票的日線圖或周線圖中,可清楚分辨出支撐區及抵抗區。 這兩種區域可用來確認趨勢將持續發展或是完全反轉。假設線路已向上突破抵抗區,那麼股價可能繼續上揚,一旦向下突破支撐區,則股價可能再現低潮。
⑺ 股票價格可以預測嗎
股票價格預測
理論上股票價格是可以預測的,實際上都是只是聽說,而從未被證實(比如江恩理論中說道可以預測到具體的價格)但實際也是聽說,如果要說親眼看見的話,我只看到過用易經預測真可以看見漲到具體價格。但不是每次。
價格在支撐位、壓力位這都是人為附加理論。認同者則有用,沒有這個概念的人那管他支撐壓力只要經過分析加和經驗認為它要漲就進。當然同時也要根據大盤行情,結合指標,經驗一起下結論。盲目進倉那是韭菜送肉行為。
雖然價格不可測,但是漲或者跌卻是絕對的可以預測的,只是掌握它的人不說,悶頭收割,那有時間閑扯。
⑻ 股權溢價之謎的古典理論
(一)在完全理性的基礎上引入更加復雜的效用函數
1.「無風險利率之謎」。由於在Mehra—Prescott模型中要解決風險溢價難題,相對風險厭惡系數必須很高,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Weil(1989)l率先對投資者的期望效用函數進行修正來解釋股權溢價之謎,在這種效用函數下,投資者的消費跨期替代彈性是一個常數,並且與投資者的相對風險厭惡系數無關,然而這種模型的最終的結果卻顯示Weil不僅沒有解決股權溢價之謎,反而提出了一個「無風險利率之謎」,即市場中的無風險利率水平與理論值相比,明顯偏低。
2.廣義期望效用。Epstein and Zin(1991)在Weil的研究基礎上,對效用函數進行了進—步的修正,在原有的函數形式中加入了對投資者一階風險厭惡態度的設定,認為市場上的股權溢價水平不應該直接與收益率相關,而應該與收益率的波動程度相關。Epstein and Zin打破風險厭惡系數與消費跨期替代彈性之間的緊密聯系,把二者分離開來,提出「廣義期望效用GEU」。
3.習慣形成。Constantinides(1990)首先將習慣形成引入效用函數,假定效用函數不僅受當期消費而且也受過去消費的影響。習慣效應是時間不可分的,引入習慣效應後,個體對短期消費的減少更加敏感,從而較小的風險厭惡系數可以同較高的股權溢價相容。Abel(1990)對前一種方法進行修正,定義消費效用與人均消費是相連的。個體效用不僅同他自己的消費有關,還受到社會平均消費水平的影響,由於股票可能產生負的收益,將會導致個人相對於他人消費的下降,個人不願意持有股票,再加上人均消費隨時間是上升的,引致對債券的需求,因而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無風險利率之謎」。
Campbell and Coehrane(1999)將未來由於經濟衰退導致消費水平可能降低的概率作為一個狀態變數引入習慣形成理論,認為當衰退的概率增加時,投資者的風險厭惡增加,從而要求更高的風險溢價。另外由於消費下降,預防動機導致對債券需求增加,無風險利率下降。
(二)在傳統效用函數的基礎上引入非理性
1.災難性狀態與倖存偏差。Reitz(1988)加入令消費大量下降的小概率事件(如戰爭),在這種情形下,他發現很小概率的災難性事件的存在會加大無風險利率和股票回報率之間的差距,無風險利率遠小於股票收益率,從而產生一個較大的股權溢價。
Brown,Goetzmanann and Ross(1995)通過引入倖存偏差,試圖斷定倖存偏差對風險溢價估計的潛在影響,他們提出了一個股票價格的數學模型,模型中包含了一個關鍵性的價格水平,如果股價跌落到關鍵價格水平以下,就會發生市場崩潰並且交易停止。研究結果表明,如果以市場達到關鍵價格水平為條件,那麼從未達到這一關鍵水平的市場上的股權風險溢價要遠遠高於不以這一價格水平為條件的市場上的溢價。事實上這兩種解釋缺乏可驗證性。
2.非理性預期(distorted belief)。Cecchetti,Lam and Mark(CLM)(2000)通過與Campbell and Cochrane(CC)(1999)的理性預期相比較,提出用非理性預期的方法來解釋股權溢價。CC根據「Hansen—Jagannathan bound「,認為如果把夏普比率與正確的邊界相比,那麼股權溢價之謎就會消失,並且由於理性預期,夏普比率一定是無偏的,而CLM則認為基於歪曲理念下的夏普比率小於理性預期下的夏普比率,由於人們未來的預測對擴張過程是悲觀的,而對收縮過程是樂觀的,預期的夏普比率在擴張時比實際數據低,而在收縮時則比實際數據高。因而夏普比率在歪曲理念下是有偏的,而且這個偏差在擴張時為正,在收縮時為負。實證的結果表明更支持CLM。
(三)市場摩擦
1.特殊的和不可保險的收人風險。Heaton and Lucas(1996,1997)認為由於勞動收入的風險是不可保障的,因而要求一個高的股權溢價作為補償,他們才願意持有股票。Constantinides and Duffle(1996)則通過引入一種新的特殊型風險形式來解釋所觀察到的風險溢價,假設壞年景時市場衰落,與勞動收入相關的特殊性風險上升,並且投資者資產組合價值下跌。由於害怕這種雙重的厄運,人們就更不願意持有股票,這樣要想吸引他們持股就得有更高的風險溢價。
2.借款約束。 Constantinides,Donaldson and Mchra(1998)用生命周期的特徵來研究資產定價,認為股票定價主要由中年投資者來決定。年輕人通過未來工資的抵押來投資股票卻受到借款約束的限制,中年人消費的變化主要來自於金融資產的變化,從而要求高的股票回報來持有股票。如果放鬆借款約束,年輕人購買股票,股價上升,相應的債券價格下降,從而提高債券收益率,而中年人資產組合由投資股票轉向債券,又導致債券價格的上升,相應的股票收益率增加,二者相反方向的變化,同時提高了股票和債券的收益。因而溢價縮小,同時無風險利率之謎又出現了。
Kogan,Makarow and Uppal(2003)通過有借款約束的經濟均衡分析夏普比率與無風險利率之間的聯系。分析的結果表明:有借款約束的經濟中股票收益的夏普比率相對高,而無風險利率相對低。並且對比有約束的異質代理人經濟與無約束的異質代理人經濟,發現施加借款約束,增加了夏普比率和降低了無風險利率。進一步,他們發現無約束的異質代理人經濟遭受和有CRRA偏好的同質代理人經濟一樣的限制,也即夏普比率與無風險利率之間的緊密聯系,而在有約束的經濟中則不是這樣。
3.流動性溢價。Ravi and Coleman(1996)從交易服務的角度考慮,除法定貨幣外,還有許多其它資產如短期國債、貨幣市場共同基金等也可以促進交易,從而影響回報率。由於債券具有促進交易的功能,個體擁有債券不僅可以獲得無風險利率回報,還可以帶來便利交易。債券的這一功能使得個體對債券的需求上升,無風險利率下降,而股票不能帶來交易便利,所以股票和債券的期望收益率差上升。
4.基於錯誤的解釋。Dw Long et aL.(1990)提出由於股息產生過程被錯誤的、隨機的、或噪音交易者的影響而引入經濟中,因此風險很大,從而產生了一個高的股權溢價。Glassman and Hassett(1999)認為投資者和專家建議者由於把短期波動性與長期風險相混淆而誤測股票的風險,投資者漸漸會認識到股票投資保證了高的長期收益而基本上沒有附加的風險。
5.稅收。McGrattan and Prescott(2001)考慮基於稅率的變化,因而他們解釋股權溢價而非股權風險溢價。他們認為二戰以後股權溢價不是謎,由於自1960年以來,美國的公司稅率幾乎沒有變化,而個體收入稅率下降顯著,且稅率的下降絕大部分是不可預測的,這導致股票價格產生了大的非預期的增加。因此由於所得稅率的大量下降和避稅機會的增加,粗略的估計導致1960—2000年股票價格由此而翻了一番,相應的股票回報率也顯著提高,進而導致事後的股票收益大於債券收益。
6.信息。Gollier and Sehlee(2003)運用標准兩期模型,來考慮信息對股權溢價和無風險利率的效應。他們認為,如果經濟學家未發現一些投資者所擁有的私人信息,則無風險利率之謎就不能解釋,如果經濟學家擁有未被投資者所運用的信息,則無風險利率之謎容易解決。
(四)GDP的增長和資產組合的保險
Faugere and Erlach(2003)通過理論和實證來說明,從長遠來看,股權溢價有兩個交替的解釋:GDP增長和短期的資產組合動機。首先,他們從理論上證明 GDP增長影響股票和資產的期望收益,隱含著影響公司債務的收益,沿著這種方法形成了一個在很多公司金融教材中出現的標准可持續增長宏觀均衡公式來證明長期的平均股票收益。長期的平均股票收益依賴於人均GDP的增長和股份再購買的凈收入保留率。一旦主要的宏觀經濟和金融參數被投入,便與 S&P500(1926—2001)的數學平均的歷史數據相匹配,進一步驗證歷史的股權溢價。他們最後得出結論長期平均股票收益取決於人均GDP增長和收入保留率,最重要的決定是GDP的增長。股權溢價與短期證券組合保險的動機是一致的,股權溢價近似於投資者投資1美元於股票市場的看跌期權,來對每年市場的波動性導致的向下的風險進行保險。
[編輯]
股權溢價之謎的行為金融學解釋
(一)短視性損失厭惡
Benartzi and Thaler(BT)(1995)基於Kahneman and Tversky(1997)的預期理論,提出投資者如何偏好在國庫券和股票之間分配其金融賬戶,即人們在選擇投資組合時,會對每一種資產計算其潛在的收益和損失,然後選擇期望效用最高的那一個。
由於投資者對其證券組合的可能損失存在著厭惡心理,因此會格外的關注其資產組合的安全性,這種關注使得投資者頻繁的對其證券組合進行著績效評價,由於股票價格具有較大的波動性,暫時性損失的概率要遠遠高於債券,頻繁的績效評估,會使投資者越來越多的感受到股票資產上所發生的損失,從而降低股票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只有當股市上的長期平均收益維持在較高水平時,投資者才會將股票和債券看作是可替代的。也即在短視性損失厭惡理論條件下,股市上存在的高水平股權溢價只是維持股票和債券兩種資產之間均衡關系的必要前提,股權溢價之謎不能稱之為「謎」。
(二)股票收益的動態均衡模型
由於BT主要從單期角度對投資者的投資組合選擇問題進行研究,Barberis,Huang and Santos (BHS)(2001)構建了包含跨期消費在內的均衡股票收益模型。BHS認為投資者損失厭惡的程度隨著其前期投資績效的改變而改變,當投資者存在前期收益時,在新的虧損沒有超過已有收益之前,投資者的損失厭惡程度較一般水平有所降低,一旦新發生的虧損超過了已有收益,或是前期本來就存在著一定的虧損,投資者的損失厭惡將呈現一種急劇上升的趨勢,虧損越多,投資者的損失厭惡程度也就越高,正是由於這種損失厭惡態度的變化,使得股市上產生了較高的股權溢價。因此BHS模型對市場高股權溢價現象的解釋是以投資者損失厭惡態度的變化進行的,而投資者損失厭惡態度的變化取決於前期的投資績效,而不是由投資者的消費來推動的,因此,BHS模型在解釋高股權溢價現象的同時,仍然將市場上的無風險利率維持在一個較為穩定的低水平上,從而實現了模型與數據的吻合。
(三)失望厭惡
失望厭惡最早由Gul(1991)提出,之後Ang、Bekaert和Liu(2002)以該理論為基礎,對美國市場上的高股權溢價現象進行了解釋。
由於在傳統的金融理論條件下,投資者的資產持有狀況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風險資產的收益狀況,市場上的無風險收益水平以及投資者的相對風險厭惡程度,由於風險資產和無風險資產的收益狀況都是由市場客觀決定的,因此,唯一影響投資者決策的主觀因素就是投資者的相對風險厭惡水平,這種過於單一的因素考慮也正是導致傳統理論無法解釋股權溢價之謎的原因所在。在傳統理論的分析框架下,Ang、 Bekaert和Liu對此進行了修正,加入了對投資者失望厭惡心理的考慮,從而使對投資者最終資產組合的影響因素變成了五個,除了原有的三種影響因素外,還加入了表示投資者失望厭惡程度的失望厭惡系數,以及參照水平即在確定條件下能夠產生與投資者所持證券組合相同效用的財富水平。失望厭惡系數的大小決定了投資者對待失望和滿足兩種投資結果時的態度差異,參照水平是由投資者的效用函數內生決定的,並且隨著投資者財富水平的變化而變化,這也是失望厭惡理論不同於損失厭惡理論的一點重要差異。這種靜態的失望厭惡理論認為,由於股票收益的波動性較大,極易帶來當前收益與參照水平的偏離,這種偏離的程度越高,尤其是負向的偏離越大,投資者對股票就越感到失望,從而減少對股票資產的持有數量。然而這種模型雖然簡單,但缺乏實際意義、
假設在1925年你擁有$1000,由於擔心股票的風險,你決定投資於政府債券,到1995年12月31日,你將擁有$12720(年收益率為 3.7%).如果是投資於股票,你將擁有$84200(年收益率為10.1%),是債券投資的66倍.兩種投資收益率的差距為6%,這是一個很大的收益差.股票投資和無風險投資的收益率差稱為股權溢價,上述6%的股權溢價無法用標準的資產定價模型解釋,被稱為股權溢價之迷.股權溢價之迷就是為什麼股票投資和無風險投資的收益率差別會這么大.根據(7)式,股權溢價取決於兩個因素:相對風險厭惡系數(風險價格),超額收益與消費增長率的協方差(風險).美國的歷史數據表明消費增長率是很平穩的,所以超額收益與消費增長率的協方差很小,因此那麼高的股權溢價只能夠用相當高的風險厭惡系數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