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盈虧 » 曼哈頓聯合軟體的股票價格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曼哈頓聯合軟體的股票價格

發布時間: 2023-08-05 14:27:37

1. 日本房地產當年崩盤,那當時的地產股票走勢如何呢

日本地產神話自1991年破滅以來,地價持續下跌,直至今年雖然略有起色,但長達十多年來房地產低迷不振的陰影依然揮之不去。回顧日本地產神話破滅的歷程,對於中國目前水漲船高的房地產市場或許有較大的啟示。

(一)地產神話破滅的傷痛至今仍未痊癒
日本國土交通省在2005年1月1日的「公示地價」中,盡管東京、名古屋、大阪等大城市部分區域的地價出現了上漲的勢頭,但日本的平均地價依然在繼續下跌。其中,住宅用地價格同比下跌了4.5%,商業用地價格同比下跌了5.6%,連續14年下跌。與1991年相比,住宅地價已經下跌了46%,基本回到了地產泡沫產生前的1985年的水平;商業用地下跌了約70%,為197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在今年3月23日發表的全國「公示地價」顯示中,雖然東京、名古屋、大阪等大城市的部分核心地區地價大幅上升,但北海道、四國、九州部分城市乃至東京的部分地價依然繼續下跌,跌幅最大地區達到了28.9%,土地價格下跌前十名地區的跌幅依然在15%以上,在東京的2100多個地價觀察點中還有661個處於下跌狀態。
對於「公示地價」出現的某些反轉跡象,盡管有關人士認為,東京地價已經擺脫嚴峻的下跌局面開始回升,而東京地價的回升將逐步波及到周邊地區,地價有望繼續走高,但日本國土交通省的官員還是比較謹慎。

(二)泡沫經濟巔峰時期的地產神話
從1985年開始的日本泡沫經濟時代,同時是日本創造地產神話的時期。
據日本國土廳公布的調查統計數據,1985年,東京都的商業用地價格指數為120.1(1980年為100),但到了1988年就暴漲到了 334.2,在短短的3年間暴漲了近兩倍。東京都中央區的地價上漲了3倍。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土地價格,國土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土地的總價值幾乎是美國的4倍。
同時同於日元的急速升值極大地提高了日元的購買力,日本國內地產的不斷飆升使海外的房地產相對日本人購買力來說相當便宜,日本人開始在美國和歐洲大量進行房地產投資。繼日本索尼公司以48億美元買下美國哥倫比亞公司之後,象徵美國國辦巔峰之作的洛克菲勒中心易主。克菲勒中心是由美國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於1939年耗資1.5億美元在曼哈頓建成,但是日本三菱不動產公司以8.48億美元取得了該股權的51%。據不完全統計,日本在美國購買不動產金額高達 5589.16億日元,占日本全世界不動產總投資的64.8%,而且主要集中在紐約、夏威夷和洛杉磯。
更有甚者,一些日本人建議把美國的加州賣給日本以償還美國對日本的巨額債務。

(三)地產神話破滅造成經濟十年蕭條
1991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股價和房地產價格同時開始暴跌,並一直持續到現在。不動產泡沫破滅給日本經濟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導致日本經濟十多年來一蹶不振。
泡沫經濟期間,除房地產和建築公司之外,日本幾乎所有的大企業都不同程度地介入了房地產行業,房地產價格的暴跌和經濟的長期低迷導致日本一些涉足房地產業較深的大企業紛紛倒閉。據統計,在破產企業中,房地產商和建築公司的比例最大,僅2000年,日本包括房地產商在內的建築行業就有6000多家公司破產,占當年全體破產企業的33.6%。2002年,日本有28家上市公司倒閉,其中有1/3以上是房地產公司,均創戰後上市企業倒閉的最高記錄。
房地產價格的暴跌還重創了日本金融業,演變成了日本經濟衰退的「罪魁禍首」。房地產價格持續暴跌致使許多房地產商和建築公司在房地產領域的投資徹底失敗,根本無力償還銀行的貸款,不得不宣布破產。房地產公司以及個人在向銀行貸款時雖然都有房地產等資產作擔保,但隨著土地價格的不斷下跌,擔保的價值日益下降,致使日本金融機構不良債權不斷增長,資本充足率大幅下降。
不良債權大量增加導致金融機構的財務體質十分脆弱,抗風險能力低下。部分金融機構甚至還出現了資金周轉失靈等問題,並導致日本十大銀行中的日本長期信用銀行、日本債券信用銀行以及北海道拓殖銀行相繼倒閉。中小金融機構的破產更是接連不斷,日本金融體系發生劇烈動盪,險些引發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日本銀行的各項機能均遭到重創。
日本海外不動產投資也快速萎縮下來,1993年的海外不動產投資規模只有1989年頂峰時的9.6%。根據專業人士估計,日本向美國不動產投資的損失率在50%以上。以洛克菲勒中心為例。按當時1美元兌160日元的匯率計算,三菱土地公司的投資額為2,188億日元,成為擁有80%股權的控股股東。收購完成後,由於曼哈頓地產不景氣,三菱土地公司一直沒有利潤。當時做收購計劃時,三菱公司的預測是5年後,每平方英尺的租金將達到75美元,2000年將達到100美元,依照這一預測數據,三菱公司認為這是一項非常好的投資項目。但實際上的租金只有原先設想的一半水平,即每平方英尺38美元-40美元。如果再考慮其間日元繼續大幅度升值,加上匯兌損失,三菱土地公司的這一收購項目總計虧損高達880億日元。

(四)造就神話並導致神話破滅原因之一:投資理念失去理性追逐泡沫
在日本泡沫經濟形成過程當中,投資理念失去理性追逐泡沫。
首先是日本金融機構對房地產泡沫的危害認識不足,也沒有能夠及時對房地產市場現狀做出正確的評估,紛紛給房地產公司和建築公司發放貸款,形成了房地產不斷升值和信貸規模不斷擴大的惡性循環,泡沫越吹越大。各金融機構為了追求高額利潤,將房地產貸款作為最佳貸款項目,無節制地擴大信貸規模,助長了泡沫的形成。就在泡沫即將破滅的1991年,日本12家大型銀行向房地產業發放了總額為50萬億日元貸款,占貸款總額的1/4。
其次,投資者普遍相信人多地少的矛盾導致土地的價格只會繼續走高,地價不會下跌。只能買進,否則以後只能買更高的地價。因此即使毫無用處的土地,各個公司也全力爭奪,導致房地價越走越高。反過來由於投資投機過度,造成房地產業虛假繁榮,房地產價格暴漲導致企業和個人都紛紛投資和投機房地產。人們從銀行貸款購買房地產,然後再用房地產做抵押再去購買房地產,造成了大量的重復抵押和貸款,並加劇了房地產價格的暴漲。
追溯日本市場投資理念為何失去理性,除了金融政策失當以外,不能不說當時日元大幅升值導致其購買力確實大幅增加,日本經濟崛起給日本國民帶來極為樂觀的心態。20世紀80年代,日本在經濟增長率、勞動生產率等方面均已遠遠超過美國,美元開始衰落。1980-1985年,美國勞動生產率平均約為0.4%,日本約為3%;美國經濟增長率平均約為1.5%,日本約為4.8%。1980-1984年,美國對日本的貿易赤字從150億美元增加到1130億美元,與此同時,日本對美貿易順差從76.6億美元增加到461.5億美元。巨大的貿易差額在使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債務國的同時,也使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 1985年,日本對外凈資產為1298億美元;美國對外債務為1114億美元。

(五)造就神話並導致神話破滅原因之二:宏觀金融政策連連失誤
20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經濟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繁榮期,出現了大量的剩餘資金。日本中央銀行為了刺激經濟的持續發展,採取了非常寬松的金融政策,但這些資金沒有合適的投資項目,結果基本上都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隨後日本中央銀行升息力度太大,挑破泡沫,日本股市和樓市同時崩潰,價格直線下降跌入低谷,進入連續十多年的地價持續低迷時期。
日本金融政策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次失誤:
1986年,日本出現了短暫的經濟衰退,史稱「日元升值蕭條」。實際上,「日元升值蕭條」的時間很短,僅僅是日元升值後市場的自動調整,當年年底日本經濟便恢復增長。但是,出於對日元升值的恐懼,日本政府對「日元升值蕭條」做出了錯誤的判斷,採取了錯誤的政策,再加上其他國際因素的影響,從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銀行連續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銀行貼現率從5%降低到2.5%,不僅為日本歷史之最低,也為當時世界主要國家之最低。而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造成了大量過剩資金。在市場缺乏有利投資機會的情況下,過剩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造成資產價格大幅上漲。這是日本貨幣政策的第一次失誤。
1987年10月19日,被稱作「黑色星期一」的「紐約股災」爆發。在西方國家的聯合干預下,「黑色星期一」僅表現為一種市場恐慌,此後不久,各國經濟均出現了強勁增長。但日本經濟的災難卻由此開始。日本銀行繼續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造成日本「經濟體系內到處充斥著廉價的資金」,長期的超低利率又將這些資金推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1985-1989年,日經平均股價上升了2.7倍;1986-1990年,東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價格指數平均增長了三倍以上。這是日本貨幣政策的第二次失誤,也是一次「致命的失誤」。
1989年,日本政府感受到了壓力,日本銀行決定改變貨幣政策方向。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銀行五次上調中央銀行貼現率從2.5%至6 %.同時,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機構控制不動產貸款,日本銀行要求所有商業銀行大幅削減貸款,到1991年,日本商業銀行實際上已經停止了對不動產業的貸款。貨幣政策的突然轉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場的泡沫,1990年,日本股票價格開始大幅下跌,跌幅達40%以上,股價暴跌幾乎使所有銀行、企業和證券公司出現巨額虧損。緊跟其後,日本地價也開始劇烈下跌,跌幅超過46%,房地產市場泡沫隨之破滅。貨幣政策突然收縮,中央銀行刻意挑破泡沫,這是日本貨幣政策的第三次失誤。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經濟出現了長達10年之久的經濟衰退。

(六)金融政策為何出現誤判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環境的監測、金融政策的制定,都牽一發而動全身。那麼為什麼匯集日本大量金融專家的日本大藏省會連連出現金融政策失誤呢?尤其是1987年紐約股災以後,在西方其它各國都提高利率以後,日本為什麼會依然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造成致命性的政策失當呢?
當時美國政府擔心,如果日本銀行提高利率,資金不能及時向歐美市場迴流,可能再次引起國際市場動盪,因此建議日本政府暫緩升息。日本政府也擔心,提高利率可能使更多的國際資本流入日本,推動日元升值,引起經濟衰退。並且當時日本正在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需要以較低的利率來增加國內投資,減少儲蓄,縮小經常項目順差。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銀行決定繼續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維持貼現率在2.5%的超低水平上不變,一直到1989年5月日本銀行才提高利率,這時距離 「黑色星期一」已經19個月,距離日本實施超低利率政策已經27個月。
為什麼日本會出現這些類似的政策處置失當呢?有關人士認為,這不能不說到日本泡沫經濟的起點1985年。因為在這個極具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日本發生了許多足以影響日本歷史、改變日本命運的大事。
第一,日本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戰後日本的經濟和金融都有著濃厚的「封閉」和「管制」色彩。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了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20世紀80年代,這一進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發表了《關於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展望》公告,揭開了日本經濟、金融全面自由化、國際化的序幕。
第二,日本政治國際化進程加速。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從一個「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而日美關系將成為「政治大國」的基石。在1985年的「廣場會議」和1986年的「盧浮宮會議」中,日本均成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
第三,日本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從1980年起,國際社會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改變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1985年的日本《經濟白皮書》指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日本必須擴大內需,以緩和與國際社會的關系。
也就是說,1985年的日本,同時面臨著三個重大的戰略轉變:由「管制經濟」向「開放經濟」轉變;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轉變;由「外需主導型經濟」向「內需主導型經濟」轉變。如此重大而深刻的變革集中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有可能使宏觀政策失去迴旋的空間。當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國內政策協調與國際政策協調等問題等交織在一起時,宏觀政策的權衡、選擇和調整會變得非常困難,可能會因失去平衡而出現嚴重失誤。

雖然是轉載,也希望對你有用
祝投資順利,其它問題歡迎加我網路HI詳細詢問。

2. 曼哈頓軟體的曼哈頓公司

曼哈頓公司(下稱「曼哈頓」)也稱曼哈特公司(納斯達克股票代碼:MANH)成立於美國加州曼哈頓海灘,於1990年在加州曼哈頓海灘開業後不久,因提供世界級倉儲管理解決方案而贏得了聲譽。目前,隨著SCOPE:從計劃到執行實現供應鏈全面優化解決方案 的推出,曼哈頓面向客戶提供全方位供應鏈解決方案,其中包括客戶進行供應鏈整合、升級和優化所需的各種工具。 Frost & Sullivan 機構將曼哈頓軟體公司評為「2009 年度亞太地區最佳WMS 系統供應商」。Frost & Sullivan 機構在其舉辦的「亞太地區運輸和物流授獎宴會」上宣布這一消息。
ARC顧問集團2009年5 月將曼哈頓評為「亞洲WMS系統領先供應商」。
曼哈頓軟體公司一直致力於全球供應鏈優化,幫助將供應鏈優化作為市場戰略核心的1200 多個客戶實現了供應鏈精簡。
公司的供應鏈革新方案包括:曼哈頓SCOPE®是一整套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和技術組合,它通過供應鏈流程平台幫助企業從計劃到實施全面實現供應鏈優化;曼哈頓ILS™ 是基於Microsoft®.NET技術的配送和運輸管理解決方案組合;曼哈頓Carrier™是專為滿足汽車運輸業需求而定製的供應鏈解決方案。
自1990年以來,曼哈特一直致力於幫助客戶發現其供應鏈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幫助他們進行流程重組和績效優化。
公司於1990年在加州曼哈頓海灘開業後不久,我們就因提供世界級倉儲管理解決方案而贏得了聲譽。自此以來,我們持續進行產品擴展和能力提高,以便更好地為客戶提供服務。目前,隨著SCOPE:從計劃到執行實現供應鏈全面優化解決方案 的推出,我們面向客戶提供全方位供應鏈解決方案,其中包括客戶進行供應鏈整合、升級和優化所需的各種工具。
通過多年發展,公司目前在全球4大洲建立了10多個代表處,員工達2,300名,面向全球1,200多家客戶提供服務。僅2006年,我們新招了 400名員工,以幫助實施260個新項目。我們在供應鏈研發方面的投入持續增長,過去5年中增長了250%,2007年總投入達4500萬美元,超過其它任何公司。
2007年:推出「SCOPE:從計劃到執行實現供應鏈全面優化」解決方案,在一個平台上集成了從計劃到執行的一整套智能解決方案,易於升級和優化,具有高度可擴展性。 推出X-suite解決方案,解決復雜的供應鏈問題。 推出供應鏈智能系統,用於簡單快速地製作一覽表、分析報告、視圖、用戶自定義告警程序和主要管理報告。
2006年: 在業內率先推出適用於端對端供應鏈管理、從計劃到執行的綜合解決方案。 擴大了科學顧問委員會,邀請了沃爾頓商學院、麻省理工學院等知名高等學校的創新領袖參加委員會。 合作夥伴人數增加20%。持續增加業界專人人才和研發人才。
2005年: 收購 Evant,解決方案擴展到包括計劃與預測和庫存優化等。
2004年: 推出增強型綜合倉儲管理及運輸管理產品。 研發人員增加33%。 在中國和新加坡成立業務部。 全球性擴張,在11個國家建立了20個代表處,員工人數達1,400名。
2003年: 收購ReturnCentral公司和Streams**ft 公司。 加盟自動識別中心(Aut**-ID Centre),宣布推出RFID in a B**x?解決方案。 擴大「100強零售企業合規性保證」范圍,納入了新興的RFID要求。 年末員工人數超過1,000名,客戶超過900家,年收入達到1.968億美元。
2002年: 收購 L**gistics.c**m。 在澳大利亞悉尼開設技術中心,在荷蘭開設比荷盧技術中心。 建立合作夥伴管理,開始服務於整個亞太地區,包括日本和新加坡。 在印度建立辦事處。
2001年: 業務擴大到法國和德國。 通過ISO 9001 認證。
2000年: 收購 Intrepa公司。 年收入增至1.331億美元,客戶擴大到750家。
1998年: 收購PAC公司和 KSA DCMS 公司。 首次公開發行(納斯達克股票代碼:MANH)。 在英國開設代表處。 推出「100強零售企業合規性保證」。
1997年: 員工人數擴大到200名,年收入增至3,250萬美元。
1995年: 總部遷往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
1994年: 與第50家客戶簽約。 年收入實現97%增長。
1991年: 第1家客戶項目實施。
1990年: 創建於加州曼哈頓海灘。

3. 比爾·蓋茨占微軟的股份有多少

比爾·蓋茨的工資在美國的企業巨頭里屬中下水平,年薪「只有」五十幾萬美元,在微軟也不算最多。使他四度蟬聯《福布斯》世界首富的是他手中5.157億股的微軟股票,按10月1日的行情,每股可賣104美元,總價值為536.7億美元。不過這個數字隨著股票指數起落沉浮, 10月1日華爾街股市全面下挫,微軟股票也跌去6美元,比爾賬面上損失了近31億。
微軟股票是1986年3月13日上市的,當時每股值21 元,後來拆了七次股,最近一次是1998年2月20日。如果不拆細,當初的一股現在價值7492.50元,12年間暴長了357倍。目前微軟的股票總數為 23.9億股,市值2487.5億元。比爾的股份最多,佔21.57%的份額。微軟股票歷史最高價為119.44元,以此計算比爾的身家最高達616億美元(尚不包括其它部分資產)。剛上市時比爾的財富值1.5億,其增長速度為每秒鍾135元,每分鍾8105元,每小時48.6萬!難怪人說即使比爾在路上看到了五百元大鈔,也不值得浪費四秒種(值540元)彎下腰去揀。若以1998年的增長速度,一萬塊錢的票子也不值得他「老人家」折腰。從1986年3月 13日起,比爾的財產以59.66%的年復利率增長,而同期內道瓊斯工業指數的平均增長率為11%。
想像一下這么多錢是什麼概念。如果把這些錢用一美元的鈔票一張接一張連成一長條,每秒鍾放兩張,一天24小時,你也得干851年才能鋪完。它的長度將有836.7萬公里,等於到月球走10.8個來回。讓你從1986年3月13日開始撿,得以每小時76公里的速度不停地撿才能撿完。直著壘起來高度有5848.7公里,重5.47萬噸,體積有2.7 萬立方英尺,可以塞滿79.4架波音747-400貨機,這些飛機還會因超重而飛不動。要想能飛起來,得動用442架波音747-400才行。如果比爾把錢全部塞在床墊里,即使是美國最大的床(78×80英寸),他每天早上也得從14.7公里高的床上「跳」到地上。假定比爾體重為180磅的話,則他的每盎司體重值2045萬美元,比黃金還貴6.84萬倍。
他可以發給全世界59.5億人口每人9美元,還能留三千多萬給自己。如果分給2.7億美國人,每人可以領到198.24美元。微軟有兩萬七千多員工(其中有兩百來個已經是百萬富翁了),比爾可以給他們每個人196萬美元。美國有76萬無家可歸者,比爾可以發給他們每人7.06萬元,或者可以蓋起一百多萬套簡易房屋供數百萬人居住;賑濟非洲飢餓兒童一年要240美元,比爾可以救助2.236億個。
美國四大球類運動(即籃球、冰球、棒球和美式足球)的所有各大聯賽球隊1996年的價值總計165億元,不及比爾財產的三分之一。麥克泰森因為咬掉霍利菲爾德耳朵上的一塊肉被罰了300萬,假設那塊肉有半盎司重,那麼只要比爾願意,他可以吃掉老霍身上559磅的肉(夠他生吞兩三個了)。體育界年薪最高的芝加哥公牛隊的邁克爾喬丹每年掙3130萬,他得打滿1718個賽季(兩三百年)才能掙到比爾那麼多的錢。如果換成窮人呢?美國最低的法定工資是每小時5.15元,一天干24小時,一周干七天,要119萬年才行;如果一周只願干四十小時的話,就得499萬年才夠。
比爾什麼時候會成為萬億富翁?按此速度下去,2004年12月31日就是比爾財產突破萬億的那一天。截至1998年10月1日美國國債總額為5.5138萬億美元,到 2008年8月25比爾就有錢幫山姆大叔買單(只要他高興)。他現在已經完全有能力獨力承擔美國宇航局四年的預算開支。
美國立法、司法、行政三大權力中心呼風喚雨的政要在比爾眼裡只能算叫化子:總統年薪20萬,副總統和高院首席大法官每年都掙17.15萬,其他八個最高法官各16.41萬, 535個參眾兩院國會議員均為13.67萬,這些人合計年薪不到7千5百萬,比爾可以供養他們長達715.7年之久(實際上這些人領的津貼比工資要高得多)。就算司法部的每天一百萬元罰款要他自掏腰包的話,現有的錢也足夠從容付上147年。
按1995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算,比爾的財富相當於全世界總額的1/365,介乎第38位的委內瑞拉(573億美元)和第39位希臘(532億美元)之間,勝過烏克蘭和葡萄牙以下上百號中小國家,可謂富可敵國。和1997年《幸福》雜志的年銷售總額最多的前五百家大企業相比,比爾可以列第十,AT&T、波音等巨頭都要瞠乎其後,通用汽車第一,微軟排在第 137位。比較合理的是按《商業周刊》的股票市值排名,通用電氣第一,微軟第五,比爾居第31。與最大的商業銀行1997年初的凈資產比較,比爾排名老九(第一是大通曼哈頓銀行)。
這么多錢可以買到什麼:可以買31.57架太空梭,或者344架波音747-400,拍攝268部《泰坦尼克號》,買15.6萬部勞斯萊斯產的本特利大陸型豪華轎車,供46.4萬個哈佛學子讀完四年本科(包括食宿雜費)。限你在22年內(蓋茨聚財的時間)花掉的話,一個月要花2.03億,一天668萬,一分鍾要用掉4638.5美元,而且一刻都不能停。
按一家替人預測大限的網站的說法,比爾將在 2029年8月9日73歲時去世(未免太早了點),以59~66%的增值速度,屆時他的財產將有100,709萬億元,稅務局可以坐收295.2億。不過,如果他臨終前轉贈給太太美琳達或者慈善機構,那麼山姆大叔一個子兒也得不到。
算算這些銀子中,有多少是你直接或間接的貢獻。不過有一點值得我輩高興的是,世界首富竟然跟咱們一樣,也是電腦迷出身。「汝可取而代之也」,好好努力吧。

4. 道瓊斯工業指數

道瓊斯工業指數:
在我們看到的復雜圖像里,數以萬億計的股票資金在虛擬的電子空間里流通。然而,這個龐大的令人矚目的金融世界每天都以一個簡單而無情的數字來結束當天的交易:道瓊斯工業平均價格指數(簡稱道瓊斯指數)。那個神秘的數字的每一個輕微變化,給越來越多的人們帶來狂喜或恐懼。它是一個代號,不僅廣泛地滲入美國金融文化中,而且遍布世界每一個金融中心。
這是查爾斯·道用手點燃的金融火箭。沒有人能夠理解道瓊斯公司背後的這個人,以及這個公司的過去和未來。
道瓊斯是兩個人,是一個公司,是一個平均指數
查爾斯·亨利·道,1851年11月6日出生在康乃狄格州斯特靈的一個農場里。6歲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在以後的12年裡,他在自家的農場上艱苦地勞動著。除此之外,他在不同時期還從事過20種不同的額外工作以養活他的母親。雖然他只上過小學,但是當一個記者是他最大的夢想。因此他加入了斯普靈菲爾德的《共和黨人報》。後來查爾斯·道又從麻省來到羅得島的普羅文頓斯,在《普羅文頓斯日報》工作。
愛德華·戴維斯·瓊斯,脾氣暴臊,但是卻擁有閃電一樣的思維。瓊斯畢業於布朗大學,道非常尊敬他受過的大學教育。他們很快便成為了朋友。
在曼哈頓,道和愛德華·瓊斯走到了一起。
內戰後,美國商業迅速進入工業革命時期——一個股份有限公司的新時代。道成長於這個時代,並目睹了企業生產產品在地區內銷售的現狀被有實力的追求巨大商業利潤的工業資本家們控制,組成了龐大的聯合企業以發掘和壟斷國內市場。他們也把企業的股份賣給公眾以尋找傳說中的黃金國。可是股票價格經常被華爾街的聯合投資者們控制、壟斷。這些投機商們操縱股票價格上漲,然後再大量拋售它們,使價格暴跌,從中賺取巨額利潤,而公眾都遭受滅頂之災。道看到急需一個組織,把更好的、誠實的財務報告帶到這個在混亂中成長的金融宇宙中。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在工業巨頭的操縱下,龐大的、具有壟斷性質的「托拉斯」在鋼鐵、制銅、制鋁,煤炭、玻璃、糖酒等行業中產生。道預見到國內經濟和國內市場的一種抽象的概念,並且預見到一種可以衡量那些工業巨頭正在做什麼的方法。道和瓊斯成立他們自己公司的時間來到了。
道瓊斯公司成立於1882年11月,查爾斯·密爾福特·伯格斯特里瑟作為第三個夥伴加入進來,但是他們不想把公司的名字改為:「道·瓊斯·伯格斯特里瑟」。他們認為那有點長。因此,伯格斯特里瑟失去了名垂青史的機會。在華爾街15號一個狹小的辦公室里,公司只有一台打字機和一部電話。
1882年,道瓊斯出版了一份只有兩頁的晚報,他們把信息手寫在劣質的紙張上,並復抄了24份,定名為《顧客晚報》。《顧客晚報》迅速取得了成功。華爾街認識到道——這個安靜的,總是記下看到的所有事情的人——在用毫不誇張的語言發布著極為精確的信息。
1884年7月3日,道推出了一項包含十一種股票的指數,以追蹤市場。其中包括九家鐵路公司和兩家汽輪公司的平均價格。
1889年7月8日,《華爾街日報》誕生了。一百年後,道提出的平均指數以及登載它的《華爾街日報》不但影響到整個華爾街,而且還影響了整個世界。
他把留有他的名字的一份遺產留給了華爾街和美國,就是那份報紙和它的基本指數
在十九世紀末的二十年裡,新誕生的《華爾街日報》跟美國這個國家一樣發展非常迅速。在布拉德街26號,道瓊斯公司也有了一個比以前大得多的辦公室。報紙的核心內容一直都是查爾斯·道的具有開創性的指數。新的十二種股票平均指數也於1896年5月26日首次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查爾斯·道是分析報告之父。他是第一個真正觀看股票交易並且看到其內在因素的人。在他之前,每個人都認為兩天的股票交易之間是絕對獨立的,沒有任何聯系的。道承諾日報的目標是提供信息而不是發表觀點。
把道瓊斯公司帶入一個新世紀的機會降臨在位於布拉德街44號的公司新辦公室里。1902年3月14日,公司以13萬美元的價格賣給波士頓和費城新聞出版社的擁有者克拉倫斯·沃克爾·拜倫。他的妻子傑茜,成為董事會的主席並負責公司的日常管理。
1902年,51歲的查爾斯·享利·道在他布魯吉村的家中平靜地離開了人世,但是,他把留有他的名字的一份遺產留給了華爾街和美國,就是那份報紙和它的基本指數。
對於金融世界,特別是投資股票的人們而言,道瓊斯指數和《華爾街日報》是他們的聖經。當新世紀開始的時候,拜倫家庭證實了他們可以把公司和查爾斯·道的指數帶入未來。道瓊斯指數記錄了一個無可比擬的國內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時期。
道瓊斯指數總是受諸如1906年的舊金山大地震和1907年的經濟恐慌這類災難性事件影響。當時,道瓊斯指數在18個月內從103點跌到53點。8家信譽良好的紐約銀行和「托拉斯」在4天之內相繼破產。
1917年美國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對道瓊斯指數的第一次考驗。此前,憂心忡忡的美國政府於1914年7月30日關閉了紐約股票交易所。但是,無法自控的貿易商們轉移到戶外,在被稱做「馬路交易」的地方當街交易。股票交易所很快重新營業,並且創造了一個先例,即無論什麼情況發生,交易所永遠開放。
整個二十年代,是查爾斯·道指數的輝煌時期,到1928年它已增加到30種股票。當時「定金交易」可以使人花一美元買到價值十美元的股票。這是第一次包括電梯工、接線員、報童等所有人,都跟金融巨頭一樣玩起了股票。人們為有這么多掙錢的機會而瘋狂,但他們沒有意識到市場漲得越高,下跌的危險就越大。喬·肯尼迪(未來的美國總統的父親)對自己說,如果連擦鞋匠都在買股票,我就不想再呆在裡面了。他提早撤出資金,這為他的未來奠定了基礎。
1929年的經濟大崩盤開始於10月24日星期四的拋售狂潮,結束於10月29日的徹底崩潰。人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一個「黑色星期二」,10年的發展在幾天之內毀於一旦,道瓊斯指數下跌了24%,幾十億美元一下子全消失了。一個煤炭公司的老闆看著正在下跌的指示板,倒地死在了他的經紀人辦公室里。一些開船出海遊玩的富人們回來後發現,他們已變成了身無分文的貧民了。如果你持有道瓊斯的股票,他們在3年裡從381美元跌到41美元,僅相當於原價值的11%。而那些定金交易的人們則傾家盪產。
三十年代是一個無限痛苦的年代:每一次試圖使道瓊斯回升的努力都引發了更可怕的結果。那些因提前撤出資金而毫發不損的人旁觀事態的發展。他們說:「嘿!是時候了。」可能是1931年左右,他們全都擠進市場,可市場再次崩潰。人們稱其為「富人的蕭條期」。
很多人覺得查爾斯·道也不可能恢復元氣了。股市是那麼扣人心弦又不可捉摸,現在,終於有一個可以抓握的東西了。你不需要知道許多枝節,只要聽到那一組數字,對經濟就有一個大致的判斷。道瓊斯指數就像天氣預報,報告著股市的陰晴。
阿道夫·希特勒把美國從蕭條中解救出來
在蕭條的三十年代,羅斯福總統認識到必須施實一些必要的控制,以避免市場再次遭到類似的巨大的毀滅性破壞。所以羅斯福成立了證券交易委員會。並且,他選擇了喬·肯尼迪擔任主席。
銀行不能既是銀行又是投資公司,操縱股票是違法的。控股公司不再是投機股票的工具。定金交易的規定更加嚴格。但是誰來調治重創的道瓊斯,使其恢復健康呢?你可能不相信: 是二十世紀最丑惡的人阿道夫·希特勒把美國從蕭條中解救出來。
迅速膨脹的法西斯戰爭威脅給美國和道瓊斯帶來了利潤。美政府投入幾百億美元以重建陳舊的國家戰爭機器,突然之間美國的腰包又鼓了起來。當戰爭結束時,道瓊斯又恢復了元氣。
五十年代,德威·艾森豪威爾執政,沒有通貨膨脹。
1954年,道瓊斯指數最終反彈到381點,甚至達到29年以前的最高點,但這是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花費了15年的時間來抹去這段記憶,才做到的。
正像查爾斯·道預言那樣,涌現出一個被金融市場和生產同時駕馭的國家。新的MBA在努力迴避一些古老的致富行業,諸如廣告業、醫生、工程師,轉而指向華爾街。他們的目標是經紀業、投資銀行、債券交易和共同基金。每個搞金融的都是英雄。
人們總是說,「時代不同了」,不幸的是,歷史常常重演
整個六十年代道瓊斯的前途陰雲密布,雖然政府採用控制物價及工資的方法來解決高額越戰花費以及巨大的社會問題帶來的通貨膨脹。但是美國的工業仍繼續增長,1972年,在查爾斯·道引入道瓊斯平均指數後的第72個年頭,該指數終於達到了1000點。
在1973年與1974年之間,世界石油出口組織把原本被他們所控制的石油的價格提高了4倍,使原本完全依賴有限廉價原油的某些美國工廠、汽車產業、家庭陷入了經濟困境。道瓊斯就像溫度計一樣,第一個預測到了這場經濟風暴。接著,這場風暴使人們失去了對市場的信心。
股票竟跌落了85%至90%。這在70年代簡直是糟糕透了。但是美國及道瓊斯的苦難遠不止這些。通貨膨脹幾乎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美國人開始對股票這種投資方式失去信心。
銀行利息雖猛漲20%,但道瓊斯指數好像是最後上漲的一項。買股票被視為最不明智的做法。
八十年代中期,羅納德·里根執政期間,利率的降低使市場恢復了生機,道瓊斯呈現上升趨勢。但是這卻引發了人們無節制的慾望,導致了可怕的負面影響。金融重力論被徹底否定,合並狂潮開始了,那些百年老公司的名字消失了。一點點關於合並的謠傳都會導致道瓊斯指數的上揚;一條微量的信息都能價值百萬。內部交易繁瑣起來。像伊萬·布斯基那種已經擁有他們夢想的權力和金錢的人,還是通過非法構造的內部網路賺取了巨大的利潤。支付經紀人固定提成的時代結束了。與此同時,每個人都能在道瓊斯黃金大道上馳騁的時代來臨了,共同基金以星星之火迅速燎原。
許多人對從電視上錄下來的節目非常了解,但是對影響到自己退休後生活的投資卻知之甚少
計算機的時代迅猛到來,它以數億千兆的速度完成交易,並把信息傳送到世界各地。人們為計算機設置了一種永無失誤的程序以確保意外情況發生時市場不會受到影響。
可是這次不是某個部分,而是整個系統都出現了錯誤。1987年10月20日,星期一,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至508點。裝了特殊程序的計算機不停地在賣,任何試圖使其穩定下來的努力都失敗了。黑色星期一,是最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天。因為那兒沒有市場,被稱作「自由下跌」。自由下跌,簡單地說就是價格一直下跌,沒有任何買家。僅僅一天道瓊斯喪失其價值的23%,數百億美元消失了。1987年,所有的人都開始賣,賣掉所有能換成現金的東西。別分析它,也別考慮價值。當星期一道瓊斯指數猛跌到508點後,擔心發生世界性金融危機的人們只需等到星期三開盤,便會知道道瓊斯指數已經開始強勁反彈。它曾經用了25年的時間從1929年的崩盤中恢復過來,而這一次卻只用了兩年半。
結果是起用了一種所謂的「斷路保險」,當道瓊斯上漲或下跌一定的值時,它將有效地切斷計算機交易程序。證券交易委員會則有了新的權力去抓捕那些投機分子。金融界巨頭麥克爾·米根和伊萬·布基斯因為非法操作而入獄。米根證券公司,金融界的「泰坦尼克號」,因為非法交易,被判處6億美元罰金,道瓊斯似乎恢復了平靜,但好景不長。
一場血腥、快速的高科技戰爭在1991年1月16日打響了,道瓊斯指數在戰爭期間下跌。戰爭一結束,它就以歷史上罕見的速度飆升。道瓊斯用了76年才達到1000點,又用14年達到2000點之後,只用了8年,就達到了4000點。5000點和6000點來的就更快了。新的想法、新的誘惑層出不窮。
股市的運動只有兩個方向:向上或向下,它用兩種動物的形象表示:牛市或熊市。在這場變幻莫測而又引人入勝的游戲中間,贏家和輸家都不是永恆的,上市公司也不永恆,看起來,只有道瓊斯是永恆的。
近兩個世紀前,那位安靜的、永遠充滿好奇的查爾斯·道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了自己算出來的工業指數。他會對今天的股市作何感想呢?《華爾街日報》定期地從1.1萬家公司中提取30家作為道瓊斯指數的參考,而這樣的基數僅代表著數以兆億的投資者中的20%。

5. 懂金融的幫幫忙,在線等!

中國金融機構的特點:
一、銀行產生和發展的主要過程及現代銀行體系建立的途徑

銀行是在商品生產和市場交易逐步發展的過程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因而是經濟發展的產物。

在金屬貨幣出現以後,就出現了早期的金銀兌換、保管和匯兌業務,形成了早期的貨幣兌換商和錢在銀號等機構。如在歐洲的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就有了大量的金銀保管兌換與放貸的記載。但一直至漫長的中世紀結束前,這種錢庄業務一直停留在傳統的形式上。

二、銀行是一種特殊的企業,如何理解?

銀行是一種金融機構,也是一種企業。說它是企業,是因為它與一般的工商企業有共同之處。企業的共同特徵是:從事直接的經營活動,具有一定的資金,獨立核算,並通過經營活動獲取利潤。銀行具有企業部門的一切特徵,它是實現資本循環周轉的一個必要環節。

與其他企業相比,銀行又具有一般企業所不具備的特殊性,這些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銀行的特殊利益。銀行的特殊利益大致可概括為兩個:①從行業特點得到的好處,即不需投入很多的自有資本即可進行經營活動,並可賺取可觀的收益。②從國家的干預以及與國家政權的密切關系中得到的好處。

2.銀行的特殊風險。銀行作為經營貨幣信用的特殊企業,它與客戶之間並非是一般的商品買賣關系,而是一種以借貸為核心的信用關系。這種關系在經營活動中表現為以信用為基礎,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借貸,即銀行以存款方式向公眾負債、以貸款方式為企業融資。銀行經營活動的這種特殊性,在激烈的競爭中產生特殊的風險:①信用風險,即借款人不能或不願意按期償還貸款而使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②來自資產與負債失衡的風險。③來自公眾信任的風險。④競爭的風險。

3.銀行的特殊作用。銀行的特殊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經濟發展在資金上的支配性作用。銀行經營的對象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一種特殊商品——貨幣資金。銀行的業務活動對貨幣資金在經濟部門之間的流動具有重要影響,進而影響國民經濟中各部門的發展。哪個部門能從銀行得到大量資金支持,哪個部門就有了發展優勢,反之,在競爭中就會處於不利境地。二是在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中發揮重要作用。國家通過銀行影響貨幣供給量、利率。貸款額度等經濟指標,進而實施對經濟的干預。

三、現代市場經濟國家金融體系的基本構成

與市場經濟制度相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國家一般都擁有一個規模龐大、分工精細、種類繁多的金融機構體系,包括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兩大類。其中,銀行性金融機構居支配地位。

銀行性金融機構按照其各自在經濟中的功能可劃分為商業銀行、中央銀行、專業銀行三種類型的銀行。它們所構成的銀行體系通常被稱為現代銀行制度。商業銀行是辦理各種存款、放款和匯兌業務的銀行,且是唯一能接受活期存款的銀行。中央銀行是在商業銀行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是一國的金融管理機構,被稱為「發行的銀行」、「國家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專業銀行是集中經營指定范圍業務並提供專門性金融服務的銀行,包括:投資銀行、不動產抵押銀行、開發銀行、儲蓄銀行、進出口銀行等。現代銀行制度中,中央銀行處於核心地位,商業銀行居主導地位,其他專業銀行仍然有存在和發展的餘地。

非銀行金融機構是整個金融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展狀況是衡量一國金融體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非銀行金融機構木以吸收存款作為其主要資金來源,卻以某種特殊方式吸收資金,並以某種特殊方式運用其資金,且從中獲取利潤。這類金融機構包括:保險公司、信用合作社、消費信用機構、證券公司、財務公司、信託公司。租賃公司等。

金融體系的分工與組成是在不斷變化的。長期以來大多數國家的金融機構體系中,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有較明確的業務分工,如美國、英國等國30年代後採用的分業經營模式,就是以長短期信用業務分離,一般銀行業與信託業務分離,與證券業務分離為特點。80年代以來,金融機構的分業經營模式逐漸被打破,各種金融機構的業務不斷交叉,各種金融機構原有的差異日趨縮小,綜合性經營與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

五、本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呈現的趨勢

本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獲得了迅猛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首先,銀行在業務上不斷創新,並向綜合化方向發展。金融機構、金融業務、金融工具等領域的創新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要;同時,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的結合促進銀行發展為;全能性商業銀行。其次,跨國銀行的建立使銀行的發展更趨國際化。各國銀行紛紛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成立跨國銀行,並從事國際銀行業務及開拓境外金融業務。第三,按照《巴塞爾協議》的要求,重組資本結構和經營結構。國際清算銀行提出的這套國際金融市場主體的行為規范,為絕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的銀行所遵守。第四,兼並成為現代商業銀行調整的一個有效手段。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來,西方銀行業內部更是不斷重組,以期適應形勢的變化與要求。第五,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正不斷融合,形成更為龐大的大型復合型金融機構。傳統的分業經營模式逐漸被打破,各種金融機構的業務不斷交叉,各種金融機構原有的差異日趨縮小,形成多元化、綜合性經營的趨勢。

正確認識和把握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趨勢,還應分析這一趨勢的歷史背景與內在原因。

首先,70年代以來,經濟領域中,經濟自由主義在與國家干預主義的交戰中佔了上風。以美國、英國為代表的各國政府為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更好地發揮市場對經濟的作用,開始放鬆金融管制。這使得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激烈的競爭促使了許多新事物的產生:銀行不斷進行金融創新,並提供全方位服務吸引客戶;銀行業通過兼並帶來優勢互補,拓展業務領域,爭取廣泛客戶;分業經營向多元化、綜合性經營過渡。第二,新技術的出現,特別是電子通訊、信息處理、計算機廣泛應用於金融業,為金融創新以及跨國銀行的跨地區經營提供了支持。第三,隨著各國金融市場聯系日趨密切,各國銀行業運作規則的接軌、銀行業經營的監管、國際金融市場風險的防範問題也逐步提到議事日程。因此,產生了巴塞爾委員會等國際金融組織進行國際間協調與管理。

可見,上述發展趨勢有其客觀必然性。它促進了世界金融業的融合與發展,促進了國際間資金的流動,利於銀行提高經營效率,但同時也對金融風險的防範、國際銀行業的有效監管提出了新的課題。我國作為國際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應借鑒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趨勢,深化金融機構改革,提高銀行業競爭實力,推動我國金融國際化的進程。

六、我國的金融體系經歷了哪些調整與改革?從其演變過程中,如何理解社會經濟條件對金融機構體系形成的影響?

我國目前的金融體系是以中央銀行為核心、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格局。這一體系的形成,經歷了以下幾個過程:

1.改革開放前的「大一統」模式下的金融體系。這是一種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辦法為主的單一的國家銀行體系。其特點是:①在銀行設置上,全國只有中國人民銀行一家辦理全部銀行業務,下設眾多分支機構,遍布全國,統攬一切銀行信用。②人民銀行集貨幣發行和信貸業務於一身,既執行中央銀行職能,又兼辦普通銀行的信貸業務。

2.1979一1982年的金融機構體系。打破長期存在的人民銀行~家金融機構的格局,恢復和建立了獨立經營的專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與人民銀行一起構成了多元化銀行體系。

3.1983~1993年的金融機構體系。1983年起在金融機構方面進行了如下改革: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專設中國工商銀行,承辦原來人民銀行負責的信貸及城鎮儲蓄業務;增設交通銀行等綜合性銀行,廣東發展銀行等區域性銀行;設立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如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國際金融機構在加強國際合作,發展世界經濟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表現在:①提供短期資金,緩解國際收支逆差,這在定程度上緩和了國際支付危機。③提供長期建設資金,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③調節國際清償能力,應付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④穩定匯率,促進世界貿易增長。

當然,目前的國際性金融機構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貸款條件比較嚴格,貸款利率不斷提高,加重發展中國家的支付困難。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時附加條件,干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發展規劃。

隨著國際性金融機構的不斷改革與完善,它們在國際經濟和國際金融領域中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國外金融機構特點:
同國外投資銀行數百年的發展相比較,中國的投資銀行業只有短短的十幾年的歷史。兩者相比,從發展歷程、組織結構、發展狀況、資本規模等各個方面來講都有著不同之處。現在中國的投資銀行業還處於十分不成熟的階段,無論從業務質量、數量、人員素質、業務創新能力,還是抗風險能力等許多方面都根本無法同國際大型投資銀行相提並論,另外,由於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歷史很短,有關投資銀行業的法律環境和制度環境也都正處於有待完善的階段。

國際投資銀行發展歷程的特點

經歷了數百年發展的國際投資銀行,現在已經十分成熟,尤其是美國的投資銀行發展模式,現在已經成為國際上發展投資銀行的通用模式。國際投資銀行發展有著鮮明的特點。

2.1 政府引導、法制建設在投資銀行的發展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縱觀歐美投資銀行的發展史,投資銀行方面的立法直接影響了投資銀行的業務創新和組織結構變遷,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使投資銀行能夠多次度過難關。以美國為例,國會於1933年通過的《證券法》、《格拉斯--斯蒂格爾法》,1934年頒布了《證券交易法》,這一系列立法對投資銀行業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強化了信息披露制度,改革了證券發行方式,促進了二級市場的規范化。。其中《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在投資銀行界立法方面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他規定了投資銀行分業經營的模式,帶來了美國銀行業歷史上最的革命,挽救了在1929——1933年大危機瀕臨滅亡的美國投資銀行,造就了新一代美國投資銀行群體。可以肯定的說,如果沒有《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就不會又投資銀行業今天的輝煌。1975年美國取消了證券經紀固定傭金制度,競爭導致傭金收入大幅減少,投資銀行被迫大力開展其他創新業務,政府的引導再次誘發了投資銀行業業務創新革命,利率期貨、利率期權、資產證券化等金融產品得到迅速發展。為投資銀行抵禦市場不確定性沖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80年代美國頒布了《存款機構放鬆管制機構法》、《金融機構重組、復興和強化法》,實施了「證券交易委員會415條款」(SEC Rule 415)。放鬆了對市場和機構的管制,美國投資銀行業重新走向混業;增強了美國投資銀行的國際競爭力,大批投資銀行機構整合,出現了摩根斯坦利添惠,花旗-旅行者集團等超級投資銀行。其實,不僅僅在美國,歐洲、日本、東亞各國的投資銀行發展過程都包含了法律和政府制度的支持,法律環境的建設對投資銀行的發展來講是至觀重要的,沒有完善法律體系和制度基礎的投資銀行體系一定是漏洞百出的,從巴林銀行的倒閉我們就可見一般。

2.2資本規模化、服務專業化、業務多樣化是投資銀行發展的主線

在投資銀行發展的初始階段,由於是混業經營,很少有投資銀行考慮資本的風險;投資銀行業務也大多數集中在證券承銷和證券交易上,很少有創新業務出現;但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投資銀行業的競爭加劇,加上各國法律環境和政策環境的變革,國際資本市場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975年,美國率先進行了證券交易所改革。隨後,英國和日本也分別推行了被稱為「金融大爆炸」的金融體制改革,自由化成為投資銀行業發展的主題。交易手續費自由化、行業進入自由化、資本交易自由化成為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潮流。

證券改革和自由化大大促進了證券市場的發展,同時,作為證券市場最重要的中介機構,投資銀行所面臨的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例如,雖然在1982—1996年美國標准普爾500種股票價格指數上升了6倍,但由於手續費的競爭,10年內英美兩國股票交易傭金下降了40%,債券交易傭金下降了25%--50%。在這種情況下,投資銀行開始不斷開發並拓展創新贏利業務以補貼其他業務,促進了證券業務多樣化的發展,根據對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會員1975—1996年收入結構變化的情況調查,20年間會員原有業務收入:手續費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由51%降至15%,承銷收入由14%降到9%。而新業務中:基金收入由1%上升到4%,資產運用由0%上升到4%,兼並收購、私募配售等證券關聯收入由2%上升至39%;創新業務在總收入中所佔的比例在大幅提高。

另一方面,競爭的加劇導致投資銀行的風險在進一步擴大,為了增加抗風險能力,各國的投資銀行都在不斷地增加資本規模,自1980年至今,美國9家大型投資銀行的資本增長了10倍以上。1980年美國投資銀行業的總資產為640億美元,1988年就達到4760億美元;競爭的加劇同樣引起了投資銀行服務的專業化進程,市場對優秀的證券經紀人、證券分析師的需求日益增大,客戶對投資銀行的服務要求越來越專業,服務質量的高低已經成為投資銀行發展客戶和拓展業務的關鍵條件之一。投資銀行要降低經營風險,增大抗風險能力,就必需將擴充規模、提高服務質量和擴大業務范圍作為其發展的主線。

三 國際投資銀行的發展趨勢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國際投資銀行業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 尤其過去三、五年,國際投資銀行的發展變化用日新月異、一日千里來描繪一點不為過。國際投資銀行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重新走向混業經營

1933年、1934年美國開始的分業管理的格局一直持續了五十多年。雖然《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頒布為美國投資銀行業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法律基礎,但隨著國際投資銀行的快速發展,其缺點逐步顯現出來:投資銀行立足的證券市場充滿了風險,隨著金融工具的日益復雜,金融風險也相應增加。投資銀行在捕捉高贏利的同時,也面臨著高風險對其安全性的巨大挑戰。盡管投資銀行可以設計很多技術手段來規避風險,但從本質上講,投資銀行最缺乏的還是資本金;另外,人們開始對《格拉斯--斯蒂格爾法》進行反思,20世紀80年代,美國對1929—1933的大危機進行了重新認識,認為當時銀行倒閉的罪魁禍首並非混也經營,而是貨幣供應減少和銀行資本充實率太低。另外,歐洲許多混業經營的投資銀行成功的經營也使《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權威性受到了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發達國家紛紛以立法的方式確認混業經營模式:1986年 英國實行「金融大爆炸」,在英國銀行業實行了自由化;1989年歐共體發布「第二號以行業務指令」,明確規定了歐共體內部實行全能銀行制度;在日本,1992年頒布的《金融制度修正法》,同樣也允許投資銀行的混業經營。

實際上,國際投資銀行界早已經開始了從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的過度。1986年,美國的高盛公司接受了日本的住友銀行9億美元的投資,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分業經營界線開始改變。後來JP.摩根開始申請先做高等級的投資債券,再做高收益債券,又申請做股票承銷。現在,JP.摩根已經與一般的綜合性的投資銀行沒有什麼區別。1996年所羅門兄弟公司收購了僅次於美林的零售商斯密司巴尼。而它自己又被美國旅行者保險集團收購,旅行者收購所羅門後,又與花旗銀行合並,現在花旗-旅行者集團是金融巨無霸。現在無論全球任何一個地方的消費者,走進花旗-旅行者集團,無論從銀行開戶、支票、信用卡、人壽保險、財產保險、股票發行、買賣債券、買共同基金,一攬子服務全提供,它的發展成為混業經營的一個很重要的標志。

199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廢止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使得美國混業經營模式也從法律上得以確認。2000年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又正式批准大通曼哈頓銀行以35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J.P.摩根投資銀行,從而合並成為當今美國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資產總額將達到6620億美元。如果大通曼哈頓銀行收購J.P.摩根投資銀行最終能夠成功,上述兩家華爾街上最知名的企業合並將成為真正的「金融超市」。

3.2規模化

現在國際市場是由為數不多的大型券商占據主導地位,它們構成了證券業的龍頭與支柱。從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美國前十名投資銀行的資本額,由佔全行業的三分之一增長到三分之二,早在1990年,美國就已經有5家資本超過20億美圓的投資銀行,英、德、法、日等國的證券業亦是如此。如今的投資銀行資產規模更加龐大,國際上大的投資銀行資產規模普遍高達千億美元,權益資本也達到了幾十億、幾百億。特別是近年來金融業兼並重組不斷,更是造就了不少的金融巨無霸。表一是基於綜合資本評出的世界十大投資銀行的基本情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現在國際投資銀行的資本資產規模之大是驚人的。

3.3集中化

無論是原始的投資銀行,還是現代投資銀行,都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由分散到集中的發展過程。在日本,1949年有1152家證券公司,到1977年只剩下257家。美國的美林、摩根斯坦利、所羅門兄弟等超級投資銀行幾乎都是通過兼並聯合形成的。20世紀90年代以後,美國投資銀行兼並聯合呈加速之勢,規模也越來越龐大。1997年2月,摩根斯坦利與添惠公司合並,創造了一個總市值210億美元的特大型投資銀行;同年9月,旅行者集團收購所羅門兄弟公司,並與史密斯·邦尼公司合並成為僅次於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的華爾街第四大投資銀行;1998年4月,花旗銀行與旅行者集團合並,最近大通曼哈頓銀行以35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J.P.摩根投資銀行,成為當今美國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資產總額達到6620億美元。西方投資銀行兼並聯合的直接後果是整個行業的高度集中。

3.4現代化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信息收集、甄別、處理、傳遞與利用的速度和能力正日益成為企業發展的決定性要素之一。與此相適應,為了謀求和建立未來強大的市場競爭能力,投資銀行管理和運營的信息化浪潮正悄然興起。另一方面,證券業是一個大量應用高科技信息技術的產業,隨著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投資銀行的技術裝備和服務手段也越來越現代化。其日益先進的交易系統和通信系統不僅使得證券的發行、交易等業務突破了營業部的時空界限而得以遠程實現,而且更加迅捷和准確。尤其是Internet的廣泛普及和電子商務的興起帶來了證券交易方式的巨大變革,網上交易成為現實,人們通過網際網路就可以實現股票行情的實時接收與交易。由於其高效、安全、方便以及低廉的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營運成本,網上交易在國外發展十分迅猛。

3.5業務多樣化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金融管制的放鬆、金融自由化的興起以及國際資本市場一體化的發展,西方投資銀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除傳統的證券承銷、經紀和自營業務以外,西方投資銀行還深入到並購重組、資產管理、投資咨詢、項目融資、風險投資、金融衍生工具等諸多領域,多種業務齊頭並進,異彩紛呈。 在80年代以前,承銷和經紀始終作為投資銀行最重要、利潤來源最多的部門,但作為傳統業務,其市場分割基本上已成定局,也就是說,這個領域的競爭彈性已經非常小。所以,90年代各投資銀行又得把開創新的業務領域作為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突破口。這些業務為投資銀行在90年代賺取了遠遠超過傳統業務利潤的巨額利潤。表二和表三是美林和摩根斯坦利1997年的主要收入分布表。從表中可以看出,傭金、自營和承銷等傳統業務的收入只佔30%左右,而各種創新業務的收入已經超過50%。

3.6分工的專業化

國際投資銀行在逐漸走向規模化、業務經營多樣化的同時,不同的投資銀行在業務的主營方面仍然各有專攻。混業經營並不代表每一個投資銀行都必須經營所有的投資銀行業務,競爭的進一步激烈也使得各投資銀行必須找到自己的優勢業務,在此基礎上才能兼顧其他業務的發展。例如,佩韋伯在美國牢牢占據了私人客戶投資服務領域,所羅門兄弟公司在美國最知名是做政府債券、資產抵押債券,Ameritrade ,E-Trade和嘉信(Charles Schwab)在網上證券交易方面擁有優勢,而美林則成為最大的證券零售商。分工的專業化促進了投資銀行業服務水平的提高。

3.7全球化

在世界經濟高度一體化的今天,全球金融市場已經基本上連成了一個再不可簡單分割的整體。與此相適應,投資銀行已經徹底地跨越了地域和市場的限制,經營著越來越廣泛的國際業務,成為全球投資銀行。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各大投資銀行紛紛向海外擴張,紐約、倫敦、巴黎、東京、日內瓦等金融中心接納了大批國外投資銀行分支機構。到了20世紀90年代,投資銀行的國際化進程明顯加快,許多大投資銀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投資銀行。它們的全球業務網路趨於完善,國際業務規模迅速膨脹,並且擁有大量國外資產。許多投資銀行都成立了管理國際業務的專門機構,如摩根斯坦利的財務、管理和運行部(Fi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Operation Division),高盛的全球協調與管理委員會(The Global Compliance and Control Committee)等。也正是投資銀行國際業務的高額利潤支撐了大型國際投資銀行的迅猛發展。

6. 道·瓊斯是什麼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道瓊斯是兩個人,是一個公司,是一個平均指數 查爾斯·亨利·道,1851年11月6日出生在康乃狄格州斯特靈的一個農場里 。6歲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在以後的12年裡,他在自家的農場上艱苦地勞動 著。除此之外,他在不同時期還從事過20種不同的額外工作以養活他的母親。雖 然他只上過小學,但是當一個記者是他最大的夢想。因此他加入了斯普靈菲爾德 的《共和黨人報》。後來查爾斯·道又從麻省來到羅得島的普羅文頓斯,在《普 羅文頓斯日報》工作。 愛德華·戴維斯·瓊斯,脾氣暴臊,但是卻擁有閃電一樣的思維。瓊斯畢業 於布朗大學,道非常尊敬他受過的大學教育。他們很快便成為了朋友。 在曼哈頓,道和愛德華·瓊斯走到了一起。 內戰後,美國商業迅速進入工業革命時期——一個股份有限公司的新時代。 道成長於這個時代,並目睹了企業生產產品在地區內銷售的現狀被有實力的追求 巨大商業利潤的工業資本家們控制,組成了龐大的聯合企業以發掘和壟斷國內市 場。他們也把企業的股份賣給公眾以尋找傳說中的黃金國。可是股票價格經常被 華爾街的聯合投資者們控制、壟斷。這些投機商們操縱股票價格上漲,然後再大 量拋售它們,使價格暴跌,從中賺取巨額利潤,而公眾都遭受滅頂之災。道看到 急需一個組織,把更好的、誠實的財務報告帶到這個在混亂中成長的金融宇宙中 。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在工業巨頭的操縱下,龐大的、具有壟斷性質的「 托拉斯」在鋼鐵、制銅、制鋁,煤炭、玻璃、糖酒等行業中產生。道預見到國內 經濟和國內市場的一種抽象的概念,並且預見到一種可以衡量那些工業巨頭正在 做什麼的方法。道和瓊斯成立他們自己公司的時間來到了。 道瓊斯公司成立於1882年11月,查爾斯·密爾福特·伯格斯特里瑟作為第三 個夥伴加入進來,但是他們不想把公司的名字改為:「道·瓊斯·伯格斯特里瑟 」。他們認為那有點長。因此,伯格斯特里瑟失去了名垂青史的機會。在華爾街 15號一個狹小的辦公室里,公司只有一台打字機和一部電話。 1882年,道瓊斯出版了一份只有兩頁的晚報,他們把信息手寫在劣質的紙張 上,並復抄了24份,定名為《顧客晚報》。《顧客晚報》迅速取得了成功。華爾 街認識到道——這個安靜的,總是記下看到的所有事情的人——在用毫不誇張的 語言發布著極為精確的信息。 1884年7月3日,道推出了一項包含十一種股票的指數,以追蹤市場。其中包 括九家鐵路公司和兩家汽輪公司的平均價格。 1889年7月8日,《華爾街日報》誕生了。一百年後,道提出的平均指數以及 登載它的《華爾街日報》不但影響到整個華爾街,而且還影響了整個世界。 他把留有他的名字的一份遺產留給了華爾街和美國,就是那份報紙和它的基 本指數 在十九世紀末的二十年裡,新誕生的《華爾街日報》跟美國這個國家一樣發 展非常迅速。在布拉德街26號,道瓊斯公司也有了一個比以前大得多的辦公室。 報紙的核心內容一直都是查爾斯·道的具有開創性的指數。新的十二種股票平均 指數也於1896年5月26日首次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查爾斯·道是分析報告 之父。他是第一個真正觀看股票交易並且看到其內在因素的人。在他之前,每個 人都認為兩天的股票交易之間是絕對獨立的,沒有任何聯系的。道承諾日報的目 標是提供信息而不是發表觀點。 把道瓊斯公司帶入一個新世紀的機會降臨在位於布拉德街44號的公司新辦公 室里。1902年3月14日,公司以13萬美元的價格賣給波士頓和費城新聞出版社的 擁有者克拉倫斯·沃克爾·拜倫。他的妻子傑茜,成為董事會的主席並負責公司 的日常管理。 1902年,51歲的查爾斯·享利·道在他布魯吉村的家中平靜地離開了人世, 但是,他把留有他的名字的一份遺產留給了華爾街和美國,就是那份報紙和它的 基本指數。 對於金融世界,特別是投資股票的人們而言,道瓊斯指數和《華爾街日報》 是他們的聖經。當新世紀開始的時候,拜倫家庭證實了他們可以把公司和查爾斯 ·道的指數帶入未來。道瓊斯指數記錄了一個無可比擬的國內市場健康發展的重 要時期。 道瓊斯指數總是受諸如1906年的舊金山大地震和1907年的經濟恐慌這類災難 性事件影響。當時,道瓊斯指數在18個月內從103點跌到53點。8家信譽良好的紐 約銀行和「托拉斯」在4天之內相繼破產。 1917年美國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對道瓊斯指數的第一次考驗。此前,憂 心忡忡的美國政府於1914年7月30日關閉了紐約股票交易所。但是,無法自控的 貿易商們轉移到戶外,在被稱做「馬路交易」的地方當街交易。股票交易所很快 重新營業,並且創造了一個先例,即無論什麼情況發生,交易所永遠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