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盈虧 » lam股票價格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lam股票價格

發布時間: 2023-07-07 07:32:08

『壹』 股權溢價之謎的古典理論

(一)在完全理性的基礎上引入更加復雜的效用函數
1.「無風險利率之謎」。由於在Mehra—Prescott模型中要解決風險溢價難題,相對風險厭惡系數必須很高,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Weil(1989)l率先對投資者的期望效用函數進行修正來解釋股權溢價之謎,在這種效用函數下,投資者的消費跨期替代彈性是一個常數,並且與投資者的相對風險厭惡系數無關,然而這種模型的最終的結果卻顯示Weil不僅沒有解決股權溢價之謎,反而提出了一個「無風險利率之謎」,即市場中的無風險利率水平與理論值相比,明顯偏低。
2.廣義期望效用。Epstein and Zin(1991)在Weil的研究基礎上,對效用函數進行了進—步的修正,在原有的函數形式中加入了對投資者一階風險厭惡態度的設定,認為市場上的股權溢價水平不應該直接與收益率相關,而應該與收益率的波動程度相關。Epstein and Zin打破風險厭惡系數與消費跨期替代彈性之間的緊密聯系,把二者分離開來,提出「廣義期望效用GEU」。
3.習慣形成。Constantinides(1990)首先將習慣形成引入效用函數,假定效用函數不僅受當期消費而且也受過去消費的影響。習慣效應是時間不可分的,引入習慣效應後,個體對短期消費的減少更加敏感,從而較小的風險厭惡系數可以同較高的股權溢價相容。Abel(1990)對前一種方法進行修正,定義消費效用與人均消費是相連的。個體效用不僅同他自己的消費有關,還受到社會平均消費水平的影響,由於股票可能產生負的收益,將會導致個人相對於他人消費的下降,個人不願意持有股票,再加上人均消費隨時間是上升的,引致對債券的需求,因而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無風險利率之謎」。
Campbell and Coehrane(1999)將未來由於經濟衰退導致消費水平可能降低的概率作為一個狀態變數引入習慣形成理論,認為當衰退的概率增加時,投資者的風險厭惡增加,從而要求更高的風險溢價。另外由於消費下降,預防動機導致對債券需求增加,無風險利率下降。
(二)在傳統效用函數的基礎上引入非理性
1.災難性狀態與倖存偏差。Reitz(1988)加入令消費大量下降的小概率事件(如戰爭),在這種情形下,他發現很小概率的災難性事件的存在會加大無風險利率和股票回報率之間的差距,無風險利率遠小於股票收益率,從而產生一個較大的股權溢價。
Brown,Goetzmanann and Ross(1995)通過引入倖存偏差,試圖斷定倖存偏差對風險溢價估計的潛在影響,他們提出了一個股票價格的數學模型,模型中包含了一個關鍵性的價格水平,如果股價跌落到關鍵價格水平以下,就會發生市場崩潰並且交易停止。研究結果表明,如果以市場達到關鍵價格水平為條件,那麼從未達到這一關鍵水平的市場上的股權風險溢價要遠遠高於不以這一價格水平為條件的市場上的溢價。事實上這兩種解釋缺乏可驗證性。
2.非理性預期(distorted belief)。Cecchetti,Lam and Mark(CLM)(2000)通過與Campbell and Cochrane(CC)(1999)的理性預期相比較,提出用非理性預期的方法來解釋股權溢價。CC根據「Hansen—Jagannathan bound「,認為如果把夏普比率與正確的邊界相比,那麼股權溢價之謎就會消失,並且由於理性預期,夏普比率一定是無偏的,而CLM則認為基於歪曲理念下的夏普比率小於理性預期下的夏普比率,由於人們未來的預測對擴張過程是悲觀的,而對收縮過程是樂觀的,預期的夏普比率在擴張時比實際數據低,而在收縮時則比實際數據高。因而夏普比率在歪曲理念下是有偏的,而且這個偏差在擴張時為正,在收縮時為負。實證的結果表明更支持CLM。
(三)市場摩擦
1.特殊的和不可保險的收人風險。Heaton and Lucas(1996,1997)認為由於勞動收入的風險是不可保障的,因而要求一個高的股權溢價作為補償,他們才願意持有股票。Constantinides and Duffle(1996)則通過引入一種新的特殊型風險形式來解釋所觀察到的風險溢價,假設壞年景時市場衰落,與勞動收入相關的特殊性風險上升,並且投資者資產組合價值下跌。由於害怕這種雙重的厄運,人們就更不願意持有股票,這樣要想吸引他們持股就得有更高的風險溢價。
2.借款約束。 Constantinides,Donaldson and Mchra(1998)用生命周期的特徵來研究資產定價,認為股票定價主要由中年投資者來決定。年輕人通過未來工資的抵押來投資股票卻受到借款約束的限制,中年人消費的變化主要來自於金融資產的變化,從而要求高的股票回報來持有股票。如果放鬆借款約束,年輕人購買股票,股價上升,相應的債券價格下降,從而提高債券收益率,而中年人資產組合由投資股票轉向債券,又導致債券價格的上升,相應的股票收益率增加,二者相反方向的變化,同時提高了股票和債券的收益。因而溢價縮小,同時無風險利率之謎又出現了。
Kogan,Makarow and Uppal(2003)通過有借款約束的經濟均衡分析夏普比率與無風險利率之間的聯系。分析的結果表明:有借款約束的經濟中股票收益的夏普比率相對高,而無風險利率相對低。並且對比有約束的異質代理人經濟與無約束的異質代理人經濟,發現施加借款約束,增加了夏普比率和降低了無風險利率。進一步,他們發現無約束的異質代理人經濟遭受和有CRRA偏好的同質代理人經濟一樣的限制,也即夏普比率與無風險利率之間的緊密聯系,而在有約束的經濟中則不是這樣。
3.流動性溢價。Ravi and Coleman(1996)從交易服務的角度考慮,除法定貨幣外,還有許多其它資產如短期國債、貨幣市場共同基金等也可以促進交易,從而影響回報率。由於債券具有促進交易的功能,個體擁有債券不僅可以獲得無風險利率回報,還可以帶來便利交易。債券的這一功能使得個體對債券的需求上升,無風險利率下降,而股票不能帶來交易便利,所以股票和債券的期望收益率差上升。
4.基於錯誤的解釋。Dw Long et aL.(1990)提出由於股息產生過程被錯誤的、隨機的、或噪音交易者的影響而引入經濟中,因此風險很大,從而產生了一個高的股權溢價。Glassman and Hassett(1999)認為投資者和專家建議者由於把短期波動性與長期風險相混淆而誤測股票的風險,投資者漸漸會認識到股票投資保證了高的長期收益而基本上沒有附加的風險。
5.稅收。McGrattan and Prescott(2001)考慮基於稅率的變化,因而他們解釋股權溢價而非股權風險溢價。他們認為二戰以後股權溢價不是謎,由於自1960年以來,美國的公司稅率幾乎沒有變化,而個體收入稅率下降顯著,且稅率的下降絕大部分是不可預測的,這導致股票價格產生了大的非預期的增加。因此由於所得稅率的大量下降和避稅機會的增加,粗略的估計導致1960—2000年股票價格由此而翻了一番,相應的股票回報率也顯著提高,進而導致事後的股票收益大於債券收益。
6.信息。Gollier and Sehlee(2003)運用標准兩期模型,來考慮信息對股權溢價和無風險利率的效應。他們認為,如果經濟學家未發現一些投資者所擁有的私人信息,則無風險利率之謎就不能解釋,如果經濟學家擁有未被投資者所運用的信息,則無風險利率之謎容易解決。
(四)GDP的增長和資產組合的保險
Faugere and Erlach(2003)通過理論和實證來說明,從長遠來看,股權溢價有兩個交替的解釋:GDP增長和短期的資產組合動機。首先,他們從理論上證明 GDP增長影響股票和資產的期望收益,隱含著影響公司債務的收益,沿著這種方法形成了一個在很多公司金融教材中出現的標准可持續增長宏觀均衡公式來證明長期的平均股票收益。長期的平均股票收益依賴於人均GDP的增長和股份再購買的凈收入保留率。一旦主要的宏觀經濟和金融參數被投入,便與 S&P500(1926—2001)的數學平均的歷史數據相匹配,進一步驗證歷史的股權溢價。他們最後得出結論長期平均股票收益取決於人均GDP增長和收入保留率,最重要的決定是GDP的增長。股權溢價與短期證券組合保險的動機是一致的,股權溢價近似於投資者投資1美元於股票市場的看跌期權,來對每年市場的波動性導致的向下的風險進行保險。
[編輯]
股權溢價之謎的行為金融學解釋
(一)短視性損失厭惡
Benartzi and Thaler(BT)(1995)基於Kahneman and Tversky(1997)的預期理論,提出投資者如何偏好在國庫券和股票之間分配其金融賬戶,即人們在選擇投資組合時,會對每一種資產計算其潛在的收益和損失,然後選擇期望效用最高的那一個。
由於投資者對其證券組合的可能損失存在著厭惡心理,因此會格外的關注其資產組合的安全性,這種關注使得投資者頻繁的對其證券組合進行著績效評價,由於股票價格具有較大的波動性,暫時性損失的概率要遠遠高於債券,頻繁的績效評估,會使投資者越來越多的感受到股票資產上所發生的損失,從而降低股票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只有當股市上的長期平均收益維持在較高水平時,投資者才會將股票和債券看作是可替代的。也即在短視性損失厭惡理論條件下,股市上存在的高水平股權溢價只是維持股票和債券兩種資產之間均衡關系的必要前提,股權溢價之謎不能稱之為「謎」。
(二)股票收益的動態均衡模型
由於BT主要從單期角度對投資者的投資組合選擇問題進行研究,Barberis,Huang and Santos (BHS)(2001)構建了包含跨期消費在內的均衡股票收益模型。BHS認為投資者損失厭惡的程度隨著其前期投資績效的改變而改變,當投資者存在前期收益時,在新的虧損沒有超過已有收益之前,投資者的損失厭惡程度較一般水平有所降低,一旦新發生的虧損超過了已有收益,或是前期本來就存在著一定的虧損,投資者的損失厭惡將呈現一種急劇上升的趨勢,虧損越多,投資者的損失厭惡程度也就越高,正是由於這種損失厭惡態度的變化,使得股市上產生了較高的股權溢價。因此BHS模型對市場高股權溢價現象的解釋是以投資者損失厭惡態度的變化進行的,而投資者損失厭惡態度的變化取決於前期的投資績效,而不是由投資者的消費來推動的,因此,BHS模型在解釋高股權溢價現象的同時,仍然將市場上的無風險利率維持在一個較為穩定的低水平上,從而實現了模型與數據的吻合。
(三)失望厭惡
失望厭惡最早由Gul(1991)提出,之後Ang、Bekaert和Liu(2002)以該理論為基礎,對美國市場上的高股權溢價現象進行了解釋。
由於在傳統的金融理論條件下,投資者的資產持有狀況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風險資產的收益狀況,市場上的無風險收益水平以及投資者的相對風險厭惡程度,由於風險資產和無風險資產的收益狀況都是由市場客觀決定的,因此,唯一影響投資者決策的主觀因素就是投資者的相對風險厭惡水平,這種過於單一的因素考慮也正是導致傳統理論無法解釋股權溢價之謎的原因所在。在傳統理論的分析框架下,Ang、 Bekaert和Liu對此進行了修正,加入了對投資者失望厭惡心理的考慮,從而使對投資者最終資產組合的影響因素變成了五個,除了原有的三種影響因素外,還加入了表示投資者失望厭惡程度的失望厭惡系數,以及參照水平即在確定條件下能夠產生與投資者所持證券組合相同效用的財富水平。失望厭惡系數的大小決定了投資者對待失望和滿足兩種投資結果時的態度差異,參照水平是由投資者的效用函數內生決定的,並且隨著投資者財富水平的變化而變化,這也是失望厭惡理論不同於損失厭惡理論的一點重要差異。這種靜態的失望厭惡理論認為,由於股票收益的波動性較大,極易帶來當前收益與參照水平的偏離,這種偏離的程度越高,尤其是負向的偏離越大,投資者對股票就越感到失望,從而減少對股票資產的持有數量。然而這種模型雖然簡單,但缺乏實際意義、
假設在1925年你擁有$1000,由於擔心股票的風險,你決定投資於政府債券,到1995年12月31日,你將擁有$12720(年收益率為 3.7%).如果是投資於股票,你將擁有$84200(年收益率為10.1%),是債券投資的66倍.兩種投資收益率的差距為6%,這是一個很大的收益差.股票投資和無風險投資的收益率差稱為股權溢價,上述6%的股權溢價無法用標準的資產定價模型解釋,被稱為股權溢價之迷.股權溢價之迷就是為什麼股票投資和無風險投資的收益率差別會這么大.根據(7)式,股權溢價取決於兩個因素:相對風險厭惡系數(風險價格),超額收益與消費增長率的協方差(風險).美國的歷史數據表明消費增長率是很平穩的,所以超額收益與消費增長率的協方差很小,因此那麼高的股權溢價只能夠用相當高的風險厭惡系數來解釋。

『貳』 股票的漲跌停價怎麼算的

漲停/跌停=股價*(1±10%),只要上下超過10%就停止交易。
股票具有商品的屬性,說白了就是一種「商品」,商品的價格都是由價值決定的,所以股票的價格由它的內在價值(標的公司價值)決定,而且起伏不會特別大,而是圍繞著它的價值上下波動。
在價格波動上,股票像其他商品一樣,都要受到供給與需求關系的影響。
就像市場上的豬肉一樣,當需要的豬肉越來越多,供給過少,需求過多,價格就會上升;當人們對豬肉的需求量達不到所賣豬肉的量,豬肉產量過剩,那麼豬肉的價格就會下降。
對於股票來說:10元/股的價格,50個人賣出,但市場上有100個買,那另外50個買不到的人就會以11元的價格買入,股價就會呈現上漲的趨勢,反之就會下降(由於篇幅問題,這里將交易進行簡化了)。
平日里,會有多方面因素造成買賣雙方的情緒波動,供求關系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其中影響比較大的因素有3個,接下來我將給大家進行詳細說明。
在這之前,先給大家送波福利,免費領取各行業的龍頭股詳細信息,涵蓋醫療、軍工、新能源能熱門產業,隨時可能被刪:【絕密】機構推薦的牛股名單泄露,限時速領!!

一、什麼原因會影響股票漲跌呢?
1、政策
國家政策對行業或者產業有一定的引導意義,比如說新能源,國家對於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十分重視,有關的企業、產業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支持,比如補貼、減稅等。
這樣的政策讓市場資金紛紛下場,尤其是相關行業板塊和上市公司,是重點挖掘對象,進一步造成股票的漲跌。
2、基本面
放眼長期,市場的走勢和基本面相同,基本面向好,市場整體就向好,比如說疫情下我國經濟最先進入恢復期,企業的經營狀況變好,同時也會帶動股市的回升。
3、行業景氣度
這個比較關鍵,一般地,股票的漲跌常常受到行業景氣度的影響這類公司的股票價格普遍上漲的原因是行業景氣度好,比如上面說到的新能源。
為了讓大家及時了解到最新資訊,我特地掏出了壓箱底的寶貝--股市播報,能及時掌握企業信息、趨勢拐點等,點擊鏈接就能免費獲取:【股市晴雨表】金融市場一手資訊播報
二、股票漲了就一定要買嗎?
不少新手剛接觸股票,一看某支股票漲勢大好,趕緊買上幾萬塊,結果跌的那個慘啊,被狠狠的套住了。其實股票的漲跌變化可以在短期內人為的進行干涉,只要有人持有足夠多的籌碼,一般來說占據市場流通盤的40%,就可以完全控制股價。所以學姐還是建議剛入門的小白,把長久持有龍頭股進行價值投資放在第一位,避免短線投資虧本。吐血整理!各大行業龍頭股票一覽表,建議收藏!

應答時間:2021-09-23,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叄』 世界上的知名黑客有哪些

保羅艾倫

他有取之不盡的財源、獨樹一幟的投資理念,也有與眾不同的成功標准。
對於眾多普通人來說:有錢的煩惱再多,似乎也比沒錢的煩惱好。比如比爾·蓋茨,盡管官司纏身、時不時要破財免災、常常被對手和媒體指為「壟斷」和「霸權」,但想想他的466億美元身價,這點煩惱算得了什麼。

但如果又有花不完的錢,又沒有蓋茨式的煩惱,豈不是更好!但天下有這等好事嗎?

也許比爾·蓋茨的前搭檔保羅·艾倫應該是這樣的幸運兒。

6月21日,民間航天工程「太空船一號」成功飛行,資助者保羅·艾倫又一次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他在談論這次非凡的太空之旅時說:「『太空船一號』是人類實現太空之旅的明證,同時它也表明,私人也就是非政府機構將在該領域的探索中發揮重大的作用。」

自從1983年因病離開微軟後,媒體對艾倫的定義是,「一不留神成了億萬富翁」、「隨心所欲的失敗的投資者」、「最差經理人」等,似乎他只是因為早年幸運地與蓋茨共創了微軟,才積累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2004年,艾倫在《福布斯》富豪榜上名列第五,資產達210億美元),而他在微軟之後的商業活動基本上是失敗的。

但保羅·艾倫絕對不會同意這種評價,他要告訴人們的是:他非常樂意享受目前的成功,這是一種用不同的成功標准所衡量的與眾不同的成功投資,他對這種現狀很滿意,他從事著非同尋常的或高風險的投資,而不用顧及季度收入或股東回報。也許作家斯格特·菲茨傑拉爾德的話非常正確:「讓我告訴你非常富有的人是什麼樣,他們與你我不同。」保羅·艾倫就是這樣,他有著與眾不同的管理規則,也有著不同的成功標准。他也非常真誠,不願意把自己當成游手好閑的富人。他說:「美好的生活就是創造,無論是做音樂,編寫程序,還是組合投資。」

美國《連線》雜志稱:不善交際,但不是傲慢,這是理解艾倫處事方式的關鍵。由於他不善交際,因此媒體會得出關於他的簡單定義,其實,艾倫是一個多層面的人,至少可以把他定義為:具有遠見的人、熱愛音樂的人、熱愛運動的人、熱愛航天的人、熱愛家庭的人、與病魔抗爭的人。另外,提到艾倫,人們總是稱他為「投資家和慈善家」。總之,艾倫是一個特立獨行、隨心所欲的億萬富翁,他把源源不斷的錢財投入自己喜愛的事情,而似乎對失敗一點都不在意。

具有遠見的人

如果沒有抓住創立微軟的機遇,艾倫可能只會是波音公司的一位工程師,或一家軟體公司的雇員。艾倫非常謙遜,他並不認為自己有遠見,也從來沒有要求自己具備遠見卓識,雖然他在高中時就具有創業家的氣質。

他認為自己「非常幸運地出現在微電腦時代的開創階段」。早在10年前,他就說過:「信息高速公路將是下一波潮流,你不能經常趕上兩波這樣的潮流。」

當然,最能證明他遠見的是微軟的創立,任何為微軟立傳的人都不能迴避那段歷史:1974年12月,艾倫看到新出的《大眾電子》上關於世界第一台微機Altair8800的報道,他拿著雜志去找同校的蓋茨,說服他一同創業,這才有了微軟。人們也不應忘記蓋茨的回憶:「保羅看見技術條件已經成熟。他老是說,再不幹就遲了,我們將遺憾終生。」

隨心所欲的投資人

離開微軟後,艾倫在信息高速公路、多媒體、有線電視以及數字電器等市場頻頻出手,投入巨資,被吹捧為高科技最活躍的投資者之一。媒體形容他投資和兼並公司就像19世紀的大亨購買農庄、家畜、鐵路和肉類加工廠一樣。但這些投資很少有成功的,2003年《商業周刊》甚至將他列為最差經理人。

艾倫集團的高級經理比爾·薩沃里曾說,有一種「艾倫效應」,即一旦艾倫投資某個領域,就因為艾倫投資了,這個領域就會變得很有價值。現在又有另一種「艾倫效應」:遠遠不能盈利,他的公司幾乎不需要開發出適應市場的、具有創新性的產品。公司的員工反映,在公司他們可以暢所欲言,但他們也有一個強烈的感受,這些公司更像基金會,而不是競爭性的公司。

熱愛音樂的人

與艾倫接觸,人們都會意識到艾倫的確沒有傲慢的企業家氣質。在偉大的藝術面前,他會很謙恭,如談到搖滾歌手傑米.亨得里克斯時,他說:「聽傑米的音樂是一件非常激動人心的事。」為此,他為亨得里克斯建立了一座博物館。他說:「從嚴格意義上講,我是一個業餘音樂家,這里有些自學成才的人具有難以置信的天賦。」

他還說過:「我十分熱愛編程,但是這無法與音樂相比。」他經常與著名音樂人共同演奏吉他,有時還會唱他自己寫的歌《時間炸彈》:「我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錯的,但我的心氣仍然高昂。」

熱愛運動的人

他自己的家中有一個標準的籃球館,有時還向員工開放。他先後投資了西雅圖海鷹橄欖球隊、NBA的波特蘭拓荒者隊,但這兩項投資似乎也是失敗的:隊伍戰績糟糕,丑聞不斷。

熱愛科學的人

艾倫對科技的投資不止限於「太空船一號」,他從小就喜愛科幻小說,在他資助的項目中,科技佔了很大比重,他曾捐資建立西雅圖科幻博物館及名人堂,博物館里藏有各種科幻藝術作品,此外還捐資1350萬美元用於尋找外星生命的「搜尋地外文明計劃」。

熱愛家庭的人

艾倫的妹妹朱迪·艾倫·巴頓負責管理他的基金會,她還是艾倫一家公司的副總裁及亨得里克斯博物館的執行總裁,他的母親住在華盛頓大學圖書館中,艾倫以已故父親的名義向這座圖書館捐贈了1000萬美元。

史蒂夫·喬布斯

Steve Jobs生於1955年。1972年高中畢業後,在波蘭的一所大學中只念了一學期的書。1974年喬布斯在一家公司找到設計電腦游戲的工作。兩年後,時年21歲的喬布斯和26歲的沃茲尼艾克在喬布斯家的車庫里成立了蘋果電腦公司。他們開發的蘋果II具有4K內存,用戶使用他們的電視機作為顯示器,這就是第一台在市場上進行銷售的個人電腦。
喬布斯後來說:「我很幸運,當計算機還是個年輕產業的時候,我進入了這個領域。當時擁有計算機學位的人不多,從業人員都是從物理、音樂、動物學等領域半途出家的優秀人才。他們對此有濃厚興趣,沒有誰是為了錢進了計算機這個行業的。」 1980年11月,蘋果股票上升至每股22美金,喬布斯和沃茲尼艾克一夜之間變為百萬富翁。1986年喬布斯買下了數字動畫公司Pixar。這間公司如今已成為暢銷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和《蟲蟲危機》的製作廠商,它是喬布斯事業生涯中的第二個高峰。

1996年,蘋果公司重新僱傭喬布斯作為其兼職顧問。此時蘋果經歷了高層領導的不斷更迭和經營不善之後,其營運情況每況愈下,財務收入開始萎縮。 1997年9月,喬布斯重返該公司任首席執行官,他對奄奄一息的蘋果公司進行大刀闊斧的公司改組和一連串新產品降價促銷的措施。終於在98第四個財政季度創造了一億零九百萬美元的利潤,讓「蘋果」重新「紅」了起來。目前蘋果最熱門的產品是最近上市的iMac。這個 All-In-One多媒體電腦機身湛藍透明,據蘋果公司統計, iMac訂單已高達15萬份。

喬布斯形容說:「當我重返蘋果公司時,情況遠比我想像的糟糕。蘋果的職員被認為是一群失敗者,他們幾乎將放棄所有的努力。在頭六個月里,我也經常想到認輸。在我一生中,從來沒有這么疲倦過,我晚上十點鍾回到家裡,徑直上床一覺睡到第二天早晨六點,然後起床、沖澡、上班。妻子給了我很大的支持,再怎麼贊揚她也不過分。」

喬布斯一上任就迅速砍掉了沒有特色的業務。他告訴他的同僚,不必保證每個決定都是正確的,只要大多數的決定正確即可。因此不必害怕。有許多難以做出的決定,像砍掉無特色的業務,在今天看來十分明智,但當初做決定時卻令人提心吊膽。

喬布斯有著火爆的管理風格,很多蘋果職員多半不敢和他同乘電梯,唯恐電梯未坐完即被炒魷魚。但年屆中年的他現在的性情已圓融了許多。他說:「我告訴你一個能夠改變你看問題的方法的例子。一旦你有了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父母所生,應該有人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愛他們,這聽起來並不深奧,但是許多人忽略了這一點。所以現在對我而言,解僱蘋果公司的員工要比以前痛苦得多,但我沒有辦法,這是我的工作。我設身處地地想像他們回到家中告訴妻子兒女自己被雇的情景,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情用事過。」家庭美滿或許是喬布斯事業成功的另一個原因。

喬布斯過去花許多時間尋找能夠產生新產品的技術,但是現在由於工作的原因,不可能作深入的研究。他說有時在臨睡前,會冒出一些平時想不到的點子。他在網際網路的六個新聞站點上登記注冊,每天能收到大約300份電子郵件,一些素不相識的人在裡面大談他們的新構想。

經歷了多年的工作以後,喬布斯說:「太多的事情令人感到遺憾,但最大的遺憾莫過於那些你沒去做的事。如果我早點明白現在才明白的道理,我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些,但這又怎麼樣呢?關鍵是要把握好現在。生命是短暫的,不久以後我們都將走到盡頭,這就是現實。」

現在蘋果公司的經營目標是成為計算機行業的「索尼」。蘋果公司是唯一既搞硬體又搞軟體,生產全套產品的個人電腦公司。這就意味著蘋果公司能夠推出更容易使用的系統,這是公司爭取消費者的可靠資本。喬布斯表示技術不是最困難的,困難的是如何確定產品和目標消費者。除了電子、技術和生產能力外,你還必須有很強的市場營銷能力。專家認為,雖然蘋果的盈餘與過去相比大有改善,但面對類似微軟和康柏等強勁的競爭對手蘋果仍需步步為營才不致再遭失敗。

始終傾聽消費者的需求、以極大的熱忱貫徹「在一般人與高深的計算機之間搭起橋梁」的初衷,正是喬布斯最厲害的武器。不論是在蘋果以藝術創造科技,或是在Pixar以科技創造藝術,喬布斯都孜孜不倦地設法使他的夢想變成現實:用計算機作工具,協助填補科技與藝術之間的鴻溝。

姓名 史蒂夫·喬布斯
英文名 Steve Jobs
出生年月 1955
學歷 大學肄業
所創公司 蘋果電腦公司
現任職務 蘋果電腦公司首席執行官

米切爾·卡普爾

Mitch Kapor
出生年月1951年11月1日
出生國家、地點美國紐約布魯克林
教育背景1971年獲耶魯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1978年獲Beacon大學心理學碩士學位1980年,獲MIT斯隆管理學院碩士學位職業背景1999年-2001年,著名風險投資公司Accel的合夥人1994年-1996年MIT媒體實驗室任教1992年-至今卡普爾企業公司總裁1990年-1995,創辦電子邊疆基金會(FFF),並擔任主席1986年-1987年,1994年-至今MIT助理/訪問教授1987年-1990年任On公司CEO1982年-1986年創辦Lotus公司,並擔任CEO個人博客網站blogs.osafoundation.org/mitch/電子郵件(網址)[email protected]聯系地址Kapor Enterprises, Inc. 177 Post St., Suite 900San Francisco, CA 94108+1 415 392-0963如果你在卡普爾大學剛畢業時認識他,你肯定不會想到,這傢伙以後會成為計算機軟體業最成功的改革者之一。」

1951年,卡普爾生於長島。卡普爾十分符合那個年代的的典型形象:無所顧慮又無憂無慮。從小愛好迪斯科和搖滾樂。並且多年來愛上LSD及其他非法毒品。在耶魯大學,他專修心理學、語言學以及計算機學科,尤其是控制論,也開始對計算機萌生興趣。1971年畢業後,工作漂泊不定。從電台的音樂主持人到滑稽演員都一一經歷過。游盪4年後,他總覺得自己還缺點什麼,於是25歲的卡普爾奔赴瑞士,參加一種"超覺靜坐"培訓。課程包括每天14小時的靜坐冥思,以及學會能讓人浮到空中的能力(特異功能)。當然,最終沒能修煉成功。回到美國,卡普爾又花了數年時間來搞清楚自己究竟是什麼人。1978年,他在Beacon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同時還在一家精神病機構工作,當一名服務員,其工作性質在精神上與"倒便盆"相當。期間,對計算機的興趣幫助他消磨了大部分時間。

1978年,蘋果將蘋果Ⅱ型降到了1500美元左右,卡普爾四處張羅,終於買到了他的第一台計算機。買下計算機後沒幾天,這位口袋空空的無業遊民邂逅了一位年輕人。他正向一位推銷員詢問新計算機的用途。卡普爾走上前去說:"我可以幫你學。"於是他就開始給他輔導計算機應用,報酬是每小時5美元。沒過多久,他就大搖大擺地將自己宣傳為"獨立的計算機咨詢(顧問)"。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又進入MIT的斯隆管理學院,想拿一個MBA學位充充門面,但沒堅持幾天,就退了學。後來到矽谷一家創業公司工作。

幾個月後,他遇到了第一個電子表格軟體VisiCalc的發明人。腦子里也想開發一種相似的軟體,可以將電子表格的計算結果畫成圖表。他和另一位夥伴一同開發出了VisiPlot。VisiPlot一炮走紅,VisiPlot的銷售很快達到每月10萬美元。不到一年,卡普爾與合夥人就賺到了1200萬美元。卡普爾創造了他商業生涯的第一次成功。卡普爾終於領悟,要讓自己心滿意足,只有一條路:自己開公司,當自己的老闆。

1981年,卡普爾與合夥人籌集資金開一家公司。定名時,想起了自己過去那段超凡脫俗的冥思經歷,就將其定名為Lotus(蓮花)。1983年,Lotus發展公司發布了它的第一個產品-Lotus1-2-3。這是軟體史上第一個為用戶提供屏蔽幫助內容並且在磁碟上附著使用指南的產品。他們還成立了一個客戶支持部門,這在1983年是聞所未聞的。卡普爾預測,第一年可望達到200-300萬美元。結果第一年的實際收入破天荒地達到5300萬美元,並且成功地上了市。第二年飆升至1.56億美元。第三年更高達2.58億美元。Lotus1-2-3上市僅一年,VisiCalc就停止了銷售,無法存活。1985年Lotus員工已達千人,是當時最大的獨立軟體公司。直到1988年4月,微軟才超過Lotus,成為頭號軟體公司。1995年,Lotus以32億美元的身份賣給了IBM。

1983年,卡普爾的地位就象蘋果的喬布斯和當今微軟的比爾·蓋茨一樣。但是,安穩永遠不是卡普爾的天性。四年後,卡普爾卸掉官職,卡普爾說:"我只有保釋,我恨這個公司也恨自己。我喜歡做自己內行的事。但是這份工作現在已經變味了。我也不喜歡權力。我對自己說,離開吧,去尋找新的自己想做的事。"卡普爾退了位,離開商業界,到MIT找了一份訪問教授的工作。但是教了不到一年,他舊病復發,重新紮向商業的海洋。這一次,卡普爾成立了On技術公司,身兼總裁和CEO,一干就是三年。但沒有人們期望中的成功。

1990年,卡普爾與已故的著名抒情詩人貝婁創建了電子前線基金(EFF),這個非贏利的公共利益機構,時常被人稱為是計算機業的美國公民自由協會(ACLU)。EFF成立之初,萬維網還未誕生,全球電信仍處於發展初期。而卡普爾就已前瞻性地看到了未來,並認識到法律對計算機的介入和管制。他們起初是維護黑客的權利,後來則更多地介入到華盛頓的政治中。EFF已在計算機和通信立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卡普爾也經常出現在國會聽證會上,並為戈爾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提供咨詢。實際上計劃的初稿就是卡普爾完成的。1994年進入了美國基礎設施顧問委員會。人稱他為信息高速公路的導師。EFF的故事也開始越來越走向復雜。他的總部也從劍橋移至華盛頓。活躍的領域也越來越大。卡普爾也不再是站在政府對面,為黑客辯護的"反對黨",而越來越成為華盛頓的政治選手。這也使不少EFF的早期成員和支持者認為,EFF已經偏離了最初的純潔使命了。開始招致越來越多的批評。

在80年代中期,卡普爾與蓋茨是美國軟體業的雙子星,很難分出高下。卡普爾是矽谷黑客理念的真正體現:不遵循主流精神、富有創造、崇尚出世。蓋茨是反基督的肖像,功利性強,十分入世,追求利益,他的公司也以壓制自由而成功,出產醜陋、笨拙、純粹以商業驅動的產品。與他相比,卡普爾更是一位民間的英雄。而蓋茨則是主流社會的英雄。

羅伯特·莫里斯

莫里斯是在家裡第一次接觸計算機。莫里斯的父親曾從NSA帶回一台原始的神秘的密碼機器,成為一家人的談資,激起了他的強烈興趣。他自己12歲就編出高質量電腦程序,18歲時,就具有在最負盛名的貝爾實驗室和哈佛大學當過程序員的赫赫經歷。難怪有人感嘆:他的簡歷,簡直像電腦名人錄中的一樣。

1988年冬天,正在康乃爾大學攻讀的莫里斯,把一個被稱為「蠕蟲」的電腦病毒送進了美國最大的電腦網路——互聯網。1988年11月2日下午5點,互聯網的管理人員首次發現網路有不明入侵者。它們彷彿是網路中的超級間諜,狡猾地不斷截取用戶口令等網路中的「機密文件」,利用這些口令欺騙網路中的「哨兵」,長驅直入互聯網中的用戶電腦。入侵得手,立即反客為主,並閃電般地自我復制,搶佔地盤。

用戶目瞪口呆地看著這些不請自來的神秘入侵者迅速擴大戰果,充斥電腦內存,使電腦莫名其妙地「死掉」,只好急如星火地向管理人員求援,哪知,他們此時四面楚歌,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網路中電腦一批又一批地被病毒感染而「身亡」。當晚,從美國東海岸到西海岸,互聯網用戶陷入一片恐慌。到11月3日清晨5點,當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專家找出阻止病毒蔓延的辦法時,短短12小時內,已有6200台採用Unix操作系統的SUN工作站和VAX小型機癱瘓或半癱瘓,不計其數的數據和資料毀於這一夜之間。造成一場損失近億美元的空前大劫難!

當警方已偵破這一案件並認定莫里斯是闖下彌天大禍的「作者」時,紐約州法庭卻遲遲難以對他定罪。在當時,對製造電腦病毒事件這類行為定罪,還是世界性的難題。前蘇聯在1987年曾發生過汽車廠的電腦人員用病毒破壞生產線的事件,法庭只能用「流氓罪」草草了事。

1990年5月5日,紐約地方法庭根據羅伯特·莫里斯設計病毒程序,造成包括國家航空和航天局、軍事基地和主要大學的計算機停止運行的重大事故,判處莫里斯三年緩刑,罰款一萬美金,義務為新區服務400小時。莫里斯事件震驚了美國社會乃至整個世界。而比事件影響更大、更深遠的是:黑客從此真正變黑,黑客倫理失去約束,黑客傳統開始中斷。大眾對黑客的印象永遠不可能回復。而且,計算機病毒從此步入主流。

丹尼斯·利奇和肯·湯普生
在美國新澤西州墨里山區小城鎮的中心矗立著一片毫不起眼的建築群,世界聞名的貝爾實驗室就在這里。具有AT&T和朗訊雙重背景的貝爾實驗室在計算機軟體領域有兩大重要成就:C語言和Unix操作系統。目前主管著貝爾實驗室軟體系統研發部的是現年63歲的丹尼斯·利奇(Dennis M. Ritchie),這位已在貝爾實驗室工作了近40年的著名科學家就是這兩項技術當知無愧的發明者。

當初與利奇同期加入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中,多數人或是功成身退安享晚年或是自立門戶日進斗金,而利奇還是一如既往的在這里工作。著名的《經濟學人》雜志評價他是在C語言和Unix研發小組中唯一一位至今仍保持著年輕人熱情和活力的偉大科學家。1983年,他和Unix的共同發明人肯·湯普生(Ken Thompson)同時榮獲了美國計算機協會頒發的「圖靈獎」,這也是作為一名技術人員的最高榮譽。

拋開其它,僅C語言和Unix這兩項發明已讓利奇成為一代又一代程序員們的偶像。在他之後加入貝爾實驗室的「C++語言之父」Bjarne Stroustrup說:「如果丹尼斯沒有在這里工作,而是決定把精力投入到像數學、物理等深奧的學科上,那Unix的開發項目很快就會以失敗告終。」

利奇出生在紐約的Bronxville,他的父親阿利斯泰爾·利奇(Alistair E. Ritchie)也是貝爾實驗室的著名科學家,以至於有人開玩笑說:「丹尼斯完全繼承了他父親的傳統。」由於家庭的影響,利奇從小就對物理和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在高中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物理學,1963年拿到學士學位後繼續留在學校,1968年又取得了數學博士學位。在校期間,他曾作為父親的一名助手在實驗室工作過一段時間,並在畢業後正式進入貝爾實驗室的Multics系統研發小組,為由麻省工學院和GE公司共同投資的項目開發操作系統。

最初的Unix系統是用只有8000位元組的內存和不到1兆硬碟的PDP-7計算機編寫的,但卻可以運行得相當流暢,這讓利奇驚訝不已,從而決心和湯普生一起完善Unix系統。為了能更好的對現有Unix程序進行改編,利奇在原有的湯普生開發的B語言的基礎上加入了新的數據類型和演算法,於是C語言在1972年誕生了。兩人又用C語言在PDP-11計算機上對Unix重新編寫,而新版的Unix系統由於其在兼容性和數據綜合處理上的優勢很快就在學校、政府機關和一些企業間流傳。在計算機語言繁多無法統一的情況下,編寫Unix的C語言馬上成為了當時最高級的程序語言並與Unix一同風靡。

Unix和C語言最初是免費公開的,但當時貝爾實驗室的東家,AT&T公司卻執意要將其商用,這個事件引起了不小的風波,導致了後來的開源潮,也帶出了1977年比爾·喬伊版本的Unix和後來的Linux。而所有的事情對利奇的影響微乎其微,在Unix之後,他又和同事一起開發了大型計算機操作系統Plan 9和Inferno以及朗訊的PathStar伺服器系統,用利奇的話形容,「我的目的不是要製造產品,而是要為人們開發出新的工具。」

1999年,時任美國總統的柯林頓親自為利奇頒發了「國家技術勛章」。美國前商務部部長William M. Daley也評價到:「如此的發明(Unix和C語言)對人們的經濟和生活的影響是無可比擬的,同時為現代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和軟體奠定了基礎。」

經過多年的磨煉,Unix和C語言已經被廣泛傳播和應用。《經濟學人》雜志形容它是「因為強大所以程序員們都愛用,因為程序員們都愛用所以它更強大」。美國耶魯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David Gelernter在談到利奇的成就時說:「比起單純的技術,完美的藝術性才是計算機中最重要的,軟體是復雜的,只有帶有藝術性的產品才能克服無盡的煩瑣。利奇的發明就是一件件美麗的藝術品。」

理查德·斯托曼
個人簡介:

圈內頭銜:無 (毫不隱藏!)

主要成就:老牌黑客。1971年,斯托曼在街上找到一份MIT的人工智慧實驗室的工作。當時他是哈佛大學的一名本科生。後來,斯托曼創立了自由軟體基金,打破了軟體是私有財產的概念。

第一次接觸計算機:1969年在IBM 紐約科學中心,時值16歲。

自己獨特的黑客工具:在上世紀 80年代, 斯托曼不拿MIT的薪水但繼續在其中的一個辦公室工作。在那裡他創造了一個新的操作系統GNU--GNU是"GNU's Not Unix"的縮寫。

鮮為人知的事實:曾獲得麥克阿瑟基金24萬美元天才獎。

五短身材,不修邊幅,過肩長發,連鬢鬍子,時髦的半袖沙灘上裝,一副披頭士的打扮。看起來象現代都市裡的野人。如果他將一件"麻布僧袍"穿在身上,又戴上一頂圓形寬邊帽子,有如繪畫作品中環繞聖像頭上的光環。一眨眼的功夫,他又變成聖經中的耶穌基督的樣子,散發著先知般的威嚴和力量。野人與基督,恰恰就是自由軟體的精神領袖理查德·斯托爾曼的雙重屬性:他既是當今專有(私有)商業軟體領域野蠻的顛覆者,又是無數程序員和用戶心目中神聖的自由之神。

在他的理論下,用戶彼此拷貝軟體不但不是"盜版",而是體現了人類天性的互助美德。對斯托爾曼來說,自由是根本,用戶可自由共享軟體成果,隨便拷貝和修改代碼。他說:"想想看,如果有人同你說:'只要你保證不拷貝給其他人用的話,我就把這些寶貝拷貝給你。'其實,這樣的人才是魔鬼;而誘人當魔鬼的,則是賣高價軟體的人。"可以斷定,進入世紀末,軟體業發生的最大變革就是自由軟體的全面復興。在自由軟體的浪潮下,軟體業的商業模式將脫胎換骨,從賣程序代碼為中心,轉化為以服務為中心。

作為今天的一名電腦用戶,如果你的朋友希望你能為他復制一份受版權保護的程序,你不應當拒絕,合作精神比版權更重要。而且,這種合作不應只在地下進行,每個人都應該以此為榮,公開自己的誠實生活,對所有私有軟體說"不"。

你應該可以公開、自由地與其他軟體使用者合作,你有權了解軟體的工作原理,並將其傳授給你的學生,當軟體發生問題時你完全可以僱用你所喜愛的程序員對它進行修改。你理應得到自由的軟體。"

有人說,斯托爾曼應該算是世界上最偉大,軟體寫得最多的程序設計師。但是,斯托爾曼真正的力量,還是他的思想。因此,他最欣賞的英雄是南非的曼德拉。

李納斯·托瓦茲

Linux這部史詩發端於赫爾辛基。似乎天下的黑客都在為自己的生命創作源程序,李納斯也不例外。他的家就在離市中心不遠的Kalevagatan(與卡勒瓦拉很相近)大街。這是一個19世紀的建築與現代化平房交相呼應的地方。李納斯與妻子住在這里。他的家很像是大學生的集體宿舍,樓梯下總放著一排排自行車。

李納斯本人看起來就像一名學生,而不像道士。他中等身材,淺褐色頭發,藍眼睛,目光透過鏡片直直地射向你,只有濃密的眉毛是黑色的,襯著一張孩子氣的臉龐。他的房間四周排列著許多書籍,裡面布滿了油畫和各種裝飾品,相當低廉的窗簾,兩把扶手椅之間掛著發乾的鱷魚皮,房間里還有兩只目空一切的貓和幾台計算機:三台PC,一台Power Mac,還有三台從DEC借來的基於Alpha晶元的微機。它們不起眼地布置在房間的角落中。另外一樣很有意思的東西不易察覺:那是一根將計算機連到電話插座的導線,這是通向互聯網的256K的專線,由當地的一家ISP安裝並承擔費用,它是對這位Linux道士的象徵性獎勵。

Linux並不是一件刻意創造的傑作,而完全是日月積累的結果,是經驗、

『肆』 菲利華是龍頭股嗎菲利華今日股票價格菲利華股票每月股價

在"十四五"規劃井井有條地推動下,電子信息、生物醫葯、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新技術產業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對非金屬材料快速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非金屬材料的應用范圍特別廣,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今天就給大家介紹非金屬材料的細分龍頭--菲利華。


在開始分析菲利華前,我把整理好的非金屬材料行業龍頭股名單分享給大家,點擊就可以領取:寶藏資料:非金屬材料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的角度來看


公司介紹:菲利華成立於1966年,致力於航空航天、半導體、太陽能、光纖通訊等高新技術領域的配套服務,旗下產品主要分為石英材料及石英纖維兩大塊。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公司已成為中國航天領域唯一的石英纖維供應商,同時也是全球少數幾傢具有石英纖維批產能力的製造商。


在簡單介紹菲利華之後,我們再來看看該公司有什麼投資亮點?值不值得我們投資?


亮點一:技術優勢


長久以來,日本企業企獨佔85%全球光掩膜版市場。然而經過堅持不懈地研發,菲利華掌握了G8代光掩膜基板生產技術,粉碎了一直以來都被外國壟斷的技術,是我國國內有能力製作大規格光掩膜基板的頭一家企業,也是唯一一家企業。


不只是如此,公司在生產G8代大尺寸、高精度TFT-LCD光掩膜基板的技術能力上與國際先進水平不分伯仲,拉近了與國際巨頭的差距。


亮點二:研發優勢


為了保障研發工作得以長期穩定地開展,菲利華以湖北省企業技術中心、湖北省高性能石英玻璃及石英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五大創新平台做支撐,總是堅持自主創新,近年來拿到37項專利。


公司近期的研發對象主要是在合成石英、電熔石英和石英纖維復合材料等高端產品及新型號,有望進一步提升公司的產能和銷售業績。


亮點三:客戶優勢


石英纖維是航空航天事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材料,因為航空航天行業的好景氣,菲利華是唯一供應石英纖維的商家,長期與多家軍工企業合作,不僅有利於公司業績的增長,在業內還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


並且在半導體領域,公司擁有半導體設備原廠認證資質,被認為是國內首家獲得東京電子、應材、Lam等國際巨頭認證的企業,有利於推動公司在業內知名度的提升。


由於篇幅受限,更多關於菲利華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我整理在這篇研報當中,點擊即可查看:【深度研報】菲利華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來看


隨著下游半導體設備銷量的的穩步上升,從而影響石英耗材需求量不斷增加。另外,加上"十四五"期間國家對航空航天產業加大扶持力度,可石英玻璃纖維材料市場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總而言之,在這樣的行業條件下,我相信菲利華會繼續保持穩扎穩打的發展節奏,伴隨行業的高景氣度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


不過文章存在滯後性,要是想深入了解菲利華未來行情,直接點擊鏈接,會有專業的投顧提供診股的服務,看下菲利華估值是高估還是低估:【免費】測一測菲利華現在是高估還是低估?



應答時間:2021-11-22,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