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盛為什麼可以做各支股票的評級
這個問題問的好!
高盛是一家美國公司,是國際知名度很高的投行。多年以來一直在金融市場呼風喚雨,叱吒風雲。由於從業時間長,手下匯集了較多的金融人才。在各個主要國家的金融市場基本上都有他們的蹤跡。因為他們在金融市場的名聲和影響力比較大,所以他們經常發表各種股票評級,證券分析之類的消息,藉以擴在自己的影響力。久而久之,聽的人多了,聽久了,相信的人就多了。對股票的走勢就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這是高盛及西方金融機構操縱和影響市場的一種重要手段,通過操縱和影響市場他們就可以獲取暴利。
高盛在中國的名聲比較臭。08年金融危機期間曾經在原油上給中國多家航空公司設下期權陷阱,致使中國企業巨虧。10年11月12日涉嫌操縱A股,引發A股暴跌。又曲線收購雙匯食品,惡意操縱雙匯股價。
B. 高盛集團的發行風波
公開發行的夭折使高盛元氣大傷。華爾街最後一家大型合夥人公司股票公開發行的擱淺,給我們一次難得的機會去洞悉盈利頗豐又十分神秘的高盛世界。1998年10月19日的下午,高盛189位合夥人聚首在公司紐約總部舉行神聖的儀式——兩年一度的華爾街最高成就:高盛合夥人授勛典禮。1998年的聚會也許是高盛129年歷史中最奇特的,這是因為:該年的聚會本不該舉行。兩個月前,已不會再有人能成為高盛合夥人——因為高盛本打算近期公開發行,這意味著有50至60位本來即將任命的合夥人,相反卻僅成為另一家新公司的薪祿不菲的雇員。但是6月份由合夥人表決同意的高盛首次公開發行,於9月末擱淺,並正式「撤回」。此項首次公開發行,本應成為牛蹄聲聲90年代的里程碑,卻不幸淪為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的犧牲品。高盛推遲發行是由於一旦股市下跌(華爾街大型證券公司的股價下跌更大),股價就不再具有吸引力了。若如以往所料,高盛股價在4倍帳面值左右,那麼公開發行會將高盛定價為280億美元。9月之後,高盛股票僅較帳面值有少許溢價,將公司估價為70億美元,遠遠達不到將公司財富分配給合夥人、有限合夥人及其他員工的公開發行的目的。
據公司的行政總裁柯賽和保羅森說,推遲首次公開發行是實用主義的決定。柯賽說:「適當的時候我們會重新考慮公開發行,但目前我們只能往前走。」但據高盛的合夥人、員工、客戶及華爾街人士透露,高盛就公開發行而進行的大辯論及發行的夭折,對公司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它使高盛的資本結構及業務組合曝光並公諸於眾。它挑起了公司一般合夥人和有限合夥人的矛盾,並證實了華爾街上盛傳的謠言——高盛投資銀行家與交易員的競爭關系及兩位行政總裁柯賽和保羅森之間的不和。
C. 高盛如何操縱股市
高盛並沒有直接操縱中國股市,他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操縱上市公司進而影響大盤。
一:放假消息
二 :大資金進出股市,導致股市震盪,上下波動很大,操縱個股。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一家國際領先的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廣泛的投資、咨詢和金融服務,擁有大量的多行業客戶,包括私營公司,金融企業,政府機構以及個人。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總部設在紐約,並在東京、倫敦和香港設有分部,在23個國家擁有41個辦事處。其所有運作都建立於緊密一體的全球基礎上,由優秀的專家為客戶提供服務。同時擁有豐富的地區市場知識和國際運作能力。高盛公司在中國證券經紀公司高盛高華中持有股份,它還為三家中國企業經辦了首次公開募股事宜,這三家公司是中國石油、平安保險和中國銀行,它們的募股規模在中國股市均排在前幾位。
D. 高盛的發展歷程
1869-1930
高盛公司是由德國移民馬庫斯·戈德曼於1869年創立的。高盛公司成立於1869年,在19世紀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投資銀行業務開始形成,但與商業銀行沒有區分。高盛公司在此階段最初從事商業票據交易,創業時只有一個辦公人員和一個兼職記賬員。創始人馬庫斯·戈德曼每天沿街打折收購商人們的本票,然後在某個約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額支付現金,其中差額便是馬庫斯的收入。1882年,他的女婿薩繆爾·薩克斯加入了公司。1885年,馬庫斯·戈德曼把他的兒子亨利和Ludwig Dreyfuss帶入了公司,並且把公司取名為高盛。公司成為了在此階段最初從事商業票據交易的先鋒,並於1896年加入了紐約證券交易所。
二十世紀初,股票包銷包括首次公開募股業務使高盛成為真正的投資銀行,公司1906年幫助Sear Roebuck公司發行了當時規模最大的首次公開募股。高盛還成為了當時最喜歡招聘名牌商學院MBA學位學生的公司之一,這一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
後來高盛增加貸款、外匯兌換及新興的股票包銷業務,規模雖小,卻是已具雛形。而股票包銷業務使高盛變成了真正的投資銀行。
在1929年,高盛公司還是一個很保守的家族企業,當時公司領袖威迪奧·凱琴斯想把高盛公司由單一的票據業務發展成一個全面的投資銀行。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引入股票業務,成立了高盛股票交易公司,在他狂熱的推動下,高盛以每日成立一家信託投資公司的速度,進入並迅速擴張類似今天互助基金的業務,股票發行量短期膨脹1億美元。公司一度發展得非常快,股票由每股幾美元,快速漲到100多美元,最後漲到了200多美元。但是好景不長,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股市大崩盤,使得股價一落千丈,跌到一塊多錢,使公司損失了92%的原始投資,公司的聲譽也在華爾街一落千丈,成為華爾街的笑柄、錯誤的代名詞,公司瀕臨倒閉。這之後,繼任者西德尼·文伯格一直保持著保守、穩健的經營作風。 1930-1980
這之後,繼任者悉尼·溫伯格決定把注意力從股票交易轉移到投資銀行部門,正是文伯格的這一決定挽回了公司當時極差的聲譽。1956年,高盛是福特集團IPO最首要的咨詢公司。另外高盛還開展了為地方政府或城市發行地方債券的業務,並且最先開始發明了類似對沖基金使用的投資風險管理。
一直保持著保守、穩健的經營作風,用了整整30年,使遭受「金融危機」慘敗的高盛恢復了元氣。1960年代,增加大宗股票交易更是帶來的新的增長。反惡意收購業務使高盛真正成為投資銀行界的世界級「選手」。
1970年代,高盛抓住一個大商機,從而在投資銀行界異軍突起。當時資本市場上興起「惡意收購」,惡意收購的出現使投資行業徹底打破了傳統的格局,催發了新的行業秩序。高盛率先打出「反收購顧問」的旗幟,幫助那些遭受惡意收購的公司請來友好競價者參與競價、抬高收購價格或採取反托拉斯訴訟,用以狙擊惡意收購者。高盛一下子成了遭受惡意收購者的天使。
1976年,在高盛的高級合夥人古斯塔夫·雷曼·利維去世後,公司管理委員會決定由懷特·溫伯格(悉尼·溫伯格之子)和懷特黑特兩人共同作為高盛產業的繼承者。剛開始,華爾街的人們都懷疑這種兩人共掌大權的領導結構會引發公司內部的混亂,很快他們發現他們錯了,因為兩位新人配合默契,高盛也由此邁進了世界最頂尖級的投資銀行的行列。
溫伯格和懷特黑特早就認為公司管理混亂,表現為責權界定不清晰,缺乏紀律約束,支出費用巨大。比如多年來,每天下午4:30,都會有一輛高級轎車專門負責接送合夥人。新領導人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貼出了一條簡明的公告:「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慣例——4:30由轎車接送——將不再繼續,即日生效。」 自此以後,合夥人的等級特權將不復存在,費用支出也受到監控,每天下午4:30也不再是一天工作的終結,而是下午工作的中段時間。盡管起步緩慢,文伯格和懷特黑特公司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所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兼並和收購業務的發展。以前,一家公司如果有意向收購另一家公司,它很可能會盡量吸引或說服對方同意,絕不會公開地強行兼並。但到了1970年代,一向文明規范的投資銀行業在突然間走到了盡頭,一些主要的美國公司和投資銀行拋棄了這個行業傳統。1974年7月投資銀行界信譽最好的摩根斯坦利首先參與了惡意收購活動。當時摩根斯坦利代表其加拿大客戶國際鎳鉻公司(INCO)參與了企圖惡意收購當時世界最大的電池製造商電儲電池公司(ESB)的行動。ESB在得知摩根斯坦利的敵對意圖後,打電話給當時掌管高盛公司兼並收購部的弗里曼德,請求幫忙。第二天上午9點,弗里曼德便坐在位於費城的ESB公司老闆的辦公室。
當他得知競購價格是每股20美元(比上一個交易日上漲9美元)時,建議ESB 用「白武士」(受惡意收購的公司請來友好的競價者參與競價,以抬高收購價格)的辦法對付INCO,或進行反托拉斯訴訟,在高盛公司和白武士的協助下,INCO最終付出了41美元的高價,ESB 的股東們手中的股票則上漲了100%。從這件事開始,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購與反收購斗爭中,首先是摩根斯坦利,然後是第一波士頓都充當了收購者的角色,而高盛公司則是反惡意收購的支柱。
INCO和ESB之間的斗爭給了高盛公司在這一方面成功的經驗。同時也是好運來臨的良好徵兆。人們認為高盛公司是具備實力的,呈上升狀態的和小型、中型公司以及進入《財富》500強的大公司並肩戰斗的企業。因為突然之間,美國各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們對惡意並購恐懼到了極點,除了一些最大的公司,其他公司都覺得難以抵擋惡意並購,於是高盛成為了他們的合作夥伴。當然,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里,高盛經常要幾度登門拜訪,對方才願意接受高盛的服務。1976年7月,阿茲克石油公司受到了敵對性攻擊,但是他們對高盛的服務絲毫不感興趣,他們請來了律師,並初步控制了事態。弗里德曼建議重新考慮一下自已的決定,並告訴對方高盛的工作小組正在前往機場的路上,幾個小時以後就可以和他們進行私下協商。弗里德曼後來說:「我們火速趕到機場,直飛達拉斯,但對方仍然不願會見我們,於是我們就在他們公司附近住了下來,然後進去告訴對方一些他們沒有考慮透徹的事情,但是得到的回答是『我們不需要你們的服務』。我們說:『明天我們還會回來』。以後我們每天到附近的商店買一些東西,讓他們知道我們堅持留下來等待消息。」最後阿茲合克公司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也感到了高盛公司的執著精神,同意高盛公司為其提供服務。
參與惡意並購使摩根斯坦利獲得了破紀錄的收入,但是高盛公司採取了與其截然不同的政策,拒絕為惡意收購者提供服務,相反,高盛會保護受害者。許多同行競爭對手認為高盛這一舉動是偽善行為,目的是引人注目以及籠絡人心,而高盛卻認為他們是公司對自己和客戶的長期利益負責。反惡意收購業務給高盛投資銀行部帶來的好處是難以估量的。在 1966年並購部門的業務收入是60萬美元,到了1980年並購部門的收入已升至大約9000萬美元。1989年,並購部門的年收入是3.5億美元,僅僅8年之後,這一指標再度上升至10億美元。高盛由此真正成為投資銀行界的世界級「選手」。 1981年,高盛公司收購J·阿朗公司,進入外匯交易、咖啡交易、貴金屬交易的新領域,標志著高盛多元化開始,超越傳統的投資銀行代理、顧問范圍,有了固定收入。到1989年高盛公司7.5億美元的總利潤中,阿朗公司貢獻了30%。
1990年代,高盛高層意識到只靠做代理人和咨詢顧問,公司不會持久繁榮。於是他們又開設資本投資業務,成立GS資本合作投資基金,依靠股權包銷、債券包銷或公司自身基金,進行5年至7年的長期投資,然後出售獲利。高盛在1994年投資13.5億美元換取一家從事服裝業的拉夫·勞倫公司28%的股份,並自派總裁。三年後,出售其中6%的股份套現到4.87億美元。其餘股份升值到53億多美元。短短三年內,高盛的資本投資收入翻了近10番,而老業務投資銀行部只翻了兩番。
投資銀行業與其他產業一樣,一項業務創新並敢冒風險,能使一家公司一夜成名,一夜暴富。首推垃圾債券使德雷塞爾公司迅速發跡,而抵押證券市場的發展和大量家庭貸款的打包及轉信業務的出現,使羅門兄弟公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高盛公司嘗到推陳出新的甜頭後,把「先起一步」與「率先模仿」作為自己的重要發展戰略。高盛的公開發行風波
華爾街最後一家大型合夥人公司股票公開發行的擱淺,給我們一次難得的機會去洞悉盈利頗豐又十分神秘的高盛世界。 1998
一、公開發行的夭折使高盛元氣大傷。
1998年10月19日的下午,高盛189位合夥人聚首在公司紐約總部舉行神聖的儀式——兩年一度的華爾街最高成就:高盛合夥人授勛典禮。今年的聚會也許是高盛129年歷史中最奇特的,這是因為:該年的聚會本不該舉行。兩個月前,已不會再有人能成為高盛合夥人——因為高盛本打算近期公開發行,這意味著有50至60位本來即將任命的合夥人,相反卻僅成為另一家新公司的薪祿不菲的雇員。
但是6月份由合夥人表決同意的高盛首次公開發行,於9月末擱淺,並正式「撤回」。此項首次公開發行,本應成為牛蹄聲聲90年代的里程碑,卻不幸淪為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的犧牲品。高盛推遲發行是由於一旦股市下跌(華爾街大型證券公司的股價下跌更大),股價就不再具有吸引力了。若如以往所料,高盛股價在4倍帳面值左右,那麼公開發行會將高盛定價為280億美元。9月之後,高盛股票僅較帳面值有少許溢價,將公司估價為70億美元,遠遠達不到將公司財富分配給合夥人、有限合夥人及其他員工的公開發行的目的。
據公司的行政總裁柯賽和保羅森說,推遲首次公開發行是實用主義的決定。柯賽說:「適當的時候我們會重新考慮公開發行,但我們只能往前走。」但據高盛的合夥人、員工、客戶及華爾街人士透露,高盛就公開發行而進行的大辯論及發行的夭折,對公司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它使高盛的資本結構及業務組合曝光並公諸於眾。它挑起了公司一般合夥人和有限合夥人的矛盾,並證實了華爾街上盛傳的謠言——高盛投資銀行家與交易員的競爭關系及兩位行政總裁柯賽和保羅森之間的不和。
二、公開發行的最初目的。
高盛公開發行的正式原因之一是「使資本結構與公司使命相契合」。但不可否認,許多合夥人,尤其年輕人,與其說是關心高盛的未來,不如說更關心自己資本帳戶上儲蓄的驚人數目。資本的問題依然存在。實際上,高盛的股本基礎比摩根士丹利及美林都小(1998年中期為66億,摩根士丹利為138億,美林為117億)。但行政總裁柯賽和前行政總裁懷特德都說較少的資本只會使公司能更好地決策,競爭對手也認為高盛並沒有由於資本缺乏而受到限制。DLJ證券公司的行政總裁萊比說:「我希望能找到由於資本不足而使高盛不利的業務。」
實際上,問題不在於高盛資本的數額,而在於資本結構和資本的穩定性。當合夥人變為有限合夥人,他們可以抽回資本;若大批的合夥人變為有限合夥人,可撤回大量資本。這就是為什麼1994年是公司十分可怕的惡夢的原因。當時債券市場的波動損毀了高盛的盈利,合夥人紛紛逃之夭夭。(公開發行的主要倡導者柯賽,於1994年成為行政總裁,並不是巧合)。對於這方面的限制更為嚴厲:當合夥人變為有限合夥人時,他們僅僅能撤走一部分資本,其餘的可在至少5年後撤回。但資本還是可以逃離。
另一問題是高盛資本的成本。有兩家外部機構,日本的住友銀行和夏威夷的畢舍普地產公司,在高盛投資了相當大的數目——1998年中期為 15億美元,占總資本的23%。由於高盛稅前利潤的一大部分為這些外部股東佔有,因此很難從留存收益中擴大資本,尤其是當股市不好時。以帳面值幾倍的價格公開發行籌集的股本本應使高盛能以更低成本建立股本基礎。」
三、公開發行所暴露出的高盛的弱點:
1、業務組合過分依賴交易運作,導致盈利不穩定。
甚至連高盛為准備公開發行而進行的最小限度的財務披露,也能揭示出高盛的業務組合並不理想。有一些報表甚至顯示出高盛比任何人想像的更加脆弱。在華爾街最能贏利的收購兼並業務方面,高盛一直比主要的對手盈利強。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高盛做的項目金額幾乎相同,但高盛比美林的盈利多50%,比摩根多30%。但令人擔心的是高盛的收入組合比對手更不穩定,因為它更依賴交易運作。1998年前兩季度中,高盛43%的收入來自交易,美林為23%,摩根士丹利為28%。年中,高盛的總資產是公司股權的36倍,比對手負債率高。如果將高盛比作一家鋼廠的話,若以100%的生產能力計,可賺大筆錢;若以 60%的生產能力計,就會虧大筆錢。這些事實使華爾街人士將高盛比作對沖基金。因此,一些人認為高盛可能不得不將其公開發行定價為較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的低,其股票可能持續以折扣價格交易。
高盛對交易的依賴性在1994年已成為問題,在今天仍為問題。雖然高盛最初的招股書不遺餘力地指出公司的風險管理自1994年以來改進了許多,但也不可能改進到足以抵抗前幾個月波及全球市場的動盪的地步。顯然很少投資銀行能為這樣的慘淡市況作好准備。高盛和華爾街的其他投資銀行一樣,在最近的業績數據報告中,體現出不利市況的影響。直至今年夏天,高盛的業績還非常顯著。凈收入從1995年的45億美元升至去年的74億美元。稅前利潤(由於高盛是合夥人制,稅項由合夥人支付)從14億增至30億。前兩季度,收入增長50%,公司的盈利很快超過40億美元。但每況愈下。在截至8月28日的季度里,稅前盈利從前一季度降低27%。9月份更差,有傳說公司可能損失高達9億美元。毫無疑問,公司對於交易的依賴是高盛的利潤象單擺一樣波動的主要原因。
當然,高盛的管理層根本不必擔心,因為高盛仍是私有的,它有辦法淡化虧損程度。一些有限合夥人認為這是堅持私有制的主要原因。而公開發行則需要高盛放棄擁有的多報或少報盈利的靈活性。
2、資產管理業務的不足。
高盛業務組合中的另一弱點是其提供抵擋市場波動緩沖的資產管理業務。雖然資產管理增長很快,但卻並不象其他對手那樣盈利。1997年末,高盛是美林管理資產的1/3。高盛4.58億美元的資產管理收入比摩根4億的資產管理凈收入高不了多少。
資產管理可能不象聲勢浩大的成千上萬億金額的投資銀行交易那麼驚心動魄和有利可圖,但它能產生理論上比交易利潤更穩定的以費用為基礎的收入。高盛的資產管理業務起步較晚,為贏得業務而收費低廉,由於定位不明和人員流動而出師不利。1995年末,高盛只有520億美元的資產管理,其中40%來自低費用的貨幣市場基金。
無論是公司內部還是外部,關於資產管理是「醜陋的義子」的看法正在改變。在過去的兩年半中,資產增長了3倍多,高達1650億美元,其中只有 20%是貨幣市場基金。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態度已改變。高盛的資產管理公司如今雇有1000名員工,而幾年前僅有250人,高盛不僅向聘用的外來人才許諾他們會成為合夥人(在高盛很少有),而且高盛內部其他部門的明星也轉至資產管理公司。美國金融研究公司說「高盛是呼之欲出的巨人」。但外部仍然批評高盛在營銷方面遠勝於投資方面,高盛要成為巨人還長路漫漫。沒有公開交易的股票作為貨幣用來收購,通往巨人之路更加崎嶇。
3、公司內部矛盾公諸於眾。
公開發行的舉措加劇並揭露了公司內部的分歧,並將高盛的業務前所未有地公諸於媒體。矛盾之一是公司一般合夥人---是真正的有控制權的所有者 ---及有限合夥人之間的矛盾。雖然高盛管理層喜歡用「一邊倒」來形容高盛人對公開發行的支持,但這種說法可能有些過頭。這一舉動使高盛的一些當今合夥人和108位有限合夥人憤憤不平或持有異見。
有限合夥人中的異見最甚,這是出於一種根深蒂固的對於合夥制的信念及對交易條件的不滿。最初,他們本將接受超過其股權帳面值25%的溢價,但一般合夥人期望得到將近300%的溢價。發行重組就如何處理有限合夥人的資本這一問題給予他們幾種選擇,其中之一是他們將得到股票股權的55%的溢價。若公開發行達到300%溢價,一般合夥人將得到絕大部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導致發行擱淺的是當市場下跌,300%的溢價下降,乃至有限合夥人與一般合夥人的所得基本相同——甚至更多。
即使早在發行依然繼續進行時,已有關於高盛兩位行政總裁保羅森和柯賽的傳言。1997年末的營運總監保羅森,本已否決公開發行但卻最終同意,條件是要坐上行政總裁的交椅。甚至傳言公開發行的支持者柯賽,由於公開發行擱淺而受到攻擊。
高盛嘗試的公開發行使「公平」這一詞和公司中層員工的薪酬成為焦點問題。高盛並不一定給中流砥柱的初級行政官支付高額薪酬,雖然這些人埋頭苦幹,並為能加入合夥人以及可能有8位數收入的機會所吸引。憑借公開發行,高盛著重保證將薪酬向中下層員工傾斜。但公開發行的擱淺,令高盛高級合夥人必須馬上重整合夥人制度。這可以解釋為何高盛今年比1996年多吸收十幾位合夥人。即便如此,更多的成千上萬中層員工可能希望高盛能完成公開發行 ,並問自己高盛是否依然是唯一的理想工作。摩根的一位高級官員說摩根比以前接到更多的高盛員工尋找工作的電話。
高盛一貫是其他人樂於憎恨的公司,這多半是由於高盛如此出色。那麼為何該公司與其他華爾街公司不同呢?高盛出眾之處多半在於華爾街上廣為流傳卻少有公司真正擁有的一種概念:即公司文化。自新聘員工步入曼哈頓下區布羅德大街 85號那一刻起,高盛的優越及其對手的平庸即給人以刻骨銘心的印象。高盛警誡新員工永不能讓公司蒙辱或出媒體中。他們一天工作14或16甚至18小時,明顯是為了獲得加入合夥人這誘人的獨一無二的獎賞而奮斗。
首要問題依然存在。第一:高盛沒有進行公開發行,是否錯過了黃金機會,抑或倖免於難?也許答案是後者。若去年春天它出售股票,其股價會大大低於發行價——這對於華爾街的頭號公司來說是恥辱的開端。其實,許多合夥人認為公司躲過了子彈。另一問題:高盛在不遠的將來是否會上市?公司高層依然堅持發行上市的路線。但許多其他人,包括長期的華爾街人士以及和以前的合夥人,都認為不可能。不僅有一大群新的合夥人----星期一會議後有 25%的新合夥人——需要被說服,但公開發行擱淺後,那些上次投「贊成」票的人會重新考慮。華爾街極度投機的最近一輪之後,可能需要新的一批投資者再次相信這些股票會賣成4倍帳面值。 2008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在2008年9月21日晚間宣布,已批准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轉為銀行控股公司的請求。而高盛和大摩的轉型,意味著「長久以來世人熟知的華爾街的終結」。
2008年09月24日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Berkshire Hathaway宣布,計劃對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投資50億美元。
E. 高盛們唱空科技股的圖謀能否得逞
高盛在6月9日唱空科技股後,瞬間科技股包括中概股出現較大幅度下挫。6月12日(周一)開盤,香港市場科技股、華爾街科技股都再次下挫。美股科技龍頭股延續上周五跌勢,引領全球科技股重挫,早盤蘋果股價跌超4%,創去年4月末以來最大兩日跌幅;Facebook股價跌近2.6%;谷歌母公司Alphabet股價跌逾3%;亞馬遜股價跌超3%,創2月3月來最大單日跌幅,成交量超過平時水平的三倍;Netflix股價 一度逼近5.5%。雖然收盤時都有所回升,但蘋果、亞馬遜仍然跌幅居前。
更加令人關注的是,出現了「牆倒眾人推」的情況。繼高盛之後,6月12日(周一)摩根大通報告提到了蘋果已經連續第二個交易日重挫,並警告,此前大批懶散的資金在跟風追捧美股科技股,經歷上周「黑色星期五」之後,科技股還會有更大的災難。瑞穗成為一周以來第二家下調了蘋果股票評級和目標價的券商。花旗則是下調了iPhone 8發布當月的iPhone銷量和蘋果的收益預期。
美銀美林較早也已發布報告警告美股估值。
科技股連續兩天下跌的導火索是高盛率先看空。高盛看空的理由無非是科技股估值過高,已經存在較大泡沫。這輪科技股確實出現了過快上漲,從技術指標看,大部分科技股企業的盈利水平已經很難支撐其股價,比如阿里巴巴市盈率在60倍左右,顯然高於30倍以下的合理水平幅度較大。
但是,全球科技股總體上沒有泡沫,而且業績都非常好,都是拿出高盈利的真金白銀支撐股價的,這是與本世紀初科技股泡沫破滅完全不一樣的。一方面股價回調兩天根本談不上破滅泡沫,另一方面回穩跡象已經顯現出來。
6月12日(周一)納指僅僅下跌0.5%,兩日累跌也只不過2.3%。周一,中概股出現企穩跡象。京東微漲0.56%,陌陌微漲0.4%;阿里巴巴微跌0.26%,新浪跌0.59%,網路跌0.56%。
當然,跌幅最大的是蘋果股價下跌2.39%,亞馬遜下跌1.38%。這兩只股票權重較大,下跌對納指影響較大。但是這兩只股票並不能代表科技股的全部。比如,亞馬遜股價確實過高,漲幅確實過大,回調是正常現象。亞馬遜與阿里巴巴業務同質化很強,但總體沒有阿里巴巴發展後勁大,但股價卻是阿里的幾倍。亞馬遜回調有市場動力的作用力。
蘋果公司被看空,股價較大幅度下挫也不是沒有道理。一方面股價也是漲幅過大過快。今年以來蘋果這只個股的走勢明顯強於大盤,而市場又擔心對iPhone 8的熱情已經充分體現在價格中,從現在起蘋果股價進一步上行會受限。另一方面經營策略發生一些問題,創新能力有所下降,大有江郎才盡的感覺。被幾家投行看空不無道理。
必須認識到蘋果股價是個性問題,不是科技股的全部,也不可能代表科技股走勢,僅僅是短暫影響而已。
中概股之所以很快企穩,總體看中概股股價普遍不高,況且遠走他鄉上市被投資者不了解或者存在或多或少欺負是存在的。好處在於,沒有被炒作的泡沫過大。
總體看,全球科技股泡沫是微乎其微的,短暫回調是正常合理的,後勁投資潛力仍然是巨大的。科技股不會重蹈本世紀初泡沫破滅的覆轍。高盛們對科技股是很難唱空的。關鍵在於科技股本來就不「空」。
到底高盛們突然唱空科技股意圖何在,需要仔細思量思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背後肯定有利益糾葛。經濟學上有一個說法是,聽到壞消息時買,聽到好消息時賣。如果科技股繼續下跌幾日,倒是一個「抄底「的好時機!
當然,投資者要密切注意空頭頭寸的變化,以預防短期個股風險。這里需要注意,金融分析公司S3 Partners的一份報告:目前蘋果(AAPL)的空頭倉位是91億美元,五月末時一度達到年內峰值97億美元。過去兩個交易日,蘋果股價暴跌讓空頭大賺超過5億美元。蘋果只是空頭倉位第三高的美股,阿里巴巴(BABA)當前的空頭倉位達167億美元,特斯拉(TSLA)的空頭倉位也達到105億美元。
F. 那些因素和經濟指標影響銀行股股價走勢
從基本面看,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增加引發了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憂慮,這些因素加重了對銀行股未來的擔憂。盡管銀行業是一個通過管理風險來獲利的行業,但這並不代表銀行具有天生的抵禦風險的能力。事實上,高負債、高杠桿,借短放長的業務特點決定了銀行的脆弱性。因此隨著未來前景不確定因素的增加,近期高盛將香港上市中資銀行股目標價大幅下調了20%~30%,直接導致在香港上市中資銀行股股價全線下挫3%~6%。而早在2007年底,瑞銀集團、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等國際大行就已經下調了內地銀行股目標價。
當然,從長期來看,人民幣加快升值步伐、兩稅合並以及資本市場溢出效應等都將使銀行業長期發展受益。另外,盡管持續緊縮壓力的累積將逐漸抑制傳統息差業務的盈利能力,但同時推動銀行在金融混業經營趨勢下向多元化盈利模式的轉型,構建新的核心競爭力,促進銀行的健康均衡增長
G. 今天12。2股票銀行和證券股為什麼暴漲
銀行股和券商股漲主要是受央行放水等利好消息影響,當下看,權重股有望開啟分化行情,而題材股將展開輪動,個股賺錢時機再次集中體現。十二月歷來也是高送轉概念集中爆炒期,可以重點關注具有高送轉潛力的股,高盛、高華預計,滬深300指數到明年年底將可達到3000點。
H. 股價暴漲超6倍又跌9%,蔚來或難扮演「中國特斯拉」
在特斯拉的市值成為汽車界第一後,「中國特斯拉」蔚來的股價也開始飆漲。
蔚來股價2020年3月份觸底2.11美元,其後開始逆勢上漲,7月份最高達16.44美元,反彈幅度高達679.1%。7月17日,蔚來股價跌超9%,此前遭高盛下調評級。財經網汽車就該變動,以及高盛分析師認為市場對其估值過度樂觀采訪蔚來,截止發稿,未獲回應。
此前在6月18日,騰訊斥資1000萬美元增持至15.1%。7月13日,蔚來官方公布其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的文件,內容顯示騰訊對蔚來的持股比例由早前的15.1%上升至16.3%。這兩次增持直接助推蔚來股價迭創新高。
蔚來2019年財報(來源:蔚來官網)
值得注意的是,銷售成本有所上升。蔚來2018年的總銷售成本為52.07億,2019年上升至90.24億。蔚來2018年的銷量約為1.2萬輛,2019年約為2萬輛,由此可推算出,2018年平均每台車的銷售成本是43萬,2019年平均每台車的銷售成本是45萬。
財經網汽車就54.9萬/台的單車虧損和45萬/台的單車銷售成本采訪蔚來,截止發稿,未獲得回應。
盡管蔚來採取了一系列裁員措施,並強調降本,但高企的單位銷售成本仍居高不下,甚至還有所擴大。究其原因,與李斌的最初的造車初衷——服務有關。
不同於其他造車新勢力,李斌成立蔚來,發力點不在資質,而是「服務」。他在2016年接受采訪時表示:「要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行業里勝出,就必須做到最好的用戶體驗」,並且承諾蔚來將不設立銷售部門,只有一個專門服務用戶的用戶體驗部。
李斌曾表示:「凡是服務用戶的機會,我們都不會讓給別人。」在2017年首屆「蔚來日」活動現場,發布首款量產車型ES8的同時,蔚來還宣布面向車主提供不同於傳統售後的三大服務體系:蔚來中心、蔚來能源和蔚來服務。
有著「出行教父」之稱的李斌,不僅是易車董事長,嘀嗒出行、摩拜、天天拍車、易鑫等汽車互聯網公司均有他的身影。與其說李斌的野心是造車,不如說是打造出行服務的生態。
成為車主後,蔚來用戶可以享受諸多權益,包括終身免費異地加電服務、終身免費質保、終身免費道路救援、終身免費車聯網服務。當用戶離開常駐地超過200公里,即可行使終身免費異地加電權益,包括免費一鍵加電、蔚來超充網路充電、其他未接入的公共充電樁充電等。
2019年,隨著新款車型ES6的上市,三大服務體系二次升級。根據蔚來官方的說法,2019年年內將建成70家蔚來中心及體驗店,300個服務站點。今年年初,蔚來又表示到年底,蔚來中心及體驗店總數從77家拓展為200家左右。
可以說,技術上蔚來暫時無法匹敵特斯拉,但真正讓李斌引以為傲的服務,又決定了蔚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現金流上難以轉正。迄今為止,按照單車的銷售成本和虧損,每賣一輛車都要付出大量成本,妨礙造血能力的提升,這讓蔚來距離實現盈虧平衡遙遙無期。
分析師張翔認為,在現有的服務成本下,其銷量必須達到一定規模,蔚來才有希望向市場證明盈利模式的可行性,目前蔚來品牌電動汽車的保有量規模遠不足以支撐其實現盈虧平衡。
任萬付也表示,蔚來目前正在為提升銷量和毛利率兩方面做努力,這個過程並非一蹴而就,但就目前來說,其盈利模式還處在探索階段。
同時,李斌實現二季度毛利轉正的諾言,也面臨落空的風險。還有就是新能源補貼政策實施期限截止到2022年底,留給蔚來推高毛利的政策利好時間只剩下一年半。
而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特斯拉正在不斷推進品牌下探,在Model3之後,跨界SUVModelY已開啟預定,最快明年就將全面國產,這將對定位接近的蔚來汽車直接構成競爭壓力。另外,以中低端切入的比亞迪、廣汽等車企,也正在強勢入局中高端純電市場。
面對前有狼,後有虎的局面,外部融資和交付量以及營收等財務數據的改善讓蔚來短期內股價大幅走高,但從當前形勢看,其基本面並未實現反轉,而短期飛漲的股價,或許正在消耗未來預期。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I. 市值登頂之後 | 特斯拉股價還能漲10倍
一時間,國內外媒體都在討論特斯拉如何走到了今天,以及它還有多大的上漲空間。汽車銷量的表現和預期表現當然是一個方面,但不得不提的是,特斯拉在汽車製造領域之外的一些布局也逐漸清晰。
一位長期關注特斯拉的人士表示,特斯拉的股價為何能漲到現在的高點,人們沒有完全達成一致的結論,但他個人認為,特斯拉的「百萬英里」電池以及它與中國電池廠商寧德時代的合作值得關注。
其一,特斯拉已經通過大規模生產和與電池廠商的合作大幅降低了電池成本,近期搭載寧德時代磷酸鐵鋰的中國產Model3即將上市,而磷酸鐵鋰電池不含鈷,是大幅降低電池成本的有效路徑,而電池成本的降低將有利於特斯拉進一步提升銷量。
其二,特斯拉近期公布的一些專利顯示,「百萬英里」電池存在可能性。「百萬英里」電池是特斯拉被曝會在今年推出的產品,據稱可以「充放電6000次以上,壽命超過100萬英里」。這款電池的突破性不僅在於使用壽命(目前特斯拉電池的使用壽命在20萬英里左右),更在於其產品用途:在一定情況下,特斯拉車輛將能成為一個儲能設備,不僅可以從電網充電,而且可以反向供電。
「自成立以來,特斯拉一直在挑戰電池使用的極限。」這讓特斯拉具備了那些傳統車企無法擁有的科技魅力。而僅僅是降低電池成本一項,特斯拉的擁簇們就能看到廣闊的可能性,更何況還有諸多新業務的加成。
上述人士表示,隨著電池成本的降低,特斯拉將在挑戰了豪華汽車市場之後,繼續進攻主流汽車市場,因此特斯拉作為市值最高的車企,不太可能只是美國資本市場上的一段「小插曲」,而有可能很快再度發生。
另一位長期看多特斯拉的人士——獨立投資人王川則基於汽車銷量給出了具體的估值。他預計到2015-2016年,如果四處工廠每處的年產能為100萬輛,每輛車毛利率1萬美元,毛利潤達到400億美元,乘20倍就是8000億美元的估值。更長久一些,到2030年產能超過1000萬輛,對應估值可以達到2萬億美元——這一估值與特斯拉的大股東巴倫接近,按照巴倫的說法,未來十年特斯拉股價再漲10倍,特斯拉市值約為1.99萬億美元。
在堅定看多特斯拉的投資者看來,特斯拉並不是汽車公司,而是一家科技公司,除了電池技術,特斯拉還掌握著汽車操作系統、自動駕駛軟體、虛擬電能廠、先進製造工藝等方面的技術。汽車操作系統和自動駕駛軟體是顯然反映在特斯拉產品上的優勢,虛擬電能廠即此前提到的電池儲能,而製造工藝則體現在特斯拉逐次迭代的工廠建造……
特斯拉是一家科技公司正在成為更廣范圍內的共識。需要指出的是,特斯拉此輪上漲,背景是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延續預期下,美股整體走高,而科技股尤為突出,普遍開花,谷歌、微軟、蘋果等科技公司的股價及市值紛紛創新高。
王川在一次分享中指出,觀察特斯拉的發展,主要是三個角度,一是自動駕駛技術的進步,二是電池成本和產能的進步,三是看它整車產能性的進步。「只要這幾個指標保持良好的增長,季度的財務報告基本上都不重要。」
那麼風險是什麼呢?王川認為,是特斯拉對馬斯克個人的依賴度。「這個公司帶有馬斯克個人深深的烙印,沒有馬斯克就沒有這么瘋狂的創新能力。」
不過,賣方分析師的估值則相對謹慎(盡管部分分析師此前被稱過於激進),近期,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兩家投行的分析師將特斯拉股票下調至「減持」評級,其中前者將目標價從680美元下調至650美元,後者雖維持950美元的目標價不變,但顯然特斯拉現在的股價已經超過了這個水平。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J. 最近特斯拉的股票為什麼會漲那麼多
事實上,2019年3月,特斯拉各系列車型的價格將大幅下調,特別是在中國市場,3款車型降價2.6萬~4.4萬,s款車型降價1.13萬~27.75萬,X款車型降價17.45萬~34.11萬,這種大幅度降價在汽車行業是前所未有的。特斯拉降價背後有一個關鍵因素。起初,電動汽車是富人的東西。在會見了精英之後,他們很快達到了頂點。
今年年初,很多特斯拉車主拿到了國產車型3,當時推出了兩個版本,分別配備了松下和LG化學電池。根據NEDC標准,後者的射程比前者小10公里。然而,許多車主發現他們的新車的行駛里程比別人少了20公里。因此,許多車主花同樣的錢,但得到不同的車型不同的駕駛范圍。不少車主組團舉橫幅討論問題,甚至直接起訴。盡管特斯拉最終給出了一些解決方案,但對於剛剛進入中國市場的品牌來說,這是市場信任的直接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