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哪位知道美國股市當年漂亮50名單
關於漂亮50(Nifty Fifty)的起源眾說紛紜。實際上,從來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官方名單,甚至沒有一個惟一確定的名單——1977年在《福布斯》雜志上摩根保證信託一篇文章的腳注里曾列出過一份詳細的漂亮50名單;同年,《福布斯》雜志上Kidder Peabody的一篇文章里也列出了當時紐交所月均市盈率最高的50家公司。不管怎樣,在此後的三十年間從這兩份名單共76家公司中誕生了多家世界級的明星企業——三十年前一份玩笑式的名單(Nifty本身就有俏皮的意思),三十年後成為了金融界一個廣為流傳的神話.
於是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股市形成了一輪以50隻最大績優公司為投資焦點的所謂「漂亮50」行情。其中IBM、施樂、柯達、麥當勞、迪斯尼、寶麗來、雅芳等藍籌公司,都是其時「漂亮50」中的嬌寵。這些股票被稱為「一次決策」(one decision)股票,退休基金、保險公司、共同基金、信託基金等都蜂擁買入這些「一次決策」的藍籌股。
B. 美國股票市場發展經歷了哪些過程
美國股市近五十年來主流投資理念的演變:價值型投資和成長型投資的周期循環投資理念的發源地來自於最具活力、最具創新精神、最發達的美國證券市場。雖然美國股票市場的發展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但真正的規范化、快速發展時期主要是在1933-1934年的證券法出台之後。戰後推出的養老金制度更是有力地推動了機構投資者隊伍的壯大和大大改變了股市的資金供需結構,五十年代的經濟持續增長和股市投資的財富效應,一起推動著股市指數的不斷攀升。以後的各個年代更是各種新思維、新現象的誕生年代,股票市場的新生事物層出不窮。作為影響力最大的機構投資者,證券投資基金尤其是開放式基金的發展,對於推動理性投資理念的普及和創新,通過引導市場、引導資金的流向而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的增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演進,各種新的投資理念從發源地的里圈向外圍擴散,在傳播到外圍股票市場(歐洲、日本、新興市場、發展中國家等)的過程中,必然會結合不同的市場特殊情況與其它投資理念不斷發生碰撞,誕生出新的投資模式。互聯網和通訊技術的進步更是加快了發源地的新投資理念在全球傳播的速度。20世紀的大部分時期,基本分析學派已成為華爾街等發達國家或地區股市的主流,它發展出的兩個主要分支是內在價值型(Valuestock)投資和成長型(Growthstock)投資。前者認為,投資者投資股票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每年收取現金(股息)紅利,股票內在價值是未來現金流(投資者收到的現金紅利)的貼現。成長型的投資者購買股票的目的主要是獲得價格差而非現金紅利,其前提是假設以往主營收入與利潤增長良好的公司將來也會繼續良好的增長勢頭。歷史經驗表明,在經歷過度熱情追高成長型股票導致最終幻想破滅之後,必然又會走回到穩健的價值型投資的老路上,循環往復,周而復始,投資理念的變化呈現周期性的循環規律。同不同年代的產業發展周期一致,處在高增長期行業的高增長速度的熱門股在股票市場歷史上各時期比比皆是,如19世紀的鐵路股、20世紀早期的鋼鐵股和汽車股、50年代的鋁工業股、60年代的電子股和塑料股、70年代的石油股、80年代的生物制葯股和房地產股、9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和網路股等等,各領風騷,概念股是成長型投資的必然產物和升華。戰後繁榮的五十年代:由於剛經歷了1929-1933年的大崩潰,在20世紀30、40年代,小規模的個人股票投資被認為是危險的舉動,個人投資購買股票不多,個人持有普通股熱是從50、60年代開始的,主要是因為當時(尤其是50年代末期)人們很難相信會再次出現大蕭條和股崩、藍籌股比債券表現好以及擔心通貨膨脹侵蝕個人的錢財。1958年,玻璃纖維船股票是當時市場上的搶手貨,它具有完全替代木船的許多優勢,迎合美國50年代的休閑主題。後來的互聯網股票同此時期的玻璃纖維船股票熱非常類似。「電子狂潮」和騰飛的六十年代:其鮮明特徵是後綴有「trons」的公司名稱的流行,是增長股票和新股的狂潮期。在很大程度上,電子工業股熱與當時的美蘇兩國太空軍備競賽有關。成長股是預期有高收益、高增長率的股票,特別是那些與高新技術相聯系的公司股票,如一些生產半導體、速調管、光學掃描器以及其它先進儀器、儀表裝置的公司,這些行業因投資者對其產品強大市場前景的憧憬而股價飛漲。從六十年代開始,多年以來傳統行業的5-10倍市盈率規則被50-1000倍取代。1961年,數據控制公司的市盈率達200多倍,而增長穩健的IBM和德克薩斯儀器公司的市盈率也達80多倍。在此時期,以市盈率倍數為核心、注重未來現金流預測的穩固基礎理論讓位於注重投資者心理因素、「高買高賣、順勢而為」的空中樓閣理論。為滿足投資者對股票的無止境的投資飢渴,1959-1962年發行的新股比之前的歷史上任何時期都多。如同九十年代後期的「.com」,以「trons」後綴命名的公司紛紛涌現。電子狂潮在1962年卷土重來,5個月後終於爆發可怕的拋售浪潮。成長股、績優股同樣被捲入暴跌的災難,超過大盤的平均跌幅。股票市場從動盪中恢復趨向穩定後,進入的下一個運行熱潮便是企業並購浪潮。投資者對公司高增長的預期,如果不能通過高增長或高科技的概念獲得,便需要創造其它新的方法或概念作為接力棒。於是,六十年代中期誕生了專家們稱之為的美國產業發展史上的第三次並購浪潮。該時期企業並購浪潮的主要動力在於兼並過程本身會導致股票收益的增長,其中的技巧便是財務或金融知識而非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1968年,由於該次並購浪潮中的領導者發布的季度公告收益低於預測,引發了市場的懷疑和震動,企業並購浪潮開始急劇降溫。在六十年代,除了上述概念之外,市場還誕生出其它概念股票,施樂公司是概念股票的典型案例,其靜電復印技術的革命性發明吸引了幾乎所有業績優良的基金經理。後來這種概念化投資策略發展到任何概念都行的地步。概念公司經常出現的問題是擴張太快、負債過多、管理失控等,公司的經營管理風險很大,成長的不確定性大。當1969-1971年的熊市來臨,概念股跌幅比漲幅還大,還快。此後很多年,華爾街不再對業績迷信和推崇概念。就像行業或經濟發展有自己的周期一樣,整個六十年代公眾對概念崇拜的理念經過了近十年的洗禮之後,又回歸到周期循環的起點,崇尚績優成長股。到六十年代後期,隨著基金數量和規模的不斷擴大,開放式基金之間爭奪公眾資金的競爭加劇,公眾開始關注基金近期的業績記錄,尤其關注基金是否購買了那些有令人振奮的概念和完整信服歷史的股票。業績投資便開始風靡華爾街。漂亮的中年人所主宰的七十年代:經歷了六十年代的購買小型電子公司和概念股票之後,基金經理和投資者恢復理性和穩健原則,開始投資於有令人信服的增長記錄的藍籌股,這些股票一般有持續增加的股利以及很大的總股本(流動性好)。人們認為這些股票不會像六十年代投機狂熱時代那樣垮掉,人們普遍的心理是購買後開始等待長期收益,被稱為是謹慎的行動。當時的50隻時髦股票主要有:IBM、施樂、柯達、麥當勞、迪斯尼等。人們認為任何時候購買這些已經被歷史證實的成長股都不會錯,被稱為「一錘定音(one-decision)」股。而且,購買藍籌股還能為機構投資者帶來謹慎投資的聲譽(見表一)。狂嘯的八十年代:是生物工程股的好年華,同樣具備許多投機過頭的好股票,它以另一波包括生物技術和微電子在內的新領域的新股浪潮而開場。1983年出現的高科技浪潮是六十年代的極好翻版,僅僅是改變了名稱而已。技術革命喚醒了人們對高科技將徹底改變人類未來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幻想,直接刺激起60年代的概念炒作理念的復甦。幾乎所有的原始新科技股都是搶手貨,新股上市後還會狂漲。再次征服概念股的是以基因工程為基礎的生物技術的革命性突破,驅動生物技術狂熱的是抗癌(後來是抗愛滋病)新葯的問世,華爾街還因此出現了專門針對生物技術公司的新估價方法。最終的結果還是市場自身來消化自己吹起來的泡沫,從八十年代中期到後期,大多數生物技術公司股票跌去3/4,1988年的市場復甦也沒有幫多少忙。激動人心的九十年代:前半期是「亞洲四小龍」熱,當時的背景是基金經理因美國本土經濟的發展速度放緩後而將目光轉向海外,對新興國家市場激動人心的發現和巨大增長潛力的預期,加上人們對該市場的風險知之甚少,直接推動了股票投資的國際化———「亞洲四小龍」熱,後來因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而崩潰。九十年代後半期至今的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概念股的狂飆及退潮,人們對此至今記憶猶新,同樣也經歷了一個從狂妄到恐慌、最終到崩潰的完整過程和結局。追溯美國股票市場近五十年投資理念演變的歷史,大致按以下線索在展開,其中又蘊涵著某種周期性的循環規律:電子、半導體股(60'S)———績優藍籌股(70'S)———生物工程股(80'S)———亞洲四小龍、網路股(90'S)———傳統行業績優藍籌股(目前仍處在回歸過渡期)。在每一周期中,投資者對證券評價的風格和方式在證券定價中起關鍵作用,從而也就奠定該時期的主流投資理念。概念股興起時期,以內在價值型投資為基礎的穩股基礎理論屈從於空中樓閣理論,藉助於投資大眾的從眾化情緒和過度反應,將憧憬美好的空中樓閣演繹得登峰造極。在概念股崩潰之後,受傷的弱勢群體和投資大眾追求安全和穩健的觀念又深入人心,以內在價值作為股票投資價值的心理底線牢不可破,從而矯枉過正地走向另一個極端,回到有看得見的收益增長和分配現金紅利的傳統產業,直到下一輪周期新的振奮人心的概念出現。我們發現,市場投資理念的周期性變化同股票市場籌碼結構的調整過程驚人的一致,只有當被低估的市場籌碼(成長型股票熱時必然導致市場大量拋售價值型股票,持續一段時期後必然導致價值型股票被低估),在經過成長型股票熱的高峰之後,逐步被調整到更積極、堅定的投資者手中,且一旦這種市場籌碼結構轉換的調整完成或時機成熟之後,新一輪市場熱點或周期的啟動就不遠了。這種周期性在任何國家和地區的股票市場都是合乎邏輯的,因為它與股市零和博弈游戲的利益矛盾或盈虧結構相一致。我們同樣還發現,基金引導著市場主流的投資理念。無論是向新型行業投資、向高成長的新興市場投資(國際化浪潮),還是向國內績優藍籌股投資,基金始終伴隨著先進的產業理論、管理思想的武裝,走在經濟發展和改革的最前沿,領先於經濟周期。正是資本的驅利性和對投資領域的高度敏感,資本才始終能夠率先找到流動的方向,引導社會資金(資源)流向回報最高、最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產業和公司,而一旦遇到阻力便開始自動調整,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參考資料 http://www.xslx.com/article1/messages02/2315.html
C. 美國世界通信公司的事件啟示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世界通信公司在去年全年和今年第一季度將38億美元的經營開支記到了資本開支賬戶上,從而使該公司這一期間的經營業績從巨額虧損變成了盈利15億美元。而施樂過去五年中,誇大營業收入達64億美元。世界通信、施樂假賬丑聞不僅顛覆了公司的誠信,而且反映了部分高科技企業的浮誇風。
世界通信公司曾經的「輝煌」源自於概念炒作。據美國有關部門統計數字表明,世界通信在其「巔峰」時刻,市值曾高達1800億美元,而兩年後的今天,它的「家底」僅剩30億到80億美元,股票價格一瀉千里,無人問津。相比之下,務實的AT&T卻有著健康的資產負債表以及良好的聲譽,而且現在的AT&T更加務實。為了削減債務,公司正在採取一系列的措施清除不良資產。
世界經濟已進入「信用經濟」時代,誠實經營、講究信譽、實實在在辦企業,是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炒作現象、浮誇風,是與經濟規律背道而馳的。然而,縱觀國內電信市場,炒概念者眾。打價格戰、爭地盤、搶用戶、免費服務、優惠措施,可謂是五花八門、花樣百出,但實質性的服務水平卻沒有提高,通信質量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間的競爭是市場化的需求,合理的競爭可以促進企業降低價格,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但是,打價格戰、爭地盤、搶用戶的競爭只是低檔次的競爭、無效益的競爭。因為企業過多地關注競爭對手,制定價格策略,而騰不出太多精力來考慮用戶的需求,提高服務質量,一旦用戶意識到自己利益受到損害,用戶就會很輕易地「駕機起義」。所以,通過價格上的優勢擁有客戶、搶占市場,只是短暫的繁榮;炒概念者,終將被客戶所拋棄。
眾所周知,電信業是高投入、高科技的行業,是講實力、嚴管理的行業。運營商只有實實在在地把握企業利潤、主營業務增長率、負債率,才能在嚴酷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畢竟,財務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而炒作會對企業的基礎管理產生誤導,以為企業只要包裝一番就行了,而不去注重修煉內功,內部改制,加強管理,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甚至會搞亂市場。世界通信毀於弄虛作假,股市概念炒作,便是最好的例證。
啟示之二: 全業務經營降低風險
過去,人們往往認為,通信企業只要做大便可抵禦風險。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縱觀這些高科技公司不可謂不大,如環球電訊公司的業務曾遍及美國、歐洲、亞洲,擁有1000多家通信公司、300多家網際網路服務公司,6萬個企業是環球電訊公司的用戶;世界通信公司乃美國第二大長途電話和數據服務公司,盡管目前瀕臨破產,但實際價值仍有30億到80億美元;另據美國的最新審計數字表明,從1997年至2001年,施樂公司的實際利潤就達64億美元。
如此大型的企業都無法抵禦經營風險,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可見企業僅僅做大是不夠的,還應實施「多元化」戰略來降低風險。
在全球經濟惡劣的環境下,電信單一業務運營商的經營風險不斷增大,生存空間逐漸萎縮。為了生存與發展,單一業務運營商不得不進行擴張。但是,擴張卻往往使企業陷入更深的泥塘,進而走上「不歸路」。如環球電訊的破產,正是業務單一,盲目擴張,難以抵禦風險所致。去年規模最大的四起電信企業破產案中,破產的電信企業360Networks公司、Winstar通信公司、PSINet公司以及Exos通信公司經營業務也都較為單一。如今,還是因為經營業務較為單一,贏利欠佳,使得世界通信鋌而走險——通過做假賬來掩蓋巨額虧損。
相反,全業務運營的電信企業卻正在國際市場上大行其道,如日本NTT、法國電信、德國電信、英國電信等企業的經營實力得以空前壯大,已在世界市場上居主導地位。特別是日本NTT,它的崛起使日本電信發展進入鼎盛時期,這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日本政府給予NTT全業務經營的政策。
事實表明,在全球經濟惡化的環境下,單業務公司所面臨的風險遠遠大於全業務或多業務公司所面臨的風險。因為市場需求放緩,競爭加劇後,只經營單一業務的電信企業沒有轉圜的餘地,沒有其它的業務可供轉移經營重點,也就無法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沒有喘息的機會,甚至會陷入破產境地。而全業務運營商在某一類業務出現衰退時,可以將其經營重心轉移至其他業務,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從而保證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而且,盡管不同的電信業務具有不同的使用特點,但是在網路層和物理層上,各種業務都存在大量的共用的基礎設施,經營全業務的電信運營商可以在一個統一的綜合業務網路平台上提供各類業務,從而大大提高網路基礎設施利用率,降低業務成本。
此外,從市場需求的發展趨勢看,用戶需求信息化的服務,需要一攬子解決方案,需要一站式綜化合服務,單一業務運營商顯然無法滿足和適應這一市場需求,業務大減、競爭激烈也就無法避免。畢竟,全球化競爭表現在電信上的特點就是綜合化服務的趨勢。因此,電信運營商必須以用戶的需求為出發點,為用戶提供一整套的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對某項單一業務的提供。
啟示之三:持久發展是根本
任何一個企業,都期望以最快的速度趕超同行,成為一流的企業,進而做大、做強。但是那種曇花一現式的企業不能算是真正的優秀的企業。在世界500強企業中,大部分並不是憑借一兩個「先機」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的,而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歷了長年累月的搏擊與洗禮,不斷做大、做強的。而做大、做強又反過來使企業做得更久,形成良性循環。因此,對於企業來說,實現持久發展才是根本。
當前,隨著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特別是網路經濟泡沫破滅、電信市場過度競爭等因素的影響,全球信息通信行業處於低迷狀態,保持高科技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高科技企業要實現持久發展,必須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如加強基礎管理,實現合理利潤,注重品牌效應,誠信經營,處理好長遠與短期利益,建立良好的市場生態等等。
企業要謀求可持續發展,基礎管理是至重要的,特別是財務管理已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的今天,企業惟有牢牢把握企業利潤、主營業務增長率、負債率,才能在嚴酷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眾所周知,企業沒有利益,就沒有生存的意義,企業必須以獲取最大化利潤為根本目標。但是,企業的最大化利潤目標只有通過合理利潤或滿意利潤的方式才能實現。不通過合理利潤方式來實現,企業不可能可持續發展。人無信不立,企業無信不長。誠實是做人之本,守信是立事之根,對企業發展,則是無形資產,是無形的推動力,更是管理價值的有效提升。未來的競爭是品牌的競爭,是信譽的競爭,而不僅僅是產品的競爭。產品是有生命周期的,而信譽的感召力是無限的。信譽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支撐平台。企業如果要做大、做強,務必珍惜信譽,特別是在信譽與眼前的利益發生沖突時,切莫為了眼前的一時之利,弄虛作假,那麼即使現在擁有的信譽再高、佔有的市場再大,也遲早會落個身敗名裂、失去立身之地的下場。安然、世界通信、施樂事件,皆是自毀信譽、自砸招牌的最好例證。
有經濟學家指出,建立良好的市場生態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的定律之一,如果企業違反了這一基本定律,企業就會失敗。對於電信企業而言,良好的市場生態就是與電信設備製造商、廣大客戶、同業競爭者、政府、媒體等建立的市場食物鏈關系。在這食物鏈中,電信企業與它們不僅僅是競爭關系,而且還是一種依存關系、合作關系。脫離或破壞市場食物鏈的行為,必然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自食其果。
總之,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的電信企業在積極吸取歐美電信企業成功經驗的同時,也要總結他們失敗的教訓。要建設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靠單一的產業是無法長久支撐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難以形成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所必需的經營規模;只有不斷地拓展新的領域,加快企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才能不斷增強企業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的經營實力。同時,人無信不立,企業無信不長。國內電信企業如果不遵循經濟規律,腳踏實地做事,以增長實力,提高核心競爭力,而只一味地炒作概念,就必將在全球化競爭的浪潮中被淘汰出局,甚至會重蹈世界通信、施樂的「泡沫」悲劇。
D. 今晚歐美股市大幅上揚是受什麼利好消息影響
受並購交易升溫刺激,美國股市周一結束「三連陰」...
美國股市周一收高,並結束了日K線的"三連陰",主要原因為科技和制葯行業的並購交易升溫提升了投資者信心。
合並和收購交易通常被視為股市的利好因素,因為其暗示公司對企業的前景更加樂觀。
施樂(Xerox)表示,將出價64億美元,以股票加現金的方式並購Affiliated Computer Service。施樂的股價暴挫14.5%,報7.68美元,後者則暴漲14%,報53.86美元。
雅培(ABBOTT)表示,將以6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蘇威(SOLVAY)醫葯業務,前者的股價攀升2.6%,報48.58美元,
強生(Johnson & Johnson)將以4.44億美元的價格購買荷蘭Crucell公司18%的股權,出人意料的是,被收購方Crucell大跌6.6%,報22.13美元,而收購方強生卻上揚1.1%,報61.27美元。
蘋果公司(Apple Inc)攀升2.1%,報186.15美元,是對納指貢獻最大的個股,之前中國聯通表示,將自10月起在中國銷售蘋果的暢銷產品iPhone,此外,法國電信下屬的Orange公司也表示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銷售該產品。
高通公司(Qualcomm Inc)大漲2.8%,報45.97美元,是對納指貢獻第二大的個股。
思科系統公司(Cisco Systems Inc)收高4.4%,報23.61美元,之前巴克萊資本(BarclaysCapital)提升了該股的評級。
陶氏化學(Dow Chemical Co)勁揚近5%,報26.39美元,之前美國反托拉斯機構批准了該公司向德國K+S AG公司出售Morton Salt的方案。
工業股中,波音公司(Boeing Co)上揚3%,報53.07美元,3M公司上漲1.6%,報75.01美元。
收盤方面,道指收高124.17點,或1.28%,報9,789.36點;標普500指數上漲18.60點,或1.78%,報1,062.98點;納指上揚39.82點,或1.9%,報2,130.74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