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住房的價格和房地產股票有相關聯系嗎
其實聯系不太大了,因為房地產公司的運營跟房價關系不太大的
② 股票下跌跟房價下降有關系嗎
沒有太大的關系.導致大跌的是大小非, 熊市繼續著熊的步伐,一切配合機構出貨股評的鼓雜訊在熊掌下一片狼跡,所謂的反轉不過是機構再次給個人投資者編織的一幅美麗的夢而已,既然是編織的,當機構出貨目的真正實現後,夢就該醒了.破1800後大盤已經連續9個交易日在均線下橫盤運行了,雖然和前期連續下跌比比較緩和了,但是又在重復以前熊市的老套路了,如果後市繼續被均線壓制橫行無法放量突破(當然需要很多有利因素來支持),那習慣性的大跌小心再次來到,昨天美國大選結果出來了,美國帶動全球股市上漲,但是該消息不具備實質性作用奧巴馬上台也還得面對布希留下來的爛攤子,救市資金還是一樣的杯水車薪,金融危機還會繼續下去,最新消息美國社保基金虧空缺口高達1300億美圓,而據統計該數值將達到3040億美圓,那8500億的救市資金都還沒著落,這金融危機下的新的帳單又來了,美國的經濟風暴無法避免,而且還有加重的危險(持續時間估計3年甚至以上),而國內導致大跌的大小非問題,還是A股的頑疾,它們帶來的拋壓,帶來的資金面的長期空頭壓制多頭無法避免,熊市也就無法避免,固執的看多者反復的抄底行動帶來的只是機構的反復出貨熊市時間延長而已,而且現在機構也撕掉了價值投資的遮羞布,天天超短線操作,把散戶玩弄於股掌之中今天漲停說不定明天就跌停了,資金游動過快,對行情的持續性並不好。 而中國交通運輸部門「醞釀」5萬億的投資計劃也刺激了昨天的高開高走,請看清楚是醞釀這兩個字,前期機構也傳出消息財政部要醞釀3萬億資金救市但是第二天財政部就辟謠了導致頭天追漲的短線資金全部被套,而這個消息不排除也是機構放出來的配合做短線甚至出貨的套子。 證監會前主力周道炯表示民間還有20多萬億的資金可以進入股市救市,看來政府已經在盤算著在怎麼把這些資金吸進來接大小非的籌碼了,既然政府已經在盤算從民間套錢了,那大小非政府較長時間內還是沒有解決的希望了。政府決意讓市場和民間資金來消化大小非的爛帳。 而基金最新報表顯示除了一家新發基金還沒建倉外,其餘股票和指數型基金全部虧損,只是虧損多少而已,這已經表明了未來的趨勢,機構在大小非的拋壓下只有邊打邊撤退的份,炒短線減少損失也是被避無奈,只要機構繼續撤退未來大盤新低無法避免。機構的倉位越低,未來的走勢可能越不好看,這次印花稅行情機構出貨接近千億,散戶被套資金也是近1500億,血的教訓再次放在投資者面前,在導致大跌的大小非沒解決前憑主觀願望希望迎來反轉行情本來就是個不顧現實的夢,機構在巨大的大小非面前都選擇逃命的時候,個人投資者憑什麼去迎接反轉行情?大小非還不解決下個目標暫時是1500了, 永遠站在大多數瘋狂投資者的對面可能也是理智之舉!在大多數人瘋狂失去理智和判斷力的時候保持一份警惕心沒有壞處。而中長線趨勢投資者這次大盤如果看低到1500附近時可以開始分階段選擇股票小幅度建倉了,3季報顯示部分業績好的次新股成為這次機構重點建倉和加倉的品種,而未來大盤從單邊下跌階段進入震盪橫盤階段後,這類次新股可能成為引發大盤反彈的排頭兵,可以開始篩選股票做功課了,倉位維持輕倉,保留主動權就行了. 可交換債:穩市又一"定心丸"? 可交換債券與可轉換債券一樣,也具備贖回、回售的條款,以及向下修正轉換價的可能性。可交換債業務的推出,讓「大小非」股東多了一種市值管理、債務融資的工具。對投資者而言,則多了一種新的固定收益類投資產品。 從發行股東角度看,在市場逐步企穩轉好的前提下,所持股票在交換期可以溢價出售,價格將比目前市場價高出20%至30%,可以獲得當前融資,解決迫在眉睫的資金困境。從投資者角度看,如果市場轉好上漲,投資者擁有的換股期權將轉化為實利,從而分享股價上升的收益。但是該政策都是在一個假設前提下才會有作用,也就是市場逐步企穩轉好的前提下價格將比目前市場價高出20%至30%,但是現在是牛市嗎?誰願意去在下跌市中賭股市將長期上漲??又讓散戶去消化嗎?而且該政策還存在很多不好解決的問題,大規模發行也面臨一些障礙。一方面,換股價格難以確定;另一方面,大規模發行可能會影響到大股東的控股權,大股東會願意嗎? 對於「小非」而言,可交換債的發行門檻稍顯嚴格。證監會要求發行可交換債的股東最近一期末的凈資產額不少於3億元,且最近3年可分配利潤不少於公司債券一年的利息。這使得「小非」不太可能成為發行主體。 既然小非不具備資格,大非又會因為股權受損,大非會主動伸脖子挨宰嗎?那該政策真的能夠解決大小非問題嗎?文字游戲是政府最喜歡玩的,其實把字眼看清楚了什麼也不是。 首先救市就需要錢來救而這最基本的東西做為世界第一富裕的國家美國卻出現了很尷尬的事欠的外債數十萬億沒法還完的情況下經濟又出了問題(次貸危機涉及的負債額超過3萬億美圓,後續陸續有企業破產累加負債值無法避免)美國是除中國以外的唯一一個可以靠強大的內需度過經濟危機的國家但是這次正好出問題的是內部問題而不是外部問題,所以這和上次的東南亞經濟危機不可同一而語如果這次危機在美國捉襟見肘的救市資金下擴大成全球金融危機,那可以毫不避諱的說美國可能經歷超過5年的經濟衰退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現在中國肯定不可能獨善其身現在的沖擊只是開始而已,中國擴大內需的策略也是刻不容緩. 客戶向證券公司借資金買證券叫融資交易.客戶向證券公司借入證券賣出叫融券.該消息初期對入市資有限,在很長一段時間後走上正軌後(可能在3年以上),規模才可能對市場產生較大影響,而且通過國外市場顯示,融資融券發展到相對平衡後有助漲助跌的左右,但不會改變大趨勢,如果在牛市中該消息是利好,因為會放大上漲的勢頭,而在熊市中該消息一定程度上是很大的利空,因為下跌趨勢也可能被放大,該政策是把雙仞劍,在不同的趨勢中作用正好相反,由於該制度涉及業務擔保品、保證金強制規定、強行平倉制度、結算風險基金、信用等級制度等,必須要注意因杠桿投資帶來的遠超過以前的投資風險。 當然作為想出貨的機構,就算是利空,機構、股票和媒體也會忽悠個人投資者一直看多該利好政策,並認為該政策是實質性的利好,當然他們只想讓個人投資者這么認為,他們心理很清楚,該政策可能幾年內對股市都不會產生什麼利好,甚至可能因為熊市中的助跌作用是股市跌得更厲害,而借所謂的利好出貨,個人投資資金接盤的意願更大,說到底和印花稅政策一樣的是掩護機構出貨的遮羞布。 9月「大非」減持數量為1.47億股,小非」9月的解禁數量為1.58億元,但減持數量卻高達3.05億股,說明此前解禁未賣出的「大小非」紛紛選擇在9月出逃。救市行情成出逃良機.而10月份的資金進出統計大資金還是以出逃為主對比這幾個月的股市走勢,能清晰得出一個規律:行情好,走勢穩,大小非跑得就越多;反之,則減持少。 如果導致這次熊市的大小非問題真的如國家通過新華社評論所暗示的讓時間來解決,那解禁高峰期後的2011年才有希望,走出底部調整到位.主力出貨的行情沒底.底是機構大規模建倉抄出來的不是散戶建議穩健對安全要求較高的投資者不介入,持幣為主輕倉觀望. 導致大跌的大小非問題直接導致了資金面的失衡,空方長期壓制多方,而在這個長期趨勢中資金面被空方占據,行情自然是長期震盪走低.這就是股票為什麼老跌的真正原因.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請謹慎採納朋友
③ 為什麼利率下降使財富價值增加【股票,債券,住房價格上升】
在未來現金流不變的情況下,利率下降代表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增加,也就是增加了財富價值。利率其實是一種機會成本,投資者持有一項資產,未來收益不變,但是如果投資無風險資產,未來收益是沒有現在持有這項資產高的(也就是放棄投資無風險資產的機會成本小於投資現有資產取得的收益)。
④ 類似房地產市場價是什麼意思
市場價格是指證券市場上股票的買賣價格。在證券市場發育完善的條件下,股票市場價格是市場對企業股票的一種客觀評價對股票進行評估,股票的評估值與上述前三種股票價格關系不大,只與股票的內在價格、清算價格和市場價格有關。
市價(market price)
商品市場術語上的市價:是指為當時購買或重置的重置成本。
股票市場上的市價:是指股票在交易過程中交易雙方達成的成交價。市價直接反映著股票市場的行情,是股民購買股票的依據。市價處於經常性的變化之中。
房地產市場價格:是指某種房地產在市場上的平均交易價格。
被徵收房屋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是指被徵收房屋的類似房地產在評估價值時點時的平均交易價格,確定被徵收房屋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應當剔除偶然的和不正常的因素。
(4)住房價格與股票價格var擴展閱讀:
制定原則
1、商品的價格必須符合價值的原則。只有遵循房產價格必須符合房產價值的原則。才能自覺運用價值規律,推動房產經濟的發展。
2.、必須實行按質論價的原則。對於不同質的房屋,必須實行不同的價格標准,優質優價,低質低價。同類房屋的價格標准,也必須反映房屋內在質的差別。
3.、價格必須反映供求關系的原則。房產價格必須隨著房屋供求關系的變化及時調整。當房產市場供不應求時,應把房價適當調高一些,以鼓勵生產,限制消費,求得供需平衡。當供過於求時,應把房價適當壓低一些,以限制生產,鼓勵消費,求得新的供需平衡。
4.、價格必須適應社會承受能力的原則。房產價格的制定與調整,必須從現實情況出發,以國家、企事業單位和職工個人能夠承受的價袼水平做為立足點,無論是居住用房,還是生產營業用房都應如此。
⑤ 股票價格與房地產價格有密切的聯系嗎
房地產帶動了很多的產業發展,所以房地產價格會對與之相關的產業股票有聯系。當然股票也是個投機市場,只能說是有多少的正相關關系,而不能說絕對如此。
⑥ 現在買房子 等於6000點買股票 你們認可嗎
樓市大跌,這不過是某些人的幻想罷了。在一些一線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樓價確實會跌一些,實際上已經跌了,但這並不等於房價真的便宜了或者會繼續跌下去,那隻不過是從房價巨大的泡沫中稍微擠出一些罷了。全國性的房價暴跌在當前的政策環境下是根本不可能的。為什麼?因為地方財政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於賣地,房地產是中國的支柱產業。房價大跌,會導致地皮賣不出或者只能賤賣,那意味著地方財政收入銳減,國民GDP要大幅下降。你說政府能這么幹麼?
自從住房改革,取消福利分房之後,房地產事業逐步發展壯大起來,如今可以說,房地產綁架了國民經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房地產受挫,上下游的相關行業,比如鋼鐵、建材、電力、商業等等都會受損。可能大家都把房價貴歸結於開發商黑心、房地產暴利,其實房價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構成是政府的稅收、地價。而一方面說要關注民生,讓人人有房住,另一方面利用拍賣等貌似合理的手段不斷抬高地價從而抬高房價的正是政府。
⑦ 股票和房地產有什麼相互關系
當前國內股市火爆,吸引了各方眼球,決策者密切注意,很多學者也紛紛發表宏見,縱論是真牛市還是幻像。但這里我不想點評股市火爆背後的原因,想關注的是,股市火爆之後,那些獲豐厚收益而暢懷開心的股民們會把盈利用到何方,特別是到底會把多少比例的盈利用到擴大自己的消費上。
真正意義的個人浮動資產
在過去,中國經濟主要是靠投資拉動,政府行為處於主導。但現在已經慢慢過渡到靠內需推動的時代,居民的消費行為對經濟增長起到決定性作用,而且這個重要性會越來越大。這時候,居民在消費傾向上的微小變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都能凸現出來了。
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人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個人資產,消費完全由收入決定,而絕大多數的收入就是靠工資,而工資高低又是由宏觀經濟,更准確地說,宏觀經濟中的實體部分來決定的。
居民的生活消費是完全被動地接受宏觀經濟作用,特別是國家政策和政府投資的作用。那時候,條件好一點的人能有一些現金和銀行儲蓄存款或者一點黃金,再後來,又開始擁有些國債和企業證券。中國居民們逐漸累積屬於自己的個人資產,其消費模式也不再是當月吃光工資,有多少用多少,而會開始做長遠決策和短期決策相結合,跨期消費。但這些個人資產收益小而穩定,資產價值幾乎不會發生波動,也不會對居民的消費發生任何意外的沖擊和干擾。
1991年國內股市開通,中國居民們開始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個人浮動資產。股市的第一桶金和幾輪牛市熊市變換行情讓很多人積累了大量的股票資產,也讓更多人認識到股市的陰晴變化之快,股價的變化無常。相當比例的人因為股市行情的一點波動就會使生活處境和消費能力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當房子有了價格
中國居民的經濟生活在上世紀90年代還遇到另外一件大事:房地產市場的放開。這意味著住房不再是免費發放的福利品,房子可以買賣了,有價格了,而且這個價格還會變化,且變化還很快、很大。
當資產價格變動引起居民消費的變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財富效應」。這個話題在國外已經被研究了很長時間。如前面所說,因為現金和銀行存款、債券等資產價值變化很小,一般人們主要討論股票市場和住宅房地產的財富效應。早在20世紀70年代,著名經濟學家、曾因為創立「生命周期消費假說」而獲198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莫迪格亞尼(Modigliani)就在一系列文章中就提出,假定勞動收入不變,財富每增加1美元會導致美國消費者支出增加5美分。從那時起,資產價值變動對消費的財富效應就逐漸成為經濟學尤其宏觀方針政策研究的一個討論重點。莫迪格亞尼的5美分論斷也被廣泛引用,包括成為美國宏觀經濟決策的參考。
之後的研究雖然對這個論斷有一些微調,但總體上經濟學界承認,財富變動會引起消費變動。
學者們開始區分股票價值變動對居民消費的長期效應和短期效應,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長期和短期效應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是僅僅影響當前消費支出,還是會作用到很久之後的消費決策。直接效應,簡單來說,就是覺得自己變富了,至少手頭變闊綽了,就想多花錢了。
有人就此質疑,股票盈餘還停留在賬面時候不存在這個效應,「紙面財富」只有真正賣了、套現了、落袋為安了,才可能算是財富。但如果套現了,那隻是一次性收益,該股民不會預期將來每次都遇上好運氣,不會認為自己的一生收入(勞動收入+資產收益)真的發生重大改善,那麼最多有短期效應,長期來看就沒有什麼了。所以,有人認為間接效應更重要。
直接和間接效應
所謂股票市場的間接財富效應,是指股票價格的變動,會被人們認為是重大的宏觀基本面信息,導致人們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期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居民的消費支出。簡單來說,股市上升會讓你對未來更加樂觀,你因此增加消費。你會預期到未來收入會增加,那麼何不現在就開始消費。但如果如此去理解股票市場的間接財富效應,那股市財富效應就變得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因為如果股票上升本身就不過是個傳導信號的作用,並不是效應發生的真正根源,股價和消費只是有形式上的統計關聯�correlation而不是真正的因果關系(causality),那就沒必要過多關注股票價格本身了,還是回到經濟基本面來看消費了。
所以,對股票的財富效應是不是在真正「發生-結果」機制意義上的存在,學界還是有很多爭議。不過筆者以為,可以從另外一種角度來理解股市間接財富效應:股市獲利,即使沒有套現,感到成功的幸福和喜悅,也會增加消費,犒勞一下自己。
宏觀經濟學界主流的看法認為,股市的財富效應存在,而且正反兩面都有:即股票價格上升會刺激消費,那麼股票下跌也應該打擊人們的消費慾望,抑制消費支出。所以,在2001年互聯網泡沫崩潰,多國股市價值短短一年內損失一半多,美國和很多發達國家的政府、央行、學界都曾出現很大恐慌,十分擔心因為股市的災難,造成居民個人資產價值劇烈貶值,人們的生活消費支出會大大萎縮,那麼整個經濟都會陷入沉重衰退而難以自拔。但這種擔心卻沒有來到,美國和歐洲各國的居民消費支出不僅沒有出現大幅度降低,反而還保持相當的堅挺。中國其實也經歷過類似的階段,不過我們的股市沒太經歷互聯網泡沫,漲跌周期跟國際股市不是很同步,加之股市在中國經濟比重還是不算很大,一直以來很少有人去關注過股市的財富效應這個話題,所以決策層和學界都根本就沒有過這個擔心。
為什麼股市暴跌不會拖累居民消費支出呢?美國和歐洲各地很多學者開始爭論起來。有的說是股市財富效應的不對稱性,股市掙錢時候人們會被誘導增加開支,股市虧錢時候人們不會增加開支了,但至少也不會減少消費,也就是說,居民消費不容易向下調整,有剛性。
這時候,格林斯潘提出,股市暴跌不拖累消費,因為房價漲了。人們之前注意到,雖然1997年以後美國房地產市場就開始復甦,但自2001年以來,美國房地產市場才開始持續強勁上漲。格林斯潘就此提出,房地產價格強勁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十分強勁,足以抵消股市崩潰對人們消費的負面影響還有餘。
格林斯潘的論斷啟發了很多人去深入思考這個問題,有很多學者開始研究房地產的財富效應,以及跟股市財富效應的關系,研究基本都確認了房地產財富上漲對居民消費不僅有顯著正面效應,而且比股市的財富效應要大很多。
有關研究者一般認為,這首先是因為,房地產資產比股票資產的受眾面更大、分布更均衡。幾乎人人都會擁有住房,歐美國家比例一般在60%-70%,又因為房產稅,有錢人也不會擁有非常多的房子,這不像股票,股民比例畢竟不如買房比例那麼大,股票資產更往往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金融大亨掌握了絕大部分。
這樣,股市漲跌,只直接關繫到一小部分有錢人的資產價值,而偏偏這些有錢人的消費傾向還比較低。但房價一漲,就一下影響到非常多的人的財富,其程度不是股市所能比擬的。股市不如樓市的財富效應大,還因為,股票短期波動很大,人們一般很難知道到底自己的股市資產到需要用的時候能值多少,但房價一漲,人們一般就認為會持續很久,至少短期內不會很快被逆轉,所以敢相對放心大膽地擴大消費。
在國內,住房價格自2002年來也暴漲了很多,引發了大量非常激烈的辯論,但在宏觀層面主要集中在高房價蘊含的金融風險問題,比較少地直接談到對居民消費總量的影響。很多人會認為,房價高企會抑制居民消費。但事實是不是如此呢?筆者正在做有關研究,但在沒有細致和系統的研究之前不敢斷言。畢竟,我們的房地產市場剛剛興起,還很不成熟,有關金融配套也有很多地方跟發達國家不一樣的地方。
總的來說,股市和樓市的財富效應,對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在國內討論得還不多,但隨著經濟進步、居民個人資產的迅速累積和金融市場的成熟健全,其在宏觀經濟運行全局中的重要性會越來越大,很有必要給予高度重視。
⑧ 投資房產與投資股票,哪個更穩妥一些
投資房產還是股票?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投資者最擔心的,畢竟這兩種類型的投資在近20年裡表現出了巨大的價格上漲。很多投資者認為房地產投資應該優於股票投資。因為近20年來價格上漲了幾倍,甚至上漲了10倍的價格寬度。股票呢?不摔倒是好事。在房地產和股票方面,房地產確實更加安全,但回顧股票市場上的一些股票,20年間價格上漲了數十倍,百多倍,不得不感嘆股票的附加值更強。
購買國債,銀行存款,信託,理財或貨幣型基金購買,回購。如果年月化利率可以達到5%,那麼在房價沒有上漲的情況下,可以收取租金的房價收益,這部分風險系數很低。可能很多投資者認為房地產投資會賺大錢。現在房價很高,可以重新上漲了。當然只會帶來虛假。住宅不是用來買的,最近幾年房地產稅的聲音一直在傳。所以投資房地產並不像能賺100%的錢那麼危險。
⑨ 如何認識物價,房價,股價和匯價
我簡單介紹下這幾者之間的關系吧
首先說說匯價,就RMB來說,RMB上漲,物價就應該下跌,物價的下跌會導致利率的下滑,同時造成債券和股票的價格下跌,房價屬於物價中的一種,應該是包括在這一系列的變化中的,但這些變化只是在正常經過下,在一些特殊時期,由如貨幣緊縮時期,會有一些不同。
⑩ 股市的漲跌對房價的影響
真正意義的個人浮動資產 在過去,中國經濟主要是靠投資拉動,政府行為處於主導。但現在已經慢慢過渡到靠內需推動的時代,居民的消費行為對經濟增長起到決定性作用,而且這個重要性會越來越大。這時候,居民在消費傾向上的微小變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都能凸現出來了。 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人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個人資產,消費完全由收入決定,而絕大多數的收入就是靠工資,而工資高低又是由宏觀經濟,更准確地說,宏觀經濟中的實體部分來決定的。 居民的生活消費是完全被動地接受宏觀經濟作用,特別是國家政策和政府投資的作用。那時候,條件好一點的人能有一些現金和銀行儲蓄存款或者一點黃金,再後來,又開始擁有些國債和企業證券。中國居民們逐漸累積屬於自己的個人資產,其消費模式也不再是當月吃光工資,有多少用多少,而會開始做長遠決策和短期決策相結合,跨期消費。但這些個人資產收益小而穩定,資產價值幾乎不會發生波動,也不會對居民的消費發生任何意外的沖擊和干擾。 1991年國內股市開通,中國居民們開始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個人浮動資產。股市的第一桶金和幾輪牛市熊市變換行情讓很多人積累了大量的股票資產,也讓更多人認識到股市的陰晴變化之快,股價的變化無常。相當比例的人因為股市行情的一點波動就會使生活處境和消費能力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當房子有了價格 中國居民的經濟生活在上世紀90年代還遇到另外一件大事:房地產市場的放開。這意味著住房不再是免費發放的福利品,房子可以買賣了,有價格了,而且這個價格還會變化,且變化還很快、很大。 當資產價格變動引起居民消費的變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財富效應」。這個話題在國外已經被研究了很長時間。如前面所說,因為現金和銀行存款、債券等資產價值變化很小,一般人們主要討論股票市場和住宅房地產的財富效應。早在20世紀70年代,著名經濟學家、曾因為創立「生命周期消費假說」而獲198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莫迪格亞 尼(Modigliani)就在一系列文章中就提出,假定勞動收入不變,財富每增加1美元會導致美國消費者支出增加5美分。從那時起,資產價值變動對消費的財富效應就逐漸成為經濟學尤其宏觀方針政策研究的一個討論重點。莫迪格亞尼的5美分論斷也被廣泛引用,包括成為美國宏觀經濟決策的參考。 之後的研究雖然對這個論斷有一些微調,但總體上經濟學界承認,財富變動會引起消費變動。 學者們開始區分股票價值變動對居民消費的長期效應和短期效應,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長期和短期效應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是僅僅影響當前消費支出,還是會作用到很久之後的消費決策。直接效應,簡單來說,就是覺得自己變富了,至少手頭變闊綽了,就想多花錢了。 有人就此質疑,股票盈餘還停留在賬面時候不存在這個效應,「紙面財富」只有真正賣了、套現了、落袋為安了,才可能算是財富。但如果套現了,那隻是一次性收益,該股民不會預期將來每次都遇上好運氣,不會認為自己的一生收入(勞動收入+資產收益)真的發生重大改善,那麼最多有短期效應,長期來看就沒有什麼了。所以,有人認為間接效應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