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希臘經濟危機對世界金融走勢的影響
希臘債務危機的原因與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
2009年年10月初,希臘政府突然宣布,2009年政府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預計將分別達到12.7%和113%,遠超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和60%的上限。接著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宣布調降希臘主權信用評級以來,希臘債務危機浮現檯面已經六個月了!到現在為止,雖然歐元區16國財長一致同意啟動希臘救助機制,在未來三年內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道為希臘提供1100億歐元貸款,以滿足希臘的資金需求,但昨天的歐美股市還是擔心危機不能有效解決,都跌了2%以上,歐元對美元匯率也由危機前的1.45跌到1.30,跌幅超過10%。展望未來,已經有些評論家提出歐元在幾年內會解體的預言。根據歐洲共同體部分國家於1992年簽署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歐洲經濟貨幣同盟成員國必須符合兩個關鍵標准,即預算赤字不能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3%、國債發行總額需低於國內生產總值的60%。希臘是從2001年1月1日開始加入歐元區的,加入前為了達到標准,高盛為希臘設計出一套「貨幣掉期交易」方式,如依當時匯率希臘發行100億美元可獲75億歐元。然而高盛則用了一個更為優惠的匯率,使希臘獲得85億歐元。高盛實際上借貸給希臘10億歐元。但這筆錢卻不會出現在希臘當時的公共負債率的統計數據里,為希臘政府掩飾了一筆高達10億歐元的公共債務,因為它要10年以後才歸還。這筆85億歐元國債2010年5月19日就要到期。在過去的10年內,希臘政府以一個小國家花大錢承辦2004年奧運會,應對金融危機的財政支出,行政效率不彰與逃稅嚴重等原因,希臘的預算赤字不但沒有改善反而節節升高,信用評級被降到垃圾級,國債發行利率高達9%以上還沒有人認購,因此沒有歐元區其他國家與IMF的幫忙,希臘已經無法用發新債還舊債的方法來渡過難關。歐元區其他國家與IMF救助希臘的前提,是要在2014年底時把預算赤字降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這無疑是對希臘政府很大的挑戰,因此提出降低政府雇員獎金,調降養老金給付金額與延後退休年限,凍結政府開銷與提高增值稅燃油稅等方,但卻遭到希臘大多數國民反對,過去一個月就發生了好幾次大罷工。而歐元區其他國家的援助方案仍要會獲得各國國會批准,還有變數存在,因此未來兩周,在確定5月19日希臘政府對將到期的國債不會違約之前,都還有不確定因素引起的金融市場波動。1100萬人口的希臘發生債務危機,為何會對國際金融市場有那麽大的殺傷力呢?有如下幾個原因:
1)希臘債務危機並非單一事件,在歐元區內,葡萄牙、愛爾蘭、義大利和西班牙,這4個國家也有類似的問題,雖然不如希臘嚴重,但西班牙與義大利算是歐洲大國,如果其預算赤字在未來不能有效改善,也可能會有債務危機發生,到時候的波及面更廣,歐元甚至可能解體。
2) 對沖基金的推波助瀾,炒作希臘出現支付能力問題,從而使市場出現大幅動盪。其結果是歐元下跌,希臘的主權債務信用保險(CDS)價格大幅上漲。而當初幫希臘設計貨幣掉期(SWAP)的高盛就是希臘CDS的最大持有者之一,可以說是兩面獲利。高盛最近在美國因誠信問題被起訴,預計在歐洲也難避免在誠信上被究責。加上很多歐洲銀行都是希臘的債主,歐美金融股在未來一段時間難有好的表現。
3)如果全球經濟就此復甦,希臘債務危機的影響會逐漸減弱。但是如果未來還出現二次衰退,因為包括目前仍為AAA評等的英美德等國家,預算赤字與債務余額也都超過歐元區標准,很難再以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到時候又恢復寬松的貨幣政策,可能造成衰退與通脹在一段時間並存局面。中國股市與國際股市的聯動性這幾年明顯提高,希臘債務危機看起來對中國沒有直接影響,但是人民幣對歐元升值會影響對歐出口,而且中國有些地方債務可見到類似希臘危機的影子,如果這個陰影不散,中國股市的上行空間仍會受到限制。
⑵ 跨境匯款匯給英國的勞埃德銀行手續費要貴一些
肯定的,跨境匯款是兩方都要手手續費的。
匯款到英國是2方面都收手續費的,也就是你匯款的時候中國銀行收你手續費後英國銀行也收取手續費了。具體的英國銀行的收費標准可以去那問問。不同的銀行國際匯款收費是不同的。
⑶ 美國次貸危機時期高盛集團一官員年終獎拿了幾千萬美圓!他叫什麼名字!
據新華社電 又到了年末美國華爾街各大金融巨頭將巨額年終獎金收入囊中的時候,今年最大的贏家當屬高盛集團首席執行官(CEO),他的年終獎高達6790萬美元。
美國《華盛頓郵報》21日報道,美國最大投資銀行高盛集團CEO勞埃德·布蘭克費恩的巨額年終獎金包括2680萬美元現金及價值4110萬美元的股票和期權,遠遠超過他60萬美元的基礎年薪。他今年的年終獎金比去年增加約27%,刷新了他本人去年以5340萬美元創下的華爾街投資銀行年終獎金紀錄。
在其他金融巨頭因次貸風暴焦頭爛額之際,布蘭克費恩能夠錢包鼓鼓地過年,得益於他在次貸危機中發現「機會」,率領高盛集團創下驕人盈利。高盛股價年增長幅度約為5%。
⑷ 請問銀行金融機構的演變是指什麼啊他們性質的轉變還是什麼方面的內容呀 謝啦
銀行的演變
經濟的快速增長(始於18世紀後期的英國,並隨後在整個19世紀擴展到西歐和歐洲的延伸地區北美及澳大利亞廣闊的定居點)在多大程度上要歸功於17世紀以來銀行業的發展,金融史學家尚無定論。毫無疑問,金融革命要領先於工業革命。雖然引發工業革命的紡織品加工和鋼鐵生產的決定性的突破,並未嚴重依賴銀行的融資。但是,銀行在歐洲大陸工業化進程中發揮的作用要比在英國更重要。實際上,是更先進的金融機構促進經濟增長還是經濟增長帶動金融發展,要從中尋求一個簡單的因果關系可能是徒勞的。這兩種進程相互依存並自我強化,這種觀點才是合理的解釋。這兩種進程伴隨著經常性突變(技術創新)、新事物形成(新型公司的創造)和間斷平衡(危機將決定哪些公司生存以及哪些消亡),表現出了明顯的進化特徵。
用亞當•斯密的話來說:「慎重的銀行活動以紙幣代替大部分的金銀……比喻得過火一點,簡直有些像空中樓閣。」在他出版《國富論》後的年代,金融創新呈爆炸之勢,歐洲和北美各種不同類型的銀行激增。歷史最為悠久的是票據貼現銀行,為從事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商人提供融資。在亞當•斯密時代,倫敦已經成為一些非常成功的銀行如巴林銀行的基地,這些銀行專門從事大西洋兩岸的商業金融服務(這類業務後來才為更多人所知)。由於監管的原因,幾乎所有的英國銀行在此期間都是私營銀行。一些銀行專門從事倫敦城裡的商業金融服務(倫敦東部方圓幾英里的地方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商業金融中心);一些銀行開展地產業務,也就是所謂的「鄉村銀行」,其興衰與英國農業收成好壞密切相關。
金融演變和自然演變的決定性差異在於所謂的「智能設計」作用,要知道管理者是人而不是神。英格蘭銀行經過長期的試錯過程之後,漸漸地開發出公共職能,1826年重新獲得了貨幣發行的壟斷權,並在英國各地設立了分支機構,逐步接管了鄉村銀行的貨幣發行業務①。英格蘭銀行在同業往來中越來越多地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銀行間越來越多的「結算」款項要通過英格蘭銀行完成。隨著限制商業票據貼現率的《重利限製法》於1833年被最終廢除,銀行能夠充分利用其位於城市的大銀行規模優勢。銀行貼現率越來越多地被看做是「貨幣市場」(主要是通過商業匯票貼現進行短期貸款)最低的短期利率。
40年來懸而未決的問題依舊是,銀行儲備和貨幣流通之間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在19世紀40年代,時任總督的霍斯利•帕麥爾的觀點就是准備金只需包括1/3金幣或金條,實質上其受到再貼現業務量的調節。當時英國的羅伯特•皮爾爵士對這種說法提出了質疑,認為會在貨幣過量發行與通貨膨脹方面冒很大風險。1844年皮爾主持通過《英國銀行法案》,把英格蘭銀行分為兩部分:一是負責商業銀行業務的銀行部;二是獨立的貨幣發行部,它被賦予沒有黃金保證的1 400萬英鎊銀行券發行額度,可以持有未指定用途的金幣和金塊,並根據英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平衡來決定增減,即銀行券發行數額不得超過黃金保證的數額。然而,一再發生的危機(在1847年、1857年和1866年發生三次危機)清楚地表明,這種過於僵化的束縛,使得《英國銀行法案》在每次危機中都不得不暫時中止,以避免流動性的徹底崩潰。危機爆發之後,在見證了歐沃倫格尼銀行因大規模擠兌而倒閉後,《經濟學人》雜志主編沃爾特•白哲特才把英格蘭銀行在危機中的作用准確定位於不考慮罰息而自由提供信貸的「最後貸款人」,以防止流動性危機。
應當強調的是,沃爾特•白哲特並不能完全解決維多利亞時代的貨幣問題。根據每盎司黃金兌換3英鎊17先令101/2便士的匯率,一英鎊可以兌換成一定的、不可改變的黃金數量,這一神聖的原則創立於大師輩出的牛頓爵士時代。在應對這一神聖原則的挑戰時,沃爾特•白哲特並不比19世紀其他傑出的經濟理論家更高明。為了弄清楚當代有關金本位的討論,就要在諸多方面理解維多利亞時代的人也屈從於貴金屬,正如3個世紀之前的征服者一樣。「貴金屬僅僅是貨幣,」城市貴族巴倫•奧費斯迪宣稱,「紙幣能成為貨幣是因為它們代表貴金屬貨幣。否則,這就是詐騙。並非所有的儲戶都能獲得貴金屬貨幣,因此存款不是貨幣。」如果這一原則得到遵守,並且英國經濟中貨幣供應量真正取決於英格蘭銀行儲備的金幣和金條數量,那麼英國經濟的增長將完全窒息—即使考慮到19世紀新金礦發現的擴張效應。
英格蘭銀行紙幣發行由於受到限制,從19世紀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其黃金儲量實際超過流通中的紙幣價值。這使新型銀行,特別是吸納存款的銀行激增,使貨幣擴張成為可能。1858年以後,股份制銀行的限制被取消了,為幾大商業銀行的產生鋪平了道路:倫敦西敏寺銀行(成立於1833年)、國民銀行(1834年)、伯明翰米德蘭銀行(1836年)、勞埃德銀行(1884年)和巴克萊銀行(1896年)。自歐沃倫格尼銀行倒閉以來,起源於比利時(興業銀行)、法國(信用動產)和德國(達姆施塔特銀行)的類似工業投資銀行在英國的發展不太成功。重要的是,事實上銀行並沒有購買工業企業的大宗股票,而是吸納存款,為新銀行貸款的不斷擴大奠定基礎。
20世紀之交,新的儲蓄銀行的激增在這一進程中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到1913年,英國儲蓄銀行吸納的存款達2.56億英鎊,大約佔英國存款的1/4。與那些被稱為「大銀行」的諸如德國達姆施塔特銀行、德意志銀行、德累斯頓銀行、貼現公司(Disconto-Gesellschaft)相比,德國儲蓄銀行的資產超過它們2.5倍還多。總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英國銀行的居民存款總計近12億英鎊,而流通中的紙幣僅有4 550萬英鎊。貨幣目前主要存於銀行,雖然離開了我們的視野,卻從未被忘卻。
(責任編輯:王蕊)
盡管存在差異,但最先進的經濟體基本上遵循了英國的做法,即通過獨有的央行和存款集中在相對較少的大型機構進行調節。法蘭西銀行成立於1800年,德意志帝國銀行成立於1875年,日本央行和瑞士國家銀行分別成立於1882年、1907年。與歐洲大陸國家不同,英國銀行業表現出明顯的集中傾向,具體體現為鄉村銀行數量的下降—從高峰時期1809年的755家到1913年減少至17家。
金融業在美國的演變迥然不同。在那裡,議員唯恐銀行家勢力過於強大的觀念,兩次扼殺了央行(美國第一銀行和第二銀行)的萌芽,因此直到1913年才通過立法創建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簡稱美聯儲)。直到現在,美國金融界才真正開始享有充分的發展自由。1864年頒布的《國家銀行法》,在建立民營銀行和歐洲標準的最低資本金要求方面,大大降低了障礙。與此同時,建立跨州銀行還存在障礙。這些法規條文合並後的影響就是,銀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數量急劇攀升,從1899年不到3 600家激增到1922年高峰期超過8 200家。大批資本不足的銀行成為金融不穩定的隱患,恐慌成為美國經濟生活中的常態。在那場大蕭條危機中,最令人驚嘆的是,運作超過15年的貨幣當局加劇而不是減輕了銀行危機。1933年,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大大降低了美國銀行遭受擠兌的脆弱性。然而,銀行業仍然高度分散,直到1976年緬因州成為第一個允許州際銀行合法化的州。到1993年以後,在經歷了美國歷史上最新的銀行危機(見第五章)之後,全美的銀行數量在將近一個世紀之後首次低於3 600家。
1924年,凱恩斯把金本位制貶為「野蠻的殘余」。今天人們普遍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恢復黃金兌換體系的努力,不僅對英國,而且對整個世界都是一個錯誤。毫無疑問,金本位制有其優勢。匯率穩定有助於在貿易與降低交易成本方面預測定價,而長期平穩的價格可以給出一個通脹預期。金本位制還可能降低政府奉行審慎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借貸成本。基於金本位制的貨幣釘住單一商品或其他貨幣的困難在於,決策者被迫選擇要資本自由流動,還是要獨立的國家貨幣政策—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換言之,這是一個「三角困境」,即所有貨幣當局中只能在匯率穩定、資本流動和國內經濟穩定三者之間同時選擇兩個。央行力求在釘住匯率制下保持貨幣價格穩定,盡管釘住匯率制度可能意味著短期利率波動幅度更高。如果貨幣供給受到限制(如19世紀70年代和19世紀80年代黃金的供應隨需求而變),這可能意味著通貨緊縮。釘住匯率制度可以傳輸金融危機(如1929年後金本位制恢復過程中所發生的)。相比之下,主要基於銀行存款的貨幣體系和浮動匯率擺脫了這些制約因素。金本位制已經垂死掙扎了很長一段時間,而其存在不再有意義的日子—1971年8月15日終於到來了。那天,尼克松總統關閉了所謂的「黃金窗口」—此前美元在特定條件下,通過這扇窗口可以換取黃金。從這一天開始,貨幣和貴金屬之間百年聯系的歷史就此結束了。
⑸ 外盤期貨中的英國富時100指數的成份股有哪些
富時100是指歐洲最為活躍的100隻股票,名單如下
1.3i
2.Alliance&Leicester(銀行業)
3.AllianceUnichem
4.AMVESCAP
5.AngloAmerican
6.Antofagasta
7.英國聯合食品集團
8.阿斯利康公司(醫葯)
9.Aviva
10.BAA集團
11.BAE系統
12.巴克萊銀行
13.英國BG集團
14.BHPBilliton
15.TheBOCGroup
16.Boots集團
17.英國石油公司
18.BramblesInstries
19.英國航空公司
20.英美煙草公司
21.英國能源公司
22.英國地產公司
23.英國天空電視台
24.英國電信
25.吉百利
26.CairnEnergy
27.CapitaGroup
28.嘉年華
29.Centrica(天然氣)
30.Compass集團
31.Corus集團
32.帝亞吉歐
33.DraxGroup
34.DSGInternational
35.EnterpriseInns
36.FriendsProvident
37.GallaherGroup
38.葛蘭素史克股份有限公司
39.GUS
40.Hammerson
41.漢森公司
42.蘇格蘭銀行集團
43.匯豐控股
44.帝國化工
45.帝國煙草公司
46.洲際酒店集團
47.InternationalPower
48.英國獨立電視台
49.JSainsbury(超級市場)
50.JohnsonMatthey
51.Kazakhmys
52.KeldaGroup
53.Kingfisher
54.LandSecuritiesGroup
55.Legal&General(人壽保險)
56.libertyInternational
57.勞埃德TSB銀行
58.Lonmin
59.曼集團(金融服務)
60.瑪莎百貨
61.WmMorrison超級市場
62.英國國家網格
63.Next(服裝)
64.NorthernRock
65.oldMutual
66.PartyGaming
67.皮爾森(出版)
68.Persimmon
69.英國保誠Prudential集團(人壽保險)
70.ReckittBenckiser
71.ReedElsevier
72.Rentokilinitial
73.路透社(通訊)
74.Rexam
75.RioTintoGroup
76.勞斯萊斯集團
77.Royal&SunAllianceInsurance
78.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
79.荷蘭皇家殼牌集團
80.SABMiller(啤酒)
81.Sage集團
82.Schroders
83.Scottish&Newcastle
84.Scottish&SouthernEnergy
85.蘇格蘭能源
86.Severntrent
87.ShirePharmaceuticalsGroup
88.Smith&Nephew
89.SmithsGroup
90.渣打銀行
91.Tate&Lyle
92.Tesco(超級市場)
93.聯合利華
94.UnitedUtilities
95.VedantaResources
96.沃達豐
97.Wolseley
98.WPP集團
99.Xstrata
100.YellGroup
⑹ 問一下各位大神,我有張英國勞埃德銀行的卡,因為暫時不出國了,想把錢轉到國內的銀行卡上,請問哪個銀行
paypal好像現在支持支付寶了,你看看能不能網上轉出來,或者有ATM機支持visa卡,可以取款的,具體手續費咨詢下銀行,估計手續費不便宜
⑺ 求09年大小非每月減持總金額(是已減持每月總金額,看清楚了是已減持的總金額)
大小非上半年減持480億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009-07-03 09:40:36 作者:李進
在指數從5000多點一路下跌至1664點的2008年,限售股減持的「大小非」們時常被市場參與者視為洪水猛獸,不少個股在限售期到來前迎接數根放量下跌的大陰線屢見不鮮。
那麼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上半年,隨著指數從1820點一路攀升至2959點,62.58%的指數反彈幅度之下解禁之後的大小非仍舊沒有減緩拋售的步伐。
來自萬德資訊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1-6月份滬深兩市大小非減持合計約為47.42億股,減持套現金額約為480億元。
事實上,和今年上半年限售解禁份額1118億股相比,下半年高達5558億股的解禁量是上半年的5倍之多;不過,如果剔除掉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石化三家公司「超級大非」的解禁份額,今年下半年的限售股僅為914億股。
來自國海證券投資策略研究中心的觀點則指出,「今年2-5月大小非減持量基本維持在10億股左右,大小非減持意願沒有隨著大盤的上漲而再度大增」,因此「在今年2000億元的日均成交量中,10億股的月減持量對市場的沖擊有限」。
半年減持套現480億元
來自萬德資訊的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在二級市場減持合計發生1061起,合計減持股份總額約為496448.73萬股,按照減持期間均價計算減持的市值約為4967188.63萬元。
需要指出的,此類數據中有66例減持不屬於在今年上半年內解禁范圍,如果除去這部分減持的22248.25萬股,那麼剩餘部分屬於大小非解禁的股份總數約為47.42億股,合計解禁減持總額估算額約為479.74億元。
從減持股份規模上來看,排在首位的是民生銀行在最近半年內通過二級市場減持的3.81億股海通證券。在去年5月和6月兩次試圖拍賣而流拍之後,民生銀行將 2004年被作為抵債資產的海通證券股權在今年6月22日前全部拋售完畢,平均減持價格約為14.33元/股;其他排在前列的機構減持上市公司股份的包括中國人壽(601628.SH)及雅戈爾(600177.SH)減持中信證券(600028.SH)和京東方投資減持京東方(000725.SZ)等。
而從減持套現金額來看,除海通證券、中信證券被減持外,自然人陳發樹通過減持14719.44萬股紫金礦業瘋狂套現的13億元排在個人投資者減持套現額的首位,另外投資於紫金礦業的個人投資者柯希平以減持7476.69萬股套現6.64億元緊隨其後。
名列第三位的是通過減持1076.75萬股保利地產(600048.SH)的張克強,其套現金額約為2.93億元;不過如果算上其一致行動人廣東華美國際投資集團的減持份額,他們合計減持的股份約為2088萬股,套現金額約4.7億元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995例大小非解禁減持個案中,有251例是通過滬深交易所大宗交易平台進行減持,約17.47億股的減持總股數約佔全部解禁減持股份總額47.42億股的36.84%。
這一現象在上市公司紫金礦業(601899.SH)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如公司高管陳景河在6月16日減持2759.4萬股、公司高管藍福生等其他10名高管合計減持2100萬股均通過大宗交易系統,而個人投資者柯希平和陳發樹減持股份中也有部分通過此次方式進行。
進一步統計的結果表明,在上半年合計995例大小非解禁減持中,有52例屬於高管減持性質,累計減持股份總額和減持市值分別約為9139.48萬股和8.61億元人民幣。
值得關注的是,這52例中除了錢江摩托(000913.SZ)、紫金礦業(601899.SH)等7例屬於主板之外,剩餘45例高管減持均來自於中小板公司。
不過這一數據僅限於限售股解禁減持中的高管套現部分,如果從整體來看,近期以來中小板高管減持套現明顯迎來一波高潮。
來自深交所統計的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6月份,中小板高管合計減持了近4650萬股,套現金額達到9.36億元;而在前兩個月份,中小板高管4、5月分別拋售了400萬股和2100萬股,套現金額也分別只有5000萬元和4億元。
以高管減持力度最大的金風科技(002202.SZ)為例,包括公司董事長武鋼在內的7名高管在一周內合計賣出1813.91萬股,以成交均價計算,套現金額在6億元左右。
這一減持引起了二級市場激烈的反應,導致金風科技明顯走弱,6月份公司股價下跌11.26%,而同期上證指數大漲300點,漲幅達到12.4%。
在6月30日中信證券組織的金風科技電話交易會議上,公司董秘蔡曉梅不得不對眾多賣方分析師表示,公司管理層「在近幾年內都不會考慮再度減持」。
下半年壓力有限
在今年年初,對於市場前景仍舊較為悲觀的絕大多數賣方研究機構認為,今年以來市場將面臨大小非減持帶來的「巨大壓力」和「嚴峻考驗」。
平安證券在去年年末一份針對「大小非解禁、減持和資金」的預測認為,「根據中登公司已減持的情況來看,假定大非減持比例為10%,小非減持比例為44%,則2009年需要1777.9億元(據2008年12月22日收盤價)資金承接大小非減持的壓力。」
現在看來,今年上半年1118億股限售解禁股帶來了480億元的實際減持,如果按照下半年5558億股的解禁量推算,實際減持額將在2800億元左右,這還沒有將今年半年以來指數超過六成的反彈幅度之下,股價上漲使得解禁股套現帶來的增加額。
應該承認,如果以半年為計數單位,那麼今年下半年將是從2007年-2011年這10個半年中遭遇限售股解禁數量最多的一個半年,5558億股的解禁量遠遠領先於排名第二的2010年下半年2397億股和排名第三的今年上半年的1118億股。
那麼,面臨著巨額解禁壓力的今年下半年的市場實際情況如何呢?
從去年6月開始,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的發布的月度數據統計中將「股改限售股份解禁減持情況統計」正式列入其中。
其官方網站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6月至今年1月,除去年7月、11月和12月當月實際減持股份分別為8.49億股、6.94億股和8.23億股之外,其他月份實際減持均維持在每月5億股左右;從今年2月開始,實際減持股份數開始驟然增至10億股以上,此後3個月則一直維持著這一水平——2-5月實際減持股份數分別為10.19億股、10.84億股、10.16億股和10.54億股。
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減持股份數的統計僅僅包括因為股改限售到期減持數目,而不因為IPO和定向增發帶來的限售解禁份額。
記者通過萬德資訊的數據整理後得知,今年6月大小非實際套現的份額為12.28億股,套現金額約為129.89億元人民幣,這也是今年以來大小非減持最為集中的月份。
這意味著如果下半年指數仍舊延續著上半年持續攀升的態勢,那麼大小非減持的力度就會得以延續,甚至減持幅度還會加大。
不過,國海證券研究所在近期專門就下半年大小非對市場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則認為,「在目前2000億元的日均成交量之下,每個月10億股的月減持量對於市場的沖擊有限」。具體到今年下半年,其分析師通過對解禁量進行結構性剖析後認為,除去工行、中行和中石化三家國有背景的大非之外,剩餘限售解禁量為914億元,還少於上半年的1118億元。而匯金公司針對所持中行限售股作出的「解禁不等於減持」的聲明無疑給了市場一個定心丸。
⑻ 說明下列各項是否代表美國國際收支的借方或貸方: A、 一家美國進口商購買了一
說明下列各項是否代表美國國際收支的借方或貸方: A、 一家美國進口商購買了一?
說明下列各項是否代表美國國際收支的借方或貸方:A、一家美國進口商購買了一船法國葡萄酒。B、一家日本汽車公司在肯塔基州建了一家裝配廠。C、一家英國製造商用美國船隻向日本出口機械。D、美國慈善機構向飽受旱災之苦的非洲人民捐贈糧食。E、日本投資者持有美國政府證券收取利息收入。F、一位德國居民給她在美國的親戚寄錢。G、倫敦勞埃德銀行向美國一家商業公司出售保險單。(勞埃德銀行是一家保險公司)H、一位瑞士居民從她的IBM股票上獲得紅利。
展開
美國留學 北美留學 海外留學 留學 美國
⑼ 德國銀行有哪些
德國商業銀行、德意志銀行、德國郵政銀行、德國中央合作銀行、德雷斯登銀行、德國發展銀行等等。
德國商業銀行於1870年成立,是德國三大銀行之一,2004年底資產總額約為4200億歐元。公司主要業務:銀行。公司的服務包括個人客戶、國際私人銀行、集團公司、國際銀行關系、銀行投資方面的業務。
2014年11月12日,中國銀行和德國第二大銀行德國商業銀行簽署協議,以後可以直接從法蘭克福為客戶提供人民幣支付。
(9)勞埃德銀行的股票價格擴展閱讀
德意志銀行業務范圍
德意志銀行是一家全能銀行,在世界范圍內從事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對象是個人、公司、政府和公共機構。它與集團所屬的德國國內和國際的公司及控股公司一起,提供一系列的現代金融服務,包括吸收存款、借款、公司金融、銀團貸款、證券交易、外匯買賣和衍生金融工具。
德意志銀行還開展結算業務,發行證券,處理信用證、保函、投標和履約保函並安排融資。國際貿易融資也是該行的一項重要業務,經常單獨或與其他銀團及特殊金融機構聯合提供中長期信貸。項目融資、過境租賃和其他金融工具業務大大補充了傳統的貿易融資。
在項目融資方面,德意志銀行對通訊、交通、能源和基本設施項目的重視程度的日益增加,而且其證券發行業務十分發達,已成為當今世界最主要的證券發行行之一,參與了德國和世界市場上很多重要的債券和股票的發行,經常作為牽頭行和共同牽頭行。
1995年12月底,德意志銀行的凈收入高達21.2億馬克,資本和儲備金約為280.43億馬克,總資產價值7216.65億馬克。根據1995年著名的《銀行家》雜志對世界大銀行的排名,德意志銀行為世界排名第六名的大銀行。
歷年來,德意志銀行一直被穆迪評級公司、標准普爾評級公司和IBCA評為為數極少的幾家AAA級銀行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德國商業銀行
網路-德意志銀行
網路-德國郵政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