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盈虧 » 麥哲倫健康服務的股票價格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麥哲倫健康服務的股票價格

發布時間: 2022-07-16 22:12:11

Ⅰ 麥哲倫基金的介紹

麥哲倫基金是1963年由內德·約翰遜創立的一個股票基金,原名富達國際基金(Fidelity International Fund),然而在它成立之時正巧遇上了肯尼迪總統推出的海外投資稅,於是被迫賣出所持有的海外股票,致使富達國際基金徒有虛名,實為國內基金。1965年3月,富達國際基金更名為麥哲倫基金。此時,麥哲倫基金重倉持有的是克萊斯勒的股票。

Ⅱ 醫療服務龍頭股票有哪些

醫療服務概念龍頭股有:
1、通策醫療(600763): 醫療服務龍頭。通策醫療2021年第三季度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14.62%至8.19億元。 擁有昆明市婦幼保健生殖醫學醫院有限公司,主營輔助生殖醫療服務;出資設立三葉兒童口腔連鎖管理有限公司,定位中高端兒童口腔細分市場。
2、愛爾眼科(300015): 醫療服務龍頭。愛爾眼科2021年第三季度季報顯示,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3.48%至42.48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2.05%至8.88億元。 2013年,愛爾眼科醫院集團與中南大學聯合成立專業的眼科醫學院——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主要培養眼科碩、博士高級醫療人才;2014年,再度與湖北科技大學聯合成立愛爾眼視光學院。
3、國新健康(000503):是醫療服務行業國企。
4、 *ST華塑(000509):公司主營業務,醫療服務和大宗商品貿易。 國際醫學(000516):2015年4月,公司和阿里雲、東華軟體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同打造中國第一家實體的「未來醫院」--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這也是國內第一家以數據驅動精準醫療、健康管理的實體醫療機構。
5、金陵葯業(000919):一是葯品生產、銷售業務,葯品生產業務,指中成葯、化學葯品生產;葯品銷售業務,指自產葯品和代理葯品、醫療器械等銷售。
股票是一種由股份制有限公司簽發的用以證明股東所持股份的憑證,它表明股票的持有者對股份公司的部分資本擁有所有權。由於股票包含有經濟利益,且可以上市流通轉讓,股票也是一種有價證券。我國上市公司的股票是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發行,投資者一般在證券經紀公司開戶交易。 常見的股票分析指標為MACD KDJ RSI等指標,主要用於股市及標的的分析與研判。
開盤價:以競價階段第一筆交易價格為開盤價,如果沒有成交,以前一日收盤價為開盤價。
收盤價:指每天成交中最後一筆股票的價格,也就是收盤價格。
最高價:是指當日所成交的價格中的最高價位。有時最高價只有一筆,有時也不止一筆。
最低價:是指當日所成交的價格中的最低價位。有時最低價只有一筆,有時也不止一筆。

Ⅲ 健康中國龍頭股票有哪些

1、和佳股份(12.34 +0.33%,診股)

在醫療服務領域試水PPP模式多年,近期先後公告與河南尉氏縣第三人民醫院、貴州平塘縣衛計局合作,開展醫療建設服務。

和佳股份與貴州平塘縣合作項目的總投資額高達29億元,為公司未來發展提供了保障。和佳股份是醫療器械企業向醫療服務行業轉型的先驅,特別是在血透、康復及醫療信息化等細分子領域亮點不斷。

2、益佰制葯(15.40 +0.13%,診股)

作為抗腫瘤葯龍頭企業,近年來積極向腫瘤醫療服務行業轉型。2016年4月,公司下屬的安徽省腫瘤醫生集團正式成立,

已收購1家三級乙等醫院,簽約11家無股權關系的腫瘤治療中心、8家有股權合作的腫瘤治療中心,未來將按照大的醫生企業集團模式發展。醫療服務未來有望成為公司重要業績增長點。

3、魚躍醫療(22.93 +2.92%,診股)

是國內最大的康復護理、醫用供氧及醫用臨床系列醫療器械的專業生產企業,我國家用醫療器械行業的龍頭企業。生產的產品超過50個品種,是國內同行業生產企業中產品品種最豐富的企業之一。

據公司官網介紹,目前公司的制氧機,霧化器、血壓計、聽診器、超輕微氧氣閥五個產品的市場佔有率達到國內第一,其中制氧機產品更是達到了全球銷量第一的水平。

輪椅車、電子血壓計的市場佔有率國內第二。此外,公司還積極進軍互聯網醫療,打造慢病管理雲健康平台。公司完善的產品及產業布局,有望充分受益於養老醫療市場大爆發。

4、北大醫葯

收購北醫醫葯完成業務擴展。公司2011年向北大國際醫院集團定向增發收購買北醫醫葯100%的股權。北醫醫葯及其子公司從2011年起並入公司報表。公司新增置入葯品、醫療器械銷售及流通業務,醫葯產業鏈進一步延伸。

5、金陵葯業

三方合作辦醫樣本,政策扶持民營資本辦醫典範。我們認為公司的價值集中體現在醫院資產上。我們認為宿遷醫院更為重要的作用在於提升公司估值。目前的醫改方向上,制葯企業始終受到價格下行影響毛利率的風險,而醫療機構則完全沒有該方面的顧慮。

醫院在整個醫葯體系中始終處於最為強勢的地位,政策風險相對於制葯企業要小很多,經營質量有足夠的保障。同時公司與2012年7月份收購儀征醫院,表明公司在醫療服務方面的擴張規劃。

當公司醫療服務對利潤佔比越來越大之後,有望迎來業績估值的雙重提升。並且,一旦未來成功晉升三甲,醫院的盈利能力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

6、華邦健康

聚焦醫葯,構建大華邦醫療聯盟。公司醫療健康業務規劃主要分兩類:全國性項目,包括康復及旅遊養生醫療、互聯網+皮膚類疾病檢測醫療中心;區域性項目,華邦醫療產業園和參與公立醫院改制。

首先,藉助皮膚科領域的優勢打造專業醫療平台。公司皮膚科用葯全國市佔率約為10%,覆蓋80%以上皮膚類醫院和科室,積累了大量皮膚病醫療資源和患者群體,與權威學術機構、醫學專家建立了良好合作,通過股權合作等形式進行全國性醫療服務的布局。

同時,公司還將建設皮膚病互聯網醫療平台,將醫生和患者連接起來進行健康咨詢和在線診療、及葯品供應渠道開發,形成OTO生態閉環。

Ⅳ 美年健康股票:002044現在市值多少

2012年買5萬塊錢格力電器股票,因為2012年的價格是一個區間段,所以到現在的話,漲了有3.5倍到7倍之間,5萬塊就變成了17.5萬到35萬之間。

Ⅳ 國際醫學未來的走勢國際醫學股今日股價走勢圖國際醫學多少價格買入

最近醫葯醫療板塊走勢低迷,不過此時對於投資標的發掘來說卻是一個好機會。今天我們要聊的對象是國內醫療行業的龍頭公司––國際醫學。


今天和大家講國際醫學之前,對於醫療行業龍頭股名單我已整理好,下面分享給大家,點擊下方就可以領取了:寶藏資料:醫療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公司介紹:西安國際醫學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大健康醫療服務和現代醫學技術轉化應用為主營項目的企業,在堅持科技創新和穩健經營相結合的發展策略下,公司資本實力日益雄厚,現已成為國內大型上市醫療服務集團之一。圍繞大健康醫療主業,全力鍛造醫療服務、現代生物技術、互聯網醫療三大核心業務。


對國際醫學的公司情況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後,我們看一下國際醫學有那些方面的亮點,是否值得我們投資呢?


亮點一:品牌優勢


經過長期的發展和積累,公司隸屬的"西安高新醫院","開元百貨"兩大品牌在陝西省內甚至是在全國都擁有較高的知名度與影響力。西安高新醫院仰仗著它水平層次比較高的專家和診療隊伍,先進的醫療設備,成為全國第一家民營三級甲等醫院。同時,該公司也是陝西省規模最大的百貨龍頭之一,最近幾年,發展速度已經比較平穩了,對能夠輻射全省的連鎖百貨網路進行了首次建立。


亮點二:攜手阿里巴巴共建"互聯網+智慧醫療"


《"新醫療"創新合作協議》於2018年的時候,公司與阿里巴巴共同簽訂的,雙方對"絲路衛生健康雲平台"的建設將會共同進行,共建"阿里健康西安高新互聯網醫院"、"人工智慧醫療創新實驗室"等都會出現在項目中,共同搭建跨界融合發展的"新醫療"生態體系。除此之外要知道,公司旗下的一家全資子公司,西安高新醫院有限公司與阿里健康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意在一起創建國家級的醫學人才智能培訓平台、共同申請國家級或省部級科研課題專項。


因為文章字數有限,有關國際醫學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更全面的情況,我已經給你們總結在此文中了,打開就可以看到:【深度研報】國際醫學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來看


對於目前國際疫情環境來說,情況還是錯綜復雜的,但我們仍然需要重視醫療行業,醫療衛生的保障是對高質量發展和保持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十九大與"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讓人民的健康意識提高了不少,與此同時,醫療服務行業就被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政策、資本、支付、人才和技術的五大趨勢正在深深地影響著社會辦醫的發展,民營醫院目前正在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三、總結


總結全文,我覺得國際醫學公司在醫療行業的未來是一片大好。作為國內首傢具備民營三甲醫院的公司,國際醫學有希望擴大在市場的佔有率和影響力。


不過文章與最新情況相比會有一定的滯後性,若是想要獲取更詳細的國際醫學未來行情,點開以下鏈接,可以向資深投顧詢問這只股票的信息,看下國際醫學現在行情是否到買入或賣出的好時機:【免費】測一測國際醫學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10-27,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Ⅵ 美年健康股票一歷史最高價美年健康股票價格能到多少錢美年健康什麼時候漲上來

每個人都渴望健康的身體,因為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廣大人民群眾消費程度的提高,健康意識更是不斷累增,進而強化了醫療服務要求的不容易改變的特質,也為醫療體檢行業的進展提供了超級棒的機會。今天我們就重點聊一聊體檢行業翹楚--美年健康的投資價值。


在開始分析美年健康前,我整理好的體檢龍頭股名單分享給大家,點擊就可以領取:寶藏資料!體檢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公司角度


公司介紹:美年健康以健康體檢為核心,集健康咨詢、健康評估、健康干預於一體,並以健康大數據為依據,圍繞專業預防、健康保障、醫療管家式服務等領域,為企業和個人客戶提供更高品質的健康管理服務。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美年健康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專業健康體檢和醫療服務機構。


簡單了解公司基礎概況後,下面具體分析公司獨特的投資價值。


亮點一:四大核心品牌,成就體檢行業龍頭


就拿大眾健康體檢市場方面來說,"美年大健康"和"慈銘"這兩大品牌起到的作用是成為美年健康的市場核心覆蓋;不但涉及到中高端團體健康體檢、綜合醫療服務市場而且還涉及到高端個人健康體檢方面,通過「奧亞」、「美兆」提供高水準的優質服務。如今,四大品牌被美年健康當做重點部分,將廣泛的全國布局、龐大的客戶群體、海量的健康大數據平台作為依託,還有覆蓋全國的標准化醫療服務體系,現在發展成的體檢及醫療機構屬於是國內規模領先,分布最廣的。


亮點二:擁抱阿里,打造大健康平台


2019年10月,美年健康引入戰略投資者阿里集團,充分發揮淘寶端、支付寶的高流量和易溝通等平台的優勢,當成線上引流與承接的入口。從實際效果來看,阿里的進入加速了美年健康的增長,屬於疫情導致的線下實體店遭遇影響的階段,線上C端把疫情期間嚴重下滑的業績進行了彌補。


而現在線上一站式體驗服務逐漸完善,和阿里互聯網平台的流量進行大量的湧入,不僅增多了美年健康的客流,還減少了營銷成本,最主要的還是培養了消費者線上購買線下體驗的習慣,讓用戶使用率增加,以此來打造線上線下閉環服務的大健康平台。


由於篇幅受限,更多關於美年健康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我整理在這篇研報當中,點擊即可查看:【深度研報】美年健康點評,建議收藏!




二、行業角度


據調研,2018年31.2%是我國國民健康體檢的覆蓋率,只不過2016年美國已經擁有74.2%,德國更是比95%還要多。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國民健康體檢覆蓋率有還有待提升。而健康追求是人們生活品質提升的永恆主題,隨著經濟水平的增長,人們將更加重視疾病的預防與體檢。


並且,對於體檢行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在持續增強,2019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2019-2030年)》,將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當成了健康產業的重中之重,而且引入政府政績考核體系之中。這就意味著,未來我國健康體檢行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總而言之,美年健康在體檢行業中具有領先地位,未來將依託行業發展取得更好的業績,看好每年健康的未來表現。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如果想更准確地知道美年健康未來行情,直接點擊鏈接,有專業的投顧幫你診股,看下美年健康估值是高估還是低估:【免費】測一測美年健康現在是高估還是低估?


應答時間:2021-12-07,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Ⅶ 富達麥哲倫基金

麥哲倫基金創立於1963年,原名富達國際基金(Fidelity International Fund),1965年3月更名為麥哲倫基金。

富達·麥哲倫是美國共同基金業中的龍頭,長期以來,它依靠良好的知名度和龐大的規模受到了廣大投資者的青睞。這只基金最初由富達的總裁奈德·約翰遜管理,後來由彼得·林奇來操作。在林奇管理麥哲倫的13年中,年均收益率達29%,使業界極為震驚。

但這些已經成為歷史。自從1996年6月鮑勃·斯坦斯基接管麥哲倫以來,麥哲倫基金每年的平均收益率只有7.8%,根據Morningstar的統計數據,標准普爾500股票指數每年的平均收益率是8.9%,高於麥哲倫。去年麥哲倫基金比標准普爾落後4個百分點,雖說這也並不是很嚴重,卻有負投資者們對它的期望。

從林奇1990年離任到現在,麥哲倫只是一直依靠自身顯赫的聲望來維持慘淡的經營。過去十年的收益積累了200多億的資產,所以,雖然經營不怎麼樣,卻依然在美國15隻平衡型基金中列第14位。

鮑勃·斯坦斯基在接受《錢》雜志采訪時曾很瀟灑地說,他仍然相信自己能戰勝市場,他的目標沒有變,和《錢》雜志兩年前采訪他時所說的一樣:每年超過標准普爾500股票指數3到5個百分點,同時,他也承認自己過去一兩年中業績並不怎麼好。

其實,過去一兩年中斯坦斯基的失誤還是很明顯的,由於擔心科技股定價過高,收入不會像預計的那麼好,所以他一直在科技股投資上有所保留。2003年末,麥哲倫基金中科技股占總資產的15%,相當於標准普爾500的18%的科技股比例。而斯坦斯基只買了一些大公司(比如英特爾和思科)的少量股票,這些股票在2003年大部分時間內跑贏了大勢。更糟的是,斯坦斯基在一些大的醫葯公司(比如2003年股價下跌14%的默克公司)上大舉投資,以致一些保持盈利的投資,包括投資在花旗集團、泰科、摩根斯坦利和百思買上的,都不能彌補他的損失。

斯坦斯基的失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麥哲倫基金最近處於弱勢的原因,但不能解釋麥哲倫相當長時期內的萎靡不振。自從1990年以來,在三個不同基金經理的管理下,麥哲倫基金基本上跟隨著標准普爾500指數走勢,每當基金經理更替,主動式的投資風格也給予投資者不亞於指數走勢的回報,這自然提升了基金的規模,但也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問題的嚴重程度。1990年彼得·林奇離任的時候,麥哲倫基金有140億美元的資產,1999年泡沫高峰期,該基金旗下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

如今,麥哲倫基金的規模甚至減少到680億美元,不只落後於先鋒500指數,而且落後於兩只美國基金,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關注。由於擁有巨額的資金,如果斯坦斯基把1000萬美元投資一隻有前途的小股票,那無論這只股票怎麼樣,基本上都不會影響到基金整體的盈利。但斯坦斯基集中投資了一些巨型公司,平均算來,他向挑選出的每家公司投資了2.9億美元,最多的超過20億美元,結果,他的資金都被大公司套牢了。他擁有的最多的股票包括花旗集團、美國國際集團、維亞康姆、通用、微軟等藍籌巨頭。

斯坦斯基認為,巨大的基金規模決定了他應該主要購買相匹配的標准普爾200(標准普爾500中最大的兩百家公司)中的公司股票,也就是說,基金的規模要和所要購買股票的公司規模相適應。

林奇卻不同,他往往會買一些親自調研之後確信會升值的品種,像小型的、前景模糊的公司的以及外國股票和債券等,這些都有助於他的基金獲得比較好的收益。正如他所說過的,不要擔心錯過所謂的最佳投資時機,因為真正的好機會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盡管外界長期評論說,麥哲倫不過是只指數型基金,但斯坦斯基包括富達都表示否認,比如,富達指出,去年底麥哲倫持有的233隻股票中只有175隻選擇了標准普爾500,標准普爾500中另外325家公司不在基金的投資范圍內。不過自從1990年以來,麥哲倫基金的走勢幾乎與標准普爾500指數相同步。關於鮑勃

鮑勃·斯坦斯基是一個在小地方成長起來的成功男孩,父親是一個火爐和空調維修人員,斯坦斯基從小就生活在伍斯特的工人階層中,後來獲得達德利尼可斯大學的會計學學位和紐約大學的工商碩士學位。他說他的第一份收入來自曾經買的一支叫Valtec工業的光纖股票,當時這只股票從每股9美元一下飆升到了60美元,令他大賺了一筆。1983年斯坦斯基進入富達不久後便被安排作麥哲倫基金經理彼得·林奇的助手,當時他並沒有希望將來有一天能管理麥哲倫基金,只是考慮什麼可以幫助他得到一些股權,以便可以留在富達。

1987年斯坦斯基接手富達成長公司基金,管理2060萬美元的基金,主要投資於小型IPO公司。在他接手的9年中,成長公司的基金平均每年的收益率達到16%,並積累了85億美元的資產。1990年購買思科IPO股票也許是他整個事業生涯中最完美的投資,那時幾便士就能買進一股,低廉的股價使其不斷盈利。1996年斯坦斯基被分派管理麥哲倫基金,事實證明,這比管理成長型公司基金有著更艱巨的挑戰,不光巨大的基金規模束縛著斯坦斯基的管理,他還必須讓麥哲倫在富達的方針指引下進行運作。一定程度上,這要歸結於他的前任、在1992年中期到1996年中期掌管基金的傑斐·維尼克,他管理麥哲倫基金時隨心所欲,無所拘束,後來因為在債券上投了一筆明顯失誤的賭注後辭職而去,此後,富達便對麥哲倫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制度約束。

為了從401(k)投資者那兒拉到更多的新生意,富達對它旗下的許多大基金開始強行加大控制,由彼得·林奇創造出的牛仔式的企業文化似乎不再受人欣賞。基金經理們鼓足干勁去尋求固定的收益,不再為了追求排名表上的名次而承擔很大的風險。作為規模最大、地位最重要的富達旗下子基金,麥哲倫必須保持穩步前進。

現在一些麥哲倫投資者已經開始變得坐立不安了。根據一家金融調查公司的數據,在斯坦斯基任期內,麥哲倫基金的凈贖回額達203億美元,甚至在去年投資者們紛紛撤回到平衡型基金的時候凈贖回額也達24億美元。

從1997年起,麥哲倫不再對新的投資者發售,但不斷下降的資產回報率讓富達損失嚴重。在2001年3月31日財政年結束的時候,麥哲倫為富達賺了7.1億美元,去年這個數字下降到3.44億美元。對於基金持有者和受到麥哲倫基金衰退影響的公司來說,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富達將會作出什麼改變嗎?對此,斯坦斯基的上司、富達管理和調查部門的負責人阿比·約翰遜表示,斯坦斯基和她都認為基金的規模是合適的,目前他們沒有改變其結構的打算。

一些旁觀者認為,富達或許正給斯坦斯基和一些大基金的經理更大的迴旋餘地以承受尋求高回報所產生的風險。對於斯坦斯基,正如他自己所說,他的相當一部分財產已經投入了麥哲倫,他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買進,持有還是拋售?

大致來說,每10個平衡基金的持有者中就有一個投資了麥哲倫基金。新澤西普羅維登斯的退休者賽斯勒夫婦持有麥哲倫基金有20多年了--投資到個人養老帳戶(IRA)的8000美元如今已經升值到65000美元。現年73歲的鮑勃·賽斯勒認為,或許現在麥哲倫基金不如彼得·林奇管理時那樣好,但也不錯了。而"FundAlsrm.com"的創始人羅伊·維茨則認為,是彼得·林奇造就了麥哲倫基金的旗艦地位,如今它的衰退卻不能不讓人們有些傷感。

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對於麥哲倫目前的情況,大致來說,投資者有兩種選擇:

如果你持有的麥哲倫基金的數量達到征稅的程度。如果你是在1997年麥哲倫基金對新的投資者停止發售之前買的基金,所持有的數量已經達到征稅程度,要是轉移投資的話,你得繳數量巨大的所得稅。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把錢繼續保留在基金里,同時尋找其他地方的新投資。

如果你持有的麥哲倫基金的數量已經無利可圖。如果像超過四分之三的麥哲倫投資者一樣,你所持有的基金已經無利可圖,那麼不需要擔心繳稅,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應該把所持有的基金轉移到其他基金中去。

[編輯]從麥哲倫基金成長的故事看中國新興基金業
話說三十幾年前,二十郎當歲的彼得·林奇剛就任基金經理人不久,那個基金規模很小,搖搖欲墜,可能被撤銷或與別的命運同樣坎坷的小基金合並。彼時正是美軍敗走中南半島,世界經濟在能源危機掃盪下奄奄一息的悲慘歲月。

林奇的上司富達先生,隔三差五地走到他身邊想給小老弟一些秘訣:"怎麼不買些XX股呢?你看,上周漲這么多!"或者:"聽說,那個某某,要大幹一場,趕快讓基金買上些吧!"行情低迷十幾年已經讓人很不爽了,老闆還像蒼蠅一樣飛來飛去,實在煩人。

某日,彼得終於開竅了,告訴長官:這幾個月搭地鐵上下班讓我有個心得,車要走了,等下一班就是,不用追趕。有些人珍惜時光,為了兩三分鍾,跑步趕火車,不信紙有沒有趕上,摔倒、被門夾到、腳扭到的機會都比別人高很多,真是不劃算啊!反正下班車一會兒就來。接著他又說:股票也不用追,這個漲了,還有沒漲該漲的;也有漲了會跌回來的,追股票的下場跟追地鐵一樣,得不償失。後來,他的基金真的因為太小而跟另一檔合並,經過二十年之後,這個基金成長為全世界管理資產最多的基金,他留下長期穩定的操作紀錄,為投資創造的收益至今無人能及。猜到了吧,這個基金就麥哲倫基金。

就算在共同基金最為發達的市場--美國,基金投資人和基金公司的股東對於基金報酬的預期、基金管理獨立性的尊重都經過相當長時間學習的過程。國內的基金還在初期發展的階段,對於投資基金的信心並不堅定。這一點沒有速成的方法,惟有耐心地觀察及等待,我估計在國內至少還要有一輪多空循環,方可看出高下。在國外,也是經過多個多空循環後,一些堅守基本面分析專業、堅守紀律性操作的基金公司以及基金經理人,以傑出的績效向投資者證明買基金比自己做股票要好多了。

所謂傑出的績效包括幾個元素,首要的是穩定性,再就是比市場好,一個好的基金在每一次市場上漲時基金凈值要能比上一次上漲更上層樓、在每一次下跌時可以比上一次下跌時凈值墊高一些。在中國,只要經濟發展向上的趨勢不改變,資本市場作為經濟成長的櫥窗,速度或許有快有緩,基金都有長足發展空間。

中國基金業發展所倚賴的資本市場一般被歸類為新興市場,過去國際上對於新興市場的印象大致可歸類為兩點:第一是市場波動性較大;第二點則是公司治理結構不佳。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投資新興市場似乎是風險極高的事情,因此要承受較高的風險溢價。不可否認,這兩點的確曾是新興市場的特徵,不過經過近幾年的調整與融合,新興市場本質上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投資入應該修正對於新興市場的認知。

首先,隨著金融市場的國際化,資本在國際間移動十分迅速,因此波動性大已不再。是新興市場的特色。從市場波動值(Volatility)來看,美國納斯達克指數過去兩年的波動值已經比MSCI亞洲新興市場指數波動值要高,中國A股市場的波動值在今年甚至亞洲鄰近市場要小。

其次,在金融市場國際化的浪潮下,許多新興市場逐漸解除原有的限制,對外開放市場,例如台灣最近即廢止QFII的制度。事實顯示,在國際資金的進駐後,新興市場的企業管理水平也有迎頭趕上的趨勢。在台灣地區、新加坡等市場,一些佔大盤權值高的藍籌股,外資持有股權的比例已經過半,就股東結構而言,這些公司已算是國際級的企業,因此在管理上須同步提升至國際級的水平,決策時亦須考慮外資股東的想法。國內的企業在邁向國際舞台的過程中,遇到如股權結構改變、購並的情況時,也必須尊重國外媒體的看法,這也是升級為國際企業所必經的過程。

綜合以上兩點,投資新興市場的策略也須加以調整。過去國際投資人習慣將市場按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來劃分,但隨著新興市場國際化的腳步,不同國家間的股市漸趨同步,反而是不同產業間的景氣周期差異更加明顯。因此,以國別作為資產分散的依據,已遠不如以不同產業來分散風險的效果。特別是對於新興市場而言,產業的優勢更為明顯,例如一向採取價值型投資法的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在其投資組合中就有中國石油這家公司,他並不會因為中國石油來自屬於新興市場的中國大陸就不投資,這個例子亦告訴我們,只要公司治理國際化,且所屬產業具備競爭優勢,即使公司在新興市場,投資前景仍被看好。

Ⅷ 買保健品送阿里健康股票5年了還可以報警嗎

可以報警,這是個詐騙團伙
一家名為「上海雷邦生物科技」的公司作為主辦方,向到場的100多位中老年人推銷某海參類保健品,稱該產品能增強老年人的免疫力,會上購買還可獲贈「阿里健康」港股100股,及該保健產品生產廠家200股原始股。在工作人員對保健品及原始股票的高額投資回報的反復鼓吹下,徐阿姨以每套產品2980元的價格購買了7套,並得到一份紅色「股票代持協議」。
受害者購買的保健品是他以100元一份的價格從朋友處購置,然後以120元的價格轉銷給各級經銷商。同時,他還到廣告公司私自印製了數份「股票代持協議」,根據他的供述,每份協議書的價格僅4元。然後通過李琳的分銷網路,保健品以2980元每份的價格出售給消費者。
截至目前,專案組共抓獲「12.2」系列團伙詐騙案犯罪嫌疑人12名,查證涉案金額200萬元,目前涉及上海本地受害人損失已悉數被追回,案件仍在進一步偵查中

Ⅸ 麥哲倫基金的現任經理鮑勃

1987年斯坦斯基接手富達成長公司基金,管理2060萬美元的基金,主要投資於小型IPO公司。在他接手的9年中,成長公司的基金平均每年的收益率達到16%,並積累了85億美元的資產。1990年購買思科IPO股票也許是他整個事業生涯中最完美的投資,那時幾便士就能買進一股,低廉的股價使其不斷盈利。1996年斯坦斯基被分派管理麥哲倫基金,事實證明,這比管理成長型公司基金有著更艱巨的挑戰,不光巨大的基金規模束縛著斯坦斯基的管理,他還必須讓麥哲倫在富達的方針指引下進行運作。一定程度上,這要歸結於他的前任,在1992年中期到1996年中期掌管基金的傑斐·維尼克,他管理麥哲倫基金時隨心所欲,無所拘束,後來因為在債券上投了一筆明顯失誤的賭注後辭職而去,此後,富達便對麥哲倫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制度約束。
為了從401K(401K計劃,也稱401K條款,該計劃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是一種由雇員、僱主共同繳費建立起來的完全基金式的養老保險制度)投資者那兒拉到更多的新生意,富達對它旗下的許多大基金開始強行加大控制,由彼得·林奇創造出的牛仔式的企業文化似乎不再受人欣賞。基金經理們鼓足干勁去尋求固定的收益,不再為了追求排名表上的名次而承擔很大的風險。作為規模最大、地位最重要的富達旗下子基金,麥哲倫必須保持穩步前進。
現在一些麥哲倫投資者已經開始變得坐立不安了。根據一家金融調查公司的數據,在斯坦斯基任期內,麥哲倫基金的凈贖回額達203億美元,甚至在去年投資者們紛紛撤回到平衡型基金的時候凈贖回額也達24億美元。
從1997年起,麥哲倫不再對新的投資者發售,但不斷下降的資產回報率讓富達損失嚴重。在2001年3月31日財政年結束的時候,麥哲倫為富達賺了7.1億美元,去年這個數字下降到3.44億美元。對於基金持有者和受到麥哲倫基金衰退影響的公司來說,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富達將會作出什麼改變嗎?對此,斯坦斯基的上司、富達管理和調查部門的負責人阿比·約翰遜表示,斯坦斯基和她都認為基金的規模是合適的,目前他們沒有改變其結構的打算。
一些觀察者認為,富達或許正在給斯坦斯基和一些大基金的經理更大的迴旋餘地以承受尋求高回報所產生的風險。對於斯坦斯基,正如他自己所說,他的相當一部分財產已經投入了麥哲倫,他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買進,持有還是拋售?
大致來說,每10個平衡基金的持有者中就有一個投資了麥哲倫基金。新澤西普羅維登斯的退休者賽斯勒夫婦持有麥哲倫基金有20多年了,投資到個人養老帳戶(IRA)的8000美元如今已經升值到65000美元。現年73歲的鮑勃·賽斯勒認為,或許現在麥哲倫基金不如彼得·林奇管理時那樣好,但也不錯了。而羅伊·維茨則認為,是彼得·林奇造就了麥哲倫基金的旗艦地位,如今它的衰退卻不能不讓人們有些傷感。
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對於麥哲倫目前的情況,大致來說,投資者有兩種選擇:
如果你持有的麥哲倫基金的數量達到征稅的程度。如果你是在1997年麥哲倫基金對新的投資者停止發售之前買的基金,所持有的數量已經達到征稅程度,要是轉移投資的話,你得繳數量巨大的所得稅。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把錢繼續保留在基金里,同時尋找其他地方的新投資。
如果你持有的麥哲倫基金的數量已經無利可圖。如果像超過四分之三的麥哲倫投資者一樣,你所持有的基金已經無利可圖,那麼不需要擔心繳稅,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應該把所持有的基金轉移到其他基金中去。 為了實現規模效應,1976年富達公司把600萬美元的麥哲倫基金和另一個1200萬美元基金額的患難兄弟埃塞克斯基金合二為一。該基金也是股市蕭條的犧牲品,它曾經是一隻1億美元的基金,由於在股市蕭條期間表現極其糟糕,唯一的成果就是虧損太厲害,所以獲得了5000萬美元的虧損稅收減免。
1977年5月,在麥哲倫總裁喬治·沙利文的大力推薦下,加入富達公司10周年的林奇臨危受命,接替沙利文出任麥哲倫基金經理,當時他只有33歲。 林奇擔任麥哲倫基金經理的第一個月,主要的事情就是換股,整天忙著把前任基金經理沙利文挑選的股票賣出,取而代之的是他自己欣賞的股票。並且他還要不斷地賣股變現用以償付投資者不斷的投資贖回。
1978年3月31日,林奇接管麥哲倫基金已經10個月,麥哲倫基金的年度報告出來了,該報告顯示,在過去的12個月里基金增值了20%,而同期道·瓊斯平均指數卻下降了17.6%,標准普爾指數下降了9.4%。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主要是歸功於林奇所選擇的新股。他的投資策略是減少汽車、航空、鐵路、公用事業、化工、電子以及能源行業的持股比率,增加金融機構、廣播、娛樂、保險、消費品等行業的持股比例。這一策略使他買了不到50種股票,價值卻高達2000萬美元。事實上,他從來沒有全面的戰略,他挑選股票完全是經驗主義方法,依靠的是自己的調查方法和直覺判斷力。
由於麥哲倫基金是一家資本增值基金,因此林奇可以不受限制地買任何證券—從各種類型的國內股票到國外股票,甚至債券,這給了他充分發揮潛能的餘地,他可以不受增長型基金經理那種行事方式的限制。 1978年1月,林奇告訴他的投資者:「麥哲倫基金的投資組合大部分由三大類公司組成,特殊情況公司、價值被低估的周期性公司以及中小成長型公司。」
1979年,標准普爾指數上漲了18.44%,而麥哲倫基金錶現尤為突出,資產升值了51%。在接下來的一年裡,麥哲倫基金再現上一年的輝煌,麥哲倫基金的股東們享受到了69.9%的收益增長率,而同期的標准普爾指數只上升了32%。 1981年麥哲倫基金與塞拉姆基金合並後,麥哲倫資產為1億美元,到1982 年底變成了4.5億美元。1983年4月,麥哲倫基金的資產達到10億美元,這是麥哲倫基金的一個里程碑。
繼1983年及1984年麥哲倫基金每年吸收10億美元資金之後,1985年麥哲倫又吸收了17億美元。這時麥哲倫基金的凈資產等於哥斯大黎加整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為了吸引這些資金,林奇保持不斷的進攻性,重估投資組合,找尋新的持股或增加已有持股。
1986年2月,麥哲倫基金資產突破50億美元大關,當年增值23.8%,1987年上半年增值39%,並於1987年5月成為資產達100億美元的基金,資產規模已經相當於瑞典國民生產總值。 然而在1987年9月11日到10月31日的股市大崩盤中,美元疲軟、高通脹、國會關於減稅的辯論,以及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銀根緊縮,導致股票市場大幅下跌,麥哲倫基金的損失相當慘重。
但在1987年結束時,麥哲倫基金仍有1%的收益,這使得麥哲倫基金連續10年超過共同基金的平均水平,並且麥哲倫基金在反彈時再次超過市場水平。股災使麥哲倫基金的總資產從1987年8月份的110億美元變成了10月份的72億美元,損失相當於哥斯大黎加的國民生產總值。
市場回穩後,福特股票是麥哲倫基金最大比例的持股,其次是美國聯邦國民抵押協會和默克公司,再次是克萊斯勒和數字設備公司股票。
1987年股災之後,真正的贏家是增長型股票,而不是周期性股票。幸運的是,林奇能夠及時把資金從汽車股票轉移到運轉良好、收支平衡的公司中,如莫里斯、柯達、默克等。
1988年,麥哲倫基金的收益率為22.4%,1989年為34.6%,1990年林奇退休時再次超過市場平均收益水平,林奇離開的時候,麥哲倫資產達到140億美元,其中14億為現金。在林奇13年的職業生涯中,保持了超過基金平均水平的記錄,年均收益率達29%,使業界極為震驚。
但是如今這些已經成為歷史。自從1996年6月鮑勃·斯坦斯基接管麥哲倫以來,麥哲倫基金每年的平均收益率只有7.8%,根據Morningstar的統計數據,標准普爾500股票指數每年的平均收益率是8.9%,高於麥哲倫。去年麥哲倫基金比標准普爾落後4個百分點,雖說這也並不是很嚴重,卻有負投資者們對它的期望。
從林奇1990年離任到現在,麥哲倫只是一直依靠自身顯赫的聲望來維持慘淡的經營。過去十年的收益積累了200多億的資產,所以雖然經營不怎麼樣,卻依然在美國15隻平衡型基金中列第14位。
鮑勃·斯坦斯基在接受《錢》雜志采訪時曾很瀟灑地說,他仍然相信自己能戰勝市場,他的目標沒有變,和《錢》雜志兩年前采訪他時所說的一樣:每年超過標准普爾500股票指數3到5個百分點,同時,他也承認自己過去一兩年中業績並不怎麼好。
其實,過去一兩年中斯坦斯基的失誤還是很明顯的,由於擔心科技股定價過高,收入不會像預計的那麼好,所以他一直在科技股投資上有所保留。2003年末,麥哲倫基金中科技股占總資產的15%,相當於標准普爾500的18%的科技股比例。而斯坦斯基只買了一些大公司(比如英特爾和思科)的少量股票,這些股票在2003年大部分時間內跑贏了大勢。更糟的是,斯坦斯基在一些大的醫葯公司(比如2003年股價下跌14%的默克公司)上大舉投資,以致一些保持盈利的投資,包括投資在花旗集團、泰科、摩根斯坦利和百思買上的,都不能彌補他的損失。
斯坦斯基的失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麥哲倫基金最近處於弱勢的原因,但不能解釋麥哲倫相當長時期內的萎靡不振。自從1990年以來,在三個不同基金經理的管理下,麥哲倫基金基本上跟隨著標准普爾500指數走勢,每當基金經理更替,主動式的投資風格也給予投資者不亞於指數走勢的回報,這自然提升了基金的規模,但也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問題的嚴重程度。1990年彼得·林奇離任的時候,麥哲倫基金有140億美元的資產,1999年泡沫高峰期,該基金旗下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
如今,麥哲倫基金的規模甚至減少到680億美元,不只落後於先鋒500指數,而且落後於兩只美國基金,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關注。由於擁有巨額的資金,如果斯坦斯基把1000萬美元投資一隻有前途的小股票,那無論這只股票怎麼樣,基本上都不會影響到基金整體的盈利。但斯坦斯基集中投資了一些巨型公司,平均算來,他向挑選出的每家公司投資了2.9億美元,最多的超過20億美元,結果他的資金都被大公司所套牢。他擁有最多的股票包括花旗集團、美國國際集團、維亞康姆、通用、微軟等藍籌巨頭。 斯坦斯基認為,巨大的基金規模決定了他應該主要購買相匹配的標准普爾200(標准普爾500中最大的兩百家公司)中的公司股票,也就是說,基金的規模要和所要購買股票的公司規模相適應。
林奇卻不同,他往往會買一些親自調研之後確信會升值的品種,像小型的、前景模糊的公司的以及外國股票和債券等,這些都有助於他的基金獲得比較好的收益。正如他所說過的,不要擔心錯過所謂的最佳投資時機,因為真正的好機會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盡管外界長期評論說,麥哲倫不過是只指數型基金,但斯坦斯基包括富達都表示否認,比如,富達指出,去年底麥哲倫持有的233隻股票中只有175隻選擇了標准普爾500,標准普爾500中另外325家公司不在基金的投資范圍內。不過自從1990年以來,麥哲倫基金的走勢幾乎與標准普爾500指數相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