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入門 » 清朝股票交易所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清朝股票交易所

發布時間: 2023-08-18 15:11:06

Ⅰ 股票何時引進中國的

1916年,孫中山與滬商虞洽卿共同建議組織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擬具章程和說明書,呈請農商部核准。

1920年2月1日,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在總商會開創立會.2月6日交易所召開理事會,選舉虞洽卿為理事長。農商部終於在1920年6月批准在上海設立證券物品交易所,運作模式引用日式。

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採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標的分為有價證券、棉花等7類。這就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股票。

中國最早發行股票是在80年代中期:

1984年北京的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為中國的第一家股份制企業,隨後,上海的飛樂公司、深圳的寶安公司相繼發行了股票;

1988年前後在上海和深圳出現了地區性的股票交易;

1990年12月後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宣布而開業,拉開了中國股票交易的序幕;

1992年,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從而使中國的股票交易逐漸走上了正規化和法制化的軌道。

(1)清朝股票交易所擴展閱讀

1984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先行一步,制定了《關於發行股票的暫行管理辦法》,同年8月10日,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該辦法並頒布實施。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第一個股票管理的政府文件。

1989年開始作為試點,本著試得好就上、試不好就停的理念建立。所以在1995年之前的股市運作中,最大的利空通常是中國股市試點要停、股市要關門這類消息。

後受「3.27國債期貨事件」影響,中國期貨市場於1995年進行全面的整頓清理,中國股市成為扶持的對象,這樣股市才由此迎來了真正的利好,轉而進入了大發展的時期。

中國股市最大的特點是國有股、法人股上市時承諾不流通,因此各股票只有流通股在市場中按照股價進行交易,然而指數卻是依照總股本加權計算,從而形成操盤上的「以少控多」的特點。

Ⅱ 股票——「熊市」和「牛市」的由來

所謂」牛市」,也稱多頭市場,指市場行情普遍看漲,延續時間較長的大升市。所謂」熊市」,也稱空頭市場,指行情普遍看淡。延續時間相對較長的大跌中。 道·瓊斯根據美國股中的經驗數據。總結出牛市和熊中的不同市場特徵,認為牛市和熊市可以各自分為三個不同期間。
牛市第一期。與熊市第三期的一部分重合,往往是在中場最悲觀的情況下出現的。大部分投資者對中場心灰意冷,即使市場出現好消息也無動於衷,很多人開始不計成本地拋出所有的股票。有遠見的投資者則通過對各類經濟指標和形勢的分析、預期中場情況即將發生變化,開睛逐步選擇優質股買入。市場成交逐漸出現微量回升,經過一段時間後,許多股票已從巨目拋售者平中流到理性投資者手中。市場在回升過程中偶有回落,但每一次回落的低點都比上一次高,於是吸引新的投資人人中,整個市場交投開始活躍,這時候,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和公司業績開始好轉,盈利增加引起投資者的注意,進一步刺激人們人市的興趣。
牛市第二期。這時市況雖然明顯好轉、但熊中的慘跌使投資者心有餘悸。中場出現一種非升非跌的僵持局面,但總的來說大市基調良好,股價力圖上升。這段時間可維持數月甚於超過一:主要視上次熊市造成的心理打擊的嚴重程度而定。
牛市第三期。經過一段時間的徘徊後,股市成交量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進入市場。大市的每次回落不但不會使投資人退出市場,反而吸引更多的投資人加入。市場情緒高漲,充滿樂觀氣氛。此外,公司利好的新聞也不斷傳出,例如盈利倍增、收購合並等。上市公司也趁機大舉集資,或送紅股或將股票拆細,以吸引中小投資者。在這一階段的末期,市場投機氣氛極濃,即使出現壞消息也會被作為投機熱點炒作,變為利好消息。垃圾股、冷門股股價均大幅度上漲,而一些穩健的優質股則反而被漠視。同時,炒股熱淚席捲社會各個角落,各行各業、男女老幼均加入了炒股人軍。當這種情況達到某個極點時,中場就會出現轉折
熊市第一期。其初段就是牛市第三期的未段,往往出現在市場投資氣氛最高漲的情況下,這時市場絕對樂觀,投資者對後市變化完全沒有戒心。市場上真真假假的各種利好消息到處都是。公司的業績和盈利達到不正常的高峰。不少企業在這段時期內加速擴張,收購合並的消息頻傳。正當絕大多數投資者瘋狂沉迷於股市升勢時,少數明智的投資者和個別投資大戶已開始將資金逐步撤離或處於觀望。因此,市場的交投雖然十分熾熱,但已有逐漸降溫的跡象。這時如果股價再進一步攀升,成交量卻不能同步跟上的活,大跌就可能出現。在這個時期,當股價下跌時,許多人仍然認為這種下跌只是上升過程中的問調。其實,這是股中大跌的開始。
熊市第二期。這一階段,股票市場、有風吹草動,就會觸發「恐慌性拋售」,一方面市場上熱點大多,想要買進的人反而困難以選擇而退縮不前,處於觀望。另一方面更多的人開始急於拋出。加劇股價急速下跌。在允訂進行信用交易的市場卜.從事買空交易的投機者遭受的打擊更大,他們往往因償還融人資金的壓力而被迫拋售,於是股價越跌越急,一發不可收拾。經過一輪瘋狂的拋售和股價急跌以後,投資者會覺得跌勢有點過分。因為上市公司以及經濟環境的現狀尚未達到如此悲觀的地步,於是市場會出現次較大的回升和反彈。這一段中期性反彈可能維持幾個星期或者幾個月,回升或反彈的幅度一般為整個市場總跌幅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
熊中第三期。經過一段時間的中期性反彈以後,經濟形勢和上市公司的前景趨於惡化,公司業績下降,財務困難。各種真假難辨的利空消息又接踵而至,對投資者信心造成進一步打擊。這時整個股票市場彌漫著悲觀氣氛,股價繼反彈後較大幅度下挫。 在熊市第三期中,股價持續下跌,但跌勢沒有加劇。由於那些質量較差的股票已經在第一、第二期跌得差不多了,再跌的可能件已經不大,而這時由於市場信心崩潰,下跌的股票集中在業績一向良好的藍籌股和優質股上。這一階段正好與牛市第一階段的初段吻合,有遠見和理智的投資者會認為這是最佳的吸納機會,這時購人低價優質股,待大市回升後可獲得豐厚回報。 一般來說,熊市經歷的時間要比牛中短,大約只佔牛市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不過每個熊市的具體時間都不盡相同,因市場和經濟環境的差異會有較人的區別。回顧1993年到1997年這段時間,我國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經歷了股價的大幅漲跌變化,就是一次完整的由牛轉熊,再由熊轉
歷史上的熊市

一、1883年(清朝光緒9年)上海因股票引發的金融風潮
大多數中國人直到1991年之後才知道股票市場里有這么多名堂,其實,早在清朝1882年中國人就開始炒股票了,同樣玩得心跳。當時雖然沒有什麼證監會,沒有那麼多券商的營業所,但利之所驅,市民們除了搶購招商局,開平礦務局這些「績優的藍籌股」外,即使一些中小企業,只要有股票發行,市民就競相槍購,似乎只要槍到股票就能發財,這個勁頭和一百多年後深圳搶購股票的勁頭一模一樣,只是規模沒有那麼大就是。當時的報紙上和現在一樣,專門開辟專欄介紹各只股票,正式有案可查的股票,一年間就上市了16家,籌措到白銀300萬兩。其中,有些大戶是向外國銀行和山西錢庄借錢(時髦話叫融資)來搶購股票的。問題也就出在這里。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樂極生悲,興衰交替的過程,導火線是一家金嘉記絲棧的大商號虧損56萬兩白銀突然倒閉,牽涉到40家借錢給它的錢庄收不會貸款,於是錢庄採取舊債未收回之前,不再發放新債。這樣又引起借貸無門的40多家企業先後倒閉,而經營股票和房地產的廣東佬積欠了錢庄150萬兩白銀而宣告破產,牽連22家錢庄。加上中法戰爭即將爆發,一向把錢拆借給錢庄的外國銀行和山西票號停止再借錢給錢庄。於是爆發了一場滾雪球般的金融危機。錢庄從78家降到年終的10家,停業的企業商號多達四百家,沒有倒閉幾家種企業的股票價格狂瀉。

二、1910年上海的「橡膠股票風潮」
二十世紀初,橡膠工業類似現在的新經濟,十分火紅,那些在南洋群島(印尼、馬來亞)開發橡膠種植園的發了大財。於是上海灘上的外國流氓和外商銀行,勾結當地的買辦裝模作樣地在南洋某地找了塊並無橡膠的空地,甚至連空地也沒有,就在上海組織所謂的南洋橡膠開發公司,大肆發行股票。
其中要算一個名字叫邁扁的英國人膽子最粗,不愧是海盜的傳人,在十里洋場開設了一家橡膠開拓公司,聲稱在南洋擁有很多個橡膠園,應諾每個季度發放高額股息,又說他那家公司的股票可以隨時向銀行抵押借款,可靠得不得了。
於是搞得那些發財心切的人們如痴如醉,其中包括末代的清室官僚、各地來上海的土財主,洋行買辦,薄有積蓄的中小職員,甚至和尚尼姑等等。於是面值100荷蘭盾(相當白銀60兩)的股票被炒到超過面值的17倍。1910年3月份,更上漲到20倍左右。此時,英國人邁扁趕緊快手快腳地將手中的股票全部拋售一空,哄騙公司里的中國職員說自己有急事要回國處理。
誰知道,一去不復返,再三尋找也無下落,再查帳目,已經空空如也。於是,頃刻間,股票成為廢紙一張,銀行立即拒絕給股票作任何抵押。
被牽連的三家大錢庄被迫倒閉,很多人傾家盪產,連英國大地皮商兆豐也遭了泱,不得不將私人財產兆豐花園拍賣抵債,一半賣給聖約翰大學辦學校,一半賣給租界當局開辟為兆豐公園。

三、1921年上海信託公司和交易所泛濫而導致的金融風潮
1921年興起了一股證券物品交易所和信託公司熱,光是11月份一個月里,就設立了38家交易所,每隔十幾天就有一家信託公司開業。這些交易所都不是經營正常的物品或證券交易,而是從事其他交易所的的股票,有相當一部分交易所還以本所的股票作投機。往往今日剛剛成立交易所,明日就將股票上市,故意抬價,獲得數倍的暴利。而銀行和錢庄也熱中與將錢借給投機者,以證券抵押來借取現金,貸款以兩個月為限,賺取高利貸。
那些新設立的信託公司,大部分不具備金融公司的基本條件,本身沒有多少資金,而同樣以本公司的股票做投機買賣。一方面將信託公司的的股票作為交易所的投機籌碼,另方面以交易所的股票想信託公司押借款項,互相利用,狼狽作奸,實際上是將信託公司與交易所的命運捆在了一起。
交易所和信託公司這樣的興風作浪,造成整個社會的投機風氣,致使正當的工商業無法進行正常的營業,一些工薪階層也盲目跟進,血本虧損。
於是政府出面干涉,到1922年12月,112家交易所大部分破產倒閉,只剩下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等6家,而信託公司從70多家變為2家。投機失敗而自殺者時有所聞。總共損失資金達兩億元。

四、1924年的上海公債風波
1921年上海信交風潮的惡果之一,就是使股票信譽掃地,迅速膨脹的公債取代了股票在證券市場上的地位,成為證券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對象。當時上海已集中了全國財富的絕 大部分,要在國內籌集資金,就得靠上海,當時發行程序是:財政部發行的公債、國庫券以對折先向銀行抵押,然後送到證券交易所開拍,開拍後的行情一般在面額的六折左右,然後再以低於行情的10%或15%與銀行結價,銀行所謂利潤是很可觀的。
所以銀行不僅樂於承擔這種類似「包銷商」的角色,還自己大量購入公債。由於政府發行公債收到的現金,只是債券票面價值的60-70%,因此投資公債獲益頗豐,加上公債可以進行三個月的期貨交易·對於敏感的證券市場來說,在三個月內,任何政局變動、戰爭、財政狀況、債務前景等都會引起市價波動,一些有政治背景的勢力集團,故意製造假經濟情報和和散布謠言,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造成行情動盪不定,市價變化莫測,更增強了證券交易的投機氣氛,交易額十分巨大。
隨著投機的熾烈,由投機而引發的交易風潮也不可避免,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1924年京、滬證券交易所的公債風波。
1924年7月,隨著市場銀根松馳,公債交易價格不斷上漲。北洋政府發行的各種公債平均漲幅近20多元,7年長期公債現貨價格漲勢更猛,從46元到77元,但進入8月份以後,市場七盛傳江浙戰爭即將發生,人們擔心一旦爆發戰爭,公債不能兌現而受損失,便紛紛拋售,投機者趁機推波助瀾,公債價格一瀉干里,僅在8月15日至20日短短五天各種公債價就分別下跌了5、6元至10多元不等。
此次風潮,政府所在地的北京震動最大,北京的證券交易所在8月份兩次停市,而9月份的期貨交割時,由於交易者損失慘重,拒絕進行交割,迫使交易所停市4個月

五、1929年10月美國股市大崩潰
歷經25年的熊市才回到原有的指數
丘吉爾目睹股災的序幕
買空賣空加劇股災的發展
亡羊補牢,國會立法整頓股市
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最大的證券交易所,它的道·瓊斯指數(及以後的納斯達克科技股指數)不光是美國經濟的晴雨表,也是世界上大多數股票市場的風向計,一榮俱榮,一敗俱敗。
1929年10月的那次股市暴跌,當時不論是美國的股市投資者,還是世界上其他的股市投資人絕對不會想到的是,1929年9月3日是股票平均價格最高的一天,股市大崩潰以後,要等待整整25個春秋,股價才恢復到1929年的最高水平。
中國的股市雖說也經歷過幾次熊市,但最多也不過是兩三年時間,因此很難想像漫長的25年熊市是怎樣熬過來的?如果不吸取美國股市的教訓,誰能保證中國的股市也步美國歷史的後塵呢!因此有必要把這次股災的主要原因找出來。
狂熱引起災禍
如果不是這次股災的發生,美國是不會下決心整頓證券市場,成立證券管理委員會並制定出一個又一個有關監管證券的法律。也就是說,大家終於認識到如果控制不住無法無天的狂熱,下一場戲必定是股災。
這場股市暴跌起源於席捲美國股市行情不斷上漲。從1928年開始,股市投機成為一種全國性的業余愛好,1929年1月2日,紐約證券交易所新年後的第一個交易日一開市,買單就像潮水般地涌來,股價與交易量飛速上升,通用電器等績優股上漲了20美元左右,其他股價也上升了5美元以上。紐約時報更預計1929年將是美國股市最輝煌的一年。
實際上,在當年9月以前,已經股票價格急劇升騰,參與股票投資的人越來越多,簡直到了男女老少齊瘋狂的狀態。計程車司機一面駕駛汽車,一面情不自禁地建議你應當買那隻股票,即使路旁擦皮鞋的小童也能向你介紹當天的熱門股。人們買股票只是一心想著在短時期內再賣出,井非為了長期投資。
作家G·托烏斯和摩根·威特斯在《1929年大蕭條的內幕》一書中這樣寫道:「……股市的狂熱居然涌進了地鐵的車廂里!一個發瘋的人憤怒地指責沒有在每節車廂里裝上電傳打字電報機……他的這個要求不見得太荒唐。因為,在波土頓的一家工廠里,在所有的車間都安放了大黑板,一名職員每隔一小時就用粉筆寫上交易所的最新行情。在得克薩斯州的一個大牧場上,牧牛仔們通過接通電台的高音喇叭,一分鍾一分鍾地了解行情。高音喇叭裝在牧場上和牲口棚里。」
當時美國的券商僱傭大批股票推銷員在城市的街道上,在鄉鎮里,在幾百家小銀行內,在千家萬戶門前,向市民和農民們一遍又一遍講述炒股的好處,把老闆的公司在二級市場上購買的股票轉賣給這些不知行情的散戶,推銷員從每筆交易中獲得手續費,老闆的公司也從中獲利。推銷員還把根本沒有償還能力的外國政府發行的債券賣給老百姓,但卻從不提「風險」二字。
為了吸引更多的婦女入市,許多證券經濟商還專門設立了「女士專用房間」,有時還配有簡易的免費美容院。在這里,女投資人可以從大黑板上得知最近的行情,女股民已佔總投資者隊伍的20%。
各家上市公司的職工也成了華爾街最忠實的投資者。各公司的購股計劃從1915年到1929年翻了6倍,三分之一的職工積極參與股票買賣之中。
在空前絕後的投機潮中,紐約股市一漲再漲。一些激動不已的金融分析家稱之為「金融火山」。從1928年3月初到1929年9月初,股票市場交易額的增長率與1923年至1928年初期整個時期的增長率相同,主要工業公司股票的價格上漲有時竟高達每天10個或15個百分點。
其實,大崩潰前不久,股市已開始下跌了,而下跌浪潮的加劇是從10月19日星期六開始的,但是由於22日星期二略有回升,小股票持有者對周三股市的下跌,就不再擔心了。唯有專職金融商(銀行家、經紀人等)24日清晨仍驚恐不安,他們不安地等待交易所10時開門。令他們特別感到不安的是,儲戶在銀行門口排了長隊,以便打聽消息,或是為了提取存款。而資金雄厚的通用汽車公司的總經理埃爾弗萊德 。斯洛恩也來宣布「膨脹已告結束」。
美國的一場股災,導致美國,甚至世界股市長達25年的熊市,即通過1/4世紀,股指才回到25年前的價位。觸目心驚之餘,我們當然不希望中國的股市會步這個後塵。

五、2。 丘吉爾目睹股災的序幕
10月24日,是美國證券史上永遠難忘的日子。紐約證交所的1100名會員幾乎全都到場,比平日多出300多人。一開市,交易員們發瘋了似地來回奔跑,但還是趕不上股價下跌的速度。在短短的幾分鍾里,160萬股被拋出,好股壞股無一倖免。
由於及時傳遞行情在技術上辦不到而使風潮進一步加劇。通過電報和電話來傳遞信息過度頻繁,人群擠得水泄不通,以至互通消息被推遲一個多小時,因此,巴爾的摩10時30分發出的指令,要到11時30分才在華爾街電傳打字機上顯示出來。結果大家都驚恐萬狀。
當時擔任記者,後來當了英國首相的溫斯頓·丘吉爾根據他的現場采訪寫了一篇報道刊登在《每日電訊報》上:「我看見這些人……自動出售幾大捆股票,這些股票已貶值一半或2/3,但沒有物色到一個有足夠膽量去接受這批可靠財富的人。這批財富是別人忍痛出售的。到12時,損失已高達60億美元,並已有兩位銀行家和一位經紀人因破產而自殺身亡!
下午1點30分,一個滿臉傲氣、神清沮喪的人匆匆進入華爾街23號(摩根銀行所在地)大樓。他就是查爾斯·米歇爾,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銀行 一「國家城市銀行」的總裁。
面對雪崩一般的股市暴跌,查爾斯·米歇爾迅速聯絡一些大銀行家一起,織起了一個金融「聯營」拚命地買進股票,想阻止瘋狂的下跌。
那天下午,盡管他們不借花費數百萬美元買進交易所的股票,結果也只是略微收住了一點急劇下跌的勢頭。而以往遇到這種情況,他們只需花不多的美元買下一部分股票就可以緩解跌勢,然而這一次卻失靈了,數百萬美元在1929年是個巨大的數目,卻如泥牛入海。
後來指示牌上亮出結帳數目:僅僅一個下午,賣出的股票比往常增加3倍,這在歷史上是空前的。
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關門後的4個小時,報紙報道了驚人的消息:當天成交了12894650股股票。這就是人們後來所稱的「悲慘星期四」。
大家都確信,是艱難的日子已經過去,並為25日交易所良好的運轉感到歡欣鼓舞。但是,26日、28日和29日的再次下跌,使這場股市暴跌危機達到了頂點。

五、 3。 大災難還在後頭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上午10時,華爾街交易所開門。在剛開張的頭3分鍾,美國鋼鐵公司的65萬股股票准備出售,每股179美元,卻找不到一個買主,而24日開價曾是205美元!美國鋼鐵公司股票的下跌,為行情暴跌開了個頭。威斯汀公司的股票每分鍾下跌2美元,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的股票一刻鍾下跌17美元。到10時30分,出售了3259800股股票,虧損達20億美元。
從9月初到11月中旬,紐約交易所的股票市價總值損失了300億美元。然而,這僅僅是災難的開始,股市的崩潰帶來美國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大蕭條、大危機,使美國經濟處於癱瘓狀態。用居民的個人存款去搞股票投機的銀行紛紛倒閉:1929年659家,1930年1352家、1931年2294家。國民收入總值從1929年的880億元下降到1932年至1933年中的400億美元。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指數從1929年9月的最高點452點跌到1932年7月8日的58點。著名的通用電器股從最高的396元跌到8美元。股票和各種債券的面值總共下跌了90%。無數「百萬富翁」傾家盪產。一些失去生存希望的人終於走上了絕路。
買空賣空加劇股災的發展
這次的股市暴跌,也與股票的信用交易即買空賣空業務有關。投資人從券商那裡借入資金,利率高低取決於市場上流動資金的多寡。投資人把買入的股票留在券商處作為借款的保證,等到股價上漲後,再賣掉這些股票,投資人獲得了差價,也從中支付一筆利息給券商。這種信用交易的風險相當大,一旦投資人的判斷失誤,股價未上漲反而下跌了,券商就要求增收保證金,如果投資人拿不出這么多資金,只有變賣股票,這就叫斷頭,其結果,股票大量充斥市場,更加速了股價的下跌。

五、 4。 亡羊補牢,國會立法整頓股市
證券市場全面崩潰給美國震動很大,美國國會很快對證券市場進行調查,發現證券交易中嚴重地存在著大量人為操縱的投機行為,大量證據確鑿的事實引起了嚴格管理市場的呼聲。
1929年美國證券市場的大潰崩及其對整個經濟帶來的危害,迫使美國政府從法律上對證券市場加以嚴密的管理,制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證券法律,主要有:1933年的《證券法》(主要是針對發行市場而制定的);1934年的《證券交易法》(主要是針對交易市場而制定的);1935年《持股公司法法》;1939年《信託契約法》;1940年《投資公司法》;《1940年投資顧問法》和1970年《證券投資者的保護法》等等。這些法後來又由大量的補充條款和規定所完善,從而購成了一個對美國證券市場嚴密的管理網路。
六、 42年間股市沒有發生過股災
1987年10月又發生全球股市大動盪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直至1987年這42年間,世界股市的運行是比較正常的,也就是說沒有發生過災難性的波動。於是人們開始麻痹起來,似乎1929年那樣的股災將一去不復返。
但1987年10月中旬,華爾街的股市帶頭掀起了一場遍及全球的股災,使毫無思想准備的人們感到措手不及。尤其是美國本身,因為當時美國參與股市買賣的股民已佔全國人口的1/4。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當天早晨7點半,當紐約證券交易所主席約翰·菲林來到辦公室的時候,市場部值班人員送給他一份電腦自動交易程序中接單的情況報告;數量近億股,基本都是賣單,值班人驚呼「我一生中從來沒見過這么多的賣單,好像整個世界沒有一個買!」經過10月14號及16號的股價大幅度下跌後再收到超量的賣單,這的確有些意外。
交易所9點半正式開盤時,由於買賣嚴重失衡破壞了市場結構,已無法正式開盤了,菲林馬上找人計算了擁有300萬股東的IBM公司的情況,它是市場上最最熱門的股票,往日價格起伏僅在15美之內,偶爾波動到35美分已經有點異常了,而當時的報價讓人目瞪口呆,一開盤就比上周五下跌了10美元,整個市場的嚴峻形勢由此可見一斑。
菲林當機立斷,要求華爾街最大的十幾家證券公司董事長10點整去開會,征詢他們對能否堅持開市的意見,當時的形勢是,堅持開市,所有的股價將繼續下跌,專業股票商(即自營商)只能買進無法賣出,很快將沒有資金可周轉;若要停市,則會使人們更加喪失對市場的信心,後果更難以預料。兩害相權擇其輕,董事們一致決定:堅持開市。
10點半,交易所所有的股票全部開盤,報價單顯示,道·瓊斯指數下跌100多點,交易所里的人都意識到這僅是厄運的開始,沒有人經歷過這種場面,頂多從書本上知道一點1929年大危機的情況,因此,除了記錄數據外,誰也不知該干什麼。
10點45分,股價掉到接近2000點,這是人們此時的心理支撐點,11時反彈出現了,指數回升到了2100點,許多人都鬆了一口氣。
六、2。 略有反彈剛剛鬆了一口氣,卻有個高官說了句渾話。
面對紐約股市的危機,上任不久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大衛·盧德1l點發表講話,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他委婉地表示:「不排除短暫停市,以處理訂單不平衡的可能性。」他大概沒有想到,當此話通過路透社的電波傳到太空又返回地面的時候,委婉的話語變成了「重磅炸彈」,剛出現一線生機的股市掀起了新一輪狂賣風潮。1點半以後,那些用養老基金、互助基金、保險基金購買股票的機構投資人也加入了拋售的行列,在這種數量巨大的重炮的轟擊下,本來岌岌發發可危的指數一下跌到1900點。
最後的防線崩潰了,瘋狂的股市如同滾開的油鍋滴進了涼水,整個炸了起來,叫賣的喊聲震耳欲聾。更可怕的是電腦自動報價系統應接不暇,報價顯示比成交時間晚80至100分鍾以上,沒人知道按6億股交易量設計的電腦能不能承受這種沖擊,沒人知道價格會掉到哪裡。
點 評
亂說話,說假話,或在不恰當的時候說真話,都會出亂子,尤其是權高位重者。
六、3。 一天跌走了5000億美元,相當美國GDP的1/4
4點收盤後,經過幾個小時的統計,道·瓊斯指數收盤價從開盤的2247.06點下跌至1738。 74點,下跌508.32點,跌22.6%,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羌國股市上最大的一次下跌。這次下跌遠遠超過了1929年10月28日那天12.8%的跌幅。僅這一天內,美國全國損失股票市值5000億,相當於美國全年GNP值的1/8或法國全年的GNP值。
在這一天里,紐約交易所的各項歷史紀錄均被改寫:交易8億股,是1987年日均交易量的3倍多;接單量47萬次。平均每秒21次,而當年日均量為14.4萬次,平均每秒7次。
點 評
與美國人玩股票相比,中國人還是小巫見大巫,但目前中國的股市遠遠不及美國1987年的股市規范、公開、公平與公正。搞得不好,在造成災難方面,徒弟超過師傅,並非罕見。
股市出問題,就不是貪污,挪用若干個億的問題,且看,好傢伙,一天6個小時的交易日內,就跌掉了5000億美元,相等美國GDP的1/4。
玩火自焚,玩股呢?
2。大趨勢2003/9/5 11:55
六、4
誘導全世界引發股災
收市以後,菲林舉行了新聞發布會,他宣布明天繼續開市,然後又沉重地告訴記者們:「交易所差一點崩潰了。」
第二天,美國各類報紙用黑壓壓的通欄標題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十月大屠殺!」,「血染華爾街!」,「黑色星期」,「 道·瓊斯大崩潰!」,「風暴橫掃股市!」……
10月19日,不但美國的股市大跌,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均出現拋股狂潮。在歐洲,倫敦《金融時報》指數1987年10月19日下跌183。 70點,跌幅為10.1%,亦創一天內的最大跌幅;瑞士信貸銀行指數的跌幅為11。3%;聯邦德國為3.7%;法國為6。 1%;荷蘭為7。 8%;比利時為10。 5%。在亞洲,日本東京的《日本經濟新聞》股價平均指數在1987年10月19日下跌620點即2。 35%後,20日再跌3800點即14。 6%;香港恆生指數在19日下跌420。 81點,即11。 12%,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19日的跌幅為12。 15%;澳大利亞所有普通股指數19日跌80。 20點,即3。 74%後,20日又下跌24。 9%。巴西、墨西哥的股市跌相也在20%以上。全球金融市場險象環生。
股市暴跌,各地政府紛紛採取行動救市,香港立即宣布關閉股市四天;美國則宣布限制使用電腦程式控制交易,同時里根政府宣布降低銀行優惠利率,聯邦儲備委員會保證向商業銀行提供充足資金,削減財政赤字;法國宣布降低長期利率等,由於一連串的救市措施,紐約、倫敦等股市普遍反彈回升,其中紐約道·瓊斯工業股票價格指數重上2000點大關,但是,10月22日海灣戰況傳來,股市又應聲回落。
10月26日,

Ⅲ 中國證券市場的百年史

中國證券市場從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三個時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證券市場,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灣證券市場,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灣證券市場,形成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三個階段。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股票是洋人發行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商開始在中國興辦工商企業並開始發行股票。最早在中國設立股份銀行的是英國匯豐銀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設立總行,4月在上海設立分行,1870年前後中國出現了買賣外商股票的的經紀人。
與此同時,在清朝洋務運動的推動下也出現了中國人自己開辦的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人自己發行的股票。1872年李鴻章、盛宣懷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發行了股票。1882年上海初步形成了證券市場,華商組織了上海「平準股票公司」,外商組織了「股票掮客公會」,這是中國出現的最早的專門從事股股票交易的機構。1891年洋商開辦上海股份公所。1902年清政府建立了上海眾業公所。1908年發生了我國歷史上股票交易的第一次嚴重的投機倒把事件。英國人麥邊在上海開設橡皮股票公司,宣稱在澳大利亞種有大量橡膠樹,一些外商銀行也與之勾結,開辦以該股票作抵押的放款業務,引起許多人爭相購買橡皮股票,一些中國錢庄認為有利可圖,也參與了收購橡皮股票哄抬股價的活動。1910年橡皮公司的外國人售出全部股票後攜款外逃,外國銀行宣布停止收購橡皮股票,並索要以前的抵押款。這時股東才知上當,相續倒閉的中國銀庄有幾十家,給當時的金融界和股市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為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由於帝國主義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放鬆了對中國市場的控制,中國民族工商業迅速發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發行,成為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證券交易條例,證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規。當時的上海股票商業公會設在上海二馬路一帶(今九江路)。最初有會員12家,後增至15家,會員繳納12兩白銀作為公會資本,每月還要交會費2兩。交易品種包括政府公債、鐵路債券、公司股票及外匯等等。交易方式是現貨交易,交易時間為上午9——11時,手續費按1%—5%收取。這標志著中國人自己經營的第一家現代證券交易所誕生了。
1920年孫中山先生與虞洽卿聯名向北洋政府申請成立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集資500萬元,於同年7月1日開業,經營品種除證券之外還有金銀、皮毛、花紗布、糧油等等。與此同時,上海股票商業公會也根據北洋政府頒布的《證券所交易法》改組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集資300萬元,經紀人有55名,主要經營北洋政府發行的公債。這兩個交易所業務興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業半年就賺了100多萬,引起了各方面投資者的注意,各種證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後春筍般的建立起來,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隨後全國一些大城市陸續建立了證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成立。當時的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資本200多萬元,分為10萬多股,由天津和上海兩地籌資,理事長為曹錕之弟曹均,滬方代表由孫棣三擔任,監督人為天津一位巨紳。當年10月1日在天津東馬路開業,先是買賣公債,然後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興盛一時。
1921年秋,風雲突變,當時上海先後興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發行股票成立了信託公司,因股票價格大幅下跌而倒閉,引起了連鎖反應,上海有近百家證券物品交易所倒閉,只剩下包括上海貨商交易所在內的十幾家。天津的證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價暴跌、交易所倒閉之風的影響,於1922年停止了營業。後來人們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託公司的倒閉風潮稱為信交風潮,這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次暴跌。
30年代至40年代,中國股市經歷了抗日戰爭時期的第二次大起大落的投機風潮。當時京津滬相續被日軍佔領,經濟處於停滯狀態,偽幣大量出籠,物價急劇上升,工商業萎迷不振,各路資金都湧向股市,證券交易所活躍起來,上海的交易所由不到10家增加到80家,天津的證券貿易行最多時達到150家。同時黑市風氣盛行,津滬兩地無照經營的達200多家。地方政府先是禁止股票交易,後來又改變策略,想利用證券交易吸引社會游資。1943年9月上海貨商證券交易所復業,經紀人由原來的50 人增加到150人,申請上市的股票150種,但開業後並不理想。1944年底華北政務委員會指定天津銀行業公會組織華北證券交易所,強行規定天津銀行出資 1000萬元,北京銀行出資500萬,青島、濟南銀行各出資250萬,於1945年1月成立華北證券交易所。但是當時偽幣貶值,時局動盪,各方面都不積極,直到日本投降也沒有開業。
1945年國民黨政府對證券市場的開放猶豫不決,爭論不休,各派人士意見不一致,
但是當時黑市的證券交易和轉讓仍在進行,社會游資沒有正當出路,1946年上海又開始籌備交易所,由原來的華商股票交易所的老股東認購6/10股份,其餘4/10由中國、交通、農民、中央信託、郵政儲蓄等單位承擔,定名為上海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於1946年9月開業,當時有經紀人250多。開業不久市場疲軟,經紀人陸續申請退出,股票交易清淡,形成中國股市的第三次暴跌。1946年3月華北證券交易所改為天津有價證券交易所,增加資本10億元,幾經周折於1948年開始營業,但由於國民黨政府發行金元券,貨幣貶值,天津證券交易所被迫停業。
1949年以前中國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個證券市場。香港是開業最早的證券市場,1891年香港股票經紀協會成立,1914年易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個證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軍佔領,這兩個交易所停止活動。1947年兩個交易所合並,成立了香港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實際上,香港從1866年開始股票買賣到1947年香港香港證券交易所成立這一階段,市場規模很小。30年代在上海銀行操縱下股票經紀業務才有所擴展,舊中國的金融中心在上海,因而有「大上海」、「小香港」之稱。1949年內地(特別是上海、廣東)的企業人士移香港,帶來較多的資金,才使香港證券市場有了暫短的起色。香港市場的發展是在1960年以後。 1949年6月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為了穩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閉了上海證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軍管會接收和清理了原國民黨時期的證券交易所,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天津證券交易所,該所於1949年6月正式營業,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這兩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對融通社會資金,恢復生產起了積極作用。1950年以後金融和物價趨於穩定,證券交易減少。1952年天津證券交易所並入天津投資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業。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大陸的有價證券是國家發行的公債,但只能還本會息不能買賣和轉讓。80年代中國大陸又興起國債、企業債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證券市場是1949年以後一部分內地資金的轉入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但市場狹小,銀行信貸是各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營業額410萬美元(約3200萬港元),1967年8月31日恆生指數曾降至58.61點,香港證券交易所曾兩次停市10天。 1968年香港經濟增長,使證券市場成為地方實業重要的資金來源,1969年平均月營業額2720萬美元(約2.12億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 月17日遠東證券交易所開張。1971年9月15日金銀證券交易所開業,1972年九龍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開業,在如此狹小的地區擁有四個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見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發展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港英當局和中外財團的投資迅速增長。1972年香港四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種,當年上市的就有98種,成交額達到43.397億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額達到482.17億港元,比1968年增長了53倍,總市值達到了1734.5億港元。在這期間香港股市也經歷了1973年和1982年的兩次暴跌。
70年代香港證券市場的迅速發展,使證券交易所擠滿了家庭婦女、保姆和小販,每周都有新上市的股票,由於忽略了證券交易的基本法則,一些股票在市盈率100倍以上的價格上交易,使恆生指數從1970年的211.9點暴漲到1973年3月的1775點,交易所對風險毫無准備,終於發生了暴跌,到 1974年12月恆生指數跌到了150點。從1972年起香港證券交易委員會採取了一系列的規范化措施,並在1974 年提出四個交易所合並的設想,1977年形成統一的證券交易所取代原來的四個交易所的工作有顯著的進展,建立了由證監會牽頭並由四個交易所代表組成的工作班子。1980年7月7日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冊。1978年以後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促進了香港的進出口和轉口貿易,香港房地產興旺,恆生指數又恢復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達到1810點,成交額達到957億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寧事件和撒切爾夫人訪華引發的所謂「信心危機」發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恆生指數跌至750點。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公布,人心穩定,恆生指數又上升到1200點。
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949年國民黨當局逃到台灣以後,通過發行所謂「愛國債券」促進證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證券市場是從1953年開始的。台灣當局為了把地主的土地轉換給農民,對地主實行贖買政策,以七成稻穀實物債券和三成的公營事業股票(主要是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工礦、台灣農林四大公司)換取地主的土地。當時地主所得的債券和股票,連同台灣當局發行的愛國公債共22億新台幣,地主對其所擁有的股票不感興趣而大量開價出售,場外交易的商行應運而生,最繁榮時達到二三百家。為了加強管理,台灣當局1954年頒布了《證券商管理辦法》。1960年台灣證券管理委員會成立並開始籌備證券交易所,1962年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公開發行股票公司21家,其中上市公司18家,上市股票25種,面值54.9億新台幣,總市值為68.4億。1967 年編制了台灣證券交易所加權指數,1968年加權指數為111.75點,1973年由於紡織品出口激增,證券市場活躍,指數曾達到514.85。1974 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又導致指數暴跌至188.74點,以後四年的指數一直在200—300點徘徊,1978年隨著經濟的恢復指數上升到688.52點, 1979年至1982年指數在400—500點區域內波動。台灣股市的狹小是因為大多數民營企業是傳統家族式經營,不願意發行股票便股權分散,從而使原有股東的利益受損。股市的交易制度不健全,投機性強,良好的公司也不敢貿然從股市上融資。 1981年10月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選舉了第一批成員,經過三年,原來的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停止營業,1986年4月2日聯交所正式開業,並亨有在香港建立、經營和維護證券市場的專營權,使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了一個新時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納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成員,開始向國際金融市場邁進。當時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證券330種,其中260種是普通股票,21種是認購權證,7種是公司債券,1種是政府債券,36種是單位信託,5 種是優先股。1987年恆生指數接近4000點,但由於美國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災,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點,1990 年重新恢復到3500點。90年代香港股市雖然也受到各種外界影響,但搞風險能力較強,1992年恆生指數曾達到12000點,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 550隻股票,其中包括綜合企業、航運貨倉、酒店飲食、金融投資、地產建築、零售傳播、電子玩具、工業和公用事業九類,此外還有基金16隻,認股權證36 只,中國H股22隻,共624隻。
台灣股市80年代初的加權指數在400至500點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點,此後幾乎是翻倍的的增長,1987年達到4673 點,1988年8789點,1989年10773點,1990年12495點,終於暴發了一次暴跌,從90年2月的12682點跌到10月份的2485 點,跌幅達80%,到年底又回復到4530點,當時的355家證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損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中國境內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台灣四個證券市場。
1981年中國政府開始發行國庫券,1984年7月北京天橋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這是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證券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到1989年全國發行股票的企業達到6000家,累計人民幣35億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河北、安徽、湖北、遼寧、內蒙古等省市,其中債券化的股票佔90%以上,經正式批準的比較規范的股票發行的試點企業有100多家。除股票之外, 1986年5月8日沈陽信託投資公司率先開展了債券買賣和抵押業務,到1988年全國61個大中城市開放了國庫券流通市場,1989年全國有100多個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機構開辦了國庫券轉讓業務,1990年全國累計發行各種有價證券2100多億,累計轉讓交易額318億,證券中介機構網點達到 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動報價系統(STAQ)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營業,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啟動階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銀行信託投資公司靜安業務部開始了股票櫃台交易,主要交易飛樂音響和延中實業兩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萬國、振興三家證券公司成立從而初步形成了場外證券交易市場。到1990年上海市場上有延中實業、真空電子、飛樂音響、愛使電子、申華電工、飛樂股份、豫園商場、鳳凰化工等8隻股票進行交易,這就是所謂的老8股。到1991年上交所成立時除老8股之外,還有89年保值公債三種,87至91年國庫券四種,工行債券六種,交行債券一種,中行債券兩種,建行債券一種,還有上海石化、氯鹼化工等企業債券十四種。深圳證券市場從1987年啟動,到1990年已有發展、萬科、金田、安達、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開交易,證券公司12家,營業網點16 個,深圳與上海不同,大宗的交易不是債券,而是股票。
1992年5月上海和深圳相繼開放股價,同時在兩個交易所進行規范化的場內交易,兩地綜合指數分別達到1429點和312點,到11月又分別回落到 386點和164點。1992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9隻,B股9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3隻,B股9隻。1993年2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又上升到1558點和369點,同時又有大批新股上市,到9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107隻,B股22隻,國庫券5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76隻,B股19 只。1994年7月29日滬深股市在擴容的壓力下分別降到325點和94點,從8月份管理層提出暫停發行新股等三項政策,兩市指數在9月份又上升到 1052點和210點。到94年底,在上交所上市A股有168隻,B股32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5種,期貨10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118隻,B 股18隻,基金8隻,國債期貨15種。1995年初由於大量資金雲集國債期貨市場,深滬股市分別降到524點和122點,5月18日國務院宣布停止國債期貨交易並處罰違規的券商,3天之內滬深股市指數上升到927點和175點(成份指數1473點),到95年底在滬深證券市場上市的證券達到460個,全年累計成交額64097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隻,B股35隻,基金12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 只,B股34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7種。1996年初滬深股市指數在522點和104點徘徊,但是隨著宏觀經濟的好轉和 97年香港回歸以及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大次代表大會即將召開,兩市指數迅速上升,到12月11日和12日分別達到1258點(30指數3064點)和476 點(成份指數4522點)。96年底,滬深兩市上市的證券達到667個,全年成交額41610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隻,B股42隻,基金15 只,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隻,B股43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9種。1997年5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分別達到1510點(30指數4286點)和520點(成份指數6130點)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隻,B股48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隻,B股51隻。中國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金融界的極大關注,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發展股份制進行企業改革之後,證券市場將進一步發揮它的籌資和融資功能。

Ⅳ 股市最早出現在哪個國家!在哪年!股市是怎麼形成的

在17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企業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由此而產生的資本短缺,資本不足便成為制約著資本主義企業經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誕生於1602年,即在荷蘭成立的東印度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這種企業組織形態出現以後,很快為資本主義國家廣泛利用,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企業組織的重要形式之一。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股票是洋人發行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商開始在中國興辦工商企業並開始發行股票。最早在中國設立股份銀行的是英國匯豐銀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設立總行,4月在上海設立分行,1870年前後中國出現了買賣外商股票的的經紀人。

與此同時,在清朝洋務運動的推動下也出現了中國人自己開辦的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人自己發行的股票。1872年李鴻章、盛宣懷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發行了股票。1882年上海初步形成了證券市場,華商組織了上海「平準股票公司」,外商組織了「股票掮客公會」,這是中國出現的最早的專門從事股股票交易的機構。1891年洋商開辦上海股份公所。1902年清政府建立了上海眾業公所。1908年發生了我國歷史上股票交易的第一次嚴重的投機倒把事件。

1914年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證券交易條例,證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規。當時的上海股票商業公會設在上海二馬路一帶(今九江路)。最初有會員12家,後增至15家,會員繳納12兩白銀作為公會資本,每月還要交會費2兩。交易品種包括政府公債、鐵路債券、公司股票及外匯等等。交易方式是現貨交易,交易時間為上午9——11時,手續費按1%—5%收取。這標志著中國人自己經營的第一家現代證券交易所誕生了。

1921年秋,風雲突變,當時上海先後興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發行股票成立了信託公司,因股票價格大幅下跌而倒閉,引起了連鎖反應,上海有近百家證券物品交易所倒閉,只剩下包括上海貨商交易所在內的十幾家。天津的證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價暴跌、交易所倒閉之風的影響,於1922年停止了營業。後來人們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託公司的倒閉風潮稱為信交風潮,這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6月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為了穩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閉了上海證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軍管會接收和清理了原國民黨時期的證券交易所,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天津證券交易所,該所於1949年6月正式營業,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

Ⅳ 清朝股票沒有電腦怎麼交易

以前沒電腦的時候,大家都只能通過證券經紀人在交易所報價成交。
所以那時候的交易大廳非常大,裡面有一個個座位就是券商席位。
經紀人把價格報給席位上的交易員,交易員再去尋找配對的投資報單。

Ⅵ 清朝的股市最後是如何崩潰的

在中國,股票市場出現在現代銀行之前,早在1860年代,洋行股票開始在上海問世。之後,在中國洋務運動的驅動下,第一隻華商股票——輪船招商局——於1872年底開始交易。接下來,江南製造局、開平煤礦等現代工業企業、礦業企業相繼發行股票。1881年,外國商人創辦了上海自來水公司,其股票供不應求。同年,原本乏人問津的輪船招商局股票價格也開始上漲,100萬兩的額定資本全部招足,而原本的100兩一股也在1882年時達到了260兩的高位。
正如1882年9月2日的《申報》所評論的:「今華人之購股票者,則不問該公司之美惡,及可以獲利與否,但有一公司新創、糾集股份,則無論如何,競往附股。」就是說根本也不管你公司是干什麼的,是蒸蒸日上還是面臨倒閉,總之你敢發我就敢買,還不如今日去歐美掃貨的中國土豪,起碼認認驢包。
於是大起大落的刺激來了。1883年10月,對礦業股票的過分投機導致中國迎來了歷史上第一次現代意義上的金融危機。當時,礦業股票暴跌,形同廢紙,其他原本信譽良好的招商局、開平礦務局股票也是一落千丈。於是股市崩盤,股民血本無歸,紛紛上天台思考人生。介入股票投機和承做股票抵押的錢庄也紛紛倒閉,一度空前繁榮的股票市場變成了夜晚的菜市場——熱鬧過後一片狼藉。

Ⅶ 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簡史(分為哪幾個階段)

中國期貨交易,是從一百多年前,中國緊閉的大門被鴉片戰爭中英國的船炮闖開後,中國從此逐漸淪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而開始的。 中國的民族工業在外國侵略的空隙中緩慢地發展,為求生存,中國大多的有志之士和知名企業家積極學習實踐資本主義經營模式和管理經驗,其中包括開展期貨交易。清朝末年,主張「維新變法」的梁啟超曾倡議組織交易所,稱作「股份懸遷公司」。 北洋政府工商部長張春也曾主張「國非富不強,富非實業不能」的實業救國論,並於1913年組織討論在通商口岸建立交易所。 1914年梁啟超在中國建立了上海機器麵粉公會。公會雖然不是期貨交易所,但已與現在的期貨交易所非常相似。 1914年,在張睿推動下,北洋政府頒布了《證券交易所法》,翌年4月,又頒布了《證券交易所法細則》。 1916年,孫中山先生得知外國人要在上海灘建立交易所,他即與上海總商會長虞洽卿商量,准備建立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並上報農商部審批,以消除外國人壟斷上海市場的慾望。 1917年2月,農商部批准建立證券交易所,隨後虞公與另一些人又積極籌辦了上海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金銀交易所。 就在上海緊鑼密鼓籌辦交易所之際,1918年夏,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了。 1920年7月1日,虞公等人正式開辦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始了中國商品的期貨交易,1921年3月,北洋政府頒布了《物品交易條例》;4月,又頒布了《物品交易所條例實施細則》。 1920年7月1日開張營業的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半年就賺了50萬元。 1921年初開業的上海麵粉交易所,因其盈利而股票價格不斷上漲。 由於片面理解和利益驅動,一時間形成了辦交易所的熱潮。從1921年5月起,上海新開辦交易所「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迄止1921年底,僅半年時間,就有140多家交易所以新的面孔出現在上海灘。 上海辦交易所熱浪席捲全國。天津、北京、廣州、漢口、南京紛紛籌備。上海不僅各大行業有交易所,而且煙、酒、火柴、麻袋、泥灰等小行業也都辦起了交易所。 五花八門的交易所建立之快之多,連商業經濟發達的國家也被驚得目瞪口呆。芝加哥才兩三家,美國也才幾十家交易所,英美自嘆弗如!搖旗吶喊的交易所還沒來得及放開喉嚨大聲喊價競價,就因其周轉不靈,經營不得要領,許許多多交易所陷人困境而被迫停止營業。到1922年3月,僅剩12家交易所能撐起門面營業,最後又有半數夭折,被稱之為「民十信交風潮」(註:民十指民國十年,即1921年)。經過「民十信交風潮」,加上戰亂頻繁,大多數國民對公債和股票都失去了信任,因此,在1921年後的七八年時間里,中國的交易所發展極為緩慢,直到1929年10月國民政府正式頒布了《交易法則》,1930年1月又頒布了《交易所法施行細則》,交易所的發展和管理才有了比較統一的依據。這時期沒有真正的期貨交易,但後來實行了一種延期交割的方式,稱「便交」,這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期貨交易。抗日戰爭勝利後,時局相對穩定,舊中國各地的證券交易所和期貨交易逐漸步入正軌。1946年9月,上海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共有證券和物品兩個市場,經紀人230人。天津證券市場的原華北證券交易所也恢復營業,上市股票達23種。剛開始,由於股市疲軟,業務冷清,經紀人申請退出者不斷增多,故而,人們舉辦了延期交割業務,又稱「遞交」,實為變相的期貨交易。結果,極大地刺激了證券交易的活躍,吸引了大量的社會游資。據統計,許多居民都參加了證券和期貨交易,整個上海灘證券市場吸引游資大約1500-2000萬元,從而導致交易所的短暫繁榮。上海解放以後,為了打擊投機商人的投機倒把行為,人民政府於1949年6月10日查封了上海證券大樓,1952年7月,天津證券交易所也宣布停止。至此,交易所在中國大陸上宣告完全進人停止階段。 1990年以後,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進一步改革開放,在眾多工商人士和知名學者的倡導下,中國的期貨市場又重新浮出水面,並穩步走向世界。期貨交易市場以其特有的功能在公平、公正、公開的三公原則下,對市場遠期的價格進行指導和發現,並為企業的經營提供避險和套期保值,從而成為國內市場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990年10月12日,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經國務院批准,以現貨交易為基礎,引入期貨交易機制,作為我國第一個商品期貨市場開業,邁出了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第一步。縱觀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歷史,從1986年就開始了理論探討。開始試點後基本上經歷了以下發展階段:初步形成階段(1990年-1994年)、清理整頓階段(1995年-2000年)、規范發展階段(2001年至今)。在這段時期內,期貨市場由初創時期的50多家交易所、近千家期貨經紀公司到縮減到現在的3家交易所、近200家期貨經紀公司。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以期貨交易所為核心的較為規范的市場組織體系,培養和造就了一支期貨理論和實際操作隊伍,期貨市場的功能初步顯現和發揮,期貨市場進入了規范發展的新階段。同時,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期貨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人們的認同和重視。我國的「十五」計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出「要穩步發展期貨市場」,為期貨市場的穩步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