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吉隆坡證券交易所的簡介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後,交易所仍在兩個國家一如既往運行,但被合並更名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證券交易所」。1973年,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之間的《貨幣互換協定》終止,聯合交易所遂一分為二成為吉隆坡交易所有限公司和新加坡交易所。同年,吉隆坡證券交易所根據1965年《公司法》組建成一家有限責任公司並接手了吉隆坡交易所有限公司。到2004年,吉隆坡證券交易所被重新命名為Bursa Malaysia,成為一個多樣化的國際性交易所。
成立於1973年的吉隆坡股票交易所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安全、有效率、成本效率高與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它為實家與賣家提供一個中央市場,對馬來西亞上市公司的股票、認股權、固定收入證券以及其他證券進行交易。
與此同時,隨著一個中央存票系統的成立,投資者擁有一個有效率的證券存票系統,這系統涵蓋所有在股票交易所上市的證券。有了這系統,上市證券的票據不需移動,而證券的所有權則由電子帳面記錄跟蹤。
吉隆坡股票交易所是亞洲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之一,提供超過800家上市公司的各種投資選擇。資本較大的公司在主要交易板掛牌,而中型企業則掛牌於第二板。
Ⅱ 馬來西亞股票哪裡可以查詢
Investing上可以查詢到。馬來西亞股市
馬來西亞股市的代表性指數是KLSE 馬來西亞綜合股市馬來西亞綜合股指
Ⅲ 馬來西亞的經濟
馬來西亞的支柱產業就是傳銷
Ⅳ 關於馬來西亞的知識
馬來西亞
(馬來語)Malaysia
國旗 國徽
國家格言:Bersekutu Bertambah Mutu(馬來語)
「萬眾一心,提升素質」
國歌:我的國家
自然地理
(實際管轄區)
首都 吉隆坡
中央政府所在地 布城
最大城市 吉隆坡:2,500,000人(2007年)
新山:1,800,000人(2009年)
檳城:1,500,000人(2008年)
怡保:1,000,000人(2007年)
古晉:600,000人(2007年)
亞庇:550,000人(2007年)
面積
國土面積:329,750平方公里(世界第64名)
水域率:0.3%
時區 UTC+8(無夏時制)
人民生活
官方語言 馬來語
官方文字 馬來語
人口
總人口:2009年 28,310,000人(世界第43名)
人口密度:69/km2(世界第97名)
家用電源
電壓:240 V
插座:G
民族 馬來族:50.4%
華族:23.7%
印度族:7.1%
其他民族:18.8%
其他民族有卡達山族、伊班族等
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印度教等
歷法 公歷
道路通行方向 靠左行駛
主要節日 開齋節、農歷新年、屠妖節、國慶日
政治文化
國家憲法 馬來西亞憲法
國家結構形式 聯邦制
國家政權 資本主義國家
政治體制 西敏制、君主立憲制
國家領導人
國家元首(最高元首):端姑米占·再納·阿比丁
政府首腦(首相):拿督斯里納吉阿都拉薩
國家領袖(五權分立)
行政([[馬來西亞|]]):
立法([[馬來西亞|]]):
司法([[馬來西亞|]]):
國家領袖(三權分立)
行政([[馬來西亞|]]):
立法([[馬來西亞|]]):
司法([[馬來西亞|]]):
國家領袖()
經濟實力
GDP(PPP)
總計:
人均:
GDP(國際匯率)
總計:$3,975億美元
人均:$7,866美元
HDI
以下資訊是以2008年估計
0.823-高
中央銀行 馬來西亞國家銀行
(馬來文:Bank Negara Malaysia)
貨幣單位 馬幣(RM/MYR)
國家資料
立國歷史
立國日期:1957年8月31日
立國事件:馬來西亞國慶日(1957年8月31日)
國家象徵 國花:大紅花
國家代碼 MYS
國際域名縮寫 .my
國際電話區號 +60
現役軍人數 110,000(第41名)
編輯
馬來西亞,簡稱大馬(馬來文:Malaysia、爪夷文:مليسيا),東南亞的國家之一。馬來西亞是一個由十三州和三個聯邦直轄區組成的聯邦體制國家,面積有329847平方公里,首都為吉隆坡,政治中心則位於布城。馬來西亞共分為兩大部分,之間有南中國海相隔著:一個是位於馬來半島的西馬來西亞,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與新加坡接壤;另一個是東馬來西亞,位於婆羅洲島上的北部,南鄰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而汶萊國則地處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間,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故馬來西亞的氣候屬於亞洲熱帶型雨林氣候。
馬來西亞的國家元首稱為最高元首,而政府由出身國會最大黨或聯盟領袖的首相所領導,政治體制是沿襲自英國的西敏寺制度。外交方面,馬來西亞在1957年9月17日加入聯合國,也是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大英國協、不結盟運動和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成員國,同時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英文:ASEAN)的創立國之一。主要參與的軍事行動有五國聯合防衛和聯合國維和行動。
[編輯] 歷史
主條目:馬來西亞歷史
自古以來,來往中、印之間及其他更遙遠國度的商船穿航馬六甲海峽,使馬來半島成為東南亞主要的貿易中心。在托勒密的地圖上,馬來半島被稱為黃金半島(拉丁語:Golden Chersonese),馬六甲海峽則稱為象牙海灣(拉丁語:Sinus Sabaricus)。歷史上最古老的馬來王國在公元10世紀時自沿海港城開始發展,包括吉打州的狼牙修(Langkasuka)、布秧谷(Lembah Bujang)、霹靂州的木歪(Beruas)、剛迦王國(Gangga Negara)及吉蘭丹州的盤盤。中國宋元時代稱這里為佛羅安國、單馬令國。
伊斯蘭教在14世紀傳至登加樓州。15世紀初,拜里米蘇拉創立馬六甲王朝(滿剌加)但馬六甲王朝的繁榮卻招致葡萄牙在1511年的入侵。隨後荷蘭與英國也相繼以馬六甲為殖民中心,並逐漸控制馬六甲海峽。
法蘭西斯·萊特在1786年開拓並發展檳城為軍事及商業中心。但很快的檳城的重要性就被斯坦福·萊佛士爵士在1819年開拓的新加坡所取代。1824年,英國在《英荷條約》簽訂後,從荷蘭手中獲得馬六甲。1826年,英國設立了隸屬加爾各答的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海峽殖民地,並漸於馬來半島擴展影響力。初期的海峽殖民地包括檳城、新加坡及馬六甲。1867年,設於倫敦的殖民廳接管海峽殖民地。
當時,許多馬來州屬的統治者為了解決州內的紛爭而向英國殖民者求助。在殖民廳接管海峽殖民地的十年內,一些馬來半島西海岸的馬來州屬也相繼納入英殖民者掌管范圍。海峽殖民地的商人都希望英國政府介入馬來半島產錫州屬的內政。另外華僑黨派的紛爭及內戰,使英政府採取了有利於商人的炮艦外交。1874年的邦咯條約最終促成英殖民者的權力擴張。在20世紀之前,由彭亨、雪蘭莪、霹靂及森美蘭州所組成的馬來聯邦(非馬來亞聯合邦)為英籍總督們所管轄。這些總督聽令於駐在新加坡的最高專員兼海峽殖民地總督;最高專員則直接向倫敦的殖民廳報告。
其他的馬來半島的州屬被稱為馬來屬邦。雖然他們不直接從屬英殖民者,但州內皆駐有英國參政司。四個北部州屬:玻璃市、吉打、吉蘭丹及登加樓曾經被泰國統治。英屬北婆羅洲(現為沙巴州)曾被蘇祿王朝統治,英籍的布洛克家族則管轄擁有大片森林的砂拉越州。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的統治及戰後馬來亞共產黨的叛亂,促使越來越多人支持馬來亞的獨立。戰後英國政府為維護利益所成立的馬來亞聯邦,使馬來族群更嚮往一個更有利於他們的制度,期間開始排拒新加坡留在新國體的要求,同時決定不實施雙重國籍制度,認為這將使許多移民族群同時持有馬來亞及祖國的國籍。馬來半島最終在1957年8月31日成為獨立的馬來亞聯合邦;這個新的國家並不包括新加坡。
一個名為馬來西亞的國家在1963年9月16日成立。她納入了馬來亞聯合邦,英屬新加坡,北婆羅州(改稱沙巴)及砂拉越州(後兩者處在婆羅洲上)。汶萊蘇丹雖然曾表示有意加入,但最後因為石油利益糾紛而放棄。馬來西亞在獨立初期所面對的危機包括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卡諾欲佔有馬來西亞的意圖、新加坡在1965年的退出及1969年5月13日發生種族暴力血腥沖突,史稱五一三事件。菲律賓也曾在這時期聲稱擁有沙巴州的主權,因汶萊蘇丹在1704年把其東北的領地讓給蘇祿蘇丹;這個問題尚未完全解決。
1969年之後的數任首相不平等的給予馬來人種種特權在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和受教育權的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遭國內各族群的反對,但反對無濟於事。至此以後,馬來人享有經濟政治教育上的特權、有利於馬來民族(稱bumiputra 「土著」)及中庸伊斯蘭教的經濟及政治制度。
[編輯] 政治
主條目:馬來西亞政治
根據1957年7月2日正式宣布的《馬來亞聯合邦憲法》,為聯邦議會君主立憲制國家。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後,將1957年憲法改名為馬來西亞憲法,繼續沿用。憲法的規定,奠定了馬來西亞政治發展的基礎。
馬來西亞國家元首為最高元首,由九個馬來州屬的統治者在統治者會議中選出,任期5年。最高元首擁有任命首相、拒絕批准和解散國會等權力,同時也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
馬來西亞最高立法機構為國會,由下議院和上議院組成。下議院有222個議席,議員在全國大選中由人民選出,任期5年。馬來西亞從1959年舉行獨立後的第一屆大選開始,至今已經舉行了12屆大選;本屆國會於2008年3月第十二屆全國大選後組成。以巫統為首的國民陣線(國陣)擁有137個議席,占議席總數的61.71%。人民聯盟(民聯)擁有82席,其中回教黨23席,民主行動黨28席,人民公正黨31席。上議院有70名議員,其中44名由最高元首任命,另外26名由各州立法議會各推派兩名,任期3年。
馬來西亞根據憲法實行多黨制的政黨制度,但實際實行的卻並非典型的西方多黨制,而是一種由幾個政黨聯合組成政黨聯盟執政的制度。這種政黨聯盟形式最早出現於1955年4月馬來亞聯邦獨立前,當時的巫統、馬華公會和馬印國大黨為謀求馬來亞的獨立成立了「馬華印聯盟」,1957年馬來亞聯邦獨立後,「馬華印聯盟」即成為執政黨;1965年4月,為壯大力量,馬華印聯盟同東馬兩州的「聯盟黨」結盟,組成了「馬來西亞聯盟黨」;1969年,馬來西亞聯盟黨在大選中失利,後進行調整組建了一個新的政黨聯盟即國民陣線,從此在歷次大選中都穩操勝卷,執政至今。國民陣線當初成立時有巫統、馬華公會、印度人國大黨等9個政黨組成,後來政黨的數目偶有增減變動,目前共有13個成員黨。各成員黨保持相對的獨立性,但受各成員黨主席組成的國民陣線最高理事會領導,國民陣線的主席一般由巫統主席和署理主席分任。在大選中,各成員黨以共同的政治主張和競選宣言參加競選,加強團結和戰鬥力,這使得國民陣線成為馬來西亞最強大的執政黨聯盟。在以往的歷次大選中,盡管朝野政黨都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但基本上一直由巫統為首的政黨聯盟獲得大部分的議席,但是第十二屆全國大選切引發了一場政治大海嘯,國民陣線(國陣)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喪失了大部分的國會議席,更丟了五個州政府的控制權。
馬來西亞最高行政機構為內閣,由首相領導。首相由最高元首從國會下議員中任命,通常由下議院多數黨領袖擔任。現任首相為納吉·阿都拉薩,於2009年04月從巴達維卸任後接任首相。納吉是大馬第二任首相阿都拉薩的兒子,也是第三任首相胡先翁的外甥。內閣各部長由首相從下議員或上議員中推舉、最高元首任命。
馬來西亞最高司法機構為聯邦法院。馬來西亞最高法院於198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在這之前馬來西亞案件可上訴到英國的樞密院。在1994年6月最高法院改名為聯邦法院。同時,聯邦法院之下,也設立了上訴庭,緊接著為高庭(高等法庭),高庭可分為馬來亞高級法院(負責半島)和婆羅州高級法院(負責東馬),各州設有地庭(地方法庭),州內的區又設有推事庭。另外還有特別軍事法庭和回教法庭(受回教法令管制)。
十三個州中的九個馬來州屬各由一名世襲的馬來統治者為元首,各州統治者稱謂不同,為蘇丹、拉惹或嚴端,而非馬來州屬(檳城、馬六甲、沙巴和砂拉越)州元首由最高元首任命。各州設立州政府和州議會,州議會兩次大選間隔不超過5年,半島各州大選通常與全國大選同時舉行。各州由州務大臣(馬來州屬)或首席部長(非馬來州屬)管理行政,由各州元首從州議員中任命,通常由州議院多數黨領袖擔任。
[編輯] 行政區
主條目:馬來西亞行政區劃
馬來西亞一共由13個州屬(馬來語為Negeri)和3個聯邦直轄區(馬來語為Wilayah Persekutuan)組成。
玻璃市,吉打,檳城,霹靂,吉蘭丹,登嘉樓,彭亨,雪蘭莪,吉隆坡,布城,森美蘭,馬六甲,柔佛,砂拉越,沙巴,納閩,泰國,新加坡,蘇門答臘,汶萊,達魯薩蘭,加里曼丹廖內群島,納土納
群島南沙群島南中國海泰國灣馬六甲
海峽柔佛海峽新加坡海峽蘇祿海西
里
伯
斯
海
13個州屬 州屬 馬來文名稱 首府 首府馬來文名稱 簡稱 人口 面積(k㎡) 馬來人/土著(%) 華人(%) 印度人(%)
玻璃市 Perlis 加央 Kangar 玻R、PL 204,450 795 85.5 10.3 1.3
吉打 Kedah 亞羅士打 Alor Star 吉K、KH 1,649,756 9,425 76.6 14.9 7.1
檳城 Pulau Pinang 喬治市 George Town 檳P、PG 1,313,449 1,031 42.5 46.5 10.6
霹靂 Perak 怡保 Ipoh 霹A、PK 2,051,236 21,005 42.7 43.0 13.0
雪蘭莪 Selangor 莎阿南 Shah Alam 雪B、SL 4,188,876 7,960 53.5 30.7 14.6
森美蘭 Negeri Sembilan 芙蓉 Seremban 森N、NS 859,924 6,644 57.9 25.6 16.0
馬六甲 Melaka 馬六甲市 Kota Melaka 甲M、ME 635,791 1,652 63.8 29.1 6.5
柔佛 Johor 新山 Johor Bahru 柔J、JH 2,740,625 18,987 57.1 35.4 6.9
彭亨 Pahang 關丹 Kuantan 彭C、PH 1,288,376 35,965 76.8 17.7 5.0
登嘉樓 Terengganu 瓜拉登嘉樓 Kuala Terengganu 登T、TE 898,825 12,955 96.8 2.8 0.2
吉蘭丹 Kelantan 哥打巴魯 Kota Bahru 丹D、KN 1,313,014 15,024 95.0 3.8 0.3
砂拉越 Sarawak 古晉 Kuching 砂Q、SK 2,071,506 124,450 72.9 26.7 0.7
沙巴 Sabah 亞庇市 Kota Kinabalu 沙S、SA 2,603,485 73,619 80.5 13.2 0.0
聯邦直轄區 名稱 馬來文名稱 簡稱 人口 面積(k㎡) 馬來人/土著(%) 華人(%) 印度人(%)
吉隆坡 Kuala Lumpur KL 1,379,310 243 43.6 43.5 11.4
納閩 Labuan 76,067 92 79.6 15.8 1.3
布城 Putrajaya PJ 45,000 148 94.8 1.8 2.7
[編輯] 地理
主條目:馬來西亞地理
馬來西亞地圖馬來西亞主要有中間隔著南中國海的東馬來西亞及西馬來西亞組成。馬來西亞大部分的沿海地區都是平原,中部則是布滿茂密熱帶雨林的高原。最高山峰是處於沙巴州(馬來文:Sabah)的京那巴魯山(馬來文:Gunung Kinabalu,山又名「中國寡婦山」或「神山」,為東南亞最高的山峰),海拔4095米,以每年5毫米的速度長高。馬來西亞靠近赤道,氣候潮濕炎熱,屬赤道多雨氣候。每年四月至十月間吹西南季候風,十月至二月間吹東北季候風,但季風現象不顯著。
布城(Putrajaya)是一個新建立的政府機構中心,建立的目的主要是舒緩馬來西亞最大城市吉隆坡的交通阻塞。首相署在1999年開始遷至布城,預料將在2005年搬遷完畢。吉隆坡依然是國會所在地及國家商業及經貿中心。其他主要城市包括檳城,馬六甲,新山及怡保。
西馬來西亞(或稱馬來半島)位於赤道北部,經度大約介於100度至119度之間,緯度09度,鄰國有北部的泰國和南部的新加坡。而東馬來西亞則在婆羅洲上的沙巴、砂拉越兩州所組成,總面積為32萬9750平方公里。婆羅洲上還包括了汶萊和印尼的加里曼丹。
[編輯] 經濟
主條目:馬來西亞經濟
雙塔樓馬來西亞是個中等富裕的國家。在新經濟政策下,它在1971年直2000年期間從一個原料出產國轉換成一個新興的多元工業經濟。經濟成長主要依賴製成品出口,尤其是電子製品。因此全球經濟蕭條及資訊供給的衰退對馬來西亞帶來的打擊尤其大。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只有0.3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出口量下降了11個百分點。然而,有效的經濟振興配套讓馬來西亞得以減輕經濟危機的打擊。
吉隆坡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為此在或低於3百分點的通貨膨脹率及失業率,加上其充足的外匯儲備及較小的外債使類似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的經濟蕭條再次發生在馬來西亞的可能性變得非常小。雖然如此,面對著競爭能力不足及高債務等問題的大企業為馬來西亞經濟遠景帶來負面影響。
馬來西亞主要的股票市場是吉隆坡股票市場及MESDAQ(科技股市)。
現今馬來西亞逐漸發展旅遊行業。馬來西亞匯率不高,而馬來西亞本身擁有取自多國的特色和三大種族連接的文化,來吸引觀光客的旅遊玩樂,賺取外匯提升國家經濟。
[編輯] 人口
主條目:馬來西亞人口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國家,主導政治的馬來民族占總人口的大多數。根據憲法規定,馬來族都是穆斯林(伊斯蘭教徒),但其他種族並不受這條例的約束。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的華裔在經濟及貿易領域扮演主要角色。印度裔馬來西亞公民占總人口的大約7%,其中包括印度教徒、穆斯林、錫克教徒、天主教徒、基督教徒及佛教徒。大約85%的印裔是泰米爾裔,其他則是格拉拉裔,錫克裔及雀替爾(chettiar,即放債者之意)裔等。據2005年馬來西亞政府統計,馬來西亞人口中約有58%屬於穆斯林、22.9%屬於佛教徒、11.1%屬於基督徒(包括新教及天主教)、6.3%屬於印度教徒、2.6%屬於道教徒、其餘屬於錫克教徒、巴哈伊教徒、萬物有靈等。
超過一半的砂拉越居民及66%的沙巴居民是非馬來土著。一小部分的非馬來土著也居住在馬來半島。非馬來土著包含數十種族群,但他們都由某個程度上的共同點。直到二十世紀,大多數土著還抱有傳統信仰,但許多土著已轉為穆斯林、基督新教徒及天主教徒。
其他的馬來西亞人民是歐裔、中東裔、柬埔寨裔及越南裔等等。歐裔及歐亞混血人民包括英國殖民者後裔及一些葡萄牙殖民者後裔。中東裔人民則大多是首先將伊斯蘭教傳至馬來西亞的阿拉伯人後裔。一小部分的柬埔寨及越南以國民作為越戰難民遷至馬來西亞。馬來西亞人口分布非常不均衡,大約兩千萬的國民居住在馬來半島。
1969年5月13日馬來西亞爆發了主要是華人與馬來人之間的種族沖突,史稱513事件。
[編輯] 文化教育
主條目:馬來西亞文化
馬、華、印各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政府努力塑造以馬來文化為基礎的國家文化,推行「國民教育政策」,重視馬來語的普及教育。華文教育比較普遍,有較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
[編輯] 教育
實施小學免費教育。2003年、2004年教育經費開支約190.33億林吉特和215.17億林吉特,2005年教育經費預算為231.1億林吉特。2003年,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8.5%,10歲以上人口識字率為95%。每18名小學生一名教師,每16名中學生一名教師。全國有馬來亞大學、國民大學等九所高等院校,近年來私立高等院校發展很快,有私立學院662間。2003年在校大學生29.05萬人。全國共有470多家公共圖書館,藏書1130萬冊。
2006年起,百分之三十的大學預科班學生被提供兩年的課程。不是所有的大學預科班申請者被允許就讀大學預科班。遴選條件並沒有被公開聲明。百分之九十的大學預科班學額保留給'土著,剩餘的百分之十保留給非土著。大學預科班的課程並不像中學六年級的課程那樣嚴格。大學預科班課程面對一些批評因為大家一致同意大學預科班的課程比中學六年級的課程容易許多,被用來幫助土著學生輕易地進入本地公共大學。
[編輯] 新聞出版
約有50份報紙,用8種文字出版。主要報紙有:馬來文的《馬來使者報》《每日新聞》《祖國報》;英文的《新海峽時報》《星報》《馬來郵報》;華文的《光華日報》《南洋商報》《星洲日報》等。馬來西亞國家新聞社(簡稱馬新社)是一個半官方的通訊社。馬來西亞廣播電台屬官辦,建於1946年,擁有6個廣播網,用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廣播。馬來西亞之聲電台建於1963年,用馬來語、阿拉伯語、英語、印度尼西亞語、緬甸語、他加祿語和泰語等8種語言對外廣播。馬來西亞電視台屬官辦,建於1963年,設有兩個頻道,用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播放。另外還有第三電視台(TV3)、八度空間(8TV)和NTV7三家私營電視台。1996年開辦了Astro衛星收費電視頻道。
[編輯] 其他
馬來西亞通訊
馬來西亞交通
馬來西亞軍隊
馬來西亞對外關系
馬來西亞公司列表
[編輯] 參考資料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2009年1月21日)
請協助添加來自可靠來源的引用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會被提出異議而移除。
[編輯] 外部鏈接
政府
(英文)馬來西亞統計局
(英文)myGovernment Portal - 馬來西亞政府網上入口
(英文)Bernama - 馬來西亞國家新聞機構
(英文)Tourism Malaysia - 馬來西亞旅遊局入口
(英文)Virtual Malaysia - 馬來西亞官方觀光局入口
(英文)馬來西亞首相署
(英文)Radio Televisyen Malaysia - 國有電視網路
(英文)馬來西亞外部貿易發展參事處
(英文)中小企業發展法人參事處
教育
Ⅳ 大馬股市的分析,請高手幫幫忙。
快好了, 維賽特財經提供(僅供參考,風險自擔)
中信證券:首要權重股,維穩利器
■杭州新希望
市場缺乏明顯的做多板塊,神秘資金頻繁出手盡量維護指數的平穩運行,一期待
最終信心的恢復,此間權重股抗跌性顯著,而券商股因為未來預期金融創新獲得反復
炒作,可關注(600030)中信證券.
券商龍頭 受益金融創新
公司是國內最具有實力的券商之一, 是中國證監會核準的第一批綜合類證券公
司之一,其經紀業務,投行業務等均在國內券商業中排名前列,並具有相關網路優勢,
品牌優勢和服務優勢,占據行業有利競爭地位.近年,在傳統業務穩定增長的基礎上,
公司又受讓了華夏基金股權,收購了金牛期貨,QDII資格和直投試點的獲得也為公司
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隨著融資融券, 股指期貨等金融創新品種有望推出,公
司作為創新類券商和上市券商中的絕對龍頭,有望從中收益.
直投催化轉型 前景可期
去年9月, 中信證券和中金公司獲得直接投資業務試點的許可.中信證券成立金
石投資有限公司,後增資至8.31億元.去年年報披露,中信證券對昊華能源的投資為1
5120萬元, 為第一單直接投資業務.中信證券半年報顯示,投資昊華能源15122萬元.
隨著今年股市行情走弱, 中信證券加快直接投資速度.除能源外,中信證券投資的其
他領域廣泛,包括房地產,高科技.上半年,中信證券以4.23億元入股中信房地產股份
,以1.55億元入股中油金鴻天然氣輸送有限公司,以2565萬元入股沈陽新松機器人自
動化股份公司.作為中信證券直接投資的第一單昊華能源正在實施年內登陸A股的計
劃, 並已向證監會遞交相關材料.直接投資業務承載著券商轉型的希望,是其力圖改
變"靠天吃飯"的收入格局的希望,中信證券優勢明顯,有望大大勝出同行.
資金運作 明顯抗跌
二級市場上,該股是目前兩地市場上罕見的全流通權重股,K線走勢上看自8月以
來表現出明顯的抗跌性, 從成交量上來看,頻繁的有規模資金介入運作,考慮到相關
金融創新在繼續推進,該股反復獲得炒作的機率大,逢低關注.
僅供參考,沒人可以預知明天會是什麼樣的,也沒人能預知一隻股票明天的走勢(莊家暗箱操作不算),看你自己
Ⅵ 什麼軟體可以看馬來西亞股票市場
這叫行情軟體,有很多,最主流的行情軟體有大智慧、通達信、同花順、東方財富通、飛狐等,新手建議使用通達信,功能強大,操作簡單。
Ⅶ 怎麼查馬來西亞股票的價格
Bursa Malaysia 里可以查到。過去一年最低為2.22;最高是2.57。現在是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