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入門 » 丹麥第一個股票交易所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丹麥第一個股票交易所

發布時間: 2023-05-16 12:23:54

❶ 世界歷史上的崛起大國有哪些

1. 葡萄牙和西班牙:

兩國的崛起和衰落極為相似,都是在政府力量的支持下進行航海冒險。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競爭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線和殖民掠奪建立起勢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國,並在16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成為第一代世界大國。

他們衰落的原因則在於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的國家沒有著力於發展工商業,並最終在後續的競爭中處於下風,很快盛極而衰。

(1)丹麥第一個股票交易所擴展閱讀:

《大國崛起》是由周艷執導的12集歷史題材電視紀錄片,於2006年11月13日在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首播 。該片記錄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九個國家相繼崛起的過程,並總結了國家崛起的歷史規律。

葡萄牙,是一個位於歐洲西南部的共和制國家。東鄰西班牙,葡萄牙的西部和南部是大西洋的海岸。除了歐洲大陸的領土以外,大西洋的亞速群島和馬德拉群島也是葡萄牙領土。葡萄牙語是2.4億人的共同母語,鍵則也是世界第六大語言。

西班牙,位於歐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 地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處,西鄰葡萄牙,北瀕比斯開灣,東北部與法國及安道爾接壤,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的摩洛哥相望,領土還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島,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島及非洲的休達和梅利利亞。

荷蘭是由尼德蘭、阿魯巴、庫拉索和荷屬聖馬丁4個構成國組成的君主立憲制的復合國,是以尼德蘭本土為核心的主權國家。荷蘭政府的權力僅限於國防、外交、國籍和引渡,除了上述權力以外,各構成國皆有完全的自主權和自治權。

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

美國,是由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50個州和關島等眾多海外領土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其主體部分位於北美洲中部,通用英語,是一個移民國家。

日本,位於東亞,國名意為「日出之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68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主體民族為大和族,通用日語,總人口約1.26億。

俄羅斯帝國,簡稱俄國、俄羅斯、沙俄、沙皇俄國或帝俄,別稱第三羅馬。是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為皇帝後,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羅斯國家。俄羅斯帝國同時也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國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

❷ 維斯塔斯的業務發展

1898年 一切開始的一年。
這一年,鐵匠H.S.Hanse 走下火車,踏上丹麥 lem 車站的站台,並於不久後開辦他的第一家工坊。由於 Hansen 源源不斷的創意和無所畏懼的開創精神,他的「Hansen 鐵匠鋪」從建立之初就非常成功。他的精神似乎也鼓舞激勵了他的助手們,因為他們中很多人後來都建立了自己的公司。Lem 鎮漸漸發展成為一個鐵匠工藝聚集的中心地帶。
1928年 Dansk Staalvine Instri 的成功
「鐵匠 Hansen 」和他的兒子 Peder Hansen建立了Dansk Staalvine Instri-一家為工業建築生產鋼窗框的公司。這次投資非常成功,僅僅四年後,這個企業就發展成為一家私人有限公司,隨後公司繼續茁壯成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丹麥被佔領後,金屬材料嚴重短缺,公司的業務斷斷續續。
1945年 成立維斯塔斯
Peder Hansen(H.S.Hansen 的兒子)離開了Dansk Stålvine Instri,與其他九位同事合力創立了VEstjysk STålteknik A/S,後來公司更名為 Vestas (維斯塔斯)。創建之始,公司的啟動資金為75,000 丹麥克朗,維斯塔斯團隊搬進一排簡單的木屋內,開始生產像攪拌器和廚用秤之類的家居用品。
1950年 首次對外出口
主要生產農用機具。開始時是生成橡膠履帶拖拉機,後來生產真空罐式液肥噴灑機、罐式液肥噴灑機、中耕作物噴霧機、犁刀混合機以及其他產品,這些農業機具成為公司的主要出口產品,出口到芬蘭、德國和比利時等國家。
1956年 生產中間冷卻器
Soren Hansen是Peder Hansen的兄弟,在B&W造船廠任副主任,他告訴Peder Hansen,造船廠想為船上的發動機研製一種新型的冷卻器。 這一事件標志著維斯塔斯另一個產品的誕生。Peder Hansen承接了這個項目,開發和生產了中間冷卻器,該產品和它生產的農業機具直到今天仍是維斯塔斯的主要產品。
1959年「鐵匠」Hansen購入全部股權
Peder Hansen從其他的股東手裡買下了維斯塔斯的全部股權,並將牛奶冷卻器和飼料槽的生產賣給了Boerge Agerbo.Boerge Agerbo是Agerbo Maskinfabrik的所有者和維斯塔斯的一名前股東。
1960年 在同一年裡遭遇火災和創銷售記錄
1960年1月27日的一場火災將維斯塔斯的辦公室和倉庫化為灰燼。幸運的是,維斯塔斯很快搬到了新地址,並且當年的銷售額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年。工廠得以重建,生產繼續,根據一年內不同的時間員工數量達到100到120左右。
1968年 液壓技術成為重點業務
1968年,經過重組和幾年的調整鞏固,維斯塔斯開展了另一項業務:用於輕型卡車中的液壓起重機。通過與起重機出口商的合作,維斯塔斯再一次獲得了成功—所生產的起重機有96%都出口國外,共出口65個國家。
1970年 起重機工廠和石油危機
維斯塔斯創建了獨立的工廠生產起重機,比計劃提前了4年。但很快爆發了石油危機,維斯塔斯進而轉入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替代性能源。
1978年 「打蛋器」形狀的風機試驗
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維斯塔斯開始看到風機作為替代型清潔能源的潛力。Darrieus風機是維斯塔斯進行的第一次試驗,該風機看起來像一個直立起來的打蛋器。該試驗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經過一年半時間的試驗,維斯塔斯最後推出了三葉片風機,其原理與我們今天的風機相同。
1979年:生產出第一台風機
這一年,維斯塔斯已經准備好給那些想要投資替代能源的客戶交付第一批風力發電機組。之後數年證明維斯塔斯決定開始生產風機是明智之舉,因為在20世紀80年代初,風電業經歷了一次名副其實的蓬勃發展。六年後,也就是 1985年,維斯塔斯員工人數已經達到800人左右,也就是在這段時間,維斯塔斯在 Lem 市郊建造了第一個大型(12,000m2)風機生產廠。
1980年 風機的批量生產
維斯塔斯開始批量生產風機,並首次安裝了80台55kW風機。美國Zond,Inc公司要求對維斯塔斯的風機進行測試。這些測試進行的很順利,Zond對風機的性能非常滿意。同年,丹麥和美國的新立法的出台為風能的發展開辟了更加廣闊的市場。
1981年 自己生產玻璃纖維組件
維斯塔斯獲得了來自美國的第一個大訂單。維斯塔斯決定自己生產風機上的玻璃纖維組件,以此來確保組件的統一和高質量。
1983年 向美國銷售2,500台風機
玻璃纖維的生產比1981年提高了一倍,這使維斯塔斯可以生產自己的葉片。成立了維斯塔斯北美公司,服務於北美市場。到1985年底,維斯塔斯共向美國銷售了2,500台風機。
1985年 第一台變漿距風機
維斯塔斯的第一台變漿距風機出廠。變漿距特性使風機可以根據風況時刻微調葉片與風的角度,從而優化風機的發電能力。這個特性很快成為了維斯塔斯的賣點。當時沒有一家競爭對手可以提供這種特性。維斯塔斯的漿距調節特性被稱為OptiTip&reg。
1986年 問題重重與補救方案
1986年對維斯塔斯來說是艱難的一年。在加利福尼亞州,為安裝風機提供優惠政策的專項稅收立法於1985年底到期,此舉重創了維斯塔斯在美國的市場。二月,維斯塔斯發起了一個援救計劃,但是在同年十月三日,集團被迫宣告破產。盡管如此,風機本身並無任何問題,而且維斯塔斯高品質的產品和精湛的專業技術不久後就變得明朗化,為之後的東山再起奠定了的堅實基礎。
1987年 集團的解散與維斯塔斯風力系統集團公司的成立
經歷了1986年的危機後,維斯塔斯集團的大部分被出售,使1986年底新建維斯塔斯風力系統集團公司(一個專注於風能的公司)成為可能。新管理團隊和約60名雇員揭開了維斯塔斯傳奇的第二篇章。同年,維斯塔斯在印度創建了維斯塔斯RRB印度有限公司。
1988年 印度Danida項目
維斯塔斯風力系統集團公司承接了由Danida(丹麥外交部混合信貸局)資助的在印度的6個風電項目。
1989年 從協作到銷售公司
這一年,政府方面強烈呼籲通過公司合並來增強丹麥風電行業的整體實力。維斯塔斯選擇了與丹麥風能技術公司(DWT)協作,DWT後來被維斯塔斯風力系統集團公司收購,成為維斯塔斯的銷售公司。此次收購增強了維斯塔斯的生產能力和技術實力。同年,Vestas Deutschland GmbH(維斯塔斯德國公司)在德國成立。
1990年 減輕風機重量,獲得大型訂單
這一年,維斯塔斯不僅提高了銷售額,同時在技術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包括在風機外觀、性能和價格上所取得的突破。維斯塔斯為V39-500kW風機專門生產的葉片使風機的重量從原來的3,800公斤減輕到1,100公斤。
1990年,維斯塔斯獲得了迄今為止的最大的一份風機訂單。342座V27-225kW風機矗立在加州洛杉磯的Sky River東北部。
1991年 取得突破的一年,總裝機量達到1000台
1991年是維斯塔斯取得突破性的一年,這一年,維斯塔斯的銷售額提高了35%,達到6.31億丹麥克朗。11月,維斯塔斯的第1000台風機在丹麥安裝完成。維斯塔斯風力系統集團公司成為第一家獲得ISO 9002認證的風機生產商。該認證的獲得確保了維斯塔斯的所有生產程序都將按照一個預先設定的計劃進行,並確保最終產品的統一和高質量。
1992年 打入英國市場
1992年,維斯塔斯英國市場出現了比其他所有市場都強勁的增長勢頭。這一年,維斯塔斯在英國共安裝了89台風機,總裝機容量達30MW,其中在Ovenden Moor 共安裝了23台 WD 34-400kW風機。
同年,維斯塔斯風力系統集團公司在瑞典成立了Vestasvind Svenska AB子公司,在美國成立了美國風力技術有限公司。
1993年 政府的扶持政策使銷售額提高到原來的三倍
德國政府對風能行業的政治扶持使維斯塔斯德國公司的銷售額提高到原來的三倍。在Husum的設施擴建了750平米。在丹麥,公司在管理和生產上也出現了增長。大型風機和大型風機風場為維斯塔斯後來提供的交鑰匙風電項目打下了基礎。
1994年 經歷增長和成立西班牙合資公司
到1994年底,維斯塔斯風力系統集團公司共有員工765人。公司繼續增長,1994年成為了再一次創造記錄的一年,稅前利潤突破了4100萬丹麥克朗。但同時維斯塔斯也越來越感到來自其他風機生產商的競爭壓力,使其在德國和美國的市場份額稍有下降。
這一年,維斯塔斯完成了V44-600kW 風機的開發。V44-600kW風機提供了以下兩個新特性: OptiTip&reg和 OptiSlip&reg。 前者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風機葉片所承載的負荷,而後者可確保風機向電網輸送穩定的電力。在這一年,維斯塔斯收購了Varde的Voelund Staalteknik A/S公司。
在西班牙,維斯塔斯風力系統集團公司聯合西班牙集團公司Gamesa和開發公司SODENA成立了合資公司Gamesa Eolica S.A,維斯塔斯風力系統集團公司持有40%的股份。此次合並使維斯塔斯立刻獲得了電力公司Energia Hidroelectrica de Navarra S.A的6台V39-500 kW風機訂單。
1995年 公司調整和Tunoe Knob海上風電場的建設
這一年,維斯塔斯進行了重要的調整。維斯塔斯在丹麥Herning 和 Ringk&oslashbing之間的Videb&aeligk租借了佔地15,000平方米的生產和管理場地,作為采購、倉儲、組裝、分配和服務中心。
在西班牙,Gamesa Eolica S.A.在銷售維斯塔斯技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並成立了當地的塔架生產基地。在技術突破方面,維斯塔斯在Tj&aeligreborg建成了1.5兆瓦級風機。該風機的新特性就是在三個葉片的每個葉片上都有單獨的漿距調節,提高了葉片在最大運轉速度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而在1995年對維斯塔斯來說真正重大的事件和挑戰則是建設海上風電場Tunoe Knob,位於丹麥奧胡斯東南的卡特加特海峽。維斯塔斯與I/S Midtkraft協作共同完成該項目。I/S Midtkraft負責風機基礎的建設,而維斯塔斯負責風機的組裝。在基礎鋪設完畢後,維斯塔斯接手了剩下的全部工作,只用了5天時間便安裝了10台V39-500kW風機。
1995年,國際原子能機構宣稱,在所有能源類型中,風能將在最晚不超過2010年時便會與礦物燃料和核能形成絕對的競爭,這一信息使風電行業獲得了意外的支持。
1996年 榮譽獎章和西班牙神話
1996年,維斯塔斯獲得了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九世授予的榮譽獎章,以表彰維斯塔斯在丹麥出口上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中國和印度是非常有前景的新市場。1996年,維斯塔斯分別向中國和印度銷售了56台和63台V42-600kW風機。維斯塔斯德國公司在市場可能走下坡路的情況下採取果斷舉措,提高了維斯塔斯在德國的市場份額。西班牙的業績最突出,實現了「西班牙神話」。這一年,Gamesa Eolica S.A.共交付130台V39-500kW風機,並與Energia Hidroelectrica de Navarra S.A.達成協議,約定到2000年12月前,共為其交付107兆瓦的裝機容量——Gamesa Eolica S.A.預期在1997年4月之前交付。
1997年 丹麥最大的風機項目
風機的銷售量(兆瓦數)提高了24%,從1996年的303兆瓦提高到1997年383兆瓦,維斯塔斯的發展顯現樂觀態勢。維斯塔斯推出了兩款新風機:V47-660 kW 和V66-1.65 MW。
這一年,維斯塔斯實施了丹麥本土上的最大的風機項目,即Thy的 Klim Fjordholme風電場項目,此次項目中,維斯塔斯與A/S Nordjyllandsværket協作,共安裝了35台V44-600kW風機。該風電場可以為10,000戶家庭提供電力。
1998年 股票上市和在義大利取得的成功
維斯塔斯在哥本哈根股票交易市場上市。發行股票的目的是為公司發展籌集資金以適應不斷壯大的各地市場及增設玻璃纖維生產和部件組裝設備的需要。維斯塔斯擁有全球風電市場22.1%的市場佔有率(根據截止到1998年12月13日的裝機容量得出)。維斯塔斯是風電行業的先鋒。1998年的銷售額增長了45%,突破了28億丹麥克朗。
經過兩年的准備,維斯塔斯風力系統集團公司與塔蘭托風能系統公司合作在義大利的塔蘭托成立了合資公司。雖然公司當時正處在起步階段,但公司截止到年底的銷售額已達到了2.58億丹麥克朗。
1999年 建成新的葉片廠,銷售額提高了131%
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展,葉片的生產能力已不能滿足當前的需要。因此,維斯塔斯決定於2月份在丹麥的Nakskov建成新的葉片廠,這裏海陸交通方便,勞動力豐富且技術水平高。葉片廠於夏天動工,新工廠計劃在12月份生產出第一個32米長葉片。
1999年秋季,維斯塔斯推出了具有Optispeed®特性的V80-2.0MW風機,專為低風速地區設計開發。
同年,維斯塔斯收購了位於奧胡斯的電器公司Cotas Computer Technology A/S。丹麥Cotas當時已經是維斯塔斯風機控制軟體和組件的多年供應商。
到當年年末,維斯塔斯的當年銷售額達到47億丹麥克朗。剩餘利潤達到5.95億丹麥克朗,比前一年增長了131%。12月20日,維斯塔斯被列入哥本哈根證券交易所指數(KFX),該指數按照交易量包含了丹麥交易量最大的20支股票。全球對風能技術的需求不斷增長,維斯塔斯成為當年漲幅最大的股票。
2000年 獲得迄今為止最大的訂單,創造新的銷售記錄
千禧年伊始,維斯塔斯擁有40%股份的Gamesa Eólica S.A.,公司便接到了迄今為止的最大的風機訂單,共1800台風機。客戶是西班牙能源公司Energía Hidroeléctrica DeNavarra, S.A. 總價值超過50億丹麥克朗。
5月份,佔地22,000平方米的新工廠在丹麥Nakskov建成。
維斯塔斯與Vestech日本公司簽署了新的分銷協議,加強了它在日本市場的地位。協議達成後,在當年的秋季,維斯塔斯獲得了日本24台V66-1.65MW型風機的訂單,計劃於2001年交付。
美國風能生產稅抵減法案的出台給北美市場帶來了正面的影響。維斯塔斯在美國簽署了迄今為止最大的銷售協議,在2000年和2001年年間向FPL Energy,LLC銷售V47-660 kW型風機。同時,維斯塔斯針對美國市場正在開發新型的OptiSlip®版本的V80風機。預計這款新風機將於2002年初投入批量生產。
8月份,維斯塔斯獲得ISO14001認可,以證明維斯塔斯已實施了新的環境管理體系。該認證包括維斯塔斯對外部環境所採取的行動。維斯塔斯的下一個目標是獲得與工作環境有關的英國標准OHSAS18001的認可。
11月份,維斯塔斯第二次向所有員工提供職工股。有超過80%的員工都選擇認購職工股。同時,公司首次向董事會、執行委員會和高級管理層發行權證。
全球風電市場的當年新裝機容量增長了大約4,500兆瓦。維斯塔斯及其聯營公司佔了1,434兆瓦,相當於整個市場的32%。至此,維斯塔斯佔全球的總裝機容量的26%,超過了維斯塔斯預期的25%的目標。
維斯塔斯的銷售額達到65億丹麥克朗,稅前利潤達到8.66億丹麥克朗,創造了新的記錄。息稅前利潤(EBIT)為10.7%,也超出了預先的9%的財務目標。
截止到當年年末,維斯塔斯的員工總數已達3,852人,增長了47%。此外,在西班牙和印度的聯營公司中還有1,131名員工。
2001年 Horns Rev –全球最大的海上風電場
1月份,維斯塔斯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即Horns Rev項目,位於丹麥Esbjerg以西的北海海域)的風機供應商。該項目計劃於2002年夏開始建設,是迄今為止最大的海上風電場,總裝機容量為160兆瓦。項目採用維斯塔斯V80-2.0MW風機,預計訂單價值近10億丹麥克朗。
當年春季,維斯塔斯還首次在哥斯大黎加和伊朗簽約。許多新興市場也表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包括法國、葡萄牙和波蘭。
2001年上半年表現良好,這從2001年的中期財務報表便可見一斑。2001年上半年的凈營業額比2000年同期增長了一倍,達到45.44億丹麥克朗。前六個月的稅前利潤比前一年增長了35%,達到4.01億丹麥克朗。
2001年8月,維斯塔斯獲得英國OHSAS 18001認證,標志著維斯塔斯集團丹麥工廠的工作環境管理體系已經符合標准,實現了維斯塔斯在工作環境方面的重要目標。
9月份,擔任維斯塔斯風力系統集團公司總經理職務15年之久的Johannes Poulsen在他60歲生日的時候向董事會宣布,希望能夠在2002年4月18日的股東大會上提出退休。董事會指定當時公司的首席財政官Svend Sigaard作為公司的新一任總經理,並立即上任。
12月份,維斯塔斯風力系統集團公司將它在Gamesa Eólica S.A.40%的股份以2.87億歐元的價格(即,21億丹麥克朗)出售給了Sesa Sistemas Electricos S.A.(隸屬於Gamesa Group)。主要是因為維斯塔斯與Gamesa在項目發展上的戰略不同,致使雙方在市場中的戰略不斷發生沖突。
當年,風電行業的全球市場增長了51%,達到6,824兆瓦,其中維斯塔斯(包括其聯營公司)佔了1,645兆瓦,同前一年相比增加了一倍。維斯塔斯實現了24.1%的市場份額,比2000年增長了6個百分點。
銷售額達到95.2億丹麥克朗,EBIT(息稅前利潤)前盈餘為9.85億丹麥克朗。稅前利潤為28.5億丹麥克朗,其中包括出售Gamesa Eólica S.A.的股份所獲得的18.1億丹麥克朗。
截止到當年年底,維斯塔斯的員工數量達5,249人,其中,825名員工在國外的子公司工作。
2002年 另一個創紀錄的一年
對維斯塔斯來說,2002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這體現在許多方面。盡管存在很多問題,2002年仍成為風機工業和維斯塔斯創紀錄的一年。全球的風機裝機量將達到近7000兆瓦,相當於增長約3%。維斯塔斯銷售額增加了9%,從12億8200萬歐元增加到13億9500萬歐元。
美國市場沒有按照2002年早期預想的那樣發展,裝機量有所降低,而且大約1200名技術熟練、有資格的員工不得不從事三個月的兼職工作。
4月18日,擔任15年總經理職務的Johannes Poulsen退休,而首席財務官Svend Sigaard 接替他作為維斯塔斯的總經理。
4月,維斯塔斯實施了2002年最大的風機項目,即,在丹麥西海岸的北海Horns Reef安裝80套2兆瓦海上風機。為確保海上風電場按計劃建設,所有雇員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維斯塔斯集團內部良好的團隊合作下,維斯塔斯比原計劃提前11天完成了所有風機的安裝。2002年年末,維斯塔斯建成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風電場,該風電場將能夠向近15萬丹麥家庭提供電力。
憑借從Horns Reef 工程獲取的寶貴經驗,2002年維斯塔斯被選為數個海上風電場工程的風機供應商。7月,維斯塔斯獲得了30套V80-2.0MW海上風機的訂單,而這也將成為英格蘭第一大海上風電場。2002年年底,維斯塔斯被選為英格蘭和比利時海上風電場的供應商。
Horns Reef 海上風電場的建成以及後續訂單的實施使維斯塔斯確立了它作為全球海上風機領先製造商的地位。
截至到2002年年底,維斯塔斯的許多新工廠竣工建成。維斯塔斯建成了位於蘇格蘭Campbeltown一座佔地面積達1萬平方米的工廠。該工廠主要生產塔架,組裝機艙。維斯塔斯做好了充分准備,服務於日益增長的英國和愛爾蘭市場。此外,位於德國Lauchhammer佔地面積達31,500平方米的葉片廠也投入使用。維斯塔斯安裝了第一批V90-3.0兆瓦的原型風機。該種機型是維斯塔斯的產品計劃中的下一代產品。這些原型風機需在2004年批量生產之前通過試運行。由於美國市場仍具有持續的不確定性,2003年預計增長會降低,而維斯塔斯不得不在2002年底裁減495名雇員。盡管如此,2002年公司員工仍凈增759名。
由於良好的市場拓展,堅挺的產品種類,陸上與海上風機良好的訂單量以及高素質的員工,維斯塔斯對未來做好了充分的准備。維斯塔斯預期,風力將成為世界的主要能源之一。
2003年 V90風機的推出和與NEG Micon的合並
2003年,全球的總裝機量近8000兆瓦,風機工業增長了約10%。維斯塔斯的總裝機量達到1812兆瓦,這表明,維斯塔斯延續了它的成功並且達到23%的市場佔有率。
德國市場從3250兆瓦跌至2675兆瓦,但德國市場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盡管有所下降,維斯塔斯仍將其市場份額從18%提高到了23%。
2003年,維斯塔斯獲得的較大的一個訂單是為坐落於紅海沿岸、距離開羅東南近200公里的埃及風電場交付117套V47-660kW風機。另外還有兩筆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的兆瓦級風機的大型訂單。在海上風機方面,維斯塔斯將為英格蘭東海岸的Scroby Sands項目交付了30套V80-2.0MW風機。維斯塔斯贏得了英國規劃18項工程中的第2項工程。維斯塔斯還最終交付了Horns Reef項目,該項目位於丹麥西海岸,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大的風電場,。
秋季,維斯塔斯推出三款新型風機:V90-1.8MW, V90-2.0MW和V90-3.0MW。上述三種機型的推出再一次證明了,維斯塔斯能夠開發減少每千瓦時發電成本的風機。預計V90型風機將能夠改善風電的競爭力,幫助維斯塔斯實現「風力成為世界領先能源」的願景。
12月12日將是維斯塔斯和風機工業歷史上的里程碑。正是在這一天,維斯塔斯和世界上另一家風力系統的領先製造商NEG Micon宣布了它們的合並計劃。
2004年 更多的合並和新的管理層
2004年上半年的最大事件是維斯塔斯和NEG Micon的合並。在風力工業中建立了毫無爭議的世界領導地位。
兩公司合並工作正按計劃進行。2004年6月底,三個重要領域已經准備就緒:
增加維斯塔斯資金,資本增加到2億8300萬歐元。 公司新組成准備就緒。 確定未來聯合產品種類。
在生產方面,維斯塔斯決定在澳大利亞波特蘭設立工廠生產葉片。工廠預計年生產近100套葉片。
在年初,由於即將來臨的合並,外界很多關注集中在合並後的公司能否能夠維持其新訂單率和營業額。因此,更令人滿意的是,在合並年中,集團公司能夠實現預測的25億6100萬歐元的預計銷量,並且能夠將其市場佔有率提高兩個百分點。9月底,副總經理Torben Bjerre-Madsen辭職。10月,總經理Svend Sigaard宣布,在維斯塔斯工作18年後,他決定尋求改變。2005年5月1日,Svend Sigaard 離開維斯塔斯,由來自Hempel A/S 的Ditlev Engel(迪特列.英格)接管總經理一職。
2005年5月26日,也就是在正式上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迪特列.英格宣布了他為維斯塔斯公司制定的到2008年前的發展戰略。這項戰略被稱為「志在必得」戰略,其中包括維斯塔斯公司新的願景和任務。該願景被稱為「風能、石油和天然氣」,它摒棄了風能和維斯塔斯公司與可替代能源形式關系曖昧的形象,轉而聲明風能與石油和天然氣一樣,是一種具有競爭力的能源。
該計劃包括三個主要目標:
第一目標: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率)至少達到10%
第二目標:營運資金凈額不得高於營業額的20-25%。
第三目標:全球市場佔有份額至少達到35%。
這些目標的優先次序表明,對於維斯塔斯公司來說,盈利能力是最為重要的。
與前一年相比,維斯塔斯公司2005年的銷售額增加了52%。到2005年年末,維斯塔斯公司所銷售風力發電機的總容量達到了3,185 MW。然而,2005年卻是維斯塔斯公司在財政上陷入困境的一年。導致這一財政困境其中的一個因素就是貫穿整個行業的高度活躍性,從而導致了維斯塔斯公司的供應商們無法在數量和質量上交付維斯塔斯公司所需的零部件。除此之外,維斯塔斯公司在北美地區許多大型工程微薄的收益以及大量的擔保條款也是造成公司在2005年利潤不盡如人意和虧損的原因。
然而,當「志在必得」戰略中一些措施的效果通過其他一些指標(比如有史以來最低的營運資金凈額——營業額的14%)顯現出來時,在2005年的業績中出現了令人鼓舞的趨勢。
八月份,波蘭和澳大利亞建成了新的葉片廠,並開始營運,維斯塔斯公司同時也在中國天津開始建立葉片廠。
在2005年年末,美國地平線風能公司向維斯塔斯公司定購了總容量達800MW的V82-1.65 MW型和V80-1.8 MW型風機,這是公司接到的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訂單。
2006年 業績鞏固階段
2006年是公司進行業績鞏固的一年。2006年春季公司接到了來自德國、西班牙、紐西蘭、法國和義大利的幾個大額訂單。維斯塔斯公司的年度財務報表顯示,公司的銷售額從2005年的35.83億歐元增長到了2006年的38.54億歐元,完成了業績的鞏固。維斯塔斯公司在天津建立的葉片廠開始運營,該工廠是維斯塔斯公司在中國建立的第一家工廠。甚至在工廠正式運營前,維斯塔斯公司就宣稱,需求量的增加意味著該工廠將擴大至原定生產能力的兩倍。在2006年十一月份,維斯塔斯公司進一步強化了在2008年「志在必得」發展戰略中的目標,其中規定,息稅前利潤率達到10-12%,營運資金凈額最大不得超過營業額的20%,全球市場佔有份額至少為35%。
2007年 現代能源第一
2006年的努力最終獲得回報。僅在1月份,維斯塔斯便獲得了56台V80-1.80MW風機的訂單。這批風機將於2007年第三季度交付,用於美國堪薩斯州的Smoky Hills項目。委託方為ENEL北美公司。ENEL是北美地區最大的一家可持續能源發電廠。隨後,維斯塔斯又從土耳其和中國獲得了幾份訂單。
從前半年的業績來看,我們正努力朝著實現「志在必得「的目標而努力。2007年第二季度的銷售和息稅前利潤分別提高到10.67億歐元和9000萬歐元,相當於比2006年第二季度分別增長了19% 和221%。隨後,我們便提出了「現代能源第一」的計劃。
2009年,維斯塔斯決定投資10億美元進軍美國市場。而當下奧巴馬大力推行的能源新政為維斯塔斯拓展美國市場提供了天賜良機。

❸ 大國崛起讀後感,50字

《大國崛起》描述了自15世紀開始500年的時間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九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並日益成為超級強國的歷程,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給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放眼位於歐洲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的葡萄牙,這論面積還不如中國的一個省份, 15世紀時還不到100萬的人口的小國,當初僅僅是為了獲取香料這個簡單的願望,卻開創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航海時代。他的成長,如同一艘小船經歷了海上的大風大浪,日益看到聳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燈塔,最終成為了第一代世界大國。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的昌盛並不是以人口、面積來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氣和不屈的傲氣。他用他磅礴的勇氣和不屈的傲氣向全世界證明著他們的力量不可小覷。

再觀位於歐洲中部的德國,記得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曾說過:「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難怪德軍總參謀長毛奇早就自豪的說過:「德國的勝利早已在小學生的講台上決定了!」我們從中可知,國家總在不斷的發展,而人類短暫的生命永遠也無法比擬一個國家漫長的歷史,人類渺小的功績永遠也無法比擬一個國家的莫大的榮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務,人類不斷延續,永不熄滅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國家的精神傳遞的骨幹,德國正以這一點換來了最終的勝利……

在眾多國家中,東亞島國日本尤讓我折服,我們暫且撇開他們寬賣宏對中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暫且收起我們對他們敵意的眼光。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我們中國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卻以他強大的國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們的前頭。他曾經和我們的大清帝國一樣,資源外流,文化落後,同樣慘痛的遭受著西方列強無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對同樣的狀況,他們看到中國「落後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頂禮膜拜所帶來的暫時安穩,他們迅速圖強振國,維新求變,以驚人的速度迅速成為亞洲第一個擺脫西方列強侵略並實現工業化的國家。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個始終都堅持團結,善於學習的民族創造了今日的輝煌。

看了這部紀錄片,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中國近代閉關鎖國的政策讓我覺得可悲,中國官員「天朝上國」的迷夢讓我覺得可笑,中國腐敗無能,欺軟怕硬的清政府讓我覺得可恨,我終於理解魯迅心中對落後中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悲痛感情。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定就註定了中國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運。總觀12個強國的歷史,我不懂當拿破崙為凱旋門墊下第一塊基石時是怎樣的喜悅,我不懂當年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環境下昂首挺胸所擁有的勇氣,我不懂那時的總統羅斯福帶領整個美國走過血肉模慎冊糊,充滿硝配桐煙的世界大戰所付出的艱辛,可我知道,一個國家要崛起必須先喚醒國民的思想意識。德國的教育,日本的虛心,法國的自立,對比中國的閉關鎖國、保守落後,顯然中國從一開始就註定自己勝敗存亡的理數。「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些在我們看似再熟悉不過的語句,經歷了漫漫勝衰成敗的歲月卻始終被尊頌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然而,透過表面華美的現象,我們試者問自己的心靈,這些被世人推崇的精神又究竟實實在在的實施了多少?最終又真真切切的見效了多少?在我們的國度里,這些都不過是一些形式,一些裝飾品罷了。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自強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贏得其它國家人們的尊敬。中華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別國。我們有韌勁,卻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們有力量,卻缺乏動力,也缺乏勇氣。恰似德國在二戰後勇於反思和敢於悔過的行為,最終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諒與支持,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集中營紀念地長跪懺悔,真實地展示了這樣的精神,記錄片的解說詞相當好: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國! 這樣的總統,才能永垂史冊,這樣的國家,才能熠熠生輝。那麼只有正視歷史,直面失敗,歷史才不會重演,成功才會到來。在務實上,我們做的比起別國也差的很遠,搞浮誇,搞假政績,搞表面繁榮等等無用的行為,根本不能從本質上,從實際上提升我國的國力。所以我們始終只能從面積和人口上說是一個大國,而從實力業績上講卻不能說是一個強國。
回顧500年來各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掂量12個大國崛起的關鍵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顯然不約而同值得關註: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於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等等。因此,我國只有重視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善於借鑒別國經驗,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努力促進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實現強國之夢。

我想,《大國崛起》的放映將有助於中國後代人的奮發,有助於中國未來宏偉藍圖的實現。歲月交錯,時光更替,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也必將列於大國崛起之列!

❹ 高一上冊歷史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教案_高一語文課本上冊課文

做好歷史備課是歷凱基皮史教師完美的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所以,下面不妨和我一起來欣賞下人教版高一上冊歷史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教案,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人教版高一上冊歷史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教案
【課標要求】

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搶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會考條目】

①英國殖民霸權確立過程中的幾次主要戰爭aa ②殖民擴張與掠奪的方式和影響bc

【預習提綱】

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

(一)世界市場雛形形成(15世紀末16世紀初)——新航路的開辟

(二)世界市場得到拓展(16世紀初——19世紀)——早期殖民擴張

(三)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9世紀中後期)——第一次工業革命

(四)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

本課內容是第一課的延伸和拓展。“新航路開辟”使世界市場出現,“殖民擴張”伴隨著“新航路開辟”而產生和發展,並使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學習時要注意從世界市場聯系加強、殖民掠奪的罪惡和人類文明聯系加強等多角度思考問題。“殖民霸權的角逐”一目為課外閱讀內容。

條件:(1)得天獨厚的________條件;(2)發達的_________;

“海上馬 (3)¬¬_____________發達

車夫” 特點: ____ 資本發達

擴張的歷程:(1)對外擴張,在________、______奪取了廣闊的殖民地

(2)1588年,隨著“______”被打敗, ____代之而起

結果:____世紀,荷蘭鋒態壟斷世界______,成為世界上的_____________

原因:⑴利用地處¬¬¬¬____________的有利條件;⑵政府採用“________”的政策

英國的 ⑶通過_____,英國_____性質的租地農場發展起來

崛起 1588年,打敗________

民霸權 擴張殖民 1600年成立的_______,壟斷了中英、印英間的貿易

的確立 1607年,在北美獲得了第一塊殖民地________

17世紀上半葉,英國擴張主要向三個方向發展

英國殖 1588年,打敗西班牙“_______”,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民霸權 17世紀中後期,_________,打敗荷蘭

的確立 18世紀中期,打敗_____。(七年戰爭,成為世界上最大的_____帝國

_________公司從印度獲得巨額財富

野蠻的_____ ____ 靠殖民活盯差動發跡

強盜的

貿易 屠殺、奴役________;進行罪惡的_______。

【問題設計】

導入:從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回顧美國黑人的悲慘歷史與地位的提高。你知道有哪些黑人明星?黑人故鄉在哪裡?他們後來為什麼生活在美洲大陸上?

你知道澳門的大三巴牌坊嗎?請說明由來。

列出英國確立殖民霸權的簡要經過。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拓展的方式有哪些?為什麼帶有血與火?

感謝與謝罪,道德與現實的審判:

今天,對於黑奴貿易有不同的認識。美洲黑人的的後代中有人說:感謝當年對祖先的販賣,要不,我們還在非洲受苦。白人的後代:約翰•霍金斯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販子,16世紀時從非洲大陸上捕掠了成千上萬名黑人,將他們販賣到了歐洲和美洲等地。2006年霍金斯的後代為祖先的販奴行為深感羞恥,來到甘比亞,模仿非洲奴隸被捕捉後囚禁的方式在身上綁上鐵鏈,跪在25000名非洲人面前,為祖先謝罪,請求寬恕。你的觀點怎樣?

觀看戈雷島遺址,並談談你的感想:

這個大西洋塞內加爾海域的一個島嶼。15—19世紀相繼被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佔領。殖民者把它作為販運、關押黑人奴隸的場所,成為西非最大的奴隸轉運站。據統計,至少有2000萬黑人奴隸從戈雷島被轉賣出去,有500萬黑人死於途中。1978年,戈雷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警示世人的世界文化遺產。

小論文:請你以所學知識簡述文明與野蠻的沖突。

【材料補充】

新航路的開辟拉開了西歐殖民擴張的序幕,葡萄牙、西班牙以暴力在國際舞台上逞強達百年之久。繼起的荷蘭和英國的殖民活動依然憑借野蠻殘酷的暴行。這對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開拓與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紀的時候,卻是整個世界的經濟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區。一個僅有150萬人口的荷蘭,將自己的勢力幾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被馬克思稱為“海上第一強國”。東印度公司已經擁有15000個分支機構,貿易額佔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10000多艘商船游弋在世界五大洋上。

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民族英雄鄭成功

荷蘭的市民是現代商品經濟制度的創造者,他們將銀行、證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責任公司有機地統一成一個相互貫通的金融和商業體系,由此帶來了爆炸式的財富增長。1609年,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誕生在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銀行成立於1609年,大約比英國銀行早一百年。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被消滅、被奴役和被埋葬於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為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這些田園詩式的過程是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奴隸制)是殖民地財富的惟一自然基礎。”

新發現的土地殖民地化,助長了各國之間的商業斗爭,因而使這種斗爭變得更加殘酷了。

——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新航路開辟過程中開始了殖民活動。在對外殖民擴張過程中,葡萄牙和西班牙矛盾迭起,不時兵戎相見。1494年6月,雙方在教皇仲裁下簽署《托爾德西拉斯條約》,自北極至南極劃一條線,線西“發現”的土地屬西班牙,線東則歸葡萄牙,此即所謂的教皇子午線。這首開瓜分殖民地的罪惡先例。

安的列斯島原有三百萬印第安人,1514年減至14000人,最後只剩下200人。英國議會甚至厚顏無恥地宣布:殺戮印第安人和剝頭蓋骨是:“上帝和自然賦予的手段”。大量屠殺的結果是,原本3000萬的印第安人在全世界人口暴增的時候,幾乎被屠殺到了了滅絕的邊緣。

新英格蘭的清教徒,1703年在他們的立法會議上決定,每剝一張印第安人的頭蓋皮和每俘獲一個紅種人都給賞金40磅;1720年,每張頭蓋皮的賞金提高到100磅……英國議會曾宣布:殺戮和剝頭蓋皮是上帝和自然賦予它的手段。” ——馬克思

三角航程一次航行六個月,做三次買賣,獲得100%-300%。罪惡的奴隸貿易給非洲大陸造成了極其深重的災難。幾百年間,非洲因此喪失約一億精壯人口,相當於1800年時非洲人口的總和,非洲的社會經濟發展受到嚴重破壞。奴隸貿易大體結束於1891年,這一年的布魯塞爾國際會議通過禁止奴隸貿易的總決議書。

英國殖民頭子克萊武在侵佔孟加拉時,一人就從孟加拉金庫的暴力搶劫。後來,他不恬不知恥地吹噓自己如何“節制”:“我出入於只為我自己敞開的金庫,兩手抓滿了黃金和珠寶……此刻,我對自己那時的節制大為驚奇。”

18世紀末,英國國王派使者到中國,希望中國開放通商口岸、減少關稅等,遭到乾隆皇帝拒絕。乾隆皇帝在給英國國王的回信中宣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請談談你對這件事的看法?

18世紀末,經歷了資產階級革命後的英國政府對資本主義經濟實行扶持和保護的政策,執行重商主義,積極參與海外競爭。這樣的政策導致了英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成長,也讓英國掌握了海外貿易的主動權。當時的中國,處於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之下,皇權至上,實行“重農抑商”,打擊工商業,禁止海外貿易。這樣的政策導致了自然經濟的固守和封建社會的延續,也使中國失去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重要條件,在社會前進的發展上慢於英國。最後,資本主義的英國必然再次扣關,封建的中國將難以阻擋殖民者的腳步。

【鞏固練習】

1. 在三百年前,是整個世界的經濟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區,四百年的1609年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誕生。一個僅有百萬人口的國家,被馬克思稱為當時的“海上第一強國”。該國應該是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丹麥 D.荷蘭

2. 英國最終確立世界殖民霸權,主要通過打敗哪三個國家實現的?

A. 西班牙、法國、葡萄牙 B. 荷蘭、德國、法國

C. 西班牙、荷蘭、美國 D. 西班牙、荷蘭、法國

3. 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樣,被關在陰暗的地下室……許多人都死在航程上——不願意送到另一個國家,賣給另一個奴隸主……”此詩中“人”的航程的起點與終點穎是

A. 歐洲 非洲 B.歐洲 亞洲 C.亞洲 美洲 D.非洲 美洲

4. 在18世紀,西方人所謂的“烏木”買賣成為英國工業革命重要的資本積累方式。“烏木”買賣對美洲的影響是

A.損失大量勞動力 B.改變了人種結構 C.開拓了亞洲市場 D.獲得豐富的原料

5.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英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礦業和種植園農業的發展對不熟練勞動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們最初企圖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他們一般難以管理。這個問題在16世紀時由於非洲黑人的輸入而得到了解決。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美洲和東印度航路的發現,擴大了交往……冒險的遠征,殖民地的開拓,首先是當時市場可能擴大為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地擴大為世界市場。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材料三 1750年,沃爾波爾寫道:“英國上院——這個自由的廟宇、新xx教的堡壘……一直在挖空心思尋找辦法以便更有效地進行可怕的黑奴貿易。”

回答下列問題:

(1)據材料一,指出奴隸貿易興起的原因和動機。

(2)據材料二,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市場的影響。

(3)依據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你如何看待黑奴貿易?

看了高一上冊歷史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教案的人還看:

1.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教學設計

2.高一上冊歷史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試題及答案

3.高一歷史必修一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練習試題

4.高一歷史必修1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檢測卷及答案

5.《十月革命》歷史備課教案

❺ 《大國崛起》里9個大國崛起的時間

《大國崛起》(英文:The Rise of the Great Nations)是2006年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電視紀錄片,記錄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並總結大國崛起的規律。

對於你的提問,想先提個看法。所謂「大國崛起」(崛起的「崛」是個動詞,是動態的),都會有一個比較長的歷史(時間)過程(從興起到發展再到強盛以至於再後到衰落),不會在某個年代「一下子」崛起。

葡萄牙、西班牙,於16世紀上半葉成為第一代世界大國。
15世紀,歐洲最早的兩個民族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國家力量支持下進行航海冒險。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揮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們開辟了從大西洋往南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線;在伊莎貝爾女王的資助下,1492年哥倫布代表西班牙抵達了美洲。當麥哲倫完成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後,原先割裂的世界終於由地理大發現連接成一個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國也就此誕生。
此後,葡萄牙、西班牙在相互競爭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線和殖民掠奪建立起勢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國,於16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成為第一代世界大國。
但是,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而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帝國很快盛極而衰。

17世紀成為荷蘭的世紀。
當葡萄牙、西班牙在世界稱霸的時候。地處西北歐、面積只相當於兩個半北京的小國荷蘭,還在海潮出沒的濕地和湖泊上,以捕撈鯡魚起家從事轉口貿易,他們設計了造價更為低廉的船隻,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業信譽,逐漸(「逐漸」這個詞很重要)從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鬥士。日漸(這里又有一個「日漸」這個詞)富有的荷蘭市民從貴族手裡買下了城市的自治權,並建立起一個充分保障商人權利的聯省共和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資本市場就此誕生;他們率先創辦現代銀行,發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
憑借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的創立,17世紀成為荷蘭的世紀。
由於國土面積等天然因素,17世紀末,荷蘭逐漸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權。但直到今天,荷蘭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蘭人開創的商業規則依然在影響世界。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翻開了世界近代史的第一頁;18 — 19世紀,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強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國。
(1)16—17世紀,英國走向現代。
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英國,在1588年與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海戰中大獲全勝,就此逐步登上世界舞台。從中世紀走向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強有力的君主製成為關鍵的一環。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海洋探險和貿易的鼓勵、開明的治國態度和處理社會矛盾的妥協手段,使這個地處邊緣的島國,迎來了早期的輝煌。但是,接下來的國王查理一世卻因為堅信君權神授,違背了英國早在13世紀時由《大憲章》所確定的國王必須遵守法律的原則,和議會之間進行了一場為時四年的內戰,戰敗後的查理一世被宣判死刑。最終,英國通過光榮革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完成了向現代社會的轉型。相對寬容的社會環境,為英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為工業革命的到來做好了准備;同時,也讓這個島國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
(2)18 — 19世紀,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
隨著英國殖民擴張和海外市場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需要。為了鼓勵發明創造,英國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專利法》。這一切,使得英國出現了全民熱衷於發明、生產和貿易的景象。當牛頓發現了宇宙運行的規律後,科學的精神滲透到英國社會中;當瓦特最終以萬能蒸汽機解決了最核心的動力問題後,英國工業化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全面展開;當亞當·斯密以《國富論》指出了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後,英國人開始在本國強大工業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貿易,拓展全球市場。在各種合力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在此期間,英國打敗了強鄰法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國。19世紀中後期開始,殖民地日益成為英帝國的負擔,而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也逐漸顯現,英國的發展開始減慢,最終喪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法國。17~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和1789年法國大革命,拿破崙一世,戴高樂,是法國的「光榮」

17~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和1789年法國大革命,掀起了整個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並且影響了世界。此後,拿破崙一世以大革命之子的形象出現,《拿破崙法典》成為資產階級的第一部民法典,確定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立國原則,並對世界近現代國家作出了立法規范。拿破崙又企圖用軍事征服歐洲的方式再次將法國帶向巔峰。然而,直到二戰之後,法國才在戴高樂獨立自主發展道路的帶領下,恢復了往日的光榮。

德國,漫長的統一之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給世界留下深刻的影響。
當歐洲各國紛紛建立民族國家之際,歐洲大陸中部的一片國土始終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對分裂有著痛苦記憶的德意志人在思索中呼喚著一個統一的國家。通過不懈努力,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的通過經濟統一實現政治統一的方式得以實施,關稅同盟的建立使貿易壁壘被打破,德意志經濟快速發展。
鐵血宰相俾斯麥則在歐洲列強環伺的夾縫中求生存,在外交上作足准備後,最終以三場對外的戰爭(1864年對丹麥的戰爭、1866年的普奧戰爭、1870年的普法戰爭),在1871年完成了德國統一。
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麥的挑動下,法國向德國宣戰。拿破崙三世吹噓說,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軍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魯士,而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堅決反對分裂的德意志民族。1870年9月2日,德軍在色當戰役取得對法國的決定性勝利,生俘了拿破崙三世。至此,統一南德的障礙已除,德國的民族戰爭的任務已經完成。俾斯麥驅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宣告了德國的統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也同時出任德意志帝國的宰相。他遵循歐洲大國的均衡原則,為德國帶了寶貴的和平發展空間。
一直以來高度重視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時間超過英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但是,隨後德國卻很快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二戰後,德國再次分裂。通過對戰爭的深刻反省,德國最終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國家的再次統一(1990年10月3日0時)。

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強國之路。軍國主義的迷夢,給其本國和世界受侵略的國家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1868年明治維新,日本開始了國家工業化的強國之旅。大久保利通以拿來主義的方式推進殖產興業、文明開化,開辦大量官營工廠,並大力扶持民營企業。日本現代企業之父澀澤榮一棄官經商的傳奇經歷成為那個時代的主角。大久保的繼任者伊藤博文則順應國內自由民權運動的呼聲,制定了鞏固維新成果的日本第一部憲法。但是,同時寫進《大日本帝國憲法》的天皇制埋下了日本軍國主義抬頭的隱患。原子彈爆炸的蘑菇雲結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迷夢。二戰後的日本,以《和平憲法》為基礎,在美國扶持下,經濟迅速發展。在1968年,即明治維新百年之際,成為當時僅次於美國和蘇聯的世界經濟強國。

俄國。18世紀初期俄國通過彼得一世的改革,使國力壯大,躋身歐洲強國行列。但,仍然是一個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國家。並且,走上擴張的道路。1917年,蘇維埃政權在十月革命後誕生,為人類探索了前所未有的社會主義道路。而且,也一度成為世界強國。
1697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前往歐洲各國游歷和學習。歸來後,他用強硬手段推行了一場社會變革。從穿衣、吃飯,到科學教育、商業活動、軍隊建設,彼得用野蠻的方式推進了俄羅斯的文明進程,他甚至親自審訊反對改革的太子。在打敗了強敵瑞典之後,彼得下令建造起一個面向歐洲的新首都聖彼得堡。繼承彼得改革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引進歐洲的啟蒙思想,重視教育,並試圖起草法律,但改革無法觸動農奴制。女皇的業績最終只能表現在領土擴張上,在18世紀後期,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美的大國,並成為歐洲事務中的重要角色。但是,農奴制使俄羅斯很快在經濟、技術領域落後於完成了工業化的英法等國。
1917年,蘇維埃政權在十月革命後誕生。在探索從未有人實踐過的社會主義道路時,列寧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及時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調整為新經濟政策,保護了農民,也吸引了哈默、福特等外國投資者。蘇聯經濟逐漸復甦。列寧去世後,在面臨封鎖和戰爭威脅的國際環境下,斯大林決定加快工業化進程,開始實施計劃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隨著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蘇聯一躍成為工業強國,令當時正處於經濟危機中的歐美各國驚嘆不已。工業化成就的光芒掩蓋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的弊端。而很快到來的二戰檢驗了這一工業化成果。蘇聯新工業區的威力和蘇聯人民的巨大犧牲,使它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也贏得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有的地位。作為一次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蘇聯為全人類提供了前無古人的經驗和思考。今天,俄羅斯人正在為民族復興而努力,這個民族的未來值得期待。

美國。1894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歷史新的轉折點,美國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並由此開始主導世界。
1620年,五月花號載著一百多名英國清教徒來到北美大陸。遵照登陸前簽訂的《五月花號公約》,清教徒開始了在新大陸上自治管理的生活。100多年後,由於英帝國強行增收印花稅,殖民地獨立戰爭爆發,1776年,北美13個英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堅合眾國,並在1787年制定了對美國發展影響深遠的成文憲法,建立起中央政府。此時,大量移民帶來了歐洲最先進的技術成果,拿過歐洲接力棒的美國,迅速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美國快速發展,但制憲會議上懸而未決的奴隸制問題,最終在1860年導致了南北戰爭的發生。林肯總統帶領北方打贏了這場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中央政府也由此逐漸壯大。在政府推動下,歷時一個多世紀的西進運動成果斐然。此後,愛迪生將美國率先帶入電氣時代,對發明和創新的制度性保障成為這個國家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1894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這個年輕的國度已站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頭。
自由競爭,使得美國迎來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黃金年代。一大批壟斷性的大公司、大財團相繼出現,第一家托拉斯集團—洛克菲勒的標准石油公司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但問題很快顯露:壟斷導致中小企業倒閉,機會平等喪失;社會嚴重兩極分化,勞資矛盾激化。美國人開始反思這種經濟社會發展的模式。1901年上任的西奧多·羅斯福總統順應進步主義的思想和社會的要求,通過反壟斷和立法保障工人權益等方式,開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次政府幹預經濟的行動。隨後,福特生產線的誕生、電氣時代一批新技術和發明的出現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訂單,進一步壯大了美國經濟。1929年,波及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來臨,美國損失慘重。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加大了政府管理經濟的力度,通過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國逐步走出困境,也由此開創了看得見的手(政府)和看不見的手(市場)共同作用於經濟的混合經濟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歷史新的轉折點,美國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並由此開始主導世界。

❻ 匯豐的全稱是什麼啊,還有匯豐的歷史是咋樣的,望解答!

匯豐控股有限公司(HSBC Holdings plc NYSE:HBC,LSE:HSBA,港交所:0005,Euronext: HSB, 百慕大證券交易所:1077223879)為匯豐集團(HSBC Group)的控股公司,總部設於英國倫敦,該公司於1991年才正式成立,但旗下附屬公司已經有相當悠久的歷史。

匯豐集團截至2008年6月底,總資產高達25,470億美元,第一級資本比率及總資本比率分別為8.8%及11.9%。 ,屬於全球資產規模最大,以及全球第三大銀行機構,其名字源自1865年於香港創立的創始成員-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最初是為在遠東的英國公司提供金融服務,現在已經發展成跨國金融機構,70%以上的營業額來自英國以外地區。

歷史

[編輯] 匯豐集團創始成員-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的成立
主條目:香港上海匯豐銀行
匯豐集團是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經多年擴展而成。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於1865年3月在香港開業,同年於上海及倫敦開設分行,又在舊金山設立代理行,其成立的導火線源自香港洋行的權力劃分。

1864年7月,位於孟買的英國商人計劃創立以香港為基地的中國皇家銀行,發行3萬股,每股200印度盧比,但只計劃向香港及中國的商人配售5000股,引起香港洋行不滿。同年7月28日,鐵行輪船公司監事湯馬士·修打蘭(或者譯作蘇石蘭,Thomas Sutherland)和寶順洋行牽頭,在報刊上宣布成立一間由香港擁有的銀行。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創辦時,資本額共500萬港元,共2萬股,每股250港元,1866年每股又1拆2,變成4萬股,每股125元。1864年成立的臨時委員會,共有15人組成,主席由寶順洋行代表喬姆利、成員有鐵行輪船公司的修打蘭、瓊記洋行的赫德、孻乜洋行的麥克萊恩、香港巨富道格拉斯·拉潑來克、禪臣洋行的尺德、太平洋行的萊曼、費禮查洋行的史密脫、沙宣洋行的亞瑟·沙宣、公易洋行的羅伯特·布蘭特、廣南洋行的巴朗其、搬鳥洋行的威廉·亞當遜、畢洋行的赫蘭特、順章洋行的臘斯頓其·屯其蕭,以及法律顧問波拉德。[1]這些人包括了英、美、德、丹麥、猶太及印度帕西族,但在隨後歲月各股東退出,匯豐已經由英國人所控制。

1865年3月2日,臨時委員會改組成董事局,3月3日正式開業,總部設在中環皇後大道中1號沙宣洋行所持有的域多利大廈,1866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條例獲香港政府及英國財准部批准通過,匯豐注冊為有限責任公司,並獲授權發行香港鈔票。

初期的匯豐集團乃透過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開設分行而在世界各地擴展業務,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匯豐的業務集中於香港,而中國內地的分行於1949年起相繼關閉,海外業務亦未如理想,發展空間大受限制下,於1950年代開始成立或者收購附屬公司。

[編輯]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的集團形式運作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在端納(Michael Turner)的帶領下,於1953年開始實行以集團形式運作。首先於1955年在美國加州成立集團首間附屬公司-加州香港上海匯豐銀行。1959年,匯豐收購有利銀行及中東英格蘭銀行,這是匯豐集團的第一宗收購。1965年,匯豐收購恆生銀行的控制性股權。1972年,匯豐成立獲多利有限公司(即匯豐投資銀行控股有限公司前身)。1980年,匯豐入股美國海豐銀行(Marine Midland Bank),並在1987年成為匯豐的全資附屬公司。1981年,匯豐收購赤道控股有限公司(Equator Holdings Limited)的控制性股權;同年匯豐收購蘇格蘭皇家銀行失敗,但對於收購英國大型銀行的興趣未有減退。1987年,匯豐入股英國米特蘭銀行(Midland Bank),透過合作協議,匯豐和米特蘭互相轉撥業務。

[編輯] 匯豐控股的成立
1990年12月17日,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宣布進行結構重組,包括:

成立一間集團控股公司,名為匯豐控股有限公司,並將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倫敦分行升格為匯豐控股的注冊辦事處。
匯豐銀行股份轉移到匯豐控股名下,匯豐控股再發行新股,以4股匯豐銀行股票換成1股匯豐控股股票,並將原發行股縮減至3/4,以便日後在海外上市。
匯豐控股股份取代匯豐銀行股份後,分別在香港及倫敦的證券交易所上市。
匯豐控股在英國注冊,但以香港為集團總管理處。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為匯豐控股的全資附屬公司,在香港的注冊維持不變,以便香港業務的發展。
當年匯豐集團遷冊英國、成立匯豐控股,但集團總管理處當初仍然設在香港的策略是基於香港主權移交的不明朗政治因素。透過這個策略,使匯豐既可以避過香港主權移交可能產生的風險,又可以使匯豐所有收放及資本增值不受英國稅制和稅率的影響,有利於匯豐繼續獲取豐厚的利潤。這樣,匯豐集團就處於一種「進退自如」的位置。

1992年7月,匯豐控股收購米特蘭銀行餘下的股份,正式取得其業務,拓展歐洲市場。但是,在英國監管當局的規定下,匯豐集團總管理處在1993年1月由香港遷往倫敦。匯豐控股有限公司的主要監管機構為英倫銀行,但旗下附屬公司仍繼續受經營所在地的有關當局監管。位於倫敦的匯豐集團總管理處只會提供主要的中央職能,例如策略規劃、人力資源管理、法律及公司秘書服務、財務計劃及監控等。1998年,匯豐宣布在倫敦興建新總部大廈,以容納原本分散於倫敦市金融區內不同地方的匯豐集團總管理處各部門,該大廈於2002年啟用,2003年4月正式開幕,同時亦是英國匯豐銀行總行的所在地。

[編輯] 其他被匯豐全面收購/收購部分股分的公司

[編輯] 亞洲及大中華區
中國上海銀行(8%,2000年)
菲律賓建南菲商業國際銀行旗下的儲蓄銀行PCIB Savings Bank(2000年)
中國平安保險(10%,2002年;19.9%,2005年;2007年因上市被攤薄至約16.8%並購回匯豐持有的27%平安銀行股權)
中國福建興業銀行(15.99%,2004年,由恆生銀行購入;2007年因上市被攤薄至約12.78%)
印度UTI Bank(14.62%,2004年;4.99%,2006年)
中國交通銀行(19.9%,2004年;2007年因在上海上市被攤薄至約18.6%,10月26日公布於香港增持H股至19%)
皇朝集團(62%,馬來西亞最大投資公司)
越南科技及商業股份銀行(10%,2005年;15% ,2007年;20% ,2008年)
越南BaoViet保險(10%,2007年
台灣中租迪和集團全資擁有的台灣迪和公司(2007年)
韓國Hana Life Insurance(50%,2007年)
台灣中華商業銀行(2007年)
中國煙台市商業銀行(20%,2008年,由恆生銀行購入)
印度最大零售證券經紀商之一IL&FS Investsmart(93.86%,2008年)
印尼最大工商銀行之一PT Bank Ekonomi Raharja Tbk( 88.89% 股權,2008年) 6.075億美元

[編輯] 中東
土耳其Demirbank TAS(2001年)
伊拉克Dar Es Salaam Investment Bank(70.1%,2005年)

[編輯] 歐洲及英國
馬爾他Mid-Med Bank plc(70.03%,1999年)
法國商業銀行(99.99%,2001年)
波蘭Polski Kredyt Bank SA(2004年)
英國馬莎百貨旗下零售金融服務(2004年)

[編輯] 美洲
巴西巴馬蘭特銀行(1997年)
阿根廷羅伯士集團(1997年)
美國利寶銀行集團(1999年)
墨西哥Mexican Grupo Financiero Bital(99.59%2002年)
美國Household International, Inc.(2003年)
英國萊斯TSB銀行旗下巴西業務(2003年)
百慕大銀行(2004年)
美國Metris Companies Inc.(2005年)
巴拿馬Grupo Banistmo S.A.(99.98%,2006年)
義大利國家勞工銀行旗下阿根廷業務(2006年)
哥斯大黎加Banex(2007年)
英國萊斯TSB銀行旗下巴拉圭業務(2007年)

[編輯] 近年動向
1998年11月,匯豐集團宣布統一品牌,差不多所有業務地區的附屬公司均採用匯豐品牌和六角形標志,而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個別在亞太地區以外的辦事處亦納入採用匯豐品牌的當地附屬公司網路(例如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部分在英國的分行納入英國匯豐銀行的網路)。統一集團品牌可以加深世界各地客戶、股東及員工對集團和其信念的認識,亦有助匯豐在世界各地以同一集團形象推出新產品與服務。匯豐控股亦在1999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進行股份拆細,把每一股拆為三股及股票面值由英鎊改為美元折算。2000年因收購法國商業銀行取代法國商業銀行於巴黎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地位。自2002年起,匯豐以「環球金融 地方智慧」(The world's local bank)作為集團口號,強調集團在眾多市場中均擁有豐富經驗,並且透徹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2004年因收購百慕大銀行取代百慕大銀行於百慕大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地位。

依照慣例,匯豐控股每隔3年會就集團總管理處的地點作出檢討。不過在2006年10月,有報道指匯豐集團總管理處有可能會遷離倫敦,有分析員表示因為香港自主權移交後不明朗因素已經消除,局勢穩定,不排除會重返香港,因為英國稅率遠較香港高,征稅范圍及稅種亦較香港闊和多,使匯豐控股需要負擔高昂的稅項,每年匯豐控股向英國政府支付的稅項高達4億英鎊。除了香港之外,有英國報章指出匯豐集團總管理處可能會遷往愛爾蘭,但匯豐發言人隨即否認。而匯豐控股行政總裁紀勤表示,英國在地理上占優,能迅速聯絡各地業務網路,對現時的集團總管理處感到相當滿意。

2007年2月,匯豐控股首度發出盈利警告,主席葛霖表示,原因是旗下的匯豐融資在策略上出現錯誤,葛霖指出匯豐融資發展按揭業務,這個並非核心業務,但匯豐控股無意出售匯豐融資。這是匯豐集團成立140年以來首度發出的盈利警告。

2007年11月26日,匯豐控股宣布,重組該集團旗下兩項結構投資工具(SIV) Cullinan Finance Limited和Asscher Finance Limited。預料2008年8月前將提供最高約350億美元的流動資金和定期融資並將這兩只SIV持有的總額45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證券和其他資產計入自己的資產負債表。

2008年6月17日,匯豐控股有限公司同意出售旗下在英國的信用卡收單業務51%股權,給世界最大型交易處理商之一Global Payments,後者需支付4.39億美元給匯控

匯控和Global Payments將成立一間名為「匯豐商戶服務公司」的合營企業,以英格蘭萊斯特作總部,匯控持有公司49%股份。

2008年9月19日,匯豐控股宣布有鑒於國際信用危機削減了資產價值,它已經放棄以63.17億美元(約493億港元)收購韓國外換銀行 51.02%股權的計劃。

2008年10月21日,匯豐控股宣布透過附屬機構HSBC亞太控股以內部現金收購印尼最大工商銀行之一PT Bank Ekonomi Raharja Tbk(「Bank Ekonomi」) 88.89% 股權,每股作價2452印尼盾,總額 6.075億美元。

交易完成後,匯豐將在印尼的24座城市擁有190個網點,成為繼渣打銀行和花旗集團之後的第三大外資銀行。

Bank Ekonomi有價值18億美元的資產,2200名員工和86個分支機構。

股份狀況
匯豐控股的股份在倫敦、香港、紐約、巴黎及百慕大證券交易所掛牌買賣,股東大約有25萬名,來自全球100多個地區。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匯豐控股的股份以美國預托證券形式買賣。此外,匯豐控股屬於香港恆生指數及英國富時100指數成分股之一。

集團業務
目前匯豐集團的多個成員在82個地區設有超過10,000個分行及辦事處,在全球有超過1.25億名客戶,電子理財客戶超過3,500萬名。業務包括個人理財、工商金融業務、企業銀行、投資銀行、資本市場及私人銀行。

個人理財
匯豐為多達1.2億名的個人客戶提供全面的個人理財服務,包括往來及儲蓄戶口、按揭、保險、信用卡、貸款、退休金及投資等。消費融資業務在全球的發展趨勢下,亦已經逐漸融入為個人理財業務的一部分。直銷渠道亦日漸普及,2005年,匯豐所處理的網上交易達到1.83億個,卓越理財客戶有130萬名。
工商業務
匯豐為中小型企業及中層企業市場提供金融服務,工商企業客戶數目超過250萬,客戶包括獨資及合夥公司、法人企業、上市公司,以及會所及協會等組織。

企業銀行、投資銀行、資本市場
為企業及金融機構客戶提供專門設計的金融服務,業務范圍包括環球資本市場、環球投資銀行、企業銀行及金融機構業務,以及環球交易銀行。

[編輯] 私人銀行
匯豐私人銀行服務為富裕的人士及其家族提供金融服務,服務地點有90個,其客戶資產及貸款於近年來均有明顯的增長。

[編輯] 世界各地的匯豐銀行及匯豐集團主要成員 (先以洲份劃分,再按當地匯豐銀行創立年份排列)

[編輯] 亞洲及大洋洲
香港 - 匯豐 / 恆生
中國 - 匯豐 / 恆生
日本
菲律賓
新加坡
馬來西亞
泰國
斯里蘭卡
韓國
台灣
澳大利亞
越南
紐西蘭

[編輯] 以下地區的匯豐以香港匯豐的子公司形式運作
哈薩克、澳門、孟加拉、印度尼西亞、汶萊

[編輯] 中東及非洲
巴林
黎巴嫩
約旦
阿曼
科威特
卡達
阿聯酋
沙烏地阿拉伯
埃及
亞美尼亞
以色列
利比亞
模里西斯
巴基斯坦
卡達
南非

歐洲
英國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前稱米特蘭銀行有限公司,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於1987年收購米特蘭銀行14.9%股權,並於1992年由匯豐控股收購其餘股權,成為匯豐集團數一數二的大型收購事件。現時英國匯豐銀行為匯豐集團在歐洲地區的總管理處,該行及各附屬公司主要在歐洲地區設有分行及辦事處。
HSBC Trinkaus & Burkhardt AG-前稱Trinkaus & Burkhardt KGaA,是一家在1980年被米特蘭銀行收購的德國銀行。
匯豐建信銀行-前稱瑞士建信銀行,於瑞士蘇黎世創立,加入匯豐集團之前為米特蘭銀行的附屬公司。
HSBC Bank AS-1990年在土耳其創立,原本是米特蘭銀行的附屬公司。2001年,英國匯豐銀行收購Demirbank TAS,並並入HSBC Bank AS。
匯豐私人銀行(瑞士)有限公司-前稱利寶銀行(瑞士)有限公司,於瑞士日內瓦創立,加入匯豐集團之前原本是利寶銀行集團的附屬公司。
馬爾他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前稱Mid-Med Bank plc,於1999年由米特蘭銀行收購70.03%股權。
法國匯豐-前稱法國商業銀行,於巴黎創立,2000年被匯豐控股收購,匯豐控股亦同時在巴黎證券交易所上市。

美洲
美國匯豐銀行-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於1980年收購海豐銀行51%股權,並於1987年再收購其餘股權;1999年,匯豐再收購利寶銀行集團,並且並入美國匯豐銀行。
加拿大匯豐銀行-1981年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在加拿大溫哥華創立。
巴西匯豐銀行-前稱巴馬蘭特銀行,1997年,匯豐巴馬蘭特銀行成立後接管其資產、負債及附屬公司。
阿根廷匯豐銀行-1987年,羅伯士集團由米特蘭銀行購入股權,其後再撥入匯豐集團,並於1997年成為匯豐全資附屬公司;2006年,匯豐再收購Banca Nazionale del Lavoro阿根廷業務,並且並入阿根廷匯豐銀行。
墨西哥匯豐銀行-前稱Grupo Financiero Bital, SA de CV,於墨西哥城創立,2002年被匯豐控股收購。
美國匯豐融資有限公司-2003年,匯豐收購Household International, Inc.;2005年,匯豐再收購Metris Companies, Inc.,並且並入匯豐融資。
百慕大銀行有限公司-2004年被匯豐控股收購,匯豐控股亦同時在百慕大證券交易所上市。
巴拿馬匯豐銀行-1973年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在巴拿馬巴拿馬城開設辦事處,2007年升格成為當地分公司。
巴拉圭匯豐銀行-原為萊斯銀行TBS巴拉圭業務。
哥斯大黎加匯豐銀行-原為Banex,因主要股東Grupo Banistmo於2007年被匯豐完成收購而組成。

參考文獻
匯豐集團資料概覽(PDF檔案)
匯豐集團簡史(PDF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