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股票溢價率
溢價的意思就是超出內在價值。在A股市場中,如果溢價率為負數,說明這個股票當前價格低於內在價值,表示該股價被低估。在A股市場中,溢價率常運用到:股票發行、大宗交易、A股和H股價格對比:
1.股票發行溢價率:即發行的價格大於股票的票面價格。比如說某隻股票的發行價為5元/股,而票面價格為4.5元/股,根據(股票發行價格-股票票面價格)/股票票面價格得知:該股票發行溢價率為11.11%。如果溢價率過高,說明發行價被高估,上市後連續封板的概率小。
2.大宗交易溢價率。大宗交易折溢率為正數,表示機構看好該只股票,所以願意以高於市場的價格成交。大宗交易折溢率為負數,說明機構願意低於市場價成交,後市看空。
3.H股和A股折溢率:很多軟體上會有同一隻股票H股和A股相對比,若H/A溢價率為正數,說明當前A股價格低於H股,可以買入。
【拓展資料】
溢價的意思就是超出內在價值,一般來說,股票溢價出現在股票的大宗交易過程中,股票大宗交易溢價率是根據個股大宗交易價格和個股的市場價格來計算的,即大宗交易溢價率=(大宗交易價格-個股市場價格)/個股市場價格×100%。
當股票大宗交易溢價率過高即大宗交易的成交價遠高於當前價,說明股東,或者機構投資者比較看好該股,急著以高於當前的價格買入,是一種利多消息,會吸引市場上的散戶跟風買入,共同推動股價上漲,大宗交易溢價率越高,其利多信號越強,個股上漲概率越大。
反之,大宗交易溢價率較低,出現負的情況,則說明股東,或者機構投資者不看好該股,急著以低於當前的價格賣出,是一種利空消息,這會導致市場上的投資者大量地賣出,加速股價下跌。
在股票在交易所首次公開發行(IPO)時,一般不可能按照凈資產來發行。發行價格一般高於凈資產,那麼高出凈資產的部分就是股票溢價。高出凈資產部分的發行收入就是溢價收入。比如A公司上市,股本是5000萬股,每股面值1元,每股凈資產是5元,那麼股本對凈資產的溢價就是每股4元,發行價格假設為每股10元,新發行數量為5000萬股,那麼每股的股票價格對凈資產的溢價就是5元,溢價收入為(10元-5元)5千萬=2.5億。式中10元為發行價格,5元為凈資產,所以括弧中就是每股溢價,5千萬是發行數量,所以2.5億就是溢價收入。
『貳』 股票的溢價率是怎麼算的
面值是1元,這是資本核算價。益價是對它資本的預期價.
比如中行,它的資本值10億,它發行10億股,這樣面值是1元,但它的資產是可以升值的,這樣平均到每股就不是1元了,可能2年後就是3元,5年後就是
10元,所以通過對它未來盈利能力的計算,中行的發行價定在了3.08元。
實際上,在中國股市,因為從未出現新股發行上市首日會下跌的,所以在中國,不管溢價多高,都是供不應求的。在中國發行的股票,基本都是益價發行。
溢價率=(每股市價-每股凈資產)÷每股凈資產
溢價意思就是未來的股價,當然是越低越好了,太高了股價會被嚴重透支了,那會影響投資價值.
『叄』 什麼是溢價發行溢價率怎麼算
溢價發行是指發行人按高於面額的價格發行股票,因此可使公司用較少的股份籌集到較多的資金,同時還可降低籌資成本。溢價率就是在權證到期前,正股價格需要變動多少百分比才可讓權證投資者在到期日實現打和。溢價率是量度權證風險高低的其中一個數據,溢價率愈高,打和愈不容易。
『肆』 溢價發行實際利率與票面利率
當票面利率高於實際利率時,債券就會溢價,否則就會折價。 舉個你的例子,比如1000元債券面值5%,實際價值10%。假設利息將在五年內分期支付,本金將在到期時償還。 該債券的價值計算如下: 債券價值=50×3.7908+1000×0.6209=810.44元。(其中50為利息,1000為本金,3.7908為利率10%、期限5年的年金現值系數,0.6209為利率10%、期限5年的復利現值系數)。小於1000元,所以叫打折。 了解方法。假設你是一家發行債券的公司,你的債券利率低於市場利率。誰來買你的債券,你的債券就不賣。你的利率是5%,市場利率是10%。市場利率代表的是行價,低於行價就賣不出去。所以,要「貼現」,你賣810.44元,相當於市場利率。189.56元的差價相當於提前補償了投資者。這樣投資者就不會吃虧,會買你的債券。 另一方面,如果債券的票面利率為10%,市場利率為5%,則溢價發行。 債券價值= 100×4.3295+1000×0.7835 = 1216.45元。(其中100為利息,1000為本金,4.3295為利率5%、期限5年的年金現值系數,0.7835為利率5%、期限5年的復利現值系數)。 簡單的理解就是我的債券利率高,誰買我的債券誰就賺的比市場價多,債券發行人就虧了。為了彌補這個損失,我會先多收別人的利息,多收的金額=1216.45-1000=216.45元,就是保費。拿到這個溢價後,即使未來發行人支付的利息高於市場價,也不會吃虧,因為發行時利差就收回來了。
『伍』 關於折價,溢價發行和實際利率的關系
折價和實際利率的關系:票面價值100塊,票面利率為5%,折價3%,也就是票面價值打97折,即97塊,票面利率不變還是5%,投資總回報為8元。實際利率為8%。
溢價和實際利率的關系:票面價值100塊,票面利率為8%,票面價值溢價3%,也就是票面價值為103塊,票面利率不變還是8%,投資總回報為5元,實際利率為5%。
實際利率:不論債券是折價好談發行亦或是溢價發行,最後的實際收益率都是市場利率,也就是實際利率。
實際利率對於投資人當然越高越好,但是債券的發行價也是重要參考。
(5)溢價發行股票利率計算擴展閱讀:
折價債券實際利率的計算方法:
甲公司2002年1月1日購入B公司當日發行的友伏碰5年期、年利率為10%、面值為10000元的公司債券,共計支付9279元,當時市場利率為12%,利息於每年年末12月31日支付。
甲公司在購入債券時,按實際支付金額人賬,編制會計分錄如下:
借:長期債權投資面值:10000元
貸:長期債權投資折價:721元
銀行存款:9279元
甲公司每期實際收到的利息,除了按票面利率10%計算的利息外,還應包括折價的攤銷數,債券折價721元(10000-9279),分五期攤銷,每期應分攤144元(721÷5),最後一期分攤145元,湊成整數。
甲公司在每年年末收取利息時,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長期債權投資應計利息:1000
長期債權投資折價:144
貸:投資收益:1144
這樣,按折價購入債券的賬面價值每期增加144元,待到債券到期時,甲公司債券投資的賬面價值就和債券的票面價值10000元相等了。
『陸』 溢價的溢價發行
我們通常說一支股票有溢價,是指在減掉各種手續費等費用之後還有錢。發行股票的成本較為復雜,它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純粹的發行費用,即股票發行人在發行過程中支出的相關費用,如股票印刷費用、承銷費用、宣傳費用、其他中介服務機構的費用等;二是發行公司每年對投資者支付的股息。因此,發行股票的成本與實際籌資額的比率等於股息除以扣除純粹發行費用後的發行價格,用數學公式表示為: 發行股票成本比率=股息/(發行價格-發行費用)×100%
由於發行費用相差不大,股票籌資的成本主要取決於企業每年對投資者支付的股息。在實踐中,新股發行都以超過面值的價格溢價發行,在股利一定的情況下,這就大大降低了股票籌資的成本。 從實際情況來看,股票籌資成本與銀行貸款成本相比誰高誰低,取決於各個國家的金融環境、利率政策、證券市場發育程度以及公司股權結構等很多因素。另一方面,從企業籌資的財務負擔看,發行股票的成本也要低於銀行貸款。因為接受銀行貸款對企業而言是負債,體現的是債權債務關系,必須按期還本付息,所以成為公司較重的財務負擔;而通過發行股票籌集的資金是企業的資本金,它反映的是財產所有權關系,沒有到期之日,一經購買便不得退股,企業不用償還,因而財務負擔較輕。 溢價反映的是投資者以現價買入某權證並持有至到期時,正股需要上升或下跌多少才能使這筆投資保本。從溢價的計算公式(以認購證為例)來看,溢價其實是先計算盈虧平衡點[(權證價格/行權比例)+行權價]與正股價格的差距,除以正股價格,再以百分比來表達。舉例來說,按3月26日收市價計算,上港CWB1的溢價為65.65%,即投資者以現價(3.527元)買入該權證並持有至到期,正股上港集團價格須上升至少65.65%至大約11.93元以上,該投資才可以保本並獲利。
從上述公式可見,溢價高低其實很大程度取決於正股價格及權證價格,而權證價格又會隨時間流逝而遞減。假如行使價格高於正股價格(價外權證),權證價格全為時間價值(即沒有任何內在價值),計算出來的溢價會較高。相反,假如正股價格高於行使價格,權證價格包含的時間價值較低,所計算出來的溢價相對較低。可見,權證的價值狀況及距離到期日時間的長短與溢價之間一般存在一個這樣的規律:越是價內、距離到期日的時間越短,權證的溢價就越低;而越是價外、距離到期日的越長,權證的溢價就越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投資者抱著溢價越低越好的心態選擇權證,無形中會偏愛短期而價內的權證,但很可能所選權證未必能滿足自己的投資要求。
另一方面,運用溢價分析法的前提之一是假設投資者一直持有權證至到期日,但相信僅有少數的權證投資者在買入之初便已打算持有至到期日行權,而大多數投資者都是以短線買賣為主,追求的是短期的價差,所以對於他們來說,選擇上漲力度較強的權證更為重要,反映到期日打和點的溢價的參考價值有限。這也部分說明了為何高溢價的權證有時會更受到資金的熱捧,例如一段時間內成交較活躍的權證大多是溢價高的近月新上市的認購證。
而投資者如果投資伊始就打算持有權證至到期日為止,則代表投資者願意放棄權證的時間值,只以正股在到期日時的表現來決定盈虧,此時溢價的高低就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了:溢價愈低(高),打和甚至獲取利潤的機會就會愈大(小),低(高)溢價意味現價離打和點較近(遠),在到期時獲利的可能性更大(小)。 認購權證溢價率=(行權價+認購權證價格/行權比例-正股價)/正股價
認沽權證溢價率=(正股價+認沽權證價格/行權比例-行權價)/正股價
『柒』 股票的溢價率是怎麼算的
A股五輪破發潮
第一輪破發潮:2004年6-8月
當年6月14日掛牌上市的廣汽長豐(已退市)上市首日雖然微漲6.5%,但上市後第五天破發。6月29日上市的山東鋼鐵(600022)盤中破發。中小板上市公司蘇泊爾(002032)首日收盤價就較發行價暴跌8.27%。緊接著,宜華健康(000150)、美欣達(002034)相繼在上市首日破發。
第二輪破發潮:2010年1-2月
當年1月,中國化學(601117)、正泰電器(601877)、台基股份(300046)等公司相繼在上市後10天內跌破發行價。1月28日,中國西電(601179)成為本輪首家在上市首日破發的公司。在隨後的2月中旬,高樂股份(002348)、漫步者(002351)、中國一重、興民智通(002355)、赫美集團(002356)、齊星鐵塔(002359)相繼在上市首日破發。
第三輪破發潮:2010年5-7月
第三輪新股破發潮出現在2010年5-7月。據統計顯示,這段時間里有22家新股公司上市首日收盤價低於發行價,另有40多家公司在上市後60個交易日內股價曾跌破發行價。這段時間典型的代表是中小板上市公司海普瑞(002399),其以每股高達148元的發行價,成為當時新股中的股王。
第四輪破發潮:2011年1月-2012年1月
這輪破發潮是A股歷史上時間最長、破發個股最多的一輪。據統計顯示,在此期間,兩市共發行了290隻新股,其中60個交易日內跌破發行價的高達199隻,破發率高達68.6%。其中,有83隻新股上市首日就直接破發,最為典型的是華銳風電、龐大集團(601258)等,當時頂著「風電第一股」光環的華銳風電,以90元超高價格發行,上市首日就被二級市場投資者拋棄,收盤至81.37元,大跌9.59%。龐大集團更是在上市首日重挫23.16%。
請不要誤導人,新股上市破發的比比皆是,特別是熊市時期。。。。。。所以,希望答案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