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行業 » 施正榮公司的股票名稱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施正榮公司的股票名稱

發布時間: 2022-05-03 20:02:49

⑴ 中海油為什麼要在香港和美國上市,而不在國內上市

http://..com/question/1823756.html?si=2
這個鏈接有討論:為什麼中國在世界上有影響的大企業要到美國去上市,為什麼不在國內上市,這不是讓資金雄厚的老美坐享其成?

利用世界資金來發展壯大我們的企業,何樂而不為?
國內的證券市場環境不適合優秀的企業,不過我相信以後這種情況會有好轉
現在國內的證券市場還不成熟 不適合我們那些需要大量資金融資的企業
其實不僅是國內的大的優秀的企業要去美國上市,更多的處於興起和發展階段的又有雄心抱負的中小企業也會積極地尋求去美國上市之路,因為美國股市具有資金供應充沛,流通性好,融資渠道非常自由等特點,有利於這些急需充裕資金發展自身的企業融到資.通過拿老美的錢來發展我們的企業,這是好事啊:)
大陸的股市本益比一直在往下,IPO的結果也不是太好,在大陸集資上市變得沒有吸引力,相反地,美國、香港正在興趣大陸熱,本益比有向上情況,集資也變得容易,另外由外資入駐,也可改善公司經營能力,這是一舉數得。

另外,在國外上市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吸收國外巨大的投資來發展自己,並在國際舞台上宣傳自己。
例如,進入美國資本市場融資的好處包括:
1.美國市場有充足的資金來源和繁多的集資道。
2.美國市場的定價通常會高於其它地區的資本市場。企業可以發行比在其它市場數量少的股票而獲得同等額度的資金,這樣也為現有股東維持其控股權和減少利益分享創造了條件。
3.在美國市場上市會提升企業的商業形象,提高其產品或服務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4.美國資本市場的高流通性和投資人群體的成熟性,通常為企業股票進入其它地區的資本市場創造了條件。

國內企業如何進行海外重組上市

美國證券市場是全球最大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資本市場。近年來,隨著盛大網路(SNDA)、攜程(CTRP)、掌上靈通(LTON)、e龍(LONG)等紛紛在納斯達克上市,國內民營企業赴美上市的熱情與日俱增。2005年起,又先後有德信無線(CNTF)、網路(BIDU)、分眾傳媒(FMCN)、中星微(VIMC)等登陸納斯達克,而以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為經營主體的「尚德控股」(STP),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先後完成國際私募和IPO,於2005年12月14日作為中國首家非國有企業成功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進一步拓展了中國企業在美上市空間,必將引導更多的國內優秀企業赴美上市融資。

但是,根據筆者擔任包括「尚德控股」在內的多家非國有企業赴美上市中國法律顧問的體會,由於特定的生存條件和法律環境,中國民營企業赴美上市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海外重組過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企業赴美上市就會面臨許多困難甚至失敗。
為什麼選擇紅籌上市和海外重組?
非國有企業(以下簡稱「企業」)在境外上市,一般採用海外紅籌的方式進行,即由企業的投資者(或實際控制人)在境外注冊一個為此上市目的而成立的海外控股公司(通常是在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百慕大群島成立的稅收豁免型公司或香港公司),通過海外重組,將企業權益(包括股權或資產)的全部或實質性部分注入該公司,並以該公司為主體在海外上市。
紅籌上市與國內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外證券市場發行股票並在境外上市(「境外發行上市」)不同。從實務的角度看,紅籌上市較境外發行上市具有更多優點。
適用法律更易被各方接受
因為紅籌上市的主體是海外控股公司,因此,該公司本身應適用離岸公司登記地法律,即以離岸地法律為上市主體的屬人法。而操作中通常選擇的離岸地均為原英屬殖民地(如上述4個著名離岸地),其法律原屬英美法系,與美國公司法同源,與中國法律相比,更容易被國際投資人、美國監管機構和交易所理解和接受。在上述離岸地中,開曼群島又因其完善的司法體制、穩定的法制環境、良好的公司治理標准和便利的公司運作程序被認為是最佳的海外控股公司法域,為美國上市監管機構和交易所所普遍接受。目前,中國在美國通過紅籌上市的非國有企業中,絕大部分是在開曼群島注冊成立海外控股公司並以此作為上市主體,因此,開曼群島是中國企業以紅籌方式在美國證券市場發行股票的首選。
對國際投資人而言,如果上市主體能夠適用同屬英美法系的離岸地法律,同時受英美法系制度下有關法院的司法管轄,將使其對投資安全性的顧慮消除,有利於企業在境外進行融資和上市。而以境外發行上市的公司來說,境外發行上市完成後,其仍屬中國法人,必須無條件地適用中國法律,特別是外商投資企業法律,由於中國外商投資等法律相對於英美公司法尚有差距,因此,對公司法律乃至中國法制的投資安全性的考慮,往往影響國際投資人對企業投資的判斷。這一點,在國際私募過程中,尤其突出。
審批程序更為簡單
自2003年初中國證監會取消對紅籌方式上市的無異議函監管後,中國企業本身通過紅籌方式在境外上市,在境內不存在審批的問題。而根據國務院《關於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別規定》和中國證監會《關於企業申請境外上市有關問題的通知》的要求,境外發行上市必須經過中國證監會的批准方可上市。由於中國證監會對境外發行上市的審批時間一般較長,並不易預計和把握,因此,通過紅籌方式上市,在程序更為簡單,時間可控。
可流通股票的范圍廣
在紅籌上市過程中,海外控股公司的全部股份,經美國《1933年證券法》和《1934年證券交易法》規定的合法注冊登記程序或根據美國證監會(SEC)《144規則》的規定進行有限出售,均可實現在交易所的流通。而在境外發行上市過程中,除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流通股外,其餘股份一般不能在證券交易所直接上市流通。
股權運作方便
根據筆者的實務經驗,紅籌上市在實踐中最為突出的優點,當數股權運作的方便。由於股權運作全部在海外控股公司層面完成,而海外控股公司股權的運作實行授權資本制。包括發行普通股股票和各類由公司自行確定權利義務的優先股股票、轉增股本、股權轉讓、股份交換等的大量股權運作事宜,均可由公司自行處理,並可授權海外控股公司董事或董事會決定,因而具有極強的靈活性。同時,海外控股公司的注冊資本在設立時僅需認購,不需實繳,使公司資本運作的成本大大降低,特別適合資本項目項下外匯收支尚未完全放開的中國企業。
在海外控股公司層面上,股東和私募中外部投資人的出資及相對應的股東權利和義務,均可由各方自由協商確定,這在吸引和引進海外資本時,極具靈活性,對在企業融資過程中靈活滿足包括股東和私募投資人在內的各方的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稅務豁免
海外控股公司最廣為人知也是最易引起爭議的,是離岸地政府對海外控股公司除收取有關注冊、年檢等費用外,不徵收任何稅收,這樣,就使上市主體將來進行各類靈活的資本運作的成本大大降低。稅收的豁免,也是紅籌上市得以運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海外重組是紅籌上市的基本步驟。海外重組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合法的途徑,對企業的權益進行重組,將企業的權益轉移注入海外公司,即將來的上市主體。在「尚德」上市這個案例中,就是通過成立由施正榮先生控制的英屬維京群島(BVI)公司—Power Solar System Co., Ltd.,並通過該BVI公司直接或間接收購了中外合資企業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無錫尚德)原有股東的全部股權,從而使該BVI公司成為實際持有「無錫尚德」100%權益的股東。此後在上市進程中,又在開曼群島成立了「尚德控股」,通過以「尚德控股」的股票與該BVI公司股東的股票進行換股,實現了「尚德控股」間接持有「無錫尚德」100%的權益,從而完成了境內企業的權益進入海外上市主體的目標。
海外重組方案取決於產業政策
海外重組並不是股東的簡單變更。由於海外控股公司屬於「外商」范疇,海外重組的結果將導致「外商」全部或實質上持有境內企業的權益,因此,海外重組必須符合中國對外商投資的產業政策,海外控股公司應當根據《指導外商投資暫行規定》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4年修訂)的規定,進行海外重組,以進入境內企業所在的行業,並根據企業所在行業對外資的開放程度,確定該行業是否允許外商獨資或控股。
外商准入問題直接影響到公司海外重組的方案。在企業所在的產業允許外商獨資控股的情況下,重組的方案較為簡單,一般通過海外控股公司進行返程投資,收購境內企業全部的股權,將企業變更為外商獨資企業,實現海外控股公司對企業財務報表的有效合並。主營業務為生產光伏電池產品的「無錫尚德」,就屬於此種類型。
在境內企業所在的產業不允許外商獨資的情況下,重組則需採用不同的方案。一般的做法是根據美國會計准則下「可變利益實體」(Various Interests Entity,VIE)的要求,通過海外控股公司在境內設立外商獨資企業,收購境內企業的部分資產,通過為境內企業提供壟斷性咨詢、管理和服務類和(或)壟斷貿易等方式,取得境內企業的全部或絕大部收入。同時,該外商獨資企業還應通過合同,取得對境內企業全部股權的優先購買權、抵押權和投票表決權。通過以上安排,將企業成為海外控股公司的可變利益實體,實現海外控股公司對企業財務報表的有效合並。在這種方案下,重組應當在具有美國GAAP實踐經驗的財務顧問的指導下進行。目前中國在美國上市的諸多互聯網企業,包括「網路」、「盛大」及「搜狐」等,因涉及的電信增值業務尚未對外商開放,均通過上述類似方案進行海外重組。
國有股權通過轉讓而退出較為可行
境內公司的股權結構中,可能存在國有股權的情況。國有股權是否可以通過海外重組進入海外控股公司?我們在實踐中經常遇到這個問題。在境內企業准備進行境外紅籌上市時,國有股東往往希望能夠與其他非國有股東一並參與海外重組,並將其股權注入海外控股公司,持有海外控股公司的股權。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在境外發行股票和上市管理的通知》規定,將國有股權轉移到境外公司在境外上市,境內企業或境內股權持有單位按照隸屬關系事先經省級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同意,報中國證監會審核,並由國務院按國家產業政策、有關規定和年度總規模予以審批。因此,從規則的層面上講,將國有股權注入海外控股公司是可能的,但是,從實務操作上講,審批程序復雜,耗費時間長,且結果不可控,是該種方案的最大問題。上述問題,直接影響了企業紅籌上市的進程和時機的選擇。因此,在實踐中,上述方案一般不具有可行性。較為可行的方案是,在海外重組過程中,國有股權通過轉讓而退出。
境內企業國有股權向海外控股公司轉讓而退出,必須委託具有相應資格的資產評估機構根據《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和《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若干問題的規定》等有關規定進行資產評估,並經核准或備案後,作為確定國有產權、資產價格的依據。因此,在海外重組過程中,海外控股公司對境內企業國有股權的收購,應當遵循評估、備案的原則和不得低於評估值確定轉讓價格的原則。
外商投資企業的收購價款更具靈活性
海外重組過程,涉及到海外控股公司對境內企業權益的收購,因而涉及到價款的確定和支付的問題。在此方面,因境內企業性質的不同,其價款的確定和支付有所不同。
由海外控股公司收購內資企業進行海外重組,應當適用《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並購規定》」)。該規定適用於外國投資者對境內非外資企業即內資企業的購並(包括股權並購和資產並購)。
在定價方面,根據《並購規定》,海外控股公司和境內企業應聘請資產評估機構採用國際通行的評估方法,對擬轉讓的股權價值或擬出售資產進行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作為確定交易價格的依據,雙方不得以明顯低於評估結果的價格轉讓股權或出售資產,變相向境外轉移資本。對評估定價原則,《並購規定》沒有給出例外的規定。在對價款支付期限方面,根據《並購規定》,海外控股公司應於並購後之外商投資企業營業執照頒發之日起三個月內向轉讓方支付完畢(「一次性支付」)。對特殊情況需要延長者,經審批機關批准後,應自外商投資企業營業執照頒發之日起6個月內向轉讓方支付全部對價的60%以上,1年內付清全部對價(「展期支付」)。因此,海外控股公司的上述並購,應當實際按照合同的規定支付價款。在所轉讓權益生效期間方面,根據《並購規定》,在展期支付的情況下,外商對被並購企業的權益,應當根據按其實際繳付的出資比例分配收益。
在境內企業屬於外商投資企業的情況下,海外控股公司對該外商投資企業的股權重組,屬於外商投資企業投資者股權變更,應適用有關外商投資企業法律、法規和規定,特別是《外商投資企業投資者股權變更的若干規定》(「《外資股權變更規定》」)的規定。
有關外商投資企業法律法規對外資投資企業在海外重組中進行股權轉讓的有關定價及其支付問題,並無專門規定。盡管《並購條例》規定外國投資者股權並購境內外商投資企業,適用現行外商投資企業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外資股權變更規定》,其中沒有規定的,參照《並購規定》辦理,但是,外商對境內外商投資企業投資人所持有股權並購的定價及支付期限,應當根據有關各方當事人的協議和公司章程的規定確定,並不能當然適用前述《並購規定》關於定價及支付期限的規定。
這是因為:第一,外商投資企業具有很強的人合性,外商投資企業出資人的出資,可以是貨幣,也可以是建築物、廠房、機器設備或者其他物料、工業產權、專有技術、場地使用權等,其作價可由各方協商評議確定,因而其轉讓也可在投資方同意的情況下,由轉讓方和受讓方協商確定,應為應有之意。
第二,有關外商投資企業法律、法規和《外資股權變更規定》除規定國有股權轉讓須經評估外,均僅規定投資人向第三人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的,經其他投資人同意即可,並未規定需進行評估,因此,上述規定實際上排除了《並購規定》中要求對非國有股權轉讓進行評估的要求。同時,外商投資企業的投資人可以自行約定股權轉讓的價款的確定方式,已為我國外商投資企業股權轉讓的實踐所認可。
因此,我們認為,在外商投資企業股權海外重組過程中,除國有股權的轉讓須經資產評估,並按照不得低於評估值確定轉讓價格外,海外控股公司對外商投資企業進行海外重組的股權轉讓價款,由轉讓方和受讓方協商確定,並經其他投資人同意即可,不需進行評估。
對外資企業的海外重組,還有一個不同於內資企業海外重組的特點,在於根據《外資股權變更規定》,其股權轉讓生效的時間,在有權外商投資審批部門審批並核發或依法變更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後即生效,與股權轉讓價款的支付與否無關。因此,只要海外控股公司對外資企業原投資人股權的收購,經外商投資審批部門批准後,海外控股公司即合法取得了對其所收購股權的合法權利。此點,對於在審計中確定收購生效時間具有較大的影響。
重組資金來源的主要解決方法
非國有企業在進行海外重組過程中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用於收購境內企業權益的價款的資金來源問題。根據《並購規定》,海外控股公司應自外商投資企業營業執照頒發之日起3個月內向境內企業原股東支付全部對價。對特殊情況需要延長者,經審批機關批准後,應自外商投資企業營業執照頒發之日起6個月內支付全部對價的60%以上,1年內付清全部對價,並按實際繳付的出資比例分配收益。如何籌集海外重組所需要的大量資金,是在海外重組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實際問題。
由於中國對於資本項目外匯實行嚴格管理,資本項目下的外匯對外支付,均需經過外匯管理部門的核准,持核准件方可在銀行辦理售付匯。根據上述規定,境內企業的股東(包括實際控制人)將其現金資產跨境轉移至境外控股公司的名下,就必須辦理境外投資審批手續,並經國家外匯管理局批准,方可對外支付。同時,由於境內企業股東現金資產大量以人民幣的形式存在,需首先轉換為外匯,而中國對境內居民資本項下購匯使用予以嚴格限制,因此,對境內企業至股東而言,憑借自身的資產,合法完成上述海外重組中的重組價款的支付,較為困難。在紅籌上市的實踐過程中,為解決上述問題,在實踐中,通常採用以下兩種解決方案。
第一,境外過橋貸款的方式。即由境外合格貸款機構向海外控股公司及其股東個人提供境外貸款,用於海外重組中收購價款的支付。此種方式所籌集的資金,通常僅用作海外重組股權轉讓價款的支付。
第二,境外發行可轉換優先股的方式。即由海外控股公司以完成收購為條件,進行私募,向境外投資人發行可轉換為海外公司普通股的優先股(通常稱之為「優先股」)。海外控股公司股東和新私募投資人在海外控股公司之間的股權比例,由雙方協商約定。此種優先股,可以在重組完成後,或在公司上市完成後,按照約定的比例,轉換為普通股。此種方式,既可用於籌集海外重組股權轉讓價款,也可作為海外控股公司定向發行股份,籌措經營所需的運營資金。
以上兩種方式的取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公司的經營狀況和對投資人的吸引力。公司業務及經營業績有爆發性增長,公司經營業績對投資人具有足夠的吸引力,海外重組的資金需要完全可以通過發行優先股的方式來籌集,海外公司原股東和新投資人之間的股權配比,由雙方根據企業的經營和財務情況協商解決。
美國通用會計准則對海外重組及其財務後果的影響
美國通用會計准則對海外重組及其財務後果的影響主要是關於企業合並的FASB 141(「FASB」系美國Financial Accounting System Board,即「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的簡稱)和關於可變利益實體的FIN 46(指FASB Interpretation 46)。
FASB 141的主要影響在於,對海外重組採用的不同會計處理方法,將直接影響到海外重組完成後上市主體的財務報表。在美國通用准則下,對海外重組的會計處理,主要有兩種方法,即購買法(Purchase Accounting)和權益結合法(Pooling Accounting)。購買法將海外重組視為海外控股公司購買了境內企業,因而將其作為一個與原企業不具有持續經營關系的新的主體,要求購買企業(海外控股公司)按取得成本(收購價格)記錄購買企業(境內企業)的資產與負債。與此同時,購買法引進了市場公允價格(Fair Market Value,即「FMV」)的概念,要求對購買企業凈資產的市場公允價格進行評估,並將取得成本與該市場公允價格之間的差額確認商譽,並進行攤消。權益結合法將企業的海外重組的主體,即海外控股公司視為境內企業所有者權益的延續,對企業的資產和負債,按原來的賬面價值記錄,不確認商譽,即認為海外控股公司僅系境內企業的延續。
購買法和權益法的最大區別在於其對海外控股公司的財務影響不同。在購買法下,海外控股公司的資產與負債必須以公允市場價值反映在合並資產負債表上,成本與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部分確認為商譽攤消。權益法下則不存在此問題。由此,對上市主體在將來會計期間的收益會產生較大差異,從而影響投資者對公司的投資熱情。由於兩種方式下對企業的不同財務影響,美國會計准則對權益結合法的選擇,一貫持限制態度,並於最近取消了在企業合並過程中權益結合法的應用,僅在重組存在共同控制,並滿足特定標准和條件的情況下,才允許適用權益結合法。因此,如何能夠結合FASB 141的要求進行海外重組,特別是私募,對上市主體的財務後果具有直接的影響。
由於海外重組的具體情況不同,重組前後企業的財務結果可能大相徑庭。為避免由於上述財務處理而使公司的經營業績出現較大的變化,進而影響上市進程,在海外重組方案的策劃和實施過程中,我們建議應積極引進精通美國會計准則並具有實務經營的財務顧問參與策劃並形成海外重組方案。
FIN46是FASB對在無法根據傳統的投票表決權方式來決定財務報表合並與否的情況下,關於如何通過確定可變利益實體(VIE),並據此將其合並到母公司財務報表的情況。如果一個實體,盡管與另一個實體不存在股權上的控制關系,但是,其收益和風險均完全取決於該另一實體,則該實體構成另一實體的VIE,雙方報表應當合並。VIE的確定,通常應滿足如下兩個標准:第一,VIE的風險資本明顯不足,即其所有的資本如果沒有合並方(母公司或其關聯公司)另外提供財務支持,企業經營將無以為繼;第二,VIE的股東僅為法律名義上的股東,並不能享有實際上的投票表決權,同時,其對公司的虧損也因合並方的承擔或擔保而得到豁免,其對公司的經營效果沒有真正股東意義上的利害關系,對VIE公司清算後的剩餘財產也不享有分配權。在符合上述兩種條件的情況下,該公司應當與實際控制它的母公司合並財務報表。
在紅籌上市過程中,通常將FIN 46作為對境內企業所從事的行業屬於特許行業,不能由外商直接控制情況下海外重組方案的會計基礎。由於海外控股公司作為外商不能直接進入境內企業所在的行業,並全資或控股該境內企業,因此,通常由原股東名義上持有境內企業,同時,由海外控股公司通過自己直接或在境內設立外資企業,壟斷該境內企業的全部經營活動,控制境內企業的全部收入和利潤。除有極少的利潤留存在公司外,其餘全部收入和利潤通過各種經營安排,流向海外控股公司。同時,境內公司董事會全部授予海外控股公司指派的人控制,海外控股公司並對境內公司原有股東股權設定質押,以實現對境內公司股權和董事會的絕對控制。通過上面的一系列安排,雖然在法律上境內企業仍然視作獨立的內資企業,不會違反關於外資轉入限制的規定,但是,該公司實際上一切經營及其相應的資產、收入和利潤均歸海外控股公司,並由海外控股公司實際控制。在此種情況下,境內企業滿足了上述VIE的標准,即該VIE應合並進入海外控股公司的報表范圍。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如盛大、搜狐等,均是通過VIE的方式完成海外重組的

http://www.i918.cn/news/20060701/110729.html
中海油總經理傅成玉:中海油回歸A股不會太遠

對各界關注的中國海洋石油公司是否有可能回歸A股市場的問題,中海油總經理傅成玉日前在青島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中海油將回歸A股市場,回歸還有很多程序要走,包括向中國證監會的申請程序。
傅成玉說:「我相信,不光是中海油,所有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最終都要回歸A股市場。這取決於兩方面因素,一是國內市場一些程序上的完善,二是海外上市的企業要加快進度。」他說,中海油回歸A股「不會太遠。現在有這個計劃,但時間還不好預測,因為這不完全由企業自己決定」。

⑵ 急 誰知道無錫尚德太陽能股票的行情和代號

1、尚德太陽能 (股票代碼:STP)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控股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2638萬股美國存托憑證股票,定價為15美元。尚德電力的美國存托憑證股票是在2005年12月26日開始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代號為STP。
2、目前已退市,紐交所宣布尚德電力「進入退市程序」,並將在美國時間本周一美股開盤前「對其做出暫停交易的決定」。受此消息影響,尚德電力繼上周四單個交易日暴跌30%後,上周五早盤再度暴跌近40%。截至上周最後一個交易日,尚德電力報收於美股0.53美元/股。路透社此前分析,尚德電力將迎來「退市」的結局。尚德電力的退市令人唏噓。幾年前,地方政府大力推崇尚德和施正榮之時,或許沒人會想到尚德會遇到如此結局。不過,有分析人士認為,尚德電力退市不會影響到中國光伏回暖的事實—西南證券11月6日發布太陽能光伏行業研究報告稱,「隨著下半年光伏產業逐步走出去年以來的陰霾,企業收入逐步回升,盈利能力逐步改善,行業拐點已經得到初步確認。」尚德電力不是第一次面臨退市。早在去年9月,紐交所就因尚德電力股價連續30個交易日低於1美元/股,發出了退市警告,但後來,公司通過種種自救行動,讓股價重回1美元/股以上,避免了被迫退市。

3、所以說據報道,邁克爾·納可森稱,「尚德將重點發展光伏產品的安裝服務,並可能將生產外包從現金流及資產負債方面來說尚德雖然已經無力償債,但公司相信最終仍有可能完成重組,並使尚德及其子公司恢復償付能力。
隨後,紐交所11月8日稱,由於尚德及其子公司目前正在進行重組,加之尚德還在組織重新提交其2010及2011年度財報,不確定該公司能否按時提交其2012財年年報,「紐交所擔心上述重組過程會對公司的美國存托股票造成沖擊,所以做出了退市決定」。就目前情況看,尚德電力的情況或僅屬於「個案」。

⑶ 施正榮的尚德內幕

裁員、減產、GSF反擔保騙局、尚德電力股價跌至1美元面對退市壓力、辭去CEO……2012年,對於曾經的光伏巨頭—尚德電力董事長施正榮來說四面楚歌;2013年,恐怕也將是尚德最關鍵的「危急存亡之秋也」。80%以上的負債率,以及即將於3月到期的5.75億美元的可轉債,是尚德必須直面的難關。
此前,關於無錫市政府與施正榮博弈的討論甚囂塵上。其中被議論最多的說法是—無錫市政府將出手對尚德進行援助,代價是施正榮以全部個人資產做無限責任擔保,但這一方案未能獲得施正榮的支持。
接近無錫尚德的知情人士稱,施正榮和無錫市政府在暗戰中似乎已經達到了一個平衡—自施正榮在2012年8月卸任尚德電力CEO之後,無錫國聯集團可能將以財務投資者的身份接盤無錫尚德,以解尚德電力5.75億美元可轉債到期的燃眉之急。無錫尚德是上市公司尚德電力的子公司,也是其最為核心的資產和主要經營實體。
「現在國聯集團已經組成工作服務小組進入尚德辦公,各大銀行債權人也進駐尚德以尋找更好的拯救尚德方案。」上述知情人士稱。
此項方案雖未塵埃落定,但若最後接盤的真是國聯集團,那麼對尚德來說可謂一個輪回。早在2001年1月無錫尚德成立之時,無錫國聯集團的子公司無錫國聯信託投資公司就曾聯手江蘇小天鵝集團、無錫高新技術投資公司、無錫水星集團、無錫市創業投資公司、無錫山禾集團等諸多國企共同出資600萬美元入股無錫尚德,持有無錫尚德75%的股份;而施正榮則以40萬美元現金和160萬美元的技術入股,持有無錫尚德25%的股份。2005年,為了便於海外上市,施正榮通過一系列財技引進過橋貸款和海外投資機構(如高盛、龍科投資、法國Natexis等)對無錫尚德的國有股權進行收購,無錫國聯集團也在此時與其他國有股權一起退出。
在這一個輪回中,大眾眼前這位靠陽光發財的施正榮,從「新能源教父」、「中國首富」的榮譽中走下神壇;但與此同時,公眾目光之外、處在隱蔽處的施正榮,其實已經搭建了屬於自己的私人商業王國。在這個私人王國中,施正榮的妻子、朋友、老鄉各守一隅,只有越過他們,才能瞥見施正榮的隱形財富。 「施正榮完全可以再造一個尚德。」上述知情人士稱,「但是從另一個方向看,如果沒有施正榮自己這些私人企業,尚德現在的境況可能也不會這么慘淡。」在尚德電力上市之後的6年時間里,施將數十億美元的財產納入他的私人公司手中。
2006年12月30日,一家名為「亞洲硅業(青海)有限公司」(下稱「亞洲硅業」)的企業在青海省注冊成立。根據記者獲得的青海省商務廳文件顯示,這家公司由亞洲硅業有限公司「英屬維京群島,以下稱「亞洲硅業(BVI)」」和青海省新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其中亞洲硅業(BVI)出資4750萬美元,持有95%的股份,青海省新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出資250萬美元,持有5%的股份。
這是一家從事多晶硅材料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看上去,這家企業與施正榮本人並無關聯,但日後證明從一開始這家企業就由施完全控制。
據知情人士透露,亞洲硅業首任董事長王體虎與施正榮相識於澳大利亞留學期間。尚德內部通訊錄顯示,2006年和2007年王體虎還同時擔任尚德的副總裁,主要負責硅材料和高效太陽電池開發研究。
其餘董事會成員包括張宇鑫、沙俊濤、郭恩來和張治民。其中張宇鑫以及之後的董事長繼任者張維國都與施正榮本人過從甚密。
張宇鑫是亞洲硅業(BVI)的法人代表,曾任職於華夏證券投資銀行部、西南證券投資銀行部,後成立上海道傑投資有限公司任執行董事、總經理、上海道傑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任執行董事;而在私人關繫上,張宇鑫是施正榮妻子張唯的親屬。在尚德IPO之前,他曾是施正榮的主要財務顧問,並主導了尚德IPO之前施正榮從無錫市國有股權中接盤股份的資本運作。
成立僅3個月後,2007年3月15日,亞洲硅業董事會成員發生變更。沙俊濤和郭恩來離任董事,張維國和廖暉成為亞洲硅業董事會成員,並由張維國出任亞洲硅業董事會主席和法人代表—此時亞洲硅業的董事會成員包括:董事會主席張維國及董事張宇鑫、王體虎、廖暉和張治民。
張維國也是施氏家族的重要組成成員之一,曾任無錫市風險投資公司投資部經理。尚德電力的IPO招股說明書顯示,彼時張維國為尚德的第五大股東,持股33.3萬股。
施正榮真正以管理者的身份走到亞洲硅業的幕前源於2009年尚德對亞洲硅業的投資。
根據尚德電力年報,2009年1月,尚德電力從亞洲硅業一位「退出的股東」手中以810萬美元的價格購得12.5%股份。同年10月,尚德電力又將持股比例提升至20%—尚德電力為這20%的股權總計支付1750萬美元。從亞洲硅業相對簡單的股權結構可看出,這一「退出的股東」顯然來自亞洲硅業(BVI),之後證明亞洲硅業(BVI)的最終控制人其實是施正榮。
記者從BVI登記處獲得一份2006年注冊資料顯示,亞洲硅業(BVI)的首任董事其實為施正榮和他的妻子張唯。也就是說,從亞洲硅業創立時起,施就參與其中,但是在2009年以前卻一直隱藏在張宇鑫背後,從未對尚德的股東方、提供貸款的銀行等機構和資本市場上其他參與者進行披露。
直到尚德電力2009年開始投資亞洲硅業之後,施正榮得以退去亞洲硅業(BVI)掌舵人的幕後身份,以尚德電力董事會主席的公開身份走到台前。
由於尚德的投資,2009年1月8日亞洲硅業的董事會成員進一步發生變化。通過這次董事會成員的變化則可對施正榮的布局略窺一二。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公開資料顯示:2009年1月8日,張宇鑫和廖暉退出亞洲硅業董事會。新任董事會成員包括施正榮、陳秋鳴、王體虎、張維國和張治民。在這次人事更替之後,施正榮成為亞洲硅業的董事會主席和法人代表。
2009年5月18日,亞洲硅業通過董事會決議,由亞洲硅業(BVI)購得青海省新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手中所持有的5%股權,由此,亞洲硅業由亞洲硅業(BVI)和尚德共同持有。作為青海省新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方面代表的董事張治民因此退出董事會。
施正榮的另一位私交好友也在此次交易後正式出山—新晉董事成員陳秋鳴,曾任職於江蘇省國際信託投資公司,1991年後移居澳大利亞並在澳大利亞與施正榮相識。2008年,陳秋鳴受到施正榮的邀約回國,主要職責就是打理施正榮的私人財富。許多業內人士都將陳秋鳴看作在張宇鑫之後的新任財務顧問和投資軍師。
「僅僅憑借尚德12.5%的股權,施正榮卻得以成為亞洲硅業的董事會主席和法人代表,這可能嗎?這些都是施正榮布的局而已。」 一位前尚德電力員工說。而在進行這一系列運作之後,亞洲硅業的董事局完全由施正榮的「自己人」組成。 亞洲硅業自成立開始一直與尚德保持著親密的合作關系。
2007年1月,亞洲硅業成立不到一個月時間,就獲得了來自尚德一份大單:尚德與其簽訂了長達16年期限的15億美元無條件支付合約,用來購買高純度多晶硅材料;而根據亞洲硅業的官方網站顯示,直到2008年12月31日,亞洲硅業的第一爐多晶硅才正式出爐。
在此期間,雖然亞洲硅業並未對尚德供貨,但是尚德仍對這家上游供應商進行輸血。根據尚德年報,2008年尚德電力共向亞洲硅業提供了1000萬美元的無息貸款。而預付賬款方面,2007年到2008年間尚德電力共向亞洲硅業提供了6120萬美元預付賬款,但是這時亞洲硅業還未真正實現多晶硅生產,對尚德的供貨直到2009年上半年才開始進行。更為有趣的是,在2009年亞洲硅業開始供貨之後,亞洲硅業迅速成為尚德電力的三大主要供應商之一。
據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除了生意上的合作之外,尚德電力還從人力上對亞洲硅業進行幫助:「尚德方面的財務人員一直在幫助亞洲硅業路演,向銀行獲得貸款。」而憑借尚德的大額訂單,亞洲硅業先後獲得了來自銀行的貸款(至少包括一筆由尚德電力擔保的5億元人民幣來自渣打銀行的貸款)和青海當地政府的補貼作為資金補充。
尚德電力2009年開始投資亞洲硅業之後, 尚德投資後對亞洲硅業的輸血並沒有停止。在產品購買上,尚德依然不遺餘力,2010年一年便從亞洲硅業采購了7690萬美元的多晶硅,並且為亞洲硅業提供了8240萬美元的預付款。
「施正榮在為自己創造財富方面太有一手了。外界通常不太注意,所以幾乎意識不到施正榮在背後的運作,但是若是將這些交易連起來看,便會發現其中蹊蹺之處。」上述前尚德電力員工稱。
他所說的蹊蹺交易,即尚德電力對亞洲硅業投資的退出和施正榮本人的進入—2009年10月尚德電力加大對亞洲硅業的投資,其持股比例提升至20%;2010年12月,「由於戰略調整」,尚德電力又將這20%的股權以2390萬美元的價格轉手賣出,尚德在這筆投資中凈賺640萬美元。
接手20%股權的買家,「是鍾曉林創立的江南資本,」上述接近尚德電力的知情人士稱。這一消息尚德電力從未進行披露,記者也未能從尚德電力處獲得證實,而江南資本作為一家PE,其背後真正的投資主體並不好預測。
但是股權轉讓的故事仍在繼續,轉讓的投資主體漸漸浮出水面。
2011年5月,施正榮宣布,由他個人控制的家族信託—D&M科技(D&M Technologies)收購了亞洲硅業91.3%的股權,亞洲硅業至此正式成為尚德的關聯方。而且奇怪的是,從2010年12月尚德退出亞洲硅業之後到2011年5月施正榮的家族信託接手亞洲硅業的5個月時間中,施正榮仍然任亞洲硅業的董事會主席和法人代表,並無更換。
2011年底,尚德已經陷入光伏危局——彼時尚德的負債率為79%,短期借債為15.73億美元;但是作為尚德的上游供應商,亞洲硅業卻獨善其身,資產負債率僅為36.7%,短期借債為0元。
在光伏行業整體陷入泥沼的現實環境中,亞洲硅業的業績表現離不開尚德的支持:成立的5年中,尚德至少為其提供了15億美元無條件支付合約、1000萬美元的無息貸款、5億元人民幣擔保和近億美元的預付款項,並且在很長時間中是它唯一的客戶。2011年7月,尚德還與亞洲硅業簽訂了新的多晶硅購買合同,即自2012年起在9年內向亞洲硅業購買63300噸多晶硅。 除了亞洲硅業之外,施正榮還成立了另外一家私人公司—輝煌硅科技投資(香港)公司「BVI公司,下稱輝煌硅科技(BVI)」。
從BVI登記處獲得的信息顯示,輝煌硅科技也是2006年在英屬維京群島注冊,控制人是施正榮和張唯。這一信息同樣鮮少人知。「施最早的想法是,亞洲硅業生產多晶硅後賣給輝煌硅能源。而輝煌主要生產矽片,再賣給尚德。」上述知情人士告訴《環球企業?家》。
只是輝煌硅能源最終並未向亞洲硅業那麼成功。在輝煌硅能源,施正榮遭遇人際關系滑鐵盧,輝煌硅能源也走向了分家的結局。
與亞洲硅業類似,輝煌硅科技(BVI)於2007年在施的家鄉江蘇省揚中市油坊鎮建立了輝煌硅能源(鎮江)有限公司(下稱輝煌硅能源)。記者獲得的輝煌硅能源2008年度審計材料顯示,輝煌硅能源是由香港德懿有限公司出資組建的外商獨資企業,公司成立於2007年12月。而香港德懿有限公司正是輝煌硅科技(BVI)全資擁有的子公司。
但是此前,坊間流傳更廣泛的說法是,輝煌硅能源是由香港輝煌硅科技有限公司、無錫尚德、環太硅科技於2007年共同出資成立。對此說法,記者在查閱尚德電力公開資料時並未發現證據。
在輝煌硅能源創立之初,董事會成員由吳美蓉(兼董事局主席)、王藝澄、李仲盈三人構成。吳美蓉和李仲盈均是施正榮的老鄉,且分別為輝煌硅科技(BVI)兩個香港子公司(香港德懿有限公司、香港Rising Prosperity有限公司)的董事。
2008年5月,尚德電力對輝煌硅科技(BVI)進行投資,以2140萬美元的代價接手「某退出股東」購得輝煌硅能源18%的股權。吸引注資後的輝煌硅能源與亞洲硅業如出一轍,同樣進行了董事會的變更—吳美蓉繼續出任董事長,董事成員則包括施正榮、錢曉雲、張怡(時任尚德CFO)和陳秋鳴。
尚德電力亦是在輝煌硅科技(BVI)成立初期就開始與之進行交易。2007年,尚德為輝煌硅科技(BVI)提供了1080萬美元保證金;2008年,除了以2140萬美元從輝煌硅科技(BVI)股東手中購得股權之外,尚德電力還從輝煌硅科技(BVI)及其子公司處購買了6370萬美元的原材料。除此之外,尚德電力還與其簽定了兩份矽片購買合約,分別為從2008年9月開始的5個月期購買協議和從2009年8月開始的3年期購買協議,合約價接近3億美元。
2009年5月,輝煌硅能源與鎮江環太硅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環太」)合並,輝煌硅能源更名為「鎮江環太硅科技有限公司」。在完成合並後,香港德懿有限公司占合並公司注冊資本的64.99%,照耀香港有限公司佔28.72%,江蘇環太肥料有限公司佔6.29%.原環太硅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王祿寶出任合並公司董事長,董事則仍由施正榮、錢曉雲、張怡、陳秋鳴組成。
王祿寶與施正榮同為揚中人,在合作之前已相熟近10年,據知情人士透露,施正榮甚至是引導王祿寶進入光伏產業的領路人。施正榮對兩人在環太上的合作原本充滿期待,但是蜜月期尚未滿一年,硝煙就已彌漫。「環太和輝煌硅能源的分家真應了那句古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老闆們最早合作時都能同甘共苦,但是看到利益時卻都拼得你死我活。」一位揚中環太麾下的員工稱。
2010年6月,環太和輝煌硅能源選擇分手。在環太退出後,據知情人透露,輝煌硅能源的控制權被分成兩部分,其中尚德電力控股29%,而代表施正榮個人的力量的佔71%.輝煌硅能源的實體同時被拆分成兩家公司—榮德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香港)和榮德投資有限公司(香港)。其中前者為大家所熟知—「是施博士的公司,榮和德分別取自施正榮和尚德,」上述揚中環太麾下員工稱。但是後一家榮德投資有限公司(香港)卻從未出現在報表和公眾眼中。
榮德投資有限公司(香港)在施正榮的家庭財富版圖中占據何種地位尚未可知,但是記者查閱這兩家公司的《法團成立表格》時發現,創辦成員雖是以不同基金名稱出現,但創辦地址均為BVI同一地址,提交人地址亦完全相同,而且首任董事均為施正榮的妻子張唯。
到了2010年下半年,國內光伏行業始終受到歐洲各國補貼下調消息的困擾不甚樂觀。這時,尚德電力稱為了發展上游拓展產業鏈,將以1.23億美元的價格對榮德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進行全資收購,榮德新能源成為尚德的全資子公司。 除了在光伏產業的發展之外,施氏家族的私人財富地圖也已延伸到私募投資領域。2008年2月在上海成立的上海尚理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尚理投資」)即是其中之一。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尚理投資的法人代表為施正榮的妻子張唯,董事兼總經理為上文提及的陳秋鳴。
2012年尚理投資最為亮眼的表現在投資華錄百納上。在華錄百納上市之前,尚理投資持有華錄百納10%股份;2012年2月華錄百納上市,尚理投資獲得的賬面回報高達16倍。
除了在文化產業的投資之外,2010年上市的豫金剛石和2011年9月上市的巴安水務上市前投資人名單中,尚理資本都在其列。巧合的是,在巴安水務的上市前股東名單中,施正榮前任軍師張宇鑫所創立的上海道傑投資有限公司也在其中。
而在2009年時,尚理投資還曾連同雅戈爾投資有限公司、無錫新區創新創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無錫領峰創業投資有限公司(領峰基金),投資無錫新區及周邊地區的新能源、環保節能、生物醫葯、物聯網、文化創意產業、新材料、現代服務業等項目。
盡管從未在尚德公開披露過,尚理投資與施正榮的關系在業內人士看來其實已經接近公開。但是,除了尚理投資和在實業領域的亞洲硅業和輝煌硅能源之外,施正榮究竟還有多少隱形財富卻很難獲知,而在施氏家族財富聚集的過程中,尚德電力也並非那麼無辜。
「施正榮個人財富的累積,很多尚德電力的高層都知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上述接近尚德的知情人士稱,「亞洲硅業創立初期,尚德財務部門的同事們需要幫他們爭取銀行的資金資助、做路演,在這樣的情況下,尚德電力能完全置身事外毫不知情嗎?GSF(環球太陽能基金管理公司)反擔保事件爆發以後,誰的騙局誰是誰非尚德高層都心知肚明。」
除了經營困局之外,尚德電力還要不斷面對法律訴訟。GSF反擔保事件爆發後,美國律師事務所便狀告尚德發布虛假信息誤導投資者,對尚德提起集體訴訟;義大利法院則指控尚德在義大利非法修建太陽能發電廠詐取政府補貼,對尚德提出刑事訴訟。
而《環球企業家》了解到,2012年年底,又有尚德電力股東在美國起訴尚德高管,稱「公司高管為實現自身利益挪用公司高達16.8億美元投資資金,資金使用用途包括給尚德電力CEO個人公司提供無息貸款等」。記者向代理此訴訟的美國羅森律師事務所求證時獲知,此訴訟已立案,調查正在展開。

⑷ 施正榮的無錫故事

施正榮,無錫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英國《衛報》評委會對施正榮入選的評語是:他是有效阻止地球環境惡化的綠色英雄。中國對可替代能源的迫切需求,推動了國內太陽能電池業的迅猛發展,而科學家施正榮正是抓住了這個大好機會。
太陽是一個巨大、久遠、無盡的能源,盡管太陽輻射到地球大氣層的能量僅為其總輻射能量的22億分之一,但每秒鍾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當於500萬噸煤。太陽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施正榮所從事的太陽能產業是太陽能光伏產業,和太陽能熱水器將光能轉變成熱能不同的是,它可以通過太陽能電池將光能轉變成電能,源源不斷地應用於生產和生活,而且對環境沒有任何污染。施正榮生產的太陽能電池主要銷往歐洲市場。 從事太陽能產業讓施正榮進入「拯救地球50人名單」。其實,這個能拯救地球的施正榮,在他剛剛出生的時候,就曾拯救了兩個家庭。 施正榮和哥哥是一對雙胞胎兄弟,1963年的2月10日,他們出生在江蘇省揚中市一個叫太平村的村莊里,可是,這一天,他們的父母卻陷入了一生最為痛苦的抉擇之中。因為同一天施家的母親生了一個女兒,當時是死胎。陳家的母親生了一個雙胞胎,加上陳家上面還有一個姐姐、還有一個哥哥,突然來了一個雙胞胎,三年自然災害,家裡也比較困難。然後施家的母親,也可以想像,心情非常難受,失去了孩子,非常希望要一個孩子。就這樣,雙胞胎中的弟弟就被送給了施家,他就是今天的施正榮。生活雖然清苦,但是施家還是把施正榮當作親生兒子一樣對待,供他上完了大學,讀上了研究生,最終因為成績優異,施正榮被公派到澳大利亞留學,獲得了博士學位。
在施正榮被抱養後的42年後,2005年12月15日,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尚德電力作為中國第一家民營企業成功上市。半個月後,持有6800萬股的尚德電力董事長施正榮身價超過23.13億美元 ,他成了2006年中國的新首富。
40多年的時光匆匆而過,施家當初的老房子已經不復存在,為了感謝施家父母的養育之恩,施正榮讓他們在老家過上了富裕而舒適的生活。在讓施家人享受著這個抱養的兒子給他們帶來的無限榮光的時候,施正榮還讓施家人享受著陽光給他們帶來的方便。如今,施家也用上了新能源——太陽能。
從姓陳到姓施,既減輕了陳家的經濟壓力,又緩解了施家的喪女之痛,年幼的施正榮怎麼也不會想到,他剛一出生就擔負起拯救兩個家庭重擔。如今,40多年過去了,施正榮成為了中國最富有的人之一,也讓抱養他的施家成為方圓百里最富有的人家,那麼這期間,施正榮演繹了一個怎樣的傳奇呢?這一切,都是從2001年9月的一天開始的。 施正榮苦苦思索著下一步的目標,漸漸地他發現,面對全球的環境惡化,作為可再生能源的太陽能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在專業研究領域感覺高處不勝寒的施正榮決定把太陽能電池作成產品進行開發應用。他要對太陽能電池進行商業化大規模生產。於是施正榮興奮地把想法告訴了自己的上司。沒想到上司給他潑了一盆冷水:「當時總經理跟我講,不可以。他說,你怎麼能夠跟BP競爭啊?你怎麼跟西門子競爭啊?」
將太陽能電池進行大規模生產的想法在澳大利亞的研究中心無法實現,施正榮感覺萬分苦惱,這時一個朋友提出的到國內發展太陽能事業的建議,讓施正榮看到了一個新的希望。而當時太陽能光伏產業在中國還是一片空白,既然自己掌握了先進的太陽能電池光伏技術,那麼到國內發展太陽能產業,將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那將是一片創業的藍海。 2008年9月21日施正榮出資1000萬元人民幣在長春理工大學設立正榮獎學基金,使母校有更多品學兼優的學子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益。
正榮獎學基金下設正榮獎學金和正榮助學金,每學年評選一次,年度獎勵額度為當年本金所產生的利息和理財收入。
其中,正榮獎學金用於獎勵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在校生中的優秀學生,正榮助學金用於資助全日制本科在校生中品學兼優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基金在長春理工大學設立專用帳戶,實行獨立管理核算。
由學校和施正榮校友委託的全權代表聯合成立長春理工大學正榮獎學基金理事會,負責基金的管理、運行,並監督基金的評審。
基金的日常管理運行由長春理工大學正榮獎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負責,評審工作由長春理工大學正榮獎學金評審委員會和正榮助學金評審委員會負責。 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領軍人物,無錫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施正榮,21日下午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處領到了中國「綠卡」――外國人永久居留證。他也是無錫市第19位中國「綠卡」持有人。「很高興,也很榮幸」,施正榮從市公安局副局長劉建手中接過「綠卡」時,連聲感謝。他說:「中國的創業平台更大,更能發揮用武之地。我當時的夢想就是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帶到國內來,發揮一技之長,為光伏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⑸ 中國第一家在紐約上市的民營企業

你這個問題隨便搜一下就有結果了。自己又不搜索。又沒有懸賞分,大家都不愛答吧。我來友情回答下。

中國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

2005年12月16日

中國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周三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鳴鑼上市,這是中國首家在紐交所上市的民營企業。

今天一開盤,代號為STP、公開招股發行價為每股十五美元的尚德便大漲至二十點三五美元,中盤更是摸高至二十一點七五美元,最後報收於每股二十一點二○美元,上漲幅度高達百分之四十一。這個不俗的業績直逼上月在紐交所上市的美國一家太陽能電池公司,讓承銷商大喜過望。同時尚德控股董事長施正榮身家也在一夜之間暴漲,即使按招股價計,施正榮的身家也已過十億美元,一舉進入中國富豪榜前列。

無錫尚德通過首次公開招股(IPO)共發售二千六百三十八萬股股票,主承銷商為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和摩根斯坦利,另兩家承銷商為里昂證券和SGCowen&Co。

無錫尚德是由留學澳大利亞的施正榮在二○○一回國創辦,公司的太陽能轉換利用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其主打產品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居世界一流水準,目前已躋身於全球太陽能電池生產商前十名,公司的投資效益在全球同類企業中更是名列首位。資料顯示:今年前九個月,無錫尚德的凈營收為一點三七億美元,同比增長百分之一百八十八;凈利潤超過兩千萬美元,同比增長百分之一百二十九。在上市前,無錫尚德已經完成私募,成為了一家海外公司百分之百控股的外資企業,為海外上市掃清了障礙。

分析人士認為,目前世界能源問題日趨嚴重,新能源、新技術是格外受到重視,像無錫尚德這樣的公司可謂是生逢其時,因此它必然會受到投資者的青睞。作為中國第一家在紐交所上市的民營企業,有評論認為它標志著中國民營企業依靠自己的實力開始進入世界最頂尖的資本市場。

⑹ 加入澳籍,靠光伏成為中國第一代首富的施正榮,為何公司迅速破產

1963年2月10日,江蘇揚中安定村一戶陳姓貧窮家庭中,出生了一對雙胞胎。由於曾經有了一兒一女,這對雙胞胎的到來,不只沒能給這對夫婦帶來歡樂,反而讓他們愁眉不展,畢竟以家裡的條件,很難養活這么多孩子。也是這一天,施家也出生了一個胎兒。

可惜生下來不久就夭折了,這讓施家夫婦悲傷不已。畢竟他們好不容易才懷上的孩子,卻沒能成活下來,他們悲哀之餘,就特別盼望能有一個孩子。

於是,施陳兩家人經過協商,陳家雙胞胎中的弟弟被送給了施家,並給取名施正榮,而他的命運也因而發作了轉機。施家不算富有,但比起施正榮的原生家庭,那自然還是要寬裕一些。再加上施家為人寬厚,雖然後來他們也生下了親生兒女,但他們仍然對施正榮視如己出,對他不只心疼有加,而且還不斷供他讀書。

到2013年時,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曾經到了瀕臨破產的地步。

當時,無錫政府與國度開行想要救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不過,他們提出要施正榮把個人資產作為無限義務擔保,卻遭到施正榮反對。

後來,無錫政府又提出讓國資公司無錫國聯接收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這就意味著施正榮退出他的個人股份,而這也遭到了施正榮的回絕。

不肯犧牲個人利益的施正榮,反過來對無錫政府說:「我這么多職工,你不救我,我就關門。」

由於施正榮與無錫政府沒有達成分歧意見,最終,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有如煙花普通,在短短數年裡閱歷了極致光彩和轉眼沒落。

但是,在最後關頭,施正榮沒有想著解救公司,而是應用種種手腕,將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的大量財富,轉移到了本人名下,然後他便拍拍屁股走人。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這個爛攤子,他丟給了無錫政府。

施正榮背信棄義的做法,加快了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的消亡。

當時外界對他的行為十分不齒,有記者就此問他,當初為何不肯以個人資產作擔保?他卻漠然表示:「我都分開尚德了,我憑什麼還拿我的錢來給它作擔保。」

企業家對信譽十分看重,但施正榮卻並不這樣以為。他雖然由於破產風雲被無數人辱罵,但他卻對此毫無慚愧,他說:「我是個問心有愧的人,基於這些,我緘默也不覺得冤枉。」

爾後,施正榮回到澳大利亞寂靜了一段時間。就在人們曾經漸漸淡忘他的時分,他卻又帶著一款新型的光伏產品,呈現在了國內新能源行業峰會上。

不久後,人們發現,施正榮以25億財富又登上了胡潤百富榜,而他的身份曾經成為了「上邁新能源董事長」。

顯然,這個一度臭名遠揚的人,想要再次東山再起,只是不曉得信譽缺失的他,能否還能像當初那樣僥幸。

⑺ 施正榮的職業生涯

施正榮 ——在2005年12月14日之前,這是一個陌生的名字。除了太陽能電力行業的專業人士,很少有人知道,然而,正是這個瞧准發展江蘇省無錫市的「洋博士」,悄悄地將中國光伏產業與世界水平的差距縮短了15年。
這位從澳大利亞歸國的太陽能博士、創業4年便問鼎紐交所。他——從一位頻受外界質疑的創業者,變成了華爾街和媒體熱烈追捧的「有錢人」。
2006年1月13日5時左右,中國新的首富誕生。
紐約交易所當日收盤時,中國第一家在美國主板上市的民營企業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控股有限公司的每股達到34.02美元。
其董事長兼CEO施正榮持有6800萬股,也就是說,其最新身價達到了23.13億美元,合計人民幣約186億元——遠超福布斯2005年中國首富榮智健的16.4億美元與胡潤百富榜首富黃光裕的140億元人民幣。 施正榮師從「世界太陽能之父」馬丁·格林教授,個人持有10多項太陽能電池技術的發明專利,是世界上首個攻克如何將硅薄膜生長在玻璃上的人。
2000年,帶著技術和在澳洲兩年的薪水40萬美元,施正榮回國創辦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在取得無錫市政府的支持後,2002年9月,第一條生產線投產運行,盡管產品性能優異,產品仍然賣不出去,堅持數月後,跟隨他的幾位骨幹相繼離開。
這是施正榮在創業途中摔的第一個跟頭,他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從科技人向管理人轉變,市場觀念最為重要,要能放下知識分子身段,善於整合資源,科學家往往推崇技術第一,而企業家需要考慮的更多,要將好技術轉化為好產品,再依靠好的人才,運用好的銷售模式去賺錢。
2004年,尚德產值翻了十倍,利潤接近2000萬美元。2005年,在無錫市委書記的幫助下成功完成企業私有化,原先佔尚德股份75%的國有股獲益十幾倍後,相繼退出。同年底,VC和PE齊助陣,共同募集8000萬美元,成為2005年私募之最,襄助尚德電力成為中國大陸首家登陸紐交所的民營企業,由此,施正榮個人也榮登中國富豪榜首。
在親信和科技骨幹相繼離開時,施正榮艱難支撐尚德,一度連工人工資都無法支付,與其合作的公司甚至為了幾萬元,要搬設備抵債。
由於從事生產線低端的下游組件,即便技術先進,上游原料短缺現象仍然牽制產能擴張。2006年7月,盡管多晶硅市場狀況已陷入嚴重的供不應求,價格一路飆升,尚德毅然與全球大型硅料供應商MEMC簽署了50-60億美元的多晶硅合同,合同期為十年。簽單半年後,多晶硅黑市價每公斤上漲100美元,翻至300美元。2007年6月,尚德又與美國HoKu簽訂了6.78億美元的多晶硅供貨合同。
果然,「擁硅者為王」,在2007年底,上游原料持續瘋狂上漲,黑市價格更是創下每公斤400美元的天價,於是,處在下游的太陽能電池需求放緩。尚德電力則在這樣的原料廝殺戰中,依靠每年2000噸硅料的穩定供應,安然度過。
由於原材料獲取穩定,下游組件的產能順利擴張,頗具成本及技術優勢的尚德電力於2007年末,躋身全球行業領導者之列。
2008年3月,尚德電力對外宣布,將連續8年,向韓國東洋制鐵化學株式會社提供多晶硅,合同金額為6.31億美元。4月,尚德電力打入日本市場,收購日本最大的光伏組件製造商之一的MSK公司,並且向Soco-voltaic系統公司供應230MSK光伏玻璃板,用於設計、製造和設置一體化光伏(BIPV)系統。
多晶硅的風險愈演愈烈,施正榮再度掌舵方向,進入薄膜太陽能領域。
2007年5月9日,總投資3億美元的電池基地落戶上海,這是全球首個硅薄膜電池基地。相比矽片太陽能電池,它的轉換效率略低,卻很具成本優勢,每瓦太陽能電池成本可從2.5美元降至1.2美元,但同時也面臨資金、技術的門檻。 2000年,施正榮從澳大利亞帶著幾十萬美元回國,尋找創業的機會。「一個熟人和我開玩笑,你是一條大魚跑到小河裡去了。」施正榮說,「那時的自己比較年輕,想的少,當時是要什麼沒什麼,就憑著一腔熱血。」
施正榮拿著一個關於創立太陽能科技企業的概念與無錫市政府圈子、商人圈子進行了接觸。他碰到了後來成為合作對象的無錫市風險投資公司投資部經理張維國,取得了他的大力支持,而由此誕生了無錫尚德的雛形。
施正榮走的關鍵一步是取得了無錫市政府的支持。無錫市政府一直在尋找一些含高新技術同時又能回報豐厚的項目。施正榮的項目正好入了他們的法眼。而施正榮也長袖善舞,與無錫市政府多位高官相交甚密,人脈極其豐富。
在無錫市政府的支持下,擁有國資背景的無錫當地知名企業紛紛出手,這其中包括了小天鵝集團、無錫高新技術風險投資有限公司、山禾制葯等8家公司,施正榮共融資600萬美元,他則以40萬美元現金和價值160萬美元的技術參股,成立了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
無錫尚德的成功背後實則是政府的隱形之手,而這種國資背景的企業投資實際上就類似於無錫市政府自己出手。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施正榮很難讓那些國資背景的企業出手相助,因為當時的太陽能概念並不新鮮,已經炒作了數十年,但由於技術限制,一直無法廣泛運用於日常生活。
2005年12月14日,無錫尚德美國紐交所上市,融資4億美元。施正榮也從一位飽受質疑的創業者成為華爾街追捧的明星。盡管爭議仍在,但在過去的一年中,無錫尚德產能達到540兆瓦,銷售收入100億美元,躋身世界光伏行業前三強。並被譽為光伏界的「比爾蓋茨」!而且成為2005年的中國首富。 2013年3月4日晚間,尚德電力對外宣布,由原獨立董事Susan Wang(王珊)接替施正榮擔任公司董事長。尚德創始人施正榮在失去CEO職務之後,又失去董事長身份。
在業內人士看來,此時施正榮辭職是無錫市政府接手尚德的一個信號,因為此前有媒體報道稱,無錫市政府接手尚德的前提是,施正榮退出尚德。「此前就有無錫國聯入駐尚德辦公的消息,所以3月份即將到期的大量債務,最後很有可能由政府兜底。」
尚德晚間公告顯示,由Su-san Wang代替施正榮擔任公司董事長,任命即刻生效。施正榮已經辭去董事長的職務,但仍作為董事繼續留在董事會。

⑻ 中國光伏企業四大巨頭是哪四個

四大光伏企業分別是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和蘇州阿特斯陽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

1、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一家全球領先的太陽能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垂直一體化光伏發電產品製造商之一。業務主要涉及光伏組件的設計、製造和銷售,產品主要銷往德國、西班牙、義大利、希臘、法國、韓國、中國和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總部位於中國保定。

(8)施正榮公司的股票名稱擴展閱讀

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成立19年來(2001年成立),通過多元化發展戰略和市場布局,阿特斯已在全球7個國家和地區成立了16家光伏矽片、電池和組件生產企業,並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分支機構。

阿特斯通過創新提高組件功率及單瓦發電量,降低度電成本。阿特斯研發的超410瓦黑硅多晶PERC雙面半片電池組件,成為全球正面功率就超過400瓦的雙面多晶組件,組件背面發電雙面率高達75%。

在不同地面安裝環境下,其組件背面發電增益最高可達30%。而由阿特斯研發並推出的十款組件,最高功率已超435瓦。

⑼ 幫我找施正榮的資料,並聯系方法。謝謝大家

2006年1月10日,又一個中國新首富誕生了,他叫施正榮。

這一天,他任董事長的無錫尚德(NY:STP)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下稱紐交所)股價沖破30美元,以個人持有6800萬股計,紙上富貴約161億元。無錫尚德IPO(首次公開募股)不到一個月,股價已上漲38%。

數月前,施正榮尚籍籍無名。2005年9月18日晚,他化妝參加了一場職工合唱比賽,當他汗流浹背地唱完《在希望的田野上》後,便下定決心去紐交所上市。3個月後,他成為了中國首富。

無錫尚德這家太陽能電力公司IPO當天,紐交所也非常捧場,總經理JosephFung破例批准,慶祝Party可以在交易大廳舉行。紐約交易所的工作人員也不得不承認:「好久沒看到這么熱鬧的場面了。」

紐交所是全球資本市場的心臟,每日的股票交易高達25億股,可以說,它每天不停地演繹富豪的神話。這一次,機會輪到了施正榮,他成為了第一個入主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內地民營企業家。

解碼一:融資變局

2001年1月注冊,2002年開始運營,2003年年底盈利90萬美元,2004年盈利1800萬美元,2005年預計盈利5000萬美元,2006年預計盈利1億美元……

這樣的三年三級跳的成功故事,讓人有些眼花繚亂,它看上去並不像一個技術英雄,更像一個手握魔杖的數字英雄。這或許便是虛擬經濟時代的可愛之處。

其實上市前,無錫尚德已經順利地完成了私募。在2005年的上半年,無錫尚德的海外公司已向高盛、英聯、龍科、法國Natexis、西班牙普凱等國際著名投資基金共募集了8000萬美元,巨大的資金進入讓無錫尚德完成了對國內所有股東的股權收購。由此,無錫尚德成為一個海外公司百分之百控股的外資企業。

無錫尚德收集其他股東股權,是一個「土鱉派」與「海龜派」之間經營理念的較量。當無錫尚德公司的經營進入正軌,作為企業出資人,無錫的「土鱉派」開始對以施正榮為代表的「海龜派」進行指手畫腳,試圖參與企業管理,這給施正榮的管理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對於無錫尚德公司,施正榮有一個巨大的目標,那就是「2010年做到1000兆瓦的產能,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企業」。但看到眼前這個紛亂的局面,顯然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

如何改變這一局面?惟一的解決辦法便是引進更大的資本。當然,更重要的是把尚德公司帶入一個更大的國際背景之中,可以說,此招可謂「一箭雙雕」或者「一箭多雕」。

最初,施正榮的膽子還不夠大,他只想把公司弄到新加坡上市,而後又在香港、納斯達克等上市目的地中猶豫。後來,華爾街金融家的到訪,改變了他的想法,經過數次溝通,他最終決定改道紐約交易所。

解碼二:能源背景

相比能言善變的丁磊、貌似憨厚的陳天橋、英俊瀟灑的李彥宏,施正榮則顯得有些其貌不揚,不那麼偉岸,可他身上卻彌漫著一股務實、精明又很張揚的自信氣質。

在他看來,中國是世界能源大國,也是能源貧國,所以,作為可再生資源的太陽能,便是解決中國能源問題的途徑之一,這樣能解決中國的能源枯竭和環境污染問題。

這也是紐交所看中的,在西方國家的眼裡,在經濟的高速發展之後,中國最迫切的國家難題便是能源與環境。

「紐交所的人想和你談談,其實去那裡上市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無錫尚德上市承銷商摩根士丹利的Crawford,對施正榮提議。

「你是中國最大的太陽能企業,理所當然要到世界最大的資本市場融資。」紐交所董事兼總經理馬度毫不掩飾自己對施正榮的信心。很簡單,馬度看中無錫尚德的並非只是中國最大的太陽能企業,也並非只是施正榮擁有的西方知識背景,而看中的是誘惑無限的中國市場。更為重要的是,在能源短缺的大背景下,國際資本市場沒有絲毫掩飾對再生能源行業的青睞。

實際上,能源問題不僅僅是中國的難題,更是世界性的難題。在無錫尚德公司的短短5年的發展史里,每一步都與國際能源形勢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對於無錫尚德公司的海外市場而言,每一個能源政策都能影響到公司。

德國的《新能源法》規定,以每千瓦時0.5歐元收購市民太陽能發出的電,但自己用電按每千瓦時0.12歐元的市價,這便意味著,十年內可回收太陽能發電設備的成本,於是德國人紛紛在屋面上、牆面上裝太陽能發電和上網設備。

這條法律給無錫尚德公司帶來了不少海外訂單,因為尚德的產品比國外產品便宜5%,況且質量也不錯。

解碼三:個人價值

1988年施正榮被公派到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留學,師從世界太陽能之父——馬丁·格林教授。1992年獲得太陽能科學博士學位,留校任太陽能研究中心研究員;1995年籌建太平洋太陽能研究中心,任執行技術董事。

2000年,跟所有充滿理想的「海歸」一樣,施正榮揣著幾十萬美元回國創業,決定成立一家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後來施正榮想起來很是後怕,當時要什麼沒有什麼,風險真的很大。

隨後,小天鵝、山禾制葯、無錫高新技術風險投資有限公司等八家企業共同出資600萬美元,施正榮則以40萬美元現金和價值160萬美元的技術參股,成立了無錫尚德電力有限公司。

創業並非易事,剛開始的時候廠房很小,跟一般做太陽能熱水器的民營企業沒什麼兩樣,況且人員流動很大,甚至連他帶回來的一個博士也另投他門。

2002年3月到2004年底,施正榮只拿1/4工資。沒錢買機器,就想辦法改變工藝,想辦法買國產的、二手設備。

一次,因為2萬元的合同,清洗公司員工沖進他辦公室揚言要搬走設備抵債,甚至這樣的事情一星期發生好幾起,氣得施正榮直想打架。他暗暗發誓:「哪怕做死在無錫,也不能給這幫人丟臉。」

當業務好轉之後,他不停地進行擴產,每一次擴產都意味著風險,這種經歷,讓施正榮並不認同「一夜暴富」的這個說法,他甚至覺得這種武斷地否認了他個人的因素。

他說:「沒有我在澳大利亞14年的積累,就不可能有尚德今天的成績。」

⑽ 施正榮原本是什麼企業總裁

施正榮,男,祖籍江蘇揚中市。原無錫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是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領軍人物。留學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師從國際太陽能電池權威、2002年諾貝爾環境獎得主馬丁·格林教授。1991年以優秀的多晶硅薄膜太陽電池技術獲博士學位。2000年,回國創辦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2005年無錫尚德在美國紐交所上市,以23億美元身家成為中國的新首富,無錫尚德成為中國最大的光伏企業;2007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球環保英雄。2012年8月18日,施正榮辭任尚德CEO。2013年3月6日,再失尚德董事長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