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上有哪幾種著名的股票指數
道·瓊斯股票指數
道·瓊斯股票指數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股票指數,它的全稱為股票價格平均數。它是在1884年由道·瓊斯公司的創始人查理斯·道開始編制的。其最初的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是根據11種具有代表性的鐵路公司的股票,採用算術平均法進行計算編制而成,發表在查理斯·道自己編輯出版的《每日通訊》上。其計算公式為:
股票價格平均數=入選股票的價格之和入選股票的數量自1897年起,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開始分成工業與運輸業兩大類,其中工業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包括12種股票,運輸業平均指數則包括20種股票,並且開始在道·瓊斯公司出版的《華爾街日報》上公布。在1929年,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又增加了公用事業類股票,使其所包含的股票達到65種,並一直延續至今。
現在的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是以1928年10月1日為基期,因為這一天收盤時的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數恰好約為100美元,所以就將其定為基準日。而以後股票價格同基期相比計算出的百分數,就成為各期的投票價格指數,所以現在的股票指數普遍用點來做單位,而股票指數每一點的漲跌就是相對於基準日的漲跌百分數。
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最初的計算方法是用簡單算術平均法求得,當遇到股票的除權除息時,股票指數將發生不連續的現象。1928年後,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數就改用新的計算方法,即在計點的股票除權或除息時採用連接技術,以保證股票指數的連續,從而使股票指數得到了完善,並逐漸推廣到全世界。
目前,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共分四組,第一組是工業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它由30種有代表性的大工商業公司的股票組成,且隨經濟發展而變大,大致可以反映美國整個工商業股票的價格水平,這也就是人們通常所引用的道·瓊斯工業股票價格平均數。第二組是運輸業股票價格平均指數。
它包括著20種有代表性的運輸業公司的股票,即8家鐵路運輸公司、8家航空公司和 4家公路貨運公司。第三組是公用事業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是由代表著美國公用事業的1 5家煤氣公司和電力公司的股票所組成。第四組是平均價格綜合指數。
它是綜合前三組股票價格平均指數65種股票而得出的綜合指數,這組綜合指數雖然為優等股票提供了直接的股票市場狀況,但現在通常引用的是第一組——工業股票價格平均指數。
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是目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最有權威性的一種股票價格指數,原因之一是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所選用的股票都是有代表性,這些股票的發行公司都是本行業具有重要影響的著名公司,其股票行情為世界股票市場所矚目,各國投資者都極為重視。為了保持這一特點,道·瓊斯公司對其編制的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所選用的股票經常予以調整,用具有活力的更有代表性的公司股票替代那些失去代表性的公司股票。自1928年以來,僅用於計算道·瓊斯工業股票價格平均指數的30種工商業公司股票,已有30次更換,幾乎每兩年就要有一個新公司的股票代替老公司的股票。原因之二是,公佈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的新聞載體——《華爾街日報》是世界金融界最有影響力的報紙。
該報每天詳盡報道其每個小時計算的采樣股票平均指數、百分比變動率、每種采樣股票的成交數額等,並注意對股票分股後的股票價格平均指數進行校正。在紐約證券交易營業時間里,每隔半小時公布一次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原因之三是,這一股票價格平均指數自編制以來從未間斷,可以用來比較不同時期的股票行情和經濟發展情況,成為反映美國股市行情變化最敏感的股票價格平均指數之一,是觀察市場動態和從事股票投資的主要參考。當然,由於道·瓊斯股票價格指數是一種成分股指數,它包括的公司僅占目前2500多家上市公司的極少部分,而且多是熱門股票,且未將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服務性行業和金融業的公司包括在內,所以它的代表性也一直受到人們的質疑和批評。
7.2標准·普爾股票價格指數
除了道·瓊斯股票價格指數外,標准·普爾股票價格指數在美國也很有影響,它是美國最大的證券研究機構即標准·普爾公司編制的股票價格指數。該公司於1923年開始編制發表股票價格指數。最初采選了230種股票,編制兩種股票價格指數。到1957年,這一股票價格指數的范圍擴大到500種股票,分成95種組合。其中最重要的四種組合是工業股票組、鐵路股票組、公用事業股票組和500種股票混合組。從1976年7月1日開始,改為 400種工業股票,20種運輸業股票,40種公用事業股票和40種金融業股票。幾十年來,雖然有股票更迭,但始終保持為500種。標准·普爾公司股票價格指數以1941年至1943年抽樣股票的平均市價為基期,以上市股票數為權數,按基期進行加權計算,其基點數為10。以目前的股票市場價格乘以股票市場上發行的股票數量為分子,用基期的股票市場價格乘以基期股票數為分母,相除之數再乘以10就是股票價格指數。
㈡ 如何根據原則作決策
決策是企業生存的命根子,在這一點上,我們容不得半點含糊。
美國著名管理大師赫伯·西蒙認為:「決策是管理的心臟;管理是由一系列決策組成的;管理就是一系列決策過程。」
如果沒有了決策權,也就等於是拿走了企業經營管理的心臟。決策者們在沒有弄清自己的家底和問題的關鍵所在之前,切忌匆忙決策,否則會帶來不堪設想的後果。
作為企業的領導者、管理者,每天要管的事情很多,例如,總經理不但要抓生產、銷售、財務,還要抓人事、生活、公共關系等,還要開會研究分房子、發獎金、做家訪,一到年底在做計劃、提職、調薪等幾個關鍵時刻,更是忙得團團轉。確實,這些事的確是不能不管。但事情總有輕重之分,總要有程度的差別,眉毛鬍子一把抓的管理者絕不是一個好的管理者。管理者應該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抓好大事上,要抓到經營管理工作中的要害問題。
那麼,對於從事管理工作或領導工作的人來說,什麼事情是大事,是要害問題呢?對於高層的領導者來說,決定重大的方針政策就是大事;對於一般的管理者來說,計劃決策和重大的人事決策就是大事;對於普通的管理者來說,關於工作的方向、目標以及辦法、措施等的決定,也是大事。總之,需要我們決策的事情都是大事。
有成效的管理者不會作很多的決策。他們集中精神於重大的決策上。他們著眼於戰略的決策,而不著眼於解決具體問題。他們總想在高度思維推理的基礎上作出少數重要的決策。他們企圖在客觀形勢中找出穩定的因素。所以,為了「決策」,他們往往花費相當長的時間。他們認為:僅操縱大量變數的決策技巧,只不過是草率思考的表現。他們想弄清楚,決策包含什麼因素?決策應符合什麼基本現實?他們需要的是決策的「沖擊」而不是決策的技巧,他們需要作的是進取性的決策,而不是技巧性決策。
有成效的管理者應知道,什麼時候要根據原則作決策,什麼時候要按照實際的情況作決策。他們知道,最誤人的決策是調和正確與錯誤的決策。他們必須學會區別正確與錯誤。他們知道,最費時間的並不在於決策本身,而在於決策的推行。不能演化為行動的決策,不是真正的決策,最多隻是一個良好的願望而已。這就意味著,如果有成效的決策是以高度的思維推理為基礎的話,那麼在將它變為行動時。就要使它盡可能接近實際和盡可能簡單化。
狄奧多·威爾是很少為人知道的美國企業家。但他可能是美國企業史上最有成效的決策者。他從1910~1920年中期,一直擔任貝爾電話公司的總裁。在這段時期,他將該公司經營成世界最大的和發展最快的私營企業。
美國是允許私人經營電活事業的。在世界上,也只有在貝爾公司服務的美國和加拿大魁北克省、安大略省的區域中,其通訊系統不是由政府控制的。一個公用事業,要在繁榮的區域壟斷經營,而且原有的市場也已經飽和,其風險是盡人皆知的。但是,貝爾公司卻是世界上惟一經得起風險並且發展迅速的公用事業。
貝爾公司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既不是由於幸運,也不是由於美國的保守主義,主要是由於威爾在將近20年的經營期間作出了四項戰略性的決策。
威爾早就看出,如果一個電話公司要保持私人企業性質和能夠自主經營,就必須做出一些突出的和與眾不同的事情。當時,歐洲各國的電話系統都是由政府部門控制的,它不會遇到什麼大問題,也不用冒什麼風險。威爾想,用防禦手段來避免政府接管,實際上也只能延緩接管過程而。況且,單純防禦的消極態度只能招致自己的失敗,也只會消耗管理者的創造性和精力。因此,貝爾公司迫切需要一種方針,這就是使貝爾這個私營企業比政府機構更能照顧公眾利益。這就導致威爾早期的決策:貝爾電話公司必須預測和滿足公眾和社會對服務的需要。
所以,當威爾任貝爾公司總裁後,立即就提出「本公司以服務為目的」的口號。在20世紀初,這種口號被人視為異端邪說。但是威爾並不滿足於公司的這句口號,也不滿足於使公司在服務的同時還有盈利。他努力為全系統制訂衡量經理人員及其經營水平的尺度,用這些尺度來衡量他們的服務質量,而不是衡量利潤的完成情況。經理要對服務成果負責。於是,高層管理部門的職責就是使公司的機構和財源,為公眾提供最佳的服務。而這樣做的結果,也就使公司得到適當的財政收益。
在這同時,威爾還認識到,從傳統的意義來說,一個私營的全國性的電訊事業,不可能是自由的企業,也就是說,不會是無拘無束的企業。公眾管制將是避免財政接管的惟一途徑。所以,有成效的、誠摯的和有原則的公眾管制,是符合貝爾公司利益的,並且是維系公司生存的命脈。
雖然公眾管制在美國絕不是陌生的術語,而當威爾作出這樣的決策時,這卻是很重要的一步。當時,企業界反對,法院方面也不支持,使法令中關於公眾管制的條例實際上失效。公眾管制委員會的人員不足,經費也缺乏,因此委員一職成為三流政客的閑職,而且他們往往是一些受雇的政治掮客。
但是,威爾卻以使公眾管制這一條例能夠有效作為公司的目標。他將這個目標作為主要任務布置給每一個分公司的主管:責成他們設法恢復管制委員會的活力,革新公共管制的觀念和評級的觀念,以期能夠公平地對待公眾,在保護公眾利益的同時,保障貝爾公司進行正常業務。由於各分公司的主管都是貝爾總公司高級領導層的成員,這就使得整個公司以及各個子公司都能朝著這一目標去努力。
威爾的第三個決策是在企業中建立極為成功的科學研究所,名為貝爾研究所。他的這一項從需要出發的決策,使獨家經營的私營企業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在作出這項決策時,他曾經問自己:「我們怎樣才能使這樣的一家獨家經營企業真正具有競爭力?」很顯然,他的所謂競爭力,不同於通常同業間的競爭力。而一家沒有競爭對手的獨占性企業,很快就會變得僵化和不能革新。
因此,威爾認為,一個獨占性企業雖然沒有對手,但應該以「將來」作為對手,讓現狀和將來進行競爭。在一段時間里,他又作出了第四項重大決策,開創了一個大眾資金市場。這項決策,依然是著眼於確保貝爾公司作為私營企業的生存權利的。
許多企業之所以被政府接管,多數是由於籌集不到他們所需要的資金。歐洲的許多鐵路公司正是由於籌集不到資金而在1860年至1920年間先後被政府接管的。正是因為不能籌集必要的資金來推行現代化,英國的煤礦和電力企業被政府接管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通貨膨脹期間,歐洲大陸電力企業的國有化主要也是由於上述原因。當時各電力公司不能提高電費以補償貨幣貶值的損失,結果公司就不能籌集資金來實行現代化和擴展業務。
威爾當時作出這項重大決策,是否已看得如此深遠,現在已無法查證。但他確實是清楚地看到,貝爾公司需要巨大的資金供應,其來源又必須可靠和穩定。而這些資金卻又不可能從當時的資金市場取得。其他的公用事業,尤其是電力公司,都曾企圖以股票形式的投資來吸引20世紀20年代的惟一入股人:投機者。他們建立了控股公司,使公司的股息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公閉所需的營運資金卻仍然從保險公司借貸獲得。威爾認為,這是不健全的資金基礎。於是,他發行了一種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普通股票,這些股票絕沒有投機性質,是完全合法的,為普通民眾麗發行的證券。是專門為了當時新興的所謂「莎莉姑媽」的中產階級的。「莎莉姑媽」手頭有閑錢,想投資但義不想冒風險,威爾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普通股票的股息有保證明,正符合「孤兒寡婦」對固定利益的需求。同時,它又是普通股票,能享有資產增值,還可在通貨膨脹中免受威脅。
當威爾沒計這種財政工具時,這種所謂「莎莉姑媽」型的投資人尚未完全形成。這個有足夠金錢去購買普通股票的中產階級,當時才剛剛出現。他們仍按照老習慣將錢存進銀行或保險公司。那些願意冒險的就將錢投進投機的股票市場。當然,威爾並沒有「創造」「莎莉姑媽」,他只不過是想辦法使她們成為投資者,並且動員她們將儲蓄投資。這其實也符合她們的利益,當然也符合貝爾公司的利益。單單這一項,就使貝爾公司在半個世紀內有上千億的資金來源。直到今天,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普通股票仍然是美國和加拿大中產階級投資的對象。
威爾又以自己的行政手段來推行他的主意。這些年來,貝爾公司一直沒有依賴華爾街的金融集團,而由公司本身作為股票的擔保人和包銷人。當時威爾的財務助理華爾特·季福德,成了貝爾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員,後來更成為威爾的接班人。
固然,威爾所作出的決策是限於解決他的問題和針對他的公司的。但是這些決策中所包含的基本思想,卻賦予了真正有成效決策的特性。
1922年,史洛安出任通用汽車公司的總裁。他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人,他所處的時代也完全不同。但是他的決策使人難忘:使通用公司實行分權組織制度——這和威爾早些時候為貝爾電話公司所作的主要決策,卻是同一種類的。
如同史洛安在他出版的《我在通用汽車公司的生涯》一書中所描述的那樣,他在1922年接手這家公司時,這家公司幾乎是由各自獨立的兒個「小王國」湊在一起的鬆散聯邦。這些小王國的頭頭各行其政,完全不聽「王命」。
在這種情況下,傳統上有兩種解決方法:一種是讓這些「王國」的「小君主」離開。這是約翰·D·洛克菲勒在建立標准石油公司時曾經用過的方法。而僅僅在史洛安處理這類事的幾年前,J·p·摩根在建立美國鋼鐵公司時也用過這種方法。另一種辦法是保留原來「小囂主」的權利,而總公司只有最低限度的干預權。這其實是自食其果。因為這只是幻想小公司的頭目會為自己財務上的利益而盡力經營,給整個公司帶來大的利益,通用汽車公司的創始人杜蘭特和史洛安的前任皮埃爾·杜邦,都是採用這種方法的。而當史洛安接任時,這些強硬而固執的小頭目拒絕與總公司合作,使得整個公司瀕於倒閉邊緣。
史洛安清楚地知道,這並不是由於合並而產生的過渡性問題,而是大企業的常見問題。他認為,一個大型企業需要方向上的統一和管理上的集中,需要一個具有實權的高層管理。需要有積極進取和干練的營運階層。各營運階層的執行經理應有選擇自己的經營方法的自由。他們必須切實負責,自然也必須有與他的責任相稱的職權。他們應該有發揮其長處的足夠的職責范圍,還應該使他們的成就得到應得的鼓勵。史洛安很快就清楚地看出,任何一家逐漸老化的公司,任何一家必須依靠和發展其管理者才乾的公司,都必須使上述的需要得到滿足。
在史洛安之前,人人都看到了這些問題,都將這些問題看成是人事問題,都認為必須通過權力斗爭,在出現了勝利者之後,問題才會解決。但史洛安卻把它們看成是制度問題,認為只有建立新的組織機構才能得到解決,那就是在方向和方針方面由總公司集中控制。而在經營上則實行分權制,讓各分公司保有一定的自主權,使最高管理層與分公司保持平衡。
這種解決辦法究竟有怎樣的效果呢?我們不妨用「反證法」來說明。那就是看看通用汽車公司在哪一方沒有突出成果。自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來,通用汽車公司至少在預測和理解美國人的政治興趣和美國政府的政策、方針上做得很差。之所以這樣,正是由於通用汽車公司在這方面沒有實行分權制。因為通用汽車公司不可思議地要求每個高級管理人員都必須是共和黨員,這顯然是不符合分權制的。
雖然威爾和史洛安處理的是完全不同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相同,但他們的決策卻有許多共同之處。那就是他們都在最高水平的思維推理基礎上來處理問題。他們先將決策的性質周密思考,然後制訂決策的原則。換句話說,決策是戰略性的而不是為了適應當前需要的應急措施。這完全是一種創新,因此也是引起人們爭論的題目。的確,這幾個決定都是與當時「眾所周知」的道理大相徑庭的。
威爾第一次就任總裁後不久,就被貝爾公司的董事會解聘。當他提出「貝爾公司以服務為目的」的觀念時,人們把他看成是神經錯亂,因為誰都認為企業的目的就是獲得利潤。威爾確信公眾管制是符合公司的最大利益的,因而它也是公司賴以生存的根據。一般人偏執地認為公眾管制是逐漸地蠶食的社會主義,所以他的公眾管制觀念就被一般人看作是沒有頭腦。又過了幾年,在1900年之後,「山雨欲來風滿樓」,當公司已經預感到美國電話將收歸國營的時候,董事會又重新召回威爾。
此外,威爾決定花費一筆錢來建立研究所,研究廢棄現在的程序和技術,而這些程序和技術在當時正是公司的搖錢樹;同時他又拒絕接受當時的流行方法籌集資金,想要建立自己的籌集資金結構。他的這兩大決策都曾遭到董事會的強烈反對,認為他的主張比偏見還要壞。
史洛安的分權制度計劃,也同樣地遇到這樣的厄運。開始時並沒有被公司所接受,而且也被人們認為是違背了常理。
在當時的美國企業界中,亨利·福特被公認為很有頭腦的人物,但連福特也認為威爾和史洛安的決策太「野性」了。福特確信他們公司設計的T型汽車,必將是永遠受歡迎的。因此,威爾那種使現在產品過時的研究,在他看來是瘋狂的舉動。福特深信只有最嚴密的集權制才能產生效率和成果。所以在他看來,史洛安的分權制,只不過是自我毀滅的錯誤行動。
威爾和史洛安決策的真正重要特徵,既不在於它們的標新立異,也不在於它們的引起爭議的性質,而在於下面五要素:
①對問題的清晰理解。當理解到問題是屬普通性質時,那就通過一條法則或原則性的決策來解決。
②規范的界限要確定。解答問題時要滿足規范界限,也就是所謂解題的邊界條件,
③對問題的正確思考。在考慮妥協、適應、讓步等使決策能被接受的條件之前,要周密思考能完全滿足規范條件的正確的解決方法。
決策的措施。在決策中應考慮到決策實施的方法。
④決策的「反饋」。「反饋」就是驗證決策對實際事件的適用性和有效性。
㈢ 電大營銷管理案例分析1、是什麼導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轉變了經營思想 2、這種轉變對企業有什麼意義
競爭激烈的市場使得一些公司拓寬思路,改變經營模式,看重營銷,精簡人員,改變企業經營理念。注重市場反應。就是公眾好評,壟斷業主要是國營企業養的也是些閑人,需要人力資源管理如工作分析,職業生涯規范,來進一步鞏固人心,減少流失率,提高效率。取消之後可以培養獨立能力,壓迫員工神經,加快發展,減少框框條條的束縛。
意義 體現了美國行業的領導去向,更新通訊行業導向,龍頭企業的破產,GDP貢獻,企業內部結構分化。人來人往,加快企業發展步伐。
㈣ 貝爾電話公司的四大決策正確性表現在哪裡
摘要 第一大決策是,要求貝爾公司滿足社會大眾的服務要求。美國的貝爾電話公司是家私營企業,要想保持它的自主經營而不被國家接管,必須預測和滿足社會大眾的服務需求。所以,公司提出了一個「本公司以服務為目的」的口號。根據這一口號的精神,貝爾公司樹立了一個全新的標准:衡量一個經理的工作成績的標准,應該是服務的好壞,而不是盈利的多少。
㈤ 什麼是瓊斯指數什麼是恆生指數
道·瓊斯指數
即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是世界上最有影響、使用最廣的股價指數。它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公司股票作為編制對象,由四種股價平均指數構成,分別是:①以30家著名的工業公司股票為編制對象的道·瓊斯工業股價平均指數;②以20家著名的交通運輸業公司股票為編制對象的道·瓊斯運輸業股價平均指數;③以6家著名的公用事業公司股票為編制對象的道·瓊斯公用事業股價平均指數;④以上述三種股價平均指數所涉及的65家公司股票為編制對象的道·瓊斯股價綜合平均指數。在四種道·瓊斯股價指數中,以道·瓊斯工業股價平均指數最為著名,它被大眾傳媒廣泛地報道,並作為道·瓊斯指數的代表加以引用。道·瓊斯指數由美國報業集團——道·瓊斯公司負責編制並發布,登載在其屬下的《華爾街日報》上。歷史上第一次公佈道·瓊斯指數是在1884年7月3日,當時的指數樣本包括11種股票,由道·瓊斯公司的創始人之一、《華爾街日報》首任編輯查爾斯·亨利·道(Charles Henry Dow l851-1902年)編制。1928年10月1日起其樣本股增加到30種並保持至今,但作為樣本股的公司已經歷過多次調整。道·瓊斯指數是算術平均股價指數。
1896年5月26日: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的實際誕生日。以其創立者、道·瓊斯報業集團的查爾斯·道和愛德華·瓊斯的姓氏命名的這種指數跟蹤12種股票的走勢,其中只有一種現在仍是該指數的成分股,這就是通用電氣公司的股票。
道瓊斯指數是美國道瓊斯公司計算和發布的美國歷史最悠久的股票價格指數,取名於該公司的兩位創始人查爾斯·道和愛德華·瓊斯。該指數編制於1884年,是根據30種主要工業股票計算的,入選指數的公司是按股票發行量極其市場交易活動挑選出來的全國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工商業公司。如國№商業機器公司、通用汽車公司、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美國鋼鐵公司。
平時所說的道瓊斯指數就是指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這是一種代表性強,應用范圍廣,作用突出的股價指數。
恆生指數,由香港恆生銀行全資附屬的恆生指數服務有限公司編制,是以香港股票市場中的33家上市股票為成份股樣本,以其發行量為權數的加權平均股價指數,是反映香港股市價幅趨勢最有影響的一種股價指數。該指數於1969年11月24日首次公開發布,基期為1964年7月31日.基期指數定為1000。
恆生指數的成份股具有廣泛的市場代表性,其總市值佔香港聯合交易所市場資本額總和的90%左右。為了進一步反映市場中各類股票的價格走勢,恆生指數於1985年開始公布四個分類指數,把33種成份股分別納入工商業、金融、地產和公共事業四個分類指數中。恆生指數成份股的選取原則如下。
(1)按股票市值大小選擇,必須屬於占聯交所所有上市普通股份總市值90%的排榜股票之列(市值指過去12個月的平均值)。
(2)按成交額大小選擇,必須屬於占聯交所上市所有普通股份成交額90%的排榜股票之列(成交額乃指過去24個月的成交總額)。
(3)必須在聯交所上市滿24個月以上。
根據以上標准初選出合格股票後、再按以下准則最終選定樣本股:
(1)公司市值及成交額之排名。
(2)四個分類指數在恆生指數內各占的比重需大體反映市場情況。
(3)公司在香港有龐大業務。
(4)公司的財政狀況。
恆生指數計算公式是:
現時指數 = (現時成份股的總市值)/(上日收市時成份股的總市值)*上日收市指數
㈥ 在股票市場中有「道.瓊斯指數」一詞,指什麼意思
道瓊斯指數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股票指數,它的全稱為股票價格平均指數。
股市指數可以說是,就是由證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務機構編制的、表明股票行市變動的一種供參考的數字。
通過觀察指數,我們可以對目前各個股票市場的漲跌情況有一個直觀的了解。
股票指數的編排原理相對來說還是有點難理解,就不在這里多加贅述了,點擊下方鏈接,教你快速看懂指數:新手小白必備的股市基礎知識大全
一、國內常見的指數有哪些?
股票指數的編制方法和性質是分類的一個依據,股票指數有五種類型:規模指數、行業指數、主題指數、風格指數和策略指數。
這五個里,規模指數是大家最常見到的,比如說,各位都很清楚的「滬深300」指數,說明了交易比較活躍的300家大型企業的股票在滬深市場上都具有比較好的代表性和流動性一個整體狀況。
還有類似的,「上證50 」指數也屬於規模指數,代表的是上海證券市場代表性好、規模大、流動性好的50 只股票的整體情況。
行業指數代表就是它某個行業的一個整體狀況。比如說「滬深300醫葯」就算是一個行業指數,代表滬深300中的醫葯行業股票,反映出了該行業公司股票的整體表現怎麼樣。
像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等這些主題的整體狀況就是通過主題指數來反映,相關指數「科技龍頭」、「新能源車」等。
想了解更多的指數分類,可以通過下載下方的幾個炒股神器來獲取詳細的分析:炒股的九大神器免費領取(附分享碼)
二、股票指數有什麼用?
從上文可以了解到,指數一般是選起了市場中可以起明顯作用的股票,所以根據指數,我們就可以很迅速的知道市場整體漲跌的情況,這也是對市場的熱度做一個簡單的了解,甚至能夠了解到未來的走勢。
具體則可以點擊下面的鏈接,獲取專業報告,學習分析的思路:最新行業研報免費分享
應答時間:2021-09-06,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㈦ 美國股票市場價格指數有哪些
美國的股票市場價格指數有美股有道瓊斯指數,納斯達克指數,標普500指數,CRB指數等。
股市指數可以說是,就是由證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務機構編制的、表明股票行市變動的一種供參考的數字。
通過指數,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當前各個股票市場的漲跌情況。
股票指數的編排原理事實上還是很繁瑣的,我就不做過多的解釋了,點擊下方鏈接,教你快速看懂指數:新手小白必備的股市基礎知識大全
一、國內常見的指數有哪些?
會針對股票指數的編制方法以及性質來分類,股票指數大概有這五大類:規模指數、行業指數、主題指數、風格指數和策略指數。
這當中,最頻繁遇見的當屬規模指數,比如說,各位都很清楚的「滬深300」指數,說明了交易比較活躍的300家大型企業的股票在滬深市場上都具有比較好的代表性和流動性一個整體狀況。
當然還有,「上證50 」指數從本質來說也是規模指數,代表上證市場規模和流動性比較好的50隻股票的整體情況。
行業指數代表就是它某個行業的一個整體狀況。舉個例子,「滬深300醫葯」就是典型的行業指數,由滬深300中的17個醫葯衛生行業股票所構成,同時也是在反映了這個行業公司股票的整體表現。
主題指數代表的是某一主題的整體情況,例如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等等,這是有關聯的指數「科技龍頭」、「新能源車」等。
想了解更多的指數分類,可以通過下載下方的幾個炒股神器來獲取詳細的分析:炒股的九大神器免費領取(附分享碼)
二、股票指數有什麼用?
通過前文我們可以了解到,指數所選的一些股票都具有代表意義,所以根據指數,我們就可以很迅速的知道市場整體漲跌的情況,那麼我們就能順勢看出市場熱度如何,甚至能夠了解到未來的走勢。
具體則可以點擊下面的鏈接,獲取專業報告,學習分析的思路:最新行業研報免費分享
應答時間:2021-09-06,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㈧ 案例分析是什麼導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轉變了經營思想
美國無線通訊公司「Cingular」2月17日以410億美元的價格成功收購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的無線通訊部,從而創造了美國最大的手機服務公司。這之後美國媒體頓時把焦點集中在美國電訊業的「黑馬」,新興的Cingular公司,從而冷落了昔日的電訊行業霸主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近二十年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管理決策錯誤百出,公司業績每況愈下,正成為美國商學院研究失敗管理的典型案例。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自二戰以來長期壟斷美國電訊行業,隨後電訊業在美國成為高速發展的行業。有分析人士說,正是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貝爾實驗室在全世界首先研製出電子晶體管,從此世界迎來了一個嶄新的電子時代。但因為發展策略屢屢出錯,公司錯失了電子時代帶來的新機遇。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是最早投巨資研究個人電腦的公司,但管理層的目光短淺導致研究半途而廢,給公司造成重大損失。後來公司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發「隨時可以帶在身邊的電話」,但管理人員認定這種電話的市場非常有限,因此出售了一系列相關技術的專利權。當無線通訊在全世界迅速發展起來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不得不在1994年出資114億美元購買麥克考行動電話公司(McCaw Cellular),從而才開始了自己的無線電話業務。
1997年擁有電子行業背景的麥克·阿姆斯特朗(Michael Armstrong)成為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上任伊始,他開始為公司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發展計劃。他宣稱,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要利用自己的品牌優勢和科技實力為用戶提供包括當地電話、長途電話、行動電話、網際網路接入、有線電視以及通過有線電視線路訂購家庭電影電視節目(Video on Demand)等一條龍服務。為此,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又出資1000億美元購買了兩家有線電視網路公司,從而成為全國最大的有線電視經營商,有線網路覆蓋75%的家庭。
如果要實現阿姆斯特朗的構想,還需花費數十億美元更新現有的有線電視網路。直到一個又一個耗資巨大的項目相繼擱淺,公司似乎才意識到它在有線電視網路的經營方面出現了問題。同時,公司的盈利支柱――長途電話業務――也因為手機的興起而不斷萎縮。
本來對這樣一個大公司來說,這些損失還在可以控制的范圍內,但不幸的是公司財政狀況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因為競爭激烈,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不得不降低長途電話和無線電話費用,而這些利潤本來是公司准備用來償還購買有線電視網的債務利息的。與此同時,華爾街降低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股票的信用評級。
面對這些困難,阿姆斯特朗宣布拆分這個花費巨資整和起來的電訊王國。已經虛弱不堪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不得不以460億美元的價格把它的有線電視網出售給康姆卡斯特公司(Comcast)。而上周它再次出售了自己的無線電話公司,以籌集現金,償還債務。
現在阿姆斯特朗已經離開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兩年多了。美國電報電話公司作為一個獨立公司還能夠存在多久已經變成一個疑問。而該公司的經營教訓似乎給人們帶來這樣一個啟示:成功並不屬於那些首先制定了宏偉發展策略的公司,而是屬於成功地實施了這個宏偉策略的公司。
㈨ 簡述美國股市發展歷史。
美國股票市場和股票投資的200年多的發展大體經歷過了四個歷史時期。
一、第一個歷史時期是從18世紀末到1886年,美國股票市場初步得到發展。1811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建立標志著嚴格意義的美國證券市場真正形成。1850年代,華爾街成為美國股票和證券交易的中心。
二、第二個歷史時期是從1886年——1929年,此一階段美國股票市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市場操縱和內幕交易的情況非常嚴重。這一時期,美國逐步發展成為世界政治和經濟的中心。
從19世紀的後期開始,當時為了給鐵路、製造業和礦業融資,企業紛紛發行股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場成為美國證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1896年道瓊斯指數成立。
三、第三個歷史時期是從1929年大蕭條以後至1954年,美國股市開始進入重要的規范發展期。
1929年8月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最高超過到380點,而1932年該指數最低下跌到42點,跌幅接近90%,道瓊斯指數再次回到380點是在25年之後。1929年到1933年,美國股市下跌的同時,大量的債券被拒付,美國約有40%的銀行倒閉。
這一歷史時期,美國股市真正進入投資時代,價值投資思想是這一時期主流的投資思想。
四、第四個歷史時期是從1954年至今,機構投資迅速發展、美國股票市場進入現代投資時代。
(9)美國電話電報的股票趨勢擴展閱讀
NYSE(紐約證券交易所) 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交易所。於200多年前的1792年,隨著24位股票經紀人和商人簽訂的《梧桐樹協議》而成立。世界上的許多大型公司都在NYSE上市,例如可口可樂、通用電氣和沃爾瑪。
紐約證券交易所是實體交易所,交易都是面對面進行。無論何時您聽到「上市交易所」,指的都是紐約證券交易所。訂單操作是由提交交易的交易所成員和場內經紀人在特定位置(也被稱為交易現場)來完成的。
採用簡單的拍賣法,以買方願意購買的最高價格,結合賣方願意出售的最低價格(被稱為出價和問價)進行。股票要麼是通過上次的售價,要麼是出價和詢價的價格來進行報價。
NASDAQ(納斯達克)市場是一個虛擬的市場 ,如同OTC(場外交易)市場一樣。這里沒有交易大廳,沒有專家,也沒有中心地點。相反,所有的交易都是通過交易商的電腦化網路來進行。這就把電腦癱瘓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因為網路是獨立的(如果一台電腦壞了,其它的則繼續連接)。
納斯達克在以前被認為是次於NYSE的,但自從高科技繁榮,像微軟和Intel這樣的眾多公司快速成長,納斯達克已經被認為是NYSE主要的競爭對手,無論是在聲譽還是成交量方面。納斯達克系統的經紀業務由造市商來執行。
與NYSE的專家不同,造市商只控制他們自己的出價和問價,而不是控制某個股票的整個交易過程。某個股票可以有許多的造市商,都在同一時間交易。
AMEX(美國證券交易所)是美國第三大交易所。在納斯達克出現以前,是第二大交易所。1998年,AMEX被實際上是納斯達克的母公司NASD買下。AMEX主要進行小型股(市值將在下部分進行解釋)和期權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