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金融方面的一系列問題
關於日本那個問題,其他問題我時間了再回你,這是我在東方出版社的新書——《郎咸平說:新帝國主義在中國2》的內容節選,現奉獻給你。在我前兩篇博文說過了美國對日本的「轟炸三部曲」之後,請問你如何感想?想必各位已經看到了或者感覺到了,彼時華爾街和美國政府對日本的做法,與今日他們對我們的做法是何等驚人的相似!這也是我不斷勸導我們的官員和企業家,要好好研究日本經濟衰退的真正原因(感興趣的各位可以讀一讀野口悠紀雄的《日本的反省》和辜朝明的《大衰退》)。
好了,我請問你,美國究竟是如何逼迫日本就範的呢?日本可不太好對付,日本人很狡猾。那美國人又是怎樣最終做到讓日本開放金融市場呢?
各位,當時美國要求日本開放它的農業和服務業。但是日本人很難開放農業和服務業。以農業為例,因為部分日本議員的議席是按照一個選區農民的數量確定的。城市化之後,農民變少,但是這種選舉制度的實質並沒有改變。農民的聲音左右了政策,迫使日本政府很難開放農業。舉個例子,日本政府對農業的補貼是很古怪的:政府統一從國際市場上購買廉價小麥,以高價在國內市場出售,再用掙來的錢從農民手裡高價購買大米,然後平價在國內市場上銷售。實際上,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凈進口國,而且是美國糧食最大的進口國。讀者可能覺得很奇怪,日本政府何必這樣瞎折騰呢?日本農民的利益受到保護在於它有一個叫做「農協」的半官半民的基本組織,這個組織用選票做武器,威逼利誘政府給他們優惠政策,然後用各種優惠政策做武器,威逼利誘農民們抱成一個團以統一的價格在規定的市場上購買農業生產設備和資料,出售農產品。如果政府開放美國農產品進口而傷害到日本農民的話,其必然結果就是內閣倒台。此外,日本的服務業也很難開放,以零售業為例,日本的零售業有一個《大店法》,它限制大超市的數量,這就使外資很難進入日本的零售業。
美國人難道不知道日本無法開放農業和服務業嗎?美國人當然知道。既然知道,那為何又要求日本人開放呢?這就是「項庄舞劍,意在沛公」的聲東擊西策略。本來美國人想跟日本人要的就是金融市場開放,卻拿日本的農業和服務業說事。美國人當然知道,日本這套農協制度在那裡,誰傷害了農協的利益誰就得下台,所以,美國人偏偏先對農業問題糾纏不休,實際上早在20世紀80年代糾纏日本的製造業問題之前,70年代末美國就要求日本開放進口美國的牛肉和柑橘。等到日本人說,這樣吧,我們各退一步好不好?美國人就說,好呀,那我不逼你開放農業了,你給我開放金融吧。
日本人沒辦法,所以只有開放金融業。那麼,日本人是怎麼同意放開金融業的呢?因為日本人信心膨脹,覺得自己是舉世無雙的財閥體系,大的銀行背後都有大的企業集團,大的企業集團下面也都有大的銀行,同樣,什麼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都是有大財閥背景的。比如,美國《商業周刊》對世界上的商業銀行做了排名,前五名竟然都是日本的銀行。在這種虛幻的排名影響下,日本人感覺特別良好,像我們今天的中國人一樣,因為我們四大銀行在全世界也是高居前幾名。但是我們和日本人所不知道的是,金融大戰靠的是水平,而不是排名。這方面,我們和日本一樣差勁。
當然了,美國人說服日本人還是相當有一套的。美國人搬出來日本開放金融市場的三個理論,我們發現這三個理論和一些所謂的學者,比如陳志武,在中國兜售的理論也都差不多。
第一個是金融發展有利於經濟,所以必須放寬監管。美國人就吹牛說我們美國華爾街這套上市啊、企業債的融資模式,比你們日本傳統的模式有更高的效率。甚至就是炒股票,我們的操盤手也比你們的更有技術,背後都有計算模型的。所以,你應該開放給我加入你的交易所,允許我開展投行業務。此外,美國還分析日本的財閥模式,美國人說什麼呢?說你這個都是內部自己胡亂定價,怎麼能有效率呢?其實,這些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話只是用來忽悠日本人的,美國人真正想乾的事就是希望日本放鬆監管,允許引入一些日本人不懂的金融產品,以便美國人上下其手大賺一把。
這些理論日本人聽起來覺得相當有道理,於是就答應讓美國的財政部和日本的大藏省對接起來搞一個機構——日美間日元美元委員會。而且非常巧的是,日本的大藏省本來只是負責對內財政預算和審計的,跟我們的財政部一樣,裡面一個外交人員都沒有,也沒有太多懂國際金融的人,在此之前從來不直接參與對外談判的,他們根本搞不清楚是怎麼一回事。
直接影響是什麼呢?舉例而言,1984年4月,放鬆對日本國內投資的限制;1984年12月,對外國金融機構開放包銷日元債券業務;1985年4月,批准創新的金融產品;最後1987年10月5日,大藏省實施一連串的金融自由化措施,其中包括最重要的融資融券。
第二個是平衡理論。美國人說,你看看美國從日本買了很多東西,所以,日本得到了巨額外匯儲備。但是這個儲備沒有用來買美國東西,反而被用來購買美國國債。太多錢買國債,肯定影響了國債的價格和利率,這樣不就攪亂了美國的經濟和金融秩序了嗎。如果你日本人不願意改革匯率,那麼,你就多買點美國東西吧。可是美國也不產鐵礦石,也不產石油,好不容易農業和服務業都搞得不錯,你還都不開放。那麼,你就多買點美國的股票、房地產、金融產品吧。日本人非常聽話,1989年9月27日,索尼收購了美國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股票;10月31日,三菱宣布收購洛克菲勒中心的地產項目。那麼,美國究竟賣了什麼金融產品給日本呢?這個就是1988年賣給日本人的股指期貨,1989年再度賣給日本人的股指期權。
第三是金融發展關涉國際競爭力,所以必須堅持對外開放。而且美國人話說得非常漂亮,1983年11月11日的《日本經濟新聞》事後披露了一個談判細節。「日美經濟的中心支柱應該向金融、服務等領域轉移,在這些領域里美國的競爭力超群,發達國家中只有日本有希望成為這樣的國家,所以,美國敦促日本早日開放資本市場,以便日本未來也得到充分的回報。」你看看這個概念——「日美經濟」,比現在的什麼G2概念還親密無間,簡直不分彼此了,而且儼然一副分享成功經驗的老友之談,就像我們的有些無知學者熱談的「中美國」概念。具體來說,美國人透過日美間日元美元委員會撰寫了一篇長篇報告書,在日元的國際化、國內利率的自由化、金融市場的多樣化、國內外市場的一體化和信用秩序等問題上給日本提供了全方位的咨詢意見。
直接影響是什麼呢?1983年7月5日,日本最大的券商野村證券和美國投行摩根士丹利達成合作意向設立投資信託公司,隨後在1984年的3月25日真的把公司成立了,但是日本大藏省就是不批准。作為補償,日本大藏省1984年批准了摩根士丹利成立東京分行,並且授予了證券業務牌照,但是這時候因為摩根士丹利還不是交易所會員,具體交易還要透過日本的券商交易席位來操作。
更難以想像的是交易所會員准入,因為這意味著美國金融炒家就可以直接進入日本股市上下其手了。可是,1985年11月29日,東京證券交易所竟然就批准美國摩根士丹利和美林證券等六家外國證券公司加入,隨後在1986年摩根士丹利就一馬當先正式開始了證券交易,更在1987年和1989年先後獲得日本第二大和第三大證券交易所——大阪交易所和名古屋交易所的會員資格。其中大阪交易所的角色最重要,因為股指期貨和股指期權就是在這個股市交易的。為什麼說難以想像呢?因為這本來是觸動日本政治體制的問題,要知道,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本來有一個政治捐款基金會,這裡面的資金都來自於各個交易所會員,而日本的《政治資金規正法》是明確禁止外國來源的捐款的。這么棘手的事情,竟然這么迅速解決了,除了高層明確支持,還能有什麼原因?實際上,日本內閣大臣的確是把日本證券局的負責人藤野公毅直接派到華盛頓來解決這個問題了。
要知道,這些還只不過是跟日本券商在交易所里競爭的機會,而不是搶奪投資客戶的機會。隨後在1987年,摩根士丹利首先獲得了這個資格,成立了摩根士丹利投資咨詢有限公司,這樣摩根士丹利就可以在日本發售和管理基金,用日本人的錢來玩弄日本股市。到這個階段華爾街基本獲准全面進入日本的金融市場操作金融工具。
「轟炸三部曲」第一部曲融資融券、第二部曲股指期貨/期權和第三部曲華爾街獲准進入日本操作於是完成。現在就等著美國人來炸毀日本的泡沫了。
㈡ 進口美國牛肉關稅
別說關稅了,中國是禁止美國牛肉進口的。
自2003年美國出現首宗瘋牛病病例後,中國就下令禁止美國牛肉進口,至今禁令仍未解除。
2003年12月23日美國農業部長正式宣布,美國出現首例瘋牛病疑似病例,更令人不安的是,病牛肉可能已被人食用,從而打破了「美國牛肉最安全」的說法,引起了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再度關注,也引起國內外市場的恐慌。
牛肉產業是美國農業領域中最重要的產業,約占農業總產值的20%,瘋牛病的出現,導致美國主要貿易夥伴紛紛對美國牛肉實施進口禁令,眾多國家和地區宣布禁止進口美國牛肉及其相關產品,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進口額佔到了美牛肉出口的90%以上。瘋牛病重挫了美國經濟。
㈢ 中美貿易戰利好的股票有哪些
利好進口,,假設我國每年消費三斤牛肉,,自產只有兩斤,進口一斤,那麼進口加關稅後進口會很貴,不好賣,也許就不進口了,那麼牛肉就供不應求,就會漲價,就利好原來生產牛肉的。所以看看我國的報復清單,就知道利好哪些了。
㈣ 美國牛肉價錢多少錢一斤
有大量牛肉批發,整頭25元每斤,零售25元每斤。有上千斤處理,農村牛肉,純綠色,高品質。請致電15754902647
㈤ 吉野家是日本控股么
1899年 吉野家的誕生,當時為在於東京都中央區日本橋魚市(大規模海鮮市場)里的一家私人餐廳。
1926年 隨著關東大地震(1923年),魚市搬往築地,吉野家也一起遷至該地。
1952年 開始24小時營業體制,成為當時的有名店鋪(公司成立時曾中斷過一個時期)。
1958年 繼承了父業的松田瑞穗社長為了使經營牛肉飯的餐廳企業化,出資100萬日元成立了吉野家(12月27日)。
1966年 牛肉飯從已往的120日元漲到200日元。
1967年 將菜單限定在牛肉飯(中碗、大碗)、雞蛋、腌菜(只有築地店因到1973年前後為止一直使用國產牛肉,價格為250日元) 。
1971年 在琦玉縣成立杉戶加工發送中心。
引進電腦(FACOM230-15)。
新橋店開始24小時營業。
1973年 為采購牛肉在丹佛成立了USA吉野家。
在神奈川縣小田原市第1家FC(特許連鎖)店開業。
1975年 以「BEEF BOWL(牛肉碗飯)」為招牌商品名稱在丹佛開了第1號店。
1977年 國內連鎖店突破100家。
在美國成立YOSHINOYA WEST,INC。
1980年 申請公司更生手續。
1983年 更生計劃得到認可。SAISON集團注入資金,以資本金5億日元重新開始事業。
1986年 因為工場與物流的集中,在琦玉縣成立淹菜工場及配送中心。
1987年 比最初的計劃提前償清更生債權100億日元。
在台灣成立合資公司台灣吉野家。
在日本與經營當肯多娜圈的株式會社D&C合並,公司名稱也隨之改為株式會社吉野家D&C。
1989年為了推進信息系統化的進程,在實施向大型電腦的機種轉換的同時引進POS系統。
1990年提出掛牌注冊申請得到社團法人日本證券協會的承認。
1991年在香港開設吉野家。
1992年 在中國北京開設吉野家。
在洛山磯的國際研修中心成立「吉野家學院」。
1994年 在琦玉縣大利根町成立東京新工場。
1995年 將大阪與名古屋的配送中心合並為西日本配送中心。
1996年 吉野家的國內連鎖店突破500家。
1997年 在新加坡開設吉野家。
開始銷售新品種「牛鮭套餐」。
1998年 從當肯多娜圈事業中退出。吉野家完成在全國開設連鎖店的計劃。
2000年 將股票的面值由1股5萬日元改為面值5千日元的10股。在東京證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
2001年 取得環境管理系統國際標准「ISO 14001」認證。
對咖喱店「POT&POT」實行分公司制。作為株式會社POT&POT獨立。
從價格重新設計的觀點出發將牛肉飯(中碗)的價格由400日元降至280日元。
在菲律賓開設吉野家。
吉野家的內外連鎖店總和超過1,000家。
2002年 在紐約開設吉野家。在上海開設吉野家。
2003年 統括美國拓展業務的控股公司Yoshinoya America INC.成立。
2004年 在馬來西亞開始展開吉野家店鋪。由於美國牛肉被禁止進口,暫時停止銷售牛肉飯。
吉野家日本國內店數突破了1,000家。
在中國深圳和澳大利亞悉尼開始展開吉野家店鋪。
2006年從12月1日起,吉野家重新開始在日本銷售牛肉飯。
2011年10月7日吉野家控股公司社長安部修仁舉行公布財報的記者會,表示將力爭到2015年度結束前,把海外的集團店鋪數量從現有的470家增加至3倍,達到1500家,強化在中國等亞洲國家開店。[摘自網路]
㈥ 最近看了一組數據,原來作為牛肉出口大的美國,同時每年也進口大量的牛肉,是什麼原因呢
室內養殖的牛每天吃的飼料都是一樣的,一日三餐吃的很多,所以牛自然也就長得快了,出口量也就增高了。但是室內養殖的牛,它的牛肉的口感並不是很好吃,味道吃起來也並不美味。但是很多消費者在買牛肉的時候,都知道是進口的牛肉,所以在心理上自然也會認為很好吃了,所以室內養殖的牛肉的出口量也就慢慢的增高了。
其實美國人更喜歡的是室外養殖的牛,因為室外養殖的牛基本上都是散養的,吃的也是一些大自然的草,除了天氣不好之外,會喂養一些飼料。室外養殖的牛都是經常在大草原上奔跑的,所以牛肉也會比較緊綳,口感也就非常好吃,在美國銷量最好的就是室外養殖的牛肉,出口量最高的就是室內養殖的牛肉了
美國出口的牛肉主要是在美國本土之外能獲得更高價值的商品:肩胛,肋骨,肥牛,腿肉和牛副。而同時因為美國也是人口大國,並且牛肉也是作為他們飲食習慣里不可或缺的食材,所以有一些精修的以及能滿足漢堡需求的部位的牛肉會選擇從國外進口。
㈦ 求關於經濟學的分析
產品可以提價 再說牛肉只是一個小品種 主打是雞
㈧ 韓幣匯率為什麼么會降的那麼快
估計韓幣會一直貶值,不過也有可能回彈,看現在希望不是很大
下面是 一篇文章《韓國會成為下一個越南嗎》
韓國今年內有180家開發商破產,同比增長了45%,平均一天有一家開發商破產。開發商想降低房屋售價,但又遭到已購房業主的抵制,未銷售住房套住了約60萬億韓元(約4133億人民幣)資金
韓國總統李明博上台以後,伴隨著牛肉危機一起到來的,是「韓國號」經濟航船的偏離軌道。韓國經濟,並沒有按照這個青瓦台新主人指引的「747」(每年增長7%,十年後人均GDP達到4萬美元,成為世界排名第7的經濟強國)航向行駛。
當下,韓國經濟全面亮起紅燈,各項經濟指標陸續跌至1997年韓國金融危機(韓國政府和學者多稱「外匯危機」)以後、甚至是韓國經濟有統計以來最糟糕的水平。韓國傳媒開始使用「又一個馬其諾心理防線被沖破」來形容韓國經濟所處的險境。
韓國,會成為繼越南之後,下一個亞洲經濟的危險地帶嗎?
各項經濟指標均接近「馬其諾防線」
與中國一樣,目前CPI在韓國也是焦點之一。韓國政府曾宣布2008年CPI上漲率將控制在3.3%,事實上,此限被不斷突破。6月份是5.5%,7月份是5.9%。韓國金融危機爆發後的1998年底,CPI是6%,眼看這道「馬其諾心理防線」已經攻克在即了。
同時,由於物價上漲,家庭實際購買力下降,2008年上半年韓國居民消費增長率同比由4.5%下滑到3%左右。由於受到國內外經濟不景氣和韓元貶值造成的進口價格上漲等影響,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僅3.1%,只有2007年的一半水平。
韓國還首次出現了外貿逆差。出口是韓國經濟的發動機,近些年,出口對韓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都在90%以上。即使是近幾個月,韓國出口形勢仍然捷報頻傳。但由於國際原油及原材料價格漲幅過大過快,出口收入的增加趕不上進口原油及原材料漲價帶來的損失。2008年頭7個月,韓國外貿收支竟有6個月是逆差。加上韓國服務貿易向來是逆差,今年韓國經常項目收支將大大惡化。上半年,韓國經常收入項目逆差為57億美元,全年估計得超過130億美元。這將是金融危機以來的第一次。
股市也在下跌。李明博上台前,韓國股市(KOSPI)大約在2000點,李曾誇下海口,他上台後股市要上漲到5000點。不到半年,股市卻直線下滑。目前在1550~1600點徘徊。1500點是韓國經濟的又一道「馬其諾心理防線」。
而且,在幾乎全球各國貨幣對美元都升值的情況下,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卻走低。李明博上台前,韓元對美元大約在950:1。最近幾個月一直貶值,一度跌至 1050:1,以致韓國政府拋售美元挽救韓元。韓元貶值與韓國今年以來經常收支出現逆差、外資撤離韓國和對外債務驟增關系很大。
自從 2001年以來,外國投資者在韓國股市持股比例一直在30%以上。2003年10月突破40%,2004年4月曾達到44.12%的高峰。2008年6月 9日至7月23日,外國投資者創紀錄地連續33天拋售韓國股票近9萬億韓元(約合625億人民幣),這是時隔8年後,首次跌破了韓國股市上外資持股率 30%的「馬其諾心理防線」。
外國對韓直接投資(FDI)也開始呈現純資本外流。據韓國央行報告,從外商參與經營而在韓國購買10%以上企業股份的情況來看,資本流入減去資本外流的純投資額,2008年上半年達負8.86億美元。也就是說,外商從韓國回收的資金比在韓國的直接投資更多。這是 27年來的第一次。
在2008年3月底,韓國對外債務已達4125億美元,純對外債權(對外債權減對外債務)僅149億美元。對外債務中一年期的短期債務佔42%以上,堪比金融危機的前一年1996年底這個數字(48%)。同時,韓國對外債務中短期債務占韓國外匯儲備額(6月底2581億美元)的80%。這種情況下,韓國極容易淪為純債務國 ,而淪為純債務國的危險已經導致韓國經濟的國際信譽評級下降。
匯市下跌、外資撤離和對外債務驟增使韓國「淪為沒有魅力的市場」。美國華爾街金融專家提出韓國長期停滯的可能性,將韓國列入分類為投資損失風險較大國家。
平均一天有一家開發商破產
曾幾何時,韓國房市也是一路飈升,房價高得燙手。現在經濟不景氣也波及了房屋市場。目前韓國全國有未銷售公寓13萬多套。這已經比1997年金融危機時未銷售房屋還多30%。加之開發商不願如實申報公寓積壓情況,因此專家稱,韓國未銷售房屋當在25萬套左右。
在中國能看到的房地產市場的窘境,在韓國同樣如是。一部分開發商將房屋以低於市場價30%的價格賣給了房地產公司;有些開發商一個月連一套公寓都沒賣出。 2008年內有180家開發商破產,同比增長了45%,平均一天有一家開發商破產。除了幾家大型開發商集團,絕大多數開發商處於生死關頭。開發商想降低房屋售價,但又遭到已購房業主的抵制,未銷售住房套住了約60萬億韓元(約4133億人民幣)資金。韓國媒體形容這些未出售房屋等於隨時毀掉韓國經濟的「定時炸彈」。
與此同時,普通韓國家庭的債務也變得更加沉重。金融危機後的10年裡,家庭負債沉重取代了1997年企業資產負債比率高,成了韓國經濟的最大隱患。目前韓國全國家庭負債已達到歷史紀錄的640萬億韓元,戶均負債達3901萬韓元(約合27萬人民幣)。沉重的家庭債務只會導致居民消費進一步萎縮。
雪上加霜的是,就業市場也萎靡不振。李明博競選總統時曾喊出每年增加60萬個就業崗位,五年共創造300萬人就業的口號。但實際上,今年上半年,新增加崗位同比不超過20萬個。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就業市場停滯,工作崗位減少,求職不易,許多就業適齡人員尤其是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乾脆不進行經濟活動,這種放棄求職的人越來越多。
光看2008年上半年經濟數據,韓國實際上已經陷入了低增長(約5%)高物價(接近6%)的滯脹局面。上述現象可以用「油價攀升—物價上漲—引發內需(消費和投資)萎縮—股市、匯市下跌—外資撤離—工作崗位減少」這樣環環相扣的邏輯來說明。
最具影響力的《朝鮮日報》發表了《韓國重現外匯危機跡象,噩夢是否重演?》文章,引用許多韓國權威人士和經濟專家的話說,「目前的韓國經濟狀況似乎與外匯危機時期很相似」。韓國財政部長說「雖然不能說目前處於危機狀態,但整體的經濟趨勢正在滑向危機局面」。也有經濟學家認為,1997年的外匯危機不可能出現,但由三高(高油價、高物價、高家庭債務)三低(低增長、低就業、低股市)引發的金融危機有可能出現。
「李明博經濟」實際上已經被放棄
韓國經濟困境的形成既有內憂亦有外患。
內憂是眾所周知的由進口美國牛肉導致的長達數月之久的燭光集會和隨後的罷工。韓國經濟研究院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長達百餘日的燭光集會,導致國家經濟直接損失共近兩萬億韓元(137億人民幣),相當於韓國GDP的0.2%以上。
韓國民主勞動組合總聯盟舉行的罷工也造成了韓國經濟直接損失,達6685億韓元(46億人民幣)。
外患與經濟全球化密切相關。具體來說是國際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美國次貸危機、中國宏觀緊縮等等。
國際能源和原材料大幅度漲價推高了國內物價。韓國是個資源極其缺乏的國家,能源幾乎完全依賴進口,是世界上第七大石油進口國,第四大石油消費國。盡管 2008年上半年韓國能源消耗與2007年同比還減少了1.1%,但由於原油、煤炭、天然氣價格大幅上漲,導致其進口能源的費用高達702億美元,超出 2005年全年的能源進口金額(667億美元)。2008年上半年韓國總進口額達2198億美元,其中用於進口能源(原油、煤炭和天然氣)的費用占 32%。
能源漲價推動了生產者價格指數和消費價格指數的上升。有韓國經濟專家做了一個模型預測石油價格為每桶150美元時的慘境:GDP年增長將只有2.5%,CPI升至8.9%,經常項目收支將為負180億美元。
美國次貸危機進一步加重了韓國的困境。美國是韓國第二大商品出口市場,當美國人由於次貸危機都在過緊日子時,對韓國商品的需求自然減少。近幾年,韓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一直在下降,今年上半年只有28億美元,同比減少38.4%。
中國也是另一個影響因素。從2003年起,中國取代美國成為韓國第一大出口市場。中國一直也是韓國外貿順差的最重要來源國。但據韓國方面報道,近年韓國對華貿易的順差也在減少。去年降至200億美元以下。韓國的經濟命運與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息息相關。中國無論是「通脹」或「通縮」,人民幣無論是升是貶,都會嚴重影響韓國股市。
流年不利,促使李明博政府逐漸放低身段,不斷調整經濟政策。
7月3日,韓國財政部長正式宣布,將政策方向從「增長」轉為「穩定」。表示根據油價動向,增長率有可能進一步調低,將把穩定物價和民生作為首要經濟目標。專家指出,這意味著以「747」為象徵的「李明博經濟」實際上已經被放棄。
李明博政府還放棄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讓韓國變得更綠、大大降低物流費用的連接首爾與釜山的「京釜大運河」計劃,以提高效率為宗旨的讓大批公共機構民營化的規劃,都被擱置。■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
㈨ 具備進口牛肉的上市公司有哪幾個
過期了一個月
㈩ 牛肉概念股有哪些涉足肉牛飼養的上市公司一覽
1、西部牧業:
其公司前身為新疆西部牧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3年6月18日,由新疆天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新疆西部大眾(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
經營范圍包括:種畜繁育及銷售;生鮮乳收購與銷售;獸葯銷售。一般經營項目:牲畜飼養;畜牧機械生產;牧草收割服務:農產品銷售;畜牧技術咨詢服務;進出口業務。現准備製作番茄紅素等產品。
2、天山生物:
新疆天山畜牧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年6月。公司位於新疆昌吉高新區光明南路1號,注冊資金6818萬元。公司擁有美國荷斯坦、褐牛、安格斯、蒙貝利亞、西門塔爾、夏洛來六個品種的種牛,涵蓋國內主要奶牛、肉牛及乳肉兼用牛品種,是國內品種最齊全的種公牛站之一。
3、雙匯發展:
雙匯集團是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總部在中國河南省漯河市。在全國18個省(市)建有30多個現代化的肉類加工基地和配套產業,形成了養殖、飼料、屠宰、肉製品加工、新材料包裝、冷鏈物流、連鎖商業等完善的產業鏈,年產銷肉類產品近400萬噸。
4、新希望:
新希望集團是中國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中國最大的飼料生產企業,中國最大的農牧企業之一,擁有中國最大的農牧產業集群,是中國農牧業企業的領軍者。
集團向社會提供不可或缺的農業產業鏈上下游產品,並以「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為經營理念,致力於打造世界級的農牧企業。
5、福成股份:
公司是集肉類製品、速食品、乳製品、餐飲連鎖、殯葬服務、肉牛養殖、肉牛屠宰加工於一體的大型綜合企業。下轄5個分公司:三河肉牛養殖分公司、三河肉牛屠宰分公司、燕郊肉類製品分公司、燕郊乳製品分公司,公司擁有兩個現代化生產工業園區、一個集成行政辦公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