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行業 » 美國新興市場流動性的股票趨勢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美國新興市場流動性的股票趨勢

發布時間: 2022-04-22 09:47:07

⑴ 標普道瓊斯納入a股意味著什麼

標普道瓊斯納入A股會給被納入股票帶來一定的增量資金,適合潛伏。貨幣政策保持市場一定的流動性,都有助於宏觀經濟增長動力的改善,帶動股市的上漲。因此,在納入標普道瓊斯後,有助於9月金色行情的出現。

⑵ 美聯儲加息對新興市場的疊加效應

北京時間2016年12月15日凌晨,美聯儲2016年12月會議如期加息25個基點,為一年來首次加息、十年來第二次加息。美聯儲稱通脹預期顯著提升,勞動力市場改善,預計2017年加息三次,比2016年9月會議時預計的兩次要多。
加息靴子終於落地。加息原因很直白:考慮到實際和預期的勞動力市場、通脹狀況,因此作出加息決策。這意味著美聯儲認為勞動力市場接近充分就業。2016年11月非農報告顯示,美國失業率跌至4.6%,創九年新低。當然,最重要的指標還是美國經濟凱歌高奏。2016年年中以來,經濟活動以溫和速度擴張。消費者支出小幅上升。正如耶倫講話所言,通過加息,FOMC承認了美國經濟取得的大進展。經濟正向著美聯儲的通脹/就業雙重目標邁進。她說:「我們加息的決定應該被看作是對經濟取得進展的肯定,也是我們對未來經濟將繼續前景的預測。這是對經濟投的信心票。」
美聯儲在美國大選塵埃落定後果斷加息,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通脹壓力加大,讓美聯儲十分擔憂。美國通脹朝著2%目標前進。美聯儲更加擔憂特朗普上台後將加大財政支出力度,從而使得通脹急劇攀升。這次加息稍稍鷹派一點就是針對財政支出可能放水,從貨幣政策上的預調。
美聯儲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盤。那就是趁著經濟指標向好之機,實施加息,使得利率恢復到正常狀態,以便給未來經濟發展波動時預留貨幣政策調整空間。
美聯儲加息立即引起全球市場劇烈波動。美股遭棄,聞訊道瓊斯指數下跌近120點。美元大漲,美元指數收復聲明發布前的跌幅,盤中一度上漲128點或約1.2%,刷新2003年1月份以來高位至102.35。美債重挫,對美聯儲政策最為敏感的2年期美債收益率漲至1.267%,創2008年1月11日以來最高水平。5年期美債收益率漲12.1個基點至2.033%,升至2011年五月以來最高點。美國10年期基準國債收益率漲8.3個基點,報2.562%。
中國A股在加息當日開盤滬指低開16點,亞太股市普遍下挫。
縱觀美國歷次進入加息通道都將引發全球市場劇烈動盪。道理很簡單,邏輯是這樣的:美聯儲進入加息通道以前,實施的是過度寬松的美元政策,利率超低位運行,通過公開市場大舉購債放水美元。而這些美元,由於美國長期的貿易逆差,以及資本項下的逆差,都流向了全球其它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推高了這些國家資產價格,外匯儲備等。而當美國收緊貨幣政策,就像現在美聯儲開始加息或者進入加息通道後,美元將從新興市場國家開始反向流出,流回美國本土。這種流回如果過猛烈,必將刺破新興市場國家包括中國在美元流入時催生的泡沫。泡沫一旦被美聯儲加息刺破,或引發經濟金融危機,甚至管制體制下的外匯體制崩盤。
美聯儲加息帶來的新興市場國家等區域里的資本大幅度流出,必將造成其境內流動性瞬間緊缺,造成股市、樓市、期市、貴金屬市場、大宗商品市場流動性吃緊。是這些市場的大利空是毋庸置疑的。
最可怕的是美聯儲明年加息三次,何止明年呢?美聯儲預計未來前景光明,因此會繼續加息。官員們預計2017年底時聯邦基金利率中值升至1.4%,2018年底時到2.1%,2019年底時到2.9%。這意味著美聯儲預計未來三年,每年都會加息三次。這種市場預期是最可怕的。將會導致其它國家市場流動性大失血。甚至耗干各國的外匯儲備。就是中國擁有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真要按照美聯儲每年加息三次的情況,也耗不了幾年的。試想,目前一年平均外儲下降7000億美元,3萬億美元也就三四年就耗幹了。其它國家更不用說了。
美聯儲明年加息三次的可能性極大。一個最大因素就是特朗普上台後將實施超級寬松的財政政策,或導致美國通脹急劇攀升。因為特朗普實行的以美國為中心的治國理念,財政支付投放市場的美元或全部滯留在美國境內,直接沖擊物價。耶倫曾多次表示對此的擔心,也曾表示要勸說特朗普慎重。不過,現在看來,特朗普一意孤行的概率很大。在這種情況下,美聯儲只有通過多次加息來防止財政大放水導致的通脹。
如果美聯儲2017年加息3次,並且繼續加息下去,那麼類似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極有可能卷土重來。可以說,新興市場地區爆發局部金融危機的距離越來越近了。這是經濟周期決定的,這或是不可避免的。
資本外流導致製造業等實體經濟失血,或是中國等製造業大國面臨的最大問題。目前,在「曹德旺赴美辦廠效應」下,中國不少企業正在磨刀霍霍赴美辦工廠、開公司,未來不僅是外資資本迴流美國,而且中國企業資本都將流向美國。這將使得中國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空殼化程度越來越大。怎麼辦?
新興市場國家一定要有足夠的政策儲備。要有防止資本外流對市場沖擊的應對之策。通過貨幣政策保持市場足夠流動性。中國的迴旋餘地較大,因為外匯儲備多,外匯占款基數大。但是,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僅僅是數量措施而已,是治標不治本的。正如前述所言,儲備再多也經受不住流出量大而持久沖擊。
關鍵還在於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實現外匯體制市場化包括匯率市場化、資本自由流動。這樣才能真正打破匯率貶值、資本流出、外儲下降的預期。只要預期穩定,將會穩住外儲,穩住資本,穩住人民幣匯率。當然,在萬不得已情況下,可以動用外儲干預匯率或對國企等資本外流予以限制,不過這是下下策。
根本性措施是發展夯實實體經濟,加快創新步伐,大力發展新經濟。這是應對美國進入加息通道後對中國外儲、製造業以及資本市場、資產市場等沖擊的治本之策!

⑶ 求解析美國QE與各金融分類的關系

簡單來說,QE就是增發美元。假設其他因素不變,增發美元會導致美元不值錢了。所以人民幣升值、大宗商品上漲。因為增發美元,所以美國國內貨幣充裕,銀行競相降低利率,爭搶客戶,導致美國利率下降。利率下降,會導致債券價格上升,這是因為債券使用QE前的較高利率,可以帶來更多收益。美國國內貨幣充裕,導致美國股市上漲等。
退出QE就是這些都反過來。

資料可以借鑒下面:不過我感覺太麻煩了,自己都懶得看啊!
影響與效果分析
2012年09月27日 11:05 來源: FT中文網 【字體:大 中 小】

2、影響與效果分析

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又是主要國際發行國,QE3是可能對美國和全球經濟產生重要影響的政策舉措。然而,一項經濟政策發揮作用,需要憑借具體有效傳導機制並遵循內在經濟規律,功能效果又不完全取決於政策制定者的主觀目標和意圖。對QE3影響和效果,需結合經濟學理論常識與美國和全球經濟具體情況加以分析和推測。一般而言,量化寬松政策試圖通過增加流動性達到政策目標。我們首先簡略說明量寬政策一般機制和流動性概念,然後從美國國內和外部兩個方面推測和分析其作用。

2-1、QE作用機制與流動性概念

QE基本內涵,指中央銀行超越通常利用利率價格和公開市場操作實現調節銀根松緊狀態的手段界限,通過入市購買機構金融資產直接改變市場流動性狀態。第一次量寬QE1發生在金融危機形勢嚴峻背景下,通過剝離大型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壞賬,使得美國金融系統規避全面重組甚至崩潰的前景。但是QE2與最新QE3不再是緊急救助,而是要由此實現降低失業率和提振經濟目標。現行量寬政策工具目標是增加流動性,實質目標則是保增長和促就業。

按照BIS專題報告定義,流動性指「融資容易程度(ease of financing)」,或是「特定資產轉換為一般支付手段的容易程度」。流動性可分為兩個基本部分。一是官方流動性(official liquidity),主要通過央行調整自身資產負債表創造基礎貨幣行為實現,各類公開市場操作具有改變官方流動性含義。外匯儲備、SDR則提供官方在國際收支場合流動性,國際貨幣發行國的國內流動性可直接可轉換為國際流動性。二是民間流動性 (private liquidity),私人金融機構和企業通過參與廣義貨幣創造過程成為流動性組成部分。私人機構的杠桿化與去杠桿化意願和行為直接決定私人流動性的創造和減少。

上述簡略定義討論對分析QE3具有認識意義。與現代銀行系統中三個基本角色互動創造廣義貨幣的機理相類似,流動性狀態取決於官方政策與其他市場主體預期和行為的交互作用。給定市場一般狀態,央行主動擴張資產負債錶行動無疑會擴大社會流動性。另一方面,給定央行相關政策立場,私營部門對未來風險和贏利預期判斷及其決定的杠桿化程度選擇,以及決定私營部門狀態的經濟基本面條件,也會對官方流動性政策立場的效果產生制約和影響。另外,與普通國家不同,美國作為主要國際貨幣國,國內流動性狀態容易通過各種套利交易影響全球經濟。

2-2、QE3對美國經濟作用有限

美聯儲QE3或歐央行OMT直接效果是增加美歐官方流動性,具體而言是增加基礎貨幣。下圖報告主要貨幣發行國流動性概況,顯示這些國家基礎貨幣近年發生幾次較大幅度飆升,都與美聯儲、歐央行數量寬松政策影響具有明顯聯系。新一輪QE3將在未來以每月購進400億美元MBS速率操作,每年預期對基礎貨幣度量的流動性帶來約五千億美元擴張效應。

上圖還顯示,廣義貨幣衡量作為與總需求及宏觀經濟整體態勢具有更直接聯系的流動性指標,近年增速沒有基礎貨幣快,二者增長時態也不盡吻合。主要受私營部門響應度變異因素影響,總體上廣義貨幣並未發生與基礎貨幣成比例擴張情況。原因在於美國企業部門擔憂美國經濟深層結構問題,加上缺乏大范圍有較好盈利機會的投資增長點,貸款意願和貸款能力都受到較多制約,表現為貨幣乘數統計值的大幅跌落和廣義貨幣流動性擴張相對乏力。

上述觀察提示評價包括QE3在內的貨幣政策的一條基本准則:良好經濟增長不能缺少良好貨幣供應支持,然而一味大手鬆貨幣並不是解決經濟增長面臨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葯。美國危機後宏觀政策實踐顯示,儲備貨幣外生擴張並不能導致廣義貨幣擴張同步增長,政策能夠調控的流動性部分並不能改變廣義流動性內生性。新一輪QE3可能仍然會面臨上述困境,指望其很快提振經濟願望可能再次落空。

具體而言,QE3的操作對象是抵押貸款支持債券(MBS),美聯儲希望短期內對住房市場產生積極影響。QE3確能在短期內使住房抵押貸款擔保債券市場的流動性得到改善,考慮去年下半年開始美國房地產市場出現企穩跡象,QE3對推動房地產逐步走出低谷或有積極作用。然而美國房地產多年低迷根本原因,在於經濟危機環境下人們信心不足和需求疲軟,量寬政策雖能改善房地產企業融資條件和贏利狀態,然而未必能扭轉市場需求低迷狀態。

能否顯著助推就業回升也有待商榷。危機以來美國持續實行零利率寬松貨幣政策和兩輪量化寬松政策,但目前失業率依然在8%之上。從二戰以來至本次危機之間美國十次危機復甦進程中平均失業率比較來看,本次失業率明顯高於歷次危機復甦均值水平,反映美國經濟面臨的是結構性難題而非典型的周期性問題。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商業銀行現金儲備大幅上升但信貸卻未見顯著增長,這一事實顯示美國根本問題並不在缺乏流動性,而是需要通過艱苦改革調整適應當代全新開放環境。QE3更多顯示美聯儲「總要干點什麼」的急迫心態,也表達美國大選前訴諸於宏觀刺激政策滿足選民的心理意向。

2-3、外部影響及其與外部環境關系

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和主要國際貨幣發行國,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顯然會對全球經濟發生溢出效應。對此可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如果QE3對美國經濟產生某種刺激作用,客觀上對全球經濟短期增長具有利好效應。由於上面討論的原因,我們認為這方面積極效果會比較微弱甚至不夠顯著。二是美元流動性增加而美國實體經濟難以充分吸收背景下,通過各種套利交易渠道美元會流出美國,對全球經濟產生多方面擾動性影響。

一是助推實物資產價格。對資本市場影響最為直接和快捷。QE3政策公布後,歐美股市很快做出反應。道瓊斯和標普500指數當天收盤均上漲近1.6%。歐洲股市在周五開盤大幅上漲,開盤時歐洲Stoxx50指數漲1.92%,法國CAC40指數漲1.74%,德國DAX指數漲1.54%,西班牙IBEX35指數漲2.29%。另外還會在未來一段時期對能源、礦物、穀物等大宗商品價格產生助推作用。盡管影響大宗商品價格的因素很多,但美元作為大宗商品重要的結算貨幣,其貨幣供給波動也就構成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重要因素。結合相關數據觀察,美元指數與布倫特、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價格數據呈現明顯的負向關系,例如1985年5月至2011年5月間原油價格指數與美元指數負相關系數高達-0.71。其潛在含義是影響美元指數的經濟政策就可能對大宗商品產生溢出效應。前兩次量化寬松操作推動美元指數走軟和大宗商品價格走高,QE3預期也會具有類似影響。

二是加劇投機性資本跨境流動並產生擾動作用。IMF2007年《世界經濟展望》中報告全球流動性指標,利用美國、歐元區、日本、英國和加拿大五個經濟體以美元標價基礎貨幣之和作為觀察指標並測算其變化量。數據顯示,5個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流動性指標提前1年指標值與流向新興市場的資金之間呈現明顯的相似趨勢,預示美國在內的五個發達國家的貨幣縮放將引發新興市場的資金跨境流動規模擴大。對這方面負面影響在國際社會早有質疑之聲。QE3預期會繼續產生這類作用。

也需要指出,美國量寬政策外部影響大小,相當程度上也取決於全球經濟環境和資金流入國宏觀經濟環境特點。例如流入國宏觀經濟失衡和資產泡沫因素明顯的環境,會對外部熱錢流入產生在更大程度誘致作用並加劇國內宏觀經濟波動。另外如果某國實際匯率低估失衡和外資流入壓力明顯存在的背景下,外部流動性過剩會導致更大資金流入壓力。在全球經濟高速擴張和大宗商品真實需求較快增長時,美元擴張對大宗商品價格助推作用更為明顯。目前全球宏觀經濟形勢與2007-2006年危機前情況明顯不同,QE3政策影響也會顯著不同。

3、對中國影響與對策
中國經濟目前正處於增速回落的調整階段。一方面宏觀政策穩增長目標緊迫性增大,另一方面經濟調整必要性凸顯。在這一環境下,我們認為QE3政策對中國經濟影響有利有弊,但總體看弊大於利。我們應採取適當應對政策興利除弊,並在這一過程中認識長期規律,掌握全球開放宏觀經濟協調領域的認識制高點和戰略主動性。
客觀有利影響主要表現為短期外需利好效應。QE3作為超常刺激政策,經多輪實施後邊際效果雖然會趨於遞減。然而就其在有限程度短期具有提振美國經濟增長效果而言,有利於中國穩定出口增長和實現今年10%出口增長目標,客觀上有利於中國實現穩增長目標。另外,QE3帶來的全球流動性擴張效應,有助於抑制一段時期投機性資金流出和人民幣貶值預期。
然而更應重視這類政策對中國經濟可能帶來的多方面不利影響。QE3擴大全球流動性,已對國際大宗商品產生漲價效應,並對中國經濟帶來多方面不利影響。一是中國作為原料和能源進口大國,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導致中國進口價格提升和貿易條件惡化。我們早先專題研究指出,近年貿易條件年度變動可能導致相當於2-3個百分點GDP福利變動。二是進口價格因為國際貨幣發行國貨幣擴張上漲,加劇輸入性通脹壓力。三是全球通脹即便是有限增長,也會對中國主要以外匯儲備配置的巨額債權帶來稀釋和貶值效應。
中國目前宏觀政策困難之一在於,在穩增長同時如何保證早先調整房地產等資產價格目標能夠平順實現。QE3之類政策帶來的外部環境變動,將助推中國國內資產價格拐點提前到來,或者使可能已經發生的轉變力度更大,這都會對中國宏觀政策操作帶來額外困難。
從總需求管理與結構調整改革關系來看,中國經過十餘年總體前所未有高速增長後,客觀上面臨對景氣增長階段累積矛盾和失衡因素加以清理和調整,並大力推進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和挑戰。近來經濟減速的宏觀環境客觀上提供趁勢調整與力推改革的時機。QE3之類外部環境變動因素,可能帶來進一步推延中國政策調整與改革日程的風險。
中國可以考慮採取以下應對方針和政策。第一,總體上對QE3持保留和質疑態度。不採取類似跟進刺激政策。密切關注形勢發展,慎用刺激政策工具,為應對未來不確定形勢預留政策空間。第二,繼續實施目前溫和積極宏觀政策,通過貨幣、財政、產業政策適時微調創造有利於經濟企穩和增速回升的內生性力量。有理由相信,在三季度宏觀經濟觸底後,市場內在驅動力和宏觀政策作用應能使經濟在今年底或明年初企穩和增速回升。即便經濟增長出現超出預料的下行壓力,中國仍有能力應對調整。第三,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同時,需重視外部環境變化給國際收支帶來的影響,必要時仍需短期強化資本管制措施以控制外部資本投機性過度波動的不利影響。第四,趁勢調整、力推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架構,並為新一輪高質量、自主性、可持續增長景氣到來創造條件。
最後需要指出,QE3雖然短期效果利弊互見,但是從長期和根本看,無論對美國還是全球經濟都不是一個良好政策。根本原因在於,這類政策不符合經濟發展基本規律,不符合現代經濟學基本原理,也不符合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經濟發展的成功的基本實踐和經驗。從這一高度看空這類政策作用和影響,有助於我們更清楚認識世界經濟體系原有中心國家的深刻經濟困境,另一方面啟發我們認識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利益與全球經濟根本利益一致性,在此基礎上反思和釐清中國經濟發展基本方針立場,並由此培育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在國際財經協調場合的建設性話語權與影響力。

⑷ 美國的股市,為什麼能夠形成一個大的牛市呢

美股長牛的本質是科技文明的發展,美股牛市主要由科技股推動而成,科技板塊為標普500的漲幅貢獻了22%的力量,僅蘋果一家公司就貢獻了4.1%。這輪牛市裡表現最好的10家公司里大多數是科技公司。在過去的一百年歷史中,美國物價基本穩定,GD增長基本穩定,也幾乎沒有大的戰爭,並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證券業的監管制度。這些穩定的大環境都是美股長牛的基礎。

美國是一個促進消費的市場,國民的消費慾望越強,消費質量越高,那麼美國的經濟就會越好。甚至美國通過降低物價來促進消費。在這樣的趨勢下,銀行更願意讓民眾進行貸款,提前消費。於是就造就了其經濟的良性循環模式:通過刺激消費,提升企業營收,經濟和企業數據向好,上市公司利潤增加,推動股價攀升,股市長牛得以保持,股市大漲給予了美國投資者更多的財富,有了財富人們就更願意去消費,進而形成優質的循環。

⑸ 美國股市有那些特點

你好,美股,即美國股市。美國股票市場是規模最大、最開放的市場,各種制度完善,上市的公司基本上涵蓋了美國乃至國際上全部著名、知名品牌的產品公司和企業。目前主要由道瓊斯工業股票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和標准普爾500指數三大股指構成。
美股有如下特點:
1.由機構投資者主宰,散戶日均成交量僅占總體成交量11%;
2.美股採用T+0交易機制。當日可以自由買賣;
3.美股不設漲跌停板,10分鍾之內漲跌幅超過10%,則停盤5分鍾,5分鍾後可以繼續漲或者跌;
4.美股有做市商,電子化交易,實際交易中充斥著大量的電子單;
5.美股可以做空。當日股票跌幅達到10%,當日及次日,股票不能直接做空,只能把單子掛在上面等待被動成交。
【交易市場】美股有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證券市場、美國證券交易所、櫃台交易市場等交易市場。

⑹ 美國加息對周期股的影響

通常來說,美聯儲加息利空股市。首先,美聯儲加息意味著融資成本增高,對美國股市的直接影響就是流動性降低,從而導致股價下跌。其次,美聯儲加息將使美元相對走強,美元資產更為昂貴,這樣便會造成新興市場經濟體美元資產迴流,同樣也會導致股價下跌,股市下挫。從以上方面來看,美聯儲加息通常會導致股價下跌,這樣就表現為利空股市,但是在加息進程的不同階段,美聯儲加息對股市的影響也會有不同,在認識中需要把握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利空影響的預期和現實問題。股票往往被稱為經濟「晴雨表」,和宏觀經濟走勢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在小范圍中,股價走勢往往又和經濟並不完全同步。因為股價反映的是人們對股價未來走勢的預期,所以有時候很多利空因素已經涵蓋於當前股價之間。就好比美聯儲要加息,市場上早已有這方面的預期,加息的利空影響已經反映在現在的股價中,所以即使宣布了加息,股價還可能因為利空出盡而逆勢上漲。如果加息的幅度比人們先前的預期還小,往往也會提振股價。

其次,在加息的不同階段,影響也不一樣。導致美聯儲加息的原因,基本上是通貨膨脹較為嚴重並且就業率還不錯,而與這一狀況相伴而生的往往是股市大漲。為了抑制過剩的市場流動性,美聯儲就會採取加息這個手段,否則完全也就完全沒有必要金進行操作了。所以,從前幾輪加息周期效果來看,在美聯儲加息的前半程,股市利空作用並不大,只有到了後期的時候,市場流動性遭到嚴重遏制,貨幣供應緊張的時候,利空股市的效果才完全體現。

還有,美聯儲加息對不同國家股市的影響也不一樣。美聯儲加息對美股產生直接作用,影響也較大;其次是美元化國家或者和美元密切相關的新興市場經濟體,美聯儲加息將導致美元指數上漲,特別是美元化程度較高的拉美國家,將面臨嚴重的美元資產迴流問題,股市利空影響相對較大。而對於那些本幣表現堅挺,宏觀經濟基本面向好的國家股市,美聯儲加息的利空影響就比較小。

⑺ 全球股市動盪 套利資金去哪兒了

近日全球市場普遍崩盤,不論是新興市場國家還是發達國家股票市場均大幅下跌,與此同時,新興市場多國貨幣均創數年新低,1997年新興市場危機會否重現論調再度盛行,全球資產避險情緒顯著升溫。
與此同時,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hicago Board Options Exchange,CBOE)的波動率指數(Volatility Index,VIX)最高達到53.29,創自2011年以來新高。

該指數亦稱之為「恐懼指數」,是衡量標准普爾500指數(S&P 500 Index)期權的隱含波動率。每日計算,代表市場對未來30天的市場波動率的預期。
二、套利資金重塑新版圖

1。探秘當下資金流向迷團
全球資產大動盪的背後,無疑是套利資金的流向發生了變化,小編試圖尋找它們流動的跡象,以解開當下資金去向謎團。
數據顯示,在截至今年7月底的過去13個月里,19個最大的新興巿場經濟體資本流出總量達9402億美元,幾乎相當於2008年金融危機時三個季度4800億美元流出總量的近一倍。
以中國為例,數據顯示,2015年6月份中國實現貿易順差465.3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金額145.8億美元,估計當月熱錢便凈流出173.05億美元。
不禁產生疑問,資金都流向哪兒了?

瑞士寶盛銀行亞洲區研究部主管馬修斯表示,新興市場確實面臨嚴峻的資本外流問題,但這並不代表資金都迴流美國或者歐洲等發達國家,而是從全球股市和風險資產撤出來,流向國債、黃金和現金的大趨勢。
資金流向監測機構EPFR最新數據顯示,8月21日當周,追蹤國債和公債的基金出現25億美元資金流入。此類基金已連續第7周出現資金流入,為2012年11月以來資金持續流入的最長時間。
與此同時,貨幣市場基金資金流入規模達82億美元,為2014年11月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資金流入。而黃金等貴金屬類基金也連續兩周吸引了1800萬美元資金流入。
2。原先兩大投資邏輯被打破
通過對各大研報的研究發現,導致近期全球資本市場大動盪的原因便是此前全球套利資金的兩大投資邏輯被打破,新的投資版圖誕生。
(1)套利資金從美國外流的階段(2009年至2011年上半年)
國際投資者頭寸的證券投資顯示,這一階段,套利資金從美國流出,全球很大部分的套利資金流向歐洲。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階段,美國同樣進行了大量的直接投資,中國則是一個重要的直接投資目的地。背後是美國QE投放了大量流動性。
在這一階段,除了美國自身受益於QE以外,大量資金「水往低處流」,通過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形式流向全球,一個結果就是美國企業在此階段明顯積累了海外資產。
2。資金流回美國階段(2011年三季度至2014年底)
但從2011年第三季度開始,巨大的套利資金開始湧入美國證券投資。這背後是歐日大放水,在邊際上使得美國成為「流動性窪地」。在這一階段,雖然中國等新興市場仍然是直接投資凈流入,但規模卻較上一階段明顯減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下半年以來,特別是人民幣貶值以來,上述兩大投資邏輯均被打破,也蘊含了近期全球金融市場的大波動。由於第一階段美國企業在中國有大量直接投資,人民幣匯率貶值後,導致美企營收縮水,帶來美股下跌;而第二階段從歐日流入美國的資金,在美股下跌後流回歐日,兩大邏輯被打破,或預示著美股可能繼續下跌。
三、套利資金流向動因——暴風眼中的美聯儲
對於引發上述套利資金流動的主要原因,曾有外媒稱主要是中國的人民幣貶值,但新華社發布「國際時評」評論文章稱,最近全球資本市場大幅調整的重要根源在於,美聯儲迫近啟動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加息。
1。加息引發流動性危機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曾指出,2017年左右,全球流動性的提供會呈現斷崖式下跌,正是基於這一分析,全球市場才會在美國加息臨近時處於動盪之中。
「美國要退出、歐央行和日央行預計在2017年退出,英格蘭銀行逐漸退出,四大主權貨幣央行組成的中央銀行都在選擇退出,而世界經濟還有一定的通縮壓力,誰來提供流動性?」他稱。
對於最新加息時點,摩根大通在8月底的傑克遜霍爾年會上的講話顯示,認為美聯儲(FED)在9月會議開啟加息的幾率高於任何其他會議。盡管他們認為美聯儲9月加息幾率少於50%,但預計在35-40%之間。
2。量化寬松(QE)政策被懷疑
為挽美國經濟於崩塌邊緣,刺激投資和消費者信心,美聯儲在過去五年中通過三輪QE政策為市場注入了四萬億美元的流動性。
市場人士指出,引發近期全球市場動盪的背後主因是全球金融危機以後各國、特別是美國出台的量化寬松政策。該政策推動全球資產均出現大幅度的上漲,暴漲背後必然是泡沫的不斷積累,一旦美聯儲又開始退出QE政策,導致其他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市場的反復恐慌、嚴重震盪。一些國家甚至出現了貨幣快速貶值現象,通貨膨脹也越來越高。
四、個人未來如何配置資產
1。明確未來資產配置邏輯
多位市場人士告訴小編,未來一段時間全球市場震盪或將延續,立足當前資產配置的同時,也有必要對未來進行規劃。
中信建投首席經濟學家周金濤認為,未來三年,全球主要有四大趨勢,即第一,全球將出現滯脹,通脹將在未來三年緩慢上行;第二,中國和美國都會出現第三庫存周期,其時間點大致在2016年中期開始;第三,2017年中期之後,本輪中周期將結束,以周期理論來看,這個周期的結束需要解決貨幣過度寬松問題,資產價格的崩潰會在某些國家和領域發生;第四,美元牛市將延續至2017年。從這些情況看,未來三年資產配置與過去六年有著不同的邏輯。
據此,投資邏輯來啦,在過去六年,個人資產配置的核心是寬松,而在未來三年,個人資產配置的核心便是全球經濟增長疲軟,所以,未來三年,大類資產的系統性機會不如過去六年,可能更多地表現為結構性特徵。債市應該不是配置的重點,在股市中也更多存在的是結構性的機會。商品可能存在一個三年的底部回升期,但其力度也是有限的。
2. 「美林投資時鍾理論」武裝大腦
小編這里給小夥伴們介紹一種投資模型,盡管時代在更新,更多的因素將被考慮,但這一模型也相當具體參考意義。
美林「投資時鍾」理論是一種將「資產」、「行業輪動」、「債券收益率曲線」以及「經濟周期四個階段」聯系起來的方法,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指導投資周期的工具。為驗證投資時鍾理論,美林採用1973年至2004年間三十年的美國經濟和各資產類回報的歷史數據進行了檢驗,結果發現美林投資時鍾准確地描述了美國經濟周期和資產配置輪動的准確性。
美林投資時鍾理論按照經濟增長與通脹的不同搭配,將經濟周期劃分為四個階段:即「經濟上行,通脹下行」構成復甦階段(債券和現金具備明顯超額收益);「經濟上行,通脹上行」構成過熱階段(股票的配置價值相對較強,而商品則將明顯走牛);「經濟下行,通脹上行」構成滯脹階段(持有現金最明智);「經濟下行,通脹下行」構成衰退階段(債券表現最突出、股票的吸引力逐步增強)
不過,外匯市場則是「美林鍾」固有盲區,因而在未來投資選擇上,也不可避險的要包含美元匯率的走勢,特別是大宗商品與美元聯系相當緊密。例如,因為未來美元預期將持續走強,所以要選避險資產的時候,即使配置了大量的黃金,也會給小夥伴們帶來損失哦!

⑻ 美國股票市場發展經歷了哪些過程

美國股市近五十年來主流投資理念的演變:價值型投資和成長型投資的周期循環投資理念的發源地來自於最具活力、最具創新精神、最發達的美國證券市場。雖然美國股票市場的發展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但真正的規范化、快速發展時期主要是在1933-1934年的證券法出台之後。戰後推出的養老金制度更是有力地推動了機構投資者隊伍的壯大和大大改變了股市的資金供需結構,五十年代的經濟持續增長和股市投資的財富效應,一起推動著股市指數的不斷攀升。以後的各個年代更是各種新思維、新現象的誕生年代,股票市場的新生事物層出不窮。作為影響力最大的機構投資者,證券投資基金尤其是開放式基金的發展,對於推動理性投資理念的普及和創新,通過引導市場、引導資金的流向而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的增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演進,各種新的投資理念從發源地的里圈向外圍擴散,在傳播到外圍股票市場(歐洲、日本、新興市場、發展中國家等)的過程中,必然會結合不同的市場特殊情況與其它投資理念不斷發生碰撞,誕生出新的投資模式。互聯網和通訊技術的進步更是加快了發源地的新投資理念在全球傳播的速度。20世紀的大部分時期,基本分析學派已成為華爾街等發達國家或地區股市的主流,它發展出的兩個主要分支是內在價值型(Valuestock)投資和成長型(Growthstock)投資。前者認為,投資者投資股票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每年收取現金(股息)紅利,股票內在價值是未來現金流(投資者收到的現金紅利)的貼現。成長型的投資者購買股票的目的主要是獲得價格差而非現金紅利,其前提是假設以往主營收入與利潤增長良好的公司將來也會繼續良好的增長勢頭。歷史經驗表明,在經歷過度熱情追高成長型股票導致最終幻想破滅之後,必然又會走回到穩健的價值型投資的老路上,循環往復,周而復始,投資理念的變化呈現周期性的循環規律。同不同年代的產業發展周期一致,處在高增長期行業的高增長速度的熱門股在股票市場歷史上各時期比比皆是,如19世紀的鐵路股、20世紀早期的鋼鐵股和汽車股、50年代的鋁工業股、60年代的電子股和塑料股、70年代的石油股、80年代的生物制葯股和房地產股、9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和網路股等等,各領風騷,概念股是成長型投資的必然產物和升華。戰後繁榮的五十年代:由於剛經歷了1929-1933年的大崩潰,在20世紀30、40年代,小規模的個人股票投資被認為是危險的舉動,個人投資購買股票不多,個人持有普通股熱是從50、60年代開始的,主要是因為當時(尤其是50年代末期)人們很難相信會再次出現大蕭條和股崩、藍籌股比債券表現好以及擔心通貨膨脹侵蝕個人的錢財。1958年,玻璃纖維船股票是當時市場上的搶手貨,它具有完全替代木船的許多優勢,迎合美國50年代的休閑主題。後來的互聯網股票同此時期的玻璃纖維船股票熱非常類似。「電子狂潮」和騰飛的六十年代:其鮮明特徵是後綴有「trons」的公司名稱的流行,是增長股票和新股的狂潮期。在很大程度上,電子工業股熱與當時的美蘇兩國太空軍備競賽有關。成長股是預期有高收益、高增長率的股票,特別是那些與高新技術相聯系的公司股票,如一些生產半導體、速調管、光學掃描器以及其它先進儀器、儀表裝置的公司,這些行業因投資者對其產品強大市場前景的憧憬而股價飛漲。從六十年代開始,多年以來傳統行業的5-10倍市盈率規則被50-1000倍取代。1961年,數據控制公司的市盈率達200多倍,而增長穩健的IBM和德克薩斯儀器公司的市盈率也達80多倍。在此時期,以市盈率倍數為核心、注重未來現金流預測的穩固基礎理論讓位於注重投資者心理因素、「高買高賣、順勢而為」的空中樓閣理論。為滿足投資者對股票的無止境的投資飢渴,1959-1962年發行的新股比之前的歷史上任何時期都多。如同九十年代後期的「.com」,以「trons」後綴命名的公司紛紛涌現。電子狂潮在1962年卷土重來,5個月後終於爆發可怕的拋售浪潮。成長股、績優股同樣被捲入暴跌的災難,超過大盤的平均跌幅。股票市場從動盪中恢復趨向穩定後,進入的下一個運行熱潮便是企業並購浪潮。投資者對公司高增長的預期,如果不能通過高增長或高科技的概念獲得,便需要創造其它新的方法或概念作為接力棒。於是,六十年代中期誕生了專家們稱之為的美國產業發展史上的第三次並購浪潮。該時期企業並購浪潮的主要動力在於兼並過程本身會導致股票收益的增長,其中的技巧便是財務或金融知識而非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1968年,由於該次並購浪潮中的領導者發布的季度公告收益低於預測,引發了市場的懷疑和震動,企業並購浪潮開始急劇降溫。在六十年代,除了上述概念之外,市場還誕生出其它概念股票,施樂公司是概念股票的典型案例,其靜電復印技術的革命性發明吸引了幾乎所有業績優良的基金經理。後來這種概念化投資策略發展到任何概念都行的地步。概念公司經常出現的問題是擴張太快、負債過多、管理失控等,公司的經營管理風險很大,成長的不確定性大。當1969-1971年的熊市來臨,概念股跌幅比漲幅還大,還快。此後很多年,華爾街不再對業績迷信和推崇概念。就像行業或經濟發展有自己的周期一樣,整個六十年代公眾對概念崇拜的理念經過了近十年的洗禮之後,又回歸到周期循環的起點,崇尚績優成長股。到六十年代後期,隨著基金數量和規模的不斷擴大,開放式基金之間爭奪公眾資金的競爭加劇,公眾開始關注基金近期的業績記錄,尤其關注基金是否購買了那些有令人振奮的概念和完整信服歷史的股票。業績投資便開始風靡華爾街。漂亮的中年人所主宰的七十年代:經歷了六十年代的購買小型電子公司和概念股票之後,基金經理和投資者恢復理性和穩健原則,開始投資於有令人信服的增長記錄的藍籌股,這些股票一般有持續增加的股利以及很大的總股本(流動性好)。人們認為這些股票不會像六十年代投機狂熱時代那樣垮掉,人們普遍的心理是購買後開始等待長期收益,被稱為是謹慎的行動。當時的50隻時髦股票主要有:IBM、施樂、柯達、麥當勞、迪斯尼等。人們認為任何時候購買這些已經被歷史證實的成長股都不會錯,被稱為「一錘定音(one-decision)」股。而且,購買藍籌股還能為機構投資者帶來謹慎投資的聲譽(見表一)。狂嘯的八十年代:是生物工程股的好年華,同樣具備許多投機過頭的好股票,它以另一波包括生物技術和微電子在內的新領域的新股浪潮而開場。1983年出現的高科技浪潮是六十年代的極好翻版,僅僅是改變了名稱而已。技術革命喚醒了人們對高科技將徹底改變人類未來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幻想,直接刺激起60年代的概念炒作理念的復甦。幾乎所有的原始新科技股都是搶手貨,新股上市後還會狂漲。再次征服概念股的是以基因工程為基礎的生物技術的革命性突破,驅動生物技術狂熱的是抗癌(後來是抗愛滋病)新葯的問世,華爾街還因此出現了專門針對生物技術公司的新估價方法。最終的結果還是市場自身來消化自己吹起來的泡沫,從八十年代中期到後期,大多數生物技術公司股票跌去3/4,1988年的市場復甦也沒有幫多少忙。激動人心的九十年代:前半期是「亞洲四小龍」熱,當時的背景是基金經理因美國本土經濟的發展速度放緩後而將目光轉向海外,對新興國家市場激動人心的發現和巨大增長潛力的預期,加上人們對該市場的風險知之甚少,直接推動了股票投資的國際化———「亞洲四小龍」熱,後來因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而崩潰。九十年代後半期至今的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概念股的狂飆及退潮,人們對此至今記憶猶新,同樣也經歷了一個從狂妄到恐慌、最終到崩潰的完整過程和結局。追溯美國股票市場近五十年投資理念演變的歷史,大致按以下線索在展開,其中又蘊涵著某種周期性的循環規律:電子、半導體股(60'S)———績優藍籌股(70'S)———生物工程股(80'S)———亞洲四小龍、網路股(90'S)———傳統行業績優藍籌股(目前仍處在回歸過渡期)。在每一周期中,投資者對證券評價的風格和方式在證券定價中起關鍵作用,從而也就奠定該時期的主流投資理念。概念股興起時期,以內在價值型投資為基礎的穩股基礎理論屈從於空中樓閣理論,藉助於投資大眾的從眾化情緒和過度反應,將憧憬美好的空中樓閣演繹得登峰造極。在概念股崩潰之後,受傷的弱勢群體和投資大眾追求安全和穩健的觀念又深入人心,以內在價值作為股票投資價值的心理底線牢不可破,從而矯枉過正地走向另一個極端,回到有看得見的收益增長和分配現金紅利的傳統產業,直到下一輪周期新的振奮人心的概念出現。我們發現,市場投資理念的周期性變化同股票市場籌碼結構的調整過程驚人的一致,只有當被低估的市場籌碼(成長型股票熱時必然導致市場大量拋售價值型股票,持續一段時期後必然導致價值型股票被低估),在經過成長型股票熱的高峰之後,逐步被調整到更積極、堅定的投資者手中,且一旦這種市場籌碼結構轉換的調整完成或時機成熟之後,新一輪市場熱點或周期的啟動就不遠了。這種周期性在任何國家和地區的股票市場都是合乎邏輯的,因為它與股市零和博弈游戲的利益矛盾或盈虧結構相一致。我們同樣還發現,基金引導著市場主流的投資理念。無論是向新型行業投資、向高成長的新興市場投資(國際化浪潮),還是向國內績優藍籌股投資,基金始終伴隨著先進的產業理論、管理思想的武裝,走在經濟發展和改革的最前沿,領先於經濟周期。正是資本的驅利性和對投資領域的高度敏感,資本才始終能夠率先找到流動的方向,引導社會資金(資源)流向回報最高、最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產業和公司,而一旦遇到阻力便開始自動調整,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參考資料 http://www.xslx.com/article1/messages02/2315.html

⑼ 美國股市下跌對我國股市影響的預測

從網上抄來的或許對你有用
一場全球性的信貸緊縮快要來臨了嗎?也許是的。新興市場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波蘭、韓國等國股市普跌2%以上;美國國內情況更加危急,新房銷售下降6.6%,說明緊縮情況十分明顯。更嚴重的是,從房屋次級債市場已經引發了對債券市場的普遍不信任,高盛、貝爾斯通、雷曼兄弟發行的企業債遭到市場普遍冷遇,克萊斯勒的200億美元企業債乏人問津,國外財經人士聲稱,全球性的風險資產的重估已開始。

周洛華先生說,與以往國外政府在大選年主動加息抑制物價上漲爭取選票不同,這次是由次級債市場所引發的資產價格重估,進而引發政府被動實行緊縮政策。美元兌歐元英鎊均創下歷史新低,日元加息可能性加大,利用美元與日元融資套利者正在加緊平倉。

因此,美國政府並未心滿意足地欣賞緊縮帶來的好處,而是四處尋找救市良方。

首先,政府官員有限度地承認次級債的負面影響,美聯儲主席本 伯南克7月19日在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舉行的年中經濟評估聽證會上表示,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造成的損失,估計在500億到1000億美元之間。但一些市場人士估計,目前暴露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直接損失可能高達3000億到5000億美元,間接影響則可能蔓延到整個房地產業,導致全國房價重估,以至於拖累整個美國經濟步入衰退。

其次是向世界尤其是中國轉嫁風險。7月13日,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部長阿方索 傑克遜在北京透露此行的目的———搭上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這趟順風車,讓中國購買美國的按揭證券,這是利用人民幣緩解信貸緊縮壓力的圍魏救趙之策。

在以往的全球性貨幣流動性過剩的環境下,國際投資者與A股市場一樣,患上了風險麻木症,他們忙著進行套利交易,或者將手中的貨幣盡快地轉換成實物與資產,以最大限度地獲取收益。突如其來的次級債使得危機意識突然被喚醒,世界資金的套利鏈條中斷,令新興市場股市步伐大亂。

中國股市從來都有自己的邏輯,由於資本項目的控制,使得A股市場與境外市場之間築起一道高高在上的堤壩,因此,境外股市的大漲大跌對A股市場影響有限。但現在,我們應該重新審視這道不斷受到升值、地下交易等大浪沖擊的堤壩的強韌度,隨著中國金融的大門越來越開放,堤壩的作用會越來越弱,中國股市很快將會感受到環球同此涼熱。

中國A股市場會面臨雙重壓力:一是資金壓力,在風險壓力下,全球投資者對於新興市場的投資會趨於保守,投資中國的基金近期在美國有折價現象;其次是匯率升值與開放市場的壓力,除了QDII的出行外,近日最莫名其妙的一則新聞是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保監會發布《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按照新規定,保險公司境外投資總額的上限由占上年末總資產的5%上調到15%,同時投資范圍從固定收益類拓寬到股票、股權等權益類產品,估計將有3000億元保險資金可以進行海外投資。在企業尚未准備好的情況下,如此大幅提高開放的門檻,很有可能是壓力之下的產物。

從表面上來看,國際資金流入減少與人民幣升值的效果可以對沖,對A股市場的影響是中性的。實際上,如果人民幣在外界壓力下被迫大幅升值而引發A股市場大漲,是非常可怕的信號,這說明,A股市場的大漲是外界壓力下被迫重新估值的產物,是國際投機的結果,而主要不是中國企業效率提升的結果。因此,中國股市的上漲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只要人民幣繼續升值1%以上,投資者就應該考慮高位了結,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