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合肥視涯顯示什麼時候上市啊
啟信寶數據顯示,3月20日,合肥視涯技術有限公司發生多項工商變更,其中股東中新增兩家上市公司的身影,分別是武漢精測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精測電子,300567),新增持股10.7148%;寧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激智科技,300566),新增持股2.009%。
合肥視涯技術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也從6068萬元增長至6953萬元,李中亞、馬駿新增為高管。
合肥視涯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10月13日,是一家專業從事硅基微型顯示技術開發的公司,公司產品核心技術橫跨半導體和OLED新型顯示兩大領域,廣泛應用於AR、VR、可穿戴設備、工業安防、醫療等高解析度的近眼顯示行業。目前經歷兩輪融資,背後投資方包括合肥市產投集團、光馳科技、易科匯資本、宇杉資本和聯新資本。
2. 全球經濟即將復甦,晶元半導體即將爆發,盤點10隻半導體龍頭股
晶元一直以來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一直在圍繞我們的生活在運轉,無論是在特斯拉 汽車 、烤麵包機還是烘乾機。隨著全球經濟迎來復甦,晶元有可能會出現一種供不應求的現象。該現象將有可能帶動晶元的價格上漲和通脹上升。晶元半導體概念股或將迎來新的一輪炒作,俞哥特整理份晶元半導體龍頭股供大家參考。
兆易創新 :公司核心產品為存儲器的NOR系列快閃記憶體,MCU微控制器產品和指紋晶元和觸控晶元等感測器產品。兆易創新作為一家本土的半導體公司,採用的是無晶圓廠的運營模式,公司產品線均躋身全球前三。為了提高公司的競爭力,公司今年將推出首顆19nmDDR4產品。面對國內外「缺芯」的問題,兆易創新表示年底將會量產最新車規MCU產品。該產品對車輛的作用極大,平均一輛車上使用的MCU達到70顆,但凡缺少一顆,就會卡住整車的生產
景嘉微 :公司是國內GPU龍頭,也是國內唯一能自主研發出GPU的企業。公司主要在信息探測、信息處理和信息傳遞等領域為客戶提供高可靠、高品質的解決方案、產品和配套服務。產品主要包括圖形顯控、小型專用化雷達和晶元等,主要應用於軍用領域。 對於景嘉微的發展,讓我們拭目以待,如果對於投資方面想不明白,你可以參考目前的市場氛圍如果光刻機、CPU的龍頭公司如果上市,市值要多少,這樣一想就豁然開朗了。
揚傑 科技 :國內功率器件龍頭公司。 公司 汽車 電子相關產品包括二極體、三極體、MOSFET,公司第三代半導體已經實現批量銷售。關於產品價格方面,近期有做上漲調整,總體來看還是呈漲價趨勢。2021年公司產能繼續大幅擴張,2021年公司產品價格上調幅度大約為5-15%。
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晶圓廠,在全球純晶圓代工領域排名第四。公司的業務除了集成電路晶圓代工外,還在設計服務與 IP 支持,光掩膜製造以及凸塊加工及測試方面提供完備配套服務。業務覆蓋下游絕大部分,在行業內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公司計劃2021年將投入43億美元用於擴充公司業務。 中芯國際計劃今年成熟12英寸產線擴產1萬片,成熟8英寸產線擴產不少於4.5萬片。在實體清單影響下,公司會考慮加強第一代、第二代FinFET多元平台開發和布建,並拓展平台的可靠性及競爭力。
三安光電 :公司主要從事全色系超高亮度LED外延片,晶元,微波通訊集成電路與功率器件等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隨著lED行業的回暖,以及公司半導體業務的爬坡快速增長,公司在未來三年內業務將會迎來快速增長,公司盈利能力也將進行爬升。
士蘭微 :公司是集成電路的龍頭公司,公司的MOSFET技術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也是目前國內擁有全部MOSFET主流器件結構研發和製造能力的主要企業。公司的 車用IGBT模塊也已交付上汽、北汽等國內知名廠商測試,開始小批量供貨;MEMS感測器打入小米、華為等國內大客戶。
公司作為中國集成電路設計行業的領先企業,已掌握和擁有的技術可從事中高端產品的開發,核心技術在中國同行業中處於較高水平,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憑借持續大力研發投入和堅持IDM模式積累的技術優勢,公司產品競爭力強,且在下游市場高景氣度驅使下,未來成長動能充足。
北方華創 :公司是國內半導體設備龍頭企業,主要從事基礎電子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公司 深度布局半導體裝備、真空裝備、新能源鋰電裝備和精密元器件,產品體系具有較強競爭力。為了提高自己的競爭優勢,公司 定增募資85億元,將受益行業擴容+國產替代持續成長
長電 科技 :公司是全球知名三極體製造商,國內集成電路封裝測試的龍頭企業。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微系統集成和封裝測試服務提供商,提供全方位的微系統集成一站式服務。 由於國外疫情影響,全球封測產能嚴重的吃緊,公司的訂單充足,國內疫情以及得到了控制。作為全球第三,大陸第一 的封測龍頭,公司將有望憑借技術優勢和成本優勢從中受益。
北京君正 :公司是國最具發展潛力IC設計公司,是國內擁有自主創新CPU核心技術的極少數公司之一,是國內出貨量最大的自主設計嵌入式CPU 晶元供應商。
紫光國芯 :公司存儲器晶元業務深耕國產計算機的應用需求,產品繼續在伺服器、個人計算機、機頂盒、電視機等方面穩定出貨,強化了國產DRAM存儲器供應商的領導地位。 公司自主創新的內嵌ECC DRAM存儲器產品,在有安全和高可靠性要求的工控、電力、安防、通訊和 汽車 電子等領域已實現批量銷售。新開發的平面SLC Nand Flash產品已經完成驗證,開始客戶試驗。
3. 機器視覺前景如何
一、機器視覺的定義
機器視覺是人工智慧正在快速發展的一個分支。機器視覺是一種基於圖像的自動檢測和分析的科學和技術,應用於自動檢測、過程式控制制和機器人引導,通常應用於工業領域。機器視覺行業包括從事機器視覺部件和系統製造商、系統集成商、代理商、從事機器視覺及圖像相關技術的咨詢機構、研究機構、學術團體和使用機器視覺產品的各行各業。
機器視覺是用機器代替人眼,其功能范圍不僅包括對信息的接受,同時還延伸至對信息的處理與判斷。機器視覺相較人工視覺有許多優勢。
二、機器視覺產業鏈
機器視覺產業鏈構主要由上游零部件供應商、中游裝備廠商以及下游應用行業構成。機器視覺產業鏈上游包括視覺軟體、各類感測器,以及光源、鏡頭等其他與感測器相關的零部件供應商,中游主要為裝備製造商和系統集成商。機器視覺下游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機器視覺的應用場景包括消費電子、汽車、半導體、虛擬現實、智能安防、健康醫療等。
三、機器視覺發展歷程
國內機器視覺起步晚,目前處於快速成長期。國內機器視覺源於上世紀80年代的第一批技術引進。自1998年眾多電子和半導體工廠落戶廣東和上海開始,機器視覺生產線和高級設備被引入我國,誕生了國際機器視覺廠商的代理商和系統集成商。中國的機器視覺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隨著全球製造中心向我國轉移,目前中國已是繼美國、日本之後的第三大機器視覺領域應用市場。
四、機器視覺行業發展現狀
(一)全球機器視覺市場快速增長
由於下游消費電子、汽車、半導體、醫葯等行業規模持續擴張,全球主要國家工業自動化水平穩步提升,全球機器視覺市場規模呈現較快擴張趨勢。2011-2017年,國內機器視覺市場從10.8億元增長至80億元,復合增速約40%。markets and markets預測,全球機器視覺市場規模在2020年有望達到107億美元,2025年有望達到147億美元。
(二)中國機器視覺市場潛力大
受益於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製造業總體規模持續擴大、下游應用行業快速發展、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國家促進高端裝備製造及智能化生產政策的出台等因素,中國機器視覺市場需求在近年來持續增長。GGII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機器視覺市場規模65.5億元(不包含計算機視覺市場),同比增長21.8%。2014-2019年復合增長率為28.4%,並預測到2023年中國機器視覺市場規模將達到155.6億元。當前我國經濟向新動能、新經濟轉換,3C、汽車、光伏半導體等眾多行業對機器視覺技術迸發旺盛需求,由此看來,中國機器視覺市場潛力巨大。
(三)國內企業聚焦系統集成
全球機器視覺行業由少數國際龍頭壟斷,如康耐視、基恩士等。外資企業技術先進、管理模式成熟,具備從核心硬體到系統集成的產業鏈優勢,牢牢占據中高市場,份額和利潤水平較為穩定。國內企業從外資代理商起步,逐漸進入市場參與競爭。由於現階段國內感測器等核心零部件企業規模小、數量少、水平較低,部分關鍵零部件仍需依靠海外進口,國內企業仍多以系統集成為主,規模體量和外資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尚未出現有主導地位的龍頭企業。隨著多年來的國家政策支持和國內企業研發、生產技術水平的提升,國內機器視覺行業及相關產品也正在慢慢打入國際市場。
(四)國內企業經營規模均較小
從產出規模上看,絕大部分企業營收規模低於1億元。根據中國機器視覺產業聯盟數據,2017年,國內機器視覺企業平均銷售額約為7269.3萬元,年銷售額在平均線以上的企業數量佔全部被訪企業總數的比例約為26.4%,營業收入超過1億元以上的企業佔比16.5%。
五、機器視覺重點企業
1、基恩士
基恩士是日本知名的機器視覺公司,成立於1974年5月,總部位於日本大阪,是全球感測器和測量儀器的主要供應商,業務范圍包括感測器、測量儀器、視覺系統等。基恩士的產品覆蓋面極其廣泛,客戶遍及各行各業。
2、海克斯康
海克斯康是瑞典知名企業,是全球領先的計量與製造方案供應商。海克斯康的製造智能產業單元提供各種固定式測量系統到復合式影像測量系統;在機測量系統到攜帶型測量系統;各種觸發、掃描、光學與激光掃描探測系統及功能強大的測量軟體等產品。
3、康耐視
康耐視於1981年在美國成立,是全球機器視覺市場最早的公司之一。康耐視公司是為製造自動化領域提供視覺系統、視覺軟體、視覺感測器和表面檢測系統的全球領先提供商。康耐視在中游領域通過系統集成商完成裝備生產,在中游領域亦具備一定影響力。
康耐視產品包括廣泛應用於全世界的工廠、倉庫及配送中心的條碼讀碼器、機器視覺感測器和機器視覺系統,能夠在產品生產和配送過程中引導、測量、檢測、識別產品並確保其質量。
4、天准科技
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總部位於中國蘇州。2019年7月22日,天准科技在科創板正式掛牌上市,股票代碼:688003。天准公司致力於以領先的人工智慧技術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具體而言,天准以機器視覺為核心技術,專注服務於工業領域客戶,幫助工業企業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發展。
天准科技以機器視覺為核心技術,主要為下游消費類電子行業提供用於工業零部件的精密測量儀器和用於工業流水線的智能檢測裝備,此外也提供應用於汽車領域的智能製造系統和應用於物流領域的無人物流車。目前,公司各類產品技術指標已達到或超過國際先進水平,產品能夠實現進口替代。
2020年1-9月,天准科技實現營收43227.08億元,同比增長46.5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778.34億元,同比增長15.34%。
5、矩子科技
上海矩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主業從事機器視覺設備業務,產品主要包括光學檢測設備、控制線纜組件及控制單元等,依託強大的自主研發實力,目前已成為機器視覺設備龍頭供應商。公司技術實力國內領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體演算法、光學設計以及軟硬體相結合的機器視覺系統,已成為蘋果、小米、華為、VIVO等知名企業或其代工廠的機器視覺設備供應商。
2020年前三季度,矩子科技營收達3.44億元,同比增長13.73%;實現凈利6833.84萬元,同比增長3.61%;
6、信捷電氣
無錫信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XINJE)是一家專注於工業自動化產品研發與應用的國內知名企業。公司擁有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人機界面(HMI)、伺服控制系統、變頻驅動等核心產品;智能機器視覺系統、基於示教的機械臂、機器人等前沿產品和信息化網路在內的更全面的整套自動化裝備,緊密服務於終端客戶,為廣大裝備製造企業定製更有競爭力的細分行業解決方案。
2020年前三季度,信捷電氣營業收入8.11億元,同比增長74.6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46億元,同比增長112.61%。
7、精測電子
武漢精測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300567.SZ),創立於2006年4月,是一家致力於為半導體、顯示以及新能源等測試領域提供卓越產品和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是國內較早開發出適用於液晶模組生產線的3D檢測、基於DP介面的液晶模組生產線的檢測和液晶模組生產線的Wi-Fi全無線檢測產品的企業,也是行業內率先具備8k×4k模組檢測能力的企業。公司大力推進OLED調測系統和AOI光學檢測系統的研發,是行業內少數在基於機器視覺的光學檢測、自動化控制,和基於電訊技術的信號檢測等方面均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企業。
2020年前三季度,精測電子實現營業總收入12.37億,同比下降14.01%;實現歸母凈利潤1.52億,同比下降31.14%;
8、燕麥科技
深圳市燕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主營業務為自動化、智能化測試設備的研發、設計、生產及銷售。公司基於機器視覺技術的外觀缺陷檢測歷經3年沉澱,實現針對FPC整張光板的檢測設備向日本旗勝小批量供貨,針對FPCA單品的檢測設備完成樣機研製並送樣檢測,邁向非標化和定製化程度更高的市場,增長潛能蓄勢待發。
2020年上半年,燕麥科技實現營業收入9896.55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9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261.77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9.4%。
六、機器視覺行業發展前景
(一)產業結構升級將推動機器視覺行業發展
作為全球製造業中心,中國已成為世界機械消費第一大國,但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仍任重而道遠,我國智能製造裝備產業結構轉型和技術提升的市場空間巨大,機器視覺行業將因此受益。
「十四五」期間,中國將進一步深化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製造業的科技創新和智能製造水平,著力從要素驅動向技術及創新驅動轉變。通過強化研發、設計能力,提高配套能力、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的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促進細分市場、專業化分工和集群發展,推動先進裝備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從以組裝為主向自主研發製造為主轉變。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以及製造業的進一步智能化將推動機器視覺行業的發展。
(二)下游應用行業快速發展推動機器視覺行業保持快速增長
得益於中國經濟快速穩定的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居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機器視覺行業的主要下游應用領域將持續保持較快增長,如消費類電子、汽車製造等行業均保持快速增長。下游應用行業規模的擴大將帶動其對機器視覺產品的需求。隨著機器視覺技術的發展,機器視覺產品將應用到越來越多的領域,從而進一步推動機器視覺行業的整體發展。此外,消費類電子、汽車等製造業對製造精度等要求持續提高,對機器視覺技術的需求將不斷增加。
(三)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機器換人」的需求旺盛
目前,中國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預計未來,中國勞動力工資還將持續增長。企業面對不斷上升的勞動力成本,只有實現要素驅動和創新,盡早布局智能製造,才能實現轉型升級,找到新的增長點。企業對「機器換人」的需求保持旺盛,將給機器視覺產品帶來較大的增長空間。
(四)國家產業政策支持
近年來,國家多次頒布相關政策支持智能裝備製造業的發展,相關政策將直接或間接地對機器視覺行業產生積極影響。國家高度重視智能裝備製造業及其關鍵零部件產業的發展,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國民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和國家對智能裝備製造業的政策支持,為機器視覺行業提供了更大的市場空間和難得的發展機遇。
近年來,各部門先後出台了《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高端裝備製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十二五」規劃》、《「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關於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國製造2025》、《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和《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相關政策文件,直接或間接支持了機器視覺行業的發展。
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我國將加快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轉變,將進一步帶動機器視覺行業的快速發展。
4. 長江存儲最大受益的上市公司
長江存儲最大受益的上市公司包括北方華創002371、精測電子300567、江豐電子300666、安集科技688019、華特氣體688268。
1、北方華創
北方華創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於2001年9月28日成立。公司經營范圍包括組裝生產集成電路設備、光伏設備、TFT設備、真空設備、鋰離子電池設備、流量計、電子元器件;銷售集成電路設備、光伏設備、TFT設備、真空設備。
鋰離子電池設備、流量計、電子元器件;技術咨詢;技術開發;技術轉讓;經濟貿易咨詢;投資及投資管理;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代理進出口等。
5. 半導體晶元設備黑馬股,國內前三位居第一梯隊,業績營收穩定增長
在半導體晶元製造中,「光刻」和「刻蝕」是兩個緊密相連的步驟,它們也是非常關鍵的步驟。 「光刻」等同於通過投影在晶片上「繪制」電路圖。此時,電路圖實際上並未繪制在晶圓上,而是繪制在晶圓表面的光刻膠上。光刻膠的表面層是光致抗蝕劑,光敏材料將在曝光後降解。 「蝕刻」是實際上沿著光致抗蝕劑的表面顯影以在晶片上雕刻電路圖的圖案。
半導體晶元設備蝕刻機在晶元製造領域處於國內替代的最前沿。有三個核心環節,分別是薄膜沉積,光刻和刻蝕。刻蝕是通過化學或物理方法選擇性地蝕刻或剝離基板或表面覆蓋膜的表面以形成由光刻法限定的電路圖案的過程。
其中,光刻是最復雜,最關鍵,最昂貴和最耗時的環節。刻蝕的成本僅次於光刻,其重要性正在提高。薄膜沉積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過程。為了實現大型集成電路的分層結構,需要重復沉積-蝕刻-沉積的過程。
隨著國際高端量產晶元從14nm到10nm到7nm,5nm甚至更小晶元的發展,當前市場上普遍使用的浸沒式光刻機受到光波長的限制,密鑰尺寸無法滿足要求,因此必須採用多個模板過程。 使用蝕刻工藝來達到較小的尺寸,使得刻蝕技術及相關設備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
刻蝕機是晶元製造和微處理的最重要設備之一。它使用等離子蝕刻技術,並使用活性化學物質在硅晶圓上蝕刻微電路。 7nm工藝相當於人發直徑的千分之一,這是人在大型生產線上可以製造的最小集成電路布線間距,接近微觀加工的極限。盡管我國的半導體設備行業與國際巨頭之間仍然存在差距,但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受環境,下游需求還是研發能力的驅動,國內半導體設備行業都發生了質的飛躍。
中微公司主要從事高端半導體晶元設備,包括半導體晶元集成電路製造,先進封裝,LED生產,MEMS製造以及其他具有微工藝的高端設備。該 公司的等離子蝕刻設備已專門用於國際一線客戶的集成電路和65nm至14nm,7nm和5nm先進封裝的加工和製造。其中,7nm / 5nm蝕刻技術是國內稀缺性的技術。 該公司的MOCVD設備已在行業領先客戶的生產線上投入批量生產,已成為基於GaN的LED的全球領先製造商。
公司的客戶包括國內外的主流晶圓廠和LED製造商。隨著公司產品性能的不斷提高,客戶的認可度和豐富度也在不斷提高。公司生產的蝕刻設備的主要客戶包括 全球代工領導者台積電,大陸代工領導者中芯國際,聯電,海力士,長江存儲等,光電廠商華燦光電、璨揚光電、三安光電 等。隨著中微股份在半導體晶元設備領域的不斷發展,公司在IC製造,IC封裝和測試以及LED行業中的滲透率不斷提高,並且越來越多國際廠商已成為公司的主要客戶。公司開發的5nm蝕刻機已通過台積電的驗證。 Prismo A7設備在全球基於氮化鎵的LED MOCVD市場中處於領先地位,成功超過了傳統的領先企業Veeco和Aixtron。
中微公司的主要業務是蝕刻設備和MOCVD設備的生產和銷售,並處於國內半導體設備市場的前列。與公司有可比性的公司包括領先的國際蝕刻設備LAM和MOCVD設備領先的Veeco,以及國內兩級半導體設備公司北方華創和精測電子。 在蝕刻設備市場上,中微公司與LAM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在MOCVD設備領域,中微公司具有與Veeco相近的實力。從國內來看,中微公司和精測電子處於同一水平,僅次於北華創,主要是因為公司是半導體晶元設備的後起之秀。總體而言,中微公司處於國內半導體晶元設備的第一梯隊。
2020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14.8億元,同比增長21.3%,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2.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05.3%。扣非凈利潤-4547.3萬元,同比下降138.1%。其中,前三季度非經常性損益為2.44億元。剔除政府補貼,確認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為1.55億元,這主要是由於公司對中芯國際A股股權價值變動的投資以及LED晶元的供過於求。隨著價格持續下降,下游企業面臨毛利率和庫存的雙重壓力。
A股上市公司半導體晶元刻蝕設備黑馬股中微公司自2020年7月見頂後保持中期下降趨勢,主力籌碼相對較少控盤不足,據大數據統計,主力籌碼約為21%,主力控盤比率約為31%; 趨勢研判與多空研判方面,可以參考15日與45日均線的排列關系,中短期以15日均線作為多空參考,中期以45日均線作為多空參考。
6. 科創板虧損第一股年虧26億 核心技術依賴母公司
(原標題:科創板虧損第一股年虧26億背後:核心技術依賴母公司 與台積電相差3代)
晶元產業國產化迫在眉睫!
2018年,我國集成電路行業實現銷售收入2519.3億,但其中自給率僅為15.35%。也就是說,85%——超過2000億元的晶元要依賴於進口。
事實上,我國在核心領域的晶元自給率更低。比如計算機系統、通用電子系統、通信裝備、存儲等設備中使用的晶元,國產晶元佔有率都幾乎為零。
但集成電路製造是砸錢的產業,要大力發展,除了國家的支持,更少不了資本市場的幫助。科創板的誕生的初衷,正是支持這些產業發展。
在昨天公布的首批9家企業中,就出現了集成電路製造領域的和艦晶元。招股書顯示,其最先進的產品是28nm的晶圓。
這也是9家企業中唯一一家虧損的企業。2018年和艦晶元虧損26億,大幅虧損的主要原因是資產折舊。沒辦法,生產線投入大,但晶元更新迭代快,導致生產線折舊率高,這是行業屬性決定。一旦資產折舊完成,實現盈利並非難題。
和艦晶元大幅虧損的另一個原因是無形資產攤銷。招股書顯示,公司的核心技術全部需要取得控股股東聯華電子授權。賬面原值高達23.87億元無形資產,主要是技術授權費。技術授權費的攤銷,加大了和艦晶元的虧損金額。
與資產折舊不同,巨額無形資產反映出和艦晶元的核心技術能否進步只能取決於母公司聯電。目前來看,聯電已經放棄7nm晶圓的研發,加上台灣經濟部規定在大陸地區投資建廠的晶圓製程工藝需落後公司在台灣製程工藝的一代以上。和艦晶元很長一段時間里,只能在28nm晶圓的市場中爭奪。
一方面,這個市場競爭激烈,另一方面隨著三星、台積電10nm晶圓已經進入量產階段,中芯國際的14nm晶圓也已進入了客戶驗證階段。28nm市場的熱度還能持續多久是個大問題。
對於即將登陸科創板的和艦晶元來說,前途依然充滿挑戰。
和艦晶元虧損26億真相:生產線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
集成電路製造有垂直整合製造(IDM )和晶圓代工(Foundry)兩種模式。
IDM指企業業務范圍涵蓋集成電路設計、晶圓製造、封裝及測試等環節的全產業鏈模式,代表企業有英特爾、三星等;晶圓代工則只是承接其中一個製造環節,代表企業有中芯國際、台積電、聯華電子等。
登陸科創板的和艦晶元是聯華電子的子公司,同樣是一家晶圓代工廠 。
聯電成立於1980年,是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集團旗下有5家晶圓代工廠,包括聯電、聯誠、聯瑞、聯嘉以及合泰半導體,是全球第三大晶元代工廠商,市場佔有率在9%。
晶圓指的是矽片,可以理解為製造晶元的「地基」。「英寸」代表硅晶圓的直徑。晶圓尺寸半徑越大,每片晶圓上可製造的晶元數量就越多,意味著大批量生產成本的降低。目前,主流晶圓代工廠都在從8英寸向12英寸轉型。
晶圓的生產中,良品率很重要。當下12寸晶圓生產還在進行良品率的技術爬坡,成本居高不下,而8英寸晶圓已具備了成熟的特種工藝。
和艦晶元原本主要從事8英寸晶圓研發製造,良品率基本上能達到99%;2016年,和艦晶元設立公司子公司廈門聯芯,開始從事12 英寸晶圓研發製造業務。
2018年,和艦晶元實現36.94億元收入,虧損26億元。實際上,2016年、2017年,和艦晶元虧損額分別為11.49億元、12.66億元。
和艦晶元巨額虧損的原因之一,就是轉型造成的巨額固定資產折舊 。
對各晶圓代工廠商來說,競爭力由其製程工藝的水平決定。截至2018 年,具備28nm及以下先進製程技術的純晶圓代工廠僅剩台積電、格芯、和艦晶元母公司聯華電子、中芯國際、發行人、華力微六家,14/16nm以下廠商剩台積電、格芯、 聯華電子3家;目前能提供7nm製造服務的純晶圓代工廠商僅剩台積電。
掌握最先進的製程工藝,除了技術要過關,更要有大規模的資金投入。正常情況,一條28nm工藝集成電路生產線的投資額約50億美元,20nm工藝生產線高達100億美元。
去年,聯華電子、格芯宣布停止10nm以下技術投資。 這背後,跟需要巨額資金投入以及能否產生的性價比 。
2016年,和艦晶元選擇在廈門設立子公司廈門聯芯用於生產28nm、40nm、90nm等製程的12英寸晶圓,總投資額高達到62億美元。但晶元又是一個更迭迅速的產品。
英特爾創始人摩爾在1965年提出,至多在10年內集成電路的集成度會每兩年翻一番。後來,大家把這個周期縮短到18個月,即每18個月,集成電路的性能會翻一番,指每代製程工藝都要讓晶元上的晶體管數量翻一番。
你也可以理解為,性能不變的晶元,每18個月價錢會降一半。這也意味著到第5年的時候,晶元的價格只有5年前的十分之一,基本上不值錢了,需要換代。
對於晶圓製造廠來說,每次換代都需要購置新的製造設備。 理論上,生產線迭代很快,在會計處理上,需要折舊 。
巨額的生產線資產加上大比例的折舊,這就產生了巨大的折舊金額。和艦晶元的會計政策是6年折舊,也就是每年折舊16.67%。
2018年,和艦晶元折舊金額28億。截至2018年年底,和艦晶元生產設備凈值為126億元。
不過生產線使用期限在5年,只是存在於理論上。雖然晶元迭代很快,但實際應用場景中晶元更新速度並不會這么快,一條生產線的壽命也不只5年。
在折舊期限後,一般這些企業馬上會實現盈利。所以生產線折舊造成的虧損,只是會計上的虧損。 據說沒有一家晶圓廠能夠在頭5年在報表上實現盈利,台積電為此花了6年,和艦晶元母公司聯電花了9年 。
如果從現金流來看的話,實際上和艦晶元表現非常好。2016年—2018年,和艦晶元經營性現金凈流入分別為12.67億元、29.13億元以及32.06億元。
除了巨額資產折舊,和艦晶元虧損的原因還有無形資產攤銷,去年無形資產攤銷金額大約為4.77億元。
巨額無形資產攤銷背後:
核心技術依賴母公司,與台積電相差3代
和艦晶元巨額無形資產攤銷, 主要是給母公司付的「稅」費 。
根據招股書顯示,生產晶圓的核心技術全部需要取得控股股東聯華電子的技術授權。賬面原值高達23.87億元無形資產,主要是技術授權費。這部分費用分為5年均攤,正因如此,每年大概需要攤銷4.77億元。
雖然和艦晶元每年數億的研發投入, 和艦晶元的研發投入更多應用於具體行業產品的研發和本身製造工藝改良,而非實質性的技術突破 。
實際上,和艦晶元每年數億的研發投入也只夠用於技術改良。過去三年,公司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88億、2.91億和3.86億。反觀中芯國際,2016年、2017年其研發投入高達3.18億美元和4.27億美元,摺合人民幣21.3億和28億。
如此來看,和艦晶元的核心技術能否進步,只能取決於母公司聯電。但從目前來看, 和艦晶元的核心技術已經很難再進一步 。
根據聯電所述,公司未來還會投資研發14nm晶圓及改良版的12nm晶圓工藝。不過在更先進的7nm晶圓及未來的5nm晶圓等工藝上,聯電已經基本放棄。原因很簡單,聯電無法像台積電那樣持續大規模的投入研發。
再加上台灣經濟部的規定,在大陸地區投資建廠的晶圓製程工藝需落後公司在台灣製程工藝的一代以上。
這意味著, 如果聯電放棄對高端製程的沖擊,單憑和艦晶元很難取得更大突破,其製造工藝將在相當長時間內停留在28nm 。
對和艦晶元來說,只能競爭28nm的市場。
現階段28nm晶圓市場看上去前景依然不錯。隨著研發難度和生產工序的增加,IC製程演進的性價比提升趨於停滯,20nm和16/14nm製程的成本一度高於28nm。
這是摩爾定律運行60多年來首次遇到製程縮小但成本不降反升的問題。也正是因為如此,28nm作為最具性價比的製程工藝也擁有較長生命周期。
在28nm製程,和艦晶元主要的競爭者有台積電、格芯、聯電、三星和中芯國際,以及剛剛宣布量產聯發科28nm晶元的華虹旗下的華力微電子。
雖然競爭對手不多,但28nm的競爭卻異常激烈。由於台積電技術突破最早,目前憑借較小的折舊壓力打低價戰來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加上整個製程擴產相對激進,供大於求,給其它幾家廠商帶來很大的壓力。
價格競爭的背後是技術實力的沉澱問題 。要知道,能做先進製程了不代表技術實力就過關,其中還涉及到工藝成本、良品率等諸多問題。
以中芯國際為例,其製程工藝技術早早突破28nm,但始終沒有產生理想的收益。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28nm收入仍然只佔在中芯國際總收入中的8.6%。
從毛利率情況看,不想辦法突破更高的製程工藝,很難獲得超出同行業的利潤水平。
但如果一直停留28nm,對和艦晶元來說,這個市場的熱度還能持續多久是個大問題。目前三星、台積電10nm晶圓已經進入量產階段,中芯國際的14nm晶圓也已進入了客戶驗證階段。換句話說,和艦與台積電的差距至少在表面上是28nm對10nm,差距為三代。時代總是會進步的。
據IBS估算,2014年全球28nm晶圓需求量為291萬片,2018年將增至430萬片,預計2024年將緩減至351萬片。
即使和艦晶元成功上市,也掩飾不了聯電發展緩慢,日益沒落的大趨勢。相比於三星、英特爾、台積電、格芯, 聯電不僅營收規模小,增幅緩慢, 而且先進製程已經遠遠落後,短期內都沒有追趕的打算 。
而和中芯國際相比, 背後沒有海量資本作為靠山,在集成電路這個要依靠大量研發支出和資本支出的行業裡面,聯電處於不利的地位 。2017年年初,聯電傳出28nm技術團隊被上海華力微電子挖角的消息就是個例證。
早年間,和艦晶元還能依靠國產化率的紅利獲得可觀增長。但隨著國內越來越多的晶圓廠落地,行業整體產能釋放速度將遠遠超過下游產業鏈需求增加速度,產能過剩將不可避免。
根據SEMI的數據統計,預估在2017年至2020年間,全球將有62座新的晶圓廠投入營運,其中中國大陸將有26座新的晶圓廠投入營運,佔新增晶圓廠的比重高達42%。
更要命的是,半導體行業景氣度可能也將面臨拐點。
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宣布,2019年1月的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比2017年1月減少5.7%,減少至355億美元,創下了自2016年7月以後30個月的首次負增長。 核心原因是,儲存晶元價格的回歸,AI等增量市場又尚未形成真實的需求 。
核心技術停滯不前,市場競爭加劇,行業又面臨產能過剩。不說和艦晶元的處境危機四伏,至少往後的日子也不會太好過。
最高270億估值!
發行後市值或逼近中芯國際,值不值?
招股說明書顯示,本次發行不超過4億股,預計募集資金近30億。預計發行後,4億股佔比在11.1%。
這意味著,和艦晶元的估值最高能到270億。從目前科創板的熱度來看,270億並非沒有可能。
大家可能並不理解270億意味著什麼。這么說吧,截至本周五,中芯國際的市值在394.72億港幣,換算成人民幣337.88億。2017年中芯國際收入31.01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207.77億。而2018年和艦晶元的營業收入也僅有36.94億
不出意外, 和艦晶元的收入應該是中芯國際的六分之一,而市值卻到了80% 。這還不算上市後,股價上漲所帶來的市值增加。
更重要的是,即使在美股,和艦晶元母公司聯電的市值也僅有308億。從2000年在紐交所上市,初期股價最高達11.73美元,到如今股價僅1.88美元。毫不誇張的說, 在相當長時間,聯電都是一家沒有給投資人帶來回報的公司 。
2017年,聯電營業收入1492.85億台幣,凈利潤卻只有66.79億台幣,凈利率僅4.5%,表現也完全不像一家高 科技 公司。
核心技術嚴重依賴的和艦晶元又將表現如何?
近幾年,隨著摩爾定律的極限在逐漸逼近,先進製程的發展速度在減慢,加上中國本土晶元設計產業蓬勃發展,帶來了物聯網等巨大的內需市場。中國的晶元產業迎來 歷史 機遇。
隨著科創板的推出,國家舉全國之力支持集成電路、生物醫療、人工智慧等重點行業,資金也不用發愁。
所以,讀懂君衷心希望,在這個過程中,絕大部分的資源可以用到真正有核心技術的公司上。
當然,考慮到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相對國外發達國家仍有相當差距,和艦晶元在國內仍然是比較優質的集成電路公司,和艦晶元的28nm晶圓甚至好於中芯國際的同類產品。
期待登陸科創板後的和艦晶元,獲得更好發展。將來有一天,期待公司不僅僅局限於28nm晶圓產品,不斷沖擊更高等級的晶圓,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作出貢獻。
只要咬著牙,把技術做出來,不愁沒有客戶和市場,中國集成電路製造產業也會迎來光明的前途。
本文源自讀懂新三板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7. 細數29家科創板上市公司核心技術 超三成指向電子和半導體領域
對於科創板上市公司而言,「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 科技 創新企業」的定位使其自帶高 科技 光環。因此,科創板上市企業擁有的核心技術就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和券商等研究機構研究的重點。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目前已經上市的29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中,核心技術涉及電子領域的最多,有6家;其次是計算機應用和半導體,分別涉及5家和4家。此外,南微醫學、心脈醫療等核心技術涉及醫療器械的公司和杭可 科技 、瀚川智能等核心技術涉及專用設備的公司受市場關注度也普遍較高。
昨日,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和創業板指均小幅下跌。相形之下,科創板則表現搶眼,29隻個股中有24隻上漲,其中核心技術涉及計算機、半導體和電子的公司漲幅居前。
按照申萬分類,29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中,核心技術涉及電子行業的公司最多,達6家,分別是容百 科技 、睿創微納、福光股份、光峰 科技 、新光光電和方邦股份。
其中,容百 科技 主要從事鋰電池正極材料及其前驅體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國內首家實現高鎳產品量產的正極材料生產企業,NCM811產品的技術成熟度與生產規模均處於全球領先。
睿創微納則是從事非製冷紅外熱成像與MEMS感測技術開發的集成電路晶元企業,致力於專用集成電路、MEMS感測器及紅外成像產品的設計與製造,公司的優勢在於產品全產業鏈覆蓋,紅外軍民兩用產品市場空間大,部分產品實現國產化替代。
福光股份和光峰 科技 則屬於光學光電子的細分領域。
其中,福光股份的產品包括激光、紫外、可見光、紅外系列全光譜鏡頭及光電系統,公司憑借在光學領域深厚的技術沉澱,推動光學鏡頭的技術革新,率先打破了國外在安防鏡頭領域的壟斷地位。福光股份表示,公司四大核心技術分別是「大口徑透射式天文觀測鏡頭的設計與製造技術」「復雜變焦光學系統設計技術」「多光譜共口徑鏡頭的研製生產技術」「小型化定變焦非球面鏡頭的設計及自動化生產技術」。
另外兩家核心技術涉及電子領域的科創板上市公司分別是新光光電和方邦股份。新光光電是國內光電技術裝備領域領先企業,專注於提供光學目標與場景模擬、光學制導、光電專用測試和激光對抗等方向的高精尖組件、裝置、系統和解決方案;方邦股份則是FPC上游材料國產替代先鋒,是高端電子材料及解決方案供應商,主要產品包括電磁屏蔽膜、導電膠膜、極薄撓性覆銅板及超薄銅箔等,均屬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
北京某大型上市券商一位不願具名的電子行業分析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與電子行業關系比較密切的就是半導體行業,它們的業績相關性較強。目前在科創板上市的半導體行業公司有4家,分別是晶晨股份、中微公司、瀾起 科技 和安集 科技 ,都是各自所在細分領域的明星,業績處於快速增長期。」
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晶晨股份為多媒體智能終端SoC的領軍企業,公司多年深耕音視頻解決方案,並基於12nm製程,推出了4K/8K等超高清解決方案;半導體刻蝕+MOCVD 設備龍頭,公司各類型的刻蝕設備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MOCVD設備則打破國際壟斷,銷售持續放量;瀾起 科技 在內存介面晶元領域深耕十多年,成為全球可提供從DDR2到DDR4內存全緩沖/半緩沖完整解決方案的主要供應商之一。瀾起 科技 發明的DDR4全緩沖「1+9」架構被JEDEC(全球微電子產業的領導標准機構)採納為國際標准,其相關產品已成功進入國際主流內存、伺服器和雲計算領域,並占據全球市場的主要份額;安集 科技 的核心技術在於濕法化學品研發,公司產品包括不同系列的CMP拋光液和光刻膠去除劑,主要應用於集成電路製造和先進封裝領域。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8. 半導體股票有哪些
半導體材料股票有哪些?
半導體材料股票主要有以下幾只:
1、萬業企業(股票代碼600641),萬業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房地產企業,公司主要從事實業投資、資產經營、房地產開發經營、國內貿易(除專項規定外)、鋼材、木材、建築材料、建築五金。
2、晶盛機電(股票代碼300316),浙江晶盛機電股份有限公司是晶體硅生產設備供應商。公司自設立以來專注於擁有自主品牌的晶體硅生長設備及其控制系統的研發、製造和銷售。
3、北方華創(股票代碼002371),北方華創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基礎電子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主要產品為電子工藝裝備和電子元器件。
4、精測電子(股票代碼300567),經過多年的發展,公司中後道製程檢測系統的產品技術已處於行業領先水平,技術優勢明顯,為公司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5、長川科技(股票代碼300604),公司主要產品包括集成電路測試機、分選機。公司掌握集成電路測試設備的相關核心技術,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可以自主研發、生產集成電路測試設備的企業。
6、中微公司(股票代碼688012),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主營業務是聚焦用於集成電路、LED晶元等微觀器件領域的等離子體刻蝕設備、深硅刻蝕設備和MOCVD設備等關鍵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7、至純科技(股票代碼603690),上海至純潔凈系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主營業務主要包括高純工藝系統的設計、製造和安裝調試;半導體濕法清洗設備研發、生產和銷售。
8、芯源微(股票代碼688037),沈陽芯源微電子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半導體專用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包括光刻工序塗膠顯影設備(塗膠/顯影機、噴膠機)和單片式濕法設備(清洗機、去膠機、濕法刻蝕機)。
9、華峰測控(股票代碼688200),北京華峰測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為半導體自動化測試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的主要產品為半導體自動化測試系統及測試系統配件。
9. 武漢精測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做什麼的
簡介:武漢精測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為平板顯示檢測系統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公司主營產品包括模組檢測系統、面板檢測系統、OLED檢測系統、AOI光學檢測系統、TouchPanel檢測系統和平板顯示自動化設備。2013年度公司被武漢市科技局批准為「武漢市創新型試點企業」、榮獲「武漢市中小企業創新獎」、「洪山區創新創業明星企業」、「洪山區全民創業十佳企業」等榮譽。
法定代表人:彭騫
成立時間:2006-04-20
注冊資本:16361.4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20111000066630
企業類型: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洪山區書城路48#(北港工業園)1棟11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