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行業 » 美國地產與股票的比例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美國地產與股票的比例

發布時間: 2023-07-20 23:49:18

『壹』 為什麼美國股市市值占其GDP的比例大於歐洲大陸各國股市與GDP的比例

因為市場總市值與GDP之比的高低,反映了市場投資機會和風險度。由於美國的資機會和風險度要大於歐洲大陸各國,所以美國股市市值占其GDP的比例大於歐洲大陸各國股市與GDP的比例。

經濟學家華生對於股市市值和GDP的關系提供了一個一般參數:「低收入國家一般在20%~30%左右,中等收入國家一般在50%左右。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股市市值大體與GDP持平。」如果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DP的比率在70%~80%之間,則買入股票長期而言可能會讓投資者有相當不錯的報酬。

(1)美國地產與股票的比例擴展閱讀

2000年美國股市總市值占其GDP比重高達183%,隨之而來的便是美國股市互聯網泡沫的破滅。而在2007年,房地產泡沫與信貸泡沫爆發之際,美國總市值佔GDP比重為135%。到了2009年3月,當時美國股市總市值與GDP比率僅為73%。

然而在2013年,雖然大企業盈利下滑,但美股還是上漲了30%以上,總市值佔GDP比例再次超過100%,當時利用貸款投資股市的資金達到4450億美元,是有史以來最高值。可見,信貸泡沫危機已經顯現。

然而,總部位於紐約的對沖基金公司OmegaAdvisors的副董事長StevenEinhorn近日卻表示,已經持續了6年的美國牛市至少還會再持續兩年。

參照資料來源:網路-gdp

參照資料來源:網路-美國股市

參照資料來源:人民網-美國股市15年逼退一半上市公司

『貳』 美國股票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各佔多大的比例

具體比例不能准確告訴你。個人投資者比例很小,絕大部分都是通過各種機構進行投資,包括共同基金,養老基金,資產管理公司等。

『叄』 美國房地產股票板塊會持續升高嗎對此你是怎樣的看法

我覺得這種情況非常正常,因為目前美國的通貨膨脹問題非常嚴重。

如果我們想要看待房地產板塊的問題的話,其實我們不僅僅是要看房地產本身的問題,同時也需要看資金流向的問題,這樣才能幫助我們從宏觀的角度來分析當前的房地產行情。關於你問的這個問題,我會從以下幾點給你解答。

一、你首先需要有資金流向的概念。

我們要知道資金本身具有一定的趨利性,哪個板塊的投資機會多,同時投資機會大,資金就會留下兩個板塊。對於目前的美國市場來講,美國市場的資金主要是流向股市和房市。我們知道目前美股的位置已經非常高了,各個股票的資產價格都非常高,現在路上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很多人也擔心美股會出現系統性的風險。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開始把目光投向美國的房地產板塊。

『肆』 中日美三國 從2000年到09年GDP與他們股票市值之比

恩,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1998年,中國工業500強的總資產平均值折算成美元為7.11億美元,銷售收入平均值為3.98億美元,分別僅相當於當年世界500強平均規模的0.88%和1.74%。1998年中國最大工業企業的銷售收入為61.13億美元,僅相當同年世界500強最小企業銷售收入89.02億美元的68.7%。即使以中國工業100強同世界500強比較,差距也仍然是顯著的。1998年中國工業100強的總資產平均值折算成美元為19.48億美元,銷售收入平均值為10.89億美元,分別僅相當於當年世界500強平均規模的2.44%和4.75%。

1999年我國四大全資國有商業銀行首次全部進入世界500強,但相比之下,它們在其中的表現卻是"大而不強"。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我國四大全資國有商業銀行的龐大規模是政府過去用巨額財政資金和壟斷經營政策做大的。因此,我們的國有銀行雖有世界級大銀行的外殼,但尚缺乏跨國大銀行的內在素質,當然也就不能算作名符其實的世界500強。

不難想像,從上述企業中產生的上市公司,其規模也必然會是偏小的。以上市公司的總股本規模為例,上海30指數所含30隻成份股的可流通股本規模普遍都是偏小的。以2001年4月底的統計數據為准,在30隻成份股中,可流通股本不足1億股的就有2隻;1~2億股有12隻;2~4億股有8隻;4~6億股有6 只;6億股以上有2隻。從統計結果看,有近一半成份股的可流通股規模不足2億股,而且沒有一隻股的可流通股本達到10億股。即便從這30家上市公司的總股本來看,公司規模也是偏小的。其中,總股本大於20億的只佔2家;而總股本不足7億的則佔18家;總股本介於7~20億之間的有10家。

再以香港股市為例,在香港恆生指數所含的33隻成份股中,大多屬於藍籌股,它們的總股本(即可流通股本)規模現狀是:5億股以下只有1隻;5~10 億股有6隻;10~20億股有7隻;20~30億股有12隻;30~50億股有4隻;50億股以上有2隻;100億股以上有1隻。
應該承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確立也還不到十年的時間,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企業,仍處在改革與成長初級階段,尤其是上市公司中有相當部分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國企改制而來,"底子"還很薄弱,尚有待於進一步規范與發展。事實上,我國上市公司通過送股、配股、增發等方式正在不斷地擴張股本規模,上市公司之間以及上市公司對非上市公司之間的並購正在興起。不難設想,上市公司總股本因送配增發將不斷增大,總資產也會隨著經營與並購而不斷擴張。

二、上市公司股本結構

依世界各國的先例,股本一般只有普通股與優先股之分,而我國上市公司總股本卻異樣地分割為國有股、法人股和社會公眾股三大塊,而且,只有社會公眾股才能上市流通,可流通股占總股本的比重僅30%多一點。原本偏小的總股本規模,當其中的60%以上又不能上市流通時,至少會引發以下後果:

其一,由於股市的實際股本流通量狹小,易於大戶操縱控盤,從而形成"投資不足、投機過剩"的格局,最終導致股價失真。曾經製造中國股市"天價奇跡" 的億安科技,為何能與其業績如此不符地沖上126元的"天價"?後來人們從證監會的公告中才得知,原來是南方四個大戶聯手操縱的結果。其實,只要看一下億安科技的股本結構,我們就不難發現問題所在:7000多萬的總股本已是夠小的了,而可流通股更是少得可憐,僅有3500萬股。正是由於流通股本太小,易於操縱,因此,經常的現象是,大戶"坐莊",散戶"抬庄",賺者投機,套者投資。

其二,由於上市公司總股本不能整體上市流通,尤其是處於控股地位的國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一方面,它不僅造成了上市公司與上市股本的不對稱,而且還導致了流通股與非流通股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市場並購的難度加大;另一方面,它不利於國有資產的存量活化與結構調整,易於造成國有資產的沉澱與流失。換言之,上市公司總股本不能整體上市流通,嚴重障礙了股市的資源配置功能,同時,退化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機能。

此外,國有股與法人股的不能上市流通,易於形成內部人控制下的"一股獨大"。由於股權的過分集中,監督與決策機制失衡,經常發生的現象是,與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不正常的關聯交易經常發生,強制上市公司為控股母公司擔保、私分上市公司財產、抽逃上市公司資金,甚至大肆掏空上市公司,中飽私囊或滿足小集體的利益。

我國上市公司這種特殊的股權結構,是我國股市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歷史遺留問題。應該看到,我國目前尚處於經濟體制轉軌與法制完善的過程中,國有股與法人股暫未上市的原因,主要是基於以下三方面考慮:一是龐大的國有股和法人股一下子上市相當於股市擴容數倍,市場承接乏力;二是國有資產管理機制尚不完善,國有股匆忙上市,國有資產有可能嚴重流失或被侵吞;三是有相當的國有股分布在國民經濟關鍵行業,國有股上市後有可能失去控股地位。盡管如此,國有股及法人股最終總歸還是要上市的。

實際上,國家股東和法人股東要想轉讓股權,目前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經證券主管部門批准,與合格的機構投資者簽訂轉讓協議,可以一次性完成大宗股權的轉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有股和法人股的這種轉讓主要是通過兼並收購、買殼、借殼等資產重組行為而展開的。業已開始試點的國有股減持方案顯示:國有股減持將採取二級市場配售、增量發行、上市公司回購、向非國有企業協議轉讓等四種方式進行。我們相信,隨著這一重大改革舉措的推行,中國股市的國有股與法人股的類別劃分,將最終從上市公司股本結構中消失。

三、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一般地,本土上市公司應該是本土民族企業中的佼佼者,它們是本國或本地區優秀企業的代表。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反映了該國或地區企業盈利能力的強弱。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強弱,是企業內在素質和外在規模的綜合體現。反映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主要指標有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等。每股收益(也稱每股盈利或每股稅後利潤)側重反映企業當前經營業績的好壞;每股凈資產則著重反映企業經營的現實資本,及其未來創造利潤並能抵禦風險的能力。

縱觀世界各國股市,凡屬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其股市發展史差不多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一樣,長達一、兩百年,因此,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上市公司(其中有不少是跨國公司)一般都有著較高的國際競爭力和盈利水平。以美國為例,1999年,在世界500強中,美國獨佔185家,我國大陸地區則只佔5 家。正因如此,美國股市有著大批業績優良的上市公司,如J.P摩根1999年每股收益竟高達11.16美元。美國類似公司,80年代有通用汽車、通用電氣、可口可樂等;90年代則有IBM、英特爾、微軟、戴爾等。正是有了這一批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績優股,美國股市與股指才能不斷地成長壯大。

再以香港股市為例,恆指33隻成份股中,絕大部分每股收益都在1港元以上,也有不少在2港元以上。其中,長江實業每股收益曾高達7.66港元。類似業績的藍籌股還有匯豐控股、九龍倉、恆生銀行、和記黃浦、新鴻基地產等。這些上市公司的每股凈資產一般都達20港元以上,有的每股凈資產甚至接近50港元。

我國上市公司則沒有這么幸運。以2000年度業績為例,滬深兩市1000餘家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僅0.20元,每股凈資產為2.65元,凈資產收益率為7.66%,虧損面8.55%(剔除年內新上市公司後則虧損面將達10%)。其中,業績最差的每股收益為-3.12元,每股凈資產最低的為- 8.93元,每股未分配利潤最少的為-10.96元;即便業績最好的上市公司(一家釀酒公司)每股收益只有1.60元,每股凈資產最高的公司(當年才增發新股)也沒有達到10元。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同世界500強相比,中國工業500強的盈利能力明顯偏低。1998年,中國工業500強的平均資產利潤率、人均利潤和人均收入分別為2.78%、1366美元/人和27456美元/人,而當年世界500強的同類指標分別為11.29%、11093美元/人和 288855美元/人,前者分別僅相當於後者的24.62%、12.31%和9.51%。由此可見,作為上市公司基礎的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水平,與國際一流水平相比尚有較大差距。

但可以相信,加入WTO後,隨著我國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與國際化經營戰略的不斷推進,已有二十年成功改革經驗的中國人民將會創造出大批國際水平的跨國公司來。業已進入世界500強的將會更強,尚且進入的將會不斷擠身於世界500強之列。到那時,我們的企業品牌不單是"國內知名"品牌,它們更多地將成為國際知名品牌,享譽世界。

四、上市公司利潤分配

按照國際慣例,上市公司必須在兼顧眼前和長遠利益的前提下,先行對稅後利潤至少作出如下幾項必要的扣除後,才能對股東進行最後的利潤分配。第一項扣除是抵補以前歷年虧損;第二項扣除是留作法定公積金;第三項扣除是留作法定公益金。

從國外發達股市來看,上市公司利潤分配基本上是以派息為主的,而派息的多少則是依盈利水平而定的。例如,從香港恆生指數的33隻成份股來看,公司對股東進行利潤分配的主要形式是派息,而且絕大多數公司的派息水平都在每10股派5港元之上。其中,派息最多的是恆生銀行,從網上可查閱到的1995—— 1998年的資料來看,該公司連續4年派息都是最高的,其每年派息都在每10股派30港元之上。匯豐控股每年每10股派息則都在20港元之上。對股東如此豐厚的利潤分配,如果沒有極強的盈利能力,那的確是很難想像的。

相比之下,大陸股市上市公司的利潤分配則以送股、配股、或直接增發新股為主要形式,而派息不過是象徵性的,派息面與派息率均很低,例如,每10股派 1元,甚至只有幾角錢。這種現象在我國股市中可能還要持續相當長一段時期,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上市公司股本偏小,客觀上只有通過不斷地送配或增發新股,才能"做大"股本規模,尤其配股和增發還能同時提高每股凈資產含量;其二,上市公司普遍盈利能力較弱,每股盈利水平不高,若強制性要求所有上市公司的派息最低限,勢必影響企業資本積累與投資擴張。因此,送配增發形式的分配方式是目前我國上市公司一舉兩得的現實選擇。

五、機構投資者

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成熟股市一般都有著龐大的機構投資者,其中,尤以證券投資基金為主體,這種以證券投資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由於它們是集合投資、規模經營、專家管理、風險分散,而且有著強大的專家隊伍、分析技術和快捷信息作保障,因此,它們不僅是中小投資者的集合體和保護傘,更是股市的中流砥柱。機構投資者隊伍的大小及其內在素質高低,是股市能否健康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據統計,1996年2月,美國共有5000多個開放式共同基金和500多個封閉式共同基金,持有基金股東有1億多人,共同基金資產總額達3.01萬億美元,相當於1995年美國GDP(7.4萬億美元)的40%;1997年6月,日本有基金管理公司44家,管理基金5300多個,管理資產近45萬億日元;1997年底,英國有單位信託基金管理公司154個,管理單位信託基金近1600個,管理資產1500億英鎊,另有投資信託公司570多個,管理資產 580億英鎊;1997年底,我國香港特區共有46家基金管理公司、788個投資基金,基金資產總值約為600多億美元。

另據統計,在美國股市中,個人直接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20%,個人通過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27%;機構直接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 28%,機構通過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25%;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比例約為55%。1997年英國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占上市股票總值的79.5%。日本的機構投資者持股比率增長很快,1960年為40.9%,1984年為64.4%,1989年為72%,1997年即增加到 81%。

相比之下,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也起步較晚,規模相對較小。1998年初,我國真正意義上的證券投資基金誕生。截止2001年5月初統計,滬深證交所掛牌的證券投資基金僅有33隻,而且全部都屬於封閉式基金。其中,最小規模只有5億個基金單位(佔11隻);最大的基金規模也不過30億個基金單位。

按照加入WTO談判的承諾,中國的資本市場也將逐步對外國投資者開放。一旦置於WTO的開放環境下,在一個以散戶為主的市場,由於散戶抗風險能力較弱,他們將無法成為市場穩定的力量,因此,培育大批機構投資者的工作非常重要。事實上,為了滿足股市超常發展的需要,我國證券監管部門正在大力培植機構投資者隊伍。例如,已經推出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包括: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取代"老基金"、券商資本擴容、企業准入放寬限制、保險基金入市等;隨後還將推出的其他舉措包括:開放式基金面世、社保基金與養老金入市、外資設立基金入市、混業經營下的銀行資金直接入市等,直至完全開放的外資機構入市。到那時,我國機構投資者將是股市最龐大的投資者群體,它們將支撐著我們股市的健康發展,並逐步走向完全的國際化。

六、股價分布

股價作為虛擬資本的一種價格,它是股票市場最重要的信號之一。股價只有在市場給予合理定位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成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從而做到准確有效地反映宏觀基本面和微觀景氣度。反之,失真的股價,則不僅會失去"晴雨表"的作用,而且更為嚴重的是還會誤導股市投資和社會資源配置,進而削弱或退化股市的經濟功能。

一般地,股市較為成熟的國家或地區,其股市價格分布大多表現為極差(即最高價與最低價之差)較大的均勻分布。例如,美國股市最高股價為100多美元,股價僅有1美元多的也不少,甚至還有不足1美元的。很顯然,其股價最高值與最低值之比均超出了100倍之多。

相比之下,我國股市價格分布則不妙。以2001年5月11日(星期五,年報出盡後的第一周)收盤價為例,最高股價為華工科技53.35元,最低股價為馬鋼股份3.94元,二者相差僅12.5倍。在1091隻上市A股中(不含PT股),站在50元之上的有1隻,介於40~50元之間的有9隻,介於 30~40元之間的有31隻;而落在7元以下的僅有20隻;介於7~10元間有84隻;其餘的946隻股票的價格則分布在10~30元之間,佔全部股票的 86.7%。其中727隻股價高度密集在10~20元之間。也就是說,我國股市的股價分布是"一窩蜂",是"大鍋飯",股價基本上沒有拉開應有的檔次,這樣的股價分布,當然也就反映不出上市公司質量的優劣與差異性來。反過來講,上市公司整體質量不高,正是股價普遍拉不開檔次的根本原因。

我國A股上市公司股價分布結構(2001年5月11日收盤價)
價格(元) 合計 7以下 7~10 10~20 20~30 30~40 40以上
股票(只) 1091 20 84 727 219 31 10
佔比(%) 100.0 1.8 7.7 66.6 20.1 2.8 0.01

另一方面,由於我國上市公司可流通股本規模偏小,這就使得股市客觀上供不應求,而流通盤過小的股票則更成為投機者的追逐對象,無論公司業績好壞,其股價均居高不下;相反,為數不多的流通大盤股,即便是績優大盤股,其股價由於流通盤較大不易炒作而始終偏低,例如,10元以下股價中大盤股佔多數。這種因股本而排列的股價嚴重偏離了上市公司的業績和投資價值。過度的投機行情及短期財富效應,使進入股市的人們大多熱衷於"短平快",希望能一夜之間暴富,每天都想逮住"黑馬——庄股",投資往往成為"被套"的代名詞。客觀上的股市投資不足和投機過剩,勢必造成股價整體水平高企,股價嚴重扭曲。以同時發行A股和 H股的上市公司股價比較,同股卻不能同價,普遍情形是,上市公司在大陸流通的A股市價無一例外地高於在香港流通的H股市價5~10倍,有的甚至達到近20 倍。例如,2000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昆明機床的A股和H股收盤價分別為17.69元人民幣和0.88港元。可以肯定的是,香港股市顯然比大陸股市成熟而規范。

七、股價指數的成長性

股價指數是衡量並記錄一國或地區股市成長歷程的重要指標。股市的成長,意味著股指不斷地向上"長大"。眾所周知,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礎,是股市的生命力之所在。股指"長大"正是上市公司不斷成長壯大的必然結果。因此,優良上市公司群體是推動股市成長的生力軍。與此同時,反映股市漲落的股指,又是國民經濟波動的"晴雨表"。一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必然會帶動股指長期性上漲;反之,一國經濟經常"大起大落",必然會導致股市對應地"同起同落"、難以長大。

上個世紀最後10年,美國經濟經歷了戰後少見的長達100多個月的經濟持續增長,這也許是西方世界的奇跡,但正是這一奇跡製造了美國所謂的"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也正是這股動力推動了道瓊斯指數在近10年中的超常"生長"。美國道瓊斯指數每次突破1000點整數位收盤的日子:1991年4月17日首破 3000點;1995年2月23日首破4000點;1995年11月21日首破5000點;1996年10月14日首破6000點;1997年2月 13日首破7000點;1997年7月16日首破8000點;1998年4月6日首破9000點;1999年3月29日首破10000點;1999年5月 3日首破11000點。盡管目前該指數已回落至10000點附近,但它仍算是"不斷壯大"的。

而僅有十年發展歷程的我國股市的確還很年輕。如上所述,我國股市價格分布過於集中,在股價普遍偏高且拉不開檔次差別的情況下,宏觀面上稍有風吹草動,極易導致股市大起大落,進而形成股價上的普遍性同漲同跌,投資者方面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格局。在股價反復的齊漲齊跌中,股指似乎很難長大。

以滬市綜合指數為例,1992年股指從最低293點猛竄至1429點,但年末卻又徒落至386點;1993年新年剛開市股指又猛升至1558點,隨後又快速步入逐波下跌之路,直至1994年7月底跌至325點,隨後上海綜指強勁反彈至9月13日達1052點,在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里股指累計漲幅達 223%,而年末收市又跌至600多點;在經歷了一年多的沉寂之後,1996年初股指從550點逐步啟動,1997年6月股指直逼此波行情的最高點 1510點;隨後股指退守至1000點附近,這種進退兩難的格局又維持了近兩年,直到1999年6月我國連續第七次降息及《證券法》的即將實施,終於推動股指快速上揚至1756點的歷史新高。

在經歷了近十年的曲折後,股指終於第一次擺脫1500點的歷史大箱頂,進而大步沖向2000年的最高點2125點,2001年5月份繼續沖高至 2200點之上。很顯然,自1996年啟動的這一波超長大牛市,一直沒有大回頭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宏觀經濟成功"軟著陸"後的買方市場時代的到來,使我國國民經濟擺脫了過去長期以來的"大起大落"的格局;二是上市公司在市場經濟改革大潮中,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在此我們可以作出如下基本判斷:隨著這一波牛市的必然終結,下一波熊市的最低點如果能站穩在1750點之上,我們就有理由相信:我國股市已經告別了過去"大起大落"、難以"長大"的歷史,這將是我國股市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八、股市的國際地位

國際股票市場,不僅擁有來自世界各地優秀的上市公司,而且還有著廣闊的國際資本供給空間。一國或地區要想將國內或地區內的股票市場變成國際股票市場,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完全開放的貿易和金融制度、充分發達的經濟和金融、規范的法治和有力的管制。從當今的國際股票市場來看,如紐約、倫敦、東京等地的國際性股票市場,它們無一例外地建在國際金融中心或開放的國度里。

以國別而論,美國在股市上佔有多項世界第一。其一,上市公司總數最多。1998年底,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擁有上市公司3000多家,在NASDAQ 注冊的企業有5068家,再加上其它全國性和地方性股票交易中心,實際上,美國共有28000家公司的股票直接在二級市場上交易。其二,股票年發行額最大。1996年美、英、日三國的股票發行額分別以84844億美元、30888億美元、17402億美元占據世界的前三位。其三,股票年交易額最大。 1996年美、日、英三國的股票交易額分別為71215億美元、12520億美元、5785億美元。

1996年,美、日、英三國股市股票總市值分別為88272億美元、32842億美元、17405億美元,它們佔GDP的比重分別為115.6%、 71.4%、151.9%。1994年全球共有43個國家285家公司在美國發行了ADR,共籌資達200億美元,交易額達2480億美元。在這些國家的開放股市中,既有大批來自世界各國的優質上市公司,也有來自世界各地規模龐大的機構投資群體,它們共同促進了這些國家股市的發展與繁榮。

目前,大陸股市的股票總市值已超過香港股市,僅次於日本東京股市,成為亞洲第二大股市。截止2000年底,我國境內上市公司總數為1088家,比 1993年的183家增長了近5倍;股票(A、B股)市價總值達48090億元,比1993年的3531億元增長了12.6倍;股票總市值佔GDP比重為 53.8%,比1993年的10.2%提高了40多個百分點;流通市值為16087億元,比1993年的862億元增長了17.7倍;股票當年交易額為 60826億元,比1993年的3627億元增長了15.8倍;股票當年籌資額1554億元,比1993年的315億元增長了近4倍。從動態看,我國股市在短短十年中的發展是十分迅猛的,但與發達國家和地區股市在質上作橫向比較則仍存在較大差距。目前,尚無外國企業直接來大陸上市,而且除在香港上市外,我國在海外直接上市的公司也很少,僅有10餘家。

我國是一個擁有近13億人口的國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前進,我國經濟的現代化指日可待。事實上,我國經濟的持續高增長正在不斷地提升國民經濟的綜合實力。加入WTO,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證券市場對外開放。隨著中國加入WTO、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外企直接上市、外資直接入市的逐步推進,人民幣將會演變成國際性貨幣,中國也將會有若干城市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到那時我國國內股市將會變成名副其實的國際股票市場。

『伍』 房地產與股票哪個投資回報率更高

在通貨膨脹環境下,投資者必須購買一些資產,或者做一些投資組合,為什麼呢?對沖通脹。那麼,投資房地產與股票哪個回報率更高呢?
2012年至2015年,資產投資收益率從高到低依次為:房地產、黃金、股票、股票,債券。
2002年大約一半美國人把資產集中在房地產,而現在的問題不再是:房地產是否是最好的投資,根本上,房地產現在還是不是一個投資。
80%以上美國人投資偏好有一些變化,至少五分之一投資者認為股票是更好的長期投資。
從以上分析:
寬松貨幣下,投資房子和股票均是不錯選擇,因為通脹環境下,金融資產價格會上漲,
包括實體經濟中最具代表的房地產,也包括虛擬經濟中具有代表的股票。至於哪個回報率更高呢?
第一,投資回報率角度分析,過去一些年來,房子投資回報率平均高於股票,近來數據顯示股票平均回報率看起來超過房子。
第二,房子投資與股票投資有共同點也有不同,投資房子收益之一或來自出租獲得現金流。而股票價格波動可能更快,上漲得快,下跌速度也可能更快。
第三,房價指數上漲與股價上漲,這兩者上漲速度哪個更能跑贏通脹。
通脹與寬松貨幣環境下,兩者或均是可與通脹率賽跑的資產。

『陸』 當前的美國股票總市值有多少億美元

美國股市市值達到22.8萬億美元。
市值即為股票的市場價值,亦可以說是股票的市場價格計算出來的總價值,它包括股票的發行價格和交易買賣價格。
股票的市場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股票的面值和市值往往是不一致的。股票價格可以高於面值,也可以低於面值,但股票第一次發行的價格一般不低於面值。股票價格主要取決於預期股息的多少,銀行利息率的高低,及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股票市場是一個波動的市場,股票市場價格亦是不斷波動的。
股票的市場交易價格主要有:開市價,收市價,最高價,最低價。收市價是最重要的,是研究分析股市以及抑制股票市場行情圖表採用的基本數據。

『柒』 美股觀察|不必懼怕美股大盤頂部,部分板塊或迎來底部

文|王澤華

受新冠疫情爆發和產油國價格戰影響,3月份美股發生史詩級暴跌,但市場很快恢復了如虹漲勢,標普500和納斯達克指數不僅收復了失地,還接連創下 歷史 新高。但近來大盤再度開始在高位震盪,並大幅回調。這讓不少投資者人心惶惶,股市估值這柄達摩克利斯之劍就懸在頭頂,市場擔心美股將從此由牛轉熊。

從美股總市值佔GDP比重這一簡單實用的指標來看,這一指標近來已升至數十年來的高位,股市整體估值已超越了20年前的頂峰。

在對股市估值擔憂的同時,投資者不禁懷疑20年前 科技 股泡沫的一幕是否正在重現,而此刻的美股正站在山頂?

答案是否定的, 科技 股不能代表全部美股。即便在20年前,納斯達克指數的頂部也不是美股的頂部。回過頭來看,那時候指數的頂部,反而是具有更普遍意義的、大部分行業板塊的底部。

縱觀過去幾十年美股各大板塊的走勢,可以說大部分時間的表現並不一致:在一些板塊走牛的同時,另一些板塊可能正經歷熊市。

上圖列舉了 科技 板塊、龍頭 科技 股、醫療、金融和能源這幾個行業板塊,除了這幾個板塊,美股還有消費必需品、非必需消費品、運輸、工業原材料等板塊。20年前 科技 股見頂的時候,正是金融、能源、醫療板塊的底部。

換句話說,在1998到2000年 科技 股牛市進入加速上漲階段的時候,其它板塊反而處於熊市。而當 科技 股見頂後,其他板塊走勢發生逆轉,開始進入牛市。

但是納斯達克指數反映的是 科技 股的表現,而不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大部分行業股票的表現。真正反映股市整體表現的應該是騰落線:以每天上漲股和下跌股比例作為計算與觀察的指標。在2000年股市發生轉折後,大部分與傳統行業有關的個股都結束了熊市,開始步入上行通道,只有在全體上市企業中佔少數的 科技 股進入熊市。

雖然數量不佔優勢,但是在2000年 科技 股泡沫期間, 科技 股在當時總市值中的比重達到了35%,因此,以市值加權平均計算的美股大盤指數,反映的是 科技 這個板塊的表現。現在的情形也和當時類似,龍頭的FAAMG在標普500指數市值中所佔的比重已達到24%。

在本輪行情中,頭部大型 科技 股與普通 科技 股的差距更大,這是因為和2000年相比,頭部 科技 股已處於近乎壟斷的行業地位,行業總利潤總體上向頭部企業集中。

究竟是什麼決定了板塊間的風格切換呢?

決定股票估值的主要因素是投資者尋求投資回報和每股收益增速。

投資者之所以放棄現金流穩定的無風險國債,而投資股票這樣的風險資產,就是因為投資股票可以獲得比國債更高的回報。由於要承擔更高風險,所以投資人必然會要求比國債收益率更高的回報,這就是投資者要求回報率。

不同股票的投資者要求回報率不同。風險越大的,投資者要求回報率就更高;反之亦然。對於各行業板塊而言,由於成份股主要是行業的優質藍籌股,因而風險溢價不高,決定投資者要求回報率的主要因素就是國債利率。

這里所說的國債利率是指國債的名義利率,而更重要的是實際國債利率,即名義利率減去通脹率後的實際回報。投資者最後也是要看實際回報,所以長期國債的實際利率是股票估值最基礎的錨定物:實際利率越高,股市估值的壓力越大;實際利率越低,越有利於推高股票估值。

在國債實際利率確定的情況下,每股收益增長越快,越容易推升股票的估值。

然而,不同股票的盈利增速表現各不相同:成長股的盈利增速長期穩定在較高水平,受宏觀環境影響不大;而價值股的盈利增速會隨著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起伏搖擺。 科技 股就是成長股,而銀行等許多傳統行業的公司都屬於周期性更強的價值股。

造成成長股和價值股表現不同的關鍵因素在於所處的經濟周期階段。價值股盈利增速高的時期,正是實際經濟走強、並伴隨實際利率走高的時期。因為價值股多為傳統行業,經濟向好的時候,無論對產品需求還是企業自身的融資需求都很高,通脹壓力也比較大,這種情況會推動公司利潤和市場利率水平同時走高。

對於成長股來說,由於盈利增速基本保持穩定,所以當實際利率走高時,估值就走低;對於價值股來說,由於實際利率和盈利增速一起走高,估值表現就會強於成長股。

縱觀美股近百年 歷史 ,價值股/成長股的相對表現,往往是在經濟發展強勁的時期走高,在經濟陷入低迷衰退的時候走低。

科技 股泡沫就是典型的例子。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增長陷入低迷,資金爆炒 科技 股導致 科技 股泡沫,而同期傳統價值板塊卻開始走入熊市。隨著 科技 股泡沫破滅,美聯儲快速降息,由於預期信貸增速會因此提高,價值股開始進入牛市。直到2008年,杠桿推動下的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價值股/成長股表現再度逆轉。

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是一個例外,當時的實際利率很低,但那是由於高企的通脹率造成的,高通脹推高了作為價值股的能源板塊的表現,導致價值股在當時實際利率較低的時期表現好於成長股。

在2018年末,隨著美國經濟進入這一輪擴張的尾聲,潛在經濟增速開始下行,美聯儲通過預防式降息降低了實際利率,結果導致了成長型 科技 股佔美股權重越發提高,繼而使得指數主要反映龍頭 科技 股的表現。直到新冠疫情爆發,通縮預期抬頭壓低了物價,導致實際利率不降反升,引發了股市崩盤。於是呈現出實際利率和股指負相關的表現。

同時,10年期國債利率的走低,壓低了金融股相對於大盤指數的表現,兩者是高度正相關的。

根據美銀美林的統計,從過去十年 科技 股強於銀行股的表現來看,不僅可以用銀行股與10年期國債利率走勢的高度正相關來解釋,而且這種正相關對銀行股估值的影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於過去十年美國通脹率基本保持穩定,因此10年期國債名義利率變動情況和實際利率變動情況大體接近。

疫情爆發後,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的走勢和新屋開工情況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態勢。房地產是最重要的信貸需求來源,在2008年次貸危機導致房地產泡沫破滅後,美國房地產市場已經回歸到正常的上升周期。隨著疫情爆發,新屋置換的需求上升,加上美聯儲降息推動抵押貸款利率走低,進一步刺激了房貸需求。

製造業方面,美國的製造業的庫存/銷售比例在刺激政策後大幅降低,顯示了實體經濟出現強勁反彈。

美國長期國債收益率之所以沒有上漲,很大程度是市場預期美聯儲會進行收益率曲線控制,刻意壓低長債利率。但是從最近的會議紀要看,美聯儲官員並沒有這個打算。這樣看來,國債市場定價很可能發生了錯誤。

從 歷史 上看,在經濟復甦時,美國10年期國債和兩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利差都會擴大。從目前美聯儲的政策來看,短期利率會長期維持低位,最終只能是長債利率上漲。利差擴大也會帶動銀行凈息差上升,進而推動金融板塊盈利一起上漲。

另外,從長遠看,作為移民國家,美國的人口結構是發達國家中最好的,所以應該不會像日本那樣經歷了長達30年的衰退,利率也不大可能長期保持超低水平。

如今, 科技 龍頭的壟斷地位及貿易爭端問題已成為存量經濟時代政治博弈的焦點。在今年大選過後,無論入主白宮的是哪個黨派,對龍頭企業的反壟斷調查和製造業回歸政策,都可能成為施政的重點。

當成長股/價值股達到極盛時,盛極而衰隨時可能到來。

要注意的是,如果價值股估值隨著實際利率走高而上升,就會相對強於黃金的表現。同時,由於美股大盤指數目前主要反映成長股的表現, 20年前成長股/價值股轉換的情況一旦重演,會導致以大盤指數為基準的被動投資者虧損、並錯過價值股投資的情況。

目前情況下,投資組合中最該配置的就是價值股,特別是銀行股。今年上半年各銀行已經大幅計提了貸款損失撥備,短期內不會再有這類費用擠占利潤空間,銀行業未來很可能會迎來盈利的拐點。

*王澤華,C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