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行業 » 中國移動股票在美國上市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中國移動股票在美國上市

發布時間: 2023-06-06 21:07:17

① 中國移動發行了多少股,每股價格是多少,有人知道嗎

您好!中國移動目前價格83.30,市值1.67萬億元,因此發行股數是1.67萬億元/83.3元(具體自己算啦),中國移動在香港上市的.

中國移動哪一年上市的?發行價多少?0
1997年10月22日和10月23日分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價,每股11.8港元,每份美國存托股份(ADS)30.5美元。

CMCC的全稱為「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簡稱「中國移動」),於2000年4月20日成立,是一家基於GSM,TD-SCDMA和TD-LTE制式網路的移動通信運營商。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是根據國家關於電信體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在原中國電信移動通信資產總體剝離的基礎上組建的國有骨幹企業。2000年5月16日正式掛牌。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全資擁有中國移動(香港)集團有限公司,由其控股的中國移動有限公司(簡稱「上市公司」)在國內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全資子公司,並在香港和紐約上市。
除原有「動感地帶」、「神州行」、「全球通」、「動力100」、「G3」外,中國移動在2013年12月18日公布了與正邦合作設計的4G品牌「And!和」,標志著中國移動4G業務的正式啟動,發展口號是:移動4G,國際主流,快人一步。
中國移動股票發行價多少
中國移動股票只在香港上市 發行價格(元)11.68 不過香港的中國移動和國內的中國移動並不完全屬於同一公司 所以參考價值有限

中國移動 -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簡介
中國移動的全稱為「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於2000年4月20日成立,是一家基於GSM,TD-SCDMA和TD-LTE制式網路的移動通信運營商。2000年5月16日正式掛牌。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全資擁有中國移動(香港)集團有限公司,由其控股的中國移動有限公司在國內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全資子公司,並在香港和紐約上市。
除原有「動感地帶」、「神州行」、「全球通」、「動力100」、「G3」外,中國移動在2013年12月18日公布了與正邦合作設計的4G品牌「And!和」,標志著中國移動4G業務的正式啟動,發展口號是:移動4G,國際主流,快人一步。2018年8月,中國移動推出惠台方案,將港澳台地區納入流量不限量適用范圍,取消台灣漫遊費。12月1日起推出以簡訊的形式向用戶發送本月賬單。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國移動發放5G商用牌照。

② 中國移動上市了嗎

您好,中國移動上市了,股票代碼是HK00941。

1997年10 月22日、23日 廣東移動通信和浙江移動通信資產分別注入中國電信(香港)有限公司(後更名為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分別在紐約和香港掛牌上市。

主營業務:主要經營移動話音、數據、IP電話和多媒體業務,並具有計算機互聯網國際聯網單位經營權和國際出入口局業務經營權。
經營規模: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注冊資本為518億元人民幣,資產規模超過3200億元,員工12.08萬人

(2)中國移動股票在美國上市擴展閱讀:

CMCC的全稱為「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簡稱「中國移動」),於2000年4月20日成立,是一家基於GSM,TD-SCDMA和TD-LTE制式網路的移動通信運營商。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是根據國家關於電信體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在原中國電信移動通信資產總體剝離的基礎上組建的國有骨幹企業。

2016年7月20日,財富世界500強出爐,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名列財富世界500強之一。

2016年8月,中國移動在2016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名第10。

2017年7月,中國移動在2016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名第6。

2017年11月,在「2017年中國大陸創新企業百強榜單」中位列梯級I。

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53名。

2018年9月28日,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在成都正式成立。

③ 三大運營商將被迫從美股退市,對A股會有什麼影響

元旦假期期間市場最關注的消息是關於三大巨頭被強制退市,三大巨頭分別為移動、電信和聯通強制被美股摘牌退市。

隨著這三大巨頭被美股退市之後,對A股最大的影響就是三大巨頭必然會回歸A股上市的,對A股最大的影響有兩點:

其一,A股又要新增二隻新股了

其二,可以名正言順地回歸A股上市融資

三大巨頭被美股強制退市之後,對A股除了以上兩大影響之外,其實對A股並沒有多大影響的。

所以按此進行分析和推算,隨著我國三大運營商被美股退市,美股退市之後其實對A股是影響不大的,唯一影響有三大:

其一,從A股同等融資約0.91萬億元資金;

其二,又為A股市場新增兩名新成員;

其三,對A股市場中國聯通構成利空消息,影響中國聯通股價。

綜合A股市場情況,三大運營商情況,以及節後A股市場個股進行分析,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被退市,對A股除了以上三大影響,還對A股影響不大,建議大家理性和正確看待這個問題。

④ 三大運營商將被迫從美股退市,對A股會有什麼影響

隨著這三大巨頭被美股退市之後,對A股最大的影響就是三大巨頭必然會回歸A股上市的,對A股最大的影響有兩點:

其一,A股又要新增二隻新股了

其二,可以名正言順地回歸A股上市融資

三大巨頭被美股強制退市之後,對A股除了以上兩大影響之外,其實對A股並沒有多大影響的。

根據美國紐約交易所決定,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三大運營商進行摘牌退市,紐約交易所將在1月7日至1月11日期間退市,理由就是這三家公司不適合在美國股市上市。

下面大致了解這三家運營商上市情況和市值:

1、中國移動

中國移動是在1997年登入美國上市,股票代碼為CHL;截止本周五收盤,中國移動股價是28.54美元,總市值為1169億美元。

2、中國聯通

中國聯通是在2000年在美國股市上市的,中國聯通股票代碼為CHU;截止本周五中國聯通股價為5.68美元,總市值為173.8億美元。

3、中國電信

中國電信是在2002年美國股市成功上市的,中國電信的股票代碼為CHA,截止本周五中國電信股價為27.55美元,總市值為222.97億美元。

以上這些就是三大運營商在美國股市上市情況,隨著這三大運營商上市十幾二十年的路已經走到盡頭了,美股是盡頭,對A股就是開頭。

美股退市後,回歸A股上市

目前我國這三大運營商除了同時在美國上市之外,同時也是在香港上市,而A股上市的只有中國聯通,中國聯通是實現三地上市。

但隨著這三大運營商被美股強制退市,隨著退出美國股市之後,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肯定會策劃申請回歸A股上市的,這是必然之路。

根據中國移動在美國股市總市值1169億美元,中國電信總市值為222.97億美元,合計總市值為1391.97億美元。按照當前匯率1:6.525進行兌換,摺合成人民幣約為9080.04億人民幣。

如果按照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在美股的市值,然後回歸A股市場上市,同等市值進行融資的話,將會對A股市場融資9080.97億元,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了。

所以按此進行分析和推算,隨著我國三大運營商被美股退市,美股退市之後其實對A股是影響不大的,唯一影響有三大:

其一,從A股同等融資約0.91萬億元資金;

其二,又為A股市場新增兩名新成員;

其三,對A股市場中國聯通構成利空消息,影響中國聯通股價。

綜合A股市場情況,三大運營商情況,以及節後A股市場個股進行分析,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被退市,對A股除了以上三大影響,還對A股影響不大,建議大家理性和正確看待這個問題。

⑤ 中國移動上市公司是美國轉到內地的嗎

不是的。
中國移動沒在美國上市,只是把在HK上市的股票拿到美國去賣,即採用CDR方式在美國可掛牌交易,這樣做是為了方便美國投資者買賣中國移動的股票,以便增加中國移動股票的活躍度。不存在說公司從美國轉向內地。
2021年1月,美國讓紐交所強行把中國移動的股票摘牌,這不僅是違反國際慣例,而且做法相當粗暴,後,中國移動發布公告,稱擬申請本次人民幣股份發行。這意味著中國移動將回A股上市了。

⑥ 中國移動登陸納斯達克是通過「買殼上市」的方式嗎

是。在香港買殼。

什麼是買殼上市

所謂買殼上市,就是非上市公司通過證券市場購買一家已經上市的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權來取得上市的地位,然後通過「反向收購」的方式注入自己有關業務及資產,實現間接上市的目的。非上市公司可以利用上市公司在證券市場上融資的能力進行融資,為企業的發展服務。

一般來講,企業購買的上市公司是一些主營業務發生困難的公司,企業在購買了上市公司以後,為了達到在證券市場融資的目的,一般都將一部分優質資產注入到上市公司內,使其業績達到管理層規定的參加配股的標准。另外,一個上市公司的業績越好,其配股價格就可定得越高,企業募集的資金就越多。

買殼上市有直接上市無法比擬的優點。最突出的優點就是殼公司由於進行了資產置換,其盈利能力大大提高,在股市上的價值可能迅速增長,因此企業所購買的股權價值也可能成倍增長,企業因此所得到的收益可能非常巨大。

買殼上市如何實現

一個典型的買殼上市一般要經過兩個步驟。

第一步,股權轉讓,即買殼。通過在股市中尋找那些經營發生困難的公司,購買其一部分股權,從而達到控制企業決策的目的。購買上市公司的股權,一般分為兩種,一般是購買未上市流通的國有股或法人股,這種方式購買成本一般較低,但是存在許多障礙。一方面是原持有人是否同意,另一方面是這類轉讓要經過政府部門的批准。另一種方式是在股票市場上直接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這種方式適合於那些流通股占總股本比例較高的公司。但是這種方法一般成本較高。因為一旦開始在二級市場上收購上市公司的股票,必然引起公司股票價格的上漲,造成收購成本的上漲。

第二步,資產置換,即換殼。將殼公司原有的不良資產賣出,將優質資產注入到殼公司,使殼公司的業績發生根本的轉變,從而使殼公司達到配股資格。如果公司的業績保持較高水平,公司就能以很高的配股價格在股票市場上募集資金。

如何選擇殼公司

綜合考慮往年案例,我們可以發現殼公司的一些基本特點。

1、股本較小。以滬市為例,1997年和1998年共103家公司換殼,其中總股本小於1億的有39家、流通股小於3000萬股的有38家,所佔比例均為38%,總股本大於1億的殼公司中,絕大多數的股本小於3億。

顯然小盤股對買殼和重組者來說,具有介入成本低、重組後股本擴張能力強等優勢,特別是流通盤小,易於二級市場炒作,因此獲利機會很大。像滬市的國嘉實業(600646),總股本8660萬股,重組後股價由6.05元漲到46.88元,增長了674.88%;又如深市的合金股份(0633),總股本5169萬股,重組後股價由8.50元上漲到42.39元,漲幅達398.71%。

2、行業不景氣,凈資產收益率低。像紡織類(嘉豐、聯合、廣華、南化)、商業類(環寧、紹百、貴華、石勸業等)和主業不明的衰退類(聯農、農墾、鋼運、浙風)。

3、股權相對集中。在我國,由於二級市場收購成本較高,而且目標公司較少,因此買殼上市大都採取股權協議轉讓方式,股權相對集中易於股權協議轉讓,容易被非上市公司相中,從而為二級市場的炒作創造條件。

4、殼公司有配股資格。根據中國證監會的規定,上市公司只有在連續3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在10%以上(最低為6%)時,才可申請配股。因此在選擇殼公司的時候,一定要考查公司前幾年的凈資產收益率。如果該公司最近一兩年沒有達到這一標准,那麼該公司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買殼主要方式

1、場外收購或稱非流通股協議轉讓是我國買殼上市行為的主要方式。

在場外收購方式中,發生頻率最高的三種方式為國有股轉讓(40%)、法人股轉讓(40%)和收購控股股東(12%)(根據滬市1999年上半年的買殼上市行為統計)。其中國資局、政府部門控股的企業中的買殼上市行為尤為頻繁。另外,證券公司和投資公司涉足買殼上市的現象日益增多。如重慶國股控股重慶路橋(600106)、海通證券轉讓貴華旅業(600791)、北京首創控股寧波中百(600857)、包頭信託轉讓ST網點(600880)、富邦投資收購雲南保山(600883)。

1999年上半年滬市共發生24起買殼上市事件,涉及24家上市公司,其中雲南保山(600883)在上半年發生了兩次更換在股東事件。買殼上市的主要方式有國有股轉讓(漯河銀鴿、三峽水利、太極集團、亞通股份、東大阿派、遼寧成大、大理造紙、ST中川、寧波中百、四川電器等10起)、法人股轉讓(長安信息、貴華旅業、阿城鋼鐵、ST北旅、雲南保山等6起)、收購控股股東(申華實業、ST網點、北大車行等3起)、國有股劃撥(ST松遼、川投控股等2起)、國有股授權經營(ST紅光、重慶路橋等2起)、法人股劃轉(國脈通信1起)。我們認為,國有股和法人股轉讓的成本較低,收購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則可以間接達到上市的目的。國企脫困,抓大放小,政企分開以及上市公司治理結構規范化等方面的要求使得國資局等政府部門控股的中小型上市公司成為理想的買殼對象;證券公司和投資公司則多出於資本增值的目的進行殼的買賣。

2、二級市場收購

二級市場收購是指並購公司通過二級市場收購上市公司的股權,從而獲得上市公司控股權的並購行為。我國第一起二級市場並購案例就是家喻戶曉的「寶延」風波。1993年9月深寶安通過其上海的子公司和兩家關聯企業大量收購延中實業的股票,從而拉開了我國二級市場收購的序幕。目前,二級市場並購主要集中在「三無」板塊,主要案例有:天津大港油田收購愛使股。

交易中的價款支付方式

1、現金支付方式

2、資產置換支付:如托普收購川長征、康鳳重組

3、債權支付方式

4、混合支付方式

5、零成本收購:該種方式主要是通過國有股無償劃撥的形式實現的。

6、股權支付方式

例如:清華同方(600100)吸收合並魯穎電子

正虹飼料(0702)吸收合並湘城實業

在這幾種支付方式中,以現金支付、資產置換和混合支付佔了絕對多數,股權支付由於換股比例不易確定,因此較少為企業所採用。

往年案例分析

從93年第一例買殼上市案例到現在,共發生買殼上市163起。其中99年共發生48起買殼上市案件;98年發生的買殼上市70家;97年共發生買殼上市33起;97年以前12起。

以98年為例,在這三種方式中,法人股股權轉讓的數量為48家起,國有股轉讓的有21家,二級市場收購的有1家,股權轉讓遠遠高於二級市場收購的數量,主要原因是協議收購的價格要遠低於二級市場收購,收購的時間較短而且目標公司數量多,因此,對於絕大多數欲買殼上市的企業來說,協議收購是其首選的方式。

(一)買殼後股權的變化情況:

由此可以看出,買方的主要目的是取得相對控股權,這樣可以節約資金,降低收購成本。

(二)成功的比例(以可以配股為標准)

此處只考慮將買殼上市作為長期投資的情況。由於買殼上市主要看重的是殼公司的上市資格,主要目的是獲得配股資格,因此買方在選擇殼公司時不僅要考慮代價問題,還要考慮殼公司有無配股資格。在98年70家買殼上市案例中,有39家有配股資格,這為買方迅速實現其目的奠定了基礎。

96、97年的案例中,只有15%左右的殼企業在買殼後較長時間內(2年)效益得到提升,絕大多數企業只是在買殼後很短一段時間內(當年)收益增長,這種收益增長很多是由於通過剝離不良資產、注入優質資產等關聯交易形成的。買殼上市後重組的小姑是否持久還要通過今後幾年的業績來判斷。

因此,以買殼上市作為長期戰略投資時必須要有持續的利潤增長點。

(三)轉讓價格分析

在98年選取的43家買殼上市的案例中,轉讓價格小於3元的有39家、大於3元的有4家,轉讓金額小於1億的有29家,大於等於1億的有14家。在這些樣本中,轉讓價格最低約為3000萬左右,其主要原因是殼公司股本較小,買殼後買方股權所佔比例不高。

在98年選取的40家案例中,股價在3月內上升的有18家、下跌的19家、基本持平的有3家。這說明,在較長一段時間,殼公司的股價便會趨於理性,公司基本面的好壞是股價能否走高的決定性因素。

(四)殼公司的行業所屬

殼公司多為傳統行業,主要集中在商業、紡織和機械類。在97年,紡織類殼公司有7家,比例為21.2%,零售餐飲百貨、旅館類殼公司有7家,比例為21.23%以98年70起案例為例,其中百貨類殼公司有7家、房地產類7家、鋼鐵機械類殼公司有11家。

買殼上市的一些變化

1、買殼上市數量從無到有,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94年前的3起到98年的70起,數量迅速增加;到99年48起,買殼上市的數量有所下降,但是交易額總量不斷上升;

2、買殼上市的成本逐年上升。例如,97年平均成本為0.625億,98年上升為0.991億。主要原因是隨著買殼上市的發展,絕大多數殼公司認識到自身殼資源的重要性,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想上市;

3、股權轉讓,尤其是國有股轉讓大都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

4、買殼過程中,買方都向殼公司注入了新業務,均為盈利能力較強的企業或項目,其中涉及高新技術的佔有很大一部分;

5、從97年末開始,證券市場上開始出現高科技企業買殼上市,以後愈演愈烈。買方主要集中在信息及生物醫葯產業,而且大多為資金相對短缺的民營企業;從賣方來看,主要集中在以競爭激烈、發展緩慢的商業、紡織、機械行業;從買殼方式來看,主要是對經營業績較差的非高科技上市公司進行控股收購,然後注入高科技產品,最終達到買殼上市的目的。典型案例有北大收購延中,以第二大股東的身份控制了延中實業,還有科利華收購阿城鋼鐵、托普收購川長征等;

6、買殼上市後總體財務狀況得到大幅改善,公司面貌煥然一新。1997年1月1日到1998年6月30日間買殼上市的高科技公司有10家,其加權平均每股收益從1996年的0.002851元和1997年的0.08806元猛增到1998年的0.24148元,98年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11.34,均高於同期滬深股市0.1993元和7.9663%的平均水平,顯示了重組後高科技上市公司較強的盈利能力。但在這些公司中,盈利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如四通高科和ST石勸業98年收益均出現了大幅滑坡,這與對不良資產的壞帳處理方式有很大關系。而其它公司的效益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長,國嘉實業更是以1.32元的每股收益名列滬市績優股前列。

7、公司重組前殼資源特徵明顯。在10家買殼上市公司中,除萬家樂股本較大外,其它公司總股本均在20000萬股內,流通盤較小或是股權絕對分散的「三無概念股」,如延中實業。且這些公司重組前多效益較差甚至虧損,原控股股東出讓控股權的意願較強。另外從重組後所介入的產業看,10家中有8家是電子信息業,說明作為新興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在我國具有誘人的發展前景。

8、重組操作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1、社會公眾股股權轉讓模式,如北大所屬企業通過二級市場收購社會公眾股控股延中實業;2、法人股股權轉讓模式,如四通集團控股華立高科,思達科技受讓石勸業的法人股,另外百隆股份、東北華聯、國嘉實業、萬家樂均屬這種模式;3、國家股股權轉讓模式,如托普集團受讓川長征的國家股,銀河高科控股蓉動力等。特別是托普集團先注入優質資產,再收購川長征國有股權的方式,減少了重組過程中的財務費用,值得借鑒;4、合資組建高科技公司,間接引入優質資產,如五一文第一大股東長沙五一文與創智軟體園有限

9、總體來看,98年上半年證券市場「買殼上市」高科技含量很高。這說明,隨著買殼上市的進一步深化,注重「買殼上市」的實質內涵、長遠效益已經成為今後資產重組的主流方向。注入高科技、高成長、高效益優質資產或優質項目,已成為非上市公司「買殼上市」的新潮流。

10、買殼上市中買賣雙方在同一地區的比例在逐年上升,有97年的57.5%上升到98年的61.7%。這說明,殼公司股權轉讓發生在同一地區的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快地區收購還存在一定的困難,主要是由於地方政府的地方本位主義因素。

典型案例:

A:托普科技發展公司對川長征的收購採取先注資後收購的方式。首先在1997年底,川長征以每股7.42元價格購買成都托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托普發展的控股公司)53.85%的股份,向托普發展支付現金7791萬元。1998年4月,托普發展從自貢市國資局以每股2.08元外加0.5元無形資產補償費的價格購買了川長征48.37%的股份。採取這種先注資後收購的方式,一是由於受讓國家股手續復雜,需要層層報批,另一個更主要原因是川長征以國有企業身份從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基金中取得購買成都托普的價款,避免因企業性質發生變化而失去借款資格,大幅度降低了托普發展的收購成本。

B:創智軟體園收購五一文的手法更為獨特,通過組建合資公司方式間接控股上市公司,即由五一文第一大股東以其持有的五一文法人股股權作為出資,與創智軟體園合資設立創智科技有限公司,後者佔有51%的股份,這樣,創智軟體園通過絕對控股該合資公司而間接成為五一文的第一大股東。這種手法與直接收購法人股相比,成本大為減少,並且有效地避免了自身優質資產的未來收益被上市公司其他股東所攤薄。

C:科利華對阿城鋼鐵的收購方式也不簡單。該公司以每股2.08元的價格從阿鋼集團購買阿城鋼鐵28%的股份,應付價款1.34億元,該數額顯得相當龐大,不過與此同時,阿城鋼鐵分別以5000萬元購買科利華下屬的曉軍公司80%股權和一項軟體著作權,這1億元以其對阿鋼集團的債權支付給科利華,這樣,科利華僅用3400萬元現金和這筆債權償付給阿鋼集團作為購股款。採用這種做法的主要目的也是大幅降低實際收購成本,將購買價款中的絕大部分通過賬面數字進行對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