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股市的股市名人
彼得·林奇(Peter Lynch,1944年1月19日),是一位卓越的股票投資家和證券投資基金經理。他是富達公司的副主席,富達基金託管人董事會成員之一,現居波士頓。在彼得·林奇出任麥哲倫基金的基金經理人的13年間,麥哲倫基金管理的資產由2,000萬美元成長至140億美元,基金投資人超過100萬人,成為富達的旗艦基金,基金的年平均復利報酬率達29.2%。
⑵ 美國股票經紀人收入高嗎
美國股票經紀人收入高。美國股票經紀人收入按照客戶的交易傭金進行計算,證券公司都會有一定的比例計算經紀人的傭金提成,美國股票經紀人收入人數最多的區間為兩萬至三萬元,所以美國股票經紀人收入高。
⑶ 最優秀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是如何找到大牛股的
彼得.林奇是一富達公司的明星基金經理,掌管基金期間復合收益率達28.9%。他在網路股泡沫破裂之前退休,也是保全了名聲,功成身退。
彼得.林奇是如何尋找牛股的呢?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一書中其實總結的很完整了。他雖然是機構投資者,但其實一直在教普通投資者發揮自己的特長去挖掘牛股,所以很有意思的是,他在書中告訴讀者的第一條投資准則是:千萬不要聽信任何專業投資者的投資建議!
他認為,任何一位普通業余投資者只要動用3%的智力,所選股票的投資回報就能超過華爾街投資專家的平均業績水平,即使不能超過,起碼也會同樣出色。
彼得林奇早年做過球童,熱愛 歷史 ,大學時代做了一次草率的投資,研究生學習學院派金融學,未閱讀格雷爾姆及費雪的著作,工作繁忙無暇閱讀書籍。所以更相信實踐出真知。
下面舉個例子,林奇在1970年代早期做證券分析員時對紡織行業有相當深入的了解,他參觀全美的紡織工廠、計算公司銷售毛利率、股票市盈率、研究經紗和緯紗的密度,作為專業投資者的他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研究紡織行業上市公司,卻沒有發現L』eggs這只大牛股。
反而他的妻子作為消費者,卻是在超市發現了這家優秀公司,因為L』eggs的生產商之前是在百貨商店和專賣店銷售產品,他的妻子提醒他留意生產L』eggs的公司,他才因此分析發現這個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非常好的大牛股,L』eggs最終成為全美最暢銷的連褲襪,也是1970年代最賺錢的新產品之一。
總而言之,彼得林奇以調研為主,年報閱讀、公司高管、分析師推薦、生活工作中接觸、易於受忽視領域發掘為輔。
閱讀年報,主要為近三年的年報,同時閱讀分析師研報;調研以上市公司高管為主,以消費者及同行為佐證。以標的公司股東中是否有其他優秀投資機構為參考。
盤點全球最偉大的幾位投資家,彼得·林奇定能占據一席。
他是很多人眼中財富的化身,《時代》周刊稱他為「第一理財家」,《幸福》雜志將他譽為「股票投資領域的最成功者」。他曾是美國最大的投資基金——麥哲倫基金的總經理,憑借傑出的投資才能,一手締造出令整個華爾街嘆為觀止的投資業績:在掌管麥哲倫基金13年(1977~1990年)時間里,該基金資產規模由2000萬美元暴漲至140億美元,其投資配額表上的股票種類由起初的40種一路增加至1400種,並且在13年時間里年復合收益率高達29%,幾乎無人能出其右。
有人將他對投資基金的貢獻同邁克爾·喬丹對籃球的貢獻相媲美,認為他們都是將投資或球賽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境界,變成了一門藝術。雖然為了陪伴家人,彼得·林奇在1990年事業巔峰時期選擇了急流勇退,但他並沒有閑著,接連出版了《戰勝華爾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等暢銷書,將自己的投資理念和選股策略傾囊相授,這些著作也深刻影響了無數後來人。
這個「戰勝華爾街」的男人是怎麼做投資的?我們不妨從頭說起。
1
彼得·林奇於1944年生於波士頓的一個富裕家庭,不幸的是他10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從此全家人的生活開始陷入困境。
為了替母親分擔壓力,父親去世的第二年,正在讀中學的彼得·林奇在熟人介紹下,在一家高爾夫球場做起了球童,沿著高爾夫球場四處奔跑,找到球就可以賺錢,這對於一個11歲的孩子來說是一份不錯的工作。不過在當時,小彼得·林奇一定不會想到,正是這段球童經歷,徹底改變了自己今後的人生走向。
那家高爾夫球俱樂部的成員,很多都是當時一些大公司的董事長和股東,他們經常在打高爾夫球時吹噓自己最近的成功投資,這就讓彼得·林奇接受到了關於股票市場的早期教育。即便後來順利考入了波士頓學院,他也沒有放棄球童的兼職工作,只為了能夠繼續汲取營養。不僅如此,大學期間的彼得·林奇還花大量時間專門研究了關於股票投資的課程,並重點學習了 歷史 學、心理學、政治學等 社會 科學,甚至還學習了玄學、認識論、邏輯學、宗教學和古希臘哲學,這些為他後來從事投資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彼得·林奇在大學二年級那年小試牛刀,從自己的積蓄中拿出了1250美元投資於飛虎航空公司的股票(得益於太平洋沿岸國家空中運輸的快速發展,不到兩年時間,飛虎航空公司的股價從最初的7美元漲到了33美元),收獲頗豐。
這筆投資的收益所得,不僅讓彼得·林奇順利完成了學業,還堅定了他的投資信心和信念。於是在讀研究生期間,彼得·林奇利用暑假在富達公司找到了一份實習——當時的富達公司被華爾街形容為「投資公司中的聖殿」,這也是彼得·林奇與富達公司結緣的開始。
進入公司,彼得·林奇幸運地被主管分派去做企業調研和報告撰寫工作,具體負責對全國造紙業和出版業公司的真實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分析。由於工作表現出色,彼得·林奇在完成學業、服完兵役之後,富達公司再次向他拋出了橄欖枝,邀請他來擔任一名企業與商品分析師。如魚得水的彼得·林奇快速成長,三年之後就被任命為富達旗下麥哲倫基金的主管。
雖然擁有了絕對話語權,但受到美國股市大崩盤的影響,麥哲倫基金的經營正值低谷,規模僅有2000萬美元,還不斷面臨贖回壓力,而這也給彼得·林奇提供了施展才華的絕佳舞台。憑借一系列漂亮的操作,不僅局面很快被扭轉,彼得·林奇還將麥哲倫基金送上了登峰造極的位置,成為了當時全球資產管理金額規模最大的資金,投資效益名列行業榜首。
華爾街算過這樣一筆賬:如果有人在彼得·林奇出任麥哲倫基金主管的第一年投資1萬美元,那麼13年之後就能得到28萬美元的回報,這一成績甚至超過了巴菲特和索羅斯同期的投資表現,彼得·林奇這個「股票天使」也徹底引爆了整個投資界。
2
與巴菲特一樣,彼得·林奇也是價值投資的擁護者。
價值投資的精髓在於,質好價低的個股內在價值在足夠長的時間內總會體現在股價上,利用這種特性使本金穩定地呈現出復利增長之勢,而這也是彼得·林奇所崇尚的投資理念。
不同於巴菲特等著眼於實值股和成長股的長期投資家,彼得·林奇屬於典型的「現代派」投資大師。「現代派」的表現在於,不管是什麼種類的股票,實值股、成長股抑或是績優股,只要有利可圖就可以買,一旦價格超過其價值就賣,如此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錯過投資良機。
有人用 「須鯨捕食式」投資法 來形容彼得·林奇的投資風格:
對於其他人來說,像須鯨那樣大面積「獵食」股票並不難,難的地方在於吃進去之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能力。而這也恰恰是彼得·林奇的高明之處,他特別善於挖掘公司的隱蔽性資產,並發現其潛在價值。在他看來,任何一個產業或者板塊,哪怕是所謂「夕陽產業」,都可以從中找出潛在的投資目標,「女士的絲襪不見得比通訊衛星差」,只要公司潛質好,股票價格合理,就可以購買,正應了那句話:「沒有好的股票,只有好的價位。」
進一步分析,「須鯨捕食式」投資法還揭示出彼得·林奇的另一個偏好,那就是 構建投資組合。
事實上,彼得·林奇從不將自己的投資局限於某一種股票或者某一個行業上,他想要的是構建一個投資組合以分散那些非系統性風險。如此一來,在投資組合中只要有一兩家公司收益率極高,即使其他的股票賠本,也不會影響整個投資組合的業績。不過他也認為,完全的分散投資組合同樣是不合理的,在他的分散投資中更多體現的是集中。他建議,投資時最好選擇不同風格、不同類型中排名相對靠前的基金,這對於投資者來說更為保險。「隨著市場和環境的變化,具有某種投資風格的基金管理人或一類基金不可能一直保持良好的表現,適用於股票的原則同樣適用於共同基金」。
彼得·林奇在構建投資組合時,尤為偏愛兩種類型的股票: 一類是中小型的成長股, 他認為中小型公司股價增值要比大公司容易,所以對應的股票配置比例也較高; 另一類則是業務簡單的公司, 這與巴菲特的選股理念不謀而合,即業務簡單的公司,恰恰就是最容易進行准確分析的公司,投資業績「並非像奧運跳水比賽的方式來獲得評分」。
這種組合分散的投資方式,對於當前國內的大眾投資者來說,同樣簡單實用。
3
彼得·林奇又是如何選股的呢?
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一書中,他基於多年的分析經驗將公司劃分為六種類型: 緩慢增長型、穩定增長型、快速增長型、周期型、困境反轉型以及隱蔽資產型。 一旦投資者確定了某一特定行業中的一家公司作為潛在的投資對象,接下來就要確定這家公司屬於這六種類型中的哪一種,進而制定對應的投資策略。
在彼得·林奇眼裡,緩慢增長型公司幾乎沒有投資價值;穩定增長型公司值得保底持有,原因在於,這類股票能在經濟低迷時期對投資組合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周期型公司則是需要選擇恰當的投資時機,其前提在於投資者能夠及時發現公司業務衰退或者繁榮的早期跡象。
能夠在投資組合中真正承擔賺錢重任的,是另外三類公司:
(1)快速增長型公司
這類公司是彼得·林奇最喜歡的股票類型之一,因為它們普遍「規模小、新成立不久、成長性強、年平均增長率為20%~25%」。他認為,如果投資者能夠明智地選擇,就會從中發現能夠上漲10 40倍甚至200倍的大牛股;而對於規模小的投資組合,只需要尋找到一兩只這類股票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投資組合的整體業績水平。
彼得·林奇指出,快速增長型公司並不一定屬於快速增長型行業,而且快速增長型公司在給投資者帶來高收益的同時,往往也會存在較大的風險:比如規模較小的快速增長型公司增速放緩時,將會面臨倒閉的風險;規模較大的快速增長型公司增速放緩時,將引發股票迅速貶值的風險。不過在彼得·林奇看來,只要能夠持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快速增長型公司的股票就會一直是股市中的大贏家。
(2)困境反轉型公司
這類公司既不屬於緩慢增長型公司,也不是業務將會復甦的周期型公司,它們通常都有可能導致公司滅亡的致命傷。雖然很多投資者對這類公司信心不足,但很多人都沒想到,危難之中往往也蘊藏著機會,就像克萊斯勒公司、福特公司、佩恩中央鐵路公司以及其他許多公司,都證明了自己擁有「股價迅速收復失地」的能力。
投資困境反轉型公司的好處在於,在所有類型的股票中,此類股票的漲跌與整個股票市場漲跌的關聯程度最小。盡管有些公司沒能做到「困境反轉」以至於讓投資者賠錢,但偶然幾次的成功依然非常激動人心,並且總體來說,投資這類公司股票的投資回報非常豐厚。
(3)隱蔽資產型公司
如果一家公司擁有價值非同一般的資產,而這種資產只被極少數人發現,大眾投資者卻沒有注意到,那麼這樣的公司就叫隱蔽資產型公司。彼得·林奇以佩恩中央鐵路公司為例,認為這家公司「什麼類型的隱蔽資產都有」:抵扣所得稅的巨額虧損、現金、弗羅里達州大量的土地、其他地方的土地、西弗吉尼亞的煤礦、曼哈頓的航空權等等,非常值得購買。而實際上,這只股票後來漲了8倍。
當然,投資隱蔽資產型公司的前提,同樣是要對擁有隱蔽資產的公司有著真實的了解,一旦清楚了解了公司隱蔽資產的真正價值,所需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
彼得·林奇說過:「只要用心對股票做一點點研究,普通投資者也能成為股票投資專家,並且在選股方面的成績能像華爾街的專家一樣出色。」這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無異於極大的鼓勵。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快速增長型、困境反轉型和隱蔽資產型三類公司固然收益不菲,可是它們的風險往往也相對較大,所以在做決策之前,一定要把功課做到位。
4
比起獨到的投資理念和選股策略,彼得·林奇更令人稱道的地方在於超出常人的勤奮。
縱觀彼得·林奇的投資歷程,你一定會發現,他做投資從來不靠市場預測,也不迷信技術分析,既不做期貨期權交易,也不做空頭買賣,更不會總是像股評家那樣對股票市場高談闊論。他的成功,幾乎都是來自於實打實的調查研究,以及嚴謹周密的分析判斷。
執掌麥哲倫基金期間,彼得·林奇以近乎瘋狂的熱情,每天工作時間長達12小時。為了尋找投資機會,他每天要閱讀幾英尺厚的文件,每年要出行16萬公里的路程進行實地考察,甚至陪家人出國 旅遊 也去那些有上市公司的城市,常常是到了地方,妻子去逛景點,他去公司調研;此外,他每年要與500多家公司的管理層進行交談,即便是沒在閱讀或者訪談,他也會花幾個小時不停地打電話……
可以說,整個投資界幾乎沒有人比他工作更努力,也沒有人比他的涉獵范圍更廣,而這也再度印證了他一貫的投資理念—— 必須要對准備投資的公司有周全的理解。
大師尚且如此,何況普通投資者呢?
然而放眼當下,絕大多數人在選股時根本不會對股票背後的公司進行如此細致詳盡的分析,他們很可能只是看到了身邊的親朋好友在買股票,聽到了網上不少「股神」或是「KOL」的召喚,感受到了整個股市行情的火熱,就不由自主地成為了跟風者,看別人買什麼就跟著買什麼,即便是花了時間去選股,所投入的精力也往往「不如購買一台微波爐的時間多」。如此一來,結果很可能就是賺少虧多,或者乾脆就像賭徒一般在股市裡碰運氣。
此時再來看彼得·林奇為了發掘一家好的公司而做出的種種努力,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感悟,而以下兩則軼事,同樣能夠說明問題:
「多辛苦一點,你將會得到豐厚的報償。」或許,這才是彼得·林奇與其他投資大師們如此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昨天在回復《彼得·林奇是怎樣選股票的?( https://wukong.toutiao.com/answer/7016335548894019876/ )》的最後提到,光從數據上看的話,彼得·林奇確實很喜歡分散投資,而且股票換手率很快,是當時美國市場平均換手率的3倍。但是,如果你把數據仔細進行細致的拆解,就會發現他的分散策略可不是那種平均主義的分散。他主持的基金金額非常大,所以他把自己的所有資金分成兩個池子,90%和10% —— 90%的資金是放在最多幾十個重倉股上面,這一部分資金,他並沒有經常換手,持倉是非常非常穩定的。另外10%的資金,放在幾百隻他在調研中發覺的「可能的潛力股」上。那麼這個10%的資金池,其實相當於一個「人才庫」,便於他進行長期的觀察。過了幾個月、幾個季度,如果這裡面有一些股票不符合他的要求,就換一批新血進來,然後再經過一長段的檢驗,如果某些股票穩定了,就可能會進入重倉股。
就再借用香帥在得到上《投資大師頂級智慧五:彼得·林奇——像正常人一樣投資》中的部分內容,再接著談。
所以你看,這樣的分散投資,其實相當於一種皇帝選秀似的分散——小池子是大面積「選秀」,真正到穩定的「嬪妃」級別,得經過重重考驗。所以這種有限的分散就既保證了他的投資的穩定性,又保證了他的投資風險可以進行有效的對沖。
三、逆向選股
彼得·林奇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選股策略,叫做逆向選股。彼得·林奇不喜歡那些太熱的行業,比如在當時的 科技 、醫療行業,原因是他覺得這些行業都有估值過高的風險,而且因為一個行業在上行的時候,想進入的競爭者會特別地多。競爭者一多,一個企業就很難賺錢。所以,他反而會偏好一些低迷行業的領頭羊。因為在低迷行業中,弱者更容易被淘汰出局,倖存者的市場份額會隨之擴大,反而賺錢。
比如說白色家電企業,在八、九十年代的美國,絕對是一個下行的行業,而當時的計算機是一個上行行業。他卻不選這種計算機股,反其道行之,選擇了幾個優秀的白色家電行業的企業進行重倉,然後在中短期的時候取得了非常好的收益率。
香帥認為這一點,對我們中國的投資者也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中國的市場大,收入的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所以一個產業在這里是下行的,在另外一個區域未必是下行的。也就是說,產業和行業轉移的空間很大,所以看似下行的行業,未必不是賺錢的行業。
四、彼得·林奇對投資的看法
你會發現,彼得·林奇的這三個原則,即蠟筆原則、有限分散原則和逆向選股原則,都是非常實用,非常有啟發性的,都是普通投資者可以拿來用的原則。
這也就回到了彼得·林奇對投資的根本看法——投資是一門藝術加科學再乘經驗的學科。
藝術的意思就是不能死板地靜態分析,當時有很多人對量化分析太過迷戀,總是想回去搞一個模型,就陷入了靜態分析的框架裡面。但是,沒有這種科學精神也不行,搞投資也不是什麼天馬行空的印象派做法,以為投資真的可以像大猩猩選股一樣,其實很多時候基本面的分析讀是必不可少的。投資是一個非常實踐性的行業,不是說你坐在這兒看兩本書,然後背下兩條原則,你就真的成為投資大師了。所謂的大師,都是不斷地淬煉自己而形成的,這也就是所謂的投資是藝術加科學再乘經驗的一門學科。
這句話對我們普通投資者也是非常適用的,我們要學習金融知識,但是不要靜態、固化地去理解知識,而且一定要自己動手,不斷地實踐,這樣才可能在投資上取得真正好的成績。
總結,彼得·林奇的投資經驗分為三條原則: 1.蠟筆理論。要投資那些直觀的,我們可以理解的企業。 2.有限分散。不能無目的地平均主義分散,而是把重頭的資金集中在那些你真正有把握的投資上。選擇一些可能的潛力股,經過長期的觀察和考驗,看它們是否能夠成為真正的重倉標的。 3.逆向選股。有的時候不一定要去追高,反而在低迷的行業裡面選取龍頭股,可能是賺錢的機會。
⑷ 美國最著名的十個股票投資家是誰啊
沃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 股神 彼得·林奇(Peter Lynch)—— 投資界的超級巨星 約翰·鄧普頓(John Templeton)—— 全球投資之父 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 和 戴維·多德(David Dodd) —— 價值投資之父 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 金融天才 約翰‧內夫(John Neff)—— 市盈率鼻祖、價值發現者、偉大的低本益型基金經理人 約翰·博格爾(John Bogle)——指數基金教父 麥克爾‧普里斯(Michael Price) ——價值型基金傳奇人物 朱利安‧羅伯遜(Julian Robertson)——避險基金界的教父級人物 馬克·墨比爾斯(Mark Mobius) —— 新興市場投資教父 還有費雪等
⑸ 國外有名的股票大師名字都有誰
投資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帶有哲學意味的東西!------[美國]約翰。坎貝爾
不進行研究的投資,就象打撲克從不看牌一樣,必然失敗!---[美國]彼得。林奇
不要懵懵懂懂的隨意買股票,要在投資前扎實的做一些功課,才能成功!-----[美國]威廉。歐奈爾
你永遠不要犯同樣的錯誤,因為還有好多其他錯誤你完全可以嘗試!------[英國]伯妮斯。科恩
風險來自你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美國]沃倫。巴菲特
錯誤並不可恥,可恥的是錯誤已經顯而易見了卻還不去修正!----------[美國]喬治。索羅斯
順應趨勢,花全部的時間研究市場的正確趨勢,如果保持一致,利潤就會滾滾而來!----------[美國]江恩
經驗顯示,市場自己會說話,市場永遠是對的,凡是輕視市場能力的人,終究會吃虧的!-[美國]威廉。歐奈爾
如果你沒有做好承受痛苦的准備,那就離開吧,別指望會成為常勝將軍,要想成功,必須冷酷![美國]索羅斯
股票市場最惹人發笑的事情是;每一個同時買和同時賣的人都會自認為自己比對方聰明!----[美國]費瑟
始終遵守你自己的投資計劃的規則,這將加強良好的自我控制!----[英國]伯妮斯。科恩]
承擔風險。無可指責,但同時記住千萬不能孤注一擲!---------[美國]喬治。索羅斯
理財市場是有經驗的人獲得更多金錢,有金錢的人獲得更多經驗的地方!---[美國]朱爾
因為你想得到更多,所以你失去的更多------[金磚團隊]點金王朝
每個新手都會從自己的教訓中吸取經驗,聰明人則從專業團隊的幫助中獲益!---[德國]俾斯麥
第一條:保住本金最重要。第二條: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美國]沃倫。巴菲特
⑹ 美國最成功的股票大師叫什麼名字
現在眾人熟悉的是——巴菲特
⑺ 世界最出名的十大投資人
世界十大投資人出名
1 沃倫巴菲特——美國最大和最成功的集團企業的塑造者,一個全球公認為現代「久經磨練」的經理人和領導人。一個比傑克韋爾奇更會管理的人,一個宣稱在死後50年仍能管理和影響公司的人。
2 彼得林奇是當今美國乃至全球最高薪的受聘投資組合經理人,是麥哲倫100萬共同基金的創始人,是傑出的職業股票投資人、華爾街股票市場的聚財巨頭。
3 格雷厄姆 「巴菲特的老師」。
4 鄧普頓爵士是鄧普頓集團的創始人,一直被譽為全球最具智慧以及最受尊崇的投資者之一。福布斯資本家雜志稱他為"全球投資之父"及"歷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經理之一"。
5 喬治索羅斯號稱「金融天才」,從1969年建立"量子基金"至今,他創下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業績,以平均每年35%的綜合成長率令華爾街同行望塵莫及。
6 約翰內夫,這位在非金融界名不見經傳的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的理財專家。
7 先鋒集團(VanguardGroup)的創始人、前首席執行官約翰博格爾.
8 麥克普萊斯是美國價值型基金經理人中的傳奇人物,以價值投資著稱.
9 朱利安羅伯遜管理的全球第二大避險基金———老虎管理基金的規模,僅次於國際知名金融炒家索羅斯所創辦的量子基金。
10 馬克莫比爾斯 1999年被世界銀行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指派為董事及全球公司治理工作團隊負責人
⑻ 美國一20歲大學生靠著炒股賺了7.5億,他是如何做到的
美國一20歲大學生靠著炒股賺了7.5億,他是如何做到的?他之前就有過和叔叔聯合控股的經歷,經驗非常充足。其次大學就在基金公司實習4年,所以比較懂得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和賺錢套路。最後他的家裡特別有錢,不管是叔叔還是其他親戚,都是大股東和高管,所以在錢財這方面不用擔心,有充足的金錢去炒股。
錢財比較充足,有金錢去炒股
這位大學生在靠著炒股賺了7.5億之後,我們發現他的家裡確實很有錢,而且不管是親戚還是叔叔,都是高管或股東這個身份,所以錢財來源比較豐富也非常充足,他有一定的金錢去炒股,即便是賠了也不用擔心,所以抱著這樣的一個心態就賺到了這么多錢。說到底還是有錢有能力有經驗,所以才能夠賺到這么多錢了。7.5億不是一個小數字,這真的是太厲害了。
⑼ 哪位大蝦請介紹下美國著名股票經紀人億萬富翁約翰丹佛的人生事跡
不好意思!我沒有找到他的生平事跡,但是找到了他關於成功的言論, 在一次采訪中,記者問他成功的秘訣何在,他沉思片刻,說出了如下十條: 第一,別人能做的事情,我絕對不自己動手去做。因為我相信,只有別人做不了的事情才值得我去做。 第二,如果可以花別人的錢來為自己賺錢,我就絕對不從自己的口袋裡掏出一個子兒。 第三,我經常在商品打折的時候去買很多東西,哪怕那些東西現在用不著,可是總有用得著的時候,這是一個基本的預測功能。就像我只在股票低迷的時候買進,需要的是同樣的預測功能。 第四,很多人認為我是一個狂妄自大的人,這有什麼不對嗎?我的父母和朋友們都在為我驕傲,我看不出我有什麼理由不為自己驕傲,我做得很好,我成功了。 第五,我從來不認為節約這類話題有什麼值得討論的。哪怕是為了讓我們的營養學家們高興,我也要做出喜歡美食的樣子。事實上,我也的確喜歡美妙的食物,我相信大多數人與我有相同的喜好。 第六,我常常不得不做我不喜歡的事情。我想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還沒有辦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正像我的一個音樂家朋友,但最後卻成為一個股票經紀人一樣。 第七,我常常預測災難的發生,哪怕那個災難發生的可能性在別人看來幾乎為零。正是我的這種憂患本能使我的公司在美國的歷次金融危機中逃生。 第八,今天能做的事情如果放到明天去做,你就會發現很有趣的結果,尤其是買股票的時候。 第九,我認為只要目的確定,就要不惜代價去實現它。至於手段,這個時代,人們只重視結果,有誰去在乎手段呢? 第十,我從不隱瞞我的個人愛好,以及我對一個人的看法,尤其是當我氣惱的時候,我一定要用大聲吼叫的方式發泄出來。 這十條怪論一問世,就受到許多人特別是商業人土的熱烈追捧。有研究家指出,這些理念正是約翰·丹佛商業生涯中無往而不勝的經商"聖經",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他由一個一文不名的窮小子快速登上了財富的顛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願約翰·丹佛的這些商業理念能夠給你以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