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阿里巴巴什麼時候在美國上市
上市時間: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BABA」。
上市首日情況:首日報收於93.89美元,較發行價上漲38.07%,以收盤價計算,其市值破2300億美元。從50萬元人民幣初創到上市市值達到2300億美元左右,阿里巴巴用了15年。
(1)阿里巴巴股票在美國追捧擴展閱讀:
阿里巴巴美國上市歷程:
1、2013年7月
2013年7月23日下午消息 對於市場有傳聞稱阿里巴巴集團已經聘請高盛作為上市保薦人,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阿里巴巴發言人今日回應指,集團還沒有作出聘請投資銀行的決定,上市時間和上市地點也均未確定。
2、2013年9月
(1)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2013年9月2日晚間報道,香港證監會已召開董事局會議,商討阿里巴巴上市的問題。
(2)2013年9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以內部郵件形式正式公布了阿里巴巴集團的合夥人制度。根據《香港經濟日報》的報道,合夥人制度就是阿里集團隨後向港交所提出的上市建議。該制度將允許包括馬雲在內的合夥人在上市後提名半數以上的董事,以保證對公司的控制權。
3、2013年10月
因馬雲的「合夥人制度」而備受關注的阿里巴巴赴港上市一事畫上了句號。2013年10月10日,阿里CEO陸兆禧對外表示,「我們決定不選擇在香港上市。」這是阿里巴巴集團首次就IPO相關事宜作出公開表態。
4、2014年3月
2014年3月16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已經啟動該公司的美國上市事宜。
5、2014年5月
北京時間2014年5月7日凌晨,阿里巴巴集團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IPO(首次公開招股)招股書,融資規模預計150億美元以上。
6、2014年6月
(1)2014年6月16日阿里巴巴向SEC更新了招股說明書,首次公開「阿里巴巴合夥人」名單,以及2014財年整體業績。合夥人團隊由馬雲、蔡崇信、陸兆禧、彭蕾等27人組成。
(2)北京時間27日凌晨,阿里巴巴集團向美國證監會遞交招股書增補文件。文件顯示,阿里巴巴決定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BABA」。
7、2014年9月
(1)2014年09月06日,阿里巴巴集團終於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更新後的招股文件稱,集團將以每股美國存托憑證60美元到66美元的價格掛牌上市,這將創下美國市場上有史以來按市值計算的最大IPO交易。
招股書文件顯示,阿里巴巴集團將通過IPO交易籌集243億美元資金。按定價區間的中值計算,其市值將為1550億美元左右。據數據提供商Dealogic統計的數據顯示,這將令其成為按估值計算的最大規模IPO交易,令維薩、通用汽車、Facebook以及多家大型中國上市公司相形見絀。
(2)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周四將其IPO(首次公開招股)價格確定為每股68美元,也就是此前定價區間的上限,這項交易將創下全球范圍內規模最大的IPO交易之一。阿里巴巴集團今晚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交易,股票代碼BABA。
阿里上市--網路
阿里巴巴正式登陸紐交所--人民網
❷ 阿里巴巴自在美國上市後的股價走勢
最好是能截個圖給你看,但這個網站實現不了。用文字敘述的話就是9月19日上市首日收盤在93.89美元,漲幅38.07%。股價最低點出現在10月15日,收盤85.6美元,當日漲幅0.77%。之後股價一路上行,到11月13日出現歷史高點,收盤價114.84美元,盤中最高探到120美元,當日漲幅3.2%。之後震盪下行到現在。今日開盤102.76美元。
我想要分值獎勵,謝謝。
❸ 阿里巴巴為什麼在美國上市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時間問題:
在國內完成上市需要1-2年的時間周期,而在美國半年的時間便能完成,作為飛速成長的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等不起。
市場問題:
美國市場更加國際化、自由化,成熟度高、相對風險小,估值高,可以加速融資及資本流動。而在國內市場上市問題較多,前景不明朗,泡沫嚴重,政府幹預更多。
公司自身問題:
阿里巴巴主要控股股東是外資企業,與我國政策相沖突,它實行的是雙重股份制結構,這和國內企業上市標准相違背。
【拓展資料】
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簡稱:阿里巴巴集團)是馬雲帶領下的18位創始人於1999年在浙江省杭州市創立的公司。
阿里巴巴集團經營多項業務,另外也從關聯公司的業務和服務中取得經營商業生態系統上的支援。業務和關聯公司的業務包括:淘寶網、天貓、聚劃算、全球速賣通、阿里巴巴國際交易市場、1688、阿里媽媽、阿里雲、螞蟻金服、菜鳥網路等。
20多年來,阿里巴巴已由一家電子商務公司徹底蛻變為以技術驅動,包含數字商業、金融科技、智慧物流、雲計算、人地關系文化娛樂等場景的平台,服務數以億計的消費者和數千萬的中小企業。阿里巴巴致力於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開拓數字經濟時代的商業基礎設施,助力消費市場繁榮,推動各行各業走向數字化、智能化。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股票代碼「BABA」, 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成為首個同時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2019年10月23日, 2019《財富》未來50強榜單公布,阿里巴巴集團排名第11。 「一帶一路」中國企業100強榜單排名第5位。12月,阿里巴巴集團入選2019中國品牌強國盛典榜樣100品牌。2020年1月11日,阿里巴巴宣布其成為鼠年春晚獨家電商合作夥伴,並提供電商補貼。2021年9月3日,阿里巴巴助力共同富裕工作小組正式成立,作為常設機構,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任組長。
❹ 阿里巴巴為什麼可以在美國上市
除開風風光光的路演,在阿里巴巴上市過程當中,真正可以拿出來討論的,是阿里巴巴的市值總量估計,通俗一點說,也就是阿里巴巴的股票能值多少錢?
很顯然,馬雲也不知道這個數字的精確值。因為在本周上市的最後一刻,由於投資者的需求非常旺盛,因此阿里巴巴向交易所提出更改招股說明書的要求,這家國內互聯網領域的大型公司的定價區間從原來的每股60-66美元,提升到了66-68美元。
阿里巴巴的值多少錢?這個問題的背後,直接關繫到國內電商市場的總量估值。
這是因為阿里巴巴這次上市的核心資產其實是淘寶及其衍生物天貓商城,到現在為止,這兩家公司佔有了國內網購交易80%以上的市場,是一家徹底的高份額領導型公司。
這個市場地位與淘寶的起點有關。在一定意義上,淘寶的歷史就是國內電商的歷史。2004年淘寶成立的時候,網路購物還只是一種可能性,國內與淘寶一同進入這個領域的企業,大概只有當當等少數垂直網站。就當時而言,只有馬雲和阿里巴巴才敢於嘗試用「大市場模式」去搭建一個隨便賣家賣什麼的交易平台——對於一般的民間資本來說,這個平台的建設和管理成本顯然都太大了。
互聯網作為一種購物方式在國內顯山露水是在2008年,這一年網購交易總額突破千億,在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佔比當中突破1%。而淘寶的「大市場模式」在所有網購平台當中佔有絕對優勢——大市場模式可以容納海量賣家。而初期的淘寶買家們都很興奮,這個平台上會出現很多他們想都想不到的產品品種,價錢也非常便宜。
這就是「大市場模式」的優勢。早期淘寶出現時有很多賣家把這里當作了創業平台,而產品的多樣性和價格戰是這些規模很小的賣家可以在淘寶崛起的根本。到現在為止,淘寶的產品多樣性仍然是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不管是什麼稀奇古怪的商品,只要顧客想到了,並且去淘寶搜索,保證已經有人在上面賣,而且常常已經是賣了很久了。
在隨後幾年,網購作為一種交易方式在國內的增速都是非常驚人的,差不多每年以50%以上的速率在增加。到2013年,網購交易總額突破了15000億,在國內商品零售總額當中佔比已經到了6.5%。
阿里巴巴就是在這個背景下上市的。
超過5%的市場總值有什麼意義?變化在於網購在相當一部分人群當中,已經從早期的先鋒和時髦事兒,正在逐步變成一件平常事。我們已經可以把網路購物看成一個非常正常的交易方式放入流通業進行考察,而這就與阿里巴巴的估值高度相關了。
在國內20-30萬億的商品零售總額當中,網購能佔多少比例?馬雲和王健林的「億元賭約」其實就在賭這件事兒。作為個人,我是堅決站在王健林的這一邊的。因為總體來看,互聯網購物,優勢在於它便捷、而且渠道總成本下降。不過無論如何,它是替代不了零售業人與人交易當中的樂趣的。因此在我看來,無論它如何改進,網購其實只是流通業的一個補充手段,市場佔比不可能超過20%,也就是說,就我的判斷而言,網購在國內市場的上限,交易總額大概不會超過5萬億,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尚有三倍左右的增長空間。
而對於阿里巴巴的投資者來說,更不利的消息,在於淘寶一直到很晚才開始變革早期的「大市場模式」。
「大市場模式」雖然給了淘寶以早期快速增長的優勢,足以使它成為這個市場里絕對優勢的領導者。不過只要經常網購的消費者,都會對淘寶一段時間內的假貨盛行和不專業的服務非常惱火。
很不幸,這是淘寶「大市場模式」的另外一面,小規模賣家要拼價格戰,拼到最後一定拼出假貨來,而同時,小規模賣家因為要盈利,在提高效率的同時,服務的品質也一定會下降。而網購一旦成為常態,顧客對於產品的真偽、品質和服務的要求,則一定會提升。這是「大市場模式」下的小賣家根本無法滿足的。
其實這種競爭過程,我們在改革開放的歷史當中已經看到過了。遺憾的是,馬雲一直到2010年才推出淘寶商城,2012年才意識到再用淘寶來命名B2C網購交易會有問題,進而把淘寶商城改名為天貓。
這使得阿里巴巴系旗下的網路交易到現在還是給顧客留下「不可靠」的印象。來自於京東商城、當當等一系列的網購平台,都由此獲得了自己的發展機會。
與「大市場模式」相對立的網路交易方式,是「B2C」交易方式以及像凡客這樣的垂直網購平台。這三種網路交易方式分別對應著實體性質的小商品市場、百貨店和專賣店,回顧一下改革開放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在流通這一環節當中,未來並不屬於與小商品市場對應的「大市場模式」,而恰恰是屬於大型的百貨店,和更為專業的專賣店。
而越過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5%這一個比例,也恰恰說明網購常態化之後,大一統的「網上大市場」淘寶,將會迎來一個市場佔有率持續下降的時代,這個時候,正是一個精明的商業公司將其股份上市的時候。
馬雲的這種精明,其實在阿里巴巴歷史上是有所表現的。2007年,阿里巴巴的B2B業務在港上市,很多興高采烈投資於此的投資者發現,阿里巴巴上市的B2B業務自開盤之後就沒有幾天價格高過發行價的。
其實在內行看來,這幾乎是必然的事情。阿里巴巴的B2B業務之所以紅極一時,本身是因為中國實行出口戰略的緣故。由於國內有大量的中小企業有產品出口的需求,而又找不到國外客戶,所以阿里巴巴的B2B業務作為一個交易平台才會極受歡迎。
而到了2007年,很多人都已經觀察到,中國產品到此時已經席捲全球,造成西方很多國家初級勞動力就業困難。此時,西方各國政府已經紛紛採取措施對中國產品樹立壁壘,出口戰略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阿里巴巴的B2B業務是一個信息平台,它提供的是企業與國外客戶認識的機會。從1999年創業,到2007年上市時分,西方有需求的大客戶,其實已經在八年時間內被國內的中小企業顧客切分完畢了。
而這個時候,當然也是馬雲把這個業務套現的時候。
❺ 阿里市值登頂亞洲是新經濟的勝利
新華社9月17日從阿里巴巴集團獲悉,該集團於美國時間9月16日在紐交所收盤價為每股104.64美元,市值約合2664.14億美元,位居亞洲所有上市公司市值首位。
本月初,騰訊市值成亞洲市值最高的公司。這次阿里巴巴登上亞洲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實現了由互聯網公司領跑亞洲,打破過去傳統行業巨頭輪流坐莊的局面。這與發達國家的趨勢十分吻合。全球市值最高公司長期由蘋果、谷歌、微軟等互聯網公司占據。中國脊前大有後來居上、急起直追的勢頭。這是最令中國自豪的。
由阿里巴巴經過十年磨一劍的苦心經營與奮斗,換來了如今中國電商乃至移動互聯網電商以及大數據、雲計算等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的成就。在全球宏觀經濟目前面臨困境情況下,中國經濟能夠保持在6.5%以上的增速,以阿里巴巴為首的大型互聯網公司的貢獻是分不開的。說到底,這是新經濟的魅力,是新經濟的勝利。
阿里巴巴市值登頂亞洲第一,不僅是表面市值數據的變化,背後折射出深層次的問題。阿里巴巴代表的並不單單是自己,而代表的是一個經濟產業,一種全球經濟現象;代表的是一個產業的崛起,全球經濟發展趨勢,包括資本投資方向等等。表面一個市值數據的變化,背後可供挖掘的深層次 東西以及猛料太多了。這個產業就是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互聯網金融、大數據、雲計算、智能化、物聯網、感測技術、科技金融等為主要構成的新經濟新金融。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正在改變著世界,改變著企業,改變著資本投資方向,乃至改變著全球經濟格局。阿里巴巴市值能夠登頂亞洲,其股價在紐交所創出新高,同樣是緊緊抓住了移動互聯網這個潮頭。阿里巴巴報告顯示,移動端對其營收與利潤貢獻度直線上升。此前,筆者多次強調,面對移動互聯網撲面而來,順應這個時代與潮流,就能賺得盆滿缽滿。如果倒行逆施,逆潮流而動,必將碰得頭破血流、血本無歸。阿里巴巴緊緊抓住了這個機會。
從線下搬到線上PC端,再從PC端搬到移動端,不僅經濟金融而且整個社會生態都在如此大踏步轉變。阿里巴巴股票在美國一騎絕塵,市值登頂亞洲第一背後是其沒有錯失新經濟的每一次機會。並且重點在電商、互聯網金融上發力。
無論是那家互聯網公司,都需要擁有海量客戶與海量數據。這是互聯網公司的衣食父母。有了這樣的衣食父母,干什麼都會賺得盆滿缽滿。海量客戶與大數據是基礎,只要有這個基礎,干什麼、賣什麼都能獲得想要的回報。
阿里巴巴市值登頂亞洲第一,對投資人與資本的大啟發是,必須順應新經濟大趨勢,辯轎目前要緊緊圍繞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做足文章,新經濟蛋糕還櫻灶清非常之大,目前介入正當其時。大家都在嘆息與憂慮錢越來越難賺,其實不是錢難賺而是賺錢的方式變了。比如整個經濟蛋糕都在往網上轉移,你還停留在線下怎麼賺錢呢?
對宏觀經濟有大啟發。目前全球都在苦苦尋求經濟發展新動能。新經濟新金融、數字經濟就是後勁十足的新動能。目前,是新經濟唱主角的時代。中國有阿里巴巴等大型互聯網公司,美國的蘋果公司、亞馬遜、谷歌、臉譜、微軟、英特爾等不僅是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全球經濟的新動能,強勁拉動力。
這種拉動力具有持續性,後勁十足。阿里巴巴已經形成了「履帶式前進」的強大態勢。備受投資人關注的雲計算、數字媒體和娛樂、創新項目被明確為「新三大引擎」。阿里核心電商之外的三大板塊將實現「履帶式前進」,即:2017年至2019年,當下已估值600億美元的螞蟻金服領跑;2019年至2021年,由阿里雲接棒;2021年至2024年,菜鳥將挑頭。如同接力運動員一樣,阿里系業務將逐一輪流接棒。看似阿里巴巴一家公司的戰略,折射的卻是中國宏觀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石基礎。
阿里巴巴已經在放眼全球。按照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的提法,阿里未來目標將「為一千萬家企業提供生存、成長和發展的平台,為全世界創造一億個就業機會,為全世界二十億消費者服務。」
對於中國來說,目前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很大,尋求經濟發展新動能仍是當務之急。必須把新動能新動力聚焦在新經濟上。中國的新經濟在世界處在前列,在這一波互聯網大潮中,中國沒有落伍並且走在了前面。關鍵是進一步發揮好、利用好、挖掘好。徹底把中國新經濟威力釋放出來,要有壯士斷腕之決心不設置或者斬斷一切伸向新經濟的黑手與羈絆!
❻ 美證監會又下狠手!阿里巴巴被列入「預摘牌」風險名單,對阿里會有何影響
引言:隨著社會生喚毀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各行各業的發展。在眾多的行業和企業中,阿里巴巴集團一直是備受公眾矚目的企業。雖然阿里巴巴在香港和紐約進行了雙重主要上市,但是阿里巴巴又遇到了新的困難。關注國際新聞的網友們可能注意到了這樣一則新聞,阿里巴巴被相關證監會列入“預摘牌”風險名單。這則新聞一經發布,就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和對阿里巴巴的發展方面的討論。
阿里作為一個企業,自然也不例外。如果阿里被退市的話,那麼,阿里的發展就肯定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無論是從員工的方面,還是從公司發展的方面,都會遭受很大的損失。雖然阿里被列入了“預摘牌名單”,但是阿里也進行了相關的應對舉措。阿里進行雙重主要上市,不僅可以應對這個情況,而亂鏈耐且有助於阿里減少損失。
❼ 請分析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的好處和可能的問題,並分析其 2012 年在香港主動退市的可能原因
阿里巴巴到美國上市的好處有: (1)美國支持A/B股,創始人能夠以較少的股份控制公司,集團能夠繼續在創始人的帶領下穩健發展,這是創始人非常看重的一個特點 (2)美國的股票市場已經非常成熟,管理比較到位,阿里巴巴接受到嚴格監管和成熟市場。對於集團的未來發展是很有好處的。 (3)美國市場對於科技股比較熟悉,已有谷歌、亞馬遜等公司存在,對阿里的價值評估會比較合理。 (4)還可以獲取更多的資金與國際資本市場上的關注度,有利於阿里巴巴打開海外市場但同時,赴美上聲也會面臨一些問題,美國雖然允許AB股雙重股權的上市方式,但是對監管卻尤為嚴格,阿里的管理層在信息披露、業績增長方面面臨巨大壓力。其次阿里旗下的重要業務淘寶有假貨的歷史遺留問題,很容易受到美國做空機構的攻擊等,還有跨國監管,稅收方面也會帶來很多不便阿里2012年主動從香港退市的原因,首先是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及其團隊控股只有31%,日本的軟銀集團控股36%,雅虎控股24%,香港的上制度是股同港交所不允滑租許雙重股權也就是A/B存在(但目前支持雙重股權,小米為港交所第一家雙重股權的上市公司)很容易造成馬雲團隊對公司的控制權旁落。而美國卻能以雙重股權的形式上市稿讓襪,保住了馬雲等人對公司的控制權。其次阿里巴巴的戰鍵激略開始放眼全球,在美國上市更容易推行全球化的戰略,成為跨國大型集團
❽ 阿里巴巴為什麼在美國上市
1、在中國,管理在中國,但資金來源和注冊點在海外。中國目前禁止外國控制信息公司,外國風險投資家通常拒絕他們的公司在國內上市(事實上,由外國投資者控制的爛輪散互聯網公司不能在國內上市,而且在證監會看來,可變實體是非法的)。
2、從監管的角度來看,我國對上市公司的要求比較高,要求上市公司持續盈利。企業結構不會那麼復雜。阿里巴巴的控股結構包括多個子公司,每個子公司控制另一個子公司。
3、從企業注冊的角度來看,目前中國有工商注冊,而美國有商業注冊。後者對企業本身的要求很低。在上市過程中,國內審批時間很長。2009年,在紐交所(NYSE)加入納斯達克(Nasdaq)之後,上市要求遠低於美國本土。
作為世界上最激進的交易所,納斯達克甚至允許雙重股權結構(阿里巴巴沒有在香港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交易所飢氏堅持權利平等)。阿里巴巴管理層持有的股份不多,但其投票權大於普通股東。VIE結構,簡稱VIE,是指將公司的經濟利益轉移給第三方的一系列合同。通過這種結構,日本的軟銀集團和美國的雅虎公司實際上持有阿里巴巴的「多數股權」。
4、美國是一個巨大的融資市場,阿里巴巴認為它籌集到的217.6億美元在中國很難實現。
5、所涉及的稅收、審計和時間都是昂貴的。阿里巴巴集團之前的上市准備,包括文件和期權,都是按照海外規定設計的。如果轉移回中國,一方面是面臨大量的稅收,另一方面是需要根據國內會計准則重新設計。「稅收的成本,審計的成桐彎本,簡直令人震驚。這超出了許多人的想像。
6、A股上市也不利於阿里巴巴的國際化進程。
最後,國內的上市制度並不適合阿里巴巴這樣的龐然大物的發展。或者這些互聯網公司不符合中國的上市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