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行業 » 美國伊拉克戰爭受益股票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美國伊拉克戰爭受益股票

發布時間: 2023-05-22 01:54:18

Ⅰ 打仗對股票有什麼影響

從歷史經驗來看,股市在戰爭期初是下跌的,戰爭開打以後會加速下跌,在戰爭中期會恢復到原來的運行軌道中。戰爭後期,如果是勝利的,那麼股市會大漲,如果是失敗的,股市會走弱。從中國的形勢來看,主要是以恢復上漲為主的,因為戰爭對市場的影響是有限的。

因為戰爭中能握者夠刺激經濟大生產,這樣有利於企業加快生產,加快資金周轉。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是對企業有利的。股票看是賠還是賺,主要就是看股票的價格跟買入時的價格之間相比是變高了還是變低了。

如果變高了就是賺了,變低了就是賠了。股票交易指的是股票投資者之間按照市場價格對已經發行上市的股票所進行的買賣活動。股票進行公開轉讓的場所首先就是證券交易所。

股票價格變動
股票消喊價格的變動,簡單來說指的就是買方和賣方的的博弈,因為買的人覺得股票後期的價值會高於現價,所以會買入,而賣出的人會覺得股票後期的價值會降低,所以賣出。如果買的人大大多於賣的人那麼就會推段橋薯高股票的價格。但是如果當賣方力量大於漲停時的買方力量時,漲停就會被打開。

比如,X(1+10%)的價位有10000手買單,也就是「封漲停板」。但如果不斷的有拋盤湧出,並且賣方大於買方的話,10000手交易完成後,賣方如果想交易,就不得不降低價格來賣出,這時股票的價格就會下跌,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打開漲停」。此時的買方賣方又開始博弈。

而此外,影響股票漲跌的因素還有很多,大致分成,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宏觀因素主要包括國家政策、戰爭霍亂以及宏觀經濟等;而微觀因素主要是市場因素,公司內部、行業結構以及投資者的心理等。

Ⅱ 戰爭對鋼鐵股票的影響

戰爭是買股票的最好時機。越跌越應該買。原因是20世紀有十大戰爭。每次戰爭爆發時,股市幾乎下跌,一旦戰爭結束,指數勢必創出新高。為什麼?因為每一次戰爭都必然造成巨額政府支出,從而貨幣貶值,進而引發一波通貨膨脹。所以戰爭下持有現金是最愚蠢的做法,所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戰爭下加快買股票。讓我們來看看林奇的觀點:
雖然二戰後經歷了四次戰爭、九次經濟衰退、八次總統更迭、一位總統被彈劾,但這一切啟猛廳都沒有改變整個股市上漲60倍、公司整體盈利55倍現實。
林奇在1990年伊拉克戰爭後賣掉了自己的股票,但股票卻上漲了十多年。
老八的意見呢?在投資生涯中,老八經歷了幾十場戰爭,他對待戰爭的態度就是兩個字:忽視。無視一切政治經濟預測,老八還說,如果發生戰爭,不要賣股票,不要囤積現金,不要買黃金。就算有第三次世界大戰,他也不會套現。原因很悄隱簡單。從人類歷史的規律來看,世界經濟再怎麼動盪,也改變不了股市作為最佳投資的目標。通脹下,控股企業是最好的辦法。
越是恐慌,越應該烙下常識,捫心自問:我所持有的企業真的受到了什麼實質性的影響嗎?還是只是害怕摔倒?如果是,那我跟著墮落是不是一種愚蠢的行為?我的原則符合嗎?
當一切都出錯的時候,一定會有一次錯誤的殺戮。這種錯殺我也經歷的太多了。在更接近本土的地方,前兩年疫情的集體極限之後,是一場大消費的狂歡。2016年英國脫歐,2018年美國制裁中興,導致指數跌破3000點大關。2014年,烏克蘭的地緣政治沖突...
說這些戰爭和政治事件沒有影響是假的,但我個人感覺它們對長期經濟走勢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這是歷史老人教給我們的。從以往來看,任何戰爭都不會影響人類經濟的大方向。老八選擇無視也不是沒有道理。雖然每次都有人說「這次不一樣」,但歷史老人還是告訴我們:沒什麼不一樣的。這已經成為基本的歷史常識。這里再引用一句芒格的話:如果你不相信人類經濟不會受到戰爭的影響,那也沒關系。即使戰知昌爭消滅了人類,你的現金和股票持有量最終也會一樣糟糕,但如果沒有呢?這只股票仍然是贏家。我個人觀點很堅定。越是恐慌,越是要堅持自己的常識。我會忽略戰爭和政治預測。我還會告訴你,不管你看不看這個信息,你都不會再賺錢了。不管什麼時候,我還是會專注於企業的管理層面,不會跟著別人去殺。傻瓜才會這么做。沒有這個實力真的很難做投資。

Ⅲ 戰爭對股市的影響

1.一是不改變股市趨勢,更多是關鍵節點上的短期沖擊。從不同權益市場看,所在國家與戰爭關系越密切影響越大,美股>港股>A股。
2.二是戰前美元因避險情緒上漲,長期不受影響。僅海灣戰爭美元走勢稍有不同,先跌後漲,呈現U型走勢。
3.三是戰前避險情緒短期推高黃金價格,局勢明朗後金價回落。
拓展資料
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也是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股票是資本市場的長期信用工具,可以轉讓,買賣,股東憑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潤,但也要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
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
同一類別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
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
大多數股票的交易時間是:
交易時間4小時,分兩個時段,為:周一至周五上午9:30至11:30和下午13:00至15:00。
上午9:15開始,投資人就可以下單,委託價格限於前一個營業日收盤價的加減百分之十,即在當日的漲跌停板之間。
9:25前委託的單子,在上午9:25時撮合,得出的價格便是所謂「開盤價」。9:25到9:30之間委託的單子,在9:30才開始處理。
如果你委託的價格無法在當個交易日成交的話,隔一個交易日則必須重新掛單。
休息日:周六、周日和上證所公告的休市日不交易。(一般為五一國際勞動節、十一國慶節、春節、元旦、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國家法定節假日)
股票買進和賣出都要收傭金(手續費),買進和賣出的傭金由各證券商自定(最高為成交金額的千分之三,最低沒有限制,越低越好),一般為:成交金額的0.05%,傭金不足5元按5元收。賣出股票時收印花稅:成交金額的千分之一(以前為3‰,2008年印花稅下調,單邊收取千分之一)。

Ⅳ 打仗了買什麼股票好呢

股票:打仗的話,買黃金、原油、醫療、稀土以及軍工股票好。
一、首先回顧下1990年發生的海灣戰爭。
90年的海灣戰爭類似於當今的情況:阿拉伯世界分為支持伊拉克和支持美國的兩派,並沒有發生70年代中東國家聯合對美國實行石油禁運的事件 直接受影響最大的當然是原油。原油價格從90年6月份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開始上漲,然後基本在正式開戰時達到最高點。充分體現了金融市場買預期、賣現實的特點。但由於只有伊拉克一國的石油產量鍵型螞受損,油價的上漲未能持續,基本在第二年又回到了戰爭開始前的租亮狀態。
二、黃金和油也保持著同步的漲幅
表明避險需求只能是脈沖式需求,長期的上漲仍然需要不斷地通脹預期才能實現。銅基本也和原油同步上漲,體現的是成本推動。隨著油價的快速上升,通脹預期不斷升溫,股票受到的壓力較大。原因在於成本上升會對工業企業的利潤有所損傷,同時快速上升的油價會導致市場憂慮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轉變,即面對高通脹需要加息。換句話說,利率的大幅上升會壓縮股票的市盈率。
股票流通股是一定的,如果主力大量收集籌碼,那麼可參與買賣的籌碼就會減少,這樣一來,物以稀為
貴,買不到股票,只能抬高股價買。這時候風險極大,主力的獲利機會也極大。主力出貨完畢,散戶的熱
情也就告一段落,那麼股價就會自然降下來或者被主力砸下來。
三、在中國沒有戰爭股
「戰爭股」主要是只為戰爭提供物資供應的公司,因為戰爭而擴大產量從而獲益。比如一次大戰時,由於美國遠離歐洲戰場,得到大量訂單,當時被稱為「戰爭新娘景氣」。
不過,在中國,一到戰時,整個國家都會稿埋進入戰時狀態,物資實行配給制(改革開放之前的狀態),不要
說戰爭股了,股市都會長期間休市。

Ⅳ 戰爭對股市影響

戰爭對股市有以下影響:
一、戰爭導致上市公司資源不再或者被隔離。
目前很多上市公司都是國際性的,比如某公司在伊拉克有油田,而且佔比很大,那麼一旦伊拉克打仗,這些油田不能開采,那麼勢必會影響該公司的原油產量。
影響當前收入還是小事,最怕的就是油田被摧毀或者戰爭無限期的延長嗎,油田長期被擱置不能開采,這對該公司是致命的打擊,那麼,該公司的股價顯然是要下跌的。
二、戰爭導致市場封閉。
有些貿易型或者零售業企業,在戰爭所在國家開設的業務都會受到影響,比如國際巨頭零售業,某超市如果在阿富汗開超市,本來一切都在正常運營,一旦開戰,即使超市不關門,當地的消費能力也會因為戰爭而導致下降,在戰爭所在國家的產業業績下滑甚至是負數。
三、戰爭導致外匯失信。
當某一個國家被消滅掉以後,該國原有的貨幣將不再被認可,做該國外匯及相關產業的銀行、金融等領域的股票肯定要受到影響。
四、相關軍工產業股票上漲。
這里所說的相關軍工產業一般是指第三方國家的軍工產業而且是與其中參戰國具有軍工相關交易的企業。當然,對於不在本土作戰的超級大國欺負小國家的時候,超級大國幾乎是沒有戰敗風險,此時該國家的軍工股票也會上漲。
五、與戰爭相關的其他產業。
比如新材料、新能源、原油等都在戰爭中為戰爭提供相關資源,一些消費品,服裝甚至是紡織產業也有可能因軍需采購而獲取大額訂單,這些都是一些相關聯的產業,但是往往都是第三方國家才具備股票上漲的機會,參戰國的企業往往受到戰敗風險的限制,一般不具備炒作價值。
拓展資料
其實影響股市的主要是企業盈利和估值水平,前者與經濟增速密切相關,後者則主要取決於利率、資金寬松情況、經濟增長預期等。
股票市場是個情緒化很強的地方,雖然故事平淡,但是人們的情緒可能會波濤洶涌,走出「世界大戰」的態勢——避險的黃金暴漲、石油暴漲、軍工蠢蠢欲動、新能源悶聲發財。這類機會比較難把握,因為不僅要預測結果,還要能預測市場的反應,否則可能看對了車,錯過了站。

Ⅵ 戰爭的經濟觀

美伊是否會走向戰爭?

——從經濟學的視角觀之

王健

【摘 要 題】環球liào@①望

有關美國是否會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自核查風波重起以來,一直是國際輿論所關注的焦點,各種判斷充斥於報刊雜志,電視電台,吸引了無數眼球的注意力。總起說來,絕大多數人認為雖然伊拉克已經無條件地接受了聯合國1441號決議,但美國仍然進二退一地一步步走向與伊拉克的戰爭。

從政治上和戰略上講,布希政府顯然已經找到了戰爭的理由,而且在討論戰爭問題時,經濟代價往往是忽略不計的。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經濟代價,特別是參戰人員的傷亡代價只有保持在一個相當低的程度,這場在政治上「正義的」戰爭才最終能為美國公民所完全接受。如果美國的參戰人員傷亡過千,如果戰爭引起的經濟代價導致增稅或經濟衰退,仿搜脊那麼白宮和國會的決策者可能會在決定立即投入戰爭前思忖再三。因此,我們有必要從經濟學的視角來分析戰爭的可能性及其後果。



在目前還沒有一套非常系統的有關戰爭和沖突的公共經濟分析模式的情況下,有關美伊戰爭的經濟評估只能暫時建立在對戰爭行為和戰爭後果,建立在對石油市場和相關市場的影響,以及對美國宏觀經濟的影響的分析之上。在開始分析前,有兩點必須聲明:第一,我們分析的是國際的總體代價,而不只是預算意義上的代價,即國家的產量受戰爭及其戰爭後果的犧牲度。第二,估計的是只是戰爭增加的代價。如82個空降師的費用並沒有計算在內,因為不管它在伊拉克還是在北卡羅來納,這些費用總要支付,我們計算的只有增加的費用,如交通、戰爭費用、軍需補充等。

對於戰爭的結果,應是沒有懸念的,因為憑借美國的實力,戰勝伊拉克穩操勝券。差別在於持續時間的短長、對伊拉克總體破壞的程度、平民傷亡的規模、非常規戰爭是否爆發以及戰爭蔓延范圍和對經濟沖擊的大小。由此,我們可以將未來可能的美伊戰爭粗略地分為「速勝戰」或果「持久戰」兩類。「速勝戰」類似於第一次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和阿富汗戰爭。預計能短時期內抓獲或殺死薩達姆,伊拉克軍隊迅速投降,美漏做國阻制南方或北方庫爾德地區出現無序混亂狀態。美國民主黨內智囊團的一份報告中(註:assessing the cost of military action against iraq:using desert shield/desert storm as a basis for estimates,an analysis by the house budget committee, democratic staff, september 23, 2002.)稱此類「速勝戰」為「新戰爭a」,即戰爭時間在 30天到60天之間,空中打擊與地面戰斗相結合,隨後由戰區部隊維持兩個半月的「戰後存在」。這是所有戰爭可能行為和後果中代價最小、最理想的一種。而「持久戰」則意味著戰爭的進程十分不利,如遇到了頑強的抵抗,特別是伊拉克軍隊集中在巴格達等城市周圍進行的巷戰、對石油市場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以色列被牽入了戰爭、全球恐怖主義活動升級、佔領和維和代價居高不下、經濟重建和國家建設費用高漲、人道主義援助代價高昂、對美國經濟產生巨大沖擊以及戰爭中使用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兩類戰爭所付出的代價是不同的。

目前美國已有了兩份有關戰爭代價的詳細研究報告,都是由國會預算分析家們制定的。一個是前面美國民主黨智囊團之一,眾議院預算委員會內民主黨小組制定的所謂「眾議院報告」,另一個是由國會預算局制定的所謂「預算局報告」。(註: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estimated costs of a potential conflict with iraq," september 2002,available at www. cbo.gov.)

「眾議院報告」建立在第一次海灣戰爭基礎之上,估計投入兵力25萬,估計費用,包括利息在內,約在480億到600億美元之間,比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投入要小一些,前者按目前價格計算,約為800億美元。「預算局報告」預計戰爭將動用大規模的地面部隊,投入37萬兵力在伊境內及附近地區,估計花費在440億美元。綜合這兩份報告,戰爭費用約在 500億左右。但是,這兩份報告都建立在「速備滲勝戰」判斷之上,沒有考慮到「持久戰」可能帶來的費用增長。如果鄰國不同意美國建立基地和飛越領空,伊拉克採取城市防衛戰略,戰爭可能要拖延一年時間以上,陷入「持久戰」的困境,美國由此可能比這兩份報告的所預測的承擔更多的經濟代價,從500億美元上升到約1400億美元。



但是即便如此,這些經濟代價也只佔美國gdp的1.5%左右,相當於美西戰爭時期的代價,而非等同於代價高昂的越南戰爭或朝鮮戰爭。然而,必須指出的是,這兩份報告雖然有助於公眾了解未來美伊戰爭的代價,但這是很不充分的。因為除了戰爭的直接軍事代價外,戰爭爆發後的持續經濟支出事實上不可避免,因為這些因戰爭而起的經濟代價估計會持續10年左右,即從2003年延續到2012年。

首先是佔領和維和費用。「預算局報告」估計佔領費用,每年約為170億到450億。其中每個維和人員每年約需25萬美元,這數字相當於在科索沃的美國維和人員的費用下限。但這很可能低估了戰後伊拉克的敵對氛圍,其局勢或許有點象約旦河西岸而非巴爾乾地區,此外,維和時間的長短也是無法預測的。美國佔領日本是7年,在韓國的3萬軍隊駐扎了半個世紀,因此我們很難想像成功佔領伊拉克會少於5年時間,很可能會長達20年,而這沒有公開的估計,最低總支出將為750億美元,最高將達 5000億美元。

其次,如果要在伊拉克建立某種秩序,美國及其盟國必須轉向經濟重建和國家建設。那麼如何建立新政權呢?是採取阿富汗模式,還是如當年佔領德國或日本那樣成立佔領政權,強行實行西方憲法、自由言論和自由選舉?還是制定一項更廣泛的促進中東民主化的馬歇爾計劃?有學者警告說,這一重建進程非常困難,代價高昂。最近美國在海地、阿富汗、波斯尼亞的例子就說明美國尚沒有找到任何短時期內低成本重建國家的成功模式。雖然目前難以預算準確的時間跨度,但一般很難想像將伊拉克變成現代民主社會不需要10年時間。

經濟重建和國家建設的代價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戰後伊拉克復興的計劃。如果目標是人均gdp等於埃及或伊朗,估計人均800美元,總計約200億。這一估計與世界銀行對黎巴嫩,東帝汶和波斯尼亞的戰後重建估計接近,需要約每人1000美元。(註:world bank,"afghanistan:world bank approach paper," november 2001;available at worldbank.org.)如果目標設為雄心勃勃的「伊拉克馬歇爾計劃」,(註:this was discussed in roger d.carstens,"a marshall plan for lraq," the washington times,august 5,2002.)那麼大家可以回想一下,40年前的馬歇爾計劃共花了美國130.3億美元,相當於今天gdp的4.5%,或 4500億美元。按今天的收入水平,援助總計為每人 2000美元,是上述人均800美元的一倍還多,而歐洲的馬歇爾計劃花費更多,估計在750億美元以上,依此框算,那麼伊拉克經濟重建和國家建設費用少250億,多則1000億。

第三,人道主義援助。這包括照顧在伊拉克的難民,傷病員,很可能還包括鄰國的難民和傷員,目前具體數目尚難估計,因為不清楚處於危急之中的人數,以及戰後援助的持續時間。但1990年代的巴爾干沖突中的人道主義援助費用是每年每人約500美元。一個大概的估計是,在伊拉克約100萬到500萬人需要接受人道主義援助,如果這種援助持續的時間在1到4年,那麼人道主義援助的費用估計在 10億到100億美元之間。

那麼誰來為這巨額的戰爭費用買單?一個比較現實的資金來源當然是伊拉克的石油收入。如果伊拉克石油生產能力戰後能恢復到每天300萬桶,按目前價格,每年約有250億美元的收入。但是,這些收入已經用於了許多地方,最主要的是用於食品,醫葯和其他必需品的進口,還有一些將用於未來經濟重建。此外,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後,許多國家聲稱擁有3000億美元的債權。因此,將這些資金轉付美國佔領的費用,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是愚蠢的。

那麼,是否象第一次海灣戰爭那樣,由其他盟國來付帳呢?這存在著不確定性,如果戰爭沒有得到聯合國的支持或廣泛的國際支持,那麼美國將被迫獨自支付絕大部分帳單。

當然,美國也可能象以往一直遵循的「打了就跑」的哲學,不積極參與戰敗國的重建。最新的一個例子就是阿富汗戰爭。截止2002年9月的,美國花費了130億美元用於戰爭,但用於平民或人道主義援助的費用總計也不過1000萬美元。特別是目前美國每年的對外援助只有150億美元,因此能否為戰後重建提供幫助是值得懷疑的,如是,則將導致伊拉克長期處於無序、混亂和貧苦狀況,雖然這會大大縮減美國的支出,但在外交、政治,甚至是經濟上的代價也是不可低估的。



美伊如果開戰的另一個重要經濟代價就是對世界石油市場的沖擊。不僅會產生有形損失,也會引發政治事件,導致石油生產國在戰後實行限產。

最令人擔心的,當然是伊拉克的整個石油設施遭到徹底毀壞,並波及科威特、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設施。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伊拉克撤退時摧毀了科威特的油井和其他石油設施。這種破壞行徑使得科威特的石油生產陷入癱瘓,2年後才恢復到戰前水平。因此,除非伊拉克領導人在未來美伊戰爭的初期就被抓獲,否則,伊拉克軍隊很可能會破壞伊拉克的石油生產設施。這種自殘行動在和平時期是不可理解的,但在戰爭中則無法排除。此外,生化戰爭對海灣地區石油設施的破壞和環境污染,也是不可低估的。

另一個令人擔心的是事件是opec國家在實行石油協議減產。這可能產生於這些國家對美國的抵制,就象1973年阿以戰爭爆發後的那樣。這也可能是由於opec國家的石油資源大部分被控制在反西方分子手中。

布魯金斯研究所經濟學家喬治·佩里最近研究了世界石油供應中斷的經濟影響。(註:george l. perry,"the war on terrorism, the world oil market and the us economy," october 24,2001;available as analysis paper # 7 at www. brook.e/views/papers/perry/20011024.htm.)他分析了壞、更壞和最壞三種情況。盡管他的研究的出發點是恐怖主義,但實際上任何破壞行為引起的石油中斷的後果是基本相似的。佩里設定的「最壞」情況,與可能的戰爭「壞」結果,即「持久戰」產生的後果基本一致。這一結果假設,世界石油產量每天下降700萬桶,部分可以由美國戰略石油儲備每天提供250萬桶來抵消。許多不利事件結合在一起,如戰爭破壞、恐怖主義或該地區政府在政治上的反抗,很可能導致這一結果。具體說來,大部分伊拉克的石油生產能力和 1/4的其他海灣國家的生產能力遭到破壞。另一種可能的情況涉及opec對美國及其盟國的抵制,削減石油生產25%。這一抵制的運用在經濟上是沒有障礙的,因為產油國的利潤會由隨產量下降而引起的油價上升得到補償。

以上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全球石油產量的下降,從而引發油價暴漲,通貨膨脹上升,石油消費者的財富由此轉移到石油生產國。在佩里的「更壞」的情況下,估計油價會上漲3倍,達到約每桶75美元,汽油每加侖約3美元,美國石油進口的費用將上升,每年增加2000億美元,油價的沖擊和通貨膨脹還會加劇經濟衰退。opec對石油產量的控制將持續1年半時間。

布希政府的戰略家們可能會忽視上面的「壞結果」,而將賭注壓在所謂石油市場的「好結果」上。他們設想,美國會短期內在伊拉克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石油設施完好無損、中東地區政治穩定、從而促進伊拉克石油生產能力的增加,這反過來對油價產生降價的壓力。但是,伊拉克增加石油產量的速度可能被高估了,但一個比較合理的樂觀估計,戰後5年內伊拉克可能增加生產能力至每天400萬桶。如果這種假設成立,則其對其他地區石油供應的影響是促使油價在未來十年內每桶微降1美元。按每桶25美元的基價預測,可使美國石油進口的費用在未來 10年下降300億美元。但這種所謂的「好結果」能否出現是令人懷疑的。



最後,我們來分析一下未來可能的美伊戰爭對美國宏觀經濟的影響。現在,有不少人認為戰爭能夠刺激美國經濟,從而將美國經濟拖出下降的軌道。這點需要具體分析。在過去,美國參加的一些重大戰爭,的確推動過經濟繁榮。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大量的國防開支使美國gdp比珍珠港事件增加了 10%,使美國經濟走出了大蕭條。又如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期間,美國的經濟也隨著軍事集結而不斷擴張。但是,第一次海灣戰爭的國防開支只使美國 gdp增加了0.3%。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對股票價格和消費信心產生了一個不利的心理反應,這些因素降低了消費支出,尤其是耐用消費品的支出,降低下商業投資,而國防支出並沒能彌合這之間的差距。其結果是,這在最近的美國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一個月,美國經濟開始急劇衰退。未來可能的美伊戰爭直接的軍事代價估計不會太大,其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心理因素。1990-1991年下降的循環估計不會重現,這主要是因為市場已經對戰爭作出了提前反應。自 2002年夏,美國股票市場下降了20%,美元已開始貶值,消費信心指數也處於近10年來的最低水平,如果能夠速勝,那麼戰爭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可能很小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如果戰爭進程不想人們想像的那樣順利,如戰爭起初階段,進展緩慢,那麼宏觀經濟還是會受到沖擊的。可以想像,如果巨大的人員傷亡、持久的城市巷戰、晚間新聞中血淋淋的圖象、全球廣泛的對美國政策的譴責、有關生化武器使用的謠言或事實、或大規模國內外的恐怖事件結合在一起,那麼即使沒有石油價格的沖擊,美國宏觀經濟的反應也可能與1990-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後下降的情形非常相似,或者象911事件後那樣急劇下降。據不完全統計,如果戰爭陷入持久戰困境,那麼美國的 gdp增長將下降2到5個百分點,按今天的美元價格計算,約為2000億到5000億美元。



上述戰爭經濟代價分析建立在「速勝戰」和「持久戰」兩類情況之上的,這種分析討論難免會流於簡單化。事實上,各種情況的組合,會有令人眼花繚亂的結果。如果把戰爭作為一個大的骰子,我們可以會轉出花費約1200億美元的「低代價」,也可能轉出 16000億美元的「高代價」。戰爭的最終代價將會停留在「低代價」和「高代價」之間的某一點上。

但目前美國人似乎並沒認真去思考戰爭可能引起的經濟代價。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布希政府並沒有對未來戰爭的經濟代價作出一個嚴肅認真的公共評估。如果不提供這些評估,美國公眾和國會無法對戰爭的現實代價和利益作出准確全面的判斷。尤其令人擔心的是,戰後佔領和維和、經濟重建和國家建設的承諾,如果美國納稅人拒絕買單,而盟國又不肯支付,那麼戰爭留給伊拉克及中東地區的將是堆積如山的碎石和滿街憤怒的民眾和暴徒。

其次,在軍事上認真准備,但在經濟上馬虎草率。這在以往的戰爭和沖突中是經常可見的。自布希總統上台以來,美國的金融形勢已嚴重惡化,從 2001年春到2002年秋,聯邦預算已經惡化了3600億美元,因此,即使是「速勝戰」預算赤字也將堆成小山。

再次,布希政府如果採取單邊行動,將冒巨大的風險。軍事上,沒有廣泛的與其他國家結成的聯盟而發動進攻,可能會使軍事行動更加困難,軍費開支更加昂貴,同時也將給伊拉克領導人以某種希望,即其他國家會給予他幫助。由此,戰爭時間將延長。從政治角度看,單方面的軍事行動,尤其是沒有得到伊斯蘭世界的支持,美國將冒激怒溫和國家、引發激進國家公開挑戰、在這些國家培育恐怖主義分子的風險。從法律的角度說,美國在沒有得到國際法認可的情況下堅持自己推翻外國政府的權利,將嚴重破壞在國際金融,裁軍,環境、防止核擴散,反恐等方面各種國際合作的基礎。從經濟角度看,單邊行動意味著戰爭費用的大部分將由美國自己承擔。

第四,戰略家們可能迷惑於自己對伊斯蘭世界和伊拉克人民對美國軍事干涉的一廂情願的反應。一個重要的不確定性就是伊拉克部隊的忠誠和伊拉克軍事領導人展開巴格達城市保衛戰的意願。此外,即使迄今為止沒有一個主要的阿拉伯國家堅定地站在美國一邊,但布希政府似乎仍然堅信,好象穆斯林都等待著薩達姆被推翻,然後上街跳舞慶賀,美國大兵在巴格達受到解放者般的歡迎而不被視為異教徒。但事實上反對力量比美國政府認為的要大的多,對美國的贊賞則沒有想像的那樣普遍。

最後,人們可能會感到一絲困惑,即布希政府為何要熱衷於推倒薩達姆政權。與來自恐怖主義者清晰的危險相比,伊拉克並沒有給美國帶來迫在眉睫的威脅。伊拉克戰爭將在今後幾年內占據美國有限的資源和工作重心,從而影響美國對其他麻煩地區,如北朝鮮或巴以沖突的處理能力。政府將很大一部分工作精力投注到伊拉克問題,而同時經濟增長緩慢、財政赤字、合作治理危機和增長的衛生保健問題等將威脅美國國內經濟的健康發展。如果美國全神貫注於與伊拉克的戰爭,那麼美國國內經濟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將被忽視。

以上,我們從經濟學的層面分析了未來可能爆發的美伊戰爭可能帶來的經濟代價、經濟後果和其他方面的影響。戰爭的最後決策不是由經濟學家作出的,但經濟學提供了一個分析和考察問題的視角。從經濟學角度透視,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如果綜合各種影響戰爭的因素後轉動戰爭的骰子,如果停在「低代價」上,爆發戰爭的可能性較大,如果停在「高代價」上,爆發戰爭的可能性較小。當然,這是基於理性分析之上的,如果出了個不顧一切的戰爭狂人,則另當別論。

Ⅶ 戰爭對股票的影響例子

戰爭對股票的影響:戰爭對經濟清庫存的最佳方式,戰爭對證券市場是雙刃劍,一般情況是:戰爭初期對股票市場是利空,隨後馬上是利好,因為戰爭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和商品,間接提高了就業的生產力,而戰爭武器的發明,最終會轉化為民用科學技術的大幅度提高。最終催生了全世界的波瀾壯闊的超期大牛市
拓展資料:
1.股票市場是已經發行的股票轉讓、買賣和流通的場所,包括交易所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兩大類別。由於它是建立在發行市場基礎上的,因此又稱作二級市場。股票市場的結構和交易活動比發行市場(一級市場)更為復雜,其作用和影響力也更大
2.股票市場的前身起源於1602年荷蘭人在阿姆斯特河大橋上進行荷屬東印度公司股票的買賣,而正規的股票市場最早出現在美國。股票市場是投機者和投資者雙雙活躍的地方,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和金融活動的寒暑表,股票市場的不良現象例如無貨沽空等等,可以導致股災等各種危害的產生。股票市場唯一不變的就是:時時刻刻都是變化的。中國大陸有上交所和深交所、北交所三個交易市場
3.股票市場是股票發行和交易的場所,包括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兩部分。股份公司通過面向社會發行股票,迅速集中大量資金,實現生產的規模經營;而社會上分散的資金盈餘者本著「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投資股份公司,謀求財富的增值。
4.從買賣雙方決定價格的不同,分為議價買賣和競價買賣。議價買賣就是買方和賣方一對一地面談,通過討價還價達成買賣交易。它是場外交易中常用的方式。一般在股票上不了市、交易量少,需要保密或為了節省傭金等情況下採用。競價買賣是指買賣雙方都是由若幹人組成的群體,雙方公開進行雙向競爭的交易,即交易不僅在買賣雙方之間有出價和要價的競爭,而且在買者群體和賣者群體內部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最後在買方出價最高者和賣方要價最低者之間成交。在這種雙方競爭中,買方可以自由地選擇賣方,賣方也可以自由地選擇買方,使交易比較公平,產生的價格也比較合理。競價買賣是證券交易所中買賣股票的主要方式。

Ⅷ 歷年戰爭對股市的影響

戰爭對股市的影響如下:
1、局部戰爭對股市影響有限, 美國的股市,上世紀60年代年的古巴導彈危機,雖然美國和前蘇聯幾乎要發生戰爭,股市短期應聲而下,但是後來漲幅更高,再來看,第一次海灣戰爭為發生在1980,而美國正處於牛市階段,第二次海灣戰爭為發生在1991年美國領導的聯合國部隊與伊拉克之間的戰爭。
2、歷史證明,突發事件對股市的影響都是短暫的,短期的局部戰爭有利於軍工和石油板塊走強。調整一旦完畢就是買入好時機。
3、一切歷史事件表明,股市的最終選擇方向是宏觀經濟支撐的,戰爭對股市影響有限。所以對於中國來說,中國現階段還處於一個穩健的歷史時期,股民朋友大膽的買股票就是了,不要被一些短暫的事件影響操作。短線的話軍工可以介入,而且前幾天受輕軌建設影響的智能科技類,製造類,新材料板塊今天有所回落,可以大膽的在回落的時候介入,短線有再次出現報復性反彈。
拓展資料:
1.戰爭不可避免地對股市、期市產生影響。戰爭是人類解決矛盾的一種方式,當其他可用的方式都不能有效解決矛盾時,人們會選擇用戰爭來解決。古往今來,人類發生過的戰爭不計其數。就戰爭的影響而言,涉及面是相當廣泛的,除了某種程度上推動歷史的發展之外,對交戰雙方、鄰國甚至更遠的國家的社會、民族、經濟、文化等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自從人類經濟社會有了股市和其實之後,戰爭也就不可避免地對它們產生影響,因為股市和期市本身就是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核心差別?商品期貨受戰爭的影響一般會上漲,而不同國家的股票和股指期貨受到戰爭的影響表現則不盡相同
對交戰國而言,商品現貨是必漲的。 戰爭推動現貨商品上漲的本質原因是由戰爭的兩大特性造成的,即戰爭的消耗性和破壞性。戰爭是物資的極大消耗,是人類對之前生產的商品最高級別的消耗運動,在戰爭中,交戰國的能源、金屬、軍工用品、醫葯等都會快速消耗;戰爭也是對社會經濟的破會,除了戰爭直接摧毀房屋、廠房、農田等,還會由於戰爭引起的人口數量減少,而使農民、工人和其他勞動力大大減少,同時戰爭引起的社會動盪還會使更多的大量工廠關閉、農田荒廢,造成社會商品(包括農產品)差能下降,形成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上漲。
三、交戰雙方強弱明顯小規模戰爭,對各國股市、期市的影響。 由於交戰雙方的實力強弱太明顯,不用開戰也可以毫不費力的判斷出誰會獲勝,甚至都知道戰爭持續的時間不會太長,同時由於戰場一般在弱國,因此戰爭對強弱兩方股市和股指期貨的影響會截然不同,而對商品期貨的走勢則是方向一致的。

Ⅸ 案例:當年三個理由促使巴菲特投資中石油,僅半年就狂賺28億

作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投資大師,巴菲特在2003年的投資表現出對投資時機橡腔極強的把握能力。2003年4月,巴菲特成功投資中石油的戰役就是經典之戰。到10月份,中石油以83%的漲幅雄踞香港股市漲幅榜第一名,巴菲特在短短的半年時間內,狂賺了28億港元。

巴菲特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次成功,是因為他對中石油的內部和外部環境做了詳盡的分析,並選擇了適當的投資時機。

第一,當時中石油的股價很低,上升空間很大,是最好的購買時機。

第二,巴菲特對在中國長期投資有信心。他在出手中石油時事先就已經有了周密的部署和詳盡的考察,其中包括和中石油有關人員接觸及研讀中石油的財務報告。

中石油主要控股錦州石化、吉林化工、三星石化等多家中國A股和H股公司。作為中國最大的油氣生產商,中石油主要從事石油及天然氣的勘探、開發、生產及銷售,原油及石油產品的煉制、運輸、儲存及銷售,其他相關石化產品的生產及銷售,以及天然氣的輸送及銷售。天然氣與管道業務為集團重點發展的業務,並預期成為集團未來盈利增長的動力。近年來,中石油通過一系列收購,穩步拓展海外業務:2002年收購戴文能源公司於印尼的油氣業務;2003年4月24日以6.4億元增持印尼加邦區油田15%的股權。中石油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對於習慣價值投資的巴菲特來說,自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第三,巴菲特的投資思想受到了成長型投資家菲利浦·費雪的極大影響。費雪在其代表作《普通的股票和不普通的利潤》一書中,指出了投資時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看待和選擇投資時機。他說:「選擇好的時機,買入正確的股票,並長期持有,它們就會創造伍橡可觀的利潤。」這個觀點對巴菲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03年以來,困擾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很多。美伊戰爭結束之後,亞洲地區又有「非典」肆虐。巴菲特正是趁市場投資者對此猶疑不定之機,實現了增持中石油的戰略意圖。在表面上最危險的時候「出手」,充分展示了巴菲特把握投資時機的技巧。

而且巴菲特認為,亞洲是全球經濟最活躍的地區,而中國又是這個腔如旁地區的經濟引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石化、鋼鐵、電力等基礎性行業將直接受益。而起步較晚的金融服務、 汽車 等行業也將快速發展。從這個角度上看,只要投資中國就能從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趨勢中獲得豐厚的利潤回報。

正是從以上幾個方面做出了正確的分析,巴菲特才把握了大好的投資機會,賺得了巨額的財富。

Ⅹ 歷次美聯儲加息對股市的影響有哪些

美聯儲加息對A股影響並沒有很強的關聯性,A股依然按照自身規律運行。實際上,中國股市由於歷來是內因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美聯儲的縮表,對中國股市的影響有限。可以這么說吧,美國加息對中國股市短期影響顯著,長期影響並不明顯。

第一輪加息1982-1984,美聯儲的基準利率從8.5%上調至11.5%。

加息之前的 1981 年,美國的通脹率已達 13.5%,接近超級通脹,經過加息到了1983年美國的通脹率已經下降到4%以下。加息將超級通脹完全轉嫁給拉美國家,讓七十年代就進入中等收入國家序列的拉美諸國,重新陷入高通脹低增長的泥潭。

第二輪加息1988-1989,美聯儲基準利率從6.5%上調至9.8125%。

1988年至1989年期間,美股一直在震盪中走強,加息並沒有導致股票大幅下跌,相反在某種意義上投資者的信心增加了。

第三輪加息1992-1995,美聯儲基準利率從3.25%上調至 6%。

美聯儲將利率從3%提高至6%,使通脹得到控制,債券收益率大幅下降,將從1990年開始泡沫破裂的日本最後的翻盤時間窗口緊緊的封死,從此日本的股市正式變成了美股的影子,一場經濟危機變成了「失落的十年」。此次加息,中國的滬深兩市已經開市,加息使得國內市場有一年左右的下行,之後震盪上行。

第四輪加息1998-2000,美聯儲基準利率從4.75%上調至6.5%。

當時,東南亞諸國還深陷金融危機泥潭,美國又面臨歐元挑戰和互聯網泡沫不斷膨脹的威脅,「911 事件」更令經濟和股市雪上加霜。在加息收割了東南亞韭菜之後,推動了暴力短期的股市增長(泡沫),也引發了美國股市震盪,並在2000年泡沫破裂。國內的A股市場,受到此次加息影響震盪下行,當然也可能是因為離東南亞比較近。

第五輪加息2003-2006,基準利率從1%上調至5.25%。

這一次的目標是第二次伊拉克戰爭,標的是用歐元結算的石油。2004年度加息後,美股表現了明顯的下行趨勢,但美國打贏了伊拉克,股指又開始震盪上升,呈現長期U型趨勢。而中國股市反而迎來了最大的漲幅,從1700點漲到了6124點。

第六輪加息2015-2018,基準利率從0%上調至2.5%。

此次加息的目標還是歐元,我們也從中漁利了中東歐的市場。股市方面,美股不降反漲,連續上漲了多年,但是國內股市從2015年6月開始,從5200點附近震盪下行。

美聯儲加息對美國股市的影響並不像理論上分析的一樣,必定下跌,但是對中國股市的影響是至少有一年的調整。美元加息實質上對中國的影響,更多是加速中國資本的外流,而這一切也反應在人民幣的匯率上面。好在中國有外匯管制,從個人管控到企業管控都達到非常嚴格的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美國加息事件上劃了絕緣線,中國政府在匯率問題的底線,將有效阻擊美國加息事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