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戈登·摩爾的基本信息
摩爾1929年出生在美國加州的舊金山。曾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化學學士學位,並且在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獲得物理化學(physical chemistry)博士學位 。50年代中期他和集成電路的發明者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一起,在威廉·肖克利半導體公司工作。後來,諾伊斯和摩爾等8人集體辭職創辦了半導體工業史上有名的仙童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ctor)。仙童成為Intel和AMD之父。
1968年,摩爾和諾伊斯一起退出仙童公司,創辦了Intel。Intel致力於開發當時計算機工業尚未開發的數據存儲領域,公司生產的第一個重要產品Intel 1103存儲晶元於70年代初上市。1972年,Intel銷售額就達2340萬美元。從1982年起的過去10年間,微電子技術共有22項重大突破,其中由Intel公司開發的就有16項之多。
在摩爾主導Intel的十幾年時間里(1974~1987年),以PC為代表的個人計算機工業萌芽並獲得了飛速的發展。摩爾以其敏銳的眼光,准確地預測到了PC的成功。他果斷地做出決定,Intel進行戰略轉移,專攻微型計算機的「心臟」部件--CPU。戈登·摩爾正是這場變革和進步的最大推動者和勝利者。在高科技的IT領域,奮斗過十年的人物就可以被人稱為老兵了。那麼閃耀了40多年光芒的摩爾又該被稱為什麼呢?戈登·摩爾不但是一個老兵,他更是一位信息產業的偶像。今天,雖然擔任Intel榮譽董事主席的摩爾已經淡出了日常的管理事務,但是他還是一周數日出現在Intel總部的大樓里
1998年,摩爾和美國AAA國際合作創辦了AAAInt-l。Intel公司以「智能」產業為主,「AAA」以「智慧」產業為主,合作後「AAAInt-l」以「智能+智慧」的「智創未來,鏈動世界」為經營理念,以「服務國際戰略,履行全球責任」為使命,全力滿足未來智能化社會從「互聯網---物聯網---智聯網」鏈動發展市場需求!
他是信息產業的偶像,他的定律不僅把英特爾帶到了產業的頂峰,也指引著40年來IT產業的發展。他,戈登·摩爾,在盛名之下,把自己謙和地封藏起來,在退出江湖多年之後,他的出場依然如超級巨星一樣,引來技術天才們的如雷掌聲。
沒有哪個工程師的出場能像戈登·摩爾(Gordon·Moore)那樣,猶如一個超級巨星。為了紀念IDF成功舉辦10周年,這位極少露面的摩爾定律之父,在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的第一天掀起了一個高潮,現場所有觀眾站起來用熱烈的掌聲向他致敬。
第二次見到摩爾,是他忽然出現在安靜的媒體室里,幾乎所有的記者都扔下手裡的筆記本電腦,抓起相機一擁而上。國外記者說,摩爾的每一次出場都是這樣,他會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時刻出現在你面前。
摩爾很高,有一米八,年近八旬的他身著黑色西裝仍纖尺然挺拔。不管周圍人如何手忙腳亂,這位白發老者總是氣定神閑、悠然自得。
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是什麼,當然是電腦和網路,哪個行業最賺錢,當然是在風仿豎稿口浪尖上的IT行業,那麼這個行業的龍頭老大是誰,也許會有一些猶豫,不過看看自己的電腦,瞅瞅無處不在的廣告,這個答案就一目瞭然,當然就是全球最大的CPU製造商「英特爾」,它是計算機行業的領軍人物,生產著電腦的「心臟」——CPU,是真正的晶元巨人,任何一個計算機製造商,沒有誰敢拒絕英特爾的產品,備孝沒有誰敢不使用著名的奔騰系列,雖然計算機戰場硝煙四起,但幾十年來,它永遠處於不敗之地,幾乎成為完美的化身。
而這個完美的化身是由三駕馬車所駕御的。羅伯特·諾伊斯,戈登·摩爾,安迪·格魯夫,每一個都是那麼赫赫有名,功勛蓋世,他們是完美的最佳組合,諾伊斯被尊稱為「聖人」,引領著企業發展方向,安迪被稱為「偏執狂」,用鐵腕管理著公司,摩爾則是出類拔萃的技術天才,計算機產業發展第一定律的發明人,尤其擅長技術趨勢的分析與謀略的策劃,是英特爾的哲學家、思想家,也是它的「心臟」。 1929年1月3日,戈登·摩爾出生在加州舊金山的佩斯卡迪諾。父親沒有上過多少學,17歲就開始養家,做一個小官員,母親只有中學畢業,但一家人日子過得也溫馨和樂。
11歲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年幼的摩爾對化學產生了興趣。當時鄰居的孩子有一個獨特的聖誕禮物,那是一個化學裝置,裡面有許多真正的化學試劑,可以製成許多稀奇古怪的東西,甚至可以製造炸葯,摩爾簡直完全著了迷,整天跑到鄰居家裡去,研究這些小東西,他開始想成為一個化學家!
在學校里,摩爾不是最用功的那個人,但卻是最會學習的那個,他整天跑出去做運動,搞發明,但學習成績一直還不錯。高中畢業後他進入了著名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化學專業,實現了自己的少年夢想。1950年,摩爾獲得了學士學位,接著他繼續深造,於1954年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
畢業後,摩爾來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應用物理實驗室工作。當時他的研究方向是觀察紅外線吸收性狀和火焰分光光度分析。但不久研究小組因兩個上司的離去而名存實亡。而摩爾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方向,他說:「我開始計算自己發表的文章,結果是每個單詞5美元,對基礎研究來說這相當不錯。但我不知道誰會讀這些文章,政府能否從中獲得相應的價值。」
幾年之後,在諾貝爾獎獲得者、晶體管的合作發明者威廉·肖克利的邀請下,1956年,摩爾回到加利福尼亞,作為一名化學專家加入了肖克利半導體公司,他想放棄以前那種太過於虛無縹緲的理論研究,做點事情,讓自己的研究得到應用。
事實證明,摩爾加入肖克利半導體公司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因為在這里,他遇到了自己一生最好的合作夥伴,成就了一番最偉大的事業。羅伯特·諾伊斯、布蘭克、拉斯特都是後來鼎鼎大名的人物。但也有缺憾存在,因為肖克利是天才的科學家,卻缺乏經營能力。他雄心勃勃,但對管理一竅不通。斯坦福大學教授特曼曾評論說:「肖克利在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眼裡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人物,但他們又很難跟他共事。」一年之中,實驗室沒有研製出任何像樣的產品。
於是,公司里意氣相通的8個人決定「叛逃」,帶頭人是諾伊斯,他是摩爾最好的朋友。他們向肖克利遞交了辭職書。肖克利怒不可遏地罵他們是「八叛逆」。但青年人還是義無反顧離開了他們的「伯樂」。不過,後來就連肖克利本人也改口把他們稱為「八個天才的叛逆」。在矽谷許多傳說中,「八叛逆」的照片與矽谷第一位創業者惠普的車庫照片,具有同樣的歷史價值。 1957年9月,「八叛逆」手拿《華爾街日報》,按紐約股票欄目挨家挨戶尋找合作夥伴,他們找了35家公司,但被拒絕了35次。最後,他們找到了一家地處美國紐約的攝影器材公司,這家公司名稱為Fairchild,音譯「費爾柴爾德」,意思就是「仙童」。已經60多歲的費爾柴爾德先生已經沒有多少心情和動力了,他只提供了3600美元的種子基金,要求他們開發和生產商業半導體器件,並享有兩年的購買特權。於是,「八叛逆」創辦的企業被正式命名為仙童半導體公司。、
「仙童」們商議要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公司答應提供財力,總額為150萬美元。諾依斯給夥伴們分了工,由摩爾負責研究新的擴散工藝,而他自己則與拉斯特一起專攻平面照相技術。
1958年1月,IBM公司給了他們第一張訂單,訂購100個硅晶體管,用於該公司電腦的存儲器。到1958年底,「八叛逆」的小小公司已經擁有50萬銷售額和100名員工,依靠技術創新優勢,一舉成為矽谷成長最快的公司,別人稱它是「淘氣孩子們創造的奇跡」。
60年代的仙童半導體公司進入了它的黃金時期。到1967年,公司營業額已接近2億美元,在當時可以說是天文數字。人們說:「進入仙童公司,就等於跨進了矽谷半導體工業的大門。」
1965年的一個無意的瞬間,摩爾發現出一個對後來計算機行業極為重大的定律,它發表在當年第35期《電子》雜志上,雖然只有3頁紙的篇幅,但卻是迄今為止半導體歷史上最具意義的論文。在文章里,摩爾天才地預言說道,集成電路上能被集成的晶體管數目,將會以每18個月翻一番的速度穩定增長,並在今後數十年內保持著這種勢頭。摩爾所做的這個預言,因後來集成電路的發展而得以證明,並在較長時期保持了它的有效性,被人譽為「摩爾定律」,成為新興電子電腦產業的「第一定律」。
但在當時,摩爾和其他人都沒有想到它的作用。因為這時的仙童已經在孕育著危機,隨著分公司的壯大,母公司總經理不斷把利潤轉移到東海岸,去支持費爾柴爾德總公司的盈利水平。目睹這種現狀,仙童的大批人才精英,紛紛出走自行創業。
1968年,「八叛逆」中的最後兩位諾伊斯和摩爾,帶著當時還不出名的葛羅夫脫離仙童公司自立門戶,在加州維爾山的一幢舊樓中,英特爾成立了,新公司最初起的名字叫「摩爾——諾伊斯電子公司」。但是英文里Moore Noyce聽起來與more noise(吵吵嚷嚷)非常相似,所以又改成了「英特爾」。「英特爾」(Intel)本來源自於英文單詞「智慧」(Intelligence的頭部。同時又與英文的「集成電子」(Integrated Electronics)很相似,於是,這個簡單卻響亮的名字就這樣誕生了!雖然是個小公司,沒有資金,沒有地方。但他們卻雄心萬丈,要闖一番偉大事業。
創業之初,三人一致認為,半導體最具潛力的市場是存儲器晶元,這一市場完全依賴於高科技。1969年,英特爾推出自己的第一批產品——雙極處理64位存儲器晶元,代號為3101。第二年,又推出第一個大容量(256位)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存儲器1101。1972年,又乘勝推出第一個容量為1KB的動態隨機存儲器1103,這種價廉物美的產品深受歡迎,供不應求,它的誕生正式宣告了磁芯存儲器的滅亡,並最終成全了個人電腦革命。達到 在英特爾公司,摩爾定律開始得到徹底的發揮和實踐。從70年代起,英特爾就構築了其賴以成功的商業模式——不斷改進晶元的設計,以技術創新滿足計算機製造商及軟硬體產品公司更新換代、提高性能的需要。摩爾提出,計算機的性能每18個月翻一番,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贏得高額利潤並將獲得的資金再投入到下一輪的技術開發中去,才會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生存下來。而摩爾的口頭禪就是「改變是我們終身的熱愛」。
在摩爾定律的指導下,英特爾公司好戲連台,1971年對外公布了世界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宣告了「一個集成電子新紀元已經來臨」。1974年,又推出了微處理器8080。「8080」被專家們稱贊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微處理器之一,也正是從8088開始,個人電腦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發展起來。
1974年在諾伊斯卸任之後,時任副總裁的摩爾正式登上了總裁和首席執行官的寶座,開始了英特爾騰飛的路程。作為技術出身的企業家,摩爾從不認為自己是公司的總裁,高高在上,並且他十分注重技術的轉化,消除英特爾研究實驗室和製造部門之間的瓶頸,加快了新產品從實驗室向工廠、向市場的轉化。
由於經營策略的正確,技術上的創新,這時的英特爾已經逐步確立了自己的巨人地位,環顧四周,無一人是對手,不由得洋洋得意,但他們沒有想到,在遙遠的東方,一股新生的勢力正在成長。
1976年3月,日本最大的5家電氣公司的科研力量聯合起來,組建起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所,不到4年時間,他們取得了巨大成就!1980年3月,惠普公司總經理安德森在華盛頓的一次會議上發表了一份日美兩國晶元質量的比較報告,美國最好的產品的次品率,竟要比日本最差的產品高出5倍。這份報告引起矽谷的震驚。
然而真正的較量是1981年。這年12月,英特爾公司推出8087晶元,日本松下公司毫不示弱地拿出3200晶元。當時64K動態隨機存儲晶元是電腦界一致看好的重頭戲,它包含65536個元件,不僅能讀,而且能夠像黑板一樣擦寫。但日本的64K晶元是半路里殺出來的一匹黑馬,以它低成本和高可靠性,迅速佔有美國,使英特爾的單個晶元價格在一年內就從28美元慘跌至6美元,英特爾這個新生的巨人被狠狠地教訓了,矽谷為之嘩然,美國為之嘩然。
摩爾痛定思痛,決心放棄存儲晶元市場,轉向了微處理器(控制晶元)市場,因為以其敏銳的眼光,摩爾已經准確地預測到了個人電腦以後的成功。他果斷地做出決定,Intel進行戰略轉移,專攻微型計算機的「心臟」部件—CPU,正是這一決策,最終確立了英特爾今日在全球微處理器市場上的霸主地位。
從1985年起,英特爾開始同康柏聯合研製以80386微處理器為基礎的新型計算機,並於1987年成功地推出運算速度比IBM個人計算機快三倍的台式386計算機。1991年,英特爾又與IBM公司達成一項為期10年的微處理器協議,研製能用一塊晶元代替許多計算機芯址,並且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處理器。
技術上的創新使英特爾不斷領先於同行,始終占據著微處理器市場的極大市場份額,利潤連年上升,但摩爾並沒有滿足於現狀,他相信自己的摩爾定律,清楚市場的淘汰是多麼快速,依然以極大的頻率「自己淘汰自己」。1993年3月,英特爾又推出微處理器的第五代CPU產品——Pentium(奔騰)。
在摩爾主導Intel的十幾年時間里,以PC為代表的個人計算機工業萌芽並獲得了飛速的發展。隨著PC在全球范圍獲得的巨大成功,提供PC核心部件的Intel從一個存儲器製造商長成為一個更加輝煌的Intel。戈登·摩爾正是這場偉大變革的最大推動者和勝利者。
1989年,摩爾從主席職位上光榮退休。
成功秘訣
深厚的專業知識為基礎。
技術為支點,研發為杠桿。
不斷「淘汰自己」的勇氣。
B. 矽谷蒲公英:仙童曾經培養英特爾、AMD、蘋果
「仙童半導體公司就象個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這種創業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這是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喬布斯早年滿懷敬意,對仙童半導體公司的評價。
八個天才的叛逆
「叛逆!你們這群叛逆!滑橡」
1957年的一天,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威廉姆.肖克利在接到包括羅伯特.諾伊斯、戈登.摩爾等八位年輕學者的辭職信時,勃然大怒,把他們臭罵了一頓。年輕人們面面相覷,但還是義無反顧地離開了他們曾經的「伯樂」,離開了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肖克利後來接受媒體采訪時,怒氣稍平,口氣改了一下,把他們稱為「八個天才的叛逆」。
肖克利對包括諾依斯、摩爾在內的這八位年輕學者有知遇之恩。諾依斯曾回憶接到肖克利的信攔旁邀請電話時說:「那就像是接到上帝打來的找你的電話,肖克利是半導體電子業界最重要的人物,能幫他工作就像是能加入職業棒球大聯盟一樣,表示你的能力受到肯定。」
當然這些年輕學者本身也個個才華橫溢,他們一起的努力成就了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的輝煌。肖克利曾稱他們為「我的博士級生產線」。
也許正所謂「同患難易,共富貴難。」1956年12月,肖克利獲得了諾貝爾獎後,局面發生了變化。肖克利曾說他接受諾貝爾獎時感覺自己是丘吉爾,實驗室里的年輕學者以為這是肖克利的玩笑話,但實際上這是肖克利內心的真實寫照。
在專利署名上,肖克利曾說專利只能署一位發明者的名字,「燈泡只能頂在一個人的頭上。」但是,在下屬進行重大專利申報時,肖克利總將自己列為共同發明人。
肖克利的態度有時讓人無法承受,譬如他有一次責問一個年輕學者:「你在哪所學校讀書?你確定自己真的上過學嗎?這么簡單的東西你竟然不懂?!」
在諾依斯眼裡,肖克利開始變得自大和行為古怪。當時諾依斯也已成名,在業界有著良好的聲譽,而肖克利卻對他的工作產生了猜疑,請求貝爾實驗室重新檢測他所做的實驗數據,這讓諾依斯無地自容。諾依斯說:「這里真的需要我嗎?如果他可以讓貝爾實驗室解決我目前所要解答的問題,那麼我在這里是否無足輕重呢?」
實驗室氣氛異常壓抑,知情人後來回憶說,肖克利獲獎後的數月內,實驗室像一個「精神病院。」戈登.摩爾曾說:「當實驗室里出現一件小事故後,肖克利會要求我們用測謊儀來測試誰說了謊,誰又是無辜的。」作家大衛.卡普倫曾評價肖克利是「物理天才,但卻是個管理白痴。」
不滿在醞釀,一些人暗地裡串聯,准備出走,自行創業,後來成為這個「叛逆」小組領頭羊的諾依斯卻是最後一個加入的,這埋下了下一場「衡悉叛逆」的伏筆。
這個小組向一家投資公司發去一封信,稱:「我們這個團隊經驗豐富,技能多樣,精通物理學、電子學、工程學、冶金學和化學領域。」並表示他們會在半導體領域開展業務。這封信輾轉到了仙童照相和儀器公司的老闆、同時也是IBM當時最大股東的謝爾曼.費爾柴爾德手中,他慧眼識珠,決定投資。
1957年9月19日,仙童半導體公司成立。
冷戰背景下的仙童快車
1958年1月,在美蘇冷戰的背景下,美國開始建造B-70轟炸機,這種飛機當時被稱作「有人駕駛導彈」,IBM負責為飛機生產導航計算機,但IBM缺少用於計算機製造的硅晶片。仙童半導體公司獲悉這個消息後,讓費爾柴爾德說服IBM給他們一個機會。
IBM的工程師們起初對仙童公司有疑慮,但是他們被告知:「你們最大的股東在這些年輕人身上投資了100多萬美元,所以應該信任他們。」不久,仙童公司得到了IBM的金額為1.5萬美元的第一份合同。
合同金額雖然不大,但這是來自藍色巨人的啊!仙童公司一炮打響,業務開始蒸蒸日上。喜歡搞科研的諾依斯,起初婉拒了擔任公司領導之職,但母公司也沒有安排其他人來領導,諾依斯也就成為事實上的負責人。在他的運籌下,公司業務得以迅猛發展,同時,其一整套製造晶體管的平面處理技術也日趨成熟。
當時,仙童公司里的科學家赫爾尼已把硅表面的氧化層擠壓到最大限度,並形成製造晶體管的獨特的平面處理技術,這讓硅晶體管批量生產成為可能。「用這種方法既然能做一個晶體管,為什麼不能做它幾十個、幾百個,乃至成千上萬呢?」1959年1月23日,諾依斯在日記里興奮地記錄了這一切。隨後,仙童公司的半導體流水線很快成型。
一切都有條不紊,但隨後發生了一件讓諾依斯惱怒的事。1959年2月,德克薩斯儀器公司的工程師基爾比准備申請集成電路發明專利。消息傳來,自認為在集成電路發明上領先的諾依斯十分震驚,他認為基爾比的方法看起來是像用蠻力,把一塊半導體做成某種形狀,使之產生一些電阻區域,再用導線將這些區域連接,這需要通過大量的手工勞動才能實現,很笨拙。而諾伊斯評價自己的技術是在「懶漢式思維」的指導下, 摒棄了用導線聯接電子零件的費事模式,一切從簡,因此便於大規模流水線式的生產製造。
仙童公司也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了專利。為爭奪集成電路的發明權,兩家公司開始曠日持久的爭執。法院最後採取了一種和稀泥的做法,判決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則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
集成電路的出現,使得原先佔地一百七十多平方米的龐大計算機,可用只有火柴盒大小的一塊微處理器所代替。集成電路誕生初期,價格高昂貴,1961年春天時,一塊集成電路市面價格高達120美元,這讓普通的用戶望而卻步。但當時,美蘇兩國正展開太空間角逐,肯尼迪總統要求宇航局要把美國宇航員送上月球,承載宇航員的阿波羅飛船上的計算機上採用了仙童公司上百萬塊集成電路,這給這家公司帶去了滾滾財源。隨後,軍用市場的擴大帶動了民用市場的拓展,1964年,集成電路有了第一次民間應用:Zenith公司將它用到了助聽器上。
仙童半導體公司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的同時,八人小組在技術研發上繼續保持著實驗室般的嚴謹,學術造詣仍然保持著很高的水準。
1965年的一天,摩爾從硅晶體車間歸來,回到辦公室,坐下來,取過一把尺子,用筆在一張紙上畫了一張草圖,並以此為核心寫了一篇文章。這篇刊在《電子》雜志上的文章後來被歸納為眾所周知的摩爾定律: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或者說,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每隔18個月將翻兩倍以上。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擎旗。」到了1967年,仙童營業額已接近2億美元,這在當時來說是成績輝煌。仙童在業界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據那一年進入公司的虞有澄博士(後來曾任英特爾公司副總裁)回憶說:「進入仙童公司,就等於跨進了矽谷半導體工業的大門。」
滋生的不滿導致決裂
「如果諾伊斯爬到船上,他一定會成為船長。」
創業八人組的一位成員曾這樣不無嫉妒地評價作為公司管理者的諾依斯,一位成員在列印公司員工名單時,將另外七名創始人的名字按照字母順序排列,唯獨諾依斯例外,把他放在最後面,暗示諾伊斯是最後一位加入他們「叛逆」團隊的。
這種心結自公司成立時就出現了,不過,初期暫無大礙,因為一方面是飛速發展的經營業績暫時掩蓋了這一切,另一方面是因為諾伊斯崇尚簡單和效率,對另外七名創始人的管理採取了無為而治的辦法。而且諾伊斯本人比較低調,他沒有豪華的個人辦公室,沒有司機,沒有專門的停車位。
作家史蒂芬.科維說過:「獲得道德威信的唯一辦法,就是展現你的品質與貢獻,以值得人們信賴和信任的方式生活。」
對創業小組的無為而治並不意味著公司的管理毫無章法,在諾伊斯的指導下,公司建立了一套嚴格的流水線管理制度。在流水線上, 穿著統一的綠色尼龍服裝的女工,除了兩次短暫的休息和午餐時間外,中間不允許站起來,要去洗手間,也必須獲得批准。有的女孩子為了中間能休息一下,只好謊稱頭疼。不過,這些女工認為在薪酬和福利非常優厚的仙童工作很體面。
半導體製造業不僅需要工程師的精心設計,也需要流水線上工人的熟練操作。諾依斯認為流水線上的工人比精密的設備更重要,所以他力圖在公司打破有形的等級差別,他讓管理層和員工共用一個無差別的食堂。他還在周末舉辦經理與員工同時參與的咖啡座談會,努力形成良好的團隊氛圍。諾依斯的這些舉措在當時的美國企業中也是比較超前的。
一切看起來都很完美,但到了60年代中期,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面臨危機。首先是半導體市場的蓬勃發展,讓仙童的創始八人組成員和核心骨乾麵臨著一個選擇:即做一個普通員工還是創辦自己的公司,許多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他們稱前者「乏味」,後者充滿著「鮮血的味道」。管理學家巴納德在《經理人員的職能》一書中曾提到:「人們選擇是否參加某一特定的協作關系時,以下列兩點作為依據:(1)當時的目標、願望和推動力;(2)個人認識到的在他之外的其他可供選擇的機會。個人受到以上兩點的影響和支配而修正自己的行動,組織則由修正後的個人行為而產生。」
其次是仙童母公司開始更多地插手仙童半導體公司的經營,把他們的利潤大量抽走,而諾依斯認為應該把錢更多地投入到電子半導體領域,雙方矛盾開始出現。
最後是母公司對他們的某種居高臨下的傲慢所帶來的隔閡。一次,諾依斯坐飛機到母公司參加一場會議,當時下大雪,住在旅館的他找不到車,只好徒步頂風冒雪去赴會。當他精疲力竭地趕到會場,卻發現會議室內空無一人。諾依斯多年以後對此事耿耿於懷,稱他千里迢迢冒雪而去,而母公司的高管們卻畏縮在溫暖的家裡不肯邁出家門。
1968年8月,諾伊斯與摩爾、格魯夫一起辭職,離開仙童。
他們三人首先去拜訪風險投資家阿瑟.羅克,只帶著幾頁簡陋的業務計劃書。羅克沒有細看那份計劃書,他認為其中最有含金量的幾個字就是「鮑勃.諾伊斯」,於是很快就答應為他們投資250萬美元。
後來,羅克回憶他可沒有為天使投資人准備繁文絮節的項目建議書,他認為只憑諾伊斯的聲譽就已經足夠了,於是只發出一份內容只有一頁半的簡單通知,甚至許多人在看到它之前,就踴躍地把錢投了過來。
諾伊斯、摩爾、格魯夫這次創辦的就是英特爾公司。公司起初計劃取名為摩爾-諾伊斯(Moore Noyce)電子公司,但在英文里,Moore Noyce聽起來會讓人誤以為是「more noise」(更多的噪音), 因此他們從Intelligence(智慧)中取材,其名為Intel。也有種說法,稱Intel 是「集成電子」(INTegrated Elcetronics)的縮寫。
散落種子後的蒲公英風華不再
「AMD是矽谷的中心。英特爾和國家半導體公司只能靠邊站,而前方是由枯枝支撐的公司,自然是暗指仙童。很遠處,才隱約屹立著摩托羅拉和德州儀器。」70年代初,在創始人傑瑞.桑德斯的授意下,AMD公司推出了這樣一個滿含爭議的動畫片廣告。對於仙童公司,桑德斯也一直懷恨在心。
年輕的桑德斯的夢想曾是成為一位電影明星,掙很多的錢,有漂亮女人相伴,但早年打架留下的歪鼻子使這個夢想成為泡影。他轉而做推銷員,在摩托羅拉當銷售經理時脫穎而出,被業界認為是一等一的推銷高手,於是很快被挖進了仙童公司。
仙童公司是桑德斯的英雄用武之地,他升遷很快,薪酬豐厚,但是生活仍入不敷出,因為他花錢似流水。他說金錢是人一輩子的紀錄。
在諾伊斯、摩爾、格魯夫一批骨幹離開仙童去創辦英特爾時,作為仙童銷售高管的他仍不想走,其分管的銷售團隊也很穩定。可是不久萊斯特.霍根博士接管了仙童公司,桑德斯作為異已分子被清洗。桑德斯分析:「說到萊斯特.霍根對我所懷有的成見,我想主要是因為我是一個力主打破陳規陋習的人,這也就是說,如果國王當真沒穿衣服的話,我肯定就是第一個站出來捅破事實真相的人。」
突如其來的解聘,讓桑德斯措手不及,由於平時的大手大腳,他沒有什麼積蓄,兩個孩子嗷嗷待哺,妻子淚眼汪汪,痛苦像突然降臨的冷霧籠罩在他的頭頂。他回憶說,老朋友們也似乎突然不認識他了。他的自尊心遭人踐踏了,曾考慮過自殺。
但桑德斯最後振作了起來,准備籌措資金成立一家新公司,但他的聲望、運氣沒有諾伊斯那樣好。他說諾伊斯總炫耀創辦英特爾時只用了5分鍾就籌集了500萬美元,而他在創建AMD公司時花了500萬分鍾只弄到5萬美元,命運對他似乎很殘忍,但他咬牙堅持了下來。
美國演說家丹尼斯.威特利說過「贏者的優勢不在於天生稟賦、高智商或天才。贏者的優勢全在態度,而不在才智。態度是成功的標准。」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1969年6月20日,AMD公司成立。
正所謂「惟有感恩並積恨,萬年千載不生塵。」桑德斯懷著對仙童的敵意,僱傭了許多在仙童工作過的人,包括被仙童解僱的人。他說不會去考量他們的忠誠,主要想讓他們別害怕,因為他自己品味過恐懼的滋味。
在60年代中後期,一批有仙童基因的公司紛紛成立,除了有諾伊斯這樣主動離開仙童創業的,還有桑德斯這樣因遭解聘而被動創業的。仙童則每況愈下,雖然不像桑德斯形容的那樣像「枯枝」。大家都清晰地意識到,仙童再也不是「淘氣孩子們創造的奇跡」了。
萊斯特.霍根博士接替了諾依斯的工作,為了顯示仙童公司的求賢若渴,他被給予矽谷 歷史 上最高的待遇——3年100萬美元薪金外加60萬美元股票。他在仙童執政了 6年,竭盡全力,讓公司銷售收入增加了兩倍。但是,仙童的靈魂人物已經離開,在他們成立的新公司的擠壓下,仙童的崩潰已在所難免。
1974年,精疲力竭的霍根,把大權讓給了36歲的科里根,後者帶仙童度過了一段蹉跎時光。70年代末,科里根認為挽救仙童半導體公司的最好途徑是把它賣掉,最後一家經營石油服務業的法國施拉姆伯格公司,以3億5千萬美元收購了它。雖然仙童在諾伊斯離開後已淡出公眾視線近10年,但矽穀人獲悉它被法資企業收購時,還是唏噓不已。
施拉姆伯格公司入主後,仙童曾招聘到一批研究人工智慧的人才,他們原本可以讓仙童快速進入機器人生產領域,卻因各種原因錯失機遇。在連續虧損後,仙童又以原價的三分之一被轉賣給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公司。在這里,仙童半導體品牌一度壽終正寢。
矽谷熱源
「矽谷大約70家半導體公司的半數,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間接後裔。在仙童公司供職是進入遍布於矽谷各地的半導體業的途徑。1969年在森尼維爾舉行的一次半導體工程師大會上,400位與會者中,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過的還不到24人。」這是作家埃弗雷特.M.羅傑斯在《矽谷熱》中對仙童的描寫。
仙童半導體、英特爾創始人諾伊斯對矽谷的貢獻最大,他被譽為「矽谷之父」,他成名後,對矽谷的一些後起之秀非常提攜,譬如曾熱心指導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喬布斯。諾伊斯妻子安.鮑爾斯曾說丈夫對待喬布斯就像是「對待一個孩子,但並非一種施捨的方式。他可以讓喬布斯進進出出,或者躲藏在角落裡。」70年代末,喬布斯會定期騎著自己的摩托車前往諾伊斯家中,與他一起在地下室中暢談電腦的未來之路。
隨後,蘋果熱浪噴薄而出。
本文參考文獻:
《矽谷熱》 作者:埃弗雷特·M·羅傑斯、朱迪斯·K·拉森,譯者:范國鷹、劉西漢、崔工、陳曉玲、黃方毅、張彤、高鐵生,經濟科學出版社,1985年
《The Man Behind the Microchip》 作者:Leslie Berlin ,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年
《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特種經理人的培訓手冊》 作者:安迪·格魯夫,譯者:安然 、張萬偉 ,中信出版社,2010年
《極客:改變世界的創新基因》 作者:姜洪軍,科學出版社,2013年
本文作者姜洪軍,著有《極客:改變世界的創新基因》、《喬布斯和他的對手們》、《雷軍: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微軟王朝危機》、《中國互聯網商業英雄列傳》、《對話新銳CEO》等圖書,開有線下講座《創新學》。
C. FAIRCHILD 仙童
仙童,一個永遠讓世人銘記和仰慕的名字,一個對半導體界乃至全世界作出了後人無法企及的貢獻。
仙童公司是由美國企業家和發明家謝爾曼·費爾柴爾德(S. Fairchild)於1920年創辦,起初只是一家航空攝影公司。1957年,由於管理上的失誤,著名的肖克利實驗室發生了著名的「八天才叛逆」事件,八位從肖克利實驗室出逃的年輕人找到了仙童公司,請求為他們的創業提供資金,費爾柴爾德是一位出色的發明家,諸如密封艙飛機、折疊機翼等均是他的發明。他同意為「八天才」提供一定數量的資金,公司名稱就叫仙童半導體公司。
1960年,仙童半導體公司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和成功。由於發明集成電路使它的名聲大振,母公司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公司決定以300萬美元購買其股權,「啟衫滲八叛逆」每人擁有了價值25萬美元的股票。1964年,仙童半導體公司創始人之一摩爾博士,以三頁紙的短小篇幅,發表了一個奇特的定律。摩爾天才地預言說道,集成電路上能被集成的晶體管數目,將會以每18個月翻一番的速度穩定增長,並在今後數十年內保持著這種勢頭。摩爾所作的這個預言,因後來集成電路的發展而得以證明,並在較長時期保持了它的有效性,被人譽為「摩爾定律」,成為IT產業的「 第一定律」。
60年代的仙童半導體公司進入了它的黃金悄脊時期。到1967年,公司營業額已接近2億美元,在當時可以說是天文數字。據那一年進入該公司的虞有澄博士(現英特爾公司華裔副總裁)回憶說:「進入仙童公司,就等於跨進了矽谷半導體工業的大門。」然而,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仙童公司也開始孕育著危機。母公司總經理不斷把利潤轉移到東海岸,去支持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公司的盈利水平。在目睹了母公司的不公平之後,「八叛逆」中的赫爾尼、羅伯茨和克萊爾首先負氣出走,成立了阿內爾科公司。據說,赫爾尼後來創辦的新公司達12家之多。隨後,「八叛塌讓逆」另一成員格拉斯也帶著幾個人脫離仙童創辦西格奈蒂克斯半導體公司。從此,紛紛涌進仙童的大批人才精英,又紛紛出走自行創業。結果人才紛紛離仙童而去,最終仙童中的斯波克將NSC弄成了全球第六大半導體廠商,桑德斯創立了AMD,而諾依斯和摩爾則創立了INTEL(英特爾),而這就是仙童的整個歷程。
所以可以說,仙童半導體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兩家桌面處理器廠商INTEL和AMD的母體。
D. 日美晶元戰往事
僅僅30餘年,已經少有人記得那場在日美之間爆發的晶元戰爭。
這一戰,日本人輸得乾乾凈凈,從高峰時占據全球近80%的DRAM(俗稱電腦內存)份額,跌到現在的零。這場晶元戰爭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國際政治經濟學,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競爭理論在大國產業PK中,只是一個美好的童話。
1980年代前五年是日本半導體晶元企業的高光時刻。
矽谷碧滲做的英特爾、AMD等 科技 創業公司在半導體存儲領域,被日本人追著打,然後被反超,被驅離王座,半導體晶元領域(當時主要是半導體存儲占據主流)成為日本企業後花園。
美國的 科技 公司敗在了模式上。
矽谷的發展模式是,通過風險投資為創業公司注入資金,創業公司獲得資金支持後,進行持續的技術創新獲得市場,提升公司估值,讓後上市,風險資本賣出股票獲利退出。這種模式以市場為導向,效率高,但體量小,公司之間整合資源難,畢竟大家都是一口鍋里搶飯吃的競爭對手。
日本人的玩法截然不同:集中力量辦大事。1974年,日本政府批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俗稱半導體晶元)」計劃,確立以趕超美國集成電路技術為目標。隨後日本通產省組織日立、NEC、富士通、三菱和東芝等五家公司,要求整合日本產學研半導體人才資源,打破企業壁壘,使企業協作攻關,提升日本半導體晶元的技術水平。
日本的計劃也差一點兒夭折,各企業之間互相提防、互相拆台,政府承諾投入的資金遲遲不到位。關鍵時刻,日本半導體研究的開山鼻祖垂井康夫站了出來,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將各懷心思的參與方們捏合到一起。
垂井康夫的說辭簡單明了:大家只有同心協力才能改變日本晶元基礎技術落後的局面,等到研究成果出來,各企業再各自進行產品研發,只有這樣才能扭轉日本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孤軍奮戰的困局。
計劃實施4年,日本取得上千件專利,一下子縮小了和喊燃美國的技術差距。然後,日本政府推出貸款和稅費優惠等措施,日立、NEC、富士通等企業一時間兵強馬壯,彈葯充足。
一座座現代化的半導體存儲晶元製造工廠在日本拔地而起。隨著生產線日夜運轉,日本人發起了飽和攻擊。
美國人的噩夢開始了。1980年,日本攻下30%的半導體內存市場,5年後,日本的份額超過50%,美國被甩在後面。
矽谷的高 科技 公司受不了市場份額直線下跌,不斷派人飛越太平洋到日本偵察,結果讓人感到絕望。時任英特爾生產主管的安迪.格魯夫沮喪地說:「從日本參觀回來的人把形勢描繪得非常嚴峻。」如果格魯夫去日本參觀,他也會被嚇壞的:一家日本公司把一整幢樓用於存儲晶元研發,第一層樓的人員研發16KB容量,第二層樓的人員研發64KB的,第三層人員研發256KB的。日本人這種研發節奏簡直就是傳說中的三箭齊發,讓習慣了單手耍刀的矽谷企業毫無招架之力。
讓美國人感到窒息的是,日本的存儲晶元不僅量大,質量還很好。1980年代,美國半導體協會曾對美國和日本的存儲晶元進行質量測試,期望能找到對手的弱點,結果發現美國最高質量的存儲晶元比日本最差質量的還要差。
而且,日本人還拍著胸脯對客戶保證:日本的存儲晶元保證質量25年!
在日本咄咄逼人的進攻下,美國的晶元公司兵敗如山倒,財務數據就像融化的冰淇淋,一塌糊塗。
1981年,AMD凈利潤下降2/3,國家半導體虧損1100萬美元,上一年還賺了5200萬美元呢。第二年,英特爾被逼裁掉2000名員工。日本人繼續擴大戰果,美國人這邊繼續哀鴻遍野,1985年英特爾繳械投降,宣布退出DRAM存儲業務,這場戰爭讓它虧掉了1.73億美元,是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在英特爾最危急的時刻,如果不是IBM施以援手,購買了它12%的債券保證現金流,這家晶元巨頭很可能會倒閉或者被收購,美國信息產業史可能因此改寫。
英特爾創始人羅伯特.諾伊斯哀嘆美國進入了「帝國衰落」的進程。他斷言,這種狀況如果繼續下去,矽谷將成為廢墟。
更讓美國人難以容忍的是,富士通打算收購仙童半導體公司80%的股份。仙童半導體公司是矽谷活化石,因為矽谷絕大部分 科技 公司的創始人(包括英特爾和AMD)都曾經是仙童半導體的員工。在矽穀人心中,仙童半導體神一般的存在,現在日本人卻要買走他們悔衡的「神」,這不是恥辱么?有一家美國報紙在報道中寫道:「這筆交易通過一條消息告訴我們,我們已經很落後了,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對此做出應對。」
幾年前,矽谷的 科技 公司成立了半導體行業協會(簡稱SIA)來應對日本人的進攻,經過幾年游說,成果如下:將資本所得稅稅率從49%降低至28%,推動養老金進入風險投資領域。政府不願出面施以援手。
苦捱到1985年6月,SIA終於炮製出一個讓華盛頓不淡定的觀點,一舉扭轉局面。
SIA的觀點是:美國半導體行業削弱將給國家安全帶來重大風險。
日本不是美國的盟友么,日本半導體崛起,美國半導體衰落,看著就是左口袋倒右口袋的 游戲 ,怎麼會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呢?
SIA的邏輯鏈是這樣的:
此前,SIA游說7年,得到政府的回應總是:美國是自由市場,政府權力不應染指企業經營活動。
這次,SIA的「國家安全說」一出,美國政府醍醐灌頂,從原來的磨磨唧唧變成快馬加鞭,效率高的驚人:
1986年春,日本被認定只讀存儲器傾銷;9月,《美日半導體協議》簽署,日本被要求開放半導體市場,保證5年內國外公司獲得20%市場份額;不久,對日本出口的3億美元晶元徵收100%懲罰性關稅;否決富士通收購仙童半導體公司。
美國人這一波操作至少開創了兩個記錄:第一次對盟友的經濟利益進行全球打擊;第一次以國家安全為由,將貿易爭端從經濟學變成政治經濟學問題。
負責和日本交涉的美國在亞洲地區的首席貿易代表克萊德.普雷斯托維茨,一面指責日本的半導體晶元產業政策不合理,一面又對它贊嘆不已,「所以我對美國政府說我們也要採取和日本相同的政策措施。」
對這種雙重標准,曾在日立製作所和爾必達做過多年研發的湯之上隆在自己的書中氣憤地說:「這人實在是欺人太甚!」
隨著《美日半導體協議》的簽署,處於浪潮之巔的日本半導體晶元產業掉頭滑向深淵。
日本半導體晶元產業從1986年最高40%,一路跌跌不休跌到2011年的15%,吐出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其中的DRAM受打擊最大,從最高點近80%的全球市場份額,一路跌到最低10%(2010年),回吐近70%。
可以說,和美國人這一戰,日本人此前積累的本錢基本賠光,舉國辛苦奮斗十一年(從1975年到1986年),一夜被打回解放前。
但日本人吐出的肉,並沒有落到美國人嘴裡,因為矽谷超過7成的 科技 公司砍掉了DRAM業務(包括英特爾和AMD),1986年之後,美國人的市場份額曲線就是一條橫躺的死蚯蚓,一直在20%左右。
那麼,這70%的巨量市場進了誰的肚子?
答案是韓國。
在日本被美國胖揍的1986年前後,韓國DRAM趁機起步,但體量猶如蹣跚學步的嬰兒,在全球半導體晶元業毫無存在感。而且和日本相比,以三星為代表的韓國半導體晶元企業完全是360度無死角的菜雞:根本打不進日本人主導的高端市場,只能在低端市場靠低價混飯吃;市場體量上,兩者就是螞蟻和大象的區別。
但三星深諳所有的貿易摩擦問題都屬於政治經濟學范疇,借機干翻了日本大象。
1990年代,三星和面臨美國發起的反傾銷訴訟,但其掌門人李健熙巧妙利用美國人打壓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機會,派出強大的公關團隊游說柯林頓政府:「如果三星無法正常製造晶元,日本企業占據市場的趨勢將更加明顯,競爭者的減少將進一步抬高美國企業購入晶元的價格,對於美國企業將更加不利。」
於是,美國人僅向三星收取了0.74%的反傾銷稅,日本最高則被收取100%反傾銷稅,這種操作手法簡直是連樣子都懶得裝。
三星抱上美國的大腿,等於從背後給了日本一刀,讓日本徹底出局。
如果沒有三星補刀,日本半導體晶元尚有走出困境的希望。
美國人用《美日半導體協議》束縛日本人,並揮動反傾銷大棒對其胖揍,但日本半導體存儲晶元產業受的只是皮肉傷,因為矽谷的企業超過七成退出了半導體存儲晶元行業,市場仍然牢牢掌握在日本人手中,熬過去後,又是一群東洋好漢,畢竟在全球半導體晶元產業鏈上,日本還是一支難以替代的力量。
三星加入戰團並主動站隊美國後,難以替代的日本人一下子變的可有可無,韓國人由此成為新寵。隨後,三星的DRAM「雙向型數據通選方案」獲得美國半導體標准化委員會認可,成為與微處理器匹配的內存,日本則被排除在外。這樣,三星順利搭上微處理器推動的個人電腦時代快車,領先日本企業。
從上面的DRAM份額圖中可以發現,日本的份額呈斷崖式下跌,韓國的則是一條陡峭的上升曲線,一上一下兩條線形成一把巨大的剪刀,剪掉的是日本半導體晶元的未來。
此後,即使日本政府密集出台半導體產業扶持政策,並投入大量資金,但也無力回天,日本半導體晶元出局的命運已定。
直到今天,仍有觀點認為,韓國半導體晶元的崛起,日本半導體晶元的衰落,是產業轉移的結果。這是不準確的,因為產業轉移是生產線/工廠從高勞動力成本地區向低勞動力成本地區遷移,日本的半導體晶元企業並沒有向韓國遷移生產線,而是直接被替代。美國人實際上聯手韓國,重組了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將日本人從供應鏈上抹去,使一支在全球看起來不可或缺的產業力量消失得乾乾凈凈。
縱觀日美晶元戰,是否掌握重組全球產業鏈的能力,才是貿易戰中決勝的關鍵,市場份額的多寡不構成主要實力因素,這也是日本輸掉晶元戰爭的關鍵原因之一 。
主要參考資料:
《失去的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敗北》,作者:湯之上隆;
《日本電子產業興衰錄》,作者:西村吉雄;
《芯事》,作者:謝志峰;
《矽谷百年史》,作者:阿倫.拉奧,皮埃羅.斯加魯菲。
E. 仙童的發展歷程
1958年1月,藍色巨人 IBM公司給了他們第一張訂單,訂購100個硅晶體管,用於該公司電腦的存儲器。到1958年底,「八叛逆」的小小公司已經擁有50萬銷售額和100名員工,依靠技術創新的優勢,一舉成為矽谷成長最快的公司。
仙童半導體公司在諾依斯精心運籌下,業務迅速地發展,同時,一整套製造晶體管的平面處理技術也日趨成熟。天才科學家赫爾尼是眾仙童中的佼佼者,他像變魔術一般把硅表面的氧化層擠壓到最大限度。仙童公司製造晶體管的方法也與眾不同,他們首先把具有半導體性質的雜質擴散到高純度矽片上,然而在掩模上繪好晶體管結構,用照相製版的方法縮小,將結構顯影在矽片表面氧化層,再用光刻法去掉不需要的部分。擴散、掩模、照相、光刻,整個過程叫做平面處理技術,它標志著硅晶體管批量生產的一大飛躍,也為仙童打開了一扇奇妙的大門,使他們看到了一個無底的深淵:用這種方法既然能做一個晶體管,為什麼不能做它幾十個、幾百個,乃至成千上萬呢?1959年1月23日,諾依斯在日記里詳細地記錄了這一最偉大也被當時的人們看作是最瘋狂的設想。
1959年2月,德克薩斯儀器公司(TI)工程師基爾比(J.kilby)申請第一個集成電路發明專利的消息傳來好沒虧,諾依斯十分震驚。他當即召集「八叛逆」商議對策。基爾比在TI公司面臨的難題,比如在矽片上進行兩次擴散和導線互相連接等等,正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的拿手好戲。諾依斯提出:可以用蒸發沉積金屬的方法代替熱焊接導線,這是解決元件相互連接的最好途徑。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奮起疾追。1959年7月30日,他們也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了專利。為爭奪集成電路的發明權,兩家公司開始曠日持久的爭執。1966年,基爾比和諾依斯同時被富蘭克林學會授予「巴蘭丁友神」獎章,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法院最後的判決下達,也從法律上實際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1960年,仙童半導體公司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和成功。由於發明集成電路使它的名聲大振,母公司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公司決定以300萬美元購買其股權,「八叛逆」每人擁有了價值25萬美元的股票。1964年,仙童半導體公司創始人之一摩爾博士,以三頁紙的短小篇幅,發表了一個奇特的定律。摩爾天才地預言說道,集成電路上能察薯被集成的晶體管數目,將會以每18個月翻一番的速度穩定增長,並在今後數十年內保持著這種勢頭。摩爾所作的這個預言,因後來集成電路的發展而得以證明,並在較長時期保持了它的有效性,被人譽為「摩爾定律」,成為IT產業的「 第一定律」。 60年代的仙童半導體公司進入了它的黃金時期。到1967年,公司營業額已接近2億美元,在當時可以說是天文數字。據那一年進入該公司的虞有澄博士(現英特爾公司華裔副總裁)回憶說:「進入仙童公司,就等於跨進了矽谷半導體工業的大門。」然而,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仙童公司也開始孕育著危機。母公司總經理不斷把利潤轉移到東海岸,去支持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公司的盈利水平。在目睹了母公司的不公平之後,「八叛逆」中的赫爾尼、羅伯茨和克萊爾首先負氣出走,成立了阿內爾科公司。據說,赫爾尼後來創辦的新公司達12家之多。隨後,「八叛逆」另一成員格拉斯也帶著幾個人脫離仙童創辦西格奈蒂克斯半導體公司。從此,紛紛涌進仙童的大批人才精英,又紛紛出走自行創業。結果人才紛紛離仙童而去,最終仙童中的斯波克將NSC弄成了全球第六大半導體廠商,桑德斯創立了AMD,而諾依斯和摩爾則創立了INTEL(英特爾),而這就是仙童的整個歷程。
F. 仙童半導體公司的歷史
很高興為您解決問題 仙童半導體創立於1957年,這段史實必須從兩條線索講起。 1955年,成就了「本世紀最偉大發明」的「晶體管之父」的肖克利(W.Shockley)博士,離開貝爾實驗室返回故鄉聖克拉拉,創建「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這一喜訊,正中特曼教授為矽谷網羅天下英才之下懷: 有了肖克利這棵「梧桐樹」 ,何愁引不到成群的「鳳凰」來? 電子電腦界焦急地關注著肖克利的行蹤。 據說,300年前當牛頓宣布准備在他的故鄉建一所工廠時,全世界的物理學界也是如此心態。不久,因仰慕「晶體管之父」的大名,求職信像雪片般飛到肖克利辦公桌上。第二年,八位年輕的科學家從美國東部陸續到達矽谷,加盟肖克利實驗室。他們是:諾依斯(N. Noyce)、摩爾(R.Moore)、布蘭克(J.Blank)、克萊爾(E.Kliner)、赫爾簡梁尼(J.Hoerni)、拉斯特(J.Last)、羅伯茨(S.Boberts)和格里尼克(V.Grinich)。他們的年齡都在30歲以下,風華正茂,學有所成,處在創造能力的巔峰。他們之中,有獲得過雙博士學位者,有來自大公司的工程師,有著名大學的研究員和教授,這是當年美國西部從未有過的英才大集合。 29歲的諾依斯是八人之中的長者,是「投奔」肖克利最堅定的一位。當他飛抵舊金山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傾囊為自己購下一所住所,決定永久性定居,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工作環境、條件和待遇。其他七位青年,來矽谷的經歷與諾依斯大抵相似。可惜,肖克利是天才的科學家,卻缺乏經營能力;他雄心勃勃,但對管理一竅不通。特曼曾評論說:「肖克利在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眼裡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人物,但他們又很難跟他共事。」一年之中,實驗室沒有研製出任何象樣的產品。 八叛逆 八位青年瞞著肖克利開始計劃出走。在諾依斯帶領下,他們向肖克利遞交了辭職書。肖克利怒不可遏知行地罵他們是「八叛逆」(The Traitorous Eight)。青年人面面相覷,但還是義無反顧離開了他們的「伯樂」。不過,後來就連肖克利本人也改口把他們稱為「八個天才的叛逆」。在矽谷許多著作中,「八叛逆」的照片與惠普的車庫照片,具有同樣的歷史價值。 「八叛逆」找到了一家地處美國紐約的攝影器材公司來支持他們創業,這家公司名稱為Fairchild,音譯「費爾柴爾德」,但通常意譯為「仙童」。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的前身是謝爾曼·費爾柴爾德(S. Fairchild)1920年創辦的航空攝影公司。費爾柴爾德不僅是企業家,也是發明家。他的發明主要在航空領域,包括密封艙飛機、折疊機翼等等。由於產品非常暢銷,他在1936年將公司一分為二,其中,生產照相機和電子設備的就是仙童攝影器材公司。 當「八叛逆」向他尋求合作的時候,已經60多歲的費爾柴爾德先生僅僅提供了3600美元的種子基金, 要求他們開發和生產商業半導體器件, 並享有兩年的購買特權。於是,「八叛逆」創辦的企業被正式命名為仙童半導體公司,「仙童」之首自然是諾依斯。 1957年10月,仙童半導體公司仍然在矽谷嘹望山查爾斯頓路租下一間小屋,距離肖克利實驗室和距離當初惠普公司的汽車庫差不多遠。「仙童」們商議要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公司答應提供財力,總額為150萬美元。諾依斯給夥伴們分了工,由赫爾尼和摩爾負責研究新的擴散工藝,而他自己則與拉斯特一起專攻平面照相技術。 1958年1月, IBM公司給了他們第一張訂單,訂購100個硅晶體管,用於該公司電腦的存儲器。 到1958年底,「八叛逆」的小小公司已經擁有50萬銷售額和100名員工,依靠技術創新優勢,一舉成為矽谷成長最快的公司。 仙童半導體公司在諾依斯精心運籌下,業務迅速地發展,同時,一整套製造晶體管的平面處理技術也日趨成熟。天才科學家赫爾尼是眾「仙童」中的佼佼者,他像變魔術一般把硅表面的氧化層擠壓到最大限度。仙童公司製造晶體管的方法也與眾不同,他們首先把具有半導體性質的雜質擴散到高純度矽片上,然而在掩模上繪好晶體管結構,用照相製版的方法縮小,將結構顯影在矽片表面氧化層,再用光刻法去掉不需要的部分。 擴散、掩模、照相、光刻……,整個過程叫做平面處理技術,它標志著硅晶體管批量生產的一大飛躍,也彷彿為「仙童」們打開了一扇奇妙的大門,使他們看到了一個無搭咐嘩底的深淵:用這種方法既然能做一個晶體管,為什麼不能做它幾十個、幾百個,乃至成千上萬呢?1959年1月23日,諾依斯在日記里詳細地記錄了這一閃光的設想。 1959年2月,德克薩斯儀器公司(TI)工程師基爾比(J.kilby)申請第一個集成電路發明專利的消息傳來,諾依斯十分震驚。他當即召集「八叛逆」商議對策。基爾比在TI公司面臨的難題,比如在矽片上進行兩次擴散和導線互相連接等等,正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的拿手好戲。諾依斯提出:可以用蒸發沉積金屬的方法代替熱焊接導線,這是解決元件相互連接的最好途徑。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奮起疾追。 1959年7月30日,他們也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了專利。為爭奪集成電路的發明權,兩家公司開始曠日持久的爭執。1966年,基爾比和諾依斯同時被富蘭克林學會授予巴蘭丁獎章,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法院最後的判決下達,也從法律上實際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1960年,仙童半導體公司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和成功。由於發明集成電路使它的名聲大振, 母公司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公司決定以300萬美元購買其股權,「八叛逆」每人擁有了價值25萬美元的股票。1964年,仙童半導體公司創始人之一摩爾博士,以三頁紙的短小篇幅,發表了一個奇特的定律。摩爾天才地預言說道,集成電路上能被集成的晶體管數目,將會以每18個月翻一番的速度穩定增長,並在今後數十年內保持著這種勢頭。摩爾所作的這個預言,因後來集成電路的發展而得以證明,並在較長時期保持了它的有效性,被人譽為「摩爾定律」,成為新興電子電腦產業的「第一定律」。 60年代的仙童半導體公司進入了它的黃金時期。 到1967年,公司營業額已接近2億美元,在當時可以說是天文數字。據那一年進入該公司的虞有澄博士(現英特爾公司華裔副總裁)回憶說:「進入仙童公司,就等於跨進了矽谷半導體工業的大門。」然而,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仙童公司也開始孕育著危機。母公司總經理不斷把利潤轉移到東海岸,去支持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公司的盈利水平。目睹母公司的不公平,「八叛逆」中的赫爾尼、羅伯茨和克萊爾首先負氣出走,成立了阿內爾科公司。據說,赫爾尼後來創辦的新公司達12家之多。隨後,「八叛逆」另一成員格拉斯也帶著幾個人脫離仙童創辦西格奈蒂克斯半導體公司。從此,紛紛涌進仙童的大批人才精英,又紛紛出走自行創業。 正如蘋果公司喬布斯形象比喻的那樣:「仙童半導體公司就象個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這種創業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脫離仙童半導體創辦公司者之中,較有名氣的是查爾斯·斯波克(C.Sporck)和傑里·桑德斯(J. Sanders)。斯波克曾一度擔任過仙童半導體公司總經理,1967年出走後,來到國民半導體公司(NSC) 擔任CEO。他大刀闊斧地推行改革,把NSC從康涅狄格州遷到了矽谷, 使它從一家虧損企業快速成長為全球第6大半導體廠商。桑德斯則是仙童半導體公司銷售部主任,1969年,他帶著7位仙童員工創辦高級微型儀器公司(AMD),這家公司目前已經是僅次於英特爾公司的微處理器生產廠商,K6、K6-2等微處理器產品暢銷全世界。 1968年,「八叛逆」中的最後兩位諾依斯和摩爾,也帶著格魯夫(A. Grove)脫離仙童公司自立門戶, 他們創辦的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英特爾(Intel)。雖然告別了仙童,「八叛逆」仍然約定時間在一起聚會,最近的一次是1997年,8人之中只有6人還健在。似乎要高揚「八叛逆」的「叛逃」精神,一批又一批「仙童」奪路而出,掀起了巨大的創業熱潮。對此,80年代初出版的著名暢銷書《矽谷熱》(Silicon Valley Fever)寫到:「矽谷大約70家半導體公司的半數,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間接後裔。在仙童公司供職是進入遍布於矽谷各地的半導體業的途徑。1969年在森尼維爾舉行的一次半導體工程師大會上, 400位與會者中,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過的還不到24人。」從這個意義上講,說仙童半導體公司是「矽穀人才搖籃」毫不為過。 人才 人才大量流失是矽谷發展的「福音」,給仙童半導體帶來的卻是一場災難。從1965年到1968年, 公司銷售額不斷滑坡,還不足1.2億美元,連續兩年沒有贏利。人們都清楚地意識到,它再也不是「淘氣孩子們創造的奇跡」了。 為了找人接替諾依斯的工作, 謝爾曼·費爾柴爾德以矽谷歷史上最高的待遇——3年100萬美元薪金外加60萬美元股票, 從摩托羅拉公司請來萊斯特·霍根博士,亡羊補牢,以顯示其「求賢若渴」的姿態。霍根不是一位無能的總經理, 曾經給摩托羅拉公司帶來過重大轉機。在執政仙童6年期限內,他盡了最大的努力,使公司銷售額增加了兩倍。然而,仙童半導體公司的靈魂人物已經離去,它的崩潰不過是時間遲早問題。1974年,無力回天的霍根,把權柄交給36歲的科里根, 而他的繼任者卻在二三年內,讓這家公司從半導體行業的第2位,迅速跌落到第6位。 70年代末,科里根終於發現,挽救仙童半導體公司的最好途徑是把它賣掉。幾經周折,他最終選定了一家擁有21億美元資產的施拉姆伯格(Schlumberger)公司,盡管這是一家法國公司,而且是經營石油服務業的公司。1979年夏季,曾經是美國最優秀的企業仙童半導體公司被法國外資接管,售價3億5千萬美元,在矽谷內外造成極大的轟動。 外資似乎也不能給日益衰敗的仙童半導體注入活力,雖然施拉姆伯格公司招聘到一批研究人工智慧的人才,原本可以讓仙童快速進入機器人生產領域,但他們沒有這樣做。實際上,在繼續虧損後,仙童又被用原價的三分之一轉賣給另一家美國公司,買主正是原仙童總經理斯波克管理的國民半導體公司(NSC),仙童半導體品牌一度壽終正寢。1996年,國民半導體公司把原仙童公司總部遷往緬因州,並恢復了「仙童半導體」的老名字。但是,擁有員工6500人的「矽穀人才搖籃」卻不得不退出了矽谷。 早在1962年,仙童半導體公司就在緬因州建立了研製和製造晶體管的生產線,在加州,在猶他州,甚至在南韓和馬來西亞都有其分部,在半導體器件領域仍有較強的實力,主要研製和生產半導體存儲器設備。總部遷至緬因州南波特蘭後,公司領導力圖重振雄風,可是,命運多舛的「仙童」,1997年3月被國民半導體公司以5.5億的價格再次出售,原因不言而喻——國民半導體公司以同樣的價格買下了全球第三大微處理器製造商Cyrix, 試圖與Intel和AMD爭奪PC機半導體市場。 被人買來賣去的滋味肯定不好受,仙童半導體現任CEO和總裁克爾克·龐德(K.Pond)希望對公司實施戰略性的重組。龐德曾就學於阿肯色大學電子工程系,並獲得賓夕法尼亞工商管理碩士(MBA) 。自1968年加入仙童半導體公司以來,先後在許多部門擔任要職,1994年起就是仙童半導體的主要領導人。好在這次出資收購的是一家風險資本公司,仙童半導體公司終於具有中立的身份。龐德興奮地說,這次轉變將有利於開發仙童的內部價值,可以讓我們自主發展,成為擁有多種產品供應的半導體企業。 果不其然,龐德旗下的仙童半導體連續做出了驚人之舉,它也開始了企業收購:當年11月, 仙童半導體斥資1.2億,買下了年收入7000萬的Raytheon公司半導體分部;1998年12月,仙童再次斥資4.55億,跨國購並了南韓三星公司屬下一個製造特殊晶元的半導體工廠。這次收購將使仙童製造的半導體產品更適合於電視、錄像機和音頻設備,大踏步地向消費電子製造業挺進。 作為支撐矽谷崛起的「神話」,仙童半導體公司走過了一段輝煌而曲折的歷程,成功與失敗都因人才而致,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謝謝
G. 群體創新更能促進社會進步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內容提要: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根舉叢本動力,沒有創新,社會最終就會停止發展。群體之間的創新有助於產生協同性迅答卜,從而加快創新。八個天才的叛逆,蘋果的群體創新,PayPal黑幫和維也納精神分析小組的四個案例說明,創新和企業家精神是可以學習和互相促進而產生。環境對個人發展的影響很重要,好的環境會讓人們之間互相學習,合作及競爭,思想碰撞會產生新的想法。
在斯坦福的關於《如何創業》的公開課上,課程講述了創業成功的四要素為:
Idea(創業點子)
Proct(產品)
Team(團隊)
Execution(執行)
可以以廣義動量定理Fαt=MV來解釋,團隊(Team)將力量F在創業點子(Idea)α這個方向上作用於產品(Proct),經過時間t的執行(Execution),形成成果MV。
德魯克說:「創新的成功與否不在於是否新穎、巧妙亦或具有科學內涵,而在於能否贏得市場並為客戶創造出新的價值。」
熊彼特說:「創新是資本主義的永動機」
創新是人類和社會發展的唯一根本動力,沒有創新,經濟和社會都會停止發展。
八個天才的叛逆使半導體行業蓬勃發展,喬布斯的創新精神使蘋果公司做出很多改變世界的產品,PayPal的集體創新精神影響著世界,維也納精神分析小組開創了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
1 ) 八個天才的叛逆
1955年,「晶體管之父」的肖克利(W.Shockley)博士,創建了「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因仰慕「晶體管之父」的大名,八位年輕的科學家從美國東部相繼來到矽谷,加盟肖克利實驗室。他們是:諾依斯(N. Noyce)、摩爾(R.Moore)、布蘭克(J.Blank)、克萊爾(E.Kliner)、赫爾尼(J.Hoerni)、拉斯特(J.Last)、羅伯茨(S.Boberts)和格里尼克(V.Grinich)。他們的年齡都在30歲以下,風華正茂,學有所成,都正處在創造能力的巔峰。
可惜,肖克利是天才的科學家,卻缺乏經營能力;他雄心勃勃,但對管理一竅不通。一年之中,實驗室沒有研製出任何象樣的產品。八位青年瞞著肖克利開始計劃出走。在諾依斯帶領下,他們向肖克利遞交了辭職書。
「你們簡直是一群叛徒!」肖克利指著諾依斯的鼻子,怒不可遏。年輕人面面相覷,但還是義無反顧離開了他們的「伯樂」。這就是電腦史里人所共知的有關「八大叛徒」的趣談,不過,肖克利本人後來也改口把他們稱為「八個天才的叛逆」。
在矽谷許多著作書刊中,「八叛逆」的照片與惠普的車庫照片屬於同一級別,具有同樣的歷史價值(如圖7-22所示)。
圖 7-22 八個天才的叛逆
「八叛逆」找到了一家紐約的攝影器材公司來給他們投資創業,60多歲的費爾柴爾德先生僅僅給他們提供了3600美元的創業基金,要求他們開發和生產商業半導體器件,並享有兩年的購買特權。於是,「八叛逆」創辦的企業被正式命名為仙童半導體公司,「仙童」之首自然是諾依斯。
1958年1月,藍色巨人IBM公司給了他們第一張訂單,訂購100個硅晶體管,用於該公司電腦的存儲器。仙童半導體公司在諾依斯精心運籌下,業務迅速地發展,同時,一整套製造晶體管的平面處理技術也日趨成熟。
1959年諾依斯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1960年,仙童半導體公司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和成功。由於發明集成電路使它的名聲大振,母公司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公司決定以300萬美元購買其股權,「八叛逆」每人擁有了價值25萬美元的股票。1964年,仙童半導體公司創始人之一摩爾博士,以三頁紙的短小篇幅,發表了一個奇特的定律。摩爾天才地預言說道,集成電路上能被集成的晶體管數目,將會以每18個月翻一番的速度穩定增長,並在今後數十年內保持著這種勢頭。摩爾所作的這個預言,因後來集成電路的發展而得以證明,並在較長時期保持了它的有效性,被人譽為「摩爾定律」,成為IT產業畝穗的「第一定律」。
然而,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仙童公司也開始孕育著危機。母公司總經理不斷把利潤轉移到東海岸,去支持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公司的盈利水平。在目睹了母公司的不公平之後,「八叛逆」中的赫爾尼、羅伯茨和克萊爾首先負氣出走,成立了阿內爾科公司。據說,赫爾尼後來創辦的新公司達12家之多。隨後,「八叛逆」另一成員格拉斯也帶著幾個人脫離仙童創辦西格奈蒂克斯半導體公司。從此,紛紛涌進仙童的大批人才精英,又紛紛出走自行創業。
正如蘋果公司喬布斯形象比喻的那樣:「仙童半導體公司就象個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這種創業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
結果人才紛紛離仙童而去,1967年,查爾斯•斯波克(C.Sporck)來到國民半導體公司(NSC)擔任CEO。他大刀闊斧地推行改革,把NSC從康涅狄格州遷到了矽谷,使它從一家虧損企業快速成長為全球第6大半導體廠商。1968年,「八叛逆」中的最後兩位諾依斯和摩爾,也帶著格魯夫(A. Grove)脫離仙童公司自立門戶,他們創辦的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英特爾(Intel)。1969年,傑里•桑德斯(J. Sanders)帶著7位仙童員工創辦高級微型儀器公司(AMD)。
雖然告別了仙童,「八叛逆」仍然約定時間在一起聚會,最近的一次是1997年,8人之中只有6人還健在。似乎要高揚「八叛逆」的「叛逃」精神,一批又一批「仙童」奪路而出,掀起了巨大的創業熱潮。對此,80年代初出版的著名暢銷書《矽谷熱》(Silicon Valley Fever)寫到:「矽谷大約70家半導體公司的半數,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間接後裔。在仙童公司供職是進入遍布於矽谷各地的半導體業的途徑。1969年在森尼維爾舉行的一次半導體工程師大會上,400位與會者中,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過的還不到24人。」從這個意義上講,說仙童半導體公司是「矽穀人才搖籃」毫不為過。
2 ) 喬布斯與蘋果
1976年4月1,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和史蒂芬·沃茲涅克(Stephen Wozniak)在自家的車房裡成立了蘋果公司。喬布斯先後領導和推出了麥金塔計算機(Macintosh)、iMac、iPod、iPhone、iPad等風靡全球的電子產品,深刻地改變了現代通訊、娛樂、生活方式。喬布斯同時也是前Pixar動畫公司的董事長及行政總裁。現在高科技產業的許多產品都是對蘋果產品的模仿。喬布斯對世界的影響不僅是他帶領蘋果創造出的產品,還包括他的思想。喬布斯用一生去踐行他偉大的理想「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即使他在癌症晚期。請允許我在此向當代最偉大的創新天才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3 ) PayPal 黑幫
1998年12月Peter Thiel和Max Levchin建立PayPal,是一個總部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荷西市的網際網路服務商,允許在使用電子郵件來標識身份的用戶之間轉移資金。PayPal也和一些電子商務網站合作,成為它們的貨款支付方式之一。2002年,eBay以15億美元收購了PayPal。這一交易完成之後,PayPal的重要員工都陸續從eBay離職。不過,他們仍然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經常聚會,並將自己的團體命名為「PayPal黑幫」(如圖7-23所示)。
圖 7-23 PayPal 黑幫
Paypal被收購後,「PayPal黑幫」的創業軍團在矽谷異軍崛起。
皮特·泰爾(Peter Thiel)隨後創辦了一家名為Clarium的對沖基金,以及名為Founders Fund的風險投資公司。泰爾本人是Facebook的早期投資人之一。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創建了LinkedIn。LinkedIn在今年年初的上市,讓霍夫曼進入了「十億美元俱樂部」的行列。霍夫曼目前是矽谷最成功的天使投資人之一,他投資的公司包括了社交遊戲公司Zynga、Last.fm以及社交網站Tagged。埃隆·穆斯克(Elon Musk)是paypal貝寶、SpaceX空間探索技術公司、特斯拉汽車以及SolarCity四家公司的CEO。麥克斯·拉夫琴(Max Levchin)在1997年與他人一同創立兩家互聯網軟體公司——NetMeridian Software和SponsorNe New Media。1998年與他人共同創建Fieldlink公司,隨後更名為Confinity。後來Confinity又與X. com合並成為PayPal。2004年拉夫琴創建個人媒體分享公司Slide,後以1.82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谷歌。他同時還參與創建了社交網站Yelp。羅洛夫·博沙(Roelof
Botha)博沙很快加盟矽谷頂級風險投資公司紅杉資本,出任該公司的合夥人。傑里米·斯多普爾曼(Jeremy Stoppelman)在PayPal被收購之後,和同事拉塞爾·西蒙斯(Russel Simmons)在2004年共同創辦了商鋪點評網站Yelp。查德·赫利(Chad Hurley)和陳士駿(Steve
Chen)都曾是PayPal的技術人員。兩人在2004年聯合創辦了YouTube。兩年之後,他們以超過16億美元的價格把YouTube出售給了谷歌。2011年初,赫利和陳士駿從雅虎收購了社會化書簽網站Delicious。基思·拉布伊斯(Keith Rabois)於2010年拉布伊斯加盟移動支付公司Square並出任首席運營官。大衛·薩克斯(David Sacks)創辦了網路族譜服務Geni.com,但未能取得成功。隨後,他又創辦了企業微博平台Yammer允許企業用戶建立類似於Twitter的私有服務,使得團隊成員可以公開交換想法、鏈接和文檔。戴夫·麥克盧爾(Dave McClure)與2004年,創辦了SimplyHired。麥克盧爾隨後創辦了美國風險投資基金500 Startups。
4 ) 維也納精神分析小組
1899年11月,隨著奧地利猶太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著作《夢的解析》出版,精神分析運動逐漸發展起來。這時在弗洛伊德周圍聚集著一批年輕的學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組,或稱維也納精神分析小組,1902年發展成立心理分析學會,當時參加的人後來都變成了傑出的分析學家,包括A.阿德勒、O.蘭克、費登、和C.榮格。阿德勒於1911年離開這一小組創建了個體心理學,榮格於1914年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創建了分析心理學。
以上關於創新的事例說明創新是人類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創新增加了人類的財富,加快了人類的進化。仙童和PayPal黑幫的群體創業說明創新和企業家精神是可以學習和互相促進而產生。環境對個人發展的影響很重要,好的環境會讓人們之間互相學習,合作及競爭,思想碰撞會產生新的想法。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蕭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每人可擁有兩種思想。」思想的共享不僅使雙方獲得彼此的想法,還會由於思想的碰撞產生更多新的思想。仙童和PayPal培育出一大批創業者,而GE培養了眾多的CEO。
圖 7-24 《可以量化的管理學》全書結構
H. 誰知道有關美國仙童公司的歷史和未來
公司簡介「仙童半導體」成立於1957年,但提到「仙童」,就不得不先提起另外的一段故事,那就是成就了「二十世紀最偉大發明」的「晶體管之父」 的肖克利(W.Shockley)博士,1955年肖克利離開貝爾實驗室返回故鄉聖克拉拉,創建了"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不久,因仰慕"晶體管之父"的大名,無數的求職信像雪片般飛到肖克利辦公桌上。第二年,八位年輕的科學家從美國東部相繼來到矽谷,加盟肖克利實驗室。他們是:諾依斯(N. Noyce)、摩爾(R.Moore)、布蘭克(J.Blank)、克萊爾(E.Kliner)、赫爾尼(J.Hoerni)、拉斯特(J.Last)、羅伯茨(S.Boberts)和格里尼克(V.Grinich)。他們的年齡都在30歲以下,風華正茂,學有所成,都正處在創造能力的巔峰。他們之中,有獲得過雙博士學位者,有來自大公司的工程師,有著名大學的研究員和教授,這也是當年美國西部從來沒有過的英才大集合。29歲的諾依斯是八人之中的長者,也是"投奔"肖克利最堅定的一位。當他飛抵舊金山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傾囊為自己下一所住所,決定永久性定居,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工作環境、條件和待遇。其他七位青年,來矽谷的經歷與諾依斯大抵相似。
可惜,肖克利是天才的科學家,卻缺乏經營能力;他雄心勃勃,但對管理一竅不通。特曼曾評論說:"肖克利在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眼裡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人物,但他們又很難跟他共事。"一年之中,實驗室沒有研製出任何象樣的產品。八位青年瞞著肖克利開始計劃出走。在諾依斯帶領下,他們向肖克利遞交了辭職書。肖克利怒不可遏地罵他們是「八叛逆」(The Traitorous Eight)。青年人面面相覷,但還是義無反顧離開了那個讓他們慕名而來,之後又相聚在一起的「伯樂」。不過,後來就連肖克利本人也改口把他們稱為「八個天才的叛逆」。在矽谷許多著作書刊中,「八叛逆」的照片與惠普的車庫照片屬於同一級別,具有同樣的歷史價值。
編輯本段發展歷程誕生「八叛逆」找到了一家紐約的攝影器材公司來給他們投資創業,這家公司名稱為Fairchild,音譯「費爾柴爾德」,但通常意譯為「仙童」。費爾柴爾德不僅是企業家,也是發明家。他的發明主要在航空領域,包括密封艙飛機、折疊機翼等等。由於產品非常暢銷,他在1936年將公司一分為二,而其中生產照相機和電子設備的就是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當「八叛逆」向他尋求合作的時候,已經60多歲的費爾柴爾德先生僅僅給他們提供了3600美元的創業基金,要求他們開發和生產商業半導體器件,並享有兩年的購買特權。於是,「八叛逆」創辦的企業被正式命名為仙童半導體公司,「仙童」之首自然是諾依斯。1957年10月,仙童半導體公司在矽谷嘹螞豎望山查爾斯頓路租下一間小屋,距離肖克利實驗室和距離當初惠普公司的汽車庫差不多悶喚大遠。「仙童」們商議要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公司答應提供財力,總額為150萬美元。諾依斯給夥伴們分了工,由赫爾尼和摩爾負責研究新的擴散工藝,而他自己則與拉斯特一起專攻平面照相技術。
發展1958年1月,藍色巨人 IBM公司給了他們第一張訂單,訂購100個硅晶體管,用於該公司電腦的存儲器。到1958年底,「八叛逆」的小小公司已經擁有50萬銷售額和100名員工,依靠技術創新的優勢,一舉成為矽谷成長最快的公司。
仙童半導體公司在諾依斯精心運籌下,業務迅速地發展,同時,一整套製造晶體管的平面處理技術也日趨成熟。天才科學家赫爾尼是眾"仙童"中的佼佼者,他像變魔術一般把硅表面的氧化層擠壓到最大限度。仙童公司製造晶體管的方法鏈輪也與眾不同,他們首先把具有半導體性質的雜質擴散到高純度矽片上,然而在掩模上繪好晶體管結構,用照相製版的方法縮小,將結構顯影在矽片表面氧化層,再用光刻法去掉不需要的部分。擴散、掩模、照相、光刻,整個過程叫做平面處理技術,它標志著硅晶體管批量生產的一大飛躍,也為"仙童"打開了一扇奇妙的大門,使他們看到了一個無底的深淵:用這種方法既然能做一個晶體管,為什麼不能做它幾十個、幾百個,乃至成千上萬呢?1959年1月23日,諾依斯在日記里詳細地記錄了這一最偉大也被當時的人們看作是最瘋狂的設想。
1959年2月,德克薩斯儀器公司(TI)工程師基爾比(J.kilby)申請第一個集成電路發明專利的消息傳來,諾依斯十分震驚。他當即召集「八叛逆」商議對策。基爾比在TI公司面臨的難題,比如在矽片上進行兩次擴散和導線互相連接等等,正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的拿手好戲。諾依斯提出:可以用蒸發沉積金屬的方法代替熱焊接導線,這是解決元件相互連接的最好途徑。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奮起疾追。1959年7月30日,他們也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了專利。為爭奪集成電路的發明權,兩家公司開始曠日持久的爭執。1966年,基爾比和諾依斯同時被富蘭克林學會授予「巴蘭丁」獎章,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法院最後的判決下達,也從法律上實際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1960年,仙童半導體公司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和成功。由於發明集成電路使它的名聲大振,母公司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公司決定以300萬美元購買其股權,「八叛逆」每人擁有了價值25萬美元的股票。1964年,仙童半導體公司創始人之一摩爾博士,以三頁紙的短小篇幅,發表了一個奇特的定律。摩爾天才地預言說道,集成電路上能被集成的晶體管數目,將會以每18個月翻一番的速度穩定增長,並在今後數十年內保持著這種勢頭。摩爾所作的這個預言,因後來集成電路的發展而得以證明,並在較長時期保持了它的有效性,被人譽為「摩爾定律」,成為IT產業的「 第一定律」。
沒落60年代的仙童半導體公司進入了它的黃金時期。到1967年,公司營業額已接近2億美元,在當時可以說是天文數字。據那一年進入該公司的虞有澄博士(現英特爾公司華裔副總裁)回憶說:「進入仙童公司,就等於跨進了矽谷半導體工業的大門。」然而,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仙童公司也開始孕育著危機。母公司總經理不斷把利潤轉移到東海岸,去支持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公司的盈利水平。在目睹了母公司的不公平之後,「八叛逆」中的赫爾尼、羅伯茨和克萊爾首先負氣出走,成立了阿內爾科公司。據說,赫爾尼後來創辦的新公司達12家之多。隨後,「八叛逆」另一成員格拉斯也帶著幾個人脫離仙童創辦西格奈蒂克斯半導體公司。從此,紛紛涌進仙童的大批人才精英,又紛紛出走自行創業。結果人才紛紛離仙童而去,最終仙童中的斯波克將NSC弄成了全球第六大半導體廠商,桑德斯創立了AMD,而諾依斯和摩爾則創立了INTEL(英特爾),而這就是仙童的整個歷程。[1]
編輯本段公司影響「仙童」,一個永遠讓世人銘記和仰慕的名字,一個對半導體界乃至全世界作出了後人無法企及的貢獻。引用蘋果總裁喬布斯的一句話:「仙童半導體公司就象個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這種創業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仙童半導體擁有與眾不同的晶體管製作方式,擴散、掩模、照相、光刻,整個過程叫做平面處理技術,它標志著硅晶體管批量生產的一大飛躍。在1969年的半導體工程師大會,400位與會者中只有24位的履歷表上沒有在仙童公司的工作的經歷。
I. 仙童半導體公司簡介及詳細資料
成立線索
仙童半導體創立於1957年,這段史實必須從兩條線索講起。
1955年,成就了"本世紀最偉大發明"的"電晶體之父"的肖克利(W.Shockley)博士,離開貝爾實驗室返回故鄉聖克拉拉,創建"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這一喜訊,正中特曼教授為矽谷網羅天下英才之下懷: 有了肖克利這棵"梧桐樹" ,何愁引不到成群的"鳳凰"來?電子電腦界焦急地關注著肖克利的行蹤。 據說,300年前當牛頓宣布准備在他的故鄉建一所工廠時,全世界的物理學界也是如此心態。不久,因仰慕"電晶體之父"的大名,求職信像雪片般飛到肖克利辦公桌上。第二年,八位年輕的科學家從美國東部陸續到達矽谷,加盟肖克利實驗室。他們是:羅伯特·諾伊斯(N.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布蘭克(J.Blank)、克萊爾(E.Kliner)、赫爾尼(J.Hoerni)、拉斯特(J.Last)、羅伯茨(S.Roberts)和格里尼克(V.Grinich)。他們的年齡都在30歲以下,風華正茂,學有所成,處在創造能力的巔峰。他們之中,有獲得過雙博士學位者,有來自大公司的工程師,有著名大學的研究員和教授,這是當年美國西部從未有過的英才百家樂大集合。
29歲的諾依斯是八人之中的長者,是"投奔"肖克利最堅定的一位。當他飛抵舊金山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傾囊為自己購下一所住所,決定永久性定居,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工作環境、條件和待遇。其他七位青年,來矽谷的經歷與諾依斯大抵相似。可惜,肖克利是天才的科學家,卻缺乏經營能力;他雄心勃勃,但對管理一竅不通。特曼曾評論說:"肖克利在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眼裡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人物,但他們又很難跟他共事。"一年之中,實驗室沒有研製出任何象樣的產品。
由來
八位青年瞞著肖克利開始計畫出走。在諾依斯帶領下,他們向肖克利遞交了辭職書。肖克利怒不可遏地罵他們是"八叛逆"(The Traitorous Eight)。青年人面面相覷,但還是義無反顧離開了他們的"伯樂"。不過,後來就連肖克利本人也改口把孫態亮他們稱為"八個天才的叛逆"。在矽谷許多著作中,"八叛逆"的照片與惠普的車庫照片,具有同樣的歷史價值。
公司發展
"八叛逆"找到了一家地處美國紐約的攝影器材公司來支持他們創業,這家公司名稱為Fairchild,音閉罩譯"費爾柴爾德",但通常意譯為"仙童"。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的前身是謝爾曼·費爾柴爾德(S. Fairchild)1920年創辦的航空攝影公司。費爾柴爾德不僅是企業家,也是發明家。他的發明主要則寬在航空領域,包括密封艙飛機、摺疊機翼等等。由於產品非常暢銷,他在1936年將公司一分為二,其中,生產照相機和電子設備的就是仙童攝影器材公司。
當"八叛逆"向他尋求合作的時候,已經60多歲的費爾柴爾德先生僅僅提供了3600美元的種子基金, 要求他們開發和生產商業半導體器件, 並享有兩年的購買特權。於是,"八叛逆"創辦的企業被正式命名為仙童半導體公司,"仙童"之首自然是諾依斯。
1957年10月,仙童半導體公司仍然在矽谷瞭望山查爾斯頓路租下一間小屋,距離肖克利實驗室和距離當初惠普公司的汽車庫差不多遠。"仙童"們商議要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電晶體,以便用矽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公司答應提供財力,總額為150萬美元。諾依斯給夥伴們分了工,由赫爾尼和摩爾負責研究新的擴散工藝,而他自己則與拉斯特一起專攻平面照相技術。
1958年1月, IBM公司給了他們第一張訂單,訂購100個矽電晶體,用於該公司電腦的存儲器。 到1958年底,"八叛逆"的小小公司已經擁有50萬銷售額和100名員工,依靠技術創新優勢,一舉成為矽谷成長最快的公司。
仙童半導體公司在諾依斯精心運籌下,業務迅速地發展,同時,一整套製造電晶體的平面處理技術也日趨成熟。天才科學家赫爾尼是眾"仙童"中的佼佼者,他像變魔術一般把矽表面的氧化層擠壓到最大限度。仙童公司製造電晶體的方法也與眾不同,他們首先把具有半導體性質的雜質擴散到高純度矽片上,然後在掩模上繪好電晶體結構,用照相製版的方法縮小,將結構顯影在矽片表面氧化層,再用光刻法去掉不需要的部分。
擴散、掩模、照相、光刻……,整個過程叫做平面處理技術,它標志著矽電晶體批量生產的一大飛躍,也彷彿為"仙童"們打開了一扇奇妙的大門,使他們看到了一個無底的深淵:用這種方法既然能做一個電晶體,為什麼不能做它幾十個、幾百個,乃至成千上萬呢?1959年1月23日,諾依斯在日記里詳細地記錄了這一閃光的構想。
1959年2月,德克薩斯儀器公司(TI)工程師基爾比(J.kilby)申請第一個積體電路發明專利的訊息傳來,諾依斯十分震驚。他當即召集"八叛逆"商議對策。基爾比在TI公司面臨的難題,比如在矽片上進行兩次擴散和導線互相連線等等,正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的拿手好戲。諾依斯提出:可以用蒸發沉積金屬的方法代替熱焊接導線,這是解決元件相互連線的最好途徑。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奮起疾追。 1959年7月30日,他們也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了專利。為爭奪積體電路的發明權,兩家公司開始曠日持久的爭執。1966年,基爾比和諾依斯同時被富蘭克林學會授予巴蘭丁獎章,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積體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積體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法院最後的判決下達,也從法律上實際承認了積體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1960年,仙童半導體公司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和成功。由於發明積體電路使它的名聲大振, 母公司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公司決定以300萬美元購買其股權,"八叛逆"每人擁有了價值25萬美元的股票。1964年,仙童半導體公司創始人之一摩爾博士,以三頁紙的短小篇幅,發表了一個奇特的定律。摩爾天才地預言說道,積體電路上能被集成的電晶體數目,將會以每18個月翻一番的速度穩定增長,並在今後數十年內保持著這種勢頭。摩爾所作的這個預言,因後來積體電路的發展而得以證明,並在較長時期保持了它的有效性,被人譽為"摩爾定律",成為新興電子電腦產業的"第一定律"。
離開仙童
60年代的仙童半導體公司進入了它的黃金時期。 到1967年,公司營業額已接近2億美元,在當時可以說是天文數字。據那一年進入該公司的虞有澄博士(現英特爾公司華裔副總裁)回憶說:"進入仙童公司,就等於跨進了矽谷半導體工業的大門。"然而,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仙童公司也開始孕育著危機。母公司總經理不斷把利潤轉移到東海岸,去支持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公司的盈利水平。目睹母公司的不公平,"八叛逆"中的赫爾尼、羅伯茨和克萊爾首先負氣出走,成立了阿內爾科公司。據說,赫爾尼後來創辦的新公司達12家之多。隨後,"八叛逆"另一成員格拉斯也帶著幾個人脫離仙童創辦西格奈蒂克斯半導體公司。從此,紛紛涌進仙童的大批人才精英,又紛紛出走自行創業。
正如蘋果公司賈伯斯形象比喻的那樣:"仙童半導體公司就象個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這種創業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脫離仙童半導體創辦公司者之中,較有名氣的是查爾斯·斯波克(C.Sporck)和傑里·桑德斯(J. Sanders)。斯波克曾一度擔任過仙童半導體公司總經理,1967年出走後,來到國民半導體公司(NSC) 擔任CEO。他大刀闊斧地推行改革,把NSC從康乃狄克州遷到了矽谷, 使它從一家虧損企業快速成長為全球第6大半導體廠商。桑德斯則是仙童半導體公司銷售部主任,1969年,他帶著7位仙童員工創辦高級微型儀器公司(AMD),這家公司已經是僅次於英特爾公司的微處理器生產廠商,K6、K6-2等微處理器產品暢銷全世界。
1968年,"八叛逆"中的最後兩位諾依斯和摩爾,也帶著格魯夫(A. Grove)脫離仙童公司自立門戶, 他們創辦的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英特爾(Intel)。雖然告別了仙童,"八叛逆"仍然約定時間在一起聚會,最近的一次是1997年,8人之中只有6人還健在。似乎要高揚"八叛逆"的"叛逃"精神,一批又一批"仙童"奪路而出,掀起了巨大的創業熱潮。對此,80年代初出版的著名暢銷書《矽谷熱》(Silicon Valley Fever)寫到:"矽谷大約70家半導體公司的半數,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間接後裔。在仙童公司供職是進入遍布於矽谷各地的半導體業的途徑。1969年在森尼維爾舉行的一次半導體工程師大會上, 400位與會者中,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過的還不到24人。"從這個意義上講,說仙童半導體公司是"矽穀人才搖籃"毫不為過。
公司被賣
人才大量流失是矽谷發展的"福音",給仙童半導體帶來的卻是一場災難。從1965年到1968年, 公司銷售額不斷滑坡,還不足1.2億美元,連續兩年沒有贏利。人們都清楚地意識到,它再也不是"淘氣孩子們創造的奇跡"了。
為了找人接替諾依斯的工作, 謝爾曼·費爾柴爾德以矽谷歷史上最高的待遇--3年100萬美元薪金外加60萬美元股票, 從摩托羅拉公司請來萊斯特·霍根博士,亡羊補牢,以顯示其"求賢若渴"的姿態。霍根不是一位無能的總經理, 曾經給摩托羅拉公司帶來過重大轉機。在執政仙童6年期限內,他盡了最大的努力,使公司銷售額增加了兩倍。然而,仙童半導體公司的靈魂人物已經離去,它的崩潰不過是時間遲早問題。1974年,無力回天的霍根,把權柄交給36歲的科里根, 而他的繼任者卻在二三年內,讓這家公司從半導體行業的第2位,迅速跌落到第6位。
70年代末,科里根終於發現,挽救仙童半導體公司的最好途徑是把它賣掉。幾經周折,他最終選定了一家擁有21億美元資產的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公司,盡管這是一家法國公司,而且是經營石油服務業的公司。1979年夏季,曾經是美國最優秀的企業仙童半導體公司被法國外資接管,售價3億5千萬美元,在矽谷內外造成極大的轟動。
其他信息
外資似乎也不能給日益衰敗的仙童半導體注入活力,雖然斯倫貝謝招聘到一批研究人工智慧的人才,原本可以讓仙童快速進入機器人生產領域,但他們沒有這樣做。實際上,在繼續虧損後,仙童又被用原價的三分之一轉賣給另一家美國公司,買主正是原仙童總經理斯波克管理的國民半導體公司(NSC),仙童半導體品牌一度壽終正寢。1996年,國民半導體公司把原仙童公司總部遷往緬因州,並恢復了"仙童半導體"的老名字。但是,擁有員工6500人的"矽穀人才搖籃"卻不得不退出了矽谷。
早在1962年,仙童半導體公司就在緬因州建立了研製和製造電晶體的生產線,在加州,在猶他州,甚至在韓國和馬來西亞都有其分部,在半導體器件領域仍有較強的實力,主要研製和生產半導體存儲器設備。總部遷至緬因州南波特蘭後,公司領導力圖重振雄風,可是,命運多舛的"仙童",1997年3月被國民半導體公司以5.5億的價格再次出售,原因不言而喻--國民半導體公司以同樣的價格買下了全球第三大微處理器製造商Cyrix, 試圖與Intel和AMD爭奪PC機半導體市場。
被人買來賣去的滋味肯定不好受,仙童半導體現任CEO和總裁克爾克·龐德(K.Pond)希望對公司實施戰略性的重組。龐德曾就學於阿肯色大學電子工程系,並獲得賓夕法尼亞工商管理碩士(MBA) 。自1968年加入仙童半導體公司以來,先後在許多部門擔任要職,1994年起就是仙童半導體的主要領導人。好在這次出資收購的是一家風險資本公司,仙童半導體公司終於具有中立的身份。龐德興奮地說,這次轉變將有利於開發仙童的內部價值,可以讓我們自主發展,成為擁有多種產品供應的半導體企業。
果不其然,龐德旗下的仙童半導體連續做出了驚人之舉,它也開始了企業收購:當年11月, 仙童半導體斥資1.2億,買下了年收入7000萬的Raytheon公司半導體分部;1998年12月,仙童再次斥資4.55億,跨國購並了韓國三星公司屬下一個製造特殊晶片的半導體工廠。這次收購將使仙童製造的半導體產品更適合於電視、錄像機和音頻設備,大踏步地向消費電子製造業挺進。
作為支撐矽谷崛起的"神話",仙童半導體公司走過了一段輝煌而曲折的歷程,成功與失敗都因人才而致,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J. 仙童半導體是怎樣從先驅走向沒落的
隨著英特爾、AMD等公司的迅速崛起,失去了人才的仙童半導體競爭力桐前洞日漸羸弱。從1965年到1968年,仙童半導體銷售額不斷滑坡,還不足1.2億美元,甚至連續兩年沒有贏利。
1967年,仙童半導體遭遇創立以來第一次虧損——400萬美元的產能過剩導致760萬美元的虧損,股票從一年前的3美元每股下滑至0.5美元,市值縮水一半。
諾伊斯出走後,母公司掌權者謝爾曼·費爾柴爾德開出當時矽谷歷史上最高規格的待遇悔簡——局枯3年100萬美元薪金外加60萬美元股票, 挖來摩托羅拉的萊斯特·霍根( Lester Hogan)博士。霍根隨後繼續幫助仙童半導體從摩托羅拉挖來另一位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