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推廣了醫療AI
醫療AI的最大競爭對手,可能是硬體設備商
2017年8月19日,央視播出了一場名為「健康中國」的主題晚會。
那是一場預見未來的晚會。晚會的結尾,阿里健康AI實驗室主任范繹做了一段聲情並茂的演講,向所有觀眾推薦了阿里健改蔽康的AI引擎:Doctor You。
匯聚阿里達摩院智慧精華的醫療AI在2019年時號稱攻克了心血管識別技術,3年裡實現了肺結節、肝結節到心血管的三級跳。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馬雲在那兩年談得最多的,就是「互聯網正在顛覆一切」。事實上,「Doctor You」並沒能顛覆醫療行業,而是從2019年開始就幾乎銷聲匿跡。其他一開始熱衷於醫療AI的互聯網巨頭,這幾年進展也都不快。
2021年下半年以來搜高,一批醫療AI企業在資本市場冒頭。今年9月21日遞交招股說明書的數坤(北京)網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數坤科技」)就是其中之一。
互聯網巨頭沒能攻下的核漏州賽道,創新企業會帶來驚喜嗎?
醫院「薅羊毛」,不為醫療AI所動
今年以來,上市或計劃上市的醫療AI企業,都沒有太好的表現。
步伐最快的科亞醫療倒在了IPO終點線前,成功於港股IPO的鷹瞳科技上市即破發。眾多醫療AI對著港交所前仆後繼,實際上更需要背水一戰。
業內人士告訴健識局:醫療AI的興起,與國家醫保局對醫院病歷電子化的統一要求不無關系。
2018年,國家衛健委發文,要求到2020年底三級醫院要實現電子病歷信息化診療服務環節全覆蓋。這一要求下,醫療影像的收集、歸檔、輔助分析才有了市場參與的可能性。
多家企業的銷售數據也似乎印證了這一點。數坤科技未披露2018年銷售數據,2019年公司76.4萬元;鷹瞳科技、推想醫療、科亞醫療等也都未公布2018年的銷售數據。
在醫學影像領域,AI有著天然的優勢。首先,醫學影像數據龐大,占總臨床數據的80%以上。對於「嗜數據如命」的AI來講,醫學影像無疑是最佳選擇對象;其次,醫學影像的標准化更高,所有的原始資料均為儀器之下的客觀呈現,與醫生們筆法千章的手寫病歷相比,更適合進行機器學習。
2020年,伴隨病歷電子化的進程快速推進,各家醫療AI企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幫助醫生更快做出判斷。醫生診片,一天能診100位患者;AI的介入,能讓醫生一天診斷200位患者,甚至更多。
這一場數字化盛宴里,沒有人能吃獨食。
據數坤科技招股書,其引以為傲的合作方北京安貞醫院,與科亞醫療、鷹瞳科技等也保有合作關系。交表不算早的數坤科技,在路線選擇上也沒能創造出差異。
據招股書,數坤科技聚焦於 「數字醫生產品組合」,其產品覆蓋多種病症,以數字心、數字腦、數字胸、數字腹、數字肌骨等字型大小,為自身在AI醫學影像中的布局插上了旗幟。
無獨有偶,比數坤科技更早入局AI醫學影像的科亞醫療,也在相同路線上奔跑。其將產品布局分為智慧診斷產品線和智慧治療產品線。其中,智慧診斷產品線分為了四類:智慧心、智慧腦、智慧肺和智慧病理。
來自於知乎
㈡ 布局超20年,戰略舉棋不定的聯想如何拿到智慧醫療船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 科技 巨頭瞄準了醫療領域。然而似乎僅有京東 健康 和阿里 健康 兩個醫葯電商走在行業頭部,除此之外, 科技 巨頭們在這個領域的表現都平平無奇。
與這兩家 科技 巨頭相比, 聯想集團在醫療領域布局時間更久,但聯想醫療一直處於雷聲大雨點小的狀態 。以至於,此前不得不將自己傾注多年心血的智慧醫療委身平安,但到目前為止,雙方也未能在合作後在智慧醫療領域取得可以圈點的成果。
聯想智慧醫療解決方案
更有甚者,隨著醫療大 健康 行業的爆發, 聯想集團各個子公司也紛紛布局該領域 ,出現了各自為戰的趨勢,卻依然沒有一個產品能成功突圍。
01
布局醫療二十年,
最終委身平安
自從1999年首次將目光放到醫療信息化系統後,聯想進入醫療行業已經超過了二十年。在這二十幾年,聯想醫療的發展,大概有三個重要節點:
1999年~2016年,苦苦掙扎的醫療信息化 :21世紀初,家用電腦行業正值黃金期,彼時聯想的主要精力都放在PC業務的增長上。雖然1999年,光明日報就曾報道過聯想的醫療信息化產品,但是聯想似乎並未投入太多,聯想醫療的進展十分緩慢。
在2009年底,我國啟動衛生信息化建設十二五規劃「3521工程」,中央和地方財政都加大了對醫療的投入。這本是聯想醫療起飛的風口,特別是2010年隨著家用電腦增長放緩,2010年楊元慶開始提出「PC+」,開始拓展多元化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醫療。理論上,聯想已經布局醫療十年,在政策和公司的推動下,有很大的機會在醫療領域成功突圍。
誰能想到這十年,聯想一直未能成功深入醫療,面對高度垂直的公立醫療行業無計可施。2012年初聯想做出戰略決斷,宣布全面進軍醫療行業,並且成立獨立的醫療部門。2012年到2014年,聯想醫療的主要市場在民營機構,2014年才開始針對大型三甲醫院布局。大公司的決策和動作緩慢,以及員工的不專業,最終在民營醫療機構也未能如願。最終,聯想並未抓住醫療信息化的風口。
聯想智慧醫療
2016年~2018年,追風口布局智慧醫療 :20二十年,抗疫過程中,智慧醫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年,葯監局頒發了眾多三類醫療器械證書,智慧醫療即將進入爆發期。回顧2016年,被很多人看作智慧醫療的元年,2016年2月,聯想注冊了北京聯想智慧醫療信笑銷息技術有限公司。
智慧醫療是十分符合未來醫療的技橘升耐術,2016年9月聯想內部包括楊元慶在內的一眾高管給北京聯想智慧醫療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注資,該公司注冊資本從4400萬增加到8000萬。從2021年的今天回望,聯想的動作十分超前。可惜布局雖好,奈何硬體企業的慣性太強,在與一眾創業公司的競爭中落敗。
2018年~至今,委身平安夢斷智慧醫療 :聯想醫療在十幾年間投入巨大,但一直雷聲大雨點小,最圓春終無奈在2018年選擇放手。2018年和2019年連續引入平安創投的融資,平安擁有的股權已經超過了51%,這意味平安集團已經取得了聯想智慧醫療的控股權,公司也更名為北京平安聯想智慧醫療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安想智慧醫療融資史
在醫療信息化領域,聯想起個「大早」,哪怕是相比東軟、衛寧 健康 和創業慧康等老牌信息化巨頭也不遑多讓,然而最終「晚集」都沒趕上。 安想智慧醫療雖然背靠兩大巨頭,但這也是柄雙刃劍,如何在兩大巨頭的博弈間突圍而出,越來越難 。哪怕是依靠資本手段上市套現,也並不能保證業務的成功。
02
聯想的醫療夢不死?
子公司依然各自為戰
在平安控股後,安想智慧醫療已經不能再代表聯想醫療。然而,面對醫療的巨大市場,聯想真的就這么放棄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2016年聯想集團披露的年報顯示其營收增長首次降到了個位數,而且僅有2%,進入了低速發展期。 醫療的巨大市場,自此便成為了肩負公司未來業績增長的未來產業 。雖然,聯想丟失了安想智慧醫療的絕對控股權,但是聯想集團並未停止對醫療領域的布局。
2020年7月,在葯監局加速醫療 科技 產品審批的過程中,聯想研究院研發的 醫用級可穿戴三導聯動態心電記錄儀 Lenovo H3,取得了聯想集團 歷史 上第一個自主研發並獲得醫療器械注冊證的產品,該產品可以 通過連續准確的心電監測和分析,從而及時發現心臟活動的異常情況 。 二十幾年才獲得第一張二類器械證書 ,聯想在醫療領域的動作令人堪憂。
聯想智能設備
在剛剛回去的CHIMA 2021上,合資公司聯想凌拓醫療集中展示聯想醫療行業最新的技術與產品,全景醫院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六大醫療數據中心基礎設施解決方案、五大醫療行業解決方案等行業領先布局,以全棧能力賦能多醫療場景的智能化轉型升級等基礎產品,以及全流程的 健康 管理創新模式等眾多終端方案。
毫無疑問,在醫療大 健康 行業逐漸崛起,越來越多的巨頭們都不會眼睜睜放手這一市場。如果從整體來看,二十年來聯想在醫療領域研發的產品數量並不在少,今天盤點的產品和業務也只是聯想在醫療當中的一部分產品。
然而,在深潛atom看來,隨著軟硬體技術的普及,產品的研發已經不再是絕對的壁壘,或許聯想集團每個子公司都具備醫療領域的研發能力,但是並非每一家企業都具備對應的營銷能力,研發出來賣不出去的產品,無法幫助聯想上交優秀的報表數據。 二十年來,聯想都未能在醫療領域取得較高的成就,或許一方面是對醫療領域的看輕,一直沒能打入醫療內部,另一方面可能是內部資源的過度浪費 。如今沒有高度統一的戰略和布局,各自為戰的「聯想醫療」很難勝出。
03
行業競爭升級,
投資或許能成就聯想的醫療夢
最近兩個月,智慧領域風起雲涌 。先是衛寧 健康 擬換股合並創業慧康項目險些成功,而後是推想醫療上交招股書,訊飛醫療也爆出上市計劃,數坤 科技 再獲得7億融資,如今伴隨著大環境和資本市場的改善,企業競爭將會呈現白熱化。
過去十年間,我國 科技 各個細分行業經歷了從最初的野蠻生長,到中途的並購、倒閉,再到最後的絕地求生完成行業的洗牌。隨著智慧醫療行業的爆發,或許將迎來新的一輪洗牌。此前, 深睿醫療收購了依圖醫療,正式掀開了智慧醫療的「新航海」時代 。對於尚未找到商業化密匙的企業來說,活下去將成為接下來發展的主旋律,縱然「聯想醫療」背靠大樹,但是卻也不好乘涼。
聯想醫療的出路大概率在投資領域 ,醫療領域聯想系風生水起。聯想之星先後投資了智慧影像公司強聯智創、基因診斷公司卡尤迪生物、燃石醫學、美因基因等智慧醫療企業,燃石醫學已經成功上市,美因基因也在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在智慧醫療投資領域,聯想之星早已名聲在外。楊元慶的聯想創投在放棄聯想智慧醫療後,也曾投資過視見醫療,雖然相比較聯想之星依然略有不足,但是也顯露了相關潛力。
或許可以學習騰訊,在3Q大戰後成為投資公司。中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智慧醫療市場,並且將持續擴大,聯想 自己二十年都做不好醫療產品,但聯想系投資機構眾多,投資專業人才也是一種出路 。
㈢ 古易方2022年12生肖運勢,古易方2022 年生肖羊
古易方2022年12生肖運勢
圖片 @視覺中國
文丨IPO捕手
行業正加速向線上滲透。
據IDC統計數據顯示,到2025年,世界人工智慧市場總值將達到 1270 億美元,其中行業將占市場規模的 1/5,可見 AI 健康的前景巨大。美國公司弗羅斯特沙利文公司就曾提到,「人工智慧可將效果提高30%到40%,減少多達50%的成本」。
隨著AI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多種應用場景深度融合,逐漸成為推動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技術,AI 的研究重心逐叢拿嘩漸向影像,輔助診斷等新興技術靠攏,AI 應用的分水嶺逐漸顯現。
國內AI市場再度掀起了投資熱潮,而提前在該領域布局的AI企業,也一掃從前的陰霾,迎來了春日的暖陽。
9月21日,AI數字醫生公司數坤科技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擬在主板掛牌上市,摩根大通、美銀證券、中銀證券為其聯席保薦人。
雖然AI影像領域前景廣闊,但發展現狀並不樂觀,僅在數據整合這一關整個行業都面臨巨大挑戰。赴港上市的數坤科技的投資價值又將如何?接下來,IPO捕手將通過多個維度解讀數坤科技上市之路。
屢獲,數坤科技為何博資本青睞?
據招股書顯示,數坤科技於2022 年6月成立於。作為一家AI高科技公司,數坤科技自主研發首創了數字醫生產品組合,提供以疾病為中心的、全面的、端到端的人工智慧醫學影像。數字醫生賦能人類醫生,能使其診斷效率大幅提升幾倍至十幾倍,同時提高准確性及一致性,帶來更多的臨床價值。
因當年難度極高的「AI+心血管」賽道並收獲成功,數坤科技後來居上,迅速躋身AI頭部位置。2022 年11月數坤科技首張「AI+CTA」三類證後,迅速開啟商業化,並將其產品由「AI+CTA」向「數字人體」拓寬,布局AI診斷全賽道。
正是憑借這份機遇,即使在行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之下,數坤科技也了不少機構投資者的青睞。
據查數據顯示,數坤科技共了7輪,分別為:
·2022 年12月28日,完成由遠毅資本投資的2200萬元天使輪;
· 2022 年7月3日,完成由五源資本、華蓋資本、輕舟資本、遠毅資本共同投資的1億元A輪。
· 2022 年2月18日,完成由創始夥伴資本、五源資本、華蓋資本、遠毅資本共同投資的2億元B輪。
· 2022 年6月15日,完成由中銀投資、建興基金、創世夥伴資本、華蓋資本共同投資的2億元B+輪。
· 2022 年8月31日,完成由啟明創投、中科創達、朗瑪峰創投、浦發矽谷銀行、渤海產業投資基金共同投資的2億元戰略。
· 2022 年12月28日,完成由紅杉資本中國、中再資本、中金浦成、華蓋資本、五源資本、創世夥伴資本、啟明創投、中再產險、遠毅資本、凱利易方資本共同投資的5.9億元戰略;
· 2022 年8月16日,完成由高盛中國、春華資本、紅杉資本中國、遠毅資本、敏姿簡街亞洲、Sage Partners銳智資本、WT 聚焦中國基金、未來啟創基金共同投資的7億元戰略。
可以說,技術優勢成為了數坤科技赴港上市的底氣。
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顯示,我國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呈持續攀升態勢,現患人數2.9億,這為我國公共衛生及健康事業帶來嚴峻挑戰。而數坤科技的數字心冠脈AI產品CoronaryDoc了中國NMPA三類注冊證和歐盟MDR CE認證,迅速占據市場,並成為心血管疾病診斷的臨床入口,這為數坤科技實現多輪資助了一臂之力。
在行業角度來說,數坤科技所處的領域是當下最火的影像AI。疫情爆發後,國內醫院對於創新下的智慧醫院整體解決方案 化建設的需求與日俱增,更加了影像AI行業的加速發展。
各路資本也從一開始就迅速捕捉AI賽道上的種子選手,由此可見,數坤科技正 在資本 的風口上。
身處黃金賽道,盈利難成行業沉痾
據招股書數據顯示,2022 年、2022 年、2022 年上半年,數坤科技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6941.6萬元、7474.8萬元、7516.5萬元。
數坤科技作為機構,其在科研上的投入與日俱增,2022 年、2022 年、2022 年上半年公司研發開支分別為4268.9萬元、6293.3萬元、8118.8萬元。
從招股書數據中還可以滲行看出,除了研發成本外,在行政開支、銷售開支、員工工資福利和外包服務費、差旅開支上同樣居高不下。
據招股書顯示,數坤科技此次赴港的用途主要是為了擴大其核心競爭力,一直在持續加大商業化推廣、豐富生態系統,這對於數坤科技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在發展已逐步進入成熟階段的行業里,數坤科技同樣面臨著愈發激烈的競爭。
萬億級賽道里,機遇與挑戰並存
根據艾瑞數據,國內AI+整體市場正處於蓬展期。2022 年,中國AI+核療軟體服務市場規模已突破20億大關,2022 年將突破30億。分析師認為,這一市場到2022年將成長至70億元以上。
而 在全球市場的角度而言,數據顯示,全球人工智慧醫學影像解決方案市場預計於2030年進一步達1665億美元(約合1萬億元),10年間市場擴容近170倍。
但在這條賽道上,又數影像這一業態最為火熱。據艾瑞數據顯示,目前已有10家公司自研的,以AI深度學習為基礎的醫學影像類器械在中國、歐盟、美國的相應部門拿到,行業生態已然邁入成熟期。
根據灼識報告,在全球所有基於人工智慧的醫學影像解決方案供應商中,數坤科技在治療領域覆蓋范圍上排名之一。數坤科技的數字醫生管線產品覆蓋大部分關鍵治療領域,涵蓋心臟、大腦、腹部、和骨骼系統,並針對若干全球最普遍及致命的疾病領域。
數字醫生產品組合包括12款產品及25款候選產品,涵蓋五個關鍵治療領域,包括心、腦、腹、胸及肌骨系統。旗艦核心產品CoronaryDoc是一款用於在CT模態下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冠脈狹窄的人工智慧軟體,是同類產品中全球首款且唯一一款獲批葯品管理局第三類器械注冊及MDR CE認證的產品。
數坤針對科室的一 式、全流程的臨床研究——SK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通過三大模塊將數據集轉化為數據集產,實現項目管理、數據治理和智能分析全過程。
AI數字領域競爭十分激烈,很多企業都在試圖競爭「醫學影像AI之一股」。6月份,依圖科技沖擊「AI之一股」遇挫,並於6月30日主動申請撤回了科創板上市申請。另外據公開消息,鷹瞳科技、科亞、推想科技等都已經陸續遞交了上市申請或啟動上市計劃。
雖數坤科技現為行業頭部企業,但目前各大互聯 大佬已經瞄上了這塊蛋糕,此時數坤科技赴港露臉很難不被巨頭們盯上,一旦資本入場,數坤科技的現有優勢或將受到威脅。
結語
數據顯示,2022 年總額到達歷史更高的40億元,其中,新葯研發是今年最熱門AI領域,占已投資額的54%。AI+影像占額的比例連續三年在20%左右,成為另一熱門領域。
隨著全球 AI+賽道的創業大潮席捲,創新技術層出不窮,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對手拿到同樣的牌照,市場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總而言之,數坤科技作為在中國排名之一的影像AI公司,若未來成功赴港,其綜合實力勢必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但行業難題依舊是沉痾。未來能否在市場角逐激烈且AI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持續推出優質的技術或者產品將會是二級市場看好的重要因素。
以上就是與古易方2022年12生肖運勢相關內容,是關於科技的分享。看完古易方2022 年生肖羊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㈣ AI醫療「霸屏」紅杉健康峰會 數坤AI已獲臨床高頻使用
「我們看到一個交叉點正在興旺地發展,就是IT和BT(生物技術),其融合速度超過 歷史 上任何時刻。」在2021紅杉全球醫療 健康 產業峰會上,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分享了自己對AI醫療的看法。
當前,人工智慧技術逐漸成熟並在醫療 健康 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人工智斗槐能結合醫療影像、輔助診斷、賦能新葯研發等應用場景不斷落地。AI醫療行業熱度提升,2020年我國AI醫療領域投資達到64.09億元,同比增長141.9%,就連騰訊、阿里、華為等 科技 巨頭亦紛紛信辯入局。
更讓人欣喜的是,AI醫學影像在醫療 健康 領域不斷獲得商業化成功。數坤 科技 聯合創始人兼CEO馬春娥在峰會上透露,數坤 科技 的AI產品已經被三甲及基層醫院的臨床醫生高頻使用,數坤正在努力擴大AI產品在基層醫院的使用范圍,幫助更多基層患者盡快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資源。
未來已來AI+醫療引領數字醫療新趨勢
新興技術與醫療 健康 產業正在加速融合,資本市場也正向創新型醫療 科技 公司敞開大門。因此,AI醫療也成為了此次峰會的重頭戲。
「在醫院空間中,早期應用環境智能可使得臨床工作流程更加有效,並提升重症監護室和手術室中的患者安全性」斯坦福大學教授李飛飛認為,對於未來的居家場景來說,大多數老年人的大部分時間會在家裡度過,而AI感測器將能夠幫助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更加獨立,並通過日常數據的收集進行慢病管理,以及身體康復的治療。
在李飛飛教授關於AI醫療話題的完美開場下,華為、騰訊、網路、數坤 科技 、科大訊飛等國內人工智慧領先企業,將「AI+醫療」的未來趨勢討論推向高潮。
世界衛生組織數字醫療技術咨詢委員會專家、騰訊醫療副總裁吳文達認為,AI影像現在已經供不應求了,提高了很多醫生的工作效率。
科大訊飛醫療總裁陶曉東也認為醫療AI在本質上還是服務醫生和患者。「人工智慧已經在很多領域展現出價值,包括輔助診斷、影像以及患者和醫生的精準匹配等。未來,AI會在越來越多的場景下展現它的價值,幫助到患者和醫生。」
「AI和醫療的結合,將有潛力提升整個醫療產業鏈上不同環節的效率,從基因組學的研究,到疫苗和葯物的篩選研製,到臨床的輔助診斷」華為雲人工智慧領域副總裁袁晶如是表示。
在數坤 科技 聯合創始人兼 CEO馬春娥看來,醫療資源的稀缺、分布不均衡等現實存在的問題讓很多人看不上病,而AI技術的美感正在於讓每個普通人,都能夠公平享受到醫療服務,這也是AI醫療企業的使命,希望數坤 科技 未來在智慧醫療里做最大的貢獻。
解決痛點 數坤AI獲臨床醫生高頻使用
對很多創業企業來說,AI在醫學診療領域的應用面臨著互聯網巨頭的競爭,但是能夠在醫療領域真正實現商業化落地的企業並不多,數坤 科技 無疑是最早實現臨床價值的一家AI企業。
幾年前馬春娥看到市場上出現的產品同質化程度高,集中在肺結節、糖網的篩查。她堅信,長期獲得商業化成功的只會是臨床價值很大的產品。2020年底,數坤 科技 獲得全球首張心臟冠脈狹窄AI醫療器械三類證,便已經迅速部署在了全國600多家醫院。
此外,國內大部分的AI影像產滑銷缺品都是基於二維醫學圖像研發輔助診斷產品。而數坤 科技 則在構建數字人體的思路下,相繼構建了「數字心」「數字腦」「數字肺」「數字腹」等產品。
馬春娥介紹,數坤 科技 在構建「數字心」時,首先把斷層的片子重建,用三維立體方式建立完整心臟,醫生能做進一步診斷。這不是心臟里某一個斑塊的檢測,醫生需要做很多工作。
馬春娥表示,數坤團隊從以上的認知出發,首先把器官數字化,例如在做頭頸產品時,先把頭頸整個解剖結構數字化,之後模擬影像科醫生的診斷思路在結構里找異常,對異常做定性、定量的分析,最後寫出一個報告,這可以符合影像醫生工作的思維模式。
「所以當我們的數字心部署到臨床日常工作之後,醫生們都非常喜歡,我們沿著這個思路又做了數字腦及其他產品,」馬春娥說,「病灶的檢測是技術角度上相對簡單的任務,但它能夠提供一定的價值,我們思考的是如何能夠把產品的價值做深,做臨床醫生特別喜歡的產品,尤其是解決心、腦這樣復雜場景的更多診斷。」
臨床醫生們喜歡數坤AI的另一大原因是,AI的介入重構了影像診療的工作流程,從掃描影像到結構化報告,可以從以前的兩三個小時縮短到現在的兩三分鍾,這讓臨床醫生大大節省了時間,也讓更多患者減少了排隊時間。
AI落地 更多普通人享受優質醫療
解決了臨床醫生的痛點,商業化自然水到渠成。
馬春娥表示,去年數坤的心血管AI診斷產品獲證後,很多醫院願意自主采購,也有另一些醫院在與大設備的供應商協商采購合同時希望設備商搭配數坤的產品,由醫院進行采購。越來越多的設備廠商主動與數坤開始戰略合作,數坤不需要逐單銷售產品,而大設備的廠商標配數坤AI產品也能提升其價值,給客戶更好的解決方案。
馬春娥表示,數坤希望實現每一個影像都可以成為AI輔助生成的報告,每一個手術都可以由AI產品為它做輔助的手術規劃。而商業化只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更多普通人也將更快享受到優質的大三甲醫療資源。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數坤 科技 迅速部署渠道下沉,不斷將AI推進到基層縣域醫院。
據人民日報 健康 客戶端報道,去年12月,江蘇省興化市人民醫院於去年12月底引進了數坤 科技 研發生產的數字腦、數字心、數字肺人工智慧影像系統,經過兩天的裝機培訓之後,醫院影像科的醫生們就能夠熟練運用該系統對患者進行智能診斷。
該醫院CT室主任劉興明表示,「醫院引入數坤 科技 的冠脈和頭頸CTA的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後,對於提升醫療效率和質量很有幫助,如今每天都在臨床高頻次使用。而有些疑難雜症,患者們對我們的診斷還不太放心,當聽到是人工智慧和醫生共同出具的報告之後,患者們反而消除了疑慮。」
把患者留在家門口,把影像醫生從繁瑣的閱片中解放出來,把三甲醫院醫生的經驗帶到基層,AI有效提升了基層醫院的診斷能力,讓分級診療制度能夠真正在基層醫院和患者當中紮根落地。
如今,數坤AI已經成為許多醫生不可或缺的醫療診斷工具,與醫生端和患者端形成了高度粘性關系。而這種被依賴性和高黏度性,更是投資機構們最為關切的投資決策依據。去年12月28日,數坤 科技 完成新一輪5.9億元人民幣融資,該輪融資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領投。去年數坤 科技 累計完成近10億元融資,一躍成為AI影像領域的領頭羊。
㈤ 數坤科技16薪靠譜嗎
不靠譜。數坤科技是一家人工襲悉智能醫療科技公司,負責讀ct片子再扔給cnn做診斷的,公司規模不大,技術要求也不高,說是16薪是不可能的,基本渣禪神是坑人進公如虧司的假把戲。
㈥ 取得軟體著作權證書就可享稅收優惠嗎
目前,企業已經取得了軟體著作權證書,未來想申報享受軟體企業的稅收優惠。因此,創始人馬春娥很想了解一下,取得了軟體著作權證書,是否就可享受軟體企業稅收優惠?在享受稅收優惠時,又應注意什麼?
專家答疑
國家稅務總局北京市朝陽區稅務局貨物和勞務稅科科長曹長鑫:
考慮到數坤科技目前已持有軟體產品登記證書,能否被認定為稅收意義上的軟體企業,最好咨詢一下主管稅務機關的意見。如果數坤科技屬於軟體企業,在符合相關條件的前提下,其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國家實行即征即退政策。
不過,享受即征即退優惠的軟體產品,必須是軟體企業自行開發生產的產品。同時,需要取得軟體產業主管部門頒發的《軟體產品登記證書》或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頒發的《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並且證書中註明的取得方式,須為「原始取得」,不能是「受讓取得」。此外,數坤科技還須相關檢測證明材料,該材料出具機構須為省級軟體產業主管部門認可的軟體檢測機構。
滿足上述條件的前提下,數坤科技應持《稅務資格備案表》《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等級證書》以及省級軟體產業主管部門認可的檢測證明材料,通過網上辦稅服務廳或窗口辦理相關備案手續。
在具體業務層面,數坤科技應按備案的軟體產品名稱,如實開具增值稅發票、正確進行納稅申報。需要注意的是,數坤科技如果涉及兼營業務,既銷售計算機硬體設備、又銷售嵌入式軟體冊核並,需要分別核算其銷售收入。其中,享受即征即退政策的軟體產品收入,應填列在《增值稅納稅申報表》(一般納稅人適用)主表的即征即退項目相關欄次。
進項稅額的分攤也是數坤科技需要注意的內容。如果數坤科技在銷售軟體產品的同時,銷售其他貨物或者應稅勞務的,對於無法劃分的進項稅額,應按照實際成本或銷售收入比例,確定軟體產品應分攤的進項稅額;對專用於軟體產品開發生產設備及工具的進項稅額,不得進行分攤。數坤科技在選定分攤方式後,須報主管稅務機關備案,並自備案之日起,一年內不得變更。
國家稅務總局北京市朝陽區稅務局所得稅科副科長張麗雪:
在企業所得稅方面,數坤科技最值得關注的,是「兩免三減半」優惠。
目前,根據《關於集成電路設計和軟體產業企業所得稅政策的公告》(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68號,以下簡稱68號公告)第一條規定,依法成立且符合條件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和軟體企業,在2018年12月31日前自獲利年度起計算優惠期,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徵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稅率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並享受至期滿為止(以下簡稱「兩免三減半」優惠)。
根據企業實際情況,計算「獲利年度」開始年度,是數坤科技須首要關注州跡的內容。68號公告第一條規定,依法成立且符合條件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和軟體企業,在2018年12月31日前自獲利年度起計算優惠期,享受「兩免三減半」優惠。
同時,《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執行軟體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3年第43號)對獲利年度進行了具體規定。軟體企業的獲利年度,指軟體企業開始生產經營後,第一個應納稅所得額大於零的納稅年度,包括對企業所得稅實行核定徵收方式的納稅年度。如果開始享受「兩免三減半」優惠,數坤科技還需注意,軟體企業享受定期減免稅優惠的期限應當連續計算,不得因中間發生虧損或其他原因而間斷。
另外,如果數坤科技後續享受「兩免三減半」優惠,須按規定提交後續管理資料。根據《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事項辦理辦法》(國家稅務局總局公告2018年第23號,以下簡稱23號公告),在匯算清繳期結束前,向稅務機關提交相關資料,包括企業開發銷售的主要軟體產品列表或技術服務列表;企業職工人數、學歷結構、研究開發人員及其占企業職工總數的比例說明,以及匯算清繳年度最後一個月社會保險繳納證明等相關證明材料等。
如果涉及其他情況,建議數坤科氏李技具體咨詢主管稅務機關,並按照23號公告要求,留存相關資料備查。
㈦ 數坤科技電話打不通
請您檢查撥號是否正確,睜圓罩檢查撥號范圍是否正確,檢查聯系號碼是否正確,檢查撥號費用是否已支付腔凳,悉鬧如果仍無法撥通,請聯系當地運營商,提供您的服務號碼,以檢查是否存在網路故障。
㈧ 福布斯排行榜
2022福布斯中國科技女性50:
安文琪:華蘭生物,副總經理、研發中心副主任。
成森平:三迭紀,創始人、首席執行官。
程君俠:復旦微電,執行董事、總工程師。
崔好(Cheryl Cui):恩和生物Bota Bio,聯合創始人、CEO。
杜玉濤:華大基因,常務副總裁。
范靖:霍德生物,創始人、CEO。
范敏華:普利制葯,董事長、總經理。
方牧:未來機器人,聯合創始人、CTO。
高月靜:藍曉科技,董事長。
韓丹翔:德默特,創始人。
何靜:阿斯利康,全球腫瘤研發高級副總裁、全球研發中國中心總裁。
胡海嵐: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教授。
姜儻:迪安診斷,副總經理。
劉愛玲:瑞普生物,副總經理、葯物研究院院長。
劉芳:此芯科技,創始合夥人、CTO。
劉世霞:清華大學軟體學院,教授。
劉星宇:長木谷,創始人、總經理。
樓金芳:百誠醫葯,董事長。
馬春娥:數坤科技,聯合創始人、CEO。
繆瑾:微軟,資深研發總監。
彭莉:沐曦,CTO、首席硬體架構師。
秦小林:德州儀器,中/高功率音頻系統應用經理。
仇肖莘:愛芯元智,CEO。
仇雨菁:芯馳科技,聯合創始人、CEO。
任彩霞:昊海生科,副總經理。
邵彩梅:禾豐股份,聯合創始人、CTO。
石建萍:商湯科技,絕影智能汽車事業群智能駕駛副總。
史琳:遠大醫葯,副總裁、首席醫學官。
宋薇:譜尼測試,董事長。
湯藝:斯達半導,副總經理。
陶梅霞: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
王繼華:萬孚生物,董事長。
王婧:義翹神州,研發中心研發經理。
王淑敏:安集科技,董事長、總經理。
王笑楠: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副教授、特別研究員。
王穎:明德生物,聯合創始人、副總經理。
溫月芳:中簡科技,總經理、總工程師。
吳芳:芳源股份,副總經理、研究院院長。
吳明紅:中國工程院、上海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院士、教授。
熊曦:福斯特,副總經理。
薛雲麗:綠葉制葯,高級副總裁。
陽虹:上海電氣,副總裁、科技管理部部長、中央研究院院長。
楊紅霞:阿里巴巴達摩院,人工智慧科學家。
楊璐菡:啟函生物,創始人。
於海英:微創機器人,資深副總裁。
鄭靜:信念醫葯,聯合創始人、CEO。
仲倞:高誠生物,總裁、CEO。
周俊:聖湘生物,副總經理、首席醫學官。
朱青:騰盛博葯,高級副總裁、生物制葯部門負責人。
朱曉蕊: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速騰聚創,教授/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