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米股價是多少
小米股價在10左右范圍內浮動,昨收盤10.420,最高價10.680,振幅3.455%;今開盤10.580,最低價10.320,市盈率22.034,每手股數200,成交額14.131億,52周最高14.000,總股本240.548億,港股市值2501.70億,成交量1.345億股。
小米股票代碼為W(01810),W的含義為:小米集團採用同股不同權的制度將股票分成AB兩類股票,A類在股票市場交易,管理層持有B類股票以保障集團創始人權益。2020年4月15日晚間,小米集團公告稱,公司當天回購2386萬股B類股份,每股10.42-10.52港元,耗資約2.5億港元。
小米的股票目前只在港股發行。要想在港股買股票的話,需在A股先持有價值50萬人民幣的A股股票半年,才能開通港股賬戶。
❷ 小米股票代碼是多少 小米集團股票
小米集團是在香港上市,其股票代碼是01810。想要買小米股票需要開交易港股的賬戶。
2018年6月25日,小米發布招股書,正式啟動公開發售。招股書顯示,小米香港IPO全球發售股份數目21.8億股,每股22港元,股票代碼1810。
小米基石投資者共有七家。
其中,中投中財(CICFH)認購1.91億美元、美國高通(Qualcomm)認購1億美元、中國移動認購1億美元、CDB PE(國開基金)認購6700萬美元、保利集團認購3150萬美元、招商局認購3000萬美元、順豐速運認購3000萬美元。
(2)小米公司股票怎麼樣擴展閱讀:
2019年3月12日,小米持股的老虎證券向SEC日前更新招股書。公司將以每股5美元至7美元的價格發行1300萬股美國存托股票(ADS),最高擬融資9100萬美元。 老虎證券於本周開展全球路演及認購,預計3月20日在美國納斯達克全球精選板塊掛牌,股票代碼為TIGR。
2019年3月19日,小米公布上市後首份年報。2018年實現總營收1749億元,同比增長52.6%,經調整利潤86億元,同比增長59.5%。
2019年6月10日,小米再次宣布回購524.7萬B類股。2019年6月3日以來,小米已經進行了4次股票回購,耗資約4.5億港元。
❸ 小米股票為什麼跌得這么厲害
一、因為小米上市後的首份業績答卷,盡管乍看上去十分優秀,但細究之餘,底子成色難以服眾。之所以這么說,不僅因為小米財報摘除各項調整之後,真實的經營業績差強人意,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在主要收入來源智能手機市場,還是以業務快速增長來支撐想像力空間的IoT業務,都無法為高估值提供直接而強有力的支持。
二、無論是從財報、從股價還是公司披露的業績上,我們能夠感受到,小米正處於「柳暗花未明」的關鍵時刻:手機業務需要通過高端市場和海外市場貢獻更多利潤;IoT業務需要在還未興起的智能家居市場,不斷嘗試並提供全新和具有說服力的方案;互聯網服務業務,需要找到准確的切入點和清晰的方向,靠P2P推薦絕非長久之計。
小米上市後首份財報公布後,市場從一開始的驚喜迅速轉為冷靜,從上市到現在,公司股價在財報公布後大幅沖高回落,持續走低。
【拓展資料】
股價漲跌的原理就是:一般情況下,影響股票價格變動的最主要因素是股票的供求關系。在股票市場上,當股票供不應求時,其股票價格就可能上漲到價值以上;而當股票供過於求時,其股票價格就會下降到價值以下。同時,價格的變化會反過來調整和改變市場的供求關系,使得價格不斷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
一個股票的上漲,是需要資金來進行推動的,當很多資金都去買一隻股票,就會造成股票供不應求,跟商品一樣,一旦商品供不應求,價格就會有所上漲,股票也是這樣,很多人買就會推動股價的上漲,買的力度越大,股價上漲的也就越厲害,股票漲停就是由於買盤力量過於強大所導致的。
一個股票的下跌,也是由資金推動的,當購買這只股票的機構和散戶覺得買這只股票已經賺了不少,想要落袋為安,就會賣出股票,而賣出股票多了就會造成股票供大於求,買的人少賣的人多,股價就會下跌,以達到買家的心理價位最終實現成交。股票跌停的原因就是賣盤太多而買盤太少的緣故。
影響股價漲跌的最根本的因素就是資金,大量資金主動性買入會造成股價上漲,大量股票主動性賣出會造成股價下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放量上漲和縮量下跌是正常情況,因為上漲的時候大家都在買,成交量勢必會放大,而下跌的時候很少人買,成交量勢必會萎縮。
❹ 小米股票怎麼樣
目前來看還是不錯吧,雖然剛上市的時候有一個調整,一度跌到發行價一半以下。但目前好像走勢還是不錯吧,今年小米的一個業績銷量都還是非常可觀的,未來應該也是不錯。
❺ 小米股票下跌原因
一方面是由於資本市場對其股價並不看好;
另一方面,從小米的財報來看,其營收主要靠手機和硬體,如果按硬體公司來計算市值,小米難以支撐其2183億的市值。
1、為此,小米需要不停地拓展和互聯網相關的業務,擺脫「硬體公司」的帽子,以期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進而扭轉股票一路下滑的頹勢。 為此, 雷軍說:「過去小米的核心戰略是以手機為中心,今後是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
2、無論是從財報、從股價還是公司披露的業績上,我們能夠感受到,小米正處於「柳暗花未明」的關鍵時刻:手機業務需要通過高端市場和海外市場貢獻更多利潤;IoT業務需要在還未興起的智能家居市場,不斷嘗試並提供全新和具有說服力的方案;互聯網服務業務,需要找到准確的切入點和清晰的方向,靠P2P推薦絕非長久之計。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於2010年3月3日 ,是一家專注於智能硬體和電子產品研發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同時也是一家專注於高端智能手機、互聯網電視以及智能家居生態鏈建設的創新型科技企業。 小米公司創造了用互聯網模式開發手機操作系統、發燒友參與開發改進的模式。小米還是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後第四家擁有手機晶元自研能力的科技公司。
1、為發燒而生」是小米的產品概念。小米還是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後第四家擁有手機晶元自研能力的科技公司。「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是小米公司的願景。都能享用來自中國的優質科技產品。小米已經建成了全球最大消費類IoT物聯網平台,連接超過1億台智能設備,MIUI月活躍戶達到1.9億。
2、小米沒有森嚴的等級,每一位員工都是平等的,每一位同事都是自己的夥伴。小米崇尚創新、快速的互聯網文化,討厭冗長的會議和流程,讓每位員工在輕松的夥伴式工作氛圍中發揮自己的創意。小米相信用戶就是驅動力,並堅持「為發燒而生 」的產品理念。
❻ 前恆大副總裁:買了小米股票後,財務越來越不自由,為什麼小米股票會大跌
我個人認為小米股票大跌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小米手機未能成功沖擊高端;二是小米手機最近幾年的出貨量逐漸減少。
總的來說,小米股票大跌,其實就是因為投資者不看好小米公司,不看好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小米手機出貨量越來越少了,利潤也越來越低。
❼ 小米集團的股價創歷史最高,但軟體、硬體商業模式爭議從未中斷
從2018年7月上市至今,小米集團從來不缺爭議。這包括了手機市場份額的下降,市值暴跌。進入2020年,受益於華為被美國制裁,小米手機份額提升,業績回暖,市值也創出 歷史 最高。但是面向未來,爭議仍在。
盡管市值創出 歷史 新高,但圍繞小米的爭議還遠未結束。
小米發布2020年三季報前夕,公司股價創下自上市以來的 歷史 最高價,11月24日財報發布當天,股價一度爬升至28港元以上的 歷史 新高。而隨著「靴子」落地,小米股價接連回調,不過總體而言,年內仍錄得了超過140%的正向收益。
小米,有著多重身份,曾被看作是「年輕人第一隻擁有的股票」,但在上市不久又被戲謔為「年輕人第一隻套牢的股票」。圍繞小米的業績與估值,也總是存在機構多空之爭。如今,小米的市場表現似乎給了那些「空頭」一記重拳。但即便如此,隨著華為重啟4G手機,以及榮耀的剝離,未來小米的業績以及市場份額再起爭議。
手機市場份額超越蘋果位居第三
小米持續在高端機領域發力充滿挑戰
三季報顯示,小米單季度收入和利潤創下 歷史 新高,同時,單季度手機收入和手機出貨量同樣創新高。據IDC統計,小米2020年三季度手機市場份額超過蘋果位居全球第三。據Canalys的數據,公司第三季內地智能手機出貨量按年上升18.9%,是前五大廠商中惟一取得正增長的企業。
2020年前10個月,小米高端旗艦手機銷量超過800萬台,同時,其在中國大陸智能手機平均售價(ASP)同比增長14.7%。小米在財報中稱,這是受益於中高端手機的銷量佔比提升所致。今年年初,小米發布年度首款5G真旗艦小米10系列手機,在第三季度又發布了小米10至尊紀念版,小米的高端產品策略得以成功執行。
小米之所以在高端 策略 上取得成功,是有一定原因的。張可興認為,「小米的中高端機型符合公司的戰略,過去小米用性價比搶占市場,是因為公司的研發投入不夠,隨著消費者理念的轉變,而且手機對每個人越來越重要,消費者願意花稍微多一點錢去獲得更好的機型。此外,小米還具備一個非常好的因素,就是相對友商來說,其4G手機庫存相對較低,那麼在5G手機轉型過程中,沒有什麼包袱。」
對於後續小米能否在競爭激烈的高端機市場佔領一席之地,原煒認為,「小米性價比的品牌形象實在太深入人心,這種品牌形象跟高端市場高端用戶對產品的心理核心訴求是不相匹配的,而要想在高端市場扭轉這一用戶心智,則是非常困難的。」
張可興表示,從目前已知的數據看,小米已經獲得了很多「米粉」的認可,就此而言,其在高端機型上佔領一定市場份額已經比較確定。但從長遠來看,小米中長期發展高端機型戰略還面臨非常強大的競爭對手,比如蘋果、華為。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小米並不一定可以在高端市場上保持持續增長的市場份額。
智能手機依然是核心中的核心
短期內海外重心難以遷移至歐洲
根據《IDC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預計,2020年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出貨量預計接近2.2億台,到2024年出貨量將增長到近5億台,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3%。
原煒也認為,小米的核心競爭力還是在於其手機。「這是小米業務的基本盤,決定著小米整個系列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形象。如果手機業務不行的話,則很難想像其IOT和智能家居等業務還能夠蒸蒸日上。不過,另一方面,IOT是小米打造其生態的關鍵要素,有小米品牌的加持、對設計的要求、質量的管控以及規模效應和網路效應,我對小米IOT業務在未來的發展前景還是看好的。」
據Canalys統計,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的智能手機境外市場收入達到人民幣398億元,同比增長52.1%。本季度境外市場收入及對總收入的貢獻佔比均創 歷史 新高。其中,在西歐出貨量尤其亮眼,同比增長107.3%,市場份額提升至13.3%,排名第三。
事實上,在海外市場,印度、東南亞市場向來是小米智能手機發力的重點地區,隨著公司大力開發歐洲市場,且取得顯著成效,也引發了市場對於其海外市場重心是否就此發生遷移的討論。
「歐洲市場是高端市場,那裡的消費者有著更高的購買力;但是歐洲市場分割嚴重,語言文化林林總總,並且在專利、數據保護、消費者隱私保護等方面有著繁雜而嚴格的法律法規,因此市場開拓的成本也比較高,很難一蹴而就,需要長期投入。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我相信印度、東南亞市場仍將是小米在海外的主戰場,值得繼續深耕,而在歐洲市場雖然會積極 探索 拓展,但需要時間,海外市場的重心不能很快也不必很快轉移到歐洲。」原煒表示。
「鐵人三項」商業模式
最大的挑戰在於用戶體驗
小米的商業模式為「鐵人三項」(硬體+互聯網服務+電商及新零售)模式。小米硬體產品的宗旨是在滿足高品質與精良設計的同時追求 極值 的性價比,雷軍承諾公司的整體硬體業務(包括智能手機、IOT及生活消費產品)的綜合凈利率不超過5%,否則將超過部分回饋給用戶。在方正證券分析師陳杭看來,極致性價比就是小米護城河的起點。他認為,「低毛利+高效率」是小米商業模式的本質,也是小米的護城河。
在張可興看來,可以這樣理解小米「鐵人三項」的商業模式,「小米用手機業務帶動整個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用智能硬體擴充自己的產品線和業務的邊界。我們可以將其類比為國外非常具有性價比的連鎖超市Costco。
至於如何評估這種商業模式的效果,原煒認為,小米要實現從硬體到互聯網的螺旋驅動,最大的難點也是在受制於底層安卓系統的條件下,要在用戶體驗上,做出跟iOS可以媲美的MIUI。
張可興則補充稱,「現在很多公司都在從硬體到軟體這樣一種商業模式進行過渡,但是做好的公司特別稀少,惟一做得很成功的就是蘋果,通過手機、電腦、平板形成iOS系統的閉環,進行產品的購買和付費。而要實現這樣的成就,對小米來說難度巨大,我們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而目前,小米的互聯網服務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廣告,真正要實現通過硬體到互聯網的驅動,還需要商業模式的重新再造。」
(本文已刊發於11月28日《紅周刊》,文中提及個股僅做舉例分析,不做投資建議。)
❽ 小米為什麼跌得那麼厲害
小米股票跌的原因是因為自身研發費用比較低,可持續性的增長潛力不足,簡而言之就是公司估值太貴,需要用下跌來使其公司估值合理。小米公司所構築的小米生態鏈技術含量比較低,在面對華為、蘋果等一些大廠商的時候產品除了價格外並無新的競爭力,這就導致了銷售利潤不高,自然利潤受限,增長潛力不足。
【拓展資料】
作為一家國內頂尖的科技公司,和華為相比,小米在研發費用上差了一大截。並且尤為關鍵的是,小米的忠實顧客都是一批追求性價比的人,小米一漲價那麼就意味著這批客戶會轉投別的廠商,不漲價那麼利潤率不高。若是消費升級的浪潮一出現,那麼小米公司因為其研發力的薄弱而核心競爭力不強,所以產品賣不出去導致銷量減少,利潤減少。
在當前的國內市場,整個智能手機廠商形成了華為,OPPO,VIVO,小米的穩定格局,但是華為的優勢已經越來越明顯。從原來的四強爭霸變成了如今的一超三強,華為有自主研發的晶元以及長期在通信領域紮根所積累的技術壁壘,這種領先優勢是其他三家短時間難以趕上的,並且尤為關鍵的是小米線下渠道非常薄弱。小米的手機一直追求極致性價比,因此沒有多餘的利潤能分給中間商,這樣就沒辦法在銷量上形成突破。
在國外市場,雖然小米連續8個季度是在印度的手機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但是它的市佔率是在下滑的。這主要是因為小米在印度市場是以中低端手機為主力機型,而印度市場在用戶規模大幅度提升之後同樣進入了消費升級階段,中高端機型的份額比重在快速的提升。而這部分高端市場是由蘋果,三星,以及國內的oneplus所牢牢把持。從市場端來說,小米當前的現狀是不太理想的,傳統的手機業務前景堪憂,所以當前它更加像一個手機製造廠而不是一個手機研發大廠。這樣的定位,導致小米公司的估值只能適用於製造行業(5-15)附近的估值而不是科技行業數百的估值,所以當前小米的下跌過程就是其殺估值的過程。
總而言之,小米公司還是一個發展的非常快的公司的,前不久還是能和格力電器這一製造業龍頭公司打個賭,但是一個科技公司和一個製造業公司相對比而不是和行業內其他手機商做對比,這是有點讓人質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