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行業 » 百年中堂公司股票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百年中堂公司股票

發布時間: 2022-02-24 00:08:28

㈠ 百年中堂什麼時候在納斯達克上市

這只股票馬上就要在納斯達克上市了。估計是在今年的11月份左右。根據有關的消息透露這家公司上市還會派送十送十的分紅,如果要打新股那就好啦。只不過,中國a股和美國納斯達克,他們的規則有不一樣的地方稍微有一些差別。不過這些問題都不是很大。掛完之後你買了就行了。

㈡ 百年中堂今年能上市嗎

xiaqb2008 絕對講的是鬼話,你這么騙人一點道德底線都沒有了!你自己去看看湖南百年中堂的企業信用報告,這家企業的股東把所有股份全部質押給了一家百年中堂北京科技公司,如果真是要上市,會用左手倒右手的方法故意把公司做成一個空殼嗎?有這么坑人不要臉的嗎!

㈢ 百年中堂為什麼遲遲沒有上市

上市了就要融資,那自己的公司如果外面的資本進入過多,會降低話語權的。

㈣ 壕股塔的 門是什麼門

◆ 春 節
農歷正月初一舊時為元旦,俗稱「年初一」,實行公歷後,改稱「春節」。據《古禾雜識》記載:「元旦黎明即聞拉燃爆竹聲,謂之開門炮仗。先禮佛像、宗廟,次拜尊長。食團圓餌、長壽面,男女多持齋者。俗謂不可食湯飯,食之,一年出門逢雨。禾俗崇信鬼神,(是日)每燒香填塞街巷,城隍廟為最鬧」。此為清代風俗。
民國時,初一凌晨,嘉興居民爭去南門外小曹王廟燒頭香,得第一者大吉。海寧硤石則為「燒十廟香」(凌晨從家中出發,放一個爆竹迎新,然後依次去十個廟宇內燒香)。至天明「開門炮仗」此起彼落。清早拜天地祖宗,向尊長拜年,尊長對未成年晚輩給拜年錢。食米粉圓子,大人小孩穿新衣。早餐盛行吃「燒賣」。建國後,破除迷信,「燒頭香」等俗漸廢。80年代以來,「燒頭香」有抬頭之勢,城鄉居民中信佛者紛紛去覺海寺等處燒香。
海寧一帶,此日早晨吃年糕,取「年年高」之意。敲鑼打鼓稱「年鑼鼓」。蠶農在此日掃地稱「掃蠶花」,見面互視「蠶花甘四分」,祈蠶繭豐收。嘉善農村還有家家在門上插柏枝的習俗。嘉善、海寧有些地方初一都不燒飯,吃除夕燒好的飯,象徵年年有餘。是日,城鄉居民開始走親訪友拜年。民國時期有「接土地」、「接灶君」之舉,「接灶君」是在灶台上點蠟燭、線香,供「接灶年糕」,掛一張新的灶神禡幛、一塊「灶牌」,「迎接灶君自天上回歸」。解放以來已無此俗。
◆ 小年朝
正月初三,舊俗嘉興人在此日禮佛祭祖。民國時,凡女婿都選定此日到妻家拜年。
◆ 「財神」生日
正月初五舊說為「財神生日」。據《古禾雜識》記載:「初四日午後接灶,至夜則接路頭,大家小戶門前各懸燈二盞,中堂陳設水果、粉團、魚肉等物,並有路頭飯、路頭湯,鄙俚之至。「路頭」即民間所說的「五路財神」。民國時,各商店於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開店門,燈燭輝煌,盛設供壇,接「財神」,並蜂擁去財神廟「換元寶」。初五,各商店開始照常營業,並擺見神酒。凡被邀吃酒的店員即為繼續僱傭者。接財神陋俗,解放後本已消失,近年,初四夜初五清晨,有的商店大放鞭炮煙火,寓「接財神」之意,有的則在門上張貼神像。
◆ 人日
舊俗正月初七為人日,又稱「人生日」。是日,人家懸巨秤,秤人之體重。並有為小姑娘穿耳朵戴耳環的習俗。據《古禾雜識》記載:「人日俗喜秤人,謂秤則可免一年疾病。此例大約始行於小兒,稱之以驗逐年增長若干。繼而婦女效之,漸至不問老幼男女人人效之矣」。
◆ 天生日
舊俗正月初九為「天生日」,即玉皇大帝生日。民國時期,善男信女去城內玄妙觀進香,禮拜玉帝塑像。觀中設羅天大醮三日,末一天「上天表」,布施者名列「天表」。
◆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俗稱「正月半」,又稱「元宵」、「上元節」。親友往來拜年至此漸止,鄉人有諺語,「拜年拜到正月半,拔出門閂追一段」。元宵為燈節,舊俗正月十三上燈,至十七日收燈。據《古禾雜識》記載:「上元燈市十三日上燈,十七日收燈。雜彩扎縛鱉山,綉球人物、樓台,燈有五色、明角、官紗、剔墨、料絲」。是日,合家吃湯團(湯圓),夜晚迎燈。古代嘉興迎燈熱鬧非常,民國時期,國計民生艱窘,故「迎龍燈」自辛亥革命至建國前40年中,僅舉行數次。城內燈會以鱉山為華麗,燈傘(又稱「紙涼傘」,傘上刻有三國志、紅樓夢等戲文)為名貴。鄉間以調馬燈為娛樂。城區有王聚興紙扎店等七八家制燈,其製作較海寧燈粗糙。燈會以火流星開道,自荷花堤集合出發至北大街、宣公橋,沿途觀者如堵。迎燈的隊伍配有絲竹演奏以及高蹺、盪湖船、地戲等民間歌舞。五六十年代,元宵燈會頗盛,有抬閣、火流星、免燈、魚燈、花籃燈、走馬燈、龍燈、獅燈及表現《西遊記》人物的燈彩,有組織地結隊遊行。
海鹽舊時有「滾燈」,歷史悠久。見本志《文學藝術》篇。建國後,海鹽縣長川壩一帶尚有人會玩滾燈,有劉海灑金錢、鰟鮍倚灘、仙鶴生蛋、燥煎鰺鰷、眾星拱月等程式動作,其實是一整套結合滾燈表演的雜技、舞蹈動作,如托舉、騰跳,側手翻、倒立、竄撲、疊羅漢等,均組合在內,頗為壯觀。
海寧硤石燈彩在歷史上最負盛名,始於唐,盛於宋,現更發揚光大,知名海內外。80年代,硤石數次舉行元宵燈會,火樹銀花,流光溢彩,萬人空巷,景象壯觀(參閱本志《名優特產》篇)。歷史上桐鄉濮院迎燈,可與硤石燈會相媲美,其「剔墨紗燈」造型美觀,融繪畫、雕刻於一爐。已有數百年歷史,惜現代衰落。
元宵習俗在桐鄉烏鎮為「走橋」,是夜男女老幼沿街自南而北走過每座橋,步月看燈,兆一年健康幸福。
嘉善於窯一帶,則盛行「走馬燈」,用竹扎紙糊馬頭馬尾,馬頭系於表演者腹部,馬尾系於腰後,人如騎馬上。表演者每隊12人,由2人騎馬,10人手持松鶴延年、龍風呈樣、蝴蝶、鳥獸等造型的花籃。也有的扮演《白蛇傳》、《三國演義》等人物。表演者邊舞邊唱,古稱「地戲」,馬燈隊每到一家,備受歡迎,視為吉利。
舉行燈會時有的地方也舞龍,1988年元宵,平湖的九彩龍在浙江省龍舞大賽上獲獎。
舊俗,嘉興一帶此日忌雨。諺語:「雨打正月半,一年勿好看」。民國前後,此日店家在帳台上點蠟燭,稱「歲燭」。
◆ 二月初二
舊時農歷二月初二稱土地誕辰。人家食油煎年糕,稱「撐腰糕」,以示即將開始農事,需強健身體之意。海寧一帶稱此日為「蘿卜生日」。據《古禾雜識》記載:「二月二日土地生日,俗食油熯年糕,謂之『撐腰』。是日鄉間下瓜茄諸菜種。廟中或醵錢奏樂一天,晚放花爆。」
◆ 花朝
農歷二月十二日稱花朝,俗稱百花生日,依次為稻等作物生日。(見本篇農業習俗部分)
◆ 放風箏
正月、二月為放風箏季節,諺語:「正月鷂、二月鷂,三月放只斷線鷂。」建國後,放風箏成為群眾娛樂活動。1990年3月20日,郊區首屆風箏賽在嘉興體育場舉行,最大一隻「百腳鷂」有110節、55米長。
◆ 三月三
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是日競往小武當進香」。桐鄉、平湖鄉間婦女頭戴薺菜花,謂入夏頭不暈。晚食螺螄謂「挑青」。嘉興人在門上掛野菜花,裹以紅紙,稱為「野菜花開結牡丹」,以圖吉利。婦女、兒童於是日頭插薺菜花。民國時期,是日嘉興有迎水會習俗,在參加水會的船上扮演各種戲文,從南堰出發至北門結束。
舊時桐鄉濮院三月初三舉行「珠寶會」,約始於明朝後期,初稱神會,民間稱之為珠寶會。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萬曆三十八年,濮院鎮神會,結綴羅綺,攢簇珠翠,為台閣數十座,閣上率用民間娟秀幼稚扮故事人物,備極巧麗,迎於市中。遠近士女走集,一國若狂。」至清初,神會改稱佑聖會,每隔數年舉行一次。民國時已停止。
◆ 清明
古代清明為與春節相似的大節日,俗諺雲:「清明大似年。」因其時春光明媚,又在農事蠶事繁忙前夕,所以廟會、水會、競渡、踏青等活動均於其時舉行,特別是清明掃墓歷史悠久。民國時期,城市居民多雇小船,攜紙錠、享菜、青團子等供物,去郊外祭掃祖墳,並借機踏青。建國後,各地清明掃墓習俗不變,並有瞻仰、祭掃革命烈士墓、碑,緬懷先烈的新風俗。近年,人們多於是日埋葬先人骨灰盒。
◆ 立夏
舊俗相傳立夏為「酒仙生日」,人家飲酒者多。亦有秤人的習俗,謂立夏秤人,可保人不疰夏。民國時期,是日吃「麥芽揚餅」。立夏前後,市上亦有麥芽搨餅出售,稱為立夏搨餅。舊時立夏還興吃櫻桃、海螺螄等。是日兒童各湊柴米,從田中採摘新鮮蠶豆,在野外搭鍋燒煮蠶豆飯(也有的加入少量鹹肉、春筍),謂「燒野米飯」。勞動者是日歇工一天,本地農諺曰:「跨出絲車,踏進水田」。意指即將開始插秧。燒野米飯、秤人等習俗,建國後仍多見於農村。
◆ 端午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天中節」、「重午」。是日鬥草、吃粽子、飲雄黃酒、吃咸鴨蛋,又有吃「五黃」(黃瓜、黃魚、黃鱔、黃泥蛋即咸鴨蛋、雄黃酒)之俗。掛菖蒲、大蒜、艾葉;燃熏蒼術、白芷,有消毒、驅蟲的用意。小孩額頭上用雄黃寫王字,佩掛香囊,婦女頭上插黃繭剪成的小老虎,門上貼道士所送的黃紙符,花瓶插石榴花,中堂懸鍾旭畫像,都為驅邪祛病之徵。舊時郊區新豐、凈相鄉一帶,農家有以磚測午(在院子當中豎磚一塊,當看不到磚影時即為正午)的習俗。並在此日熏黃煙(用硫黃、雄黃等物驅蟲),在大門上貼「端午送百蟲,一送影無蹤」字幅。又將蒜頭埋在火灰里焐熟食用,稱燒蒜頭,此俗至今仍存。端午節吃棕子、醬鴨廣泛流行,至今不變。
◆ 分龍日
舊俗五月二十為「分龍日」,各地民間聚「水龍」作消防演習,又稱「水龍會」。嘉興「水龍會」集中在南湖舉行。此俗延續至50年代。
◆ 燒「汰腳香」、「賽花船」
舊時嘉興新豐及平湖縣一帶農村,插秧完畢,農民都上寺廟燒香稱「汰腳香」,有的地方舉行「賽花船」。據記載,「賽花船」已有300多年歷史。主船上豎寶傘,掛彩旗,參賽的船均是小巧玲瓏,油漆一新的艄船,故又名「賽舶船」。近時此俗消失。 ◆ 獻灶日
舊俗六月初四為「獻灶日」,祭祀灶君菩薩。
◆ 荷花生日
舊俗嘉興六月二十四為「荷花生日」,又稱雷祖(嫘祖)生日,盛行於清乾隆及民國時期,是日市民傾城游南湖,可不付擺渡錢。農民去煙雨樓側雷祖殿(嫘祖殿)進香。此日南湖遊船匯集,大小船隻數百。大船中有「絲網船」,俗稱「雙夾弄」、「單夾弄」,可供酒菜。小船蓋船篷,擺渡載客。
夜晚南湖湖面放荷花燈,以紙扎燈,下系木片,中燃紅燭,飄浮水上,多至千盞。煙雨樓通宵達旦供應茶酒麵食,又有崑曲社在湖上舉行曲會助興。
◆ 長工生日
嘉興風橋鄉一帶舊俗稱七月初一為「長工生日」,是日鎮上市況熱鬧。
◆ 七夕
農歷七月初七晚稱「七夕」,又稱「乞巧節」。舊俗是日晚,婦女在月下穿針乞巧。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七夕,婦女結綵縷穿針月下,陳瓜果把牛女星,曰:乞巧,搗鳳仙花染指甲。女子於月下穿針,三穿而過者,謂之得巧」。七夕習俗起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是日演戲,一般都點演《牛郎織女》。嘉善農村家家用西瓜祭牛郎織女,用臉盆接露水,謂露水為牛郎織女眼淚,抹眼和手,可使人眼目清亮,心靈手巧。桐鄉濮院七夕有請機神的習俗。
民國時期,嘉興有童謠:「七七星,扁擔星,念巧七遍就聰明。」夜晚齋星,供品以西瓜、藕、菱為主。是日南湖盛會再度出現,不亞於六月二十四夜。
◆ 七月半
俗稱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又稱「鬼節」。有「探亡人」、「燒陰香」等活動。民國時期,城隍廟香火鼎盛。在城隍廟焚化紙錠,名「寄庫」。前一夜,鄉村婦女紛紛匯集城隍廟,席地而坐,燒香念佛,名「伴城隆」。民間祭祖一如清明,唯以餛飩代替團子。桐鄉縣東南部與海寧市西北部農村,七月半吃餛飩。建國後,「伴城隍:等活動廢止,但民間祭祖、吃餛飩等習俗仍延續。
◆「地藏王」誕辰
舊俗七月三十為「地藏王誕辰」,此夜點燃地香,地上支放瓦片,成燈形,內置油膏、香屑之類,大街小巷遍地皆是,點燃後形同白晝。民間一說「地藏香」是祀地藏王;另一說「燒九四香」,是為元末的張士誠燒香。張原為農民起義領袖,在蘇州稱吳王,後被朱元璋所滅。他小名九四,生日在七月二十,是日燒香稱「九四香」,後訛為「救世香」,甚至稱為「狗屎香」。舊時,此日人家抱嬰兒到廟中寄名,求佛保佑,作「佛子」。小孩於是日都穿新鞋。此風俗久廢。
◆ 燒八寺香
民國時期,八月初八嘉興大批農民(以中年以上婦女為多)進城燒「八寺香」。八寺者:楞嚴寺、精嚴寺、祥符寺、天寧寺、報忠寺、金明寺、東塔寺、茶禪寺。另有加燒「四塔香」的,四塔指:東塔、壕股塔、真如塔、三塔。建國後廢。
◆ 中秋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八月半」,吃月餅,賞月,全國同俗。嘉興獨特者,中秋夜有載酒游南湖之舉。又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女郎於是夜種罌粟花」。清初朱彝尊亦有詩記述:「秋燈無焰剪刀停,冷露濃濃桂樹青。怕解羅衣種罌粟,月明如水浸中庭」。所種植的罌粟供觀賞。此俗久廢。
◆ 觀湖節
舊俗八月十八為潮神誕辰,人們多去鹽官觀海潮,現代更加興盛。辛亥革命前,地方官於是日備三牲香燭,在鎮海塔旁之大觀亭內祭潮神,朝廷有時亦派大員在海神廟致祭。
◆ 重陽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是日登高用米粉、栗子做糕,插三角彩旗,稱「重陽糕」。舊俗一般人家在此日砌新灶,民國時期本地人延續清代舊俗去郊區胥山、城內瓶山、真如塔登高。郊區新豐鄉登青村有登青墩,系胥山余脈,「廣尋數丈」,附近群眾到此登高。城中怡情曲社於是日在寄園舉行「同期」,拍曲賞菊。桐鄉濮院重陽興吃赤豆糯米飯,稱「增智飯」。建國後,有關重陽諸習俗漸淡。80年代後,定為「老人節」,開展敬老活動。
◆ 十月朝
舊俗農歷十月初一稱「十月朝」。民國時期,農民進城至紙扎店購置冥衣冥器祭祖,建國後此俗已廢。
◆ 冬至
冬至古代為大節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國時期,冬至重祭祖,並掩埋浮棺骨殖焚燒廢棺。民間祟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海鹽一帶以吃羊肉為食補。人家在冬至前後腌魚肉,准備過年,稱「年魚」、「年肉」,又腌制青菜、雪裡蕻,為入冬蔬菜之備,進補、腌制魚肉鹹菜之俗延續至今。是日,上墳祭祀先人者亦多。近年,人家多在此日擇地或上公墓埋葬逝者骨灰盒。
◆ 臘八
舊俗農歷十二月初八稱「臘八」,以果棗等物煮粥,名「臘八粥」,近時,尚有少數人家保持此習俗,精嚴寺等寺廟亦煮粥供信徒。
◆ 送灶日
舊俗陰歷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稱「送灶日」,有打掃室中灰塵之俗。民國時期,人家在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夜「送灶」,以糖糕、米粉糖餡團子或麥芽餡糖等物祀「灶君」,迷信「灶君」上天會言人家過失,用餡糖等物糊其口,俗稱「醉司命」,用麻秸、蘆席等做成「轎子」,取出灶君像塞轎內焚燒。此俗建國後城內漸廢,農村仍存在,唯儀式已簡化。
嘉興舊俗此夜還吃赤豆糯米飯、小湯團、飴糖做的元寶、炒毛豆等。
送灶過後為「謝年」、酬神。在二十五至二十八日,四天中擇一天夜晚舉行,供品豐盛,具桌圍、點紅燭、線香。供品上插紅紙剪的花鳥人物和如意,稱為「年花」。用糯米粉製成成套大小元寶。還用紅線懸掛活鯉魚。
◆ 農歷除夕
是日吃年夜飯,合家團聚、守歲。舊時嘉善農村,年夜飯有吃「塌棵菜」習俗。「塌棵」與「脫苦」諧音。嘉興吃年夜飯,花生稱「長生不老」,黃豆芽稱「如意菜」,醬蛋稱「元寶」,均取其吉利之意。飯不能吃盡,以示年年有餘,飯吃畢不可說「吃完」,要說「吃好」等。剩飯盛在新飯籮,用紅紙封好,稱「隔年飯」,放置到年初一。餐桌上的魚不能吃,也是表示年年有餘之意。是夜,各商店伙計手執燈籠,奔走催收欠帳。債戶則躲避逃債,舊習過半夜後欠債就可延期歸還。理發店、浴室一直營業至半夜。守歲;長輩給小輩「壓歲錢」,壓於枕下,有的在枕下還放荸薺、桔子、花生等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