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依頓電子股票何時分紅
我發現很多人對股票分紅都是一知半解,不是大部分人都能說的清晰透徹。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關於股票分紅的這些知識點,不是很清楚股票分紅的朋友,閱讀完這篇就會了解了!
深入了解前,跟著學姐來領一波福利吧--機構精選的牛股榜單新鮮出爐,還不趕緊收藏起來:【絕密】機構推薦的牛股名單泄露,限時速領!!!
一、股票分紅的意思
(1)股票分紅是什麼?股票多久分一次紅?
股東獲得上市公司的投資回饋就是股票分紅,上市公司在經營與投資所得的盈利中,以股票份額的一定比例為標准計算出相應的金額,然後支付給投資者作為紅利。一般來說,上市公司會選定在半年報或者年報的時候進行分一次紅。不見得就是這個時候,由公司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來決定,具體參考公司發布的公告。
(2)股票怎麼分紅?怎麼領取?什麼時候到賬?
股份分紅按兩種形式來進行,送現金和送股票,類似「每10派X元」是的涵義每十股派x元的現金。「每10轉X股」就是在告訴買股票的人每10股就會送你10股股票。
一般來說分紅都是在除權除息日這一天就可以到賬,但是也會有例外。這個還是要看上市公司是怎麼樣的安排,到賬時間一般不會超過半月。一些盤子龐大的股票,分紅涉及到的金額實在太多,那結算就肯定也需要很多的時日。分紅送股送現金這些都會自動進行,投資者不需要做任何事情,耐心等待就是唯一要做的事情。
(3)怎麼知道有哪些分紅的股票?怎麼查看自己的股票有沒有分紅?
如果有股票分紅,那上市公司肯定會發布公告,行業軟體裡面也是可以自行查看的。但絕大多數的行情軟體對分紅信息做得並不是很好,導致很多的投資人沒有及時的抓住投資機會。這款軟體非常好推薦給你,股票的解禁、上市、 分紅等等信息,你都可以通過這個投資日歷來獲取,絕對是很多股民都很喜歡的炒股神器,歡迎點擊下方,即可領取!專屬滬深兩市的投資日歷,助你快速了解行情
(4)股票分紅需要扣稅嗎?如何規定?
如果是股票分紅,那麼也是需要繳稅的,股票所得紅利扣稅額度和持有股票的時間長短之間的關系是直接的。對於不是同一時間買的股票,我們就根據「先進先出」的這個原則,對應的算取股票的持有時間。具體的交稅標准已經為大家准備到下圖中。
二、股票分紅對股價的影響?股價為什麼會跌?
分紅前股價變化:因為有這樣的扣稅差異規定,所以市場上也有一些不打算長持該股票且不想被收稅的投資者,會選擇在分紅之前的時候將股票賣掉、回籠資金,因此股票分紅之前有可能出現股票下跌的情況。但是還是有部分投資者會買入股票,因為他們想獲得分紅,股票的價格也可能因此上漲。
分紅後股價變化:按照前面的內容我們知道了分紅有兩種方式,送現金和送股票。他們都會導致股價正常性的回調,也就是會下跌一些。到底是為什麼呢?咱們要先清楚何為「除權除息」。
「送股票」就會有除權:公司總股本增加的原因是送股,在不改變市值的前提下,那麼就會減少每股代表的的實際價值,致使每股價格下跌,形成股票中的一種現象:除權。
「送現金」就會有除息:投資者得到了現金紅利,公司凈資產和每股凈資產也會相應下降,那麼每股代表的實際價值減少,那麼就造成了股價的下調,也就是所謂的「除息」。
除權除息對於股東而言,沒有太大的影響,不得不承認會導致股價下跌,但是實際上股數不斷增多、能夠得到現金分紅,於是投資者並未遭到巨大損失。
分紅後的除權除息的股價怎麼計算呢?有三種情況:
三、股票分紅是利好還是利空,可以買嗎?
其實長期來說分紅對股價來說更多的是偏中性的,並不能以此來作為買賣依據,上市公司有沒有分紅,並不是評價一家公司好壞的獨一依據。
由於股票分紅的影響時間較短的,較長時間市場走勢還是要參考公司的基本面情況。基本面優異的公司,主要趨勢一般來講都處於上漲,短期漲跌沒有影響到長期趨勢。
如果你不知道該如何了解公司的內在價值和成長能力等,只需要點開下面的鏈接,就可以進行診股,會有專業的投顧幫你分析,你看好的股票是否可以購買:【免費】測一測你的股票好不好?
應答時間:2021-08-26,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㈡ 新股從上會到上市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對於不同公司具體情況不同的,企業自改制到發行上市的時間應視具體情況而定,總體時間為一年以上。正常情況下,各階段的大致時間為:從籌劃改制到設立股份有限公司,需6個月左右,規范的有限責任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時間可以縮短;保薦機構和其他中介機構進行盡職調查和製作申請文件,約需3至4個月;從中國證監會審核到發行上市理論上約需3至4個月,但實際操作時間往往會在10個月左右。但由上可見,上市准備時間因企業而異,很難泛泛而論,有時也與企業一把手的性格特點以及中介機構的專業程度有很大關系,從實務中一年內申報出去的算是很快的,准備三五年的情況也不少,這還未考慮期間證監會停止受理或對特殊行業限制等政策因素的影響。
㈢ 依頓電子股票怎麼樣
依頓電子短線圍繞平台震盪洗籌,12月15日以後在量能支持下有望反彈。
㈣ 新股上會,叫停或者取消或者未通過,一般需要多長時間重新上會還需要多長時間新股上市
2010年以來,有兩成新股過會被否。統計顯示,實力雄厚的保薦機構充當了保薦的領頭羊,不過保薦數量與新股通過率並不成正比,比如華泰證券期間保薦的14家公司只有3家通過。盡管如此,與2009年IPO重啟後新股過會率相比,今年已經算是很寬鬆了。此前,過而不發或者發行後緊急叫停的個例並不鮮見,至今,那些過會後超過一年仍無法正常上市的公司仍有十幾家,其上市之路估計已經無望。「未過門的媳婦」被拒之門外,可謂各家有各自的不幸,被否的原因,涉及成長性、主體資格、財務造假、關聯交易、環保等問題,不過,一家公司IPO被否通常都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未能順利過會的公司來自各行各業,被否的公司有溢多利、誠達葯業、神舟電腦、寶色股份、欣泰電氣、金冠汽車、華恆焊接、聯明機械、恆源發、創意信息、德勤集團、鵬翎膠管、中技樁業13家公司,被取消審核的,有依頓電子和雷柏科技兩家公司。
海通證券保薦的,擬在創業板發行的神舟電腦在3月22日過會時被否。其原因是被質疑缺乏成長性所致。神舟電腦在PC市場上以低價銷售出名,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正是導致其首發被否的致命傷。業內人士指出,在已經微利的PC市場上,神舟電腦的低價銷售策略能否持續盈利備受質疑。數據顯示,2010年神舟電腦整體產品毛利率水平僅有6.31%,這與創業板的高成長性的要求相悖。
而有的公司,則是因為業績增長過高有悖常理而受到質疑。由國金證券保薦的德勤集團便被指是其中一例。德勤集團的主營業務是國內沿海及內河干散貨運輸業務。德勤集團的《招股說明書》顯示,2008年~2010年德勤集團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4.50億元、9.41億元、12.89億元,年復合增長為73%。凈利潤為1.07億元、1.79億元、2.38億元,銷售凈利率分別為23.82%、19.02%、18.48%。而在同行業上市的公司中,大多因金融危機的沖擊,海運業務收入和利潤大幅下降。德勤集團從2008年開始到2009年年末其獲利能力穩步增長,甚至遠超於同行業內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其離奇的業績高增長顯然有悖常理,這或許是公司IPO被否的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外,崑山華恆、寶色股份和聯明機械等公司,IPO被否則是因為關聯交易和銷售依賴。而金冠汽車,則是因主體資格的缺失。
再來看看今年兩家被取消IPO審核的公司雷柏科技和依頓電子。據悉,由招商證券保薦的依頓電子在今年2月份被取消首發審核,被指是受到稅務和環保問題方面的牽絆。根據規定,發行人最近三年內受到工商、稅務、海關、環保等行政處罰且情節嚴重的,都不得上市。資料顯示,2006年至2008年期間,依頓電子因銷售違規、漏稅等原因遭拱北海關處罰1000萬元。此外,公司主要生產銷售PCB板採用的是業內通用的「蝕刻」工藝流程,這種工藝對環境污染極為嚴重。上述兩個原因或成為公司上市的障礙。
順利過會新股頻受質疑
縱使IPO進程越來越快,但在IPO過會階段過關,並不意味著新股就可以順利上市,靠矇混過關的公司,過會後仍難以逃避業內的諸多質疑,過而不發、上市前受阻的例子數不勝數。上市公司問題百出,不但暴露出企業借資本市場惡意圈錢的動機,也暴露出IPO審核環節的諸多漏洞。
新股過會後便遭雪藏的現象並不是個例。今年新過會的新股暫且不說,去年甚至三年前就已經過會的公司,便有多家至今仍未能發行上市,這些過會不發的公司,上市之路或無望。2008年4月份到2010年年底,有16家公司順利過會,然而這16家公司因各種原因至今都未能上市。由方正證券保薦的遵義鈦業和招商證券保薦的盛通印刷,早在2008年4月29日和2008年7月25日就已經順利過會了,但將近三年過去了,這兩家公司上市進程一再受阻。2009年IPO重啟後,恆波商業成為當年唯一順利過會的公司,但從當年11月至今,上市進程也未有進展。像恆波商業一樣的過而不發的公司,還有文峰大世界、北方玻璃等等,這些公司過會後已經沉寂了一年以上。
新股過會後為何一再沉寂,原因不外是達不到上市標准。遵義鈦業在過會後,由於受到經濟大環境的拖累,公司業績大幅下降而出現虧損,導致上市進程被一再推遲,這些公司實屬無奈。不過,大多數公司,都是在過會後被查出各種問題而無法正常上市的。安信證券保薦的文峰大世界,在2010年1月份便已經順利過會,但此後被查出措置資產不明的問題;2010年8月份過會的花園生物,則因工會持股未理清。
新股發行後上市受阻,典型的莫過於不久前的蘇州恆久和勝景山河了。去年因專利造假,蘇州恆久在媒體的一片質疑聲中在發行後被暫停IPO;而勝景山河,則在上市前半小時前因涉嫌銷售數據造假被緊急叫停,其日前二次過會也照樣被否。
新股過會後被爆出的各種問題,保薦機構難辭其咎。上述兩家公司的相關保薦機構負責人也因此被證監會處罰。因造假而終止上市的事件,凸顯了新股發行制度存在的漏洞,讓惡意圈錢行為有機可乘,同時保薦機構的保薦能力和道德問題也受到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