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intel是AMD公司的大股東嗎
啊哈哈哈 你這問題很可愛,股東不知道真的假的,
反正AMD一不開心鬧脾氣 Intel就得叫爹給錢....
具體原因是因為反壟斷法,x86 cpu就兩家,AMD倒閉Intel就被壟斷廠商,就會被面臨拆分...
所以 AMD不倒閉,對Intel也好...
B. 坐享AMD的強勢崛起,通富微電會是下一個十倍股嗎
AMD近年來的強勢崛起,通富微電會是下一個10倍股嗎?回答這個問題,目前誰都沒有辦法去主觀的判斷。因為股價的上升不僅有市場,還有行業景氣度,國家政策支持,還要來自於上市公司內部的革新和市場競爭優勢,也有主力資金的長期看好,很多三倍、五倍甚至十倍漲幅的的牛股。並不是幾個月就能漲到位的,很多翻倍牛股是通過一年到兩年的時間,正好碰上行業紅利,國家政策支持創造的,從目前國家的政策來看,電子半導體行業也是國家著重關注和支持的行業。
如果未來與AMD不能長期戰略合作,不僅會失去公司的重要大客戶,那將直接影響上市公司的長期盈利能力。而且年初由於新冠疫情導致半導體行業今年的行業景氣度也會下降,貿易環境未來如果出現反復也將會影響公司的盈利水平。我們知道一家公司的盈利以及財務情況直接影響股價的上漲。所以在目前得到的基本信息分析,通富微電未來業績可期,但是同樣存在行業風險,至於能漲到多少。第一還要看行業的整體格局以及整個半導體行業的走勢。其次,公司的確定性訂單和業績的落實和完善也將對公司的股價有限制性的影響。所以我們目前不要輕率的去預測股票未來的股價,而是合理的在合適的價格買入和持有。
C. 求AMD及Inter公司發展歷程及屬下主打產品的發展歷程.....
公司概覽
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 超威半導體 注釋:Micro為微小之意 但是AMD公司為自己的中文命名是超威半導體 所以也可稱為超微半導體 這里使用的是官方說法) 成立於 1969 年,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桑尼維爾。 AMD 公司專門為計算機、通信和消費電子行業設計和製造各種創新的微處理器、快閃記憶體和低功率處理器解決方案。 AMD 致力為技術用戶——從企業、政府機構到個人消費者——提供基於標準的、以客戶為中心的解決方案。其在CPU市場上的佔有率僅次於Intel。
AMD 在全球各地設有業務機構, 在美國、中國、德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設有製造工廠,並在全球各大主要城市設有銷售辦事處,擁有超過 1.6萬名員工 。 2004 年, AMD 的銷售察蠢額是 50 億美元。
AMD 有超過 70% 的收入都來自於國際市場,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公司在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代號為 AMD。
業務發展
在 AMD,堅持「客戶為本 推動創新」的理念,這是指導 AMD 所有業務運作的核心准則。
AMD與客戶建立了成功的合作關系,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他們的需求;AMD與技術領袖開展了密切的合作,以開發下一代解決方案,拓展全球市場和推廣 AMD 的品牌;我們還與一些以克服艱巨困難並依靠技術獲得成功的世界級領先者建立了合作關系。
迄今為止,全球已經有超過 2,000 家軟硬體開發商、 OEM 廠商和分銷商宣布支持AMD64位技術。 在福布斯全球 2000 強中排名前 100 位的公司中, 75% 以上在使用基於 AMD 皓龍™ 處理器的系統運行企業應用,且性能獲得大幅提高。
AMD 的產品系列
計算產品
對於需要高性能計算和 IT 基礎設施的企業用戶來說, AMD 提供一系列解決方案
• 1981年,AMD 287 FPU ,使用Intel 80287核心。產品的市場定位和性能與Intel 80287基本相同。也是迄今為止AMD
公司 唯一生產過的FPU產品,十分稀有。
• AMD 8080(1974年)、8085(1976年)、8086(1978年)、8088(1979年)、80186(1982年)、80188、80286微處理器,使用Intel 8080核心。產品的市場定位和性能與Intel同名產品基本相同。
• AMD 386(1991年)微處理器,核心代號P9,有SX和DX之分,分別與Intel 80386SX和高閉DX相兼容的微處理器。AMD 386DX與Intel 386DX同為32位處理器。不同的是AMD 386SX是一個完全的16位處理器,而Intel 386SX是一種准32位處理器----內部匯流排32位,外部16位。AMD 386DX的性能與Intel 80386DX相差無己,同為當時的主流產品之一。AMD也曾研發了386 DE等多種型號基於386核心的嵌入式產品。
• AMD 486DX(1993年)微處理器,核心代號P4,AMD自行設計生產的第一代486產品。而後陸續推出了其他486級別
的產品,常見的型號有:486DX2,核心代號P24;486DX4,核心代號P24C;486SX2,核心代號P23等。其它
衍生型號還有486DE、486DXL2等,比較少見。AMD 486的最高頻率為120MHz(DX4-120),這是第一次在頻率上超越了強大的競爭對手Intel。
• AMD 5X86(1995年)微處理器,核心代號X5,AMD公司在486市場的利器。486時代的後期,TI(德州儀器)推出了高性價比的TI486DX2-80,很快佔領了中低端市場,Intel也推出了高端的Pentium系列。AMD為了搶占市場的空缺,便推出了5x86系敗念陪列CPU(幾乎是與Cyrix 5x86同時推出)。它是486級最高頻的產品----33*4、133MHz,0.35微米製造工藝,內置16KB一級回寫緩存,性能直指Pentium75,並且功耗要小於Pentium。
• AMD K5(1997年)微處理器,1997年發布。因為研發問題,其上市時間比競爭對手Intel的"經典奔騰"晚了許多,再加上性能並不十分出色,這個不成功的產品一度使得AMD的市場份額大量喪失。K5的性能非常一般,整數運算能力比不上Cyrix 6x86,但比"經典奔騰"略強;浮點預算能力遠遠比不上"經典奔騰",但稍強於Cyrix 6x86。綜合來看,K5屬於實力比較平均的產品,而上市之初的低廉的價格比其性能更加吸引消費者。另外,最高端的K5-RP200產量很小(慣例吧:)並且沒有在中國大陸銷售。
• AMD K6(1997年)處理器是與Intel PentiumMMX同檔次的產品。是AMD在收購了NexGen,融入當時先進的NexGen
686技術之後的力作。它同樣包含了MMX指令集以及比Pentium MMX整整大出一倍的64KB的L1緩存!整體比
較而言,K6是一款成功的作品,只是在性能方面,浮點運算能力依舊低於Pentium MMX。
• K6-2(1998年)系列微處理器曾經是AMD的拳頭產品,現在我們稱之為經典。為了打敗競爭對手Intel,AMD K6-2系列微處理器在K6的基礎上做了大幅度的改進,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入了對"3DNow!"指令的支持。"3DNow!"指令是對X86體系的重大突破,此項技術帶給我們的好處是大大加強了計算機的3D處理能力,帶給我們真正優秀的3D表現。當你使用專門為"3DNow!"優化的軟體時就能發現,K6-2的潛力是多麼的巨大。而且大多數K6-2並沒有鎖頻,加上0.25微米製造工藝帶給我們的低發熱量,能很輕松的超頻使用。也就是從K6-2開始,超頻不再是Intel的專有名詞。同時,.K62也繼承了AMD一貫的傳統,同頻型號比Intel產品價格要低25%左右,市場銷量驚人。K6-2系列上市之初使用的是"K6 3D"這個名字("3D"即"3DNow!"),待到正式上市才正名為"K6-2"。正因為如此,大多數K6 3D為ES(少量正式版,畢竟沒有量產:)。K6 3D曾經有一款非標準的250MHz產品,但是在正式的K6-2系列中並沒有出現。K6-2的最低頻率為200MHz,最高達到550MHz。
• AMD於1999年2月推出了代號為"Sharptooth"(利齒)的K6-3(1998年)系列微處理器,它是AMD推出的最後一款支持Super架構和CPGA封裝形式的CPU。K6-3採用了0.25微米製造工藝,集成256KB二級緩存(競爭對手Intel的新賽揚是128KB),並以CPU的主頻速度運行。而曾經Socket 7主板上的L2此時就被K6-3自動識別為了L3,這對於高頻率的CPU來說無疑很有優勢,雖然K6-3的浮點運算依舊差強人意。因為各種原因,K6-3投放市場之後難覓蹤跡,價格也並非平易近人,即便是更加先進的K6-3+出現之後。
• 採用直連架構的 AMD 皓龍(Operon)™ 處理器可以提供領先的單核和雙核技術。 使IT管理員能夠在同一伺服器上運行32位與64位應用軟體,前提是該伺服器使用的是64位操作系統。
• AMD 速龍(Athlon64),又叫阿斯龍™ 64 處理器可以為企業的台式電腦用戶提供卓越的性能和重要的投資保護。
• AMD 雙核速龍™ 64(AthlonX2 64 )處理器可以提供更高的多任務性能,幫助企業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任務。
• AMD 炫龍™ 64(Turion64) 移動計算技術可以利用移動計算領域的最新成果,提供最高的移動辦公能力,以及領先的 64 位計算技術。
• AMD 閃龍™(Sempron64) 處理器不僅可以為企業提供出色的性價比,而且可以提高員工的日常工作效率。
• AMD 羿龍™(Phoenom)處理器 全新架構的4核處理器,進一步滿足用戶需求(在命名中取消「64」,因為現今的CPU都是64位的,不必再標明)。
對於消費者, AMD 也提供全系列 64 位產品
• AMD 雙核速龍™ 64 處理器可以讓用戶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任務(包括業務應用和視頻、照片編輯,內容創建和音頻製作等)。這些強大的功能使其成為那些即將上市的新型媒體中心的最佳選擇。
• AMD 速龍™ 64 處理器具有出色的功能和性能,可以提供栩栩如生的數字媒體效果――包括音樂、視頻、照片和 DVD 等。
• AMD 雷鳥™ (Thunderbird)處理器
• AMD 毒龍™ (Duron)處理器可以說是雷鳥的精簡便宜版,架構和雷鳥處理器一樣,其差別除了時脈較低之外,就是內建的L2 Cache,只有64K 。
• 對於那些希望通過輕薄型筆記本電腦領略 64 位性能的消費者, AMD 炫龍™ 64 移動計算技術可以在不影響性能的情況下提供安全的移動辦公能力。
• 對於那些希望獲得最佳性價比的消費者, AMD 閃龍™ 處理器可以提供從文字處理到照片瀏覽的各種常用功能。
嵌入式解決方案
AMD 的嵌入式解決方案以個人電腦以外的上網設備為目標市場,鎖定的目標產品包括平板電腦、汽車導航及娛樂系統、家庭與小型辦公室網路產品以及通信設備。AMD Geode™ 解決方案系列不僅包括基於x86的嵌入式處理器,還包括多種系統解決方案。AMD 的一系列 Alchemy™ 解決方案有低功率、高性能的 MIPS™ 處理器、無線技術、開發電路板及參考設計套件。隨著這些新的解決方案相繼推出,AMD 的產品將會更加多元化,有助確立 AMD 在新一代產品市場上的領導地位。
INTEL微處理器的里程碑
1971 年: 4004 微處理器
4004 處理器是英特爾的第一款微處理器。這一突破性的重大發明不僅成為 Busicom 計算器強勁的動力之源,更打開了讓機器設備象個人電腦一樣可嵌入智能的未來之路。
1972 年: 8008 微處理器
8008 處理器擁有相當於 4004 處理器兩倍的處理能力。《無線電電子學》 雜志 1974 年的一篇文章曾提及一種採用了 8008 處理器的設備 Mark-8,它是首批為家用目的而製造的電腦之一——不過按照今天的標准,Mark-8 既難於製造組裝,又不容易維護操作。
1974 年: 8080 微處理器
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 Altair 採用了 8080 處理器作為大腦——據稱 「Altair」 出自電視劇 《星際迷航 Star Trek》,是片中企業號飛船的目標地之一。電腦愛好者們花 395 美元就能購買一台 Altair。僅短短幾個月時間,這種電腦就銷售出了好幾萬台,創下歷史上首次個人電腦延期交貨的紀錄
1978 年: 8086-8088 微處理器
英特爾與 IBM 新個人電腦部門所進行的一次關鍵交易使 8088 處理器成為了 IBM 新型主打產品 IBM PC 的大腦。8088 的大獲成功使英特爾步入全球企業 500 強的行列,並被 《財富》 雜志評為「70 年代最成功企業」之一。
1982 年: 286 微處理器
英特爾 286 最初的名稱為 80286,是英特爾第一款能夠運行所有為其前代產品編寫的軟體的處理器。這種強大的軟體兼容性亦成為英特爾微處理器家族的重要特點之一。在該產品發布後的 6 年裡,全世界共生產了大約 1500 萬台採用 286 處理器的個人電腦。
1985 年: 英特爾386™ 微處理器
英特爾386™ 微處理器擁有 275,000 個晶體管,是早期 4004 處理器的 100 多倍。該處理器是一款 32 位晶元,具有多任務處理能力,也就是說它可以同時運行多種程序。
1989 年: 英特爾486™ DX CPU 微處理器
英特爾486™ 處理器從真正意義上表明用戶從依靠輸入命令運行電腦的年代進入了只需點擊即可操作的全新時代。史密森尼博物院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的技術史學家 David K. Allison 回憶說,「我第一次擁有這樣一台彩色顯示電腦,並如此之快地在桌面進行我的排版工作。」英特爾486™ 處理器首次增加了一個內置的數學協處理器,將復雜的數學功能從中央處理器中分離出來,從而大幅度提高了計算速度。
1993 年: 英特爾 奔騰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處理器能夠讓電腦更加輕松地整合 「真實世界」 中的數據(如講話、聲音、筆跡和圖片)。通過漫畫和電視脫口秀節目宣傳的英特爾 奔騰 處理器,一經推出即迅速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
1995 年: 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
於 1995 年秋季發布的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設計用於支持 32 位伺服器和工作站應用,以及高速的電腦輔助設計、機械工程和科學計算等。每一枚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在封裝時都加入了一枚可以再次提升速度的二級高速緩存存儲晶元。強大的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擁有多達 550 萬個晶體管。
1997 年: 英特爾 奔騰 II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 處理器擁有 750 萬個晶體管,並採用了英特爾 MMX™ 技術,專門設計用於高效處理視頻、音頻和圖形數據。該產品採用了創新的單邊接觸卡盒(S.E.C)封裝,並整合了一枚高速緩存存儲晶元。有了這一晶元,個人電腦用戶就可以通過互聯網捕捉、編輯並與朋友和家人共享數字圖片;還可以對家庭電影進行編輯和添加文本、音樂或情景過渡;甚至可以使用視頻電話通過標準的電話線向互聯網發送視頻。
1998 年: 英特爾 奔騰 II 至強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 至強 處理器設計用於滿足中高端伺服器和工作站的性能要求。遵照英特爾為特定市場提供專屬處理器產品的戰略,英特爾 奔騰 II 至強 處理器所擁有的技術創新專門設計用於工作站和伺服器執行所需的商業應用,如互聯網服務、企業數據存儲、數字內容創作以及電子和機械設計自動化等。基於該處理器的計算機系統可配置四或八枚處理器甚至更多。
1999 年: 英特爾 賽揚 處理器
作為英特爾面向具體市場開發產品這一戰略的繼續,英特爾 賽揚 處理器設計用於經濟型的個人電腦市場。該處理器為消費者提供了格外出色的性價比,並為游戲和教育軟體等應用提供了出色的性能。
1999 年: 英特爾 奔騰 III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I 處理器的 70 條創新指令——網際網路數據流單指令序列擴展(Internet 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明顯增強了處理高級圖像、3D、音頻流、視頻和語音識別等應用所需的性能。該產品設計用於大幅提升互聯網體驗,讓用戶得以瀏覽逼真的網上博物館和商店,並下載高品質的視頻等。該處理器集成了 950 萬個晶體管,並採用了 0.25 微米技術。
1999 年: 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在英特爾面向工作站和伺服器市場的產品基礎上進行了擴展,提供額外的性能以支持電子商務應用及高端商業計算。該處理器整合了英特爾 奔騰 III 處理器所擁有的 70 條 SIMD 指令,使得多媒體和視頻流應用的性能顯著增強。並且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所擁有的先進的高速緩存技術加速了信息從系統匯流排到處理器的傳輸,使性能獲得了大幅提升。該處理器設計用於多處理器配置的系統。
2000 年: 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
基於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的個人電腦用戶可以創作專業品質的電影;通過互聯網發送像電視一樣的視頻;使用實時視頻語音工具進行交流;實時渲染 3D 圖形;為 MP3 播放器快速編碼音樂;在與互聯網進行連接的狀態下同時運行多個多媒體應用。該處理器最初推出時就擁有 4200 萬個晶體管和僅為 0.18 微米的電路線。 英特爾首款微處理器 4004 的運行速率為 108KHz,而現今的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的初速率已經達到了 1.5GHz,如果汽車的速度也能有同等提升的話,那麼從舊金山開車到紐約只需要 13 秒。
2001 年: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的應用目標是那些即將出現的高性能和中端雙路工作站、以及雙路和多路配置的伺服器。該平台為客戶提供了一種兼具高性能和低價格優勢的全新操作系統和應用選擇。與基於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的系統相比,採用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的工作站根據應用和配置的不同,其性能預計可提升 30% 到 90% 左右。該處理器基於英特爾 NetBurst™ 架構,設計用於為視頻和音頻應用、高級互聯網技術及復雜 3D 圖形提供所需要的計算動力。
2001 年: 英特爾 安騰 處理器
英特爾 安騰 處理器是英特爾推出的 64 位處理器家族中的首款產品。 該處理器是在基於英特爾顯式並行指令計算(EPIC)設計技術的全新架構之基礎上開發製造的,設計用於高端、企業級伺服器和工作站。該處理器能夠為要求最苛刻的企業和高性能計算應用(包括電子商務安全交易、大型資料庫、計算機輔助的機械工程以及精密的科學和工程計算)提供全球最出色的性能。
2002 年: 英特爾 安騰2 處理器 Intel Pentium 4 /Hyper Threading處理器
英特爾 安騰 2 處理器是安騰處理器家族的第二位成員,同樣是一款企業用處理器。該處理器家族為數據密集程度最高、業務最關鍵和技術要求最高的計算應用提供英特爾 架構的出色性能及規模經濟等優勢。該處理器能為資料庫、計算機輔助工程、網上交易安全等提供領先的性能。
英特爾推出新款Intel Pentium 4處理器內含創新的Hyper-Threading(HT)超執行緒技術。超執行緒技術打造出新等級的高效能桌上型計算機,能同時快速執行多項運算應用, 或針對支持多重執行緒的軟體帶來更高的效能。超執行緒技術讓計算機效能增加25%。除了為桌上型計算機使用者提供超執行緒技術外,英特爾亦達成另一項計算 機里程碑,就是推出運作時脈達3.06 GHz的Pentium 4處理器,是首款每秒執行30億個運算周期的商業微處理器,如此優異的性能要歸功於當時業界最先進的0.13微米製程技術,翌年,內建超執行緒技術的 Intel Pentium 4處理器時脈達到3.2 GHz。
2003 年: 英特爾 奔騰 M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M 處理器,英特爾 855 晶元組家族以及英特爾 PRO/無線 2003 網卡是英特爾 迅馳™ 移動計算技術的三大組成部分。英特爾 迅馳™ 移動計算技術專門設計用於攜帶型計算,具有內建的無線區域網能力和突破性的創新移動性能。該處理器支持更耐久的電池使用時間,以及更輕更薄的筆記本電腦造形。
2005年 :Intel Pentium D 處理器
首顆內含2個處理核心的Intel Pentium D 處理器登場,正式揭開x86處理器多核心時代。
2006年:Intel Core 2 Duo處理器
Core微架構桌面處理器,核心代號Conroe將命名為Core 2 Duo/Extreme家族,其E6700 2.6GHz型號比先前推出之最強的Intel Pentium D 960 (3.6GHz)處理器,在效能方面提升了40%,省電效率亦增加40%,Core 2 Duo處理器內含2.91億個晶體管。
1971 年:4004微處理器 1972年:英特爾8008微處理器
1976年: 發布8085處理器 1978年:英特爾推出4.77MHz的8086
1979年:英特爾推出4.77MHz的准16位微處理器8088
1981年:80186和80188發布。 1982年:80286就發布。
1988年6月16日:80386SX發布。
1989年4月,英特爾推出25MHz 486微處理器。
1991年5月22日:80486DX的廉價版80486SX發布,它和DX的區別是沒有整合FPU
1993年3月22日:全面超越486的新一代586 CPU問世。
1994年3月7日:英特爾發布90和100MHz 的Pentium 處理器
1994年10月10日:英特爾發布75MHz 版本的Pentium 處理器
1995年3月27日:英特爾發布120MHz 的Pentium 處理器
1995年6月1日:英特爾發布133MHz 版本Pentium 處理器
1995年11月1日,英特爾推出了Pentium Pro處理器。Pentium Pro的工作頻率 有150/166/180和200MHz四種,都具有16KB的一級緩存和256KB的二級緩存。
1996年1月4日英特爾發布150&166 MHz Pentium CPU,包括了越3.3M個晶體管
1996年10月6日:英特爾發布200MHz Pentium CPU
1997年4月7日 。英特爾發布了Pentium II處理器
1998年2月:Intel 發布333MHz Pentium II處理器
1999年1月,英特爾推出奔騰III處理器
1999年10月,Intel推出了基於0.18微米工藝製造的Pentium III處理器
2000年3月8日: Intel 限量供應1GHz Pentium III 處理器
2000年11月20日,英特爾正式發布了下一代處理器——奔騰4
INTEL微處理器的里程碑
D. 美國政府為什麼沒那麼容易同意龍芯收購amd
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AMD和老對手英特爾一樣,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本周二,市場傳言稱中國的北京神州龍芯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以下稱「龍芯公司」)可能收購AMD公司,這一消息導致AMD股價大幅上漲,不過美國科技新聞網站Recode指出,AMD和英特爾之前存在的晶元架構技術授權合作,很可能無法讓中國公司成功收購AMD。
市場消息稱,AMD公司已經成為龍芯公司的收購目標。這一消息未獲得相關方面證實。
另據外媒報道,AMD公司內部人士對媒體披露,最近確實有中國財團和公司高管就收購事宜進行過談判,但是具體事宜不方便透露。
騰訊科技通過美股行情看到,周二AMD的股價出現了大幅上漲。當天在盤中交易時段,AMD股價上漲了9美分,收於2.7美元,漲幅高達3.45%,而在盤後交易時段,AMD的股價繼續上漲了1.11%。
這樣的單日高漲幅,對於AMD股票來說實屬少見。
據此前媒體報道,龍芯公司和AMD已不是陌生人關系。早在2013年,兩家公司就設立了聯合研發中心,進行新產品的開發。
Recode網站分析指出,如今的AMD公司,已經成為一個誘人的收購目標。在過去三年時間里,公司股價暴跌了六成,即使是獲得周二的大幅上漲之後,AMD公司市值僅為20億美元左右,對於收購方而言,這一收購交易的代價並不昂貴。
不過,任何一家公司想要收購AMD,還有一個說起來比較奇怪的「攔路虎」——AMD的老對手英特爾公司。
在傳統的電腦和伺服器處理器晶元市場,AMD和英特爾是一對老對手,雙方之間曾多次發生過訴訟,如果獨立的AMD公司消失,對於英特爾將是競爭利好,英特爾緣何會反對?
在過去幾年中,AMD的晶元競爭力下滑,對於英特爾所構成的威脅已經下降,不過AMD過去曾經從英特爾獲得授權,可以使用x86處理器架構的指令集,這個技術授權協議,是AMD公司最重要的資產。
x86指令集的歷史,要回溯到英特爾個人電腦晶元的早期(即晶元以數字命名的1980年代和1990年代)。首先是386,後來是486,最終出現了奔騰晶元,現在則是酷睿晶元系列。
通過x86指令集,英特爾相當於規定了一套基本的規則,告知CPU處理器晶元如何工作和運行。x86處理器的發展也推動了全世界個人電腦的發展,另外在2006年,蘋果公司也開始採用x86架構處理器,這一套規則也延伸到了蘋果電腦身上。
據報道,AMD在數十年裡一直獲得x86指令集的授權,只不過授權協議的談判難度逐步增加。雙方的授權協議屬於商業機密,外界不得而知,不過這屬於一個交叉專利授權合作,英特爾也同時獲得了AMD的部分專利授權。
盡管授權合作的內容較為明晰,但是有趣的是,其他問題仍然導致英特爾和AMD多次出現紛爭。
比如當年,AMD計劃剝離半導體製造業務,將其分拆成為一家名為GlobalFoundries的獨立公司。英特爾表示反對,認為通過分拆,AMD會把英特爾的x86技術授權給第三方。不過最終,分拆計劃順利實現。
2009年,經過艱苦的談判,AMD和英特爾的授權合作獲得了延期。雙方的談判中,還有一位來自舊金山的律師AntonioPiazza充當「協調人」,此人也曾經在1990年代幫助兩家公司達成合作。
Recode網站分析指出,如果外部公司計劃收購AMD,勢必將會波及到英特爾提供的x86指令集授權,英特爾將會挺身而出進行干預。
據分析,英特爾完全可以取消對AMD的技術授權,從而讓AMD的收購價值大幅下降,英特爾實質上具備了對AMD轉讓交易的一個變相的否決權。
Recode指出,AMD和英特爾之間的復雜技術授權和艱難的談判,將會嚇走AMD潛在的收購方。因此傳言中中國龍芯公司對於AMD的收購,也不會一帆風順。
E. 誰能介紹一下AMD公司的歷史嗎與及今天的AMD情況
AMD,這個成立於1969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桑尼維爾的處理器廠商,經過多年不懈地與英特爾的抗爭,終於小有成就了—憑藉此前的AthlonXP及目前K8處理器,AMD這個品牌旗下的處理器產品已經成為了不少消費者心中的「最愛」。
然而你對他目前的處理器產品線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們在這里就對各系列的產品進行詳細介紹,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任何一家企業,如果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那麼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處於為敗之地幾乎是不可能的。AMD當然深諳此理,其產品正是不斷技術創新中來獲取我們的「心」……
● HyperTransport匯流排
HyperTransport是AMD為K8平台專門設計的高速串列匯流排。它的發展歷史可回溯到1999年,原名為「LDT匯流排」(Lightning Data Transport,閃電數據傳輸)。2001年7月,這項技術正式推出,AMD同時將它更名為HyperTransport。隨後,Broadcom、Cisco、Sun、NVIDIA、ALi、ATI、Apple、Transmeta等許多企業均決定採用這項新型匯流排技術,而AMD也藉此組建HyperTransport開放聯盟,從而將HyperTransport推向產業界。
在基礎原理上,HyperTransport與目前的PCI Express非常相似,都是採用點對點的單雙工傳輸線路,引入抗干擾能力強的LVDS信號技術,命令信號、地址信號和數據信號共享一個數據路徑,支持DDR雙沿觸發技術等等,但兩者在用途上截然不同—PCI Express作為計算機的系統匯流排,而HyperTransport則被設計為兩枚晶元間的連接,連接對象可以是處理器與處理器、處理器與晶元組、晶元組的南北橋、路由器控制晶元等等,屬於計算機系統的內部匯流排范疇。
第一代HyperTransport的工作頻率在200MHz—800MHz范圍,並允許以100MHz為幅度作步進調節。因採用DDR技術,HyperTransport的實際數據激發頻率為400MHz—1.6GHz,最基本的2bit模式可提供100MB/s—400MB/s的傳輸帶寬。不過,HyperTransport可支持2、4、8、16和32bit等五種通道模式,在400MHz下,雙向4bit模式的匯流排帶寬為0.8GB/sec,雙向8bit模式的匯流排帶寬為1.6GB/sec;800MHz下,雙向8bit模式的匯流排帶寬為3.2GB/sec,雙向16bit模式的匯流排帶寬為6.4GB/sec,雙向32bit模式的匯流排帶寬為12.8GB/sec,遠遠高於當時任何一種匯流排技術。
2004年2月,HyperTransport技術聯盟(Hyper Transport Technology Consortium)又正式發布了HyperTransport 2.0規格,由於採用了Dual-data技術,使頻率成功提升到了1.0GHz、1.2GHz和1.4GHz,雙向16bit模式的匯流排帶寬提升到了8.0GB/sec、9.6GB/sec和11.2GB/sec。Intel 915G架構前端匯流排在6.4GB/sec。
目前AMD的S939 Athlon64處理器都已經支持1Ghz Hyper-Transport匯流排,而最新的K8晶元組也對雙工16Bit的1GHz Hyper-Transport提供了支持,令處理器與北橋晶元的傳輸率達到8GB/s。
第2頁:AMD CPU的獨門秘術 - 64位技術
● AMD 64技術
AMD公司於2003年4月22日推出了第一款AMD64 處理器—即用於伺服器和工作站的AMD Opteron處理器。於2003年9月23日推出AMD速龍64處理器—這是用於基於Windows的台式電腦和移動PC機的第豢詈臀ㄒ灰豢?4位處理器。
AMD64技術採用類似於從80286升級在80386的平滑升級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加定址位寬,另一方面又具備向下兼容,這樣可以在讓64bit處理器運行在32bit應用環境下,而且64位計算技術可使操作系統和軟體處理更多數據並訪問極大量的內存。
在AMD64架構中,AMD在x86架構基礎上將通用寄存器和SIMD寄存器的數量增加了1倍:其中新增了8個通用寄存器以及8個SIMD寄存器作為原有x86處理器寄存器的擴充。這些通用寄存器都工作在64位模式下,經過64位編碼的程序就可以使用到它們,在32位環境下並不完全使用到這些寄存器,同時AMD也將原有的EAX等寄存器擴展至64位的RAX,這樣可以增強通用寄存器對位元組的操作能力。
與此同時,為了同時支持32位和64位代碼及寄存器,x86-64架構允許處理器工作在以下兩種模式:Long Mode長模式和Legacy Mode傳統模式,Long模式又分為兩種子模式:64位模式和Compatibility Mode兼容模式。目前支持AMD 64的操作系統包括Linux、FreeBSD還有Windows XP 64Bit Edition。
Intel在經過一番變革之後,也推出了類似的x86-64擴展指令集EM64T,從技術架構上有抄襲AMD64之疑!
第3頁:AMD CPU的獨門秘術 - Cool『n』Quiet技術
● Cool『n』Quiet技術
Athlon64系列的另一個關鍵特性是AMD特有的Cool『n』Quiet技術,這是一種智能溫控技術,可以在CPU沒有滿負荷運行的時候降低處理器頻率以及散熱風扇的速度,以此來降低系統的功耗和風扇的噪音。
類似於移動版Athlon 64所採用的PowerNow!技術,它可自動調節處理器的工作頻率,並搭配測溫器件,自動調速散熱器達到降溫靜音效果。可以這樣認為,Athlon 64的CnQ技術幾乎可以與Intel PentiumM中所使用的SpeedStep技術和Transmeta Crusoe中的LongRun技術相媲美。目前除了32位閃龍外,目前S754、S939的Athlon64、64位閃龍處理器都支持此功能。
當然Intel也在基於Prescott核心的處理器中入引入了Thermal Control Circuit溫控技術,效果相對於Cool『n』Quiet技術要更勝一籌。不同於Cool『n』Quiet,Thermal Control Circuit熱量控制電路擁有兩套熱敏二極體。
其中一套熱敏二極體偵測CPU的溫度值並傳輸給主板上的硬體監控系統,這套裝置象傳統的內部溫控技術一樣通過關閉系統來保護CPU,不過只是在緊急情況才會自動關閉。第二套熱敏二極放置在CPU內核溫度最高的部位,幾乎觸及ALU單元,也做為熱量控制電路的一個組成部分,溫控效果更具動態性。
第4頁:AMD CPU的獨門秘術 - 整合內存控制器
● 整合內存控制器
在K8的處理器架構中,將原本內建於北橋晶元的內存控制器部份,轉移到處理器身上,這樣一來內存的規格便建立在使用的處理器上,而不是決定在晶元組身上了!
我們都知道,P4平台是目前唯一支持雙通道DDR2內存架構的桌面平台,擁有的內存帶寬已經比此前的雙通道DDR要高許多,而Athlon 64平台目前能停留在雙通道DDR400的水準。
但由於Athlon 64平台的內存控制器在CPU內部,內存延遲要遠低於、運作效率要遠優於P4平台,而且由於內存控制器將與CPU速度相同,因此內存帶寬是隨著內核頻率提升同步提升的,這使得Athlon 64內存架構是按需配置的。
換句話說玩家在選購K8處理器時,除了運作頻率的考慮外,也得考慮該處理器是支持何種的內存架構。這樣的好處是可以縮短內存傳輸的時間來增些許的效能,缺點是一旦想更換處理器可能連同主機板也要一並換掉。
第5頁:AMD CPU的獨門秘術 - CPU硬體防毒技術
● CPU硬體防毒技術
K8處理器還有一項絕技—NX bit防毒技術。相信很多用戶還對沖擊波病毒心有餘悸,其實,像沖擊波這種蠕蟲病毒就都是靠緩沖區溢出問題興風作浪的,而通過NX bit就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
NX bit可以通過在轉換物理地址和邏輯地址的頁面編譯台中添加NX位來實現NX。在CPU進行讀指令操作時,將從實際地址讀出數據,隨後將使用頁面編譯台由邏輯地址轉換為物理地址。如果這個時候NX位生效,會引發數據錯誤。一般情況下,緩沖區溢出攻擊會使內存中的緩沖區溢出,修改數據在堆棧中的返回地址。
一旦改寫了返回地址,則堆棧中的數據在被CPU讀入時就可能運行保存在任意位置的命令。通常由於溢出的數據中包括程序,因此可能會運行非法程序。因此,操作系統在確保堆棧及緩沖區的數據時,只需將該區域的NX位設置為開啟(ON)的狀態即可防止運行堆棧及緩沖區內的程序,其原理就是通過把程序代碼與數據完全分開來防止病毒的執行。
英特爾也在它的「J」系列處理器中加入了類似功能,但其與AMD硬體防毒技術的實現原理是一樣的。
第6頁:AMD CPU的獨門秘術 - 3DNow!、SSE、SSE2一樣不少!
● 3DNow!、SSE、SSE2一樣不少!
3DNOW!是AMD推出的指令集,主要中通過單指令多數據(SIMD)技術來提高CPU的浮點運算性能;它們都支持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同時對多個浮點數據進行處理;都有支持如像MPEG解碼之類專用運算的多媒體指令。與Intel公司的MMX技術側重於整數運算有所不同,3DNow!指令集主要針對三維建模、坐標變換 和效果渲染等三維應用場合,在軟體的配合下,可以大幅度提高3D處理性能。
不過,由於受到Intel在商業上以及Pentium 3/4成功的影響,軟體在支持SSE、SSE2、SSE3上比起3DNow!更為普遍。因此,雖然Intel是自己的冤家,AMD仍繼續推出了增強版Enhanced 3DNow!,引入了SSE、SSE2、SSE3指令集的支持。其中目前基於Venice核心上的新Athlon 64處理器也是目前支持最多SIMD指令集的處理器,包3DNow!,SSE2和SSE3一樣不少。從技術上來看,SSE3對於SEE2的改進非常有限,我們不應該期望SSE3指令集能為新Athlon 64帶來大幅度的性能提升,而且性能提升也需要有軟體支持為前提。
第12頁:AMD全系列桌面處理器點評 - Athlon64 X2
● Athlon64 X2
Athlon 64 X2是AMD的桌面雙核心處理器,競爭對手是英特爾的Pentium D處理器。從架構上來看,Athlon 64 X2除了多個「芯」外與目前的Athlon 64並沒有任何區別。Athlon 64 X2的大多數技術特徵、功能與目前市售的Socket939 Athlon 64處理器是一樣的,而且這些雙核心處理器仍將使用1GHz HyperTransport匯流排與晶元組連接及支持雙通道DDR內存技術。
目前Athlon 64 X2共有Toledo、於Manchester兩個核心版本:其中Toledo核心就相當於是兩個San Diego核心的Athlon 64處理器的集成,而Manchester自然就相當於兩個Venice核心了,兩者主要區別是L2緩存容量之一。AMD Athlon64 x2雙核心處理器共推出五個型號,分別是3800+、4200+、4400+、4600+與4800+,這五款處理器除了在頻率上有2.0Ghz與2.4Ghz的差異外,L2高速緩存也有1MB+1MB與2MB+2MB的差異。
AMD Athlon64 x2雙核心處理器由AMD德國Feb 30晶圓廠生產,晶體管數目為154—233.2 million(視L2緩存容量而定),採用90納米SOI製程設計,除了具備x86-64Bit架構外,並具備了3D NOW! Pro、SEE、SEE2、SEE3指令集,並整合防毒與Cool」Qulet節電技術。
結語:
可以說,AMD目前的產品劃分做的很好,從Socket 754的Sempron、Athlon 64,Socket 939的Athlon 64、Athlon 64 FX,再到雙核心Athlon 64 X2,幾乎每一個價格範圍都有產品,這一方面說明了AMD市場運作的漸漸成熟,我們也期望AMD未來一路走好……
參考資料:http://www.pcpop.com/doc/0/118/118504.shtml
F. AMD是一家公司嗎叫什麼名字
是的,公司的名字就叫AMD,中文是「超微」
以下是介紹
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的英文縮寫, 超威半導體 注釋:Advanced為先進的,Micro為微小之意 英文直譯為先進微半導體,但是AMD公司為自己的中文命名是超威半導體 所以也可稱為超微半導體 這里使用的是官方說法) 成立於 1969 年,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桑尼維爾。 AMD 公司專門為計算機、通信和消費電子行業設計和製造各種創新的微處理器、快閃記憶體和低功率處理器解決方案。 AMD 致力為技術用戶——從企業、政府機構到個人消費者——提供基於標準的、以客戶為中心的解決方案。其在CPU市場上的佔有率僅次於Intel。
AMD 在全球各地設有業務機構, 在美國、中國、德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設有製造工廠,並在全球各大主要城市設有銷售辦事處,擁有超過 1.6萬名員工 。 2004 年, AMD 的銷售額是 50 億美元。
AMD 有超過 70% 的收入都來自於國際市場,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公司在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代號為 A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