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證券市場的大股東為什麼不怕股票跌
股票又大跌了,我在前幾天指出的「一個絕望行情正在產生」,不幸竟成了事實。現在面對股票市場極不正常的運行態勢,中國證券市場的實際控制人——大股東們盡管高張著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旗幟,卻實際上採取隔岸觀火,甚至火中取栗的態度與做法,令那些呼天搶地的中小投資者大惑不解。 其實,不解者是從常理來看問題的,如果從「中國特色」來分析,也就不難理解了。這個「特色」,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試作分析:
一、非流通股資產入帳記錄的取值問題 從表面看,這是一個簡單的會計問題,可是它卻是直接關繫到大股東切身利益的大問題,今天證券市場上許多問題都是由它所引發出來的,這並非危言聳聽。
要解釋這個問題,先舉一個例子。亞洲金融風暴期間,香港股市受到量子基金的阻擊而巨幅下跌,當時亞洲財經巨人李嘉誠先生因為其旗下的藍籌股「長實」也受到巨大沖擊而股價大跌,因此要通過增持長實股票護盤。由於李先生持股已經超過30%,再增倉,就會引起私有化的問題,所以他向特區政府特別提出豁免責任的增持要求。一個控股股東在自己公司的股票出現非正常下跌時,在二級市場進行必要的護盤,只要控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是很正常、很必要的。但是這種大股東護盤的動力來自何處呢?根本的原動力就是香港是以市值來衡量「身家」(財富)的,股票下跌,財富就跟著縮水。如果用股票去銀行作了抵押融資,股票下跌到一定程度,還可能引發「爆倉」,使億萬財富瞬間分文沒有。
在國內股市,由於股權分割,資產的計帳取值也不同。流通股資產按市值計帳,如基金公司的資產估值等;非流通股資產則按凈資產估值。這樣帶來的問題是,二級市場上股票價格的升跌,由於對非流通股的凈資產值不產生絲毫的影響,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即大股東因為根本不擔心二級市場股票價格會使凈資產產生波動從而影響自身的利益,所以股市的下跌,也就無關其痛癢了。
二、大股東「金交椅」制度保護的問題
由於歷史所形成的股權二元結構,非流通股在大多數上市公司的股權份額中佔30%以上的絕對控股地位。在成熟市場上,過低的股價容易引起惡意收購,使原來的大股東失去控制權。這種情況在國內股市卻因為制度的原故,使大股東的地位如同坐上了金交椅牢靠。一是成本制約。二級市場收購本來價格就高,持倉超過限額,就必須舉牌,而一旦披露,市價就會暴漲,更是增加收購成本。二是收購要約制約。在這一點上,非流通股股東佔有先天的優勢,因為它從組建股份公司時起,就拿著30%以上的股份。而後來者要想成為控制人,超出30%的收購量,必須提出收購要約,要約收購如果出價高了,成本增加,收購者的財政壓力增大;出價低了,沒有人願意賣出股票,收購就可能失敗。要約收購的另一個問題是,當收購價格達到市場能夠接受的程度時,有可能在要約收購期間使收購的股票數額超過該公司已發行股份總額的75%,從而導致該公司傷失上市公司資格,有違收購者「買殼」初衷。正是如此,哪怕公司流通股票跌破了面值,非流通股股東都能坐視不理,不怕有人搶了自己的老大地位。
㈡ 股票退市後,上市公司和大股東會把錢退回來嗎
股票退市和退錢是兩碼事,股票退市就是上市公司被摘牌,隨後會被退回新三板市場,但一定要記住股票退市絕對不會退錢的。
為什麼股票退市上市公司和大股東不會把圈的錢退回給投資者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如果證券法有規定,股票退市還要退錢,恐怕很多公司也不願意上市了,就是補錢給他們上市都不願意。就是由於股票退市不退錢,擠破頭皮都要上市,只要上市圈到的錢就是自己的,憑借本身拿到的錢,必然會有大量公司申請上市,一旦成功上市就發家致富了,誰都願意上市。
總之一句話A股市場股票退市不退錢,假如要退錢相信A股市場大部分公司都得涼涼,因為A股目前上市公司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圈錢的公司,一旦這些公司被退市,恐怕會讓更多相關人員回歸貧窮。
㈢ 股票退市為什麼還有新進十大股東
新進」成為十大股東,是否真的是新買入股票?不一定,且大部分不是新買入。投資者如果看F10, 比如一季度十大流通股東名錄,往往看到第九或第十大股東,顯示是新進。投資者往往以為,這個股東是在一季度內買入了這么多股票成為十大股東之一的,從而推斷該股東在一季度買入的大概價格。其實,這里有很大的誤區。該股東往往是早就買入了這個數量的股票,但是這個數量之前不足以進入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因為一季度原來的十大股東中有其他股東減持或清倉了股票,導致該股東持有的數量,達到了十大流通股,因此晉級為十大流通股東之一。所以,根據一季度股價來推斷「新進」十大股東,是錯誤的。
㈣ 為什麼還有人買退市公司的股票
你好,在面臨即將退市風險的情況下,依舊有人願意為某隻股票買單的原因如下:
第一點、投資者賭企業還會重新上市
A股上經常會出現退市股浴火重生的現象,所以很多投資者願意去賭一把,賭對了就一夜暴富,賭錯了就萬劫不復。
第二點、游資炒作
各大財經新聞都會大量的報道即將退市的股票,導致市場對於該股的關注度較高,想像較大,游資拉升炒作後出貨相對較為容易。
第三點、大股東或機構自救買賣行為
大股東和機構莊家會花一部分資金把個股連續拉升出漲停後,吸引投資者投資,然後他們再趁機賣出股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割韭菜。
第四點、買進退市股留作紀念
風險揭示:本信息部分根據網路整理,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㈤ 大股東為什麼不怕股票退市
大股東(公司控股股東)關心的是公司經營的好壞也即他們營利分紅的多少,至於此攜汪森仔公司會否在資本市埸退市,反正他們上市時已圈到錢了,即便隱搏公司股票退市對他們也影響不大。
㈥ 上市公司股票退市的話,對大股東有什麼影響
隨著退市新規出來之後,市場又關注股票退市的問題。最典型的問題是上市公司退市對大股東到底有什麼影響?
關於上市公司退市對所有股東都會帶來巨大影響,自然也是包括大股東在內,具體對大股東主要有以下幾點影響:
(1)讓大股東失去圈錢套現渠道
大股東逢高圈錢套現是A股市場相當嚴重的問題,公司上市對大股東是最有利的,為大股東打開了圈錢套現的平台。
所以當上市公司出現退市,大股東同樣會關閉圈套套現的機會,集體大股東是怎麼圈錢套現呢,需要有兩種渠道:
比如我是某三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其中一家公司上市了,另外兩家公司還未上市,我可以提議把另外兩家公司直接注入到已上市公司,然後把這兩家非上市公司注入之後,可以通過股票市場變現。
以上三個方面就是一家上市公司退市之後,對大股東帶來最大的影響。上市公司退市除了對大股東造成影響,同樣為題對中小股東帶來影響。
上市公司出現退市,對中小股東最大影響就是資產縮水,會造成中小股東出現巨大損失,當然這個損失大股東也避免不了的,大股東也會出現重大損失,導致資產縮水的,說白了就是股票退市對大家都不是好事。
㈦ 上市公司退市誰的損失最大
1、如果股票退市,股民肯定要比上市公司更慘。對於上市公司的大股東來說,大股東未必會有太多損失。因為,只要公司不破產,退市對大股東沒有太大影響。這些高管和大股東在上市後早已高位減持套現,並且實現了財務自由或者獲取了大額財富。而上市公司退市後,大股東只要對員工離職進行一些賠償就可以了。但是對於中小投資者來說,踩上退市股這只地雷,後果是很嚴重的。
2、這要是在前幾年,上市公司股票一旦戴上ST的帽子,股民也無需多害怕,因為上市企業不行了,但畢竟還有「殼資源」可以轉讓,一旦「殼資源」被其他企業資產重組了,那股民也有可能是「因禍得福」,只要上市公司股票在退市之前「借殼」成功,該股票將會是一飛沖天,反而讓中小股民達到「富貴險中求」的目標。
3、不過,從2019年開始,有消息稱今後「殼資源」將被喊停。這意味著,未來可以「借殼重組」的難度在不斷加大。同時,證監管在今年上半年也加快了退市股票的進程,相信在注冊制改革逐步推進之後,不僅是殼資源越來越不值錢,未來退市的股票也會越來越多。如果在缺乏中小投資者賠償制度的情況下,上市公司退市肯定對股民傷害是最大的。
拓展資料:
退市詳情:
1、實際上,對於上市公司的大股東來說,通過大小非減持早已經在股價較高的時候兌現出局,退市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失。而且,上市公司被監管部門勒令退市,主要還是業績不好或者造假上市,這是其咎由自取,也不值得同情。但中小股民要是面臨上市公司退市就顯然有些冤屈,一些人可能會面臨血本無歸的結果。
2、現在問題來了,上市公司的股票退市,股民為啥會輸得最慘呢?上市公司在退市之前,會存在股價一個跌停板再跌一個跌停板,股民根本無法出逃,只能忍受著本金的巨大虧損,甚至很多股民直到最後也沒有逃出,只能賠著上市公司一起退市,此時,對於股民而言,股票賬上的資金已經虧損90%以上。股民的損失肯定要比早已兌現了籌碼的上市公司大股東要大得多。
3、除了退市之前,股民會蒙受重大投資損失外,即使是退到老三板市場,每周只有三個交易日,而且三板市場的流動性差,多數股票一天沒什麼成交量。由於流動性差,投資者往往也沒辦法及時賣出。從理論上說,股票退市後還能再回A股市場,但長期以來退市企業能重新上市的股票幾乎為零。
㈧ 大股東注資可以避免退市嗎
大股東注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公司被退市,但並不能完全避免。退市的原因往往是公司財務狀況不佳或者違規行為等嚴重事件,大股東注資只是暫時緩解了公司財務問題,如果公司存在其他嚴重問題,仍然有可能導致退市。
此外,大股東注資也需要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例如,在中國股市,控股股東進行注資需要遵循《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法規,注資金額也需要符合監管要求,否則也有可能被監帶仿謹管部門認定為資金違規使用,從而產生新的法律問題。
因此,大股東注資只是一種暫時性的應對措施,公司需要採取更加全面、有效的改善措施來解決可能導致退市的問題,否則注資僅僅是治標不治本大皮的舉蠢基措。
㈨ 大股東回購的股票不會退市
滬深A股股價分化趨勢大有愈演愈烈的態勢。截至1月18日,兩市股價超過100元的上市公司有151家。其中,超過500元的有6家。貴州茅台股價早已突破2000元,成為滬深股市「第一高價股」。繼貴州茅台之後,石頭科技成為第二家股價超過千元的上市公司。
但另一方面,當天低價股群體中,股價低於2元的多達83隻,除去處於退市整理期的退市剛泰,另有*ST長城、*ST赫美、*ST新光、*ST環球等4家上市公司股價低於1元。此外,股價低核陸弊於1.1元高於(或等於)1元的也達到10隻。毫無疑問,這14家上市公司都存在退市的風險。
整體來看,83隻低價股呈現出某些方面的共同點。比如業績普遍較差。據統計,截至去年三季度,83家上市公司中有超過50家凈利潤虧損,其中虧損超過億元的不在少數。再如83家上市公司中,披「星」戴「帽」簇占據絕對的比重,累計多達62家,佔比超過七成。顯然,這一比例並不低。此外,83家公司中,2000年前上市的佔比超過三成,2017年9月份上市的*ST拉夏則成為「最年輕」的上市公司。事實上,低價股群體的結構,也凸顯出近些年來資本市場所經歷的深刻變化。
由於股價低於1元將存在退市的風險,此前多家上市公司打起了增持股價的主意。比如*ST環球公告稱,大股東關聯方擬增持不少於總股本5%且不超過10%的股份。此外,*ST實達在股價跌破1元後,其大股東與關聯方也擬增持不少於公司已發行總股份的1%且不超過2%的股份。ST德豪亦發布公告稱,擬斥資4000萬元~8000萬元回購公司股份。
客觀上講,上述幾家上市公司所採取的舉措,對於股價均起到了一定的提振作用,像*ST實達即是如此。增持公告披露後,也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股價已連續三個交易日收於1元之上。
根據規定,上市公司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1元的,將會強制退市。隨著*ST金鈺成為2021年面值退市第一股,截至目前,滬深股市面值退市的上市公司已達到18家。在退市制度不斷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在市場投資理念開始發生轉變的情形下,面值退市已成為上市公司退市的主流。因此,低價股群體特別是股價低於1.1元甚至是低於1元的上市公司,將存在強制退市的巨大風險。
但是,上市公司發布增持公告,其效果只能是短期刺激一下股價,類似的案例在此前也出現過。隨著投資者紛紛用「腳」投票,即使是有實質性增持股份維護股價的上市公司,往往最終也難逃面值退市的命運。因此,欲通過增持股份的方式規避面值退市的風險,既不治標也不治本。
個人以為,規避面值退市風險,提升上市公司業績水平是關鍵。業績好、質地優的上市公司會受到市場資金的追捧,當然不可能落入低價股陷阱。像連續多年虧損,既沒有投資價值,又沒有投機價值的上市公司,則會是市場資金拋棄的對象,進而跌入低價股群體,並最終觸發面值退市條款而退市,其實也是其咎由自取的結果。
提升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也很重要。公司治理結構是否完善,治理水平的高低,對上市公司會產生重大影響。中弘股份之所以成為面值退市第一股,其60億元的巨資被佔用難辭其咎,背後則是其公司改族治理結構紊亂的必然。另一家退市公司華澤鈷鎳,同樣是由於公司治理紊亂,內悉譽控機制形同虛設導致的結果。
當然,善待投資者同樣不可或缺。A股市場中有不少「問題」公司,既不回報其投資者,也不善待其投資者。對於這樣的上市公司,投資者棄之而逃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在瀕臨退市風險時,「問題」公司股票更容易引發資金的拋售,因此遭遇退市的風險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