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恆瑞醫葯面對近來的業績發展走勢不平穩的狀況是如何解決的
自恆瑞醫葯半年報公布之後,引起了資本市場強烈震動,整個A股醫療大健康板塊產生連鎖反應,不論是醫療器械,還是CXO企業,或者中州是體外診斷行業,全部應聲跌落,從中可見恆瑞醫葯在市場中的影響力。不過從這份業績不及預期的半年報中,恆瑞醫葯高性價比的投資確定性正在慢慢浮現,創新葯研發實力也未曾動搖,情況似乎沒有那麼糟糕。盡管恆瑞醫葯的股價下跌不少,支持恆瑞的還是大有人在。二季度,高瓴資本增持恆瑞674.36萬股,悄然進入其前嫌培輪十大股東。除此之外,原來的前十大股東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倉表示支持,中芹信央匯金增持985.31萬股、中 國證金增持1589.98萬股、連雲港市金融控股增持1836.21萬股、中 國醫葯投資4372.4萬股,境外資本也通過香 港賬戶增持8514.3萬股。
❷ 恆瑞醫葯下跌的邏輯在哪裡是殺估值、殺業績還是殺邏輯
如果我說下跌的邏輯在於 漲多了 會不會顯得很不專業啊。
感覺像是說了句廢話。
就好比 花開花謝,潮起潮落 都是自然規律,無需多言。
但真的很難說下跌的邏輯到底在哪,在股市裡,很多時候 下跌就是下跌的理由 。
你要非得從事後的角度去找理由,自然也是可以的。
有人說是因為集采影響了業績,有沒有道理?有啊 ,看圖:
由於還未公布最終年報,所以拿歷年三季度的數據來做對比。
雖然利潤依然可觀,但增速明顯是下來了。僅從三季度數據來看,應該算是負增長。
也租擾有人說是因為機構跑了,有沒有道理?有啊 ,繼續看圖:
從2018年開始的恆瑞醫葯股東數量,可以看到,在2020年下半年開始,股東數量明顯增加,2021年更是增速迅猛。
股東數為啥增加?
散戶多了唄。
那散戶的籌碼是從哪來的?
不言自明。
還有人從各種估值,財報的方方面面,包括銷售費用等等去解讀,有沒有道理?
有啊。
有人從消息面看,包括研發進度,行業格局去解讀,有沒有道理?
有啊。
你看,回頭去找原因, 都有道理 ,都對。
但回到2021年初,為啥就突然調頭向下了呢?
集采是很新鮮的事嗎?不都已經好幾輪了嗎,之前沒有預期的嗎?
機構跑路?仔細想想,機構為啥要跑路?
至於估值啥的,上漲的時候也沒人嫌估值高啊,炒的就是估值高的!
所以,你問下跌的邏輯在哪?
我只能回你一句廢話:下跌是因為 漲多了 !
在股市裡很多時候, 上漲就是上漲的理由,下跌也會成為下跌的理由 。
至於為什麼張磊清倉,葛蘭買入,這都不重要。
首先兩個投資的主體就不一樣。
就像最近提到的某私募大佬空倉了,某公募大佬卻在說珍惜底部。
誰對誰錯?
其實都是對的,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算盤。
產品本身的 資產量、投資周期、投資邏輯、靈活性 都不一樣。
考慮問題的角度自然也就不一樣。
沒有簡單的對錯之分。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
我是申萬宏源證券投資顧問小沈。
每天分享金融理財知識。
您的每一份支持都會成為我前進的動力!
沈卓絕 申萬宏源投資顧問 執業證書編號:S0900615040014。
本文腔和所載信息及表述觀點僅代表個人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所涉及的標的不做推薦。
本人不對所引發的損失負任何責任,投資人須對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這股票前幾天跌到36元左右又買進了1000股,總體的成本今天還是48.61元,跌幅23.6% 。
當時就是憑感覺很看好這只股票的,雖然今年這樣,現在對它充滿希望,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看到漲上去呢?
邏輯變了,整個醫葯板塊,邏輯變了。即使殺到這個份上,從最高點跌了60%,恆瑞還是有36倍多的TTM,40多倍的動態PE,還是高於機構預測。前期掙了足夠多的錢了,該反哺一下別的行業了。政策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我粗淺的認為是殺估值,集采對國家和老百姓來說是大好事,對葯廠來說也不差啊,特別是恆瑞這樣的公司,前提在炒作下,預期太高,預期高了估值不就上去了嘛,所以一有風吹草動就跑一大片,那麼高的估值就算沒有集采,也會有其他小道消息讓股價大跌,雖然股價跌去多半,但我認為估值還是有點高,我在等等哈[尬笑]
1、資本市場的錢在減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潮水在褪去,整體水面在下降,高處的水就會跟著流走。美元潮汐預期引起全球的錢都會變得謹慎,有的卻是是迴流了,有的雖然不需要迴流,但是怕別人迴流引起回撤就選擇賣出,把錢放在了更安全的地方。
2、集采引起不確定性。恆瑞醫葯本身也會受到集采預期影響,集采會降低商品的價格,但是量可能會起來,雖然目前有些葯沒有被集采,但是可能馬上會被集采,所以集採回引起業績的不確定性。
3、高位股價本身有回歸的需求。價格在其價值周圍波動是普世規律,在漲了這么多之後的恆瑞醫葯確實有落袋為安的需求,而且股價的下跌本身也會引起恐慌。
3、不確定性是最可怕的,美聯儲政策、國內集采以及對其他行業尤其教培行業的政策、股價下跌引起的恐慌都會引起伍型盯對恆瑞醫葯的不確定性的擔憂。
下跌的邏輯比較簡單:就是前期漲的太多了
根據我的理解,恆瑞醫葯在29元附近區域的時候,才能彰顯投資價值(前復權),而且反彈空間也有限,只是技術性震盪。
醫葯股是比較特殊的,很難長期維持高位,往往在一個高峰之後盤整好多年
雖然新冠這三年,很多醫葯股大漲,但是隨著疫苗的廣泛使用,治療費用的降低,醫葯股會回歸其自身的波動范圍。
因此這種調整就不奇怪了。這種前期單邊上漲的股票,應該嚴格按照技術分析的圖譜,在關鍵位置上抓一點反彈才是正確的操作方法
根據我對市場的了解,這只股票後面想將會出現一次大規模的背離,既有可能在底部形成一個V翻轉
但是後面很多年不會有大漲,只是震盪,其頂部天花板在64元左右(前復權)
我建議,投資者更多的單純依靠技術分析來看待走勢,結合基本面
交易之難,在於簡單。
考慮估值,業績,只會陷入悖論。
最後提一點,均線的意義
當長周期均線出現平行的時候,意味著當前趨勢將會出現很久,在課程裡面講的「當前趨勢將維持很長時間,直到讓人感覺崩潰為止」
這里就符合這種情況。
恆瑞醫葯下跌的邏輯並不是殺估值、殺業績和殺邏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資本在做怪,成也資本敗也資本。當恆瑞醫葯在低位的時候資本就開始介入成為了所謂的主力,等主力建倉完畢就開始了上升通道,股價運行到高位時主力就開始吹捧價值投資鼓吹恆瑞醫葯最有可能市值破萬億的醫葯公司。這時候就開始誘惑散戶買入,主力已經賺的盆滿缽滿就要考慮開始收割韭菜了。主力一邊吹捧價值投資的力量,一邊卻開始慢慢的派發籌碼了,散戶進場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多成了主力的接盤俠。隨著主力籌碼派發完畢散戶也成為了恆瑞醫葯的主力軍,目前散戶就是恆瑞醫葯的小股東可以說是千軍萬馬,在這個時候恆瑞醫葯已經跌的很多了,又有帶頭大哥出來重新收集籌碼,等籌碼收集完畢了又開始上漲。股票就是這樣反復上漲和下跌,唯一的真理就是利潤,資本運作股票的漲跌!
正常的價值回歸,因累計股本擴張38倍多,目前實際股價還處在1400左右,濟泡沫,股價只有下跌。
以恆瑞醫葯為首的白馬股,從2021年到現在經歷了一輪大幅調整。
我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就拋掉了所有白馬。不是因為邏輯變了,而是我揣測了人心。那時候,我周邊同事都開始談論買基金,大多數談論的都是醫療白酒。
我的投資理念告訴我,人多的地方少去湊熱鬧。 我2019年買的山西汾酒與九洲葯業,都是翻了一倍多下車。之後,他們都在2020年加速沖頂。很顯然,現在回頭看我的觀點是對的。 我也勸我的好兄弟在80多塊錢割肉了恆瑞醫葯(他接近一百入的手) ,自那之後他就退出市場,安生工作了。
為什麼我們的市場要把 最後 的價值投資都打破? 因為——壓根就沒有價值投資。我們市場的功能是給需要發展的公司提供融資平台,但是很多企業已經劍走偏鋒。融了資,把錢不用於生產製造,而是買理財。還有券商、銀行這樣的大金融,不想著扶持產業,就想著發債、擴股,優先吸納本就少得可憐的「活水」。
恆瑞下跌,很多人會說是集采。難道集采不對嗎?先富起來的企業,賺著超額利潤、壟斷利潤,難道只想落袋,而後遠走他鄉嗎?很顯然,這里不是美國,不是資本主義國家。我們每個人、每個企業家心裡都要裝著人民。
集采會降低企業利潤,也會殺估值, 但是企業的發展邏輯並沒有變。 我們需要創新葯、我們需要自主產權的創新葯。短暫的回撤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我也相信恆瑞在度過這次北向流出、美元迴流之後,會迎來更好的上升期。而我們投資者,需要的是耐心與時間。 等,等什麼?等加息結束,等外部風險緩和,等國內一件大事落地!
嚴格說來,應該是邏輯
1集採的利潤空間擠壓
2仿製葯的不歸路
3新葯研發的不確定性,雖然恆瑞醫葯的新葯不時上線,但沒有爆款,也不是孤葯,有很大程度的可替代品。
4專利保護期斷層
5巨大的競爭壓力。專業研發外包CRO 專業臨床等等縮小了葯企的研發差距 和成本
6葯物研發的過程太長,是否成功的不確定性等等
總之,恆瑞醫葯的價格反應了價值的回歸,投資結構資金的撤離,未來相當長的時間會不停的探底,盤整。
❸ 高瓴資本最大的股東是誰
高瓴資本最大的股東是張磊。高瓴資本再次進入恆瑞醫葯十大股東,高瓴資本通過二級市場進入恆瑞醫葯。根據恆瑞葯業10大流通股股東的公開數據,2016年第三季度,恆瑞葯業將持股比例增至293萬股,並於去年在2020年撤回了10大股東。香港中央結算所的持股比例從12.26%降至11.97%,奧本海默基金從十大股東中撤出;高瓴資本持股0.63%,成為第10大股東。最重要的還是恆瑞葯業的股東,去年年報只有28萬,股東的數量在季度報告還是超過36萬,半年度報告直接飆升到61萬,太猛了這真是太可怕了很多資金提前跑了,散戶投資者繼續抓很多人。此前,恆瑞醫葯中國新聞的股東人數增加到61萬人,增加了65.98%。看來恆瑞的股價在一段時間內不會上漲,需要一段時間來忍耐或等待業績好轉。
營收增長率為17.6%,略低於凈資產收益率(ROE),較第一季度下降25.37%,該公司表示將削減大量仿製葯。事實上,這是一件好事。雖然今年的股價走勢反映了對公司業績的預期,雖然今年股價繼續下跌消化了估值,但估值的表現也依然不便宜。瑞葯仍是一個很好的股份制創新龍頭制葯企業,但想抄底的朋友也需要等待,現在市場對未來幾個季度的業績預期仍然很低。從財政上講,我們希望pD-1能獲得紅利,但我們直接收集了紅利。新葯的進展跟不上市場的發展,很難估計。公司正在轉型,轉型不會那麼快,也不會那麼痛苦。綜上所述,雖然高瓴資本確實在一級市場進行了長期投資,並一直以IPO的形式上市,但在過去幾年也有很多高瓴資本參與二級市場或以高價買入股票的案例。由於各種因素推高了股價,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也有很多持有量大幅減少的情況。
❹ 半年報公布前,這些「白馬股」遭遇大幅減持
7月大族激光(002008.SZ)、東阿阿膠(000423.SZ)等「白馬股」紛紛「爆雷」,8月初的A股因為外圍不確定性而遭遇大幅調整。在多數上市公司半年報業績即將公布之際,投資者依然心存疑慮——半年報到底誰又會「爆雷」?這對投資者來說依然猶如猜謎一樣難以捉摸,也讓市場風險偏好大幅降低。
格力電器(000651.SZ)董事長董明珠聲稱格力不會「爆雷」,給投資者吃了一顆定心丸,但並非每家白馬股都如此。目前不少「白馬股」的主要股東或者董監高都在紛紛套現,其中不乏品牌知名度較高的海天味業(603288.SH)、恆瑞醫葯(600276.SH)、蘇泊爾(002032.SZ)等,以及市盈率只有個位數的海螺水泥(600585.SH)。
立訊精密(002475.SZ)和貴州茅台(600519.SH)在大股東和高管減持後,盡管遭遇短暫調整,但此後還是繼續創出 歷史 新高。
從海天味業到恆瑞醫葯,遭遇董監高減持
海通證券策略分析師荀玉根表示,8月需要警惕上市公司中報不達預期的沖擊。上證2440點的牛市反轉格局未變,市場處於牛市第二波上漲前的蓄勢階段,企業盈利即將見底,跟蹤國內政策落地及中美關系進展。市場下蹲為起跳做准備,中期角度這是布局期,未來牛市第二波上漲以 科技 和券商進攻,核心資產為基本配置。
涪陵榨菜(002507.SZ)半年報不如預期,股價大幅下跌。食品飲料、醫葯等行業的品牌消費企業,下一個「爆雷」的會是誰?盡管這很難預計,但卻有一些企業的董監高和主要股東似乎是「先知先覺」減持,尤其是海天味業和恆瑞醫葯的董監高減持讓人有一定擔憂。
4月23日海天味業發布的公告顯示,因個人資金需求原因,公司董事吳振興、葉燕橋擬通過競價交易方式分別減持不超過50萬股公司股份,公司監事陳伯林擬通過競價交易方式減持不超過40萬股公司股份,公司董事陳君陽和公司董事會秘書張欣擬通過競價交易方式分別減持不超過30萬股公司股份,以上股東的減持將於公告之日起十五個交易日後的六個月內(2019年5月17日~2019年11月13日)進行。公開資料顯示,5月17日至今,吳振興、葉燕橋、陳君陽、張欣分別累計減持22萬股、15萬股、13.53萬股和14萬股海天味業股份。
5月18日海天味業公告稱,陳伯林家屬於2019年5月17日上午登錄其賬戶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12.3萬股,成交均價為95.81元/股,成交金額11784677.00元,賣出最高成交價96.60元;同時還誤操作買入公司股票2000股,成交均價95.48元/股,成交金額190960.00元。陳伯林因誤操作買入公司股票的行為構成短線交易,本次誤操作造成的短線交易獲得收益 2240元按規定歸公司所有。
7月19日,恆瑞醫葯公告稱,截至2019年7月18日,公司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蔣新華、周雲曙、蔣素梅、李克儉、劉疆、袁開紅、孫傑平、戴洪斌、沈亞平、孫緒根、陶維康、周宋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累計減持公司股份共 211.43萬股,占總股本的 0.0478%。本次減持計劃實施期限時間已過半,減持計劃尚未實施完畢。上述減持價格在每股59元到71元之間。
相比上述海天味業和恆瑞醫葯董監高的集體減持,蘇泊爾和海螺水泥的高管減持,更有個人行為的性質。
作為小家電板塊牛股的代表,蘇泊爾在5月24日和6月20日遭遇到了財務總監徐波減持合共10.28萬股,減持價格都在70元以上,套現近800萬元。7月3日,海螺水泥公告稱,減持計劃實施前,副總經理柯秋璧持有公司股份29.38萬股,占總股本的0.0055%。截至7月3日,柯秋璧累計減持7.34萬股,占總股本的0.0014%,本次減持計劃已實施完畢。
從立訊精密到貴州茅台:減持並未阻礙股價新高
股東減持後股價創出新高,他們到底會不會後悔?
2019年3月4日,立訊精密控股股東立訊有限通過大宗交易系統減持公司股份4607.15萬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1.12%,減持均價19.84元/股。此次減持完成後,立訊有限及其一致行動人王來勝合計持有上市公司46.12%股份。
3月8日,立訊有限再次減持公司無限售條件流通股3621.85萬股,占總股本的0.8802%,減持均價19.5元/股。同時,立訊有限承諾自此次減持完成之日起後六個月內將不減持公司股票,前後兩次減持股份參考市值合計約16.203億元。立訊有限減持所獲資金將用於其償還銀行借款,降低股票質押率。
7月29日,立訊精密創出了22.66元的 歷史 新高。
立訊有限在2017年9月也套現過股份,2017年9月20日公告稱,立訊有限於2017年9月19日通過深圳證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統減持公司無限售條件流通股6345萬股,占總股本的近2%,交易價格為復權前的19.74元(相當於復權後12元左右)。
2018年9月27日貴州茅台公告稱,「2018年9月26日,副總經理萬波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了700股本公司股份,本次減持股份計劃已完成。」減持價格為每股725.92元,萬波藉此就套現了超過50.7萬元。盡管之後因為2018年三季報業績無法滿足市場預期,貴州茅台一度跌到逼近500元,但在2019年7月1日還是突破千元大關創出 歷史 新高。
產業資本維持凈減持,快遞行業首當其沖
除了上述董監高減持以外,產業資本減持也不斷涌現,上述的立訊精密只是「冰山一角」。
荀玉根表示,截止2019年7月31日,從絕對規模看,7月產業資本在二級市場凈減持262.4億元,而2019年6月凈減持167.7億元,2017年6月以來產業資本月均凈減持76.3億元。2019年7月A股公告擬凈減持市值約為369.01億元,2017年6月(減持新規實施)以來月均公告擬凈減持249.86億元。
長城證券分析師汪毅表示,2018年至今,除2018年2月、10月和19年1月產業資本保持凈增持,其他月份產業資本均呈現凈減持狀態。2019年4月以來市場主題和熱點較為缺乏,但價值股業績不斷暴露出問題,7月價值股跌幅明顯。科創板受資金青睞,情緒較高,A股部分行業受到情緒蔓延影響,成長類行業估值有所上調。
8月1日,申通快遞(002468.SZ)公布轉讓控股權而股價大跌。7月27日,申通快遞也公告稱,持申通快遞4680萬股(占總股本比例3.06%)股東南通泓石投資有限公司計劃在披露之日起15個交易日之後的六個月內減持不超過1530.8萬股(占總股本比例1%)。
順豐控股(002352.SZ)也遭遇到了主要股東大幅減持。持股5%以上股東寧波順達豐潤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順達豐潤」)計劃自2019年4月29日至2019年10月25日,減持數量不超過1.32億股,減持比例不超過3%。7月31日,順豐控股公告稱,順豐豐達已經減持了4192.65萬股,減持均價31.44元,不過「減持計劃尚未實施完畢」。
❺ 多隻醫葯股遭遇董監高減持,恆瑞醫葯為何卻沖破歷史新高
在中國平安(601318.SH)、海爾智家(600690.SH)等一批藍籌股重金回購和增持的大背景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醫葯中的明星股——恆瑞醫葯(600276.SH)雖遭遇董監高減持,卻依然創出了 歷史 新高。
相對於其他藍籌股十幾倍甚至只有幾倍(主要是銀行股)的估值,恆瑞醫葯和愛爾眼科的靜態市盈率分別已經逼近70倍和90倍,在董監高的減持下會類似當年馬化騰減持騰訊控股(00700.HK)後股價繼續不斷走牛,還是從此走下神壇?
分析人士認為,當前醫葯股走勢分化,高估值和低估值的品種都有,帶量采購等政策出台後,部分企業產品價格受壓,導致了過去一年多的調整,當前投資者更應當選擇有良好成長性而估值較低的品種。
董監高高位減持
恆瑞醫葯一直是A股市場常青樹,跟貴州茅台(600519.SH)、格力電器(000651.SZ)等藍籌股一樣,長期以來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不過不同的是,恆瑞醫葯的市盈率長期以來就幾乎沒有低於50倍。
6月25日,恆瑞醫葯公告稱,截至6月25日,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蔣新華、周雲曙、蔣素梅、李克儉、劉疆、袁開紅、戴洪斌、沈亞平、孫緒根、陶維康、周宋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累計減持共181.65萬股,占總股本的0.0411%。孫傑平、鄒建軍尚未減持公司股份。
上述減持價格在每股59元到68元之間,不過到7月2日,恆瑞醫葯已經突破70元/股的 歷史 新高。
早在3月28日,恆瑞醫葯就披露了《董監高減持股份計劃公告》,而截至6月25日,蔣新華等13名公司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合計減持股份數量已達到計劃減持數量的一半,本次減持計劃尚未實施完畢。
海通證券分析師余文心表示,重磅創新葯的上市有可能驅動恆瑞醫葯業績出現向上拐點,預計2019~2021年每股收益分別為1.21、1.58、1.81元。基於創新葯產業趨勢的不斷強化,恆瑞醫葯作為創新葯行業龍頭,無論是品種和數量還是研發投入均處於行業領先水平。參考可比公司估值,給予2019年50~55倍市盈率比較合理,對應合理價值區間60.50~66.55元。
7月2日突破70元 歷史 新高後,恆瑞醫葯股價已經超越余文心給出來的合理價值區間。
此外,機構重倉的醫葯股當中,美年 健康 (002044.SZ)也出現了主要股東和董監高的減持。上海天億實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在1月30日以超過14元/股賣出5.54億股。在2018年11月到2019年5月22日,都有董監高不斷減持套現。
愛爾眼科、華蘭生物高管「計劃賣」而「沒有賣」
相比之下,愛爾眼科(300015.SZ)和華蘭生物(002007.SZ)就出現了高管「計劃賣」而依然「沒有賣」的情況。
愛爾眼科作為2009年創業板第一批上市的明星股,相對2012年底的 歷史 低點上漲近20倍,回報遠超創業板首批上市的其他公司。在科創板已經全面開啟的今天,如何尋找下一隻愛爾眼科,成為了資深投資者每天熱議的話題。
相比恆瑞醫葯董監高果斷套現,愛爾眼科的高管聲稱准備賣但依然沒有動手。
愛爾眼科2月26日公告稱,持有343.72萬股(占總股本比例0.144%)的公司董事、副總經理韓忠計劃自本公告發布之日起十五個交易日後的六個月內,減持不超過40萬股(占總股本比例0.017%)。不過6月20日愛爾眼科公告稱,截至6月19日,減持計劃時間已過半,韓忠未減持愛爾眼科。7月2日愛爾眼科突破32元/股的 歷史 新高,靜態市盈率已經逼近90倍。
華蘭生物的情況類似愛爾眼科,2018年12月8日公告稱,副總經理安文琪擬披露之日起十五個交易日後的六個月內減持不超過8.47萬股,占總股本比例不超過0.0091%。不過今年7月2日華蘭生物公告稱,截至7月1日,減持計劃期滿,安文琪未通過任何方式減持。
而在機構重倉的醫葯股當中,長春高新則有董監高的增持。長春高新在6月14日公告稱,於6月13日收到部分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通知,基於公司發展的良好態勢及對未來發展的充足信心,出於對估值的理性判斷,董事長馬驥等8名團隊成員於當日增持了公司股份,數量在1600股到3800股之間,價格均低於300元/股。7月2日長春高新突破356元/股。
復星醫葯則受到大股東增持。7月2日晚間復星醫葯公告稱,自2018年7月3日至2019年7月2日(含當日),復星高 科技 增持復星醫葯2396.43萬股,累計增持金額摺合5.63億元,累計增持股份比例占截至2018年7月3日總股本的約0.96%。截至2019年7月2日收市,復星高 科技 持有復星醫葯9.7億股,占截至當日總股本的約37.87%。
科創板或帶動創新葯標的估值提升
當前醫葯股走勢分化,有估值較高的恆瑞醫葯和愛爾眼科,也有估值只有20倍左右的一些個股等,未來醫葯股將會何去何從?分析人士認為,科創板可能帶來部分創新葯企業估值的提升。
萬聯證券分析師姚文表示,由於近期行情整體回落,醫葯板塊目前整體估值已回落到合理區間,而且科創板已正式落地,其中生物醫葯板塊是重點領域方向,從而有望帶動A股中優質創新醫葯標的估值提升。第二批帶量采購大概率在下半年啟動,但市場對此早有一定預期,下半年行業出現超預期的利空事件影響的概率較低。創新葯企和具備成本優勢的仿製葯企有望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創新葯外包產業鏈、連鎖葯房、高端醫療消費及高端醫療器械等部分細分領域未來也仍將保持較高行業景氣度。
廣證恆生分析師趙巧敏表示,創新型生物醫葯公司是科創板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科創板的正式開板,國內更多的生物醫葯公司在充足資源的支持下大有可為。醫葯股未來的風險因素包括,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政策會帶來不確定性風險,以及近期醫葯政策頻發,可能給醫葯板塊帶來下行壓力。
❻ 豪森和恆瑞什麼關系
恆瑞醫葯和豪森醫葯的老闆是夫妻關系,恆瑞醫葯全稱為江蘇恆瑞醫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4月28日,注冊地位於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黃河路38號;豪森醫葯全稱為江蘇豪森葯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95年7月26日,注冊地位於江蘇省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
江蘇恆瑞醫葯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是國內知名兆衫的抗腫瘤葯、手術用葯和造影劑的供應商,也是國家抗腫瘤葯技術創新產學研聯盟牽頭單位,建有國家靶向葯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後科研慎鬧工作站。
江蘇恆瑞醫葯股份有限公司股東(2020-9-30)有江蘇恆瑞醫葯集團有限公司(占總股本持股比例24.15%),西藏達遠企業管理有限公司(14.96%),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11.58%),連雲港恆創醫葯科技有限公司(4.87%)等。
江蘇豪森葯業集團有限公司經營范圍包括葯品的生產(按許可證核寬猜罩定的范圍經營)、技術研究開發與轉讓;二類、三類醫療器械的銷售;醫葯中間體的生產;醫葯新產品的技術研究、開發與轉讓等。
❼ 恆瑞醫葯歷來送股還是分股
恆瑞醫葯歷來一直採取送股的方式,其中包括每年定期送股、派發現金紅利、搏猛派發股息等。每年定期送股,每股派發現金紅利,每股派發股息,每股派發股票,每股派發股權投資,每股派發股權投資基金,每股派發股權投資信託基金,每股派發股權投資組合,每寬喚股派發股權投資基金等。每股派發的股份數量不定,可以根據公司的財務狀況和股東的意願進行調整。每股派發的股份數量最少為200股慎銀凱,最多不超過500股。
❽ 醫葯龍頭股有哪些
你好,醫葯板塊14日盤中小幅走高,截至發稿,賽升葯業(8.86
+10.06%,診股)、康弘葯業(33.45 +10.00%,診股)漲停,仙琚制葯(9.83
+9.96%,診股)漲逾9%,康龍化成(55.17 +7.42%,診股)、天目葯業(12.48 +5.76%,診股)、羚銳制葯(10.60
+4.54%,診股)、魯抗醫葯(6.96 +5.94%,診股)等漲幅超5%。
隨著醫葯行業供給側改革進一步深化,一致性評價、帶量采購、分級診療等政策促使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仿製葯及高值類耗材價格下行大勢所趨,具有突出臨床價值的創新葯械或將長期受益,此外三季報披露完畢,建議投資者立足業績走勢,結合政策和行業格局關注以下投資主線:1)國內新葯研發環境火熱,CRO和CMO將持續保持高景氣,推薦標的凱萊英(134.45
+1.71%,診股)、泰格醫葯(68.78 +0.91%,診股);2)仿製葯帶量采購的背景下,推薦優質專科制葯企業恆瑞醫葯(94.33
+3.22%,診股)、健康元(9.92 -0.60%,診股)、東誠葯業(15.90
-1.61%,診股);3)隨著進口替代的進行,推薦優質醫療器械及耗材生產商安圖生物(107.80 +2.06%,診股)、樂普醫療(33.29
+0.33%,診股);4)受益於消費升級,以及不受醫保的約束 , 推薦消費類服務或葯品供應商我武生物(53.31
+0.24%,診股)、安科生物(15.92 -0.13%,診股)。
風險揭示: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❾ 恆瑞醫葯至暗時刻,高瓴重回十大股東之列
文 | 安富建
六年來首度跌停!8月20日,恆瑞醫葯 (600276.SH) 迎來「至暗時刻」。
股價腰斬、公司裁員、基金出逃......曾經的「大白馬」和「醫葯一哥」,已屈居邁瑞醫療 (300760.SZ) 和葯明康德 (603259.SH) 之後。
19日晚間,恆瑞醫葯披露2021年半年報,報告期內累計研發投入25.8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8.48%,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高達19.41%,但 凈利潤卻近乎零增長,增速創下18年來新低。
8月20日開盤後,恆瑞醫葯股價多次觸及跌停,至上午11時,已被逾2.5萬手賣單封死跌停,收盤報48.46元/股,總市值3100億元。相比今年一度6000億的市值,已然腰斬。與此同時,網傳的安徽省臨床檢驗試劑採集會議紀要,令「器械茅」邁瑞醫療大跌17%。
受「葯茅」和「器械茅」影響,南微醫學 (688029.SH) 、萬孚生物 (300482.SZ) 、金域醫學 (603882.SH) 、通策醫療 (600763.SH) 等醫葯龍頭股紛紛跌超10%。
上市21年來,整體向上的恆瑞股價雖有起伏,但 這大半年來下行曲線之陡峭,前所未有, 「葯茅」何以至此?最近兩年,恆瑞接連失誤,利潤空間不斷縮窄,一如《財健道》半個月前所指出的:恆瑞醫葯無以容錯。半年報的風吹草動,即刻就在資本市場上引起一波巨浪。
仿製葯後路已斷,創新葯和國際化的前景仍然不明朗。日前,63歲的孫飄揚重回董事長之位,被認為是挽救恆瑞醫葯的一線曙光。
01
集采不利
醫保談判失策
恆瑞醫葯之所以出現流年不利的局面,主要有兩個原因:
據公司半年報顯示,受國家和地方帶量采購的影響,公司傳統仿製葯銷售下滑。2020年11月開始執行的第三批集采涉及的6個葯品,報告期內銷售收入環比下滑57%。另一方面,主要產品卡瑞利珠單抗自2021年3月1日起開始執行醫保談判價格,降幅達85%,加上產品進院難、各地醫保執行時間不一等諸多問題,造成卡瑞利珠單抗銷售收入環比負增長。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年6月開展的第五批集采中,因恆瑞報價策略不當而釀成大錯,重磅產品碘克沙醇注射液和格隆溴銨注射液大意丟標,二者占公司營收合計達7.1%;其他中標產品的價格,與競爭對手相比差距懸殊而缺乏優勢,比如,中標量最大的苯磺順阿曲庫銨注射液報價158元,遠高於其他兩家 (241.8元和343.8元) 。
集采和醫保的重要性,對於制葯企業而言不言而喻。若稍有不慎,前期付出便可能功虧一簣。
卡瑞利珠單抗PD-1醫保談判已經失策,因此即將到來的醫保談判便尤為關鍵。
7月30日,271個通過初步形式審查的葯品名單對外公布,恆瑞醫葯、百濟神州各有3款新葯進入,系數量最多,且其中2款面臨直接競爭。恆瑞醫葯新葯包括PD-1單抗、PARP抑制劑。還有一款重磅新葯是化葯1類創新葯TPO-R激動劑海曲泊帕乙醇胺片。根據國盛證券測算,若能進入醫保快速放量,預計該葯品峰值銷售有望超過10億元。這輪的醫保談判,對於恆瑞醫葯而言,是必須抓住的救命稻草。
02
被推倒的多米諾「股」牌
自2000年上市以來,恆瑞曾跑出了百倍長牛的行情,甚至成為2008年金融危機最能抗跌的大藍籌之一——當時全年的股價跌幅也不過18.79%。2021年二季度,恆瑞單季度扣非凈利潤下滑,而上一次單季度利潤同比下滑,是在11年前的2010年第四季度。
但這一切早有預示。
恆瑞醫葯持倉基金上半年即已陸續出逃。截至6月30日,共有326隻基金披露持有恆瑞醫葯,合計持有2.36億股,環比上季度減少29.38%。相較一季度,北上資金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二季度減持股份約0.19億股,持股7.66億股,持股比例由12.26%降至11.97%,仍為恆瑞醫葯第3大股東;而 奧本海默基金公司-中國基金因減持,甚至已經退出前十大股東之列。
機構退場,散戶接盤,但不斷進場「抄底」的散戶已然被套牢。 據統計,恆瑞醫葯的股東數量大幅增長,尤其二季度增速超過60%。2020年末,恆瑞醫葯股東數量為28.18萬戶,至3月末,增長為36.76萬戶,增幅約30%。二季度末,恆瑞醫葯股東數量激增至61.01萬戶,較三月末增幅高達65.97%。
值得注意的是,高瓴資本被動新晉成為恆瑞醫葯十大股東, 這或許是一個信號:資本市場仍然有大機構在看好恆瑞醫葯。高瓴資本自2015年12月左右開倉進場恆瑞醫葯,一年內曾兩次加倉。從恆瑞醫葯公開的十大流通股東數據來看,2016年三季度增持到2193萬股,去年2020年退出十大股東。時至今日,高瓴資本持股4046.19萬股,持股比例0.63%。
與之同時,亦有牛散告訴《財健道》,下個交易日即入場抄底。
03
裁員風波不斷
恆瑞何以絕地反擊?
8月20日,關於「恆瑞醫葯大幅度裁員」的信息在網上瘋傳,該甚至登上「東方財富」導讀欄。 此次裁員主要涉及仿製葯的醫葯代表,同時會增加創新葯的研發人員。有消息稱,恆瑞醫葯大刀闊斧的裁員,要將人數從3萬減到2萬。針對此事,恆瑞醫葯證券部工作人員回應稱,公司在半年報中對這件事情做了說明,「公司要集中資源做創新和對國際化進行運營改革」。早先,有恆瑞醫葯內部人士接受媒體采訪稱,「實際上,組織結構進化從今年6月份已經開始」。
新業務調整、大幅裁員,這些新招頻出的背後,站著恆瑞醫葯「大家長」、頭號靈魂人物孫飄揚。8月4日,孫飄揚正式重新出任董事長。它能否成為恆瑞的一劑強心針?仍然尚未可知。
財報數據顯示,恆瑞已在美國、歐洲等地建立了136人的海外研發團隊,主要成員均是來自羅氏、諾華、輝瑞、默克等知名葯企的中高層人才;23項國際臨床試驗正在推進開展,其中國際多中心Ⅲ期項目7項,並有10餘項研究處於准備階段,共啟動86家海外中心。
值得關注的是,主力產品卡瑞利珠單抗,則為恆瑞帶來首個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研究——卡瑞利珠單抗聯合阿帕替尼治療晚期肝癌國際多中心Ⅲ期研究已完成海外入組,並啟動了美國FDA BLA/ NDA遞交前的准備工作;另外還有多款產品實現全球同步開發。
這些海外項目能否盡快破局?這正在考驗孫飄揚的速度。
為突出恆瑞的持續創新能力, 本次半年報還披露了恆瑞創新葯收入和管線,創新葯實現銷售收入52.07億元,同比增長43.80%,占整體銷售收入的比重為39.15%。和高研發投入一樣,恆瑞押注創新葯的本色未有絲毫改變。 雖然競爭愈發激烈,但研發、國際化、運營優化,以及孫飄揚的王者歸來,依舊是恆瑞的護城河。
1990年,32歲的孫飄揚臨危受命擔任廠長,挽救了一家賬面資金只有8萬元的小廠「江蘇恆瑞醫葯股份有限公司」,後來,他一手將其扶至「白馬股」醫葯龍頭的地位。 電影《至暗時刻》結尾,丘吉爾說:沒有最終的成功,也沒有致命的失敗,最重要的是繼續前進的勇氣。
(尹莉娜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