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小非的歷史資料
中國證監會2005年9月4日頒布的「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規定,改革後公司原非流通股股份的出售,自改革方案實施之日起,在十二個月內不得上市交易或者轉讓;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總數百分之五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東,在前項規定期滿後,通過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出售原非流通股股份,出售數量占該公司股份總數的比例在十二個月內不得超過百分之五,在二十四個月內不得超過百分之十。這意味著持股在5%以下的非流通股份在股改方案實施後12個月即可上市流通,因此,「小非」是指持股量在5%以下的非流通股東所持股份,這就是「小非」的由來。與「小非」相對應,「大非」則是指持股量5%以上非流通股東所持股份。
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總數百分之五以下的原非流通股股東,可以無需公告的限制而套現,廣大投資者無從得知具體情況。所以,限售股持股比例偏低、股東分散、有較多無話語權「小非」的上市公司是值得重點警惕的對象。 從2007年12月起,大小非陸續到了解禁期。2007年-2008年已解禁的主要大小非股票清單:
2007年12月20日 601991 大唐發電解禁38.068億股,流通盤增628%,吸錢650億元
2007年12月25日 601939 建設銀行解禁27億股,流通盤增42.86%,吸錢約265億元
2008年1月9日 601628 中國人壽解禁6億股,流通盤增66.67%,吸錢約300億元
2008年1月9日 601088 中國神華解禁5.4億股,流通盤增42.86%,吸錢約340億元2008年2月1日 601006 大秦鐵路解禁9.09億股,流通盤增42.85%,吸錢約170億元
2008年2月3日 601857 中國石油解禁10億股,流通盤增33.33%,吸錢約250億元
2008年2月5日 601166 興業銀行解禁32.79億股,流通盤增467.76%,吸錢約1400億元!!
2008年2月27日 600036 招商銀行解禁23.62億股,流通盤增50.13%,吸錢約750億元!!
2008年3月3日 601318 中國平安解禁31.2億股,流通盤增387.58%,吸錢約2000億元!!
2008年3月5日 000878 雲南銅業解禁1.74億股(成本9.5元),流通盤增47.76%,吸錢約70億元
2008年3月25日 601601 中國太保解禁3億股,流通盤增42.86%,吸錢110億元
2008年4月30日 601600 中國鋁業解禁24.915億股,流通盤增217%,吸錢約480億元!!
2008年5月16日 601328 交通銀行解禁132.43億股,流通盤增593%,吸錢約1200億元!!
2008年7月12日 601168 西部礦業解禁12.51億股,流通盤增272%,吸錢約195億元!!
2008年8月15日 600030 中信證券解禁4.937億股,流通盤增17.68%,吸錢約110億元!!
2008年9月19日 601169 北京銀行解禁27.56億股,流通盤增229.7%,吸錢約230億元!!
2008年10月10日 600028 中國石化解禁43.351億股,流通盤增51%,吸錢約430億元!!
2008年11月21日 600837 海通證券解禁12.892億股,流通盤增551%,吸錢約210億元!!
2008年12月25日 601601 中國太保解禁15.81億股,流通盤增158%,吸錢約200億元!!
2008年12月26日 600748 上實發展解禁4.767億股,流通盤增120.9%,吸錢約38億元
2008年12月27日 000783 長江證券解禁5.87億股,流通盤增224%,吸錢約 72億!!
2008年12月27日 601099 太平洋證券解禁2.239億股,流通盤增533%,吸錢約30億元
2008年12月28日 000937 金牛能源解禁4.15億股,流通盤增111%,吸錢約70億元
2008年12月29日 600837 海通證券解禁20.6944億股,流通盤增123%,吸錢約180億元
2008年12月29日 000063 中興通訊解禁3.696億股,流通盤增49.3%,吸錢約70億元!2008年12月29日 600348 國陽新能解禁2.806億股,流通盤增 %,吸錢約120億元
2008年12月30日 600026 中海發展解禁15.785億股,流通盤增 %,吸錢約450億!!
2009年還將陸續解禁的主要大小非清單:
2009年1月4日 600598 北大荒解禁10.7億股,流通盤增184%,吸錢約120億!!
2009年1月6日 600663 陸家嘴解禁10.677億股,流通盤增 %,吸錢約270億!!
2009年1月10日 000933 神火股份解禁1.357億股,流通盤增 %,吸錢約70億
2009年1月12日 600639 浦東金橋解禁3.7億股,流通盤增 %,吸錢約70億
2009年2月27日600036 招商銀行解禁48億股,流通盤增66.22%,吸錢約750億!!
2009年3月13日 601988 中國銀行解禁83.8億股(社保基金清倉),流通盤增129%,吸錢280億
2009年4月27日 601899 紫金礦業解禁49.25億股(零成本負成本),流通盤增352%,吸錢190億!
2009年5月8日 600816安信信託解禁1.468億股, 流通盤增48.36%,吸錢約26億!
2009年7月5日 601988 中國銀行可減持509億股(國有50%控股減持),流通盤增342%,吸錢1500億!
2009年8月1日 601006 大秦鐵路可減持29.77億股(國有50%控股減持),流通盤增84.8%,吸錢250億!
2009年10月12日600028 中國石化可減持137.36億股(國有50%控股減持),流通盤增107%,吸錢1950億!
2009年10月27日 601398 工商銀行可減持690億股(國有50%控股減持),流通盤增680%,吸錢2800億!
2010年1月9日 601628 中國人壽可減持66.9億股(國有50%控股減持),流通盤增743%,吸錢1500億!
2010年4月28日 601998 中信銀行可減持106億股(中信系50%控股減持),流通盤增461%,吸錢400億!
2010年6月29日 600837 海通證券解禁7.6344億股,流通盤增19%,吸錢約60億
推遲到2010年8月11日 002024 蘇寧電器解禁3.82億股,流通盤增39.13%,吸錢約230億!!
2010年10月9日 601088 中國神華可減持81.44億股(國有50%控股減持),流通盤增452%,吸錢1600億!
推遲到2010年10月23日600104 上海汽車可減持16.3億股(國有減持上限),流通盤增99.1%,吸錢約90億
2010年11月5日 601857 中國石油可減持664億股(國有50%控減上限),盤增1660%,吸錢超10000億!2010年11月8日 600837 海通證券解禁34.6196億股,流通盤增72.6%,吸錢約280億
2010年12月25日 601601 中國太保可減持25.47億股(國有50%控減上限),盤增98.5%,吸錢超200億! 2008年4月21日,股指創調整新低、大小非減持淪為眾矢之的之際,證監會推出大小非大宗交易平台。
2008年4月23日,《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實施當天,中體產業第二大股東二級市場拋售量控制在總股本的0.999%。這是兩市首例縮量減持。
2008年4月29日,滬市宏達股份兩個股東違規減持被曝光,為兩市首例大小非違規減持。2008年5月7日,深市冠福家用大小非違規減持被曝光,為深市首例大小非違規減持。
2008年5月8日,深交所連發《關於發布的通知》、《關於做好客戶解除限售股份減持行為規范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關於對福建恆聯股份有限公司給予處分的公告》三個文件,遏制大小非違規減持。
2008年5月9日,媒體質疑江淮動力大非大宗交易疑為「過橋交易第一單」;市場認為現有規定難阻過橋減持。
2008年5月14日,上證所發布《證券異常交易實時監控指引》,規范大小非違規減持。
2008年6月30日,深滬交易所發出通知,兩所要求上市公司在半年報中披露公司持股5%以上股東自願追加延長股份限售期、設定或提高最低減持價格等股份限售承諾的情況,應當在「重要事項」中予以披露。
2008年7月21日,證監會加強大小非減持信息披露,要求大小非減持需定期披露,此前股指一度考驗前期低點。 深圳證券交易所(下稱「深交所」)最近發布的一份統計報告顯示,自第一筆解除限售以來的不到2年裡,深市主板超過四成的解除限售股份已被減持,累計成交額超過1000億元。深交所表示,盡管「大小非」減持並非導致2007年以來市場深幅調整的主因,但應當提前應對將於2009年到來的「大小非」解除限售高峰。
2006年8月第一筆解除限售至2008年4月24日,深市主板解除限售股份共計193.86億股,減持82.66億股,占解除限售總額的42.64%,累計成交金額1006.37億元。截至2008年4月,深市共有335家上市公司的股份解除限售,在二級市場出售股份的上市公司,占解限上市公司的87.16%。其中,持股5%以上的股東出售20.7億股,占總減持額的25%。從時間分布看,「大小非」股東減持主要在2007年,共減持67.78億股,占總減持額的82%。
深交所對主板的分析發現,作為產業投資人的「大非」傾向於持有股份,而作為財務投資人的「小非」以股權投資盈利為目的,基本上不打算長期持有,是減持的主要力量。超過60%的上市公司的「小非」減持數量達到解限比例的50%以上,有39家上市公司的「小非」已將解除限售股份全部售出。
從月度來看,減持股數最高的2007年4月共計減持13.32億股,當月也是深證綜指漲幅最大的一個月,上漲33.63%;減持股數占市場總成交比例最高的是2007年12月,占總成交量的1.184%,而當月深證綜指上漲17.04%。平均而言,每月減持股份總量占交易總量的比例為0.538%。因此,「大小非」通過減持股份賣出的數量十分有限,不是導致當前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
盡管深交所不認為「大小非」減持導致2007年以來的市場深幅調整,但其在報告中仍警告說,由於「大小非」解除限售高峰在明年才真正到來,因此有必要未雨綢繆地應對未來「大小非」解除限售高峰期。深交所預計,剔除因非公開發行、增發而導致的新限售股,深市主板2008年因股改產生的限售股解禁規模為225億股,比2007年增長53.06%,明後兩年的解禁規模分別為412億股和136億股,2011年為149.8億股。
為消除市場對「大小非」減持的盲目恐慌情緒、增加透明度,報告建議通過深交所網站披露「大小非」解限、減持總體情況。其中,通過大宗交易系統成交的,按大宗交易相關規定進行披露;通過二級市場減持的,主板上市公司與中小板上市公司可分別披露。大非」則是指持股量5%以上非流通股東所持股份。
定期披露
從2008年7月21日起,「大小非」減持情況將在每月上旬定期於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網站進行披露。這是繼頒布一系列規范減持的措施之後監管層針對「大小非」的又一重要舉動,旨在加強信息披露力度,增強「大小非」減持的透明度。「大小非」指限售非流通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5%以上的被稱為「大非」,低於5%的被稱為「小非」。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21日首度披露了「大小非」減持相關數據。數據顯示,由於股權分置改革而形成的限售股份共4572.44億股,從2006年6月開始到今年6月底,共解禁842.96億股,占總限售股份的18.43%。這其中,累計減持250.07億股,占解禁股份的29.67%。2008年6月份,「大小非」解禁數量為29.61億股,減持4.51億股,減持的股票市值占兩市交易量的比重不足1%。
近兩年來的統計數據顯示,上海市場的減持比率為26.02%,低於深圳市場40.30%的
比率。統計還表明,在股市上漲時期,「大小非」拋售量稍有增加,在股市下跌時期,「大小非」減持量則稍有減少。為規范「大小非」減持,證監會在2008年4月20日就發布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要求持有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股東,預計未來一個月內公開出售此類股份數量超過該公司股份總數1%的,應當通過證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統轉讓所持股份。此後,交易所也多次發文,規范「大小非」減持,並完善大宗交易系統。
然而,盡管監管層三令五申,市場仍然發生了多起「大小非」股東違規拋售案件。其中,部分違規股東已經被證監會立案稽查。對於個別涉案股東,證監會已經要求其回購違規減持的股票。
『貳』 中興通訊港股復牌直線拉升,漲超50%,趨勢開始走好了嗎
中興通訊在復牌之後直接漲了50%,從這里可以看得出來,它的趨勢確實要開始走好了。中興通訊之所以復牌後能夠漲50%,就是因為美國對他的限制已經基本取消了。美國取消了對他的限制之後,那麼中興通訊的未來將會是非常廣大的,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實力的公司。所以為了抓住這次機會,我們可以積極的去在低位布局,又或者是做一些產業鏈相關的。
一.趨勢走好
通過翻看歷史的走勢可以知道之前中興通訊發布被制裁消息的時候,那會直接就來了一大波的下跌。現在時隔幾年終身通訊的制裁,終於是被美國那邊給取消掉了。其實在被制裁的這幾年,中興通訊發展的勢頭仍然還是蠻不錯的。現在美國對他的制裁取消掉了,那麼終身通勝的未來將會是更好的。就是因為有這個原因,所以說中興通訊的走勢也一改之前的頹廢之勢,直接就暴漲了50%。
大家看完,記得點贊+關注+轉發哦。
『叄』 論文的開題報告
【摘要】 近年來,我世圓乎國證券市場不斷發展,機構投資者更是超常規發展。隨著其規模的擴大和影響的加強,機構投資者的持股行為日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本文回顧了我國機構投資者的發展過程;分析了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內在動因;借鑒美國經驗提出我國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可行方式;闡述了我國資本市場中的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治理的積極作用;從機構投資者本身、法律角度等提出發揮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作用的建議。
【關鍵詞】 機構投資者;公司治理;資本市場
2008年2月28日,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姚剛在由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主辦的「2008年養老金國際研討會」上指出,目前機構投資者持股比重已佔A股流通市值近50%的份額,截至2007年底,我國已有基金公司59家,管理基金346隻,資產管理規模為
22 339億份,基金凈值為32 762億元,基金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重達到28%。保險資金、社保基金、企業年金持股市值約占流通市值的3.34%。截至2008年1月底,我國已經有52家境外金融機構獲批QFII資格,核准外匯額度99.95億美元,QFII持股市值占股票流通市值的比重約為1.7%。機構投資者已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力量,作為資本市場重要參與者,機構投資者在改善投資主體結構、穩定市場、活躍交易、推進公司治理乃至促進金融體系競爭與效率等方面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我國資本市場上機構投資者的發展歷程
中國資本市場上機構投資者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92—1997年),共同基金在一種缺乏規章制度、監管不力、地方政府各自為政、投機盛行的狀態中發展,最終以中國證監會「規范老基金」而告終;第二階段(1997—2000年),中國證監會頒布了腔散《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參照主要發達國家基金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引進了託管等制度框架,使得中國基金業逐漸步入了規范發展的軌道,但是,由於市場整體規范程度等原因,基金業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發展的速度和規范的程度仍然差強人意,這一階段的發展由於2000年的「基金黑幕」事件而告一段落;經過一段時間的整頓,2001年,我國第一隻開放式基金發行成功。第三階段(2002年至今),在監管層大力推動市場化改革的背景下,中國基金業開始了超常規發展的歷程。機構投資者的規模迅速增加,成為市場不可忽視的一支主流力量,在2002年中興通訊(000063,SZ)增發H股的事項中,機構投資者顯示出了我國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積極性。
2002年8月20日,盡管遭到眾多基金和中小股東的強烈反對,中興通訊臨時股東大會仍以90%以上的贊成票通過了H股發行計劃。雖然大局已定,漢唐證券、申銀萬國、長盛基金等數十家機構投資者仍聯名上書證監會要求審慎看待中興通訊發行 H股,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眾多的基金公司之所以反對中興通訊的增發H股方案,是認為該公司增發 H 股導致現有股東的股東權利全面攤薄,侵害了現有股東的權利。「中興事件」是大股東與流通股搜悉股東之間的博弈,傳遞出了一個積極的信號:機構投資者開始在公司治理中發揮作用。
二、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原因
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更多是出於信託責任以及持股比例的增加,與中小股東相比,他們更有動機參與公司治理、監督管理層,此時他們在監督活動中獲得的好處遠遠超過他們承擔的成本。
(一)機構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中所持有的資本總額逐漸增加
這種增加的結果是促使機構投資者的規模壯大,他們再運用傳統「行走於華爾街」的方式顯然不便。「他們持股量大,一旦套牢,必定開口說話,不然割肉就成本太高,況且,機構投資者大量拋售股票,必然會沖擊市場並使股價猛跌,反而使自己受損。」相反,正因為他們所佔資本市場中資本總額的量大,他們有能力參與公司治理,而參與的利益往往高於不參與的利益。
(二)管理學中的實證分析研究也為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提供了有利的證明
頻繁的買賣股票並不能獲得市場平均水平以上的收益,長時間的持有增長型的股票所獲得的收益更高。
(三)機構參與公司治理有利於解決公司控制權、公司股權機構等關系公司長遠利益的問題
公司長遠利益的實現必然也會給機構投資者帶來實在的利益,從而形成作為股東的機構投資者與公司的長遠利益的有機結合。
三、我國資本市場中的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可行方式
美國是世界上資本市場最成熟的國家之一,美國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程度也走在世界的前列,對我國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具有借鑒意義。結合我國資本市場的特點,我國資本市場中的機構投資者可主要採取以下幾種方式:
(一)行使股東投票權
機構投資者憑借自己擁有的股票份額參加股東大會,並行使表決權。
(二)召集臨時股東大會和臨時董事會,提出股東議案
機構投資者對公司出現的重大問題召集臨時股東大會和臨時董事會進行討論,並向董事會或管理層遞交一些能對解決其問題有益的股東提案。
(三)行使代理投票權
機構投資者代理其他股東在股東大會上行使代理投票權,獲得更多的表決權份額,提高「說話」的聲音,這也要求機構投資者在行使代理投票權時要積極且謹慎。
(四)對被投資公司實施監控
美國機構投資者通常聘請財會、審計、法律等方面的專家擔任被投資公司的獨立董事,以加強其對公司經營管理和控制。
(五)私下交談
美國機構投資者經常採用非正式對話方式向公司董事會管理層就公司的業績問題提出質疑,並進行討論。
四、我國資本市場中的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積極作用
(一)完善股東會職能
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表現在3個方面。1.控股股東股權比例過高;2.流通股股東股權比例低,而且過於分散;3.國有股比例偏高,出現國有股股東虛位的情況,造成嚴重的「內部人控制」問題。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正在進行股權分置改革,改革完成後將實現股票全流通,股票同股不同權的現象將不會存在。機構投資者作為出資人,在股東大會上憑借自己持有的股票份額,成為能夠制約大股東的力量,監督損害中小股東的關聯交易行為。此外,可彌補國有股股東虛位,有效發揮股東會的權力,監督經理層的經營決策,減少「內部人控制」問題。
(二)提高公司董事會的獨立性
機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治理的關注有助於提高公司董事會的獨立性。董事會是公司內部控制系統的核心,獨立董事的存在有利於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提升企業價值。反之,內部人所控制的董事會則容易作出不當的決策,損害股東的利益。在機構投資者的大力推動下,董事會的獨立性將不斷提高。
(三)減少經營者的短期行為
大量持股以及成熟的機構投資者會監督和約束管理層,確保他們選擇的投資水平能最大化企業的長期價值而不只是滿足短期收益目標。布希(Bushee)的實證研究發現,當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較高時,管理者不太會通過減少研發支出來扭轉盈餘下降,這意味著機構投資者是成熟型投資者並擔負著減少管理者短視行為的監督角色。
(四)為公司決策提供建議
機構投資者集中了治理方面的專業人才,能更好地履行治理職能,增加公司決策的專業性與科學性。Pound(1995)指出:「在很多公司中,公司的管理者並不缺乏激勵,而缺乏的是選擇更優策略的能力。」Pound認為,因為管理者缺乏這種選擇更優策略的能力,往往會作出錯誤決策,結果使得公司陷入危機。他認為,防止這種錯誤的決策需要一套體制,在這一體制中,高層經理和董事會在決策上可實現真正合作。另外他認為,董事和經理應該積極尋求機構股東的參與。可見,機構投資者不再是管理型公司模式的消極組成部分,在公司治理中,他們成了積極的參與者。因為他們的加入,能影響管理者策略的制定,完善公司的治理。
五、我國資本市場中發揮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積極作用的建議
(一)機構投資者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及完善機構投資者內部法律制度
我國機構投資者要大力引進產業經營人才。在投資上市公司之後,對上市公司未來的發展進行長遠規劃,不能把眼光始終集中在資本重組和金融投資上,而應該引導企業長期經營的經營方向。要積極完善機構投資者內部法律制度構建,使得機構投資者內部組織結構合理,以解決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中監督者的監督問題。
(二)放寬對機構投資者介入公司治理的限制
世界銀行研究報告小組(2001)研究表明,當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票達到某個臨界值(占股票市場總額20%)時,他們才有可能積極地參與公司治理。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對於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有一定的限制,比如規定一個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股票不得超過該基金凈值的10%;同一基金管理人持有某證券比例不得超過該證券的10%。這些限制目的在於分散機構投資者的風險,但也造成機構投資者投資過度分散,使他們參與公司治理的積極性不高。因此,應適當放寬這些限制,使機構投資者成為公司的積極投資者和大股東,並真正關注公司的長久發展,深入、積極地參與公司的治理工作。
(三)大力扶持並培育多元化、大規模的機構投資者
機構投資者種類應該多樣化,以便能夠促使不同種類機構投資者為牟取利益而積極參與公司治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險體系的不斷完善,我國社會保險基金、養老基金、金融投資公司的規模會越來越大。這些機構的發展為壯大機構投資者的隊伍提供了可能性。加入WTO後,我國逐步開放了國內證券市場,引進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金雄厚,參與公司治理經驗豐富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在中國證券市場上的活躍,將對機構投資者參與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產生積極影響和示範作用。法律必須逐漸放鬆他們參與投資活動的限制,使得他們參與公司治理具有合法依據。
(四)完善投票權委託徵集制度
投票權委託徵集制度是小股東在股東大會上對抗公司經營者和大股東的有效手段,它對凸現小股東公司地位、實現股份民主和保護投資者利益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投票權委託徵集制度的完善能夠減少機構參與公司治理的成本。而機構參與公司治理的成本能夠決定公司是否作為積極投資者。成本過高時機構投資者往往採取「用腳投票」的方式。但我國至今尚未建立完善的投票權委託徵集制度。為鼓勵機構投資者用手投票,我國法律應該完善投票權委託徵集制度。
(五)建立機構投資者組織
建立機構投資者自律性組織有利於解決機構投資者集體協商成本問題和搭便車問題。機構投資者組織為各類機構投資者之間的信息溝通和集體行動提供平台,其調查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情況,為機構投資者了解公司的信息提供了一種便利。其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公布,督促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我國尚缺乏這樣的自律性組織。為了促進機構投資者積極參與公司治理,我國管理部門可以嘗試指導建立機構投資者的自律性組織。同時,可以指導證券交易所或民間研究機構建立一些調查中心,組織協調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
【主要參考文獻】
〔1〕 張舫.公司控制的理論與實踐.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Pound著.孫經緯譯.公司治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W.T.Carleton,J.A.Nelson,M.S.Weisbach.TheInfluenceofInstitutions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through Private Negotiations:Evidence from Tiaa2cref 〔J〕.Journal of Finance,1998,(53):1 335-13 621.
〔4〕S.G.Monk,N.Minow.CorporateGovernance〔M〕. Malden,MA:Blackwell Publishers,1995.
〔5〕 B.J.Bushee.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on Myopic R&D Investment Behavior〔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8,Vol173,(3):305-3 331
『肆』 大小非是什麼啊
大小非 大小非 (非流通股 non-tradable share)
非是指非流通股,即限售股,或叫限售A股。小:即小部分。小非:即小部分禁止上市流通的股票(即股改後,對股改前佔比例較小的非流通股.限售流通股占總股本比例小於5%,在股改一年後方可流通,一年以後也不是大規模的拋售,而是有限度的拋售一小部分,為的是不對二級市場造成大的沖擊。而相對較多的一部分就是大非。)。反之叫大非(即股改後,對股改前佔比例較大的非流通股.限售流通股占總股本5%以上者在股改兩年以上方可流通,因為大非一般都是公司的大股東,戰略投資者。一般不會拋;)。 解禁:由於股改使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即解禁(解除禁止)。「大小非」解禁:增加市場的流通股數,非流通股完全變成了流通股。
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後,他們就會拋出來套現,就叫減持。通常來說大小非解禁股價應下跌,因為會增加賣盤打壓股價;但假如大小非解禁之後,其解禁的股份不一定會立刻拋出來而且如果市場上的資金非常充裕,那麼某隻股票有大量解禁股票拋出,反而會吸引部分資金的關注,比如氯鹼化工年初的時候有大量大小非解禁股份上市,從解禁當日開始連續放量上漲!
關於占股比例多少和限售時間關沒有明確的確定,只是業內一種通俗的說法。
限售股上市流通將意味著睜派有大量持股的人可能要拋售股票,空方力量增加,原來持有的股票可能會貶值,此時要當心.
最大的「莊家」既不是公募基金,也不是私募基金,而是以低成本獲得非流通股的大小股東,也就是所謂的「大非」「小非」。其中作為市場最有發言權的則是控股大股東——他們對自己企業的經營狀況最為了解,但股改之前大股東及其他法人股東的股份不能流通,所以他們對公司股價既不關心,也無動力鬧察經營好上市公司。
不過,經歷2007年的股改洗禮,越來越多的「大非」「小非」已經或即將解禁流通,這些大股東們增持還是減持公司股票,能相當程度地反映公司是否具有投資價值。
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總數百分之五以下的原非流通股股東,可以無需公告的限制而套現,廣大投資者無從得知具體情況。所以,限售股持股比例偏低、股東分散、有較多無話語權「小非」的上市公司是值得重點警惕的對象。
從2007年12月起,大小非陸續到了解禁期。2007年-2008年已解禁的主要大小非股票清單:
2007年12月20日 601991 大唐發電解禁38.068億股,流通盤增628%,吸錢650億元
2007年12月25日 601939 建設銀行解禁27億股,流通盤增42.86%,吸錢約265億元
2008年1月9日 601628 中國人壽解禁6億股,流通盤增66.67%,吸錢約300億元
2008年1月9日 601088 中國神華解禁5.4億股,流通盤增42.86%,吸錢約340億元
2008年2月1日 601006 大秦鐵路解禁9.09億股,流通盤增42.85%,吸錢約170億元
2008年2月3日 601857 中國石油解禁10億股,流通盤增33.33%,吸錢約250億元
2008年2月5日 601166 興業銀行解禁32.79億股,流通盤增467.76%,吸錢約1400億元!!
2008年2月27日 600036 招商銀行解禁23.62億股,流通盤增50.13%,吸錢約750億元!!
2008年3月3日 601318 中國平安解禁31.2億股,流通盤增387.58%,吸錢約2000億元!!
2008年3月5日 000878 雲南銅業解禁1.74億股(成本9.5元),流通盤增47.76%,吸錢約70億元
2008年3月25日 601601 中國太保解禁3億股,流通盤增42.86%,吸錢110億元
2008年4月30日 601600 中國鋁業解禁24.915億股,流通盤增217%,吸錢約480億元!!
2008年5月16日 601328 交通銀行解禁132.43億股,流通盤增593%,吸錢約1200億元!!
2008年7月12日 601168 西部礦業解禁12.51億股,流通盤增272%,吸錢約195億元!!
2008年8月15日 600030 中信證券解禁4.937億股,流通盤增17.68%,吸錢約110億元!!
2008年9月19日 601169 北京銀行解禁27.56億股,流通盤增229.7%,吸錢悉彎賀約230億元!!
2008年10月10日 600028 中國石化解禁43.351億股,流通盤增51%,吸錢約430億元!!
2008年11月21日 600837 海通證券解禁12.892億股,流通盤增551%,吸錢約210億元!!
2008年12月25日 601601 中國太保解禁15.81億股,流通盤增158%,吸錢約200億元!!
2008年12月26日 600748 上實發展解禁4.767億股,流通盤增120.9%,吸錢約38億元
2008年12月27日 000783 長江證券解禁5.87億股,流通盤增224%,吸錢約 72億!!
2008年12月27日 601099 太平洋證券解禁2.239億股,流通盤增533%,吸錢約30億元
2008年12月28日 000937 金牛能源解禁4.15億股,流通盤增111%,吸錢約70億元
2008年12月29日 600837 海通證券解禁20.6944億股,流通盤增123%,吸錢約180億元
2008年12月29日 000063 中興通訊解禁3.696億股,流通盤增49.3%,吸錢約70億元!
2008年12月29日 600348 國陽新能解禁2.806億股,流通盤增 %,吸錢約120億元
2008年12月30日 600026 中海發展解禁15.785億股,流通盤增 %,吸錢約450億!!
2009年還將陸續解禁的主要大小非清單:
2009年1月4日 600598 北大荒 解禁10.7億股,流通盤增184%,吸錢約120億!!
2009年1月6日 600663 陸家嘴 解禁10.677億股,流通盤增 %,吸錢約270億!!
2009年1月10日 000933 神火股份 解禁1.357億股,流通盤增 %,吸錢約70億
2009年1月12日 600639 浦東金橋 解禁3.7億股,流通盤增 %,吸錢約70億
2009年2月27日600036 招商銀行解禁48億股,流通盤增66.22%,吸錢約750億!!
2009年3月13日 601988 中國銀行解禁83.8億股(社保基金清倉),流通盤增129%,吸錢280億
2009年4月27日 601899 紫金礦業解禁49.25億股(零成本負成本),流通盤增352%,吸錢190億!
2009年5月8日 600816安信信託解禁1.468億股, 流通盤增48.36%,吸錢約26億!
2009年7月5日 601988 中國銀行可減持509億股(國有50%控股減持),流通盤增342%,吸錢1500億!
2009年8月1日 601066 大秦鐵路可減持29.77億股(國有50%控股減持),流通盤增84.8%,吸錢250億!
2009年10月12日600028 中國石化可減持137.36億股(國有50%控股減持),流通盤增107%,吸錢1950億!
2009年10月27日 601398 工商銀行可減持690億股(國有50%控股減持),流通盤增680%,吸錢2800億!
2010年1月9日 601628 中國人壽可減持66.9億股(國有50%控股減持),流通盤增743%,吸錢1500億!
2010年4月28日 601998 中信銀行可減持106億股(中信系50%控股減持),流通盤增461%,吸錢400億!
2010年6月29日 600837 海通證券解禁7.6344億股,流通盤增19%,吸錢約60億
推遲到2010年8月11日 002024 蘇寧電器解禁3.82億股,流通盤增39.13%,吸錢約230億!!
2010年10月9日 601088 中國神華可減持81.44億股(國有50%控股減持),流通盤增452%,吸錢1600億!
推遲到2010年10月23日600104 上海汽車可減持16.3億股(國有減持上限),流通盤增99.1%,吸錢約90億
2010年11月5日 601857 中國石油可減持664億股(國有50%控減上限),盤增1660%,吸錢超10000億!
2010年11月8日 600837 海通證券解禁34.6196億股,流通盤增72.6%,吸錢約280億
2010年12月25日 601601 中國太保可減持25.47億股(國有50%控減上限),盤增98.5%,吸錢超200億!
深圳證券交易所(下稱「深交所」)最近發布的一份統計報告顯示,自第一筆解除限售以來的不到2年裡,深市主板超過四成的解除限售股份已被減持,累計成交額超過1000億元。深交所表示,盡管「大小非」減持並非導致2007年以來市場深幅調整的主因,但應當提前應對將於2009年到來的「大小非」解除限售高峰。
自2006年8月第一筆解除限售至今年4月24日,深市主板解除限售股份共計193.86億股,減持82.66億股,占解除限售總額的42.64%,累計成交金額1006.37億元。截至今年4月,深市共有335家上市公司的股份解除限售,在二級市場出售股份的上市公司,占解限上市公司的87.16%。其中,持股5%以上的股東出售20.7億股,占總減持額的25%。從時間分布看,「大小非」股東減持主要在2007年,共減持67.78億股,占總減持額的82%。
深交所對主板的分析發現,作為產業投資人的「大非」傾向於持有股份,而作為財務投資人的「小非」以股權投資盈利為目的,基本上不打算長期持有,是減持的主要力量。超過60%的上市公司的「小非」減持數量達到解限比例的50%以上,有39家上市公司的「小非」已將解除限售股份全部售出。
從月度來看,減持股數最高的2007年4月共計減持13.32億股,當月也是深證綜指漲幅最大的一個月,上漲33.63%;減持股數占市場總成交比例最高的是2007年12月,占總成交量的1.184%,而當月深證綜指上漲17.04%。平均而言,每月減持股份總量占交易總量的比例為0.538%。因此,「大小非」通過減持股份賣出的數量十分有限,不是導致當前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
盡管深交所不認為「大小非」減持導致2007年以來的市場深幅調整,但其在報告中仍警告說,由於「大小非」解除限售高峰在明年才真正到來,因此有必要未雨綢繆地應對未來「大小非」解除限售高峰期。深交所預計,剔除因非公開發行、增發而導致的新限售股,深市主板今年因股改產生的限售股解禁規模為225億股,比2007年增長53.06%,明後兩年的解禁規模分別為412億股和136億股,2011年為149.8億股。
為消除市場對「大小非」減持的盲目恐慌情緒、增加透明度,報告建議通過深交所網站披露「大小非」解限、減持總體情況。其中,通過大宗交易系統成交的,按大宗交易相關規定進行披露;通過二級市場減持的,主板上市公司與中小板上市公司可分別披露。
大小非解禁的影響
分析人士認為,解禁潮是否會影響股市關鍵要看市場總體趨勢,一旦股指上漲過快,再加上周邊市場尤其是美國經濟走勢並不樂觀,大小非解禁的負面影響會被放大。
盡管"大小非"經歷了股改送股的成本付出,但其購入成本仍然極低,即便按照暴跌後的市價套現,依舊能獲得暴利。因此市場很難准確估量解禁後的套利沖動。
對今年而言,"大小非"解禁對A股市場階段性的資金供求面可能會產生一定程度影響。總體而言,不會對資金供求面的總體格局產生根本性影響。若市場正處於平衡市格局或偏弱市格局,則可能給市場階段性走勢產生負面影響。
對個股而言,獲得流通權既可能帶來投資機會,又可能帶來回調風險,投資者應區別對待。在市場總體趨勢向好時,若公司基本面較優秀,則限售股很可能帶來投資機會。這是因為在限售股解禁前期,因投資者心理壓力,股價往往會出現調整。而一旦解禁之後,優質的基本面容易吸引更多的資金關注,股價可能被推高;若市場總體運行趨勢偏淡,且公司基本面乏善可陳,則限售股解禁很可能帶來顯著回調風險。http://ke..com/view/1255386.html?wtp=tt
『伍』 股權激勵的利大弊小
股權激勵帶來的好處
一、股權激勵有利於公司留住人才、約束管理人才、吸引聚集人才。
例如,華遠地產股權激勵制度採取股票期權為激勵工具,激勵對象為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激勵額度為總額3000萬股,其中高層管理人員共持有100多萬,職工從1萬股到10多萬股不等,行權期規定員工認股證的執行按照香港聯交所上市規則的規定在獲授一年後行權,四年後方可賣出,分配依據為基於服務年限、職務實行分配。
公司實施股權激勵之前兩年的平均員工流失率為15.7%,實施之後兩年的平均員工流失率降為12.1%。
二、股權激勵有利於公司降低人力薪酬成本和激勵資金成本,還有利於實習公司的快速發展及股東利益最大化。
例如1,萬科公司的業績獎勵型限制性股權激勵計劃的激勵對象為萬科公司不超過員工總數的8%,股權激勵計劃提取激勵基金的條件為同時滿足公司年凈利潤增長率超過15%和公司全面攤薄的年凈資產收益率超過12%的雙重要求,而當年萬科2011年的年銷售收入增長41.4%,凈利潤增長率超過了32.1%,而年凈資產收益率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18.17%,當年即為股東創造了96.25億元的凈利潤,達到了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例如2,普爾500公司,高管的薪酬構成中有超過50%的為期權收入,且期權收益占薪酬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見圖)。2006年,美國資產規模在100億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中,劃佔7%,長期激勵計劃佔65%。其CEO的薪酬構成是:基本年薪佔17%,獎金佔11%,降低即期工資權重,參照公司業績進行的期權收入由1992年的25%增加到2000年的50%,甚至出現了類似「一美元」工資出現。
三、股權激勵有利於合理分配公司發展後的利潤增值部分。
例如,中興通訊(34.50,+0.09%)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中興通訊)是中國最大的通信設備製造業上市公司、中國政府重點扶持的520戶重點企業之一。2006年,中興通訊被國家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三部門確定為國家級創新型企業。
中興通訊從2006年開始採用了限制性股票的方式開展股權激勵, 激勵對象包括高管人員及關鍵崗位員工。該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的有效期為5年, 其中前2年是禁售期,後3年為解鎖期。在解鎖期內, 若達到股權激勵計劃規定的解鎖條件, 激勵對象可分三次申請解鎖: 解鎖期分別為禁售期滿後的第1、2、3 年, 解鎖數量依次為不超過獲授標的股票總數的20% 、35%和100%。中興通訊股權激勵計劃的解鎖條件是各年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於10%(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計算的低值為准) , 如果該指標不能達標, 當年無法申請解鎖且日後不能補回。除此之外, 無論是公司還是激勵對象, 一旦出現財務報告被出具否定意見或有違法違規行為, 那麼將失去授予或解鎖資格,這無形中也形成了對公司和員工行為的約束。
中興通訊2007 年和2008 年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0.94%和12.36% ,達到了解鎖條件。首次解鎖的股票共計14 559 708股。截止到2009 年7 月2 日, 中興通訊第一期股權激勵計劃第一次授予的激勵對象人數為3 274人(包括19 名公司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 ,其中60%以上是公司研發人員。對研發人員的激勵起到了穩定研發隊伍的作用,對公司的3G 業務的業績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2009 年上半年, 中興通訊在全球無線特別是3G 市場上的份額獲得提升, 公司繼續保持穩步增長趨勢。
股權激勵結出的苦果
我國對企業經營者實施股權激勵,是借鑒國外經驗引進的「舶來品」,初衷都是想藉此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把企業搞好。可是,如果不進行系統的股權激勵設計和控制,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而且還會結出不少苦果,有的苦果還會苦不堪言。
一、最常見的「苦果」
在考察大量股權激勵項目經驗的基礎上,發現股權激勵實施後導致的以下幾種「苦果」是最令股權項目實施者頭痛的:
(1)高管的所得大幅上去了,企業效益卻大幅下降;
(2)辭職套現,成了不少高管的首選;
(3)股權激勵變成股權糾紛
1、高管的所得大幅上去了,企業效益大幅下降
股權激勵這個「舶來品」一度受到中國企業追捧的同時,卻出現了企業高管收入大增,而企業效益大幅下滑的不良後果。據統計,2006年初到2008年3月21日,僅滬、深兩市就有90家上市公司公布了股權激勵方案。在此期間,大部分企業高管層的所得上去了,而企業效益卻大幅下降了。
例如,伊利和海葯兩家公司高管所持股份,分別達到股本總額的9.681%和9.88%, 2006年4月伊利(40.18,-2.50%)高管潘剛獲得1500萬股,當時行權價格為13.33元,他獲得的股權激勵是他當年薪酬87.4萬元的100多倍;格力電器高管朱江洪和董明珠經過二次股權激勵,兩人合計占激勵股份總數的百分比,由第一次的42.08%提高到了46.76%,身價按當時算超過了1.9億元,稱得上是一夜暴富。而企業的效益如何呢?很不理想。如,2007年伊利營業利潤虧損971萬元,海南葯業則約虧5000萬元。
2、辭職套現,成了不少高管的首選
上市公司的高管作為公司的決策者和經營者,對公司的實際情況最清楚、對公司股票的實際價值最清楚、對公司發展的前景也最清楚。當通過種種手段或是乘著股海順風,眼看公司股價己漲到了頂點,這時,他們想的第一個問題,不是使企業怎樣進一步發展,而是手中的股票怎麼辦?
要點,而《公司法》第142條有規定,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在任職期間每年轉讓的股票不得超過其所持有本公司股票總數的25%;不拋,如果泡沫破滅,股價下來怎麼辦?最好的選擇那就是辭職,辭職了,就能一次拋售套現。至於企業會受什麼影響,這就統統不管了。據報道,在股價漲到頂點時,就有不少企業先後辭職套現,如三花股份公司先是原副總裁、董事任金士,董事王劍敏於2006年3月辭職,接著是原董事長張亞波2007年4月辭職。另據有關媒體透露:思源電器、新和成、德豪潤達、科華生物、天邦股份、海翔葯業等公司,都有不同程度存在著高管辭職套現現象。
3、股權激勵變成股權糾紛
股權激勵過程中,不合理或不嚴謹的操作會引發許多糾紛。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2007年,雪萊特兩發起人股東對簿公堂。2002年,雪萊特董事長柴國生,為激勵高管,自願將名下占公司總股本3.8%的股份贈給時任公司副總經理的李正輝,並規定李正輝自2003年1月1日起在雪萊特公司(2.08,-4.15%)服務時間須滿5年,若中途退出,以原值除以服務年限支付股權。2004年,柴國生再次將名下占公司0.7%的股權贈與李正輝,而李正輝承諾自2004年7月15日起五年內,不能以任何理由從公司主動離職,否則將按約定向柴國生給予經濟賠償。但李正輝於2007年8月25日辭職。一個月後,柴國生以未履行相關協議及承諾為由,將李正輝告上法庭,要求其返還之前由原告贈予的上市公司5223886股並賠償損失。最高人民法院認為,因為缺乏支付款證據,李正輝3.8%的股份應屬柴國生「贈與」。但對於柴國生要求李正輝返還其受贈的全部股票不予支持。這是國內首個股權糾紛案例,之後這種股權糾紛案例不斷再現。
二、結出「苦果」的原因分析
因何會結出這種苦果?原因當然很多,有主觀、有客觀、有上面、有自身等等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1、激勵實施,既無條件也無約束
實施股權激勵是有條件的,它需要一套嚴格的公司管理制度和績效考核體系做支撐。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適合做股權激勵,也並不是一個企業什麼樣的股權激勵模式都可以做。所以,做股權激勵之前,要對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和治理制度是否健全做科學鑒定,否則,股權激勵不僅不能帶來預期效應,反而會造成惡果。例如,2009年初,浙江某化工有限公司實施了股權激勵。該企業做高檔紡織印染劑研發、生產、銷售,正處於高速增長期,也開始有風投接洽,上市也提到議事日程,由於公司成立時間不長、發展過快,還沒有完善的公司制度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公司管理比較混亂,老闆憑自己的精力已經遠不能顧及公司的方方面面。為了規范公司管理,老闆決定實施股權激勵,初衷是:實施了股權激勵,激勵對象就是公司的主人,這樣他們不用上級催促就會勤勉工作。但經過半年的實踐,該化工企業不但沒有實現預期的目的,反而使工資費用迅速增加,企業利潤急劇下降。
2、方案設計,既缺審查也無監督
公司能不能搞股權激勵,什麼時候搞股權激勵,怎樣搞股權激勵?實施以後,誰來監督?或者即使有審查、有監督,卻無規可循、無法可依。這將會導致與企業提高效益、效率不相對等的「高激勵」、「過度激勵」等現象的出現,伊利與海葯都屬於這種情況。
既有激勵、又有約束,這才是一個完整和科學的機制。股權激勵不像獎金,獎金的設定只需一個粗放的條款即可,而股權激勵需要更完善、更規范、更科學的規則來維持其長期激勵效果。方案設計不周全、不合理就有可能使企業陷入困境。例如,2008年,中關村東方華盛科技有限公司即將在中關村三板掛牌。公司原本有三個股東,考慮到掛牌上市後股份會有較大增值,公司CEO羅平認為這是一個為大家謀福利鼓舞士氣的好機會,於是在改制過程中吸收近40位員工入股,其中入股最少的只有3000多元,占公司股本總額萬分之一。可是,公司剛剛在中關村三板掛牌,便有個別小股東以急需用錢為由要求企業主收購自己的股份。而根據《公司法》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後一年內,發起人不得轉讓股份。這些員工都是在改制過程中入股的,因此都是發起人,所以無法立即轉讓股份。企業主被逼無奈,只得先把自己的錢借給員工。
3、股權兌現,既無法規也無制度
對經營者實行股權激勵,曾被稱為這是給經營者戴上了「金手銬」,使他們對企業的發展具有長期行為。而現實的苦果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經營者仍是急功近利、短期行為,甚至為了給自己謀利,高層管理人員有可能採用違規手法,虛報營業收入和利潤,安然事件就是典型的代表。安然事件使近600億美元市值瞬間消失,投資於安然的各類美國工人退休基金和個人退休金受到災害性打擊。但是,就在申請破產的前一天,安然的高級管理人員卻給自己加上了一項價值5500萬美元的現金獎勵,而一個星期之前他們還剛剛獎給自己5000萬美元。
這個毛病出在哪裡?就出在股權兌現,缺乏必要的、嚴格、合理的法規和制度上。另外,現行《公司法》中的規定是存在漏洞的。既然在任時不能全部拋售股票,那我就辭職。辭職了,法律就管不到我了。現行辭職套現的高管們,就是鑽了這個空子。
實施股權激勵的難點
非上市公司除了各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時存在的普遍問題之外,由於其未能上市,公司的股票不能在證券市場上掛牌交易。這使得公司股票沒有市場價格,不能通過證券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實時動態地反映出公司價值,也使公司股票的流動缺少了實現的平台,變現能力不強。因此,非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的時候還具有其特有困難,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績效評價分歧大
績效評價指標的設計是一個股權激勵計劃的基礎,公司股權激勵計劃是與激勵對象所達到的工作業績掛鉤的,所以如何評價激勵對象的工作績效成為了股權激勵的先決條件。對於上市公司,其股票市場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的經營狀況,所以它為考核員工工作績效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特別是在成熟有效的資本市場背景下,其作用更加明顯。而對於非上市公司來說,在沒有股票市場價格這一衡量指標的情況下,應該如何確定公司績效考核體系、建立考核辦法,具體又怎樣計算,怎樣與期權激勵掛鉤,是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不規范、不公平、不公正的績效考核不僅不能使股權激勵計劃充分發揮激勵作用,相反可能還會給公司帶來內部矛盾、挫傷員工士氣、引發法律糾紛等後果。
2、行權價格難以確定
對於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一般做法是以期權協議簽訂時本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作為期權的行權價基礎。與上市公司不同,非上市公司在制訂股權激勵計劃時其行權價的確定沒有相應的股票市場價格作為定價基礎。 因此其確定的難度相對要大得多。美國的非上市公司通常採用的方法是對企業的價值進行專業評估, 以確定企業每股的內在價值,並以此作為認股權行權價與出售價格的基礎。
目前在我國非上市公司的實踐中,行權價與出售價的確定一般採用每股凈資產值作為主要的參考依據, 也有一些企業的認股權的行權價格就乾脆以普通股票的面值確定。顯然,以每股凈資產值作為行權價的做法過於簡單。以股票面值作價更是價值失真、其客觀性、公正性與准確性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3、持股結構難以把握
實施股權激勵,涉及廣大員工利益的重新調整。企業用於股權激勵的股份總額是多少?企業不同崗位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一般員工的具體股權激勵數量分別是多少?不同級別、崗位員工的持股比例是多少?企業用於後期激勵的預留股份數量是多少?持股結構如何更科學、更合理、更有效?這可以說一個操作難點。不合理的持股結構可能會導致公司股權的流失、控制力的喪失,甚至引發公司內部爭權之斗。
4、行權時間和條件難以設置
股權激勵的效用是體現在被激勵對象將行權時所得到的增值,因此行權環節在整個激勵計劃中處於核心地位。公司作為激勵主體其能否保證股份順利變現以及對變現條件的合理設計將影響著激勵計劃的實施效果。上市股票可以在證券市場上出售而取得現金,並且增值部分來自於市場,不需要公司的現金流出。而非上市公司在這一點上又顯得先天不足,其遇到的主要障礙是變現資金的來源問題。當大量股票同時要求變現時將給公司帶來巨大的財務壓力和支付風險。因此,非上市公司在安排行權時間的時候,必須謹慎、周全地考慮以下這些問題:整個股權激勵計劃的時間是幾年?行權期總共分為幾個階段?首次行權是什麼時候?每次行權變現的股份比例是多少?行權的門檻是什麼?等等。這些都應該予以原則性、規范性的規定,從而使股權激勵計劃起到一個長期有效的作用。
5、員工作為股東的進退機制難以理順
隨著公司的發展,公司經營管理者及其他員工將不斷發生變化。有的員工會離開公司,也有新的員工進入公司。根據員工持有股份的初衷離開公司的員工就應該退出股份,新進的員工應該持有股份。由於是非上市公司,不能藉助於股票市場中介買進或賣出該公司股票,股東的進退機制很難理順。經營者離開企業,其在企業的股份如何兌現,是由繼任者購買,還是由離去的經營者繼續持股享受分紅?即使由後繼的經營者購買,能否按原價購買,退出的期股價格如何評估等等。
此外,非上市公司一般都以有限責任公司的形式出現。它與股份公司不同,有限責任公司是一種人合公司,其中任一股東的進入與退出都應該徵得其他股東的同意而股份公司是一種資合公司。股東的進入與退出受到的限制相對少些。因此非上市公司的股東退出以及新股東的進入,操作起來比上市公司復雜得多。
6、難以讓員工相信財務信息真實性及建立員工與領導間的信任機制
上市公司會定期公布公司財務信息,使公眾了解公司經營情況。而非上市公司一般不會聘請外部審計機構進行審計,公司的財務資料缺乏公信力,即使經過外部審計機構的審計,員工對於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及可靠性也會產生懷疑。如年度銷售額、利潤額、負債額、現金流量等,如果這些數據都難以讓員工相信,員工就更不會信服其分紅、股份計算的真實性,這會損害股權激勵的權威性。另一方面,站在公司的角度,公司一般並不願意將所有財務信息公之於眾,而且也並非公布的財務信息越細越好。因此,非上市公司如何建立一種完善的財務信息披露機制以及領導與員工之間的信任機制,既能使員工獲悉一些必要的數據並相信其真實性,又能保護公司的商業機密,這也是非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過程中又一重大難題。
『陸』 利空出清是什麼意思
利空出盡就是壞消息的影響或破壞性已經充分發揮出來了。
比如中興通訊在2018年4月公布了受國外製裁的壞消息,然後股價就出現了七八個跌停板,到六月末時股價開始打開跌停板,開始大幅震盪。這就是屬於利空出盡——中興通訊的壞消息基本已經人盡皆知了,想拋售和能拋售的人已基本賣完了,股價也跌到差不多的位槐謹置了,已比較充分的反映了人們對壞消息的預期了。
『柒』 限售股解禁前後股價變化
你好,《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第27條規定,改革後公司原非流通股股份的出售,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自改革方案實施之日起,在12個月內不得上市交易或者轉讓;
(二)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總數5%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東,在前項規定期滿後,通過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出售原非流通股股份,出售數量占該公司股份總數的比例在12個月內不得超過5%,在24個月內不得超過10%。其中(二)就是針對非流通股股份股改後的「限售」規定。
對於個股而言,限售股解禁對股票價格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
也就是說,分析股東是否會將解禁的股票套現,需要分析的因素頗多。如8月份解禁的中信證券,當時解禁的股份被47家股東持有,十分分散。解禁的股數占解禁前流通A股的233.73%。市場普遍揣測該股會引發爭相套現,但實際上在解禁日之後並未出現放量下跌,而且不久便跟隨大盤持續走高。而同是8月份解禁的宏盛科技的募集法人股股東所解禁的股數占解禁前流通A股的99%,解禁日之後便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下跌,此後的走勢也落後於大盤。
風險揭示:本信息部分根據網路整理,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近期部分藍籌股的巨量限售股正在紛紛解禁。雖然都是限售股解禁,但個股股價的表現卻有所不同。
統計顯示,股改限售股解禁的中興通訊和金牛能源12月29日漲幅分別為0.94%、1.25%,非股改限售股解禁的海通證券和中國遠洋的漲幅分別為5.03%、-1.97%。
限售股解禁後個股股價的不同走勢除受到解禁佔比大小的影響之外,還要考慮到三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解禁的限售股性質;解禁股東的減持意願;限售股解禁前後股價的變化特徵。
限售股的性質對解禁後的股價產生重要影響。對國有股權而言,解禁後的減持需具備相當條件,因此國有股權解禁後,在一段時間內能夠出售的比例會比較小,因而對股價的沖擊不會明顯。
對於定向增發股份來說,減持沒有任何限制,如果解禁時股價高於成本價,那麼進行減持的可能性非常大,特別是當其對未來股市的運行判斷趨於悲觀的情況下。
對於小非而言,由於其成本極低,具有「越跌越賣」的特徵,在市場下跌趨勢中對股價的沖擊最為明顯。
風險揭示:本信息部分根據網路整理,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捌』 07年股市那波大牛市的背景是什麼
07年股市那波大牛市的背景:
一、股改帶來的機遇
2005年,中國的股民既興奮又郁悶。興奮的是,壓抑股市長達4年之久的股權分置問題終於邁出實質性的一步。郁悶的是,在周邊資本市場走好的大背景下,滬指從2001年的2245點跌到2005年6月的998點,是中國股市自1997年以來的9年內新低。股諺說得好:「 沒有隻跌不漲的股市」,在A股經歷漫漫四年熊途之後,於2005年6月開始擺脫熊市,而推動這一進程的主要力量就是股改。
中國資本市場建立之初,上市主要對象是國有企業,國有股和法人股不能像普通股一樣上市流通,國有股、法人股、普通股「同股不同權,同股不同利」,從而造成惡性圈錢、市盈率過高、不能有效與國際接軌等問題,股權分置現象一直困擾股市發展多年。
股改就是要讓國有股和法人股全部像普通股一樣,參與市場流通,通過全流通實現同股同權,同股同利,使得兩者的利益趨於一致。大股東也可以通過期權等激勵方式吸引優秀人才,穩定管理團隊,這有利於公司的規范發展,有利於上市公司利用資本市場實現超常規發展。
二、社保、QFII、保險資金入市
股市走好的基礎是資金關注,從2003年開始,主力資金便開始大踏步進入股市,其中包括社保基金、QFII、保險資金等超級主力,這些超級資金的進場,給A股市場注入了大量的新鮮血液。
2005年3月7日,保險資金正式啟動A股二級市場的直接投資。泰康人壽順利完成直接投資國內A股市場的第一單,包括中興通訊、鹽田港A、長江電力在內的5隻股票成為泰康人壽進軍國內A股市場的首批交易對象,從此,保險資金也直接進入A股的二級市場。
因為股改,產業資本也受到極大的鼓舞,做多熱情明顯加大,和社保基金、QFII、保險資金等超級主力資金一道,為中國股市提供了海量的資金支持。
三、全民抄股
隨著牛市行情逐步深入人心,大盤屢創新高,基金的發行也屢創新高。到了2007年,廣大民眾的投資觀念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紛紛轉戰深滬股市,中國股民的隊伍也在不斷的擴張,5000萬,8000萬,1億,全民炒股的年代真正來臨。
2007年初,上證指數開盤2728點,而這個開盤指數幾乎就是全年的最低點。隨後滬深股指一路狂飆,2007年4、5兩個月,上證指數從3000點上漲到了4200點,漲幅高達40%,成為中國股市2007年大牛市的黃金期。兩市99%的上市公司市值上漲,股民100個有98個賺了錢,其中,有超過一半的人實現投資翻番。
『玖』 股票在底部放巨量股價就是不漲是怎麼回事
股票的成交量不管是縮量還是放量,這其中量能變化背後的種種原因其實都是主力主觀意識的行為之舉,縮量表示主力資金交易較少,買賣情緒低落;而放量則表示主力交投活躍,買賣意願強烈,這是兩種截然相反的表現形式。在解釋股票放巨量不漲的原因之前,我們先來搞清楚「為什麼市場上的大部分投資者普遍覺得放量股價就一定會上漲?」這個問題。
市場上大部分投資者都知道上漲放量其實是好事情,這樣的上漲有量能的支撐,是主力實打實的用資金堆起來的價碼,這樣的上漲是主力有意而為之。對於縮量的股價上漲,大部分的投資者都會抱有謹慎的態度,因為在投資者的理解中,縮量的上漲短期來看,主力資金介入太少,股價上漲顯得有點虛,給投資一種誘多的感覺。所以在大多數投資者的理解中他們認為股價上漲放量是比較健康的行為。
總結:股票在底部放巨量股價就是不漲大概就這四種基本情況,其中對我們一般投資者來說比較有利的是:「建倉吸籌」和「利空消化」這兩種是一般投資者比較容易把握的,成功概率也是比較高的,其次的話就是「主力對倒」交易能力較強的投資者可以與庄共舞,做一下高拋低吸也是比較不錯的選擇!感覺寫的好的點個贊呀,歡迎大家關注點評。
『拾』 請問甚麽是「大小非解禁」
對於身經百戰的老股民來說,對「股票解禁」這一股市術語都了解。但對於入市時間不長的投資者來說的話,就不太懂了。所以學姐先來跟大家聊一下「股票解禁」,相信不懂的投資者朋友,耐心讀完會有所收獲!開始之前送上一份機構精選的牛股清單:【絕密】機構推薦的牛股名單泄露,限時速領!!!
一、股票解禁是什麼意思?
「股票解禁」的字面意思,就是指上市公司或者大股東持有的股票在一定期限內本來是無法售賣的,可是在一定的期限後過後就可以出手了,這個就叫「股票解禁」。「大小非」和「限售股」是解禁股票兩個種類。這兩者還是有區別的,因為大小非是由於股改而產生的,而公司增發的股份是限售股。
(一)股票解禁要多久?
通常都是上市時間到一兩年後,絕大多數股票的解禁期都隨之而來了。新股限售解禁有三次:
1、上市三個月後:新股網下申購的部分解禁
2、上市一年後:股票原始股的中小股東解禁
3、上市三年後:是股票大股東解禁
(二)怎麼看解禁日
股票解禁日是在公司官網公告可以查到,然而,大部分投資者肯定會追蹤多家公司,挨個進入不同的官網再下載公告過於費事,所以建議你通過這個股市播報來查看,添加自選股票,幫你智能篩選真正值得關注的信息,解禁日可以了解之外,還能詳細了解解禁批次、時間線:【股市晴雨表】金融市場一手資訊播報
(三)解禁當日可以馬上買賣嗎?
解禁後並不能說明解禁部分的股票當日可以在市面上流行,還要一段時間來考察,個股的差異而決定了具體時間的不同。
二、股票解禁前後的股價變化
固然解禁跟股價表現它們並未存在線性相關關系,不過想要知道股票解禁前後股價下跌的原因,可從這三個方面進行講解:
1、股東獲利了結:一般來說,限售解禁就表示更多的流通股進入市場,如果限售股東獲得的利潤不少,同時追求利潤的動力也會大大增加,這樣一來二級市場的拋盤也會增加,於是公司的股價就會構成利空。
2、散戶提前出逃:在這個時候,由於害怕股東拋售股票,部分中小投資者多半會在解禁到來之前出逃,從而使得股價提前下跌,
3、解禁股佔比大:在這之外,解禁市值越大,致使解禁股本占總股本的比例越大,股價的利空也會跟著變大,
三、股票解禁是好還是壞?可以買嗎?
股票解禁實際上增加了二級市場中股票交易的供給量,要結合具體情況分析。比如說,解禁股的小股東較多,在解禁之後,或許會拋出他們手中的股票,乃至股價跌落;相反,倘若持有解禁股的主要是機構或者國有股東,他們為了使較高持股比例得以維持,手中股票不可能隨意拋出,對站穩股價有一定的好處。要而言之,股票解禁於股價到底是利好還是利空,我們不能隨便判斷,因為很多種情況都讓它的走勢發生變動,我們必須結合許多技術指標進行深入分析。如果確實無法判斷,診斷股票平台可以直接進入,輸入股票代碼獲取股票診斷報告:【免費】測一測你的股票當前估值位置?
應答時間:2021-09-24,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