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股評 » 歐萊雅股票目前股價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歐萊雅股票目前股價

發布時間: 2023-03-27 07:14:22

① 潔雅股份價值分析

潔雅股份預計每簽獲利1.38萬
潔雅股份(301108):公司是一家專注於濕巾類產品研發、生產與銷售的專業製造商。經過二十多 年的發展,公司在濕巾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等方面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和行業經驗。公司濕巾產品涵蓋嬰兒系列、成人功能系列、抗菌消毒系列、家庭清潔系列、醫 用護理系列和寵物清潔系列等六大系列 60 多個品種。
公司主要採取 ODM/OEM 的模式為利潔時集團、Woolworths、強生公司、歐萊雅集團、寶潔公司、3M、貝 親等世界知名企業生產濕巾類產品。同時,公司為滿足客戶需求,亦生產部分面 膜類產品
拓展資料:
一、研究方法
股票價值分析大致可以分兩種研究方法:一種是內在價值挖掘法,一種是外力推動改造挖掘法。前者是傳統意義上的投資價值發現,而後者是重組價值發現。在一個投機價值大於投資價值的市場,重組價值發現的實戰選股意義要遠遠大於以市盈率為標準的傳統價值發現。以海外成熟股市經驗教訓為例,道瓊斯指數以傳統產業股為主,市盈率低企,傳統價值發現的分析就大有市場;而納斯達克股市幾百倍的市盈率可能是天下第一投機市場,因此它的價值分析方法只能是市夢率。由此可見,究竟選擇哪種股票價值分析方法與特定股市的平均股價水平以及平均市盈率水平有很大關系。念念不忘老牌績優股行情的投資者是否記得,當年長虹、深科技等績優股啟動時的價位和當時市場的平均市盈率水平。但自1997年以來,市場一直維持較高的市盈率水平,再套用當年簡單的每股收益價值發現法就不合時宜了。這其中尚不包括人為包裝業績的因素,因此根據每股收益在高位接盤豈有不套之理。
二、重組價值
其實重組價值發現也像績優股那樣在高位題材兌現後介入風險也極大。剝去重組種種美麗的外衣,就會發現重組大牛股的運作軌跡往往是小盤股變大盤股,非科技傳統產業股變高科技概念股,績差虧損股扭虧變績優股。選股價值發現的標准應是「小盤是金,低價是銀,重組是魂」。而每股收益這個價值評估標准應讓位於每股負債,因為在重組過程中債務因素是最關鍵的,債務總額越小重組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股票投資價值就越高。

② 狂人貝佐斯:手握2000億財富「退休」,半個月後挑戰太空旅行

北京時間7月5日夜,大洋彼岸的美國剛開啟新的一天,坐落在西雅圖的亞馬遜在這一天迎來了它的 歷史 性時刻——創始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正式卸任公司CEO,同時,安迪·賈西(Andy Jassy)將接過這個萬億美元商業帝國的指揮棒。這一天也是亞馬遜成立27周年的日子。

在很多人的筆下,貝佐斯是亞馬遜創始人、世界首富,全球電商教父……每個名號叫起來都是響當當的, 與此同時,偏執、古怪、狂人等也是貼在他身上的標簽。

或許正是偏執和狂野的個性,才成就了貝佐斯的商業奇跡。 短短27年,建成了亞馬遜這個1.7萬億美元市值的電商、 科技 帝國。

如今,在亞馬遜風頭正旺的時候,貝佐斯頭頂世界首富的光環急流勇退。不過,從台前到幕後,貝索斯並未離開。

卸任CEO之後,貝佐斯將轉為擔任亞馬遜董事會執行主席。不僅如此,這位57歲就「退休」的全球首富也不會甘於過平凡的生活。

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家庭擁有計算機的比例逐年上漲,網路使用量正以每年2300%的速度增長,計算機的使用比例由此前的15%增長到35%。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不少處於時代洪流中的人蠢蠢欲動,貝佐斯便是其中之一。

1994年,時年30歲的貝佐斯辭去了對沖基金公司副總裁的職位,拿著全部積蓄一頭扎進互聯網中,在西雅圖的一間車庫中,貝索斯成立了亞馬遜,並將單價低、需求量大的書籍作為主要產品在互聯網上售賣。令人大出意料的是, 亞馬遜上線僅兩個月,就將書籍賣到了全世界50多個國家,每周營業額達2萬美元。

3年後,1997年5月,亞馬遜在納斯達克上市,市值4.38億美元。但在貝佐斯的邏輯中,前期的亞馬遜只想通過一切方式增加用戶量,不用在乎實際利潤,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內,亞馬遜的營收非常微博,利潤更是幾近於無。

1998年,亞馬遜將業務擴展到賣書以外,允許第三方在平台出售商品。不僅如此,加入了音樂服務、錄像帶以及禮物等,這也使得亞馬遜的銷售額從一年前的1.48億上升至6.1億美元,增長了313%。

貝佐斯並不滿足於此,小試牛刀後,他希望亞馬遜可以成為什麼都買的電商平台,每個用戶都可以在亞馬遜上找到任何想要的東西。建物流基礎設施、收購小型電商網站、亞馬遜逐漸從一家在線圖書平台轉變為零售商。盡管亞馬遜當時沒有建立實體商店,不受制於商店裡的存貨,但2000年前後的互聯網泡沫危機,也曾讓亞馬遜股價一路暴跌,跌幅近80%。

不過,彼時的貝佐斯相信,隨著時間的流失,亞馬遜的商業模式會越來越重,可以逐漸成長為一家被放在稱量機上、長期秤量價值的公司。2002年亞馬遜推出AWS(雲計算服務);2005年推出Prime服務(會員增值計劃),產品在2日內便可送達;2007年亞馬遜發布Kindle電子閱讀器,並開始向第三方賣家提供FBA服務(物流配送),多元化的業務布局,讓亞馬遜有幸躲開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在動盪的全球經濟中,基本保持不變。

隨後,亞馬遜便開始了「買買買」進程。相關數據統計,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貝佐斯瘋狂收購了76家企業,從硬 科技 、雲計算到大型零售商等等,逐一被收入囊中。

2012年亞馬遜以7.8億美元收購了Kiva Systems(現在更名為Amazon Robotics,該公司主要用於開發和製造各種用途的機器人系統,比如現在的無人配送等產品都出自該公司;2014年以9.7億美元收購Twitch.tv;2018年以10億美元收購PillPack;其他還有 Goodreads,Alexa Internet和Internet Movie Database(IMDb)等等。

不過最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亞馬遜以每股42美元、總價約137億美元的天價收購全食超市,並以全現金的形式支付。當天,亞馬遜股價漲2.95%至992.58美元。全食超市股價更是暴漲27.53%至42.16美元,創2年以來新高。

盡管收購後,亞馬遜對收購失敗的可能存在的風險向投資者發出了警告,並表示,實際結果可能存在重大差異和不確定性。但在2018年,貝佐斯第一次以1600億美元的凈資產高居福布斯400富豪榜的榜首,而在20年前,貝佐斯首次登上福布斯封面時,他只有16億美元的資產。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也使得亞馬遜股價出現了大幅度增長。據亞馬遜公司公布的2020財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亞馬遜第四季度營收為1255.6億美元,單季營收史上首次突破1200億美元,超出市場預期的1197億美元;凈利潤為72.2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32.68億美元增長121%;凈銷售額為1255.5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874.37億美元增長44%。

貝佐斯的身價也隨之水漲船高。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貝索斯的個人資產增長了769億美元,以1920億美元穩居世界首富,同期亞馬遜公司的估值上漲了約32%。據悉,2020年貝佐斯的基本年薪為81840美元,以及160萬美元的其他補償。

2021年7月,57歲的貝佐斯正式卸任亞馬遜CEO。而在卸任前夕,亞馬遜在6月底宣布以84.5億美元收購好萊塢著名電影製作公司米高梅,這意味著,未來將有超過4000部電影和17000小時的電視內容收歸亞馬遜所有。亞馬遜在此向Netflix和Hulu發起進攻,優質內容或許將成為亞馬遜下一個發力點。

截至目前,貝佐斯凈資產為1970億美元(約合1.27萬億人民幣),其中主要包括其所持有的亞馬遜股份和其他資產。

2019年1月9日,時年54歲的貝佐斯宣布與48歲的妻子麥肯齊離婚。在亞馬遜發展的高光時刻,這對攜手走過了25年時光的商業伉儷卻背向而行。

貝佐斯和妻子同為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生,二人於1993年結婚。在很多公開的報道中,他們是志同道合的伴侶,能力同樣出眾,性格也特別互補。

貝佐斯在公開場合也常提及妻子對自己事業的支持,稱自己結婚第二年就要放棄在華爾街的工作去創立「互聯網書店」亞馬遜,而妻子雖然並不理解什麼是互聯網,卻仍然支持自己。

多年前,二人出席母校畢業典禮,貝佐斯在演講中回憶了妻子對其創業的支持:一直以來我都想成為一名發明家,而我的妻子告訴我應該放手一搏。

貝佐斯與妻子麥肯齊的婚姻走到盡頭,一場 「史上最貴離婚」也由此誕生。

最終麥肯齊獲得大約4%的公司股份(二人共同持有的亞馬遜股份的1/4),當時價值超過3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500億元),當時亞馬遜的市值為8905億美元,如今這個數字已經達到驚人1.7萬億美元。而貝索斯得到兩人共同所有的華盛頓郵報、太空 探索 公司Blue Origin的持股,以及3/4的亞馬遜持股(12.1%)。

值得注意的是,麥肯齊把他們二人所有股份的表決權給予了貝佐斯,以繼續支持貝佐斯為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公司、團隊做出貢獻。這意味著貝佐斯將繼續行使對亞馬遜唯一的投票權力。

當地時間2019年4月4日亞馬遜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文件顯示,貝佐斯向公司告知,在法院批准離婚判決後,麥肯齊將擁有亞馬遜流通股票約4%,使其成為亞馬遜的第三大股東,僅次於貝佐斯(12.1%)和機構股東 Vanguard Group(6.24%)。

根據福布斯當時計算,離婚後麥肯齊將成世界排名第三的女富豪,僅次於歐萊雅的董事長弗朗索瓦絲·貝當古·梅耶爾(Francoise Bettencourt Meyers)和沃爾瑪的克里斯蒂·沃爾頓(Alice Walton),二者的身價分別為529億美元和450億美元。

離婚帶來的財產分割並沒有撼動貝佐斯的全球首富地位。以當時股價計算,僅其所持的亞馬遜股票就價值1077.5億美元,如果再加上《華盛頓郵報》和「藍色起源」,貝佐斯的凈資產將超過1100億美元。排名第二的是比爾·蓋茨,其個人財富約合995億美元。

離婚後,麥肯齊將自己的名字從麥肯齊·貝佐斯更名為麥肯齊·斯科特,開始熱衷於公益事業。今年初,據《福布斯》報道,麥肯齊·斯科特過去一年捐贈了價值58.3億美元的股份,名列去年美國慈善捐贈榜首。

卸任CEO後,貝佐斯依然是亞馬遜的執行董事長,專注於新的項目和倡議。

上個月7日,貝佐斯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將在7月20日作為乘客參與藍色起源旗下"新謝潑德號"的首次載人太空飛行。

「藍色起源」是貝索斯旗下的太空 探索 技術公司,該公司上月宣布將於今年7月20日進行首次「載客」飛行,提供太空 旅遊 服務。

據悉,新謝潑德號由火箭和6人座的乘員艙兩部分組成,兩者皆可重復使用。7月20日那天,除了貝佐斯本人,與之同行的還有他的兄弟馬克貝佐斯、82歲女飛行員沃利·芬克,以及一位通過競拍以2800萬美元拿下飛船票的"神秘人"。

新謝潑德號火箭已經成功進行了十幾次無乘客試飛,在之前的試飛中,太空艙的高度曾達到34萬英尺(約合100多公里)。太空艙有巨大的窗戶,讓乘客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觀。在返回地球之前,乘客會在失重狀態下停留幾分鍾。

有意思的是,就在貝佐斯宣布將進行太空旅行後,美國網友們整出了一個名為"別讓貝佐斯重返地球"的請願活動。截至目前,該活動已經得到了超過15萬網友的支持。

貝佐斯挑戰太空,與同樣痴迷航天的「鋼鐵俠」馬斯克在同一個賽道相遇。兩人在追求各自太空夢想過程中,曾多次發生摩擦。

據媒體報道,早期的時候,兩人之間關系並沒有現在這么緊張。2004年他們還曾經一起吃過晚飯,交流對於太空 探索 的看法。

2013年兩人第一次發生沖突,起因是爭奪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一個發射平台的使用權,馬斯克的SpaceX最終勝出,獲得了該平台20年的租賃合同。2014年,兩人又為可重用火箭技術專利對簿公堂,矛盾加深。2015年開始,兩人開始在社交平台上互相指責,兩個團隊在太空 探索 方面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除了太空項目,慈善基金,《華盛頓郵報》等也是貝佐斯的新事業。

據悉,Day One慈善基金是貝索斯於2018年成立的規模達20億美元的慈善基金,用於幫助無家可歸的人,並在低收入社區建立非營利學前班。而貝佐斯地球基金成立於2020年2月,計劃投入100億美元。這筆資金將用於幫助科學家、活動家、非營利組織和其他團體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

貝佐斯在2013年以2.5億美元收購《華盛頓郵報》。他曾表示,「自己其實對報業一無所知」,但他希望可以藉助互聯網經驗和技術,幫助《華盛頓郵報》進行數字轉型。此後的時間里,他既向郵報提供資金,又提供了亞馬遜的軟體工程師。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貝佐斯也有被爭議的時候。

早前,貝佐斯曾被指責不做慈善。後來Day One基金成立,並於2018年向全美24個組織捐贈了9750萬美元善款;2019年11月向32個組織捐資9850萬美元。但有聲音認為,這些捐款額相對於其財富不過九牛一毛。

而貝佐斯認為,自己對人類的主要貢獻不體現在慈善事業捐款數額上,投資太空基礎建設將有助於人類的文明與發展。

貝佐斯收購《華盛頓郵報》後,不斷加大投入,既提供資金,又提供亞馬遜的軟體工程師。不過,卻被特朗普指責,收購《華盛頓郵報》是為了獲得政治影響力,為亞馬遜獲取有利的稅務政策。

此外,亞馬遜在中國市場受挫也是貝佐斯被爭議的地方。2019年4月,亞馬遜官方發布通知,自2019年7月18日起,亞馬遜中國將停止亞馬遜中國網站上的第三方賣家服務。當時有市場分析稱,亞馬遜的退出是因為其中國電商業務既無盈利也無增長。中國本土的電商企業,相比亞馬遜有著巨大的優勢。

劉強東曾在吳曉波《十年二十人》節目中表示,他發現亞馬遜最核心的弱點是美國管理者對中國團隊缺乏信任。這種信任問題,將亞馬遜的中國電商業務推向了失敗。

貝佐斯掌舵時代,亞馬遜已然處於傲視群雄的位置,但也面臨重重挑戰。

對於亞馬遜這樣體量的巨頭,缺乏創新、大公司病值得重視。據悉,貝佐斯為了和這種傾向相對抗,在公司內部倡導Day1的工作精神,永遠保持像創業第一天那樣。

和其他巨頭一樣,亞馬遜還面臨反壟斷的壓力。

2019年6月3日,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宣布對包括亞馬遜在內的四家巨頭 科技 公司展開反壟斷調查。

除此之外,亞馬遜還面臨不少工作條件方面的爭議和指責,包括用工環境,工人保障,工資待遇等方面的問題。

③ 敵意收購的收購戰

歐洲企業界最大敵意收購戰
法國制葯巨頭斥巨資收購競爭對手,石油巨頭和化妝品集團卻因此意外獲益,正當法國制葯巨頭塞諾菲宣布斥資480億歐元收購競爭對手安萬特,在全球制葯業掀起一場軒然大波的時候,卻有另外兩家看似與此無關的公司從中受益。它們就是石油巨頭道達爾和化妝品集團歐萊雅。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基於對這場歐洲企業界迄今規模最大的敵意收購戰的預期結果,投資者一直在不停買進法國安萬特公司的股票,同時拋售其法國競爭對手塞諾菲-聖德拉堡集團的股票。
但是,投資者也可以另闢蹊徑參加這場大戰,那就是買進石油巨頭道達爾(TotalSA)和化妝品集團歐萊雅(LOrealSA)的股票,這兩家大型法國公司都持有塞諾菲的大量股權,正在這場硝煙彌漫的大戰中作壁上觀。
不管收購結果如何,它們都能最終獲利。如果塞諾菲能夠成功地以480億歐元出價收購安萬特,道達爾和歐萊雅就會更容易兌現它們所持新制葯巨頭的股票。如果塞諾菲落敗,自己就會一夜之間成為被收購的目標,那麼道達爾和歐萊雅所持的塞諾菲股票就會增值。
實際上,對道達爾和歐萊雅而言,惟一不利的局面是:在塞諾菲收購成功以後,它們卻違背投資者意願繼續持股,同時新制葯巨人的股價大幅下跌。
到目前為止,道達爾和歐萊雅都支持塞諾菲收購安萬特之舉。道達爾曾表示最終會拋售所持塞諾菲股票。歐萊雅到目前仍表示不願出售,但分析師認為它很容易就會改弦更張。
歐萊雅宣布支持塞諾菲之時就表示,一旦收購完成,就不會再把持有塞諾菲股票獲得的收益列入公司的合並財務報表。這部分收益約占歐萊雅集團凈利潤的四分之一。分析師表示,這表明歐萊雅將成為一家真正的化妝品公司,不再涉足制葯業。
作壁上觀擇機全身而退
多年來,投資者一直在呼籲道達爾和歐萊雅將所持的塞諾菲股票脫手,專心於各自的核心業務。但時至今日,它們所持的塞諾菲股份的數量,已經不是在公開市場一賣了之那麼簡單。如果塞諾菲最終成功收購安萬特,道達爾和歐萊雅在規模大得多的新公司里的持股比例就會相對較低(道達爾的股份將降至13%左右,歐萊雅將降至10%左右),這樣它們反而比較容易全身而退。
而如果塞諾菲收購失敗,這樣對道達爾和歐萊雅反而更好,因為塞諾菲將因此淪為輝瑞等大型制葯公司覬覦的目標,道達爾和歐萊雅將有機會兌現手中的股票,而且很可能是以非常有吸引力的價位。
道達爾和歐萊雅是在多元化經營大行其道的年代裡買入塞諾菲股份的。為了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歐萊雅1973年買進了聖德拉堡的股份。道達爾則是因為收購法國原國有石油公司埃勒夫-阿基坦(ElfAquitaine)而間接獲得塞諾菲股份的。後來,為防止塞諾菲-聖德拉堡集團被其他公司收購,道達爾和歐萊雅均同意簽署股票禁售協議。
股票兌現將做何用
如果道達爾和歐萊雅成功將塞諾菲的股票兌現,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它們會用這些錢做些什麼。
投資者最希望看到的是,這兩家公司能用拿到的現金回購公司股票。
道達爾能兌現的錢可以回購11%的公司股票。蘇格蘭愛丁堡ScottishValue資產管理公司歐洲基金經理卡森說,這一前景將使道達爾股票的本益比升至比它規模更大的同行公司的水平。他指出,按利息、稅項、折舊和攤銷前每股收益計算,目前道達爾股票的本益比只有8倍,而英國石油公司等競爭對手的本益比為8.5倍。
但對道達爾和歐萊雅而言,這場收購戰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關鍵的問題是,目前還不清楚道達爾和歐萊雅與塞諾菲的禁售合同在12月份到期前,它們是否願意或者能夠出售塞諾菲的股票。另外,塞諾菲可能會大幅提高對安萬特的出價,這將導致塞諾菲股價下跌,進而拖累道達爾和歐萊雅所持股份的價值。
另一個風險是,道達爾或歐萊雅可能會利用兌現的收益來高價收購其他公司。道達爾發言人說,公司並不急於收購任何一家公司,但如果有好機會出現,公司會加以考慮。
歐萊雅的投資者則表示,他們寧願歐萊雅用兌現的錢收購一些小型的戰略性項目,比如它最近收購的中國美容護膚品企業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