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類別 » 金融學股票市場論文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金融學股票市場論文

發布時間: 2023-08-17 22:09:07

1. 求 金融專業畢業論文一篇 急急

摘 要:我國的股票市場經歷了十幾年的浮浮沉沉,已經日益發展壯大,成為國民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被稱作經濟的「晴雨表」。作為為我國政府宏觀調控重要手段之一的貨幣政策,目前由於存在傳統渠道弱化和傳導機制不暢等問題,對經濟的調控效果受到明顯制約。隨著股票市場的蓬勃發展及其與國民經濟的聯系日益密切,貨幣政策的實施必然影響到股票市場的走勢和發展。本文在對貨幣政策和股票市場作相關基本概念分析的基礎上,從貨幣供應量、利率、 銀行同業拆借利率三個方面對我國貨幣政策與股票市場發展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並就提高我國股票市場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提出了一些意見。
關鍵詞:貨幣政策 股票市場 傳導機制
Abstract: Through more than ten years development of stock market of China, it has grow up day by day and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part in national economy, which is called the economic "barometer". The monetary po1icy, a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means for macroeconomic readjustment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found apparently restricted in its role in recent years, e to traditional channels fading a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mpediment.With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stock market, which is linked more closely with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inevitably influences its trend. This text does the brief summary to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stock policy at first,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ock market and monetary policy from currency supply, interest rate and interbank offered rate. Puts forward some advice to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stock market in transmitting the monetary policy.

Keywords: monetary policy; stock market;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引 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金融結構演變的一個突出趨勢是以股票市場為核心的資本市場得以持續發展,隨著世界范圍內股票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股票市場對國際經濟、國內經濟的影響也迅速加大。作為現代市場金融經濟的主要宏觀調控手段,貨幣政策對於熨平經濟波動、促進一國經濟金融的良性持續平穩發展已舉足重輕。當然,貨幣政策與經濟金融的具體演進態勢是相互作用、互為影響的,貨幣政策的運用會對經濟金融的發展造成巨大影響,反過來經濟金融格局的演變也必定會作用於貨幣政策,引起貨幣供求、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乃至政策效果的變動,所以無論如何貨幣政策的制定都必須以現實的經濟金融結構為前提和條件,否則貨幣政策可能將受到極大的制約甚至出現錯誤決策,從而對經濟金融的發展造成巨大動盪。中國加入WTO之後,如何維持本國金融系統的穩定,以及如何提高國內金融系統配置貨幣資源的經濟效率等問題的理論闡述和政策含義已經是國內經濟理論界和政府相關部門關注的重點。
一、基本理論解析
(一)貨幣政策相關理論解析
貨幣政策是貨幣當局或中央銀行為實現宏觀經濟調控目標而採用各種方式調節貨幣供應量和貨幣運行環境,並以此影響宏觀經濟變數的方針和政策總稱。貨幣政策實際上是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對宏觀經濟進行控制的別稱,它是一個國家經濟政策的重要構成部分,服從於總的經濟政策的要求。
第一,貨幣政策目標。貨幣政策目標是貨幣政策所包含的首要內容,它包含兩個層次的內容:最終目標和中介目標。最終目標是指貨幣政策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與要求,它的確立與經濟社會所發生的經濟問題密切相關中介目標應具有可測性、可行性、相關性等條件,它是指為了達到最終目標,貨幣當局必須先掌握的一些指標,這些指標在一定時期內應達到一定數值。
貨幣政策作為宏觀經濟政策之一,通常有四大最終目標: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它們的提出和確立是經濟形勢變化和經濟政策轉變的結果。對於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各經濟學派理論分歧頗大,遠未取得一致意見,但實際操作機制中,西方貨幣當局主要以利率和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第二,貨幣政策工具。貨幣政策工具是指貨幣當局用以控制貨幣供給量和貨幣運行環境,並經由中介目標去逼近最終目標所藉助的方法和手段。貨幣政策工具分為兩大類: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和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前者指以整個商業銀行系統的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為對象,影響整個經濟社會的信用和貨幣狀況的貨幣政策工具;後者指以某些個別商業銀行的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或整個商業銀行系統的某種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為對象,隻影響某些特殊經濟領域中的信用和貨幣狀況的貨幣政策工具。 西方國家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業務、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貼現率政策。通常採用的政策工具是公開市場業務,即貨幣當局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的活動。公開市場業務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幾乎可以實現貨幣當局的任何中介目標,因此為許多經濟學家所推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調整直接影響商業銀行可貸資金的多少,對經濟作用的威力巨大但彈性效果低下,故不常採用。貼現率政策使貨幣當局只能被動等待,不能主動出擊,同時還會產生難以測度的告示效應,干擾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道義上的勸告、法定保證金比率、消費信用管制、房地產信用管制和利率最高限額等,它們對經濟的調控作用微弱且存在一些難以避免的弊端,因此許多也已逐步取消。
第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貨幣政策工具的實施,如何引起社會經濟生活的某些變化,最終實現既定的貨幣政策目標,就是所謂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分析,在西方主要分成凱思斯學派的傳導機制理論和貨幣學派的傳導機制理論。
凱恩斯學派認為,從局部均衡觀察,貨幣政策的作用首先是改變貨幣市場的均衡,然後改變利率,通過利率變動,改變實際生產領域的均衡,其基本傳遞過程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實施,首先是引起商業銀行的准備金數量發生增減變動,然後引起貨幣供應量發生增減變動,這必然會引起市場利率的變動,進而引起投資發生增減變動,通過乘數效應,最終將影響到社會總支出和總收入的變化。
貨幣學派強調貨幣供應量變動將直接影響名義國民收入的變動,其基本傳遞過程為:中央銀行運用一定的貨幣政策工具,如在公開市場上購入證券,則商業銀行准備金增加,使商業銀行貸款能力增強,於是利率降低,擴大投資和放款。利率降低,使金融資產價格上升,這就相對地降低了耐用消費品和房屋等真實資產的價格,從而增加了人們對這類真實資產的需求,使其價格上漲,並且會波及到其他的一些真實資產,這樣循環下去,又增加了新的貨幣需求,使其社會的名義收入提高。
(二)股票市場相關理論解析
股票市場是指股票發行和買賣的場所,股票市場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金融市場中居於重要地位。股票市場分為股票發行市場(一級市場)和股票流通市場(二級市場),前者指發行人經證券承銷商包銷或代銷,將未公開發行的股票上市以供交易的市場;後者指已發行的股票在投資者之間相互轉移的市場。股票發行市場和股票流通市場的發展互為條件,相互促進,共同組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第一,股票價格。股票市場的行為通過股票價格得以定量反映。股票價格是股票市場上最為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代表了股票市場的一切走勢和行為特徵。股票價格包括股票發行價格和股票交易價格。股票發行價格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將股票公開出售給特定或非特定投資者所採用的價格,通常由發行人依據股市行情及其他有關因素決定。它受發行人的收益狀況、社會聲譽、地理位置、股市供求狀況、二級市場股價狀況、政府政策等因素影響,常見的發行價格有面值發行和溢價發行兩種。股票交易價格是指在股票交易市場上流通轉讓時的價格,它能夠對貨幣政策做出直接的反應和變化。股票交易價格是股票的持有者(讓渡者)和購買者(受讓者)在股票交易市場中買賣股票時形成的股票成交價格,目的是完成股票交易過程,實現股票所有權的轉移。與其他商品的價格一樣,股票的價格也是由其內在的價值和外在的供求關系所決定。
第二,股票市場的作用。股票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產權交易、風險分散和公司治理的市場機制,對經濟增長和其他經濟變數的影響日益突出。股票市場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為企業籌集資金,促進企業快速發展;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和更新,增加其市場化程度,促進國民經濟的結構調整;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深化金融改革,改善宏觀調控手段;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等。
二、我國貨幣政策與股票市場發展的相關性分析
當中央銀行變動貨幣政策時,就通過貨幣政策有關手段促使貨幣供應量和市場利率水平波動,使流入股票市場的社會信貸資金、社會游資和儲蓄分流資金相應增多或減少,從而引起股票市場規模和股票價格指數相應變化。 股票價格決定於股票的內在價值和市場上的供求關系,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主要是指貨幣政策對股價指數影響。從股票價值角度看,當松動性貨幣政策啟動,社會貨幣供應量增加時,企業和居民所持有的貨幣資產總額相應增加。增加的貨幣數量打破了原先貨幣數量供求的均衡狀態,導致貨幣資產短期內收益下降。由此,社會貨幣資產和實物資產價格比例引起變化,企業和居民負債和資產結構也要發生相應變化。就是說,隨著人們手中貨幣數量的增加和貨幣收益率的下降,人們必然把更多的資金投向實物資產,從而引起實物資產價格的隨之上漲。股票價格是實物資產價格的縮影。確切的講,股票價格體現代表著實物資本的價值,當實物資本價格因貨幣數量增加而上漲時,其價值的虛擬代表股票價格因其敏感度強,早就發生了變動;另一方面,從資金面角度看,任何貨幣政策的實施,在使社會貨幣總量變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影響股市中資金量。股市中增量資金的增加會改變股市供求關系,引起股價指數上漲。松動型貨幣政策一旦實施,既使是企業和個人的投資傾向沒有發生變化,人們的資產結構也保持不變,股市中的資金絕對量也會相應增加。這是因為,社會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將按照原先股市資金與外圍資金相同比例流進股市和其他領域。同樣,緊縮型貨幣政策又以相同比例和方式減少著股市資金量。當然,不同的貨幣政策手段,或貨幣政策實施長短,對股市資金量影響特徵會有區別。因此貨幣政策的實施可以同時改變股票內在價值和股票市場上的供求關系,從而對股票價格也有明顯的改變作用。
(一)貨幣供應量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第一,調節貨幣供應量對股市的影響。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和再貼現政策調節貨幣供應量,從而影響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資金供求,進而影響股票市場。如果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業銀行體系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並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使貨幣供應量大幅度地減少,股票行情趨於下跌。同樣,如果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商業銀行資金成本增加,市場貼現利率上升,社會信用的收縮,證券市場的資金供應減少,使股票行情走勢趨軟;反之,如果中央銀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或降低再貼現率,通常都會導致股票行情上揚。
貨幣供應量對股票價格的影響有三種表現,一是貨幣供應量增加,可以促進生產,扶持物價水平,阻止商品利潤的下降;使得對股票的需求增加,促進股票市場的繁榮。二是貨幣供應量增加引起社會商品的價格上漲,股份公司的銷售收入及利潤相應增加,從而使得以貨幣形式表現的股利會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使股票需求增加,從而股票價格也相應上漲。三是貨幣供應量的持續增加引起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帶來的往往是虛假的市場繁榮,造成企業利潤普遍上升的假象,保值意識使人們傾向於將貨幣投向貴重金屬、不動產和短期債券上,股票需求量也會增加,從而使股票價格也相應增加。由此可見,貨幣供應量的增減是影響股價升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公開市場業務對股票市場的影響。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以此來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的政策行為。當中央銀行認為應該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就在金融市場上買進有價證券(主要是政府債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價證券。當中央銀行大量購進有價證券時,市場上貨幣供給量會增加,從而推動利率下調,資金成本降低,企業投資規模擴大和居民消費增加,生產擴張,利潤增加,這又會推動股票價格上漲;反之,股票價格將下跌。我國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的運作是直接以國債為操作對象的,這會直接影響到國債市場的供求變動和國債行市的波動,進而影響股票市場的行情變化。公開市場業務包括債券正回購和逆回購。正回購是指央行在向商業銀行賣出債券的同時,約定在未來某一時間、按照約定的價格再買回上述債券的業務,其實質是央行用債券做抵押借入資金,目的是為了回籠貨幣;逆回購則與正回購相反,目的是為了投放貨幣。由於正回購和逆回購的操作會影響市場的貨幣供給量,往往對股市會產生一定影響。 如 2002年的6.24井噴行情後,央行公開市場業務立刻由投放資金的逆回購轉成回籠資金的正回購,長達半年,總計回籠資金2430億元,其間行情一路下挫。可見公開市場業務的調控工具最先、最直接地對股票市場產生影響。
(二)利率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作為貨幣政策的重要工具,利率並不是單向地通過商業銀行和貨幣市場來傳導其作用過程,它還會通過股票市場這一中介傳導其對實質經濟的調節作用。利率是股票市場的一個敏感指標,中央銀行的每一次利率調整,甚至投資者對利率走勢的預期或市場對利率變動的謠言都極易造成股票價格的波動。利率對股票價格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實現的:首先,利率發生變化會使不同投資工具的收益結構發生相應的變化。當中央銀行降低利率時,持有債券所得到的收益相對於股票而言就會降低,那些債券持有者將賣掉債券轉而投資股票,從而推動股票價格上漲,而股票價格的上漲必然會為企業的股票籌資活動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隨著企業股票發行和籌資量的增加,企業的投資會相應擴大,通過投資乘數的作用,進而會帶動社會投資、消費和收入的增長。相反,中央銀行提高利率,則會導致股票價格下行,進而降低企業的股票市場籌資能力和實物投資積極性,在投資乘數的作用下,進一步引起社會收入、消費和投資規模的收縮。其次,利率的變化會對公司的利潤產生影響。當利率提高以後,公司貸款成本提高,公司利潤下降,這會影響到企業的生產經營,從而降低股票價格。再者,對於投資者而言,利率的提高會給靠銀行信貸進行股票抵押買賣或實行保證金買賣的短期股票交易帶來較大影響,增大交易成本,引起股票需求下降,從而使股票價格下降。
股票市場的存在和發展使儲蓄分流成為可能,而利率下調則使儲蓄分流由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我國中央銀行自1996年5月至2002年2月8次下調了存貸款利率,使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名義利率降為1.98%,扣除利息稅後的收益率僅為1.584%。在預期股票價格在較長時間內持續上漲的情況下,由於股票投資的預期收益率遠遠高於存款的報酬率,部分居民將一部分存款轉化為股票和基金投資。
表2-1 1997—2004 年我國居民儲蓄及增長率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平均
儲蓄(億元) 46280 53407 59622 64300 73762 94307 110695 126196 78571
增長率(%) 19.3 17.1 11.6 7.9 14.7 17.1 17.4 14.0 14.89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實踐表明,中央銀行的利率調整極易造成股票價格的波動。從1996年至2002年,為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和投資,中國人民銀行連續八次下調人民幣存貸款利率。1996年5月1日,央行首次降息,上交所股市對這一利好做出了積極反應,步入持續上升的態勢;1996年8月23日,央行實施第二次降息,企業一年期存款利率降低1. 71個百分點,幅度之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期。受此消息刺激,股指屢創新高,並在當年年底沖上804的高點。1998年3月25日和7月1日,央行再次降息,雖然力度沒前三次大,但對准備金利率做出大幅下調,下調幅度分別為2.34和1.71個百分點。1998年12月7日,央行第六次宣布降息,一年內三次降息的間隔之短,在我國銀行利率調整史上也實屬罕見。但降息當日,上交所股指從前番降息時的1316點下跌到1260點。2002年2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第八次宣布降低人民幣存貸款利率,上交所股指也於消息宣布後開市首日應聲而漲。
(三)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指的是銀行同業之間的短期資金借貸利率。它有兩個利率,拆進利率表示銀行願意借款的利率;拆出利率表示銀行願意貸款的利率。一家銀行的拆進(借款)實際上也是另一家銀行的拆出(貸款)。同一家銀行的拆進和拆出利率的利差就是銀行的收益。
在20世紀初80年代開始的金融體制改革只能感,金融組織結構進行了大規模調整,通過「分立」和「擴容」兩條途徑,改變了由中國人民銀行「大一統」的局面。各家專業銀行和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客觀上要求進行資金借貸,調劑餘缺。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專門形式中央銀行職能後,實行「實貸實存,相互融通」的新的銀行信貸制度,鼓勵金融機構利用資金的行際差、時間差、地區差進行拆借。1986年,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專業銀行之間可以相互拆借,同業拆借市場得以真正啟動,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以上海、武漢、廣州等城市為中心的有形市場。然而,由於缺乏有效的規范,在經濟過熟和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拆借市場上出現了嚴重的違規現象,大量短期拆借資金被用於房地產投資,炒股票,或用於在開發區上項目,進行固定資產投資,延長拆借期限,哄抬拆借利率,干擾了金融宏觀調控,擾亂了金融秩序,而且市場內存在系統分割和地區分割,降低了融資效率。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撤消了各商業銀行及其分行開辦的融資中心、資金市場等同業拆借中介機構。在此基礎上,1996年1月3日藉助於全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供的電子交易系統和信息服務,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在上海建立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成立的融資中心停止自營業務,並逐漸淡出市場。此後,中國人民銀行在增加入市主體、完善相關法規等方面積極推進同業拆借市場建設。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同業拆借市場成員的數量不斷增多,類型更加廣泛,資金供求趣同的矛盾有所緩和,交易規模日趨擴大。
銀行同業拆借說明資金的流向和需求,當市場資金需求大的時候銀行同業拆借的利率就會上漲,利率上漲將會導致股市看淡,但這都是技術上理論。對股市實質的影響並不大,要結合其他很多因素一起看,比如遠期利率,或導致銀行同業拆借利率上漲的真正因素或匯率等。單研究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意義不大,只能知道市場近期的資金需求情況和是留入還是留出,那對股市的影響也不直接的指導作用。
三、提高我國股票市場貨幣政策傳導效率的對策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股市在轉化儲蓄、刺激消費、優化資源配置和傳導貨幣政策,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等方面的功能將會逐漸顯現出來。因此,積極借鑒國外已有的理論與成功經驗,構築股票市場傳導貨幣政策的基礎條件,提高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是我國股票市場發展和貨幣政策實踐中的重要內容。

2. 金融學分析論文

金融學分析論文範文

悄雀答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金融學分析論文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摘要:

自從2002年行為金融學家Kahneman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以後,國內對行為金融學的研究不斷涌現。就當前我國證券投資者行為的行為金融學研究進行了總結分析,並對行為金融學的研究作了展望。

關鍵詞:

行為金融學;有限套利;羊群行為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Finance)是金融學的最新研究前沿,它突破了傳統金融學「理性人」、完全套利和EMH的假設,從投資者的實際決策心理出發,重新審視主宰金融市場的人的因素對市場的影響,使研究更接近實際。該理論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得到迅速的發展。行為金融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Kahneman獲得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從而使得這一理論受到全球金融界的關注。

國外行為金融學的發展,引起我國學者的高度重視,1999年北京大學劉力教授在《經濟科學》第三期發表的《行為金融理論對效率市場假說的挑戰》一文,是我國最早系統介紹行為金融理論的文章。2002年行為金融學被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肯定後,國內掀起了行為金融學介紹和研究的熱潮。2003年11月29日,在南京大學舉辦了全國首次行為金融學與資本市場啟慧學術研討會,將國內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推向了高潮。

1、對投資者的心理研究

金曉斌、唐利民(2000)統計分析顯示,在影響股市異常波動的因素中政策性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其影響遠大於市場因素、擴容因素、消息因素和其他因素。孫培源、施東暉(2002)通過對1992-2002年初上海股市52次異常波動的分析表明,由政策性因素引起的異常波動達30次之多,而且當月出台的政策對該月的股價波動具有顯著的影響,直接影響投資者入市的意願和交投的活躍程度,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存在政策依賴性偏差。利好政策的頒布導致在相當長的交易周期內投資者交易頻率明顯上升,加劇了投資者的過度自信傾向,而利空政策出台卻導致在較長的交易周期內投資者的交易頻率大幅度下降,表現出較強的過度恐懼心理。這種強烈的「政策依賴」傾向是中國證券市場有中國特色的一種現象。張華慶(2003)認為中國證券投資者的行為有明顯的過度反應的傾向,而深層次的根源是投資者的.種種心理偏差,其歲鄭結果將導致市場會對信息或政策的反應超過應有的幅度,加劇了市場的波動性,導致市場風險的放大。這些心理偏差包括過度自信、過度樂觀、賭博心理、暴富心理、從眾心理以及過度恐懼心理。

2、對投資者有限套利行為的研究

現代金融理論普遍認為,當金融資產的價格存在誤定時,眾多的「理性套利者」就會在相應低估的資產上「做多」,而在高估的資產上「做空」,不但可以最終消除價格誤定,而且可以獲得無風險利潤,從而使市場保持有效性。應該說套利機制是金融市場的重要機制,套利行為的存在具有「價值發現」的功能,它推動著資產價格向基本價值的回歸。但是,中國的證券市場有以下特徵:信息的獲得是有成本的;信息的傳遞存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差異,交易者並不能同時獲取信息;交易者的行為是存在著差異的,並非都是理性的;交易者所持有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因此,機構投資者憑借優勢,往往扮演著理性套利者的角色,而個人投資者卻因先天不足淪為雜訊交易者。張華慶(2003)認為,在中國證券市場中,當理性套利者進行套利時,不僅要面對基礎性因素變動的風險,還要面對雜訊交易者非理性預期變動的風險。在雜訊交易者的影響下,不但理性套利者的收益將受到影響,甚至會導致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放棄原來奉行的成長型或價值型投資理念,在某種程度上蛻化為「追逐熱點、短線運作」的投資方式。

3、對投資者羊群行為的研究

「羊群行為」(HerdingBehavior)是信息連鎖反應導致的一種行為方式,當個體依據其它行為主體的行為而選擇採取類似的行為時就會產生「羊群行為」。換而言之,當「羊群行為」產生時,個體趨向於一致行動,即所謂的「趕潮流(Bandwagon)」,這時個人往往放棄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和信號而附和他人的行為,雖然他們所掌握的信息和信號,按理性分析可能顯示他們應採取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行為。宋軍、吳沖鋒(2001)使用個股收益率的分散度指標,使用市場公開的價格數據,對於我國證券市場的羊群行為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發現我國證券市場的羊群行為程度高於美國證券市場的羊群行為程度,在市場收益率極低時的羊群行為程度遠遠高於在市場收益率極高時的羊群行為程度,這個結果可以用期望理論中決策者對於損失、收益的不同態度來解釋。孫培源、施東暉(2002)根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建立了較為靈敏的檢驗羊群行為的回歸模型,並據此對我國股市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在政策干預頻繁和信息不對稱的嚴重的市場環境下,我國股市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行為,並導致系統風險在總風險中佔有較大比例。從投資運作層面來看,羊群行為將削弱組合投資分散風險的效果,特別是在市場發生大幅度漲跌時,通過多元化投資分散風險的效果將極為有限。就政策層面而言,羊群行為意味著投資者的買賣決策並非基於理性的決策過程,因此股價極有可能偏離其均衡價值,從而破壞了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常志平(2002)採用橫截面收益絕對差(,CSAD)方法,對我國股票市場是否存在「羊群行為」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發現:在上漲行情中,我國深圳證券市場與上海證券市場均不存在「羊群行為」;但在下跌行情中,深圳證券市場與上海證券市場均存在「羊群行為」。並且深圳證券市場比上海證券市場具有更多的「羊群行為」。張華慶(2003)指出「羊群行為」對中國證券價格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由於「羊群行為」者往往拋棄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隨別人,這會導致市場信息傳遞鏈的中斷;如果「羊群行為」超過某一限度,將誘發另一個重要的市場現象——過度反應的出現,使中國證券市場的穩定性下降;所有「羊群行為」的發生基礎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場的信息狀態發生變化,如新信息的到來,「羊群行為」就會瓦解,這意味著「羊群行為」具有不穩定性和脆弱性。

4、行為金融學在我國的應用性研究展望

4.1對實證研究結果的應用

從以上可以看出證券市場的參與者存在一定的非理性,而且市場也不是完全有效的。如何克服這些非理性,使投資者能在並非完全有效的市場生存,是市場參與者最想解決的問題之一。

4.2對參與者的心理學實證研究

從以上可以看出針對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學實證研究,一般還是基於行為金融學的舊有框架中的心理學理論,今後的研究應該更多地結合中國文化、國情或者利用更多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只有這樣的研究才更適合中國的現實。

4.3在金融產品的設計和銷售上的應用研究

隨著我國的金融改革進一步深入,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金融產品。金融產品的開發和銷售變得也越來越重要。其實,人們對於經濟學和心理學相結合的研究最早就是從消費者心理學開始的,隸屬於市場營銷學中的消費者行為學是一門理論系統完整的科學。其中對消費者的調查、研究方法完全可以借鑒與行為金融學的實證方法相結合用以來研究金融產品的購買者的行為,根據投資者的不同偏好來設計金融產品,制定營銷戰略,從而為金融產品的開發和銷售打出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1]金曉斌,唐利民.政策與股票投資者博弈分析[J].海通證券研究報告,2000.

[2]宋軍,吳沖鋒.基於分散度的金融市場的羊群行為研究[J].經濟研究,2001,(11).

[3]孫培源,施東暉.基於CAPM的中國股市羊群行為研究——兼與宋軍、吳沖鋒先生商榷[J].經濟研究,2002,(2).

[4]常志平.基於上證30及深圳成指的我國股票市場「羊群行為」的實證研究[J].預測,2002,(3).

;

3. 金融學方面的論文

現如今,金融穩定作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不斷從橫向和縱向來拓展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的深度與廣度。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金融學方面的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金融學方面的論文篇1
淺談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及發展趨勢

近年來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把國際金融體系一直存在的缺點和弊端暴露的淋漓盡致,許多國家政府、金融機構和民眾個人都受到了不小的損失。既然經受不起金融海嘯的沖擊,換言之,不夠完善的國際金融體系造成了金融海嘯,那這個體系需不需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答案是肯定的。通過各方很高的呼聲浪潮中我們知道: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刻不容緩!

既然改革就是改舊革弊,那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自然也先從正視體系自身的弊端和缺陷著手。通過對現有體系的認識和了解,並對現有體系的運作進行 總結 和分析,查找出運行中的問題,提出解決思路和解決 措施 。

一、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的形態特徵

國際金融體系規模龐大,種類繁多,具有非常復雜的體系分布,主要有國際匯率制度、國際資本之吵梁間流動的調控、國際貨幣制度、國際收支體系等形而上的頂層設計,當然也包括人為建立實實在在看得見也運營著的各金融機構和金融從業人員。國際金融體系自萌發到現在頗具規模,期間大概經歷了百餘年的風風雨雨。

在這百年間,隨著經濟中心的不斷轉換,國際金融體系裡圍繞上述各個因素進行調控的機制也不斷發生變更。除了經濟中心轉換外,市場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市場各類機制的形成都帶有自發性,但這種自發並不是盲目的隨便形成,細細觀察也是有規律的。所以在市場和經濟體制二者的合力下,國際金融體系的形成逐漸發展成熟,並有條不紊地調控者全球各地的金融活動。國際金融體系的形態特徵主要有以下幾種:

1、相對穩定的政治和經濟環境。國際金融體系的形成首先需要孕育她的土壤,而相對穩定的政治和經濟環境就是這片土壤,國際金融體系從其中汲取養分,“土壤”為國際金融體系遮風擋雨。假若政治,經濟不穩定,是不會形成國際性的金融市場的。例如在二戰期間,全球陷入世界大戰的陰影當中,各類人士受到戰爭的迫害,各類市場也因此一蹶不振。尤其是金融市場,作為一個高風險高效益的冒險家的樂園,更是需要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所以,政府應該通過立法保證各國資本的利益,保悄李障各國金融機構及投資者的權益。

2、寬松的金融環境。和政治制度的穩定及有力不同,國際金融體系需要一個寬松的金融環境,這是由各國資本自由流動需求所決定的。一條平靜流淌的小溪是因為沒有遇到更多的障礙。其中,首當其沖的便是外匯制度。各國資本在進行流動的時候,一個寬松的外匯制度,能夠保證在存款准備金、稅率和利率等方面促進其流動。其次,這個寬松的金融環境不僅僅面對國內的當地居民,國外機構和非當地居民也享受同等的待遇。

3、完善的配套服務設施。正如前言所述,國際金融體系具有非常復雜的體系分布,因為如此,為其服務的配套設施也應跟得上。例如發達的信用制度和管理制度、聚集度高的銀行機構、便利的資金供求機制、先進的國際化通升運運訊設施,還有一些別的服務配套設施。當然這一切還離不開一個便利的地理位置,縱觀全球金融中心,大多數都處於交通發達、經濟繁榮的城市,如紐約、倫敦、香港和上海。

4、人才水平較高。金融行業屬於高端行業,需要具備豐富的國際金融知識和銀行實務 經驗 ,面對政府機構和投資者,金融從業人員需要依靠其高水平帶給客戶高效率的服務。

二、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的作用與弊端

國際金融體系作為國際金融市場從事貨幣、銀行、匯率等金融業務活動的領域,涵括了全球各地的范圍,各地的金融活動都要受其影響。國際金融體系對全球的經濟活動主要有以下作用:

1、國際金融體系為擴大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創造了有利條件,並成功讓國際的資金的流動(支付、借記和結算等)變得更為方便。資金閑置起來的話,就發揮不了太多的作用,必須讓資金流動起來,而一個完整的國際金融體系則為資金的流動提供了強有力地條件。自古以來國家之間的貿易就沒斷過,國際金融體系加速了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

2、國際金融體系拓寬了各地融資 渠道 ,為各地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裕的資金。以前各國的投融資型企業,尤其是負責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的企業,融資主要是靠國內銀行貸款或者發行國債。如今隨著國際金融體系的國際化,更多的企業跑到國外,或者國外的金融企業積極在全球尋找投資效益高的機會。正是這樣,國際金融體系能夠匯集起巨額資金,化解全球各地資金困難的發展難題。

3、國際金融體系有利地調節了國際之間的收支問題。隨著世界局勢的趨於穩定,外匯逐漸成了許多國家經濟發展的資金來源,例如中國就持有4萬億元的美元外匯儲備,其中持有美國國債大概1.3萬億美元。像美國這樣出現國際收支逆差的國家越來越普遍,隨著國際金融體系的發展,他們越來越多利用國際金融市場的資金來解決國內收支不平衡的問題。此外國際金融體系還通過匯率的變化來影響國際的收支情況,並進而調節國際間的貿易活動。這樣全球的財政收支體系逐漸趨於穩定,達到一個均衡的狀態。

4、國際金融體系有利提高資金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使用效率。通過承接國際資金的兩方(需求者和提供者),國際金融體系作為紐帶有效促進的資金在國際市場上的流通,保證了一些投資效益好、利潤高的地方得到充足的有效的資金支持。

但是,國際金融體系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還存在著一些弊端:

一是國際金融體系與各地經濟活動的發展還存在著一定的脫節。這是因為國際收支自動均衡的效果並不是每次都那麼及時,存在著一定的滯後。

二是國際金融體系增加了金融危機的風險。之前所述,國際金融體系為全球各地的經濟活動提供了資金,拓寬了各國的融資渠道,但也帶來了交易不當的問題和金融危機的風險,尤其是擴散更為迅速。 三是國際金融體系增加了國際性債務危機發生的可能性。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資金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資金不合理配置會造成國際性的資金浪費,隨而對國際的收支情況產生借新還舊的不好現象。許多國家都爆發過債務危機,如南美的一些國家。

三、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措施

布雷頓森林體系在國際金融體系初期由當時經濟體量最大的國家――美國提出並付諸實踐,對當時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一家獨大的專政體制並不能長期實行,對國際金融體系也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後來隨著該體系的崩潰,國際金融體系一直就是靠幾個發達國家通過一些外交來維持,處於自身利益考慮,隨著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加入到國際金融體系,呼籲體系改革的聲音也越來越多。結合前文所述的有關國際金融體系的弊端,本文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1、重塑國際貨幣體系,打破美元壟斷地位,實現貨幣多元化。自二戰以來,美國就試圖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世界金融體系,尤其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更是毫無疑問建立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但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對美元的主導地位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之後國際金融體系雖然還是以美元為主導,但多次的金融危機表明這種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並不適用。如果美國能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進行金融調控倒也不至於國際金融體系這么快的出現不穩定,正是美國不夠自製,為了自身利益而傷害了眾多國家的利益,從而使得國際金融體系出現越來越多的弊端。因此,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首先要從貨幣開始,建立“以美元為主導、多種貨幣並舉”的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

2、推動國際金融的組織改革,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隨著國際金融體系在全球范圍的推行和作用,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成為體系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各國之間的協調和合作也成為了國際金融體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平等公平的對話交流能夠促進國際金融體系在各國協調合作之間的工作效率,使得發展中國家在體系中能夠更為全面地參與,均衡各國間的利益。

3、加強國際金融的監管合作,完善國際金融監管體系。只有大力度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才能防患於未然,避免更大的金融危機的爆發。應當對國際金融體系的監管體制進行全面范圍修的訂,使其在全球都能被普遍接受。切實可行的做法主要有制定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制衡機制和適用於全球范圍的國際金融監管標准,同時輔以國際監管機構進行配套。

四、國際金融體系未來發展的趨勢

根據幾次金融危機對各國影響的分析,以及全球經濟格局的悄然轉變,本文認為在不久的將來,國際金融體系可能將呈現以下幾方面的發展趨勢:

1、以美國為核心的國際金融體系將繼續存在。美國作為世界經濟體量最大國家的地位短期內還無法撼動,加上其靈活的市場機制以及創新能力,在每次金融危機中,美國的自我恢復速度都很快。再者,美元作為最高儲備貨幣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將存續下去,美元在全球依然處於霸主地位。

2、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一些老牌和新興力量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作用逐漸增強,這與美國控制國際金融體系能力的消弱也有直接關系。

3、國際金融監管將進一步加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賦予更大的重任。金融危機的爆發,不僅暴露了國際金融體系的弊端,也從側面表明之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不夠強化。

4、國際儲備貨幣體系多元化趨勢加快。由於受到美元持續貶值的影響,導致金融危機中顯示國際儲備貨幣存在著極大的單一性,改變美元單一地位的趨勢不容置疑。目前,歐元、人民幣都呈現出強勢的勁頭,長遠來看,也可以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多元化組成部分。
金融學方面的論文篇2
淺析中國金融發展與製造業對外貿易關系

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中國金融的規模在不斷擴大、金融機構的效率不斷提高,金融市場的結構也在逐步完善、金融發展對中國貿易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在持續擴大。到目前為止,中國的金融體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已從單一的人民銀行發展到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銀行金融機構與非銀行金融機構、 保險 機構等並存,從純粹的資金縱向計劃分配發展到銀行的間接融資和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並存的格局;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日益豐富,金融工具已從簡單的信貸工具發展到國債、股票、債券、基金、期貨、保險等多種融資避險工具並存;金融市場也越來越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而與此同時,中國的對外貿易也越來強勢,支撐中國外貿發展的主要是中國製造業的外貿發展。因此,本文收集了1993年以來的21年的數據,將採用實證的 方法 研究中國的金融發展與製造業對外貿易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系。

一、我國金融發展與製造業對外貿易關系的實證研究

(一)變數定義與數據說明

金融市場發展規模指標:中國的金融體系是一個以銀行為主的體系,雖然近些年證券市場有所發展,但是銀行仍然占據著核心地位,中國有高儲蓄的特點,鑒於數據的可獲得性,許多文獻認為利用金融機構的存貸款總額可以基本反映金融資產水平。即: FIR=(D+L)/GDP其中,D、L分別代表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因此本文選取FIR=(D+L)/GDP衡量中國金融深化程度。,同時採用FS=M2/GDP來反應中國經濟的貨幣化程度,貨幣的滲透力和經濟調節功能。金融發展效率指標:這里本文採用儲蓄投資轉化率(FE)來衡量金融市場的效率,公式為FE = D/L其中。該指標越高,表明中國的投資市場越發達,金融效率越高,越能更好地促進該國的經濟增長。金融發展結構指標:本文將用證券市場的發展情況來衡量中國的金融市場結構。本文選用證券之和S(股票總市價+政府債券發行額+企業債券發行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公式為ZB=S/GDP。考慮到中國的證券化市場主要還是股票市場,所以本文也用股票的市價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來衡量金融市場的結構變化,股票市價總值用C表示,公式為CB=C/GDP, 反映了股票市場的規模。股票市價總值增長率越大,與GDP的比值也越高,那麼證券市場越發達,規模也越大,即金融市場結構越完善。

國際貿易開放度指標:國際貿易開放度指標是反映一國對外開放程度的綜合性指標,它在數值上等於所選製造業27個行業的進出口總額與GDP之比,用OPEN表示。該指標越高表明中國製造業對外貿易程度越高。

(二)平穩性檢驗

在處理某隨機時間序列數據時,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判斷數據的穩定性。如果直接對非平穩的時間序列進行回歸,那麼就會導致“偽回歸”現象,因此必須對數據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本文將選用ADF檢驗法來判斷1993年-2013年所選數據指標的平穩性。

本文對該組序列進行了單位根檢驗,結果也發現他們是不平穩的時間序列。單位根檢驗的原則是P值小於5%,則為通過檢驗,表示平穩,反之,則為不平穩。

為了消除異方差,本文對各自變數與因變數取自然對數,並且對他們進行一階差分。

通過圖1可以發現,該序列圍繞0值上下波動,雖然有升有降,但總是會回歸0值,所以該序列是平穩序列。為了進一步考察他們的平穩性,本文對取對後的一階差分序列進行ADF檢驗,發現無論是自變數還是因變數都通過T-檢驗。

由表2可知,金融發展的五個指標與製造業對外貿易開放度之間是一階平穩的,即I(1)。序列通過平穩性檢驗後,我們需要考慮該序列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即金融發展五指標與製造業外貿規模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這里只能判斷該組序列可能存在協整關系。

(三)協整檢驗

前面已經檢驗發現FIR,FS,FE,ZB,CB,OPEN都是I(1)的,因此可以進一步進行協整分析。這里本文對這組數據一階差分後的新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協整關系檢驗。結果見表3:

由Johanson檢驗知,該組時間序列在5%的顯著水平上,存在3個協整關系。所以DOPEN和DFIR,DFS,DFE,DZB,DCB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協整關系,就是DOPEN和DFIR,DFS,DFE,DZB,DCB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的共同發展趨勢。也就是說,金融發展規模,金融發展效率以及金融發展結構的變化與製造業對外貿易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的共同發展趨勢。

(四)格蘭傑因果檢驗

前面已檢驗該組時間序列數據具有長期的均衡關系,但他們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還需要進一步驗證。金融發展指標是否是造成製造業外貿水平擴大的原因,反過來製造業的對外貿易有沒有促進金融業的發展,這是接下來本文要重點考察的對象。

從表4可以看出,在滯後階數為2,顯著水平為5%的條件下,DFIR不是DOPEN的格蘭傑原因的概率相當小,也就是很大概率上認為DFIR是DOPEN 的格蘭傑原因。也就是說中國的貨幣化程度是造成製造業對外貿易出口增加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廣義貨幣M2越多,增長越快,則製造業外貿規模越大。而相反,製造業外貿水平並不是中國貨幣化程度加深的原因。DFS不是DOPEN的原因的概率為0.01%,也不是說,有99.99%的概率認為中國金融機構的存貸款的增加促進了製造業外貿規模的發展。反之則不然。製造業的外貿增長並沒有多大程度上帶來金融機構存貸款的增加。金融效率與製造業外貿規模沒通過格蘭傑因果關系檢驗。可見,中國金融效率的高低對製造業外貿並沒啥影響,而製造業外貿的增減對金融機構運行的效率也沒啥促進作用。證券市場的發展對製造業的外貿規模則有顯著的因果影響。可見,中國證券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的發展對製造業外貿規模有著顯著的因果關系,股票市場越發達,製造業外貿規模越大、反之則不然。

二、實證結果與政策建議

協整關系檢驗結果表明,製造業外貿水平與金融發展規模,金融發展效率和金融發展結構均存在長期均衡的關系。可以認為中國的貨幣化程度以及金融機構的存貸款與製造業的對外貿易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金融發展效率與製造業外貿之間有長期的影響關系;證券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的發展會給製造業外貿帶來長期影響。

格蘭傑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表明,中國金融發展對製造業外貿水平有著明顯的因果關系,反之則不然。也就是說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是導致製造業對外貿易水平的提高的原因。中國貨幣化程度的提高,金融機構存貸款數額的增加,股票市場的繁榮都是製造業外貿水平提升的原因。而金融發現效率則對製造業外貿水平的增加無明顯促進作用。

總之,金融發展規模和股市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的貿易開放度,但是金融效率對之的影響並不如人意。中國需要完善金融機構體系。中國的金融活動仍然以銀行為主,證券市場雖然近些年發展快速,但是與銀行存貸款相比,還是有待提高。所以,我國政府需要實施相關政策支持證券市場的發展,從而促進中國金融的直接與間接全方面發展。我國製造業對外貿易在發展過程中對中國的外貿經濟有明顯的支撐作用,我國需要大力支持製造業對外貿易,不斷完善製造業外貿結構,提升外貿水平,這樣有利於整體國名經濟的發展。
猜你喜歡:
1. 金融學方面參考論文優秀範文

2. 金融學方面參考論文

3. 關於金融學方面的論文

4. 金融學方面論文

5. 關於金融方面的論文

4. 金融專業學術畢業論文3000字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金融業作為國家經濟的命脈與核心,在當代國家中的資源配置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3000字金融學術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金融學術論文3000字篇一
《金融危機防範與金融審計免疫系統完善研究》

金融審計作為國家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防範金融風險乃至金融危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07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整個金融業的連鎖反應。2008年,隨著美國兩大房產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政府接管,美國華爾街排名前五位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美林證券被並購,以及美聯儲聯合其他大銀行出資7000億美元救市並由此引發的全球股市持續低迷等一系列事件的接續發生,使美國金融危機逐漸蔓延至其他國家,形成全球性金融海嘯,並波及到我國的一些金融機構。隨著金融全球化,我國金融業同世界其他國家的聯系日趨緊密,如何防範這種輸入性金融危機,特別是從國家層面加強金融危機防範十分重要。

2008年3月,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提出了“國家審計免疫系統論”的重要觀點。認為國家審計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的免疫系統,首要任務是保障國家安全,即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國家安全包括國家財政、金融、資源、環境和信息安全等。金融審計作為國家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護金融安全,防範金融危機的重要手段。因此,發揮和完善金融審計免疫子系統功能是本文研究的重點。面對全球化發展的新形勢,特別是近期美國金融危機的發生和蔓延,對深化金融審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為中國金融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審計必須注重對影響金融安全問題的研究,發揮其保障金融安全運行的“免疫系統”功能,實現“維護安全,防範風險,促進發展”的目標。

一、金融危機的理論綜述和發生機理

(一)金融危機理論綜述從金融審計角度有效地防範金融危機,首先要分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認識金融危機,為金融審計免疫系統的構建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 經驗 。國際上金融危機理論發展至今已有三代歷史。從1979年克魯格曼(Krugman,1979)具有開創性的完全預見能力模型、1994年奧布斯特菲爾德(obsffeld,1994、1996)、薩斯、托美爾和維拉斯科(Sachs、Tomell、Velaseo,1996)的多重均衡和危機的目促成性模型、到1998年克魯格曼(1998)、Cometti Pesenti和Roubini(1999)的道德風險危機模型,Radelef和Saches(1998)、Chang和Velasco(1998a,1998b)的金融恐慌模型、金融系統不穩定性模型以及危機傳染性模型等,每一種理論模型都對當時在不同國家發生的金融危機進行了解釋和說明。

第一代金融危機模型:克魯格曼的完全預見能力模型。該模型源自對墨西哥(1973—1982)和阿根廷(1978—1981)等國家所發生金融危機的解釋和說明,強調外匯市場上投機攻擊與宏觀經濟基礎變數之間的聯系。根源在於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是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與穩定匯率政策(如固定匯率制)之間不協調。當政府所追求的宏觀經濟政策與穩定匯率政策不協調時,理性的投機攻擊就會發生,最終導致金融危機(朱波,2005)。

第二代金融危機模型:多重均衡和危機的自促成性模型。由於完全預見能力模型沒能很好地對1992—1993年爆發的歐洲貨幣體系危機進行解釋,因此,理論界進一步發展了新模型。該模型認為政府維護匯率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政策選擇過程,維護匯率穩定是一個政策目標抉擇的成本收益權衡過程,強調危機的自促成性質。當政府內外政策不協調時,投機者預期匯率最終會貶值,就會提前搶購外匯,結果是國內的經濟狀況提前惡化,政府維護匯率的成本增加,從而爆發金融危機。

第三代金融危機模型包括道德風險危機模型、金融恐慌模型和危機傳染性模型等。為了對以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為代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金融危機進行合理解釋,出現了很多新模型。其中,道德風險危機模型認為政府對國內銀行負債的隱形擔保會導致國內銀行借貸政策中的道德風險問題,最終使得國內銀行的不良貸款增加引發金融危機。在金融恐慌模型中,銀行將存款人存款投資於長期項目,當許多存款人從銀行提存時,由於銀行流動資金有限,不得不停止貸款所支持的長期項目,導致貸款損失,最終引發金融危機。危機傳染性模型,主要包括銀行同業市場中流動性危機傳染和國際金融危機傳染;一方面,信息外部性或銀行間信貸關系使得銀行間破產進行傳染,另一方面,Kodresa和Pritsker(1998)認為,信息不對稱和跨市場套期保值能力是國際金融危機傳染的根本原因。

(二)金融危機發生機理從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199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到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乃至全球性的金融海嘯,這些金融危機涉及面廣、沖擊力強、破壞性大而且持續時間長,因此,應仔細分析這些金融危機發生的機理,從中找出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和金融危機的有效手段。盡管每個國家爆發金融危機都有其當時國內外特殊的經濟政治原因,但這些金融危機背後都有一些共性原因。

首先,發生金融危機國一般對外資依賴程度高、外債結構不合理。如1992—1994年,墨西哥每年流入的外資高達250億—350億美元,而外貿出口並未顯著增長,外貿進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則從1987年的9.4%增至1993年的31%,結果造成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高達230億美元。

其次,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膨脹使投資者信心受到打擊。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最先在泰國爆發,其海外投資者對投資項目失去信心,導致大量資本外逃。當高速增長條件不充分時,為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房地產泡沫導致大量銀行不良資產,挫傷投資者信心。

再次,匯市和股市的聯動性,金融政策顧此失彼,加之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墨西哥金融危機中,政府宣布貨幣貶值意在阻止資金外流,鼓勵出口,抑制進口,以改善本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但在社會經濟不穩定情況下極易引發通貨膨脹,也使投資於股市的外國資本因比索貶值蒙受損失,從而導致股市下跌。在亞洲金融風暴中,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為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另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時,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

最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問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其暴露了發生經濟危機國家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從這一意義上來說,金融危機為健全我國的金融監管、完善金融審計免疫系統提供了一個契機。
金融學術論文3000字篇二
《創新金融管理與服務的對策》

摘要:金融業作為國家 經濟的命脈與核心,在當代國家中的資源配置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金融業面臨著各種復雜交錯的風險, 文章 通過對當前我國金融業面臨的金融風險進行原因分析,提出了完善金融 管理與服務的四條對策,通過創新金融管理與服務,以推動金融業的健康可持續 發展。

關鍵詞:金融業;金融風險;金融管理服務

一、金融業面臨的金融風險原因

金融業作為國家經濟的命脈與核心,在當代國家中的資源配置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謂的風險,簡而言之,就是指一種行為既可能帶來收益,又可能帶來損失。那麼,金融風險就是指“經濟主體在金融活動中受損失的不確定性或可能性。或者說,經濟主體在金融活動中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出現偏差的概率”[1]。一般來說,市場經濟 環境下的金融活動都隱藏著金融風險,這種風險只能控制在一定的限制范圍之內,一旦風險過大,金融風險便會爆發出來,甚至有導致金融危機的可能。

那麼,金融業面臨的金融風險原因主要有哪些呢?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第一,從金融業的布局與發展來看,目前我國金融業存在著單一化的問題。在我國,實行銀行改制以來,我國幾大國有銀行在資金配置上仍然處在絕對支配地位而沒有什麼改變。資金鏈主要由國有商業銀行控制,融資 渠道 單一,由於廣大群眾缺的投資渠道過於單一,以及面臨著衣食住行的生活成本提高,更多的百姓選擇的是寧願把錢存於銀行中。與此同時,企業要發展,則必須對外部資金具有很高的吸納能力,但是由於國有商業銀行的限制,直接融資不能夠獲得自由的發展,百姓的投資渠道缺乏,企業只有靠向商業銀行借貸方能生存發展。這就形成了融資渠道的單一和結構的僵化,使得銀行風險處於高水平地位。

第二,從操作從面來看,金融機構存在著操作風險。操作風險,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的風險,表現在金融業中,就是在銀行的日常業務操作過程中產生的風險。這種操作風險又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金融行業 工作人員的個人素質風險;其次,業務操作過程缺乏規范,無規章可循。金融活動是一種多主體互動性質極強的經濟活動,他們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由於利益訴求的不同,這就導致了金融活動操作的異化。

第三,從利率的變動來看,我國的金融業存在著愈來愈高的利率風險。在我國,由於對利率市場化進程的管制比較嚴格,因此各商業銀行不能自主調整利率。利率的變動受到統一的系統性調度,由此而帶來了較大的系統性利率風險。在利率市場化進程勢在必行的今天,銀行利率的波動將會變得頻繁,由於銀行的資產和負債主要都是以金融產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變動影響較大,這樣以來,在利率市場化的前進中,由於金融機構自身應對利率波動能力的不足,將會帶來利率風險。

第四,從信用角度來看,金融機構時刻存在著信用風險。信用風險管理是銀行風險管理的首要目標,這是因為銀行普遍存在著信用風險。商業銀行普遍存在著過度借貸的沖動,因為貸款借出越多,也就代表著業務做得越大,最終有可能獲得很好的收益。但是,這就存在著盲目借貸的風險。因為借出的資金大多都是流向高風險的行業,因此極易形成呆賬、壞賬,這就潛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從借貸者來看,他們也在尋求各種手段滿足自身利益,從而千方百計逃脫還貸的義務,向銀行轉嫁風險,使虧損的由銀行來承擔。於是,各種轉嫁風險、騙貸、拖欠貸款等現象就大有人在,增加了銀行的信用風險。

第五,從金融的自由化層面來看,各種金融機構的泛濫,形成了自由化的風險。隨著老百姓手中的資金越來越多,而國家已經開始放鬆對金融市場的管制,這促進了銀行業的發展。另外,一些人也紛紛採用各種手段來吸收散在的資金,形成地下金融市場,而一些中小企業在從正規金融渠道籌集資金困難的情況下,容易尋求這種地下金融市場等非正規金融渠道。而那些正規的金融機構,也需要獲得比自由化之前更多的利益,便更容易從事那些大風險的活動。

從以上五個方面來看,面對著各種復雜交錯的原因,應對金融風險,加強應對金融風險體系,控制與防範金融風險的要求勢在必行。

二、完善金融管理與服務對策

在金融業面臨著那麼多風險和挑戰的今天,如何從實際困難中尋找有效應對這些風險和挑戰的辦法,從而能夠不斷創新金融管理與服務的方式 方法 ,防範和化解風險,以推動金融業可持續發展,是一份十分艱巨的任務。筆者 總結 以下幾條,用以加強和完善金融管理與服務。

第一,改變傳統觀念,用現代的眼光,創新金融服務產品。所謂的金融產品服務創新,“主要指金融行業為客戶提供的價值凝聚形態,包括種類用於投資、避險,或者金融操作便利工具,以及附加在這些產品上的其他勞動價值。”[2]傳統的金融行業主要通過提供傳統的金融工具為客戶提供幫助,現代金融業的發展要求金融機構能夠積極利用咨詢、信息服務等方式,通過銀行卡、股票、支票、債券、匯票、期貨、保單等新型金融工具,促進服務的現代化與文明化。另外,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時的環境,包括客觀環境和主觀環境,都要更加人性化,更讓人賞心悅目。

第二,從立法的角度來看,要加強金融風險的法律防控。目前,對金融風險的防控已經不是一個要不要實行的問題,而是一個要通過什麼方式實行才更有效的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從根本上進行金融立法的完善,從法律層面上規範金融機構及金融主體的合法化行為。另外,要加強金融監管能力。

第三,從准入制度來看,要實行嚴格的市場准入制度。市場准入制度是體現國家對市場進行干預的“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市場准入既是管理金融市場、防範金融風險的第一道關口,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其他一系列金融監管制度建構的基礎依據。加強市場准入制度的建設,對各種金融工具、交易機構等注冊、審批以及交易的資格都要進行嚴格的審查,使那些不符合資格的金融機構都不能進入金融市場。

第四,從管理本身來看,要創新金融管理。進行現代化的管理方式,是優化金融機構發展,保證金融機構良好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機構要加強本單位激勵機制建設,在人事的 組織、崗位、流程、培訓、考核、 市場營銷 方式等方面積極創新。特別是在新型金融工具不斷涌現的今天,要對員工的個人業務素質、道德素質方面進行培訓,以獲得良好的口碑,增強本單位的軟實力。

參考文獻:

[1]周昌發.金融風險防控法律機制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1(1):145.

[2]何東.金融管理與服務創新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1(1):188.
金融學術論文3000字篇三
《試談互聯網金融模式與發展問題》

一、互聯網金融模式

互聯網金融模式分為第三方支付、P2P網貸、眾籌模式、互聯網理財四種主要模式。

(一)第三方支付

隨著信息高度密集化的迅速發展,人們對支付系統的需求越來越高,因此,第三方支付系統從最初的僅限於支付使用的系統逐漸實現了線上線下、綜合應用的各種功能,並涉獵到了人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根據用途把第三方支付分為兩種類別。第一是獨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此模式僅限於電子商務網站支付使用,例如易寶支付等等;第二是依託於B2C、C2C提供擔保功能的第三方支付模式。此模式提供的擔保功能具體體現為第三方平台負責託管貨款、通知商家到款、發貨,待買方收到貨品檢驗確認滿意後通知第三方平台付款給商家,平台將款項轉至賣方賬戶後完成整個支付流程的交易,例如淘寶網的支付寶、騰訊旗下的財付通等等。

(二)P2P網貸模式

P2P(peer to peer)網貸即個人對個人的網路借款,可以實現借款人享受網路貸款的便捷與高效率。隨著P2P網貸規模的不斷擴展,根據《2015年3月網貸平台發展指數評級》 報告 中顯示,截至2015年3月我國P2P網貸平台增加到了以十大P2P網貸平台陸金所、人人貸、宜人貸、積木盒子、投賺網、微貸網、拍拍貸、有利網、易貸網、紅嶺創投為首的2160家。P2P網貸模式主要由直接融資、提供本金與利息擔保、信貸資產證券化模式構成。其中的直接融資形式的如拍拍貸是為借貸雙方只提供純粹的信息匹配;提供本金與利息的擔保平台是以擔保機構形式運作的,工作流程為尋找、篩選客戶,提供擔保、匹配資金;信貸資產證券化是以陸金所與有利網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模式。

(三)眾籌模式

眾籌(crowdfunding)即大眾、群眾籌資。是指用團購+預購的形式,在互聯網平台向網友募集項目資金的一種互聯網金融模式。眾籌模式讓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到創業行列,因為它利用了網路平台向大眾募資,大大降低了募資的成本。同時,他又是向大眾小額募資,也進一步分散了投資人的風險。眾籌模式為各種項目提供了公平、公開、公正的平台,在通過眾籌模式獲得項目啟動資金的同時,為創業人提供了機會與無限的可能性。例如:2012年10月份美微傳媒創始人朱江在淘寶店鋪的“美微會員卡在線直營店”,該會員卡是在享受訂閱電子雜志的權益同時,可以擁有美微傳媒的100份原始股最具代表性;再如2015年李丹妮的京東“萬壕計劃”是京東首例微商眾籌品牌。

(四)互聯網理財

互聯網理財產品隨著互聯網金融業的迅速發展而不斷涌現,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在2014年第三十四次調查報告中顯示我國理財產品用戶規模已達到了6383萬,使用率數據為10.1%。報告中分析了互聯網理財產品的長尾效應正和個人零散資金的收益回報現象,這不但提高了互聯網理財運營商的商業地位,而且個人零散資金的高收入,也使用戶的規模得到了迅速的增長。以2015年7月份的累計萬份收益排名圖表為例,如下圖。

二、互聯網金融發展研究

互聯網在不斷優化用戶體驗中打造了新經濟、新金融時代,帶著全新的 思維方式 與 商業模式 ,開始了金融業顛覆性的發展行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需要創新,互聯網金融在未來的行業競爭中也是如此,例如:當前第三方支付模式主要以密碼支付為主,“刷臉”支付系統的出現與測試,就是對支付系統的創新與完善,未來還會有更加科學、安全的支付系統豐富第三方支付模式。基於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PC互聯網的主要平台局面也會逐漸向移動互聯網金融方向發展,更多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服務將會依託於移動互聯網實現,尤其是個人理財方面擁有的龐大用戶群。隨著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的陸續出台,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頻發、魚龍混雜局面會逐漸步入正規化發展。在P2P網貸模式中,一些制約因素與限制條件也會相聚出現,如:年收入必須達到一定的金額才能投資、投資金額不能超過可投資資產的一定比例等等。

互聯網金融模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轉化與增加,為了順應社會經濟的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旋風式發展越來越專業化,這必將成為金融界的主力軍,互聯網支付、網貸、金融門戶、理財系統會從為大家帶來便捷的同時,更加安全、高效、合理與科學化。

猜你喜歡:

1. 金融學術論文3000字

2. 金融專業學術論文

3. 關於金融的專業學術論文

4. 關於金融的國家學術論文

5. 關於證券投資學期末結業論文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居民的財富也與日俱增,證券投資基金是人們較為喜歡的一種投資方式。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證券投資學結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證券投資學結業論文篇一:《試談證券投資課程實踐教學》

摘要:證券投資課程是高校需要加大實訓操作的課程之一,目前我國證券投資教學在實踐教學上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 文章 針對目前高校證券投資教學的不足列出具體的解決 措施 希望可以讓證券投資課程取得新的進展,為社會為國家做出新的貢獻培養出更加優秀的證券投資人才。

關鍵詞:證券投資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探討

高校證券投資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完善實踐課程的課堂教授環節及內容,讓實踐課程真正意義實現。在教學中除了教授理論知識教師需要相應增加實訓操練內容以實訓促進課堂的開展。

一、證券投資學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證券投資課程實踐教學中學生應當明確未來學習的方向,在以後的學習和就業中才能應對自如。在大學生日益普及的今天學生的就業形勢也變得更加嚴峻,高校一方面需要教授給學生專業知識同時又要教會學生如何在社會立足和更好的生存。對於證券投資學來說其專業度更高需要學生對知識又更加深刻的認知。高校在證券投資實踐教學中不僅需要教授給學生基礎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將投資的新型觀念以及 方法 教授給學生。要想讓學生掌握證券投資的專業知識離不開教師的實踐性教學,很多學生在學校內根本無法准確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學科,所以對未來的 職業規劃 毫無頭緒。在證券投資課程的實踐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逐漸找到自己對所學專業的定位,明確自己在所學專業中扮演的角色這樣有助於學生對自身未來的目標設定。全面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對證券投資課程相關知識更深刻的了解,在以後的就業過程中才能擁有更為豐富的專業水平能力。對證券投資而言實踐更勝於理論知識,在對其進行投資分析的過程中離不開理論知識的專業性指導又需要豐富的專業實戰 經驗 為支撐。某種程度而言證券投資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專業課程而存在,更帶有一定的藝術色彩。高校在證券投資教學上應當積極響應我國證券行業的發展趨勢和變化歷程,在此基礎上明確證券投資學的核心知識點和重點,注重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努力做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二、證券投資學實踐性教學模式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校證券投資學實踐教學存在很大的弊端且教學內容比較單一固定,在對證券投資所做的有關調查顯示大多數的學生雖然經過一定的時間學習證券投資類知識,但是對所學專業知識的掌握並不能代表能夠熟練運用有關知識。很多學生缺乏對證券投資學科交易技能的運用甚至對證券投資學中隱藏的風險評估無法客觀對待,這讓所學的證券投資知識無法很好地運用到實踐操作中。現在很多證券投資教學在實踐教學中習慣性將資產定價以及投資管理作為重心,教師過度重視技術層面的內容卻沒有做到對技術進行有效且理性的分析。目前高校內證券投資學實踐教學的教師很多都是非專業性教師,這類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採取灌輸教學的模式。即使教師能夠考慮到實踐教學的方面但是所採用的方法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教師在採用實踐教學的方法時未能將相關交易軟體充分利用進行模擬導致學生無法在實驗過程中清晰的看出其中應當重視的要點。還有一部分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對學生的模擬操練比較的死板教條,並未通過理性分析找出投資的方法竅門,所以總而言之沒有能夠真正做到實踐教學。

三、高校證券投資實踐教學的探索

1.設計層次分明,目標明確的實踐教學情境。如今高校幾乎已經能夠實現對證券投資學進行實踐教學,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仍然有所欠缺,為了讓教學的目標更加的明確讓課堂教學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應當努力根據課程內容要點以及學生學習的具體內容來進行實施。為了方便學生理解教師可以營造出實踐教學的情境氛圍,設置的情境氛圍應當具備相對應的學習要點。

在實踐教學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開展證券投資有關的模擬活動,讓學生能夠做到踴躍參加,經過不斷的訓練將操作技巧全部掌握。為了達到預想的證券投資學實踐教學的效果給學生營造實踐教學氛圍高校可以購買金融類相關軟體,給學生創造出模擬的實驗基地,讓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放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互聯網作為媒介,通過在實訓基地中的模擬化交易讓學生能夠對實驗操作的得心應手。學生也可以充分運用起證券投資中的股票發行以模擬炒股的方法增加實訓操練的機會。

2.將校內實驗校外實訓基地共同結合豐富實踐教學。證券投資學實踐教學不僅由高校課堂組成,還需要校外實訓基地的輔助來幫助實現。高校也可以邀請校外的證券投資實踐專家來校進行專題講座,讓學生自行發揮給學生自由選擇實訓單位的機會。高校內的實訓課程一般會選擇在學期內的固定學時完成,校內實訓課程一般是教師進行專業的指導與教授,給學生模擬操作的機會。在模擬操作中通常包含有模擬分析的板塊以及模擬進行交易的板塊等等。在實訓時為了增加學生學習樂趣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對實訓比賽進行適當的考驗,通過比賽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和教師對證券投資學的學習內容一目瞭然。在學時內的實訓課程應當在證券投資學課程中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最佳,在最後的實驗實訓課程也需包含在其中。教師可以給學生適量的模擬資金讓學生進行模擬投資,在模擬投資過程中可以反映出學生的模擬投資情況。讓學生既能學到證券投資學知識又能有實訓操作的機會。

校外的實訓基地一般需要符合校內的實訓課程內容,校外實訓基地應當與高校簽訂相關協議,共同為學生的證券投資學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高校可以將實習工作隊伍進行完善成立專業的領導隊伍,讓學生可以在這一實習基地中更好的參與校外的實踐活動。高校在實習基地中企業也可以讓優秀的業務高手來為學生做專題講座,挑選比較 熱點 的證券問題作為講座的講解重點,讓學生第一時間對證券投資學新的變化及時了解掌握。

3.建立網路指導平台,開展實時跟蹤指導。高校在進行證券投資學實踐教學時需要搜集足量的網路資源,根據我國證券投資交易的發展狀況來進行具體的分析探討。我國每天的證券交易時間是有限的並且證券投資學的課時設置也非常緊迫,導致在證券投資學實踐教學中會反復對證券信息進行及時的更新和分析才能對實踐做出相關的決策。高校為了給學生學習證券投資學實訓課程提供便利會在班級中設立有專門的課程實訓的討論處。

在群體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互聯網平台充分的運用起來,准確並且及時的掌握學生的學習現狀,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才能第一時間加以解決。在這個平台中學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去鑽研探討,將學生討論的結果與教師指導的結果進行融合。所謂網路跟蹤指導就是利用互聯網實施教學輔導,保證實踐教學的開展順利進行。

四、結語

高校為了讓證券投資學實踐教學能夠順利進行應當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氛圍,找出相關的學習案例對其進行分析探討。同時結合互聯網媒介進一步完善證券交易的系統,讓學生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證券投資的實踐性為以後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劉洋 單位:西安翻譯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熊廣勤.證券投資學課程實踐性教學模式探析[J].武漢冶金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0(04).

[2]於麗紅;蘭慶高.證券投資學課程研究性學習教學理論與實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

證券投資學結業論文篇二:《證券投資理論與實務實踐課程改革》

摘要:投資模擬主要採用實驗室上機接收股市行情,給予每個學生一定的虛擬資金進行模擬股票買賣。交易對象僅限深滬A股,尚未涉及期貨、外匯和投資基金。

關鍵詞:證券投資;實踐課程;改革

一、引言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不斷發展和規范,證券市場在社會經濟運行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為金融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證券市場的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這就對高校證券投資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學教學中證券投資理論與實務教學的廣度與深度也要相應進行變革,在注重投資分析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將實踐教學環節提升到了一個更為重要的地位。

二、證券投資理論與實務課程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對實踐教學環節的科學設計是證券投資理論與實務實踐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盡管部分高校對證券投資理論與實務實踐教學進行了探索,但迄今為止尚未形成統一的實踐教學模式,因此各高校培養的 畢業 生的證券投資分析能力也參差不齊。 總結 現階段實踐教學改革的過程,證券投資學實踐教學目前還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證券投資理論與實務重理論,輕實踐。傳統證券投資理論與實務課程教學主要對證券投資理論部分進行講解,力圖讓學生從理論角度掌握證券交易原理、證券市場運行規則、內在機制,而且其授課教師多由缺乏實踐經驗的非科班教師擔任,他們的教學習慣多以板書或者輔之以簡單的多媒體教學,其指導的學生在理論方面或有突出特點,但是在實踐操作經驗方面比較欠缺。因此,大多高校證券投資學實踐教學並沒有真正擺脫單向灌輸理論的傳統教學模式。

2.實驗室設備簡陋、陳舊,使用效率低。目前很多高校到現在還沒有專門的金融實驗室,或者實驗室的設備配置尚不齊全,給實驗教學的順利開展帶來障礙。目前,金融實驗僅有股票投資模擬,而期貨、外匯、 保險 實務、金融工程等課程尚未開設實踐教學環節,造成資源浪費。

3.模擬交易軟體配備不全。很多高校在學校設立專門金融實驗室之前,由於教學經費不足,致使在實踐教學中只能使用同花順天空版、大智慧等免費的行情分析系統,模擬交易操作處於半手工狀態,需要任課教師和學生主觀判定交易是否成功。

4.金融資料庫尚未建立。模擬教學的順利進行還有賴於及時完備的信息平台。信息來源應有互聯網和離線金融資料庫構成。行情軟體信息庫是學生進行技術分析的必備條件,而離線金融資料庫是學生進行基本分析的需要,有助於學生從全局把握投資對象。

5.實驗內容單一,實驗方案不完備。目前,投資模擬主要採用實驗室上機接收股市行情,給予每個學生一定的虛擬資金進行模擬股票買賣。交易對象僅限深滬A股,尚未涉及期貨、外匯和投資基金。

三、實踐 教學方法 構建

1.教學內容模塊化設計。《證券投資理論與實務》課程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進行模塊化設計的教學內容應包括以下部分:

(1)證券投資基礎知識。包括證券投資工具、證券市場、資本資產定價理論等內容的投資組合理論、套利定價理論、因素分析法等。

(2)證券投資的基本分析。具體包括宏觀經濟分析、中觀產業周期分析和微觀公司分析。

(3)證券投資的技術分析。包括K線理論、道氏理論、波浪理論、切線理論,證券投資技術分析方法。

(4)投資組合管理。在明確了教學內容之後,根據每部分的教學要求來組織和設計開放式研究性教學環節。我們認為主要的實踐環節應包括:運用投資基本理論進行投資組合分析、基本證券商品交易、證券投資的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投資組合修正與評價等內容。

2.模擬化教學。與模塊化教學內容相適應,首先擴展實驗對象的范圍,將股票、封閉式基金、期貨和外匯作為模擬交易對象,使學生充分體驗基礎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差異。此外,根據上述各部分的教學要求來設計可行的實踐性教學環節。

(1)證券模擬交易實驗設計。證券交易模擬操作程序設計:①要求學生從開戶(股東賬戶與資金賬戶)、委託、成交到清算交割都自行操作一遍,使學生掌握證券交易的操作流程。②在滬深兩市選擇3~5隻股票進行模擬交易。同時要求學生填寫交易日誌,以備投資盈虧分析和撰寫實驗 報告 使用。在實驗初期,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大盤信息和軟體使用方法,使學生對證券市場有初步了解。③選擇大連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和鄭州商品交易所的期貨品種進行模擬多頭及空頭交易。④在英鎊、美元、歐元、日元等常用8種交易貨幣中,選擇兩組貨幣來模擬外匯實盤及外匯保證金交易。

(2)基本面分析。在學生熟悉交易環境後,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理論知識先進行基本分析的實踐訓練。以學生重點關注的2隻股票為分析對象,從宏觀經濟狀況、行業背景及發展趨勢、發行公司本身的財務狀況3方面分析企業投資價值,同時作為選股依據之一。

(3)技術分析的實驗設計。在技術分析環節,要求學生結合各種技術分析圖標和指標,根據自己對市場行情的研判,選擇擬投資的證券品種,做出買賣決策。這部分包括必選實驗和選作實驗。必選實驗包括最基本的K線組合、均線分析、形態理論和包括MACD、KDJ和威廉指標在內的8個技術分析指標應用。選作實驗則是對必選實驗之外的其他技術分析工具和指標的應用。此外,在期貨模擬交易和外匯模擬交易過程中,也要運用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方法指導投資決策。

(4)投資組合管理和業績評價實驗設計。首先,引導學生根據市場數據和信息來理解不同投資工具的風險收益特性,測算自己所關注股票的風險水平。然後,要求學生根據投資工具的風險收益特性及其市場表現來構建自己的投資組合。要求學生注意搜集和整理市場上的各種信息,每日要對自己的投資組合進行分析與評價,並適時對投資組合進行修正。

(5)實驗考核。實驗結束時,要求學生撰寫股票投資模擬實驗報告、期貨模擬交易實驗報告和外匯模擬交易實驗報告。報告中應涵蓋對實驗過程中重點關注並實際操作的投資品種作全面投資價值分析,包括基本面分析、技術分析和投資組合分析。

3.案例教學。

(1)證券投資理論與實務案例教學介紹。證券投資理論與實務是一門廣泛吸收多學科知識、理論體系復雜且具有較強實踐性和應用性的課程,所以利用案例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證券投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學會運用基本分析法和技術分析法進行證券投資分析。學生通過案例教學獲得的知識是自己理解了的知識,是有著真實背景的知識,而不再像課堂講授法下獲取的抽象的、過度概括化的生硬知識,它能立即被用到實踐中去解決處理類似的證券投資問題,將是理論教學的重要補充。

(2)認真挑選有代表性的動態案例。證券投資理論與實務基礎知識部分主要是對證券市場和證券市場投資工具的認識,在系統講解基本知識之後,可以通過上海和深圳等國內市場的上市證券種類進行概覽,總結和比較中外證券市場投資工具的差別,對國內市場各類證券的市場特點和表現進行直觀對比。而課後可以要求學生觀察並對比市場上的證券品種,結合教材中的要點在當前市場背景下具體分析相關品種的區別和聯系,從而對各種證券的特點有更加直觀的認識。

(3)證券投資理論與實務案例教學的實施。從證券市場中精心選擇證券投資案例,案例要求符合教學目的和教學計劃,認真設計課堂活動 實施方案 。①案例教學與理論學習進度相結合。根據教學大綱,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按照證券投資學課程的理論學習順序和學習目的編寫案例,便於根據學習進度有針對性地開展案例訓練;盡量選用比較新的案例進行教學,特別是基本分析這個知識維度的教學最適宜採用課堂討論法和課外調研法。②案例教學與理論知識的學習目的相一致。

首先,在案例之前應比較系統而簡明地講解所需理論知識,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案例,並用理論知識進行解釋;在案例之後應提出問題,使學習者明確本案例的學習目的;引導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③案例材料部分主要包括如下內容:理論知識點的講解,主要簡明而系統地講解分析本案例需要預先掌握的背景知識和技能;案例基本材料;分析問題及引導材料;應達到的預期效果。總之,要設計良好的證券投資學實踐教學模式,一方面,要營造虛擬場景,開展討論與案例分析,讓同學參與設想和策劃,藉助現代網路平台把握金融模擬交易系統,提升其實踐實戰能力;另一方面,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真實地參與證券投資實踐活動,了解證券投資業的業務流程和實際工作運作的特點,現實地解決實際中面臨的投資問題。

證券投資學結業論文篇三:《淺談我國證券投資基金風險控制問題》

伴隨我國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市場發展的環境更加復雜,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證券投資基金的風險性。對證券投資基金來說,提高風險的識別能力,加強風險防控,不僅能夠提高投資量,促進證券投資金融行業的發展,還能夠提高投資的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構建良好的市場秩序,提高市場運行的效率。因此,對證券投資基金的風險加以研究,並提出風險控制的方法,是十分有意義的。

一、證券投資基金的風險

(一)宏觀環境風險

宏觀風險又可以認為是市場環境變化波動而引起證券投資基金收益的不確定性增加,其中,宏觀因素的變化是引起投資市場環境改變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國家政策的變化。通常來說,宏觀環境風險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根據國家對證券金融投資管理中的規定,參與證券投資基金的對象必須是符合國家法律規定而發行的股票和國債,並且形成的投資組合也要符合國家規定的比例標准。這樣,一旦遇到市場波動加大時,減持國債與股票的比例就過小,從而導致基金的抗風險水平也會下降。其次,由於各種因素的制約,導致目前來說我國金融證券市場與西方相比,整體較為封閉,使得投資人手頭持有的證券與基金的種類較少且只能夠在本國市場投資,一旦市場波動較大,就加大了基金投資的風險。再次,就目前來說,我國目前尚未形成較為完善的風險防控機制,在證券投資基金風險方面應用的金融工具不多,從而對市場風險的對抗能力就不高。

(二)微觀運作風險

與證券投資基金宏觀風險相對應的就是微觀運作風險。微觀運作的風險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在開展基金運行與管理的工作中,由於參與的投資人數較多,往往會將基金資產的運作委託給專門的法人治理機構,但是這些專門的管理機構對基金的管理手段往往是將基金統一起來,這就缺乏一定的獨立性,極易形成不規范的投資結構。而不規范的投資結構會加大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的錯誤,加大投資人的證券基金投資的風險。另一方面,由於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尚不成熟,證券基金投資的信息不對等,基金信息批露工作不到位,信息的傳遞速度較慢,並且質量與實效性較差,影響了投資人對證券投資基金信息的接收效果,進而影響了投資人在基金運作過程中的判斷與決策,加大了基金投資的風險與財產損失的可能性。

(三)管理人風險

證券投資基金中的管理人風險簡單的說就是由於管理人的管理水平與職業道德素養較低,基金投資策略不適合等因素加大了基金運轉的風險。由於我國歷史因素的影響,使得我國金融證券市場的發展起步較晚,市場機制尚未完善,市場中的基金管理人員有很多都只具備一定的從業經驗,缺乏專業的投資培訓,極大的影響了管理人員的素質,無法用專業的投資知識對基金進行高效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金投資的風險性。

二、證券投資基金風險控制的基本原則

(一)風險預防

所謂風險與收益並存,在金融市場上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具有風險性,對證券投資基金來說,風險是無法避免的,只能夠通過各項有效的措施來控制。所以,要開展相關的風險預防工作,既要考慮到投資的內部環境,還要考慮到外部環境的工作模式,健全相關的法律制度,完善監督機制,進而做好風險控制。

(二)風險分散

風險分散是規避風險的重要的基本原則之一,按照不同的劃分標准來分散風險,來降低投資的財產損失程度。基金管理公司基礎的管理工作之一就是通過開展多樣化的投資業務來分散分散,其中投資業務的風險分散主要體現在投資決策上,通過選擇合理的投資組合與利益之間的協調,達到風險分散的目的。

(三)風險轉移

所謂的風險轉移是指投資者要承擔的證券投資基金潛在的風險,通過合法且合理的交易將風險轉移出去。風險轉移,是在基金管理與運行的過程中,投資人有意識且意願實施的。就當前市場來說,期貨交易、期權交易等金融產品的交易是基金風險轉移的市場。

三、證券投資基金風險控制的對策

(一)完善投資組合

對證券投資基金風險有效的控制手段之一就是完善投資組合,選擇合理的投資工具,調整資產投資比例,這樣有利於保障投資收益的獲得。就當前來說,我國有三類主要的投資工具,分別是股票、債券與期貨。對基金管理者來說,他可以根據投資需要與期望收益兩方面因素來選擇恰當的投資收益,並協調投資工具之間的合理比重。其中,一般情況下,為了獲得較為平穩的收益,可以以債券作為首要選擇,並且債券的投資比例應該佔有投資量的百分之25到百分之五十,不過,基金管理者還是要根據市場的變化來合理的調整債券的比例,以此來協調投資收益。從投資策略的角度來看,投資多選用上市公司的股票,不僅能夠降低風險,還能夠確保收益的取得。總的來說,基金管理人需要加強對證券投資基金風險的識別能力,在確定合理的投資組合中充分的考慮到投資的安全、收益與套現等方面的內容,從而控制投資的風險。

(二)加強利益協調

基金監管在證券投資基金風險防範的工作中充當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承擔著一定的責任,採用高效的監管方式與手段來對基金運作的過程進行全面的控制與監管,完善利益協調的工作,有利於確保基金的穩定運行。對證券投資基金的監管來說,要轉變監管的理念,重視利益協調的重要性,以投資者的收益作為工作的原則與目標,一旦出現證券投資投資基金信息不對等而引起投資人權益受損的情形時,要加強對證券投資基金機構的監督,善於利用法律工具來維護基金投資人的合法權益。另外,針對證券投資基金機構將所有投資人的基金進行集中管理,這會極大的影響到證券市場的穩定性,加大投資人的收益風險,所以,要完善基金監管體系,重視利益的協調,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三)加強法制管理

加強對證券投資基金的法制建設與管理是實現風險控制的有效手段。加強對證券投資基金的法制管理,應該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對證券基金的運行進行合理的約束,為相關的管理者的工作提供法律依據,同時也為投資人的權益提供全面的法律保障,進而降低證券投資基金的風險。加強法制管理首先可以借鑒國內外在基金風險投資風險方面建設的法律成果與經驗,然後從中國金融市場的實情出發,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基金法律體系。其次,建立與完善基金的評估考核制度,監督相關的基金披露制度,提高信息的對等程度,基金考核要以風險與回報兩方面的內容作為標准,進一步提高風險評估的准確性。再次,要合理的優化與完善基金治理機制,協調利益關系,對內部成本進行合理的控制,確保投資人的權益。

四、結束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推動了金融市場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證券投資基金的發展。其中,對證券投資基金風險的預防和控制,要首先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理解風險控制的基本原則和識別各類的風險,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各項有效的措施,例如完善法制建設與投資組合等等,來達到風險控制的目的,從而實現投資者投資收益的穩定性。

猜你喜歡:

1. 證券論文1500字

2. 證券投資學論文5000字左右

3. 證券論文1500字

4. 證券投資類論文

5. 證券投資學論文

6. 金融分析論文範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正面臨著巨大變革,相對於社會進步的其他方面而言,中國金融業發展制約了整個經濟的進步。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金融分析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金融分析論文範文篇1
淺談中國金融監管問題分析

一、後危機時代的全球金融監管主要新動向

金融監管對金融市場的健康繁榮發展是至關重要的,2007年以來的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尤其說明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產品的創新需要合理有序的金融監管。隨著全球金融危機進入後危機時代,為了應對這次百年難遇的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各個國家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世界性組織都出台了新的監管政策。回顧一下,可以發現,後危機時代的全球金融監管主要有一下幾個新動向。

(一)強調以宏觀審慎的態度來監管控制系統性風險

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產生以前,西方主要國家的金融監管理念過於注重微觀審慎監管,而對宏觀審慎監管重視不夠。過於注重微觀審慎監管的直接後果就是不能有效應對金融市場的新變化,不能有效應對不同市場、不同機構之間的風險蔓延。隨著此輪全球金融危機進入後危機時代,美國、歐盟和英國的改革方案不約而同地提出,設立獨立的宏觀審慎監管機構或者增強現有機構的宏觀審慎監管職能,防範系統性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二)金融監管從順周期監管向反周期監管轉移

國際社會認為,金融監管的順周期性使得金融監管難以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預警和防範金融危機的發生和擴散,而缺乏反周期緩沖措施則放大了危機的破壞作用。因此,開展逆周期監管,平滑順周期效應造成的市場波動,成為新一輪金融監管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從關注資本制度的順周期特徵,到逐步引入反周期機制和相應的工具,完善反周期監管措施以提高應對經濟周期性波動的能力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自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巴塞爾委員會先後發表了三個重要的監管指南,都與調整金融監管從順周期監管向反周期監管轉移有關。

(三)擴大監管范圍,減少監管豁免,強調全員監管

為降低監管豁免對金融危機的深度和規模的影響,各國金融監管機構已就加強金融監管、擴大金融監管范圍達成了共識。美國政府認為,所有可能給金融系統帶來嚴重風險的金融機構都必須受到嚴格監管。因此,應將監管范圍擴大到所有可能對金融穩定造成威脅的企業,除銀行控股公司外,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也將被納入美聯儲的監管范圍。而歐盟則認為,混業經營的銀行體系脫離實體經濟發展需要的自我膨脹,應對此次金融危機承擔主要責任,必須強化對所有金融機構的監管。

(四)改革國際金融監管機構,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成為共識

從國際金融監管機構的改革來看,在2009年4月舉行的G20倫敦峰會上,與會成員國達成一致意見,同意將金融穩定論壇擴展為金融穩定委員會,並賦予後者更強的制度基礎以及促進金融穩定的更寬泛職能。同時國際國幣基金組織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一個以G20為重要平台,以金融穩定委員會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主要支柱,以國際證監會組織、巴塞爾委員會、八國集團等為主要輔助的國際監管合作體系正在逐步形成。而在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方面,危機爆發以來,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的呼聲高漲。歐盟和美國的改革方案都將金融監管國際合作作為一個重要議題加以強調,加強國際金融監管的密切協作成為各國的共識。

二、當前中國金融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國的金融監管也慢慢和國際接軌。在此輪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受到的主要沖擊在於外需下滑帶來的出口需求下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但是這並不能說明我們的金融監管沒有問題,相反,為了履行中國加入WTO時的承諾,中國金融市場也需要逐步對外開放。在這種背景下,審視我國金融監管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中國金融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下幾個方面。

(一)宏觀金融監管框架不完善

雖然我國金融監管的基本架構已經形成,但面對日新月異的金融環境,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各國調整自己的金融監管體系,何其相比,當前我國的金融監管框架顯得不夠完善。首先是宏觀金融監管執行者的定位問題。央行的目標定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的規定是:央行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以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但對於銀行、證券和保險的監督又分別由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承擔,這種目標與手段不平衡的現象不利於宏觀監管目標的實現。其次是宏觀金融監管在跨行業維度上的問題。這主要在於一些大型金融機構大規模開展混業經營,同時又有很多金融機構經營業務同質化,金融監管體系的變革跟不上金融市場的變化,導致容易產生系統性風險。三是宏觀金融監管在跨時間維度上的問題。主要是我國對金融機構的流動性資本要求缺乏動態性監管和逆周期性監管。

(二)金融監管法律法規不健全

我國與金融監管有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票據法》、《保險法》、《證券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法律及一些與金融監管有關的部門規章制度。我國沒有專門的金融監管法,如果將這些零散分布的作為金融監管依據的法律法規統稱為我國的金融監管法律法規體系的話,這個體系也具有巨大的缺陷。首先是法律法規覆蓋面不夠廣泛,如私募基金和產業基金,就沒有有關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范。其次一些法律法規條文過於籠統,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操作起來難度較大。另外,金融立法滯後,金融立法沒有能夠很好地結合金融市場的發展,立法缺乏前瞻性。總之,我國有關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還有待完善。

(三)金融監管標准與國際金融監管標准差距較大,協調性不夠

在當前世界經濟一體化加速,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情況下,金融的國際化趨勢尤其明顯。金融的國際化要求金融監管的國際化。為使金融監管更具公平性,讓監管者和被監管者具有同樣的約束,以巴塞爾委員會為代表的一些權威國際組織公布了一系列金融監管的指導性文件,這些指導性文件都是被大多數國家所接受的。但是,我國由於金融業發展起步較晚,計劃經濟體制遺留的問題也較多,使得我國現在的監管機構對一些發達國家監管部門所不能容忍的問題放寬了監管標准。隨著我國加入WTO時承諾的金融市場逐步開放時間的臨近,提高我國金融監管的標准,爭取早日和國際金融監管標准接軌,增強國際監管的協調性勢在必行。

三、提升中國金融監管水平的對策建議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進入後危機時代,世界各國針對在這次危機中發現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各自的應對辦法,形成了一系列關於金融監管的最新成果。針對我國當前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以解決。

(一)完善宏觀金融監管框架體系

危機後各國進行的金融監管改革的核心思想均是加強宏觀監管的審慎性,以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同時,維護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也是我國金融監管改革的重要目標,因此完善宏觀金融監管框架對我國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重新明確央行在金融監管中的定位,擴大央行許可權,以監控系統性風險。盡管央行已經依法具有維護金融穩定的職能,但到目前為止,我國仍缺少一個監測並防範宏觀金融系統性風險的專門機構。可以借鑒美國擴大美聯儲許可權的做法,擴大央行許可權,賦予央行識別、監控、預警整個金融體系風險的職能。其次,強化逆周期金融監管和動態性金融監管。2010年1月13日,銀監會公布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監督檢查指引》,這是強化逆周期金融監管的一個很好的嘗試。而為了強化動態性金融監管,我國可逐步全面採取動態撥備的制度。

(二)完善金融監管法律法規體系

強有力的監管體制必須依靠完善的法律體系,《巴塞爾核心原則》明確指出,適當的金融監管法律框架是必要的,法律法規體系是公共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內容。首先,要建立健全金融監管法律框架體系。針對缺乏監管的監管對象出台專門的法律法規,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將現行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進行整合,形成金融監管法律框架體系。其次,要加快制訂有關法律的具體實施細則。根據金融市場的發展情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細則。只有實施細則明確了,金融監管才能落到實處。同時,在建立健全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時,必須提高我國金融立法的前瞻性和適用性。

(三)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協作

我國金融監管的監管主體多,並且金融監管的協調性較差,這會在金融監管的工作中形成監管真空,必須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首先,健全“一行三會”聯席會議和磋商機制,進行漸進式的金融監管改革。我國目前應將重點放在如何加強各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合作上,而不是重新建立一個“大一統”的金融監管主體。其次,擴大金融監管協調的主體。借鑒西方國家建立有效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經驗,我國可以成立一個體制健全的金融監管協調組織。該組織除包括“一行三會”外,還應包括行業自律組織。同時,我們還必須提高我國金融監管的標准,和國際接軌,努力按國際金融監管的標准來要求自己,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協作。

參考文獻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貨幣金融學(第七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28-261.

[2]胡祖六.如何看待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01).

[3]高山.金融創新、金融風險與我國金融監管模式研究[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9(02).

[4]王自力.金融危機後的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和中國的對策[J].銀行家論壇,2009(09).
金融分析論文範文篇2
金融衍生品組合分析

摘要: 本文以外匯期權為例對隱性市場和顯性市場的關系從理論及實例兩方面進行分析,同時詳細闡明衍生品組合的優勢。本研究對我國現金融市場的發展,特別是在當今人民幣持續升值,外匯市場避險快速發展下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外匯期權;隱性市場;顯性市場;外匯避險

目前,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還處於初步的階段。來自於監管制度不健全的外部因素與金融衍生品市場尚未成熟的內在因素共同導致了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效率低下,我們常常無法在目前的已有的金融衍生品市場中找到符合我們投資或避險目的金融衍生工具。然而,金融衍生產品的本質就是金融市場中各類基礎產品的組合,因此我們可以靈活利用現有的金融產品的市場進行組合來達到第三類市場的目的。此類組合的原理就在於,在兩個顯性市場的組合中,往往隱含著第三個市場,而這個隱性市場就是我們進行市場組合的目的。接下來,我們主要以外匯期權為例,闡述期權市場,外匯市場與債券市場之間的組合關系。

一、外匯期權概念的界定

外匯期權(Foreign Exchange Option),又被稱為貨幣期權(Currency Option),是指此金融衍生產品的買方有權利在合同規定日或者之前以合同的執行價格買或賣出合同相應金額的外匯資產的權利1。一般而言,在市場對期權持有者有利時,期權持有者會行使權利,即買入或者賣出合同中的此項外匯資產;在市場對期權持有者不利時,期權持有者則會放棄行使該期權的權利。期權賣方收取期權費,若買方決定行使該權利,則買方有義務賣出(或買入)期權買方買入(或賣出)的該種外匯資產。

外匯期權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第一批外匯期權為美式期權,由美國費城股票交易所(Philadelphia Stock Exchange)承辦,共有五個幣種,德國馬克、英鎊、瑞士法郎、加拿大元和日元。隨著國際貿易活動的頻繁以及金融市場匯率的波動,出於外匯避險的考慮,外匯期權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基於對外匯期權的分析,我們來看顯性市場與隱性市場的關系。

顯性市場就是指人們出於投資的目的而進行實際交易的市場,例如在投資股票時所涉及的股票市場,在進行外幣兌換時所涉及到的外匯市場等。隱性市場是指我們在投資中並未實際發生交易的市場,卻在同時投資於兩個市場時所隱含的第三類市場,例如我們在貨幣市場上進行借貸同時在現貨市場進行交易,在這兩項交易中所涉及的貨幣市場與現貨市場之間隱含著另外一類市場――期貨市場。這樣在我們對顯性市場與隱性市場含義明確的基礎上,具體利用外匯期權進行進一步的市場組合分析。

二、市場組合分析

金融衍生工具即為各類金融基礎產品組合而設計出的相關產品,因此其定價方式以響應的基礎產品的定價為依據。在此,我們首先從理論模型出發來進行分析。 Feiger和Jacquillat對外匯期權債券的研究中發現,在期權市場外匯市場以及債券市場中存在這樣一種關系:

其中,P為在時間T 時支付$1或£p的債券的價格;

B在時間T 時支付$1的零息債券的價格;

c為在時間T 時以1/p的美元價格購買£1的歐式買入期權的價格。

等式的左邊代表雙貨幣外匯期權債券,等式的右邊表示單一貨幣債券與外幣期權兩者的組合。通過這個等式我們看出,如果我們投資一個雙貨幣的外匯期權債券就相當於同時購買普通債權與外匯期權。Feiger和Jacquillat的研究雖然沒有得出一個精確的外匯期權定價公式,但研究所得出的結論仍舊為我們研究外匯期權市場提供參考,結合我們所熟知的經濟理論及現象我們可以利用外匯期權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三者中的任意兩個市場創造出第三個市場。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兩個顯性市場即已知市場的運作來達到並未實際存在的隱性市場的作用。

為了更加直觀的表明期權市場,債券市場以及外匯市場三者之間的關系,我們來看一個實際的例子。如果一人在歐洲債券市場(Eurobond Market)買入一家英國公司所發行的、在時間t到期的A美元面值的債券,此債券的美元年利率為r%。在債券到期後,此人既可以選擇持有這部分美元,也可以選擇按照時間t時的匯率x $/將債券到期所得到的美元收益兌換成英鎊。倘若,即期匯率為y $/£,且y高於時間t時的匯率x,即遠期匯率高於即期匯率,那麼顯然此人在債券到期日選擇收入英鎊比收入美元的獲利要大。具體做法為,此人在預計時間t時的英鎊收為[SX(]A[]x[SX)],於是他在即期外匯市場按([SX(]A[]x[SX)])×y的價格賣出英鎊,由於遠期匯率大於即期匯率,此人在時間t時的選擇收入英鎊獲利更大。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將此人持有的英國公司所發行的,美元年利率為r%,在時間t到期的A美元面值的歐式債券(Eurobond)看作是價值A美元,票面利率為r%的普通債券與價值為[SX(]A[]x[SX)]英鎊,行權價為x $/£,在時間t到期的買入(看漲)期權的組合。在以上的例子中主要關注的外匯買入期權,及外匯看漲期權,我們知道對匯率的雙方來說,外匯的升值就同時意味著本幣的貶值,因此在證明外匯看漲期權的原理也同樣適用於本幣看跌期權。通過以上實例的分析,我們可以利用外匯市場與債券市場的組合達到外匯期權市場的效用。也就說明了利用兩個顯性市場的運作來達到一個隱性市場的可行性。

三、市場組合的優勢

以上對於以期權市場,外匯市場以及債券市場三者為例的金融市場組合分析為我們在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的金融衍生品市場進行避險提供了一種思路,即我們可以利用現在已有的兩個或多個顯性市場組合的投資,達到我們對於目標市場的期望。這樣,雖然此類金融市場並未真實存在,但此類市場已然隱含在兩個顯性市場中得以顯性化。所以,即使目前的金融衍生品市場體系並未健全,只要我們靈活運用現有市場進行交易,完全可以彌補此類不足。

除此之外,市場組合還有以下幾個主要的優點。

第一,利用市場組合可以有效地節約資源。

新的一類金融市場的建立就意味政府管理部門要出台相應的監管法規、交易制度和程序,投資者要花費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資源分析研究如何利用新的金融市場來投資獲利,而各個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等則會根據新型市場的特點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因此,在一個新型金融市場出現,帶來金融市場的多樣化的同時,也為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們帶來了進入市場的成本壓力。所以,參與者一旦由於某種原因而終止,則會使之前的投入成為沉澱成本。同時,來自於競爭的壓力會使參與者陷入經典的博弈之中。然而,利用現有的市場的組合來達到同樣效用,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這類問題,並且對現有市場能在風險控制等方面提供更大的幫助。

第二,市場組合具有高度的靈活性。

在進行如期貨等標准化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來避險時,常常因為合約標准化的限制,只能達到部分避險,無法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利用此類金融衍生品進行完全避險,這樣就導致了風險敞口的存在,若在險資產占的比重較大時,“厚尾”很可能會給企業帶來重大損失,此時,避險的目的顯然是無法達成的。而利用不同種類金融市場中的工具進行組合的這種思路使我們完全可以選擇兩種非標准化的金融工具進行組合,在達到此組合中隱含的第三類金融市場的效果的同時,可以避免因第三類金融市場中工具的自身缺陷可能造成的損失。

第三,利用市場組合可以發揮避險優勢。

在以上的兩個優點中,我們主要側重於用兩個金融市場組合的效用復制隱含在組合中的第三個隱性的金融市場。這個思路啟示我們,如果進行反向操作,即在我們已經持有一類金融衍生品的同時,在對應的兩個市場中的投資組合,可以對沖已持有的金融衍生品的風險。以此文中的外匯期權為例,如果我們持有一份看漲外匯期權,為了對沖其外匯下跌的風險,可以選擇在即期外匯市場賣空,並同時在債券市場進行投資。這樣一來,在外匯下跌時,我們仍然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理論上,在風險中性(risk-neutral)的情況下,此類的對沖後的收益與投資組合的資產價值在貨幣市場上的利率收益保持一致,即為市場利率。因此在第三類金融市場已為顯性市場時,我們可以利用前兩類顯性金融市場組合的方式為風險對沖服務。

第四,市場組合的運用可以促使新的金融工具的產生,推動金融創新。

人們利用市場組合的目的往往是通過這個組合形成一個現實中並不存在的市場,以達到避險或是獲利的目的。這說明,此類市場的需求是存在的。當需求量足夠多時,就會推進此類市場的形成。根據規模經濟理論,此類市場利用率的提高,有助於降低交易費用。此外,市場各類參與者的增加會加快人們對金融創新產品的研發。因此,積極利用市場組合對金融創新的發展,新型金融工具的產生就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四、結束語

當前,在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際化趨勢日益加劇的形式下,積極靈活運用各類金融市場進行投資、避險已經成為企業等發展的重要趨勢。與此同時,隨著人民幣的升值,企業在進行對外貿易中所面臨的匯率風險也逐漸增加。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僅僅在單一期權市場進行組合運作就可以為企業提供避險方式。而市場組合具有靈活性、資源節約等更多方面的優勢表明,如果我們合理選擇兩個或以上市場進行組合,不僅可以成功的避險,還能獲得相應的收益。雖然,市場組合為我們對於避險工具的選擇帶來了多樣化,我們還應看到許多因對市場誤判、工具錯誤選擇等給企業帶來巨大風險的實例。因此在進行市場組合時應謹慎分析,關注各類風險,使市場組合更好地在金融活動中發揮其作用。
猜你喜歡:
1. 金融本科生論文範文

2 有關金融本科畢業論文例文

3. 金融畢業論文範文大全

4. 金融論文範文

5. 金融研究畢業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