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類別 » 2018股票型基金錶現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2018股票型基金錶現

發布時間: 2023-07-25 12:01:17

A. 買一萬基金一個月能賺一千嗎

買一萬的基金能月賺一千嗎?

基金是非保本浮動預期收益產品,也就是說,基金公司不會承諾保本或者最低預期收益。所以買一萬的基金能不能月入一千,並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基金的實際預期收益與市場行情、基金類型銷顫、基金經理等因素有關。

1.基金的平均預期收益率

假設買一萬元的基金,一個月能賺一千,也就是一年一萬二,那就說明該基金的預期年收益率已經達到了120%。雖然基金未來的預期收益是不可預測的,但是基金過去的預期收益可以作為參考。

2019年,基金整體平均預期收益為22.67%,其中股票型基金平均預期收益為39.69%,混合型基金為32.26%,指數型基金為33.47%。

從平均預期收益率來看,買一萬只基金一個月賺1000幾乎是不可能的,也就是年化預期收益率達到120%。

2.單只基金的預期收益率

本基金的過往表現不代表本基金的未來表現。2019年基金整體表現好於2018年,但這並不意味著2020年這種行情會繼續維持。

而且虧侍敗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投資主動股票型基金是有風險的,對基金產品的選擇和買入時間也有很高的要求。一般來說,買一萬只基金,期望一個月賺一千是不現實的。

相關問答:買一萬基金一個月能賺一千嗎?

不能。

基金屬於非保本浮動預期收益類產品,也就說基金公司不會承諾保本,也不保證最低預期收益,所以買一萬基金一個月是否能掙一千是沒有確定答案的,基金實際預期收益與市場行情、基金類型、基金經理等多種因素有關。

(1)2018股票型基金錶現擴展閱讀:

基金交易注意事項:

要注意買基金別太在乎基金凈值。其實基金的收益高低只與凈值增長率有關。只要基金凈值增長率保持領先,其收益就自然會高。

要注意不要喜新厭舊,不要盲目追捧新基金,新基金雖有價格優惠等先天優勢,但老基金有長期運作的經驗和較為合理的倉位,更值得關注與投資。

要注意不要片面追買分紅基金。基金分紅是對投資者前期收益的返還,談握盡量把分紅方式改成紅利再投更為合理。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基金場內交易和場外交易有啥不同?

B. 我們國內很少有人願意買基金,問題的根源出在哪裡

國內很少有人願意買基金,問題的根源在幾個方面:一是我國的公募基金管理水平太差,讓買基金的投資者都賠了錢,投資者買基金總是賠錢,當然是不願意再買基金。投資者投資基金的目的是賺錢,如果投資者買基金能賺錢,當然會買基金。明知道買基金會賠錢,誰還會買基金呢?

二是我國公募基金經理的道德風險太高,公募基金經理們為投資者管理基金賠錢的原來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道德風險,公募基金管理基金不用承擔任何風險,又都是高薪,公募基金經理們為了自己個人獲得更多的財富,就與證券市場的機構莊家合作,當莊家把股價炒高後,公募基金就當庄托,在高位買股票,引誘投資者上當,莊家機構就給公募基金經理很多好處費,這樣的做法並不違法,只是道德上有問題,這就叫做道德風險,而現在我國的公募基金經理只要能發財,才不管什麼道德不道德。這種公募基金經理當庄托在高位接盤的道德風險在公募基金行業非常普遍。許多公募基金經理就是這樣發了大財。這種情況下公募基金只能是賠錢,反正賠了錢還照樣收取管理費。

三是我國證券市場是個投機的市場,大量的上市公司都是包裝上市的,上市公司質量都不高,這就造成了我國證券市場上能長期投資的股票太少,90%的上市公司的股票都只能是進行短線的虛假題材概念炒作,在這樣的背景下,基金想賺錢也是非常困難的。

以上幾個方面是公募基金賠錢的主要原因,也是大家不願意買基金的原因。

我們國內很少有人願意買基金,問題的根源出在哪裡?

我認為:我們國內很少有人願意買基金,問題根源出在如下:

第一:沒有賺錢效應,自然就不會買啦。大家知道,中國人的特點是什麼?哪裡人氣旺就往哪裡去,如街道兩邊同樣開的飯店,無論好與不好吃,大家都看人氣,是吧!最簡單的道理, 汽車 停得多,人多,就算排位也要等,而旁邊的,無論廣告招牌做得多好,沒車就每人氣,大家都不去。

因為大家就認這個理,既然人多,味道更定好,所以人氣很重要。

如果買基金大家都能賺,自然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應,不用你打廣告,都爭著買。

第二:基金不專業,據我觀察,水平還不如散戶。為什麼?因為你看基金經理有多少還是小夥子,小姑娘,剛從學校出來的,僅憑一個資格證,無實戰經驗,就殺入股市,虧了,無責任,股市有風險,是投資者的責任,你想誰敢把血汗錢交給你理財。

就好比考車牌,僅考理論,就開車上路,連路考都沒有,誰敢上你的車,其實一樣道理。

除非你通過一,二年實盤,證明你有實戰能力,起碼收益比銀行存款高,比如年利率6%吧,估計投資者會相信你了,在加上你的理論與實踐水平。

大家都看到2016到2018年,基金及機構的盈利水平知道了,明知熊市還投入,那有不虧的。

因此說:上述因素是導致我們國內很少有人願意買基金,問題根源就出在這里……

2009年買的銀華抗通脹,十年過去了,十年又通脹了多少!然而這垃圾,通脹沒抗住,本金損失了55%。所以相信中國基金,中國股市和價值投資的人不是腦殘就是神經病!話又說回來,在中國不管投資什麼都是死路一條(萬惡的房子除外),放在銀行也是被貶死,死的慢些而已!

朋友們好!

現在國內確實很少有人願意買基金,主要是基金沒有賺錢的動力,可以說是旱澇保收,而且基金公司管理水平太差,還有就是基金名聲也不太好。下面來分析一下。

基金公司現在實行的是提成制,不論是否賺錢,每年都會提取固定的管理費,好多虧損的基金公司也是提取管理費,維持著高工資。

這樣的機制之下,可以說基金公司根本就沒有太多的動力去盈利,反正是按時按點提取管理費,因此,可以說基金公司的危機感不強,更是沒有上進的動力了。

曾經見一個朋友買過幾次基金,後來幾乎沒有一次賺錢的,後來朋友氣憤了,再也不投資基金了。

因此,基金公司旱澇保收,雖然是保證了基金公司人員的高工資,但是慢慢也失去了投資者的信任。

現在的很多基金公司可以說管理水平太差。現在的基金是很多的,但是能夠盈利的基金可以說只能是靠碰,能夠穩定盈利的基金可以說是比較少的,感覺上好像基金公司也是靠天吃飯一樣的水平。好多基金公司並沒有體現出非常專業的管理水平。

曾經有一個朋友在2008年購買了兩款QDII海外投資基金,據說是投資美國股市的基金,結果倒霉了,過了將近10年,美國股市大盤都漲到08年指數的幾倍了,結果這兩款基金還不到1元錢,沒辦法虧著賣了。

這樣的基金不知道到底是怎麼買的股票,到底是怎麼管理的,以後誰還敢買呢?

因此,好多基金公司管理水平比較低,盈利率不穩定,這個可能是制約大家購買基金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好多基金公司口碑不好。好多基金公司不僅在大盤不好的情況下虧算,而且在大盤上漲的情況下,有些基金也是虧損。這樣的基金肯定是口碑不好了,而且這些基金即使虧損,也不影響基金管理人員的高工資。

而且有些基金公司還存在著老鼠倉,還存在盲目投資,故意虧損的風險,可以說這樣的基金怎麼能夠讓大家放心呢。

因此,好多基金公司口碑不好,也是大家不買基金的原因了。

綜上所述,現在大家不願意買基金,主要是有些基金公司口碑不好,管理水平有點差,而且基金公司旱澇保收提取管理費,可以說是毫無盈利的動力。

感謝閱讀!

國內是不是很少有人願意買基金?我沒有調查過,也沒看到過相應的資料,不敢亂說。但我個人是非常喜歡購買基金的,我身邊也有一些朋友在通過基金進行理財。

指數基金屬於被動型基金,指數的構成是相對穩定的,且不由基金經理操控。指數基金經理在投資上的自由度是很低的,這種基金和指數的走勢基本一致。

我不太喜歡購買主動型基金,因為選擇這類基金和自己選擇股票去投資沒有多大的差別,還是要去花很大的精力進行研究。提問的朋友說很少有人願意買基金,估計指的是主動型基金。

在選擇主動型基金上,的確比較困難,就像我剛才說的難度不亞於選股票。與其花大量時間研究後,把錢交給他人打理,還不如自己直接去投資。

另外,主動型基金被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操縱的幾率會很大,容易出現老鼠倉等違規操作,導致投資者損失。

以前買基金的人很多,現在買基金的人確實越來越少了,究其原因,我覺得可能有以下幾點吧:

資本都是逐利的,如果買基金不能取得正收益,或者收益還不如存定期或者其他理財產品,那作為投資者為什麼要去買基金呢?還不如把錢存在銀行,我們以2018年公募基金的收益排名為例,2018年股票型基金居然沒有一個取得正收益,排名第一的上投摩根醫療 健康 股票基金全年虧損4.34%,排名第十的股票型基金虧損則將近13%,看到這種業績,你還願意去買基金嗎?

基金行業魚目混雜,許多基金公司沒有最基本的職業操守,老鼠倉現象非常嚴重,有些基金公司為了捧紅旗下的某隻基金,不惜通過老鼠倉抬拉該基金重倉的某隻股票,進行利益輸送,做高這只基金的凈值,而使旗下的其他基金出現虧損,最終買單的還是廣大基民,所以,很多人對基金公司都不信任,如其把錢給他們管理,還不如自己玩股票,即便是虧錢了至少虧得明明白白!

一方面是基金行業的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另一方面,相關立法和監管有些缺失,違規現象比較頻繁,投資者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所以,很多人都不願意投資基金!

筆者認為,主要還是因為國內人民都比較自信,相信自己可以操作的比機構更好,只不過事實並非如此。

先說一個大家都聽膩了的數字, 美國股市中90%的資金來自於共同基金、社保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中國A股中90%的資金是來自於個人散戶的,機構投資者市值僅佔10%左右。

為什麼會這樣呢?筆者覺得, 主要是國內A股機構投資者從來都沒有拿出過什麼亮麗的成績來 ,國內大多數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業績往往是跑輸市場平均收益的,在這種情況下,個人投資者為什麼要把錢交給這些機構呢?

回顧美國機構投資者的崛起 歷史 ,可以發現,機構投資者之所以能夠佔大90%的比例,原因是因為在上世紀50-60年代期間美股一輪長達10年的牛市, 在這輪牛市中很多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業績遠遠跑贏大市 ,而很多美國家庭個人投資者卻業績平平。

這個時候, 這些家庭個人投資者開始注意到共同基金、社保、401K等投資計劃 ,並且很多人都將大部分資金投資於這一類機構投資,從而導致了美股機構投資者佔比的上升。

有數據統計,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的時候,美股機構投資者佔比僅為30%左右,而到了60年代初的時候這一比例已經上升到了60%-70%。

同時,也是因為機構投資者佔比的不斷提升,促成了美國牛長熊短的特點。而A股的特點恰恰是牛短熊長,原因也恰恰相反,機構投資者佔比太小。

所以,A股就成了,因為散戶太多,投機性太強,牛短熊長;又因為牛短熊長,機構投資者業績總是不理想,散戶不願意把錢交給機構打理,更願意自己進行投資;但個人投資者的天性就是追求暴富,這就不可能產生長期牛市。

這就像那隻咬著自己尾巴的狗,一直轉圈圈。

機構投資者自己不突破,真正做出點業績出來,是不能吸引太多個人投資者的,所以,筆者認為, A股投資者機構的改變還得看機構投資者有沒有突破 。

基金有很多類別:封閉式基金、對沖基金、QDII基金、ETF基金、認股權證基金、契約型基金、平衡型基金、公司型基金、保險基金、信託基金、投資基金、股票基金、貨幣基金、債券基金、其他類型基金。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基金不受到廣大投資者熱愛,只有一些基金對比其他類型的基金時,會選擇其他類型投資。那麼,我們再來看問題:我們國內很少有人願意買基金,問題的根源出在哪裡?

市場常見的基金有股票基金、貨幣基金、債券基金、信託基金、保險基金、ETF基金等,最為常見的則為股票基金、貨幣基金以及債券基金。我們先來了解了解這幾類基金的不同:

股票基金,又稱之為股票型基金,主要是投資於股票市場的近。股票型基金投資股票的所佔比例不得低於80%的資金總比例,常分為了三類型基金:1、價值型股票基金,投資的渠道多為公共事業、金融、工業原料等穩定性強的行業,市盈率倍數較低,偏向於價值投資;2、成長型股票基金,就如其字面,偏向於成長型高的上市公司投資,多數會投資 科技 類、新興、互聯網行業;3、平衡型股票型基金,也就是將價值與成長進行了綜合,投資的渠道有價值公司也有成長型公司。

貨幣基金,是聚集了市場中傾向於投資的閑散資金,由基金託管人保管資金的開放基金。靈活、安全系數高、流動性強、收益穩定性好。投資的渠道有國債、央行票據、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政府短期債券、高信用等級的企業債券、同業存款等有價證券。日常常見到的貨幣基金有餘額寶、零錢通等,均是貨幣基金的模式。

債券基金,基金資產80%以上的資金需要投資債券,一小部分的資金可以用來投資可轉債、股票以及打新市場。主要投資債券、央行票據、回購等。安全系數高,收益穩定。

三類基金有不同的風險系數,也有不同的年化可能收益率,是不同的。雖然統稱之為基金,但細分下來的區別很大。

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的年化收益率是多少呢?貨幣基金現階段的年化收益率約為2.5%-4%之間,不同的基金有不同的年化收益率;債券基金現階段的年化收益率約在3%-4.5%之間,不同方向的債券基金有不同的年化收益率。當然,如果扣除基金的運營費用,貨幣基金的年化收益率約在2.1%-3.5%之間,債券基金約在2.5%-3.8%之間。當然,貨幣基金與債券基金具有很好的流動性,特別是貨幣基金能達到「靈存靈取」的程度,並且沒有門檻。

那麼,再來看銀行理財。銀行理財的年化利率要比貨幣基金與債券基金的年化利率高一些。銀行理財有五類風險等級:低風險、中低風險、中等風險、中高風險、高風險。常見的有兩類:低風險以及中低風險。這兩類理財產品的年化利率是多少呢?一般低風險等級銀行理財為2.5%-3.5%水平,中低風險等級理財產品為3%-5.5%之間。當然,銀行理財的年化利率高於貨幣基金以及債券基金,卻是固定期限,靈活度要弱於貨幣基金與債券基金。

對比貨幣基金、債券基金與銀行理財,這三類是勢均力敵,投資者都有選擇,不同的需求,選擇的不同。

股票型基金與股票,之所以更多的投資者會選擇後者,個人認為有三點:1、對於投資,更多的投資者是「零認知」,也就是說沒有什麼專業不專業、理論不理論的知識,甚至根本不知道股票型基金與股票之間的區別,也全然不知股票型基金與股票之間的風險孰輕孰重。

2、不管是私募基金,還是公募基金,基金管理人不管基金盈虧都是需要從基金里拿酬薪,並且基金如果效益好,是具有一定比例份額的提成,普遍來說是20%業績提成。這對於很多的投資者而言,是不能接受的。2018年有這樣的一項數據,A股共計有1.5億戶投資者,但資金體量小於50萬的投資者佔比高達95%。而基金經理的年薪通常就能超過50萬,從心理的角度講,更多的投資者無法從心理上接受,進而自己進入股市投資,放棄選擇股票型基金。

3、從心理上看,投資基金與投資股票沒有太大的區別,資金掌握在自己手裡會更加「踏實」。下面兩圖分別是最近三個月基金的盈虧情況,有的基金能實現正盈利,有的基金一樣是虧損:

而股票市場呢?一樣是有盈利,也有虧損,並且可能發生的盈利幅度會特別大,存在「一夜暴富」的心理撞擊。

那麼,在這種可能發生的情況下,更多的投資者會選擇直接進入到股市,而不是選擇基金投資。

總結:並不是所有的基金對比其他理財產品會遜色,只有股票與股票型基金之間的選擇下,更多的投資者並不願意去購買基金,問題的根源出在認知、知識的欠缺以及心理的偏向。

對於一個不了解的事物,人的本能反應是避而遠之。雖然大學學了四年金融,我對基金的認識也是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先是相信媒體上各種基民虧錢的負面報道,後是自己找數據研究,學習基金的投資方式。

即便是花了這么多功夫,買基金也要忍受浮虧的過程,每一步都是門檻,如果沒有良好的心態和穩定的投資方法,大部分人買的基金都將以失敗告終。

從我個人經歷出發,我終於理解大部分人對基金的認知水平,是很低的。這不是挖苦和嘲笑,而是基於大量數據的事實。請看各類理財平台上,很多人連最基本的基金種類都分不清,更遑論投資方法和風險控制了。

即使具備了一些金融知識,沒有真實的投資經歷,在市場上,就好比第一次上戰場的士兵,全憑本能反應,平時的訓練早忘了。市場每天都在波動,都在考驗人脆弱的神經,很多人連100塊錢的波動都難以忍受,更不用說基金投資百分之二三十的波動了。

很多人對投資的定義就是「快速致富」、「不勞而獲」,帶著這樣的思想,不論投資什麼都不會長遠。

其實買基金的人不少,只是賺錢的人少,虧錢的人罵罵咧咧,認為是基金害了他,殊不知根本原因在於自身的無知和貪婪。

隨著智能投顧的興起和投資者認知水平的提高,基金會成為主流的資產配置之一,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我國的基金市場就目前來看還處於一片藍海之中,無論是證券公司的基金平台還是幾個主流的基金頭部平台,比如天天基金網,支付寶螞蟻財富等,總體的基金用戶量級還是有待進一步開發。為什麼這么少的用戶願意主動購買基金呢?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以下兩方面:

在我國A股開市的時間也還不到30年,而基金投資的時間就更短。A股市場從經歷過去幾十年的坎坎坷坷,歷來牛短熊長的特點,中國股民能夠最終賺到錢的沒有多少。所有的散戶在股市中虧錢的效應更高,據統計有80%的用戶在A股市場上處於虧損的一個狀態。

基金市場大多數由基金經理進行打理,然而基金經理卻也沒能逃過A股牛短熊長的這個怪圈,在A股的牛市中,大部分的股票的漲幅通常在100%~300%之間,而基金的漲幅大多數在100~200%之間。當一種投資品類賺錢效應沒那麼高時,自然不會成為投資者心中首選的投資產品。散戶最大特點是追高,那麼投機的重心放在A股的股票上,買基金的人自然就少,因為畢竟沒有那麼多人願意慢慢變富,都夢想著一夜暴富。

基金交易相對於股票來講,它的收費項目會更多,因為是基金是有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的專業打理,包括了購買手續費、基金管理費、基金託管費、甚至還包括基金經理投顧咨詢費等。這些費用其實長期累積起來,並不比我們購買股票時的印花稅要低,因此股票中的印花稅則變成了較為低廉的費用支出,因此大多數用戶可能不願意去支付基金中的各項管理費用,然後轉而投向購買股票。

綜上所述,我們從基金的賺錢效應以及交易機制去分析,我國基金用戶我國的投資用戶選擇股票而不是基金的主要原因。

隨著市場越來越成熟,國內投資者的認知也在隨之提升,這幾年基金的規模和基金的用戶群體呈現出井噴式的爆發。中國基金業協會昨日發布8月底公募基金市場數據,繼續7月份實現接近2600億增長後,8月份總規模增長再超1200億,至此總規模達到13.84萬億元,逼近14萬億大關。

因為有更多的人意識到了基金的賺錢效應以及基金的穩健投資的特點,相對於股票來講會更加的穩定。

同時隨著投資市場以及投資者教育的逐漸普及,基金投資市場被逐漸認可,投資者越來越成熟。我相信未來基金市場一定是會占據更高市場的份額,因為基金的投資特點就已經證明了穩健投資才是投資中最最重要的一種選擇。

以上就是我對該問題的分析和建議,希望可以幫助到題主及更多的人。

我是杜耶,價值投資的佈道者

C. 張坤劉格菘旗下基金創最大回撤紀錄,這個數值已經達到了多少

截止目前,張坤旗下的藍籌精選創下了最高回撤率達到了22%,而劉格松旗下的廣發雙擎升級的回撤了也達到了23%,這兩只股票都遭遇了成立以來的最大回撤。牛年開始之後,A股就沒有一天的牛的,從最早的抱團瓦解,到現在的大盤回撤,無論是股票還是基金無一倖免。有基民過年聽了親戚介紹來買基金,結果開年就給你來個大跌,新基民們根本承受不住,各大基金的評論區也是各種段子橫飛,此時股民們除了調侃,也做不了什麼事了。

D. 18年股市幾乎從年初跌到年尾,平均每支股票都跌了多少,跌幅最大的有哪些

縱觀整個2018年全年股市,只能用一個慘字來形容,全年a股總市值虧損了13萬億,全年下來滬指下跌了24.59%,深成指下跌了34.42%,創業板下跌了28.65%,個股中位數殺跌了33.4%,中位數跌幅,差不多是股民扔飛鏢的平均水平,也意味著平均每隻股票殺跌了33.4%,而且根據同花順相關數據統計,
今年差不多94%的股民出現了虧損,股民平均虧損了10萬元。

如下圖所示,不算上退市個股,跌破最大的是*st保千里,以-87.84%的殺跌幅度排名跌幅板第一,除此之外,跌幅超過80%的有15隻個股。

這種慘烈層面在是近10年最慘的一次,不僅股民虧損嚴重,50億以上規模的股票型基金也是全軍覆沒,沒有一個實現正的收益。

當然這種局面或許在2019年能夠有所好轉,畢竟a股成立以來,向來是逢8必跌,逢9必漲,此前1998年、2008年、2018年,指數都是下跌的,分別下跌3.97%、65.39%、24.59%。而逢9的年份,1999年、2009年,股市都是上漲的,分別上漲19.18%和79.98%。但願2019年a股能夠延續這一傳統,對股民溫柔一點。

E. ETF認購暴增意味著什麼

可能誰都不會想到,臨近年底, 當股市還在底部掙扎,ETF竟然會因為規模爆發成為資本市場熱詞頻頻登上頭條。 要知道,自從ETF基金誕生以來的幾次規模大增都是在牛市中,無論是2007年、2009年還是2014年,都是在股市大牛的氛圍中。

而這次ETF規模的爆發,背後的推手是誰?背後主導的因素又是什麼?僅僅是因為「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看看這幾個月究竟發生了什麼。

1、 發生了什麼?

ETF,全稱為「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又被大家熟稱為「被動指數基金」。也就是說,ETF指數基金自身融合了指數、股票和基金的部分特徵,可以在場內買入賣出來交易,也可以通過場內申購贖回來交易,具有更高的便利性。與普通公募基金類似,ETF也按照一定的比例為投資者提供一籃子的股票、債券和其他資產。

股票型ETF按照跟蹤的指數類型來看主要分為五類: 典型寬基指數ETF、風格指數ETF、行業指數ETF、主題指數ETF、境外指數ETF。 跟蹤典型寬基指數的ETF佔比最多,行業指數ETF緊隨其後。各類股票型ETF中,寬基指數ETF數量最多。

由於ETF價格和凈值大部分時間非常接近,因此其一大優勢是可應用於多種套利策略,例如ETF與一、二級市場套利、股指期貨與ETF套利等。此外ETF還迎合了投資者對於低費率產品的偏好,所以近年來中美ETF的規模和數量均保持高速增長。

簡單來說,投資者買賣一隻ETF,就等同於買賣了它所跟蹤的指數,可取得與該指數基本一致的收益。但通常這類基金採用完全被動式的管理方法,以擬合某一指數為目標,基金經理並不進行主動管理,僅做好對應指數的標的配置即可。

按以往的規律,股票ETF基金的份額變動基本跟隨著資本市場的牛熊轉換節奏。按照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股票ETF基金增長最大的幾個年份分別是: 2007年(637.14%)、2009年(246.38%)、2014(58.28%),2015年上半年也增長了42%,這都與當時股市的火爆有密切的關系。

但是,2018年股市是個小年,從年初以來,上證指數下跌了19%,但是股票ETF卻出現了逆勢增長。今年1-9月,股票ETF資產增長26.81%,但份額規模卻增長了59.89%。10月份股票ETF更是出現爆炸性增長,數據顯示, 全十月凈申購金額約425億元,資金似乎根本不顧A股行情持續低迷。

此外,據數據顯示,今年來八成以上的資金流向了上證50指數、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以及創業板等寬基指數型產品。其次,規模大、流動性較好的頭部ETF吸金效應更為明顯。

截至11月13日,全市場164隻ETF份額較年初增長1314.23億份。 具體來看,無論是其份額還是規模的增長,90%以上都來自股票型ETF,這說明大量資金在借道ETF湧入股票市場。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峰近日公開表示,2018年股票型ETF規模預計將增長一倍。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創業板50ETF。 華安創業板50ETF(159949)是所有股票型ETF中份額變動最大的基金,這只創立於2016年6月30日的創業板成立之初基金規模僅5.5億元,在基金成立後創業板指數繼續下跌了近40%的背景下,基金規模一度萎縮至1.6億元左右,到2017年4季度也僅2億元規模,但是在2018年1季度一下子飆升至28.3億元規模,到3季度規模急升至75.3億元的規模,基金份額急速膨脹至216.2億份,增長了74倍。

另外,華夏上證50ETF(10050)份額自今年以來也增長了44%,基金規模突破400億元。

2、 誰在掃貨股票型ETF?

股票型ETF基金規模激增背後,是誰在瘋狂掃貨?

九月起,媒體大肆的報道險資、證金、匯金等隊跑步進場抄底,這種報道在ETF基金持倉人變動上也得到了驗證。

拿華安創業板50ETF(159949)來說,從2017年年報來看,前十大持有人幾乎都是自然人,第一名持有600萬份即持有了該基金的2%。而到2018年半年報,前十大持有人清一色變成了機構,前十大持有人門檻也提高到了7000萬份。

證金、證金資管、匯金等在三季度也採用了這種方式入市,匯金、社保等申購了上證50、滬深300、中證100、創業板等多隻ETF。 除此以外,不少境外資金通過香港市場的交易型指數基金(ETF)投向A股。四季度以來,香港市場上申購量最大的10隻ETF中,有半數為A股ETF;資金的主要標的選擇的是富時A50和滬深300等投向大盤藍籌的產品。

事實上,自下半年以來,不少ETF產品的規模份額延續上半年態勢,繼續創出新高,單日交易量也再破紀錄。數據顯示,截至11月4日,在全市場169隻ETF(非貨幣)產品中,下半年以來有120隻規模出現上升,佔比超過70%。其中,有5隻產品規模較上半年末增長超過100%。

3、 機構為何搶購ETF?

ETF的特點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資金對後市的看法,這也成為了不少資金配置資本市場所看重的優勢。

拿創業板50指數來說,從2014年6月30日以來,市盈率普遍在40倍以上,而隨著市場走低,今年最低已經跌破30倍,最低創出27倍的歷史低點,這在跟蹤中小市值的指數中也是相當罕見的,堪比雙十一打折「越跌越買越劃算」的ETF指數基金,吸引機構資金湧入抄底就不足為奇了。

而ETF交易靈活的特性,為這些偏好波段操作的機構投資者提供了中短期交易指數的工具,同時具備短期資金配置和長期價值投資兩種投資方式。

此外,盡管市場整體走勢震盪調整依舊,股票型ETF受到資金大力追捧,還得益於A股近來政府不斷的出台重磅措施鞏固「政策底」。這也提振了機構資金入場的信心。

當然,A股市場集體低迷背後是民營類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集中暴露,配置ETF指數基金,也規避了配置個股可能踩雷的風險。

4、 對於投資者,有何啟示?

機構、尤其是具有隊背景的機構資金動向,往往成為A股的風向標,市場也熱衷挖掘機構持倉變動帶來的機會,從10月中旬A股見底以來,創業板指數漲了16%,創業板50指數漲了18%,證券行業指數(申萬Ⅲ)漲了26%,而通過統計數據顯示,這些也是相對應的ETF指數基金份額變動較大的,機構搶購ETF基金的方向,也可以作為投資布局重要的參考質指標。

數據顯示,除了創業板,環保、券商、銀行、傳媒、醫葯、軍工等行業ETF指數基金也受到資金的熱捧。

(文章來源:格隆匯)

F. 基金能虧到什麼程度

基金能虧到什麼程度,主要就看基金的最大回撤率。但是,這方面資料很少,找到一篇報道供投資者參考。
貓頭鷹團隊統計了2002年到2018年的基金產品數據發現,這17年間,投資體驗最差的投資大致上有1%的可能損失62%,而5%的可能損失44%。
根據以上數據可知,投資者投資基金最多虧損百分之六十多。以上資料,僅供參考。

拓展資料:
基金定投介紹:
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是基金申購業務的一種方式,投資者可通過基金的銷售機構提交申請,約定每期扣款時間、扣款金額及扣款方式,由銷售機構於約定扣款日,在投資者指定資金賬戶內自動完成扣款及基金申購。
基金定投的特點
1、平均成本、分散風險
普通投資者很難適時掌握正確的投資時點,常常可能是在市場高點買入,在市場低點賣出。而採用基金定期定額投資方式,不論市場行情如何波動,每個月固定一天定額投資基金,由銀行自動扣款,自動依基金凈值計算可買到的基金份額數。這樣投資者購買基金的資金是按期投入的,投資的成本也比較平均。
2、適合長期投資
由於定期定額是分批進場投資,當股市在盤整或是下跌的時候,由於定期定額是分批承接,因此反而可以越買越便宜,股市回升後的投資報酬率也勝過單筆投資。對於中國股市而言,長期看應是震盪上升的趨勢,因此定期定額非常適合長期投資理財計劃。
3、更適合投資新興市場和小型股票基金
中長期定期定額投資績效波動性較大的新興市場或者小型股票型海外基金,由於股市回調時間一般較長而速度較慢,但上漲時間的股市上漲速度較快,投資者往往可以在股市下跌時累積較多的基金份額,因而能夠在股市回升時獲取較佳的投資報酬率。根據Lipper基金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6月底,持續扣款投資在任一新興市場或小型公司股票類型基金的投資者至少有23%的平均報酬率。
4、自動扣款,手續簡單
定期定額投資基金只需投資者去基金代銷機構辦理一次性的手續,此後每期的扣款申購均自動進行,一般以月為單位,但是也有以半月、季度等其它時間限期作為定期的單位的。相比而言,如果自己去購買基金,就需要投資者每次都親自到代銷機構辦理手續。因此定期定額投資基金也被稱為「懶人理財術」,充分體現了其便利的特點。
適合人群
適合領固定薪水的上班族。固定收入者在扣除日常開銷後,常有所剩餘,此時小額的定期定額投資方式最適合。
專注工作、無暇理財的繁忙人群。基金定投一次約定,能長期自動投資。
不喜歡承擔過大投資風險的穩健人群。基金定投能攤平成本,降低價格波動風險,提高獲利機會。
費用問題
基金投資人直接負擔的費用指投資人進行基金交易時一次性支付的費用。對於封閉式基金來說,是與買賣股票一樣,在價格之外支付一定比例的傭金。而對於開放式基金來說主要是指申購費、贖回費。
基金運營費用指基金在運作過程中發生的費用,主要包括管理費、託管費、其它費用等,這些費用直接從基金資產中扣除。

G. 基金市場中佔比最高的基金類型

其中凈值佔比最大的基金類型是貨幣基金,佔比56.28,其次是債券基金,佔比23.77,然後是混合型基金,佔比12.07,而股票型基金佔比僅為6.5%。毫無疑問,截至2018年,公募基金中資產佔比最大的是貨幣基金,其次是債券基金,然後是混合型基金。

H. 兩市持續上漲 私募倉位升至過去一年最高

截止3月5日收盤,A股已成功站穩3000大關。A股狂飆之下,機構的子彈不斷上膛。據各方機構測算數據顯示,無論是公募還是私募,目前的整體倉位都已升至高位,在現有水平上進一步加倉的空間已不大。在不少市場人士看來,這意味著A股進一步向上的助推力量有所減弱,而部分較早加倉者,兌現浮盈的需求也在上升。【 私募倉位大幅上升 集體看多春季行情

不過,亦有機構人士認為,A股的放量上漲有望吸引更多場外資金加速入場,新增資金將較好地對沖浮盈籌碼拋售帶來的壓力。

公私募基金倉位高企

A股重返3000點之際,公私募倉位亦隨之不斷抬升。

據國金證券測算統計,截至3月4日,公募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倉位為87.92%,較2月25日的89.1%下滑了1.18%,同2018年底相比提高了2.57%;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倉位為67.38%,較2月25日的68.56%下滑了1.19%,同2018年底相比提升了7.27%。

具體到基金公司而言,較2018年末相比,倉位上升最多的前十家公司依次是東海、國融、弘毅遠方、中科沃土、凱石、太平、華潤元大、浙商資管、新疆前海聯合及天治,主要以小型基金公司為主。大中型基金公司中,新華、中郵、建信、財通、富國、興全等加倉幅度較大,在11%至19%之間。

可以看到,盡管公募倉位在上周有所下滑,但相較去年末已明顯提升。與歷史水平相比,目前公募倉位處於中高水平,可加倉空間較小。

私募加倉同樣積極。據融智評級研究中心數據統計,目前股票策略型私募基金的平均倉位為71.99%,相比上個月同期的60.85%,環比上升了近11%,相比於去年9月份的最低倉位52.61%,更是上升了將近20%,整體平均倉位迅速放大到過去一年的最高水平。不過,相對而言,私募可加倉幅度要高於公募。

具體倉位分布來看,調查顯示,27.82%的私募目前處於滿倉狀態,相比上個月的22.48%基本持平;84.96%的私募基金在5成倉或者5成倉以上,高倉位的私募佔比相比上個月大幅上升,基本處於歷史高位水平;另外只有15.04%的私募基金處於半倉以下,其中只有0.75%的私募處於空倉觀望狀態,創近一年新低。

「今年這波行情完全是逼空式行情,不加倉根本難以跟上指數漲幅,所以基本上大家都有一定程度加倉,但有時候未必事事能全」,3月4日,滬上一位公募基金經理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其負責的兩只基金中,一隻年內收益已經超過25%,但另一隻卻幾乎無增長。

兩只基金收益差距之所以如此之大,主要是由於其中一隻基金年初即大幅加倉股票,而另一隻基金在2018年因重配債券躲過了股票大跌,今年未能及時調整產品定位,沒有配置股票,無奈錯過今年權益市場行情。

上述基金經理表示,「以目前的市場狀態而言,機構大幅下調倉位的概率較小,畢竟很多時候做投資要順勢而為,以A股近期成交量屢破萬億來看,市場還處於火熱階段,雖然後期還有社融數據、企業盈利數據等市場變數因素,但至少在這個節點而言還不到下車時機。」

後續子彈馳援

在機構倉位已然高企的背景之下,場外是否仍有子彈可期?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家基金公司處了解的情況來看,雖然部分基金公司旗下少數產品短期內獲得大量資金申購,但大規模的基金凈申購現象並未出現。

以非貨幣ETF基金來看,截至3月4日,年初至今份額增加最多的前5隻基金依次是國泰中證全指證券公司ETF、華寶中證全指證券ETF、國泰中證軍工ETF、南方中證500ETF以及浦銀安盛中證高股息ETF,合計凈申購份額為26.87億份。

而同期內,工銀上證50ETF、華安創業板50ETF、華夏上證50ETF、易方達創業板ETF分別遭遇了66.16億份、49.84億份、33.7億份和25.99億份的凈贖回。兩相對比之下,資金在市場回暖之下贖回權益ETF的動作較申購顯然更為猛烈。

不過,在基金發行市場方面,確實有一定回暖。近期包括華夏、嘉實等大型基金公司打造的明星產品紛紛提前結束募集,其中華夏科技成長僅募集5天時間,據悉募集金額在10億以上,雖不及市場火熱時期動輒數十億的申購,但仍然體現了投資者積極度的提升。

3月4日,華南一位資深公募人士指出,「權益類新基金的成立以及存量基金的凈申購,還是會帶來一定新增資金,另外貨基和債基的贖回也是值得關注的變數,但從目前來看,權益類公募獲得的增量並不算大。我認為近期入場的增量資金主要還是以散戶直接入市和其它機構資金入市為主。」

以北向資金來看,3月4日再度凈流入35.4億元,年內凈流入資金增至1276.4億元,這部分資金構成A股重要增量資金之一。

此外,不少踏空資金後續會否進入市場,被認為是決定A股能否進一步向上的關鍵。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看,雖然滬指已然連續拉高,但部分踏空者還是決定開始行動。

億級私募加速布局

在市場見底回升的過程中,不少百億級私募開始積極看多,加碼布局A股。

基金業協會相關信息顯示,今年以來秉承價值投資理念的知名私募高毅資產已連發10隻產品,包括高毅—曉峰1號睿遠30號、高毅世宏精選賦能1號、高毅曉峰2號致信40號等。

除了高毅,私募巨頭景林資產今年新成立了1隻產品——景林全球基金專享私募證券投資子基金JS1期。據了解,景林資產注重價值研究,強調以實業家和PE心態做投資。此外,百億級私募映雪投資今年以來也發行了2隻股票策略私募基金,分別是映雪吳鉤36號及映雪吳鉤33號。

值得注意的是,興全基金原總經理楊東去年3月登記成立的上海寧泉資產,今年以來也成立了3隻股票策略產品,包括寧泉春曉1號、寧泉春曉2號、寧泉致遠12號等。目前,寧泉旗下產品數量已多達15隻,布局可謂神速。

除了發行新產品加速布局市場,百億級私募也在不斷加倉。私募排排網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百億級私募整體倉位不斷上調。1月4日至2月22日,百億級私募整體倉位從75%升至78.5%。其中,百億級私募整體倉位在2月上旬曾一度達到巔峰,高達86%。

從整體業績來看,今年以來百億級私募業績喜人。2018年12月28日至2019年3月1日,百億級私募的整體收益高達9.13%。其中,不少百億級私募旗下的「爆款」產品年內收益率更是超過10%。比如,今年以來,拾貝投資2號資產管理計劃、深國投—星石1期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以及平安信託—淡水泉成長一期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的收益率分別高達11.43%、13.7%、10.44%。(上海證券報)

私募預計A股風格將向藍籌轉換

在近期市場做多熱情持續升溫的背景下,銀行、保險、地產等藍籌板塊持續走強,板塊內多隻權重龍頭個股表現強勢。對此,多家一線私募機構分析認為,從板塊輪動、MSCI將逐步提高A股納入因子等因素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內,A股市場整體運行風格有望逐步向藍籌方向進行切換。

權重板塊接力走強

在上周以來滬深股市持續震盪推升的背景下,銀行、保險、地產等藍籌板塊整體表現較為突出。一方面,大金融板塊內的券商、銀行、保險等權重龍頭股近期股價持續表現強勢,整體表現相較於近期做多氣氛濃厚的中小板和創業板,並未表現出明顯的滯後;另一方面,自上周五至本周一(3月4日),權重藍籌板塊的接力拉漲,也成為了推動上證指數攻破3000點整數關口的最大推手。

其中,本周一萬科、保利地產、金地集團等龍頭地產股順利「接棒」,成為大藍籌板塊的領漲主線。在此背景下,以中國平安、招商銀行、興業銀行等為代表的銀行股、保險股,近期紛紛刷新股價的歷史新高或逼近歷史高點;而地產行業中的多數權重龍頭個股,也大多刷新了近一年的股價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2月以來A股市場中小市值個股整體股價彈性相對較高的背景下,上周以來,權重藍籌板塊的股價走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後來居上」的特徵。僅從上周(2月25日至3月1日)來看,中小板指、創業板指當周分別大漲4.41%和7.66%,而同期上證50、中證100等兩大權重指數,當周的漲幅也分別高達7.49%和7.01%。

藍籌風格或重回市場

2月以來,中小板、創業板曾經保持了較長時間的領先。而在上周權重板塊發力之後,不少私募機構對於未來一段時間內市場風格能否向藍籌方向切換,整體持較為積極的觀點。

耀之資產董事長王小堅表示,從MSCI將A股納入因子大幅提升和外資長期增量資金入場的角度來看,大消費和金融龍頭將會持續成為外資首選,如食品、家電、銀行、非銀、醫葯等。以全球市場估值的橫向對比來看,A股市場相關板塊的「性價比」較高。在此背景下,經過前期中小市值個股的階段性強勢之後,未來市場運行風格將有望向績優藍籌等外資增量的方向轉移。

值得注意的是,在經過2019年以來A股市場的一輪全面普漲之後,目前在後期個股選擇上,私募更加關注業績表現。私募排排網上周發布的一份調查顯示,3月份私募集中看好的板塊主要包括消費、基建和大金融等板塊,並且相對更加看好其中的績優股。(中國證券報)

I. 股票基金一年可以賺多少股票基金怎麼設置收益目標

股票基金、偏股混合基金是基金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品種,這類基金都屬於主動權益類基金,大部分投資者在買權益類基金的時候,對基金的收益是沒有概念的,只知道在所有開放式基金類型裡面,權益類基金的收益是比較高的,市場平均水平如何,不清楚。
今天,就跟一起來了解下權益類基金的收益率的問題。
普通投資者認為的權益類基金的短期投資回報

大部分投資者接觸基金權益類基金投資的時間並不長,在加上受到互聯網上各種爆款基金信息的影響(畢竟宣傳中基金的收益動輒就是翻倍),越是投資者對基金的投資回報會有較高的期待。
假設某個投資者剛好是兩年前買入偏股型基金並且一直持有到現在,收益率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根據Wind數據統計,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近兩年的總回報是區間年化收益率超過44%(數據統計區間是從2018年11月到2020年11月)。
從數據上來看,我們期待自己持有的權益類基金一年賺50%似乎也是合理的,畢竟也就比平均水平高一點點,如果我們再選到一支不錯的基金,賺50%肯定沒有問題。
所以,光看這些數據,大部分投資者對於權益類基金產生過高預期,為什麼說這是過高的預期呢?
實際上,預期收益是個相對概念,沒有絕對標准,短期看甚至會因時而異。
但回歸長期,抱有怎樣的長期年化收益預期才能讓我們更好地獲得基金投資的真實回報呢?
什麼樣的收益預期才是合理的?
社保基金被稱為最強投資者,在2020年發布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受託運營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社保基金權益投資的收益率這個數字和同期偏股類基金整體市場表現相比可能沒有那麼亮眼,甚至是有比較大的差異,在權益投資的大年顯得有些「平庸」。
但是,在長周期的投資視角下,社保基金投資表現是相當「出類拔萃」的。
如果一個普通的投資者能夠長期做到這個收益水平依然是非常不錯的了。
統計顯示:過去20年社保基金的整體投資年化收益約8%,統計期內僅有兩年出現過虧損,分別是2008年的同期上證指數跌幅和2018年的同時上證指數跌幅即使是單邊下跌的弱市環境,能做到不虧或者虧得不多。
可見,社保基金能夠在非常有效的控制風險的情況下長期取得年化8%的收益。
根據社保基金這兩個關鍵的數據,我想大部分投資者應該知道如果管理自己的收益預期了。
長期收益穩定的前提條件
這里還有注意的是,如果要想獲得社保基金這樣的收益水平,最好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是資產配置,保證各類資產之間的平衡狀態,其持有的資產各個方面都有,且互相之間關聯性不大。
其次是長期投資,不會頻繁操作,看好了一支基金就做好長期持有的准備。。
再次是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如果沒有辦法保證自己有能力可以挑選出優質的基金標的,要麼選擇多學習,要麼選擇去相信專業的機構,比如說尋找基金投顧的幫助或者是跟進各類機構的基金組合的投資,機構會根據自己擅長的領域來做投資。
希望以上內容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