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前世今生
穀物供需矛盾與價格波動困擾著19世紀初期的美國農民與糧食商。為對沖谷價波動風險,芝加哥的商人們創造性地發明了遠期交易方式,為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成立以及期貨合約的推出運行了先期探索。
在希臘神話中,克瑞斯是掌管大地與豐收的女神,她如果高興,就可以讓大地生機勃勃、五穀豐登;她如果生氣,也可以使萬物凋零,田野荒蕪。
美國西北部五大湖以南的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非常適合糧食作物生長,這里盛產玉米、大豆、小麥,被譽為北美的糧倉。19世紀初期,這里的農民還只是靠天吃飯,看克瑞斯的臉色。但是除了克瑞斯的懲罰,「谷賤傷農」的經濟規律也始終困擾著當地農民。即便克瑞斯高興,糧食獲得豐收,卻賣不了好的價錢;而一旦克瑞斯不高興了,遇上糧食欠收,農民們則需要花高價從市場上買回生活必需的糧食。如果能夠提前把糧食價格鎖定,該是一件多麼好的事情。
當時的芝加哥還只是密西根湖畔的一個小鎮。每當農作物收獲季節,大批的農民和糧食商便聚集於此,運行糧食作物買賣。在供求矛盾的反復刺激下,一些商人開始在通往芝加哥的交通要道旁設立倉庫。秋季,他們從農民手中收購糧食並囤積起來,來年再發往芝加哥,這樣就緩解了糧食供求的季節性矛盾。但是,商人們也由此承擔了很大風險。一旦收購價高於來年出售價,就會虧本。為此,這些商人開始嘗試在購入糧食後立即與芝加哥的糧食商簽訂第二年春季的供貨合同,即遠期交易合同,事先確定銷售價格。這樣,無論幾個月後糧食價格漲落,商人們都不會虧損。
隨著穀物遠期交易的不斷發展,1848年3月13日,83位富有開拓精神的穀物交易商發起並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又稱芝加哥穀物交易所)。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成立使農民、糧食加工者和穀物推銷商有了一個集中交易場所;同時,在交易所里價格更為公開,人們可以獲得對自己更為有利的價格信息。1851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引進遠期交易,第一份玉米遠期合約於1851年3月13日在此簽訂。該合約的交易量為3000蒲式耳,交割期為6月份,交易價格低於當地玉米現貨價格1美分。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穀物交易在最初的10多年中均採用遠期交易方式,但這種交易方式是通過雙方協商並簽訂合同鎖定成交價格,對商品質量和交割期並沒有設立統一標准。在簽訂遠期合約到交割這段時間里,若價格穩定則買賣雙方均願意履約,然而價格變動又是常見的。倘若穀物漲價了,買方得利,賣方吃虧不願履約;而如果穀物價格下跌了,賣方得利,買方不願履約。因而合約兌現率很低,商務糾紛時常出現。為使交易更加便捷、減少扯皮並提高履約率,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於1865年用標準的期貨合約取代了遠期合約。期貨合約與遠期合約不同,它在交易商品的數量、質量、交割時間和交割地點等方面做了統一的規定。
一般來說,一個期貨市場如果只有供應商和實際需要用戶,就會是死水一潭,必須有願意承擔風險的投機商介入。同時,為了保證履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又建立了保證金制度。至此,現代意義的期貨交易市場初步形成。
自從有了商品期貨交易,人們再不用擔心糧食價格暴漲暴跌帶來的風險,可以盡情地享受豐收後的喜悅了。
1930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搬進了位於拉薩勒街南端、當時全城最高的一棟45層大廈,大廈頂端近10米高、面帶微笑的克瑞斯雕像守護著芝加哥城,成為芝加哥的標志。
此後,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不斷完善交易規則,期貨交易品種也日益增多。經過160多年的發展,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已成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農產品交易所。現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擁有會員3500多個,除供應農產品期貨交易外,還為美國中長期國債、股票、市政債券指數、黃金和白銀等商品供應期貨交易服務,並推出了農產品、金融及金屬的期權交易業務。其中,農產品期貨合約的交易量佔全美國市場的90%。
B. 中國工商銀行發展歷史
一、中國工商銀行的正式成立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步伐加快。隨著各類金融機構的恢復建立和金融服務需求的多樣化,為解決中國人民銀行(簡稱人民銀行)既承擔貨幣政策制定和金融監管職能,又從事具體業務經營的矛盾,1983年9月國務院正式決定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另組建中國工商銀行,承接原由人民銀行辦理的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經過緊張籌備,1984年1月1日,中國工商銀行(簡稱工商銀行)正式成立,這標志著我國國家專業銀行體系的最終確立。
二、國家專業銀行時期的工商銀行
工商銀行成立後的第一個10年間處在國家專業銀行時期,企業化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績,通過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充分發揮了融資主渠道作用;堅持「擇優扶植」信貸原則,以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為重點,積極開拓,存、貸、匯等各項業務取得了長足發展,成長為中國第一大銀行;信用卡、國際業務等新興業務從無到有,電子化建設初見成效,經營效益不斷提高,較好地完成了國家賦予的宏觀調控任務和政策性貸款任務,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推進。
三、國有商業銀行時期的工商銀行
1994-2004年間,工商銀行處於國有商業銀行時期。在渡過由國家專業銀行向國有商業銀行轉變的調整發展期之後,自2000年起,工商銀行加快向商業銀行目標的改革步伐,提出並堅持「效益、質量、發展、管理、創新」的「十字方針」,狠抓質量效益,全面加強管理,從嚴治行,經營管理理念發生了根本變化,全行改革發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了以質量和效益兩大類指標為中心的新型經營管理體系,促進了全行資產質量、經營效益的根本性好轉,在資金實力、業務創新、跨國經營、信息化建設、機構改革、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等諸多方面均取得了較好成績,為工商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向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歷史性轉變
為順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金融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自2002年起,工商銀行為實施股份制改革做了大量准備工作。2005年4月,國家正式批准工商銀行的股份制改革方案,工商銀行財務重組隨之啟動。10月,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6年10月,工商銀行股票開始面向海內外公開發售,並實現了在上海、香港兩地同步上市,由此完成了工商銀行發展史上的一次「脫胎換骨」的徹底轉變。
五、股改上市以後的十年「黃金發展期」
2005-2014年是工商銀行改制上市後第一個十年轉型期。通過轉型發展戰略的逐步實施,工商銀行實現了經營結構的優化調整和管理體系的改革創新,創造了自成立以來發展最快的「黃金十年」,初步探索出一條具有工商銀行特色的轉型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