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類別 » 瑞穗金融股票走勢分析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瑞穗金融股票走勢分析

發布時間: 2023-06-05 06:46:22

Ⅰ misuho是什麼銀行

沒有Misuho銀行
日本只有一家Mizuho Bank Ltd.,是一家商業銀行
日文名叫株式會社みずほ銀行
中文叫瑞穗銀行
銀行網站http://www.mizuhobank.co.jp/
======
相關中文說明如下:(出處http://www.pbc.gov.cn/detail_frame.asp?col=5953&id=25&keyword=&isFromDetail=1)

瑞穗金融集團

日本瑞穗金融集團(Mizuho Financial Group)是2000年9月29日由第一勸業銀行(The Dailchi Kangyo Bank)、富士銀行( The Fuji Bank)和日本興業銀行(The Instrial Bank of Japan)合並組成。2007年,瑞穗金融集團總資產達149.880萬億日元(1)。
該集團下轄四大金融機構,分別是瑞穗銀行(Mizuho Bank)、瑞穗實業銀行(Mizuho Corporate Bank)、瑞穗信託銀行(Mizuho Trust & Banking)和瑞穗證券公司(Mizuho Securities)。
一、瑞穗歷史
2000年9月29日,第一勸業銀行、富士銀行和日本興業銀行(以下簡稱3家銀行)共同宣布,通過換股方式組建瑞穗金融控股公司(Mizuho Holdings,Inc.)。瑞穗金融集團(Mizuho Financial Group)為當時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金融集團一。
2000年10月1日,3家銀行將它們原來各自擁有的證券子公司整合成瑞穗證券公司(Mizuho Securities Co., Ltd.),原來的信託子公司整合成瑞穗信託銀行有限公司(Mizuho Trust & Banking Co., Ltd)。
2002年3月底,瑞穗金融集團完成了經營運作的整合和重組工作,三家銀行被整合成兩個獨立的法人實體,即瑞穗銀行(Mizuho Bank,Ltd)和瑞穗實業銀行(Mizuho Corporate Bank,Ltd)。這兩家銀行與瑞穗證券和瑞穗信託銀行共同構成瑞穗金融控股公司的四大核心直屬子公司。
2002年4月,整合重組後的日本瑞穗金融集團宣布正式運營。

二、瑞穗業務結構
(一)瑞穗銀行
瑞穗銀行主要從事個人銀行業務,包括代理個人投資信託、金融債和個人保險業務。與此同時,瑞穗銀行也為公司客戶提供資金支持,可以根據每一個客戶的不同需求提供相應解決方案,其中包括組合貸款、衍生產品、IPO、提供業務信息系統支持等。
(二)瑞穗實業銀行
瑞穗實業銀行主要從事公司業務、項目融資、證券化和其他領域的投資銀行業務,並通過利用新一代清算和結算基礎設施向客戶提供證券清算服務、組合貸款業務和其他各類貸款安排等。
(三)瑞穗信託銀行
瑞穗信託銀行主要從事與資產管理相關的多種託管業務,包括投資信託、證券信託、養老金信託及股票過戶代理。瑞穗信託銀行過去只可以經營長期金融業務,現在也可以經營個人銀行業務和房地產業務,如土地信託、不動產買賣中介、不動產評估、住宅銷售服務等。
(四)瑞穗證券
瑞穗證券公司除傳統證券業務外,還開拓新型業務,下屬有日本投資環境研究所、投資基金管理公司、不良資產處理公司、能源服務公司等。

三、瑞穗在中國
2007年6月1日,瑞穗實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作為外商獨資銀行正式開業。截止至2007年10月,瑞穗實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總資產達432.5億元人民幣,擁有862名員工,營業網點包括上海(總行)、大連分行、北京分行、深圳分行、無錫分行、天津分行、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支行。經營范圍包括商業銀行法規定的經營范圍中,除對中國境內公民的人民幣業務以外的全部業務。
瑞穗證券於2005年9月在北京和上海同時開設了代表機構,2007年在上海設立了瑞穗投資咨詢(上海)有限公司。

四、瑞穗金融集團相關網站
瑞穗金融集團: http://www.mizuho-fg.co.jp/english/
瑞穗銀行: http://www.mizuhobank.co.jp/english/
瑞穗實業銀行: http://www.mizuhocbk.co.jp/english/
瑞穗信託銀行: http://www.mizuho-tb.co.jp/english/
瑞穗證券: http://www.mizuho-sc.com/en/

Ⅱ 摩根大通銀行詳細資料大全

摩根大通集團(JPMorgan Chase & Co,NYSE:JPM;TYO:8634),業界稱西摩或小摩,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總資產2.5萬億美元,總存款1.5萬億美元,佔美國存款總額的25%,分行6000多家,是美國最大金融服務機構之一,摩根大通於2000年由大通曼哈頓銀行及J.P.摩根公司合並而成,並分別收購芝加哥第一銀行和貝爾斯登銀行和華盛頓互惠銀行。摩根大通是一家跨國金融服務機構及美國最大的銀行之一,業務遍及60多個國家,包括投資銀行,金融交易處理,投資管理,商業金融服務,個人銀行業務等。

2017年6月,《2017年BrandZ最具價值全球品牌100強》公布,摩根大通銀行排名第74位。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 :摩根大通
  • 外文名稱 :JPMorgan Chase & Co
  • 總部地點 :美國紐約公園大道270號
  • 成立時間 :1799年
  • 經營范圍 :銀行、證券、投資、基金、貸款
  • 公司性質 :股份制
  • 公司口號 :Your Choice,Your Chase
  • 年營業額 :1500億美元
  • 員工數 :260,157人
  • 上市市場 :NYSE、TYO
  • 總資產 :2.5萬億美元
  • 市值 :2000億美元
基本資料,發展歷程,高管團隊,制勝之道,啞鈴戰略,投資創新,布局中國,中國戰略,進軍中國,分支機構,亞太三甲,人才戰略,處罰事件,國際排名,世界500強排名,銀行排名,

基本資料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NYSE:JPM;TYO:8634)是1968年在Delaware法律之下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總部設於美國紐約市,是一家跨國金融服務機構,也是美國最大的銀行之一。其業務遍及60多個國家,包括投資銀行、金融交易處理、投資管理、商業金融服務、個人銀行等。摩根大通旗下有超過1億多名客戶,它為5000多萬名消費者以及企業、機構和 *** 提供服務。該公司擁有約2.5萬億美元資產,是投資銀行業務、金融服務、金融事務處理、投資管理、私人銀行業務和私募股權投資方面的領導者。 摩根大通是美國目前按資產計算最大銀行,也是盈利能力最強的銀行,也是公認最穩健的銀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作為全球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由大通銀行、J.P.摩根公司及富林明集團在2000年完成合並。 摩根大通的總部設於曼哈頓區的第一大通曼哈頓廣場(One Chase Manhattan Plaza),部份銀行業務則轉移到德克薩斯州休斯頓的摩根大通大廈(JPMorgan Chase Tower)。 資產狀況 摩根大通是全球盈利最佳的銀行之一,擁有超過2.5萬億美元的資產,管理的資金超過1.5萬億美元。公司在全球擁有772名銷售人員,覆蓋近5000家機構投資者客戶;股票研究覆蓋5238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3175家亞洲公司。自1998年以來,由摩根大通擔任主承銷的股票在上市後股價走勢表現突出,一周後股價平均上漲17%,一個月內平均上漲27%,三個月內平均上漲37%。公司在全球擁有26萬多名員工,在各主要金融中心提供服務。摩根大通亞太總部位於香港,在亞太地區15個國家的23座城市,擁有1萬多名員工。摩根大通名列1993年以來亞洲股票和股票相關發行的第一名,自 1993年以來,公司為亞洲公司主承銷了88次股票交易,共募得超過150億美元的資金。

發展歷程

J.P.摩根大通公司是1968年12月20日建立的持有摩根銀行全部股權的銀行持股公司。 摩根銀行原名紐約摩根擔保信託公司,是1959年4月20日由兩家商業銀行合並而成的,一家也稱為J.P.摩根公司,一家是紐約擔保信託公司。 組成紐約摩根擔保信託公司的J.P.摩根公司建於1860年,以J·皮爾龐特·摩根名字命名。創建之初,該公司只是一家個人經營的辦事處,專門買賣外匯。爾後業務不斷發展。1864年更名達布尼·摩根公司,1871年改稱德雷克塞爾·摩根公司,1895年改為J.P.摩根公司。該公司從早期開始,就同美國金融界發生的歷史事件有著密切關系。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公司包攬美國對西歐的金融業務,大發其財。根據1933年銀行法,摩根公司改為商業銀行,把原來經營的投資銀行業務交付給摩根斯坦利。1940年以後,摩根公司由合夥公司改為股份有限公司,並開始經營信託業務。 紐約擔保信託公司建於1864年,1896年改名為紐約擔保信託公司。1910年合並莫頓信託公司和第五大道信託公司,1912年合並標准信託公司,1929年合並商業銀行。 二戰以後,美國銀行界的競爭日趨劇烈。摩根公司同紐約擔保信託公司合並為紐約摩根擔保信託公司就加強了實力,能夠更有效地進行競爭。60年代末期,作為紐約摩根擔保信託公司即摩根銀行的持股公司――J.P.摩根公司建立之後,經營范圍進一步擴大。為了適應國內外金融市場的變化,該公司先後建立了一些新的附屬機構,其中包括1971年建立1976年更名的摩根社會發展公司,1981年建立的摩根期貨公司,1986年建立的J.P.摩根證券公司等。 大通曼哈頓公司於1799年由為紐約市供水的曼哈頓公司成立,至1922年成為全國商業和工業貸款的領先者,並在六年之中成為全美最大的銀行。 進入90年代以來,伴隨著信息的浪潮,公司的業務范圍進一步擴大,如推出網上銀行、為用戶提供更加方便的信用卡服務等等。銀行的業務已遍布全球,但公司仍始終本著真誠、公正與公平的原則,為全球千千萬萬個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 摩根大通在香港有30年歷史,多次被評為香港最優秀、最具影響力的投資銀行,在執行香港復雜上市發行方面具有廣泛的經驗。1999年11月,摩根大通擔任聯席全球協調人,成功發行香港盈富基金。摩根大通在此次金額為43億美元的交易中作用舉足輕重,接獲機構需求量為承銷團之首,占機構投資者訂單總量的32%,零售訂單的6.4%。摩根大通自1987年起即開始在中國投資及開展投資銀行業務,主承銷過許多國企發行項目,包括多起H股重組上市項目:華能國際電力、安徽海螺、成渝高速等,B股有內蒙古伊泰煤礦等,以及N股:華能國際電力。2006年5月,摩根大通在中國財政部10億美元的10年期債券發行中擔任聯席牽頭行及薄記行。此前,還為財政部1億美元世紀債券和5億美元7年期全球債券擔任過主承銷。摩根大通於2000年為華能國際收購山東華能擔任財務顧問。 J.P.摩根公司早先作為一家英國的商人銀行由John Pierpont Morgan的父親在倫敦建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公司對包括美國鋼材、通用電器以及美國電話電報等一些知名企業最初的建立構造及融資起了重大作用。 富林明集團是一家以倫敦為基地的全球性投資銀行集團,其亞洲業務均以怡富名義運作,而怡富證券則是於1970年由富林明及怡和公司共同在香港建立的該地區首家投資銀行集團。 合並後的摩根大通主要在兩大領域內運作:一是在摩根大通的名義下為企業、機構及富裕的個人提供全球金融批發業務;二是在美國以「大通銀行」的品牌為3千萬客戶提供零售銀行服務。其金融服務內容包括股票發行、並購咨詢、債券、私人銀行、資產管理、風險管理、私募、資金管理等。 2004年,摩根大通收購芝加哥第一銀行,把芝加哥第一銀行的行政總裁Jamie Dimon委任為營運總裁,成為現行政總裁的接班人。 該企業品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名列第七十二,在《巴倫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十八。該企業在2007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一。 2004年6月14日,美聯儲發表聲明,批准美國摩根大通銀行與美國第一銀行的兼並方案。合並後的新摩根大通銀行資產總額達1.12萬億美元,一舉超過美洲銀行,與1.19萬億美元資產的第一大銀行花旗僅一步之遙,而且業務也將從紐約擴展到整個中西部,成為了繼花旗之後第二家真正跨地區的銀行。

高管團隊

摩根大通董事長兼執行長CEO:傑米·戴蒙(Jamie Dimon,1956年3月13日出生)金融天才,華爾街的傳奇人物,世界上最讓人敬畏的銀行家。摩根大通在戴蒙帶領下不僅在每個季度均保持盈利近20億美元,而且其投資銀行等業務還在五大投行紛紛倒台的情況下逆市走高,更讓摩根大通在風暴中屹立不倒的金融天才。他是全球500強最年輕的總裁,《財富》雜志評選的25位最具影響力的商界領袖之―,《名利場》雜志「資訊時代百名權勢人物」排行榜TOP10之一,深得歐巴馬的信賴。毋庸置疑,傑米·戴蒙是美國最有權力的銀行家。 傑米·戴蒙Jamie Dimon 摩根大通總裁:安浩德(Andrew Crockett,1943年出生於英國格拉斯哥,受教育於劍橋和耶魯大學),他於2003年10月加盟摩根大通集團,出任摩根大通國際總裁。至2013年,他還擔任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加入摩根大通之前,從1994年1月至2003年3月,安浩德曾擔任國際清算銀行總裁。1999年4月至2003年3月期間,他出任全球金融穩定論壇主席。在1989至1993年期間,他出任英格蘭銀行執行董事,負責其國際事務。 安浩德Andrew Crockett

制勝之道

在Bondware10月5日公布的內地和香港兩地股本融資排名中,單月排名名列第一。計入建行、工行兩個上市大單後,摩根大通名列摩根史坦利和瑞銀之後,排名第三。迄今為止,摩根大通2006年共完成14個股本融資項目(包括IPO、增發、發債),金額總計76.39億美元;9個並購項目,涉及金額總計67.37億美元,實現了跳躍式增長。雖然摩根大通沒能參與建行和工行這兩個中國最大的海外上市大單,但對此信心十足。他認為,在超大型銀行上市收尾後的投資銀行市場,摩根大通的競爭優勢將更突出。

啞鈴戰略

任何成功都是基於過去多年的積累和耕耘,但在關鍵時期,正確的戰略和有效的執行,可促成錦上添花。啞鈴戰略的成功實施,是摩根大通2006年取得跳躍式增長的一大法寶。所謂啞鈴戰略,是指大企業和中小型企業雙重並重的客戶定位系統,一手抓傳統的大客戶,主要是大型國有企業,一手抓民營企業和新興行業中的新銳企業,拓展客戶群的規模和種類,其他業務部門為前端客戶市場提供綜合服務。在經過了早期海外上市大企業獨占鰲頭的局面後,中型企業和新興企業,正逐漸成為資本市場的新寵。這是摩根大通「啞鈴戰略」產生的一個動因。從2006年摩根大通的成績單看,「啞鈴」的兩端平衡增長,既有像中海油、中海化、瑞安、招行這樣的傳統大客戶,也有像富力地產、綠城、超大農業等中型客戶。摩根大通未來最大的挑戰,在於機會成本。這意味著決策的成本增加,由於可支配資源有限,一旦決定了做A項目,必然要放棄其他項目,但風險在於,A項目是否是一個值得做的項目,是否優於其他項目中型客戶有時往往更考驗一個投行的判斷力和服務質量。 大企業是好項目,有時可能更顯而易見。但要發掘好的中小企業項目對投行家的眼光及判斷力以及投行服務的差異性有時可能就是一個更大的考驗。摩根大通在中型企業的篩選和服務上,已形成一套價值和服務體系,並將逐漸成為新的競爭力賣點。「啞鈴戰略」亦要求內部高效的協調性。9月份2周內,摩根大通完成5個股本市場項目,並且分屬不同的行業領域;僅9月21日一天,摩根大通亞太區有四個項目同時進行,2個中國公司、2個韓國的IPO,並且實現了每個項目都是屬於高端定價,項目上市之後都漲了10%-20%。「每個項目至少要見80-100個機構和基金,要適應各地時差開全球電話會議,可能一天會與某個大基金談起他不同的項目。

投資創新

善於創新的最大持股者,在摩根大通今年翻幾番的業績中,除來自IPO市場的興旺外,來自二級市場的收益也大大增加。摩根大通是幾乎所有中國大國企的H股或者紅籌股上市公司的股東,有些還是前三名的大股東,有些持股佔比30%。這是一項其他外資投行無法比擬的紀錄。而2006年港股的總市值、總成交額、新上市集資額等8項紀錄均創下了歷史新高,無論是H股還是紅籌股,都實現了大幅增長。摩根大通持有的股票,一部分是來自摩根大通自營資金;一部分通過基金持有,另外一部分是專門用來做證券放貸,進行衍生品等二級市場的操作。許多交易活躍的股票,都離不開摩根大通。而為中型企業量身定製的新融資方式--將上市前的融資與股本市場IPO融資相結合,是摩根大通的專長。很多喜好高增長的投資者對具有增長潛力的中小型企業很感興趣,而中小型企業融資方式也開始嘗試更先進更多元化的融資方式。

布局中國

摩根大通在中國漸入佳境,一個大背景便是其全球整合基本完成,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加重。按照WTO相關協定,2006年12月後,中國金融業將全面對外資開放,從中國證券監管層的公開表態看,2007年證券市場的開放力度和范圍,也將大大增加。顯然,證券市場將是外資投行的首選領域。摩根大通面向全球機構投資者的定期調查問卷顯示,有43%的機構投資者對2007年中國股市預測是「看漲」,調查對象中已經有55%的機構持有了中國股票,而且有26%表示會在6-12個月內購入。 2004年,摩根大通旗下的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公司和上海國際信託投資合資成立了上投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公司,摩根大通持股49%,2006年摩根大通又獲得證監會增批的1億美元投資額度,其QFⅡ總額度增至1.5億美元。外界傳言摩根大通證券與遼寧證券洽談合資之事,雖然對此摩根大通一直拒絕發表評論,但搶灘國內券商的計畫是幾乎所有外資投行的共同興趣。摩根大通亦獲得牌照,為外資公司提供全方位的人民幣業務以及全球性風險管理金融工具和服務,包括資本市場融資、財務顧問、養老基金業務和現金管理等。

中國戰略

進軍中國

摩根大通在中國市場的悠久歷史可追溯至20世紀初。1909年,JP摩根擔任湖廣鐵路債券的承銷商。1920年代,大通銀行在上海和天津開設了辦事處,為當地及外國機構提供金融服務。 摩根大通與新中國的關系始於1973年,當時擔任大通銀行主席的大衛·洛克菲勒帶領第一個美國商業代表團訪問了中國。大通銀行當年就成為中國銀行首家美國代理銀行,並於1982年成為首家在北京開設辦事處的美資銀行之一。 2003年10月,摩根大通得到中國證監會批准,取得了QFⅡ資格。這是摩根大通進軍中國金融市場的又一重要步驟。 摩根大通旗下的基金公司摩根富林明與上海國投簽署協定,合資成立基金公司。摩根大通作為商業銀行取得了經營人民幣業務和外匯兌換牌照,這為其在中國境內開展包括投資銀行業務在內的各項業務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摩根大通董事長哈里森指出,摩根大通這樣的國際性金融機構能夠利用其寶貴經驗,幫助中國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積極創新的金融服務行業。他們掌握這個過程所必需的種種工具,例如風險管理方面的豐富知識和經驗,對全球范圍資本市場的廣泛接觸,創造分散風險及促進競爭的新型金融市場的第一手資料等。哈里森表示將與中國分享這些財富並將這些工具中國化。 2011年6月,摩根大通和第一創業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組建的合資證券公司—第一創業摩根大通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一創摩根)宣布,該公司已經獲得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監會)頒發的經營證券業務許可證。一創摩根將憑借該許可在國內開展證券市場業務。 2010年12月,中國證監會批准組建一創摩根,其中第一創業持股66.7%,摩根大通持股33.3%。公司總部設在北京,從事國內股票與公司債券的承銷與保薦業務。 摩根大通亞太區主席兼執行長度琪明先生(Gaby Abdelnour)表示:"一創摩根的建立是摩根大通在華90年歷史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我們很榮幸能有第一創業作為合作夥伴,因為我們雙方對合資證券公司擁有共同的承諾、理念和抱負。第一創業摩根大通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對合資雙方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對於我們實現為客戶提供更多更優質服務的共同願景至關重要。"

分支機構

至2012年,總部位於北京的摩根大通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在中國內地擁有7家分行,分別是北京分行、上海分行、天津分行、廣州分行、成都分行、哈爾濱分行和蘇州分行。

亞太三甲

投行業務亞太三甲,一段時間以來,摩根大通在中國並不很受關注,無論是商業銀行業務還是投資銀行業務,盡管它是美國第二大金融機構,綜合性金融服務集團的典範。原因何在? 摩根大通的商業銀行業務主要是批發銀行業務,很少做零售銀行業務。因為在其經營哲學中,做批發業務更有利於管理。摩根大通在中國也秉承這個原則,因此並沒有受到公眾的重視。從投資銀行業務來說,2000年9月合並以前的JP摩根和大通曼哈頓都是商業銀行,盡管JP摩根已經得到美國證監會的特批,可以從事證券業務。合並後的摩根大通的投資銀行業務幾乎是從零起步,在中國更是如此。 經過3年的努力,摩根大通的投行業務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業績,在全球投資銀行中,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交易量都取得了前五名的成績,在亞太地區更是進入三甲,在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已經拔得頭籌。 僅僅在10月份,摩根大通就在中國內地市場做成了六項業務: 在中國 *** 海外發行的合計15億美元的國債中,摩根大通是全球聯席賬簿管理人之一; 中國電信在以近800億人民幣從母公司收購六省市網路資產的項目中,摩根大通是獨立財務顧問; 中海油簽署了收購澳大利亞的Gorgon項目,估計金額3億美元。摩根大通是財務顧問之一; 中信國際金融發行的1.8億美元可轉債項目,摩根大通是獨立賬簿管理人及全球聯席協調人; 中旅國際投資發行的1.5億美元可轉債項目,摩根大通是獨立賬簿管理人及獨立全球協調人; 在摩托羅拉對中興通信晶片廠的收購中,摩根大通擔任摩托羅拉的財務顧問。

人才戰略

招攬高級人才,摩根大通以中國市場為戰略性發展重點,有超過1/3的亞洲員工派駐在大中華地區。摩根大通加大了中國區的力量,從其他機構挖來了幾位在業內頗有影響的投行人才。

處罰事件

2014年11月12日,英國、美國和瑞士金融監管機構就匯率操縱一案作出裁決,對花旗銀行、匯豐銀行、摩根大通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和瑞士銀行全球五大銀行共處以34億美元的罰款。 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對五家銀行共處以17.7億美元的罰款,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對這五家銀行則處以14.8億美元的罰金,而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僅對瑞士銀行處以1.34億瑞郎(約合1.38億美元)的罰金。

國際排名

世界500強排名

2010《財富》英文網發布了2010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最新排名第25。 2011《財富》英文網發布了2011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最新排名第36。 2012《財富》英文網發布了2012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最新排名第51。

銀行排名

1 JP Morgan Chase & Co 摩根大通公司 US JPM 2 Bank of America Corp 美國銀行 US BAC 3 Citigroup 花旗集團 US C 4 Royal Bank of Scotland 蘇格蘭皇家銀行 UK RBS 5 HSBC Holdings 匯豐集團 UK HBC 6 Wells Fargo & Co 美國富國銀行 US WFC 7 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 三菱日聯金融集團 Japan MTU 8 ICBC 中國工商銀行 China 9 Credit Agricole Group 法國農業信貸銀行 France 10 Santander Central Hispano 西班牙國際銀行 Spain STD 11 Bank of China 中國銀行 China 12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rp 中國建設銀行 China 13 Goldman Sachs 高盛集團 US GS 14 BNP Paribas 法國巴黎銀行 France BNPQY 15 Barclays Bank 英國巴克萊銀行 UK BCS 16 Mizuho Financial Group 日本瑞穗金融集團 Japan MFG 17 Morgan Stanley 摩根史坦利公司 US MS 18 UniCredit 義大利聯合信貸銀行 Italy 19 Sumitomo Mitsui Financial Group 日本三井住友金融集團 Japan SMFJY 20 ING Bank 荷蘭國際集團 Netherlands ING 21 Deutsche Bank 德意志銀行 Germany DB 22 Rabobank Group 荷蘭合作銀行 Netherlands 23 Societe Generale 法國興業銀行 France SCGLY 24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中國農業銀行 China 25 Intesa Sanpaolo 義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 Italy IITSF

Ⅲ 期貨或股票小數點點錯了導致用戶損失

我知道,是一個國債,當時是1元開的盤
不到1分馬上回到100元以上,後來這期間的交易好象協議平倉了.
那個品種早就下市了.一般軟體是查不到了.

Ⅳ 日本瑞穗金融集團的控制系統

瑞穗金融集團的內部控制系統包括風險管理結構、遵循審計結構、內部審計結構。 (1)瑞穗集團的風險管理結構
隨著金融放鬆管制和國際化的發展,金融機構加強信用、市場、IT、法律和結算等方面的風險管理日益迫切。瑞穗金融集團認識到,為了提高公司的價值,必須在大力開拓業務的同時,建立相應的風險管理體系。為此,瑞穗金融控股集團董事會制定了適用於全集團的風險管理政策。這些政策明確了集團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所需要管理的風險、建立了相應的組織結構。對風險管理所需要的各種人力資源進行培訓,並且為衡量風險管理結構的有效性和適應性配置了審計人員。
在瑞穗金融集團內部,金融控股公司負責整個集團的風險管理,富士銀行、第一勸業銀行、興業銀行、瑞穗證券、瑞穗信託銀行等5大核心子公司必須針對本機構,以及子公司和關聯公司的業務風險特點,制定和實施嚴格的風險管理措施。
(2)風險管理方式
瑞穗集團為了保證集團的正常有效運行,制定了整體性風險管理架構,並且按照各種業務單位的業務風險特點,配置了相應的風險資本,同時保證集團的整體風險暴露不超過集團資本賬戶和其他財務實力指標所能承受的范圍。
①信用風險管理
信用風險是金融機構經營過程中所面臨的最大的風險,這種風險往往由於交易對手違約、或者由於財務狀況惡化,不能正常履行合同規定的償還資金義務而導致金融機構部分或全部資產的損失。瑞穗金融集團採取了兩種相互關聯的信用風險管理方法:一是根據對交易對手信用狀況的評估,從承諾接信到貸款收回整個過程的每個環節都進行相應的風險控制,這項工作主要是5大核心子公司的職能;二是根據貸款可能拖欠的概率,從整個集團角度進行風險評估與管理,主要由控股公司和5 大核心子公司共同負責。
集團董事會按照集團信用風險管理政策決定與信用風險相關的重要事宜,為了有效地協調整個集團的信用風險管理,成立了投資組合管理委員會。風險管理部和信用風險管理部對首席風險管理官負責,共同制定和實施與信用風險管理有關的重要事項。在5大核心子公司中,有3家已經建立了獨立於業務部門的信用風險管理部、信用監管部、信用評估與審計部。這些子公司還利用信用評級系統、信用風險測量工具確定和監督投資組合狀況,在信用限制之內對其進行管理。核心予公司也通過對具體交易的評估、審計自我評價結果、向分支機構提供風險管理指引等方式改進信用決策和交易後的管理職能。
瑞穗集團風險管理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就是通過集團的信用評級系統對客戶的信用價值進行跟蹤。瑞穗主要根據數量性財務評估和有關客戶業務實力等方面內容的質量性評價來確定客戶的信用評級。2001年4月,3家銀行已經首先從其海外機構開始,引入了新的聯合信用評級制度。
瑞穗金融集團根據日本金融監管廳發布的《金融檢查手冊》制定了一種嚴格的統一的自我評價標准。並且已經從2000年3月開始的會計年度實施這些標准。
②市場和流動性風險管理
市場風險主要是由於利率、匯率、債券和股票價格等市場變數發生變化,造成表內資產負債價值減少(包括資產負債表外資產價值的下降),從而導致公司損失的可能性。為了加強市場風險管理,瑞穗金融控股公司為整個集團制定了市場和流動性風險管理,4大核心子公司在管理自身風險以及子公司風險過程中,必須遵從這些政策,這種制度安排可以使瑞穗金融控股能夠有效地監控整個集團的市場和流動性風險。
在金融控股公司架構下,董事會根據集團風險管理政策決定與市場和流動性風險管理有關的重大事項。瑞穗集團也建立了ALM和市場風險委員會,負責協調集團的市場和流動性風險管理工作。該委員會決定整個集團的月度融資和投資政策,討論並協調與ALM政策、風險計劃和市場風險管理有關的政策,並且能夠對突然的市場變化做出迅速反應。首席風險管理官負責集團的市場風險管理的計劃與運作,風險管理部負責監督市場風險、報告和分析、提出建議、確定限制措施和指引,以及制定與實施與市場風險管理有關的計劃。
5大核心子公司按照自身業務的市場風險暴露特點建立了市場風險管理機構,負責對整個公司的市場風險管理工作,各交易性業務部門也必須設立與本部門相對應的專門市場風險管理機構。
集團風險管理部定期和根據需要從4大核心子公司獲得相關數據,掌握有關風險暴露狀況和遵循風險限制的情況。根據這些報告,控股公司可以對整個集團的風險狀況有一個全面的把握。控股公司每天都要將有關市場風險狀況、對風險限制的遵循狀況提交首席執行官,定期或按照需要將上述情況提交董事會和行政管理委員會。
在市場風險管理過程中,瑞穗集團引入了受險價值管理(Value-at-risk)的方法,根據4大核心子公司各自的業務特點和對利率的敏感性程度確立了相應的受險和頭寸限制。這些限制性條款的確定過程是:首先由市場風險管理委員會進行討論和協調,然後由行政管理委員會進一步討論,最後由首席執行官決定。在討論的每一階段都必須考慮有關業務戰略、歷史貸款利率的最高限制、風險承擔能力(利潤、總資本和風險管理體系)、利潤目標和所包含產品的市場流動性狀況。
流動性風險主要是當金融機構由於財務狀況惡化,難以提供必要的資金,或者當它必須以比正常高出很多的利率吸收資金時所面臨的融資困境。關於流動性風險的管理與報告結構基本上與市場風險管理結構相同。在瑞穗金融控股的風險管理政策中已經對影響集團的現金流進行了分類,即「正常」、「關注」和「臨界」,並且針對處於「關注」和「its界」狀況的現金流建立了快速反應程序。
③其他風險管理
除了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之外,操作風險、IT風險、法律和結算風險等也會對集團造成重大影響,加強這些金融風險的管理對於保持集團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操作風險管理
操作風險主要是由於間接的或不適當的操作導致有形資產或無形資產損失的可能性。瑞穩集團認識到,快速和准確的運營是贏得客戶信任的基礎,為此瑞穗金融集團制定了適應於「操作風險管理的基本政策」,4大核心子公司根據集團的風險管理政策制定本公司的基本操作風險管理政策,從而在整個集團形成了統一的風險管理架構。
4大核心子公司定期或按照要求向控股公司提供有關操作風險管理的報告,這些報告能夠向IT主管、系統和運營小組主管等提供有關集團操作風險等方面的真實情況,有助於採取相應措施加強風險管理。IT主管和運營主管定期或按照要求向首席執行官和其它高層官員提交風險管理情況的報告。 IT風險主要產生於系統失敗、缺陷、計算機運營的不完善,以及非法的或未經授權使用計算機系統而可能給金融集團有形或無形資產帶來損失的可能性。
瑞穗金融集團建立了相應的IT風險管理和報告制度,以確保與系統有關的信息資產的安全性。IT和系統計劃部定期或按要求從5大核心子公司接受有關IT風險的報告,集團的IT、系統和運營主管對IT風險的來源、規模和本質進行確認,在進行總體性評估和安排了監控之後,定期或按照要求向首席執行官或其他集團高層官員報告。 (1)基本審計政策
瑞穗金融控股公司和5大核心子公司將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作為基本的管理原則。為此,集團制定了瑞穗集團行為准則,為整個集團的經營管理確定了一種明確和具體的道德行為標准。瑞穗集團已經將這些標准分發給了集團的所有行政官員和雇員,並且正在採取措施保證這些原則和標准得以有效貫徹實施。
(2)遵循活動
為了檢查業務活動是否滿足遵循審計的要求,瑞穗集團已經建立了內部審計和遵循審計委員會,它包括計劃和管理委員會的所有主管,以及成員公司的外部法律和會計事務專家,此外,在內部審計和遵循審計小組主管之下設立了遵循審計部門,遵循審計小組主管是瑞穗控股公司的常務行政官員。遵循部門負責遵循計劃的制定及其實施,以及控制整個集團的遵循管理工作,在瑞穗控股內部的每個組織單位的領導人都必須負責遵循工作,以及與遵循有關的指導和實施工作。
每一家子公司都根據瑞穗控股集團所制定的政策建立了其自己的遵循審計結構,瑞穗控股根據5大核心子公司所提供的自我審計報告可以直接掌握整個集團的遵循狀態,可以在必要時做出相應的反應,5大核心子公司的關聯公司則按照類似的方式由其母公司進行管理。 (1)內部審計的基本政策
內部審計的主要職能是通過一種獨立的、綜合的方式對內部控制系統的有效性進行客觀評價,包括咨詢、指引和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的建議。
5個核心子公司的內部審計部門按照瑞穗控股為集團所確立的基本內部控制和審計政策評估本公司業務運作的適當性和有效性,並且針對具體問題提供咨詢、指引和整改建議。
內部審計的目的是通過監督內部控制系統滿足其目標的程度保證集團管理的健康發展。內部控制目標包括適當的風險管理、高效的和有效的業務運作、可靠的財務報告,以及對法律、監管規定和內部規則的遵循。
(2)內部審計的管理結構
瑞穗金融控股對5大子公司內部審計的執行情況進行集中評估和管理。5大子公司也根據瑞穗金融控股所確定的基本內部審計政策建立自己的內部審計管理系統。原則上講,這一管理系統通過5大核心子公司向它們的關聯公司延伸。
瑞穗金融控股根據5大子公司所提供的內部審計報告進行綜合評價,評價內容主要涉及審計結構、審計方法和審計深度等是否適當,核心子公司和附屬公司所採用的內部控制系統是否有效等。在必要的情況下,瑞穗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提供咨詢、指引和整改的建議。有關這些評價結果的報告將提交金融控股公司的內部審計和遵循審計委員會、首席執行官和董事會。
審計和遵循小組的主管也是內部審計和遵循委員會的主席,並且直接向董事會提交根據委員會的決策所制定的報告,以及其他重要事項。

Ⅳ 誰知道一些著名的國際金融控股公司有這些公司的資料嗎

從名字上看,是保險公司。
只要你在網上有簡歷,保險公司就會來找你了。
因為他們每天的任務和業務就是負責打電話給找工作的人來面試,拉來一個人,公司就給他們發錢——增員獎,人頭費。

他們打電話給你還耍手段,怕你知道是保險公司就不來了,
所他們不敢報上自己是保險公司,自稱xx金融公司,xx投資公司,xx股份公司,xx集團,500強,
用拼音——比如TAIKANG,TK,或者英文縮寫——比如AIA,PICC,PRU等等等等來隱姓埋名;
自稱招聘文員、助理、兼職、售後、經理、營銷精英、理財顧問、司機(汗)、小區收費員(汗)、養老金發放員(汗)、後勤(汗),等等等等。

等你去到的時候發現是保險公司。當然他們也會辯解說保險也屬於金融行業等等的理由。

不管你怎麼去應聘,都叫你LASS測試,叫你交錢,叫你培訓,叫你考證,向你要培訓費,教唆你去考保險代理人資格證去賣保險。

他們不敢說底薪有多少,說一堆不實際的問題,超遠的目標,
比如說一個月如你肯聽上司的安排來操作2至3千元甚至過萬元都不是問題。
就算你問他們底薪有多少他們會列些不實際的方法和你算底薪。
他們會告訴你,例如你和一個客戶簽了合同,這份合同是1至2萬的,那你的底薪就是1至2千。

如果你問他們萬一這個月沒業績那有沒有底薪,
他們的回答就是你不夠努力,不想成功,不懂得從底層做起。
就不敢正面回答其實沒業績是沒底薪的。

目的只有一個,變著花樣拉你去當那種成天到處推銷保險,自己卻:

1,沒有底薪(有也是責任底薪,你要賣出多少業績才能拿到這個責任底薪呢?給你的是拉來保單後的傭金,你還需要交個人所得和營業稅);
2,沒有勞動合同(簽訂代理合同,不是勞動合同,不屬於勞動法保護的范疇,勞動部門也管不了);
3,沒有福利(底薪都沒有,談什麼福利);
4,沒有社保(不是勞動關系,沒有社保,對方會向你兜售商業保險讓你出錢買);
5,不是保險公司正式員工(一個營業部,一個主任或者經理都能打著保險公司的旗號招人。所以很多人去面試的時候保險公司的員工都會問是哪個經理叫你來的,因負責叫你來的那個經理好繼續騙你的錢)。

每天的交通費電話費拉客戶搞活動的費用都要自己出,
賣出保險給你高額提成,賣不出去一分錢不會發給你的保險代理人。

如果這個行當真有那樣的高待遇低要求,
幹嘛非要不請自來,是個人都要,還找不到人肯做,或者找到了卻留不住人?

除非你不是人,是所謂的人才,
能讓那些有錢的主,那些滿大街上的陌生人聽了你的話就乖乖的掏兜。
——你覺得可能么?
靠所謂的真誠所謂的勤奮?這都是是靠時間去堆的,
沒有數個月甚至數年的積累,陌生人憑什麼相信你?
憑你20幾歲的年齡?還是你的不值錢的畢業證?還是你那雙渴望掙錢的眼神?
希望採納

Ⅵ 金融危機對日本的影響有多大

一、金融危機對日本金融業的影響

美國此次爆發的次貸危機對整個日本金融業而言是一個沉重打擊。相關數據顯示,日本四大銀行(三菱UFJ、瑞穗金融集團、三井住友和住友信託銀行)2007-2008財年次貸相關虧損預計達47億美元,約占其預期利潤的近30%。瑞穗金融集團作為美國次貸危機的受害者,可謂受害非淺。據該公司發布的最新一季財務報告預計,公司在美國次級貸款相關資產方面的損失將達2750億日元,直接導致全年利潤下滑26%,至4800億日元。該報告同時指出,公司第三季度利潤下跌了65%,凈收入跌至660億日元,目前,瑞穗金融集團正在考慮採取非常措施,通過股票發行彌補其在次貸危機方面的損失。日本市值最大的銀行--三菱UFJ去年第三季度利潤下滑了68%:東京三菱UFJ表示,正准備分拆住房信貸業務到一個專業公司,目的是整合該領域的業務發展。據消息人士透露,東京三菱UFJ的核心銀行部門將從集團分離其約140個貸款促銷辦公室的全國網路,創建這個專業公司。三井住友與次貸問題相關的損失擴大到990億日元:住友信託的相關虧損達299億日元。美國次貸危機給日本銀行界帶來的影響正在不斷擴大。

此外,曾成功進軍美國RMBS業務領域的日本最大的證券商野村控股株式會社也表示,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該公司去年第三季度利潤下滑71%,凈收入也大幅下跌至226億日元。

二、金融危機對日本汽車行業的影響

汽車行業是日本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對就業和稅收的貢獻都不容忽視。然而目前日本汽車行業正面臨嚴峻考驗,眾多企業正在採取各種可能的辦法,盡量減少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日本汽車業三大巨頭豐田、本田和日產公司相繼宣布,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汽車銷售市場低迷不振,導致1月份汽車產量銳減。已經取代了美國通用汽車全球銷量第一寶座的豐田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說,其1月份全球汽車生產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9.1%。僅為48.8萬輛。其中豐田在日本本土的汽車產量下滑了34.6%,海外工廠的產量降低了44.2%。該公司日前證實。豐田汽車2008年出現虧損,預計虧損500億日元。這將是豐田汽車46年來首次虧損。豐田汽車公司副社長木下光男表示,上一次豐田汽車出現經營虧損,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次則因為金融危機,目前豐田汽車在北美和歐洲市場的銷量大幅減少。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1至12月,豐田汽車在美國市場總銷量為220萬輛。盡管市場份額從2007年的16.2%上升至16.7%,但銷量卻同比減少了40萬輛。美國汽車市場陷入蕭條,對豐田汽車打擊甚大。

本田公司則宣布,其全球汽車生產量1月份下滑了33.5%,為22.7萬輛,其中產量銳減最為明顯的是本田在美國的工廠。這已經是本田公司自去年以來連續3個月汽車生產量大幅下降。日產公司1月份的全球汽車生產量下降了54%,為14.5萬輛,美國工廠的產量減幅最大。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汽車銷售頹勢,日本汽車廠商紛紛減產、裁員。

三、金融危機對日本對外貿易的影響

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底以來外部需求低迷,日本出口遭受重大打擊。日本財務省發布的最新統計報告顯示,日本去年經常項目順差(經常項目是衡量一國與他國的貿易、資金往來情況,主要包括商品和服務貿易、收益以及單方面轉移)較前年下降34.3%,其中商品和服務貿易順差下降81.7%。2008年全年日本經常項目順差為16.28萬億日元(1美元約合92日元),較2007年下降34.3%。商品和服務貿易順差為1.8萬億日元,較前年驟降81.7%。去年日本商品貿易出口額為77萬億日元,較前年減少3%:進口額為73萬億日元,增長8.8%;商品貿易順差為4萬億日元,比前年減少67.3%。可見,經濟危機給日本的對外貿易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各個貿易公司絞盡腦汁,尋求良策,渴望盡早渡過難關。
四、金融危機對日本電器行業的影響

由於日本、歐洲和美國等主要經濟體經濟衰退,導致消費者削減開支,為了抵禦全球經濟危機所導致的巨額虧損,松下預計截至3月份的當前財年將凈虧損3800億日元(約合42億美元)。松下財務主管上野山實表示,該公司計劃在2009年3月底之前關閉27家工廠,裁員1.5萬人,預計至明年該數字會進一步增加。

NEC公司與日立公司1月30日下調了2008財年業績預期。受半導體業務下滑與日元升值影響,NEC預計將凈虧損2900億日元(約合219億元人民幣),並宣布將在2010年3月底前在集團內裁員2萬餘人,其中正式員工與非正式員工各裁員1萬人以上,

日立連續3年虧損。公司曾於IT泡沫經濟破滅的2001財年虧損4838億日元,此番的虧損額刷新了這一紀錄。預計凈虧損將達7000億日元,刷新創業以來的最差紀錄。另外,日本的東芝與索尼等電機企業也出現了巨額虧損,紛紛宣布裁員。據專家分析,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對日本的高科技企業。特別是電子企業帶來巨大打擊。這些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需求減少、出口萎縮、日元升值等。為渡過難關,日本高科技企業除減產、裁員和削減投資外,還應在調整產業結構上下功夫。汽車業與電機業並為日本的支柱產業,但如今電機巨頭可謂「全軍覆沒」,預計今後業界將加速重組。通過並購等大舉改革經營狀況。

五、金融危機對日本工薪階層的影響

據日本媒體不完全統計,日本工薪族的月薪和年終獎金持續幾年連續下滑。此次金融危機來勢洶洶。工薪階層這一支撐日本社會發展的龐大群體自然不能倖免。統計顯示,金融危機使普通的工薪階層薪水縮水5%至25%不等,臨時僱傭者的時給也有所下調。2008年12月,失業率已經升至4.4%,攀升到40年最高水平。在日本,工薪族的工資一般是在員工與公司簽訂合同時商議達成的。每年年初,公司通常都會給員工增加「工齡工資」。而今年,許多工薪族接到工資商議通知時,得到的是減薪的消息。由於日本勞動合同法和派遣勞動合同法相對健全,人們紛紛藉助互聯網咨詢減薪相關法律問題,部分工薪族准備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益。而更多的人則選擇接受降薪的現實,採取節衣縮食,減少家庭開支等方式重新考慮養家糊口的現實問題。

六、金融危機對日本學生的影響

(一)金融危機對日本高中生的影響

受金融危機影響,日本普通高中生報考大學觀念明顯發生改變,在選擇志願時變得更為務實。「學費和考試費低廉、就近選擇大學就讀、減少報考大學數量」,即所謂「便宜」、「離家近」、「志願少」成為擇校三大元素。

近日對日本最大的補習學校「河合塾」高中教師的一項調查證明:「打算在大學努力爭取獎學金」的學生佔到63.6%。選擇「就近走讀」的學生比例也出現高增長。為54.0%。大學可以走讀,無疑可以省卻一筆可觀的住宿費和生活費,畢竟與家人同吃同住相對便宜。選擇「報考學費相對較低的國公立大學就讀」的學生比例也較高,達到44.5%。日本國公立大學相對於私立大學學費低廉,一年學費一般在60萬日元左右(約合4萬元人民幣);而私立大學學費則參差不齊,多數大學超過百萬日元。在經濟成為首要考慮因素的時候,學生選擇國公立大學就讀不足為奇。日本大學完全實行自主招生,報考者可以不受限制報考多所大學,但要交納相應的考試費,如果報考多所大學,累計起來的報名費用也不菲。受金融危機影響,日本高中生考慮「減少報考私立大學數量」的學生比例達到39.8%。

(二)金融危機對日本大學生的影響

另據一項最新公布的調查顯示,受經濟危機影響,日本家長提供給孩子的生活費下降,日本住校大學生的伙食費已經降低到30多年前的水平。在日本大學生綜合互助組織--「全國大學生活協同組合聯合會」去年底對日本全國35所大學進行的調查中,有接近1萬名學生提供了有效答卷。根據日前公布的統計結果顯示,住在公寓或宿舍的學生平均每月從父母處得到的生活費為7.758萬日元,約合人民幣5500元,同比減少2350日元,降至1986年的水平。而從父母處拿到的生活費不足5萬日元的學生達到20.7%,首次超過20%。另外,完全沒有父母資助的學生佔到8.3%,同比增加0.4百分點。由於父母給的生活費減少,大學生不得不縮減開支。在他們的生活開銷中,同比增加的只有「存款」一項,其它開支均出現減少。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省錢,學生們的伙食費減少到了2.443萬日元,已降至1977年的水平。90.0%獨立生活的大學生每天的一日三餐至少有一餐是由自己做。日本政策金融公庫對消費者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人們在對食品要求上的「經濟性取向」已經超過以往的「安全取向」居首位,綜上所述。金融危機已經影響到日本的方方面面。當前,隨著全球經濟危機導致出口需求減弱,日本這個亞洲最大的經濟體已經陷入衰退的困境。這必然會導致國民內心恐慌。日本每年有3萬多人自殺,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上世紀90年代末。在泡沫經濟破滅後不久,日本的自殺率迅速上升。而此次金融危機很有可能會加重日本的自殺問題。東京一家全國性防自殺熱線「生命熱線」的負責人稱,如今為有自殺傾向者開通的熱線已經接近運行極限,該熱線為努力滿足來電者的需求,有7000名志願者負責接聽咨詢電話,但是依然無法滿足需求。隨著經濟衰退,自殺率很有可能會有所上升。可見。如果日本政府不能夠採取積極果斷的措施,今後將會面臨更多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Ⅶ 高盛們唱空科技股的圖謀能否得逞

高盛在6月9日唱空科技股後,瞬間科技股包括中概股出現較大幅度下挫。6月12日(周一)開盤,香港市場科技股、華爾街科技股都再次下挫。美股科技龍頭股延續上周五跌勢,引領全球科技股重挫,早盤蘋果股價跌超4%,創去年4月末以來最大兩日跌幅;Facebook股價跌近2.6%;谷歌母公司Alphabet股價跌逾3%;亞馬遜股價跌超3%,創2月3月來最大單日跌幅,成交量超過平時水平的三倍;Netflix股價 一度逼近5.5%。雖然收盤時都有所回升,但蘋果、亞馬遜仍然跌幅居前。
更加令人關注的是,出現了「牆倒眾人推」的情況。繼高盛之後,6月12日(周一)摩根大通報告提到了蘋果已經連續第二個交易日重挫,並警告,此前大批懶散的資金在跟風追捧美股科技股,經歷上周「黑色星期五」之後,科技股還會有更大的災難。瑞穗成為一周以來第二家下調了蘋果股票評級和目標價的券商。花旗則是下調了iPhone 8發布當月的iPhone銷量和蘋果的收益預期。
美銀美林較早也已發布報告警告美股估值。
科技股連續兩天下跌的導火索是高盛率先看空。高盛看空的理由無非是科技股估值過高,已經存在較大泡沫。這輪科技股確實出現了過快上漲,從技術指標看,大部分科技股企業的盈利水平已經很難支撐其股價,比如阿里巴巴市盈率在60倍左右,顯然高於30倍以下的合理水平幅度較大。
但是,全球科技股總體上沒有泡沫,而且業績都非常好,都是拿出高盈利的真金白銀支撐股價的,這是與本世紀初科技股泡沫破滅完全不一樣的。一方面股價回調兩天根本談不上破滅泡沫,另一方面回穩跡象已經顯現出來。
6月12日(周一)納指僅僅下跌0.5%,兩日累跌也只不過2.3%。周一,中概股出現企穩跡象。京東微漲0.56%,陌陌微漲0.4%;阿里巴巴微跌0.26%,新浪跌0.59%,網路跌0.56%。
當然,跌幅最大的是蘋果股價下跌2.39%,亞馬遜下跌1.38%。這兩只股票權重較大,下跌對納指影響較大。但是這兩只股票並不能代表科技股的全部。比如,亞馬遜股價確實過高,漲幅確實過大,回調是正常現象。亞馬遜與阿里巴巴業務同質化很強,但總體沒有阿里巴巴發展後勁大,但股價卻是阿里的幾倍。亞馬遜回調有市場動力的作用力。
蘋果公司被看空,股價較大幅度下挫也不是沒有道理。一方面股價也是漲幅過大過快。今年以來蘋果這只個股的走勢明顯強於大盤,而市場又擔心對iPhone 8的熱情已經充分體現在價格中,從現在起蘋果股價進一步上行會受限。另一方面經營策略發生一些問題,創新能力有所下降,大有江郎才盡的感覺。被幾家投行看空不無道理。
必須認識到蘋果股價是個性問題,不是科技股的全部,也不可能代表科技股走勢,僅僅是短暫影響而已。
中概股之所以很快企穩,總體看中概股股價普遍不高,況且遠走他鄉上市被投資者不了解或者存在或多或少欺負是存在的。好處在於,沒有被炒作的泡沫過大。
總體看,全球科技股泡沫是微乎其微的,短暫回調是正常合理的,後勁投資潛力仍然是巨大的。科技股不會重蹈本世紀初泡沫破滅的覆轍。高盛們對科技股是很難唱空的。關鍵在於科技股本來就不「空」。
到底高盛們突然唱空科技股意圖何在,需要仔細思量思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背後肯定有利益糾葛。經濟學上有一個說法是,聽到壞消息時買,聽到好消息時賣。如果科技股繼續下跌幾日,倒是一個「抄底「的好時機!
當然,投資者要密切注意空頭頭寸的變化,以預防短期個股風險。這里需要注意,金融分析公司S3 Partners的一份報告:目前蘋果(AAPL)的空頭倉位是91億美元,五月末時一度達到年內峰值97億美元。過去兩個交易日,蘋果股價暴跌讓空頭大賺超過5億美元。蘋果只是空頭倉位第三高的美股,阿里巴巴(BABA)當前的空頭倉位達167億美元,特斯拉(TSLA)的空頭倉位也達到105億美元。

Ⅷ Nice車圈日報 | 特斯拉股價下跌8%,日產貸款67億美元

【通用召回逾7000輛2020款雪佛蘭科爾維特】

據外媒報道,由於引擎蓋鎖可能出現松動,導致引擎蓋可能在行駛過程中打開,通用將召回超過7000輛2020款雪佛蘭科爾維特(Corvette)。

此前標普道瓊斯指數宣布,將在線零售商EtsyInc.、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泰瑞達(TeradyneInc.)和醫療技術公司CatalentInc.納入標普500指數,同時H&RBlockInc.、科蒂集團(CotyInc.)和科爾士(Kohl'sCorp.)將被移出。特斯拉未能在此次變動中躋身標普500。9月4日,標普道瓊斯指數委員會發言人RayMcConville表示,委員會每季度都會重新平衡該指數,但其成員公司會更頻繁地變化,「指數委員會隨時都可以對指數做出改變」。

韋德布希證券公司(WedbushSecurities)分析師DanIves在當日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標普500指數決定不把特斯拉納入其中(至少目前沒有),這可能是基於對其「盈利指標」以及不確定的全年預測存在疑問。Ives對特斯拉股票的評級為「中性」,他稱:「特斯拉沒有進入標准普爾500指數對看漲者來說是件傷腦筋的事,他們認為,特斯拉所有參數都滿足條件,肯定會躋身標普500。」

特斯拉今年股價同比飆升400%,是標普500中表現最佳股票的兩倍。9月4日,該公司股價最高下滑8.6%,最終以上漲2.8%收盤。受第二大股東減持股份和該公司或新發價值50億美元股票的影響,特斯拉股價在此前3天已下跌18%。

(註:以上配圖均來自網路,權利歸原作者所有,一並感謝!)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