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股票的價格是怎麼定的
股票市場作為一個虛擬資本市場,其交易的目的並不在於獲取使用價值,而是為了獲得股票的未來收益權,即買股票是為了獲取資本的增值。在一個買賣雙方信息對等的市場,賣者為什麼願意賣出?排除諸如股票持有者急需用錢等特殊原因外,主要有兩種可能,一是股票買賣雙方對股票價值的分析出現了差異,二是買賣雙方對股票價格的分析出現了差異;前一種可能是由於股票價值分析的復雜性所決定的,後一種可能是在對股票價格形成機制分析基礎上得出的結論。
股票價格波動的基礎是股票交易價值,即股票價格是圍繞股票價值與常態泡沫之和波動的,常態泡沫是虛擬資本的伴生物,是虛擬資本不同於實物資本的運行特點和運動軌跡的必然產物。因此,股票市場存在泡沫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能因為股市存在泡沫而否定股市的正常運行,相反,常態泡沫的存在還有利於提高市場活躍度,有利於股市籌資功能、價值發現功能以及投資者賺錢功能的實現。
1。每股凈值。即會計報表上的資本凈值除以發行股數。即為每股凈值!
2。股票面值。即股票發行公司發行時。印在股票上票面金額。
3。股票市價。即股票在市場上交易。根據買賣成交所決定的價格!
股票價格是如何形成的。你知道了吧!
⑵ 關於股票的市價或現價的疑問
1. 市價---股票市場價格是買賣雙方撮合而成...你所說的按市價買賣,是把價格一報入就能成交的,而不需要配對,只是系統在報價時把買賣的第一價都變成了第二個價位的數字,所以成交才快,不過有時這樣的報價,由於按價格優先的原則,所你能先於別人成交,有時甚至還可能按第一價格成交的,當別人比你還心急時。這是一種很好的交易習慣!賣出的價格是按你委託的那個價錢來成交,但是買入的時候會比你委託那個價錢高1-2分錢,是因為要收取手續費等等的費用 2. 現價--首先建立估值體系,根據估值體系確定目標價,
然後決定相應操作。
一般而言,估值的基本方法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 現金流量折現法(DCF);
• 相對價值法;
• 期權估值法。
在介紹基本的估值方法之前,首先必須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企業價值?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根據資本市場信息或企業內部信息,對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用反映企業未來現金流量風險的折現率進行折現所做的綜合判斷,就稱為企業的價值。企業價值不是用一個復雜的數學模型算出來的,算出來的只能是一種判斷,隨著在資本市場上,大家都提供一種判斷,綜合起來就大致確定出企業證券的價值,它是個波動的概念。因此,企業價值的構成要素有兩個: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以及反映企業未來現金流量風險的折現率。
決定市場價值的要素,第一,要看投資者,即追求投資回報最大化的機構和個人;第二,必須要有一個現代企業,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企業必須是投資者實現投資回報的社會組織和載體;第三,就是看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第四,是基於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和資本市場信息而做出的綜合判斷。
基於不同的模型,現金流量有不同的定義。但無論用何種模型對企業進行估值,一方面要看生產經營:研發、采購、製造、營銷等等。另一方面要看資本經營,怎樣把債務和權益結合起來,提高企業的獲利能力?這就要用生產經營得到的利潤,除以整個投資資本,得到投資資本回報率(ROIC),然後減去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因此,在估值時,既要考慮到生產經營成本,又要考慮到資本經營成本。綜合起來,對於企業的價值,最後就形成一個判斷。
在進行價值評估時,國內企業存在一個誤區。國內企業常常用很多陳舊的會計方法來進行資產評估,其實這並不妥當。因為,對企業價值的評估,要用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來判斷。假如現在向投資者介紹一個投資機會:某企業有一套全新的生產線設備,生產20英寸黑白晶體管電視,准備發行1萬股普通股股票,請各位投資者來投資,錢一到,立即到人才交流中心招人,一個星期以後投產,這些資產值不值錢?投資者願不願投資?投資者肯定不願投資。但資產評估卻根據設備、廠房、折舊等一系列指標,然後根據財務規定,得出值多少錢來(見圖表1-1)。
現在換一種情況,某企業想做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家電交易商,全國有2500萬網民,只要上網點擊,一周內就能把貨送到,該企業有20個計算機軟體專家,現在准備發行普通股股票融資,恐怕有人願意投資有人不願意投資,關鍵要看企業價值,即企業今後的發展能否帶來利潤。因此,對資產評估,有時可以參考,而有時概念就不是很清楚。
圖表1-1 價值評估不同於資產評估
價值評估 資產評估
• 用折現現金流量方法
• 使用來自資產負債表
和損益表的信息 •對資產的現價進行估算
• 較長期的時間范疇
• 預測今後發展
• 使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一、現金流量折現法(DCF)
▲ 基本原理
任何資產的價值等於其預期未來產生的全部現金流量的現值之和,用公式表示為:
V=∑tCFt/(1+rt)n
其中:V = 資產的價值;
n = 資產的壽命;
CFt= 資產在時期t產生的現金流量
rt = 反映預期未來現金流量風險的折現率
▲ 現金流量折現法的適用性和局限性
現金流量折現法是基於預期未來現金流量和折現率的估價方法。在一定的條件下,如果被估價資產當前的現金流量為正,並且可以比較准確地預測未來現金流量的發生時間,同時,根據現金流量的風險特性又能夠確定出適當的折現率,那麼就適合採用現金流量折現方法。但現實情況往往並非如此,實際情況與模型假設條件相差越大,現金流量折現法的運用就會變得越困難。
在下列情況下,使用現金流量折現法進行估值將會遇到比較大的困難,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 陷入財務困境狀態的公司
公司處於財務困境狀態下,當前的收益和現金流量通常為負,並且無法預期公司未來何時會出現好轉。對於此類公司,由於破產的可能性很大,所以預測未來現金流量就十分困難。對於預期將要破產的企業,使用該方法的效果並不理想。即使對於那些預期會絕處逢生的企業而言,應用現金流量折現法時也必須要預測未來現金流量何時為正,數額多少,因為僅計算負現金流量的現值將會導致公司整體價值或股權的價值為負。
• 周期性公司
周期性公司的收益和現金流量往往隨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經濟繁榮時,公司收益上升,經濟蕭條時則下降。很多周期性公司在宏觀經濟極度蕭條時,會與處於困境中的公司一樣,具有負的收益和現金流量。如果對這些公司運用現金流量折現法進行估值,通常要對預期未來現金流量進行平滑處理。對於此類公司,在估值前對宏觀經濟環境進行預測是必不可少的,但這種預測必然會導致分析人員的主觀偏見,並且成為影響估值結果的一個因素。
• 擁有未被利用資產的公司
現金流量折現法反映了公司當前所有產生現金流量的經營性資產的價值。如果公司有尚未利用的經營性資產(當前不產生任何現金流量),這些資產的價值就不會體現在公司總價值中。同樣,當前未被充分利用的資產也會產生類似問題。通常可以從公司外部得到此類資產的價值,然後將其加到現金流量折現法計算出的價值之中。
• 有專利或產品選擇權的公司
公司常常擁有尚未利用的專利或產品選擇權,它們在當前並不產生任何現金流量,預計在近期內也不能產生現金流量,但它們是有價值的。對於這類公司,現金流量折現法會低估它們的真實價值。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同樣的方法加以克服。首先在公開市場上、或者運用期權定價模型對這些資產進行估價,然後將其加入到現金流量折現法計算出的價值之中。
• 正在進行重組的公司
正在進行重組的公司通常會出售它們的一些已有的資產,購買新的資產,並且改變它們的資本結構和股利政策。一些公司進行重組時還會改變其所有權結構和管理層的激勵方案。每種變化都將使公司未來現金流量的預測變得更為困難,並且會影響未來現金流量的風險特徵,並進而影響折現率。歷史數據會對這類公司的估值產生誤導作用。但是,即使是對於投資和融資政策發生重大變化的公司,如果預測的未來現金流量已經反映了這些變化的影響,並且折現率已經根據公司新的業務和財務風險進行了適當的調整,那麼仍然可以使用現金流量折現法。
• 涉及並購事項的公司
使用現金流量折現法來對目標公司進行估值時,至少需要考慮與購並有關的兩個棘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購並是否會產生協同效應?協同效應的價值是否可以評估?在假設購並會產生協同效應,並且協同效應會影響公司現金流量的情況下,可以單獨估計協同效應的價值。第二個問題是公司管理層的變動對公司現金流量及其風險的影響,這一點在敵意收購中尤為明顯和重要。這些變化的影響可以而且應當體現在預期未來現金流量及所選用的折現率中。
• 非上市公司
現金流量折現法要求根據被估值資產的歷史價格來估算風險參數,因此,運用現金流量折現法對非上市公司進行估值時,最大的問題是公司風險的度量。由於非上市公司的股票不在公開市場上進行交易,所以這一要求無法滿足。解決方法這一是考察可比上市公司的風險,另一個備選方法是根據非上市公司的基本財務指標來估計其風險參數。
企業的價值等於以適當的折現率對該企業預期未來現金流量進行折現所得到的現值,這里所產生的問題是:如何界定現金流量?什麼是適當的折現率?雖然解決這些問題的許多備選框架都能得出同樣准確的結果,但本文只推薦其中的兩種,分別稱為「自由現金流量(FCF)折現模型」和「經濟增加值(EVA)模型(又稱經濟利潤模型)」,並建議對非金融公司估值時採用這兩種模型。其他一些現金流量折現模型各有特點,使用起來受到限制,本文不再詳細提及。
1、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
運用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對企業權益估值,是將企業的經營價值(可向所有投資者提供的實體價值)減去債務價值以及其它優於普通股的投資者要求(如優先股)。經營價值和債務價值等於各自預期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而選擇的折現率一定要反映各自預期未來現金流量的風險。
經營價值
經營價值等於預期未來自由現金流量的現值。自由現金流量(FCF)等於企業的稅後凈經營利潤加上非現金支出,再減去營運資本需求的變化、資本支出以及其它資產方面的投資。它未納入任何與籌資有關的現金流量(如利息費用和股息等)。對於這一估值模型來說,自由現金流量是正確的現金流量,因為它可以反映企業經營業務所產生的能夠向公司所有資本(包括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供應者提供的現金流量。
為了與定義相一致,用於自由現金流量折現的折現率應反映所有資本供應者按照各自對企業總資本的相對貢獻而加權的機會成本,這稱為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某類投資者的機會成本等於投資者從同等風險的其它投資中得到的期望回報率。
企業估值的一個新問題是企業壽命的無限期性,解決的方法是將企業壽命分為兩個時期,即明確的預測期及其後階段。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價值可作如下表示:
企業價值(FV)= 明確的預測期期間的現金流量現值+明確的預測期之後的現金流量現值
明確的預測期之後的價值系指持續經營價值(CV),可以用簡單的公式估算持續經營價值,而無須詳細預測在無限期內的現金流量。
債務價值
企業的債務價值等於對債權人的現金流量按能反映其風險的折現率折現的現值。折現率應等於具有可比條件的類似風險的債務的現行市場水平。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在估值當日尚未償還的企業債務須估算價值。對於未來借款可假定其凈現值為零,因為由這些借款得來的現金流入與未來償付現金流量的現值完全相等,是以債務的機會成本折現的。
權益價值
企業的權益價值等於其經營價值減去債務價值以及其它優於普通股的投資者要求(如優先股),並對任何非經營性資產或負債進行調整。
2、經濟增加值(EVA)模型(又稱經濟利潤模型)
經濟增加值模型說明,企業的價值等於投資資本額加上預期未來每年經濟增加值的現值。即:
企業價值(FV)= 投資資本 + 預期未來每年產生的經濟增加值的現值
經濟增加值(EVA)又稱經濟利潤(EP),它不同於傳統的會計利潤。傳統的會計利潤扣除了債務利息,但是完全沒有考慮權益資本的成本。經濟增加值(EVA)不僅扣除了債務利息,而且也扣除了權益資本的成本,因而是一種真正的利潤度量指標。從公式的角度講,經濟增加值(EVA)等於稅後凈經營利潤(NOPAT)減去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的成本。
經濟增加值模型優於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因為,經濟增加值可以衡量公司在任何單一時期內所創造的價值,而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卻做不到。經濟增加值(EVA)定義如下:
經濟增加值(EVA)= 稅後凈經營利潤 - 資本費用
= 稅後凈經營利潤 -(投資資本×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投資資本=營運資本需求 + 固定資產凈值 + 其它經營性資產凈額
二、相對價值法
▲ 基本原理
在相對價值法中,公司的價值通過參考「可比」公司的價值與某一變數,如收益、現金流量或銷售收入等的比率而得到。相對價值法基於經濟理論和常識都認同的一個基本原則,即類似的資產應該有類似的交易價格。按照這一原則,評估一項資產價值的一個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找到一個由消息靈通的買者和賣者剛剛進行完交易的、相同的或者至少是相近的可比資產。這一原則也意味著被評估資產的價值等於可比資產的交易價格。
然而,由於結構、規模、風險等方面的差異,實踐中找到一項直接可比的資產相當困難。處理的方法是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涉及到兩個數值,一個是價值指標,另一個是與價值有關的可觀測變數。運用相對價值法評估公司價值,需要得到可比公司的價值指標數據和可觀測變數數據以及目標公司的可觀測變數數據。
用數學語言表示相對價值法有助於進一步理解和熟悉這種方法。以V表示價值指標數據,以X表示可觀測變數數據。相對價值法所依賴的關鍵假設前提是目標公司的V/X比率與可比公司的V/X比率相同,如下式所示:
V(目標公司)/X(目標公司)= V(可比公司)/X(可比公司)
變形可得:
V(目標公司)= X(目標公司)× [ V(可比公司)/X(可比公司)]
只要V/X比率在各個公司之間保持常數,上式對於所有的可觀測變數X都成立。為此,在應用相對價值法時,一個關鍵的步驟是挑選可觀測變數X,要使得這樣一個變數與價值指標有著確定的關系。
▲ 相對價值法的適用性和局限性
相對價值法的優點在於簡單且易於使用。使用該方法可以迅速獲得被估值公司的價值,尤其是當金融市場上有大量「可比」資產進行交易、並且市場在平均水平上對這些資產的定價是正確的時候。但相對價值法也容易被誤用和操縱。因為,現實中絕對沒有在風險和成長性方面完全相同的兩個公司或兩種資產,「可比」公司或資產的定義是一個主觀概念。因此,在選擇「可比」公司或資產時容易出現偏見。盡管這種潛在的偏見也存在於現金流量折現法之中,但在現金流量折現法中,必須說明決定最終價值的前提假設,而在相對價值法中,這種前提假設往往不必提及。
相對價值法的另一個問題是它會將市場對「可比」公司或資產定價的錯誤(高估或低估)引入估值之中。而現金流量折現法是基於特定公司自身的增長率和預期未來現金流量,它不會被市場的錯誤所影響。
盡管在實際操作中還使用其它一些比率,但本文主要介紹以下四種比率:
• 市盈率(P/E);
• 公司價值/自由現金流量(EV/FCF);
• 公司價值/銷售收入(EV/S);
• 公司價值/息稅折舊攤銷前收益(EV/EBITDA)。
⑶ 股票估值有哪些經典的模型,要具體過程 謝謝
買錯股票和買錯價位的股票都讓人很傷心,就算再好的公司股票價格都有被高估時候。買到低估的價格不僅能拿到分紅外,能夠獲取到股票的差價,但是買進了高估的則只能非常無奈當「股東」。巴菲特買股票也經常去估算一家公司股票的價值,避免買貴了。說了挺多,公司股票的價值是怎樣過估算的呢?接著我就羅列幾個重點來和大家討論一下。正式開始前,不妨先領一波福利--機構精選的牛股榜單新鮮出爐,走過路過可別錯過:【絕密】機構推薦的牛股名單泄露,限時速領!!!
一、估值是什麼
估值意思就是估算一家公司股票價值大概是多少,正如商人在進貨的時候須要計算貨物本金,才可以算出到底該賣多少錢,賣多久才能回本。這跟買股票一樣,用市面上的價格去買這支股票,得多長時間才能真的做到回本賺錢等等。不過股市裡的股票是非常繁雜的,堪比大型超市的東西,根本不知道哪個是便宜的,哪個是好的。但想估算以目前的價格它們是否值得購買、可不可以帶來收益也是有途徑的。
二、怎麼給公司做估值
需要參照很多數據才能判斷估值,在這里為大家說明三個較為重要的指標:
1、市盈率
公式:市盈率 = 每股價格 / 每股收益 ,在具體分析的時候請參考一下公司所在行業的平均市盈率。
2、PEG
公式:PEG =PE/(凈利潤增長率*100),當PEG在1以下或更低時,也就意味著當前股價正常或被低估,倘若大於1則被高估。
3、市凈率
公式:市凈率 = 每股市價 / 每股凈資產,這種估值方式適合大型或者比較穩定的公司。通常來說市凈率越低,投資價值也就會越高。但是,萬一市凈率跌破1時,說明該公司股價已經跌破凈資產,投資者應該對這個十分當心。
我們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說:福耀玻璃
大家都知道,目前福耀玻璃是汽車玻璃行業巨大的龍頭公司,各大汽車品牌都會使用它家所生產的玻璃。目前來說,會對它的收益造成最大影響還得是汽車行業,總的來說還算穩定。那麼,就以剛剛說的三個標准去來判斷這家公司究竟如何!
①市盈率:目前它的股價為47.6元,預測2021年全年每股收益為1.5742元,市盈率=47.6元 / 1.5742元=約30.24。在20~30為正常,顯而易見,目前股票價格不低,可是最好的評判方式是還要看其公司的規模和覆蓋率。
②PEG:從盤口信息可以看到福耀玻璃的PE為34.75,再根據公司研報獲取到凈利潤收益率83.5%,可以得到PEG=34.5/(83.5%*100)=約0.41
③市凈率:首先打開炒股軟體按F10獲取每股凈資產,結合股價可以得到市凈率= 47.6 / 8.9865 =約5.29
三、估值高低的評判要基於多方面
不太明智的選擇,是只套公式計算!炒股等同於說炒公司的未來收益,就算公司當今被高估,但不代表以後不會有爆發式的增長,這也是基金經理們比較喜歡白馬股的原因。其次,上市公司所處的行業成長空間和市值成長空間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按上方的方法進行評價,許多大銀行都會被嚴重看低,不過,為啥股價都沒辦法上漲?最主要是因為它們的成長和市值空間已經接近飽和。更多行業優質分析報告,可以點擊下方鏈接獲取:最新行業研報免費分享,除掉行業還有以下幾個方面,想進一步了解的可以瞧一瞧:1、最起碼要分析市場的佔有率和競爭率;2、了解未來長期規劃,公司發展前途怎麼樣。這是我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益,謝謝!如果實在沒有時間研究得這么深入,可以直接點擊這個鏈接,輸入你看中的股票獲取診股報告!【免費】測一測你的股票當前估值位置?
應答時間:2021-09-25,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⑷ 財務管理在實際工作中最常用的公式
一般說來,金融市場上資金的購買價格,可用下式表示:
利率 = 純粹利率+通貨膨脹附加率+變現力附加率+違約風險附加率 +到期風險附加率
基本財務比率 :
變現能力比率 :
流動比率
速動比率
保守速動比率=(現金+短期證券+應收帳款凈額)/流動負債
資產管理比率 :
營業周期
存貨周轉天數
存貨周轉率
應收帳款周轉天數
應收帳款周轉率
流動資產周轉率
總資產周轉率
負債比率 :
資產負債率
產並圓權比率
有形凈值債務率
已獲利息倍數
長期債務與營運資金比率
贏利能力比率 :
銷售凈利率
銷售毛利率
資產凈利率
凈資產收益率
權益乘數=1/(1-資產負債率)
權益凈利率=資產凈利率×權益乘數
資產凈利率=銷售凈利率×資產周轉率
權益凈利率=銷售凈利率×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
上市公司財務比率 :
每股收益=凈利潤÷年末普通股總數
每股收益=(凈利潤-優先股股利)÷(年末股份總數-年度末優先股數)
平均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數=∑(發行在外普通股股數×發行在外月份數)÷12
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價/普通股每股收益
每股股利=股利總額/年末普通股股份總數
股票獲利率=每股股利/每股市價
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凈收益
股利保障倍數=每股收益/每股股利
留存盈利比率=(凈利潤-全部股利)/凈利潤
每股凈資產=年末股東權益/年末普通股數
市凈率=每股市絕逗塌價/每股凈資產
現金流量分析 :
銷售收現比=銷售收現/銷售額
預計銷售商品收入=銷售額*增長率*銷售收現比
預計經營現金流出=銷售商品流入/流入流出比
預計購買商品和勞務付現=經營現金流出*購買商品和勞務占經營活動流出百分比
現金到期債務比
現金流動負債比
現金債務總額比
銷售現金比率
每股營業現金凈流量
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
現金滿足投資比率=近5年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近5年資本支出、存貨增加、現金股利之和
現金股利保障倍數
凈收益營運指數=經營凈收益/凈收益=(凈收益-非經營收益)/凈收益
經營活動凈收益=凈收益-非經營收益
經營所得現金=經營活動凈收益+非付現費用
現金營運指數=經營現金凈流量/經營所得現金
(外部)融資需求 =資產增加額-負債自然增加額-留存收益的增加額
=新增銷售額×(敏感資產百分比-敏感負債百分比)-預計銷售收入×預計銷售凈利率×(1-股利支付率)
外部融資占銷售增長比=資產銷售百分比-負債銷售百分比-銷售凈利率×(1+增長率)/增長率)×(1-股利支付率)
內含增長率為僅僅*內部積累從而外部融資額指隱為零時的銷售增長率。
可持續增長率是指不增發新股並保持目前經營效率和財務政策條件下公司銷售所能增長的最大比率。
可持續增長率的假設條件如下:
公司目前的資本結構是一個目標結構,並且打算繼續維持下去;
公司目前的股利政策是一個目標股利政策,並且打算繼續維持下去;
不願意或者不打算發售新股,增加債務是其唯一的外部籌資來源;
公司的銷售凈利率將維持當前的水平,並且可以涵蓋負債的利息;
公司的資產周轉率將維持當前的水平。
在上述假設條件成立時,銷售的實際增長率與可持續增長率相等。
可持續增長率的計算公式:
根據期初股東權益計算:
可持續增長率=股東權益增長率
=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權益期末總資產乘數
根據期末股東權益計算
可持續增長率=收益留存率*銷售凈利率*(總資產額/股東權益)*總資產周轉率
1-收益留存率*銷售凈利率*(總資產額/股東權益)*總資產周轉率
基本損益方程式。 利潤=單價×銷量—單位變動成本× 銷量—固定成本
損益方程式的變換形式
①求銷售量的方程式
銷量=(固定成本+利潤)/(單價-單位變動成本)
②求單價的方程式
單價=(固定成本+利潤)/銷量+單位變動成本
③求單位變動成本的方程式
單位變動成本=單價-(固定成本+利潤)/銷量
④求固定成本方程式
固定成本=銷量×(單價一單位變動成本)-利潤
包含期間成本的損益方程式:
稅前利潤=單價×銷量-(單位變動產品成本+單位變動銷售和管理費)×銷量-(固定產品成本+固定銷售和管理費)
計算稅後利潤的損益方程式
稅後利潤=(單價×銷量-單位變動成本×銷量-固定成本)×(1-所得稅率)
以上式計算實現目標稅後利潤的銷售量時,可以表示為:
銷量=[固定成本+稅後利潤/(1-所得稅率)] /(單位-單位變動成本)
.邊際貢獻方程式
⑴邊際貢獻、邊際貢獻率和變動成本率
A。邊際貢獻是指銷售收入與變動成本的差額,
即:邊際貢獻=銷售收入-變動成本。也可用單位產品表示,
邊際貢獻=單價-單位變動成本。
由於對變動成本的理解不同,邊際貢獻又可具體分為製造邊際貢獻和產品邊際貢獻。
製造邊際貢獻=銷售收入-產品製造變動成本
產品邊際貢獻=製造邊際貢獻-銷售和管理變動成本
B。邊際貢獻率是指邊際貢獻占銷售收入的比率,即:
邊際貢獻率=(邊際貢獻/銷售收入)×100%
通常,邊際貢獻和邊際貢獻率都是指產品邊際貢獻和產品邊際貢獻率。
C。變動成本率是指變動成本占銷售收入比率,即
變動成本率=變動成本/銷售收入×100%
或者=單位變動成本/單價×100%
變動成本率+邊際貢獻率=1
⑵邊際貢獻方程式
利潤=銷量×單位邊際貢獻-固定成本
上式也可以變換成其它形式:
銷量=(固定成本+利潤)/單位邊際貢獻
單位邊際貢獻=(固定成本+利潤)/銷量
固定成本=銷量×單位邊際貢獻-利潤
⑶邊際貢獻率方程式
利潤=銷售收入×邊際貢獻率-固定成本
上式的變換形式為:
銷售收入=(固定成本+利潤)/邊際貢獻率
邊際貢獻率=(固定成本+利潤)/銷售收入×100%
固定成本=銷售收入×邊際貢獻率-利潤
盈虧臨界點銷售量
單一產品條件下盈虧臨界點銷售量=固定成本/(單價-單位變動成本)
或=固定成本/單位邊際貢獻盈虧臨界點銷售額=固定成本/邊際貢獻率
或=(盈虧臨界點/銷售量)×單價
)盈虧臨界點銷售額
多品種條件下,
首先,計算各產品的收入占收入總額比重;
其次,計算加權邊際貢獻率,即:加權邊際貢獻率=∑(各產品邊際貢獻率×各自所佔的比重)
最後,計算綜合盈虧臨界銷售額,即:綜合盈虧臨界銷售額=固定成本+加權邊際貢獻率。
⑶盈虧臨界點作業率
盈虧臨界點作業率是指盈虧臨界點的銷售量占企業正常銷售量的比重,
其計算公式為:
盈虧臨界點作業率=(盈虧臨界點銷售量/正常銷售額)×100%
2. 安全邊際和安全邊際率
A。安全邊際是指正常銷售量(或銷售額)超過盈虧臨界點銷售量(或銷售額)的差額。其計算公式為:
安全邊際=正常銷售量(額)-盈虧臨界點銷售量(額)
安全邊際率是指安全邊際量(額)與正常銷售量(額)的比率,即:
安全邊際率=安全邊際量(額)/正常銷售量(額)×100%
安全邊際率反映企業生產經營的安全程度。
安全邊際率+盈虧臨界點作業率=1
利潤=安全邊際×邊際貢獻率
銷售利潤率=安全邊際率×邊際貢獻率
敏感系數=目標值變動百分比/參量值變動百分比
=利潤變動百分比/各因素變動百分比
單利:
幾個符號:P——本金,又稱期初金額或現值
i——利率;I——利息
S——本利和或終值
關系式:S=P+I=P+P*i*t (單利終值)
P=S-I=S-S*i*t (單利現值)
(2)復利:(利滾利)
n
1)終值:S=P(1+i) (第N年的期終金額)
其中: n
(1+i) 是終值系數,記作(S/P,i,n)
2)現值: -n
P=S(1+i)
其中: -n
(1+i) 是現值系數,記作(P/S,i,n)
3)復利息:
I=S-P
4)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
1+i=(1+r/M)M
其中:r——名義利率;M——每年復利次數;i——實際利率。
(3)年金:
1)概念:等額、定期的系列收支。
2)種類:
A。普通年金(後付年金)(期末)
a,終值計算:
S=A*[(1+i)n -1]/i,
其中:[(1+i)n -1]/i是年金終值系數,記作(S/A,i,n)
b,償債基金:
A=S*i/[(1+i)n -1],
其中:i/[(1+i)n -1]是償債基金系數。是年金終值系數的倒數,記作(A/S,i,n)
應用:折舊的償債基金法。
c,普通年金現值計算:
P=A*[1-(1+i)-n]/i,
其中,[1-(1+i)-n]/i是年金現值系數,記作(P/A,i,n)
d,投資回收系數:年金現值系數的倒數,記作(A/P,i,n)
B、預付年金(即付年金、先付年金)(期初)
a,終值計算:
S=A*{[(1+i)n+1 -1]/i-1}
其中,{[(1+i)n+1 -1]/i-1}是預付年金終值系數,
記作[(S/A,i,n+1)-1]
b,現值計算:
P=A*{[1-(1+i)-(n-1)]/i +1}
其中。{[1-(1+i)-(n-1)]/i +1}是預付年金現值系數,
記作[(P/A,i,n-1)+1]
C、遞延年金
a,終值計算與普通年金相似
b,現值計算方法(兩種)
D、永續年金(無限期定額支付的年金)
a,沒有終值
b,現值:P=A*1/i
(1)不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
平均年成本=投資方案的現金流出總額/使用年限
(2)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
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平均年成本有三種計算方法:
①平均年成本=投資方案的現金流出總現值/年金現值系數
②平均年成本=原始投資額/年金現值系數+年運行成本
-殘值收入/年金終值系數
③平均年成本=(原始投資額-殘值收入)/年金現值系數
+殘值收入×年利率+年運行成本
2、投資項目評價的一般方法:
(1)貼現的分析評價方法:(考慮時間價值)
1}凈現值法:
定義:特定方案未來現金流入的現值與未來現金流出的現值之間的差額。
A,結果為正數,則:投資項目報酬率>預定貼現率
B,結果為零,則:投資項目報酬率=預定貼現率
C,結果為負數,則:投資項目報酬率<預定貼現率
2)現值指數法:
定義:特定方案未來現金流入的現值與未來現金流出的現值的比率。
A,結果大於1,則:投資項目報酬率>預定貼現率
B,結果等於1,則:投資項目報酬率=預定貼現率
C,結果小於1,則:投資項目報酬率<預定貼現率
3)內含報酬率法:
定義:投資方案凈現值為零的貼現率,它體現了方案本身的投資報酬率。
具體計算採用逐步測試法,
當凈現值大於零時,應提高貼現率。
當凈現值小於零時,應降低貼現率。
4)三種方法的比較:
見教材P234。
(2)非貼現的分析評價方法:(不考慮時間價值)
1)回收期法
2}會計收益率法
稅後成本=實際支付*(1-稅率)
(4)稅後收益=應稅收入*(1-稅率)
稅負減少額=折舊額*稅率
3)稅後現金流量
加入所得稅因素以後,現金流量的計算有三種:
(1)營業現金流量=營業收入-付現成本-所得稅
(2)營業現金流量=營業收入-(營業成本-折舊)-所得稅=稅後利潤+折舊
(3)營業現金流量=稅後收入-稅後成本+稅負減少
=收入*(1-稅率)-付現成本*(1-稅率)+折舊*稅率
其中第三個公式最常用。
投資項目的風險分析:
常用方法:風險調整貼現率法和肯定當量法
K=i+bQ
其分析的步驟為:
(1)計算投資方案各年現金流入的期望值E。
(2)計算投資方案各年的標准差dt,其可以用公式表示為:
教材中沒有列出類似的通用公式,但原理是按照上述公式計算的。公式中,下標t指的是年份,表示第一年、第二年等。下標i表示該年份中可能出現的情況。
(3)計算投資方案有效期內的綜合標准差D:
注意,D是某一方案在有效期內總的離散程度。一個方案只有一個D。
(4)計算變化系數Q:
這里的變化系數也就是風險程度。
(5)確定風險報酬斜率b。
風險報酬斜率b是一個經驗數據,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加以估計。通常按照中等風險(平均風險)的資料進行估計:
(6)根據上述計算結果,確定各方案的風險調整貼現率K。
K=i+ b×Q
(7)按風險調整貼現率計算各方案的凈現值,並選擇方案。
投資項目的風險分析——肯定當量法
這種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先用肯定當量系數把有風險的現金流量調整為無風險的現金流
量,然後再用無風險貼現率計算方案的凈現值。
無風險的現金流量=有風險的現金流量×肯定當量系數=αtCFATt
這種方法的關鍵是確定肯定當量系數。肯定當量系數是指肯定的現金流量與不肯定的現金流量期望值之間的比值:
上述公式和文字表述中,無風險的現金流量與肯定的現金流量、有風險的現金流量與不肯定的現金流量是等值的。
但在應用中,肯定當量系數αt的確定除了可以按上述一般原理計算外,還可以按照下述兩種方法確定:
一是根據變化系數與肯定當量系數之間的經驗關系估計,投資方案的風險程度越大,變化系數越大,肯定當量系數便越小。這種方法由於是根據經驗估計的,所以在考試時會給出變化系數與肯定當量系數之間的對應關系,會計算變化系數和會查表即可確定肯定當量系數。
二是根據有風險的報酬率和無風險最低報酬率之間的函數關系來確定,即:
式中,i、K分別指無風險報酬率和有風險的報酬率。
肯定當量法也可以與內含報酬率法結合使用。其原理是,按照前述第一個公式計算出無風險的現金流量,以此為基礎計算內含報酬率。內含報酬率高於無風險最低報酬率的方案為可行方案,可行方案中,內含報酬率高的方案為優選方案。
股票價值計算模型
債券價值計算的基本模型是:
V=I·(P/A,I,n)+M(P,i,n);
式中:
V——債券價值;(未知項)
I——每年的利息;
M——到期的本金;
i——貼現率,一般採用當時的市場利率或投資人要求的最低報酬率;
n——債券到期前的年數;
如果按上式計算出的債券價值大於市價,若不考慮風險問題,購買此債券是合算的。
2).債券到期收益率計算:
計算到期收益率的方法是求解含有貼現率的方程:
V=I·(P/A,I,n)+M(P,i,n);
式中:
V——債券的價格;
I——每年的利息;
M——面值;
n——到期的年數;
i——貼現率;(未知項)
求解上述方程可以用「試誤法」,一直到代入的貼現率使上述方程相等。
結論:
A、平價發行的每年付一次息的債券,其到期收益率等於票面利率。
B、溢價發行的每年付一次息的債券,其到期收益率小於票面利率。
C、折價發行的每年付一次息的債券,其到期收益率大於票面利率。
注意:如果債券不是定期付息,而是到期時一次還本付息或用其他方式付息,以上結論不成立。
但「試誤法」比較麻煩,可用下面的簡便演算法求得近似結果:
R=[I+(M-P)/N]/[(M+P)/2] *100%
式中:
R——貼現率近似值;
I——每年的利息;
M——到期歸還的本金;
P——買價;
N——年數;
其中:分母是平均的資金佔用,分子是每年平均收益。
如果計算出的債券的到期收益率高於投資人要求的報酬率則應買進該債券,否則就放棄。
股票評價的基本模式:
見P285。
其中:
Dt的多少取決於每股盈利和股利支付率兩個因素;
貼現率可以根據股票歷史上長期的平均收益率確定,也可以參照債券收益率加上一定的風險報酬率確定,更常見的方法是直接使用市場利率。
2).零成長股票的價值:
P0=D/Rs
式中:P0——目前普通股價值;D——每年分配的股利;Rs——貼現率即必要的收益率;
3).固定成長股票的價值:
P0=D0(1+g)/(Rs-g)=D1/(Rs-g)
式中:
P0——股票的價值;
D0——今年的股利;
D1——1年後的股利;
g——股利的年增長率;
Rs——貼現率即必要的收益率;
將其變為計算預期報酬率的公式:
R=(D1/P0)+g
4).非固定成長股票的價值:
對於非固定成長股票,其股利現值要分段計算,才能確定股票的價值。見P288例4。
以上方法中,未來股利的預計較難,所以影響該方法的運用。
市盈率分析(粗略衡量股票價值的方法)
市盈率是股票市價和每股盈利之比。利用市盈率可以估計股價高低和股票風險。
1).用市盈率估計股價高低:(市盈率是市場對該股票的評價)
某股票價格=該股票市盈率×該股票每股盈利;
某股票價值=該股票所處行業平均市盈率×該股票每股盈利;
如果計算結果股票價格低於價值,說明股價有一定吸引力。
貝他系數分析:Y=α+βx+ε
式中:
Y——證券的收益率;
α——與Y軸的交點;
β——回歸線的斜率,即貝他系數;
ε——隨機因素產生的剩餘收益;
根據X和Y的歷史資料,即可求出α和β的數值。
結論:如果計算出的貝他系數等於1,則它的風險與整個市場的平均風險相同
若貝他系數等於2,則它的風險程度是股票市場平均風險的2倍;
若貝他系數等於0.5,則它的風險是市場平均風險的一半。
③資本資產定價模式:
資本資產定價模式如下:
Ri=RF+β·(Rm-RF);
式中:
Ri——第i種股票的預期收益率;
RF——無風險收益率;
Rm——平均風險股票的必要報酬率;
β——第i種股票的貝他系數;
最佳現金持有量
1.成本分析模式:①機會成本②管理成本 ③短缺成本
使上述三項成本之和最小的現金持有量,就是最佳現金持有量。
2.隨機模式
其計算公式為:
見P307
其中:H——現金存量的上限
L——現金存量的下限(它受企業每日最低現金需要、管理人員的風險承受傾向等因素的影響。
R——最優現金返回線
b——每次有價證券的固定轉換成本
i——有價證券的日利息率(注意是日利率)
δ——預期每日現金余額變化的標准差(可根據歷史資料測算)
信用期間
分析步驟:
(1)計算放寬信用期得到的收益(邊際貢獻)
(2)計算增加的成本(利息、收賬費用、壞賬損失)
(3)比較兩者結果作出判斷(凈損益)
回答很辛苦,如果對你有幫助請加分哦
⑸ 請問高手有誰知道股票數學模型怎麼做!
也不是上面那人說的那麼玄,什麼秘籍之類的,做股票數學模型,先問自己學過統計學,計量經濟學沒,學完了,再去CNKI裡面找2篇文章來看看,然後就可以自己去找問題,比如:公司分紅與送股對股價的影響?。然後找數據,然後建模型。上面說的只是流程,具體操作太復雜了,一般得一個結論都得費很久時間,而且每個人的的結論都不一樣,裡面的模型建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同時找數據也是一門藝術,數據沒找對啥都完了
⑹ 如何運用現金流量折現法對企業價值進行評估
如何運用現金流量折現法對企業價值進行評估
以現金流量凈額表示的整體現金流量 計算 公式如下:
TCF=OCF+ICF+FCF-DC-IC (4)
其中,TCF為整體現金流量(Total Cash Flow),OCF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Operational Cash Flow),ICF為投資活動現金流量(Investment Cash Flow),FCF為籌資活動現金凈流量(Financing Cash Flow),DC為支付現金股利形成的現金流量(Dividend in Cash),IC為支付現金利息形成的現金流量(Interest in Cash)。
整體現金流量中的各項現金流量都是 企業 持續發展所必需的,對企業價值增長都有重要貢獻,出資人在向企業提供資金之後必然要求企業向其支付本金以及與出資人承擔的風險相匹配的凈收益,企業必須以其全部資產和現金流量為其提供利益保障,而不僅僅是自由現金流量所反映的那部分內容。
二、折現率的選擇和價值評估模型的建立根據均衡增值理論中有關折現的原理可知,折現的實質是扣除與風險相匹配的市場平均收益,其中簡跡,與風險相匹配的市場平均收益率就是折現率。企業籌得資金之後必須向出資人支付資本成本,通常,企業會假設它向出資人支付的資本成本恰好與該企業帶給出資人的風險相一致,因此,在對企業現金流量進行折現時大多會選擇該企業的資本成本率作為折現率。
出資人向企業提供資金,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實質上是企業出資人為了以一定收益差旁率獲得該企業未來現金流量而必須在當前時點支付的本金,站在該企業角度,出資人的收益率就是該企業的資本成本率。
由於企業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實體自由現金流量和整體現金流量都是對該企業全部出資人(債權人、股東)的利益保障,因此,對它們進行折現時必須以企業的加權資本成本率為折現率。
企業現金流量折現模型的計算公式如下:其中,WACC為折現系數(加權資本成本)(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E為所有者權益(Equity),D為負債(Debit),rE為所有者權益的資本成本,rD為負債的資本成本。
三、結束語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經營活動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在企業成長的初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往往為負數,必須依靠籌資活動維持企業的經營;對於多元化發展的企業集團,對外投資是其主要業務,依靠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可為價值增值作出貢獻;融資活動現金流量為企業的運轉提供資金支持,保證企業的正常經營和價值增值。因此筆者認為,在進行企業價值評估時,應該依靠整體現金流量,而不僅僅是自由現金流量和經營現金流量。
如何運用現金流量折現法計算出具體股價
你好,很高興幫助你
為你解答問題,疑問
祝你生活愉快,幸福
: 近期市場在構築底部的一個佐證,當然這也和眾多其他因素有關,譬如很多做空股指期貨的資金暫時沒有出路,配資距離清算的大限日子不遠,當然也存在一個跌久必漲的道理,
問一下 現金流量折現法屬於企業價值評估方法的一種么?麻煩大家幫忙
請自己購買資產評估考試用書里的資產評估哪科。
裡面有專門的講解。
給你傳一個企業價值評估的講義,自己看吧。
試述在使用現金流量折現法(DCF)來評價企業時需符合哪些條件?
1、能准確計算出預測期的現金流量。
2、折現率基本穩定或固定。
3、沒有大的通貨膨脹。
如何運用折現現金流量法評估土地
折現率是折現現金流量方法中的一個重要參數,折現率選取的適當與否,直接關繫到礦業權價值評估的真實性和准確性。但是在礦業權評估中卻存在著許多對折現率的模糊認識,這必然影響折現率在實踐中的應用效果。本文主要對礦業權評估收益途徑中折現率估算中的一些問題加以探討,以便在實務中對折現率選取盡可能合理和標准,從而能夠使礦產評估人員准確的評估礦業權價值
如何對企業價值進行評估
一般是通過專業的審計評估公司(具體法律評估資質)來進行評估。
用自由現金流量評估企業價值需要哪些數據
企業價值評估方法對目標企業價值的合理評估是在企業並購和外來投資過程中經常遇到的非常重要的問題之一。適當的評估方法是企業價值准確評估的前提。本文將聚焦企業價值評估的核心方法,分別從方法的基本原理、適用范虛咐橡圍以及局限性等方面給予分析和總結。一、企業價值評估方法體系企業價值評估是一項綜合性的資產、權益評估,是對特定目的下企業整體價值、股東全部權益價值或部分權益價值進行分析、估算的過程。目前國際上通行的評估方法主要分為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場法三大類。收益法通過將被評估企業預期收益資本化或折現至某特定日期以確定評估對象價值。其理論基礎是經濟學原理中的貼現理論,即一項資產的價值是利用它所能獲取的未來收益的現值,其折現率反映了投資該項資產並獲得收益的風險的回報率。收益法的主要方法包括貼現現金流量法(DCF)、內部收益率法(IRR)、CAPM模型和EVA估價法等。成本法是在目標企業資產負債表的基礎上,通過合理評估企業各項資產價值和負債從而確定評估對象價值。理論基礎在於任何一個理性人對某項資產的支付價格將不會高於重置或者購買相同用途替代品的價格。主要方法為重置成本(成本加和)法。市場法是將評估對象與可參考企業或者在市場上已有交易案例的企業、股東權益、證券等權益性資產進行對比以確定評估對象價值。其應用前提是假設在一個完全市場上相似的資產一定會有相似的價格。市場法中常用的方法是參考企業比較法、並購案例比較法和市盈率法。圖1企業價值評估方法體系收益法和成本法著眼於企業自身發展狀況。不同的是收益法關注企業的盈利潛力,考慮未來收入的時間價值,是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的方法,因此對於處於成長期或成熟期並具有穩定持久收益的企業較適合採用收益法。成本法則是切實考慮企業現有資產負債,是對企業目前價值的真實評估,所以在涉及一個僅進行投資或僅擁有不動產的控股企業,以及所評估的企業的評估前提為非持續經營時,適宜用成本法進行評估。市場法區別於收益法和成本法,將評估重點從企業本身轉移至行業,完成了評估方法由內及外的轉變。市場法較之其他兩種方法更為簡便和易於理解。其本質在於尋求合適標桿進行橫向比較,在目標企業屬於發展潛力型同時未來收益又無法確定的情況下,市場法的應用優勢凸顯。二、企業價值評估核心方法1、注重貨幣時間價值的貼現現金流量法(DCF)企業資產創造的現金流量也稱自由現金流,它們是在一段時期內由以資產為基礎的營業活動或投資活動創造的。但是未來時期的現金流是具有時間價值的,在考慮遠期現金流入和流出的時候,需要將其潛在的時間價值剔除,因此要採用適當的貼現率進行折現。圖2DCF法現金流量示意圖如圖2所示,如果以t0為項目的起始日期,則該項目的貼現現金流量為。因此,DCF方法的關鍵在於未來現金流和貼現率的確定。所以該方法的應用前提是企業的持續經營和未來現金流的可預測性。DCF法的局限性在於只能估算已經公開的投資機會和現有業務未來的增長所能產生的現金流的價值,沒有考慮在不確定性環境下的各種投資機會,而這種投資機會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和影響企業的價值。2、假定收益為零的內部收益率法(IRR)內部收益率就是使企業投資凈現值為零的那個貼現率。它具有DCF法的一部分特徵,實務中最為經常被用來代替DCF法。它的基本原理是試圖找出一個數值概括出企業投資的特性。內部收益率本身不受資本市場利息率的影響,完全取決於企業的現金流量,反映了企業內部所固有的特性。但是內部收益率法只能告訴投資者被評估企業值不值得投資,卻並不知道值得多少錢投資。而且內部收益率法在面對投資型企業和融資型企業時其判定法則正好相反:對於投資型企業,當內部收益率大於貼現率時,企業適合投資;當內部收益率小於貼現率時,企業不值得投資;融資型企業則不然。一般而言,對於企業的投資或者並購,投資方不僅想知道目標企業值不值得投資,更希望了解目標企業的整體價值。而內部收益率法對於後者卻無法滿足,因此,該方法的應用於單個項目投資。3、完全市場下風險資產價值評估的CAPM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對風險資產(如股票)進行估價。但股票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購進股票後獲得收益的風險程度。其性質類似於風險投資,二者都是將未來收益按照風險報酬率進行折現。因此CAPM模型在對股票估價的同時也可以用來決定風險投資項目的貼現率。在一般經濟均衡的框架下,假定所有投資者都以收益和風險為自變數的效用函數來決策,可以推導出CAPM模型的具體形式:,看似復雜的公式背後其實蘊藏的是很簡單的道理。資產的期望收益率取決於無風險收益率、市場組合收益率還有相關系數的大小。其中無風險收益率講的是投資於最安全資產比如存款或者購買國債時的收益率;市場組合收益率是市場上所有證券品種加權後的平均收益率,代表的是市場的平均收益水平;相關系數表示的是投資者所購買的資產跟市場整體水平之間的關聯性大小。所以,該方法的本質在於研究單項資產跟市場整體之間的相關性。CAPM模型的推導和應用是有嚴格的前提的,對市場和投資者等都有苛刻的規定。在中國證券市場有待繼續完善的前提下,CAPM模型的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其核心思想卻值得借鑒和推廣。4、加入資本機會成本的EVA評估法EVA(EconomicValueAdded)是近年來在國外比較流行的用於評價企業經營管理狀況和管理績效的重要指標,將EVA的核心思想引入價值評估領域,可以用於評估企業價值。在基於EVA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中,企業價值等於投資資本加上未來年份EVA的現值,即:企業價值=投資資本+預期EVA的現值。根據斯騰?斯特的解釋,EVA是指企業資本收益與資本機會成本之間的差額。即:EVA=稅後營業凈利潤-資本總成本=投資資本×(投資資本回報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EVA評估法不僅考慮到企業的資本盈利能力,同時深入洞察企業資本應用的機會成本。通過將機會成本納入該體系而考察企業管理者從優選擇項目的能力。但是,對企業機會成本的把握成為該方法的重點和難點。5、符合「1+1=2」規律的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將被評估企業視為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體,在對各項資產清查核實的基礎上,逐一對各項可確指資產進行評估,並確認企業是否存在商譽或經濟性損耗,將各單項可確認資產評估值加總後再加上企業的商譽或減去經濟性損耗,就可以得到企業價值的評估值。即:企業整體資產價值=∑單項可確指資產評估值+商譽(或-經濟性損耗)。重置成本法最基本的原理類似於等式「1+1=2」,認為企業價值就是各個單項資產的簡單加總。因此該方法的一個重大缺陷是忽略了不同資產之間的協同效應和規模效應。也就是說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往往是「1+1〉2」,企業的整體價值是要大於單項資產評估值的加總的。6、注重行業標桿的參考企業比較法和並購案例比較法參考企業比較法和並購案例比較法通過對比與被評估企業處於同一或類似行業和地位的標桿對象,獲取其財務和經營數據進行分析,乘以適當的價值比率或經濟指標,從而得出評估對象價值。但是在現實中,很難找到一個跟被評估企業具有相同風險和相同結構的標桿對象,因此,參考企業比較法和並購案例比較法一般都會按照多重維度對企業價值表現的不同方面進行拆分,並根據每一部分與整體價值的相關性強弱確定權重。即被評估企業價值=(a×被評估企業維度1/標桿企業維度1+b×被評估企業維度2/標桿企業維度2+…)×標桿企業價值。7、上市公司市值評估的市盈率乘數法市盈率乘數法是專門針對上市公司價值評估的。被評估企業股票價格=同類型公司平均市盈率×被評估企業股票每股收益。運用市盈率乘數法評估企業價值,需要有一個較為完善發達的證券交易市場,還要有行業部門齊全且足夠數量的上市公司。由於我國證券市場距離完全市場還有一定距離,同時國內上市公司在股權設置和結構等方面又有較大差異,現階段來講,市盈率乘數法僅作為企業價值評估的輔助體系,暫時不適合作為獨立方法對企業進行整體價值評估。但是在國外市場上,該方法的應用較為成熟。
簡述現金流量折現法和傳統方法的區別
對開發完成後的房地產價值、開發成本、管理費用、銷售稅費等估算,在傳統方法中主要是根據估價時的房地產市場狀況作出的,即他們基本上是靜止在估價作業日期時的數額,而在現金流量法中,是模擬開發過程,預測它們在未來發生時期所發生的數額,即要進行現金流量預測;傳統方法不考慮各項支出、收入發生的時間不同,即不是將它們折算到同一時間上的價值,而是直接相加減,但要計算利息,而現金流量折現法要考慮各項支出、收入發生的時間不同,但不再重復計算利息;在傳統方法中投資利息和開發利潤單獨顯現出來,在現金流量折現法中這兩項都不單獨顯現出來,而是隱含在折現過程中。
來源於網路
為什麼在企業價值評估中採用現金流量而不用凈利潤?
主要是整體上來看企業價值啊
最好找證監會和財政部授予的證券期貨評估資質的機構來做啊!這些機構屬於全國范圍執業的,很多機構都是當地財政局授予的資質,沒辦法做全國的評估,還有一點,如果不找證券資質的評估機構,以後企業准備上市的時候還需要復評。我們是有證券資質,國內最高資質
請問有沒有關於計算,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的書籍
這個應該是很基本的計算方法了,在《公司理財》《財務會計》里都有的,其實你不應該關注這些計算方法,要關注的是公司管理和企業現金流這樣理解比較深刻和牢固。
⑺ 怎麼看股票的估值
估值是結合幾個指標估算的,具體操作比較復雜可以往下詳細了解~
正文開始之前,不妨先領一波福利--機構精選的牛股榜單新鮮出爐,走過路過可別錯過【絕密】機構推薦的牛股名單泄露,限時速領!!!
一、估值是什麼
估值就是看一家公司股票大概值多少錢,好比商人在進貨的時候必須計算貨物成本,才有辦法算出究竟得賣多少錢,需要賣多長時間才可以回本。這與買股票是一樣的邏輯,用市面上的價格去買這支股票,多久才有辦法回本賺錢等等。不過股市裡的股票是非常繁雜的,堪比大型超市的東西,根本不知道哪個是便宜的,哪個是好的。但想估算依據它們的目前價格來判斷值不值得買、會不會帶來收益也不是沒有辦法的。
二、怎麼給公司做估值
判斷估值離不開很多數據的參考,在這里為大家介紹三個較為重要的指標:
1、市盈率
公式:市盈率 = 每股價格 / 每股收益 ,在具體的分解的時候可以提前參考一下公司所在行業的平均市盈率。
2、PEG
公式:PEG =PE/(凈利潤增長率*100),當PEG在1以下或更低時,就表示當前股價正常或被低估,假如是大於1則被高估。
3、市凈率
公式:市凈率 = 每股市價 / 每股凈資產,這種估值方式適合大型或者比較穩定的公司。通常市凈率越低,投資價值越高。但假設市凈率跌破1了,就意味著該公司股價已經跌破凈資產,投資者應該小心。
給大家舉個現實中的例子:福耀玻璃
大家都知道,目前福耀玻璃是汽車玻璃行業巨大的龍頭公司,各大汽車品牌都用它家的玻璃。目前來說,汽車行業對它收益造成的影響最大,相對來說比較穩定。那麼,就從剛剛說的三個標准去估值這家公司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①市盈率:目前它的股價為47.6元,預測2021年全年每股收益為1.5742元,市盈率=47.6元 / 1.5742元=約30.24。在20~30為正常,很顯然,當前股價稍微高了點,但是還要用其公司的規模和覆蓋率來評判會好一些。
三、估值高低的評判要基於多方面
錯誤選擇是,總套公式計算!炒股,就是炒公司的未來收益,就算公司當今被高估,爆發式的增長在以後可能也是會有的,這也是基金經理們被白馬股吸引的緣故。第二,上市公司所處的行業成長空間和市值成長空間也十分關鍵。當用上方所述當方法來看,很多大銀行絕對被嚴重的小看,但是為什麼股價一直無法上升?它們的成長和市值空間幾乎快飽和是最關鍵的因素。更多行業優質分析報告,可以點擊下方鏈接獲取:最新行業研報免費分享,除去行業還有以下幾個方面,有興趣可以看看:1、對市場的佔有率以及競爭率要有個大概了解;2、清楚未來的長期規劃,公司的發展能達到什麼程度。以上就是我近段時間的找到的一些竅門,希望對大家有利,謝謝!如果實在沒有時間研究得這么深入,可以直接點擊這個鏈接,輸入你看中的股票獲取診股報告!【免費】測一測你的股票當前估值位置?
應答時間:2021-08-24,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⑻ 如何最簡單的計算出一支股票的內在價值
我有 2套方法可以計算出 股票的內在價值, 第一是, 通過 分紅額 計算的 分紅額應該是平均額
第二是 通過 公司的 自由現金流 。
先講第一個, 第一個也稱作,未來收益折現法。 這里最重要的是 你要算出折現率。
大概模型為 (我用漢語寫)E(ri)=rf+(E(m)(也成風險溢價)-rf)*β
E(RI) 是 折現率也叫 未來收益率(是平均的)。 這裡面RF 無風險利率 是指國債利率或者銀行利率。 E(m)風險利率 是指滬深300的收益率。 β只指 風險系數 這樣就可以算出他的未來收益率 分紅額*(1+無風險率)/(折現率-無風險率)=內在價值
例如, 某公司 分紅額為1.5元/股(平均) 當年國債利率為6% E(r) 參考滬深300指數 16%
風險系數為2.5
那麼該公司 未來收益率=6%+(16%-6%)*2.5=0.06+(0.16-0.06)*2.5=0.31=31%
1.5*(1+0.06)/(0.31-0.06)=6.36元。 這是現在的內在價值。
這種方法是最簡單的
還有 一種方法是 現金流計算的 現金流的 比較麻煩 不懂就 +我75275755
⑼ TCF天采海外財富這家公司怎麼樣啊
TCF天采是一家針對海外金融市場的量化對沖管理機構,受託管理客戶資產,為境內外華人客戶提供穩健可靠的美元理財產品。
⑽ 股票估值模型中的不變增長模型為什麼會算出來是負值
您好
估計您的方法有問題吧
股票估值分類
絕對估值
絕對估值是通過對上市公司歷史及當前的基本面的分析和對未來反應公司經營狀況的財務數據的預測獲得上市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
絕對估值的方法:一是現金流貼現定價模型,二是B-S期權定價模型(主要應用於期權定價、權證定價等)。現金流貼現定價模型目前使用最多的是DDM和DCF,而DCF估值模型中,最廣泛應用的就是FCFE股權自由現金流模型。
絕對估值的作用:股票的價格總是圍繞著股票的內在價值上下波動,發現價格被低估的股票,在股票的價格遠遠低於內在價值的時候買入股票,而在股票的價格回歸到內在價值甚至高於內在價值的時候賣出以獲利。
相對估值
相對估值是使用市盈率、市凈率、市售率、市現率等價格指標與其它多隻股票(對比系)進行對比,如果低於對比系的相應的指標值的平均值,股票價格被低估,股價將很有希望上漲,使得指標回歸對比系的平均值。
相對估值包括PE、PB、PEG、EV/EBITDA等估值法。通常的做法是對比,一個是和該公司歷史數據進行對比,二是和國內同行業企業的數據進行對比,確定它的位置,三是和國際上的(特別是香港和美國)同行業重點企業數據進行對比。
聯合估值
聯合估值是結合絕對估值和相對估值,尋找同時股價和相對指標都被低估的股票,這種股票的價格最有希望上漲。
首先建立估值體系,根據估值體系確定目標價,
然後決定相應操作。
一般而言,估值的基本方法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 現金流量折現法(DCF);
• 相對價值法;
• 期權估值法。
在介紹基本的估值方法之前,首先必須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企業價值?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根據資本市場信息或企業內部信息,對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用反映企業未來現金流量風險的折現率進行折現所做的綜合判斷,就稱為企業的價值。企業價值不是用一個復雜的數學模型算出來的,算出來的只能是一種判斷,隨著在資本市場上,大家都提供一種判斷,綜合起來就大致確定出企業證券的價值,它是個波動的概念。因此,企業價值的構成要素有兩個: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以及反映企業未來現金流量風險的折現率。
決定市場價值的要素,第一,要看投資者,即追求投資回報最大化的機構和個人;第二,必須要有一個現代企業,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企業必須是投資者實現投資回報的社會組織和載體;帶簡第三,就是看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第四,是基於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和資本市場信息而做出的綜合判斷。
基於不同的模型,現金流量有不同的定義。但無論用何種模型對企業進行估值純行激,一方面要看生產經營:研發、采購、製造、營銷等等。另一方面要看資本經營,怎樣把債務和權益結合起來,提高企業的獲利能力?這就要用生產經營得到的利潤,除以整個投資資本,得到投資資本回報率(ROIC),然後減去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因此,在估值時,既要考慮到生產經營成本,又要考慮到資本經營成本。綜合起來,對於企業的價值,最後就形成一個判斷。
在進行價值評估時,國內企業存在一個誤區。國內企業常常用很多陳舊的會計方法來進行資產評估,其實這並不妥當。因為,對企業價值的評估,要用未來現金流量的做襪折現來判斷。假如現在向投資者介紹一個投資機會:某企業有一套全新的生產線設備,生產20英寸黑白晶體管電視,准備發行1萬股普通股股票,請各位投資者來投資,錢一到,立即到人才交流中心招人,一個星期以後投產,這些資產值不值錢?投資者願不願投資?投資者肯定不願投資。但資產評估卻根據設備、廠房、折舊等一系列指標,然後根據財務規定,得出值多少錢來(見圖表1-1)。
現在換一種情況,某企業想做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家電交易商,全國有2500萬網民,只要上網點擊,一周內就能把貨送到,該企業有20個計算機軟體專家,現在准備發行普通股股票融資,恐怕有人願意投資有人不願意投資,關鍵要看企業價值,即企業今後的發展能否帶來利潤。因此,對資產評估,有時可以參考,而有時概念就不是很清楚。
圖表1-1 價值評估不同於資產評估
價值評估 資產評估
• 用折現現金流量方法
• 使用來自資產負債表
和損益表的信息 •對資產的現價進行估算
• 較長期的時間范疇
• 預測今後發展
• 使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一、現金流量折現法(DCF)
▲ 基本原理
任何資產的價值等於其預期未來產生的全部現金流量的現值之和,用公式表示為:
V=∑tCFt/(1 rt)n
其中:V = 資產的價值;
n = 資產的壽命;
CFt= 資產在時期t產生的現金流量
rt = 反映預期未來現金流量風險的折現率
▲ 現金流量折現法的適用性和局限性
現金流量折現法是基於預期未來現金流量和折現率的估價方法。在一定的條件下,如果被估價資產當前的現金流量為正,並且可以比較准確地預測未來現金流量的發生時間,同時,根據現金流量的風險特性又能夠確定出適當的折現率,那麼就適合採用現金流量折現方法。但現實情況往往並非如此,實際情況與模型假設條件相差越大,現金流量折現法的運用就會變得越困難。
在下列情況下,使用現金流量折現法進行估值將會遇到比較大的困難,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 陷入財務困境狀態的公司
公司處於財務困境狀態下,當前的收益和現金流量通常為負,並且無法預期公司未來何時會出現好轉。對於此類公司,由於破產的可能性很大,所以預測未來現金流量就十分困難。對於預期將要破產的企業,使用該方法的效果並不理想。即使對於那些預期會絕處逢生的企業而言,應用現金流量折現法時也必須要預測未來現金流量何時為正,數額多少,因為僅計算負現金流量的現值將會導致公司整體價值或股權的價值為負。
• 周期性公司
周期性公司的收益和現金流量往往隨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經濟繁榮時,公司收益上升,經濟蕭條時則下降。很多周期性公司在宏觀經濟極度蕭條時,會與處於困境中的公司一樣,具有負的收益和現金流量。如果對這些公司運用現金流量折現法進行估值,通常要對預期未來現金流量進行平滑處理。對於此類公司,在估值前對宏觀經濟環境進行預測是必不可少的,但這種預測必然會導致分析人員的主觀偏見,並且成為影響估值結果的一個因素。
• 擁有未被利用資產的公司
現金流量折現法反映了公司當前所有產生現金流量的經營性資產的價值。如果公司有尚未利用的經營性資產(當前不產生任何現金流量),這些資產的價值就不會體現在公司總價值中。同樣,當前未被充分利用的資產也會產生類似問題。通常可以從公司外部得到此類資產的價值,然後將其加到現金流量折現法計算出的價值之中。
• 有專利或產品選擇權的公司
公司常常擁有尚未利用的專利或產品選擇權,它們在當前並不產生任何現金流量,預計在近期內也不能產生現金流量,但它們是有價值的。對於這類公司,現金流量折現法會低估它們的真實價值。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同樣的方法加以克服。首先在公開市場上、或者運用期權定價模型對這些資產進行估價,然後將其加入到現金流量折現法計算出的價值之中。
• 正在進行重組的公司
正在進行重組的公司通常會出售它們的一些已有的資產,購買新的資產,並且改變它們的資本結構和股利政策。一些公司進行重組時還會改變其所有權結構和管理層的激勵方案。每種變化都將使公司未來現金流量的預測變得更為困難,並且會影響未來現金流量的風險特徵,並進而影響折現率。歷史數據會對這類公司的估值產生誤導作用。但是,即使是對於投資和融資政策發生重大變化的公司,如果預測的未來現金流量已經反映了這些變化的影響,並且折現率已經根據公司新的業務和財務風險進行了適當的調整,那麼仍然可以使用現金流量折現法。
• 涉及並購事項的公司
使用現金流量折現法來對目標公司進行估值時,至少需要考慮與購並有關的兩個棘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購並是否會產生協同效應?協同效應的價值是否可以評估?在假設購並會產生協同效應,並且協同效應會影響公司現金流量的情況下,可以單獨估計協同效應的價值。第二個問題是公司管理層的變動對公司現金流量及其風險的影響,這一點在敵意收購中尤為明顯和重要。這些變化的影響可以而且應當體現在預期未來現金流量及所選用的折現率中。
• 非上市公司
現金流量折現法要求根據被估值資產的歷史價格來估算風險參數,因此,運用現金流量折現法對非上市公司進行估值時,最大的問題是公司風險的度量。由於非上市公司的股票不在公開市場上進行交易,所以這一要求無法滿足。解決方法這一是考察可比上市公司的風險,另一個備選方法是根據非上市公司的基本財務指標來估計其風險參數。
企業的價值等於以適當的折現率對該企業預期未來現金流量進行折現所得到的現值,這里所產生的問題是:如何界定現金流量?什麼是適當的折現率?雖然解決這些問題的許多備選框架都能得出同樣准確的結果,但本文只推薦其中的兩種,分別稱為「自由現金流量(FCF)折現模型」和「經濟增加值(EVA)模型(又稱經濟利潤模型)」,並建議對非金融公司估值時採用這兩種模型。其他一些現金流量折現模型各有特點,使用起來受到限制,本文不再詳細提及。
1、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
運用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對企業權益估值,是將企業的經營價值(可向所有投資者提供的實體價值)減去債務價值以及其它優於普通股的投資者要求(如優先股)。經營價值和債務價值等於各自預期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而選擇的折現率一定要反映各自預期未來現金流量的風險。
經營價值
經營價值等於預期未來自由現金流量的現值。自由現金流量(FCF)等於企業的稅後凈經營利潤加上非現金支出,再減去營運資本需求的變化、資本支出以及其它資產方面的投資。它未納入任何與籌資有關的現金流量(如利息費用和股息等)。對於這一估值模型來說,自由現金流量是正確的現金流量,因為它可以反映企業經營業務所產生的能夠向公司所有資本(包括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供應者提供的現金流量。
為了與定義相一致,用於自由現金流量折現的折現率應反映所有資本供應者按照各自對企業總資本的相對貢獻而加權的機會成本,這稱為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某類投資者的機會成本等於投資者從同等風險的其它投資中得到的期望回報率。
企業估值的一個新問題是企業壽命的無限期性,解決的方法是將企業壽命分為兩個時期,即明確的預測期及其後階段。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價值可作如下表示:
企業價值(FV)= 明確的預測期期間的現金流量現值 明確的預測期之後的現金流量現值
明確的預測期之後的價值系指持續經營價值(CV),可以用簡單的公式估算持續經營價值,而無須詳細預測在無限期內的現金流量。
債務價值
企業的債務價值等於對債權人的現金流量按能反映其風險的折現率折現的現值。折現率應等於具有可比條件的類似風險的債務的現行市場水平。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在估值當日尚未償還的企業債務須估算價值。對於未來借款可假定其凈現值為零,因為由這些借款得來的現金流入與未來償付現金流量的現值完全相等,是以債務的機會成本折現的。
權益價值
企業的權益價值等於其經營價值減去債務價值以及其它優於普通股的投資者要求(如優先股),並對任何非經營性資產或負債進行調整。
2、經濟增加值(EVA)模型(又稱經濟利潤模型)
經濟增加值模型說明,企業的價值等於投資資本額加上預期未來每年經濟增加值的現值。即:
企業價值(FV)= 投資資本 預期未來每年產生的經濟增加值的現值
經濟增加值(EVA)又稱經濟利潤(EP),它不同於傳統的會計利潤。傳統的會計利潤扣除了債務利息,但是完全沒有考慮權益資本的成本。經濟增加值(EVA)不僅扣除了債務利息,而且也扣除了權益資本的成本,因而是一種真正的利潤度量指標。從公式的角度講,經濟增加值(EVA)等於稅後凈經營利潤(NOPAT)減去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的成本。
經濟增加值模型優於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因為,經濟增加值可以衡量公司在任何單一時期內所創造的價值,而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卻做不到。經濟增加值(EVA)定義如下:
經濟增加值(EVA)= 稅後凈經營利潤 - 資本費用
= 稅後凈經營利潤 -(投資資本×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投資資本=營運資本需求 固定資產凈值 其它經營性資產凈額
二、相對價值法
▲ 基本原理
在相對價值法中,公司的價值通過參考「可比」公司的價值與某一變數,如收益、現金流量或銷售收入等的比率而得到。相對價值法基於經濟理論和常識都認同的一個基本原則,即類似的資產應該有類似的交易價格。按照這一原則,評估一項資產價值的一個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找到一個由消息靈通的買者和賣者剛剛進行完交易的、相同的或者至少是相近的可比資產。這一原則也意味著被評估資產的價值等於可比資產的交易價格。
然而,由於結構、規模、風險等方面的差異,實踐中找到一項直接可比的資產相當困難。處理的方法是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涉及到兩個數值,一個是價值指標,另一個是與價值有關的可觀測變數。運用相對價值法評估公司價值,需要得到可比公司的價值指標數據和可觀測變數數據以及目標公司的可觀測變數數據。
用數學語言表示相對價值法有助於進一步理解和熟悉這種方法。以V表示價值指標數據,以X表示可觀測變數數據。相對價值法所依賴的關鍵假設前提是目標公司的V/X比率與可比公司的V/X比率相同,如下式所示:
V(目標公司)/X(目標公司)= V(可比公司)/X(可比公司)
變形可得:
V(目標公司)= X(目標公司)× [ V(可比公司)/X(可比公司)]
只要V/X比率在各個公司之間保持常數,上式對於所有的可觀測變數X都成立。為此,在應用相對價值法時,一個關鍵的步驟是挑選可觀測變數X,要使得這樣一個變數與價值指標有著確定的關系。
▲ 相對價值法的適用性和局限性
相對價值法的優點在於簡單且易於使用。使用該方法可以迅速獲得被估值公司的價值,尤其是當金融市場上有大量「可比」資產進行交易、並且市場在平均水平上對這些資產的定價是正確的時候。但相對價值法也容易被誤用和操縱。因為,現實中絕對沒有在風險和成長性方面完全相同的兩個公司或兩種資產,「可比」公司或資產的定義是一個主觀概念。因此,在選擇「可比」公司或資產時容易出現偏見。盡管這種潛在的偏見也存在於現金流量折現法之中,但在現金流量折現法中,必須說明決定最終價值的前提假設,而在相對價值法中,這種前提假設往往不必提及。
相對價值法的另一個問題是它會將市場對「可比」公司或資產定價的錯誤(高估或低估)引入估值之中。而現金流量折現法是基於特定公司自身的增長率和預期未來現金流量,它不會被市場的錯誤所影響。
盡管在實際操作中還使用其它一些比率,但本文主要介紹以下四種比率:
• 市盈率(P/E);
• 公司價值/自由現金流量(EV/FCF);
• 公司價值/銷售收入(EV/S);
• 公司價值/息稅折舊攤銷前收益(EV/EBITDA)。